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幼儿故事教育的提问技巧
投稿栏目:幼儿教育 联系电话:*** 个人简历:马玉花,女,回族,大专,1969年10月出生,1992年参加工作,现任海原县第二幼儿园中(5)班教师。
浅谈幼儿故事教育的提问技巧
海原二幼 马玉花
在幼儿故事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提问则是其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故事教育活动中提问即是教师素质的体现(能力,知识面,洞察力等等),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一个好的故事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否科学、合理且具有艺术性。因此,深入研究幼儿教学的提问,对于发展幼儿学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积极意义。它是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方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那么幼儿教师如何优化故事教育活动中的提问呢?通过一年的幼儿教育教学我个人认为从以下两方面来谈。
一、要有针对性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针对性的提问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要求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设计在关键之处。这就是说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目标,有活动具体的目标。对于故事作品的重点教师可以围绕重点段提问,问题可以贯穿整个活动,这样能帮助幼儿抓住作品的关键与核心。故事的关键与核心不外乎故事内容与人物心理的理解,在进行幼儿故事教学时,我们就应该针对故事内容和人物心理来设计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层次性提问,有助于幼儿了解中心意思
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有而已有的知识、能力,循序渐进的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幼儿在回答出问题之后,对故事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也就自然了解了。例如,在教学故事《螃蟹的奇遇》中,第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这只螃蟹怎么啦?它的蟹怎么会断呢?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幼儿猜测。螃蟹断蟹的原因,从而激发幼儿对这个故事的兴趣。第二个环节,有设计了三个问题:“想想它们之间在说些什么?螃蟹遇到了谁?它们发生了什么事?”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幼儿了解原来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长出新的来,螃蟹的蟹断了也可以长出新的来,从而引出,我们把这样的本领叫做动物的再生本领。然而蚯蚓的本领更大,它的身体断成两节,居然能长成两个蚯蚓。第三个环节让幼儿仔细听《 螃蟹的奇遇》这个故事,听后说说 螃蟹和壁虎、蚯蚓的再生本领是怎样的?你还知道那些动物有再生的本领?这样层次性的提问引发了幼儿寻找再生本领的动物的兴趣。
2、采用假设提问,有助于幼儿理解人物心理
故事作品中有很多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形象,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这些形象,有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启发幼儿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其心理过程。例如在《桃树下的小白兔》的教学中,为了让幼儿体验与朋友一起分享是件快乐的事,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说一说,你想把花瓣送给谁?如果你也有桃花瓣你们想做成什么?送给谁呢?”绝大多数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做出回答。
二、有启发性的提问,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能力
1、开放式提问,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幼儿故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能引发幼儿积极思维的开放性提问,使问题的答案多元化,教师可以抓住故事作品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维想象。这种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他需要幼儿摆脱原有作品的情节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的想象,多角度的回答问题。例如故事《三只蝴蝶》,这是个经典的幼儿故事,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如果雨不停得下,他们该怎么办?”部分幼儿回答:可以在花朵下躲雨,我又问“除了在花朵下躲雨外,还有其他的地方躲雨吗?”幼儿回答:“在亭子里躲雨,”“飞到房子里躲雨......。”这样,通过一系列开放式的问题,引发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做出不同的回答,我们教师采取接纳的态度,给予肯定赞同。使幼儿的思维变得更丰富了。
2、紧追式提问,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表达
教师提出问题后,幼儿的回答往往是出人意料的。针对幼儿可能千变万化的回答,我们教师不要临时乱了阵脚,只需要万变不离其宗,通过有效追问让幼儿把行为背后的思考表达清楚。例如在听一位老师讲故事《约定》中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约定?”有一个可爱的幼儿举手了,教师赶紧请他说:“昨天爸爸说好今天到我去超市了。”这时这位老师又进行了追问:“是昨天说好的吗?”“噢,原来你认为约定就是提前和你说好的事情。”幼儿点点头。这是这位教师在发现幼儿表述不明确和不准确时进行的追问,帮助幼儿梳理、归纳出自己要表达的想法,让答案慢慢的浮出水面。
因此,在幼儿故事教育活动中,要恰当运用提问的技巧,使之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我们将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教育行为,更好的做到把问题引入课程,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浅谈幼儿阅读教育的提问策略
浅谈幼儿阅读教育的提问策略
幼儿阅读教学的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读图”年龄段。图画书对孩子的视觉震撼比知识效果更为直接。图画书对儿童情感,想象力,灵敏度以及审美感的启迪,正是他们日后成功与快乐生活的源泉,正是这样的背景“绘本阅读”悄悄的进入了我们视线。绘本阅读可以与大师对话,能尽情感受童年的精妙,分享和陶醉穿越时空跨越文化直抵心灵的温暖与感动,让孩子爱看书、乐看书、会看书。以前,我们让幼儿阅读时,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幼儿思考回答,然后请幼儿讲述图意;或幼儿看图,教师边讲述图意,边让幼儿听着。其实,这不是幼儿在阅读,而是老师在讲故事。
陶行知说得好:“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那么,如何在绘本阅读中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呢?我想应该从绘本阅读的提问中着手,改变绘本阅读活动中提问教学的现状,使提问更具魅力与艺术,更能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幼儿阅读概念的形成,引导幼儿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并引导幼儿真正有效地学会生存、学会学习。
一、当前幼儿园绘本阅读中提问现状分析
自从接触“绘本教学”以来,我发现孩子的观察、语言表达、看图讲述等能力都有了较全面的发展。教育学家告诉我们:幼儿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巧设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把他们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激发他们想说的欲望。然而目前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中提问的作用远远发挥不够,影响着幼儿学习兴趣和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视多提问为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内涵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其目的是构建和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他们爱学、学会、会学。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具有启发作用,能较好地引导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积极思考,因此,它也成为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许多教师却简单地把问答式教学等同于启发式教学,轻易地认为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提问越多,越能够启发幼儿,不提问或少提问就是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因此,阅读教学活动中谈话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或对问答的反应上。其实,教师提问过多,容易使自己的主导地位发生由主导变为主体,同时如果此种状况长期下去,幼儿对教师会产生依赖,幼儿不愿意也无须动脑筋,最终会导致幼儿的问题意识的丧失。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提问的功效和作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正确对待和运用提问这一手段,才有可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功效。
(二)所提问题层次偏低
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但作为教师其自身也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真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思考,这就涉及到何为“问题”的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激发幼儿思考。
吉尔福特认为:“当你碰到不做进一步心理上的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当你要组织别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以解决问题时,你就碰到了问题。”可见,问题是个体所面临的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直接加以处理的某种刺激情景,问题的构成包括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做好心理上的努力,二是要运用新的知识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如果我们用吉尔福特的准则去衡量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诸类问题,幼儿无须思考就能够直接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好”或“不好”回答出来,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幼儿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幼儿思维的虚假活泼。
(三)提问存在不平等状态
教学中的每一个幼儿都是平等的,他们应该享受平等参与阅读教学活动的权利和机会,教师也理应保证每一个幼儿的这种权利和机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的这种权利和机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教师提问喜欢用请“能干”的幼儿回答,用“能干”幼儿的思维代替全班幼儿的思维,一节课中有些幼儿获得了5-6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40%以上的幼儿没有获得一次机会。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倾向于能力强的幼儿。但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就会忽略能力一般的幼儿,使得教学提问中只有几个幼儿在参与,而其他的幼儿就会觉得教师关注的并不是自己,而是那些能力强的幼儿。我们在对其他教学活动中回答问题的调查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幼儿,其实可以回答出教师所提问的内容,但是他们不愿意参与。问其原因,说是“不想说”,或曰“不敢说”,更有甚者说:“老师问题请××说”,由于教学活动提问的不平等现象,使部分幼儿丧失了信心,成为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甚至脱离了教学活动,这样,教学活动的提问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极影响。
二、提问在幼儿园绘本阅读中的意义
如何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中“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积极应答”引导幼儿多角度地去理解绘本作品应是当前我园绘本阅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当前幼儿园绘本阅读中提问设计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借助优秀绘本的力量改变提问的方法。
(一)猜想式提问让幼儿想说
优秀的绘本作品都配合漂亮的图画,通常幼儿都会被故事中的图画所吸引,教师可以借机请幼儿猜想故事中重要的物品等,幼儿的思维会马上被调动起来,幼儿会通过观察图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分析、综合、寻求最佳答案。这样的问题能使幼儿积极动脑,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孩子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的意识和自信心。充分提高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开放式提问让幼儿敢说
幼儿绘本阅读活动中的提问要讲究开放性。这是一种引导幼儿整体把握所学内容的提问。在绘本阅读中,教学的提问要把握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运用符合他们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为中介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思想。从而体现提问的开放而不封闭,也就是变单一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在以往的阅读活动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是会问幼儿这样的一些问题:“故事题目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方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那么教师的提问就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然只是用词的不同,但没有固定的答案不局于故事原文,幼儿敢说,不怕说错,能让幼儿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递进式提问让幼儿喜欢说
这是一种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提问方式,要重培养幼儿思维逻辑性,增强思维活动的密度和深度并形成完整的语言。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由浅入深的提问,不仅开阔幼儿的思路还有助于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连贯表达能力。而不能设计一些过于简单、琐碎,缺乏思维价值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些问题幼儿不用思考,答案可以脱口而出,表面上看,气氛活跃,但实际效果,不但激发不了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反而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惰性。要推陈出新,形式多样,不要只求准答案式的提问。
三、绘本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一)提问的设计
提问要讲究层次性。如针对图画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提问:第一层次——观察画面,描述画面;第二层次——理解画面,进行画面外的想象,引导幼儿发现前后画面的联系;第三层次——不仅对画面进行详细连贯描述,而且注重对其中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与分析。
根据故事特点设计提问。以故事、人物情节为发展线索的,可以设计一些推理性提问,着重培养幼儿通过观图画和认识画面各种事物的变化与联系来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当出现故事发展的高潮时,可以设计一些假设性、创造性的提问,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生活现象为主、图画内容之间是平行性的,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提问来拓展话题。当故事中蕴涵着道德评判标准的,可以在读完故事后设计一些评价性提问,以挖掘图书中的教育价值。
(二)提问的组织
有了精心设计的提问还不够,关键还在于组织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否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提问应面向全体幼儿。教师应在调动全体幼儿集中注意力后紧接着提出问题,以便全体幼儿都能认真思考。应根据幼儿的认知心理特点,指导幼儿抓住画面的整体特征,让幼儿从整体上感知、了解画意,然后再引导幼儿抓住重点特征仔细地观察图画,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了解图画中每件事物之间、每幅图画之间的关系以及图中事物与全图之间、单幅图画与整幅图画之间的联系。此外,在引导幼儿观察图画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想象,使其思维活跃起来。
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要由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来回答。如,描述性提问一般采用集体回答或是由发展水平居下的幼儿回答。当幼儿回答得较为发散时,老师可以用手势提示幼儿举手一个一个地来表达。分析性的提问一般由发展水平居中的幼儿回答,综合、评价性的问题则由发展水平居上的幼儿回答。
对幼儿的回答给予积极引导和总结评价。教师提问后,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表情“反馈”幼儿的回答,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总结评价时,则应注意肯定或否定性评价用语的恰当运用:否定时不应全盘否定,要注意给幼儿以鼓励;肯定和表扬时则要注意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调动幼儿往下学习的愿望。
第三篇:面试提问技巧
开放式培训
让应聘者自由地发表意见或想法,以获取信息,避免被动一般在面试开始的时候运用,用以缓解面试紧张的气氛。目的是让应聘者说话,有利于应聘者与面试官之间的沟通,如“谈谈你的工作经验等问题”。
封闭式提问
让应聘者对某一问题作出明确的答复,如“你曾经干过秘书吗”,一般用“是”和“否”来回答一是表达考官对应聘者答复的关注,二是面试考官不想让应聘者就某一问题继续深入谈论下去。
清单式提问 鼓励应聘者在众多选项中进行优先选择,以检验应聘者的判断、分析和决策的能力,如“您认为产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假设式提问
鼓励应聘者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应聘者的想象力,以探求应聘者的态度和观点,“如果你处于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去处理“
重复式提问 面试官收到了应聘者信息检验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如,“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你的意思是说,,”
确认式提问 鼓励应聘者与面试官交流,表达出对信息的关心和理解。如“我明白你的意思!这种想法很好”
举例式提问
询问面试者过去做过的工作,据此来判断他将来能否担任此岗,在考察应聘者的能力、工作经验时,可针对其过去工作行为中特定的例子加以询问。
第四篇:辩论赛提问技巧
辩论赛提问技巧,辩论本来是一种探求真理的手段。那么什么才是辩论赛的战术呢?它是能够在许多不同的辩论赛中应用的具有同样效果的技巧方法,当然,首先是不能违反规则,规范发言的战术 规范发言是一场辩论赛的基础,没有规范发言,自由辩论无从展开,辩手的演讲水平、形象风度也能在规范发言中得以充分体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本方的逻辑说清楚,使本方处于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
语言类别技巧篇
一:以人压人
解释:就是用伟人,成功人士的身份来拷倒对手
例:当今社会合作与竞争哪个更重要
正:请对方辩友为我解释下《礼运•大同篇》所言:天下为公,是为大同。
反:对方所言的内容是共产主义才会有所体现的,但从宏观的趋势上来看真正的共产主义是无法实现的!合作是竞争的产物,正因为有了竞争的产生才出现了合作,就如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能有今天我们坐在这畅所欲言的辩论!我想,如果毛泽东同志看见对方辩友竟然拿他老人家的心血在开玩笑,还在这妄想搬倒真理,那么肯定会火冒三丈,大发雷霆吧!
二:以情动人
解释:简单的说就是用感情引发评委及观众的共鸣,达到感情升华
例:在网络会拉近(疏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反: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婴儿是先会说话,还是先会拼写字
正:当然是先会说话
反:那么如对方辩友所言,网络既然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大可让所有的母亲交给孩子的第一句话不是妈妈怎么说,而是交给他如何用键盘拼写妈妈2字,更不用让他用那脂嫩的双手去抚摩那妈妈温柔的脸瑕,也不用躺在妈妈那温暖的怀抱中。更应该给妈妈发100封邮件写着100句妈妈我爱你,而不是对着妈妈说请您在爱我一次吗?[后半句一定要自我悲伤,引起共鸣]
解释:本身是毫无联系的东西,却硬被辩手巧妙的串联起来,因为人人都有恋母情节,必然会引起评委与观众的共鸣
三:偷天换日
解释: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
例1:在《知难行易》中
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解释: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
例2:在《合作与竞争》中
正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知索取,不愿奉献;只强调个人竞争,而不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前途。何来的文明发展呢?
反方:文明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的进步。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就是竞争。竞争并不是就意味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只是对方将竞争的概念狭义化了!更不会是不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反而是竞争推动了国家的进步与自强啊!再者如对方所言那么看来对方所理解的合作就是事不关己非管到底呀!
四:顺流而异
解释: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但在自己的观点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1: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论辩中: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
解释:既而均人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这一条件,自然而然地导出家又怎么搬的诘问,最后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后搬家的结论。如此一系列理论环环相扣。节节贯穿,以势不可当的攻击力把对方的就事论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谓精彩绝伦!
例2:在网络利与弊中
反方:请问对方辩友对方一再的说网络给人带来的阴暗面,又说到网络的色情,暴力不真实,那么我想请问对方辩友,那么你去网吧或进行网络的时候都在干些什么呢?
正方: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对方,我从来不会无聊到去上网吧,就算我会去估计也会被网络熏陶干不出啥好事来!
五:攻其不合解释: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马上抓住。
例:在建院第三届子风杯辩论赛上
正方:一辩曾为了驳反方的例子,说了伟人也不是完人,他说的话也不一定完全正确!正方:三辩在后来又举例出了伟人的话语做为自己的论据去证明观点,阐述己方论点。
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机扩大对方两位辩手之间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很显然对方一三辩是首尾不相呼应的!
六:引蛇出洞
解释: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
例1:在 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时,对方死守着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只能是医学问题的见解,不为所动。于是,我方采取了引蛇出洞的战术,我方二辩突然发问:请问对方,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对方辩手面面相觑,为不致于在场上失分太多,对方一辩站起来乱答一通,我方立即予以纠正,指出今年的口号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这就等于在对方的阵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从而瓦解了对方的坚固的阵线。
例2:在合作与竞争中
正方:《资本论》的诞生,不也是马克思与恩格思合作的结晶吗?
反方:那么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你能告诉我《资本论》的中心说的是什么吗?那么我来告诉对方辩友吧!《资本论》的中心思想是社会财富的增值,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始终充满着竞争,竞争推动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竞争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创造了社会财富的增值。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正置身于为中华崛起而奋力拼搏的历史大竞争的洪流之中,要自觉迎接挑战,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焕发人生的光彩,促进社会的进步。民富则国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抓住机会来个强有力的攻击
七:无理三分闹
解释:简单的说就是痞子辩风,让人既好笑又找不出毛病,达到诙谐制胜的效果
例1:合作与竞争
正方:合作是竞争的基础,没有合作竞争不可能成立!这就是地基,对方辩友要明确没有地基的空中阁楼是不存在的啊!
反方:请对方辩友明确,今天的辨题不是谁是谁的基础的问题,合作是应竞争的出现才产生的,而合作只是人们面对竞争而顺势产生的,这就如蛋生母鸡,母鸡下蛋是一个道理的,难到对方辩友也认为蛋是母鸡的基础吗?那么我方还认为母鸡是蛋的基础基础呢~这不成扯蛋了嘛!
解释:巧妙的躲避对方辩友的立足点,既没正面反驳又没支持,反而弄到一个环绕的问题上,最后的幽默话语同样也引起观众的气氛。
例2:合作与竞争
正方:请问对方辩友,你在去上医院不与医生合作,学习时眼不与耳合作等等
反方:请对方辩友明确,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一个偏正命题,是谁比谁更重要的问题,而对方辩友只识合作不认竞争的话,那们我方也大可以说吃饭是与身体做斗争,睡觉是与休息做斗争,看病是与健康做斗争,结婚生子那还与计划生育做斗争呢!
八:怪招不断
例2:economic poverty is only a temporary solution经济扶贫只是治标不治本
九:新颖创新
解释:就是不走寻常的道路,改变辩论风格
例1:在辩论前查询对方将可能说的事例,名言,数据,最好能用报纸、书刊方式打印其中,然后想到反驳的方法,在辩论中一边反驳对方说是错误的,一边撕书(报纸)
例2:对方一辩小桥流水,对方二辩滔滔不绝,对方三辩铿锵有力,对方四辩灵牙俐齿但无论是&..也无法掩盖事实的真相&..那就是&..用这种诙谐的辩风在幽默中讽刺对手,无疑是一个好的方法,在正面攻击得到的效果不甚明显的时候,可以考虑用下此方法
十:反客为主
解释:在对方的强有力的问题中,找到突破问题的方法,直捣对方要害,让对手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例:在 当今社会合作与竞争哪个更重要中
正: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来指导人才的培养问题。所谓四大支拄指的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请问对方辩友为什么没有学会竞争呢? 看私一个很有力的问题,用事实来说明其方观点,但其实突破口就在眼前
反:看来对方辩友太天真了,把我们当成孩子来欺骗呢?四大支柱明明提到了学会生存,这就是竞争啊!不会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中不会竞争我们何谈生存啊!
以上这篇关于辩论赛提问技巧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第五篇:辩论技巧,提问.
第四节问答与反驳
问答是日常交谈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辩论的常见形式:往往在一问一答之中了解对方的意图和目的,也在一问一答之中民开辩护与反驳。有时一个巧妙的问题或一个机智的回答,直接影响到辩论的态势变化。针锋相对的问答是构成辩论交锋的必要条件;问答的深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辩论的深度。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或不提问,辩论双方沿两条平行线前进,自顾自,“井水不犯河水”,就不成其为“辩论”。所以必须强调“问答”在辩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问的技巧
辩手通过提问,期望控制辩信纸赛的进程,确立本方的主动进攻地位。因此,问什么?怎么问?何时问?谁来问?都是很有讲究的。
(一关于问题的逻辑
根据“问句理论”的理论,每一个问题都限定了可能回答的范围,依据该范围的特征,可以把问题划分为:(1是/否型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回答“是”或“否”;(2列举型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列举必要的实例或性质;(3寻求指令型问题,这类问题要求给出完成任务的办法或有关指示。在问句逻辑中问题本身都有真假值,问题的“真假”由回答确定,如果对问题作肯定的回答,就说该问题的值是“真”。反之,如果对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则该问题的值为“假”。问题的值共有三个:“真、假、不当”,所谓“不当”是指提问不当。
(二问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明确提问目的,有的放矢;然后根据不同的提问目的采取相应的提问方式和方法。大致说,提问目的可以分为:因未理解对方的思想而提问;因未听清对方的发
言而提问;因存在歧义,为促使对方作进一步论证而提问;有时为强调本方重要观点或对方的某一失误而提问,这种提问是进一步论证的铺垫。
提问时要做到:言简意赅,问题明确,击中要害。一般情况下,提问结束,发言也应终目,否则,继续发言会掩盖问题本身;更不能犯“预期理由”的错误:提问后,对自己假设的对方回答进行反驳。
(三两难提问
两难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对方无论作什么回答都出错,陷入二难推理、自己否定自己的尴尬境地。两难提问时,所提问题应符合要求:前提条件真实,需要对方选择的回答列举完全,问题的构成符合“条件推理”和“析取推理”的原则。所谓“条件推理”的规则,就是前面讲过的“MP规则”,“析取推理原则”则可以这样说明:如果A、B两个原因都能导致C的结果,在C事件已经发生的前提下,确知A事件并未发生,那么可以肯定B事件一定发生了;反之,B事件没有发生,可以肯定A事件一定发生了。用符号表示为: {A∨B→C,C,~B}∣—A {A∨B→C,C,~A}∣—B(四陷阱提问法
也可称为“引诱提问法”,目的是将对手引入圈套。采用暗含前蝗的复杂问句提问,使对方在回答问题时落入陷阱。
一般来说,使用这种提问法很讲究时机,通常是在对方放松警惕时出其不意地突然提问。(五反诘提问法
反诘提问往往是明知故问。实际是用问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提问者并不期望对方的回答。目的只是强化本方的论点或强调对方的矛盾。这种对方较多地用于辩护或反驳的场合,也可以用于陈词论述。
二、答的技巧
辩论中提出问题。意味着进攻,是主动的表现;而回答问题,是防卫,实际是为本方的论点作辩护。当然处理得当时,表面上是回答,是防卫,而事实上却是进攻。
(一答问注意
问答是辩论中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精彩的问答会深化辩论的主题。正因为“问”是主动的,是“进攻”;“答”是被动的,是“防卫”,有许多辩手喜欢“以问代答”、从而达到“以攻代守”的战略、战术目的。其结果,常常降低了辩论赛的激烈程度,使之失去几分魅力。
不回避问题,也不等于个个问题都回答,或者个个问题都直截了当地回答。实际上回答问题有很多技巧。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回答问题,都必须明确:回答问题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本方的立场,揭露对方的矛盾。
(二设定条件回答法
有时对方提出的问题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结论,对这样的问题就不能作无条件回答。根据情况,弄清对方提问的目的,特别注意是否有“陷阱”,然后设定对本方有利的条件作为前提,再回答相应的问题。
有时需要对付某些刁钻古怪的问题,也以设定条件回答为好。(三以问代答法
辩论赛中常用不回答问题,另外提出完全不相干的新问题的方法,摆脱困境。这里说的“以问代答”指的不是这种情况。这里所说的“以问代答”并不是回避问题,只是指针对问题本身的迂回的回答方式,结果常常把问题又还给对方。有时“以问代答”的方法还用来对付某些棘手的、无法下面论述的问题。
(四模糊回答法
对方提问不清楚,或直接回答对本方不利,但又不得不回答时,可以采用模糊回答法。模糊回答可用含义不清的语言或模糊不清的概念,使得对方不得要领,无法准确
地把握含义。这种回答法有点象外交辞令,在外交场合使用比较多。一般辩论赛中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不宜使用“模糊回答法”。
(五否定问题本身的回答法
当问题的前提是错误的、或者虚假的、或者对本方不利时,可以直接否定问题本身,并指出对方的荒谬之处。
(六破两难提问
破两难提问也有几种方法,常用的有:(1回避回答。
(2直接指出对方前提的错误。
(3当对方在两难提问中列举前提不完全时,应该提出有利于本方的前提,得出相同结论。从而维护本方论证。
(4构造反两难推理的另一个两难推理。但要注意:前提必须保持不变,而结论变得对本方有利。
(七回答的巧妙结合:自问自答
顾名思义,“自问自答”实际上就是自己向自己提问,自己作出回答,与反诘提问不同之处在于自问自答,只是为了突出观点或加强论述的震撼力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常用来用陈词、论述的开场白。例如,在“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立场下,剑桥大学一辩的陈词就是以一连串的问题与相应的回答组成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演讲,被评委称赞为“气贯长虹”。
(八对付不回答问题的技巧
每支辩论队都准备了进攻的“武器”——一串问题,偏偏对方不予理睬,武器用不上的确是非常恼火的事。在提问得不到回答的时候,首先应审视自己的问题是否有
价值,是否很重要,如果是的,就应反复提出,作用之一:让评委和观众明显感到对方在回避问题;作用之二:抓住有利战场不入。必要时自己回答,然后自己反驳,强化本方的优势,让评委和观众承认本方掌握进攻的主动权。
有一些辩论赛常常是你问你的,我问我的,“老死不相往来”。许多准备好的炸弹成了“哑弹”,似乎对方不理睬,就没辙了;对付对方的办法也很单调:或同一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也不回答你的问题。结果辩论发展成为两条“平行线”。我们提倡辩论要有问、有答,有论、有辩;真遇上一直回避问题的对手,不必发毛,自问自答代替对方“辩论”。对方不反驳,等于承认本方正确;对方如果反驳,等于回答本方问题,两种结果于己皆有利。所以我们可以用“代辩”的技巧对付一再回避回答的技巧。
三、反驳的技巧
所谓“反驳”即是确定某一论题虚假或其论证不能成立的思维过程。与论证不同,反驳在于确定(对方的立场不能成立,而不是证明(己方的立场成立;反驳的作用是:揭露错误,驳斥谬误,而不是阐明真理。然而反驳与论证又是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反驳常常是论证的一种形式,遵守的是与论证一样的规则。
(一直接反驳
1、事实反驳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事实的反驳是最有力的反驳。由于辩题对辩论双方是平等的、相对合理的。必然存在大量对本方有利的事实材料,当然也存在大量有利于本方的事实材料;对方亦然。因此,如何使用和解释有关的事实材料,充分利用有利的材料,回避不利的材料,是辩论的主要技巧之一。
对辩论中引用的材料必须反复核实,确信准确无误。切忌道听途说,更不能胡乱编造事实。对方引用正确的事实,不得给予速写,但是,可以合理地解释,引伸出对本方有利的结果。所以占有事实材料的多少、材料质量的高低、引用解释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辩论的结果。
2、揭露矛盾
如果对方论证中存在矛盾,应该直接予以揭露。当命题本身包含着逻辑矛盾时称之谓“悖论”。例如,有人对爱迪生说,他发明了一种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任何东西。爱迪生问他:“那么,用什么容器盛这种溶液呢?”这个人发明的溶液如果真像他所声称的能溶解一切东西,那么,没有容器能置放这种溶液。爱迪生的发问可谓“一针见血”。
3、引伸反驳
顺着对方的思路,把它向本方需要的方向引伸,使之产生较明显的矛盾。然后进行反驳。使用引伸反驳技巧时要注意,必须顺着对方的思路,引伸要适当,不能强加于人,更不能无限上纲。
(二间接反驳
“间接反驳”的特点是不直接反驳对方,而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从侧面进行反驳。
常用的间接反驳法有:
1、归谬法:从命题出发,推出荒谬的结果,从而否定命题本身。
2、幽默反驳:用风趣、恢谐的语言,浅显、形象的比喻,含蓄地反驳对方的观点或反驳论证本身,如运用得当,不仅可以反驳对方,而用可以渲染气氛,增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