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常规中的“三定四重六了”

时间:2019-05-13 03:4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常规中的“三定四重六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常规中的“三定四重六了”》。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常规中的“三定四重六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三定、四重、六了”规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规的建立,检验标准是学生是否形成了优良的学习行为习惯。当前,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努力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整体呈现学习材料的教学方式。老师把传统的教学常规管理忽视了,有的老师为了迁就学生的学习个性,对不良的学习习惯不敢管,听之任之,导致数学学科常规建设出现一些问题。

另一方面,教师们为了追求短期质量的提升,往往看重的是显性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强化,但对虽有持续影响力,但不能立竿见影的常规和习惯,无瑕顾及,这是教师的短视行为所造成的。

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重提数学课堂学习规范的建立,目的是为了数学学科的基础质量起到保底的作用,同时也增强教师抓学习常规管理的自信心,毕竟建立常规形成习惯才能使我们的教师越教越轻松,学生越学越有味,“减负”才能落到实处。

现在的问题是:有的人认为常规的制定越多越好,越具体越好,越高越好,实际上,这样太多了,可能觉得全面,但老师们会认为得这么多的内容,不知从何做起,反而干脆不做,不去操作和关注,无什大碍,常规真就成了一纸空文。

根据以上思考,我们对视野所及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调研、课堂观察和尝试实践,逐渐形成了比较简接明了的“三定四重六了”规范要则,对全体教师的数学教学和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教学意识需“三定”:定预习习惯、定思维参与、定认知技能

(一)让数学预习铁定成为习惯。它要成为每个教师对学生的自觉要求,成为学生的学习基本常规。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80%教师对此持反对态度,认为预习就是阅读文本、变相灌输,无预习使课堂交流更主动、更充分,使课堂探究更深入、更有效。认为数学预习会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势、减弱对新知识的新鲜感或者认为会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探究性学习之前,是否可以先让学生进行预习?我们认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得从预习开始,只有通过预习,学生才会在课堂上对教师的一些提问作出快速的反应,才会有精彩的发言;如果没有预习,就很难在课堂上暴露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盲区和存在的问题,而只能通过作业暴露出来,进而就会增加老师和学生的课后辅导压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依靠预习来培养,所以数学教师应明确预习的重要性,它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起点。同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交流是否主动和充分,取决于儿童是否有交流的欲望。预习使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产生更多的反思和感悟。预习后,教师的提问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探究的时间,激发学生探究的自主性。教师要教的就是学生预习后没学会的内容,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深度,我们课堂才会更加的充满智慧火花。

那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我们认为要建立统一的预习运行体系。首先应确定预习的内容,至少应包括:做准备题、看懂例题、思考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提出预习后的疑难问题。其次,应规定相对固定的预习时间:如早晨、放学后、课前等;最后,应建立“数学预习本”,对上述预习内容作适当的记录便于任课老师检查,找准教学的起点,以利于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当然各年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细化要求,给予具体指导。如背景式预习,即指导学生收集要探究内容的背景材料及收集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等。如“年、月、日”的教学,可让学生收集各种年历卡,查询闰年的来历等,课中组织学生结合材料阐述自己的发现;归纳式预习,即引导学生对授课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如单元复习,可让学生先对单元内容进行整理复习,在课中进行展示、交流;难点式预习,既指导学生将新课内容中的难点和不理解之处列出;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质疑、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等等。

(二)把“学习参与度”框定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评价尺度——提高思维含金量

要让全体教师,形成共识的是学习的参与度,主要指向师生思维的参与度,它的起点是学生“专注”地听教师、听学生,然后才有全身心思维高度拨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要做到高参与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在预习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预习可以使有些问题作提前的思考,在课堂上面对已经思考过的问题会有较多的学生参与并会增加一部分学生的信心。教师在备课时应单独对本堂课中所提的问题作反复的斟酌,使所提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注意问题的加工度,要适合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难度。同时倡导教师向学生收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加以辅导。教学设计定位应在学生已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才能真正转变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

2、对问题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对课堂上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切不可为问而问。对于每个问题必须要等大部分学生对所提问题能作回答时再请学生发言。

3、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要解决举手学生少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学生因说话的次数少而不敢站起来回答。因此我们在上课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一方面可激起他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此,可提出两个“必须”:1)每节课必须让每个学生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包括同桌间的发言);2)每周必须让每个学生有一次站起来发言的机会(可让小干部对每节课的发言情况一一记录)。

4、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

首先,可以向英语学科学习英语课堂上师生互动的亲和力(如每节课对表现好的同学发一些小贴纸等);其次,可以对每节课学生的发言情况作一些记录,定期对发言积极的学生和进步较大的学生进行表扬并给予一定荣誉。

5、可以尝试和提倡“人人举手”的做法。

如对所提问题能作回答的举右手,对所提问题暂时还不能回答的举左手。这样至少可以让每个同学明白上课是要举手发言的;举手发言并不只是那些优生的事;我现在不能回答说明我还要努力,不能回答学生至少必须回答出“问题是什么和我想到哪里想不出了”等。

(三)把认知技能落实为保低目标。

作为数学教学,数学的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形成,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师眼中的保底目标。不管东南西北风,咬定“双基”不放松。

二、教学过程要“四重”:重听、重说、重思、重练

(一)重视“听”的习惯培养

1、听老师讲应做到“专注”。

当老师在讲解或提问时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应集中在老师身上,目光也应指向老师。这必须作为每日强调和对学生提出的首要规范,节节强化,不形成习惯不摆休。

2、听同学的发言要做到“静候”。

学生发言时,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必须指向问题中心,应静静地听完发言者的发言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其他学生对发言者的观点有意见或有补充时,应在该生发言完毕之后,举手补充或提出意见,杜绝随口回答。可尝试要求学生在对发言者提出意见或补充之前先对发言者的观点作出简要的评评价:如,我同意XX的观点但我还有补充等。

教师可适时提一些对同学发言的复述性问题:如,你听懂这位同学的发言了吗?谁再来复述一下这位同学的观点等等,不一而足。

(二)重视“说”的习惯培养

1、要把话说完整。

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不完整时,教师要及时地指出,并要求重新回答。

2、在回答问题时,要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最后结果进行阐述。对只说结果没有思考过程的回答教师要适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3、面对教师的提问,应举手示意并由教师指名后再作回答。尽力杜绝不举手而直接坐着说出问题答案的现象。这不但使一些想举手发言的学生也放弃了举手的行为而随之大声附和,同时也剥夺了其他同学进一步思考的权力。对此老师们应有意识地加强引导,杜绝数学课堂中大声附各现象的泛滥。

4、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教师既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简要的概括或复述,又要对此进行提升和数学化。(2)教师既要对学生的发言作出鼓励性的评价,也要艺术性地指出不足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

(三)重视“思”的习惯培养

1、养成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和思考的习惯。

2、培养学生时时问个“为什么”的思考习惯。

3、经常让学生自己问:“我还有不一样的想法或做法吗?”

4、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同时教给学生思考的办法。

(1)注意引导学生对思考采取认真的态度。聪明的孩子可能懒于思考,因而他们对任何东西都会不加思考地发表看法,对此应引导他们认真思考。

(2)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越早越好,小学生往往有千奇百怪的想法,要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

(3)随时给学生出一些思考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

(4)引导学生对问题要全面思考。

(5)善于归纳,举一反三。

(四)重视“练”的习惯培养

1、转入练习的速度要快。这就要求在课前对与数学有关的学习用具及相关的作业本准备充分,以及对教师指令的快速反应。

2、要建立专门的课堂练习本及草稿本以便于随时检查学生的课内练习情况。

3、课内练习本的使用也应强调格式规范。

4、对学生的练习,先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再教师加以评定。

三、家常课堂讲“六了”: 进了、讲了、做了、补了、说了、批了

1、(进了)导入新课高速度,力求3-5分钟内进入新课教学,忌追求形式。

2、(讲了)每堂课师生交流及教师讲授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内。

3、(做了)课内至少要留给学生5—10分钟的作业时间(高段5分低中段10分),以利于教师做到课中补。

4、(补了)课堂教学前指导后进生预习,课堂教学中关注后进生思维训练,课堂教学后为后进生面批作业,发现不足及时纠正,既提高后进生自信心,又提高教学效能。

5、(说了)倡导课堂内的小组讨论,组织讨论必须有效,切忌流于形式。力争100%学生有说话机会。

6、(批了)下课后,提倡每位教师捧着作业本离开教室,最好是当堂面批了。

(本文发表于《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8年第1-2期)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新常规

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新常规

预备铃响:

(师)铃声响(生)趴桌上(师)头(生)朝右(师)等(生)等老师 师生问候: 上课:(师)小朋友好!(生)老师您好!(原地起立)下课:(师)小朋友再见

(生)老师再见,谢谢老师!进入倾听的准备:

(师)小脚

(生)放平(师)小手

(生)放好(师)小耳

(生)听清 听的时候:

(师)眼睛

(生)认真看(师)耳朵

(生)注意听(师)一心

(生)不二用(师)做个

(生)好学生。正确的执笔:

食指拇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在后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连线的时候:

(师)一

(生)放(师)二

(生)靠(师)三

(生)连 写完作业后:

1、(师)停笔(生)抬头

2、(师)说停(生)就停 打开书本的时候:

(师)一

(生)打开书本(师)二

(生)垫好垫板(师)三

(生)小手指题 发言:站直、大声、响亮。同桌交流: 同桌悄悄说,左边先说给右边听;右边后说给左边听;若有错误,及时提醒纠正。坐姿整理:

1、(师)1、2、3(生)坐端正。

2、(师)最高境界

(生)静悄悄。

3、(师)拍手三下(生)拍手三下。

4、(师)两脚踩地(生)脚并拢

抬头挺胸

看黑板(老师)。

下课:

(师)一

(生)换,二

塞 三

对齐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困惑与对策

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本形式。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启动之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课堂上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正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然而在这教育改革的明媚春光下,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困惑,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这不利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困惑一:观念陈旧,方式封闭

对策:发散思维,实行开放式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使教师很满意。如一些教师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页“$以内的加法”时,先让学生看图片回答:%&'左边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几个纸鹤!%”'右边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几个纸鹤!%#'一共有几个纸鹤!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后,再用同样方法教学#(&)$。最后教师指挥学生完成书上的做一做,教师说一学生动手做一,教师说二学生动手做二„„这些老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的框子内转动,这种过于统一、注重封闭的教学都是不利于他们的发展的,不但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而且在心理上依赖或习惯于跟着老师走。

小学生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身心的特征等原因,往往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从而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这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新课程教学体现的是开放的文化,只有开放才有空间,才有选择,才有合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求知,学生能想的让他们想,能说的让他们说,能做的让他们做,真正实行开放式教学,以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困惑二:定理背诵,缺乏理解

对策:自主构建,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一些教师为了让孩子们更快地掌握知识,就要求他们背公式、背定理,这一拔苗助长的做法不但不能帮助孩子们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而且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恐惧甚至是厌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理解各不相同。正如奥苏伯尔所说:“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不同的认知结构导致新知识的固着点、同化和顺应的途径、方式、方法、习惯自然各不相同。因此,课程标准多次指出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思想。只有这样获得的数学才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活的知识,有用的知识。

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有的学生擅长于用形象思维立体地理解数学;有的学生更趋向于用逻辑思维抽象地理解数学。因此,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在适应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上,理解数学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如《时间》一课中,有学生对1时——1时半这一过程是这样理解地:长长瘦瘦的是分针是叔叔,他跑步跑得快;而那个矮矮胖胖的时针是老公公,他跑得慢。叔叔已经跑半圈了,老公公还只有跑了一小格里的一半。显然,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数学的,所以很容易掌握。

因此,只有自主建构过的才是学生自己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东西对学生来说存在着距离感,不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得有多深刻和透彻。对于学生来讲,他们需要的是经过重组后在头脑中留下的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些东西。由此可见,学生需要的是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数学,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

困惑三:方法单一,效率低下 对策:贴近生活,增强实用性

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能体验到快乐?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不善于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习惯于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认为只要学生在做题时都能做对,那就是好的教学。把本应活泼的课堂变成了传授知识、灌输知识的课堂。

据香港的一项针对当地学生的调查表明,学生以数字、符号、公式等来形容数学,将数学简化成运算. 亦有一些响应带有“课堂数学”的强烈影子,例如认为数学是“用公式计算”和“背方法”的学科,以及“很多计算方法都能得到相同答案”和“答案准确”等,这大概是由于他们的数学观多来自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数学”大多是教导学生如何去运用定理和公式,题目答案唯一。而谈到数学具有实用性的功能只有30%的学生。

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应尽量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直接去提炼数学问题,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联系品德与生活课中的超市购物这一情境,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带20元,又罗列了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商品,然后要求他们去购买。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购买方案。紧接着又问,如果只能买三样东西,并且不能超过15元,你会选择哪三样?最后再问,如果要用最少的钱买数量最多的东西又该怎么买?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激起了孩子们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常见问题的兴趣。正如古罗马教育家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这就是说,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才能感动学生学习科学;在数学课程中只有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才能感动学生学习数学。

困惑四:处理教材,舍本逐末 对策:根据实际,恰当处理

传统教学强调“教师应当紧扣教材”,而新课标强调必要时适当地突破教材。后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结合学生实际和当地环境,小则更换一些简便易行的题目,大则适当地改变教科书中某些课时的编排次序等,这确实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提倡创造性处理教材,不但把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搞得支离破碎、无重点,并且将教科书上很好的内容也处理掉了。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不利用课本上的题目,不按照教材编排意图,而是先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掌握特征,然后出示一个正方体实物用同样的方法教给学生。最后教师问学生:“正方体是一种怎样的长方体!”学生都答不上来,教师只能自己说出“特殊的”三个字。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起来是教师把教材处理后进行教学,是新观念下的教学行为,但实际上是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对立起来让学生学,把课本上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密切联系的“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等重要句子都给“处理”掉了,造成了不良后果。因此,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追求处理教材“热”,以致舍本逐末,而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恰当地处理教材,以求高效率。

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需要教师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设计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应当反思一下,以往我是怎样教学的,通常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特征是什么?是否有助于学生发展,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再看一些教学改革的案例,就会发现,原来教学还可以这样组织,学生还可以这样学习。思考一下,以往教学中学生是什么角色,教师是什么角色,是不是可以尝试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并想一想,如果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之后会发生什么。把思考付诸于行动之后,迎刃而解地不单单只是困惑„„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

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小课题阶段性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初探 内容提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围绕“数学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解题策略,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问题。从问题提出——解决及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正 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具体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于这一基本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从问题提出——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初步探索,获得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生活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教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星期天,你妈妈让你去买两箱牛奶,那时你会思考那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言:每箱牛奶多少钱,至少该带多少钱?;也可以是每瓶牛奶多少钱?每箱牛奶有几瓶?至少带多少钱?······这样,学生提出了许多切题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及时提问,“你准备怎样解决以上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两个方法:看标价说明;问售货员。这时可呈现两种情境: ①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48元,买2箱。②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24瓶,每瓶2元,买2箱。并提问:“你能根据以上两条信息,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马上提出:根据调查①可解决买两箱牛奶共需多少钱?;根据调查②可解决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买一箱需多少钱、买两箱需多少钱?等数学问题。接着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了以上问题•……这样,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购物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2、发扬民主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好学多问”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学生提出问题标志着其思维的萌发,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直接体现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的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课堂表现为“怕提问”。要学生提问,就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胆量。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给学生一个个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自主提出问题的学习行为。曾有这样一个课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位学生对“四万万同胞”的“四万万”提出了疑问,许多学生发出哄笑。这位教师不但没有责怪学生愚昧无知,反而鼓励了他,同时在解决“四万万”就是“四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为什么用四万万而不用四亿“的研究,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提问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决心。可见,只有当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表述时,教师才知道学生“疑”在哪里,“惑”于何处。才能对所教知识进行有效的指导、点拨和调整。反之,如果教师把学生的一些发自内心却又异想天开的问题,看作是旁门左道,是“有意捣乱”采取压制的方法,那么,久而久之,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会大大降低,甚至被扼杀,成为真正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发扬民主意识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是开启思维之门器官的钥匙。

3、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进一步掌握提出数学问题的针对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反思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对本堂课所涉及的数学问题进行自觉反思,逐渐明确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问题是无关紧要的,使以后提问更贴近所学数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仅仅是教学的开始,“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其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更多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体验知识产生的原始状态,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这样,在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成为可能。怎样丰富学生“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在灵活多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尽量使每位学生发挥其思维的最大潜能,使他们感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已成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思考的重要课题。首先,要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求方法。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进入角色以后,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有一位教师在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一改往常教材中的“讲解式”(摆小棒)的呈现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发现式”,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爸爸让明明计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会儿,向同学们求助,谁有妙法帮我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顿时情绪高涨,积极思考,此刻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说等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了学生间多向交流。最后,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有把18看成20(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13+7+5)的;有把7分成2和5(18+2+5)的;有数手指的;也有用竖式计算的,等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正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种体现。问题一旦经过一番努力后被解决,学生就会有紧张愉快的体验,有成就感、自豪感、价值感,这些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源动力。其次,可建立学习小组。学生的发展存在者不平衡性,无论哪个班的学生,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所具有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生活、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在课堂上,面临着要解决的一个个数学问题,学生的解决方法是各不相同的。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解决问题,我们可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建立学习小组,小组中学习水平上、中、下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推荐一个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不同水平的层次的学生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信息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这样,小组成员对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行适时的合作交流,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与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经常性的合作交流中,提升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探索中解决数学问题。皮亚杰认为:“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与手”、“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因突破教材的局限,变传递结论为鼓励发现新知。事实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探究而获得。如针对学生所提问题“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吗?”教师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对自己的圆柱模型进行自主操作,讨论“有什么方法验证圆柱两个底面是否相等?”这样学生通过剪、量、叠等多种方法,进行积极地讨论、探索,得出“把上下两个底面剪下叠起来,是否完全重合”;“量上下两个底面的直径、半径、周长,是否相等”;“上下两个底面的对称轴是否相等”等多种检验方法,并从中得出“圆柱上下两个底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动眼,解决了问题,使其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又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题:“请在下面平行四边形上画一直线,使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于是学生纷纷投入“如何分”的学习活动中,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找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如图)……得出,这样的线可画无数条。但教师并不到此为止,而是接着提问:这些平分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再次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只要是通过平行四边形中心点的直线,都能平分这个平行四边形,同时孕伏了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这一知识。这样的处理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三、引导学生合理地应用知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现实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学生学习数学不但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上所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周围的事物,理解并处理有关问题,使所学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真正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用之于生活”。在这方面,教师要自觉做到学生“用数学”的引导者。例如,学了“统计知识、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测定”后,我们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数学用之于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宽;量一量黑板、课桌、书本的长和宽;量一量家中家具的长和宽、爸爸妈妈的身高;测一测爸爸妈妈的体重;算一算逛街所购货物的价格等,在“用数学”中,体验所学知识的作用,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又使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又如,在学习了“利率、利息”等概念后,一位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沟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他编制了这样的题目:“今天,爸爸把这月领到的工资1850元存入银行,所存定期三年,那么三年后的今天,爸爸取钱时,可取回多少元?” 这样的问题,与生活非常贴近,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通过调查,了解银行利率,并应用自己刚学的百分数知识,通过实际计算,学生不仅巩固学习知识,了解了金融知识,从而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学生的数学知识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究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应用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和谐地发展。

2012年5月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规[小编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规

南溪县大观中心校

殷贤华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的主阵地。课堂是学生花费精力最多的场所,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低效是最大的低效。目前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课堂教学时间浪费,低效劳动的现象普遍存在。不管你是否承认,现在有些教师确实适应不了学生的需要,在误人子弟。提高课堂效率,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了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辛苦,也是低效教学。实践证明:苦教苦学苦考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但考试分数并不全等于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等“硬性指标”,更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人格等“软性指标”,就是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而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那种靠加班加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但往往学习无后劲,日后也很难有作为。要实施高效教学,教师就不能只考虑知识,不考虑学生,应在教学各个环节上下工夫,多想学生之所想,又想学生之未想,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节约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就必须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规,从常规变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常规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全体教师要进一步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的落实,严格执行《教学“五认真”实施细则》,努力做到“六个有效”: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作业(练习)、有效课外辅导、有效组织实验、有效实施评价。

1.认真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方案,教师要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认真编写教案。教案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1)本课(或章、节)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课时数。(2)教学内容的阐述分析,其中重点、难点的阐述要准确具体。

(3)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特点及任教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教学方法。(4)主要教学环节的安排。(5)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6)作业布置。

1(7)教案必须分课时设计、编写。教龄不满五年的教师必须写详案,否则不得进课堂上课。

(8)授课结束后要写明教学反思(即教后感)。2.认真上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每个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这个中心环节,贯彻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原则,突出主体,优化教学方法,讲究教学效果,上好每一节课。具体要求是:

(1)讲课前要花一定时间温习教案,作好上课的充分准备,带足必备教具于上课(含眼保健操)3分钟到达教室。准时上课,按时下课。

(2)用普通话教学,语言简练明确,富有启发性和吸引力。举例、解说、示范解题、实验操作等规范准确,无常识性和科学性错误。板书工整规范,教态自然、亲切。

(3)随时提醒学生对重要内容作好课堂笔记,书就是笔记本。

(4)下课前对本课教学要点进行小结,小结必须简洁、完整、重点突出。(5)课后对本课教学实施情况及时小结,将心得写入教案,供今后教学参考。

(二)训练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对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全体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训练和养成,指导学生从课前预习,课内准备,课后复习和作业,课堂听、记、思、说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预习习惯

(1)按照教学进度预习新课,要对照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题,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读书要做到“四到”。

(2)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学习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划出概念定律。(3)预习时要边读边记,疑难问题要记录。2.课堂习惯

(1)课前1分钟进入教室,端正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左顾右盼,坐要达到“四要”。迅速将数学书、笔、草稿本平放在课桌指定位置。

(2)课堂上坐好,认真听讲,适当笔记,不插话、不打岔、不故意发出不协调的响声,不做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事,老师每提一问都要举手。勤于记录重点、难点知识,典型例题,思考提示及解题思路等。及时归纳小结,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3)课堂练习时,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独立完成;当有困难时,可举手向教师请求帮助。提前完成练习的,要安静地进行检查或自习。

3.自习习惯(1)自习课保持课堂安静环境,不闲谈,不故意发出响声。有学习上的问题,可以向同桌示意,征得同意后,进行笔谈交流。

(2)合理分配学习时间,进行复习、作业、预习,不看与学习无关的书报。4.作业习惯

(1)作业须在复习、弄懂的基础上进行。

(2)文字可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书写,字迹清楚工整。作图或制表用铅笔、圆规、三角板等专用工具。

(3)做作业要明确要求,按规范格式解题,要条理清楚,步骤明确,书写规范、工整,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不抄袭别人的作业。

(4)做好作业后,要认真检查修改。作业本发还后,要仔细回头看,认真领会老师的批改意见,及时分析作业中差错的原因。主要学科每门准备一本错题集,收集错题,并加以订正。

(三)规范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布置要统一,要适量。要精选作业,自编作业,加强校本作业的建设,主要学科每天要有校本作业。校本作业要全批全改,要做好讲评及二次订正和二次批改工作,教师批改作业必须及时、认真,不得让学生或他人代批。批改符号要统一。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基本正确但有局部错误的打“√”。应根据作业情况评分,采用等级记分,英语用ABCD四个等级,或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可视作业情况给以简明的评语。凡需学生订正或重做的作业,应写明“重做”、“订正”字样。批阅结束写明批改日期。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常规中的“三定四重六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常规中的“三定四重六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全息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愉快教育” 单县张集镇三关小学 王培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

    小学数学新课堂教学模式2

    小学数学新课堂教学模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小学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要使......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阅读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阅读 【摘要】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练习[范文模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练习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背景: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起着形成和发展数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常规训练总结学习

    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大多数年龄只有6岁左右,来到新的环境,接触新的老师和同学,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那么新鲜,充满的吸引力。很多同学自制力不强,很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干扰,做......

    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

    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 学习心得体会 2012年10月29—31日,我有幸参加了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观摩了名师的示范课,他们的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也......

    小学数学新课堂教学模式(共五篇)

    小学数学新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工作在我县已试行五年,通过全员培训和广 大教师的亲身实践,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和 落实,教师课堂教学思想,方法手段等有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