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一上册)

时间:2019-05-13 03:0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一上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一上册)》。

第一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一上册)

博爱县职业中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和《论语》的有关知识。

(2)疏通文意,把握思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分角色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感受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感受孔子的形象及其教育思想、教育魅力。

三、教学难点:

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教学设想:

根据本单元学习重点古诗文的诵读和欣赏,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各组成员分别活动,由分担角色朗读上升到扮角色表演。活动的原则是:由读到演,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在读中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在表演中体会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气质和风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邀请嘉宾的形式展示出孔子的画像,然后借机介绍孔子和《论语》)相关资料(由课件展示)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代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课件显示学习目标)

二、朗读体会:

1、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小组分角色朗读,演绎古代版的“孔子讲学”情景。)应注意的字词: 哂相铿沂喟雩冠

2、再读。要求:疏通文意,理清思路。(小组分角色朗读,用现代语言演绎现代版的“孔子讲学”情景。)

(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思考问题:

(1)从内容来看,这一段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2)你能理出这篇文章的思路吗?

3、品读。要求:把握性格,感受魅力。(模拟情景对话,要求展示出人物的性格。

第二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根据本单元学习重点古诗文的诵读和欣赏,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各组成员分别活动,由分担角色朗读上升到扮角色表演。活动的原则是:由读到演,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在读中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在表演中体会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气质和风范。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对话语言,分析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3、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魅力。

【学习重点】

通过语言和简单的动作描写展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文中重要的词语和特殊句式。

【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分角色朗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学习过程:

一、夯实基础,积累有关常识。

(1)(以邀请嘉宾的形式展示出孔子的画像,然后借机介绍孔子和《论语》)

内容:智者、仁者——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思想宝库——《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2)文化常识抢答巩固:(幻灯片)

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__________体散文集,是记录__________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合称为“四书”。

明确: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代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人物性格,感受孔子的教学魅力。

1、初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并把原句读出来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并在课本上标出。

哂()莫()俟()铿()

沂()冠()雩()喟()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并说出原句)

率尔:哂:知方:

撰:喟:与:

2、再读,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幻灯片)

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毋吾以也(省略句)

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

(2)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3)思考并讨论问题:

①从内容来看,这一段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围绕谈“志”展开。

②你能理出这篇文章的思路吗?

明确:问志————述志————评志

3、品读,把握性格,感受魅力。

根据课文对话及简单的动作描写,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小组分角色朗读,用现代语言演绎现代版的“孔子讲学”情景。)

问题1:从弟子的述志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子路——强国冉有——富民

公西华——以礼治邦曾皙——春游图

问题2:根据课文对话及简单的动作描写,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幻灯片)

子路:冉有:

公西华:曾皙:

孔子:

明确: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

子路:直率自信,粗疏鲁莽。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

孔子:热情严格,谦和亲切。

问题3:孔子对这4人的回答态度是怎样的?用一个字来回答。

子路——哂冉有——赞

公西华——惜曾皙——与

问题3:孔子为什么“哂由”“与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明确:

哂: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补充:《礼记曲礼上》规定“长者不及,勿谗言。”这就是说在长者面前,如不问及,是非礼的,所以受到孔子的哂笑。这种形式的主动发言,并不被孔子所提倡。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与点:曾点描绘了一幅“暮春咏归图”,是一种超然的“世外桃源”,是太平盛世的一个缩影,人们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实际上就是委婉展现了曾点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的和谐社会理想生活

问题4:为何是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明确: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小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

4、小组分角色表演“孔子讲学”情景剧,并作出评价。

三、谈学习感受。

在你心目中,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的课堂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这样的课堂吗?

学生自由发言

四、朗读下列经典名言并达到背诵。

(学生齐声朗诵以下经典名句,深刻领悟古代大教育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诲。)

(幻灯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结束语:

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的教育场景,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这,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无穷魅力,也是孔子这位大教育家的无穷魅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2.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阅读练习与答案

4.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5.子路受教原文及翻译

6.子路借粮的故事

7.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

8.子路是个好同志-美文故事

9.校园的石子路作文500字

第三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了解文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2.过程与方法

准确翻译文中语句,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鲜明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文中表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教学难点:

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成语叫“半部《论语》,可安天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我们初中学过《论语十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当中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也就是著名的《侍坐篇》。

首先,老师想请大家来谈一个话题,就是“理想”,下面请大家来谈一 谈自己的理想。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齐声朗读这篇课文,并注意一下这些字音:

哂(shěn)笑

比及(bì)

以俟(sì)君子

铿(kēng)尔 莫(mù)春者

冠(guàn)者五六人 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

三、题目及作者简介(请同学根据注释解读)《论语》有关知识: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纂而成。孔子及其弟子的这些谈话,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孔子简介:

有道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一个老人,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曾在鲁国做官后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未被采纳。晚年创办私学,致力教育工作,相传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人贤士”。同时整理了“六经”。

四、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字词句 重点字词:

(一)乎

1、吾一日长乎尔

2、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二)尔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三)如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四)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五)与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

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2、遂与外人隔绝

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

与:给予

(六)注意以下词类活用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

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重要句式:

(一)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二)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三)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四)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五)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用。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四两题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回忆上节课疏通的文章大意,然后归纳文本大意)

《侍坐》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一位教育的现师和一群求知的学生,留下一场著名的对话,其教育场景让人回味。文章通过老师和四位学生的对话,以言志为线索,不蔓不枝,再现了学生的志趣、性格和教养,也表达了老师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子路的率直、冉让的礼让、公西华的谦虚、曾皙的洒脱、孔子的善诱,通过师生畅言,其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文章运用生活画面来表现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把深刻的哲理蕴含于诗情画意之中,很有些言虽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根据课文,课文可以划分那几个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教师先总结第一部分,后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剩余的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 孔子问志。

孔子的出场,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开明的印象。他先自谦的话语打消师生年龄上的隔阂,为谈话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之后,才让弟子言志。孔子确实是一位因材施教的大师。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弟子述志。

子路抢先 子路抢先轻率发言,说出治理“千乘之国”的抱负,强调的是勇和方,却未涉及礼;孔子报以微笑。冉有、公西华、曾皙先后被孔子点名,冉有以才能可治理小国作答,公西华以才能配小司仪官作答,讲话内容都涉及到礼。曾皙被问,从容“舍琴”作答,言谈中描绘了一幅暮春郊游图,其言行追求,吻合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孔子当即表示赞同。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 孔子评志。

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单独探问孔子对三同窗谈话的看法,似有些不自信,怕自己背离了孔子一贯主张的“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篇》)。孔子拿礼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一评点,从始至终也没有批评为官。

二、合作探究:(分小组思考回答以下问题,学生先给出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后再给出答案)

(一)文章涉及到五个人物,文章对这五个人物都有语言描写。“言为 5 心声”,我们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看看人物的性格?(请同学分角色朗读本文,并且由小组成员充分讨论后给出回答)

1.子路: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 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直率、信心十足性格。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子路也有其弱点: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

2.冉有:

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此前子路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一个小国。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3.公西华: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述志的。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 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语,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 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

4.曾皙:

曾皙很潇洒、高雅,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得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

(二)简析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孔子“哂之”。

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

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

对曾皙:孔子与之。

(三)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让学生再诵读曾点的话,并联系之前所学分析)

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四)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教师引导学生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并把这个知识迁移到日常的人物分析题目中:人物形象=概貌(特点+类别)+具体分析,选取题目为例)

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7 是对他“不让”态度的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

其次,文章还写出了作为师长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的特点。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的关心与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委婉的批评。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清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本文突出地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教育的方式。当时,弟子们一旁侍坐。曾皙鼓瑟(乐以教和)。孔子怎样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呢?

谈话之初,他先扫除了弟子因为年龄带来的心理障碍,接着导引出青年怕不为人知而壮志难酬的心病,随后假设“如或知尔”的情境,启发弟子各言其志。子路志在强国,冉让志在足民,公西华志在司仪,都多少阐发了儒家思想。但是他们的回答都似乎还少了一些什么。孔子并不立即指正,只是微笑。曾点初有顾虑,孔子亲切引导:“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激励曾点说出不同意见。最后一一评析,指出儒家的核心是礼乐教化。

四、写法欣赏

1.贴近日常生活,富于生活情趣

本文以孔子和四个学生在生活中的一次谈话为内容,以言志为线索,展现了 8 学生们的志向和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治国思想。2.用凝练的语言表达较为丰富的感情

从孔子对学生评价“哂之”和“喟然叹之”两处得到充分的体现。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畅谈自己的志向,并说说如何为之奋斗,写不少于三百字的小文章。

附: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评志

哂之(以其言不让)

唯求则非邦也与

非诸侯而何

吾与点也

第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2、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 :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检查上节背诵

教学要点:

1、解题;简介《论语》;简介孔子及其主要思想

2、解决生字的发音,通读文章。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成语叫“半部《论语》,可安天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我们初中学过《论语十则》,能不能一起背诵一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当中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也就是著名的《侍坐篇》!

二、背景、人物简介:

1、先秦诸子散文简介: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等10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墨(以墨子为代表)、道(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法(以韩非子为代表)4家。诸子散文大多是哲学著作,故又称为哲理散文,但诸子散文无论在文体、语言、结构各方面,又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诸子百家并非文学流派,各学派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政治观点的不同,而不是文章风格、流派上的差异。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诸子散文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语录体阶段,代表作是《论语》、《墨子》;《墨子》在语录体中开始夹杂有朴质的议论。第二、对话体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孟子开始由语录体过渡到对话式的论辩;《庄子》则开始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了。第三阶段、专题论文阶段,代表作是《荀子》、《韩非子》,这些文章篇幅普遍增长,风格也由简补到开拓。

2、《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

四、孔子及其思想。《论语》一书成为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3、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主要思想是“仁”和“礼。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先世为宋国贵族。年青时贫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在**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他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三、解题:

1、同学们看课下注释①,教师可用提问、解释的方式,补充以下要点:简介四弟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3、侍坐:学生坐在一起陪伴老师。古代臣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起陪伴长辈叫侍坐; 四、一读课文,纠正字音及停顿。(板书)

1、字音: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铿,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2、停顿:由也/为之 求也/为之 赤也/为之小 五、二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消除理解障碍。三读课文,理清思路结构:本文讲的是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谈论国家的事情和自己的志向。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写出了写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具体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其中“志”是贯穿始终的线索。

六、归结本文应该掌握的内容:诸子、孔子、论语、字音字形

七、布置作业: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全文,理解和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一、分析课文。点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字词和句式。重点词句。

1、、通假字:(1)、鼓瑟希——“希”通“稀”。(2)、莫春者——“莫”通“暮”。(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

2、活用词:

撰、端、章甫、鼓、风、小、大。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字词句,通过研讨解决困惑。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选前一个义项即可。因之:之,指代师旅。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4、特殊句式: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这一句还是省略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即,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用。浴乎沂——介词结构后置: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为国以礼——介词结构后置: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第一部分:孔子问志。(板书)写孔子启发诱导学生发言。生质疑字词。

问: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有哪些态度?

明确:讲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他对学生说,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年龄比你们大,你们就不敢讲话。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谈个人理想。反映出孔子对学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第二层意思是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因而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会怎么办?,从而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弟子述志。(板书)生质疑字词。

写了三个学生的回答,他们虽然态度上有轻率和谨慎的不同,但回答的都是谈论治理政事的一些办法。所以孔子除了笑子路的态度不够谦逊外,对他们的回答当场都未置可否。

问:写曾点答话时的动作很详细,为什么?曾点的答话跟其他三人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曾点的动作比较详细,写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表述志向时,曾点正在鼓瑟,表现他志向高洁,淡泊于功名,突出了他与子路等的相异之处。为写曾点的特殊志趣,从而引起孔子的赞叹和赞赏作了铺垫。子路等人虽讲法不同,但讲的为政。曾点认为在乱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洁身自好。

第三部分,孔子评志。(板书)生质疑字词。

明确:写孔子对子路等三个学生的评论。这部分是本文重点,这一部分意思搞清楚了,前两部分的意思也就清楚了。这部分也是难点,因为孔子的思想复杂,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要从本文中孔子的语言行动上去分析、了解。孔子有什么样的思想呢,我们且听下回分解。

二、归结本课应掌握的内容:重点词,句式

三、作业:课后习题。继续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和性格。及孔子的态度。

一、品味四弟子的志向和性格:

1、四弟子志向: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从原文分析四弟子性格:(学生自主提炼)

子路: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显然,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治理三年,他可以保证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至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冉有的回答是谦虚谨慎的,也是坦率真诚的,他的谈吐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谦谦君子的风范。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寥寥几笔,活画出一位谦虚好学,能言会道的“外交官”的形象)

曾皙:当孔子和其他三个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中进行的,前面几位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瑟的动作,“鼓瑟兮,铿尔,舍瑟而作”,然后站起来。这些动作,属于体态语言,无声胜有声,充分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他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报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乐宁静的社会环境,这个图景,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同时也表达式了自己宁静淡泊的心态,置身其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高雅清华,他的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3、以现代观点看待四弟子。(学生自主发言)

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二、由孔子的态度分析孔子的思想。

1、孔子对四弟子的态度:子路——哂之。“夫之哂之。”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种理解未尝不可,但是太简单化了。我认为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我更倾向于后一种理解,因为子路的理想暗合孔子心中的政治蓝图,孔子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子路的一番慊陈词,说出了孔子心中永远的痛,孔子有万千感慨,激动,兴奋,赞许,欣赏,不满,尽在含蓄不语的“微微一笑”当中。(学生找原文);冉有——叹之。冉有要以富治国,孔子以两个反问句肯定他要得国而治(学生找原文);公西华——惜之。孔子以三个反问句肯定他具有这种才能,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学生找原文);曾皙——与之。

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孔子考虑到自己的处境,深感他的主张难以推行,所以说“吾与点也”。治国的道路没有机会走,那就办教育吧,“浴乎沂,风乎舞雩”,和学生一起“咏而归”,倒也潇洒。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三、课堂讨论:

1、你更喜欢孔子学生中的哪一位?为什么?

2、你的志向是什么?你将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

四、总结孔子治国思想——以礼治天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却只能通过为人之师,传播自己的思想,师生共同努力,把这个思想付诸实践。

五、归结本课应掌握的内容。

六、预习《寡人之于国也》

第五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范文模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析人物象。

3、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以、尔、乎、方、如、夫、则、而、作、撰、伤、与、让等)。

2、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孔子为何“哂由”“与点”?

2、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北宋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在初中时学过《论语十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中的另一名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论语》有关知识: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纂而成。孔子及其弟子的这些谈话,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三、孔子简介:

有道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一个老人,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那么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曾在鲁国做官后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未被采纳。晚年创办私学,致力教育工作,相传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人贤士”。同时整理了“六经”。

四、解题:

学生看注释后,说出四人的姓、名、字,解释“侍坐”。

五、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孔子评志。

六、精析全文:

(1)文章涉及到五个人物,对这五个人物都有语言描写。“言为心声”,我们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看看人物的性格?

子路: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直率、信心十足性格。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子路也有其弱点: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

冉有: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此前子路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一个小国。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述志的。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

子”的话语,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

曾皙:曾皙很潇洒、高雅,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得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2)简析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

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孔子“哂之”。

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

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

对曾皙:孔子与之。

(3)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4)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是对他“不让”态度的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

其次,文章还写出了作为师长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的特点。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的关心与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委婉的批评。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清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七、板书设计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时作业。

下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一上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一上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 鲁发福 教学目标 1、 了解孔子和《论语》; 2、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4、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2.学习语录体散文,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推荐五篇]

    一、教学目标1、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2、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孔子的思想。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5篇范文

    教学课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载了孔子及其门人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及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孔子和《论语》; 2、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3、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4、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优秀教案[推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目标】 一. 让学生初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二. 学习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其思想性......

    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感

    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感1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我国古代公开讲学授徒之先河。他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不少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而且对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2.学习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其思想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3.学习并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