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案例分析题答案1

时间:2019-05-13 03:4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与教学论案例分析题答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与教学论案例分析题答案1》。

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分析题答案1

1、在一节数学课上,张老师准备给同学们讲授“三角形”这个概念。张老师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三角形’,那么什么是三角形呢?”说完,张老师拿出一块三角板,说:“这就是三角形,同学们观察一下,看看它有多少个角,几条边。”很快,同学们就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接着,张老师又问:“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什么关系呢?提示一下啊,我们已经学过了直线与直线之间有两种关系:平行、相交。”“相交!”几位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张老师点头笑了,于是在黑板上写出了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有三个角”和“有三条相互连接的边”,接着再导出三角形的定义。最后,张老师对同学们说:“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解了什么是三角形了,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自己的家里有什么是三角形状的?”过了一会儿,林红首先站起来说“我家的旧自行车中间的架是三角形的。”接着,小冬也站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

请问: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为什么?

分析:教学原则:

1、贯彻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材料中张老师以准确无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教学要求,通过对“三角形”这一概念的讲解、引导,揭示“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教导学生认识“三角形”这一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概念。

2、贯彻了直观性原则。张老师在讲解“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向学生们展示了三角板这一直观教具,并且通过提出问题(观察三角板有几个角和几条边)引导学生把我三角形的特征,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三角形”这个概念。

3、贯彻了启发性原则。张老师在让学生观察三角板时,提出了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使学生既掌握“三角形”这个概念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张老师在让学生理解了“三角形”这个基本概念后,就让学生想想他们家里的东西有什么是三角形的。这就把刚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从而使学生能够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材料中张老师主要运用了讲授法。他通过“三角形”这一概念的描绘,解释,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三角形”,最后导出“三角形”的概念。

2、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一次,仲由(即子路)和冉求都问孔子听到道理之后是否就要实行,孔子对子路说:“你有父兄在前,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做呢?”而对冉求说:“听到后就应该去做。”公西华见到这种情况有些疑惑,就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日遇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胆大好胜,所以我要压阻他。)上面的论述中,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对现在的教学又有哪些启示?

因材施教。要针对每个人的不同,进行方式方法不同的教育方式。孔子因材施教的主张对现在的教学的启示:

第一,教育和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及当时要解决的问题做出恰当回答,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避免盲目性;,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既要了解掌握学生的优点与长处,又要了解掌握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既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类型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个别特点。在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以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情况,既要看到主流又要看到支流,既要看其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又要看其将来的发展,掌握学生发展的规律和问题的成因。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特点是任课教师只了解掌握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学习基础、学习倾向、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而对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思想品德、身心特点知之不多,从而影响着因材施教的贯彻落实。对此,中小学要改变按学科分设教研组的单一方式,可以增设年级组,平时的教研活动以年级组为主,以便同一年级各任课教师加深了解,共同研究学生情况,增强教育合力。同时,学科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集体教研活动,以保证学科教学的系统性。此外,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桥梁作用,班主任应定期召集任课教师研究班级学生的教育,让各任课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既要坚持共同要求和统一标准,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某些专长。统一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反映,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尺度;因材施教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我们必须坚持在统一要求下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因材施教实现统一要求的方针。教育者必须理解和把握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确保因材施教方向明确、措施得当。当前,要注意克服统得过死的弊端,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出发,制定义务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具体的培养目标,并允许地方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培养目标。对义务教育的教材建设,国家不搞统一编订,应试行省一级编写、国家审订制度。此外,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课外活动是必要的补充和重要的途径。义务教育各学校应该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从本校实际出发,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加到课外活动中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才能和特长,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在各自的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像孔子那样“敏而好学”、“每事问”、“不耻下问”,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大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不断创新,大面积地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陈老师正在上地理课,却发现课代表王超这几天心不在焉,还不耐烦地把书翻得哗啦作响。这次陈老师忍不住了,便用提问法来“警告”他一下,没想到一连十来个问题没有难住他,陈老师增加了难度,涉及到他们未学的内容和课外知识,可王超还是能流畅地答出来。

怎么办?陈老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让他不随堂上课,节约出的时间,自己去查阅资料,研究问题,学习更多的知识呢? 学校非常支持陈老师的想法,对王超实行了单科免修。

从此,每当上地理课时,学校图书馆里多了一位小读者,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全球气候的变迁、环境污染等等。陈老师呢,工作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给王超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各处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

一个学期下来,王超的小论文《植被保护与资源开发》一文获得全国中学生小论文评比优胜奖。试分析:陈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什么要求?

答:陈老师让“吃不饱”的学生王超单科免修,上地理课时他可以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一做法体现了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贯彻这一原则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多方面、整体地和用发展的眼光来了解和研究学生,把握同龄学生存在的共性与个性,从而为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提供基础。

(2)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面向学生大多数与区别对待相结合。(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4、王老师教学《沙漠里的船》一课时,一个名叫颜江武的学生提出了自已的疑问:“书上说,骆驼的嗅觉灵敏,不论什么地方有水,它都能找到,我看有些不科学。水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水既然没有气味,那骆驼怎能嗅得到呢?”王老师肯定了这个问题提得好,并鼓励大家谈出自已的看法。不一会儿,一个同学满有把握地说:“有水的地方空气湿润一点,无水的地方干燥一些。如果骆驼的鼻子感到舒服,就知道哪儿有水。”有的说:“空气湿润和干燥,骆驼的鼻子很灵敏,可以凭感觉判别出来。”后来,颜江武同学的《骆驼“嗅”不到水源》发表在《小学生科普报》上,引起了一些小读者的兴趣。请分析王老师运用了哪一条教学原则,结合案例谈谈该教师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答:王老师运用了启发创造原则。启发创造原则的贯彻要求是:

(1)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他们创造性地学习。(4)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实例分析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实例分析题及答案

一、实例分析题(共30分)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对数表”一课时,先问学生“一张纸厚度是0.0 83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请同学估计一下厚度”?学生:“30毫米””60毫米”?!教师:“我经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的叠起来的高度”。学生惊讶不已,甚至有人认为老师搞错了。教师列出式子:0.0 83X 230,对学生说:“230很难计算,不如查对数表。”试用学过的教学理论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策略。

答:这位教师运用了巧妙的导课艺术,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教学也是如此,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人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进行。因此,良好的导课艺术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导课艺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课艺术有助于启迪 学生的思维;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这节课教师运用的是设疑导课,思维起于疑难,这种疑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启发剂”,它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转人活跃,处于积极探究状态。教师在导课时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增长智力的目的。教师在运用设疑导课应该注意的是,问题应有针对性,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设疑。其次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处于思考状态。在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抓住了学生的认识起点,即对于对数意义的认识,而且通过巧妙的手段形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而不仅仅是遵循讲公式、背公式、练公式的老路子,使学生在疑惑、体验、思考中进人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实例分析题

下面是一则关于上海某中学的报道:

上海某中学推出了“个性课程”体系,高中开设了选修课23门,活动课34门,初中活动课35门。除了必修课之外,将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分化为5个层次的“个性课程”,即“讲座型”、“发展型”、“课题型”、“竞赛型”和“补缺型”。每周按文、理科及综合科开设4至5个讲座,以社会热点和传播新信息为主,聘请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学生可自由选择。对学有余力和有特长的学生,通过组织发展兴趣小组、导师带研究生、强化训练等各种方式,施以个性化教育。而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业再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中的学习任务。

试用学过的课程理论分析这所学校的课程。

答: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一套统编教材,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也比较单一。学科课程为主,缺少活动课、综合课。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课程结构的调整,强调课程结构的1、综合性原则

2、均衡性原则

3、选择性原则。

事实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1、完善课程体系

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上海市这所中学的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校课程体系范例。这所中学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学校课程体系,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结合起来,普通课与职业课结合起来,国家课程与学校的特色课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料,满足不同资质、特长、发展方向的学生的需要。

三、实例分析题

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答:

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2、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人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

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四、实例分析题

题目: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体会。试运用生成性目标理论对此进行分析。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于增加有效教学行为,减少无效教学行为,为此我作了些尝试:如教4 5-3 0时,生1用摆小棒算,生2拨计算器算,生3想3 0 + 15=45,生4想40-30=10,生6 上车数一数,生7用妈教的竖式算......我及时抓住生3的想法,讲清“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抓住生4的算法来教例题,用板书写清楚,并训练学生说算理,再重点加以训练。我们要学有价值的数学,能促进思维的数学。试想,那些原始的、低价值的、千奇百怪的算法,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吗? 答:生成性目标,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运用这个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理论,我们可以体验到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师生双方由内在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这位数学老师的做法,较好地体现了以生成性目标指导安排教学活动的好处。从提高教学行为有效性角度,该老师反思了只是简单教会学会各种算法,其实并不是有价值的教学。在他的实践中,有意将知识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训练”、“教学”与“引导”相结合,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来相互借鉴并给予指导,学生在这种教学中能够实现得到教师切实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随时发现新的教学问题和实施教学的机遇,对我们教学改革是有启发的。

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内含于各科教学中的根本问题。在生成性教学目标的观点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发掘教学价值,应该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要追求。这方面的探索永无止境。

五、实例分析题

题目:这是一则来自《光明日报》的报道:

上海博物馆与上海市实验学校合作开展“六年级文科教学中德育、智育、美育的交汇渗透”教育活动。每月一次,上午由博物馆工作人员去学校讲课,下午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博物 2 馆参观。一年之内,该校六年级学生六次走进上海博物馆的大门,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爱国主义思想。学校还把学生写的心得体会汇编成一本学生文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根据你对课程有关问题的理解分析这种教学活动的意义。

答:这是上海市中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组织研究性学习的结果。

其意义在于:(1)完善课程体系(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课程资源的拥有者应当提高为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应当建立一套社会广泛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运行机制。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闻名海内外,与他们合作开展教育研究,既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和使用率,也丰富了课程资源,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六、实例分析题

题目:西方学者威廉斯在其《教师供求规划》一文中指出:“尽管有各种新奇的小装置用来改进教学效率,但我们却认为,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师生之间的直接联系依然是教育过程的支柱,新的技术工具并没有导致教师职责的废除,反而在帮助教师从专制的教的角色变为教学过程的支持者、引导者。因为,在教学手段的组织协调以争取教育的最佳效益万面,教师扮演着一个主角。”试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并说明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时的一般原则。

答:

1、这段话说明了教师、教学媒体等教学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关系。

2、对于现代教师而言,我们要求的不仅是会“使用”教育工具,而是会“运用”,现代教育工具不是新鲜的摆设,不是教师资力的标榜,而是服务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视觉、听觉等方面给学生带来全新感受的教学要素,它同样要体现教师的教育观,并受到教师的教学监控。

3、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时应遵循的原则是:(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根据学生变量(4)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答案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

一、简答题:

1、简述哲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P40

2、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类型。P77

3、简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P159

4、简述新课程结构的特点。P145

5、简述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P126

6、简述学习的几种隐喻。

(1)“学习是反应的强化”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是形成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即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做出相应的反应。行为主义者认为,通过对刺激反应的强化,可以加强学习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这些观点是与受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深刻影响分不开的。

(2)“学习是信息加工与知识获得”

学习实质上是由习得和使用信息构成的。他们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行为是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由于这种信息流只是一种猜想,是永远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所以,心理学家们构建了不同的模式来推导这种信息;这取决于理论家想要说明哪一种内部过程。也许,可供选择的许多信息流程图都是站得住脚的。

但就一般而言,信息加工论者主要关注的是这样两个问题(1)人类记忆系统的性质;(2)记忆系统中知识表征和贮存的方式。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许多思维过程,使得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不再那么神秘了。借助合理的科学方法,人们将对这种心理过程有更多的了解。

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是有启迪的:(1)刺激选择不像埃斯蒂斯所说的那样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2)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与此同时,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加工理论注意系统、编码系统和记忆系统的分析,是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上的。(3)“学习是知识的建构”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的),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他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产生这些经验的过程和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的不同,导致每个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迥异不同。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2.学习的过程应该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只是当今建构主义者更重视后一种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一种仅供日后提取出来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恰恰相反,他们所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应该是丰富的、是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使学习者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应该注意的是就外部信息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4)“学习是意义的社会协商”

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社会性对话的过程。它强调了学习者在到达个人的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与他人的分享。这是“有意义学习”属性之一“合作”的一个理论基础。

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是通过协商过程共享对象、事件和观念的意义的。社会协商是社会建构主义解释学习的一个重要概念,个体通过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中介、转化以建构、发展知识来学习。具体包括:

1、关于学习条件。首先,社会建构主义注重学习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先前经验的意义。其次,关注知识所赖以产生的社会情境。知识的意义总是情境性的,知识源于现实,知识寓于现实,知识用于现实,知识的理解需要相关的感性经验(主要通过社会协商获得),知识的建构不仅依靠新信息与学习者头脑中的已有信息相互作用,而且需要学习者与相应社会情境的相互作用。第三,强调“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共同体”的作用,提倡师徒式的传授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与学习。

2、关于学习过程。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在他人协助下,在社会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强调个体的社会协商和在协商中的发展,也把个体的持续发展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结果。根据维果茨基的观点,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发展正是将外部的、存在于主体间的东西转变为或内化为内在的、为个人所特有的东西的过程。英国著名数学教育专家珀尔·欧尼斯特(Paul Ernest)也指出,社会建构主义的中心论点:只有当个人建构的、独有的主观意义和理论跟社会和物理世界“相适应”时,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因为发展的主要媒介是通过交互作用导致的意义的社会协商。两位学者的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建构主义对学习过程的主张。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三部分主张不是各自独立,零乱组合,而是相互依存地有机统一在一起的,有一主导思想贯穿其中。这一主导思想是:承认社会性的客观知识存在并可被认知,个体通过与社会的协商(主客体间的互动),充分利用符号、语言、活动等中介或个体被中介,来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获得持续发展。(5)“学习是实践的参与”

这个没找到,个人认为还是可以用行为主义解释的,如果将实践看做是经验的话。但好像用社会学习理论中亲历学习解释也是可以的。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6)学习是联通

1、提出背景:(1)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的出现,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变,同时,网络也带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不断增长,其更新周期与半衰期不断缩短,而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知识,这为联通提供了前提。

(2)学习工具、方式和学习资源的转变。人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或纸质书的学习,而是通过网络,或者是团队交流学习等获得知识。

2、知识观(1)知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就如管道中的石油,不断流通,管道就是联通的各个结点;(2)知识以片断的方式散布在网络中,每个人都拥有其中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对其中的知识进行创造、完善、更新和批判等。

3、学习观(1)学习是一个连续的、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强调人与外部关系的建立和知识网络的建立。(2)学习重心不再是知识内容本身,而是在创建个人学习网络的行为中。它主张个人可以把部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加工、运用等下放给网络中的结点,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创建个人学习网络中;

4、实践观(1)认为“不知道”不是因为缺乏理论知识,而是因为缺乏做的过程;(2)对联通中结点的重视,强调建立个人学习网络后,在网络中的各个联通的结点要及时的更新,否则结点有可能会断掉。

5、创新观

创造性是看到“现有思想或概念之间的新联系”,并建立新的现实的能力;

6、对课程整合的启示

(1)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根据新的时代而作适应性的调整,如以前要背诵的或者要记忆的知识,现在有网络的存在,学生可以直接在网络搜索到相应的知识,这就是联通主义中把部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下放给放落中的结点的学习观。

(2)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历史”,要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那么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导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帮助学生建立个人学习网络。

二、论述题:

1、比较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优缺点。(必选)P130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以不同知识和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 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成为学科的内容。学科课程可以分为科目 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优点是:有肋于系统地传承人类的文 化遗产,有肋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它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容易忽视学生的经验、生活知识,容易导致死记硬背,容易导 致忽视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单调的教学方法,变革的 难度较大。

经验课程是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旨在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优点在于:能充分满足学习者的动机、需要、兴趣,能体现学习者学习的主体性。它主张把人类文化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整合起来,有助儿童人格的完整和健康。其局限性表现在:经验课程容易导致忽略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经验课程难度大于学科课程,要求老师有相当高的组织能力。经验课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学科课程学好了,为经验课程确立了知识基础,并为学习经验课程提供认知能力的准备,有肋于经验课程活动的开展和深入,而在经验课程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丰富了感性认知,提高了认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发展了个性特长,对学习学科课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世界课程改革有哪些发展趋势?据此应如何深化我国的课程改革?

(一)趋势:

一、强调课程的人性化

课程的人性化是在批评和总结了六十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中,因过分重视课程的现代化与结构化,而导致教育流于主智主义和科学主义,忽略了情意教育和审美教育,不利于培养健全个性公民的经验教训而产生的一种课程改革思潮,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它强调课程改革的实施,应精减课程、减少教学时数、改变教学型态等,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讲究课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可见,重视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提倡人文化的陶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最合理的环境下学习,是当今各国强调课程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二、力求课程的生活化

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这是近年来课程发展的另一主调。随着社会的变迁,信息爆炸及知识技术的迅速推陈出新,传统的靠背诵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为了适应快速的变迁,人们在学校除了学得基本知识外,更需要有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各种生活挑战及工作所需的能力。正如英国哲学家怀德海认为的教育中的任务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儿童的脑子中去,而是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的僵化,使儿童通过树木而见森林。譬如,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重要的不再是知道多少信息,而是能否收集、分析、研判、整合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再是有多少数学、科学的知识,而是能否运用这些知识未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课程的生活化正是这一发展潮流的产物。它主张课程的发展应着重考虑提高学生对周边社会及生活环境的认识,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认为教育活动应重视生计教育、环境教育、劳动教育、信息教育……等一些实用取向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而不应只是单一形式的训练或机械记忆,课程内容也不应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杂乱无章的对实际生活毫无助益的零碎知识。所以,强调学习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成为课程生活化之要旨。

三、注重课程的整合化

课程的整合化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它要求每一阶段的学校(小学初中、高中)或每一年级的教育课程一贯性的纵的配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衔接上的不良,也要求同一阶段同年级各科课程内容的横的联系,使课程的架构周延完整,对内容难易多寡相称合理,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同时,随着文理科相互渗透日益深入,边缘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也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注重通才教育,使学生具备文理科知识学习的基本能力;此外,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也在整合之列,提倡两者要相互兼顾,不能偏废。因为正式课程或显性课程虽是可预期的计划性学习,但是,若能兼顾没有预期而却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的学习,则教育效果将会更好。

四、采行课程的弹性化

所谓课程的弹性化是针对以往课程的单一化与僵化的缺失而提出来的。它主张课程的实施要留有伸缩余地,使教师和学生有自主教学的机会。事实上,以一种僵化刻板的课程实施于所有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身上,是不科学的,同时也是行不通的,这有违教育原理,因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是今天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在此原则下,欧美出现了所谓“变通学校”、“开放学校”、“自由学校”和“教育公园”等具有弹性的教育环境设施,此类学校在学制、课表及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强的伸缩性,在教学方式和学业成绩评定方面也采取多元化标准,以便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日本也有“空白课程”的安排,其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程,选择补充教材进行教学活动。目前,世界各国在课程的改革中都避免课程单一化及形式化、僵化的缺失,而力求达到弹性化、有效化的目标。国外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表明:新型意义上的,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程具有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

(二)我国的课程改革措施

1、提升课程改革的决策层次, 为课程改革立法;为了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我国的课程改革也应该引起整个国民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作为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要工作来部署, 实现从教育蓝图到政府法案的实质性转变。

2、建立课程问责制度, 提高教育政策执行力;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涉及到多个部门和机构的整体工程, 课程改革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贯彻落实不力甚至随意篡改的现象, 执行结果缺乏有效评估和监督, 行动方案缺乏科学研究, 课程方案改革在推行过程中不断走样等问题,大部分学校都没有按国家课程计划实施这里存在着严重的课程政策执行力问题, 因此, 要求加强领导, 合理组织, 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地方政府要以国家赋予的权责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真正做到“ 有所为”和“ 有所不为”。

3、,提供课程改革的财政保障;

在纵向维度上, 应该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教育财政制度, 那些财政相对困难的地方政府或学校应该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扶持, 从而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在横向维度上, 建立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 要着力改变中央和省级政府对教育的直接投入比例低于县和乡(镇)两级政府, 而这两级政府财政又相对薄弱, 导致政府支持教育财政严重匮乏的局面;要突破传统观念,借鉴别国经验, 激活民间资本, 逐步建立教育捐赠制度, 完善各种教育基金, 如贫困学生基金、教师教育基金、图书馆专用基金等。此外, 要为特定的教育项目提供专项拨款, 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如农村教育中的教师培训, 课程资源建设等专项经费。最后, 要建立合理的有利于控制成本、提高改革效益和社会监控的经费预算、使用和审核制度。这对于新课程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4、建立评价系统, 突破课程改革的瓶颈

当前课程改革面临的瓶颈不是教师的素质, 如果从横向与其他行业相比较的话, 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已经相当不错了;其实课程改革真正的瓶颈是评价, 是管理。

一直以来, 我们的教育质量评价基本上等同于考试, 评价的组织和管理维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尤其是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缺失造成了严重后果。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需要建立一个国家、地方和学校在教育质量评价上各司其职的评价系统

5、完善评价系统和加强课程改革基础研究, 提高课程改革决策的科学性等。明确研究与决策的关系。为了保持研究的独立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研究与决策的主体应适当分离。一方面, 研究为决策提供依据但不能取代决策, 决策要以研究为基础但不能完全依赖于研究, 需要决策者的独立判断。我们的研究一方面要保持独立的学术品格, 为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 作为决策者应该首先意识到所有的决策都应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之上, 特别是事关如此复杂的课程改革的决策, 绝不能“ 想当然”、凭经验。

3、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原则,并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对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调适。P107

4、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教师创新教学的一种表现,使教师的教学能在一个更高平台上展开,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共同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地理课程资源包括“除教材以外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使地理教学的信息容量增大,使学生及时了解地理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了解地理科学的实际应用,同时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决策能力,可以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起,可以将知识讲授与科学探究结合起来,这样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我就平时的教学经验及今天的学习谈谈如何开发周边的课程资源并用于教学中。

一、开发和有效利用图像的课程资源

运用图像来进行地理的直观教学,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地理事物,解决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的能力,比如:用冬季风的示意图,这冬季风的示意图非常形象直观,它可以直接让学生看到冬季风的来源,冬季风刮的风向,以及它离我们国家哪个地方是非常近的,所以说给学生的印象是非常直观形象的,效果也非常的好。

二、开发和利用多媒体的课程资源

幻灯投影片、挂图、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等都是常用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创设地理课程的情境,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科学的热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和熏陶。

三、尽可能发掘学生、教师、班级、学校周围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

电视和广播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电视是一种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学生每天从电视上获取的科技信息是非常重要和直观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生动的课程信息,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如某地理教师在电视上播放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新闻后,组织学生探究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是什么?可能造成的环境危害等。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和探究活动,尽管他们提出的答案很不完善,但所经历的探究过程将使他们永生难忘。

科技馆、少年宫、工厂、农村、科研单位是社会科学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科技馆、少年宫集中了许多有趣的大中型科学教育的器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科学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但在组织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时,目的性应该明确。参观工厂、农村、科研单位,这些地方可以使学生体会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样的参观往往具有科学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等多种功能,可以由不同学科的教师联合组织。

总之,地理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地理课程实施的计划之中,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5、LICC范式课堂观察框架

(1)学生学习(L)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2)教师教学(I)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

(3)课程性质(C)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

(4)课堂文化(C)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

传统的听评课存在听课无合作、评课无依据、听评课无研究的症状,体现了专业性的丧失。课堂观察LICC范式从当前作为一种课堂研究的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出发,坚持科学实用主义,通过对课堂的解构,倡导教师组建不同的合作体,采用类似科学观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LICC范式是一种新出现的课堂研究范式,旨在推进人们对学校教育主阵地——课堂作进一步的关注与研究。“范式”指涉的三大核心要素:共同体,问题域,解题方法或思考方法我们按照这三个要素来分解课堂观察LICC 范式。

(一)教师课堂观察合作体

教师的专业事务可以分两大类:一是个人实践,二是合作实践。课堂观察不是教师个体的业 务活动,而是一个合作体的专业实践。课堂观察主要不是教师的自我观察,也不是教师个体随意去“观”别的教师的课,而是指有组织、有准备、有程序的专业活动,关键在于什么样的团队或小组才是合作体。据笔者研究发现,一个合作体必须至少拥有四个元素:有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有共享的规则、有互惠的效益。

(二)问题域:课堂教学的解构

课堂的四个要素(见下图):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和课堂文化(Culture),课堂观察LICC 范式的命名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其中学生学习是课堂的核心,另外三个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要素,图中的箭头表明各要素 间的关系。出于观察的需要,遵循理论的逻辑,将每个要素分解成5 个视角,再将每个视角分解成3~5 个可供选择的观察点,这样,就形成了“4 要素20 视角68 观察点”。这为我们理解课堂、确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任务提供了一张清晰的认知地图和实用的研究框架。

(三)解题方式:课堂观察的程序

在明确了主体层面的“合作体”和内容层面的“问题域”后,范式的最后一个要素就是“解题方式”了。在库恩看来,运用这一层面上的范式能使常规科学解决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所以,范式可以“提供概念上和实验上的工具”。[10]

一个范式,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研究方式、方法、工具来解决疑难的科学问题;作为听评课的新型范式,一项专业的研究活动,课堂观察同样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在研究方法层面有两层意思。其一,课堂观察遵循可观察、可记录的原则,通过解构课堂,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其二,课堂观察的有效实施,需要借助于三个阶段的持续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课前会议主要是让上课教师陈述内容主题、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学习结果检测等,以便观察者确定有针对性的观察点。课中观察主要是观察者根据自己的任务开发课堂观察工具,以便自己收集更可靠的证据,并根据课堂观察工具,选择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进入实地观察,收集那些可以作为关键性证据的课堂实录,或记下自己的思考。课后会议阶段主要关注定量或定性分析、有效学习的证据、资源利用的适宜性、预设与生成以及上课教师的自我反思等;最后,围绕课前会议确立的观察点,提出指向教学改进的、针对此情此境此教师的建议和对策。

四、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贡献与局限

课堂观察LICC 范式隶属观察/评论范式,它坚持科学实用主义,强调教师间的合作,倡导基于证据的研究,推崇评论中的对话与分享,指向教与学行为的改进,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改善与教师专业的发展。正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特性,所以它能够在课堂研究范式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贡献 1.丰富了有关课堂的知识

LICC 范式的成就之一是将课堂分解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与“课堂文化”4个要素。其中“学生学习”占据中心地位,其他3个要素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每个要素被分解成5 个视角,每个视角又被分解成3~5 个可供

选择的观察点,这样就形成了“4 要素20 视角68观察点”。这种对课堂的解构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课堂的认识,也为开展课堂观察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基础。2.提供了一套程序与技术

LICC 范式规定了课堂观察的程序,即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保证了研究的针对性与延续性,克服了传统听评课的随意、零散、肤浅等问题。同时,还提供了观察点确定、观察与记录工具的开发、数据处理与推论、课例编制等技术,体现了教师研究的专业性。3.改善了学生的课堂学习

LICC 范式的专业性标志就在于,课堂观察的对象主要不是教师教学而是学生学习,所有的观察点都是为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而设计的。因此课堂观察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五年多的实践证明,课堂观察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造了更适宜的环境,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使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4.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浙江余杭高级中学生物教研组为例,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 岁的9 人教研组,通过4 年来的课堂观察,在教研系统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该组获奖论文有39 篇,其中,省、市级一等奖6 篇;发表论文18 篇,其中核心期刊14 篇;出现了人人有奖、人人发表论文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开展课堂观察把写论文的方式改变了:从坐而论道“写”论文变 成了起而行之“做”论文。

(二)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局限性

任何研究范式既是历史的,也是过程的。毫无疑问,课堂观察LICC 范式在课堂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它也存在不能回避的问题。就科学共同体而言,LICC 范式主要倡导的是教师同伴间的合作,旨在将教师的日常工作赋予研究品质,或者说“将教师带入研究状态”。因此,共同体的成员参与研究的目的是出于“实用”,即解决大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而不是通过规范的研究产生新的理论,如此看来,这种知识很可能是个人的、本土的、零散的,而不是公认的、普适的、系统的。就问题域而言,该范式强调的是实践的、现场的、具体的问题,而不是理论的、普遍的、抽象的问题。就解题方法而言,没有现成统一的工具或方法,证据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发或使用工具的人,这样的证据也有可能是不 够严密的,因此其可靠性也是一个问题。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1

课程与教学论

一、填空题

1.坦纳夫妇指出:课程有一悠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博比特,1918年出版《课程》1924年出版《怎样编制课程》拉开序幕

查斯特,1923年出版《课程编制》以上三本使课程在美国完整的确立起来。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

2.泰罗主义的特征: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

3.拉尔夫泰勒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4.“八年研究”20世纪30年代,1933-1940又称“三十校实验” 5.实践课程的基本开发方法是“审议”。

6.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早在17世纪就确立起来,这要比课程领域的独立早了整整300年。但是,教学研究科学化进程的长足发展还是在20世纪。

7.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8.裴斯泰洛齐首次明确提出把心里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9.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第一阶段,明了。第二阶段,联合。第三阶段,系统。第四阶段,方法

10.杜威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以经验为核心建构起来的 11.杜威此生倡导并实施的经验课程形态是主动作业

12.如果说17世纪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时期,那么20世纪则是科学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时期

13.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堂,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14.在西方,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课程一词。15.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二元论 16.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17.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该书从此成为课程研究与开发领域的经典之作。

18.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 19.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系统确立起来的 20.课程目标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21.艾斯纳提出表现性取向是指每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景的种种际遇种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22.课程与教学目标基本来源: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

23.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一种激进的、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的教学改革思路,它流行于20世纪60、70年代,是对50、60年代西方盛行的“唯理智主义”教学论的几大反动。

24.选修制度的最初确立是在大学。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学校是德国的大学,其中最有影响的要数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于1810年创办的柏林大学。

25.在教育史上,最先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是15世纪末德国的一些人文主义学校。然而最先在理论上确立班级授课组织的则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26.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二、名词解释

1.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具体教育实践情景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2.塑造说或外烁说: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塑造说:教育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认为心灵的具体特性完全在于各种不同性质的表象所形成的各种不同安排,心灵完全是一个“内容”问题。教学须依靠从外部提示的教材,通过建立内容的种种联合或联结,从外部构建心灵。

3.展开说或预成说:代表人物,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展开说:教育就是从内部将潜在能力展开,这种潜在能力是先验的完美的目标。教学就是小心看护这种目标,仔细聆听“自然的声音”并遵照自然的指令使这种潜在能力不断展开。4.教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5.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6.教学设计:用于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以及评定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7.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

8.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9.综合课程:是指这样的一种课程组织取向,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10.隐形课程:含义:一般认为,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范畴。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具有“潜在性”。11.同步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

12.分组学习: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性的共同学习。

13.个别学习:是指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个学生自主进行的问题解决学习。

三、简答题

1.夸美纽斯的贡献与不足:(1)贡献:在教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处于不寻常的地位。他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也因而成为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他在360年以前就对教学规律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这是令人惊叹的。他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确立起的一系列教学论原理,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夸美纽斯的许多教学论主张即是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2)不足:夸美纽斯所处的时代是由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因此,他的教学论中不可避免地残留着某些中世纪的世界观。他的世界观具有宗教痕迹,他相信“造物主”的英知。因此,他的教学论并不是首尾一贯的。2.卢梭的贡献与不足:(1)贡献:尽管卢梭并非教育实践家,但他凭藉其才智所确立的教学论在现代教学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主张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和主体地位;他主张教学要基于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他把发现视为人的天性,把兴趣与方法视为发现教学的目的;他确立了活动教学、实物教学等教学形式。可以说,卢梭的教学论提出了现代教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他的教学见解洞悉了教学的真谛,指导了两个多世纪的教学改革(2)不足:卢梭的发现教学论与其“功利主义”的知识观有着内在联系,过于强调知识的工具价值,相对忽视了主体对知识本身的内在价值的探索兴趣,这样,他的教学论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狭隘性。此外,他都“感觉主义”认识论也使其实物教学具有某种机械的性质.杜威毕生倡导并实施的经验课程形态是“主动作业” 3.主动作业具有的三个特点:(1).它适合儿童经验生长的要求。

(2).它源于社会生活,充满了具有社会性质的事实和原理,可以代表社会的情境。

(3).它作为科学地理解自然的原料和过程的活动中心,可以不断指向科学的逻辑经验的发展

4.课程内涵发展的趋势:(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4).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空无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5.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6.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五个综合性教育目标:

第一,自我保全;第二,获得生活必需品;第三,抚养和教育子女;第四,维持适当的社会和政治关系;第五,满足爱好和感情。7.三种典型观点及代表人物(1).被动适应论

代表人物: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博比特与查特斯。(2).主动适应论

代表人物:杜威(3).超越论

代表人物:?? 8.发现行为具有的价值

第一,一切真知都是学习者自己发现的,发现行为因而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

第二,发现行为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发现行为有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第四,发现行为有助于记忆的保持。9.学科课程的优点和缺陷:

优点:第一,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第二,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第三,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缺陷:第一,由于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第二,每一门学科课程都有其悠久的学术传统,都有其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系统,这容易导致忽略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第三,学科课程也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第四,学科课程变革起来难度较大。

10.综合课程理论依据:

第一,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对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第二,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第三,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第四,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第五,综合课程的限制。第六,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11.隐性课程的特点:

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第三,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12.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

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构建过程;评价受“多元主义”价值观的支配;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

四、论述题

1.对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怎样理解的?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方面,教学建立在并应当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教学的主体是人,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充分发展。要完成这个任务,教学必须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构成了教学的科学基础。另一方面,教学又是一种艺术化的存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自由的交往过程。教学中充满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认知的、情感的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所以,仅靠科学是不能充分把握教学的本质的,教学不仅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建立在哲学和艺术的基础上。教学不仅是一个合规律性的过程,还是一个合目的性的过程。在教学情境中,当老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一种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的过程。2.班级授课组织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第一,把相同或相近年龄和水平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教师可以同时教授许多学生,全体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前进。而且,在集体中,学生彼此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交流,有助于其社会性的健全发展。

第二,教学按规定的课时来安排,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三,分科教学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系统讲授规定学科,学生也可藉此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

第四,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可以保证所有公民的基础学力的发展。不足和缺陷: 首先,班级授课组织在某种意义上是应现代工业一科技文明提高效率的需求而在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所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3.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课程变革的特征

① 课程变革的需要和适切性 ②课程变革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 ③ 课程变革的复杂性 ④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2)学区的特征 ① 学区从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 ② 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 ③ 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

④ 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 ⑤ 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体制 ⑥ 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特征(3)学校的特征

① 校长的角色 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② 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4)外部环境的特征

①政府机构的力量(2)社区的支持 4.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①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②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

(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一般认识过程与教学认识过程是 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学认识过程具有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共性,教学认识过程具有自身特殊性

(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中教养与教育的关系。

第五篇: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一、情景题(1-5题,每题8分,共40分)

1、某物业管理公司通过投标,承接了玫瑰园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包括小区建设的早期介入。该住宅小区规划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综合配套设施、设备齐全。该物业管理公司应该做好哪些早期介入的准备工作?

2、闻明物业管理公司负责管理的某高档住宅小区需要增建一处露天的健身活动场所,业主委员会委托闻明物业管理公司帮助进行可行性研究。请你写出一份建设该健身活动场所的纲要性可行性分析报告。说明:只列出报告主要内容的纲目即可。

3、你所在的物业管理公司刚刚接管了某大型住宅,需要编写一份该小区的《住户手册》。请你写出该《住户手册》的内容大纲。

4、慧达大厦己使用多年,该大厦的业主决定对大厦的中央空调系统进行更新改造。请你设计一套编制该空调更新改造工程预算的程序。

5、闻心物业管理公司负责管理的某写字楼入住率己达到96%。客户反映目前已有的综合服务项目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闻心物业管理公司经过认真调查研究,认为情况属实,因此决定增加一些综合服务项目。那么,闻心物业管理公司应该怎样进行综合服务项目的选择?

二、案例分析题(6—7题,每题15分,共30分)

6、业主刘某一年前入住某高档公寓601单元,至今己连续3个季度没交物业服务费了。负责管理该公寓的物业管理公司多次追缴其所欠物业服务费,但刘某坚决不交,其主要理由是:601单元窗户关闭不严、墙皮脱落、有的墙插没电,虽然多次与物业管理公司交涉,但是至今没有解决。物业管理公司的答复是:这些都是

开发商遗留下来的问题、让业主刘某直接找开发商联系解决。请问:(1)物业管理公司这样回答对吗?如果不对,物业管理公司应该怎样处理开发商遗留下来的这些问题?(2)针对业主刘某拒交物业服务费的行为,物业管理公司应该怎么办?

7、文斯物业管理公司接到了中锋大厦的物业管理投标邀请函。中锋大厦是一座大型智能化综合写字楼,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配套设施设备完善。被邀请的几家物业管理企业实力都很强,竟争激烈。文斯物业管理公司总经理对这次投标工作非常重视,亲自动笔独立完成了物业管理投标书的编写工作,并带队参加了现场答辩。结果文斯物业管理公司并未中标,原因之一是评委们认为该公司拟定的物业管理方案存在一些专业方面的缺陷。请分析后回答以下问题:(I)文斯物业管理公司在编写中锋大厦物业管理方案时,应怎样避免专业方面的缺陷?(2)如果你是文斯物业管理公司的总经理,你将怎样组织参加这次投标活动?

三、方案策划题(8-9题,请从中选作一题,满分30分。如果8、9两题均答,则只计算第8题的分值)

8、三年前投入使用的金奖大厦是产权多元化的纯写字楼,建筑面积为6万平方米。某物业管理公司为金奖大厦提供的物业管理服务包括客户服务、工程管理、保洁服务、安全管理等四方面的内容,经调查客户综合满意度为96%。金奖大厦今年获得了“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大厦”的称号。在参评“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大厦”时,评委对金奖大厦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评价是:物业管理专业性强,管理经验丰富,服务质量高,管理工作计划合理,管理服务效果显著。同时,评委们认为金奖大厦完善的物业管理服务方案是其取得“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大厦”称号的基础。请你写出金奖大厦物业管理服务方案应有内容的详细纲要。

9、达敏物业管理公司负责某工业园区的前期物业管理工作已经1年。该工业园区各项配套适施完善,客户入园率已达95%。由于服务质量较高,前期物业服务合同期满后,达敏物业管理公司被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继续聘请负责工业园区的物业管理工作。达敏物业管理公司工程部对工业园区的房屋及各种附属设施设备系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要对工业园区的房屋及附属设施设备进行计划性和非计划性的维修养护管理,对工程部员工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和考核等。假设你是达敏物业管理公司工程部的经理,请制定一套实施和控制上述工业园区房屋及附属设施设备维修养护计划的方案。

卷册二 操作技能

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情景题(1—5题,每题8分,共40分)

1、答案要点

⑴ 了解物业管理对物业的基本要求(0.5分)

① 物业的规划设计要科学合理、适用美观,并要方便维修和养护。(0.5分)② 建筑施工质量和建筑材料质量要好,以减少使用成本。(0.5分)

③ 配套设施齐全,能为业主和使用人提供多种服务。(0.5分)

④ 环境安全、方便、优美、舒适。(0.5分)

⑤ 能为物业管理提供必要的设施。(0.5分)

⑵ 组织技术力量(0.5分)

物业管理企业应该选派经验丰富、知识全面的物业管理专家和技术全面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精干的工作班子,特别是需要配备结构工程师和设备工程师。(0.5分)

⑶ 收集相关资料(0.5分)

① 介入项目的开发建设单位、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背景材料。(0.5分)

② 介入项目的立项情况、设计方案、施工图纸、工程进度表、主要建筑材料清单等。(0.5分)

③ 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参考书等。(0.5分)

⑷ 确定工作方法(0.5分)

物业管理早期介入的工作方法有阅读文本和图纸、跟踪现场、沟通联系、提供咨询报告等。(0.5分)

⑸ 准备设备器材和资金(0.5分)

物业管理企业需要准备一定的资金和计算机、电话、相关专业工具与设备等。(0.5分)

评分说明:每个答案要点答全得满分。

2、答案要点:

建设该高档住宅小区健身活动场所可行性分析报告的纲要:

⑴ 小区现有活动场所分析(0.5分)

主要分析物业管理区域内现有健身活动的数量、功能、分布、使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等。(0.5分)

⑵ 健身活动场所开发的原则与目标(0.5分)

包括开发健身活动场所的意义、目的、原则、依据、建设期限和预期目标等。(0.5分)

⑶ 健身活动场所开发的可行性分析(0.5分)

分析物业管理区域人口数量、消费水平和服务需求、周边地区同类服务供给情况的基础上,从经济上、技术上对健身活动场所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0.5分)⑷ 健身活动场所开发具体方案的设计(0.5分)

主要包括健身活动场所的位置、规模、平面布局、建筑风格、健身器材以及配套设施设备的布置。(0.5分)

⑸ 健身活动场所开发的投资估算(0.5分)

根据建设规划,估算健身活动场所开发的投资规模,设计筹资途径。(0.5分)⑹ 健身活动场所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0.5分)

预测和评估健身活动场所开发可能给物业管理区域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环境影响。(0.5分)

⑺ 健身活动场所开发效益分析(1分)

① 在分析拟增加健身活动场所项目效益的基础上,分析和预测其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0.5分)

② 如利用产权归业主所有的公共区域进行健身活动场所开发,那么其收入中除应缴税费和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服务费外,其余主要应归业主和投资者所有。(0.5分)

评分说明:每项答全得满分,答出一部分得一部分分。

案例分析例题

一、欣欣花园小区是一个全部一户90-11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中档楼盘,前期物业管理到期后,新成立的业主大会选聘了天祥物业公司接替原有发展商 的物业公司管理小区,并与其签订了《物业服务合同》。小区共有业主850户,其中23户业主以未出席业主大会、未投票选择该公司、也未与新企业签订《物 业服务合同》以及新公司服务水平尚不及老公司为由,一直拒交物业服务费。试分析这些业主的理由是否成立,并作出解释。

参考答案:

业主的理由不能成立。(2分)

因为:

(1)像选聘物业管理企业一类事项业主大会的决定只要2/3以上投票权的 业主同意即可生效,毋需每一位业主都同意。(1分)

(2)少数业主不出席业主大会,不赞成业主大会的决定,并不影响业主大

会决定的效力,业主大会通过的决议、决定,每一位业主都有义务遵守、执行。(1分)

(3)少数业主也不能以未签物业服务合同为由拒交物业服务费。(1分)

因为,第一,物业服务合同属于集体合同,是物业管理公司与代表业主的 业主委员会签订,法律法规并未规定要与每一位业主签订。(2分)

第二,物业公司为小区公共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提供维修养护以及提供

安全、保洁、绿化等方面的服务,已与欠费业主形成了事实上的合同关系,欠 费业主理当履行交纳管理服务费的义务,并应承担欠费利息、滞纳金等费用。(1 分)

(4)少数业主也不能以新公司服务水平不及老公司为由拒绝交费。因为不

能以少数人的主观判断,作为否定物业公司服务质量的依据。若物业公司的服 务确实有严重问题,这些业主应联合其他业主共同提议物业公司改进或提请业 主大会解聘不能提供合格服务的物业公司,但不交物业服务费的做法是错误的。(2

分)

二、业主王某在入住装修时,提出二次装修申请,物业公司经审查认为符

合安全等要求,予以批复。后王某在装修厕所时擅自改动供暖管道位置,被物 业公司检查时及时发现,责令王某停止施工、限期恢复。王某认为不影响物业 使用,迟迟不予理睬。于是物业公司向主管部门报告,但主管部门迟迟不予处 理。于是物业公司在要王某写出一份“出现安全事故责任自负”的保证书后,向王某收取2000元罚款,未作其他处置。试就以上描述的情况对本案做出评析。(10分)

参考答案:

按《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和《物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物业管理 企业应对业主装饰装修活动进行管理。本案业主王某应按法规、规章的规定进 行装修,物业公司王某装修时应将注意事项与禁止行为告诉他,王某应当遵守。(3分)

王某必须提交供暖管理单位的批准文件,方可改动供暖管道位置。(1分)

王某不能提交供暖管理单位的批准文件,物业公司应当制止装修继续进行,向主管部门报告,并按装修管理协议追究王某违约责任。(2分)

物业公司向主管部门报告后,主管部门迟迟不做处理,其他业主和物业公司 可以催促或告政府部门行政不作为。(2分)

物业公司的装修管理不是行政管理,不能向业主收取罚款,本案物业公司的 做法是错误的。(2分)

三、王大妈周六上午去小区会所健身,在会所门口台阶上摔了一跤,腿部摔 伤。同伴扶其到医院检查医治共花去医药费1950元,并且有近一个月时间只能 在家小心行走。王大妈的儿子认为其母在会所门口台阶摔倒是因为台阶湿滑所 致,故与管理会所的物业公司交涉,要求物业公司赔偿医药费。试分析(1)物 业公司应不应该负担付这笔医药费?(2)物业公司如何才能防范此类风险?(10

分)

参考答案:

(1)物业公司该不该赔偿该笔医药费应视情况而定。(1分)

①如果王大妈摔倒是因为物业公司做保洁时造成台阶湿滑而致,物业公司 未给出明显的提示、警示,也无采取必要、适当的防范措施,就应该给王大妈 以赔偿。(2分)

②如果确有湿滑,物业公司给出提示、警示不清,防范措施不得力,应给 予王大妈部分赔偿。(1分)

③如果物业公司给出的提示、警示清晰,防范措施得力,王大妈是因为自 己不慎摔倒或其他人碰撞摔倒,物业公司则不用作出赔偿。(2分)

(2)物业公司要避免此类风险

①一要认真对照服务合同,严格依约服务,妥尽注意义务,及时提醒防范;(2分)

②二应投保公众责任险,将此类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2分)

下载课程与教学论案例分析题答案1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与教学论案例分析题答案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案例分析题答案

    五、案例分析题(共10分。) 答案: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一条,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

    案例分析题答案

    案例分析题答案 案例1: 第一百二十八条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在公共场所有不当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

    案例分析题答案

    第一题案例分析题答案,第一小题:是,双方存在劳动合同,属于劳动关系,因解除劳动合同产生争议,故属于劳动争议。第二小题:是,双方存在劳动关系,解除合同属于劳动关系争议,劳动关系争议属......

    案例分析题答案

    一、1、地方性法规制定主体有哪些?应该分别遵守哪些上位法? 答:地方性法规制定主体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遵守的上位法有:宪法、......

    案例分析题1

    指出ABC会计师事务所(包括审计项目组)在业务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1)审计组负责人及组内成员均缺乏计算机系统方面的专业技能存在缺陷。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委托......

    案例分析题1

    案例分析题(朝勒孟) (1)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后,日本的法院是否可以受理台湾当局代表中国的诉讼?为什么? 答:不可以。中日两国政府于1972年9月29日发表了联......

    课程与教学论部分答案(大全)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 2、怎样学习课程与教学论(26)(简) 答:(一)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1、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2、基本原理和价值观念 3、专业技能 (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1......

    课程与教学论1-4答案

    答: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