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报告预计雄安新区有望吸引巨额投资
报告预计雄安新区有望吸引巨额投资
来源:参考消息
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预计,中国新设立的雄安新区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将吸引大量投资和人口,预计未来10到20年雄安新区吸纳的投资总量将达1.2万亿元至2.4万亿元人民币。
据路透社上海4月7日报道,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在该份报告中认为,雄安的主要职能是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平衡发展,据估算北京当前有数百万人口和职工属于这类领域。
报告预计,中国未来会用行政和市场两只手来引导转移,包括规划央企、迁移大学,并将通过税收政策、保障房政策、基建配套来增加新区的吸引力。雄安也有望成为实施一些改革措施的先锋,包括房地产、税改、环保等政策。雄安目前的人均资本存量约为8万元,预计未来会逐步提升到36万元,继而承接流入的企业、单位和人口。
报告基于对迁移和建设进度的不同假设,在乐观情形下,雄安人口可能在10年内达到670万,累计总投资达2.4万亿元,每年提振全国投资增速0.63个百分点。即使在偏保守的情形下,即20年后雄安总人口达到340万,每年对投资和GDP增速的贡献亦会分别达到0.15个百分点和0.06至0.08个百分点。
第二篇:雄安新区有序推进城市色彩规划指引和重点片区色彩方案设计工作
10月12日下午,雄安新区管委会组织召开城市色彩规划指引和重点片区色彩方案设计工作中期成果专家评审会。会议围绕雄安新区色彩规划的目标定位、体系建构、内容理念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形成进一步深化提升的意见和建议。
10月12日,上海设计中心南馆会议室,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玉鑫主持召开城市色彩规划指引和重点片区色彩方案设计工作中期成果专家评审会。姜碧摄
本次会议遵循“专家把关、多方协同、深入探讨”的工作思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华建集团副总裁、总建筑师沈迪,同济大学教授吴伟,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色彩研究所盛凌云等4位行业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城市规划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华建集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等6家参与雄安新区总规、控规的编制单位形成平行团队咨询组,共同听取了汇报。
日前,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雄安新区管委会邀请国际色彩规划大师日本吉田慎悟先生领衔,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成联合团队共同开展《雄安新区城市色彩规划指引和重点片区色彩方案设计》研究工作。研究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围绕打造雄安质量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塑造“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要求。
经过3个多月的现状调研、分析研究和规划设计,联合团队完成了阶段性工作,组织召开了此次中期成果专家评审会。
会上,国际色彩规划大师吉田慎悟先生建议,雄安新区打造能够令全世界为之着迷的城市景观,必须要重视在本地气候?风土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城市色彩个性。雄安新区不能单纯追求世界未有的全新和先进,因为任何新建或更新的城市随时能够超越它。一定要寻找和探索全世界没有的雄安新区个性,这也是一个寻找中国个性的过程,不断钻研、磨练个性色彩才是培养世界级城市不可缺少的工作。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帆认为,创造雄安色彩应建立以礼寻色的思维,色彩规划和设计应符合中国传统色彩的礼法秩序,水天灵色、五彩自然、中西合璧、以中为主,规划塑造古典神韵、现代气息、端正大气的未来之城。
专家组指出,本次成果汇报思路清晰、框架结构完整。设计团队对新区现状色彩的充分挖掘,启发了雄安新区对于城市原始景观、风貌遗存等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在色彩地理学的基础上,以“礼”分色,形成雄安色彩的礼法秩序,并用规划语言科学表达色彩逻辑的做法值得肯定。建议应根据色彩定位编制雄安色彩总谱,为建立中国标准色谱体系探索经验,明确色彩导向和禁用色、慎用色;制定应用导则,明确色彩控制要素,便于阅读理解,增强实操性;对于不同建筑体量、材料材质提出具体的色调控制要求和配色方案;提出城市流动色、节庆色等具体方案。
下阶段雄安新区规划研究中心将与中外联合团队深入研讨和推进,加强沟通,尽快确定规划成果结构和内容要点。根据专家意见与建议,层层深入,ag亚游官网计划年底前完成包括全区色彩总谱、导则和启动区、容东片区色彩方案的整体成果。
第三篇:区投资促进局局长述职报告
区投资促进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围绕全年工作目标,运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工作,坚持发展不动摇,贯彻落实“强抓机遇、狠抓落实,赶超发展”的战略,以高昂的精神斗志、饱满的工作热情、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团结一致,奋力拼搏,招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下面根据区委组织部的统一要求,将这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找到跨越发展的新动力
今年以来,投资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招商力度,在招大引强上做文章,取得了一定成绩。1-9月份,合同利用外资完成1395万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77.5%,实际利用外资80万美元,占全年计划的11.4%。面对工作中碰到的一系列困难,我们客观、冷静的分析形势,迅速转变观念,跳出招商看招商,寻求到开展工作的新动力。我们充分利用芝罘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投资环境这些硬件条件,再加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具有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等软件条件,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得我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二、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实现招商工作新突破
创新才能发展,工作的开展必须以创新为基础。用创新的思维看问题,用创新的方法做事情,我们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一是产业招商。我们以芝罘区产业发展规划为导向,突出自己的优势产业和重点行业,集中开展在商贸流通、机械电子、汽车零部件、生物制药、旅游开发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工作。这一年来,我们先后与泰国正大集团、美国沃尔玛、德国麦德龙等财富500强企业积极接触,帮助他们做市场调研、选择开业店面、协调各方面关系,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以后储备了很多大项目;同时按照区委、区政府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既定方针,重新整理出产业招商对外对接项目库,制作出中韩文版本的现代服务业powerpoint,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是招商方式。思路决定成败,方式影响效果。要想工作出成绩、见实效,就得改变以往传统的全面招商策略,集中精力,握紧拳头,针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展开有针对性的招商。
根据当前形势,我们把韩国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把大部分的精力和人员集中到对韩招商上来,一年来先后组织、参加了两次大型的赴韩招商推介活动。赴韩期间我们结识客户,推介项目,广泛宣传芝罘区综合投资环境,先后与广东制药,E-mart超市等达成投资协议,其中总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广东制药项目,先后几次来我区考察,已基本决定在芝罘区投资;另外我们帮助南尧外企基地建立驻韩办事处,并通过驻韩办事处的帮助,促成我区与韩国韩中亲善协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借助他们来提供投资信息、宣传我区投资环境;另外我们还同韩国10多家大的商工会议所保持紧密联系,聘请韩国朋友作为我们的招商顾问。以上措施增强了工作的目的性,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韩国富合生物工程、利德斯餐饮等几个项目已签订合同,部分资金已经到位。
当然,在加大对韩招商力度的同时,我们也没有忽略对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南方发达地区的招商工作。一年来,通过不懈的努力,引进了总投资1000万美元的澳大利亚海沙酒店项目。它是我们根据芝罘区大力引进三产行业项目的要求而重点引进的,是由澳大利亚外商独资兴办的集餐饮、客房娱乐于一体的的大型酒店项目。外商计划买断“新天地”广场约3万平方米近代建筑,建设酒吧及餐饮一条街,11月底将有300万美元外资到位。总投资1000万美元的香港威华饲料项目目前已进入最后签约阶段,我们正督促外商尽快办理手续,争取年底前部分资金到位。另外,我们还接触了奥地利餐饮一条街开发、奥地利太阳能、polyfelt土木工程材料、美国绝缘体材料生产等项目,个别项目已经落户我区。同时我们也高度重视对南方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先后到东莞等地参观考察,学习他们的招商经验,拜访那里的韩国商会,与一些有外迁意向的企业进行接触,通过不懈的努力,希望能引进一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
三、积极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努力增强自身党性和领导水平,提高全局人员综合素质。
投资局作为我区的专业招商部门,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人员比较少,但却是展示我区整体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为此我们制定了全套的规章制度,对每一项工作都制定出考核检查标准,对违反纪律的进行严肃批评。实行例会制度,在没有特殊情况的条件下,每周都定时进行工作情况通气会和总结会,提出一个周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得失,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
作为投资局的主管领导,我积极的参加党小组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学习各项文件、深化党性分析,查摆出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整改提高,从而增强了自己的党性和领导水平。结合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我们在局里开展了“以先进性教育促进工作,以工作检验教育活动成果”的活动,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证教育活动和工作成绩的双丰收:
首先针对目前我局的工作人员工作经验相对不足,缺乏专业招商经验这一现实,局里每周六上午进行业务集中学习,对一些涉外法规政策、语言、谈判技巧等进行讨论学习,把他们打造成“会外语、懂专业、能公关”的专业招商人才;其次为使在工作中变得更为主动,我们重新整理出我区的闲置资源、更新原有的招商项目库、与财富500强驻中国办事处积极沟通、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招商信息、储备项目。一年来,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加压,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得到了区领导的认可。
回顾全年的工作,在看到成绩和进步的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与不足。一是大项目运作难度大。目前手头在谈的几个500强大项目是由于运作周期长、争取政策存在困难、落户难度大,因而真正签约开工的较少。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发展旅游、金融、汽车零部件和现代服务业这一既定方针,争取引进一批符合我区产业规划、拉动产业发展能力强的大项目。二是实际到位资金少。今年由于商务部外资统计口径有很大变化,大项目资金分批到位比较慢,再加上部分小项目外商直接携带资金入境、无法算作资金到位统计等因素,到目前为止,实际外资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下一步我们将力争做好促进工作,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想办法督促外资尽快到位,确保完成今年的利用外资计划。
新的一年,我们投资促进局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再创佳绩。
第四篇:粤港澳大湾区吸引港澳青年人才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吸引港澳青年人才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等九市组成的城市群,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比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
自该概念提出,各城市纷纷确定城市定位,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伴随着城市发展,工商业结构升级,城市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对港澳科研人才存在强烈需求
据统计,广州共有各类高等院校83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55%,名列全省第一,高校数量仅次于XX和武汉名列全国第三,甚至广东省内97%的国家重点学科位于广州各大高校。事实上,除广州、深圳两个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有所建树外,其他内陆城市人才资源的确有限。
考虑到大湾区建设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达6600万,仅依靠广州培养输送青年人才显然乏力。香港、澳门科研实力强劲,有5所世界百强大学,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培育与全球前沿科技和资讯接轨人才与技术方面,充分利用香港国际化的地位培养国际化人才,每年为世界各地输送大量工商界精英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引进港澳人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人才储备平衡成了城市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就业现状
根据2017年南风窗“调研中国”工作组对120名在粤求学港籍学生开展的调查显示,在职香港青年中有超过50%常居广东,常居香港者仅占28%;超过60%受访者的家人支持他们在广东就业,超过50%受访者有定居广东的想法。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每年在粤求学的港澳大学生约有1万人,仅2016年一年,在广东就业的港澳居民就有1.6万人(其中香港居民约1.46万人,澳门居民约1400人)。另据统计,2016-2017年两年间,由团省委、省青联组织的港澳青年到内地实习见习交流项目参与活动人数超过2000人,而当中真正能够在内地实现创业或就业的不足100人,比例低于5%。
2015-2017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共有港澳籍学生392人(其中港籍学生377人,澳籍学生15人),留在广东升学/就业的为27人占比仅为6.9%。
然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的推进,港澳人士在内地就业相关优惠政策措施的确立与实行,在穗工作的港澳人士各方面难题逐渐得到解决,且伴随着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港澳青年来穗就业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
2018年5月香港青年动力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就“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就业意向”进行问卷调查并在港举行发布会,公布调查结果。协会于今年3月至4月期间,主要访问了香港及内地在学在职的香港青年,以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对他们前往内地工作及创业的意向与期望。调查共收回878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逾七成受访港青对大湾区各大城市的就业前景感到“非常乐观”或“乐观”。
另外,广东在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分别建立了平台,分别是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目前共有4609家港澳企业进驻广东自贸区三大片区。
其中,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已培育香港创业团队52家,并有香港创业团队获得5000万以上融资;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也有124个优质创业项目进驻,八成为澳门和香港的创业团队。
三、粤港澳大湾区吸引港澳青年人才的优势
(一)文化重合度高
香港与广东的文化发展同源同根,其中因战争等历史原因联系中断。清朝道光年间,香港割让给英国开始,大量的广东人、福建人及外国人等非本地人士大量外来人口移居香港;其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解放战争的一段时期,亦有大量内地居民涌入香港,使香港人口大增。
香港在日占时期前的人口约160至180万,在「三年零八个月」后(即日占结束后)人口却只剩下50万;到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后,香港人口急增至220万,而新来人口以广东及福建为主。现时港澳青年大多数父母是在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后移居香港的“新香港人”,粤港文化本就一脉相承,随着大量广东各地人口移居融入香港,两地文化差异甚微,港澳青年人才至大湾区内城市发展,在相似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下不会感到不适。
以广州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港商来到广州投资,看重的不仅仅是广州的地理位置、市场前景等区位优势,更是因为感受到文化同源的魅力,在语言沟通、生活习惯、工作态度等方面差异较小。
(二)交通便利。
完善交通网路规划,打造湾区内“一小时生活圈”一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一体化发展方面,珠三角规划的15条共1430公里城际交通轨道交通线路将在2020年前全部建成通车,届时大湾区将实现“一小时交通圈”。而其他大型基建如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虎门二桥、广深港客运专线等也将推动大湾区城市群进一步融合发展。
投资880亿机场建设白云、广州第二、珠三角新干线、深圳四大机场及珠海、惠州干线机场,从陆、空两个方面构建便捷的交通网路,极大缩短湾区内城市往返时间。随着各项基建的推进,湾区内城市的行政边界会进一步模糊,形成一个密不可分且均衡发展的生态系统,推动湾区经济体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理解度不断深入
1.大湾区内港澳投资企业多,企业文化契合度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批来自港澳工商界的爱国人士纷纷响应号召,作为先行者来到广州、东莞、中山等地发展工商业。自1997年至2016年底,港商在广东直接投资项目已达8.4万个,合同外资金额3790.6亿美元(约29513.6亿港元),分别占同期广东省外商投资各项总额的67%和69.3%。
2007年,在香港回归的第一个“十年”,广东服务业实际吸收港资比重仅为33.67%。而到了2016年,该比重达76.36%,增长超过4成。商务厅负责人表示,粤港服务业合作领域已从传统的房地产、商业、餐饮、交通运输业拓宽到商务服务、信息服务业、科技研发、工业设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大湾区内有一大批著名的外商投资企业,公司文化颇具港澳特色,对青年人才而言比较容易接受与适应。
2.部分港澳生毕业于广东院校
据“内地(祖国大陆)高校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显示,至今为止,广东有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汕头大学等二十多所高等院校面向港澳台招收本科、研究生。
除此之外,各高校间亦在积极开展学生交换学习交流活动,选挑优秀的内地学生赴港澳高校,接受港澳学生至本校,交换感受地域、文化环境差异,以此为桥梁促进两地文化交流。这一部分来自港澳的青年就读期间,有了四年或是更久的生活经验,必定对高校所在城市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城市的经济情况,人文风貌,政策法规等方面因素有了一定的理解。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就业选择,大部分人会在接近等同的就业机会下,相对于其他陌生的城市,会更倾向于选择生活过的,熟悉的城市。
3.创业市场前景大
大湾区拥有17家世界500强企业,包括腾讯、华为、正威集团、招商银行、中国平安、联想、广州汽车工业集团等,主要分布在科技和金融领域;湾区内大多数“独角兽”业务亦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科技相关。对接巨头公司的技术人才及公司发展潜力惊人。
另一方面政府支持鼓励创业创新力度大,广东省创新创业基金成立,由省财政出资71亿元设立的广东省创新创业基金正式运营,基金组建后将按照“同股同权”的原则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出资,预计将带动超过280亿元的社会资本,基金总体规模将达350亿元,重点投向天使创业孵化培育、新兴产业前沿科技创新、文化媒体科技融合、集成电路创新等方面。
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深圳前海三大自贸区的建立,将会吸引科技、金融、文化领域、海洋经济等方面人才。相比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腹地更大,创业成本更低,港澳青年可充分发挥自身港/澳人在穗的优势,充当“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引导港澳产业落地。
4.两地交流活动频繁
得益于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近年来,两地交流活动频繁。两地高校、在粤经商的港澳人士、粤港澳方政府机构、商协会等社团组织分别结合自身优势,通过游学交换、假期实习、参观游览等方式,带动双方文化经济交流。
例如,广州市外商投资企业商会会长、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孟丽红女士,就连续多年组织港澳大学生到广州实习交流的活动。2018年,更是举办了“京穗港台大学生交流暨游走广东青年实习计划”,吸引了京穗港台四地如XX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中科技大学、台北商业大学、暨南大学等30多所全国名校共100多名名校生参与。
活动通过参观访问、考察调研、论坛讲座、工作实习、联谊交友等方式,加强港澳台青年对内地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认知、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了解,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爱国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目前港澳青年人才在粤就业发展的困难
虽然港澳青年对深度加入大湾区建设持乐观态度,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仍在部分方面存在困难,需思考并予以解决。根据调研,目前港澳人才在粤就业,仍存在以下的制约因素:
(一)回乡证功能不全且办证成本高(5年期回乡证收费260港币,10年期回乡证收费390港币,遗失补办费用翻1.5倍);
(二)人才资质认证不对接、不相通;
(三)如跨境电商创业受到诸多限制,在内地现行的法律条文和惯常做法中,港资企业被定性为“外资企业”,规定了若干禁止或者限制外商投资的领域和项目,当中包括跨境电商等港澳青年创业较为热门的行业。
(四)由于对内地政策不了解,公益性的适应性帮助缺乏,港澳青年不得不通过中介申请内地创业的相关证照,而申请创业补贴或创新补助的中介费则高达申请资金的30%-40%;
(五)港澳居民在内地注册企业,不能担任法人,需找内地亲友担任法人,不便之余,还留下产权归属隐患。
(六)来穗就业的港澳人员子女教育,如何让其产生归属感也是一大需要思考的问题。
五、关于港澳青年人才在粤就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
通过国家、广东省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出台推动,吸引大批港澳青年加入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逐步消除港澳居民入粤就业、社保的政策障碍,实现政策衔接和服务协同。
保持港澳专业人才在粤执业创业渠道通畅,推动粤港澳三地就业创业、社保、人才政策和服务体系趋于协同,各类资源要素自由便携流动,进一步提高港澳社会保障可携性,未来实现粤港澳三地就业创业、社保、人才等资源要素流动实现高度自由化。
例如,在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根据《办法》有关规定,在内地居住并符合资格的香港居民可申请领取居住证。
持证人可在内地的居住地依法享有3项权利、6项基本公共服务及9项便利,涵盖就业、教育、医疗、旅游、金融等范畴。居住证新政让长居内地的港人免除了网上订车票、开通银行账户等多方面的不便利,政策的发布在港澳人士中反响强烈,受到热烈欢迎。
(二)大力发展公益性帮助港澳青年创业机构
由政府牵头,大力发展公益性组织,帮助来粤创业港澳青年中介申请内地创业的相关证照,减少申请创业补贴或创新补助的成本。
(三)逐渐扩大允许港/澳资企业投资的领域和项目
逐步突破港澳企业在国内可投资的领域广度,增加允许投资项目的数量,为港澳青年创业发展提供更多途径与方式。
(四)逐渐完善港澳来穗子女人才培养计划
逐步完善港澳来穗期就业创业期间,子女在当地的教育计划,增建部分有港澳特色的院校,将港澳优秀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针对性培养人才。
第五篇:区重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区重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9月下旬,我们在区人大常委会阮妙娟副主任的带领下,对全区重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别召开了6个座谈会,听取了5个部门情况汇报,实地踏看了12只重点政府投资项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
今年以来,区政府和区级有关部门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按照“保重点、保民生、保发展”的工作基调,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攻坚克难,狠抓落实,重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区今年计划安排政府投资项目197只,总投资206.06亿元;其中重点政府项目30只,总投资119.92亿元,当年计划投资35.34亿元,截至9月底,已开工28只,开工率达93.33%,完成投资21.41亿元,占投资计划60.58 %。完成实绩较好,有力地推进了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工作推进中,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领导重视,全力推进。区政府在今年工作中,突出保障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科学合理安排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全力保障重点政府投资项目的推进。一是建立重点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区四套班子和乡镇部门领导实行重大项目联系制,及时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加大对项目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保障、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督促协调。二是明确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在项目开始前,区政府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单位,明确项目的投资计划和工程进度要求,建立和完善“每月报、季度查、年终考”的工作机制,把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到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三是加强疑难问题协调处理。区政府建立重点项目双月汇报制度,及时了解项目建设进程,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问题,全力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二)攻坚克难,破解要素。今年由于受宏观经济影响,土地、资金、环境的要素保障问题比较突出,给重点项目的推进增加了新的难度,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想方设法,努力破解要素瓶颈。一是加大重点项目用地保障。通过“向上争指标、挖潜产指标、存量盘指标”等方式,努力保障项目建设土地需求。30只政府重点项目共争取4390亩土地利用指标,其中争取虞北平原整治工程3252.5亩“带帽”建设用地指标。二是加大建设项目融资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坚持“开源节流”并举,搭好投融资平台,积极争取低利率专项贷款,争取上级资金扶持2亿元,成功发行 一是项目进展不够平衡。部分新开工项目未能按节点计划开工,如三环东路快速路和尾水提标改造工程未能按计划要求开工,下半年开工的新建项目任务还较重。部分续建项目进展偏慢,未能按时竣工,有的项目配套施工迟缓,如江东北路和北延工程配套施工尚需抓紧。
二是项目监管尚需加强。个别项目协调机制不够顺畅,重点项目推进和管理尚需加强,项目质量、资金使用、安全生产、投资绩效等监管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如高铁xx区域建设项目较多,大型工程车辆进出频繁,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需进一步加强部门的协作和配合。
三是要素制约比较突出。今年我区建设项目多,投资规模大,受融资平台土地抵押权证清理,部分建设项目融资较难,资金缺口较大;一些项目征地、拆迁政策处理不够顺畅,对钉子户、滞留户缺乏有效手段,个别项目施工受阻,影响工程推进。
三、下步对策及建议
(一)明确目标,强化项目攻坚。一是要进一步加快计划项目的实施。把握时间节点,明确目标,细化责任,倒排计划,落实措施,促进项目抓紧落实。尤其对尚未开工和投资进度明显滞后的项目要实施跟踪督查,组织攻坚,确保工程如期完成。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推进机制。今年我区政府投资项目多,涉及面广,一些项目情况复杂多变,实施难度大,各部门要加大协调力度,形成推进合力,及时有效解决工程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优化建设环境,全力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三是要进一步跟紧有关项目配套工程。加强项目统筹,同步推进地下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实施项目有序协调进行。
(二)多措并举,强化要素保障。一是要化解项目资金紧缺矛盾。积极吸纳民间资本,整合财政性资金,精心做好融资工作,大力拓宽筹资渠道,重视融资成本,加强招商引资,深化银项对接,多措并举做好资金保障。二是要化解项目用地紧缺矛盾。做好用地保障,加快推进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的清理,积极向上争取指标,尽最大努力解决重点项目用地及有关安置用地指标。三是要破解项目征地、拆迁等难题。抓紧做好征地、拆迁的政策处理,确保项目快速推进。
(三)规范管理,强化投资绩效。一是要加强项目规范管理,注重质量监管,落实重点建设项目质量终身负责制,确保工程质量。二是要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监督制度,严格项目的预算编制,加强重点工程项目进行审计,开展项目绩效评估工作,重点了解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计划安排使用情况的合法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倡节约,杜绝浪费,切实提高投资效益。三是要加强项目招投标管理,实行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全过程跟踪监督,加强专项检查和责任追究,保证重点工程招投标工作规范、透明。
(四)充分论证,强化项目前期。一是要科学谋划重大建设项目,结合上虞的财力,分清重点工程的轻重缓急,合理确定建设进度,科学安排建设项目,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要认真总结多年来项目建设各环节如征地拆迁、融资、审批等方面的经验,统筹考虑政策、土地、资金要素等,充分论证项目必要性、可行性,慎重确定项目。二是要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更多条件成熟项目列入省重点。要针对因前期准备不充分而造成开工不动工等情况,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抓紧实施。同时,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筹谋划XX年开工项目和续建项目。三是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创新重大项目决策、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努力完成今年的重点项目投资任务。区镇党委副支书挂职锻炼年终报告
年月30日,在委领导关心和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下,我被选派到区镇任党委副书记,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近半年来,在本委领导和市、区两级组织部的亲切关怀下,在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有力指导下,在各相关单位和同志们的鼎立支持下,我按照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提出“了解基层,增进感情,丰富阅历,开阔视野,锻炼能力,提升境界”的要求,珍惜机会,虚心学习,沉下身子,扎实工作,使挂职锻炼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挂职之初,我就给自己作出“三不”的工作定位,提出尽早实现“学生-参谋-公仆”的角色转变目标,即要做事不做客,到位不越位,临时不应付。同时抓紧时间尽快实现由学习熟悉工作到参与配合工作、积极主动工作等“三个阶段”的跨越转变。镇党委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对我很客气,镇村两级干部对我很尊重,但越是这样,我就越放低身架,虚心向他们学习,注意他们处理事务的方式方法,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干好自己手中的事情。同时,不向他们提分外要求,不干扰他们的正常事务,以积极的主人翁姿态和实际的行动,珍惜这难得的锻炼机遇,摆正位置,尽心尽力,站好每一岗,放好每一哨,既不越位,也不缺位、错位。短短5个月时间,我已经对基层乡村工作由陌生到了解,由了解到基本熟知。
一是参与配合,当好助手。在初步熟悉了解的前提下,我积极参与一些具体工作,主动融入,默契配合,以助手的角色推动参与事情的圆满完成。在去年底的基层党建“村村到”考核工作中,我按照镇党委谢书记要求,配合做好各项汇报材料,并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带着自己的照相机,冒着小雨,去实地拍摄镇里相关照片供检查之用。同时加班修改润色检查材料,协调市、区两级检查组,做好迎检工作,最终取得了全区 方案,得到书记的同意。4月初,跟随镇长,挨家挨户,积极做好头庄拆迁安置工作,放弃中午休息,和拆迁同志们同吃同劳动。
二是虚心学习,当好学生。由于在市级机关工作近十五六年,而且都是从事党务工作,所以对初步接触的乡镇和农村工作难免有隔行隔山的感觉,于是学习成了我挂职的 更多的客商,引起更多的关注,引发更大的发展。为此,我专门约请淮安日报的著名记者,专程请他登门采访并切身感受吴城令人耀眼的发展状况。同时与《淮安日报》淮阴记者站负责人联系,请他们密切关注并宣传好吴城。四是4月12日,在头庄村城乡建设用地配套拆迁现场,我了解到运河豆瓣集大桥的建成,给该村9组沿河居民出行带来不便,主动向高建邦镇长提出,想请市有关部门协调道路建设资金。
二、基本情况及主要业绩
刚到任时,镇党委书记安排我协助党委抓招商引资,协同镇人大主席同志负责财政税收、工业企业等工作。年春节前夕,转任镇长后,负责镇政府全面工作,我仍然配合协助他做好各项工作。5个月来,共学习有关文件资料20余篇,走访乡镇集中区、工业园区企业8家19次,察看学校1所、城镇河沟整治现场1处,协调落实吴城中学改造资金5万元,帮助协调原市农业开发局规划处增加黄河故道农业示范园开发项目资金66万元,协助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要农村林业项目等资金26万元。春节前夕,为5家困难户协调过年物资。参与招引服务炯婷制衣、美星电子二期工程等项目2个,参与头庄村城乡建设用地配套53户拆迁项目,参与处理越级上访1起,参与接待上级检查验收8次,参加各类汇报会、例会、早会等31场次,参与基层党建“村村到”工作并协助起草汇报材料1篇,这项工作在全区21多个乡镇考核中名列 得到提升。我非常有幸被分在吴城镇,因为在此我结识了一批富有事业心,具有使命感,勇于追求、善谋发展、创新进取、顾全大局的好领导,好同志。他们精诚团结,勤政廉政,无私忘我,务实苦干,不等不靠,奋力拼搏,凭汗水和智慧引领吴城迅速崛起。他们是一个战斗的团队,值得信任的团队,让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完全放心的团队。能成为这样团队中的一员,怎不令人欢欣鼓舞。镇党委书记谢鹏,作为这样团队的领头人,能谋善断,思路清,观念新,作风正,行动实,不仅率先垂范,全身心扑在工作上,而且亲历亲为,加班加点地跑项目,招客商,引资金,南上北下,不辞劳苦,被当地百姓誉为解放以来对吴城镇贡献最大的三大党委书记之一。镇长,家有河运公司这样一个年收入过百万的实体公司,但他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乡镇,抓落实,抓进度,抓结果,事无巨细,且不计名利。在头庄村拆迁工作中,他首当其冲做好自家亲戚的思想工作,带头拆迁,为整个工作的顺利开展开了个好头。今年大年初二一大早,吴城镇的机关工作人员都来到镇里,他们不是相互拜年,走亲访友,而是专门利用外出打工人员返乡的大好机会,全力为新招引的炯婷制衣、美星电子开展招工动员和面试工作。上海炯婷麒麟制衣从去年11月28日签约,到今年3月1日投产,仅用了90天时间。这样的效率令人称奇。还有副镇长经常带病工作,村书记李可传、乔风金等人高效执行党委意见积极
推进村级发展,城南等6个村党总支书记不仅在带头富、带领富上做出了榜样,而且致富不忘群众,真正成为不在村里拿报酬的“双强型”干部。学习生活在这样的群体中,与他们朝夕相处,并肩工作,思想得到感染,灵魂得到净化。
二是进一步认识到市委组织年轻干部下派挂职的重要意义,责任使命感得到增强。乡镇的工作经历,使我真正认识到,组织年轻干部下派挂职锻炼,不是“镀金”,更不是享受休闲,而是去补课,去吃苦,去服务,去体验,是市委锻炼干部、培养干部、服务基层、促进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得力举措。年轻干部只有扎根基层,才能了解基层;只有深入了解基 层,才能有效服务群众;只有勤于实践,才能尽快成长成熟。过去,我们久居城市机关,对“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的认识,对党的“三农”政策的了解,对基层工作的理解,对基层干部群众的感情,包括对自身的认识都是浮浅而不全面不深刻。现在,通过向基层群众学习,向领导同事学习,向工作实践学习,我懂了很多,不仅增强了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而且深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认识到锻炼机会的难得,基层工作的难度,值得用心珍惜,悉心把握,进而全面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学到了很多平时在机关里学习不到的工作方法,既积累了经验,又拓宽了思路,提升了能力水平。乡镇工作涉及面广,工作压力大,难度也大。但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大家屡力同心、群策群力,使工作办法总比面临的困难多。如何突破旧有模式和长期形成的观念,在底子薄,基础差的前提下,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而且是成功的发展道路,是许许多多乡镇领导始终探求思考的重大问题。吴城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经过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用项目来解决发展中的一切困难”的路子。“只有找对门路,才能有出路。”这是镇党委书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年,镇里提出“1164”工程,今年为了加快发展,镇党委果断提出“1696”工程,即签约项目不少于16个,开工项目不少于9个,当年竣工投产不少于6个。全年财政收入实现翻翻,达到2100万元。同时,他们根据工业园区制衣企业和宝石机械企业的规模和数量,提出将吴城打造成新兴的“针织之乡”、“水钻之乡”。为着这样一个美好的蓝图,他们团结拼搏,想方设法推进各项工作的稳妥落实。在招商引资方面,他们除了沿用传统有效的招引方法外,还采取“靠诚信、靠服务、得双赢”的办法,仅一季度就签约项目6个,在谈项目4个。面对今年春节的突大雪灾造成亩塑料大棚坍塌的损失,镇党委政府果断决策,将所有干部分片包干组织开展生产自救,同时积极联系购进塑料大棚的原材料,在较短时间内,重新搭建起大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千头万绪的工作,大家分工 不分家,密切配合,相互协作。有些工作任务部署下来后,存在部分基层群众不支持,不理解,作为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同志就得想千方、设百计,寻找工作突破口,苦口婆心讲道理,耐心细致做工作,有时候遇到一个难点或碰到一个钉子,几天回不去家,连续作战做好说服解释工作。镇党委书记谢鹏,年轻有为,工作方法灵活果断,常常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镇长高建邦,农村工作经验丰富,为人宽厚,对家乡富有感情。班子里其他几位成员也都是八仙过海,各有所能。与他们一起工作,时时刻刻都让人有所收益。
四是加深了对乡村基层工作的认识,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得到升华。我虽然也是农村走出来的,但没有丝毫的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基层的运行状况只是一知半解,有些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现在,我深深体会到乡镇工作的不易,乡村干部的不易。记得 感惭愧。农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让他们过上小康生活,我们任重道远。
五是激发了我干好今后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勇气。长期生活工作在城市机关,始终按部就班,有规律,有节奏,时间长了,就容易懈怠消极,思想也容易僵化守旧。挂职期间,我看到镇村干部,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还工作那么认真敬业,勤勉负责,我感觉很敬佩。我了解到农村还有很多群众的生活亟待提高,乡村发展的速度亟待加速,但看看他们为和谐小康建设的劲头,再想想我们在城市这样舒适安逸的环境中工作,风吹不着,雨打不到,工作条件十分优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呢?乡镇处于国家政权体系最基层,是各项方针政策最具体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各项工作有很强的政策性,又很繁琐,处理每一项工作都必须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否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而处理好了,不仅能让百姓感受到党委政府的温暖,更能体现个人的价值。这次零距离、长时间深入乡镇农村学习、生活、工作的机会。使我们的思想境界高了,决策能力提升了,回去后进一步开展好工作的信心更足了。同时,实践也提醒我们一定要去掉在城市和机关长时间容易养成的僚气、娇气和霸气,在下派工作中,争当挂职锻炼的标兵,新农村建设的尖兵,组织乡镇发展活动的精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假日倍思亲。虽然我们人在异乡,工作在异乡,但只要我们一想起领导的关怀、组织的温暖,我们就会鼓足干劲,满怀豪情。因为,我们就工作生活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衷心地感谢组织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提升思想、增长才干的宝贵机会,不管今后我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挂职一年带给我在政治水平、业务能力、领导素质、思想作风上的提高都将使我受益终生,吴城镇干群尤其是党委政府的领导同志们教给我的工作方法,思想方法,学习方法,永远都是推动我今后更好地工作、学习、成长的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