《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时间:2019-05-13 03:0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第一篇:《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说课稿

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节内容作出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质量守恒定律是在前四单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此前,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质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引领学生从量的方面来认识化学变化,使学生确立质量守恒的化学思想,从而为书写化学方程式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打下理论基础。

同时质量守恒定律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所以本课内容对学生十分重要。

2.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科学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加强,所以我确定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二.目标分析

根据初三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会用定律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并能从微观上解释这个定律。

(2)过程与方法:

l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分析解释,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及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法学法分析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本节课教学我采用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获得真理。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索、交流、感悟中体验做科学的过程,从而享受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流程共分八个环节,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我是这样来创设情境的:化学变化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请看大屏幕,屏幕出示铁丝燃烧和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图片,你能说出他们分别是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吗? 这是从质的方面认识化学变化,那么从量的角度,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关系呢?这样,我利用两幅图片为学生提供了思考问题的载体,利用两个设问为学生创造了思考问题的氛围。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进入下一环节。

(2)讨论交流、作出猜想

学生思考后、引导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猜想,教师则要将学生的猜想归纳为两种情况:

A.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B.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相等

到底哪种猜想是正确的呢?

(3)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明确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大屏幕出示两个探究实验的题目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实验的反应原理及白磷保存使用都不了解,所以首先讲解原理及药品的使用注意事项。然后分组设计探究方案,组内讨论,交流汇报,评价每种方案的优缺点,确定最佳方案。强调:白磷的块量要小,因为生成物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会生成剧毒物质。

③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根据确定的实验方案及实验台上提供的仪器药品自主选择一个实验来做。在积极认真地操作和观察记录思考中,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终于获得了满足!学生们在享受学习、享受探究!

④分析讨论,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反应前后天平平衡的事实,很自然地得出了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的结论。正如伟大的教育家皮亚杰所说,一切真理都要有学生获得,而不是简单的传递给他。学生真真正正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知识,获得了真理!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通过尝试设计并成功地进行实验,交流讨论,获得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科学结论,既培养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又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到探究成功的乐趣,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很好地突出了重点,有效地实现了本节课的各项目标。

(4)联系实际,理解运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师演示课本90页碳酸钠与盐酸反应,镁条燃烧两个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吗?能用它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吗?怎么改进就可以了?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一步巩固了质量守恒定律,并认识到用该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不可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设计意图: 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会在发现指针偏转的一霎那,迸发出改进实验探究的动力。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

接下来,我将通过三个小题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第1题意在使学生明确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不适于解释物理变化;第2题 旨在强调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不可忽略参加反应或生成的气体;第3题意在使学生明确属于反应物,但没参加反应的不能算到反应物的质量总和里面。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刚才实验探究的共同结果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游戏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下一个流程。

(5)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多媒体播放水电解的动态过程,动态形象地展示出: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这就是质量守恒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实质,既帮助学生弄清了守恒的原因,又激发了学生兴趣,很好的突破了教学中难点。

(7)达标检测,查漏补缺(8)反思回顾,解疑释难: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你有什么心得体会?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9)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96页3、4两个题

探究作业:你还可以设计那些方案来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进一步与同学交流并实验。

设计意图:必做题旨在加深学生对定律的理解,探究题旨在强化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五.关于教学设计的两点说明

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清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学习内容。

设计理念:我追求动态生成的课堂,我希望我的课堂因精心设计而动态生成,因动态生成而更加精彩!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篇:《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为化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它为化学家从量变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变化提供了最精确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发现的有关化学变化的一些规律奠定了基础。九年级上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引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这一课程的引入也使学生开始走进了从量变研究化学变化的的大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使学生初步接触化学:①对化学学科的基本认识(化学是什么?化学研究什么?化学怎么学?)②对化学基本实验的认识与操作③对化学学科的基本态度与情感。第一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思想。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使学生认识身边具体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性质和用途,从化学角度特别是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学习,使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殿堂。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两面性”的化学基本观念。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微粒的角度去学习化学,并引入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两个化学用语,第三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和“物质是不灭的、物质是可变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化学基本观念。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从化学变化中量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重要科学思想,也为下一节课《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提供理论保障。因此本节课程的知识内容在化学教材中起呈上启下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呈突出地位,在学生学习中起链接地位。

在情感态度上,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学习科学家那种敢于质疑、精益求精、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

2、教材内容在《课标》、《考纲》中的阐述 课标内容摘录: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①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②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考纲摘录:层次要求:B级。内容要求: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课标中的3个标准是围绕着质量守恒定律而进行的,包括教材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都渗透着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认识和进行具体运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过程说明:

(1)课改前后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认识

课改前人教社教材在《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设置了两个实验:①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实验前后质量的测定 ②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在敞口烧杯中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这两个实验是验证性实验,通过两个具体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前后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这种教学模式是把前人的经验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输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两个实验也通常由教师演示,学生看,学生并没有动手机会,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课改后,课标中明确提出“在化学课程中,应创设生动、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景”,要让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安排:2课时(2)教学流程图 实验探究

获得结论

分析解释

交流讨论

知识应用

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认知冲突

猜想与假设

(3)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探究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教学应提倡学生“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体验中学”。本节课学生分12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本节课的学习。(4)具体教学过程

①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认知冲突:

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哪些现象?

2、一根火柴燃烧后只剩下灰烬,酒精燃烧后连灰烬也没有留下,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吗?

3、一个蜂窝煤燃烧后质量变轻了,一小堆的木炭燃烧后质量也变轻了

4、二十枚的铁钉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重新称量后质量增加了。

②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根据问题3、4或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你认为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请你参与小组讨论,确定小组猜想)

③实验探究:提供4个实验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教师进行指导和督促。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测定实验

实验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定量探究 实验3: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定量探究(敞口容器内进行)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定量探究(密闭容器内进行)④交流与讨论:教师引导并进行分析

⑤获得结论:根据活动的结果和分析得到结论

⑥分析解释:通过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结合课本微观示意图进行分析,从而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⑦知识应用:通过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从如下5个方面进行知识的理解应用: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元素的存在;判断化学式;解释生活现象;揭示伪科学;表格数据分析判断反应类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计算;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对5-8班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1、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但有一些小组的学生操作生疏,在具体实验操作中所用的时间太多,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的时间相对较少,而有些小组的学生操作较快,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时间较多,课堂总量时间不变,势必造成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另一部分学生的思维,这种思维上的落差,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2、本节课教务处主任来听课后,提出一个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不要老师设计实验给学生。从第一章到第四章,学生接触的化学反应不多,学生会设计吗?如果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加热高锰酸钾,另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加热碳酸氢铵,或另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点燃镁带等,一个老师教4个班,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实验室,这可行吗?本节课探究开放的程度应在什么程度呢?

3、教学过程中总感觉不顺,生涩,源于学生对实验细节上的模糊认识。如:实验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定量探究

学生称量完后,把砝码全部取下,反应后又重新放砝码称量,结果引起误差。如: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定量探究(密闭容器内进行),总质量超出了天平的量程(210g)。

4、个别小组会发生弹塞现象,在教学中应如何防止弹塞现象发生?

5、实验设计不合理:实验

1、实验3表格不要称量具体的质量,只要求学生观察天平的偏转情况。

教学实践与教学设计出现了反差,实践过程中并没有设计的那样理想化,在实践过程中出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些问题是值得深刻反思和总结的,我们不能被问题所压倒,应对问题进行探讨。课改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要迎难而上。,

第三篇:《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课题是《陕西省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及要求中《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三讲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复习)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课主要完成质量守恒定律的复习。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明确其使用范围;

2、能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现象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的思维方法认识客观事物。

2、在交流讨论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哪些结论?”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从量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好理论准备。本课题的学习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在初中化学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三维目标:

3、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我的设计思路是利用三组探究实验来攻破,教师演示白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接着让学生合作完成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的实验,学生在实验后自己总结实验结果,初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演示敞口情况下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对比分析探究实验一与三,让学生认识到不能忽略气体的参加与生成,然后深入分析白磷与氧气反应天平平衡的原因,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归纳、解读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为难点的突破奠定基础(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在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基础上,我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的问题,分基础、应用、提高三个层次,理论联系实际,用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就水到渠成。微观实质:主要采用学生活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拆分模型,分析讨论,总结化学反应的不变量与变量,借助多媒体展示水通电的微观过程,让学生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在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

二、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本课题的教学采用教师演示、分组探究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分组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模型拆分的活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初步形成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

引发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发生怎样变化?之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设计意图: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的实例引入、设疑;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自然过渡到实验探究环节。

(二)《实验探究新知》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是本节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攻破:

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制定方案并实验--分析实验获得结论--解读质量守恒定律--应用定律

为了然让学生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设计了三组实验:

实验探究一:教师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提出疑惑: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

2、实验探究二: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

实验探究三:在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守恒的基础上,教师再演示敞口情况下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让学生深入体会质量总和守恒。

设计意图:

①老师演示实验可以缩短探究的时间,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②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③深入地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④对学生容易忽视气体质量的这个难点,采用了两个演示实验,从正反两个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及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得到“质量总和相等”之后,引导学生对比思考,深入分析表面的质量相等。特别分析了过量的白磷与氧气反应,白磷只有一部分参加化学反应,给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参加化学反应”提供了很好的事实依据。在分析中先除去直观因素:锥形瓶、细砂、橡皮塞、玻璃棒、玻璃管、气球、氮气、稀有气体等;然后再除去隐含因素:没有参加反应的白磷;引导学生归纳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设计意图:分析实验时,层层剥离,步步推进,使学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自主发现表面的总质量不变内因是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概括能力。

解读质量守恒定律时,设置小问题:①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什么变化?100克水加热变成100克水蒸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②10克氢气和10克氧气反应一定生成20克水?③铜丝加热后质量为什么增加了?④100毫升水与10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是200毫升?

设计意图:解读质量守恒定律时,合理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做到“引而不灌”。

三、《探究微观实质》

为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1、分组活动:2、组内交流讨论:3、动画演示:4、归纳小结

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拆分模型,然后组内分析讨论,总结化学反应的不变量与变量,借助多媒体展示水通电的微观过程,让学生领悟、归纳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在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

设计意图:分子模型、动画摸拟形象、直观,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达到本节课难点的突破。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知识运用》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是本节的一个难点,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的问题,分基础、应用、提高三个层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也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五、《小结评价》

根据板书要点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知识的内化。

六、设计理念

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教师的有效而及时的组织。

采用演示与引导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二、学情分析: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四、教学过程: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教学反思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4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重点难点

3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设置

故事引入

听故事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提出问题

鼓励同学们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思考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之间有无变化呢?

三、猜想与假设

回答三种可能:

1、增大。

2、减小。

3、相等。

调动了学生大胆质疑并阐明自己观点,教师适时激励评价,激发了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四、制定方案

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参考实验:

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演示实验

提问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总结

点燃白磷,观察到剧烈燃烧,放热并产生大量白烟(气球先膨胀后缩小)

天平平衡,质量守恒

方案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

1、取适量硫酸铜溶液于小试管中,并置于小烧杯中;

2、取三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

3、将1、2中所有物品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注意:铁钉置于烧杯外)

4、取下小烧杯,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5、一段时间后,再将其放回天平上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总结归纳实验现象及结论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完成实验。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

结论

使学生将个人探究所得与他人的经验互相借鉴和补充,实验学习过程的合作、动手、思维创新,使学习成果不断地丰富和提升。

五、总结结论

设问:你们这组在实验中是怎么做的?实验中得到了什么结论?

组织与适时点拨,进一步归纳定律的内容,突出重点。

板书:课题及质量守恒定律。

详细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及注意事项

跟随老师节奏,学习并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六、深入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实验5—1教师演示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原因

提问学生,再归纳总结

学生观看实验,讨论、归纳实验现象及原因

实验现象:

固体粉末溶解,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天平失去平衡指针向右倾斜(变轻)

原因:反应产生了气体

再次激发学生对定律的思索,以便使学生深入的体会知识,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七、直击重点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

教师先演示“水电解”等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它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

在质量守恒定律中,有三个关键词“化学变化”、“参加与生成”、“质量总和”等易被学生忽视,教师要用着重号标明,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归纳定律中心“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观看动画,讨论、归纳、小结。

通过师生问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高潮,使问题得到逐步明晰和解决,使知识得到构建。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掌握不再是艰涩难懂的,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

八、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探究,你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教师补充、点拨。

争先恐后地谈论收获,畅所欲言展示自我。

使学生树立了信心与勇气,使每位学生各有所得。

九、知识融汇、学以致用

投影:准备好了吗?开始检测了:

……

十、布置作业

课本P98页练习与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初三化学第5章第一节内容,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化学定律,是化学定量研究的基础。在前面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很多有关化学变化的例子,掌握了常见物质参与的化学反应,并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出来。还学习了物质的微观构成,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并了解到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粒解释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在学生积累一定的定性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的,一气呵成,促成了学生对物质从定性到定量探究能力的形成。

在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内容中,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知道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艺规律。教材的这种处理方法,学生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实验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也是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内容较多,应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边操作、边观察、边思索,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其收益会更大一些。

各实验小组所测定的化学反应各不相同,但通过比较、判断,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必然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是开发智力的有效手段。

讲好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从定性认识要定量认识模型的构筑,今后学习化学方程式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微观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b、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c、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方案的设计,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b、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让学生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享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b、通过向学生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使学生产生“自己的研究与科学家的研究相似”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树立“将来我也能成为科学家”的信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运用所学物质微粒构成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依据: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标的核心,这是我确定本课重点的依据:根据学生以往的练习反馈,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微观世界缺乏感性认识,这是我确定本课难点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中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力,能力等方面分析。

1、学生现有的基础

学生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对物质的构成微粒,化学式和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有一定的认识,在上节中对燃烧有了一定了解,这对学习本节有较好的基础,有助于本节的理解。但本节比较系统地开展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首次接触,学生没有明确的思路,还有些学生对前面物质的构成微粒还缺乏确切的理解,这给突破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这一难点带来一定的困难。

2、学习动力、能力

初中生好奇,对亲身参与活动感兴趣,但受年龄特征及基础知识限制,实验操作技能不高,观察,分析能力不强,语言表达,归纳概括能力较低,这给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三、教法分析

我用多媒体flash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在根据提出的假设设计实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体验,分别从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增加、减少、不变”三个方面设计出实验方案。对学生设计出的实验,组织同学们进行互相评论,休整错误,改进设计,从而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操作。在实验探究时,我采用实验一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结论。通过练习,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前面引入时的例子,这就扩展了学生有关该概念的思路,加深理解,并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在处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这一难点内容时,我采用多媒体模拟展示,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形象直观地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四、学法分析

1、教学的全过程是学生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师指导与辅导的全过程,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动手作、动脑想、大胆猜、严格证”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培养其科学的学习精神的学习方法。

2、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实验,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得出的,实验分为“质量增加、质量减少、质量不变”三个方案实施,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特征。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五个环节完成我的教学:分别为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三、反馈练习,四、归纳总结,五、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重还是变轻了?

2、酒精燃烧,到最后为什么连灰烬都没有留下?

3、为什么铁生锈后质量变重了?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活动1、探究性学习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发现和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在呈现的问题情景中思考,发现并提出“如何确定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科学素养。}

3、提出假设

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经验,提出对“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的假设,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出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加,减少,不变三种假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思考,大胆猜想良好的思维方式。}

4、设计实验

我启发学生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事先查阅的有关资料,设计出验证的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在班级里交流实验方案,讨论评议。从学生的实验方案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方案,供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5、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实验1、蜡烛的燃烧{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假设}

实验2、铁粉在空气中与氧气的反

应{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假设}

实验3、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不变的假设}

实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侧重观察实验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的变化,还有及时鼓励正确操作的学生,同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在实验过程中,可能有些同学没有获得成功,或没有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结论。这是老师要结合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告诉大家,科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与科学家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鼓励学生不要气镁,仔细查找实验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组织学生课后修正实验方案重新实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交流与评价

组织学生交流,每一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实验结果。针对学生可能得到的不同结论,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1}、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变化是不是没有规律?

{2}、得到不同结论的实验方案是否存在差异?

{3}、测定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实验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教师综合分析学生的意见和实验装置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实验得到不同结论的原因,使学生形成“测定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实验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认识。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7、形成结论

在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保持不变”的结论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指出:用与上述相似的方法,对许多化学反应进行研究,都可以得到一条基本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活动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交流与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你能用物质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吗?请以金属镁和氧气的反应为例,与同学们进行讨论。

针对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缺乏直观的印象,从而造成他们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理解困难,为突破难点,我采用启发式和多媒体模拟结合的方法,启示学生从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再展示其模拟过程,这样会给学生直观的现象,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三}反馈练习

1、比较下列物质质量大小,用“>”“”<“=”填写空白。

{1}、木材燃烧,余下灰烬的质量{}原木材的质量。

{2}、铜丝在火焰上灼烧,灼烧后的“铜丝”质量{}原铜丝的质量。

{3}、加热高锰酸钾,剩余固体的质量{}原高锰酸钾的质量。

2、某同学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时发现: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小了,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了,请你帮助他分析一下,这些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设计意图:这些题目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

1、让学生回顾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注意的问题。

2、由学生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11本章作业第8题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设计实验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严谨思维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为指导思想,通过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及其微观解释,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

七、板书设计

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

一、探究性活动

1、根据问题提出假设{1}减小{2}增加{3}不变

2、设计实验

3、实验探究

4、交流与评价

5、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镁+氧气→氧化镁

2mgo22mgo

原子数:氧原子:2氧原子:2

镁原子:2镁原子:2

相对质量:24×2+16×2=802×{24+16}=80

在化学变化中: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质量守恒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质量守恒定律。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其中蕴含的守恒思想不仅是化学学科思想,更是所有自然科学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本教材把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中,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和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模型联系到宏观物质的反应,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习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这部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宏观假设,再实验论证,后微观解释。而新教材先是微观分析初步得到结论,进而联系宏观,提出假设,并实验论证。由于新教材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所以先进行微观分析,通过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这个桥梁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作用,同时有了微观的分析,也使宏观的假设有了可靠的前提,然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来验证是否符合微观分析,这样的设计也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质量守恒定律的三维目标要求是BBA,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实验设计:验证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的关系。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

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微观分析,宏观验证”的过程,体验微观与宏观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感悟科学家细致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重点: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所有的安排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实质。

难点: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质量”“相等”这些关键词,但对于定律中的限定词“参加”“总和”等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这也是掌握本定律的最核心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定律内容中的“参加”、“总和”关键词的层层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重点突破:整节课的设计均围绕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开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解水分子模型,学生有了亲身的感性认识,基本上能得到化学反应的本质,可以初步得到微观粒子变化后质量是相等的,再由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那宏观上质量是否相等?学生有了第一次疑惑。而后通过设计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验证了在宏观上质量是相等,由于是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并实验,接受程度会更深。接着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学生发现质量减少?形成了认知冲突,思维有了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最终发现问题,改进装置,从而完善了对定律的理解。这几个前后联系过程的实施,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对于“参加”“总和”这些关键词的突破,我是安排在第一个学生实验的分析中进行的,让学生讲出第一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第二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然后对反应前的氢氧化钠进行拆分,一部分为参加反应的,一部分为未反应完的,理所当然未反应的肯定在后面的称量中也有,最后对两次都称量的相互抵消。剩下的就变成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会等于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通过拆分氢氧化钠,让学生理解了定律中的“参加”。

二、说学情

经过两年的科学课以及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基础和方法基础,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说教法学法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由于刚接触化学不久,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和联系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在这节课上,我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归纳推理、实验验证的办法,按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引导学生。同时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启发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习内容,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1)实验探究法:《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本课内容就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继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认真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实验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

(2)合作学习法: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学具准备

(1)实验用品准备:

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盐酸。

仪器用品:电子天平、锥形瓶、烧杯、试管、硬质塑料瓶。

(2)媒体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学流程

本课题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照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1)提问引入

以“你印象最深的化学反应是什么?”为问题进行引入,学生之前见过也做过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会有很多明显的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对这个问题学生肯定都有话可以说。学生说的都是从宏观现象来描述化学反应,接着老师再问大家,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会回答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能否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描述化学反应了?这样很自然的引入到课题中来。

(2)微观分析,得出结论

提供给学生两个用橡皮泥捏成的水分子模型(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和氧原子),要求学生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学生通过动手拆分,很容易明白变化前后原子个数,种类以及质量都不变,并能得到化学变化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看变化前后的质量相等。

(3)微观联系到宏观

提问:如果把水分子个数扩大阿伏伽德罗常数倍呢?你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想到宏观物质质量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作用。

(4)设计实验,宏观验证,

给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实质,假设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并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完成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两次称量的物质成分,相同物质的可以抵消,同时注意把氢氧化钠拆分成参加反应的和没有参加反应的,能抵消的只是没有参加反应的,这就巧妙引出了定律中的“参加”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称量的方法,引出新的思维“整体称量”。

(5)制造认知冲突

提问学生是否只这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引导学生要选用不同的反应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注意科学探究的严密性。然后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称量前后质量发现变小了,学生出现疑惑,思维有了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改进装置,再一次实验,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定律。这个经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也明确了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封装置中进行质量称量。

(6)形成概念

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背景和素材的前提下,请学生自主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这样由学生自己说出来,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7)感悟科学精神

PPT呈现化学史:拉瓦锡和波义尔的实验。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反应,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感悟科学家善于发现,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8)练习巩固并小结

3.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原因:化学变化前后

学案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一:实验探究

实验名称: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电子天平、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反应原理: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

NaOHCuSO4Cu(OH)2Na2SO4

我的假设:mNaOHmCuSO4mCu(OH)2mFeSO4

实验步骤:略。

数据记录:

反应前称量的质量

反应后称量的质量

反应前称量了哪些物质质量

反应后称量了哪些物质质量

一、基础性作业

1.在反应A+B→C+D中,若15gA与10gB完全反应没有剩余,则生成的C和D的质量总和为。

A.15gB.10gC.25gD.5g

2.12g碳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物二氧化碳的质量一定()。

A.等于12gB.大于12gC.小于12gD.等于0

3.4克氢气在32克氧气中燃烧,恰好完全反应,生成克水;若4克氢气在100克氧气中燃烧,生成克水。

4.有人说:“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你认为他说的对吗?如何解释?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7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九年级的学生虽然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但是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化学实验探究学习的方式,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具有初步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这些技能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另外此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得到充足的发展,思维主要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过渡。

结合以上的教材分析,立足于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化学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在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受探究学习所带来的的乐趣

分析教材内容和研究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二、说教法

化学学科主要是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科,本篇课题也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作为支撑,因此本篇课题会采用实验探究法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现并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同时学生在合作中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三、说学法

在本篇课题中国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记录结合起来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参与课堂,感受质量守恒定律的由来。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

在课堂之初引导学生回忆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的反应,并提问那么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与反应物磷和氧气的质量有什么时候关系呢?引发学生猜想,提升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

(板书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环节二:探究活动

结合本篇课题中呈现的四个实验方案,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三.盐酸跟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开放体系);方案四.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开放体系)请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注意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四组实验,反应前的质量和反应后的质量。

根据实验结果思考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之后向学生讲解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描述)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的探究的过程,积累丰富的实验活动经验,同时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有更深入的理解。】

实验名称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实验现象M前M后分析

白磷燃烧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盐酸跟碳酸钠反应

镁条燃烧

环节三:微观解释

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微观模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并帮助学生从“质”到“量”的过渡。】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析)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的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引导学生回答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的认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体会化学的实验探究方法,积累实验活动经验。】

环节五:作业布置

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铁在氧气中燃烧后物质增加啦?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建立化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加深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洪河屯二中的李静波,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质量守恒定律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对化学学科中的元素符号 化学式 分子原子进行了初步的学习,而且在本节内容之后,学生们又将面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些知识的学习,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科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正确的应用

二、说教法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三、说学法

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4、说教学过程

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和课外延伸四个部分,共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即是导入新课,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的环节设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和科学家产生共鸣并感觉到到化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第二个环节 教师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并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质量守恒思想。

第三个环节 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试验”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并总结叙述实验结论,而在这两个实验中因为实验条件的不同,会发现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一,教师从中引导,让孩子在脑海中自主建构在封闭条件下,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定律,并且认识到定律的严谨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第四个环节,播放电解水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让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个环节 归纳概括,小结课题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适用范围,应用以及实质。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

第六个环节?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开始前导入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做狄仁杰的感受,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这种能力,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小任务。

设计意图? 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说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两个体现、三个突出”。“两个体现”,即体现新课程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个突出”,即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守恒定律》。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在以前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反应前后物质量的关系却不清楚,本节课就是带着这个问题共同研究适合于任何化学反应的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增加学生探究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

(2)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五、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回顾之前学过的化学反应中物质质的变化相关知识,引出对反应前后物质量的关系的疑问,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

2、新课呈现

提出问题: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参加反应的物质和生成的新物质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增加了、减少了还是不变呢?

演示课本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注意观察反应前后天平是否平衡,汇报后果。 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反应都具备相同的实验结果呢?”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总结实验现象。

分组实验并观察结果:

人们经过许多年,选用不同的化学反应,做了无数次的实验发现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因此把它作为了一条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定律研究的内容是指质量,不能推广到其它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不是部分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

提出问题:“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的总和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请一名同学写出电解水的化学反应表达式

完成化学反应表达式

提问:“电解水实验说明了哪些问题?”

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师生总结: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教师扩展:这些原子在数量、种类、质量上的守恒必然导致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物质在质量上存在着守恒关系。

提问:“镁条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增加了。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了。这些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学生讨论:对守恒定律内容里的关键词(“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再次加深理解。

3、小结:质量守恒定律

4、巩固练习

为了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质量守恒定律,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习题:

1、在A+B=C+D反应中,5克A和4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则反应生成D的质量是

2、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只生二氧化碳和水,试推断蜡烛的元素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3、A、B、C、D物质各10克,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还有C物质16克,同时生成新物质D8克,剩余部分A物质,而B无剩余,则参加反应A、B的质量之比为 .

六、板书设计: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特征

(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定律研究的内容是指质量,不能推广到其它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不是部分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课题在初中化学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的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开始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认识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是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学习构建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对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本课题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根据化学课标、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课题的特点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守恒的原因。

②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利用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③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化学课标、教材的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课题:

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本课题中的实验内容是学生体验和领悟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包括两个密闭条件下的“活动与探究”实验和两个开放敞口状态下的实验。学生从密闭体系下的两个实验认识、理解、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结论的基本内容比较容易。紧接着观察开放体系下两个实验的现象似乎又对刚刚得出的质量守恒定律有所怀疑,设置这两个实验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进行进一步地理性思维,突破认知障碍。因而,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做完这两个开放体系下的实验后,及时对其进行改进很有必要。即:将碳酸钠与盐酸在敞口容器内发生的反应改进为在密闭体系下反应,用细线系紧小试管管口,将少许稀盐酸注入小试管中,竖直放入盛有碳酸钠粉末的饮料瓶中,拧紧瓶盖。分别进行反应前后两次称量,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得出令学生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发现知识,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本节课,我采取“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师“问题引导”下的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出结论。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①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②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③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尤其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很高。

2、学法指导

①实验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科学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了解化学等自然学科科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②讨论法:通过探究实验的分析,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出结论。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这节课,我按“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实验探究、引导发现——动画模拟、突破难点——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交流收获、体验成功”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红磷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提问学生,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表示哪些意义?从而引出学生从未想过的问题:“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拉瓦锡利用氧化汞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质量的关系。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原有的经验认识出发,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新问题中产生思维碰撞,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活动与探究一:

提出两个“活动与探究”实验①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②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让学生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各组分析实验、通过讨论,初步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在“做中学”、亲自实验,主动感悟并发现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

问题三: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中都遵循着质量守恒定律这个结论呢?

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活动与探究二: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反应

各组学生对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发现,生成物质量变小,天平不再平衡了。 “究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呢?”让学生对前后两次实验方案展开评价。

讨论出:前后两次实验是有区别的,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探究一的两个实验是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探究二中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反应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在空气中,没有称量到。因而反应后所称量的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

问题四:怎样将“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反应”的实验进行改进,使得该反应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

讨论并验证改进后的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实验:用细线系紧小试管管口,将少许稀盐酸注入小试管中,竖直放入盛有碳酸钠粉末的饮料瓶中,连着细线拧紧瓶盖。分别进行反应前后两次称量,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认识到科学实验需要严谨,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改进实验使学生深化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建构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下来,为强化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理解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和既包括参加反应的气体也包括放出的气体。教师实验演示: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学生解释镁条燃烧后质量不但没增重反而减轻的原因。

问题五:通过实验证实: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和不变。“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教师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学生观察并讨论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模拟,进一步领悟微观粒子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变化关系,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和量的关系,体验化学规律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为此,我设置了几组习题: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g木炭与32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 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④将4、9gKClO3跟1、1gMnO2混合后,加热一段时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8g,则生成了g氧气?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第4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反应前后质量总和没变,质量总和可以包括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交流收获、体验成功——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表述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守恒原因:变与不变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分子种类改变。

三、应用

六、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问题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协作,以实验为探究形式,以讨论为培养思维手段,着重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四方面的设计意图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业

首先来说教材,我们先来看看教材的地位和用;本节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课题一第一课时,它包括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验证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化学式等知识,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从质过度到量,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为了有好的教学效果,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分析。

1、具备知识:了解元素、化学式、化学反应的现象和实质。

2、具备能力: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心理特点:兴奋、好奇,有强烈的动手探究欲望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在心理上比较兴奋、好奇心比较强,有强烈的动手探究欲望,但是定量意识、动手能力不足。

根据教材、学情分析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在实验探究中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开始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提高动手实验、合作、交流等能力,特别是提高思维能力。

3.增强创新意识、感知数字实验的功能。

(四)重、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突破:

1.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反应后剩余的气体中含有氧气,理解“参加”的含义。

2.通过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分析和装置的改进再改进,帮助学生理解“质量总和”的含义。

二、教学策略

教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学法:动手实验、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下面我重点说说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我采用以下五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4、反思、优化装置

5、学以致用

具体如下: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我的情景导入是表演两个化学小魔术:1、“自制果冻”,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类似果冻的现象。2、不打开瓶塞,不用火,就可以把燃烧匙中的铁粉点着。燃烧匙中装的是纳米铁粉,激光手电发出的激光就可以引燃它。

神秘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动力,此时提出问题:这两个化学反应以及其他的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设计出测量方案。

2、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实验方案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设计意图:用激光手电引燃纳米铁粉代替书中学生难以完成的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代替书中的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有趣;同时让学生接触纳米铁粉、激光手电从而感受高科技的魅力!

用电子称代替天平,可以快速的测量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所以学生可以同时完成两个方案。

(2)进行实验

因为激光手电发出的光较为耀眼,所以方案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与此同时,利用手机、同屏器把学生的实验操作同步在大屏幕上,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观看,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并且可以同时拍下精彩的瞬间,传到班级的微信群、QQ群中,学生可以自己下载欣赏、向亲友展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豪感!

(3)收集证据、得了结论

学生测量后发现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变,此时以方案一为例让学生分析反应前后测量的总质量包含哪些物质或物体,启发学生还可能有剩余的铁粉和氧气。

此时老师用数字化实验,氧气传感器定量的测量反应后剩余气体中确实有氧气剩余!这不仅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了氧气的剩余,同时感受到数字化实验的功能,开阔了眼界!

对等式两边的进一步分析,学生能深刻的理解“参加”二字的含义,从而突破了这一难点。

同样对方案二分析,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且找出重点词语。

(4)反思、优化装置

学生动手实验意犹未尽之时给学生提供药品和仪器,请设计一套测量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测定,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学生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原理非常的熟悉,在探究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质量总和”的含义。

学生设计出两套装置,敞口的发现质量减轻,很容易的分析出是因为水蒸气和氧气逸出。

采用气球密封的学生刚开始很惊喜,测量后发现质量依然减轻,不由得疑惑、深思,为什么用气球密封还是减轻呢?

因为亲身经历了实验探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提出了气密性不好、测量误差的原因,其他学生经过分析给予了否定,有的提出了是因为没有冷却到室温,经过学生自己分析也不是主要原因,此时有的学生提出是气球胀大受到浮力,其他同学认可,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老师追问,如何消除浮力的因素呢?此时,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学生深思后交流讨论出了我没有预料到的方法,降温至室温以下(热胀冷缩)、降温到氧气为液态、放在压强大的地方测量、把氧气收集起来等。

在老师提示是否可以用消耗氧气的方法消除浮力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提出了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纳米铁粉燃烧消耗氧气,并根据前面的实验设计出这样的装置。因为这个实验时间所需较长,在课堂无法完成,我事先录制了视频让学生欣赏自己高计的成果,这是部分视频画面。

学生通过过氧化氢分解装置的改进和再改进实验探究,不仅深刻理解了“质量总和”的含义,而且养成了严谨求实的态度,用气球密封后并没有想象中的相等。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又遇到新的问题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创新思维。此时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学生会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共鸣。

(5)学以致用

用解决生活中的两个问题更能加深对质量守恒的理解。

四、板书设计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简单明了突出了重难点。

五、教学感想

在教学时会担心较多的实验完不成,分析浮力和消除浮力时会遇到问题,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兴奋起来,实际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令我赞叹不已!我会和学生继续探究和创新下去。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定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他们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质”过渡到“量”;并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构建理论铺垫。本课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应用。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立足实际操作,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体验并得出化学反应的规律。

3、教学目标设计

①学生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原子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②学生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③学生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根据以上学生情况以及教材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正确说出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②能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并对现象、结果进行分析和初步归纳。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②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合作完成实验操作以及交流、讨论、分析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内涵的理解,体会化学变化中“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观点;

②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1、情境激趣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2、实验法:通过小组实验,观察分析现象,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4、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

三、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本环节用时约1分钟)

上课之初,以两幅反应图片引入。

2、探究置疑、突出重点。(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大胆假设,然后采用两个探究实验组织教学。

实验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回应反馈、得出结论(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实验结束,课堂已进入回应反馈阶段,此阶段我将组织各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有问题大胆置疑,进行全班讨论、共同解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质量守恒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探究过程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辅之以适当习题,进行强化,以突出重点。如:“参加化学反应”的理解。

4、互动深化、突破难点(本环节用时约11分钟)

措施一:多媒体动画模拟

[创设问题]: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如何从微观角度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守恒的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5、互动小结、体验成功(本环节用时约3分钟)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3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质量守恒定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而本节课是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质量物质的一个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学会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发现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动中,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形成勤于思考、乐于钻研和善于合作的学习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科学探究过程

难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四、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认为本节课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制定计划,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接受式学习为辅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师:先用火柴燃烧和蜡烛燃烧实验,向同学们提问:火柴、蜡烛燃烧后质量是否会变化?

生:减少了

师:是不是这样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先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

师:由学生来做两个探究实验

1、CuSO4+NaOH→Cu(OH)2+Na2SO4

2、CaCO3+HCl→CaCl2+H2O+CO2

师:同学们,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吗?

生:相等(通过观察天平的指针的摆动)

师:那么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

师生:m反应前m反应后

装置装置

没有参与反应的物质没有参与反应的物质

参与反应的反物质生成的生成物

师生:根据刚才的推导,我们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师:1、A+B→C+D,已知5gA和3gB完全反应后,生成了2gC,求生成的D的质量

2、A+B→C,已知已知5gA和10gB反应,反应结束后,B反应完了,A还有2g剩余,求生成C的质量

生:1、生成D的质量为6g;2、生成C的质量为13g;

师:质量守恒定律中的三个关键词:参与、生成、总和

师:再由学生来做一个探究实验

Na2CO3+HCl→NaCl+H2O+CO2

师:这个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吗?

生:反应后的质量减少了(通过天平的摆动)

师:为什么这个反应前后的质量不相等?是不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生:不是,因为生成的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

师:要使此化学反应能成功演示出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改进实验装置

生:不让气体跑掉,把反应放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

师:我们思考一下前面的实验,为什么CuSO4+NaOH→Cu(OH)2+Na2SO4的实验在开放的体系中进行,而CaCO3+HCl→CaCl2+H2O+CO2的实验在密封的体系中进行?

生:因为前者反应中即没有气体参与,也没有气体生成,而后者反应中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师:其实一切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师:让学生阅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提出问题“为什么做同样的实验,波义耳的结论与拉瓦锡的结论不同?”

生:Hg+O2→Hgo,波义耳波没有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了实验,所以mHg

师生:对于有气体生成或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要成功的演示质量守恒定律,应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

师:1、加热10g的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反应后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总和为9.52g,则生成O2的质量为多少克

2、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粉末的质量比原来的镁条的质量大

3、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的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轻了

六.板书: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定律关键词:“参与、生成、总和”

2、一切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对于有气体参与和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要成功演示质量守恒定律,必须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

①在本节中你是怎样调研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学生课外预习,上课时通过叫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抽样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学生上课时先给学生做预习习题,通过做题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课后做习题巩固情况及学生课后问老师的问题情况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是什么?

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化学式的书写,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等等,为本节课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打下了基础,这就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的学习障碍点: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不知道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所以本节课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是增大的,还是减少的,如何算出增大了多少,减少了多少,还要从微观的角度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此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4

一.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发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改变和增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实验探究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学生经历初次探究的挫折后,分析原因,优化设计,再次探究,最终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水通电的微观过程,让学生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精髓,在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以问题引入课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这样,我以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更是为下一实验探究环节提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同走进实验探究环节,老师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有没有变?并让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状态,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的内容。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化学变化的实质的复习和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的观察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讲解质量守恒的原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接下来以问题: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吗?引入后面的两个验证实验,在做实验之前,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状态,结果发现这两个实验天平都失去平衡,教师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天平都失去平衡的原因,应如何改进装置?学生很快就有了结果-----反应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最后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前的两个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 2.为什么铁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知识。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适用范围,守恒的原因以及应用。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当学生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后,就可以利用定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粤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化学方程式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认识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增减;通过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实验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学会运用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引入: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多的化学反应,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提问)上述反应为什么属于化学反应?

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请同学们猜一猜。

设计意图: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方案一:称量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指出该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记录实验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4)再次设疑,实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实验一: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燃烧过程中天平的变化。

实验二: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燃烧过程中天平的变化。设计意图: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请同学们谈一谈。

第四篇: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质量守恒定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而本节课是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质量物质的一个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学会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发现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动中,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形成勤于思考、乐于钻研和善于合作的学习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科学探究过程

难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四、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认为本节课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制定计划,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接受式学习为辅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师:先用火柴燃烧和蜡烛燃烧实验,向同学们提问:火柴、蜡烛燃烧后质量是否会变化?

生:减少了

师:是不是这样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先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

师:由学生来做两个探究实验

1、CuSO4+NaOH→Cu(OH)2+Na2SO4

2、CaCO3+HCl→CaCl2+H2O+CO2

师:同学们,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吗?

生:相等(通过观察天平的指针的摆动)

师:那么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

师生:m反应前m反应后

装置装置

没有参与反应的物质没有参与反应的物质

参与反应的反物质生成的生成物

师生:根据刚才的推导,我们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师:1、A+B→C+D,已知5gA和3gB完全反应后,生成了2gC,求生成的D的质量

2、A+B→C,已知已知5gA和10gB反应,反应结束后,B反应完了,A还有2g剩余,求生成C的质量

生:1、生成D的质量为6g;2、生成C的质量为13g;

师:质量守恒定律中的三个关键词:参与、生成、总和

师:再由学生来做一个探究实验

Na2CO3+HCl→NaCl+H2O+CO2

师:这个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吗?

生:反应后的质量减少了(通过天平的摆动)

师:为什么这个反应前后的质量不相等?是不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生:不是,因为生成的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

师:要使此化学反应能成功演示出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改进实验装置

生:不让气体跑掉,把反应放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

师:我们思考一下前面的实验,为什么CuSO4+NaOH→Cu(OH)2+Na2SO4的实验在开放的体系中进行,而CaCO3+HCl→CaCl2+H2O+CO2的实验在密封的体系中进行?

生:因为前者反应中即没有气体参与,也没有气体生成,而后者反应中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师:其实一切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师:让学生阅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提出问题“为什么做同样的实验,波义耳的结论与拉瓦锡的结论不同?”

生:Hg+O2→Hgo,波义耳波没有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了实验,所以mHg

师生:对于有气体生成或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要成功的演示质量守恒定律,应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

师:1、加热10g的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反应后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总和为9.52g,则生成O2的质量为多少克

2、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粉末的质量比原来的镁条的质量大

3、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的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轻了

六.板书: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定律关键词:“参与、生成、总和”

2、一切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对于有气体参与和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要成功演示质量守恒定律,必须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

①在本节中你是怎样调研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学生课外预习,上课时通过叫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抽样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学生上课时先给学生做预习习题,通过做题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课后做习题巩固情况及学生课后问老师的问题情况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是什么?

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化学式的书写,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等等,为本节课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打下了基础,这就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的学习障碍点: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不知道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所以本节课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是增大的,还是减少的,如何算出增大了多少,减少了多少,还要从微观的角度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此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课题是《陕西省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及要求中《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三讲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复习)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课主要完成质量守恒定律的复习。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明确其使用范围;

2、能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现象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的思维方法认识客观事物。

2、在交流讨论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哪些结论?”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3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九年级的学生虽然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但是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化学实验探究学习的方式,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具有初步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这些技能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另外此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得到充足的发展,思维主要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过渡。

结合以上的教材分析,立足于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化学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在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受探究学习所带来的的乐趣

分析教材内容和研究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二、说教法

化学学科主要是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科,本篇课题也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作为支撑,因此本篇课题会采用实验探究法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现并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同时学生在合作中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三、说学法

在本篇课题中国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记录结合起来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参与课堂,感受质量守恒定律的由来。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

在课堂之初引导学生回忆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的反应,并提问那么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与反应物磷和氧气的质量有什么时候关系呢?引发学生猜想,提升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

(板书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环节二:探究活动

结合本篇课题中呈现的四个实验方案,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三.盐酸跟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开放体系);方案四.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开放体系)请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注意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四组实验,反应前的质量和反应后的质量。

根据实验结果思考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之后向学生讲解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描述)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的探究的过程,积累丰富的实验活动经验,同时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有更深入的理解。】

实验名称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实验现象M前M后分析

白磷燃烧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盐酸跟碳酸钠反应

镁条燃烧

环节三:微观解释

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微观模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并帮助学生从“质”到“量”的过渡。】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析)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的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引导学生回答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的认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体会化学的实验探究方法,积累实验活动经验。】

环节五:作业布置

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铁在氧气中燃烧后物质增加啦?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建立化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加深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

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探究过程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二、学情、学法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抽象,枯燥。如果直接讲授,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设置分组实验,以竞赛的方式探究试验结果。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试验结果,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活动——建构”模式的教学结构。把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大大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四、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CuSO4 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天平、酒精灯。

五、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以一则诱人的邮寄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从而留下问题和悬念,让学生写出白磷燃烧,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 溶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习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

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

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

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

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

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实验探究。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实验: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

①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②NaOH溶液与CuSO4 溶液反应;

③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

④NaCl溶液和AgNO3溶液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初三化学第5章第一节内容,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化学定律,是化学定量研究的基础。在前面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很多有关化学变化的例子,掌握了常见物质参与的化学反应,并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出来。还学习了物质的微观构成,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并了解到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粒解释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在学生积累一定的定性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的,一气呵成,促成了学生对物质从定性到定量探究能力的形成。

在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内容中,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知道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艺规律。教材的这种处理方法,学生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实验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也是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内容较多,应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边操作、边观察、边思索,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其收益会更大一些。

各实验小组所测定的化学反应各不相同,但通过比较、判断,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必然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是开发智力的有效手段。

讲好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从定性认识要定量认识模型的构筑,今后学习化学方程式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微观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b、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c、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方案的设计,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b、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让学生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享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b、通过向学生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使学生产生“自己的研究与科学家的研究相似”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树立“将来我也能成为科学家”的信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运用所学物质微粒构成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依据: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标的核心,这是我确定本课重点的依据:根据学生以往的练习反馈,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微观世界缺乏感性认识,这是我确定本课难点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中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力,能力等方面分析。

1、学生现有的基础

学生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对物质的构成微粒,化学式和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有一定的认识,在上节中对燃烧有了一定了解,这对学习本节有较好的基础,有助于本节的理解。但本节比较系统地开展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首次接触,学生没有明确的思路,还有些学生对前面物质的构成微粒还缺乏确切的理解,这给突破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这一难点带来一定的困难。

2、学习动力、能力

初中生好奇,对亲身参与活动感兴趣,但受年龄特征及基础知识限制,实验操作技能不高,观察,分析能力不强,语言表达,归纳概括能力较低,这给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三、教法分析

我用多媒体flash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在根据提出的假设设计实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体验,分别从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增加、减少、不变”三个方面设计出实验方案。对学生设计出的实验,组织同学们进行互相评论,休整错误,改进设计,从而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操作。在实验探究时,我采用实验一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结论。通过练习,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前面引入时的例子,这就扩展了学生有关该概念的思路,加深理解,并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在处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这一难点内容时,我采用多媒体模拟展示,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形象直观地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四、学法分析

1、教学的全过程是学生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师指导与辅导的全过程,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动手作、动脑想、大胆猜、严格证”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培养其科学的学习精神的学习方法。

2、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实验,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得出的,实验分为“质量增加、质量减少、质量不变”三个方案实施,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特征。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五个环节完成我的教学:分别为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三、反馈练习,四、归纳总结,五、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重还是变轻了?

2、酒精燃烧,到最后为什么连灰烬都没有留下?

3、为什么铁生锈后质量变重了?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活动1、探究性学习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发现和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在呈现的问题情景中思考,发现并提出“如何确定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科学素养。}

3、提出假设

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经验,提出对“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的假设,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出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加,减少,不变三种假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思考,大胆猜想良好的思维方式。}

4、设计实验

我启发学生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事先查阅的有关资料,设计出验证的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在班级里交流实验方案,讨论评议。从学生的实验方案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方案,供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5、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实验1、蜡烛的燃烧{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假设}

实验2、铁粉在空气中与氧气的反

应{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假设}

实验3、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不变的假设}

实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侧重观察实验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的变化,还有及时鼓励正确操作的学生,同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在实验过程中,可能有些同学没有获得成功,或没有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结论。这是老师要结合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告诉大家,科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与科学家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鼓励学生不要气镁,仔细查找实验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组织学生课后修正实验方案重新实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交流与评价

组织学生交流,每一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实验结果。针对学生可能得到的不同结论,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1}、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变化是不是没有规律?

{2}、得到不同结论的实验方案是否存在差异?

{3}、测定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实验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教师综合分析学生的意见和实验装置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实验得到不同结论的原因,使学生形成“测定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实验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认识。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7、形成结论

在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保持不变”的结论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指出:用与上述相似的方法,对许多化学反应进行研究,都可以得到一条基本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活动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交流与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你能用物质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吗?请以金属镁和氧气的反应为例,与同学们进行讨论。

针对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缺乏直观的印象,从而造成他们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理解困难,为突破难点,我采用启发式和多媒体模拟结合的方法,启示学生从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再展示其模拟过程,这样会给学生直观的现象,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三}反馈练习

1、比较下列物质质量大小,用“>”“”<“=”填写空白。

{1}、木材燃烧,余下灰烬的质量{}原木材的质量。

{2}、铜丝在火焰上灼烧,灼烧后的“铜丝”质量{}原铜丝的质量。

{3}、加热高锰酸钾,剩余固体的质量{}原高锰酸钾的质量。

2、某同学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时发现: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小了,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了,请你帮助他分析一下,这些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设计意图:这些题目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

1、让学生回顾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注意的问题。

2、由学生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11本章作业第8题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设计实验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严谨思维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为指导思想,通过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及其微观解释,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

七、板书设计

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

一、探究性活动

1、根据问题提出假设{1}减小{2}增加{3}不变

2、设计实验

3、实验探究

4、交流与评价

5、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镁+氧气→氧化镁

2mgo22mgo

原子数:氧原子:2氧原子:2

镁原子:2镁原子:2

相对质量:24×2+16×2=802×{24+16}=80

在化学变化中: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质量守恒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探究过程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二、学情、学法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抽象,枯燥。如果直接讲授,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设置分组实验,以竞赛的方式探究试验结果。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试验结果,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活动——建构”模式的教学结构。把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大大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四、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CuSO4 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天平、酒精灯。

五、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以一则诱人的邮寄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从而留下问题和悬念

让学生写出白磷燃烧,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 溶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习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实验探究。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标签: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化学说课稿,

设计实验: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①白磷在空气中燃烧;②NaOH溶液与CuSO4 溶液反应;③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④NaCl溶液和AgNO3溶液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3)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③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上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组际间交流,共同得出以下关系(略)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 Cu+H2O。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年级上册第五章课题1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从化学变化中生成了什么物质向生成了多少物质的过渡,是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重要基础。同时,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对今后学习化学起到关键作用。

3、教学目的:

(1)通过让学生提出假设、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的测定、交流合作、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原因。

(2)通过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4、重点和难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及其理解、应用

5、课时安排:2课时

6、实验准备:(实验通知单)主要有托盘天平、烧杯、锥形瓶、玻璃管、酒精灯、气球、镊子、石棉网等。白磷、CuSO4溶液、铁钉、镁带、碳酸钠、稀盐酸。

二、教法与学法:

1、教育对象是初三.5、6班学生,接触化学这门课后,已知道在化学反应中能生成其他物质。但本堂课的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定量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利用电脑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从而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通过让学生划读、熟读课文相关内容,增强理解和记忆。

2、难点突破

本课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通过2个演示实验方案,学生是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质量会守恒呢?由于这个问题需要用微观粒子运动的理论去解释,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就会有困难。因此,借助课件,主要作用就是把在化学变化中,原来的分子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这一运动过程用动画模拟出来。

例如,(电脑展示)电解水: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其中正极产生的是?(学生回答:氧气)负极产生的是?(学生回答:氢气)

水通电氢气+氧气

我们用大蓝圆圈表示氧原子,用小红圆圈表示氢原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相应的表示方法我们媒体显示出来。

氧原子氢原子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

我们在水中通电:

通电→→→+

2个水分子2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1个氧分子2个氢分子

说明:

1、水分子首先被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

2、每两个氧原子组合成1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组合成1个氢分子。3、氧分子在正极聚集成氧气,氢分子在负极聚集成氢气。

启发学生思考,在整个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有没有发生变化?因为用了固定的颜色和大小来表示同种原子,所以学生容易发现反应前后只有H、O原子,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再问:“在化学变化中,你们有没有看到有些原子逃跑了?或者突然多了一些出来呢?”学生会回答:“没有。”于是,学生就可以十分直观的了解到: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因此,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质量守恒。同时加大点难度,让学生根据媒体的显示,写出符号表达式,其实就是下节课要书写的化学方程式:2H2O通电2H2↑+O2↑。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物质的种类改变了,那么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呢?

2、通过课本两个演示实验方案:白磷燃烧及铁和硫酸铜的反应,注意称量记录反应前的总质量是多少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多少克。结果是反应前后称取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得没有改变,引出质量守恒定律。

3、为什么质量守恒呢?用电脑动画模拟电解水,在化学变化中,水分子被分解成H、O原子,H、O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使学生看到,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原子的种类也没有改变。因此,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十分直观地引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

4、再演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镁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通过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引出前后总质量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探究不守恒的原因。

前一反应生成的CO2扩散到空气中去了,质量减少,后一反应增加了氧气的量,质量当然增加。不过要用规范的语言描述:镁在空气中燃烧,是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镁和氧气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所以氧化镁的质量比镁带质量大。

这种解释实际生活中现象要注意强调答题的格式,先说化学反应变化,再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如果有气体,要加(减)气体,最后得出结论。同时仍然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5、课堂练习:精选2道习题练习,讲评。完成书上P964题

6、小结: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量却没有改变。

7、作业:P951题和2题(做在书上)3题(做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2H2O通电2H2↑+O2↑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化学反应前后变化情况:

宏观:元素种类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物质种类改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分子种类要变,分子个数可能要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镁+氧气点燃氧化镁碳酸钠+盐酸---氯化钠+水+二氧化碳

堂上练习

1、在A+B--C+D反应中,5克A和4克B完全反应生成3克的C和克D

2、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则它肯定含有那些元素?

A.HB.OC.HOD.CO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定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他们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质”过渡到“量”;并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构建理论铺垫。本课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应用。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立足实际操作,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体验并得出化学反应的规律。

3、教学目标设计

①学生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原子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②学生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③学生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根据以上学生情况以及教材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正确说出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②能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并对现象、结果进行分析和初步归纳。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②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合作完成实验操作以及交流、讨论、分析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内涵的理解,体会化学变化中“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观点;

②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1、情境激趣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2、实验法:通过小组实验,观察分析现象,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4、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

三、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本环节用时约1分钟)

上课之初,以两幅反应图片引入。

2、探究置疑、突出重点。(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大胆假设,然后采用两个探究实验组织教学。

实验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回应反馈、得出结论(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实验结束,课堂已进入回应反馈阶段,此阶段我将组织各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有问题大胆置疑,进行全班讨论、共同解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质量守恒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探究过程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辅之以适当习题,进行强化,以突出重点。如:“参加化学反应”的理解。

4、互动深化、突破难点(本环节用时约11分钟)

措施一:多媒体动画模拟

[创设问题]: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如何从微观角度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守恒的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5、互动小结、体验成功(本环节用时约3分钟)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而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②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进行分类归纳。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③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①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1.讲授法。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信息。如上课之初,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便于学生明确探索方向,激发学习动机。

2.谈话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对问题的假设的方法。如在本节中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教师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开阔,思维的火花会闪现。

3.讨论法。就是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会话”,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而且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这节课的后面,教师提出:你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请一些同学作组际间交流,教师真心倾听、真心欣赏、真心关注每位发言的学生,但不作评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和思考,进而让学生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在一派“学术争鸣”的气氛中将问题引向深入,当争论进行到白热化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点评。

4.实验法。这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或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边讨论,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如本节中,按探究性实验的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样学生通过在做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把教师教的化和学生学的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实验法

学生动手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师应注意以下四点的指导:

①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

②在实验之始,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③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

④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就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把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本节课中学生要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开通。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

①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

②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③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④指导学生做笔记。

四、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我让学生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氯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习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

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

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

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

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设计实验。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

①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②NaOH溶液与CuSO4

溶液反应;

③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

④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

⑤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反应。

(3)实验求证。

我首先边做边讲实验⑴,然后,进一步提出:其它的反应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布置学生做分组实验,在实验前交待清楚怎么做实验,如何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第一行中每组做实验⑵,第二行中每组做实验⑶,第三行每组做实验⑷,第四行每组做实验⑸。

(4)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③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上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组际间交流,共同得出以下关系(略)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Cu+H2O。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3.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我设置了几组习题:

一、填空:

(1)电解水时生成2克H2和16克O2,则有克水参加了反应。

(2)将4.9克KClO3跟1.1克MnO2混合后,加热一段时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8克,则生成了克氧气.

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KClO3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大。

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问题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建立一个化学模型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用这些“化学化”的东西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寻找生活中符合这样特点的例子,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带进课堂。

4.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在反馈、矫正后,提出:

①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说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

②你能否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有哪几方面的应用?

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不少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0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学情分析: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四、教学过程: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读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教学反思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对化学学科中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原子进行了初步的学习,而且在本节内容之后,学生们又将面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些知识的学习,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科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正确的应用

二、说教法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三、说学法

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和课外延伸四个部分,共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即是导入新课,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的环节设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和科学家产生共鸣并感觉到到化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第二个环节教师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并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质量守恒思想。

第三个环节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试验”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并总结叙述实验结论,而在这两个实验中因为实验条件的不同,会发现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一,教师从中引导,让孩子在脑海中自主建构在封闭条件下,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定律,并且认识到定律的严谨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第四个环节,播放电解水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让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个环节归纳概括,小结课题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适用范围,应用以及实质。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

第六个环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开始前导入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做狄仁杰的感受,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这种能力,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小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说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两个体现、三个突出”。“两个体现”,即体现新课程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个突出”,即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课题在初中化学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的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开始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认识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是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学习构建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对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本课题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根据化学课标、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课题的特点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守恒的原因。

②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利用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③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化学课标、教材的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课题:

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本课题中的实验内容是学生体验和领悟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包括两个密闭条件下的“活动与探究”实验和两个开放敞口状态下的实验。学生从密闭体系下的两个实验认识、理解、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结论的基本内容比较容易。紧接着观察开放体系下两个实验的现象似乎又对刚刚得出的质量守恒定律有所怀疑,设置这两个实验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进行进一步地理性思维,突破认知障碍。因而,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做完这两个开放体系下的实验后,及时对其进行改进很有必要。即:将碳酸钠与盐酸在敞口容器内发生的反应改进为在密闭体系下反应,用细线系紧小试管管口,将少许稀盐酸注入小试管中,竖直放入盛有碳酸钠粉末的饮料瓶中,拧紧瓶盖。分别进行反应前后两次称量,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得出令学生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发现知识,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本节课,我采取“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师“问题引导”下的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出结论。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①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②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③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尤其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很高。

2、学法指导

①实验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科学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了解化学等自然学科科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②讨论法:通过探究实验的分析,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出结论。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这节课,我按“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实验探究、引导发现——动画模拟、突破难点——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交流收获、体验成功”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红磷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提问学生,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表示哪些意义?从而引出学生从未想过的问题:“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拉瓦锡利用氧化汞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质量的关系。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原有的经验认识出发,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新问题中产生思维碰撞,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活动与探究一:

提出两个“活动与探究”实验①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②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让学生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各组分析实验、通过讨论,初步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在“做中学”、亲自实验,主动感悟并发现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

问题三: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中都遵循着质量守恒定律这个结论呢?

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活动与探究二: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反应

各组学生对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发现,生成物质量变小,天平不再平衡了。 “究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呢?”让学生对前后两次实验方案展开评价。

讨论出:前后两次实验是有区别的,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探究一的两个实验是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探究二中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反应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在空气中,没有称量到。因而反应后所称量的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

问题四:怎样将“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反应”的实验进行改进,使得该反应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

讨论并验证改进后的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实验:用细线系紧小试管管口,将少许稀盐酸注入小试管中,竖直放入盛有碳酸钠粉末的饮料瓶中,连着细线拧紧瓶盖。分别进行反应前后两次称量,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认识到科学实验需要严谨,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改进实验使学生深化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建构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下来,为强化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理解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和既包括参加反应的气体也包括放出的气体。教师实验演示: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学生解释镁条燃烧后质量不但没增重反而减轻的原因。

问题五:通过实验证实: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和不变。“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教师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学生观察并讨论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模拟,进一步领悟微观粒子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变化关系,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和量的关系,体验化学规律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为此,我设置了几组习题: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g木炭与32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 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④将4、9gKClO3跟1、1gMnO2混合后,加热一段时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8g,则生成了g氧气?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第4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反应前后质量总和没变,质量总和可以包括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交流收获、体验成功——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表述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守恒原因:变与不变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分子种类改变。

三、应用

六、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问题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协作,以实验为探究形式,以讨论为培养思维手段,着重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四方面的设计意图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化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教版上册第五章课题一(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经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学生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控制。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五、学法的指导

本课题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采用教师讲解、实验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六、教学突破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教师可先讲解并演示一个实验,接着让学生合作探究不同的实验,学生在实验后自己总结实验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实质。

七、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磷在氧气中燃烧和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问题1: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2:到底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会是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只知道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但是没有涉及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这样设置学生感觉惊愕、意想不到,就会积极的思考由此产生了学习动机。

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①老师根据本班的实际先做演示实验可以缩短探究的时间,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意识。②学生再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三)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先由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看法,然后老师通过讲解磷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中粒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再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达到本节课难点的突破。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达到突破疑点的目的。

(五)归纳小结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六)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设计意图:使本节课的知识能得到延续、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板书设计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1、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2、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3、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三、质量守恒质量的运用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4

一.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发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改变和增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实验探究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学生经历初次探究的挫折后,分析原因,优化设计,再次探究,最终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水通电的微观过程,让学生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精髓,在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以问题引入课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这样,我以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更是为下一实验探究环节提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同走进实验探究环节,老师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有没有变?并让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状态,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的内容。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化学变化的实质的复习和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的观察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讲解质量守恒的原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接下来以问题: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吗?引入后面的两个验证实验,在做实验之前,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状态,结果发现这两个实验天平都失去平衡,教师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天平都失去平衡的原因,应如何改进装置?学生很快就有了结果-----反应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最后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前的两个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知识。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适用范围,守恒的原因以及应用。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当学生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后,就可以利用定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其中蕴含的守恒思想不仅是化学学科思想,更是所有自然科学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本教材把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中,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和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模型联系到宏观物质的反应,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习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这部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宏观假设,再实验论证,后微观解释。而新教材先是微观分析初步得到结论,进而联系宏观,提出假设,并实验论证。由于新教材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所以先进行微观分析,通过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这个桥梁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作用,同时有了微观的分析,也使宏观的假设有了可靠的前提,然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来验证是否符合微观分析,这样的设计也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质量守恒定律的三维目标要求是BBA,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实验设计:验证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的关系。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

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微观分析,宏观验证”的过程,体验微观与宏观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感悟科学家细致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重点: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所有的安排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实质。

难点: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质量”“相等”这些关键词,但对于定律中的限定词“参加”“总和”等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这也是掌握本定律的最核心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定律内容中的“参加”、“总和”关键词的层层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重点突破:整节课的设计均围绕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开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解水分子模型,学生有了亲身的感性认识,基本上能得到化学反应的本质,可以初步得到微观粒子变化后质量是相等的,再由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那宏观上质量是否相等?学生有了第一次疑惑。而后通过设计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验证了在宏观上质量是相等,由于是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并实验,接受程度会更深。接着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学生发现质量减少?形成了认知冲突,思维有了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最终发现问题,改进装置,从而完善了对定律的理解。这几个前后联系过程的实施,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对于“参加”“总和”这些关键词的突破,我是安排在第一个学生实验的分析中进行的,让学生讲出第一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第二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然后对反应前的氢氧化钠进行拆分,一部分为参加反应的,一部分为未反应完的,理所当然未反应的肯定在后面的称量中也有,最后对两次都称量的相互抵消。剩下的就变成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会等于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通过拆分氢氧化钠,让学生理解了定律中的“参加”。

二、说学情

经过两年的科学课以及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基础和方法基础,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说教法学法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由于刚接触化学不久,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和联系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在这节课上,我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归纳推理、实验验证的办法,按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引导学生。同时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启发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习内容,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1)实验探究法:《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本课内容就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继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认真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实验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

(2)合作学习法: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学具准备

(1)实验用品准备:

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盐酸。

仪器用品:电子天平、锥形瓶、烧杯、试管、硬质塑料瓶。

(2)媒体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学流程

本课题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照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1)提问引入

以“你印象最深的化学反应是什么?”为问题进行引入,学生之前见过也做过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会有很多明显的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对这个问题学生肯定都有话可以说。学生说的都是从宏观现象来描述化学反应,接着老师再问大家,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会回答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能否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描述化学反应了?这样很自然的引入到课题中来。

(2)微观分析,得出结论

提供给学生两个用橡皮泥捏成的水分子模型(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和氧原子),要求学生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学生通过动手拆分,很容易明白变化前后原子个数,种类以及质量都不变,并能得到化学变化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看变化前后的质量相等。

(3)微观联系到宏观

提问:如果把水分子个数扩大阿伏伽德罗常数倍呢?你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想到宏观物质质量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作用。

(4)设计实验,宏观验证,

给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实质,假设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并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完成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两次称量的物质成分,相同物质的可以抵消,同时注意把氢氧化钠拆分成参加反应的和没有参加反应的,能抵消的只是没有参加反应的,这就巧妙引出了定律中的“参加”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称量的方法,引出新的思维“整体称量”。

(5)制造认知冲突

提问学生是否只这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引导学生要选用不同的反应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注意科学探究的严密性。然后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称量前后质量发现变小了,学生出现疑惑,思维有了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改进装置,再一次实验,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定律。这个经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也明确了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封装置中进行质量称量。

(6)形成概念

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背景和素材的前提下,请学生自主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这样由学生自己说出来,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7)感悟科学精神

PPT呈现化学史:拉瓦锡和波义尔的实验。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反应,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感悟科学家善于发现,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8)练习巩固并小结

3.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原因:化学变化前后

学案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一:实验探究

实验名称: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电子天平、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反应原理: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

NaOHCuSO4Cu(OH)2Na2SO4

我的假设:mNaOHmCuSO4mCu(OH)2mFeSO4

实验步骤:略。

数据记录:

反应前称量的质量

反应后称量的质量

反应前称量了哪些物质质量

反应后称量了哪些物质质量

一、基础性作业

1.在反应A+B→C+D中,若15gA与10gB完全反应没有剩余,则生成的C和D的质量总和为()。

A.15gB.10gC.25gD.5g

2.12g碳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物二氧化碳的质量一定()。

A.等于12gB.大于12gC.小于12gD.等于0

3.4克氢气在32克氧气中燃烧,恰好完全反应,生成克水;若4克氢气在100克氧气中燃烧,生成克水。

4.有人说:“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你认为他说的对吗?如何解释?

第五篇: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质量守恒定律 说课稿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从本课题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展开。本课题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它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作好理论准备,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思路

在实施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开展教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课程价值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个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设计本课题时,做到了四个转变:

(一)、由“照方抓药”向“实验改进”转变。以往的演示实验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照方抓药”展示给学生,今天我大胆改进了“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

此装置的优点有三个:

1、现象明显,2、节约时间,3、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打开橡皮塞,防止了空气的进入和白烟的逸出,减小实验误差。

(二)、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次实验探究活动,一方面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由“静止对照”向“互动交流”转变。

在实验设计上,改变过去“你问我答”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将观察的现象、分析的思路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对产生的错误和偏差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由“学科内容”向“贴近生活”转变。

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口吹石灰水”,实验中用到鸡蛋壳等日常用品,另外还提出对“水能变成油”这种言论的看法。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要相信科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

质量守恒定律 说课稿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四、说教学过程

1、运用网络媒体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课件的前面设置了一张回旋式带风玲声的“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可以收获化学”的幻灯片,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课桌上的实验用品上,使学生知道,生活中的蛋壳、墨鱼骨头、食醋、铁钉等也可做化学药品,气球、线、一次性茶杯等可做化学实验用品,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好奇心。同时把这节课要用到的部分化学药品和主要的研究工具(拖盘天平)等以谜语的形式,质量守恒定律 说课稿

用幻灯片一次登场(这样可让学生各有选择,在短时间内揭开谜底,加大课堂容量):①、黄金被盗(打一元素名)②、捧着金碗去乞讨(打一元素名)③、似蜡非蜡有白黄,不声不响水中藏;有朝一日出水面,化作弥烟白茫茫。(打一物质名)④、我的出生比较早,古代战争作剑刀;躺在古墓穿绿装,电器设备我必到(打一物质名)⑤、公正不公正,自由我来定(打一仪器名)。谜语展出,教室里面顿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的猜谜底,随着五个谜底先后被揭开,学生的学习****升至极点,课堂气氛不言可知。

2、运用实验的诱惑营造互动、协作、探究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为了顺理成章的搞好实验探究,我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引导: 第一、借上面五个谜底揭开时学生学习热情的“东风”,我设计了三个简易的小问题:①、什么是化学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②、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③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都发了改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关系会怎么样呢?有几种可能?其中,第一、二个问题的创设,为后面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作好了知识的铺垫。第三个问题的亮出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提出了问题(即实验课题)。当时学生大胆猜测,相等、增大、减小。第二、借学生对上面第三个问题的回答的机会,我向学生布置了本节课实验探究的任务。先是:一、二、三大组(每个大组中分两个小组)都做白磷燃烧的实验。四、五、六大组均做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再是,一、二大组做另做蛋壳与食醋反应。

三、四大组做墨鱼骨头与食醋的反应。五大组做镁带燃烧的实验。六大组做蜡烛燃烧的实验。安排每两个小组做同一种实验,其目的是,让两个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存在分歧时,让他们主动重新实验,找到共同结果,以免学生因实验故障,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关于天平的基本操作、注意事项,我先作了详细的说明。因为学生实验探究的成功与否,天平的操作是一个关键。学生很专心的听介绍,积极回答我提出的的问题。第四、各大组(这是开学以来,已经分好了的组)自己做好分工,定好记录员、中心发言人(会报实验现象及结果)、解释员(对实验失误、实验偏差等作解释)。这些分工,每次可换人,尽量做到人人有机会,人人能得到锻炼,学生都很乐意承担任务。第五、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探究。我先是放手让学生全开放去探究,不作任何实验的解释,让学生想办法去解决。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差异,然后,我进行个别辅导。为了满足学生的求助,我课前辅导了三个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实验之前宣布,必要时的求助方法(可向我和我公布的三个同学求助)。实验时,有硬着头皮。不求助,自己想办法的;有“瞟窃”合作小组的;有开绐就求助我的……只见他们忙得不已乐呼。第六、实验完后,大组中的两个小组先进行交流,统一意见后,分大组会报,一至四大组的中心发言人先作会报(时间有限,只能在大组中推出一个中心发言人会报),描述实验现象及结论。每大组的发言人还真把自己作为一个领导,详实说来。第七、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课题(此课题不宜先板书,因为本节课为实验探究课,否则成了验证课),让学生试做科学家,给质量守恒定律下定义,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学生也真当起了科学家,只不过说得不如科学家够准确。第八、让学生试着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由于前面问题②的设计,多数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为了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也能从心里接受理解,我在这里设计了四个磷原子与五个氧分发生化学反应的动画课件。课件件放完,基础差的同学终于露出了笑容。第九、五、六大组中心发言人会报(重点对镁带燃烧、蜡烛燃烧实验现及天平是否仍旧平衡的描述)。五大组的同学会报时,不敢说真话(因为这节课刚好遇到了长沙市新教材实施调查研究组的领导的随堂听课,他们里面的个别同学以为他们的实验没做得准确,有失“面子”,给老师“难堪”)。我问他们发言人,镁带、蜡烛燃烧后天平的平衡被破坏没有。他们的个别组员抢在发言人前说:“平衡了。”在我的追问下,发言人马上补充,说了实话。接着五大组的解释员说:“生成了气体到空气中去了所以没平衡了。”六大组的质量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解释员说:“有烟扩散到空气中去了(他们坐在窗口,当时风较高大,是事实)。”解释员解释后,我再引导学生试着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五、六大组的天平平衡被破坏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强调质量守恒定律概念的准确性。分析时,问及把扩散到空气中的部分追回来,再测量天平是否平衡时,多数同学不考虑参加了反应而又未测到质量的氧气,不假思索,把握“实足”的争论该相等,争论最为激烈,课堂气氛达到了新的****。第十、交流实验的体会及实验中各自出现失误的小“插曲”,再引导学生分析造成小失误或偏差的原因。其中,二大组的1小组会报:“实验时,不小心将白磷掉在桌上,着了火。”其解释员马上从缓慢氧化上作了解释。一大组的2小组会报:“白磷燃烧实验第一次天平平衡有一点被破坏,见1小组没破坏,才补做成功。其解释员说:“是因为第一次实验时,点燃后橡皮塞塞得不够严密,跑了部分烟”。第四大组的2小组说:“发现墨鱼骨头与食醋反应,随着反应时间的拉长,天平的平衡被破坏得越来越大。”其解释员说:“是因为放墨鱼骨头的速度太慢,生成的气体有一部走了。”三大组的1小组解释员说:“是因为橡皮塞与锥形瓶口之间漏气。”一大组的1小组解释员说:“是气球漏气。”五大组解释员说:“是因为玻璃管与橡皮塞之间漏气。”但是就是没人提到气球所受空气浮力问题。我说:“大

质量守恒定律 说课稿

家都很谦虚,说得都在理。但除了考虑主观问题外,你们还想想客观原因看,例如,从气球的大小、形状变化分析。”可惜学生“启而不发”,最后,我只能从木块放在水中会沉下去,还是会浮上来,提到了浮力,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学生的物理中浮力还在后面,还不知空气对物体也有浮力。总的来说,学生的讨论很激烈,想象也丰富,课堂气氛和效果都有很好。第十一、通过练习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让学生用质量守恒定律驳斥李洪志的谬论:“我发功时,能通过化学反应,将铝分子变成铜分子,将铜分子变成金分子,将铜变成金。”这个问题的发出,教室里面再次掀起了抢答的****,三个同学争先站起抢答。第十二、设计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请同学们利用家庭中的物品自制一架简易天平,在家中完成一个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明天课堂上来会报。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哪些结论?”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

质量守恒定律 说课稿

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①100 g水和100 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 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 g木炭与32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 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六.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应用

纸张燃烧完后灰烬质量小于原来纸张为什么? 镁带燃烧完后白色生成物质量大于镁带为什么?

下载《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模版)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5篇)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一课时。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

    九年级《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5则范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质量守恒定律》说课......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样例5]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质量守恒定律说课......

    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课说课稿[五篇范例]

    义务教育教科书 人教版 九年级 化学 第五单元课题一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阳平二中的李少辉。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洪河屯二中的李静波,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质量守恒定律一:说教材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对化学学......

    质量守恒定律

    康巴什区化学实验操作考试试题姓名:信实考号:满分:20分时间:10分钟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要求: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用品:试管(φ20×200)2支,托盘天平(200g,0.2g),砝码,量筒(10mL),胶头滴管......

    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实验和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