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素质教育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满城县石井中学 黄芳
浅谈素质教育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满城县石井中学 黄芳
摘要: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历史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这块主阵地,以自身精湛的教学素养感染学生,以现代媒体为手段吸引学生,以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环境,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令学生快乐轻松学习, 让历史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专业素养 情境 媒体 方法
素质教育下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体现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是教学的生命和灵魂。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才能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真正的价值与追求。那么,如何构建有效历史课堂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落实有效
关键在师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打造自己的专业化应:
1、更新教学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通过研读素质教育课标、史学科研论文;参加学科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网上学习等多种途径不断更新观念指导教学。
2、通过观摩优秀教学录像、优秀教师示范课,参与上好实践课以更快掌握教学技能;
3、撰写教学反思以实现教学艺术性:课前说课使教学设计达到最优化;课后反思记下心得体会积累教学经验。通过不断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感受职业的幸福指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使自己由一个教书匠成为一个教育家。培养兴趣 创造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知知、好知、乐知”,而兴趣是和情感相联系的,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所以,使学生“观史如身其在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重点,有目的地从历史典故、诗词歌曲、投影录像、图片资料社会热点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入手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愤悱状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例:用“千年第一思想家”视频让学生感悟学习马克思的伟大思想;通过播放《七子之歌》感受“七子”之思、痛。观看《南京大屠杀》电影激发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测试巩固 反馈提高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设计习题反馈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我在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1、设计有层次的习题当堂巩固,使不同学生都能尝试成功以树立其自信;
2、布置作业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3、设计单元、期中期末检测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做好试题讲评分析,并要求学生自我反思,写答卷分析和改进目标、计划,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演练习题,使巩固所学拓宽视野,学会学习并在不断反思中前进。资源整合 利用媒体
而今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历史学科较其他学科有不可比拟的丰富素材:历史图片、影视作品、考古成果、史料、遗迹,都是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好素材,历史教师整合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提升历史课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我校教研组发挥集体智慧组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分配备课任务,一人主备后再结合其他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最后共同使用。也利用多媒体教室演示音像材料,给学生视、听、触多
感官的震撼,让学生更好的感悟历史进行更深刻的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如放映《我的1919》、《开国大典》、《辛亥革命》、《拯救大兵瑞克》等,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其透彻理解了所学知识,激发了爱国情感,建构了知识体系。
创设氛围 讲求和谐
“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良好机制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确立师生、生生密切的合作关系,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努力打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做到:
1、关爱尊重每个学生,鼓励其学习中的尝试,保护其自尊心、积极性,尤其关注学困生或内向生,尽力为他们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其学习自信心。
2、把课堂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会问。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4、通过书信、QQ等建立和谐的师生交流平台,为学生解疑答惑,促其快乐成长。授人以渔 丰富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走向自学和学会学习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我们必须创新教法以实现教学有效性。下面是我常采用的教法:
1、小组合作法: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开放型”、“交往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人人参与,人人发言,人人做主人,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实施中应注意: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 原则科学结组;精心设计适宜于小组合作的问题;坚持先自主学习后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在合作中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
友善互助,创设良好的合作对话关系,规范同学的合作行为;做到科学评价激励合作更成功。
2、史政结合法:历史是为解决现实问题,学习历史应结合当今时政。在教学中,将课本内容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现象、时政热点有机结合起来,会让学生觉得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兴趣盎然,有效调动主动性。例在复习三次科技革命时,我让学生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举例说明,有关科技的负面影响,学生就提出了、地球温室效应、生态环境恶化、日本海啸、核泄漏等事例,关于怎样解决,还很自然的说出应该趋利避害,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历史责任,突出了学以致用。
3、竞赛法“石本无火,相击而发光。”学生对即使是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竞赛活动,因渴望竞争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忘记事件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争中去。为此,我积极营造竞争氛围,开展各种比赛活动,变课堂为学生的“思维竞技场”。例:布置预习问题课堂上小组竞赛;单元复习时,令各组准备题目,进行对抗比拼;学到《西安事变》时组织学生针对“杀、放蒋”的辩论赛等。实践表明:竞争状态时的学习效果要比平时的学习效果好得多,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4、文史融合法。人说文史不分家,我也尝试把一些语文教法运用于历史教学。例:单元大意、学习主题归纳,使学生迅速把握单元特征、教材重点;撰写论文,指导学生辩证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人物,明确论点,找出论据、指导论证,一片小论文水到渠成;引入诗词丰富课堂,学习到岳飞,引用 《满江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其潜移默化中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实践证明:文史融合法有利于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参观调查法:历史是过去了的现象,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生动史实的讲述、再现。带学生去参观历史的遗迹、遗址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历史悠久的人文景点——满城汉墓、清西陵、狼牙山、冉庄地道、保定总督署等可将课堂教育的范围扩大化,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游历中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生成浓浓的历史情感。另采用小组社会调查方法能在巩固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加强其动手、动脑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实物以及长辈回忆录等家庭中的历史资源可让学生增强对历史生活变迁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6、巧记法:历史科目虽然是开卷考试,但对基本史实的记忆也是必要的:死记硬背效率低,为提高记忆我常采用以下方法:用谐音:例记忆文艺复兴美术三杰: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为——“拉大米”;用顺口溜:记清帝——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用歌谣:朝代顺序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秦统两汉,三分魏蜀吴,贰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了学生记忆效率。渗透德育 学科特色
“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杜威)新课程要求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也是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当务之急。历史学科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及蕴含的崇高民族精神是德育教育的好素材,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使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境界,增强学生的社会亲合力,并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以担当振兴民族大业使命。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历史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这块主阵地,以自身精湛的教学素养感染学生,以现代媒体为手段吸引学生,以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环境,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令学生快乐轻松学习, 让历史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第二篇:浅谈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构建有效性课堂成为了各阶段、各学科的教育重任。课堂有效性作为新课程倡导的新教学理念,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学质量,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构建有效性课堂,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本文通过简述当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在课堂中应用互动式教学等措施,以期为中学地理教师构建有效性课堂提供借鉴,从而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182-02
前言
有效性教学是指:学科教师花费较少的时间、精力、物力,并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为了构建有效性课堂,中学地理教师首先要明确“有效性课堂”的基本特征,即明确教学任务;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教学内容等。其次,中学地理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和谐、民主、互相尊重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中学地理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做到与时俱进,立足于当前时代的发展状况,进而通过不断研究和创新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方面,以身作则,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时代接轨,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当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其中包括:
其一,偏向知识教学,忽略能力培养。当前中学地理教学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教学目标,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的唯一标准。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中学地理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其二,教学方式单一化。当前,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单方面的灌输知识给学生,不关心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而学生一味的接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心中的疑问得不到及时解答,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且灌输式教学使中学地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无法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2]。
其三,教学手段单一化。当前,有部分中学地理教师无法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价值,还在沿用“黑板教学”,导致教学课堂氛围枯燥,无法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阻碍了有效性课堂的构建。
其四,教学理念滞后。尽管有部分中学地理教师引入了新课程理念,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一时难以全部摆脱,导致当前的中学地理课堂仍然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无法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导致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能力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依凭,不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构建。
其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受应试教育影响,当前,中学地理的评价体系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教师评价为辅,导致对学生的评估缺乏全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针对性进行教案设计实施教学计划
构建有效性教学课堂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易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并根据方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3]。为此,首先,中学地理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并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有利于避免无效教学现象出现,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中学地理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承受力设计教学方案,以便学生充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自身地理素养。最后,中学地理教师要针对每个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地理知识来设计教学方案。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时,中学地理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并正确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的设计注意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中学地理教师应该注意这是“高中地理”,注意不引入高难度的教学知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中学地理教师要针对这一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逐步突破,牢固掌握地理知识。
三、深入浅出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是指,教师立足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为此,中学地理教师应该设置具有弹性的教学目标,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学习机会。在学生中存在基础差、学习反应慢的学生,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兼顾这些学生,为这些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提高这类学生的学习效率[4]。而针对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中学地理教师要为其设置具有延伸性的教学目标,挖掘这类学生的?W习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旅游资源”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进行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计划。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需要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并指导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旅游方面的意义。而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在此机床上还要了解和分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性,并能根据其特性进行旅游资源分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二者的基础上能分析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四、课堂实施互动式教学
1.抓住学生注意力
由于地理学科本身容易受到学生的忽视,因此,要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地理的魅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5]。为此,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另一方面,能抓住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引用近期发生的自然灾害报道,将其作为导入语,导入教学内容,这样贴近生活的报道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而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利用提问教学模式,以提问――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除此以外,中学地理教师还可以在课前推荐学生看关于自然灾害的电影,如:《唐山大地震》、《后天》、《2012》、《末日崩塌》等,以便在开展教学活动之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之间进行课堂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一方面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索;另一方面,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也能从讨论中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除此以外,小组与小组的讨论,可以整体提高班级学习效率,使学生处于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从中感受讨论的魅力,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探究内容,探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工业发展条件等对工业分布产生的影响[6]。然后,学生根据分配的探究内容进行组内探究,小组成员将各个因素中影响工业分布的原因进行分析陈列,小组讨论后进行小组之间的分享和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讨论中掌握教学内容,并通过小组交流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班级交流互动中掌握地理知识,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3.教师针对讨论问题进行提问
学生在讨论中,由于讨论角度、讨论方式等的不同,其得到的结论也个不相同,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可以通过针对讨论问题进行提问的方式,为学生的讨论指出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讨论效率。例如:在学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时,为了探究我国出现荒漠化现象的原因,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而在分组的过程中,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造成荒漠化的原因可以分为几类?”当得出:分为人为原因与自然原因的结论后,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然后,针对每个小组负责探究的原因,还可以提出问题:“针对造成荒漠化的原因,能不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学生在进行原因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也学习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且学生在探究原因时还可以巩固以前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使全体学生都能分享讨论成果,学习地理知识。
4.联系课本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构建有效性课堂的目的包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联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课堂中,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绘制插图,一边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一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7]。例如:在进行“七大洲面积比较”教学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东叔剪辑插图,并将剪下来的各个部位标出名称,然让学生将剪下来的部分再拼接成原图。这种剪辑的方法,能让学生记住插图中结构的位置,使学生牢固掌握七大洲在地球的位置。另外,中学地理中有部分插图是单角度一维的,缺乏空间感,不易于学生理解插图中的地理位置关系。中雪地里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模型的方式,将抽象位置具象化。
5.布置任务,学以致用
由于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中学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给学生针对自己身边出现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一方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另一方面,有助于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再如:在学习“锋面气旋”的过程中,中学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天气预报,然后给出图示,让学生学习做“天气预报员”,一方面,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发展自我。除此以外,将作业任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8]。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构建有效性课堂,中学地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必须看清当前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现状,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其次,中学地理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方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此同时,中学地理教师要兼顾学生的学习承受力,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整个班级体的学习效率。最后,中学地理教师要实施互动式教学,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设计趣味性较强的导入教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开展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针对学生讨论的结论进行提问,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学生的地理知识;联系课文内容,开展实践操作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布置相应的作业任务,让学生将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俊霞.新课标理念下中学地理“立?w教学”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5,7(92):138.[2]杨辉.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困惑及建议――以阿坝州茂县是滴教学调查为依据[J].课程教育研究,2014,22(2):180.[3]胡继中.基于中学地理“问题-建构”有效教学策略的课堂实践与思考――以课标“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杨柳的分布规律”教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10):108-110.[4]赵枫.实习支教受援地区中学地理课程实践教学现状研究――以吐鲁番市为例[J].科教导刊,2015,15(36):123-125.[5]杜亚裕.基于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渗透乡土地理的研究――渗透乡土地理,激活课堂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9(25):39-191.[6]赖峥.生活化教学模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上旬),2014,25(11):70.[7]李朴.从“海陆变迁”一节新授课的教学设计谈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师,2014,12(17):109-110.[8]谭云周.中学地理教学媒体的设计与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设计与运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18(9):71.
第三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索(曾春晓、晋江市南区中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索
晋江市南区中学
曾 春 晓
***
362200
摘要:“有效教学”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钟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学生达到在知识与技能上有所收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所提高、过程与方法上有所进步。通过有效课堂的实施,学生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只有把课堂的有效性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内心深处,追求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就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进行探究,以期和同仁们商榷。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他作为一种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但在不同年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从夸美纽斯开始,到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以及社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什么是“有效教学”?综合多个流派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有效教学”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钟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江苏省特级教师姚焕成在他发表的《从学生的参与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提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历史知识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来养成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未来生活做准备,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北师大的赵亚夫教授在他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也提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通过两位专家的论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学生达到在知识与技能上有所收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所提高、过程与方法上有所进步。通过有效课堂的实施,学生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只有把课堂的有效性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内心深处,追求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这一结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因而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亲合度。所谓自由度指课堂宽松和谐自然。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确保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保持、优化和张扬个性;所谓亲合度指师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谓“亲和”,则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应有素养,创造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和谐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对学生抱有爱心。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学生,学生才乐意接受,教育方能获得成功。其次,尊重学生。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种尊重就在于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没有尊重,教育就难以深入人心,取得应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学生。教师应该更容易理解做学生的苦衷,因为我们也曾有过那段纯真而渴望的年代,让每一颗心灵快乐健康地成长,是我们对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广阔背景,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缩小学生和教师间的差距,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这将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如: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国的兴亡”课文为例,在介绍“秦王扫六合”一目时,先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秦王扫六合》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诗句,让学生先对秦统一六国的壮举有大致的认识,再自然地引入新课,学生就会自然地接受秦统一六国的原因、过程和意义。通过这种文献资料的引入,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在讲《开放与交流》的“玄奘西行”这一目时,我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西游记》?”。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有”。《西游记》这一经典电视连续剧可是许许多多少年儿童追捧的剧目,对于初一年的学生来说,谁不熟悉呢!这一问马上就把气氛调动起来了。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剧中的内容吗?”。学生脸上都现出不屑。看到这种情景我马上接着问:“现实历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呢?”。学生们的脸上现出愕然!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在他们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着问:“唐僧是不是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回了真经?”。学生们都陷入了思索,孙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经深印在他们心中。这时候我开始讲述玄奘西行的故事。并且强调贞观年间玄奘是独自西行的,他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从印度取回了佛经,这一经历与《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历相比毫无逊色,玄奘回国后还把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一书。通过学生熟悉的神话故事与真实的历史相比较,这样的导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同时还会产生浓浓的探索历史真谛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师巧设问题情境,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动的。
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
1、运用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对于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学习;近代史中,对于国共两党进行的三大战役的学习等,我就借助路线挂图进行教学,变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多媒体兼容性高的特点,把图片、影片、录像等史料重现,通过历史的原貌的重现,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进一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领悟、理解和掌握。在讲授“开国大典”时,我给学生放映了中国悲壮的近代历史简评,同时,放映了第一届领导集体走上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场景。当时,全班的学生都震撼了,他们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3、插入历史故事、历史资料使教学更具趣味性。有人称历史课是史话教学,可能有些偏颇,但也体现历史教学的一个特点。在学习义和团运动时,我把当时民间传诵的民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跟同学们一起分析。讲鸦片战争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述了奕山“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四、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涵,把握历史事件的现实价值。历史学科学习的内容都是源于生活的,是鲜活而又富有生命意义的。作为历史教师,教学中只有把历史教材的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涵,把握历史事件的现实价值。
1、挖掘历史教材与现实社会的切入点,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学生古为今用,以古鉴今。这是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保证。如:学习《近代工业的兴起》一课时,我给学生看了很多当时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图片,跟着学生一起分析洋务运动的价值,洋务派自身存在的历史局限性的相关史料。在交流中,我特别关注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如何认识晚清政府实行的洋务运动?②如何理解新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③对中国加入WTO你怎么看?④对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你怎么看?从对比中学生更加明确中国政府的做法是时代所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取得一个又一个经济战争的胜利。
2、融入乡土历史,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历史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老师应该从校本研修的角度做一名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学资源还包括多媒体、电子书库、文物古迹、历史遗迹、博物馆、图书馆等。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历史,树立为家乡发展服务的理念。《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一课中,在介绍“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兴盛”知识,我就比较详细地给学生介绍宋元时期泉州港的海外贸易情况,介绍鲤城区水门巷的市舶司、涂门街的清真寺、晋江的草庵寺等,并引导学生去游览参观这些历史古迹。总之,结合自己本地区的特点,让学生从研究乡土历史的角度学习历史,更便于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扩展历史知识。
总之,历史教学实质上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历史,而不应该是带着历史走向学生。只有把历史的真实性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历史中不断感悟,内化成自身的素养,才是学习历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⑴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⑵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总第269期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7,(11)⑶鲁玲.例说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群文天地,2009,(1)⑷杜凤英.初中历史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J].科教纵横,2010,(10)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技能有效性的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技能有效性的思考
美术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一代新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初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普通初中美术课程的实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通过美术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鼓励想象、创造和勇于实践,用美术及其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美术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美术教学必须围绕这一目标,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遵循美术教学的一般原则,选择运用好相应的教学方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工作实际,我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探索。
一、当前中学美术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对美术课的认识不够,美术课始终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视美术课为“鸡肋”;由于是“副科”,以及美术课的特殊性,学生对美术课也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因为上述原因,一些美术教师思想上有些松懈,在教学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形式主义。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根据实际情况,动不动让学生分组讨论,结果是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二是标准化。美术课是强调个性的学科,一些教师喜欢“标准答案”,从而否认学生的思考结果和创作成果,致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三是多媒体依赖症。由于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有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上课当甩手掌柜,不动粉笔不拿画笔,淡化了教师的示范作用;四是虚无主义。一些教师认为美术教学教无定法,可以随心所欲,因此上课时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等等这些原因,课堂效果不好,导致了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倦怠的情绪,严重影响了美术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遵循的原则
美术课堂教学具有教学的直观性、思维的自主性、教学的实践性、个体的操作和集体授课的矛盾性和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等特点。因此,美术教学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
1.因材施教的原则。美术课是一门个体性很强的课程。对于欣赏课而言,同样的作品有不同感受;对于写生课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从而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存在着授课的集体性,而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个体性的矛盾。同时,还存在着学生个体的不同个性特征和不同的美术修养,因此存在着较大的领悟和表达语言的差异性。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讲授的集体特征和操作中的个性化辅导,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目标要求,二是不同对象的不同教学方法。
2.审美性的原则。美术课在审美教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美术课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美术教师一是传授给学生审美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二是把思想教育与传授知识、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美术课在思想情感和培养道德品质上的特殊作用,搞好学科的德育渗透;三是通过实际的操作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直观性原则。美术课堂是以呈现的方式展开的,不能通过语言的描述达到,比如欣赏课,必须提供给学生欣赏的作品,写生课必须给学生提供写生的器物或者人物,甚至必须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会,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借助直观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实物等等。同时,教师的语言表述要尽可能形象和生动。写生课必须是教师的现场演示,学生的临摹,才能切身感受到线条、明暗、形体等的变化。
4.启发性原则。教师的教学内容要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准确的把握,对学生实际情况了然于心,在提出问题的时候目的性和针对性强,才能拓宽学生的思路。从欣赏课引导欣赏,到写生课的引导观察创作,都离不开教师的启发。
5.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美术课的最大特点。美术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既有对学生创新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有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创新的情境,又要注意学生个性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注意对学生丰富想象力的保护。
三、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美术教师如何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如何把书本的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一种审美能力?如何使课堂教学能产生实效?是每个美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根据美术课堂教学的原则,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我认为要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以美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上好课,教师要注意多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求知、充分激发自身的多种感觉器官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活跃课堂气氛。我认为,课前的激趣过程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课前的激趣活动,就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不能有效保证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激趣的内容必须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展开,不能为趣而趣,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2.精讲善练。美术课的特点就是练。美术的技能是在训练中积累并完成的。精讲要求老师一要语言要清晰、准确、精炼,要通俗易懂,要形象生动,要富有感染力;二要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有真知灼见和规律性的知识;三要根据课堂实际调整讲授的内容,变换讲授的方式。教师不能为讲而讲,更不能和练无关。精讲善练“讲”是关键,讲好了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善练是要求学生目的明确,多动脑筋,也要求老师在学生练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作业练习的时间,演示的内容与课堂讲述的内容和要求完全吻合,同时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
3.因材施教。它是教学一般原则,也是根本的方法。美术课既有对全体学生的审美教育的任务,也有发现美术人才的任务。美术教师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既要保证面的讲授,又要注意到学生个体的基本素质区别,然后区别对待,因此教学方法和教学的方式要采取多样性。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分类,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制定了不同的目标要求,在辅导的时候加强针对性,基础好的要求高,加大学习分量;基础不好的,进行重点辅导;对于绘画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重点关注,及时找出问题进行纠正,力求做到人人有进步。
4.启发诱导。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授、问答、开展活动、讨论教学实验等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想,发展能力。教学中,教师一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二要了解学生的状况,对学生状况心中有数,教学时方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在启发学生时,要思路清晰,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启而不发”。在启发学生的时候,教师不因循守旧,要拓宽学生的思路。
5.循序渐进。俗话说:饭总是一口一口吃。绘画是门见功夫的学问,非一日之功所能完成的;美术课的内容繁杂,必须逐层的深入。因此美术课就是要做好打基础的工作。课堂上,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做到循序渐进。如果违反了美术课的特殊规律,会出现“欲速则不达”或“停滞不前”的弊病。我把美术课程进行了规划,把知识进行了分解成若干块,又把若干块分解成课堂上的若干知识点,做到每节课解决一个问题。在解决问题上做到“步步为营”,“小步快跑”,真正做到了水滴石穿,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激励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但是长期的“照葫芦画瓢”不但破坏了学生感知认识,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正视美术教学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运用鼓励性评价,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经常对学生说:“你是惟一的,你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人与你相象,因而你的作品也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我鼓励学生尽量在作品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我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更多了关注了教学的生成,即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和提出的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