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必修三实验教学总结
生物必修三实验教学总结
怀化市五中
石晶
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内容通过学生的实验就可得到解决,必修三的几个实验学生不容易理解,这些实验也不容易做,现总结归纳如下: 1.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2.进一步培养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
实验原理:植物插条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方法步骤:1)选择生长素类似物:2,4-D或α-萘乙酸(NAA)等。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 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3)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母液分别配成0.2、0.4、0.6、0.8、1、2、3、4、5 mg/mL溶液,分别放入小磨口瓶,及时贴上相应标签。NAA有毒,配制时最好戴手套和口罩。4)剩余的母液应放在4 ℃保存,如果瓶底部长有绿色毛状物,则不能继续使用。5)选择插条: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实验表明,插条部位以种条中部剪取的插穗为最好,基部较差,梢部插穗仍可利用。实验
室用插穗长5~7 cm,直径1~1.5 cm为宜。6)处理插条: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可使扦插后增加吸收水分面积,促进成活。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一样多。处理方法:①浸泡法:插条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要求的溶液浓度较低,且最好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地方处理)②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7)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器具、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实施实验→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注意:1)可先设计一组梯度较大的预实验,再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2)实验材料:用杨、月季等的枝条。3)实验用具:天平,量筒,容量瓶,烧杯,滴管,试剂瓶,玻璃棒,木箱或塑料筐(下方带流水孔)、盛水托盘、矿泉水瓶。实例如下:
1.提出问题: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如2,4-D或NAA,促进杨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
2.作出假设:适宜浓度的2,4-D或NAA可使杨/月季插条基部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大量不定根
3.预测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后(约3~5 d),用适宜浓度的2,4-D或NAA处理过的插条基部和树皮皮孔处(插条下1/3处)出现白 2
色根原体,此后逐渐长出大量不定根;而用较低浓度、较高浓度或清水处理的枝条长出极少量的不定根或不生根。
4.实验步骤:1)制作插条;2)分组处理:将插条分别用不同方法处理(药物浓度、浸泡时间等可多组。如可分别在NAA中浸泡1、2、4、8、12、24 h等);3)实验: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25~30 ℃)。(4)小组分工观察记录:前三天每天观察记录各小组实验材料的生根情况。自行设计记录表格,记录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枝条生根情况,如生根条数,最长与最短根的长度等。(浓度适宜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在绿色树皮的皮孔处长有白色幼根;时间长一些会在枝条下端斜面树皮与木质部之间长有白色根原体)。每隔2~3 d记录也可。(5)研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① 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生长。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
②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
A.温度要一致;B.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C.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究2,4-D或α-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按照小组分工认真进行观察,实事求是地对实验前、实验中(包括课内、课外)和实验后插条生根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整理数据,绘制成表格或图形。最后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测是否一致,得出探究实验的结论。不要求实验结果都一致,但要求有分析研究。
6.表达与交流:实验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写出自己个性化的实验报告,向小组和全班汇报探究过程和结果、经验、教训或体会,包括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收获。
7.进一步探究:进行扩展性的探究和实践,大多数需要在课外完成。2.模拟尿糖的检测
实验目的:学会尿糖的检测方法、检查“尿样”中是否含有葡萄糖。检测方法:取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采用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检测。
实验结果:(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结果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实验原理:①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②养分、空间、温度、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实验步骤:
①将0.1g活性干酵母配制成50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放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②定时取样,在血球计数板上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计数时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依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③估算出1ml溶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并绘制坐标曲线图。4.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本探究活动,能够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注意事项:①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②尽可能多递收集小动物,并分类。③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④识别命名要准确。
实验流程:①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②取样:可以在野外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取样。之后将土壤倒入塑料袋中,带回实验室进行观察。③采集小动物:使用诱虫器(在去底花盆中放一个金属网,将取到的土壤样品放在金属网上。为了使空气流通,土壤与花盆壁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然后将花盆放置在诱虫器上,打开电灯)。也可采用简易采集法: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在瓷盆内,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发现体形较大的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形较小的动物可用吸虫管采集。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
④观察和分类:“观察和分类”需要借助动物分类的专业知识,让学生网上查阅。
⑤统计和分析: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并据此进行数据分析。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实验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短,物种越多,群落结构越复杂。
5.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要求:(1)水族箱必须是密封的,且是透明的,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2)组成成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3)各生物成分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实验目的: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情况
实验原理: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型生态系统是可能的。但同时,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它会发生群落的演替。
实验步骤:①按1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②在生态缸内底部铺垫沙土和花土,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沙土层厚5-10cm。在缸内低处倒进水。将收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生态缸中,其中浮萍、水草与小乌龟放在水中,仙人掌或仙人球移植到沙土上,蕨类植物和杂草移植到花土上,蚯蚓与蜗牛也放置在花土上。
③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④每一天观察一次生态缸内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并且进行记录,连续观察一星期
第二篇:生物必修三第一章总结(精选)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总结)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补充:组织液的来源是血浆、细胞内液,去路是血浆、淋巴、细胞内液。血浆和淋巴来源去路?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不属于内环境的物质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肠液、胰液、唾液、胆汁等)、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载体、呼吸酶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6、属于内环境的物质:
营养物质: 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等
血液运送的物质废物:尿素 尿酸 乳酸等
气体:O2,CO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 维生素
7、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缓冲溶液: NaHCO3/H2CO3Na2HPO4/ NaH2PO4
00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C 左右(一般不超过1C)。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免疫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0、组织水肿及其产生的原因
(1)、组织水肿:指组织间隙中积累的组织液过多。
(2)、原因:血浆渗透压的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导致水分过多地进入组织液。
(3)、引起组织水肿的实例:营养不良;花粉过敏;肾小球肾炎;淋巴回流受阻。
11、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循环、泌尿、呼吸系统
第三篇: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总结
水酶色核透(水煤色黑 免疫调节 透)
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其中免疫器官有骨髓、胸腺、淋巴结、脾、扁桃体。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集中分布的场所。
2、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如唾液、胃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等。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 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组成的。
3、注意 B 细胞和胰岛 B 细胞的区别。
4、B 细胞和 T 细胞都是来源于造血干细胞,B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浆细胞的 来源是 B 细胞和记忆 B 细胞。效应 T 细胞的来源是 T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
5、只有浆细胞可以合成抗体,但所有细胞都含有合成抗体的基因。抗体只能在细胞外发挥作用,故 抗原抗体结合只能发生在内环境,结合后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消化。抗体的 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抗原不一定是),与抗体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核、内、高、线。抗体可参与体液 免疫和细胞免疫。二次免疫时,产生的抗体数量比第一次多。
6、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可起作用。
7、不能识别抗原的是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吞噬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 B 细胞、T 细胞、记忆细胞、效应 T 细胞。
8、体液免疫中呈递抗原的是吞噬细胞和 T 细胞。
9、B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需要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才能增值、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 B 细胞。
10、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为胞内寄生菌。
11、HIV 病毒可攻击人的 T 细胞,可使人丧失细胞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所以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 是病原体感染或癌症等疾病。
12、
第1页
第四篇:生物实验教学总结
生物实验教学总结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因此,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学期的生物实验教学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方面
认识到新课程标准的总要求,明白生物实验的重要性和意义,强调了“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而树立“生物实验是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思想。
二、实验教学方面
1、强化认识、严格要求
在进行学生实验教学时,经常听到老师反映:实验课堂一片混乱,学生常常是马虎应付,铃声一响学生不欢而散;交实验报告时,他们就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填写实验报告;还有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实验项目,就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或凭猜测填写实验结论等等。因此,为能达到实验教学目标,本人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做到: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认识教育,使学生懂得实验的重要性,认识到实验是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做到:①课前预习,进入实验室前要交预习报告;②实验时,安静——不准吵闹、走动;③下课时,必须交实验报告。提高实验教学技能,树立严谨细致、认真科学的态度,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的任务,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2、多做实验、多指导
虽然本校开设生物实验,多有不方便——仪器设备较差、离实验室较远、班级人数多。但为了学生的发展,本人还是尽力地结合学校情况多带领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处处、时时、事事起到言传身教,严格做到实验课的“备、教、导”是上好实验课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因为,只有教师教得扎实,学生才能学得牢固。
3、勤考查
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掌握实验。及时发现问题,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团结全校广大师生,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坚定不移地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在教育事业中描绘出自己的一片蓝天!
第五篇:2010—2011生物实验教学总结
2010—2011学第二学期生物
实验教学总结
宋旭亮 2010年元月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即:客观性原则;严谨认真的原则;尊重学生,灵活引导的原则。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
在平时的学生实验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当实验得不到正确结果时,学生常常是马虎应付,实验课堂一片混乱,铃声一响学生不欢而散;当老师催要实验报告时,他们就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填写实验报告;还有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该做的实验项目,就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或凭猜测填写实验结论等等。这样就不能达到实验教学目标。可见,对生物实验教学,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验教学技能,树立严谨细致、认真科学的态度,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的任务,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二.认真完成实验环节,注重操作引导。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实验员准备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或者指导学生实验,以及对待实验的严格态度等方面,处处、时时、事事都要体现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教师教得扎实,学生才能学得牢固。因此,严格搞好实验课的“备、教、导”是上好实验课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生物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大舞台。而通过探究性实验课的教学,指导学生探索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辨证地理解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这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从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获得知识和信息。这对于他们将来去探索许多未知领域奠定了基础。
探究性实验课的突出特点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种实验适用范围广泛,尤其适合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上好实验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重视引导启发的作用
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和独立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的依靠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去开展学习上的独立性,进行创造性学习。这也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和思考获得新知,对实验结果对比分析,找出成败的原因,从而归纳出实验的原理和结果。
二、针对实验内容作好预习
实验的效果取决于目的,任务的明确程度。目的任务越明确,学生的反映也就越完整、准确。因此,在每次实验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在预习时应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实验的材料能否替换,所需重要条件能否改变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然后设计相关的实验来进行探究、验证。预习设计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是多种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预习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也可以轮流担任组长,这样既可以培养同学间相互学习,共同合作的精神,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实验中强调自主探究,讨论,总结等环节
教师在实验前应只作简明扼要的实验注意事项的说明,尽可能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实验。学生探究实验的内容,一般是先不知实验结果,通过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既可让学生体验探索的愉快,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学会边观察,边思考的学习方法。
探究性实验课成功与否,不是仅满足于得出的实验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所以实验后的讨论尤为重要。讨论的时间可安排在实验结束后的10—15分钟。在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若实验效果与预期效果不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总结的目的是在学生探索后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进一步强化知识技能的学习,经过这样一个思考实践、探索的过程,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方法的掌握更加牢固,理解更为深刻。这也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所取得成绩的信息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对探究中获得知识的肯定与鼓励。
在探究性实验中,只有注意做好了以上所述的几方面,学生才能要探究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