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90学时专业发展

时间:2019-05-13 03:1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嘉兴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90学时专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嘉兴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90学时专业发展》。

第一篇:嘉兴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90学时专业发展

嘉兴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90学时专业发展

2012年暑期培训实施计划

------------------

为不断提高我市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提升我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质量,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和《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浙教师〔2010〕175号)精神,结合嘉兴教育学院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的总体部署,特制订2012年暑期培训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素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紧紧围绕新时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校本化开发、实施、管理及指导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开展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培训。通过项目培训,更新培训理念,完善培训与教研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实现教师培训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二、培训目标

学习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并运用现代科学教学理论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改革,加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认识;初步掌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与教学方法,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能有效组织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活动;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三、培训对象

1.面向地区:主要向要嘉兴大市,也欢迎其它地市。

2.学段涉及:小学学段和初中学段。

3.培训层次: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4.培训人数:每班50人。

四、培训内容(专题)

本次90学时教师专业发展集中和实践培训的主题内容主要包括几个专题:

专题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及基本理念

专题2: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教学设计及策略

专题3: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准备阶段的教师指导

专题4: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师指导

专题5: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总结交流阶段的教师指导

专题6:综合实践活动常见指导课型及教学策略

专题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用方法及指导

专题8: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践活动的教学评价

专题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

专题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

专题1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与解读

五、培训形式

本项目培训坚持以教师为本的培训原则,借助专家和名师资源,通过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集体研讨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讲座与论坛交流相结合、外出考察与校际研讨相结合等途径,采用边培训、边实践、边引领的培训模式,让学员在任务驱动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合作分享实践中实现指导能力的提升。并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网(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88/)大力开展网络教研,并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从2012年8月开始至下半年共完成90学时,其中:

1.集中培训(约45课时)

本次集中培训形式主要有:(1)通过专题讲座。聘请资深教育专家、校长进行专题讲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和课程基本理念。(2)案例教学。通过骨干教师活动案例分析和剖解,把精要的理论诠释与贴切的案例剖析有机地结合起来。(3)教学实践与考察。在培训过程中经常组织参与式活动,开展学员主题活动设计、上指导课(同课异构)、评课活动,安排学员的专题发言、学员模拟主持培训活动等。(4)课堂观摩与互动。课堂上围绕理论或实践问题,在专家的引领下教师与学员、学员之间互动。(5)学员“助理”。参与培训的学员是骨干教师,可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安排适时、适量的专题发言。(6)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与交流观摩。

2.实践培训(45课时)

主要通过学员在实践培训基地学校教学实践与自主研修,运用集中培训学习的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原则上学员每学期应研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完成一次教研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开设一堂公开课。达到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引领周围的学科教师、创设共同研究的教学氛围、带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目标。

六、培训时间

2012年8月中旬—9月30日

七、培训考核方式及量化指标

1.对学员的考核:

凡参加90学时教师专业发展集中和实践培训的教师,要求积极参与并准时参加培训,不迟到、不早退。通过出勤考核(每半天都进行签到)进行培训活动。在完成集中培训的基础上,要求同时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每人完成一份教育理论著作读书心得体会或培训体会(不少于2000字)。(2)每人完成一篇主题活动设计。(3)每人完成一篇教学论文或教学案例。(4)每人完成一篇观摩教学观摩点评。(5)部分教师完成一节公开课。

2.对授课教师(导师)的考核:

(1)积极准备培训内容,认真授课并组织学员开展相关培训和研究活动。

(2)一周内认真批改好学员的作业。

(3)提前做好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示范课的试教等。

(4)认真组织学员进行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

(5)学员满意率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3.对培训管理服务的考核

(1)认真做好培训前的准备工作:落实培训教室、落实学员午餐、联系教学实践学校并落实培训需要的各类设备。

(2)一丝不苟地做好学员的签到工作。(3)培训过程中及时倾听学员的意见或建议,必要时对培训提出改进意见。

(4)做好培训后的总结工作。

(5)整理培训档案并在一周内归档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边远山区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现状、价值、问题与对策

澌波小学:刘森电话:***

摘要:2001年秋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38个试验区启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国家必修课程的形态向我们走来。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开发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但在这几年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瓶颈”性的问题,特别是在活动过程中存在着教师包办代替、轻过程、走形式等问题。故此,怎样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指导真正有效,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关键词:农村边远山区小学;现状;教师;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为此,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这被认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人们不禁要问:在边远山区小学有无必要开设这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农村学生有何价值?边远山区小学如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边远山区小学开设的价值以及农村学校怎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边远山区小学更好地开展课程改革、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学校的开设提供帮助。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能开拓学生潜能,增进学生体验,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性综合课程,一路伴随着新课程走过了9个年头。作为新课程的热点和亮点,人们对它也倾注了更大的热情,其课程的性质、价值,以及基本的课程理念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但据本人的调查,这样的热情往往体现在对其认知度比较高的少数教师身上,大多数还是很茫然或很随意,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课表上。在追求常态化实施的今天,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是什么阻碍着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从我们学校近年来的实施情况来看,我们发现,一方面学生确实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究竟做什么,怎样做却不得要领,缺少教师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怕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为自身倍感困惑,不明确指导什么,怎样指导才算是恰当的,自身缺乏有效指导的策略。因此,活动的随意性和无序性随处可见。

问题一:主题的确立成人化。活动开展时往往是老师以自己的心理,成人的眼光确立主题,包办代替,没有“蹲下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或关注的事件中和学生讨论,然后来确立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恰当主题。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征,学生实施起来兴趣不浓,疲于应付,导致活动效果不佳。

问题二:教师对学生活动全过程的指导中,缺乏必要的“过程与方法”的指引。我有意识地对我们学校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教师要求在学生的活动主题实施过程中大都要进行 “调查”、“搜集资料”,但究竟如何进行“调查”,怎样进行“搜集资料”?指导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基本方法的讲座,如怎样制定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怎样进行有效访谈,如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怎样撰写活动报告,如何规范地作注释等等。调查发现,97%的学生经历了多次调查活动,但不知道如何设计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问题三:教师把握不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处于一种怎样的位置?指导力度怎样才算是恰当?有相当多的老师还是比较模糊。“负责”一点的教师干脆来个包办代替,所有的活动过程全由教师设计好,学生象征性地照着做一做,而更多的是有了一个主题后,教师就撒手让学生自己搞,“虎头蛇尾”,到最后是“流产”了。

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如何,关键还得取决于我们老师指导的程度,没有老师有效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必定是低效的。因此,教师能否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否真正走向常态的关键之一,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边远山区小学的独特价值

(一)有利于改善边远山区小学的课程结构,更好地落实农村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发展农村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可见,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特别是要适应未来农业工业化、信息化,农村城镇化、文明化的发展趋势的。课程也要适应这种发展与变化,要注重年轻一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着眼于未来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在边远山区小学,现有课程结构单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成为学校的全部,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缺乏动手能力,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创新精神。这样的农村教育,特别是这样的课程,很难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合格人才。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将农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正式的必修课程的范围,使之制度化、系统化。

(二)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综合实践活动以实践性、综合性、开发性等为主要特点。无论是信息技术的教育,还是研究性学习,以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都是要求学生要亲自实践,亲自动手,通过实践、体验来学习,而且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兴趣等来选择题目、选择活动、自我决定进度,其评价方式也不是简单的对或错等,这些对于转变在农村学校占主导地位的以书本知识为学习的一切,以端坐静听为主要学习方式、以考试分数为衡量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的学习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加强学校、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边远山区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了解、体验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个人与社区发展的紧密关系以及各种技术特别是农业技术对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等;另一方面通过活动,使学生走入社会,增强对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的了解,特别是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信息技术的普及落后,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等的了解、熟悉,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缩小城乡学生的知识差异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学校教育不再是人类知识和经验传递的唯一形式。信息化已拓展了人类知识和经验的传递渠道,人类知识和经验的获得既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学校以外的互联网、各种媒体以及自己的研究、体验等途径来获得。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唯一渠道。传统上,城乡教育的差距或者说东西部教育的差距最主要的是教育结果即学生发展方面特别是在知识和信息方面的差距。尤其对于中西部地区边远山区小学来说,信息的闭塞,教学方式的单一和落后,使得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与城市学生的差距拉大,而且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能得到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多渠道利用信息的能力,缩小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知识、信息和能力等方面的差距。

(五)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改善现行边远山区小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改变农村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满堂灌”“题海战术”等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学习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将使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等角色转化。

(六)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对资源有一定的要求。简单地说,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要求学校的计算机房必须面向学生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求学校的图书室要面向学生开发,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要求学校的教师要积极参与,甚至一般的工作人员也要参与,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各种资源。劳动技术教育的进行更不用说,学校要么利用自己的地点,要么利用社区资源进行。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促使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以及学校周边的资源。

三、边远山区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诸多优点,而且十分有利于解决边远山区小学课程与教学中的存在的各种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边远山区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十分容易的。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管理、校长素质、教师素质、学校资源等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从当前边远山区小学的实际来看,特别是从中西部地区边远山区小学的实际来看,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的问题

如前所述,在边远山区小学,应试教育十分普遍,而且根深蒂固。衡量学校、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且在考试时主要看重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所谓的“主科”。这就促使学校将学科课程作为主要课程,追求“主科”考试分数,忽视甚至尽量压缩其他课程的门类和时数。

由于学校以分数论英雄,教师也只重视语文、数学、两科的学习,教学方式以讲授、灌输为主,学生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这些与升学考试关系不大的课程也就被忽视甚至被取消。

在农村,家长对教育的期望或评价也还停留在考试分数和升学上。家长评价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一个教师教得好不好,以及家长是否支持自己的孩子上学等,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看学生是否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甚至主要看学生能否考入大学。凡是与考试关系不大、与升学联系不紧密的课程,家长也不关心支持,有时甚至反对,认为会影响学生的考试分数或将来的上学,而全然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时的体验和感受。

对于社会来说,也总认为学生就是坐在教室里学习,而且学校办得好不好,教师教得好不好、学生学得好不好,主要看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且认为,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音乐、体育、美术等不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因此,社区对学校开设这些课程不太理解、支持,相关的社区资源不愿意给学校使用。

(二)教师的素质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比如,教师要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和课程理念,自身要有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知识和能力,要有处理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的能力等等,另外还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比如,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要求教师

要组织学生进行,如果教师的组织能力不强,往往很难成功。为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教师还要有协调能力等等。而现实中,农村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边远山区小学教师的素质还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校的办学条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限制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凭借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比如,西师版四年级下数学43页《节约每一滴水》,要求学生上网、查阅报刊收集水的资源的信息,就必须有计算机等设备,否则就成为书本知识的学习;劳动技术教育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片面地只学习书本上的劳动技术;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则要求学生查阅资料;等等。但在中西部地区边远山区小学,由于学校办学经费十分紧张,学校内部的资源九仅仅只有教材,因此为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得活动的范围和程度都受到了限制。

四、边远山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策

(一)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宣传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是为了贯彻课程改革精神、落实课程改革目标而采用的措施之一。因此,要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宣传,利用多种形式、方法,比如,免费发放宣传材料、制作电视片、录像带等,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在学校层面,通过宣传,要使校长对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有清楚的认识,发挥校长在课程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新课程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二)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具有自身的理念、目标和价值,它与学科课程不同,也与以往的活动课程不同,而且包括的内容也比较多,比较杂。对教师的要求也与以往的学科课程不同。对农村教师来说很多都是全新的。因此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举办专题研修班、召开经验交流会等,使教师了解、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以及要求等。只有了解、掌握了这些,教师才能认识到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本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在实践中才能根据学校的实际、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及社区的资源开展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课程资源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其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对硬件的要求较高。农村学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避免将综合实践活动搞成书本知识的讲授和课堂灌输,确保其活动性、综合性、开发性、生成性的特点。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或社区资源。挖掘社会资源的教育意义,并为本门课程所用。

(四)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但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农村学校应根据《纲要》的精神,根据本地、本校的资源或条件,因地制宜地、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比如,没有计算机的学校,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乡村的小学可以到城镇的小学学习计算机,城镇学校的学生可以到乡村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只要掌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义,具体的形式、内容可以不同。

(五)活动内容要联系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自主活动。所选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主题的选择、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

动技术教育的开展等,都应当选择那些与当地的题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题材来进行。比如,目前许多学校一搞研究性学习,就是环境恶化、垃圾成堆的调查。实际上,那些诸如环境恶化等研究性题目,边远山区小学生的体会并不是很深。一项农村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表明,当以环境恶化等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效果并不理想,而当以“怎样腌咸菜”为主题时,效果却格外的好。因此,在边远山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当地的实际为主,千万不要脱离实际,盲目向城市学校看齐。

(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在课程改革中的统领、协调作用。改变以往的以考试分数和主要科目为主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做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将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纳入政府的管理视野,积极创造条件确保这些课程的实施。特别是,政府要协调社会各部门,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统筹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发展,发挥综合效益。

(七)建立实验、示范基地,探索成功经验,带动综合实践活动在不同学校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的必修课程,怎样进行,效果如何,许多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还持观望态度,而且相当一部分学校还不知道怎样开设。因此,可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学校,比如,村小、中心小学,乡镇学校以及农村初中等,建立实验基地,精心组织,大胆探索,使之成为农村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然后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广。这些实验基地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学校的开展。

(八)建立院校合作伙伴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推动教育改革,一些学者提出了建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的构想并付诸实践,而且在西方一些国家逐步形成了由大学或基金会主导的教育改革模式。[5]这种模式旨在通过“提供专业协助”和发展“校际支援网络”来拓展教育改革的成果,[6][7][8]被认为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研究表明,建立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无论对推动教育改革还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的学习,以及学校组织、文化的变革都有积极的影响。[4]大学有着良好的信息技术力量和先进的设备,大学的学者又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而且社会资本也十分丰富。因此,加强大学与边远山区小学的联系,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大学的优势,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这对于大学并不是难事,而对中小学则是十分有利的。当前,政府应发挥协调作用,帮助边远山区小学与大学建立协作关系;边远山区小学的校长、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大学联系,寻求合作。而大学则应将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作为自己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平等合作,讲求实效,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但我们深深看到:在此课程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多未能取得实质性研究突破的问题,如教师梯队新老交替研修问题、课程常态化实施问题、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问题、评价的方式与评价标准的确定问题,物化成果的转化与成果推广应用问题,都值得我们后续扎实跟进思考与研究,但我们相信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我们将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过程的分享者。教师有效的指导要随时随地,细致入微,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在学生疑惑时给予点拨,在学生退缩时给予鼓励。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体验探究的快乐,激发创新的兴趣和欲望,成为关注和仰望天空的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30921(01).[2]徐冰鸥,王嘉毅.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社会课程实施状况的个案调查[J].基础教育学报,2001,(1).[3]王娟.农村小学研究性学习之行动研究──以甘沟小学为个案[D].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4]王建军,黄显华.教育改革的桥梁:大学与学校伙伴合作的理论与实践[A].黄显华,朱嘉颖.一个都不能少──个别差异的处理[C].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2.209—245.[5]操太圣.院校协作过程中的教师专业性:香港与上海的比较研究[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博士论文,2003.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农村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价值、问题与对策

教师的素质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比如,教师要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和课程理念,自身要有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知识和能力,要有处理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的能力等等,另外还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比如,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要求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如果教师的组织能力不强,往往很难成功。为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教师还要有协调能力等等。而现实中,农村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还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校的办学条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限制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凭借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比如,信息技术教育就必须有计算机等设备,否则就成为书本知识的学习;劳动技术教育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片面地只学习书本上的劳动技术;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则要求学生查阅资料;等等。但在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由于学校办学经费十分紧张,使得学校内部的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等十分有限,而且社区中拥有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各种文化设施也特别缺乏,因此为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得活动的范围和程度都受到了限制。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策

(一)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宣传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是为了贯彻课程改革精神、落实课程改革目标而采用的措施之一。因此,要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宣传,利用多种形式、方法,比如,免费发放宣传材料、制作电视片、录像带等,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在学校层面,通过宣传,要使校长对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有清楚的认识,发挥校长在课程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新课程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二)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具有自身的理念、目标和价值,它与学科课程不同,也与以往的活动课程不同,而且包括的内容也比较多,比较杂。对教师的要求也与以往的学科课程不同。对农村教师来说很多都是全新的。因此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举办专题研修班、召开经验交流会等,使教师了解、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以及要求等。只有了解、掌握了这些,教师才能认识到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本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在实践中才能根据学校的实际、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及社区的资源开展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课程资源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其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对硬件的要求较高。农村学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避免将综合实践活动搞成书本知识的讲授和课堂灌输,确保其活动性、综合性、开发性、生成性的特点。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或社区资源。挖掘社会资源的教育意义,并为本门课程所用。

(四)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但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农村学校应根据《纲要》的精神,根据本地、本校的资源或条件,因地制宜地、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比如,没有计算机的学校,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乡村的小学可以到城镇的小学学习计算机,城镇学校的学生可以到乡村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只要掌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义,具体的形式、内容可以不同。

(五)活动内容要联系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自主活动。所选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主题的选择、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等,都应当选择那些与当地的题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题材来进行。比如,目前许多学校一搞研究性学习,就是环境恶化、垃圾成堆的调查,一搞社区服务就是到敬老院或孤儿院照顾老人和儿童等。实际上,那些诸如环境恶化等研究性题目,农村中小学生的体会并不是很深。一项农村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表明,当以环境恶化等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效果并不理想,而当以[3]因此,在农村中小学,盲目向城市学校看齐。

(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在课程改革中的统领、协调作用。改变以往的以评价教师的做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将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纳入政府的管理视野,积极创造条件确保这些课程的实施。特别是,政府要协调社会各部门,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统筹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发展,发挥综合效益。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管理的具体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落脚点在学校,程的校本化实施,行校本化实施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明确学校教育哲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具体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时,在学校育人目标内,动目标的一致性、和不足,充分评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能力。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规划,所小学旅游资源丰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目标之一。“怎样腌咸菜”为主题时,效果却格外的好。千万不要脱离实际,考试分数和主要科目为主评价学校、求

学校能否有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如何进

既是综合实践活动总目标在学校层面上的, 应体现学校特色。在设计每学期学校首先应明晰学校的育人目标,将其活动目标统一拼凑性,保持学校综合实践活其次,要认真分析学校传统活动课程的优势从学校现有实际出发,对全构建整体框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目标。如有将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当地的实际为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基本保证。又是学校育人目标的载体之一克服学校目标制定的随意性、连贯性和延伸性,学校因势利导,二、教师进行专业化分工

学校要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安排上科学分工。关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分工的问题,笔者认为无锡锡山高中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将指导教师主要分为两类,班级指导教师和课题指导教师。每个班级分配两个班级指导老师,这些教师仍跟以前一样随班上课,负责所在班级的研究性学习管理和指导。而其他教师都可以作为课题指导教师,允许他们以一种灵活、自主的方式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老师一般都由学生聘请,不需要跟班,主要在课外或平时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实践证明,这种专业化分工,教师参与课程指导的方式灵活了,学生开展课程活动的形式也活泼了。

三、科学开发、整体规划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1、设计学校内容整体框架

一所学校要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学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是关键。从学校层面而言,要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框架有个整体规划。这个框架的确立,主要依据学校设计的目标以及对学校情况的分析基础上确定。如,某所学校,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及情况分析,确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整体框架为:(1)了解社区的基本设施与布局。如商店、运动场所、公园、电影院、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社区政府办公机构等;(2)调查社区的道路、交通状况。如道路的车流量、人流量、违规情况、交通事故、路标指示等。观察社区的居住环境。如社区绿化、风景名胜、违章建筑、环境污染、卫生、治安等;(3)探寻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如居民的业余休闲生活方式、社区下岗工人再就业比例、街道小摊小贩经商情况等。

2、全面关注活动组织线索

为了避免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窄化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要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线索全面展开,另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某项主题活动时,从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自然、社会、自我)切入,充分挖掘主题活动中所蕴涵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素;同时,教师要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

3、整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讨论稿)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学生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式,以融合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坚决避免将四个指定领域分割开来实施的情况。学校要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整合的基本方法:把握各指定领域之间的共同价值追求;注意各领域之间的渗透和延伸,开发不同领域之间交叉、整合的课程内容;在每个主题活动内容的组织过程中,充分挖掘每个主题中所蕴涵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要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达到各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

四、加强教师有效指导的方法研究

学校要引导教师加强指导方法研究。可从学生活动主题具体目标的设计,学生活动的具体方法及其实施,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和工具准备,活动的具体实施,课堂活动的组织,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活动成果表达方式、原始资料的保存积累、学生自我反思等方面入手,加强实施过程的指导研究;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设计活动方案、搜集与处理资料、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表达与交流、怎样进行调查、访谈、实验、手工设计与制作、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基本方法的研究。

五、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机制

学校要积极探索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方式和途径,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评价的机制。要从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中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在评价目标设计时,要重点关注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道德、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合作与社会交往能力、认知基础与方法等方面的目标;在设计学生评价指标时,要从实施方法、实施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等维度设计评价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指标体系;要认真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方法,运用成长记录袋、活动过程的观察、学生自我反思、师生协商式民主评议、成果展示等多种评价方法。在学生评价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收集和分析学生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和数据;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提出改进计划;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过程与结果、个人与小组、评价周期与时空、多元主体评价的必要性与实效性的关系。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做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设计

一、确定课题 本课题的确定是教师有意向的提出。是针对学校少先队的活动来开展的全校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做环保小卫士。

二、制订方案

确定了活动课题,就开始了制订方案。我召集所有的少先队干部,宣布了课题,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去研讨“怎样开展活动”。也就是怎样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呢?学生们首先就这课题提出了几个方面的环保范围:

1、空气污染

2、水污染

3、土壤污染

4、噪声污染

5、光化学污染

然后就这几个方面的环保,我把队干部分成五个组,让他们自己选择一个小课题。并确定了活动方案,交流汇总的时间,每人不同的分工。

三、实施研究

各组明确了自己的研究任务以后,各小组就开展了实践活动。研究的方式从思考“怎样做一个环保卫士?目前存在那些不环保的地方?怎样去改造这些不环保的地方”这些问题开展调查、收集、采访,到提出改造方案,到检查监督执行,都是由学生自己操作的,老师只是起组织指导作用。下面就活动实施过程来看看学生们是怎样开展活动的: 调查---收集---采访---提出方案

调查:各小组就各自的小课题开展了调查活动,利用课间、课外、双休日时间向全校乃至校外人士展开了调查。一般是记录、观察。

收集:各小组把调查来的情况汇总,分类记录,从中思考,得出结论。采访:对一些问题有针对的开始采访。学生充当小记者,采访学生干部,采访家长,采访校外有关人员。虽然稚嫩,可学生的兴趣很高,而且采访的技巧越来越熟练。

四、交流展示

各小组把自己调查采访的结果向所有的活动成员交流展示,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完善问题。

五、活动的延伸

由于开展活动实践的都是学生干部,所以,这些学生干部就把这些活动的结果实施于少先队活动中。

六、活动反思

1、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活动的保障

2、老师与学生交流很重要

3、善于做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有心人

4、老师的指导要点到即止,老师只是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

《变废为宝》主题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二、活动准备:

1、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说说环境的变化,并了解当今社会人们是如何处理垃圾的,怎样变废为宝?

2、教师收集有关的图片、数据、文字资料。

3、废旧的垃圾物品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题目:

某村约有1000户家庭,如果每户家庭每天产生1千克的垃圾,那么1天之内,会有多少垃圾呢?

如果以30天计算,每个月又会产生多少垃圾呢? 如果一年以365天计算,每年又会产生多少垃圾呢?

2、学生计算。

3、“看了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垃圾的问题。怎样变废为宝?

二、活动过程:

1、学生观看录象。

2、“看了刚才的录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教师随机补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垃圾分成三类:

(1)、有机垃圾:又称湿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或餐余废弃物。包括:瓜果皮、蔬菜皮、变质食品、剩饭菜等。(2)、无机垃圾:又称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或可再生废弃物。包括:废纸、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织物(布料)等。

(3)、有害垃圾:又称危险废弃物。包括:废电池、过期药品等。

三、活动延伸:

“刚才我们的同学都表明了自己环保的决心。大家想想,用什么办法能使全校的同学,全社会的公民都参与到保护环境、减少垃圾的行动中去?怎样变废为宝?老师请大家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分组参加变废为宝实践活动。

四、布置作业:

1、小制作:根据小组活动方案,小组分别带自己制作作品的废品材料,制作小制作的工具,小组合作制作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安全。

2、作品评比:评比出有创意的作品,废品利用的有价值的作品,综合利用废品的作品。

“让绿色走向未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第一节课程的本质与定位

一、课程的本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超越了学科领域的框架,且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将儿童本位教育与社会本位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体为学习对象,以“问题学习”、“履历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柔韧学习”等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主探究课题、综合解决问题的精神、资质和能力为宗旨,经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教与学、内容与形式、感情与、个体与群体、课内与课外、自然性和社会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和丰富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定位。

1、它与学科课程并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它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它在学习系统结构、实践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着与学科课程质的不同。

2、它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能相互替代。

在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既要防止教学活动游离于学科理性,而步入学习的经验主义误区;又要防止学科的知识和系统教学活动的束缚,而局限在简单层次上的学科教学的重复和凑合。要及时补足学科教学的缺损。第二节课程开发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原理

1、教育学原理

①大教育学原理。大教育观依据社会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向,坚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当今知识“爆炸”,并且“日新月异”,因此教育应当时间长、空间广、内容多、效率高。时间长,空间广。是强调实行终身教育并发展各类教育。而内容多是强调发展博才教育,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效率高则是指教育不但要为儿童未来的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作文化知识的准备,更要作学力发展的准备。强调使学生掌握具有“生成性”的各种方法性知识。这些方法性知识包括信息收集和交流的方法、调查与访问的方法、统计测量的方法、发表和讨论的方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方法等等。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程努力拓展教育时空,使学习与学校外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课程教材在开发时注意内容的引伸性,教育途径上想方设法与广播、电视、戏剧、报刊、图书、讲座等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的链接。其次,本课程致力于实现内容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的重心转移,以及单一学习向综合学习的转变。②情境教学原理。情境包含主观情境和客观情境。主观情境即针对儿童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所创造的一种“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智、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儿童以最佳情绪状态,主动投入、参与到学习当中,获得主动发展。客观情境是指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在客观情境中,由于每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得到学习者经验背景的支持,也需要运用多种概念、原理。因此,本教材力求弱化或打破不同学科间的界限,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联系、整合。其次,客观情境中的各种事件与问题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由于这些事件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他们永远处于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因此,教师和学生在对事件和问题的综合探究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新的问题情境,即新生出许多潜在的学习机会,使自己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于是,教学内部和进程就变固定不变的静态的教育载体为不断变化的动态的有机的整体,这有利于学生对整体世界的理解和把握,避免了简单地按顺序复现不同科目各个方面的信息碎片,造成知识专门化。可以说,情境教学原理使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理论基础。

③探究教学原理。传统学校教育课程是以教师“告诉”的方式传递知识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我们并不否认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但这种教育方式所能传递的只是学问知识或者说科学知识。而相对于科学知识还有一种体验知识。体验知识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体验而产生的,当学习者在以后遇到相似的对象与情景时,体验知识就会转化为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探究学习特别注重直接感受和经验的积累过程,即注重知识的体验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指定探究的步骤,形成探究的环境,为学生的的探究活动提供方便,尽可能使学生达到自主地发现,从而使学生在简单层次上成为“科学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学不到许多科学的“事实”,但他学会了探究的途径和方法,领会了一种探究精神,并体会到科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领域。因此,本课程将体验知识纳入其中,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学问知识的能力。并且体验知识的纳入,也将弥补传统分科课程非人性化的不足,恢复学校知识的人性化特质。

④活动教学原理。人的知识结构是通过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建立起来的,而活动(外部活动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就是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联接点。因此活动教学努力增加学生活动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不断追踪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方向,例如民族文化、人口发展、繁忙商务、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当活动课的选题范围不再受到传统学科体系局限的时候,它就自然而然地将课堂和学校的教育延伸到无限广阔的时空。而本课程也致力于加强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开放的教育时空中享受到丰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而且“活动”作为一个综合的“工作单元”,其多样的活动方式,也使活动者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全面地、健康和谐地发展。

⑤合作教学原理。本课程注尤其重结合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来,使需要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的实践活动得以开展。因为在合作教学中,儿童在自己发展的阶段还不能完成的任务(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可以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得到解决。其次,师生互敬互爱、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也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儿童内在的机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强烈的认识、创造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合作性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成为一种主动学习的团体经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合作的意识与团队精神等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养。

2、心理学原心理

①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所谓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意义、产生知识。学习成果有赖于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以及丰富的教育环境的提供。所以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运用上引发、保护、激励儿童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以此促进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促进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预定、分科的知识和按科目方式熟悉知识的组织型态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显然,这样的学习环境不能保证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相联系,不能保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发生际遇,也就不能保证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开放的学习环境,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学习方式、组织型态等等都应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和取舍。开放的学习环境有除教师、教材、学生以外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多种因素构成,是一个不断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直接影响本课程的特色和价值取向。②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学习的潜能和动力,并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设置一种有利于自由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本课程就致力于设置这样一种自由学习的情境,即为学生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多样的学习手段。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中,人是整体的人,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次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即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从整个的人着眼,将知、情、意、行的教育贯穿其中,融会贯通。即不仅要传授知识、形成技能,更要注重学生情绪、情感、情操、态度、道德、信念、价值观的培养。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本课程的整体运作变纯粹的、工具性的灌输知识的操作活动为一种理想的、应然的对真理的追求,尊重人性,保护童心,崇尚自然,促进人的整体发展。

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观察学习,人类学习除直接学习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可以通过观察进行间接的学习。当然,观察学习不是对榜样的机械模仿,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学习形式,观察学习,可以抽样出榜样行为的特征,形成规则,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行为。因为这种观察学习随时随地在人们的相互接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因此本课程特别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使师生的行为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知识与个性得到互补。其次,社会学习理论也促使我们大胆地把不同区域内的生活内容引进教材。尽管这些内容,学生没有切身体验的机会,但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通过文字的阅读,大量图片、录像的观察,以及模拟情境中的模仿,学生还是有兴趣和能力接受。这种观察与模仿对人的个性形成,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养成,道德品质和社会性行为的塑造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智能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元性。人的智能结构由七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交际智能、内省智能。这七种智能要素同等重要,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同等关注。而且,这七种智能应该统和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培育,而不能将智力目标在不同的时间内被分段而单一地提出,并按部就班地训练、强化、巩固。

(二)差异性。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本课程充分保证学生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伙伴、程度上的自由选择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有意识地自我调整。其次,本课程引进了着眼于过程地多种评价方法,使教育在每个学习者身上得到最大成功。

(三)实践性。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着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拥有一系列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创造出有效产品地能力。因此,课程开发要注重实践性。

(四)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因此,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让其充分施展一技之长,并以此带动其它智能要素地开发,促进其全面发展。

3、文化学原理

学校教育和环境文化。文化是人类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依据他们的能力,在同周围环境的斗争中,以及在他们的理论与实践中创造的成果。也就是说,文化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社会历史背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根据地理区域分成了若干个板块,这种充分吸收“文化产生于特定环境”学说的划分不影响学习者对文化的整体感悟,相反,有利于历史纵深的推进。

广义地理解,文化赖以存在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要使文化健康发展,教育就应塑造、养育内心和谐、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的人。其中自然环境长期被视作被征服的对象,破坏严重,使人类直接面临生存危机。我们要保护和改善环境,必须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对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必由之路就是教育,根本途径是学校教育。于是,环境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了本课程重要的教育内容。第三节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 的界限,体现了水平组织的原则。课程根据组织成完整的教学单元。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实践性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思想和思维的统和工程。

从课程目标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人化”,即从课程的内容到结构的编排,从问题窗口到解决问题的材料援助,力求促进学生个性的自我张扬、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学生精神底蕴的充实饱满、学生只能力的全面提升。

从课程设计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程化”,即课程设计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对学生而言,本课程不是接受的对象,而是开发、开创的对象。学生面对的不是既定的静态的课程“支持本”,而是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基础的,可以叠加、拆分、完善的学习体系。对于学习而言,本课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一种履历、一种经验、一种方式、一种导向。学习本课程不是为了占有它,而是为了感知它、享用它。

从课程定位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息化”,即课程所含的信息量,以及信息量的无穷大。本课程追求一定的学问知识,但更注重体验性知识,并且力图促进两者之间的依存与融合,努力实现学科知识在应用中的沟通与活化;追求事实性知识、但更重视方法性知识,并力图体现两者之间手段与目的、基础与升华的统整性。第四节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地形成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设计重在为学生构建社会化、生活化、活动化、主体式、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在知识目标方面,重视体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在能力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计划能力、表现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在情义目标方面,着重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取心、责任心、共生心,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

(1)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域面貌和风俗人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获得积极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3)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4)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6)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不断追踪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方向,例如民族文化、人口发展、繁忙商务、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当活动课的选题范围不再受到传统学科体系局限的时候,它就自然而然地将课堂和学校的教育延伸到无限广阔的时空。而本课程也致力于加强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开放的教育时空中享受到丰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而且“活动”作为一个综合的“工作单元”,其多样的活动方式,也使活动者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全面地、健康和谐地发展。

⑤合作教学原理。本课程注尤其重结合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来,使需要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的实践活动得以开展。因为在合作教学中,儿童在自己发展的阶段还不能完成的任务(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可以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得到解决。其次,师生互敬互爱、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也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儿童内在的机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强烈的认识、创造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合作性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成为一种主动学习的团体经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合作的意识与团队精神等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养。

2、心理学原心理

①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所谓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意义、产生知识。学习成果有赖于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以及丰富的教育环境的提供。所以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运用上引发、保护、激励儿童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以此促进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促进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预定、分科的知识和按科目方式熟悉知识的组织型态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显然,这样的学习环境不能保证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相联系,不能保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发生际遇,也就不能保证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开放的学习环境,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学习方式、组织型态等等都应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和取舍。开放的学习环境有除教师、教材、学生以外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多种因素构成,是一个不断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直接影响本课程的特色和价值取向。②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学习的潜能和动力,并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设置一种有利于自由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本课程就致力于设置这样一种自由学习的情境,即为学生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多样的学习手段。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中,人是整体的人,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次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即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从整个的人着眼,将知、情、意、行的教育贯穿其中,融会贯通。即不仅要传授知识、形成技能,更要注重学生情绪、情感、情操、态度、道德、信念、价值观的培养。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本课程的整体运作变纯粹的、工具性的灌输知识的操作活动为一种理想的、应然的对真理的追求,尊重人性,保护童心,崇尚自然,促进人的整体发展。

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观察学习,人类学习除直接学习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可以通过观察进行间接的学习。当然,观察学习不是对榜样的机械模仿,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学习形式,观察学习,可以抽样出榜样行为的特征,形成规则,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行为。因为这种观察学习随时随地在人们的相互接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因此本课程特别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使师生的行为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知识与个性得到互补。其次,社会学习理论也促使我们大胆地把不同区域内的生活内容引进教材。尽管这些内容,学生没有切身体验的机会,但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通过文字的阅读,大量图片、录像的观察,以及模拟情境中的模仿,学生还是有兴趣和能力接受。这种观察与模仿对人的个性形成,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养成,道德品质和社会性行为的塑造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智能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元性。人的智能结构由七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交际智能、内省智能。这七种智能要素同等重要,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同等关注。而且,这七种智能应该统和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培育,而不能将智力目标在不同的时间内被分段而单一地提出,并按部就班地训练、强化、巩固。

(二)差异性。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本课程充分保证学生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伙伴、程度上的自由选择权,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可以随时进行有意识地自我调整。其次,本课程引进了着眼于过程地多种评价方法,使教育在每个学习者身上得到最大成功。

(三)实践性。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着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拥有一系列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创造出有效产品地能力。因此,课程开发要注重实践性。

(四)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因此,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让其充分施展一技之长,并以此带动其它智能要素地开发,促进其全面发展。

3、文化学原理

学校教育和环境文化。文化是人类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依据他们的能力,在同周围环境的斗争中,以及在他们的理论与实践中创造的成果。也就是说,文化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社会历史背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根据地理区域分成了若干个板块,这种充分吸收“文化产生于特定环境”学说的划分不影响学习者对文化的整体感悟,相反,有利于历史纵深的推进。

广义地理解,文化赖以存在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要使文化健康发展,教育就应塑造、养育内心和谐、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的人。其中自然环境长期被视作被征服的对象,破坏严重,使人类直接面临生存危机。我们要保护和改善环境,必须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对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必由之路就是教育,根本途径是学校教育。于是,环境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了本课程重要的教育内容。第三节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 的界限,体现了水平组织的原则。课程根据组织成完整的教学单元。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实践性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思想和思维的统和工程。

从课程目标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人化”,即从课程的内容到结构的编排,从问题窗口到解决问题的材料援助,力求促进学生个性的自我张扬、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学生精神底蕴的充实饱满、学生只能力的全面提升。

从课程设计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程化”,即课程设计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对学生而言,本课程不是接受的对象,而是开发、开创的对象。学生面对的不是既定的静态的课程“支持本”,而是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基础的,可以叠加、拆分、完善的学习体系。对于学习而言,本课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一种履历、一种经验、一种方式、一种导向。学习本课程不是为了占有它,而是为了感知它、享用它。

从课程定位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息化”,即课程所含的信息量,以及信息量的无穷大。本课程追求一定的学问知识,但更注重体验性知识,并且力图促进两者之间的依存与融合,努力实现学科知识在应用中的沟通与活化;追求事实性知识、但更重视方法性知识,并力图体现两者之间手段与目的、基础与升华的统整性。第四节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地形成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设计重在为学生构建社会化、生活化、活动化、主体式、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在知识目标方面,重视体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在能力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计划能力、表现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在情义目标方面,着重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取心、责任心、共生心,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

(1)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域面貌和风俗人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获得积极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3)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4)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6)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7)培养学生使用学习工具、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8)对人类的起源充满好奇,关心人的生理、心理奥妙,提高学生对人类生活、生命和心理的理解力。(9)对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的一些现象。如神奇的中草药、海市蜃楼,循环往复的食物链等充满好奇,并具有探究的欲望。领悟到这些大自然之谜和人类对大自然之谜的不懈探求构成了大自然的永恒魅力。

(10)热爱大自然,努力拓宽渠道、创造机会领略大自然的优美风光,向往绿色生活。

(11)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视作生命,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的自然事物,能领略到来自动植物的智慧、情感、幽默、思想……

(12)初步感知各种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的美学特征,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 识。

(13)了解并积极关注现实中的各种环境问题问题,身体力行,把保护环境的承诺付诸行动,并积极作好环保宣传。

2、阶段目标 中段(3-4年级):

(1)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关系、生活常识、健康的休闲方式和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基本能力。

(2)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的地域风情和习俗,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和人间亲情,培育学生的生活热情和爱美情趣。

(3)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社会发展历史、现代生活常识、文化艺术活动和人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认识人类自身

(4)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勇于的积极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5)初步培养学生使用文本、超文本学习工具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方法。

(6)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7)使学生初步获得参与探究的学习生活体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8)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理想、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和意志力。(9)培养学生初步的计划活动和组织管理能力。(5-6)年级:

(1)使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域风貌和传统习俗,体验民族风情,社会家庭生活和人间亲情。

(2)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发展历史、现代生活常识、文化艺术活动和人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生活、认识人类自身。

(3)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5)使学生具有初步地活动计划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具有初步地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6)初步培养学生地成果意识、质量意识。

(7)使学生初步理解祖国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的美学特征,体味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情趣,关心人的心理和生命的奥妙,提高学生对人类生活、生命和心理的理解力。

(8)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人格。(9)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

(10)培养学生从整体上看问题,并活用知识综合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11)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12)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

(13)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策划学习活动、主题论证、调查取材、分析判断和活动总结的能力。

(14)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经营和广告知识,生活安全知识、身心保健知识,并具有初步的经济活动能力和生活美化能力。

(15)使学生关心社会历史现状,关心文化活动,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民情,初步形成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课程内容

生命之源自然风光自然奥秘动物植物环境污染主题活动窗口主题活动窗口主题活动窗口主题活动窗口主题活动窗口人类的起源黄土高坡循环往复的食物链动植物的语言暴走黄沙恐龙的足迹茫茫沙漠取之不尽的新能源动植物的智慧“渴”望未来人与自然圣洁高原神奇天然的中草药动植物的幽默天下“酸雨”人与灾害绿色草原……动植物的品格温室效应人体的奥秘神秘山林动植物的自我保护古镇风雨人口与社会烟雨水乡动植物的情感天地走出“喧嚣”……迷人海滨………………主题活动示例主题活动示例主题活动示例主题活动示例主题活动示例绿色编写台绿色编写台绿色编写台绿色编写台绿色编写台 生命之源 人类的起源: 恐龙的足迹: 人与自然: 人与灾害: 人体的奥秘: 人口与家庭: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自然风光 黄土高坡: 茫茫沙漠: 圣洁高原: 绿色草原: 神秘山林: 烟雨水乡: 迷人海滨: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自然奥秘

循环往复的食物链: 取之不尽的新能源: 神奇天然的中草药: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动物植物 动植物的语言: 动植物的智慧: 动植物的幽默:

动植物的品质:动植物的自我保护: 动植物的情感天地: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环境污染 暴走黄沙

“楼兰王国”失踪之谜 “渴”望未来 天下“酸雨”

“水墨古镇”——塘栖 还临平一片洁净的天空 第六节教学实施意见

1、关于于教学内容、形式与时间安排

(1)在教学的内容组合方面,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地域风情和办学特色,围绕“绿色”主题,以及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在落实公共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重点教学内容。努力使教学的内容能够掀起学生的思想浪花、矫正和完善学生的性格、拓宽 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力求多姿多彩。尽量提供学生真实体验的机会,倡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实践性、综合化沙龙式、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匹配指导教师和教学媒体,灵活应变学习的组织结构和学习的场所,为达成教学目标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

(3)在教学时间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课时量,中段和高段每周1---2课时。教学时间的安排一般采用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学校课程教学的年、月,结合社区事业活动和学校的例行教育活动,确定本课程的集中教学时间和分散教学时间。集中教学时间主要用来计划、交流、展示、评价。

2、关于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意把握三个要点:①目标集中而明确,并具有高于学科教学的学习难度,防止课程教学的低水平徘徊,而导致教学资源的流失;②尽可能安排学生体验生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③体现教学弹性,以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现场调节,确保教学活性,防止“满打满算”。

同时,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要重视争取三个支持:①争取学生的信念和情感支持,以便开掘学习者的个体潜能;②争取社会、家庭的支持和学校教师群体的支持,以形成教学的合力;③注重警告学习资料的支持,充分享用教材里的学习支持库,同时,努力发掘和拓宽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途径,以丰富学习资料,提高学习的价值。

3、关于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程的教学评价要强化六个结合,即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本课程的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本地环境与异地环境相结合、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相结合、显性成果与隐性收获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家庭相结合。

4、关于课程教学的管理与研究

本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为了确保课程教学的质量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一方面要启用“精兵”来担任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主动培训教学骨干,努力使师资水平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强将”来主管本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使之成为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窗口。

根据本课程教学的特点,学校要把教学管理的重点落在课前计划(年计划、月计划和周计划)、课内实施和课后评价上面。同时,学校要积极为课程的教学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和物质环境,启动校校互动、班班互动、组组互动、人人互动,确立课程教学的研究专题,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出“点子”、多搭“台子”,以充分开掘课程教学的生命活力。

第四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工作总结

强化工作管理,稳步推进基地发展——大兴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工作总结经过了2011年的试运行,2012年的正式运行,2013年基地各项工作均已步入正规,运行正常,共接待本区小学四年级以及其它年级学生一万余人,圆满完成了本学生实践接待任务。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基地有步骤分重点完成了各项工作,在基地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完善课程设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基地管理工作2012年8月,基地被区教委批准为法人单位,先后建立了主任室、副主任室、学生管理处、课程建设处、后勤管理处、综合办公室等基地职能部门,进一步规范了基地管理。基地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努力挖掘每个人的个人潜能,使他们建言献策,共同参与基地的管理和建设工作。本,针对基地运行后的管理、教学等方面的问题,经过多次商讨,我们把原有规章制度再次细化,增加了考勤制度、学生上课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制度、听评课制度、实践活动安全管理制度等,并规定每周一和周五下午为政治、业务学习时间,安排专人负责,保证学习效果。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相信随着基地的不断发展,基地的规章制度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合理。安全工作是基地整体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分别与车辆租赁公司和学生送餐公司签定了安全协议及合作协议。

第五篇:九十学时专业发展培训总结

专业发展培训总结

今年,我很荣幸参加了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从2012年1月15日开始,我们来自秀洲区各个学校的小学语文老师,聚集在教师研训学校,组成了第二批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队伍。聆听着专家们字字珠玑的讲授,参与着同学之间句句深入的研讨,感受着每一位师长、同仁那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教消得人憔悴”的激情,我的内心如沐春风,时时感动着、收获着、自省着、前行着„„

现将整个培训进程作如下总结:

一、聆听专家讲座,确立前进方向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谁指点。”确实,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长远,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建构新理念。而新的知识经验的获得,除了通过自己平时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之外,必不可少的就是拥有专家的引领。专家的引领能给我们树立正确的前进方向,让我们少走弯路,得到更大的长进。

这次培训期间,嘉兴教育学院师资培训处的陶李钢老师的报告《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要素》中的一句名言教“育是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片树叶摇动另一片树叶”,使我的教育观豁然开朗:教育并不是单纯的传授,而是一种唤醒,要唤醒学生的自我能力。我们秀洲区的语文教研员谢国良老师关于《优化过程设计与理答建议》的讲座,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要从“得言”和“得意”两个方面进行,要做到“言意兼得”。平湖市教研培训中心的王爱民老师关于《深入解读教材 有效实施教学》的讲座,让我知道了教师要有四种教学实践智慧,即解读智慧、设计智慧、生成智慧和反思智慧。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金剑辉校长的报告《小学作文有效性研究》,从他们学校的课题实践着手,给我们讲述了作文教学的各种操作模式,其中一些新颖的操作方式让我耳目一新。南湖区教研室的何方芳老师《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讲座,从“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方面给我们阐述了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嘉兴市教育学院的刘晶老师的《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谈》和《明确年段目标 实施有效教学》两个讲座,也让我获益匪浅。

二、品读一本好书,收获一种理念

读书是每个教师课余时间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多读书、读好书的作用不言而喻,不必多说。在这次教师专业成长培训中,我们每个学员都得到了一本好书《语文课如何是好》。正像作者王晓春老师在本书“前言”中说的那样:中小学这么多门课,没有哪一门像语文课这样狼烟不断、战火连绵。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在这几年课程改革中不断地经历着各种新的变化,自己真感觉不会上语文课了,很多时候都感到十分迷茫。本书作者是基础教育研究所的退休教师,一生致力于教学研究工作。怀着崇敬的心理,我认真地拜读了这本《语文课如何是好》。书中,作者不但批判了现今语文教学中一些不恰当的观点,更是详细地阐述了语文课程的知识体系、专业内容,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把握到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的对待„„各个方面梳理语文课程教学,对我们老师正确把握语文课程帮助很大。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是作者王晓春老师自己的对中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一些设计举例。王老师对基本每篇课文都从“课文解读”、“课程内容开发”、“教学活动设计”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王老师对课文理解独到,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课文中的精髓所在和某些教材中不合适的地方。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最最关心的莫过于教学活动设计这一版块,如果在这一版块中王老师能更细致地给我们介绍教案的建构及设计的理念的话,我想我们就能更直观地明白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我们的收获也将更为丰富。

三、课堂教学实践,观摩赏课中成长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我们的九十学时培训中,也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安排了好多天的教师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我不但听取了同年段老师的课,自己也上了一节研讨课《雷雨》。经过多次的听课、磨课,感受了多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老师们对课文理解上独特的视角,教案设计中准确的把握度,课堂教学中智慧的教学言语,都让我受益良多。特别是4月17日下午,我们所有的学员在秀洲实验小学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执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课堂上盛老师让居里夫人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定格,课堂后盛老师优雅、睿智的形象也在我们听课老师的脑海中定格。我不禁被盛老师那种大气、从容的教学风格所折服。5月11日和12日,我们全班老师去了宁波栎木小学取经,观摩了栎木小学的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展示和学校老师的校本研讨活动,听取了栎木小学关于校本研讨的经验介绍。这次行程,让我开拓了视野,更深入地了解了有关校本课程和班级读书会的操作方法。

美好的时光总过得非常快,转眼间,我们九十课时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也已经结束。回顾这大半个学期,我虽然时常为出去培训学习这一天的课时任务调换而感到烦恼;也会为自己出去太多,学生思想上有点松散而产生紧迫感。但是,这九十学时的培训却实实在在地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更新了我脑海中的教学理念,也重新点燃了我的教学激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的教学能力。感谢前来传经送宝的专家老师们传授了我先进的理念和经验,感谢一同学习的学员老师们陪同我一起成长。教育教学的道路是任重而道远的,我要以我满腔的热忱,化作我前进的动力,在教育教学道路上扬帆远航。

下载嘉兴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90学时专业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嘉兴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90学时专业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

    浙江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浙江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建议一、活动教学的准备 第1条学习《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纲要3-6年级(试行)》和《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纲要7-9年级(试行)》......

    嘉兴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调研报告(★)

    嘉兴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调研报告 日期:2011年04月18日2009年9月6日到9月8日,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国家发改委体改所以及中澳管理项目办公室就嘉兴市推进统筹城乡发年展......

    材料专业综合实践报告

    1.名称:塑料瓶 形状:上段成锥形,下部是圆柱形。 化学组成:矿泉水和可乐瓶是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另外食品包装塑料瓶材料还有聚丙烯pp,高密度聚乙烯HDpE等。 用途:生活中......

    专业综合实践报告

    专业综合实践报告1 实习目的和内容 大三寒假,学完专业课之后终于进入了早有二万的专业综合实践环节。专业综合实践是我们专业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

    专业综合实践报告

    专业综合实践报告 专业综合实践报告1 实习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

    专业综合实践报告书

    专业综合实践报告书一、目的与要求: 数字化设计综合实验、实践实在学完了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相关专业课程后进行的一个实践性任务。涵盖了数字化设计的关键内容。目......

    朝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工作总结

    放缓教学节奏 抓好过程落实 (朝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工作总结) 朝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踏着紧张的节奏,迈着坚实的步伐,我们又走过了一个秋冬春夏。我县综合实践学科在局领导的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