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下于永正《人物语言描写练习》课堂实录(两个课时)
于永正《三年级人物语言描写练习》课堂实录
第一教时
师: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生:(齐)欢迎!
师:谢谢!那我们上课!
生:(齐)好!
师:小朋友非常热情。我把刚才的对话写来了。想不想看看于老师是怎样写的?
生:想!
(幻灯片出示下面短文)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小朋友齐声说:“欢迎!”
于老师高兴地说:“谢谢!那,我们上课吧!”
(师请一小朋友读这段话)
师:于老师是怎样写刚才我们之间说的这些话的?
生:是一句一句地写的。(笑声)
师:不错!是一句一句地写的,不是两句两句地写的。(笑声)不过,我已经感觉到你心里是很明白的。你是说,我的话写完了,又写你们说的,对吗(指屏幕)我写完了我说的话,是怎样写你们说的话的?
生:是另起一行写的。
师:(高兴地)我就知道你心里明白!你说得很对!大家看,我是分段写的!怎么分段的?
生: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
师:只两段?(笑声)
生:对话的时候,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接下来您说的又是一段。
师:完全正确!写对话,我是分段写的,不管谁说的,也不管说了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
师:分段写对话看上去清晰、舒服,读起来也不累。我还写了第二遍呢!想知道吗?
生:想!
(出示幻灯片二)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欢迎!”小朋友齐声说。
“谢谢!”于老师高兴地说,“那,我们就上课吧!”
师:这一次写的和第一次写的内容一样,字也一样,也是分段写我们的对话的。但是什么变了?
生:提示语的位置变了。
师:对!写对话的时候,提示语的位置是可以变动的!提示语的位置变了,什么也跟着变了?
(无人举手)
师:看看“说”后面的标点,对比一下。(说完,又重复出现这两段对话,学生明白了,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前面,“说”后面是冒号;放在说的话的后面,“说”后面是句号,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中间,“说”后面是逗号。)
师:你喜欢第一篇,还是喜欢第二篇?
生:都喜欢!(笑声)
师:为什么?
生:因为许多课文就是这样写的。
生:有的课文写的和第一篇一样,有的和第二面一样,所以我们都喜欢!(笑声)
师:是的。这两种形式都可以。不过,我主张提示语适当变化一下。提示语的位置变化一下,就显得活泼些,不死板。——请大家把第二篇短文抄一遍。我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抄,要做到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抄错标点符号。
(学生认真抄写,用投影仪展示了四位抄写正确、字迹工整的同学的作业。)
师:抄写得不错,人人都符合要求。只是有个别小朋友字写得还不够端正。
师:下边,咱们听写几句对话,看看能不能做到:第一,分段;第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师:(念)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对我说:“今天上午咱们到动物园去吧,听说动物园里新添了一对大熊猫。”“是吗?那我们这就动身吧!”我放下手中的书,迫不及待地说。“不着急。”妈妈说,“等我洗完衣服,咱们再去也不迟。”
(听写完毕,老师要求学生自查:一看对话分段没有;二看标点是否点得正确。然后同桌的互查。最后,幻灯展示老师写的,让学生自己对照修改。幻灯片如下)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对我说:“今天上午咱们到动物园里去吧!听说动物园里新添了一对大熊猫。”
“是吗?那我们这就动身吧!”我放下手中的书,迫不及待地说。
“不着急。”妈妈说,“等我洗好衣服,咱们再去也不迟。”
【评:听写练习比抄写练习提高了难度,但仍紧扣分段和标点的训练重点,教学主线一以贯之,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
第二教时
师:有一天,一只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小猴子和妈妈有一段对话,可有意思了!请看——
(幻灯出示下面卡片)
小猴子:妈妈,妈妈,我想吃桃子!
猴妈妈: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
不猴子:不够,不够!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猴妈妈: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小猴子:够了,够了,谢谢妈妈!
师:每个同学读一读,看谁能读出小猴子和猴妈妈的语气。
(学生高兴地练读;师指名读;然后挑了两个读得好的小朋友到讲台前,一个扮小猴子,一个扮猴妈妈表演这段对话。)
师:猴子有一个经典姿势(说完,于老师双手提起,十指下垂,放于胸前,同时,脖子一缩,眼睛一眨。众大笑。)来,你们二位学一学(生学,众笑。)猴子还有一个经典动作——抓耳挠腮(说完,师学猴子挠头和脖子,众笑)。来,你们再学学(生又学,众笑)。
师:可以了!来,你们表演吧!
(学生表演。然后,老师分别扮演小猴子和猴妈妈,各表演一次。老师表演得生动、逼真,生大笑。)
师:这件事有趣吗?请小朋友把刚才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的事写下来。要求:第一,写对话要分段;第二,写好提示语——把猴妈妈和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写下来,同时尽量做到“变化”——让提示语搬搬家。先起个题目,再写。
(学生思考)
师:题目想好了吗?你准备起个什么题目?
生:小猴子吃桃子。
师:它吃到了吗?
生:没有,是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
师:是向妈妈要桃子,还没吃呢。我们可用“小猴子要桃子”做题目。还有别的题目吗?
生:小猴子的故事。
生:傻猴子。
师:(高兴地)都是好题目!题目自定。请大家按要求写吧!写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请举手示意。
(生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暂停一下。这是一件小事。开头,别忘了交代时间、地点。有个小朋友是这样开头的:“一天,一只小猴子在门口玩,看到一个卖桃子的人,馋得直流口水,他连忙跑回家„„”这样写,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
(学生继续写。这期间,老师常常提醒小朋友注意的问题,如写对话要分段啦,注意提示语的位置变化啦,正确使用标点啦,等等。)
师:多数小朋友写好了。请写好的同学再读读我写的这一段话(再次出示第二张幻灯片),看看老师是怎样写我们的对话的,怎样点标点的,再看看自己写的,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有,就改过来。
(学生读、改)
师:如果改得自己满意了,再请同桌的提提意见。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互相学习,互相修改。
(同桌交流)
师:我想请几位小朋友到前边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注意听,看看这些同学写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并听听于老师是怎样评改的。
(生走到讲台前,师用投影仪出示该生写的作文)小猴子要桃子
在一天中午,一只小猴子在树林里和伙伴们玩耍。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他满头大汉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桃子!”
“好哇!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妈妈说。
小猴一听,用手挠着头,连声说:“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妈妈又说:“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够了,够了!谢谢妈妈!”小猴子高兴地说。
妈妈扑哧一声笑了,说:“傻孩子!”
师:先看有错别字吗?
生:有。“满头大汗”的“汗”不是“男子汉”的“汉”,是三点水,加一个“干”字。
师:是呀,满头都是男子汉,谁受得了呀!(众笑)
师:这篇作文哪些地方符合要求?
生:写对话分段了。
生:提示语的位置有变化。
师:标点符号使用也正确。
师:咱们细读一下,看第一段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第一句话的“在”字划去行吗?(生回答:行。)对,要删掉,这是个多余的字。第三句话前边要不要加一句话?他为什么跑回家要桃子吃?
生:加一句:他玩着玩着,觉得肚子咕咕叫。
师:是呀,饿了,才跑回家向妈妈要桃子。这样,事情起因就有了。小朋友这里的“肚子咕咕叫”,可不是要拉肚子!而是饿了!(笑声)第三段你认为哪些地方应该划上波浪线,给予肯定?
生:“用手挠着头,连声说”要加波浪线,刚才您就是这样表演的。(笑声)
师:是的,写得很形象,很真实,我们读了,就像看到小猴子说话的样子。——第五段还可以怎样写?有写得和他不一样的吗?
生:我写的和他不一样。这一段我是这样写的:“够了,够了!”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一蹦三尺高,拉着妈妈的手说,“谢谢妈妈,谢谢妈妈!”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这位女同学把提示语放在说的话中间去了,而且写出了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你(对展示作文的同学)回去按照大家的意见,再改一改,好吗?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好。——谁再来展示一下?
(一女生走到讲台,老师将她的作文投在大屏幕上)小猴子要桃子
一天,小猴子正在门口玩耍,一个卖桃子的人走了过来,边走边叫:“卖桃子喽!桃子又大又甜,不甜不要钱!”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他连忙向家里跑去。
一进门,便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我要吃桃子!”
“是吗?”妈妈关上电视,笑着问,“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
小猴子急了,摆着手说:“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妈妈伸出兰花指,比划着说:“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够了,够了!”小猴子了连跳了两下,高兴地说,“谢谢妈妈!那你赶快到门口买吧!门口就有个卖桃子的!”
猴妈妈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说:“傻孩子!”
小猴子摸着后脑勺,说:“我怎么傻呢?门口真有个卖桃子的呀!”
(老师让学生把作文读了一遍。赢得了一片掌声。)
师:掌声是对这篇作文的最好的肯定!说说看,你欣赏哪些句子?
生:我欣赏开头一段。“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很生动。
师:这是事情的什么?
生:这是事情的起因。
师:对!这位同学很会想象。这个起因令人信服。你们还欣赏哪里?
生:喜欢她写的提示语。
师:把你喜欢的读一读。
生:(读)“妈妈关上电视,笑着问”;“猴子急了,摆着手说”;我最喜欢“妈妈抻出兰花指”这句话。刚才您的手就像兰花指。(笑声)
师:看来你们对兰花指挺有研究。(笑声)是不是喜欢看京剧?不过,我可不是故意的!(老师说完,真的伸出右手,做出了个“兰花指”。众笑。)小朋友,这位女同学的提示语写得真实、生动,说明她观察得仔细,平时喜欢读书。这位同学还有个大优点,就是她注意前后联系。第一段写了“门口来了个卖桃子的”,所以后面,小猴子才要求妈妈去买,告诉妈妈,“门口就有卖桃子的”。
(接着,又评讲了两篇小学生习作,略。)
师:小朋友,我们听了这几位同学写的作文,一定很受启发,知道该怎样写这篇作文。找时间把你们的作文改一改,再誉写到作文簿上去,请你们的老师批改一下。好吗?今后读书的时候,一定关注作家是怎样写人物对话的,读慢一点,多读一点,今后你们会把人物对话写得更好。
(下课)
想不到——于永正《三年级人物语言描写练习》赏析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捷
我喜欢看武侠小说,心里总有种臆测:先生于永正兴许就是传说中的武林高手。他的武功深不可测,每每出招,必一招中的,让我在惊叹之余随即产生无限幻想:下一步是什么呢?还没等我回过神来,新的一招又到。就这样被征服,欣赏之余发出无限感叹:真想不到啊!
耳畔,先生爽朗温润的声音响起:徒儿,看招。我定睛观瞧,原来是一堂习作指导课:
受众: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关键节点;课型:专项“语言描写”训练;
难度系数:5.0;
这样的年级,这样的课型,真让我来上,想一想,汗不敢下。且看先生,保持着一贯的孩童般烂漫笑容,如京剧里的厚道老生出场了:
案例片段呈现之一:
师: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生:(齐)欢迎!
师:谢谢!那我们上课!
生:(齐)好!
师:小朋友非常热情。我把刚才的对话写来了。想不想看看于老师是怎样写的?
生:想!
(幻灯片出示下面短文,请一小朋友读这段话)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小朋友齐声说:“欢迎!”
于老师高兴地说:“谢谢!那,我们上课吧!”
想不到,素材的选取竟然如此驾轻就熟。语言描写训练是典型的写作技法传授及实战训练课,专业性和实用性都很高。训练从哪里入手?所需的“抓手”从何而来?先生的设计给出了最佳答案:从“当下”来。一入课堂的对话,马上转变为师生共同研讨的素材,这样的素材好像一个刚刚认识的朋友,显得那样亲切,自然,让人愿意接近,而这样的感受带来的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练习表达的兴趣。开课之初,艺术的氛围就被我们嗅到了。问一问先生,什么是“当下”,先生笑而不答,手指眼前的课境说:当下的生活,当下的环境,当下的言语,当下生发的情态,当事时正在进行的一切„„当下就是每一个你所能把握的生成。“当下”有什么优势呢?显而易见的是活泼,新鲜,现场感十足。而这些,正是激活儿童表达欲望,激发学习情趣的关键要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没想到,课堂进行未到两分钟,先生就出了奇招。高手,总在不经意见让你高手到威力。
“想不到”也勾连起一次难忘的海边传道经历。一次,邀请先生到福建的马尾港,就在海边一艘渔船上吃海鲜。从捕捞到船到加工上桌,每味最多不超过半小时。先生大快朵颐后说:福建人知道怎么吃海鲜,要趁着新鲜吃,最好就是到海边吃。写作也一样,选用的素材就要鲜,鲜则活,活则生香。记忆中,先生总能这样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直接拿来,所以,他的课,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因为鲜活的素材,让课堂学习变得畅快,痛快。
案例片段呈现之二:
师:于老师是怎样写刚才我们之间说的这些话的?
生:是一句一句地写的。(笑声)
师:不错!是一句一句地写的,不是两句两句地写的。(笑声)不过,我已经感觉到你心里是很明白的。你是说,我的话写完了,又写你们说的,对吗(指屏幕)我写完了我说的话,是怎样写你们说的话的?
生:是另起一行写的。
师:(高兴地)我就知道你心里明白!你说得很对!大家看,我是分段写的!怎么分段的?
生: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
师:只两段?(笑声)
生:对话的时候,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接下来您说的又是一段。
师:完全正确!写对话,我是分段写的,不管谁说的,也不管说了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
想不到,技法的传授竟能如此简约自然。不妨问问自己:语言该怎么描写?面对三年级的儿童又该怎么教?先生的高招又会是什么呢?想不到吧,是“无招胜有招”。他用了最为朴素,简单但同时最为有效的方法——自觉发现。通过启发对话,在儿童发现的基础上,适时点拨,生发而成的技法是自足自满的,也是持久有效的,有润物无声之美感。这样的“老套”手法居然解决了许多现代教育手段所不能达的效果。我想,这正是于永正先生无言而教的教学艺术体现。不许赘言,一切已“尽在不言中”。
顺又想起了早年跟随先生备课,方法无他,就是反复诵读。先生的徐州口音比较重,但奇怪的是拿起课本来一读,仿佛就是个普通话播音员般纯正。先生教我诵读的三字诀。一曰“细”。读的时候要注意咬文嚼字,不要错过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滑过,不要平调唱读。二曰“全”。诵读时力求将字句读完整,不丢,不漏,不增,不减,特别是每个字的音要读完整,不要读成了“半拉子”。三曰“多”。反复多次读。先生说完就一遍遍带着我读课文,手把手教,如旧时私塾无异。恍惚间,先生认真而执着的形象定格,切进我心,宛如慈父。教学的手段仅是表象,而其间所蕴含的美感,源于这份纯真的善念与宽大的情怀。
案例片段呈现之三:
师:分段写对话看上去清晰、舒服,读起来也不累。我还写了第二遍呢!想知道吗?
生:想!
(出示幻灯片二)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欢迎!”小朋友齐声说。
“谢谢!”于老师高兴地说,“那,我们就上课吧!”
师:这一次写的和第一次写的内容一样,字也一样,也是分段写我们的对话的。但是什么变了?
生:提示语的位置变了。
师:对!写对话的时候,提示语的位置是可以变动的!提示语的位置变了,什么也跟着变了?
(无人举手)
师:看看“说”后面的标点,对比一下。(说完,又重复出现这两段对话,学生明白了,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前面,“说”后面是冒号;放在说的话的后面,“说”后面是句号,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中间,“说”后面是逗号。)
师:你喜欢第一篇,还是喜欢第二篇?
生:都喜欢!(笑声)
师:为什么?
生:因为许多课文就是这样写的。
生:有的课文写的和第一篇一样,有的和第二面一样,所以我们都喜欢!(笑声)
师:是的。这两种形式都可以。不过,我主张提示语适当变化一下。提示语的位置变化一下,就显得活泼些,不死板。——请大家把第二篇短文抄一遍。我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抄,要做到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抄错标点符号。
想不到,在不拘一格的教学艺术范畴中有一种美叫严而有格。很少有人能用一两个词概括出于永正先生的艺术风格,因为普式的词汇往往难以全面描绘艺术,艺术的特征就是不拘一格。先生的课堂教学艺术正是信手拈来,轻松惬意的。按照先生自己的话说:简简单单教语文,不拘一格教语文。瞧,你刚刚满足于语言描写的基本格式,先生马上呈现另一种变式,这就仿佛一道美味刚尝毕,另一道随即端上桌。课堂成了儿童饕餮的精神盛宴。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不拘一格就是随意妄为。面对这不同年龄层,不同学情的孩童,先生的课是严而有格的。这里的“格”即是一种规范,制约,体例,也可以是一种必要的限制,这是对教学底线的严守,对儿童学习效果的负责。抄写,这招恐怕是我们大多人都想不到的,在先生的课堂上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承担着夯实表达习惯,规范言语呈现形式,提升表达质量的重任。一句“我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抄,要做到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抄错标点符号”让我们在大感意外之时也竖起大拇指:这样的课真扎实,真是在教语文,教表达。我暗香,如果先生年轻几岁,怎么着都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先生班上,那才是真正学语文。
又想到曾经对课堂华美效果的追求,惭愧。一段时间里,语文课堂追求华美效果,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审美的标尺,我也是这无数追逐者中的生力军。曾几何时,我也旗帜鲜明地欣赏和崇拜着一些名家的经典示范课。同样一篇教材,经过他们的处理能感觉到未曾想到的深远意味,宏大内涵,充沛情感,深刻说理。课堂上,那些看似简单的文字被挖掘得很深很透彻。曾经一度下定决心也要让自己的课堂有这样的文化气场,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中得到滋养。可认真看经典课堂上的孩子,感觉他们真的很无奈。他们的思想被牢牢牵引,丧失了学习语文的自主动力,探究乐趣,更失去了犯错的机会。他们能做的就是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下,一步步地“渐入佳境”。越是华美的课堂,孩子的表现空间越小,发言只剩下只言片语,更多情况下是一两个简单的词汇,其实,他们的思想早就被引入一个事先预设好的格式中,这样的课给孩子们会留下什么呢?一点欣喜,一阵茫然,一份疲劳,思想经过一番洗礼后,难免会有些残留的感觉。可是除了这些刺激外,语文学习的任务目标又完成了那些呢?所幸,先生用他质朴如古玉般的课堂演绎让我惊醒:教学,不是为了展示自我,而是为了儿童成长,教育,可以成就教师,但更成就儿童。
还是感觉于永正先生是武林高手,因为他符合三个特质:飞花摘叶也能伤人,先生的教学素材取道自然;手中无剑,运气成刚,先生做到了不教而教;内外兼修,蓄养正气,先生认认真真为儿童打好学语文的基础。
第二篇:于永正经典作文教学语言练习
于永正经典作文教学《三年级人物语言描写练习》课堂实录
执教:于永正
第一教时
师: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生:(齐)欢迎!
师:谢谢!那我们上课!
生:(齐)好!
师:小朋友非常热情。我把刚才的对话写来了。想不想看看于老师是怎样写的?
生:想!
(幻灯片出示下面短文)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小朋友齐声说:“欢迎!”
于老师高兴地说:“谢谢!那,我们上课吧!”
(师请一小朋友读这段话)
师:于老师是怎样写刚才我们之间说的这些话的?
生:是一句一句地写的。(笑声)
师:不错!是一句一句地写的,不是两句两句地写的。(笑声)不过,我已经感觉到你心里是很明白的。你是说,我的话写完了,又写你们说的,对吗(指屏幕)我写完了我说的话,是怎样写你们说的话的?
生:是另起一行写的。
师:(高兴地)我就知道你心里明白!你说得很对!大家看,我是分段写的!怎么分段的?
生: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
师:只两段?(笑声)
生:对话的时候,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接下来您说的又是一段。
师:完全正确!写对话,我是分段写的,不管谁说的,也不管说了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
师:分段写对话看上去清晰、舒服,读起来也不累。我还写了第二遍呢!想知道吗?
生:想!
(出示幻灯片二)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欢迎!”小朋友齐声说。
“谢谢!”于老师高兴地说,“那,我们就上课吧!”
师:这一次写的和第一次写的内容一样,字也一样,也是分段写我们的对话的。但是什么变了?
生:提示语的位置变了。
师:对!写对话的时候,提示语的位置是可以变动的!提示语的位置变了,什么也跟着变了?
(无人举手)
师:看看“说”后面的标点,对比一下。(说完,又重复出现这两段对话,学生明白了,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前面,“说”后面是冒号;放在说的话的后面,“说”后面是句号,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中间,“说”后面是逗号。)
师:你喜欢第一篇,还是喜欢第二篇?
生:都喜欢!(笑声)
师:为什么?
生:因为许多课文就是这样写的。
生:有的课文写的和第一篇一样,有的和第二面一样,所以我们都喜欢!(笑声)
师:是的。这两种形式都可以。不过,我主张提示语适当变化一下。提示语的位置变化一下,就显得活泼些,不死板。——请大家把第二篇短文抄一遍。我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抄,要做到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抄错标点符号。
(学生认真抄写,用投影仪展示了四位抄写正确、字迹工整的同学的作业。)
师:抄写得不错,人人都符合要求。只是有个别小朋友字写得还不够端正。
师:下边,咱们听写几句对话,看看能不能做到:第一,分段;第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师:(念)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对我说:“今天上午咱们到动物园去吧,听说动物园里新添了一对大熊猫。”“是吗?那我们这就动身吧!”我放下手中的书,迫不及待地说。“不着急。”妈妈说,“等我洗完衣服,咱们再去也不迟。”
(听写完毕,老师要求学生自查:一看对话分段没有;二看标点是否点得正确。然后同桌的互查。最后,幻灯展示老师写的,让学生自己对照修改。幻灯片如下)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对我说:“今天上午咱们到动物园里去吧!听说动物园里新添了一对大熊猫。”
“是吗?那我们这就动身吧!”我放下手中的书,迫不及待地说。
“不着急。”妈妈说,“等我洗好衣服,咱们再去也不迟。”
【评:听写练习比抄写练习提高了难度,但仍紧扣分段和标点的训练重点,教学主线一以贯之,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
第二教时
师:有一天,一只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小猴子和妈妈有一段对话,可有意思了!请看——
(幻灯出示下面卡片)
小猴子:妈妈,妈妈,我想吃桃子!
猴妈妈: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
不猴子:不够,不够!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猴妈妈: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小猴子:够了,够了,谢谢妈妈!
师:每个同学读一读,看谁能读出小猴子和猴妈妈的语气。
(学生高兴地练读;师指名读;然后挑了两个读得好的小朋友到讲台前,一个扮小猴子,一个扮猴妈妈表演这段对话。)
师:猴子有一个经典姿势(说完,于老师双手提起,十指下垂,放于胸前,同时,脖子一缩,眼睛一眨。众大笑。)来,你们二位学一学(生学,众笑。)猴子还有一个经典动作——抓耳挠腮(说完,师学猴子挠头和脖子,众笑)。来,你们再学学(生又学,众笑)。
师:可以了!来,你们表演吧!
(学生表演。然后,老师分别扮演小猴子和猴妈妈,各表演一次。老师表演得生动、逼真,生大笑。)
师:这件事有趣吗?请小朋友把刚才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的事写下来。要求:第一,写对话要分段;第二,写好提示语——把猴妈妈和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写下来,同时尽量做到“变化”——让提示语搬搬家。先起个题目,再写。
(学生思考)
师:题目想好了吗?你准备起个什么题目?
生:小猴子吃桃子。
师:它吃到了吗?
生:没有,是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
师:是向妈妈要桃子,还没吃呢。我们可用“小猴子要桃子”做题目。还有别的题目吗?
生:小猴子的故事。
生:傻猴子。
师:(高兴地)都是好题目!题目自定。请大家按要求写吧!写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请举手示意。
(生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暂停一下。这是一件小事。开头,别忘了交代时间、地点。有个小朋友是这样开头的:“一天,一只小猴子在门口玩,看到一个卖桃子的人,馋得直流口水,他连忙跑回家„„”这样写,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
(学生继续写。这期间,老师常常提醒小朋友注意的问题,如写对话要分段啦,注意提示语的位置变化啦,正确使用标点啦,等等。)
师:多数小朋友写好了。请写好的同学再读读我写的这一段话(再次出示第二张幻灯片),看看老师是怎样写我们的对话的,怎样点标点的,再看看自己写的,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有,就改过来。
(学生读、改)
师:如果改得自己满意了,再请同桌的提提意见。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互相学习,互相修改。
(同桌交流)
师:我想请几位小朋友到前边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注意听,看看这些同学写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并听听于老师是怎样评改的。
(生走到讲台前,师用投影仪出示该生写的作文)
小猴子要桃子
在一天中午,一只小猴子在树林里和伙伴们玩耍。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他满头大汉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桃子!”
“好哇!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妈妈说。
小猴一听,用手挠着头,连声说:“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妈妈又说:“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够了,够了!谢谢妈妈!”小猴子高兴地说。
妈妈扑哧一声笑了,说:“傻孩子!”
师:先看有错别字吗?
生:有。“满头大汗”的“汗”不是“男子汉”的“汉”,是三点水,加一个“干”字。
师:是呀,满头都是男子汉,谁受得了呀!(众笑)
师:这篇作文哪些地方符合要求?
生:写对话分段了。
生:提示语的位置有变化。
师:标点符号使用也正确。
师:咱们细读一下,看第一段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第一句话的“在”字划去行吗?(生回答:行。)对,要删掉,这是个多余的字。第三句话前边要不要加一句话?他为什么跑回家要桃子吃?
生:加一句:他玩着玩着,觉得肚子咕咕叫。
师:是呀,饿了,才跑回家向妈妈要桃子。这样,事情起因就有了。小朋友这里的“肚子咕咕叫”,可不是要拉肚子!而是饿了!(笑声)第三段你认为哪些地方应该划上波浪线,给予肯定?
生:“用手挠着头,连声说”要加波浪线,刚才您就是这样表演的。(笑声)
师:是的,写得很形象,很真实,我们读了,就像看到小猴子说话的样子。——第五段还可以怎样写?有写得和他不一样的吗?
生:我写的和他不一样。这一段我是这样写的:“够了,够了!”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一蹦三尺高,拉着妈妈的手说,“谢谢妈妈,谢谢妈妈!”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这位女同学把提示语放在说的话中间去了,而且写出了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你(对展示作文的同学)回去按照大家的意见,再改一改,好吗?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好。——谁再来展示一下?
(一女生走到讲台,老师将她的作文投在大屏幕上)
小猴子要桃子
一天,小猴子正在门口玩耍,一个卖桃子的人走了过来,边走边叫:“卖桃子喽!桃子又大又甜,不甜不要钱!”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他连忙向家里跑去。
一进门,便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我要吃桃子!”
“是吗?”妈妈关上电视,笑着问,“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
小猴子急了,摆着手说:“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妈妈伸出兰花指,比划着说:“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够了,够了!”小猴子了连跳了两下,高兴地说,“谢谢妈妈!那你赶快到门口买吧!门口就有个卖桃子的!”
猴妈妈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说:“傻孩子!”
小猴子摸着后脑勺,说:“我怎么傻呢?门口真有个卖桃子的呀!”
(老师让学生把作文读了一遍。赢得了一片掌声。)
师:掌声是对这篇作文的最好的肯定!说说看,你欣赏哪些句子?
生:我欣赏开头一段。“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很生动。
师:这是事情的什么?
生:这是事情的起因。
师:对!这位同学很会想象。这个起因令人信服。你们还欣赏哪里?
生:喜欢她写的提示语。
师:把你喜欢的读一读。
生:(读)“妈妈关上电视,笑着问”;“猴子急了,摆着手说”;我最喜欢“妈妈抻出兰花指”这句话。刚才您的手就像兰花指。(笑声)
师:看来你们对兰花指挺有研究。(笑声)是不是喜欢看京剧?不过,我可不是故意的!(老师说完,真的伸出右手,做出了个“兰花指”。众笑。)小朋友,这位女同学的提示语写得真实、生动,说明她观察得仔细,平时喜欢读书。这位同学还有个大优点,就是她注意前后联系。第一段写了“门口来了个卖桃子的”,所以后面,小猴子才要求妈妈去买,告诉妈妈,“门口就有卖桃子的”。
(接着,又评讲了两篇小学生习作,略。)
师:小朋友,我们听了这几位同学写的作文,一定很受启发,知道该怎样写这篇作文。找时间把你们的作文改一改,再誉写到作文簿上去,请你们的老师批改一下。好吗?今后读书的时候,一定关注作家是怎样写人物对话的,读慢一点,多读一点,今后你们会把人物对话写得更好。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