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填空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科,它是以 中学语文教学 为研究对象的一门 专业必修课。
2、语文教学论的学科特点是 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
3、编写语文教案进行: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时数
4、建国以来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 钱梦龙“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魏书生老师的“课堂六步教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等等
5、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的第一个正式名称是国文(1904年)
6、语文与语文学科的关系 就像大语文(整个语文现象)与小语文(学校语文教育)的关系。
7、语文学科的性质: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技能性。
8、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指令性、权威性、稳定性、发展性。
9、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10、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地 位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特征.11、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成力的要素是
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
14、从现代教学论的角度讲学生是具有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学习者,实践者,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15、学生能成为学习主体的条件:一是要有成为学习主体的意识,二是要有成为学习主体的能力。16,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基本特征:一是具有社会实践性,二是自觉能动性。
17,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对老师要求:一语文老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二语文老师要注意思想观念转变。18,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原则: 综合原则,自主原则,操作原则,适应原则。
19,自学十步学习法: 审课题,读课文,识生字,解新词,标段落,理层次,写段意,明中心,编提纲,品写法。
20,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总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语文; 三个子目标分别是: 激发学生自学兴趣,12,语文课程标准是形成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备课思想的关键。是确定备课难易程度的依据。
13,充分熟悉教材最好的办法是反复朗读。
22,备课的要求:
严密的科学性,明确的目的性,极强的针对性,准确的预见性,周密的计划性(体现的整体性,阶段性,连贯性相统一的原则)23,备课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24,教案的类型
按教学内容可以分为:阅读教案,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案。按用途可以分为课堂实施和微格。25,教案的结构: 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课题计划即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具体的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总计划属于纲要部分,它包括了课题,教学目标,教学设想,课时安排。课时计划属于主体部分,它包括了课时类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方法,板书设计,教具配备,教后记。
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21,语文备课的形式: 个人备课、集体备课
26、教案包括哪几部分? 课题、教学目标、重难点、课型、教学方法及教具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板书设计、扩展阅读等 27,教案编写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案的实用性,创造性,教案要提前写好,不断修改完善。28,课堂导入设计中的导入方法有,诱发兴趣导入(讲故事等),创设情景导入(语言描述,音乐视频宣判等),创设悬念导入(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激发寻找答案的欲望),承启联系导入(又称温故知新导入)29
阅读是摄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30,解题主要任务:
揭示文章标题与内容之间的关系。31,文章标题与内容不相符的现象(文言文,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32,赏析的作用是理解。
33,结构赏析的方法: 分段落层次(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归纳段意(摘要法和综合法)编写提纲(把各个段意连接反映出作者的思路)。
34,赏析语言的规范性艺术性包括:语法,语言风格,对思想内容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词句 35,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手段 36,朗读的技巧应注意,停顿,重读,语调,语速。37,课文提纲的类型有,段落结构提纲,人物描写提纲,人物评价提纲,景物描写提纲,情节发展提纲,论点论据提纲。同一篇课文可以编写不同的提纲。38,编写提纲的方法:
教师编写,老师指导学生编写。39,情景作文的三种形式: 真实情景,虚拟情景,提供情景。40,材料作文有:
看图、听写材料、文字材料作文。看图作文有:
借画抒怀,看画评画,看画写画。听写材料作文的步骤: 听,记,想,描写,评价。文字材料作文有:
改写,扩写,续写,缩写。41,作文的审题指导包括:
辩体裁,明范围,抓关键,挖寓意注意作文题目以外的其他要求(字数等)
41,作文讲评的方式:
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对比讲评,经验交流。42.作文能力一般由
认识 能力和 表达 能力构成。
二、名词解释
1、中国语文:就是运用汉民族的母语作为中华民族共同语进行交际的一切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
2、教案: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细节分明的文字方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事实计划,是教师的备忘录
3.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4、语文课程标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教学活动和教育行为的指导性文件
5.阅读教学技能:是一种专门的心智技能,它是顺利完成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心智活动方式。
6、摄取技能:即阅读吸收与迁移。“摄”即摄取知识使有价值的东西为我所用。“取”即加工创造阅读中的经验为我所用,包括迅速抓住信息,背诵名篇佳句,写心得评论进行创作
7、情景作文训练:师有意创设一个可看见的“景”或一种可感受的“情”,让学生身处其中,观察、思考、想像、议论,触景生情或据情拟景,然后写成作文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
8、课文复述即通过视觉或听觉将课文消化理解储存脑中,然后转化为口头语言表达出来。
9,作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写作文章,并形成良好的写作素养的活动。
10,语调,是指由于感情的变化而在读音上出现的高低仰扬的变化。
三,名人名言
1,叶圣陶: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执,故合而言之 2,朱绍禹:语文和语文学科本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存在于广大的社会,后者只限于学校,更为根本的是,前者只用于交际,后者则施教于人。因此二者有不同。
3,夏丏尊:凡事用文字写成的语言都可称为语文。4,梁启超:
教员不是拿所得到的结果教人,重要的是拿怎样的的结果的方法教人,善教人者,是教人的研究方法 5,笛卡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3,4,5学习方法指导)6,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7,《礼记学记》亲其师而信其道 8,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9,论语,其身正···
10行乎其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刘勰(讲的是教案编写的实用性 12,背诵是记忆的体操(托尔斯泰)13,点就是指点,拨就是拨开岔道。(张志公)
14,学校里的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能力。作文原是生活的部分(叶圣陶
三、判断
语文这一术语,是在“国语”和“国文”并存时期由朱自清、叶圣陶及其他教育家、语文学家、语文教育家的文章中开始使用的(O)
课堂教学时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O)钱梦龙是情感派的代表,主张教学以情感人
(X)
1920年,陶行知倡导把“各科教授法”改为“各科教学法”。
(O)
“讲授”的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错)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对)
提问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错)
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错)
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错)
四、选择(含单选和多选)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ABCD)
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C社会需要。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ABD)
A引入
B介入
C展开
D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ABD)A促进学习B选择 C排名次 D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ABCD)
A语法修辞知识 B文学知识 C文体知识
D读写听说知识
6.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B)
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 7.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ABCD)
A现代汉语修养
B古代汉语修养 C文章和文学修
D语文教育史修养
五、简答
1阅读教学的导入有哪些类型? 总结情况,检查预习; 承上启下,建立联系; 激疑设问,启发思考; 渲染气氛,调动情感; 变换刺激,引起兴趣
2.魏书生课堂“六步教学法:
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3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方式方法
听说教学的方式方法: 朗读训练、课文复述、课堂谈话、讨论、看图说话、口头作文、课外故事会、讲演会、讨论会、辩论会
4.口头作文的训练方式: 口述片断;扩展描述;讲述梗概;接续补充;口述全文;即席演讲;辩论等
5,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关系(1)个人备课是基础,集体备课是补充,集体备课应该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应尊重并发挥个人备课的创造性,允许求同存异,防止模式化。
(2)个人备课不应照搬集体备课成果,要尽量体现个性特色,显示自己的独创性。
6,教案提前写好的好处(1)教师主动,能进一步根据课时计划的要求,做好各种准备工作。(2)有较充裕的时间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补充。(3)不至于因意外而措手不及。
7,导入设计的要求(1)要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切入要自然,不露斧凿的痕迹,切记牵强附会,更忌讳违背逻辑和常理。
(3)导入时间要控制,语言力求准确,简练,生动,导入时间最多三至五分钟,不可过长以致喧宾夺主
8,板书设计的要求
(1)要突出目的性,方向性。(2)要突出简洁性,灵活性。伴随教学进度,有秩序的书写,力求随讲随书,抓重点,抓关键,少而精,画龙点睛。(3)突出条例性和示范性。书法艺术与排版力主为学生树立书写模范,孰先孰后孰左孰右,应通盘考虑,统筹安排。
9,赏析的重点
特点,一篇文章中使其具有价值的区别与其他的文章的本质特征。
要点,能显示文章的精华之所在 难点,有关文章主旨而学生能力难以达到,需要老师着重加以指导的地方。
疑点,有关文章主旨而需要加以辨析的能力。
10,课堂上师生信息传递的方式(1)单向输出方式,即老师系统的讲授教学内容的方式
(2)双向输出方式。(3)立体交流的方式。
11,读准读音应该怎么做。1)读准字音,按照普通话标准来读,多音字要辨析字音,生字难字要查字典。
2)不添字,不落字,不重复,不颠倒,句读分明。
3)速度适宜,节奏鲜明。
12,编写提纲的作用。(1)起到加深理解巩固记忆(2)是严格的逻辑能力训练。(3)有益语言文字功夫的长进
13,编写提纲的要点。
(1)正确的表达课文的原意。(2)要有逻辑性,纲目各自的位置要适当,上下纵横逻辑关系要清晰,醒目。(3)语言要简练,提纲语言就是标题式的语言。可有可无表达能力不强的词语不要。
14,教师在什么情况下用讲述法(1)介绍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2)对重点字词,词语,段意的讲解
(3)学生自学教师归纳总结时(4)介绍课文以外的新知识时
15,倾听学生的回答的好处(1)倾听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可以使全班同学注意力集中。
(2)老师只有认真听才能给出中肯的评价。
16,老师评价学生回答应注意:(1)民主的态度,商谈的语气(2)要坚持以表扬为主的原则
17,讨论法
(1)选择恰当的讨论题目。选择难度大疑点多,争议多的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的问题。
(2)提供必要的材料。材料有四种类型,注释性,史料性,分析性,对比性。
(3)注意点播重点,难点,务必使学生举一反三。
(4)鼓励质疑的勇气。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三允许,允许犯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
18,作文教学的任务。
(1)训练写作技能,增强写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书写能力)
(2)培养写作兴趣,养成写作习惯(写作习惯主要表现为,表现对事物的好奇心,表现为对社会生活的关心,表现为对文字表达的喜悦,表现为对文章写作的欲望。)(3)提高思想认识,涵养道德情操 19,作文的立意指导
(1)讲明立意的重要性,要树立意在笔先的观念。
(2)提出立意的要求。健康正确,文章立意要积极。集中鲜明,一篇文章集中说明一个意思。
(3)立意要深刻新颖,能以小见大(4)教给学生立意的方法。(披沙拣金法,见微知著法,逆向思维法,纵向联想法即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练习进行历史思维,横向思维法即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进行扩张)20作文的选材指导
(1)选材要围绕主题,真实,能反映出事物本来面目,令人信服。
(2)选材要典型,所选材料要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并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充分的说服力。
(3)选材要新颖,所选材料要有新鲜感,有特色使人耳目一新。
21,作文批改的意义
作文批改是对学生作文进行有针对性的细致的辅导。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检查在作文辅导前,辅导中的辅导效果,一方面又可以为作文讲评做好准备。22,作文批改的原则
(1)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适当表扬,慎重批评。
(2)批改要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先求通再求好,先求通顺,再求写得生动,有艺术性(3)批改要有实效,学生能从老师的批改看到自己的进步,明确不足,找到纠正门路不断得到提高,批的准确改的恰当,富有启发性 23,作文适当方面批改的情况 作文中有些内容难以理解,观点有问题,感情不够健康书面批改不易说明,思想混乱详略不分,文风不正华而不实,写作态度马马虎虎,作文成绩大起大落
24,作文批改的内容
中心思想是否正确鲜明,选材是否恰当,段落层次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语言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有无错别字,书写是否工整,写作态度是否端正。
25,一篇作文的批改步骤(1)通读全文,了解概况,在注意思想内容和文章结构的同时随手划出错别字,标点符号。
(2)逐短细看结构,表达方式,内容上的修改。
(3)全篇批改完成,再从头至尾必要时加上总评,然后打分。
(4)把有关材料记入批改笔记,作为请讲的依据。26,当代语文教育模式
(1)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三主”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四教段是指:自读(疏通课文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教度(教师点拨开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领会读书之法,)作业(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促进学习迁移)复读(温故知新)
(2)魏书生六教段
定向(将教学内容先告诉同学,使其有明确的目标)
自学(自读课文,独立思考,记录疑点以备讨论解决)
讨论(同位邻桌相互讨论解决疑难 答疑(未能解决的提交课堂解决或有老师解答)
自测(据“定向”的要求由学生自拟一组能做十分钟题目自答评分 字结(所有同学自己口头总结自己的收获再挑选一两个同学向全班做报告交流)
(3)上海育才中学“读,讲,议,练”教程
读(读课文找问题,主动获取知识 讲,议(组织分析讨论,理解课文,教师解疑答疑)练(运用,巩固知识)
(4)北京某中学的“读,划,批,写”教程
读(认真读课文)
划(认真把词语句子划出来)批(把段意心得批在课文)写(在以上基础上写成读书笔记或分析文章)
3、语文教学流派主要有哪些?并举出其主要代表?、导读派(钱梦龙为代表);、情感派(于漪为代表);、自学派(魏书生为代表);、得得派(陆继椿为代表);、茶馆派(段力佩为代表);、情境派(李吉林为代表)。
3.诗歌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初步能力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使他们获得审美的愉悦
六、论述
1.谈谈如何理解和贯彻
“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1)读、听和写、说之间的关系。读、听为写、说能力的发展提高提供前提条件。发展提高写、说能力需要正确的思想观点指导正确的思想观点指导,不只是从生活实践中来,还需要通过读、听从书本和其他方面得到。而且,通过读、听还能得到写、说的范例,使写、说有所借鉴,从而促进写、说能力的发展提高。反之,写、说促进读、听能力的发展提高。
人们通过写、说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的加深理解提高读、听的能力。(2)读、写与听、说之间的关系。读、写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听、说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口头语言在不断的丰富发展着书面语言。离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就会僵化,从而丧失生命力。书面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和优化着口头语言。
(3)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这项原则应做到:
读、写、听、说合理安排,全面训练。读、听训练中,要启发诱导学生掌握语言规律、思维规律和表达规律,用这些规律指导写、说实践训练中,要深入认识、理解这些规律,促进读、听能力的发展提高。(2)把课文作为读、写、听、说训练的主要凭借。凭借课文进行读、听训练,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文章结构等;凭借课文进行写、说训练,把课文作为范文,由机械模仿到灵活模仿,最后达到创造性的表达。(3)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弥补语
文课内读、写、听、说训练在数量上的不足、在范围上的局限、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单调等缺陷。使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得以全面训练、协调发展
2.试述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方法。
构成: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培养方法:
通过说理和指导实践,提高其学习语文的思想认识,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语文的目的和态度;
通过说理和指导实践,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意志、情感和个性上有姣好的学习语文的心态;
创设语文学习的良好环境,创造读写的浓厚气氛,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通过指导其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能学到应学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培养应具备的各项语文能力。
七、实践
1.《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有两个,即记叙中的议论、抒情和事例的典型性。有位实习生在确定分课时教学要点时,把记叙中的议论、抒情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而事例的典型性放在第二课时,你以为这样是否合理?为什么?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课时教学要点不合理,两课时的要点应对调一下。道理在于:
(1)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服务于特定内容的。避开内容而说形式难免就形式论形式,学生难以理解透彻,更难悟出为文的道理。
(2)事例的典型性在本课文中尤为突出。搞清这一问题也就对文章内容有了深透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领悟作者为什么于记叙中议论、抒情,可谓水到渠成。
2.认真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教学实录节选,回答下列问题。
生:(读课文)“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与臣,皆以美于徐公”:“宫妇左右莫不私
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师:这两组句子,相同的词语是:“私、畏、有求。”也就是说,妻、妾、客对邹忌的态度,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民对王的态度是相似的。邹忌从比美的私事想到治国的故事,这种思维方式叫“类似联想”(板书)他的目的是启发齐王也由生活小事产生类似的联想,去考虑国家大事。邹忌把这两件看似无关的事联系起来思考,找到相似之处,并且得出了结论。请问邹忌的结论是哪一句话?
生:“王之蔽甚矣” 师:请译成现代汉语。生:你受到的蒙蔽很大。师:可以。还可以译成:你被蒙蔽得太厉害了。这样语气更接近原文。请想一想,邹忌的这个结论是不是太武断了?他的论据充足吗?他是怎样推导出这个结论的?
生:(思考,沉默)
师:我提示一下。逻辑推理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归纳。二是演绎,三是类比。请问邹忌以私事比国事,从逻辑角度讲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生:好象是类比。师:“好象是”,不太有把握。我们来分析一下,邹忌与徐公比美,省略了“美我”,妻是因为“私”,妾是因为“畏”。客是因为“有求”(指板书),而齐王呢,宫妇左右“私”王,臣“畏”王,民“有求”于王。(板书)邹忌
(妻)私(妾)畏(客)有求
蔽 齐王
左右)私(臣)畏(民)有求
蔽
师:妻“私”、妾“畏”、客“有求”的结果是邹忌受到蒙蔽,那么,由此推知,齐王左右“私”、臣“畏”、民“有求”的结果,也必然是受到蒙蔽。这是一个由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典型实例。
因为两事物的相似点很多。一一对应,论据是充足的,所以结论是能够成立的。
再比较一下:“美”邹忌的只有一妻一妾一臣,而蒙蔽齐王的人就多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臣“莫不”畏王,全国之民“莫不”有求于王,全国上下,人人如此,“王之蔽”还不甚吗?邹忌的结论不仅站得住脚,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板书“类比推理”)邹忌的谏辞,运用类比推理,启发齐王产生类似的联想,从浅显的比喻中领悟深刻的道理,多
么委婉动听,多么富于艺术性、启发性!
(1)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请联系教学实际说明是如何贯彻执行这项教学原则的?
a。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b。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c。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
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d。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e。培养非智力因素。(联系实际说明略)
(2)这个教学片段的教学除了讲授外,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教学技能?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运用这种教学技能的优点。
提问。这个教学片断提问的目的明确,意图清楚;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文章思路;难易程度适合学生水平,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各个问题的排列顺序合理,提问语言清楚明白。(联系教学实际略)
(3)这个教学片段的板书是否符合要求?
符合要求。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具有条理性和灵活性;具有集中性和简洁性。
第二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
第六章 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
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
1.形象性
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
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
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5.应变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
(一)导入艺术
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释题入课法。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比如《警察与赞美诗》可以这样导入: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进监狱,为什么美国人苏比非常想呆在监狱里呢?简介利索,迅速把学生带到课堂的中心问题上来。
(3)直观导入法。借助图画、照片、影像等直观手段,结合语言,在趣味中导入新课。比如《长江三峡》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出示有关三峡风光的课件,优美的画面配上舒缓的音乐和解说,带给学生感官极大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直观导入要注意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
2.导入艺术的基本要求
(1)符合教学的目的和必要性。
(2)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4)导入要短小精悍。
(5)导入形式要多种多样。
(二)结课艺术
1.结课设计方法
(1)照应法。结尾与开头相呼应,首尾相结,使教学过程前后连贯。在收束时,结尾要与开讲时的导语相照应。比如《荔枝蜜》,导语是:大家很害怕蜜蜂,是因为它能蛰人,那我们能不能因为蜜蜂蛰人而讨厌它呢?在结尾时,老师说:学习了这篇散文,我们深受启发,蜜蜂蛰人是防卫的本能,正因为如此,方显它的个性和力量,更可贵的是蜜蜂能够酿蜜,为人类做贡献,因此我们要爱蜜蜂。这段结语既突出重点难点,有照应开头,前后连贯。
(2)悬念法。在下课前结合下一次课要学的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次学习创造条件。
(3)延伸法。在课堂教学内容结束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讲课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比如《在烈日和暴雨下》,最后延伸:这篇课文选自老舍的著名小说《骆驼祥子》,小说的主人公祥子,走的是一条自我奋斗的道路,但最终失败了。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小说《骆驼祥子》,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这本文学名著的。
2.结课艺术的基本要求
(1)结课要紧扣教学内容,不蔓不枝。
(2)结课要简洁明快,干净利索
(3)结课要与开讲相呼应,脉络贯通
(4)结课要严格掌握时间,按时下课。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表达艺术?
(一)教学口语艺术
教学口语具有以下的特点:
1.规范性。这是教学语言最本质的特点,也是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规范化的标准是普通话。
2.科学化。内容必须是科学的,最低的标准是准确无误,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鲜明的条理性。
3.形象性。语言能使听着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的感觉,语言这种创造形象的功能,正是语言形象性的表现。
4.情感性。教学活动总是伴着一定的情感进行的,这种情感首先用语言表现出来。充满感情的语言不仅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他们的心灵。教学语言的情感性来自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真挚的热爱,这样才能情动于衷而溢于表。
5.针对性。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服从教学内容的客观需要,又要照顾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教学的内容不同,文体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就不同。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选择语言表达方式。
6.启发性。教师语言的启发性就是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仅要把思维的结果传递给学生,更要引发学生思考,唤起求知欲望。
(二)教师体态语言艺术
教学中常用的体态语言有三种:
1.面部语。教师的面部语可分成两种:一是平常的面部语,这是基本的面部要求,教师要做到和蔼亲切,热情开朗,是较稳定的面部表情模式。另一种是变化的面部语,随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2.眉目语。教师要善于以眼传神,把喜怒哀乐、褒贬扬抑等不同的感情色彩用眼神表现出来。在课堂上,教师要扩大视区,与每个学生及时的进行眼神交流,是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怀。
3.手势语。教学中,教师准确适度的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他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留下深刻印象。
(三)板书艺术
艺术性板书符合以下审美要求:
1.简约美
2.含蓄美
3.流动美
4.奇异美
5.形象美
四.语文课堂教学的激凝艺术?
(一)课堂提问类型
1.回忆水平的提问
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出发设计提问。这类提问是让学生回忆、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准备。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是回忆。提问常用关键词:谁、什么是、哪里、何时。
2.理解水平的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为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思路和脉络,理解课文的主旨、内容、特点等设计的提问。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最多,常用关键词:怎样理解、有何根据、为什么、怎么样。
3.应用水平的提问
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知识中的难点、重点而设计的问题。心理过程主要是迁移。提问关键词:运用、分类、选择、举例
4.分析水平的提问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问题,训练学生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把过程分解为阶段。提问关键词:为什么、什么因素、证明、分析。
5.综合水平的提问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问题,训练学生把事物的各个本分、各个要素联结为整体,找出互相联系的规律性。这类问题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常用关键词:综合、归纳、小结。
6.评价水平的提问
让学生对一些观念进行判断选择、提出见解、做出评价而设计的问题。提问关键词:判断、评价、你对。。有什么看法
(二)课堂提问的方法
1.直问
直截了当地问,题意明确,学生便于掌握,容易回答。
2.曲问
一种迂回的问法,问在此而意在彼,本意解决甲问题,故意绕个弯,提出乙问题,学生解答了乙问题,甲问题随即得到解决。比如,《愚公移山》中,“孀妻、遗男”需学生理解,曲问: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一起去移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一问,学生兴趣盎然,顺即解决问题。
3.逆问
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不这样写行不行?”这种问法揭示矛盾,刺激性强,训练学生的思维。
4.比较式提问
比较事物异同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事物的异同点。激励学生思考,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
5.选择式提问
就某一教学内容提出若干解释,让学生进行分析鉴别,作出判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增强课堂活力。
(三)提问艺术的基本要求
1.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
2.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3.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
4.因势利导,注意灵活性
5.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
五.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一)课堂氛围的调控
1.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
课堂氛围的调控必须与教学内容的主旋律和谐一致,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氛围。
2.灵活运用实施调控的有效方法。
调控方法:借助导语调控,借助外部刺激调节,通过激疑诱思。
(二)课堂节奏的调控
1.教学语言抑扬顿挫
语言的抑扬顿挫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一般来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内容,放慢语速,增强音量。浅显易懂的内容,加快语速,放轻音量。快慢交替,急缓相间,渲染出与课堂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
2.教学方式间隔变换
教师可以把讲授、讨论、练习等活动按科学顺序搭配起来,使教学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练习,减轻学生的疲劳。
3.教学内容疏密相间
一般来说,重点难点重锤敲,使学生精力高的集中,积极思考,体现一个“张”字。易懂的非重点内容,体现一个“驰”字。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奏,保持旺盛的精力。
4.节奏整体融洽和谐
语文教学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构成要素搭配合理,衔接自然,疏密有致。
(三)课堂的应变艺术
1.因势利导
对于教学中的突发情况,教师不能回避的,可以沿着学生思维积极引导,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问题,还可以把学生的问题巧妙的纳入讲课轨道。
2.对症下药
要求教师在遇到意外情况时,应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抓住问题症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3.见仁见智
课堂上常有学生对教材内容或教师讲授的内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对这类情况,教师应保护学生敢于向教材、向权威、向老师挑战的积极性,允许学生发表“见仁见智”的看法。
六。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特征
1.独特性。表现为教学艺术实践中的新颖、独到、别具一格。
2.稳定性。稳定性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
3.发展性。
要求教师在稳定中求发展,不断学习别人,突破自己,完善个人教学艺术风格。
七.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
(一)影响教学艺术风格的因素
1.个性与人格特征
教师的个性特征表现为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气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学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能决定教师能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而且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重要意义。
2.认知结构
主要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系统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
3.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艺术要求教师的思维品质具有敏捷性、灵活性、感受性、创造性的特点。
(二)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四个阶段
1.模仿性阶段
模仿的对象有两种:一是现实中教学艺术的典范,通常是一些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另一种是平时接触的、影响较深的教师,通常是自己的同事。该阶段的特点是模仿成分多,带有不成熟的“他人性”
2.独立性阶段
独立性教学是教师教学艺术发展过程的关键阶段,是教师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前提条件。在该阶段中,教师的个性化特征开始显现。通过积极的观察和思考,能将他人的优秀经验有机地融入自己的教学中。
3.创造性阶段
该阶段的特点表现为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综合运用,自觉探索和研究教学结构和方法的最优化,追求最佳教学效果。
4.有风格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稳定的表现,教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教学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八.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类型?
1.典雅型
庄重典雅、严谨不苟、蕴涵深远
2.新奇型
形式新颖、灵活多变、吸引人
3.情感型
感情充沛热烈,感染力、震撼力很强,师生关系融洽
4.理智型
教学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重视学生能力训练
5.诱导型
勤诱善导,举一反三,点拨开窍
第七章
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
一、阅读活动的性质和特点?
1.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的学习活动过程。
2.阅读活动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
3.阅读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活动,是一系列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二、阅读基本能力的层次?
1.认读能力
就是识别、辨别字与词的能力。认读的内容包括字词的音、行、义三个方面。认读的原则坚持音、行、义三位一体。认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认字数量的多少、质量高低、速度快慢
2.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
(1)理解词语的能力
第一步是筛选,从课文中指出相应的关键词语。第二步选择和判断,关键的一步,学生在阅读时需要将已知的词语再现出来,在具体的环境中选择最恰当的义项。
(2)理解句、段的能力
具体方法:对具体的材料加以概括;对抽象的材料加以阐发;对含蓄的内容讲清楚明白
(3)理解篇章的能力
理解篇章是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加工,运用想象和联想、拓展和创造,深究课文思想,品味课文妙处,体会作者意图。
3.鉴赏能力
是指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和风格进行鉴别、欣赏、评价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语文及其他知识,以正确的审美观点进行鉴别、欣赏、评价。鉴赏活动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4.活用能力
是指阅读者能够把经过阅读理解、评价而储存的知识,根据需要灵活提取出来使用的能力。是决定阅读成败的重要标志。
三、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一)精读
精读是对读物的内容和形式作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的阅读方法。精读就是反复诵读、仔细揣摩、精读钻研。在阅读教学中,精读教学应是和词句段融合在一起的。对于词语的理解,应揣摩、比较、分析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应关注的句段是:概括性的句子和段落,内涵丰富、语言凝练的句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段。句段教学的具体方法:一是直接理解,教师根据上下文的联系,启发学生通过句段的语言形式来理解;二是借分析语段的语法及其修辞手法来理解。
(二)略读
1.略读训练的内容:
A迅速捕捉关键性词语的能力。这是基本要求
B迅速摘出重点句段和句段中心语的能力
C迅速准确概括全文的能力 2.略读教学方法
A编写提纲法
B摘画中心句段或者中心语的方法
C运用法
D讨论或竞赛法
(三)朗读
1.朗读教学内容
A重音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首先启发学生识别、确定重音;其次教会学生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重音。
B停顿和连贯
停顿有四种类型:结构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停顿。
C语调
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应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基调,根据课文表达的感情来确定朗读的基本调。
D速度
朗读的速度与课文的体裁有关,同时也受制于课文的基础。2.朗读教学的方法
A示范法
组织学生听教师范读,让学生带着目的和要求听的朗读
B技能训练法
教师采取方法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朗读技巧。训练内容是朗读表达技巧四要素(重音、停顿和连贯、语调、速度)
(四)默读
默读技能的标志:理解、速度、识记、评价
默读教学首先培养学生不出声、不指读的阅读习惯。其次采取限时限量的方式指导默读,训练学生默读技巧。
(五)背诵
指导背诵注意的问题:背诵内容应精选;背诵方法要科学;背诵时机要合理,背诵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四、常用文体阅读教学
(一)记叙性文体教学
1.记叙性文体阅读教学的理念
第一,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意,加强人文因素教育
第二,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第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对话教学
第四,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
第五,重点训练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记叙文体教学的要点
第一,正确处理记叙文教学与单元主题之间的关系。.第二,记叙文阅读教学的设计,关照课文本身的训练和教学任务。
记叙文阅读教学五大任务:
A 教给学生记叙文体知识,训练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B在阅读中让学生感受与学习记叙文的写作。
C训练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D进行语言教学,引导学生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点,培养语感。
E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说明性文体教学
设计要点:
第一,摆正说明文教学目的。
第二,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读。说明文的科学性表现为一是被说明对象的科学性,二是说明过程的科学性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第三,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
(三)议论性文体教学
设计策略:
1.唤情激趣策略
第一,充分发挥读的作用。
第二,挖掘文章的独特之处
第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观点和道理的人文、伦理背景
2.情境创设策略
故事导课,创设乐学情境;巧妙质疑,创设阅读情境:适时点拨,创设思考情境;评价鼓励,创设愉悦情境。
五.文学类文体的阅读教学
(一)小说教学
1.认识教材中的小说与生活的关系
小说借助故事情节、语言及环境描写,塑造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世间万象。
2.以人物品读为中心展开教学
解读人物的方法:
(1)加强诵读,品味人物语言,感悟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2)揣摩小说细节,认识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生和人性的多维性。
(3)剖析小说的环境描写、人物肖像描写以及作者的叙述性语言。
(4)认识小说中的对比、呼应、悬念、铺垫、穿插等手法对表现人物的意义。
3.在想象和联想中感受小说的艺术美
训练形象性思维的方法:
(1)情境再现法:通过对小说情境的渲染和描绘,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勾勒人物形象。
(2)延伸揣摩法:通过合理想象,延伸作品内容,用自己想象参与人物塑造。
(3)情感融汇法:通过启迪和唤情,帮助学生与作品融为一体。
4.关注课外读写为落脚点
常用方法:
评论法:对内容和写法进行评论
人物点评法:点评某个人物
细节点评法:由某个细节发生联想感触
比较法:选择有可比性的人物或作品进行比较
换位表述:以作品中某个人物的口吻重新演绎
情境再现:想象小说中暗线隐藏的情节
细节拓展:扩写情节
梗概法:缩写情节
延伸续写法:续写故事
模仿法:对小说中的细节仿写
(二)散文教学
1.把握散文艺术特征
(1)主体抒情性
不但要体验散文的情感,还要关注抒情主体的情感个性和人格魅力
(2)自由开放
表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笔法自由,随意赋性;兼容各体,自具特色。
(3)语言凝练
2.明确散文教学目的(1)了解散文及文本知识
(2)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3)体验作品的情感美
(4)感悟作品的哲思美
(5)鉴赏作品的形式美
3.散文教学策略
(1)创设文化情境,激活阅读期待
(2)搭建探究平台,解读赏析文本
(3)引导合作体验,达成意会情动
(4)实施多元指导,促进人格融合(三)诗歌教学
1.把握诗歌审美本质
(1)真挚的抒情美
(2)语言的精炼美、音乐美
(3)深邃悠远的意境美
2.明确诗歌教学目标
3.了解诗歌教学策略
(1)诵读策略
一是以个别训练为主,鼓励学生单独诵读,教师从旁指导。
二是诵读技术的指导要体现规范性和灵活性结合的原则
(2)入境策略
可借助导语、音乐、图片、相关历史事件创设情境
(3)激情策略
第一,教师在理解诗歌情感和意境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起学生感悟诗歌的兴趣。
第二,教学设计要突出动情环节
第三,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第八章
语文课程的写作教学
一、写作教学的内容?
(一)写作素材积累
1.观察与感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观察就是观察生活,认识世界。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进行细节观察或多角度的观察,总体观察或全面观察。
感受是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教师应训练学生敏锐的感受力,使学生见微知著,通过现象洞察本质。
教师指导学生养成随手记写的习惯,用日记、随笔、周记的形式记录观察体验。
2.广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课外阅读,广泛涉猎各类读物,坚持收集、摘抄,坚持记读书笔记,养成多读勤记的习惯。
(二)写作思维训练
思维能力是作文能力的核心,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步训练的原则。写作思维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构成,这三种思维方式相互联系。
思维方法: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思考的对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各个方面,各个因素,然后思考论证。综合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因素联系起来考虑。
2.归纳与演绎 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概括出一般原则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演绎就是从一般到个别,从一般原则推论出个别事物的思维方法。
3.求异思维 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寻求变通,想人所未曾想,言人所未尝言
4.发散思维 从一个思维基点出发,运用分散组合、类比联想的方法,进行全息思维,找多种思路的思维方式
(三)想象能力培养
训练想象力的方法:1.丰富表象积累 2.指导想象方法:
联想:接近联想、相似联想 对比联想
辐射式想象:由一事物作为触发点,向四面八方进行想象,即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想象
推测式想象:根据已有的认识对可能出现的新变化做出推测
(四)写作知识教学 1.文体知识教学(1)记叙文写作教学要点
内容具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训练学生用确切的语言,各种修辞手法表现内容,用恰当的细节充实内容。
条理要清晰:包括叙事的人称,叙述的顺序,叙述的线索
表达要生动感人
(2)说明文写作教学要点
抓住事物的特征
掌握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程序顺序
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举例子、列图表、引用、诠释
(3)议论文写作教学要点
确立论点
选择论据: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归纳法、演绎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
(4)应用文写作教学要点
提高对应用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强化应用文的惯用格式训练
训练应用文的语言 2.语言训练
要求:(1)准确 用词恰当,语句通顺,句序连贯合理,表达准确到位。
(2)简明 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不刻意雕琢(3)得体 遣词造句要适应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4)生动 运用词语具体形象有生气
二、写作教学程序?
(一)命题
1.命题要求?
(1)命题要有教育性
(2)命题要有计划性 依据每次的写作训练目的,确定训练重点、文章体裁、命题方式及具体的题目,做全面规划。
(3)命题要有针对性 针对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验,适应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
(4)命题要有迁移性 语文教学要贯彻听说读写密切结合的原则,读和写是相互促进的,写作教学必然要和阅读教学相结合。写作命题结合阅读教学的实际是促进读写迁移的关键。
2.命题的方式?(1)直接形式的命题 可分为完全命题和不完全命题。完全命题是题目完整、题意显露、范围明确;不完全命题是教师提供不完整的题目,让学生填补空白。(2)间接形式的命题
①材料作文:
价值是既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可以多角度的立意,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分类:文字材料,教师提供一组文字材料,让学生按要求对文字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或改写、扩写、缩写、续写,写出一篇新文章。
图画材料,学生根据提供的图画进行观察、思考,写成文章。指导学生认真看图审图,展开想象联想,读出图画的意蕴,确立写作的中心思想。
音像材料,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音响和影像材料,让学生按要求写作。教师要指导学生欣赏把握材料的主旨,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构思文章的立意
实物材料,教师提供可观察接触的具体事物,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欣赏,来描写、说明、评论、议论。
②话题作文
这种命题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组成。要求是“四自”原则:自选材料、自定题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命题,能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利于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议论说理能力。
③情境作文
教师精心设计和安排某种意境,让学生设身处地观察、体验和感受并写出来的训练方式。写作情境可分为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
(3)自由拟题写作
可分为课内自由拟题写作和课外自由拟题写作。课内自由拟题写作有半自由拟题形式和完全式自由拟题形式,前者有明确的要求但内容不限,后者内容形式都不限。课外自由拟题写作是课外练笔中的自由拟题写作。
(二)指导
1.审题指导
审题的内容:写作目的、选材范围、文体、人称、字数、写法
常用方法:⑴分析审题法
⑵类比审题法
⑶补充审题法 2.立意指导
立意的要求:立意健康正确,立意要集中,立意鲜明,立意深刻、新颖
立意方法:本质挖掘法,以小见大法,多角度立意法 3.选材指导
切合主题,典型,真实,新颖 4.谋篇布局的指导
⑴层次段落要清晰
⑵剪裁详略要得当
⑶开头结尾要呼应
⑷过渡照应要严密 5.修改指导
⑴内容:一方面改掉文章的毛病,另一方面把文章改的更加美。首先看文章主题挖的是否深入,中心是否突出,观点是否正确。其次,看文章的材料与中心是否统一。再次,看文章结构。最后推敲语言文字。
⑵方法:自读自改法
互动修改法 与同学相互改正
当堂修改与过后修改
(三)批改
1.作文批改的原则
⑴全面性
作文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在批改时,注意文章的表达形式是否恰当,包括句子段落、层次、结构。还要注意内容,包括文章的观点、道理、情感、价值取向。
⑵针对性
作文批改应以当次的训练要点为批改重点,以点带面,不必有错就改,面面俱到
⑶尊重性
写作是学生自我个性的抒发,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劳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保留原作原意,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肯定和表扬的积极作用。
⑷启发性
作文批改的主要目的是要学生领会、揣摩写作之道,作文批改应重在启发、引起学生思考、指导学生修改。
2.作文批改的方法
⑴批
有眉批和尾批,眉批是具体的,尾批是综合的、概括的。批语的写作针对性强,抓住作文的进步和问题之处。
⑵改
改正作文中的字、词、句、标点符号等问题。改有增、删、换、调四法。
3.作文批改的方式 ⑴精细批改和重点批改
精细批改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全面细致的批改,不但指出优缺点,还指出不足的原因,提出改正的意见。重点批改是每次围绕一个特定的目的有侧重的批改。
⑵全面批改和轮流批改
全面批改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全收交、全批改。优点是可以全面细致的指导学生写作,缺点是教师费时费力,负担太重。轮流批改是每次只重点批阅一部分学生的作文。
⑶书面批改和当面批改
书面批改是教师在学生的作文本上进行批改,便于教师灵活运用自己的时间,随时批改,便于学生反复阅读。当面批改是师生个别面谈或小组面谈的方式进行,师生可以充分交换意见、交流感情。
⑷自我批改和合作批改
自我批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语言结构进行修改。合作批改是两人对批、小组批改,要求进行全面细致的批改。
(四)讲评
讲评的方法:
⑴综合讲评
对全班的作文做全面、概括的评析。特点是全面具体,但费时较多。
⑵专题讲评
抓住作文中一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讨论。特点是目标单纯、内容完整、集中深刻
⑶典型讲评
选出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分析评价。分析要深入中肯,以典型指导一般,使学生明辨自己得失,学习借鉴他人
⑷对比评价
对照比较讲评几篇作文。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给学生深刻印象。
第九章 语文课程的口语交际教学
一、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
(一)听话能力
听话能力训练的内容: 1.注意能力
培养注意能力的方法:
(1)培养集中注意的能力。注意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专注倾听就是一种有意注意。在听话过程中,只有专注倾听才能准确的捕捉语言信息。
(2)分配注意的能力。一个善于分配注意的人能在同一时间从事较多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较多的知识。2.辨音能力
辨音能力的内容:
(1)辨清每个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2)辨清每个音节的轻重。(3)听清每句话的语调(4)注意停顿的含义 3.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口语交际能力的核心因素。
理解能力分表层理解能力和深层理解能力:(1)表层理解能力是对话的字面意思的理解能力。它要求听话者有一定的概念储备和知识修养。(2)深层理解能力,是言外之意的能力,需要听话者透过表层发掘深意,要求听话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4.记忆能力
训练内容:首先应引导学生在听话的过程中养成边听边整理、记录话语内容的良好习惯。其次,引导学生在听话过程中努力和说话人产生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二)说话能力
1.正确的语音能力
注意以下的方面:(1)吐字清晰,发音准确(2)掌握普通话标准读音,努力克服方言(3)运用恰当的语调,自然的表达复杂的情感(4)注意语速和停顿 2.丰富的语汇能力
训练内容:(1)说话要语意连贯,层层推进(2)说话要力求简约明晰
(3)说话要少用生僻的书面语,多用群众口语(4)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3.敏捷的思维能力
训练内容:(1)培养说话思维的逻辑性(2)提高说话思维的灵敏性(3)培养说话思维的深刻性(三)听说礼仪
文明得体的听说礼仪是构成口语交际能力的间接因素。一般性的谈话,说话者要面带微笑,沟通双方感情。听人谈话时要神情专注,不要东张西望。注意礼貌,耐心的听人把话说完,不要轻易的插话。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理念?
(一)淡化知识教学,注重实践锻炼
具体措施:1.坚持在教学中培养。坚持课堂教学的主阵地,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用好教材。同时要和其他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2.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锻炼。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外实际活动中展开学习和锻炼,有针对性地组织口语交际实际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比如,定期举行课本剧表演,社区志愿活动,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班队团体主题活动。(二)引导多向互动,凸显交际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模拟生活实际双向互动进行训练。
对于口语交际的训练话题,要求学生弄懂话题的提示要求,按照文字提示进行角色扮演。
对于互动性不强的话题,需要教学时运用组织手段突出互动性,比如“学会劝阻”,要去在公共场合对不道德的行为加以劝阻,教师不仅要指导劝阻一方,还要指导被劝阻的一方。
对于不能双向互动的话题,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训练方式。比如,“找春天说话”,可分组分点观察,分别制定具体要求,在课堂上相互发问,驱动多向互动交流。(三)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口语交际的情境类型:学习型、生活型、发展性。学习型情境比如学习体会交流,课外阅读交流。生活型情境比如看病、买东西、接待客人、家庭角色扮演。发展性情境如模拟和扮演社会职业角色。(四)加强指导示范,培养良好习惯
1.教师要身体力行,谨言慎行,以自身规范的语言行为做学生表率。
2.教师指导要结合具体的交际语境,相机而动、精当点拨,有针对性的指出学生在语言表达、听说习惯、交际方式和态度上的偏差和不足。
三、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以听话能力训练为主的口语能力培养 1.复述能力训练
训练目的:训练集中注意力听文听话的习惯,训练全面理解、牢固记忆并准确复述的能力
训练程序:先让学生听录音或教师朗读一段文字,然后让学生听后复述所听内容
复述分为口述与笔述
2.概述记要能力训练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充分理解、综合归纳,抓住实质,概括要点的能力
训练程序:教师朗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作摘要记录,然后抽查检查 3.辨误能力训练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准确辨误的能力,包括语音、语句、词语、思想内容的辨误。
训练程序:教师预先准备各种错误类型的讲话,让学生听后指出错误及错误类型,并作简要评析和辩证 4.同类归类能力训练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准确记听、边听边想的能力,抓中心、同类归纳的能力
训练程序:让学生听预先编好序号的材料,让学生按要求做同类归纳整理,以口问或笔试进行测验 5.辨“味”能力训练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仔细品味话中味、弦外之音的能力。
训练程序:让学生听一段有“潜台词”的文章或对话,然后边听边想,仔细分析,品出话中意、话中情、话中味 6.鉴赏能力训练
训练目的:在准确记听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边听边想边鉴赏的能力
训练程序:先播放或教师朗读一段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听后对内容进行批评鉴赏。
(二)以说话能力训练为主的口语能力培养 1.课堂教学中的训练
(1)答问(2)朗读(3)看图说话(4)口头复述(5)讨论(6)口头作文
2.课文活动中的训练(1)情景会话(2)故事会
(3)读书报告会 训练方式三步:①指导学生读书,拟写报告题目,写出感想见解 ②组织报告活动 ③师生共同评价
(4)演讲会 演讲指导:①选题和写作 ②真实情感③锤炼语言 ④端庄谦和的仪态 ⑤及时精当的讲评(5)演剧(6)辩论赛
第十章 语文课程的综合学习
一、语文综合学习的特点?
(一)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概括为目标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内容的综合。目标的综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立足与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更要立足学生健康个性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学习方式的综合是指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习方式的集合体。内容的综合强调语文的学习是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综合,是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综合。
(二)实践性
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和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学习和使用语文。比如在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可安排如下活动:1.访谈。2.调查。3.讨论4.写建议书 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习了解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通过讨论形成共识,把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写成建议书,运用语文解决生活问题。
(三)开放性
体现方面:时间的开放、空间的开放、内容的开放。语文综合性学习既不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也不局限于教室狭小的空间,更不局限于语文课本知识。
(四)体验性
强调学生要亲自参加语文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对事物进行认识获得个人独特感受,认识社会,发现自我。
(五)自主性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人,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开辟空间,让学生自主的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
二、语文综合性强调的目标?
1.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2.强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培养
3.强调校内外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强调合作能力的培养 5.强调亲力亲为的实践体验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选择和确立活动主题
主题确立的四种形式:第一种生活诱发式,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而引出主题。第二种,课堂教学拓展式,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抓住学生的疑问引出主题。第三种学科联系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科知识的联系中确定主题。第四种综合实践式,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从多门学科知识的联系中确立主题。2.制定学习方案
体现学生自主性,教师主要是引导者、建议者。
(二)实践体验阶段
这一阶段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体阶段,也是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主要活动:1.搜集和筛选资料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书籍等渠道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问题,简单提醒偏题的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的解决 3.写成学习报告 指导学生在格式和策略上的指导
(三)表达交流、评价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介绍自己学习经验,接受同学质疑,申辩。学生可以学习他人经验,反思自己的不足。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注意的问题?
(一)切忌依赖语文教材,充分利用和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将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整合起来,发掘在学生成长中的合力,培养学生的课程资源意识,培养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二)切忌放弃教师,放任学生自由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正确处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性的关系,善于处理活动中“放”与“扶”的关系。“扶”的功能在于激励思考、帮助发现,“放”在于少传授知识,不拿出真理。
(三)切忌形式单一,开展多样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形式多样化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特点,灵活多变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效率,还能避免功能单一,发挥形式的整体合力。
(四)切忌目标单一,着眼于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着眼于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不单纯追求智育,追求个体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意志品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个体。
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特点?
1.评价主体多元化
(1)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我反思使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开展相互评价,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培养和提高合作意识。因此,教师应淡化自己的评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负责精神。
2.评价内容综合化
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看做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统一体,既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评价,也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3.评价标准的个性化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中,根据学生不同的表现和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学生。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十一章 语文课程与学习心理
一、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发挥注意力的作用?
1.巧妙利用无意注意组织教学。无意注意有两个特点:一是被动性,二是主体不易疲劳。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发挥它的优势,教学时注意语调抑扬顿挫,板书也要有主次之分,增强对比度,吸引学生注意力。
2.依靠有意注意组织教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运用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注意力的分配。具体说就是发挥教材的形象性,利用联系,创设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争取发展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后出现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力。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的高级注意类型。有意后注意吸取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优点,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集中性。教学中最积极的策略就是争取发展学生的有意后注意,使学习者既能保持明确的教学方向,又能消除疲劳,处于一种专注、超然的状态。
二、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对学生来说,观察的两条途径:一是直接观察,尽量扩大眼界,开阔视野,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观察,要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二是间接观察,通过阅读,学习文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观察得越自觉、越细心,观察效果越好,观察能力提高得越快。
3.指导学生把观察与写作结合起来,随时将观察到的东西加以回忆、分析、整理,来巩固观察的效果。
三、如何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记忆力?
1.充分利用无意识记,增强记忆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规律,创造无意识记的条件,对一些文学艺术讲授时应动之以情,展示文章的意境,帮助学生感知教材。
2.提高学生对材料的加工水平。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取舍,合理归纳。
3.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1)部分识记与整体识记并用。(2)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记忆。(3)阅读与回忆相结合。(4)巧计(5)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发挥视听辅助设施的特殊功效。
4.适度合理地安排复习。
四、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
1.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启发思维。
2.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供选择的比较内容:(1)抓住课文内容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2)将课文与原文进行比较(3)将同一题材的课文进行分析比较(4)将同一题材或同一论题的课文进行比较(5)将课文同教师提供的补充教材进行比较(6)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
3.注意创造能力的发展。创造能力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思维的发散性三个特点。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创造力的标志之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1)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是教育的前提,是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2)生物越近化,个体的独特性就越显著。我们应当把每个学生看成与众不同、不可替代的个体。(3)运用一些方法诱导学生质疑析疑,敢于标新立异。
五、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培养想像力?
1.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启发学生的想象力。2.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3.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表象储备。4.丰富学生的语言。
六、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2.提高教学艺术。加强教学的艺术性,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对学习保持盎然的兴趣。
3.提供成功的机会。4.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教师要引导学生朝着有利于吸取经验、总结经验、再接再厉的方面进行归因。
5.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产生良好的动机效果。
七、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1.扩大知识视野,发展多种兴趣。
2.把学生原有的多种兴趣迁移到语文学习中来 3.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4.以情感带动兴趣
八、如何发挥情感因素对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
1.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2.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体验,增进对教学活动的热情和参与意识。
3.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和美感。
九、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1.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2.给学生提高独立的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培养学生意志力的必要条件。
3.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培养。
十、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良好性格?
1.运用榜样的作用。模仿是性格形成的重要的心理机制。
2.注意因此施教。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促进性格发展。
3.启发自我教育。
第十二章 语文课程与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对学习主体的促进作用?
1.能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肯定性、积极的情绪、体验,诱发学生探索语文未知世界的强烈欲望和热情,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使之产生发现和识别真理的灵感。3.能够使教与学双方沟通心理意向,产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情感,密切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富有生气的教学环境。
二、语文课中进行自然美教育的注意要点?
1.再现课文描写的自认形象和画面。引导学生具体感知自然物的形状,领略自然物的形态美。
2.体味自然形象和画面蕴含的感情。3.领悟自然美的理性内容。
三、语文审美教育的途径?
1.利用有关的审美媒介,精心创设审美情境。
审美情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共鸣,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综合整体地对学生施加审美影响,利于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
2.发掘教材的内在美点,揭示深层的审美情境。
深入发掘课文中的内在美点,揭示作者所表现的深层性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审美教育确有成效。
3.开辟审美通道,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的培养,是审美创造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建立起艺术形象。只有把握艺术形象,才能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进而揭示形象中包含的美。
在教学中以艺术形象为审美通道,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不仅可以使学生领悟深层性的艺术美,还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于平淡中发现神奇,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满足。
4.设计审美议题,寻找审美光点,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捉疑、质疑、释疑的能力,同时授之以审美的思维方法。
5.确定审美目标,展开审美鉴赏。在教学中组织审美鉴赏,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自由式讨论鉴赏。二是定向式鉴赏讨论。
四、语文审美创造力的训练?
1.训练学生的语文审美创造意识
2.指导学生的语文审美创造实践
审美创造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美学观点塑造自己的灵魂,热情地投入改造自然、社会的实践中去。第二,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美学观点发现美、创造美,重视在作文教学中的训练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第十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
一、发展性语文学习评价?
(一)对话式评价:学习意义的共同建构 1.师生共同构建、评价教学文体
要求师生共同构建和评价教学文本,使评价成为一种动态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一起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
2.师生走向互评与沟通
学习具有同教师平等的评价权,他完全有权利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结果。
(二)情境性评价:实现完满人格的塑造
重要意义:1.情境性评价使知识获得与能力提高得到统一 2.情境性评价使学习过程的关注与对学习方法的关注达到统一
3.情境性评价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的统整
(三)多元化评价:多几把尺子衡量学生 1.评价要尊重学生学习理解的差异性 2.评价要尊重学生学习中的个性特长
第十四章 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师
一、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
(一)知识素养
1.语文专业知识素养(1)语言学知识
首先要了解语言的产生、性质、结构及发展规律,了解当今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及发展趋势。其次,要有现代汉语的系统知识,熟练掌握汉语的声、韵、调,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语言系统。再次,要有较系统的古汉语知识。
(2)文字学知识。
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了解汉字的历史功能和发展前景;熟练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结构和音行义的关系;熟知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规范使用汉字。
(3)文章学知识。
精通文章学的基本理论;熟知文章的基本技巧(4)学艺学知识
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文学史、文艺理论、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的知识,特别熟悉古今中外的主要作家作品。
(5)美学知识
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体验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美学修养。
2.科学文化知识素养
首先,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次,学生的求知欲十分强烈,兴趣爱好广泛,教师应当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此外,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是教师自我完善和全面和谐发展所必需的。
3.教育科学及心理学知识素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视对教育学和学科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的研究,关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掌握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顺应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4.信息技术知识素养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是现代语文教师必备的知识素养。
(二)能力素养
1.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1)备课的能力
①处理教材的能力。处理教材应遵照课程标准,依据教材的整体结构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通晓语文教材的体系,掌握语文课程的教学要领,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做到懂、透、化。
②了解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使每一个学生在获得最佳发展,制定教学计划考虑学生的实际,在熟知知识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前提下,教学才有意义。
③设计教学的能力 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保证语文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课堂重建。教师要在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设计教学。
④编写教案的能力 好的教案能使教学目标明晰化,教学内容条理化,教学过程系列化和教学方法科学化。体现在教案的编写是否符合“科学、独特、实用”的总体要求。
(2)说课的能力
①针对说课的内容指向,分整体性说课和专题性说课。整体性说课要求对教学内容作系统全面的讲述说明。专题性说课,要求教学内容中的某一角度、某一方面的内容,根据说课要求进行局部讲述
②针对说课的目的,分 教研型、汇报型、示范性、考核竞赛型。教研型说课在备课组、教研组内部说课,形式自由,内容宽泛,气氛宽松。汇报型说课是向听课的领导、同行进行说课,展示说课的状况水平,求得批评指导。示范型说课是说课较好的教师作示范,供大家学习。考核竞赛型,检验教师的水平、选拔优秀教师。
(3)实施教学的能力
具体表现:①教学组织能力。主要指教学中能合理地安排教学,把握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积极性,稳定教学秩序。综合运用班级教学和小组教学。②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符合语言规范,说标准的普通话,遵照文字、词汇、语法的标准。教学论对教学语言要求:正确规范、清楚明白、准确简洁、具有启发性。教学美学对教学语言的要求:生动形象、富有情感、体现个性。③书写、写作能力。书写工整流利、美观大方,板书设计科学美观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语文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灵活运用多媒体,积极制作课件,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⑤教学应变能力。要求教师面对突发的偶然事件能迅速的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⑥语文评价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新课程的多维性,评价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结合,纵向评价和横向评价结合。
(4)评课的能力
评课分为自评与他评。自评是对自己上课情况的回顾。他评是同行或专家对教师课堂行为、课堂结构、课堂氛围等进行研究并做评价,是一种评价性研究。语文教师的评课,要集中体现语文教育的特色。
2.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
体现:(1)选择课题的能力(2)研究设计的能力(3)收集与分析资料的能力(4)开展教学试验的能力(5)撰写论文和论著的能力
(三)情感素养
1.专业理想 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2.专业情操 教师的专业情操可用敬业、爱生、律己、献身来概括。
3.专业风格 专业风格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特色、人格魅力以及深刻广泛的影响力。教师的教学风格一般是稳定的、自然流露的特质。
二、语文教师的理念更新?
1.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成长为一个整体的人,关注两个层面:一是引领学生在寻求个体、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学会生存。二是引领学生在追求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中学会做人。在教学中把每一位学生看做生动活泼、发展的、有尊严的人。
2.语文教学过程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1)打破权威,与学生平等交流
要求教师打破教学习惯,克服教学惰性,寻求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和过程的生成和开发。语文实践性的特点,适合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注意提供策略指导,鼓励学生探究,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积累,发展语文能力
(2)关系学生需求,提升语文能力
现代语文教育要关系学生的内心需求和生活需求。新课程要求在尊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扩宽学习渠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课程观念,合理有效地利用开发课程资源:一是打破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观念,优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二是提示自身素质,增强课程意识。
三、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一)对传统教师角色观念的再认识 1.对“传道授业解惑”的再认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要做拥有知识的权威者,而是要尊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对教师隐喻的再认识
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⑵教师是燃烧自己的蜡烛
⑶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二)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期待 1.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⑴关注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教师要不断地了解认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水平和发展状况,根据学生的水平调整教学设计与指导,在指导中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为下次循环提供依据。
⑵转变教学行为,实现平等交流互动合作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首先要优化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其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还要学会合作。2.语文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现有语文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需要,对教材进行处理,使之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兴趣、爱好,为制定课程计划奠定基础;开展社会调查,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主动的、有鉴别地利用校外资源;建立校本资源数据库,拓宽资源渠道。3.语文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首先教师要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更加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与研究,把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其次,要求语文教师把研究作文语文教育的出发点,研究学生的发展水平,研究语文教材的教育要求与知识系统,研究课内外语文学习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第三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西城小学
李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由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本、专科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研究成果之一。本书在继承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体现当代国际教育界课程科学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本书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对语文教学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学习,进行了具体阐述和示例。根据本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教材提供了较多的教学案例,从理论和实践上努力凸现课程与教学理论在语文教育实践中的作用,能给语文教师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帮助。在读书过程中我对第十章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发展所讲内容印象深刻。下面就这一话题结合书中所讲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对于现在和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尝试,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感悟到: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创设愉悦融合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选择。
2.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变革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3.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会有利于建立民主化思想,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4.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主体性教学有利于变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探究式、活动式、体验式等多种学习方式,多方面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
二、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探索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体现主体性中最根本的地方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也正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因为疑问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就是说不会提问意味着不会创造。更有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生疑”可见,疑是思之源,而思则是智之本。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和研究:1.启发鼓励,让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提问。那么作为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必须注意:态度亲切、温和,语言真诚、宽容。无论学生所问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异想天开,都不能嘲笑,一定要杜绝从语言和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的。2.积极引导,教学生善于探究,提出问题当学生产生疑问时,往往还会遇到表述方面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我认为:
其一,教师可以做好言传身教,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先去“问问题”。其二,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设“爬高”的梯子。比如,当学生学习《果敢的判断》一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矛盾的地方“果敢”与“考虑再三”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再三”?都考虑了一些什么?怎么从考虑再三中看出小泽征尔的“果敢”? 3.适时点拨,激励学生乐于探究,解答问题 可想而知,主动权在学生手上,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独立钻研的兴趣必将增加不少,再加上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热情鼓励的话语,真诚赞扬的眼神,幽默巧妙的点拨……学生必将不断主动探究,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地突破文章的难点。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拥有基本的读书能力,是让学生具有主体性的基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这样尝试:
1.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享受快乐。2.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张扬个性。3.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体验成功
布鲁诺说过:“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儿童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事实证明,的确是这样。同时,这些做法也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全面性、主动性,使学生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幸福和快乐,进而获得全面、主动、多样的发展。
(三)创设愉悦融合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保证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
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在课的开头、课的重点段、课中突破难点时、课的结尾……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想像空间,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发挥想像,不断探究,从而使主体性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四)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促使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范围的限制,实现了远距离、交互的多媒体教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再仅仅关注于学生能够获取多少知识,而是普遍强调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1.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广开信息源,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2.注重体现个性特点,激励学生提高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新大纲特别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要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要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还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积极鼓励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努力提高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第四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1.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2.语文科自1904年单独设科。
3.我国古代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作有《学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读书作文谱》。西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4.孔子的教育内容根据《论语》概括出来:文、行、忠、信;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是孔子教学的主要教材。5.课程论成熟的标志就是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论》。6.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他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合,包括为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7.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三大课程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2)人本主义课程论(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8.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概念是: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9.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10.教学论包括:(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来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理论传统,代表作有苏联教学论专家达尼罗夫编著的《教学论》(2)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代表了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代表作《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3)认知教学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专家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布鲁纳的“发现法”是认知教学的代表。(4)非指导性教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是情感教学的代表。1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12.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连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变现为三个方面(1)物质性的(2)活动性的(3)关系性的 13.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变现为三个层面:一是环境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14.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而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15.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1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应用三种类型。(1)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行政组织领导,二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的行政管理,三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组织实施。(2)语文课程研制实践(3)语文教学应用实践。
1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
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18.教学法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教学论的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是运用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特定的侧面用特定的方法,来完成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育人任务。19.从“语文教育学”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本质的回归。“语
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两个不同的逻辑顺序显示:“语文教育学”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个性完美发展的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的,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实践过程。从强调终极目标到强调实践过程,是自身本质的回归。
2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既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学,既要研究具体操作问题又要研究基本理论问题,既要研究教学又要研究课程,既要研究现实又要研究历史和预测未来。第二章
1.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2.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3.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写字。《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4.“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5.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6.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有三大经验:一是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二是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三是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7.识字教学的经验: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字左右为宜,“
三、百、千”三本书结合起来,单字在2000字左右。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朗诵。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三字经》是把伦理教育与识字教学结合的最成功的例子,最能显示语文的独立社会价值的是《百家姓》。4)联系日常生活。5)激发儿童的兴趣。8.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脱离语言实践,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的问题。2)教学内容问题。3)教学方法问题。
9.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语文教育。又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划分为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和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最突出的有语文单独社科、“国文”名称出现和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这三件大事。
10.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
11.蔡元培199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临时称为“国文”。12.语文教学中的变化,是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了主要地位。1920年该国文科为国语科,白话文进入语文课程,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的确立。13.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是区别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根本标志,代表了语文教育发展的真确方向。
14.“国语”的基本性质就是标准的口头语言和用标准的口头语言写成的现代文。
15.现代文教学逐步取代文言文教学,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形式上的变化;以“传道”为主变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本质上的变化。1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第三章(全日制义务教育)
1.课程性质与地位: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他在几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课程的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初中》 3.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4.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5.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6.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1)人是3500个左右常用的汉字2)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二)阅读:背诵优秀的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写话: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5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使用冒号、引号。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2)背诵优秀诗文60篇3)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8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四章(普通高中)
1.课程性质: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课程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3.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4.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
5.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第五章
1.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订语文教学规划。《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集中体现了当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2.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造能力的关系,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3.确定教学目标:1)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4.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3)适应社会需要。
5.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的,可理解的。3)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4)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条件。5)要有具体表现程度。6)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6.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治智力的原则。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7.自主学习,是同“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对而言的。特征: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8.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而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要素: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4)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的途径。
9.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习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0.单元教学的基本特点:传统语文的基本特点是文章选编,现代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是单元组合。随着语文教材编写体例的变化,单元教学逐步成为最基本的教学结构形式。单元教学就是把体裁、题材或表达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课文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阶段。
11.板书图示的基本功能是用简明、醒目的板书、图表和形象,勾勒出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进行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的训练,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板书主要内容有文章结构提纲,人物形象提纲,情节发展提纲,写作方法提
纲,景物描写提纲,知识讲解提纲,训练要求。板书图示的主要形式有书写、表姐、图示等。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书写必须符合硬笔书法的基本规则。首先要做到字体规范化,工整、流利、醒目、美观等。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画能力,并逐步形成系统的教育工艺。3)版面设计的能力。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难点、疑点等,来设计版面的形式、结构、顺序等。要做到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结构完整。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板书图示的美感要素:1)简洁美。能够对课文的内容特别是复杂课文的内容作高度概括,做到语约义丰,以简驭繁。2)含蓄美。简练和概括,使一切板书形式中都具有很多“空白”,能给学生以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含蓄美。3)缜密美。能够展示课文内容特别是繁杂课文内容的内部结构和逻辑关系,显示出一种谨严、缜密的总体美。4)映衬美。板书常用位置排列,色彩区别等方法,将具有对比或类比性质的方法显示出来,相映成趣。
14.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单元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第七章
1.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至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一)阅读感受力 二)阅读理解力 三)阅读欣赏力 四)阅读评价力 五)阅读迁移力 六)阅读创造力。
3.写作教学的任务:
一、育人训练
二、积累训练 一)观察与感受生活 二)广泛涉猎读物
三、思维训练 一)善于想象与联想 二)深入地思考问题 三)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四、语言训练 一)准确生动 二)简明得体
五、简明训练 一)审题的能力训练 1.准确理解文题含义 2.弄清写作的要求 二)立意能力的训练 1.正确2.深刻3.新颖 三)选材能力的训练 1.真实2.典型3.新颖 四)谋篇布局能力的训练 五)运用表达方式能力的训练 六)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七)修改文章能力的训练
六、文体训练
七、写作速度训练。
4.写作训练方式:一)单项作文训练 二)命题作文训练 三)供材料作文训练 四)想象作文训练 五)话题作文训练 六)研究性作文训练 七)自主作文训练。
第九章
1.口头语言主要特点是有声化和情景化,书面语言的主要特点是符号化和规范化,书面语言较之口头语言是更为高级的发展形式。口头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是学习和发展书面语言的基础和背景,能够不断丰富和促进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是学习和发展口头语言的继续和提高,能够规范和指导口头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2.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1.口语交际的态度 1)耐心专注地倾听 2)自信负责地表达 2.语音识别力 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评判力 6.口语表达力。
3.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方法:一)听讲 二)诵读 三)复述 四)答问 五)讲述故事和见闻 六)专题演讲 七)即席发言 八)讨论或辩论 九)创设生活场景。
4.综合学习的主要特点:一)整体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综合,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最基本的层次。较高层次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是各个学科的综合。最高层次是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是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综合。综合性学习立足于学生个性的整体发展,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二)自主性。语文教学的其他四个领域即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三)开放性。学习目标不以获得知识为唯一目标,而以语文素养和人格力量的整体发展为目标。
5.综合性学习目标的特点:一)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
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在综合性活动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综合性学习评价的一大亮点就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由过去“一把尺子”的评价变为“多把尺子的评价”。四)强调过程和方法。五)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6.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一)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方式是探究性学习。二)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三)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1)从当地文化中选取资源。2)从时事材料中选取资源。3)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源。四)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五)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是顺应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体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唯一途径。
7.综合性学习一般有三种形式:1)综合语文课程的各个领域,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2)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机整合。3)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五)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7.语文教师的转换:
一、教师角色的隐喻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二、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三、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四、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1)与学生的合作 2)与其他教师合作 3)与家长合作 4)与教育管理者合作 5)学会合作的三大技巧(倾听、交谈、沟通)
五、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1)语文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的精神 2)新课程为语文教师的创新提供了良好得条件 3)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 4)语文教师的创新体现于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8.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1)单相交流方式 2)双向交流方式 3)多向交流方式 4)综合交流方式。
9.语文教师的能力提升:
一、语文教师应提升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能力。1)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 2)确定教学结构的能力,教学结构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指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内容的相互联系。纵向结构指教学环节的教学结构,包括学生的预习、导入讲解或讨论,作业布置、小结等各个环节,也就是主体的呈现,主题的展开、主题的完成。3)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
二、语文教师应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1)教学语言能力—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规范、正确、得体。2)课堂组织能力—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小组学习的正确形式。
三、语文教师应提升评价学生学习的评价能力。1)设计练习的能力 2)处理作业的能力 3)综合评价的能力。
四、语文教师应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五、语文教师应提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1)是它的物质形式,它的基础设施等 2)是它蕴含着的人类高级智慧。
10.导入方法:1)释题入手,步步深入(释名物、释题意、释结构)2)联系旧课,以故引新 3)制造悬念,引起注意 4)故事引入,激发情趣 5)描绘形象,引入联想 6)演示练习,激荡思维 7)精于设问,循之善诱 8)比较异同,变换角色。
提问层次:知识水平提问,应用水平提问,分析水平提问,评价水平提问。课程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第五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一)教学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教学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
1、教学即学习
2、教学即教授
3、教学即教学生学
4、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包括: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二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语文课程现象表现分为:一是物质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
第二章
“三百千”启蒙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作用是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千字文》南朝(粱)周兴嗣所著。
2、《百家姓》北宋人所编。
3、《三字经》宋代王应麟所编。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1)、于漪老师的最突出特色就是教书育人的思想。(2)、钱梦龙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三主”理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3)宁鸿彬老师的主要贡献:重点探索了语文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跨世界的人才服务。(4)、魏书生老师的主要贡献:探索了语文教学中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三章
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语文”术语是在“国语”和“国文”并存时期(1920—1948)由朱自清、叶圣陶及其他教育家、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的文章中开始使用的。历史一贯的用法指语言文字。也有人把它作为“国语”和“国文”的合称。
1949年根据叶圣陶先生的建议,把“语文”作为中小学课程的统一名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拟定的《小学语文课暂行标准》(草案)中解释是:“所谓语文,应是在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但以后仍有不同理解。(1)、根据构词法,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2)、根据语文教材的基础内容,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学或语言文章。(3)、根据语文教材演变的历史,把语文解释为语体文。(4)、根据语文内容的丰富性,把语文解释为语言化。(5)、根据语言语学派的理论,认为语文是言语。(6)、“语文”改为“华语”。
语文课程的性质:2003年公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贡献:
1、第一次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第一次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就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概念,从语文素养的高度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语文素养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
1、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其次,它要求21世纪的中国课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新的课程理念包括:追求教育民主,让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追求多元主义价值观,达到国际性与名族性的内在统一;回归生活世界,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关爱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追求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体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前五项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后五项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知识与能力”维度。
第五章
语文教育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定语文教学规划。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其余内容要了解,别是板书设计(149)。
第六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方法:发音准确、声调准确,认准拼音。1.示范观察、模仿法2.引导法3.口诀法4.比较法5.演示法6.夸张法7.分解法。
第七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就教学模式论来说常规模式是:感知—理解—巩固—运用。
按照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发展规律,研究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导读—研读—运用。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是以读为本,以学生的读为本。我们主张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引导—研读—运用。这三个环节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但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研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感知、分析、综合。
阅读教学练习的内容主要有朗读、默读、视读、吟诵、背诵、默写、填空、答题、智力竞赛、填表、制图、写短文等。
练习法的一般程序为:
1、教师设计练习题,向学生说明练习的内容和方法;
2、指导学生开展练习活动;
3、通过答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反馈信息;
4、调节和校正练习活动,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
5、检测评定练习成绩,强化联系效果。
决定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要做到:
1、体现教学目的,2、体现知识和能力的体系,3、本于教材而又有综合性和灵活性,4、具有创造性和迁移性。
第八章
写作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写作教学的内容就是教师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的各种写作训练。
修改文章能力的训练:
1、中心思想是否鲜明突出。
2、文章体裁是否恰当得体。
3、条理是否清楚,结构是否完整,详略是否得当。
4、语言是否准确,简洁,通顺,优美。
5、感情是否真挚,立意是否深刻、新颖。
6、命题作文的内容和题目是否相符,是否切题。
7、字词、标点、行款、格式等是否得当。
作文批改的要求:
1、有针对性,讲求实效。
2、多批少改。3内容兼顾形式。
写好作文批语:
1、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表扬。
2、运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批评。
3、选择恰当的句式写评语。
作文批改的方式:
1、教师批改。
2、学生批改。
3、师生共同批改。
第九章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
1、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2、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交际的效果。
3、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有风度。
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1条提出:”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听说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口语交际活动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有:
1、口语交际的态度。(1)、耐心专注地倾听。耐心:指听话人应尊重说话人发表意见的权利,耐心倾听,不随意插话和打断对方的话,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要有礼貌地等对方把话说完。专注:指听话人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
(2)、自信负责的表达。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怯与讲话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说话的勇气和自信心。培养学生一种健康的表达欲,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自信、大方的表达。2.语音辨识力。
倾听能力是由听觉器官获取声波所负载的语言信息符号,通过大脑的思维加工而获得意义的感知、理解过程,同时也是提高思想、陶冶情操和形成技能技巧的综合实践过程。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评判力
6.口语表达力(1)、内部组码能力。(2)、语言编码能力。(3)、定向发展能力。7.口语应对能力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方法 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点:(1)、情境性
(2)、互动性
(3)、综合性 口语交际教学须根据这些特点来设计:(1)、听讲
(2)、诵读
(3)、复述
(4)、答问(5)、讲述故事和见闻
(6)、专题演讲
(7)、即席发言<特点是:即景而发,随机而发,短小精悍。>
(8)、讨论或辩论
(9)创设生活场景。四: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了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1、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2、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践的能力。
3、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4、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一)、整体性
(二)、自主性
(三)、开放性 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
(二)、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
(三)、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
(1)、从当地文化中选取资源;
(2)、从时事材料中选取资源;
(3)、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源。
(四)、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五)、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综合性学习与教师差异
(一)、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二)、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三)、放手让学生自己决问题,除了必要的指导外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四)、加强计划性。
(五)、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