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沈峰老师讲座有感
听沈峰老师讲座有感
有幸听到了沈峰老师的报告,心里感慨万千。感觉她是快乐而幸福的,她上课没有矫揉造作,却能让听课者听出老师在独具匠心的教学过程中蕴含的从容而无痕的爱。沈峰老师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如何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提问等问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怎么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合作、学会发现,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一种知识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引领孩子提出问题,是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问。
良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师生间平等、和谐,学生间相互协作的教学气氛。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在讲授过程中举手提问,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时,有些学生的手仍然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现一点问题时,便急不可待,手敲着桌子,甚至站起来 “我来,我来……” “我,我……”地高喊着。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会显得局促不安,甚至失去自信。因此,这时老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的发言,养成静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
2、积极评价,让学生乐于问。
教师对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与恰如其分的处理,是让学生乐于提问的关键。教师的热情鼓励,犹如一种强大有力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乐于提问。学生尝试提问时,由于原有的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不同,提出的问题往往层次不一,教师需要正确对待,做出不同的处理,以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创新个性的,要给予积极评价,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教给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在平时的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方法可循。同时也要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对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示范法、提示法、激励法等多种方法促进学生提问。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经过多次练习,学生也就掌握了提问方法,知道了从怎样的角度去提问,以后出现类似内容,学生的提问也就更有针对性。
二、教给孩子合作的方法很有必要。
懂得如何合作,对于孩子的未来至关重要。合作是一项共赢的工作,具有严密性和纪律性。我们怎样才能使孩子养成合作的习惯呢?
1、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原来的满堂灌和一本书一支笔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模式。而小组合作课堂讨论探究模式的教学恰恰能够发挥这样的效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的讨论探究互帮互助中既帮别人解决了问题,也被别的同学帮助解决了问题,而在这样的和谐课堂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2、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同组成员之间交流非常频繁,非常和谐,而在自主学习和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展了自己的活动思维空间,而且每一个同学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使每一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我觉得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够真正实现使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不掉队。
3、教师在小组合作自由探究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首先教师在课前的学案问题设计上必须深思熟虑,精心设计,设计富有创意的探究,使合作不仅仅是流于形式;其次在课堂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其中,做好宏观调控,并且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反馈、落实;最后教师还要根据问题难度的不同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适时地改变学生小组讨论的具体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
三、增强信心,让学生学会合作,乐于提问。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乐于合作提问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发表看法,提出问题,并对他们的提问给予充分的时间合作及肯定,采取平等开放的态度,使学生树立提问的信心产生乐于提问的情绪,体验合作的乐趣。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让他们从小由愿学、乐学、学会到会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二篇:听支老师讲座有感
用生命书写芳华
聆听支玉恒老师讲座有感
在这春意盎然的五月,怀着激动与敬佩之情我有幸来到白塔岭小学聆听了支玉恒老师执教的《太阳》一课和“个性化表达”的作文辅导以及教学案例讲座,亲眼目睹了大师的风采。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支老师会是一个威严的“老头”,但没想到我见到的支老师竟是一位和蔼可亲,精神抖擞的老人,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古稀之年的他精神矍铄,依然执着于小学语文课程的研究。就像他今天为我们了奉献了《太阳》一课中的太阳一样,无私的奉献着自己,散发着自己的光芒。
支老师既没有利用炫丽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又无华丽的教学语言,但他用朴实、纯真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在朗读上,支老师既要学生懂得作者内心情绪,又要领悟蕴含的深入道理。支老师没有什么特殊的招式,就是诵读、诵读、诵读……可能这就是特级老师的奇特之处,用简略、最常用的方法达到不同的效果。对于诵读的领导,没有花哨的方式,支老师只让学生思考一点:文章写出作者什么样的内心感受,我该用什么样的声音、速度、节奏读出来?对于学生不到位的朗读,教师是不露痕迹的引导:在读到太阳有多热的时候,支老师引导者学生语速要放慢,声音要低沉神秘,要有感情的变化,读起来让人们听起来很害怕。支老师恰到好处的朗读领导,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所思,让学生的情绪于文章中作者的情绪相融合,达到心神合一的境界。学生在支老师的引导下,从书中读出了自己。整节课师生都在用心诵读,用心灵倾诉,用心灵表达。
在他的课堂上他总是可以把学生的思想在尽情的发散之后,又巧妙的回到教学内容和目的上来;支老师的课,你无法推测他下一步要做什么,而且经常出现谁也始料不及的设计和场面,但每一个点,每一个问题的设计最终都会回到课堂教学上来。就如《太阳》一课中支老师按课文写法理顺序,分清关系让学生按黑板上的知识排队,大
队长,中队长,小队长,说说各部份有什么关系。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参与的同时掌握了知识,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的还给了学生。在第二节的个性化表达中,支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发挥着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更好的写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来。
支老师幽默的语言,学生精彩的表现,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听课观摩的老师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也让我真正领略了什么是朴实的教学课堂。他那强烈的语言意识,极富人文情怀的语感培养,厚重而深邃的教学艺术风格,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充分发挥语文老师的语言优势,以灵活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情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情感和创作欲望得到升华,写出了一篇篇感情真挚的好作文。整个课堂,支老师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丝毫没有让人感到空洞乏味,反而让学生们情趣盎然,也足以看出支老师自身的内涵和底蕴。
听了支老师的课,我不仅感受到了支老师教学风采,还学习到了他优秀教学的方法,更感受到了支老师对小学语文届的热爱和执着,而恰恰是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第三篇:听陈鹏老师讲座有感
听陈鹏老师讲座有感
2014年3月28日的16:40,我在行知楼201听了陈鹏老师关于“梦想的奋斗”的讲座。当时是室友给的门票,因为不想辜负其好意,所以便去了。但当讲座开始时,我知道我没有白来。伴随着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陈老师面含微笑的走进了教室。在演讲的过程中,他先与同学们分享他的大学时光,不知不觉中便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然后,他便讲起了他梦想的开始与奋斗的历程。其中,陈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平和的态度一度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而他总结的听讲座连锁感受“听时很激动,听后很感动,一觉之后一动也不动”也成了我消灭自己借口的必杀技!
要想成功,首先要有自己的梦想,只有坚持远大的人生梦想,才不会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托尔斯泰将人生的梦想分成一辈子的梦想,一个阶段的梦想,一年的梦想,一个月的梦想,甚至一天、一小时、一分钟的梦想。而陈老师也给我们忠告,要避免“一觉之后一动也不动”就从完成小目标开始!
前人说得好,“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那些无志之人的“志”,就是美梦,就是所谓的“理想”,他们把自己的蓝图构画得再美好,再完善,也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罢了。于是陈老师告诉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应该是做决定。再完美的计划方案都比不上一个决定来的重要。
由于教室座无虚席,我同许多同学站在后面知道陈老师讲座结束。在情绪平静后,我才微微体会到俞敏洪曾在北大演讲时说的“不管你是优秀强大的雄鹰,还是弱小的蜗牛,都一定会最终登上金字塔顶的。只是所用的时间不同,雄鹰也许不用很努力,只需轻轻一反就能很容易到达塔顶,但只要蜗牛坚持不懈,不怕苦不怕累,一个劲儿的往上爬,总有一天,也许会很长久,但一定会到达。所以我想说,现在的我们大学生也是一样,一定会有雄鹰,也一定会有蜗牛,但是只要我们奋力前行,艰苦奋斗,蜗牛也会有春天,也会到达胜利的彼岸。”的意义。
游琴
2014.3.31
第四篇:听魏书生老师讲座有感
听魏书生老师讲座有感
欣赏了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的专题讲座,这是一名教师不可不听的讲座,他告诉我们当好老师的奥妙,听魏书生的报告、读魏书生的文章,如同聆听一位智者的心灵独白,举手投足、字里行间无不感受到他质朴的人格魅力与务实的工作作风,如品香茗、如嚼菜根。具体心得体会如下:
首先,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总体框架是:
一个核心――育人,以及由此生成的素质观、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二个原则――民主与科学,以及由此而折射出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规律。
三个统一――社会本位与以人为本的统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统一,主体思想与发展思想的统一,以及由此整合而反映时代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主体发展、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思想。
四个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工作的关系,人和他人的关系,人和自我的关系,以及由此扩展开来的富于哲理的思考。无论任何人,要改变客观世界,都首先要从主观上改变自我、超越自我,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五个支柱――以培养自学能力为宗旨的学科教学论,以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为宗旨的班级工作论,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学习方法论,以养、教结合为宗旨的家庭教育论,以规则与威信相结合为宗旨的学校管理论,以及由此派生的一系列相关的丰富多彩的独到理论和具体方法。
其次,对魏书生的语言的评价: 魏书生老师是位极具人格魅力的人,他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看别人都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中;你看别人都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中。他从来都是站着演讲的,不管演讲时间是半天还是一天;他的面容一直是平和亲切的,就像在跟你面对面谈心;他从不讲多么高深的大道理,也不用什么华丽的词语,只是谈一些身边的与生活、工作、学习有关的小事情,幽默有趣,有时还带着一点点自私的念头,却很有一番见地,让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于是,你迫切地想了解他,接近他,为他身上的那种难以言说的魅力所吸引。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空洞说教,从容中蕴含巨大的凝聚力与感染力,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把普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时代的脉搏紧密联系起来,是心与心的交流,也是一首爱国敬业的颂歌。魏书生是个实实在在的人。
第三,魏书生对教师职业的迷恋,源于教师是最有利于培养真诚、善良、美好的职业。带着这份朴素的情感,他放弃许多机会、经过多次申请,终于成为一名教师、一名终身教师,以至在担任众多的行政及兼职工作时都不曾离开三尺讲台。教育的理想主义,体现在教育教学中,是那些闪烁人性光辉的举措: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唱歌、写说明书、做好事、写心理病历,坚持每天做100次仰卧起座、俯卧撑,“一分钟竞赛”、“学会使用‘边角余料’”等等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教育、对教学、对学生,魏书生有着真真实实的情感。
第四,魏书生对学生爱的教育.自爱爱人的魏书生,魏书生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尤其是爱学生。魏书生爱学生,尤其是爱那些差生。魏书生认为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帮助他们进步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魏书生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不是简单地加以训斥了事,而是通过让学生写心理病历和说明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
第五,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方法。对于语文教学本身,魏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采取了出奇制胜的策略。一般常人教语文或研究语文 教学往往从“同处”着眼,从如何趋同方面着
手,未教或未研究之前,总习惯于先定下一个方针、一个框来,然后按力索骥,依样画葫芦。这样的教学与研究,一般不会产生多大的“轰动效应”。魏书生不同。他和常人 一下子拉开了较大的距离。他常常让别人对他产生一种扑朔迷离、时隐时显之感。他的教学总是从“异”处着 眼,从“立异”上着手。比如以下策略和做法:
(1)一般人都是一课一课地教,而魏书生是“一学期的教材”“只有30多节课就讲完了”。
(2)一般人都是对学生的作业精批细改,至多只不过是研究如何改法,比如是少作多改还是多作少改等,从 来就没有想到“不改”。而魏书生则是“1979年以来,我没批改过一本作业,没批改过一本作文”。
(3)一般人都是注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考评与测试的。依常理,测试是十分必要的;不单是应试,即使是抓素 质,也无法离开或摒弃考试。“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已成共同认识。而魏书生居然“反其道而行之”,他说 :“除统考外,我没有搞过测验、考试。”
(4)一般人都是遵循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课时的,教师不上课堂,怎么说都不对,这是普遍认识。而魏书生 居然不管这一套,他彻底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了。他说过:“十年来,每年还是要有四个月以上时间外出开 会。”除节假日不算,这四个月多少还要占去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对于一般教师来说,这简直不可思议。
(5)一般人教课都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而魏书生也是一反常理,让学生“自学整册教材”。效果是怎样的呢?居然是新学期一开学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期末考试”。照常 规来看,这实在让人感到太越轨了。
魏书生就是这样,他有哲学家的头脑,改革家的胆量,科学家的严谨;有儒家的礼让,有释家的胸怀,道家的超脱;有社会活动家的阅历,演讲家的口才„„这一切,成就了他作为一代教育家独有的魅力和风范,以一颗平常心快乐地生活、工作、学习着。
第五篇:听李镇西老师讲座有感
听李镇西老师讲座有感
钟诚
12月20日,有幸参加了2014年全国知名班主任经验交流报告会。在会议中听了李镇西老师的讲座,他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在听完讲座回来这几天,我脑海里一直都浮现出李老师当天的精彩讲解。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对自己班级所做的一切深深的震撼着我。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要赋予一个班级的灵魂。这个灵魂我称之为“爱”。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李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什么是教育,对教育做了明确的阐述,现我一一道来。
教育,是一种传递。
教育,就是爱的传递——教会学生爱——懂得爱,并散发爱。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他所说的,他第一次去给一个班做班主任的时候,送给孩子们的见面礼就是一句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就是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爱,而不是恨。
教育,是一种尊重。
我听他讲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在想,我对于学生的尊重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出发点。现在的老师经常以“我是为你好”或“严师出高徒”之类的理由剥夺学生的尊严。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尊重他们就是要在乎他们的感受。这让我明白了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要把学生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当李老师讲到教育,是一种博爱时,我才发现原来之前我一直都不算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我以前在教孩子时总会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我听了李老师的讲话我才明白什么叫“有用”的人。我们如果只盯着学生是否获得怎样的学习成绩,家长们也经常打电话给老师“我的小孩成绩怎么这么差呀?”等等话语。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不是说成绩不重要,是我们在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得把孩子们培养成善良、勤劳有智慧的普通劳动者,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李老师出示了这么一段话:“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第一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父亲、母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或工程师。”当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我这工作的几年来,我到底是把什么放在了第一位。仔细回忆了一下,我还是把孩子的成绩看的比较重,也可能是为了给家长一个交代。虽然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涉及到他们素质方面的培养但是我觉得还远远不够,在培养孩子素质方面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种风格,也就是说在我带的班级还没有“灵魂”。所以在今后的班级工作中首先工作重心是赋予这个班级一个“灵魂”。
李老师讲课的最后一个话题是如何从一个班主任转变为一个名班主任。他提到几个“不停”。
不停的实践。指的是每一天平凡的教育行为——上课、谈心、带班、处理突发事件。他还说老师们要具有研究与创新精神,把每一个班都当做试验田,把每一节课都当做研究课来上,把每一个孩子都当做完整的宇宙来对待。再想想我自己在带班和教学过程中,真是没有一样做到了啊!
不停地思考,思考一天的教育教学行为。尤其是对自己错误方面的思考。通过思考把每一种错误变成一笔财富。这里他说的错误我把它理解成教学方面的错误和教育孩子方面的错误。如:孩子今天没有带红领巾,没穿校服,没做作业。我们不顾学生面子大声责骂,呵斥等。其实这都是错误我想我在以后带班过程中,应时刻提醒自己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不停的阅读,李老师说若不读书----为师看,你无以教;为人看你无以话,再回想我自己,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我们没不读书的动力。我想今后我是得多读书。读李老师推荐的书如:《育人三部曲》《陶行知教育云集》《第56号教室的奇迹》《给教师的建议》等等。
不停的写作。李老师说不停的写作能使一个教师由普通走向卓越,由平淡走向幸福!是啊。如我们班50多名学生就是50多个故事。如果我每天都能记下今天在我们班发生的故事。那10年,20年以后再翻开今天所记下的故事。那将多令人怀恋。
一个日子,一个孩子就是教育。擦亮每一个日子,呵护每一个孩子,就是教育的全部。在每一个日子里,我们和孩子一起编织生命的故事。一个有故事的老师,就是幸福的老师。这就是李老师的话。最后他又把问题抛给了我们每一位老师。我们要把怎样的时光留给孩子们未来的记忆。直到此刻我的脑袋里依然环绕着这句话。这句话引起了我无限的深思。这句话也将永远伴随着我的教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