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03:5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分数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第一篇: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2017年12月14日执教了认识分数这一课,在课前,我提前2个星期备好课,做好课件,期间又小范围改动了一些,花的精力最多的地方,就是在指导学生几分之一的概念环节,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对于二分之一的认识,我设计了非常细致的环节,在给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这句话之后,我先问学生“它指的是谁?”然后又让学生说说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比较关键,接着把这句话藏起来,让同位互相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的,最后让几个孩子站起来说说,又集体说了一遍。之说以处理的这么细致,是因为我觉得这句话叙述的是分数的意义,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孩子之前也没有说过类似的话。经过这个细致的环节,孩子在后面叙述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就说的比较完整,也很顺利。

在教学几分之一的一般性的环节,我先设计的根据给出的三分之一选择图形,然后在选择能表示4分之一的图形,然后在这个环节给出了一个反例,强调了平均分,又对比了不同图形能表示相同的分数,让孩子发现几分之一的真正意义和内涵。最后通过对比板书上几个分数,让学生讨论得出“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

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习目标完成较好,但也有一些遗憾:

1、习题第二题,估计第三个纸条的长度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时,有的孩子比较困难,我在做课件的时候,应该先出示平均分成3份的图示,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孩子再估计;

2、最后一个环节,给出的多美滋广告的视频,有的孩子说出了9分之一,其实在视频中是没有出现9分之一的,我在预设的时候也有考虑,如果出现9分之一让孩子怎么解释,是假设一开始就平均分成9份,每份才是9分之一,但当时课上,由于时间很紧,我没有让孩子说一说;另外,小男孩分享给朋友的1小块,我问了是不是整个蛋糕的2分之一,但是没有继续追问,是整个蛋糕的几分之一,孩子们整节课掌握很好,思维也比较活跃,这种跳跃型的问题,是可以出现在课堂上的,会成为一个亮点。

3、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有个学生说“分子都是1,分母越大,分数越小”,由于教师用书上指明,本节课不给出比较分数大小的一般方法,所以这个孩子在这样回答的时候,我选择了回避。实际上,这是课堂上自然生成的一部分,我已经根据他的回答继续提问,“为什么分母大了,分数反而小呢?”这样把孩子的解释,继续引到分数的意义上来。

我在课上,太注重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忽略孩子的课堂生成。实际上,课堂上的生成才是最真实的,最贴合学生的,是最能出现亮点的,今后我在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多关注孩子怎么想,怎么说,让孩子尽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培养他们之间的生生互动,不仅仅是能提高孩子的听课效率,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更能在公开课时展示他们自己的风采,是一举两得的事。

第二篇: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分数的开始,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它为我们今后学习小数的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下面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与不足:

1、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本节课一开始借助主题图创设既丰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分食物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一个月饼平均分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平均分情境中体会到分数的产生源于生活实际,初步感悟分数的含义。

2、注重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活动中感知、体验、深化认识、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含义。

3、从形象到抽象,以形象材料为依托,理解分数的概念。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感悟,使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能建立在对直观形象的感知上。因此,我采用了“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折出正方形纸的并涂色”、“看到图片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等形式的练习,就是要在学生的头脑中把抽象的分数与具体的图形有机地联系起来,将“数”与“形”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4、存在的不足。教学中对学生语言的训练不到位,部分学生还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出几分之一的意义,应鼓励学生多说,在说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2

一、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争论的兴趣。

课堂上学生的参与,不仅仅是行为的参与,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参与、思维的参与。因此一上课我以“1根小棒能用1来表示,4根小棒能不能用‘1’来表示呢?”这样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愿望。当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单位“1”时,就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学习兴趣由此而生。

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上,我没有将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创设各种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尝试、争论、比较、思考中逐渐完善对分数的认识,思考逐渐走向深入。如:学生认识的分数的基础是分东西时,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就产生了分数,那现在分得结果是整数,为什么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呢?当学生不得其解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观察分西瓜和分桃子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是不是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呢?怎样用分数表示呢?最后通过让学生画出你喜欢的东西,表示出它们的二分之一,进一步认识到分数是表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分数表示的部分可以是整数,也可以不是整数。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不断地争论中发现原有认知的不足,进而不断完善和构建了新的认知网络,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刻的发展。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维。

为了促进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课堂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如学生对是用四分之一表示还是用八分之二来表示的争论时,让学生自己用小棒来摆一摆,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分数的区别和联系。再如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喜欢的东西,表示出其中的二分之一,让学生通过拍手游戏、找出生活中的分数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借助身边的事物,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这些活动为学生思维的具体化、深刻化提供了机会,从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分数有了深刻的认识。

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思考,这包括思考什么,如何思考,直至进行深度思考,逐渐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我们在课堂上永远的追求。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3

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发展数感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2、关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关键问题是要给学生多大的探究空间?我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作为根本出发点,设计具有较大探究问题的空间,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等,学生们结合直观图的观察,逐步发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可以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并且小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不能只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而且大于1,分子和分母同样大时,分数等于1。为最终概括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定义作铺垫。

整个过程教师没有包办代替,硬性规定,而是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而且,还改变了“问→答”这种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方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发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做到了不仅关注实现知识技能领域目标,更加关注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4

本节课从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出发,我选择了教材中的活动编排。在教学中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先创设分桃子的情境,让学生迫切地感到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的问题,产生学新知识的必要性。但在这节课中,我所设计的情境没有发挥作用,因为学生已有分东西的经验,感觉这个情境没有出现的必要,更为重要的是,分数这一数学符号产生的必要性没有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

通过上色,折纸等活动,学生对分数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表示简单分数。但是学生的语言表达比较滞后,没从低级向高级提升,要适时给学生示范一下语言上的陈述,让学生进行模仿。对学生学习进程的跟进没有把握好,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中生成资源。

本节课的小组活动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能有序的进行,并达到了活动的目标。学生在活动中能相互交流,做到人人参与。在活动中给学生“活动小秘决”让学生都能明确自己活动目的与步骤,我认为这个方式是小组活动有序开展的关键。小组长在本次活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说明我们班采用不频繁换组长,让每个组长都以半个学期为一任,并进行小组长培训工作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对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我们课题实验的下一个试点。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5

用了一周多的时间把第八单元学完了。学习起来还真没那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

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关键是让孩子们理解分数的意义,比较中理解、计算中理解、应用中理解。给出一个分数,能举例说明他所表示的意义,反复说,说完一个说第二个等,学生轮换着说。

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比较的是两种分数的大小:一种是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另一种是分母一样的分数。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从分数的意义上分析,一个月饼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母越大,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同样大小的月饼,分的份数越少,其中的一份就越大。所以分母是1的两个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其次是分母一样的分数(同分母分数),同样大小的物品,分成相同的份数,取出的份数越多,分子就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大。

分数的简单计算,主要学习了:同分母(本册没有说明是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运算,1减一个分数。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是:结果的分子和分母都相等的时候化简成1。1减去一个分数时,要把1看成是和这个分数的分母一样的分子、分母一样的分数,然后再计算。

最后一节是分数的简单应用。主要是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作分子。还有一些这样的题目:形如有15个苹果,其中三分之一是红苹果,三分之二是黄香蕉苹果,问题是红苹果有几个?黄苹果有几个?从分数的意义上分析,三分之一就表示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15除以3等于5,每份是5个,1份就是5个,2份就是10个。检验的过程是:10+5=15,和总数15一致,因此解答正确。在讲这一节时,学生是在理解了分数表示的意义的情况下进行的,感觉做起来特别的顺,效果也挺好。

所以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以学生理解为前提,多说、多动手操作,这样在练习的时候就没有那么难。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6

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结合情景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在教学中我做的好的地方有: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贴进学生生活的情,促进学生对分数相对性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铅笔”、“看书”、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也就是分数具有相对性,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在拿铅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提出了“他们拿出的支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支,一个是4支,这是为什么呢?”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拓思维,积极参与,充分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我在设计拿铅笔的活动中,让2名同学到前边拿铅笔,参与活动,其他同学观察,去发现问题,并没有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分铅笔这一过程,如果这样设计会更好,课前每个同学都准备不同数量的铅笔,课上让每个同学都拿出自己准备的铅笔的12,每个同学都说一说你拿出的铅笔是多少支,此时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每人都拿出自己的铅笔,拿出的支数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然后组内讨论,得出结论:总支数一样,拿出的铅笔的支数相同,总支数不一样,拿出的铅笔的支数就不一样,只有这样设计,才能让每一个同学感受到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就不一样。

这说明,我在备课时还没有深挖教材,没有灵活的使用教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并不断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7

今天这节课主要教学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平均分的问题,主要是借助对图形的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我并没有直接利用课本例题,而是通过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圆的1/2。进而引出把一些圆平均分,也可以得到分数这一个新的知识。我这样做是想将新旧知识作一个衔接,分圆片比分桃子更容易让孩子接受。然后再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在分圆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真正理解把一些圆看作一个整体在平均分。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通过对数学材料的比较,然后理解新知的本质意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我将一个圆平均分与一些圆平均分都在课件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加以比较,它们涂色部分不同,为何能用相同的分数表示?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再者是通过比较发现今天所学的分数是在把一些物体平均分,进而自然而然学会了今天新的知识点。而在讲完今天的知识点后,我再出示教材中的猴子分桃的主题图,让学生在“猴子分桃”的情境中加深对今天所学分数知识的理解,产生应用所学知识的需要,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始终用操作活动来促进学生理解,通过动手操作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

一、三分之一、-------在这一建构分数意义的过程中,学生逐步体会到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若干个物体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并逐渐在思考中领会分数更深层的意义: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

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说的练习还不够,课前准备工作还做得不是很充分,看来,要想上一节高质量的课,我们确实要多下功夫,要从多种角度去思考,这样我们的收获才会更大。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8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及计算方法上,分数与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本册教材主要是借助操作、直观,从“部分-整体”的角度初步认识分数。安排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计算的目的也是为了理解分数的含义。安排分数的简单应用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沟通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成功之处:

1、借助直观操作,理解分数的含义。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分一个物体,如一块月饼、一个圆、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理解不管是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分子就是几。在整个例1和例2的教学中,学生发现我们所得到的分数都只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其次,对于平均分的教学要尤为重视,分数必须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分数,我们通常所说的分数线实际上就是表示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理解分数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分月饼的现实情境,在平均分的活动中得出用1/2、1/4表示;然后用一个圆、一张长方形纸,在平均分的活动中得出用1/3、1/5表示。通过这样多种外在的表征方式,实现由平均分物体到图形表征,最后抽象出分数的数学符号,体现了“行为”“图形”“符号”等多元表征方式之间的转换,做到了顺向思维的引导;最后又通过折一张正方形纸表示出它的1/4,这是根据给出的分数符号进行的回溯操作活动。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实质上就是在“有来有回”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就可以建立起“行为”与“符号”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对于平均分还是存在判断上的问题,导致练习中出现错误。

再教设计:

注意强调“平均分”。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9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理解分数的含义并在理解分数含义的基础上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从整堂课的教学来看,基本上完成教学目 标。但教学的过程上来看还不是很灵动,按步就搬的比较多,留给孩子思考的空间较少。这是我经常犯的问题,所以以后还需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 专业上我还要多读书,多学习多吸收。

此堂课是三年级的孩子第一次接触分数的学习,所以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数可以分成整数和分数。整 数,孩子们一直都在接触,所以都很熟悉。“建构注意者”认为知识的学习就是知识的内化和建构,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所以导入就从整数的平均分导入,从4个平均分成两份,到2个平均分成两份,再到把1个平均分成两份,结果是半个。讨论半个该怎么写,引起孩子知识结构的冲击。在教师书写半个可以这样写,再让学生 把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比较有什么不同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分数的特点也就是分数的三大组成,分数线,分母和分子。我觉导入和初步认识分数这一部分教学还是可 以的。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0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我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1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的主要资料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明白分数的含义并在明白分数含义的基础上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从整堂课的教学来看,基本上完成教学目标。但教学的过程上来看还不是很灵动,按步就搬的比较多,留给孩子思考的空间较少。这是我经常犯的问题,因此以后还需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专业上我还要多读书,多学习多吸收。

此堂课是三年级的孩子第一次接触分数的学习,因此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数能够分成整数和分数。整数,孩子们一向都在接触,因此都很熟悉。“建构注意者”认为知识的学习就是知识的内化和建构,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因此导入就从整数的平均分导入,从4个平均分成两份,到2个平均分成两份,再到把1个平均分成两份,结果是半个。讨论半个该怎样写,引起孩子知识结构的冲击。在教师书写半个能够这样写,再让学生把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比较有什么不一样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分数的特点也就是分数的三大组成,分数线,分母和分子。我觉导入和初步认识分数这一部分教学还是能够的。

但在教学分数的含义时,我似乎操之过急,没让学生去发现而自己说了出来,当然是事倍而功半了。我就应课件演示的动态构成,让学生发现它表示的含义,学生自己说说。如果还是有困难,还能够课件准备一个将一个饼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决定是不是。这样我想学生肯定能说出一二了。而我却在无形中养成了思维的惰性,真的很不就应。

在教学分数的比较时,我设计的是折长方形的几分之几,透过图上不一样的颜色,再来比较分数的大小。我本想将抽象的分数,建立在形象的纸的上,对抽象的分数比较有一个依托和支撑。但我没有思考到才刚认识了分数就让孩子来折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还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八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对很多孩子来说都是一个难点。因此后经思考,还不如换成比较圆的几分之几好,比较既明确又清楚,容易掌握。现成的教具也有,只怪我没去看。折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我想能够作为拓展题来思考,还是很不错的。

到目前为止想到的就这些,还期望各位老师给我多提意见。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五年级再一次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因此“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 是在学生已经懂得整体“1”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学生对整体“1”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本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另外,还让学生根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粉笔”、“比一比”、“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问题。如在“拿粉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合作开拓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大多数的学生能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参加讨论问题,争先恐后地抢答问题。然而也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继续思考的:分数的再认识,再认识的内容有两点: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思考一:这里的“进一步”、“体会”两词就属于模糊词语,对于老师而言,比较难以把握,到底“进到哪一步”?“体会到哪一层”?

思考二:我们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他是否进到那一步了,是否真正体会到了。评价标准是什么?仅仅是那几道题?教学过程中,拿粉笔环节进行的很顺畅,几乎异口同声说出“因为总枝数不同,它们的1/2当然不同”。是不是这样就算是体会了呢?特别在上了第二课时带分数、假分数后我发现有大部分学生其实并没有真正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记得在上第二课时要求把三张饼平均分给四个人时,大部分学生按课本上的分法说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但这时彭威同学站起来说: 三张饼,每张平均分成四份,就一共分成了十二份,每一个人就吃了其中的十二分之三,大家一听,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之前,大家的分法是:三张饼,每张平均分成四份,每个人都吃了一张饼的四分之一,一共吃了三个四分之一,也就是四分之三。显然,彭威的分数与之前大家的分数是不一样的,那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不同的两个分数呢?其实,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这两个分数的总体,也就是单位一是不同的,一个是把一张饼看成整体,一个是把三张饼看成整体。虽然我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可学生们知道吗?思考后我知道,其实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有原因的。因为在前一课时《分数的再认识》中,学生知道了两个不同的总体,即使它们取相同的几分之几,结果也是不同的。正是学生有这样的已有经验,才会出现分出的饼有四分之三和十二分之三的两种不同结果。也正是学生有这样的经验,我开始让学生讨论:四分之三和十二分之三的总体分别是谁?开始学生有点不了解,渐渐地他们明白,四分之三表示每个人吃了一张饼的四分之三。而十二分之三表示每个人吃了三张饼的十二分之三(也就三张饼的四分之一)。

为这类问题我们数学组的老师还争论了两天。我总觉得我们很多老师教知识也不能前后连贯。教的是五年级的内容好像三年级学得做法就不能用了。很多老师居然还认为把三张饼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个人的得到的饼不能用十二分之三表示。可见分数的再认识难度多大,要真正理解谈何容易。并不是照本宣科做到书上几个题目就算掌握了。其实分数的再认识是第二课时学带分数假分数的铺垫。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后才会理解例如四分之九这些假分数,否则学生用三年级学的分数的知识来理解这些假分数是想不通的。才会理解整体看的不同,(即单位”1”不同)可能写出的分数就不同。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3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在本节课中,我既解决了后进生学习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上的自卑心理。如他们也都能用纸折出这样的分数来,从而建立起分数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数概念的含义,树立起学习上的自信心,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如有的学生在折纸时表示出了这个分数。又如在练习中学生能针对不同的整体判断出?所表示的几分之一等。这样既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本节课中,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等。在课堂中,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4

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5

10月26号我执教了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小数的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若只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这堂课我以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纸片为道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去发现数学知识。在教学设计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从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数可以分成整数和分数。整数,孩子们一直都在接触,所以都很熟悉。于是就从中秋分月饼导入,从4个平均分成两份,到2个平均分成两份,再到把1个平均分成两份,结果是半个。讨论半个该怎么表示,引起孩子知识结构的冲击;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从学生回答的半个月饼引入分数,认识和理解的含义。

(二)通过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深层理解

理解分数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同桌和小组间的讨论和动手创造一个,让学生充分理解的含义。

(三)运用知识迁移,探索几分之一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与操作,创造一个几分之一;并交流讨论分数的意义。

(四)练习与巩固

虽然这堂课完成了预设目标和知识点,教学过程较理想;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下面就反思一下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1、我在执教过程中可能过分看重时间的分配,学生虽然对只是的理解都没问题,但是在对分数的含义表达上却不尽人意。在理解的含义时时间太过着急,只是通过个别同学的回答,就把描述含义的语句出示板书了。导致学生在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时,语言表达非常不理想。

2、在学生动手操作中,疏忽了学生涂色的规范性,在展示作品时局限性较大,应该正确和错误对比进行;不同折法对比进行。

3、学生由于对分数的含义表达不到位,在练习中又缺少对含义的解说,导致最后一个练习,学生存在较大困难。

不过这堂课给了我很多宝贵的经验,各位老师也给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第三篇: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沈有为

今天这节课主要教学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平均分的问题,主要是借助对图形的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我并没有直接利用课本例题,而是通过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圆的1/2。进而引出把一些圆平均分,也可以得到分数这一个新的知识。我这样做是想将新旧知识作一个衔接,分圆片比分桃子更容易让孩子接受。然后再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在分圆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真正理解把一些圆看作一个整体在平均分。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通过对数学材料的比较,然后理解新知的本质意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我将一个圆平均分与一些圆平均分都在课件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加以比较,它们涂色部分不同,为何能用相同的分数表示?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再者是通过比较发现今天所学的分数是在把一些物体平均分,进而自然而然学会了今天新的知识点。而在讲完今天的知识点后,我再出示教材中的猴子分桃的主题图,让学生在“猴子分桃”的情境中加深对今天所学分数知识的理解,产生应用所学知识的需要,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始终用操作活动来促进学生理解,通过动手操作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三分之

一、-------在这一建构分数意义的过程中,学生逐步体会到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若干个物体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并逐渐在思考中领会分数更深层的意义: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

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说的练习还不够,课前准备工作还做得不是很充分,看来,要想上一节高质量的课,我们确实要多下功夫,要从多种角度去思考,这样我们的收获才会更大。

第四篇:《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因此“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懂得整体“1”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学生对整体“1”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本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另外,还让学生根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水笔”、“比一比”、“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问题。如在“拿水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合作开拓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大多数的学生能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参加讨论问题,争先恐后地抢答问题。

然而也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继续思考的:分数的再认识,再认识的内容有两点: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思考一:这里的“进一步”、“体会”两词就属于模糊词语,对于老师而言,比较难以把握,到底“进到哪一步”?“体会到哪一层”?

思考二:我们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他是否进到那一步了,是否真正体会到了。评价标准是什么?仅仅是那几道题?教学过程中,拿水笔环节进行的很顺畅,几乎异口同声说出“因为总枝数不同,它们的1/2当然不同”。是不是这样就算是体会了呢?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2

这节课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清楚的理解分数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安排的活动,我创设了有趣的情景,设计了精巧的练习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对分数进行“再”认识。

一、创设丰富的情景,促进学生对分数的理解。

1、“拿铅笔”。

刚开始,我出示了三幅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这三幅一分别是平面图形、直线、实物,让学生在回忆中说一说分数的意义。然后让三个学生从三个文具盒里拿出全部铅笔的二分之一,结果他们拿出了不同的数量:四支、三支、四支。

为什么同样是拿出全部的二分之一,数量却又多有少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想法。经过大家的讨论,他们明白了“因为整体的数量不同,所以,他们的二分之一的数量也不相同。

2、“说一说”。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又安排了“看书”“画图”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具体的活动中再一次感受“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的结论,从而加深了他们对分数的认识。这样突出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思维。

“为什么同样是拿出全部的二分之一,结果却不一样呢?”这个问题极具挑战性,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必须调动自己的一切感官参与学习,他们只有在主动地观察、分析、争论的过程中才能达成共识,解决问题,这无形当中策进了他们的主动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三、精巧的练习,一题多用,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操作能力。

1、一个整体的三分之二是8个圆,那么它的整体可能会是什么图形呢?

让学生感受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求解过程,并且理解整体的形状不唯一,但是数量都是12个圆。

2、改变这12个圆的颜色,其中4黄、3蓝、3绿、2红,问:黄色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激发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深入理解。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那么表示方法也不一样。

3、在整体12个圆不变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做到使黄圆占整体的六分之五呢?这个题目打破了以往练习的传统思维,学生只能通过自己改变黄圆的个数。来改变分数。但是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原因,这道题并没有展现出来。

四、教学中不足的地方:

1、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或者练习完汇报自己的答案后,我应该请其他的同学做小老师进行评价。

2、本节课,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收获后,我没有及时利用学生的生成性的发现。导致中间的节奏过慢,影响了整节课的进度。

通过这节赛课活动,我认识到了自己与其他老师之间的差距,相信自己通过这节锻炼,会给我的教学生涯带来很大的、积极的改变。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因此实际上是“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认识并扩展对单位“1”的认识,是概括和理解分数的意义需要,同时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颇费脑筋。由于单位“1”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最后借助实物“1个手指”,埋下伏笔,通过对“1个手指可以代表什么”的探讨,来帮助学生对单位“1”概念的理解。这样的处理,自我感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效果也比较好。

学生建立单位“1”的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

在本节课中,我不仅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十分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渗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展示,让学生通过回忆想象、学习交流、动手实践等数学学习活动来发现知识,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本节课由于没有面面俱到,该放手的时候我放手,该我讲的时候重点讲,自我感觉效果还是比较好的,重视理解单位“1”以及分数的单位。学生表述分数的意义还是比较规范的。但这节课依然没有能够让学生说充分说彻底。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4

本节课,我紧扣新课改的理念,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达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备学生、备生活、备教材,在这堂课教学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感悟知识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获得了强烈的情感体验。

2、加强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

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找一找、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意义。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堂课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再自主探索。同时,我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巧破

建立分数表象的关键是1/2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平均分,通过折一折中的故意刁难,判断中的比较辨析。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5

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发展数感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2、关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关键问题是要给学生多大的探究空间?我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作为根本出发点,设计具有较大探究问题的空间,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等,学生们结合直观图的观察,逐步发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可以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并且小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不能只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而且大于1,分子和分母同样大时,分数等于1。为最终概括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定义作铺垫。

整个过程教师没有包办代替,硬性规定,而是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而且,还改变了“问→答”这种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方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发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做到了不仅关注实现知识技能领域目标,更加关注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6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回答“把 4 块月饼分给 2 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块?”学生很快的答到“平均分”每人分 2 块,很公平。接着我又提出了“把 2 块月饼分给 2 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块?”学生也很快答出了“平均分”每人分 1 块。接着我又趁热打铁问“把 1 块月饼分给 2 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块?” 让学生感受 当所分物品的个数是非整数时,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 从而引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个人得到其中的一半,也就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从而引出新课“分数” 。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让学生感受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二分之一;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分数的形成过程,把原本复杂、抽象的东西变得到简单、直观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是主动的,感悟是深刻的。当我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时,学生的发言是那么积极、那么准确、那么精彩 , 令我都不禁为他们鼓掌叫绝。再让学生学具上表示分数时,学生兴趣盎然,水到渠成,有的学生甚至表示出了 1/7 、1/12 、1/24 ……而且对分数的意义理解很不错。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 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有所提升, 我设计的练习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在分数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如何用分数表示, 用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认识。练习的设计顾及了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个别能力强的学生,所以安排了拓展练习,以促其思维发展,采用旋转、推理等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获得成功体验的学习过程。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7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8

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体会分数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通过两名学生平均分月饼的情境,引出分数的认识。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师:把4快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块?

生:每份是2块。

师:把2快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块?

生:每份是1块。

二、探究新知

1、引导探索

师:同学们表现非常好,那么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通过两名学生平均分月饼的情境,引出分数的认识。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生:每份是一半。

师: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师:出示月饼图,并让同学们说说其他图形一半用分数表示方法。

()()()

生:用分数表示上图红色部分所占的比例。

师: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生:

(设计意图:具体数学的一半同学们能说清楚是多少,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

2、拓展

师:请大家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并涂色表示

三、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师: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吗?并涂上颜色吗?

生:动手操作。

师:出示示范图。

()()

师: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呢?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生:因为每一份都相同。

(教学意图: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下面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请说明理由。

()()()()

四、比一比

师:折(画)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画一画),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生:同学们折(画)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知道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画)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填空题。

1>1

2 4

1>1

4 6

通过课件演示(意图:平均分的分数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多;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于是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五、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含义:将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

比较大小:一个物体或图形,只有平均分才可以用分数表示,分的份数越多同,每份就越小,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大。

教学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生活区”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生活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分同样大小月饼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同一长方形的四分之一及六分之一,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干的事情,将知识蕴于动手操作中,在操作、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填空题

1、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6份是()个,就是它的()分之(),写作。

2、这个分数中,()是分子,()是分母,读作:

3、妈妈买了12个苹果,给哥哥7个,给妹妹5个。哥哥得这些苹果的,妹妹得这些苹果的。

4、是5个,里面有()个,1里面有()个,几个

5、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后再对折,这张纸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它的(),写作:。

6、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5块,其中的3块是(),写作:,它的分子是(),分母是()。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9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91页至92页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 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问题解决 当整数不能表示平均分后,所得物体的个数时,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 数学思考 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结合教学使学生了解分数的发展,丰富学生的素养。

学习重点: 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学习难点: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感知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具、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彩色笔,课件

学习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

一、创设情境,感知等分

1、老师这里有4个月饼,想分给两个小朋友,你准备怎么分?能用数字表示你分得的'结果吗?为什么这样分?

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板书:平均分)

如果给你两个饼还是分给两个小朋友,你准备怎么分?能用数字表示你分得的结果吗?

(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自主探索,产生需要

1、可是现在只有一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把手中的圆片当成月饼,分一分。

(这个环节利用学生活动“分东西”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了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欲望)

A、理解平均分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我将圆片对折,每个小朋友分得一半。

师:为什么要对折?

生:为了分得同样多。

师:那这个对折的目的就是为了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把这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 (老师将半个涂上颜色,贴在黑板上)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表示。

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分得的结果吗?

生:0.5,二分之一,1/2

师:能说说1/2中的2表示什么?

生:表示平均分成两份。

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

B、理解“每一份”

师:你能在月饼上找到另一个二分之一吗?(板书1/2)

师带领同学边比划边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1/2。 (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能够对二分之一的概念进行完整的表述。并明确一个单位1内有两个二分之一)

2、折一折,找出长方形的1/2。

(学生活动,然后展示)

师: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

(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即: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的疑问引发新的思考,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折的纸说一说。使学生明白不同单位1的二分之一也是不同的。

3、如果有4个同学平均分这个月饼,每个同学又分得多少呢?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吗?

生:1/4,画图,折一折,语言描述。

除了圆形可以折出四分之一,正方形能折出四分之一吗?

学生活动,然后展示不同分法。

师:你能看懂谁的图? (这个环节再次动手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想一想有不同的画法吗?同桌互相交流不同的折法,是想让学生把对分数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过度到形象思维上来,能以此类推,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同时理解平均分的份数与分母之间的关系。)

4、判断。 下面图形中的涂色部分,能用

表示吗?为什么?

( ) ( ) ( ) ( )

(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三、深入理解、认识分数

(1)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 1/4、1/8、1/3、1/6??(让学生上来写两个)

我们这样说下去能把分数说完吗?

(2)拿一张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小组内交流。

展示作品。

汇报: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生1:我把它分成8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8。

生2: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一份,每份是它的1/4。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请写出来,并说说理由。

(让学生先独立做,再2人小组交流,针对答案不能统一的题目进行大组交流,还是不能统一的,最后全班交流,这样分层交流,小组长先检查组员的掌握情况,然后大组长汇总,交流更深入,而且节约了时间,听、说的效率更高,真正做到了懂了的不讲,教师精讲。)

(这道练习题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练习注重了层次性,开放性,发展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既照顾了全体,也有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五、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这样做,是这对整堂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对重点知识画龙点睛,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

认识分数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2。

1

2

读作:二分之一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板书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理解知识和对知识进行记忆提供直观的参考和有利的帮助。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简洁明了,重难点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0

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整体方面:在学生原有的一个物体的基础上突破到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2、部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来的一个突破到由几个组成一份。

上课开始先出示了一些水果的图片(一个苹果、四个桔子、一串香蕉等)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学生认识了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接着,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进行对折,问每份是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回想上学期学习的.分数: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把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把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1/8,……,如果平均分成20份,每份是它的1/20。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让学生有效地复习和回顾上学期的知识,为今天的学习做好铺垫。教授新课时,创设小猴分桃子的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呢?是小猴最爱吃的水果,猜猜是什么?(桃子)把这袋桃也来分一分,应该怎么分?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这袋桃的几分之一呢?(四个桃,四只小猴)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为什么是四分之一。请学生再说说。指出:把四个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个小猴分到其中的一份,是整体的四分之一。让学生初步体验到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概念。接着分四个桃给两个小猴,他们看到这盘桃子,马上在脑海中建立这样的联系:这里有4个桃子。而把4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时,他们又建立了“每份是两个”的信息,所以他们认为每个小猴应占这4个桃的四分之二。学生有了这样的想法后,用直观的教具让学生亲自上黑板分了分,再比较1/2和2/4哪个比较合适?为什么要用1/2?让学生讨论后从意义上自己进行了纠正,明确把四个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每个小猴分到其中的一份,是整体的二分之一。紧接着在课本例题的基础上有进行了改动:6个桃,分给两只小猴,每个小猴分到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如果有12个桃,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桃的数量不断地变化,可为什么结果都是二分之一?学生又陷入了沉思。趁机让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经过交流,学生明确了:不管具体有几个都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只要把这些东西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要知道一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关键要看平均分成几份。接着就进行了几个层次的练习,在练习中强调学生用虚线分一分。通过动手操作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在这一建构分数意义的过程中,学生逐步体会到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通过练习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的总结时,提出:今天学习的分数和上学期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吗?再次让学生明确今天学习的分数是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认识分数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1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课一开始,对分数的基础知识进行了全面复习,接着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去平均分,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让学生在说和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进,比如:复习时间安排不妥当,以至于设计的精彩练习没有时间进行;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准确,有点重复啰嗦,总害怕担心学生没有掌握;还有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教师取而代之。其次,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2

今天这节课主要教学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平均分的问题,主要是借助对图形的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我并没有直接利用课本例题,而是通过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圆的1/2。进而引出把一些圆平均分,也可以得到分数这一个新的知识。我这样做是想将新旧知识作一个衔接,分圆片比分桃子更容易让孩子接受。然后再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在分圆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真正理解把一些圆看作一个整体在平均分。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通过对数学材料的比较,然后理解新知的本质意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我将一个圆平均分与一些圆平均分都在课件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加以比较,它们涂色部分不同,为何能用相同的分数表示?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再者是通过比较发现今天所学的.分数是在把一些物体平均分,进而自然而然学会了今天新的知识点。而在讲完今天的知识点后,我再出示教材中的猴子分桃的主题图,让学生在“猴子分桃”的情境中加深对今天所学分数知识的理解,产生应用所学知识的需要,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始终用操作活动来促进学生理解,通过动手操作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

一、三分之一、-------在这一建构分数意义的过程中,学生逐步体会到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若干个物体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并逐渐在思考中领会分数更深层的意义: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

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说的练习还不够,课前准备工作还做得不是很充分,看来,要想上一节高质量的课,我们确实要多下功夫,要从多种角度去思考,这样我们的收获才会更大。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3

传统的教学,教师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地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的,认识百分数教学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时被扼杀了,更谈不上生成智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更应该是智慧教育,应该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

那什么是智慧课堂呢?智慧课堂是一种实施智慧教育,开发学生潜能和水平的课堂教学新范式。构建智慧课堂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必须具备课堂智慧才能构建智慧课堂,培养有智慧的学生。在《认识百分数》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追求:

一、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智慧的课堂里不应该仅仅只有读书声,更应有笑声。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使课堂产生一种“亲和力”,使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个快乐的旅程,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平时和学生的交往,我总是笑容可掬,和学生平等对话和协商,师生之间相处非常愉快。课堂上,只要时间允许我经常都会和孩子们玩个小游戏或说个笑话,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认识百分数》的录像课上,因为摄像机的缘故,学生非常拘谨,我灵机一动,对学生说了这样一句话:“同学们,知道今天是谁给我们拍摄吗?下面让我隆重介绍咱们福田区著名的导演——张导,有请张导闪亮登场!”话一说完,课堂上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笑声,教学反思《认识百分数教学反思》。教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就创造了一种愉快、宽松的氛围,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接下来的学习,学生不再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而是自由地表达观点,畅谈体验,展示个性。

二、让课堂贴近生活

有人说,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的最大理由是因为教学内容离他们的生活太远。知识与生活脱节会严重削弱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尽可能和孩子的生活接近,取材于孩子们的生活,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只有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融合,才能增长学生的智慧。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然没有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我在情境引入中运用了糖水比甜的内容。请学生猜一猜三杯红糖水,哪一杯最甜呢?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倍感亲切,纷纷踊跃发言。在猜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发现,要比较三杯红糖水哪一杯最甜,不能仅看糖的.质量,也不能仅看糖水的质量,而要看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为了比较大小,再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引出百分数。至此,学生初步感悟百分数的意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接下来,我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的百分数。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再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百分数配以图片引入课堂,让学生结合实例说说每一个百分数的意义。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百分数意义具体化为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一张张鲜活的图片使课堂所教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而且就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事物中。原本“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变成了“密切联系生活学数学”,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智慧的课堂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融合,才能增长学生的智慧,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一种称作“集体作业的教学方式”深受教师喜欢。这就是先出现一个问题,然后请同学站起来回答,当几个人解决了,就相信全班都会了。但这种方式容易造成“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中等的学生会缺乏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体验。因此,在课堂上,我要求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练习本,从猜想三杯红糖水哪一杯最甜,到写百分数,根据百分数涂色、填空等,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动笔写下来。这种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独立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有助于深刻地理解概念,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 《认识百分数》一课学生所学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我相信它一定会在学生的心中荡起阵阵思考。有智慧的老师就会有智慧的课堂,有智慧的课堂就会有智慧的学生。虽然我也许成不了智者,但我一定会智慧地思考、智慧地工作,使自己离智慧不会太远,使我的课堂能与智慧同行。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4

课前谈话:上个星期同学们做了一件最开心的事,是什么?(春游)同学们为什么这样喜爱春游呢?(有好吃的,自由自在地玩…..)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

谈话:今天4只小猴也上山游玩来了,瞧,他们正在吃桃呢!只有一个桃怎么分呢?你知道每只小猴吃了一个桃的的几分之几吗?

生:把一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吃了一个桃的1/4。

【课件演示分桃过程】

师:你是怎么想的?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1/4 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

生:4是分数的分母,表示把一个桃平均分成了4份,1是分子,表示每只猴吃了其中的1份。

导入新课:同学们说得真好,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二、操作比较,探究新知。

1、认识4个桃的1/4。

谈话:小猴只吃这一小块桃够吗?猴妈妈又从口袋里拿出了4个桃子,你们猜:猴妈妈肯定会把4个桃子怎么分?…每只小猴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呢?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小朋友说说,好吗?

在黑板上贴出桃子图片:

学生分组讨论,指名汇报:因为把这些桃子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是这些桃子的1/4。

根据学生汇报,圈一圈,演示分桃过程。

师: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

生:表示把桃子平均分成了4份。

师:这里的“4”表示的是平均分成了4份,而不是总共有4个桃子。

在黑板上贴出一个桃的分配图片:

师:这两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生:都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所分桃子的1/4。

生:第一次是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一小块;第二次,是把四个桃子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一个桃。

师: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桃平均分成四份,用1/4表示其中的一份,我们还可以把四个桃,也就是一些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同样用1/4表示其中的一份。

2、认识一些物体的1/2。

谈话:趁小猴们吃得正开心,猴妈妈提了个问题要考考小猴们,大家一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如果把4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吃,那每只小猴可以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

给学生一分钟思考。

师:谁能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每只小猴可以分到这些桃子的1/2。

生2:每只小猴可以分到这些桃子的2/4。

师:每只小猴分到的,到底是这些桃子的1/2还是2/4呢?你们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生1:我是想把这些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些桃的1/2。

生2:我是想把这些桃子平均分成4份,其中两个桃是这些桃的2/4。

师:他们谁说得有道理呢?咱们用粉笔代替桃子来演一演,好吗?

请这两位同学上讲台,教师拿出四支粉笔,平均分给这两位同学: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转自数学 吧 )

师:粉笔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齐答:2份。

师:这2枝粉笔是其中几份呢?

生齐答:1份。

师:每个同学分得这些粉笔的几分之几?

生齐答:1/2。

师:如果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吃,那每只小猴可以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

生:1/2。

师:如果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吃,那每只小猴可以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

生:1/2。

【课件出示上面3次分桃的情况。】

师:为什么3次分桃每只小猴都分到这些桃的1/2?

生:都是把这些桃平均分成2份。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给两只小猴。

师:猴子的只数就是什么?作分数的……?

生:平均分成的份数,作分数的分母。

3、认识一些物体的1/4。

谈话:老师这里现在有8个桃子,要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总数的几分之几呢?

请同学们用桃子图片分一分,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在黑板上贴出桃子图片,指名演示分的过程: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分的?

生:我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了4份 ,每份是这些桃子的'1/4。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张贴的三次分桃的过程,每只小猴第一次分到一小块桃、第二次分到1个桃、第三次分到2个桃。为什么都用1/4表示呢?

生:因为都是把所有的桃平均分成了4份。

师:分母“4”表示什么意义?分子“1”又表示什么意义呢?

生:表示这些桃被平均分成了4份,每只猴吃了其中的1份。

师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4、强化练习:

师:猴妈妈的袋子里还剩下一些桃,如果把这些桃平均分给五只猴,每只猴分到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生:1/5。

师:如果平均分给六只猴呢?

生:1/6。

……

三、应用巩固,拓展延伸。

游戏:分一分。

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12根小棒。

师:你能拿出这些小棒的1/2吗?是几根小棒?

生:6根。

师:你能拿出这些小棒的几分之一?

学生小组合作分一分,指名汇报。

生:这些小棒的1/3是4根。

生:这些小棒的1/4是3根。

生:这些小棒的1/6是2根。

生:这些小棒的1/12是1根。

师:你能拿出24根小棒的几分之一呢?

……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

师:你能用今天学到的分数知识,在生活中找一找,用“谁是谁的几分之一”说一句话吗?

……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其难点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份里都有一个或几个物体,受物体个数的干扰,学生往往容易把物体的个数与平均分成的份数混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本质,完成分数意义的构建。如何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哪些?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我课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用情境启发学生的思考。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怎样才是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呢?好的数学情境应该既能唤醒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同时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经过再三思考,本节课上我直接使用了教材提(转自数学 吧 )供的小猴吃桃的场景,小猴吃桃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素材,分桃的过程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记忆,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分数意义、平均分等概念的复习。在为本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的同时,自然流畅地导入新课。

二、用问题指引思维的方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好的问题能指引思维的方向,能给思维以动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层层设问,有目的的启发诱导学生思考,点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揭开分数的奥秘。课堂上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操作、探究的空间,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答案。最后一个开放性问题:你能拿出24根小棒的几分之一呢?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了高潮。

三、通过对比感悟分数的本质。

分数的意义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非常抽象,怎样让学生在一次次分的过程中感悟分数的本质含义?我想到了对比,对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本节课通过一个桃子的1/4和四个桃子的1/4的对比,初步渗透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概念;通过4个、6个、8个桃子的1/2的对比,引导学生透彻把握一个整体的1/2的本质含义;最后通过一个桃的1/4、四个桃的1/4、八个桃的1/4的对比,帮助学生厘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终于在多次对比中感悟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本质含义。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朴实而又扎实的课堂才能反应出数学真正的美。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一起构建一堂朴实、扎实而又灵动的数学课。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5

1.让学生在生活原型中作数学——经历数学

我大胆突破现行教材的束缚,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成性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素材来建构分数1/2的概念。为此,课前我请每一位学生都走进大自然采集各种不同的树叶,通过学生把各自带来的所有的`树叶分成两份根据学生的交流,自然概括出两种不同的分发:平均分和不平均分,以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深刻理解,为学习分数打下伏笔。然后我让学生继续探索把1片树叶平均分成两份,怎样分?每份是多少?学生通过对树叶自然对称的观察,成功的把一片树叶沿中间叶脉平均分成2分。通过学生动手做,水到渠成地让学生经历了分数1/2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在成功玉溪月中积累了分数的丰富表象,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对分数概念的抽象感和陌生感,是学生深深的感受到数学原来就是这样丰富多彩的存在于生活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让学生在开放学习中做数学——创造数学

这一教学片段是对分数认识的巩固、深化和拓展。在涉及此项练习时,我彻底摒弃了传统教学反复机械的训练方法,取而代之以富有开放性、趣味性、挑战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动态化的活动中创造数学。

情境开放,萌发创新意识。我以一大一小两个正方形为道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形式,创设了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心情愉悦、精神振奋的状态下,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形式开放,激活创新意识。我努力开放教学形式,凸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围绕“利用准备的正方形你可以找到那些新的分数朋友?”这个问题情境,学生可以用尝试猜测、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途径解决问题;可以用猜想、直觉、顿悟等方法另辟蹊径,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的大舞台上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这样学生的创造火花就会不断闪现。

第五篇:《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纬五路第一小学 刘慧莹

“希望杯”比赛是金水区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反映教师教学水准的重要比赛,这一奖杯不但代表一个人的荣誉,也代表一个学校的整体水平。所以,各个学校非常重视,通过教研组选拔出候选人、学校内评选出参赛选手、协作区内再选拔出决赛名单、最终在五一前圆满结束了这次比赛。

我们教研组三位老师和学校有关领导及校外专家,和我一起度过了这段艰辛而难忘的时光。回忆一次次的教研、上课、反思、讨论、修改、再教研……,我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大家陪我到深夜、多少次大家帮我借班试讲、多少次大家对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其中有太多的故事和感动,迷茫和惊喜……

通过对各种因素的考虑和对自身特点的了解,我们教研组一致确定了这次教研和比赛的内容——《认识分数》。接下来,我们共同研究教材、分析其教材的设计意图、并确定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认识分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此节课是学生在认识整数和小数后,初次接触分数概念,分数概念是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学生建立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分苹果”、“涂一涂”、“折一折”等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五年级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能用涂色、折纸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 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并理解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写、读、表示简单的分数。

围绕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教研组精心设计出具体的教学过程,并进行多次的尝试和改动。同时在有关领导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共同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最后的教学效果是理想的。回顾这一过程,我们教研组感受最大的变化和收获有一下几点:

一、对于“平均分”的处理,让我们明白了学生的感受胜于教师的传授。

刚开始,我们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这样的开头: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玩一个“我问你答”的游戏,要求:当老师说完问题,立即抢答出结果,看谁答得又对又快!(1)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苹果?(2)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苹果?(3)1 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苹果?

整节课堂上,我努力引导、纠正和强调“平均分”,可是学生就是不说。我很无奈,也很疑惑,到底问题出在哪?大家坐在一起,认真分析研究后,觉得刚开始就应该把“平均分”强调到位,让学生理解到位,为后面的学习大好坚实的基础,也许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和表达会好一些吧。

于是,我们改动了一下,是这样处理的:(1)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苹果?

你得1个,他得3个,行吗?为什么?(“平均分”什么意思?每人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板书。)

虽然这样的发问让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是,刚开始学生说的还是非常生硬,不过越来越好,到后来学生已经可以自觉加上“平均分”了,表达的又准确又完整。由此可见,我们的思考是有一定价值的,不过还需要再深入研究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正在迷茫中,教研室的刘老师说的一句话激起了梦中人,她说:“为什么学生不说,因为不是学生自己发自内心说出来的”。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平均分”一直以来都是老师提出来的,虽然让学生谈想法和理解,但是始终不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又怎能自觉说出来呢?

我们大家都很兴奋,觉得这次找到了症结所在,于是,我们立即展开讨论,最后采用了这样的方式: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分苹果”的活动,请听要求:4个苹果分给2个人,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板书“平均分”。)(1)4个苹果平均分(强调)给2个人,每人得2个苹果。(2)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苹果?(3)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苹果?

教学效果已经说明了问题,证实了一切。原来,老师强加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学生自己的感受才是最有用的。

二、关于“一半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这一环节的取舍,让我们深信学生的想象力和已知经验不可忽视。刚开始的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我们基本上全是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来制定的。如下:

你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发挥你的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把你的想法表示在一张纸上。

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都愣着不动,好像不知道要干什么。于是我又解释了一遍,才有学生开始行动,但是花费的时间挺长的。展示的时候,我们很惊喜的发现,学生自己创造的表示方法很多,很有价值。当然也有我们需要的1/2,这时新知才出现。

课后,我们教研组对这一环节提出了质疑,有人觉得太浪费时间了,用的时间过长才导入新课,不妥;有人认为教材就是这样安排的,只是形式上改动一下,加快一下速度就行。

于是我稍微改动了一下:

你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发挥你的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可以在纸上创造,也可以口头表达。

谁知,学生立即喊出1/2,没有办法我只有跨过“创造”这一环节,直接导入新知的学习中。课后大家对这一部分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说学生知道1/2很正常,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直接导入新课节省时间,挺好;朱主任说我们应该首先读懂教材,这一部分课本上要求的是“讨论”,可以让学生相互说一说,再汇报就行。张主任觉得直接向“数”的方面引导,因为我们需要的就是1/2,为什么要绕一大圈子呢?其实,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教材本身的设计自有它自己的意图所在:根据学生的已知经验发挥想象力创造,让学生经历从运用自己的符号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表示的过程,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最后,经过大家的深入思考、分析、研究,决定采取这样的方式:

“一半”可以怎么表示呢?(自己先想一想,在1号纸上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然后同桌相互说一说。)展台展示,学生上台解释。① 0.5 ② 画图

③ 1/2 1/2什么意思? „„

引导学生说准确完整: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1份就可以用1/2来表示。(贴、画、写。)

从而得出:“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展示1/2写法)。同学们的方法大致有(归纳):0.5是小数,我们已经认识了。画图、一个新数1/2,比较一下,哪种方式表示“一半”比较好?为什么?(体会认识分数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力,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亲身体会到1/2的具体含义,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效果当然是不错的。

三、对于“总是讲不完”这一现象,让我深切感受到教学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包括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师生互动是否和谐、引导问题是否有效……,其实教学时间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因为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学生注意力集中一般15分钟,如何在规定的有限的时间内把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也是老师应该深刻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是,由于自身的问题和平时的不严格要求,经常出现拖堂现象。在多次的试讲中只有1次按时完成任务,因此大家对于我“总是讲不完”这一现象也很苦恼,自己也很郁闷,始终找不出彻底的解决方法。

其实,关于这一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缩短环节、加快节奏的问题,是一个包含许多因素的综合性问题。比如:对于一个简单的问题我总喜欢深挖、把它复杂化,可见对于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准确到位;学生已经圆满回答上来了,我总喜欢再追问几个人,可见对学生思维和认知特点了解不清;每个环节时间平均分配,没有主次详略之分,可见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

最后比赛时,同样很遗憾我又超时了几分钟。教研组和领导评委都觉得很可惜,这一次我终于真正深刻体会到:教学时间不容忽视,应从平时抓起。

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教学水平上的东西,更多是同伴无私的帮助、学校人性化的关怀、整个队伍的团结。我要感谢的人很多,要说的感谢话也很多,发自内心的感谢也有很多……我想把这份感谢化成以后前进的动力,用行动诠释我对教育事业无限的追求。

下载认识分数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分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真分数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涉及到的都是真分数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学本课时,应该找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

    分数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单位:津美小学 姓名:程梅 电话:*** 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结合具体的图......

    分数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分数的开始,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它为我们......

    三年级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徐蕾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分数,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开始,对后面的学习非常重要。课后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我做以下反思: 教学内容方面: 《数......

    《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认识》设计意图与反思: 本课是三下学习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认识分数》的教学反思

    “认识分数”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而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步接触的基础知识。在本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与平均分的经验分不开。其实,学生正......

    三年级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三年级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三年级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图......

    分数的认识 教学反思(汇总9篇)

    篇1:《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我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引入课题,还是在巩固练习中,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