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于永正作文教学案例说说,画画,写写—口语交际、――于永正
说说,画画,写写—口语交际、作文教学实录――于永正
第一节
师:咱们是兴化市实验小学哪个班?
生:三(1)班。
师:噢,是三(1)班。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您姓于。
师:知道我从哪儿来的吗?
生:徐州。
师:江苏徐州。你们到过徐州吗?
生:没有。
师:欢迎到徐州做客,我来接待。上课之前,你们老师向你们介绍过我没有?
生:介绍过。
师:说我什么了?
生:说您是全国最有名的特级老师。(众笑)
师:你信吗?
生:信。(众笑)
生:老师还说于老师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生:潘教师说你上的课既轻松又愉快。
师:嘿!好词儿都用上了。上我的课既轻松又愉快,你也信,是不是?
生:是。
生:潘老师还说,你出过许多书,而且这些书的故事都十分精彩。
师:说话多通顺,用词多恰当!同学们,潘老师说的话你们是真信还是假信?
生:真信。
师:有没有不信的?
生:没有。
师:有没有半信半疑的?
生:没有。
师:有一句古话叫:“耳听为—“
生:为虚。
师:眼见呢?
生:为实。
师:既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潘老师一说你们就信,那行吗?请你说。
生:因为我相信是真实的。
生:我信得过潘老师。(众笑)
师:这边有没有半信半疑的?哪怕有一位也好。—没有。究竟潘老师说得对不对,两节课以后见分晓,你们再下结论,行不行?
生:行。
师:现在上课。(师生问好)
[评:小朋友很天真,教师要珍惜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在孩子面前要说实话,要真诚。看来,学生说真话、说实话,教师要以身示范。] 师:其实我不是来上课的,是来找人的。我很想与这两个人交朋友,为什么交朋友,等会儿说。本来认识这两个人很容易,我说,哪个叫张三呀?张三站起来,老师就认识了。但是于老师不想这样做。怎么办呢?我先把这两个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你们站起来告诉我这两个同学长得什么模样?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鼻子?什么样的脸庞?穿的什么
衣服?是胖呀,还是瘦呀?是高还是矮?你们说,让我来猜。这办法好不好?
生:好。
师:第一,看你们会不会说,说得准不准,;第二,看于老师会不会猜。既考你们又考我,这办法行吗?
生:行。
师:为了考住老师,同学们不要使眼色,不要朝他们看。第一个同学的名字叫王钟灵。—有叫王钟灵的吗?
生:有。
师:(在黑板上写名字)是这个“钟”吗?
生:是。
师:还有一位同学叫吴立彤。—有吴立彤的吧?
生:有。(于老师在黑板上写“吴立彤”)
师:是不是口天吴?我写得对吗?
生:对。
师:我听说咱们班王钟灵朗读好,作文写得好,于老师从小就喜欢朗读,喜欢写作文,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样的学生。我还听说吴立彤同学能歌善舞,嗓子特别好,唱歌像百灵鸟叫似的,于老师从心眼里喜欢这样的小朋友,所以我想和他们交朋友。咱们班有喜欢画画的吗?(一生举手)请你来画画。再请一位,请过来。你愿画谁?
生:画王钟灵。
师:那么你(指另一位学生)就画吴立彤。你们画得像,老师会一眼看出哪是王钟灵,哪是吴立彤。其他小朋友说。哪位先说?
生: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
师: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男的女的?
生:王钟灵是男同学。他留着一个小平头。
师:小平头?胖乎乎的、黑乎乎……(老师在寻找)还有什么特点?
生:眼睛蛮大的。
师:大眼睛。
生:他穿着一身红色的衣服。
师:红色的衣服?裤子也是红色的吗?
生:不是。他穿着红上衣,黑裤子。
师:上身穿着红色的衣服,下身穿黑裤子。(师寻找)今天穿红色上衣的太多了。
生:他胸前挂着一把钥匙。
生:他身上还挂着一个中队委。
师:身上什么部位?(生指胳膊)噢,胳膊上挂着中队委的标志。
生:王钟灵眼睛下面还有几颗小黑痣。
师:哪只眼下有小黑痣?(生指左眼)噢,左眼下有小黑痣。你知道吗?那叫美人痣。男的长的,自然就叫“美男痣”了。(笑声)
[评:小小的调侃,课堂情趣盎然,师生情感融洽。](师照上面学生说过的特点寻找。)
生:他个子矮矮的,(学生目光扫向王钟灵)
师:眼睛向前看。不要给我使眼色,看我能不能猜着。
生:他笑起来的时候,嘴巴露出两个小酒窝。
师:酒窝出现在嘴巴上啦!(生笑)哪里有酒窝?
生:嘴边。
师:嘴边不是嘴巴。男生都笑笑,我看谁有酒窝。(学生笑,老师寻找)你还有补充?
生:王钟灵的耳朵小小的。(众笑)
师:这一说更明白了,耳朵小小的,眼睛大大的,而且左眼下面有几颗“美男痣”……(走到王钟灵身边)你就是我要找的王钟灵!
生:(一齐大声说)对!
师:哎呀,找你找得好苦呀!(生笑。老师拉着王钟灵的手走到黑板前)
师:(对画画的同学)你画的耳朵小小的,你把王钟灵的特点给画下来了。
画画的学生:眼睛下有黑痣,他还有一颗门牙掉了。
师:小黑痣也画上了,这儿有个洞。王钟灵,张嘴我看看(王钟灵张嘴)果然门牙掉了。
画画的学生:他胸前有把钥匙。
师:你真了不起,特点抓得特别准,画得很好,谢谢你帮我找到了王钟灵。
生:谢谢于老师的夸奖。(众笑)
师:看,多会说话。(转身对王钟灵)王钟灵,我们再握握手。我认识你非常高兴。
王:谢谢于老师。我谈不上什么,其实,应该是我认识您才高兴呢!(众赞叹—)
[评:在具体口语交际中,学生应对很得体。“应该是我认识你才高兴!”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表现了学生的机智,反映了较高的交际能力。有了真正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了宽松的氛围,有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有了真正的教学民主,学生的潜能便会得到开发,学生的表达就会出现意料不到的精彩。] 师:(面向学生)王钟灵怎样呀,能说会道。王钟灵,你知道我为什么想与你交朋友吗?
王:不知道。
师:听说你课文朗读得好,作文写得特别棒,是这样吗?
王:我们班上像我这样的还有好多呢。
师:哎呀,这样说,我越发愿意与你交朋友了。多谦虚呀,希望你不要太谦虚,谦虚过度会使人落后的。(笑声)你能不能朗读一段课文给大家听一听?你喜欢哪一课?读一段也行,展示展示你的朗读水平。
王:我读语文课本中第6课:《西湖》第二节。(学生表情朗读十分投入,于老师两手不停为他配上优美的动作。鼓掌。)
师:王钟灵,我被你的朗读陶醉了,我仿佛来到了西湖边,看到西湖边的美景一般。
王:于老师您过奖了。(众笑,赞叹)
师:你还有话说吗?
王:没有了。
[评:上述于老师与王钟灵同学的对话,其实是为全班学生做口语交际的示范。] 师:你先站在一边,下面我认识一下吴立彤。(看画像,该生也画了王钟灵)很遗憾,我原想让你画吴立彤的,结果,你也画了王钟灵。吴立彤没人画,那就只好说吴立彤了。我的好朋友吴立彤长得什么模样?谁来描述描述,看我能不能猜着。
生:吴立彤穿着一身白色的衣裳。
师:她穿着一身白色的衣裳。男孩女孩?
生:女孩。
师:男孩就不看了,我专看女孩。穿一身白色衣服?(寻找)
生:她的眼睛大大的。
师:大眼睛……
生:她肩膀上别着中队委标志,头上还扎着羊角辫。
师:头上扎着一对羊角辫?
生:不,一个。
师:独角辫?(众笑)
一女生:刚才那位同学说错了,吴立彤是扎着一条马尾辫。
师:噢,男同学对辫子不熟悉,那不叫羊角辫,叫马尾辫,是吗?男同学没扎过辫子,说不准可以理解。
[评:于老师对学生的爱护是表现在各个方面的,虽然有时往往只是一句话。]
BR>生:吴立彤个子矮矮的。
师:个子矮矮的,比你高还是比你矮?
生:比我矮。嘴角还有一个酒窝。
师:只有一个酒窝?哪一边有?哪一边没有(学生指左边)
左边有酒窝,右边没有酒窝,只有一个。有两个该多好哇!(生笑)
生:她的额头上有一个秀顶,表示聪明的意思。
师:额头上有什么?
生:秀顶。
师:什么叫秀顶?哪个地方?
生:这个地方(该生指自己的前额),尖尖的。
师:这个地方有斑点,是吧?
生:不是斑点,是这儿有头发,是尖的。(学生再指额头)
师:这儿有一点尖头发,叫秀顶,是吧?今天我又长了一个见识。不用说,潘长江额头上的尖尖的头发也叫秀顶了?(笑声)
生:吴立彤身材瘦小,身轻如燕。
师:身材瘦小,身轻如燕。嘿,一定是非常苗条的女孩了。
生:吴立彤今天穿了一双黑色的皮鞋。
师:那我要看一下每个同学的脚了。(老师看桌子下面学生们的脚。笑声)
生:她的大门牙掉了一颗。
师:把大字去掉,大门牙多难听呀。(笑声)
生:她的门牙掉了一颗。
师:她的门牙也掉了一颗,像王钟灵一样,笑起来就可以看见了。女同学笑一笑我看看。(学生笑)
生:吴立彤瘦瘦的,跳起舞来轻轻的,很漂亮。
师:舞姿很美。
生:她头小小的。
师:小脑袋,小身子,显得非常的姣小,像小巧玲珑的百灵鸟,对不对?(于老师在寻找)她穿的是一身白衣服,裤子也是白的吗?
生:不是,裤子是黑的。
师:我看出来了,(学生要发言)还有,请你说。
生:她不是穿白衣服,是白裙子,里面是穿的条形的衣服。
师:白裙子,里面穿的是条形衣服,带条纹的衣服。
生:吴立彤特别爱笑,她一遇到什么好玩的事就笑得合不拢嘴。
师:我看见了,她刚才又笑了,笑得这样子。(于老师做笑得肩抖动的样子)请你站起来,刚才你笑得肩膀都抖动起来了。你就是我要找的吴立彤,是不是?
吴:是。
师:就在老师眼皮底下,半天才看出来!(因个子小,该生坐在第一排)吴立彤,认识你,我同样很高兴。
吴:于老师,您好。
师:我说老师认识你很高兴。
吴:我认识您也很高兴。(众笑)
师:我听说你能歌歌善舞,是吗?
吴:对。
师:这不是不谦虚,叫实事求是。(众笑)你能不能当着大家的面,跳一跳或者唱一唱?跳也行,唱也行。你愿意唱还是愿意跳?
吴:那我唱一首歌。
师:唱一首歌。刚才同学们说什么来着?秀眉?(生说:秀顶)秀顶。老师们,(指着吴立彤的额头)这就是秀顶!确实有点像潘长江。这秀顶很讨人喜欢,刚才同学说了,是聪明的标志。吴立彤,你唱哪一段?(手摸吴立彤的头)
吴:我唱《吹起我的小柳笛》。
师:听好,《吹起我的小柳笛》。掌声鼓励一下。(带头鼓掌)
(吴立彤轻松地唱完一段)(师生鼓掌)
[评:课上到这里,使我们领略了精彩的口语交际。于老师利用借班上课这个机会,以打听两个学生为由进行的说话练习,突出了口语交际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有对象的,二是有目的,是一种需要,不是为说而说,无的放矢。] 吴:我就唱一段好不好?
师:好的。歌声真优美呀!而且落落大方,你们俩过来,咱们手拉手,请摄影师给咱们照相,今天我来实小认识两个好朋友,请给合个影。(于老师站在中间,蹲下和同学一般高,搂着两位同学。师生合影。)
[评:于老师把“蹲下来看学生”的感人形象永远留在了学生心中,留在了听课老师的心中,也把他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是对青年教师无言的教育。] 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为于老师认识他们俩而感到高兴?
生:是。
师:于老师想念他们时,除了看照片以外,还可怎么办呢?
生:请刚才两位同学留下地址给您,以后可以通信。还有,请他们俩有时间到徐州去做客。
师:对,到我家里来。或者我到这儿来。我想请你们写一写他们二人好吗?我一想念他们,我就你们写的作文读一读,哪颗门牙掉了,哪儿长个美男痣,我一看就乐了。行不行?愿不愿意写我这两位好朋友?
[评:创设表达的对象,明确表达的目的、意义,才能更好地激发表达的愿望,所谓“情动而辞发”。这样,就不是为写而写了,是“有为”而作了。在这里,写,也是为了交际。说和写都是为了交际,这就是“言语交际”的内涵。] 生:愿意。
师:愿意写我的好朋友王钟灵的举手。王钟灵,你看,不错吧,还有好多女同学愿意写你呢,你没想到吧!愿意写我好朋友吴立彤的举手。嘿,差不多,比写王钟灵的还多一些。(对吴立彤)也有男同学愿意写你呢,你真不简单呀。另外我也发现有些同学既不愿写他又不愿写她,那好吧,我再介绍两个人好不好?你们俩请回到座位上去。(于老师板书:孙悟空)认识吗?
生:认识。
师:愿意写孙悟空的举手。嘿,王钟灵、吴立彤、孙悟空一出来,我们的地位就下降了。(生笑)如果你不愿意写孙悟空,我再向你介绍一位,此人姓猪。(学生说:猪八戒)(老师板书:猪九戒)叫猪什么戒?
生:猪九戒。
师:对,不是猪八戒,而是猪八戒。认识吗?
生:不认识。
师:我告诉你们,猪九戒是猪八戒的弟弟。愿意写猪九戒的举手!只有一个。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天,有一个人问一名画家,画什么最难呢?画家说,画人最难。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熟悉,有一点不像都不行。画什么最容易呀?画家说,画鬼最容易,因为没有鬼,爱怎么画就怎么画,没有一个人提意见的。你想象中的猪九戒长的什么模样?是胖呀瘦呀,瘦得很厉害,像电线杆似的?那你就画呀。你愿意证他用什么兵器就画什么兵器,什么机关枪呀、导弹、巡航导弹,爱什么武器画什么武器,你愿让他穿什么衣服就画什么衣服,颜色你来涂,帽子你来设计。—愿意写猪九戒的举手!(举手的人较多)放下。如果你感到写吴立彤、王钟灵和孙悟空、猪九戒比较难,你可打开书,翻开课文“习作2”,请我的好朋友吴立彤读读习作例文《我的同桌》。(学生读)
师:读得多棒!我的好朋友真了不起。听了后,再写我的好朋友,再写想象中的猪九戒,感到难不难?
[评:这时读“习作例文”对学生有借鉴作用。] 生:不难。
师:不难,很好写。听好—第一,写真人,讲真话,不要编,是怎么加事就怎么写,长得什么样子就写什么样子。写想象中的猪九戒呀,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限制。第二,这次作文行画后写,或写好后再为自己的作文插图。
[评:先画后写,或写好后插图,是于老师的创造。] 师:如果你的文章写得好,插图画得漂亮,我就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图文并茂”。听说过这词吗?
生:没有。(于老师板书这个词语)
师:图文并茂,就是说文章写得好,插图画得好。这次看谁能做到图文并茂。愿意写的,先写后画;愿意先画的,画好后再写文章。不知你们现在有没有愿意写吴立彤的?有没有?不少。不知你们现在有没有愿意写吴立彤的?有没有?不少。不知现在有没有写王钟灵的?好。有没有愿意写我的?写于老师。(生举手)有两个。就请这两位写我。总而言之,你愿意写谁就写谁。
[评: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选择空间。少了些限制,就多了些自主;不了些要求,就多了些自由,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师:写猪九戒的举手。我就知道你们喜欢写猪九戒。你怎么想就怎么画。请你到前面来,把你想象中的猪九戒画下来。(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画。于老师边看边说:猪九戒的舌头往外伸着,看样子很馋,身边还画了大西瓜……)
师:同不们,画好了可以涂上颜色,然后把你画的写下来。(学生有的画,有的涂色,有的写作文,于教师巡视、指导,不时插话;他画猪九戒的耳朵是尖的,并且往上长,他想象的猪九戒脸很大……)
[评:这些话听起来是不经意说的,实际上是为其他同学打开思路,当然对学生本人也是一种激励。] 师:休息一会儿,下课休息五分钟。
[评:《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众多写作对象,揭示了虚、实两种表达方式。可以先写后画,亦可先画后写。真正做到“鼓励自由表达”。这样就消除了学生怕作文的心理,达到“乐于作文”的目的。为作文插图,不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增加了趣味性,而且画也为写打下了基础。因为画的过程就是构思的过程。画和写都是表达客观事物的,只不过手段不同罢了。这一做法,是美术与作文互相渗透的成功的尝试。成人
读的报刊上都有图有文,小孩子的作文当然更应该而且能够做到“图文并茂”了。]
第二节
(上课后,学生继续写、画,教师巡视指导;于老师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特别关注。)
师:绝大多数同学写好了。下面,我们请同学把写的文章、插图带来,把插图展示给同学们看一下,把文章读给大家听一听。先请写我的好朋友王钟灵的同学来。写好的,画好的都过来。
(带学生到实物展示台前,出示一同学画的王钟灵像,这幅画,画得头大身子小。学生大笑)
师:王钟灵,请站起来。你看了这幅画舒服吗?
王:画就画吧,没事。(学生大笑)
师:奕大度的。(学生笑)好,读读你写的文章。(学生读所写文章)
生:(读)……王钟灵不仅是个爱学习的学生,而且还是个爱活动的同学。上课了,他常常和其他同学满头大汗地走进教室,因为,下课后全爱跳皮筋,所以上课时他总是满头大汗走进教室。
王:老师,其实我并不爱跳皮筋,他怎么写我喜欢跳皮筋呢?
师:刚才于老师说了,写真人讲真话。王钟灵喜欢跳皮筋吗?
王:没有跳过。
师:下课有时坐在教室看书,有时候没事不出动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有时和同学做游戏
生:他跳过,但次数不多。
师:这样,把“爱跳皮筋”改为“有时候跳皮筋”;把“总是满头大汗”,改为“有时满头大汗”。行吗?好,接着往下读。
生:(继续念)王钟灵头(师:“王钟灵”改为“他”)他头长着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
师:他头上长着乌黑发亮的头发。
生:他的眼睛大大的,(师插话:“他的”可以划去)一笑起来,嘴边露出一个小酒窝,(师插话:是真话)他的一颗牙齿掉了,(师插话:加上“可惜”)胸前挂着一串钥匙,左臂上有一个中队长的标志,上身穿了一件红色的衣裳,下身穿着一条黑色的裤子。脚上穿着一双白色的运动鞋,非常神气。
师:这就是他笔下的王钟灵。王钟灵,你对他写的满意吗?
王:不是太满意,但有的地方写得还是蛮好。
师:好,画画还要再努力,90分;作文100分。(学生鼓掌。接着于老师又评讲了两位写王钟灵的作文,略。)
师:谁来读读写吴立彤的作文?把插图也带来。
(一学生上台,于老师先展示了她的画,学生赞叹。插图略)
生:(读)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名叫吴立彤,今年九岁。个头小小的,忽闪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吴立彤有张能说会道的嘴巴,有一颗门牙掉了,一笑起来就露出一个小黑洞。她头上扎着一根马尾辫,走起路来,小辫子一甩一甩的,好玩极了。
师:好,就这后面一句话,应得10分。这一句话写得非常生动。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让大家听听。
[评:于老师总是忘不了找学生的亮点,及时表扬鼓励。] 生:(读)她头上扎着一根马尾辫,走起路来,小辫子一甩一甩的,好玩极了。(师插话:“好玩极了”可改成“好看极了”。你玩,她可能不愿意。[生笑。]当然,感觉着“好玩”是可以的。)她穿着一件白色的裙子,左臂上有一个中队委的标志,下身穿着一条咖啡色的裤子,脚上穿着一双黑色的皮鞋。吴立彤能唱歌,歌声十分动听。
师:你写得非常具体,得200分。画画得好不好?
生:好!
师:画100分。谢谢你给我们写了一篇好文章。再看看他(指另外一个学生)画得怎么样?(图略)师:马尾辫翘得更高。他画得多漂亮。请读一读作文。
生:(读)我有一位同学,她的身材瘦瘦的,头上扎着一个马尾辫(师插话:一条马尾辫),她的眼睛大大的,非常神气,鼻子下面有一张樱桃小嘴,她胸前戴着一条鲜艳的红领巾。上身宣传科丰白色的裙子,左臂上还戴着一个中队委标志。吴立彤的裤子是咖啡色的,脚上穿着一双乌黑的皮鞋。吴立彤喜欢(师插话:可用“她“)她喜欢跳舞、唱歌和朗读课文,她跳舞的时候,小巧玲珑的身子一圈一圈地转着,非常美。
师:吴立彤,你满意吗?
吴:满意!
师:好,200分!画给100分。请回到座位上去。
生:谢谢老师!
师:不用客气,真有礼貌1有写我的吗?(一生举手)请你来。画是次要的,文章是主要的。请出示画。(同学鼓掌,众笑。图略)
师:像不像我呀?
生:有点像。
师:戴眼镜,表情也像我,皱纹画得很像,只是画少了,我的皱纹比这还多,我知道,画多了怕我难过。(笑声)看你怎么写的,读吧!
生:(读)于老师虽然六十多岁了,但是看上去非常年轻。
师:看上去年轻,实际不年轻。“看上去”这个词用得非常恰当,非常好。加10分。
生:(继续读)今天我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你知道我怎么这样高兴?原来今天我要和于老师交和我们谦逊许多话。上课了,老师要我们画画,我就把于老师画了下来。
师:于老师要你画,你就画了下来。你是美术高手呀!你不要紧张,于老师给你撑腰(该生读作文时声音有些发颤),读。
生:我写的时候,认真地看了于老师一遍。
师:认真地观察。
生:我发现于老师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
师:你现在才发现,刚才没发现?(生笑)
生:于老师眼睛虽然不大,但很有神。
师:眼睛虽然不大,但是很有神。这样写,我听了就舒服了。你很会说话,谢谢你。
生:于老师的嘴巴也很大。(笑声)
师:说的是真话。
生:于老师和我们说话的时候,非常慈祥。我想,于老师如能天天给我们上课那多好呀!于老师上课既幽默又生动,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次(师:应改为“这次”)作文课。
师:谢谢你。这个小朋友语言很通顺,写得很真实,小眼睛、大嘴巴。200分。画也画得好,200分。画也画得好,200分。加上刚才加的10分,一共410分!(从笑)看我的模样(指学生的画),是一位多么慈祥的老人。(笑声)谢谢你。
生:谢谢于老师。
师:你(另一位学生)也写我的,不是小眼睛、大嘴巴吧!读一读看。
生:于老师是全国最有名的特级教师,(师插话:把“最”字划掉。没有最好,只有比较好。)于老师的头发有些白,(师插话:几乎全白了,没有关系,请说真话。)于老师的头发几乎全白了,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于老师讲课生动又有趣(师插话:生动有趣,可把“又”去掉),我想,要是星期四的作文课,他都能给我们上那多好呀!可惜他太忙了。我喜欢于老师。
师:是吗?我也喜欢你。你说真心话,于老师高兴,给你200分。这像画得太年轻了,是吧?(出示图,众笑)头发多黑呀,你是不是希望我把头发染黑,显得年轻一些?(众笑)画150分。(图略)生:谢谢于老师的——
师:什么?
生:谢谢于老师的高分。
师:你真不得了呀,得了350分。你的呢?噢,你是写猪九戒的,读吧!
生:猪九戒要出门,临走时,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我去春游了。又往前走,看见一个大西瓜和一个大西瓜和一个大馒头,他不知道先吃哪个好。正好,他哥猪八戒回来了。他看到弟弟准备独吞美食,就和他打了起来,(师插话:他们为西瓜打了起来。)这时一只狗走过去,把所有的食物衔走了。猪九戒气得以后再也不出去春游了。
师:两人打起来,食物被狗抢走了,这叫“蚌相争,渔人得利”。你是个小作家,可以写童话。作文300分;画100分。怎么样?
生:其实于老师过奖了。
师:不过奖,于老师从心里喜欢你写的这篇童话,真是非常有趣的童话,于老师喜欢你。——请你过来(另一学生),你画的画呢?(图略)
师:这幅画很有意思。你们看,他想象的猪九戒是个足球名星,看!身材长得多苗条。听听他怎么写的。
生:(读)你们听说过猪九戒吗?他是猪八戒的弟弟,是个世界超级球星。要是球迷们碰到他,就会请他签名、拍合影照。(师插话:球迷请他签名和他照相。)他戴着一顶黑帽子,一对大耳朵像两面三把大扇子,两只大眼睛总是爱东瞧瞧西望望。生笑)穿着一身白色球员服,上衣上印有“A”字英文字母,脚穿一双蓝色球鞋,手上拿着一只足球,像是要出场比赛的样子。同学们要想看到他,就在比赛场上等着他。
师:球迷一看他要出场,都到比赛场上去了,精彩的比赛就要开始了。写得很好,再写续集,看看赛场上的猪九戒表现得怎么样。你的画得200分,是最高分,请回以座位上去。政治家愿意读的吗?你来吧!看看你的画。这位猪九戒手拿扫帚,扫地的工具。(边说边出示画,图略)
生:(读)小朋友,你们认识猪九戒吗?他是猪八戒的弟弟,他非常爱劳动,长得胖胖的,圆圆的脸上长着一双怪眼睛,鼻子像猪八戒的鼻子,他的嘴比猪八戒的嘴还大,耳朵尖尖的,它的帽子上写着“猪九戒”三个字,他有一个胖胖的身子和一双长长的手,还有一双短短的腿,(师插话:改为“短短的两条腿”。)这就是猪八戒的弟弟猪九戒。他不像哥那么贪吃,他非常爱扫地,一个操场三下两下就扫干净了,(师插话:好大的本事!)妈妈每天做家务,只要请他帮忙,他就来了。
师:你写的猪九戒多么勤劳。好,400分!同学们,把你们的画给我(学生纷纷抢着把画给于老师),太棒了。(出示同学的画)文章是你写的,画也是你画的,这叫“图文并茂”。我把它们带回徐州去。什么时候想我的好朋友了,想三(1)班的同学了,就把你们的画和作文拿出来看看。谢谢大家!
[评:于老师采用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可以说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宗旨。在评价过程中,于老师强化学生写真人真事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在于老师的教学中,做人与写文真正融为一体了。]
师:课上下来,你们对潘老师摩拳擦掌话信不信?
生:信。果然名不虚传,您的课有趣极了。
师:有什么话对我说?
生:我想问一下于教师,您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师:我等会儿告诉你。
生:我非常敬佩您。
师:我也非常佩服你,佩服你能说会道。
生:欢迎于老师下次再光临我们实验小学,给我们上课。
师:谢谢,有机会我一定来。
第二篇: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口语交际:说说 写写 画画〉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
说说,画画,写写—口语交际、作文教学实录(于永正)授课时间:2001年11月10日
班级: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三(1)班整理: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胡元翔 评析: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何伟俊
第一节
师:咱们是兴化市实验小学哪个班? 生:三(1)班。
师:噢,是三(1)班。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您姓于。
师:知道我从哪儿来的吗? 生:徐州。
师:江苏徐州。你们到过徐州吗? 生:没有。
师:欢迎到徐州做客,我来接待。上课之前,你们老师向你们介绍过我没有?
生:介绍过。
师:说我什么了?
生:说您是全国最有名的特级老师。(众笑)
师:你信吗?
生:信。(众笑)
生:老师还说于老师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生:潘教师说你上的课既轻松又愉快。
师:嘿!好词儿都用上了。上我的课既轻松又愉快,你也信,是不是?
生:是。
生:潘老师还说,你出过许多书,而且这些书的故事都十分精彩。
师:说话多通顺,用词多恰当!同学们,潘老师说的话你们是真信还是假信?
生:真信。
师:有没有不信的?
生:没有。
师:有没有半信半疑的?
生:没有。
师:有一句古话叫:“耳听为—“
生:为虚。
师:眼见呢?
生:为实。
师:既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潘老师一说你们就信,那行吗?请你说。
生:因为我相信是真实的。
生:我信得过潘老师。(众笑)
师:这边有没有半信半疑的?哪怕有一位也好。—没有。究竟潘老师说得对不对,两节课以后见分晓,你们再下结论,行不行?
生:行。
师:现在上课。(师生问好)
[评:小朋友很天真,教师要珍惜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在孩子面前要说实话,要真诚。看来,学生说真话、说实话,教师要以身示范。]
师:其实我不是来上课的,是来找人的。我很想与这两个人交朋友,为什么交朋友,等会儿说。本来认识这两个人很容易,我说,哪个叫张三呀?张三站起来,老师就认识了。但是于老师不想这样做。怎么办呢?我先把这两个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你们站起来告诉我这两个同学长得什么模样?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鼻子?什么样的脸庞?穿的什么衣服?是胖呀,还是瘦呀?是高还是矮?你们说,让我来猜。这办法好不好?
生:好。
师:第一,看你们会不会说,说得准不准,;第二,看于老师会不会猜。既考你们又考我,这办法行吗?
生:行。
师:为了考住老师,同学们不要使眼色,不要朝他们看。第一个同学的名字叫王钟灵。—有叫王钟灵的吗? 生:有。师:(在黑板上写名字)是这个“钟”吗? 生:是。
师:还有一位同学叫吴立彤。—有吴立彤的吧? 生:有。(于老师在黑板上写“吴立彤”)师:是不是口天吴?我写得对吗? 生:对。
师:我听说咱们班王钟灵朗读好,作文写得好,于老师从小就喜欢朗读,喜欢写作文,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样的学生。我还听说吴立彤同学能歌善舞,嗓子特别好,唱歌像百灵鸟叫似的,于老师从心眼里喜欢这样的小朋友,所以我想和他们交朋友。咱们班有喜欢画画的吗?(一生举手)请你来画画。再请一位,请过来。你愿画谁?
生:画王钟灵。
师:那么你(指另一位学生)就画吴立彤。你们画得像,老师会一眼看出哪是王钟灵,哪是吴立彤。其他小朋友说。哪位先说? 生: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
师: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男的女的? 生:王钟灵是男同学。他留着一个小平头。
师:小平头?胖乎乎的、黑乎乎„„(老师在寻找)还有什么特点? 生:眼睛蛮大的。师:大眼睛。
生:他穿着一身红色的衣服。
师:红色的衣服?裤子也是红色的吗? 生:不是。他穿着红上衣,黑裤子。师:上身穿着红色的衣服,下身穿黑裤子。(师寻找)今天穿红色上衣的太多了。生:他胸前挂着一把钥匙。生:他身上还挂着一个中队委。
师:身上什么部位?(生指胳膊)噢,胳膊上挂着中队委的标志。生:王钟灵眼睛下面还有几颗小黑痣。
师:哪只眼下有小黑痣?(生指左眼)噢,左眼下有小黑痣。你知道吗?那叫美人痣。男的长的,自然就叫“美男痣”了。(笑声)
[评:小小的调侃,课堂情趣盎然,师生情感融洽。](师照上面学生说过的特点寻找。)生:他个子矮矮的,(学生目光扫向王钟灵)
师:眼睛向前看。不要给我使眼色,看我能不能猜着。生:他笑起来的时候,嘴巴露出两个小酒窝。师:酒窝出现在嘴巴上啦!(生笑)哪里有酒窝? 生:嘴边。
师:嘴边不是嘴巴。男生都笑笑,我看谁有酒窝。(学生笑,老师寻找)你还有补充?
生:王钟灵的耳朵小小的。(众笑)师:这一说更明白了,耳朵小小的,眼睛大大的,而且左眼下面有几颗“美男痣”„„(走到王钟灵身边)你就是我要找的王钟灵!生:(一齐大声说)对!
师:哎呀,找你找得好苦呀!(生笑。老师拉着王钟灵的手走到黑板前)师:(对画画的同学)你画的耳朵小小的,你把王钟灵的特点给画下来了。画画的学生:眼睛下有黑痣,他还有一颗门牙掉了。
师:小黑痣也画上了,这儿有个洞。王钟灵,张嘴我看看(王钟灵张嘴)果然门牙掉了。
画画的学生:他胸前有把钥匙。
师:你真了不起,特点抓得特别准,画得很好,谢谢你帮我找到了王钟灵。生:谢谢于老师的夸奖。(众笑)师:看,多会说话。(转身对王钟灵)王钟灵,我们再握握手。我认识你非常高兴。
王:谢谢于老师。我谈不上什么,其实,应该是我认识您才高兴呢!(众赞叹—)
[评:在具体口语交际中,学生应对很得体。“应该是我认识你才高兴!”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表现了学生的机智,反映了较高的交际能力。有了真正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了宽松的氛围,有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有了真正的教学民主,学生的潜能便会得到开发,学生的表达就会出现意料不到的精彩。] 师:(面向学生)王钟灵怎样呀,能说会道。王钟灵,你知道我为什么想与你交朋友吗? 王:不知道。
师:听说你课文朗读得好,作文写得特别棒,是这样吗? 王:我们班上像我这样的还有好多呢。
师:哎呀,这样说,我越发愿意与你交朋友了。多谦虚呀,希望你不要太谦虚,谦虚过度会使人落后的。(笑声)你能不能朗读一段课文给大家听一听?你喜欢哪一课?读一段也行,展示展示你的朗读水平。王:我读语文课本中第6课:《西湖》第二节。(学生表情朗读十分投入,于老师两手不停为他配上优美的动作。鼓掌。)
师:王钟灵,我被你的朗读陶醉了,我仿佛来到了西湖边,看到西湖边的美景一般。
王:于老师您过奖了。(众笑,赞叹)师:你还有话说吗? 王:没有了。
[评:上述于老师与王钟灵同学的对话,其实是为全班学生做口语交际的示范。] 师:你先站在一边,下面我认识一下吴立彤。(看画像,该生也画了王钟灵)很遗憾,我原想让你画吴立彤的,结果,你也画了王钟灵。吴立彤没人画,那就只好说吴立彤了。我的好朋友吴立彤长得什么模样?谁来描述描述,看我能不能猜着。
生:吴立彤穿着一身白色的衣裳。
师:她穿着一身白色的衣裳。男孩女孩? 生:女孩。
师:男孩就不看了,我专看女孩。穿一身白色衣服?(寻找)
生:她的眼睛大大的。
师:大眼睛„„
生:她肩膀上别着中队委标志,头上还扎着羊角辫。
师:头上扎着一对羊角辫?
生:不,一个。
师:独角辫?(众笑)
一女生:刚才那位同学说错了,吴立彤是扎着一条马尾辫。
师:噢,男同学对辫子不熟悉,那不叫羊角辫,叫马尾辫,是吗?男同学没扎过辫子,说不准可以理解。
[评:于老师对学生的爱护是表现在各个方面的,虽然有时往往只是一句话。]
生:吴立彤个子矮矮的。
师:个子矮矮的,比你高还是比你矮?
生:比我矮。嘴角还有一个酒窝。
师:只有一个酒窝?哪一边有?哪一边没有(学生指左边)
左边有酒窝,右边没有酒窝,只有一个。有两个该多好哇!(生笑)
生:她的额头上有一个秀顶,表示聪明的意思。
师:额头上有什么?
生:秀顶。
师:什么叫秀顶?哪个地方?
生:这个地方(该生指自己的前额),尖尖的。
师:这个地方有斑点,是吧?
生:不是斑点,是这儿有头发,是尖的。(学生再指额头)
师:这儿有一点尖头发,叫秀顶,是吧?今天我又长了一个见识。不用说,潘长江额头上的尖尖的头发也叫秀顶了?(笑声)
生:吴立彤身材瘦小,身轻如燕。
师:身材瘦小,身轻如燕。嘿,一定是非常苗条的女孩了。
生:吴立彤今天穿了一双黑色的皮鞋。
师:那我要看一下每个同学的脚了。(老师看桌子下面学生们的脚。笑声)
生:她的大门牙掉了一颗。
师:把大字去掉,大门牙多难听呀。(笑声)
生:她的门牙掉了一颗。
师:她的门牙也掉了一颗,像王钟灵一样,笑起来就可以看见了。女同学笑一笑我看看。(学生笑)
生:吴立彤瘦瘦的,跳起舞来轻轻的,很漂亮。
师:舞姿很美。
生:她头小小的。
师:小脑袋,小身子,显得非常的姣小,像小巧玲珑的百灵鸟,对不对?(于老师在寻找)她穿的是一身白衣服,裤子也是白的吗?
生:不是,裤子是黑的。
师:我看出来了,(学生要发言)还有,请你说。
生:她不是穿白衣服,是白裙子,里面是穿的条形的衣服。
师:白裙子,里面穿的是条形衣服,带条纹的衣服。
生:吴立彤特别爱笑,她一遇到什么好玩的事就笑得合不拢嘴。
师:我看见了,她刚才又笑了,笑得这样子。(于老师做笑得肩抖动的样子)请你站起来,刚才你笑得肩膀都抖动起来了。你就是我要找的吴立彤,是不是?
吴:是。
师:就在老师眼皮底下,半天才看出来!(因个子小,该生坐在第一排)吴立彤,认识你,我同样很高兴。
吴:于老师,您好。
师:我说老师认识你很高兴。
吴:我认识您也很高兴。(众笑)
师:我听说你能歌歌善舞,是吗?
吴:对。
师:这不是不谦虚,叫实事求是。(众笑)你能不能当着大家的面,跳一跳或者唱一唱?跳也行,唱也行。你愿意唱还是愿意跳?
吴:那我唱一首歌。
师:唱一首歌。刚才同学们说什么来着?秀眉?(生说:秀顶)秀顶。老师们,(指着吴立彤的额头)这就是秀顶!确实有点像潘长江。这秀顶很讨人喜欢,刚才同学说了,是聪明的标志。吴立彤,你唱哪一段?(手摸吴立彤的头)
吴:我唱《吹起我的小柳笛》。
师:听好,《吹起我的小柳笛》。掌声鼓励一下。(带头鼓掌)
(吴立彤轻松地唱完一段)(师生鼓掌)
[评:课上到这里,使我们领略了精彩的口语交际。于老师利用借班上课这个机会,以打听两个学生为由进行的说话练习,突出了口语交际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有对象的,二是有目的,是一种需要,不是为说而说,无的放矢。]
吴:我就唱一段好不好?
师:好的。歌声真优美呀!而且落落大方,你们俩过来,咱们手拉手,请摄影师给咱们照相,今天我来实小认识两个好朋友,请给合个影。(于老师站在中间,蹲下和同学一般高,搂着两位同学。师生合影。)
[评:于老师把“蹲下来看学生”的感人形象永远留在了学生心中,留在了听课老师的心中,也把他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是对青年教师无言的教育。]
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为于老师认识他们俩而感到高兴?
生:是。
师:于老师想念他们时,除了看照片以外,还可怎么办呢?
生:请刚才两位同学留下地址给您,以后可以通信。还有,请他们俩有时间到徐州去做客。
师:对,到我家里来。或者我到这儿来。我想请你们写一写他们二人好吗?我一想念他们,我就你们写的作文读一读,哪颗门牙掉了,哪儿长个美男痣,我一看就乐了。行不行?愿不愿意写我这两位好朋友?
[评:创设表达的对象,明确表达的目的、意义,才能更好地激发表达的愿望,所谓“情动而辞发”。这样,就不是为写而写了,是“有为”而作了。在这里,写,也是为了交际。说和写都是为了交际,这就是“言语交际”的内涵。]
生:愿意。
师:愿意写我的好朋友王钟灵的举手。王钟灵,你看,不错吧,还有好多女同学愿意写你呢,你没想到吧!愿意写我好朋友吴立彤的举手。嘿,差不多,比写王钟灵的还多一些。(对吴立彤)也有男同学愿意写你呢,你真不简单呀。另外我也发现有些同学既不愿写他又不愿写她,那好吧,我再介绍两个人好不好?你们俩请回到座位上去。(于老师板书:孙悟空)认识吗?
生:认识。
师:愿意写孙悟空的举手。嘿,王钟灵、吴立彤、孙悟空一出来,我们的地位就下降了。(生笑)如果你不愿意写孙悟空,我再向你介绍一位,此人姓猪。(学生说:猪八戒)(老师板书:猪九戒)叫猪什么戒?
生:猪九戒。
师:对,不是猪八戒,而是猪八戒。认识吗?
生:不认识。
师:我告诉你们,猪九戒是猪八戒的弟弟。愿意写猪九戒的举手!只有一个。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天,有一个人问一名画家,画什么最难呢?画家说,画人最难。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熟悉,有一点不像都不行。画什么最容易呀?画家说,画鬼最容易,因为没有鬼,爱怎么画就怎么画,没有一个人提意见的。你想象中的猪九戒长的什么模样?是胖呀瘦呀,瘦得很厉害,像电线杆似的?那你就画呀。你愿意证他用什么兵器就画什么兵器,什么机关枪呀、导弹、巡航导弹,爱什么武器画什么武器,你愿让他穿什么衣服就画什么衣服,颜色你来涂,帽子你来设计。—愿意写猪九戒的举手!(举手的人较多)放下。如果你感到写吴立彤、王钟灵和孙悟空、猪九戒比较难,你可打开书,翻开课文“习作2”,请我的好朋友吴立彤读读习作例文《我的同桌》。(学生读)
师:读得多棒!我的好朋友真了不起。听了后,再写我的好朋友,再写想象中的猪九戒,感到难不难?
[评:这时读“习作例文”对学生有借鉴作用。]
生:不难。
师:不难,很好写。听好—第一,写真人,讲真话,不要编,是怎么加事就怎么写,长得什么样子就写什么样子。写想象中的猪九戒呀,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限制。第二,这次作文行画后写,或写好后再为自己的作文插图。
[评:先画后写,或写好后插图,是于老师的创造。]
师:如果你的文章写得好,插图画得漂亮,我就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图文并茂”。听说过这词吗?
生:没有。(于老师板书这个词语)
师:图文并茂,就是说文章写得好,插图画得好。这次看谁能做到图文并茂。愿意写的,先写后画;愿意先画的,画好后再写文章。不知你们现在有没有愿意写吴立彤的?有没有?不少。不知你们现在有没有愿意写吴立彤的?有没有?不少。不知现在有没有写王钟灵的?好。有没有愿意写我的?写于老师。(生举手)有两个。就请这两位写我。总而言之,你愿意写谁就写谁。
[评: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选择空间。少了些限制,就多了些自主;不了些要求,就多了些自由,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师:写猪九戒的举手。我就知道你们喜欢写猪九戒。你怎么想就怎么画。请你到前面来,把你想象中的猪九戒画下来。(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画。于老师边看边说:猪九戒的舌头往外伸着,看样子很馋,身边还画了大西瓜„„)
师:同不们,画好了可以涂上颜色,然后把你画的写下来。(学生有的画,有的涂色,有的写作文,于教师巡视、指导,不时插话;他画猪九戒的耳朵是尖的,并且往上长,他想象的猪九戒脸很大„„)
[评:这些话听起来是不经意说的,实际上是为其他同学打开思路,当然对学生本人也是一种激励。]
师:休息一会儿,下课休息五分钟。
[评:《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众多写作对象,揭示了虚、实两种表达方式。可以先写后画,亦可先画后写。真正做到“鼓励自由表达”。这样就消除了学生怕作文的心理,达到“乐于作文”的目的。为作文插图,不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增加了趣味性,而且画也为写打下了基础。因为画的过程就是构思的过程。画和写都是表达客观事物的,只不过手段不同罢了。这一做法,是美术与作文互相渗透的成功的尝试。成人读的报刊上都有图有文,小孩子的作文当然更应该而且能够做到“图文并茂”了。]
第二节
(上课后,学生继续写、画,教师巡视指导;于老师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特别关注。)
师:绝大多数同学写好了。下面,我们请同学把写的文章、插图带来,把插图展示给同学们看一下,把文章读给大家听一听。先请写我的好朋友王钟灵的同学来。写好的,画好的都过来。
(带学生到实物展示台前,出示一同学画的王钟灵像,这幅画,画得头大身子小。学生大笑)
师:王钟灵,请站起来。你看了这幅画舒服吗?
王:画就画吧,没事。(学生大笑)
师:奕大度的。(学生笑)好,读读你写的文章。(学生读所写文章)
生:(读)„„王钟灵不仅是个爱学习的学生,而且还是个爱活动的同学。上课了,他常常和其他同学满头大汗地走进教室,因为,下课后全爱跳皮筋,所以上课时他总是满头大汗走进教室。
王:老师,其实我并不爱跳皮筋,他怎么写我喜欢跳皮筋呢?
师:刚才于老师说了,写真人讲真话。王钟灵喜欢跳皮筋吗?
王:没有跳过。
师:下课有时坐在教室看书,有时候没事不出动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有时和同学做游戏
生:他跳过,但次数不多。
师:这样,把“爱跳皮筋”改为“有时候跳皮筋”;把“总是满头大汗”,改为“有时满头大汗”。行吗?好,接着往下读。
生:(继续念)王钟灵头(师:“王钟灵”改为“他”)他头长着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
师:他头上长着乌黑发亮的头发。
生:他的眼睛大大的,(师插话:“他的”可以划去)一笑起来,嘴边露出一个小酒窝,(师插话:是真话)他的一颗牙齿掉了,(师插话:加上“可惜”)胸前挂着一串钥匙,左臂上有一个中队长的标志,上身穿了一件红色的衣裳,下身穿着一条黑色的裤子。脚上穿着一双白色的运动鞋,非常神气。
师:这就是他笔下的王钟灵。王钟灵,你对他写的满意吗?
王:不是太满意,但有的地方写得还是蛮好。
师:好,画画还要再努力,90分;作文100分。(学生鼓掌。接着于老师又评讲了两位写王钟灵的作文,略。)
师:谁来读读写吴立彤的作文?把插图也带来。
(一学生上台,于老师先展示了她的画,学生赞叹。插图略)
生:(读)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名叫吴立彤,今年九岁。个头小小的,忽闪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吴立彤有张能说会道的嘴巴,有一颗门牙掉了,一笑起来就露出一个小黑洞。她头上扎着一根马尾辫,走起路来,小辫子一甩一甩的,好玩极了。
师:好,就这后面一句话,应得10分。这一句话写得非常生动。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让大家听听。
[评:于老师总是忘不了找学生的亮点,及时表扬鼓励。] 生:(读)她头上扎着一根马尾辫,走起路来,小辫子一甩一甩的,好玩极了。(师插话:“好玩极了”可改成“好看极了”。你玩,她可能不愿意。[生笑。]当然,感觉着“好玩”是可以的。)她穿着一件白色的裙子,左臂上有一个中队委的标志,下身穿着一条咖啡色的裤子,脚上穿着一双黑色的皮鞋。吴立彤能唱歌,歌声十分动听。
师:你写得非常具体,得200分。画画得好不好?
生:好!师:画100分。谢谢你给我们写了一篇好文章。再看看他(指另外一个学生)画得怎么样?(图略)
师:马尾辫翘得更高。他画得多漂亮。请读一读作文。
生:(读)我有一位同学,她的身材瘦瘦的,头上扎着一个马尾辫(师插话:一条马尾辫),她的眼睛大大的,非常神气,鼻子下面有一张樱桃小嘴,她胸前戴着一条鲜艳的红领巾。上身宣传科丰白色的裙子,左臂上还戴着一个中队委标志。吴立彤的裤子是咖啡色的,脚上穿着一双乌黑的皮鞋。吴立彤喜欢(师插话:可用“她“)她喜欢跳舞、唱歌和朗读课文,她跳舞的时候,小巧玲珑的身子一圈一圈地转着,非常美。
师:吴立彤,你满意吗?
吴:满意!
师:好,200分!画给100分。请回到座位上去。
生:谢谢老师!
师:不用客气,真有礼貌1有写我的吗?(一生举手)请你来。画是次要的,文章是主要的。请出示画。(同学鼓掌,众笑。图略)
师:像不像我呀?
生:有点像。
师:戴眼镜,表情也像我,皱纹画得很像,只是画少了,我的皱纹比这还多,我知道,画多了怕我难过。(笑声)看你怎么写的,读吧!
生:(读)于老师虽然六十多岁了,但是看上去非常年轻。
师:看上去年轻,实际不年轻。“看上去”这个词用得非常恰当,非常好。加10分。
生:(继续读)今天我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你知道我怎么这样高兴?原来今天我要和于老师交和我们谦逊许多话。上课了,老师要我们画画,我就把于老师画了下来。
师:于老师要你画,你就画了下来。你是美术高手呀!你不要紧张,于老师给你撑腰(该生读作文时声音有些发颤),读。
生:我写的时候,认真地看了于老师一遍。师:认真地观察。
生:我发现于老师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
师:你现在才发现,刚才没发现?(生笑)
生:于老师眼睛虽然不大,但很有神。
师:眼睛虽然不大,但是很有神。这样写,我听了就舒服了。你很会说话,谢谢你。
生:于老师的嘴巴也很大。(笑声)
师:说的是真话。
生:于老师和我们说话的时候,非常慈祥。我想,于老师如能天天给我们上课那多好呀!于老师上课既幽默又生动,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次(师:应改为“这次”)作文课。
师:谢谢你。这个小朋友语言很通顺,写得很真实,小眼睛、大嘴巴。200分。画也画得好,200分。画也画得好,200分。加上刚才加的10分,一共410分!(从笑)看我的模样(指学生的画),是一位多么慈祥的老人。(笑声)谢谢你。
生:谢谢于老师。
师:你(另一位学生)也写我的,不是小眼睛、大嘴巴吧!读一读看。
生:于老师是全国最有名的特级教师,(师插话:把“最”字划掉。没有最好,只有比较好。)于老师的头发有些白,(师插话:几乎全白了,没有关系,请说真话。)于老师的头发几乎全白了,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于老师讲课生动又有趣(师插话:生动有趣,可把“又”去掉),我想,要是星期四的作文课,他都能给我们上那多好呀!可惜他太忙了。我喜欢于老师。
师:是吗?我也喜欢你。你说真心话,于老师高兴,给你200分。这像画得太年轻了,是吧?(出示图,众笑)头发多黑呀,你是不是希望我把头发染黑,显得年轻一些?(众笑)画150分。(图略)
生:谢谢于老师的——
师:什么?
生:谢谢于老师的高分。
师:你真不得了呀,得了350分。你的呢?噢,你是写猪九戒的,读吧!
生:猪九戒要出门,临走时,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我去春游了。又往前走,看见一个大西瓜和一个大西瓜和一个大馒头,他不知道先吃哪个好。正好,他哥猪八戒回来了。他看到弟弟准备独吞美食,就和他打了起来,(师插话:他们为西瓜打了起来。)这时一只狗走过去,把所有的食物衔走了。猪九戒气得以后再也不出去春游了。
师:两人打起来,食物被狗抢走了,这叫“蚌相争,渔人得利”。你是个小作家,可以写童话。作文300分;画100分。怎么样?
生:其实于老师过奖了。
师:不过奖,于老师从心里喜欢你写的这篇童话,真是非常有趣的童话,于老师喜欢你。——请你过来(另一学生),你画的画呢?(图略)
师:这幅画很有意思。你们看,他想象的猪九戒是个足球名星,看!身材长得多苗条。听听他怎么写的。
生:(读)你们听说过猪九戒吗?他是猪八戒的弟弟,是个世界超级球星。要是球迷们碰到他,就会请他签名、拍合影照。(师插话:球迷请他签名和他照相。)他戴着一顶黑帽子,一对大耳朵像两面三把大扇子,两只大眼睛总是爱东瞧瞧西望望。生笑)穿着一身白色球员服,上衣上印有“A”字英文字母,脚穿一双蓝色球鞋,手上拿着一只足球,像是要出场比赛的样子。同学们要想看到他,就在比赛场上等着他。
师:球迷一看他要出场,都到比赛场上去了,精彩的比赛就要开始了。写得很好,再写续集,看看赛场上的猪九戒表现得怎么样。你的画得200分,是最高分,请回以座位上去。政治家愿意读的吗?你来吧!看看你的画。这位猪九戒手拿扫帚,扫地的工具。(边说边出示画,图略)
生:(读)小朋友,你们认识猪九戒吗?他是猪八戒的弟弟,他非常爱劳动,长得胖胖的,圆圆的脸上长着一双怪眼睛,鼻子像猪八戒的鼻子,他的嘴比猪八戒的嘴还大,耳朵尖尖的,它的帽子上写着“猪九戒”三个字,他有一个胖胖的身子和一双长长的手,还有一双短短的腿,(师插话:改为“短短的两条腿”。)这就是猪八戒的弟弟猪九戒。他不像哥那么贪吃,他非常爱扫地,一个操场三下两下就扫干净了,(师插话:好大的本事!)妈妈每天做家务,只要请他帮忙,他就来了。
师:你写的猪九戒多么勤劳。好,400分!同学们,把你们的画给我(学生纷纷抢着把画给于老师),太棒了。(出示同学的画)文章是你写的,画也是你画的,这叫“图文并茂”。我把它们带回徐州去。什么时候想我的好朋友了,想三(1)班的同学了,就把你们的画和作文拿出来看看。谢谢大家!
[评:于老师采用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可以说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宗旨。在评价过程中,于老师强化学生写真人真事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在于老师的教学中,做人与写文真正融为一体了。]
师:课上下来,你们对潘老师摩拳擦掌话信不信?
生:信。果然名不虚传,您的课有趣极了。师:有什么话对我说?
生:我想问一下于教师,您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师:我等会儿告诉你。生:我非常敬佩您。
师:我也非常佩服你,佩服你能说会道。
生:欢迎于老师下次再光临我们实验小学,给我们上课。师:谢谢价钱,有机会我一定来。(下课)
[总评:这两节“言语实际表达训练”课,告诉我们的东西是很多的。第一节,是口语交际。学生为什么说得这么好,师生之间的交流为什么这么融洽?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和谐。听于老师的课的人都强烈地感受到,于老师身上没有一点师道尊严,他和学生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很高的教学境界。
二、于老师关于引导、启发和激励。他能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最突出的感受是,他即使不说什么,只要看着他的企盼的眼睛、他的和蔼的表情,学生也愿意说,也敢说,也会说。
三、他的要求不多,也不高,或者说,根本没有什么要求。一定要学生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学生可能就不会说了,不敢说了。第二节课是写,是“书面交际”—因为老师有要求,要“带回去看”。这节课的要求也很少,只是说:写真人,讲真话;写想象中的人,怎么想就怎么写。还有,可先画后写,或者写好了,再插图。要求少了,学生张扬个性的空间就大了。于老师对学生、对小学作文研究得够深的了。于老师与时俱进的探究精神令人钦佩。
第三篇:说说,画画,写写——于永正老师口语交际、作文教学实录(一)
说说,画画,写写——于永正老师口语交际、作文教学实录
(一)第一节
师:咱们是兴化市实验小学哪个班? 生:三(1)班。
师:噢,是三(1)班。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您姓于。
师:知道我从哪儿来的吗? 生:徐州。
师:江苏徐州。你们到过徐州吗? 生:没有。
师:欢迎到徐州做客,我来接待。上课之前,你们老师向你们介绍过我没有? 生:介绍过。
师:说我什么了? 生:说您是全国最有名的特级老师。(众笑)师:你信吗? 生:信。(众笑)生:老师还说于老师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生:潘老师说你上的课既轻松又愉快。
师:嘿!好词儿都用上了。上我的课既轻松又愉快,你也信,是不是? 生:是。
生:潘老师还说,你出过许多书,而且这些书的故事都十分精彩。
师:说话多通顺,用词多恰当!同学们,潘老师说的话你们是真信还是假信? 生:真信。
师:有没有不信的? 生:没有。
师:有没有半信半疑的? 生:没有。
师:有一句古话叫:“耳听为——”
生:虚。
师:眼见呢? 生:为实。
师:既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潘老师一说你们就信,那行吗?请你说。
生:因为我相信是真实的。
生:我信得过潘老师。(众笑)师:这边有没有半信半疑的?哪怕有一位也好。没有。究竟潘老师说得对不对,两节课以后见分晓,你们再下结论,行不行? 生:行。
师:现在上课。(师生问好)[小朋友很天真,教师要珍惜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在孩子面前要说实话,要真诚。看来,学生说真话、说实话,教师要以身示范。] 师:其实我不是来上课的,是来找人的。我很想与这两个人交朋友,为什么交朋友,等会儿说。本来认识这两个人很容易,我说,哪个叫张三呀?张三站起来,老师就认识了。但是于老师不想这样做。怎么办呢?我先把这两个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你们站起来告诉我这两个同学长得什么模样?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鼻子?什么样的脸庞?穿的什么衣服?是胖呀,还是瘦呀?是高还是矮?你们说,让我来猜。这办法好不好? 生:好。
师:第一,看你们会不会说,说得准不准;第二,看于老师会不会猜。既考你们又考我,这办法行吗? 生:行。
师:为了考住老师,同学们不要使眼色,不要朝他们看。第一个同学的名字叫王钟灵。有叫王钟灵的吗? 生:有。
师:(在黑板上写名字)是这个“钟”吗? 生:是。
师:还有一位同学叫吴立彤。有叫吴立彤的吧? 生:有。(于老师在黑板上写“吴立彤”)师:是不是口天吴?我写得对吗? 生:对。
师:我听说咱们班王钟灵朗读好,作文写得好,于老师从小就喜欢朗读,喜欢写作文,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样的学生。我还听说吴立彤同学能歌善舞,嗓子特别好,唱歌像百灵鸟叫似的,于老师从心眼里喜欢这样的小朋友,所以我想和他们交朋友。咱们班有喜欢画画的吗?(一生举手)请你来画画。再请一位,请过来。你愿画谁? 生:画王钟灵。
师:那么你(指另一位学生)就画吴立彤。你们画得像,老师会一眼看出哪个是王钟灵,哪个是吴立彤。
生: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
师: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男的?女的? 生:王钟灵是男同学。他留着一个小平头。
师:小平头?胖乎乎的、黑乎乎……(老师在寻找)还有什么特点? 生:眼睛蛮大的。
师:大眼睛。
生:他穿着一身红色的衣服。
师:红色的衣服?裤子也是红色的吗? 生:不是。他穿着红上衣,黑裤子。
师:上身穿着红色的衣服,下身穿黑裤子。(师寻找)今天穿红色上衣的太多了。
生:他胸前挂着一把钥匙。
生:他身上还挂着一个中队委的标志。
师:身上什么部位?(生指胳膊)噢,胳膊上挂着中队委的标志。生:王钟灵眼睛下面还有几颗小黑痣。
师:哪只眼下有小黑痣?(生指左眼)噢,左眼下有小黑痣。你知道吗?那叫美人痣。男孩子长的,自然就叫“美男痣”了。(笑声)[小小的调侃,课堂情趣盎然,师生情感融洽。](师照上面学生说过的特点寻找。)
生:他个子矮矮的。(学生目光扫向王钟灵)师:眼睛向前看。不要给我使眼色,看我能不能猜着。
生:他笑起来的时候,嘴巴露出两个小酒窝。
师:酒窝出现在嘴巴上啦!(生笑)哪里有酒窝? 生:嘴边。
师:嘴边不是嘴巴。男生都笑笑,我看谁有酒窝。(学生笑,老师寻找)你还有补充? 生:王钟灵的耳朵小小的。(众笑)师:这一说更明白了,耳朵小小的,眼睛大大的,而且左眼下面有几颗“美男痣”……(走到王钟灵身边)你就是我要找的王钟灵!生:(一齐大声说)对!师:哎呀,找你找得好苦呀!(生笑。老师拉着王钟灵的手走到黑板前。)师:(对画画的同学)你画的耳朵小小的,你把王钟灵的特点给画下来了。
画画的学生:眼睛下有黑痣,他还有一颗门牙掉了。师:小黑痣也画上了,这儿有个洞。王钟灵,张嘴我看看,(王钟灵张嘴)果然门牙掉了。
画画的学生:他胸前有把钥匙。
师:你真了不起,特点抓得特别准,画得很好,谢谢你帮我找到了王钟灵。
生:谢谢于老师的夸奖。(众笑)师:看,多会说话。(转身对王钟灵)王钟灵,我们再握握手。我认识你非常高兴。
王:谢谢于老师。我谈不上什么,其实,应该是我认识您才高兴呢!(众赞叹)[在具体口语交际中,学生应对很得体。“应该是我认识您才高兴!”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表现了学生的机智,反映了较高的交际能力。有了真正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了宽松的氛围,有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有了真正的教学民主,学生的潜能便会得到开发,学生的表达就会出现意料不到的精彩。]
师:(面向学生)王钟灵怎样呀,能说会道。王钟灵,你知道我为什么想与你交朋友吗? 王:不知道。
师:听说你课文朗读得好,作文写得特别棒,是这样吗? 王:我们班上像我这样的还有好多呢。
师:哎呀,这样说,我越发愿意与你交朋友了。多谦虚呀,希望你不要太谦虚,谦虚过度会使人落后的。(笑声)你能不能朗读一段课文给大家听一听?你喜欢哪一课?读一段也行,展示展示你的朗读水平。
王:我读语文课本中第6课:《西湖》第二节。(学生朗读,表情十分投入,于老师两手不停为他配上优美的动作。鼓掌。)师:王钟灵,我被你的朗读陶醉了,我仿佛来到了西湖边,看到西湖边的美景一般。
王:于老师您过奖了。(众笑,赞叹)师:你还有话说吗? 王:没有了。
[上述于老师与王钟灵同学的对话,其实是为全班学生做口语交际的示范。] 师:你先站在一边,下面我认识一下吴立彤。(看画像,该生也画了王钟灵。)很遗憾,我原想让你画吴立彤的,结果,你也画了王钟灵。吴立彤没人画,那就只好说吴立彤了。我的好朋友吴立彤长得什么模样?谁来描述描述,看我能不能猜着。
生:吴立彤穿着一身白色的衣裳。
师:她穿着一身白色的衣裳。男孩?女孩? 生:女孩。
师:男孩就不看了,我专看女孩。穿一身白色衣服?(寻找)生:她的眼睛大大的。
师:大眼睛……
生:她肩膀上别着中队委标志,头上还扎着羊角辫。
师:头上扎着一对羊角辫? 生:不,一个。
师:独角辫?(众笑)一女生:刚才那位同学说错了,吴立彤是扎着一条马尾辫。
师:噢,男同学对辫子不熟悉,那不叫羊角辫,叫马尾辫,是吗?男同学没扎过辫子,说不准可以理解。
[于老师对学生的爱护是表现在各个方面的,虽然有时往往只是一句话。] 生:吴立彤个子矮矮的。
师:个子矮矮的,比你高还是比你矮? 生:比我矮。嘴角还有一个酒窝。
师:只有一个酒窝?哪一边有?哪一边没有?(学生指左边)左边有酒窝,右边没有酒窝,只有一个。有两个该多好哇!(生笑)生:她的额头上有一个秀顶,表示聪明的意思。师:额头上有什么? 生:秀顶。
师:什么叫秀顶?哪个地方? 生:这个地方,(该生指自己的前额)尖尖的。
师:这个地方有斑点,是吧? 生:不是斑点,是这儿有头发,是尖的。(学生再指额头)师:这儿有一点尖头发,叫秀顶,是吧?今天我又长了一个见识。不用说,潘长江额头上的尖尖的头发也叫秀顶了?(笑声)生:吴立彤身材瘦小,身轻如燕。
师:身材瘦小,身轻如燕。嘿,一定是非常苗条的女孩了。
生:吴立彤今天穿了一双黑色的皮鞋。
师:那我要看一下每个同学的脚了。(老师看桌子下面学生们的脚。笑声。)生:她的大门牙掉了一颗。
师:把大字去掉,大门牙多难听呀。(笑声)生:她的门牙掉了一颗。
师:她的门牙也掉了一颗,像王钟灵一样,笑起来就可以看见了。女同学笑一笑我看看。(学生笑)生:吴立彤瘦瘦的,跳起舞来轻轻的,很漂亮。
师:舞姿很美。
生:她头小小的。
师:小脑袋,小身子,显得非常的娇小,像小巧玲珑的百灵鸟,对不对?(于老师在寻找)她穿的是一身白衣服,裤子也是白的吗? 生:不是,裤子是黑的。
师:我看出来了,(学生要发言)还有,请你说。
生:她不是穿白衣服,是白裙子,里面是穿的条形的衣服。
师:白裙子,里面穿的是条形衣服,带条纹的衣服。
生:吴立彤特别爱笑,她一遇到什么好玩的事就笑得合不拢嘴。
师:我看见了,她刚才又笑了,笑得这样子。(于老师做笑得肩抖动的样子)请你站起来,刚才你笑得肩膀都抖动起来了。你就是我要找的吴立彤,是不是? 吴:是。
师:就在老师眼皮底下,半天才看出来!(因个子小,该生坐在第一排)吴立彤,认识你,我同样很高兴。
吴:于老师,您好。
师:我说老师认识你很高兴。
吴:我认识您也很高兴。(众笑)师:我听说你能歌善舞,是吗? 吴:对。
师:这不是不谦虚,叫实事求是。(众笑)你能不能当着大家的面,跳一跳或者唱一唱?跳也行,唱也行。你愿意唱还是愿意跳? 吴:那我唱一首歌。师:唱一首歌。刚才同学们说什么来着?秀眉?(生说:秀顶)秀顶。老师们,(指着吴立彤的额头)这就是秀顶!确实有点像潘长江。这秀顶很讨人喜欢,刚才同学说了,是聪明的标志。吴立彤,你唱哪一段?(手摸吴立彤的头)吴:我唱《吹起我的小柳笛》。
师:听好,《吹起我的小柳笛》。掌声鼓励一下。(带头鼓掌)(吴立彤轻松地唱完一段)(师生鼓掌)[课上到这里,我们领略了精彩的口语交际。于老师利用借班上课这个机会,以打听两个学生为由进行的说话练习,突出了口语交际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有对象的;二是有目的,是一种需要,不是为说而说,无的放矢。]
吴:我就唱一段好不好? 师:好的。歌声真优美呀!而且落落大方,你们俩过来,咱们手拉手,请摄影师给咱们照相,今天我来实小认识两个好朋友,请给合个影。(于老师站在中间,蹲下和同学一般高,搂着两位同学。师生合影。)[于老师把“蹲下来看学生”的感人形象永远留在了学生心中,留在了听课老师的心中,也把他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是对青年教师无言的教育。] 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为于老师认识他们俩而感到高兴? 生:是。
师:于老师想念他们时,除了看照片以外,还可怎么办呢? 生:请刚才两位同学留下地址给您,以后可以通信。还有,请他们俩有时间到徐州去做客。
师:对,到我家里来。或者我到这儿来。我想请你们写一写他们二人好吗?我一想念他们,我就拿你们写的作文读一读,哪颗门牙掉了,哪儿长个美男痣,我一看就乐了。行不行?愿不愿意写我这两位好朋友? [创设表达的对象,明确表达的目的、意义,才能更好地激发表达的愿望,所谓“情动而辞发”。这样,就不是为写而写了,是“有为”而作了。在这里,写,也是为了交际。说和写都是为了交际,这就是“言语交际”的内涵。] 生:愿意。
师:愿意写我的好朋友王钟灵的举手。王钟灵,你看,不错吧,还有好多女同学愿意写你呢,你没想到吧!愿意写我好朋友吴立彤的举手。嘿,差不多,比写王钟灵的还多一些。(对吴立彤)也有男同学愿意写你呢,你真不简单呀。另外我也发现有些同学既不愿写他又不愿写她,那好吧,我再介绍两个人好不好?你们俩请回到座位上去。(于老师板书:孙悟空)认识吗? 生:认识。
师:愿意写孙悟空的举手。嘿,王钟灵、吴立彤、孙悟空一出来,我们的地位就下降了。(生笑)如果你不愿意写孙悟空,我再向你介绍一位,此人姓猪。(学生说:猪八戒)(老师板书:猪九戒)叫猪什么戒? 生:猪九戒。
师:对,不是猪八戒,而是猪九戒。认识吗? 生:不认识。
师:我告诉你们,猪九戒是猪八戒的弟弟。愿意画猪九戒的举手!只有一个。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天,有一个人问一名画家,画什么最难呢?画家说,画人最难。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熟悉,有一点不像都不行。画什么最容易呀?画家说,画鬼最容易,因为没有鬼,爱怎么画就怎么画,没有一个人提意见的。你想象中的猪九戒长的什么模样?是胖呀瘦呀,瘦得很厉害,像电线杆似的?那你就画呀。你愿意让他用什么兵器就画什么兵器,什么机关枪、导弹呀、巡航导弹,爱什么武器画什么武器,你愿让他穿什么衣服就画什么衣服,颜色你来涂,帽子你来设计。愿意写猪九戒的举手!(举手的人较多)放下。如果你感到画吴立彤、王钟灵和孙悟空、猪九戒比较难,你可打开书,翻开课文“习作2”,请我的好朋友吴立彤读读习作例文《我的同桌》。(学生读)师:读得多棒!我的好朋友真了不起。听了后,再写我的好朋友,再写想象中的猪九戒,感到难不难? [这时读“习作例文”对学生有借鉴作用。]
生:不难。
师:不难,很好写。第一,写真人,讲真话,不要编,是怎么回事就怎么写,长得什么样子就写什么样子。写想象中的猪九戒呀,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限制。第二,这次作文先画后写,或写好后再为自己的作文插图。
[先画后写,或写好后插图,是于老师的创造。]
师:如果你的文章写得好,插图画得漂亮,我就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图文并茂”。听说过这词吗? 生:没有。(于老师板书这个词语)师:图文并茂,就是说文章写得好,插图画得好。这次看谁能做到图文并茂。愿意写的,先写后画;愿意先画的,画好后再写文章。不知你们现在有没有愿意写吴立彤的?有没有?不少。不知现在有没有写王钟灵的?好。有没有愿意写我的?写于老师。(生举手)有两个。就请这两位写我。总而言之,你愿意写谁就写谁。
[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选择空间。少了些限制,就多了些自主;少了些要求,就多了些自由。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师:写猪九戒的举手。我就知道你们喜欢写猪九戒。你怎么想就怎么画。请你到前面来,把你想象中的猪九戒画下来。(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画。于老师边看边说:猪九戒的舌头往外伸着,看样子很馋,身边还画了大西瓜……)师:同学们,画好了可以涂上颜色,然后把你画的写下来。(学生有的画,有的涂色,有的写作文。于老师巡视、指导,不时插话;他画猪九戒的耳朵是尖的,并且往上长,他想象的猪九戒脸很大……)[这些话听起来是不经意说的,实际上是为其他同学打开思路,当然对学生本人也是一种激励。] 师:休息一会儿,下课休息五分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众多写作对象,揭示了虚、实两种表达方式。可以先写后画,亦可先画后写。真正做到“鼓励自由表达”。这样就消除了学生怕作文的心理,达到“乐于作文”的目的。为作文插图,不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增加了趣味性,而且画也为写打下了基础。因为画的过程就是构思的过程。画和写都是表达客观事物的,只不过手段不同罢了。这一做法,是美术与作文互相渗透的成功的尝试。成人读的报刊上都有图有文,小孩子的作文当然更应该而且能够做到“图文并茂”了。]
第四篇:于永正口语交际与作文
于永正口语交际与作文
目 录
1、教学实录(三年级)于永正《说说,画画,写写——口语交际、作
文教学》
2、口语交际——学会赞美(四年)
3、于永正《描述人物外貌并转述通知》(一年)
4、于永正《劝戒烟》课堂实录(五年)
5、口语交际《买手帕》(一年)
6、于永正作文指导课《劝告》课堂实录(五年)
7、换个做法和说法
8、《春天的早晨》(于永正“言语交际作文教学”课堂实录及评
9、于永正:习作课《考试》教学实录(六年)
10、“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一块面包》(五年)
11、“大红花”说写课教学实录──于永正(四年一)
《说说,画画,写写——口语交际、作文教学》 三年 第一节
师:咱们是兴化市实验小学哪个班?
生:三(1)班。
师:噢,是三(1)班。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您姓于。
师:知道我从哪儿来的吗?
生:徐州。
师:江苏徐州。你们到过徐州吗?
生:没有。
师:欢迎到徐州做客,我来接待。上课之前,你们老师向你们介绍过我没有? 生:介绍过。
师:说我什么了?
生:说您是全国最有名的特级老师。(众笑)
师:你信吗?
生:信。(众笑)
生:老师还说于老师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生:潘教师说你上的课既轻松又愉快。
师:嘿!好词儿都用上了。上我的课既轻松又愉快,你也信,是不是?
生:是。
生:潘老师还说,你出过许多书,而且这些书的故事都十分精彩。
师:说话多通顺,用词多恰当!同学们,潘老师说的话你们是真信还是假信? 生:真信。
师:有没有不信的?
生:没有。
师:有没有半信半疑的?
生:没有。
师:有一句古话叫:“耳听为—“
生:为虚。
师:眼见呢?
生:为实。
师:既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潘老师一说你们就信,那行吗?请你说。
生:因为我相信是真实的。
生:我信得过潘老师。(众笑)
师:这边有没有半信半疑的?哪怕有一位也好。—没有。究竟潘老师说得对不对,两节课以后见分晓,你们再下结论,行不行?
生:行。
师:现在上课。(师生问好)
[评:小朋友很天真,教师要珍惜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在孩子面前要说实话,要真诚。看来,学生说真话、说实话,教师要以身示范。] 师:其实我不是来上课的,是来找人的。我很想与这两个人交朋友,为什么交朋友,等会儿说。本来认识这两个人很容易,我说,哪个叫张三呀?张三站起来,老师就认识了。但是于老师不想这样做。怎么办呢?我先把这两个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你们站起来告诉我这两个同学长得什么模样?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鼻子?什么样的脸庞?穿的什么衣服?是胖呀,还是瘦呀?是高还是矮?你们说,让我来猜。这办法好不好?
生:好。
师:第一,看你们会不会说,说得准不准,;第二,看于老师会不会猜。既考你们又考我,这办法行吗?
生:行。
师:为了考住老师,同学们不要使眼色,不要朝他们看。第一个同学的名字叫王钟灵。——有叫王钟灵的吗?
生:有。
师:(在黑板上写名字)是这个“钟”吗?
生:是。
师:还有一位同学叫吴立彤。—有吴立彤的吧?
生:有。(于老师在黑板上写“吴立彤”)
师:是不是口天吴?我写得对吗?
生:对。
师:我听说咱们班王钟灵朗读好,作文写得好,于老师从小就喜欢朗读,喜欢写作文,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样的学生。我还听说吴立彤同学能歌善舞,嗓子特别好,唱歌像百灵鸟叫似的,于老师从心眼里喜欢这样的小朋友,所以我想和他们交朋友。咱们班有喜欢画画的吗?(一生举手)请你来画画。再请一位,请过来。你愿画谁?
生:画王钟灵。
师:那么你(指另一位学生)就画吴立彤。你们画得像,老师会一眼看出哪是王钟灵,哪是吴立彤。其他小朋友说。哪位先说?
生: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
师: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男的女的?
生:王钟灵是男同学。他留着一个小平头。
师:小平头?胖乎乎的、黑乎乎„„(老师在寻找)还有什么特点?
生:眼睛蛮大的。
师:大眼睛。
生:他穿着一身红色的衣服。
师:红色的衣服?裤子也是红色的吗?
生:不是。他穿着红上衣,黑裤子。
师:上身穿着红色的衣服,下身穿黑裤子。(师寻找)今天穿红色上衣的太多了。
生:他胸前挂着一把钥匙。
生:他身上还挂着一个中队委。
师:身上什么部位?(生指胳膊)噢,胳膊上挂着中队委的标志。
生:王钟灵眼睛下面还有几颗小黑痣。
师:哪只眼下有小黑痣?(生指左眼)噢,左眼下有小黑痣。你知道吗?那叫美人痣。男的长的,自然就叫“美男痣”了。(笑声)
[评:小小的调侃,课堂情趣盎然,师生情感融洽。](师照上面学生说过的特点寻找。)
生:他个子矮矮的,(学生目光扫向王钟灵)
师:眼睛向前看。不要给我使眼色,看我能不能猜着。
生:他笑起来的时候,嘴巴露出两个小酒窝。
师:酒窝出现在嘴巴上啦!(生笑)哪里有酒窝?
生:嘴边。
师:嘴边不是嘴巴。男生都笑笑,我看谁有酒窝。(学生笑,老师寻找)你还有补充?
生:王钟灵的耳朵小小的。(众笑)
师:这一说更明白了,耳朵小小的,眼睛大大的,而且左眼下面有几颗“美男痣”„„(走到王钟灵身边)你就是我要找的王钟灵!
生:(一齐大声说)对!师:哎呀,找你找得好苦呀!(生笑。老师拉着王钟灵的手走到黑板前)
师:(对画画的同学)你画的耳朵小小的,你把王钟灵的特点给画下来了。
画画的学生:眼睛下有黑痣,他还有一颗门牙掉了。
师:小黑痣也画上了,这儿有个洞。王钟灵,张嘴我看看(王钟灵张嘴)果然门牙掉了。
画画的学生:他胸前有把钥匙。
师:你真了不起,特点抓得特别准,画得很好,谢谢你帮我找到了王钟灵。
生:谢谢于老师的夸奖。(众笑)
师:看,多会说话。(转身对王钟灵)王钟灵,我们再握握手。我认识你非常高兴。
王:谢谢于老师。我谈不上什么,其实,应该是我认识您才高兴呢!(众赞叹—)[评:在具体口语交际中,学生应对很得体。“应该是我认识你才高兴!”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表现了学生的机智,反映了较高的交际能力。有了真正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了宽松的氛围,有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有了真正的教学民主,学生的潜能便会得到开发,学生的表达就会出现意料不到的精彩。] 师:(面向学生)王钟灵怎样呀,能说会道。王钟灵,你知道我为什么想与你交朋友吗?
王:不知道。
师:听说你课文朗读得好,作文写得特别棒,是这样吗?
王:我们班上像我这样的还有好多呢。
师:哎呀,这样说,我越发愿意与你交朋友了。多谦虚呀,希望你不要太谦虚,谦虚过度会使人落后的。(笑声)你能不能朗读一段课文给大家听一听?你喜欢哪一课?读一段也行,展示展示你的朗读水平。
王:我读语文课本中第6课:《西湖》第二节。(学生表情朗读十分投入,于老师两手不停为他配上优美的动作。鼓掌。)
师:王钟灵,我被你的朗读陶醉了,我仿佛来到了西湖边,看到西湖边的美景一般。
王:于老师您过奖了。(众笑,赞叹)
师:你还有话说吗?
王:没有了。
[评:上述于老师与王钟灵同学的对话,其实是为全班学生做口语交际的示范。] 师:你先站在一边,下面我认识一下吴立彤。(看画像,该生也画了王钟灵)很遗憾,我原想让你画吴立彤的,结果,你也画了王钟灵。吴立彤没人画,那就只好说吴立彤了。我的好朋友吴立彤长得什么模样?谁来描述描述,看我能不能猜着。
生:吴立彤穿着一身白色的衣裳。师:她穿着一身白色的衣裳。男孩女孩?
生:女孩。
师:男孩就不看了,我专看女孩。穿一身白色衣服?(寻找)
生:她的眼睛大大的。
师:大眼睛„„
生:她肩膀上别着中队委标志,头上还扎着羊角辫。
师:头上扎着一对羊角辫?
生:不,一个。
师:独角辫?(众笑)
一女生:刚才那位同学说错了,吴立彤是扎着一条马尾辫。
师:噢,男同学对辫子不熟悉,那不叫羊角辫,叫马尾辫,是吗?男同学没扎过辫子,说不准可以理解。
[评:于老师对学生的爱护是表现在各个方面的,虽然有时往往只是一句话。] 生:吴立彤个子矮矮的。
师:个子矮矮的,比你高还是比你矮?
生:比我矮。嘴角还有一个酒窝。
师:只有一个酒窝?哪一边有?哪一边没有(学生指左边)
左边有酒窝,右边没有酒窝,只有一个。有两个该多好哇!(生笑)
生:她的额头上有一个秀顶,表示聪明的意思。
师:额头上有什么?
生:秀顶。
师:什么叫秀顶?哪个地方?
生:这个地方(该生指自己的前额),尖尖的。
师:这个地方有斑点,是吧?
生:不是斑点,是这儿有头发,是尖的。(学生再指额头)
师:这儿有一点尖头发,叫秀顶,是吧?今天我又长了一个见识。不用说,潘长江额头上的尖尖的头发也叫秀顶了?(笑声)
生:吴立彤身材瘦小,身轻如燕。
师:身材瘦小,身轻如燕。嘿,一定是非常苗条的女孩了。
生:吴立彤今天穿了一双黑色的皮鞋。
师:那我要看一下每个同学的脚了。(老师看桌子下面学生们的脚。笑声)
生:她的大门牙掉了一颗。师:把大字去掉,大门牙多难听呀。(笑声)
生:她的门牙掉了一颗。
师:她的门牙也掉了一颗,像王钟灵一样,笑起来就可以看见了。女同学笑一笑我看看。(学生笑)
生:吴立彤瘦瘦的,跳起舞来轻轻的,很漂亮。
师:舞姿很美。
生:她头小小的。
师:小脑袋,小身子,显得非常的姣小,像小巧玲珑的百灵鸟,对不对?(于老师在寻找)她穿的是一身白衣服,裤子也是白的吗?
生:不是,裤子是黑的。
师:我看出来了,(学生要发言)还有,请你说。
生:她不是穿白衣服,是白裙子,里面是穿的条形的衣服。
师:白裙子,里面穿的是条形衣服,带条纹的衣服。
生:吴立彤特别爱笑,她一遇到什么好玩的事就笑得合不拢嘴。
师:我看见了,她刚才又笑了,笑得这样子。(于老师做笑得肩抖动的样子)请你站起来,刚才你笑得肩膀都抖动起来了。你就是我要找的吴立彤,是不是?
吴:是。
师:就在老师眼皮底下,半天才看出来!(因个子小,该生坐在第一排)吴立彤,认识你,我同样很高兴。
吴:于老师,您好。
师:我说老师认识你很高兴。
吴:我认识您也很高兴。(众笑)
师:我听说你能歌歌善舞,是吗?
吴:对。
师:这不是不谦虚,叫实事求是。(众笑)你能不能当着大家的面,跳一跳或者唱一唱?跳也行,唱也行。你愿意唱还是愿意跳?
吴:那我唱一首歌。
师:唱一首歌。刚才同学们说什么来着?秀眉?(生说:秀顶)秀顶。老师们,(指着吴立彤的额头)这就是秀顶!确实有点像潘长江。这秀顶很讨人喜欢,刚才同学说了,是聪明的标志。吴立彤,你唱哪一段?(手摸吴立彤的头)
吴:我唱《吹起我的小柳笛》。
师:听好,《吹起我的小柳笛》。掌声鼓励一下。(带头鼓掌)(吴立彤轻松地唱完一段)(师生鼓掌)
[评:课上到这里,使我们领略了精彩的口语交际。于老师利用借班上课这个机会,以打听两个学生为由进行的说话练习,突出了口语交际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有对象的,二是有目的,是一种需要,不是为说而说,无的放矢。] 吴:我就唱一段好不好?
师:好的。歌声真优美呀!而且落落大方,你们俩过来,咱们手拉手,请摄影师给咱们照相,今天我来实小认识两个好朋友,请给合个影。(于老师站在中间,蹲下和同学一般高,搂着两位同学。师生合影。)
[评:于老师把“蹲下来看学生”的感人形象永远留在了学生心中,留在了听课老师的心中,也把他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是对青年教师无言的教育。] 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为于老师认识他们俩而感到高兴?
生:是。
师:于老师想念他们时,除了看照片以外,还可怎么办呢?
生:请刚才两位同学留下地址给您,以后可以通信。还有,请他们俩有时间到徐州去做客。
师:对,到我家里来。或者我到这儿来。我想请你们写一写他们二人好吗?我一想念他们,我就你们写的作文读一读,哪颗门牙掉了,哪儿长个美男痣,我一看就乐了。行不行?愿不愿意写我这两位好朋友?
[评:创设表达的对象,明确表达的目的、意义,才能更好地激发表达的愿望,所谓“情动而辞发”。这样,就不是为写而写了,是“有为”而作了。在这里,写,也是为了交际。说和写都是为了交际,这就是“言语交际”的内涵。] 生:愿意。
师:愿意写我的好朋友王钟灵的举手。王钟灵,你看,不错吧,还有好多女同学愿意写你呢,你没想到吧!愿意写我好朋友吴立彤的举手。嘿,差不多,比写王钟灵的还多一些。(对吴立彤)也有男同学愿意写你呢,你真不简单呀。另外我也发现有些同学既不愿写他又不愿写她,那好吧,我再介绍两个人好不好?你们俩请回到座位上去。(于老师板书:孙悟空)认识吗?
生:认识。
师:愿意写孙悟空的举手。嘿,王钟灵、吴立彤、孙悟空一出来,我们的地位就下降了。(生笑)如果你不愿意写孙悟空,我再向你介绍一位,此人姓猪。(学生说:猪八戒)(老师板书:猪九戒)叫猪什么戒? 生:猪九戒。
师:对,不是猪八戒,而是猪九戒。认识吗?
生:不认识。
师:我告诉你们,猪九戒是猪八戒的弟弟。愿意写猪九戒的举手!只有一个。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天,有一个人问一名画家,画什么最难呢?画家说,画人最难。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熟悉,有一点不像都不行。画什么最容易呀?画家说,画鬼最容易,因为没有鬼,爱怎么画就怎么画,没有一个人提意见的。你想象中的猪九戒长的什么模样?是胖呀瘦呀,瘦得很厉害,像电线杆似的?那你就画呀。你愿意让他用什么兵器就画什么兵器,什么机关枪呀、导弹、巡航导弹,爱什么武器画什么武器,你愿让他穿什么衣服就画什么衣服,颜色你来涂,帽子你来设计。——愿意写猪九戒的举手!(举手的人较多)放下。如果你感到写吴立彤、王钟灵和孙悟空、猪九戒比较难,你可打开书,翻开课文“习作 2”,请我的好朋友吴立彤读读习作例文《我的同桌》。(学生读)
师:读得多棒!我的好朋友真了不起。听了后,再写我的好朋友,再写想象中的猪九戒,感到难不难?
[评:这时读“习作例文”对学生有借鉴作用。] 生:不难。
师:不难,很好写。听好,第一,写真人,讲真话,不要编,是怎么加事就怎么写,长得什么样子就写什么样子。写想象中的猪九戒呀,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限制。第二,这次作文先画后写,或写好后再为自己的作文插图。[评:先画后写,或写好后插图,很有创意。] 师:如果你的文章写得好,插图画得漂亮,我就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图文并茂”。听说过这词吗?
生:没有。(于老师板书这个词语)
师:图文并茂,就是说文章写得好,插图画得好。这次看谁能做到图文并茂。愿意写的,先写后画;愿意先画的,画好后再写文章。不知你们现在有没有愿意写吴立彤的?有没有?不少。不知你们现在有没有愿意写吴立彤的?有没有?不少。不知现在有没有写王钟灵的?好。有没有愿意写我的?写于老师。(生举手)有两个。就请这两位写我。总而言之,你愿意写谁就写谁。
[评: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选择空间。少了些限制,就多了些自主;不了些要求,就多了些自由,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师:写猪九戒的举手。我就知道你们喜欢写猪九戒。你怎么想就怎么画。请你到前面来,把你想象中的猪九戒画下来。(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画。于老师边看边说:猪九戒的舌头往 外伸着,看样子很馋,身边还画了大西瓜„„)
师:同学们,画好了可以涂上颜色,然后把你画的写下来。(学生有的画,有的涂色,有的写作文,于教师巡视、指导,不时插话;他画猪九戒的耳朵是尖的,并且往上长,他想象的猪九戒脸很大„„)
[评:这些话听起来是不经意说的,实际上是为其他同学打开思路,当然对学生本人也是一种激励。] 师:休息一会儿,下课休息五分钟。
[评: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众多写作对象,揭示了虚、实两种表达方式。可以先写后画,亦可先画后写。真正做到“鼓励自由表达”。这样就消除了学生怕作文的心理,达到“乐于作文”的目的。为作文插图,不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增加了趣味性,而且画也为写打下了基础。因为画的过程就是构思的过程。画和写都是表达客观事物的,只不过手段不同罢了。这一做法,是美术与作文互相渗透的成功的尝试。成人读的报刊上都有图有文,小孩子的作文当然更应该而且能够做到“图文并茂”了。]
第二节
(上课后,学生继续写、画,教师巡视指导;于老师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特别关注。)
师:绝大多数同学写好了。下面,我们请同学把写的文章、插图带来,把插图展示给同学们看一下,把文章读给大家听一听。先请写我的好朋友王钟灵的同学来。写好的,画好的都过来。
(带学生到实物展示台前,出示一同学画的王钟灵像,这幅画,画得头大身子小。学生大笑)
师:王钟灵,请站起来。你看了这幅画舒服吗?
王:画就画吧,没事。(学生大笑)
师:蛮大度的。(学生笑)好,读读你写的文章。(学生读所写文章)
生:(读)„„王钟灵不仅是个爱学习的学生,而且还是个爱活动的同学。上课了,他常常和其他同学满头大汗地走进教室,因为,下课后全爱跳皮筋,所以上课时他总是满头大汗走进教室。
王:老师,其实我并不爱跳皮筋,他怎么写我喜欢跳皮筋呢?
师:刚才于老师说了,写真人讲真话。王钟灵喜欢跳皮筋吗?
王:没有跳过。
师:下课有时坐在教室看书,有时候没事不出动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有时和同学做游戏。生:他跳过,但次数不多。
师:这样,把“爱跳皮筋”改为“有时候跳皮筋”;把“总是满头大汗”,改为“有时满头大汗”。行吗?好,接着往下读。
生:(继续念)王钟灵头(师:“王钟灵”改为“他”)他头长着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
师:他头上长着乌黑发亮的头发。
生:他的眼睛大大的,(师插话:“他的”可以划去)一笑起来,嘴边露出一个小酒窝,(师插话:是真话)他的一颗牙齿掉了,(师插话:加上“可惜”)胸前挂着一串钥匙,左臂上有一个中队长的标志,上身穿了一件红色的衣裳,下身穿着一条黑色的裤子。脚上穿着一双白色的运动鞋,非常神气。
师:这就是他笔下的王钟灵。王钟灵,你对他写的满意吗?
王:不是太满意,但有的地方写得还是蛮好。
师:好,画画还要再努力,90分;作文100分。(学生鼓掌。接着于老师又评讲了两位写王钟灵的作文,略。)
师:谁来读读写吴立彤的作文?把插图也带来。
(一学生上台,于老师先展示了她的画,学生赞叹。插图略)
生:(读)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名叫吴立彤,今年九岁。个头小小的,忽闪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吴立彤有张能说会道的嘴巴,有一颗门牙掉了,一笑起来就露出一个小黑洞。她头上扎着一根马尾辫,走起路来,小辫子一甩一甩的,好玩极了。
师:好,就这后面一句话,应得10分。这一句话写得非常生动。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让大家听听。
[评:于老师总是忘不了找学生的亮点,及时表扬鼓励。] 生:(读)她头上扎着一根马尾辫,走起路来,小辫子一甩一甩的,好玩极了。(师插话:“好玩极了”可改成“好看极了”。你玩,她可能不愿意。[生笑。]当然,感觉着“好玩”是可以的。)她穿着一件白色的裙子,左臂上有一个中队委的标志,下身穿着一条咖啡色的裤子,脚上穿着一双黑色的皮鞋。吴立彤能唱歌,歌声十分动听。
师:你写得非常具体,得200分。画画得好不好?
生:好!
师:画100分。谢谢你给我们写了一篇好文章。再看看他(指另外一个学生)画得怎么样?(图略)师:马尾辫翘得更高。他画得多漂亮。请读一读作文。
生:(读)我有一位同学,她的身材瘦瘦的,头上扎着一个马尾辫(师插话:一条马尾辫),她的眼睛大大的,非常神气,鼻子下面有一张樱桃小嘴,她胸前戴着一条鲜艳的红领巾。上身宣传科丰白色的裙子,左臂上还戴着一个中队委标志。吴立彤的裤子是咖啡色的,脚上 穿着一双乌黑的皮鞋。吴立彤喜欢(师插话:可用“她“)她喜欢跳舞、唱歌和朗读课文,她跳舞的时候,小巧玲珑的身子一圈一圈地转着,非常美。
师:吴立彤,你满意吗?
吴:满意!
师:好,200分!画给100分。请回到座位上去。
生:谢谢老师!
师:不用客气,真有礼貌,有写我的吗?(一生举手)请你来。画是次要的,文章是主要的。请出示画。(同学鼓掌,众笑。图略)
师:像不像我呀?
生:有点像。
师:戴眼镜,表情也像我,皱纹画得很像,只是画少了,我的皱纹比这还多,我知道,画多了怕我难过。(笑声)看你怎么写的,读吧!
生:(读)于老师虽然六十多岁了,但是看上去非常年轻。
师:看上去年轻,实际不年轻。“看上去”这个词用得非常恰当,非常好。加10分。
生:(继续读)今天我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你知道我怎么这样高兴?原来今天我要和于老师交流,和我们谦逊地讲了许多话。上课了,老师要我们画画,我就把于老师画了下来。
师:于老师要你画,你就画了下来。你是美术高手呀!你不要紧张,于老师给你撑腰(该生读作文时声音有些发颤),读。
生:我写的时候,认真地看了于老师一遍。
师:认真地观察。
生:我发现于老师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
师:你现在才发现,刚才没发现?(生笑)
生:于老师眼睛虽然不大,但很有神。
师:眼睛虽然不大,但是很有神。这样写,我听了就舒服了。你很会说话,谢谢你。
生:于老师的嘴巴也很大。(笑声)
师:说的是真话。
生:于老师和我们说话的时候,非常慈祥。我想,于老师如能天天给我们上课那多好呀!于老师上课既幽默又生动,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次(师:应改为“这次”)作文课。
师:谢谢你。这个小朋友语言很通顺,写得很真实,小眼睛、大嘴巴。200分。画也画得好,200分。画也画得好,200分。加上刚才加的10分,一共410分!(众笑)看我的模样(指学生的画),是一位多么慈祥的老人。(笑声)谢谢你。
生:谢谢于老师。师:你(另一位学生)也写我的,不是小眼睛、大嘴巴吧!读一读看。
生:于老师是全国最有名的特级教师,(师插话:把“最”字划掉。没有最好,只有比较好。)于老师的头发有些白,(师插话:几乎全白了,没有关系,请说真话。)于老师的头发几乎全白了,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于老师讲课生动又有趣(师插话:生动有趣,可把“又”去掉),我想,要是星期四的作文课,他都能给我们上那多好呀!可惜他太忙了。我喜欢于老师。
师:是吗?我也喜欢你。你说真心话,于老师高兴,给你200分。这像画得太年轻了,是吧?(出示图,众笑)头发多黑呀,你是不是希望我把头发染黑,显得年轻一些?(众笑)画150分。(图略)
生:谢谢于老师的——
师:什么?
生:谢谢于老师的高分。
师:你真不得了呀,得了350分。你的呢?噢,你是写猪九戒的,读吧!
生:猪九戒要出门,临走时,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我去春游了。又往前走,看见一个大西瓜和一个大西瓜和一个大馒头,他不知道先吃哪个好。正好,他哥猪八戒回来了。他看到弟弟准备独吞美食,就和他打了起来,(师插话:他们为西瓜打了起来。)这时一只狗走过去,把所有的食物衔走了。猪九戒气得以后再也不出去春游了。
师:两人打起来,食物被狗抢走了,这叫“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你是个小作家,可以写童话。作文300分;画100分。怎么样?
生:其实于老师过奖了。
师:不过奖,于老师从心里喜欢你写的这篇童话,真是非常有趣的童话,于老师喜欢你。——请你过来(另一学生),你画的画呢?(图略)
师:这幅画很有意思。你们看,他想象的猪九戒是个足球名星,看!身材长得多苗条。听听他怎么写的。
生:(读)你们听说过猪九戒吗?他是猪八戒的弟弟,是个世界超级球星。要是球迷们碰到他,就会请他签名、拍合影照。(师插话:球迷请他签名和他照相。)他戴着一顶黑帽子,一对大耳朵像两面三把大扇子,两只大眼睛总是爱东瞧瞧西望望。生笑)穿着一身白色球员服,上衣上印有“A”字英文字母,脚穿一双蓝色球鞋,手上拿着一只足球,像是要出场比赛的样子。同学们要想看到他,就在比赛场上等着他。
师:球迷一看他要出场,都到比赛场上去了,精彩的比赛就要开始了。写得很好,再写续集,看看赛场上的猪九戒表现得怎么样。你的画得200分,是最高分,请回以座位上去。政治家愿意读的吗?你来吧!看看你的画。这位猪九戒手拿扫帚,扫地的工具。(边说边 出示画,图略)
生:(读)小朋友,你们认识猪九戒吗?他是猪八戒的弟弟,他非常爱劳动,长得胖胖的,圆圆的脸上长着一双怪眼睛,鼻子像猪八戒的鼻子,他的嘴比猪八戒的嘴还大,耳朵尖尖的,它的帽子上写着“猪九戒”三个字,他有一个胖胖的身子和一双长长的手,还有一双短短的腿,(师插话:改为“短短的两条腿”。)这就是猪八戒的弟弟猪九戒。他不像哥那么贪吃,他非常爱扫地,一个操场三下两下就扫干净了,(师插话:好大的本事!)妈妈每天做家务,只要请他帮忙,他就来了。
师:你写的猪九戒多么勤劳。好,400分!同学们,把你们的画给我(学生纷纷抢着把画给于老师),太棒了。(出示同学的画)文章是你写的,画也是你画的,这叫“图文并茂”。我把它们带回徐州去。什么时候想我的好朋友了,想三(1)班的同学了,就把你们的画和作文拿出来看看。谢谢大家!
[评:采用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可以说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宗旨。在评价过程中,于老师强化学生写真人真事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在于老师的教学中,做人与写文真正融为一体了。]
师:课上下来,你们对潘老师的话信不信?
生:信。果然名不虚传,您的课有趣极了。
师:有什么话对我说?
生:我想问一下于教师,您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师:我等会儿告诉你。
生:我非常敬佩您。
师:我也非常佩服你,佩服你能说会道。
生:欢迎于老师下次再光临我们实验小学,给我们上课。
师:谢谢,有机会我一定来。
(下课)
口语交际——学会赞美
班级:山东薛城双语实验小学
四年级(1)班
评析:王晓虹
师:刚才,我一说“上课”,你们就“哗”地一下站起来,齐声说“老师好”,我连忙说
“同学们好”。这叫什么?叫互相问候,是一种礼貌。我第一眼就发现,我们班有三
大优点,第一、服装特别整洁。看得出来,你们的校服都是刚刚洗过的,对不? 生:(齐声笑答)对!师:是不是王校长要求的?不穿干净校服就不准上今天的课? 生:(笑答)是!(听课老师会心而笑)
师:第二个优点,你们神情专注,会倾听。第三、你们的眼神儿令我感动。所有人的目光
都向我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友好、信赖。我相信,这节课我们一定会上得很好。你
们说是不是?
生:是的。因为我们老师说您是一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所以我们就特别想上您的课,对您也就特别尊敬。当然,表现一定比平时好。
师:这是正常的,谁都会这样想这样做的。不过,你一见到于老师,心一定凉了半截——
原来于老师不过如此而已!(笑声)生:不是的!您比我想象得好多了!师:好多了?你原来是怎么想象我的?
生:我觉得你可能跟我爷爷差不多,满脸皱纹,也喜欢穿一身灰色衣服。师:你爷爷那是生活简朴,不赶时髦。(笑声)
生:您虽然年龄和我爷爷差不多,(师插话:年纪差不多。)年纪差不多,头发也花白了,但头型好。(笑声)
师:就我这长脸,后脑勺还突出一块,也叫“头型好”?(笑声)你说的是不是发型?
(生点头)你爷爷是什么发型?
生:什么也不是,光头。(笑声)而且于老师您戴着眼镜,穿着一身西服,一点也不显
得老,真是帅极了。
师:还没“帅呆”。(笑声)“人是衣裳,马是鞍”,回家转告你爷爷,穿戴很重要,而
且越是上了年纪,越要穿得鲜亮一点。(笑声)谢谢你对我热情洋溢的赞美。(转
身板书:赞美。)——还有要说的吗? 生:于老师,您很和蔼,说话也很幽默。师:是吗?谢谢你的夸奖。
生:于老师,您虽然年纪大了,但心是年轻的。师:六十二岁的人,十二岁的心脏。(笑声)生:于老师,我觉得您像我们的大朋友。
师:我们就是朋友。——就说到这儿吧!同学们,刚才我们之间说的话——我说你们的,你们说我的——用两个字便可以概括(指黑板上的板书)叫—— 生:(齐声)赞美!
[评:教学中于老师看似闲聊的“导入”就是在调动学生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构建交际话题——赞美,由于“赞美”这一话题的导入是以学生的切身感受为背景,激活了学生的生活储备,再加之教师幽默风趣的引导,学生的交际情感得以激发,“话匣子”也就自自然然地打开了。] 师:我赞美你们,你们也赞美我。赞美就是赞扬、夸奖。人人需要赞美。赞美能给人信心和力量,赞美也能使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更好。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说:“赞美,即是我的薪俸。”“薪俸”是什么?就是工资。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说:“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作我十天的口粮。”大家看,赞美的作用多么大啊!不信的话,咱们当场演示一下。咱们班谁爱看课外书?
赵——赵什么?赵燕?请赵燕过来,带一本书。
(赵走到讲台前,师生耳语一番。于老师当她奶奶,赵燕则在房间里读课外书。一会 儿,“奶奶”的手机响了。“奶奶”接电话:“喂,哪一位?王大婶啊!什么?你要到我家来给儿子借书?好啊!我们家小燕别的不多,就是书多。她都成了书迷了。这不,正在看呢!唉,对,对,孩子看书好啊!你看俺小燕,看书多了,人也懂事了,尤其是作文,老师说是突飞猛进!好,好,你下午到我家来拿吧。不客气,再见!”接电话毕,又说:“哎哟,光顾打电话了,饭都凉了!燕子,吃饭了!”赵燕仍低头看书。“奶奶”又喊了几声,赵燕似乎没听见,仍坐着不动。)
师:(对大家)看见吗?我在电话里一夸赵燕爱读书,劲头来了,废寝忘食了!她为什么 不吃饭?一句赞美的话相当于十天的口粮嘛,我赞美那么多句,还不够她吃半年的!(笑声)这不是演戏,这是真的。不信你们问问赵燕。(生笑)这就是赞美的作用。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谁要不爱搭理你,有个好办法,你想方设法赞美他。一赞美,他就理你了。(笑声)总之,赞美的作用很大,我们要学会赞美(说完,在“赞美“前面加上了“学会”二字)。一起读读这四个字。
[评:这里告诉学生的是“赞美”的作用。既有“理论”,又有事例,这样就容易被学生理解。名人名言的引用有助于深化学生的认识。] 生:(齐)学会赞美。
师:可能有人会说,赞美不就是夸奖人吗,这个还要学吗?是要学习的。请看一幅图——
(投影:妈妈做好了饭,一家人准备吃饭。)
师:妈妈上班很劳累,回到家又忙着做饭,吃着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你准备对妈妈说
什么?想一想再说。
(学生思考,师巡视,作些了解,然后指名说。)生:妈妈,你今天做的菜可真好吃!
生:妈妈,你今天做的菜味道真美,不咸也不淡,正好!
生:妈妈,你今天做的菜真香,我本来不想吃饭的,有了这道好菜,一碗米饭准不够!生:妈妈,你做的菜越来越好吃了!
师:说得都不错。大家说说,妈妈听了哪句话会更高兴? 生:哪一句话听了都会高兴的。
师:有没有会更高兴的?(老师又请刚才几位同学重新把赞美的话说了一遍,让学生比较。)生:说得比较具体一点的,妈妈会更高兴一些。例如第二句。
生:第三位同学虽然没说菜的味道怎么样,但说有了这道菜,胃口大开了,她挺会说的。这句话妈妈听了会更高兴一些。
师:有比较才有鉴别。这么一比较,哪句话更好一些就看出来了。所以,赞美也要学一 学,要会赞美。我们可以总结出两条:第一,赞美要尽量说得具体一些,虽然只是一句话。如第二位同学说的“味道美”,“不咸不淡”,这就不是笼统的夸奖。如果说到某一盘菜,就更好说具体了,比如红烧肉,比如炒韭菜等等,就可以说味道怎么样,烂不烂,嫩不嫩,脆不脆等等。第二,有时可以不直接说,而是换个角度说。如第四位同学说的。比方我们赞美一位同学写的字好,你可以说他写得入体,可以说他写得匀称,可以说写得有力,但也可以不直接说字的本身,可以说:“哟,这是你写的!你不说我还以为是请书法家替你写的呢!” [评:于老师引导得多好,指导得多细致!当大家都说菜的味道时,于老师及时提醒一句:闻起来呢?这句话不但为学生又辟“蹊径”,而且还在告诉学生:看问题要全面。于老师的归纳,其实也是指导——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赞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于老师考虑得周密,备课的用心。由于这两条理性的认识是从感性的事例中抽象出来的,所以有说服力,学生才能记得牢。]——好,我们再看一幅图——(投影:大扫除时,一位同学在浇花。)师:王凯同学在大扫除中表现特别出色,我们在班会上应该怎样说?思考一下。
(师巡视,了解,个别辅导。)
生:王凯同学在这次大扫除中表现特别出色,他擦完玻璃,又浇花,给花洗了个澡,花
儿焕然一新了。
生:王凯同学在这次大扫除中干得非常好,他一个人干完了两个人的活儿。他先擦玻璃,后浇花。他的玻璃擦得特别干净,可以说一尘不染,多次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擦完玻璃又去浇花。浇花可是他份外的事儿。花儿洗了个澡,变得更鲜艳了。
(还有一人说得大同小异,略。)
师:大家听出来没有,这次我们夸王凯和刚才赞美妈妈有什么不同? 生:夸妈妈的话,一般只是一句;夸王凯的话都说得比较多。
师:这又告诉我们,如果夸别人做的一件事,话说少了就没有份量了。记住:夸人做的一件事,可以把这件事简要地说一说。——咱们班谁帮助别人比较突出?——班长?
好,现在咱们就夸夸班长怎样助人为乐的吧。——虽然很熟悉,但也得思考。生:班长肯帮助别人,我们每个同学都这么认为。师:是有目共睹的,是大家公认的,对吗? 生:对。他经常帮助我做数学题。有时我不想做,他便督促我。生:他还经常帮助别人做值日生,拖地、擦黑板,他都干。
生:班长也很大方,他经常把自己的东西给同学用,有好吃的,也分给同学吃。师:你吃过他的什么东西?(生笑)生:(笑)吃过的东西多了,最多的是水果。
师:我说你长得怎么这么水灵,是不是与吃班长的水果有关系?(众笑)看来大家还有 好多话要说,就说到这儿吧。总结一下,你们是怎样夸班长助人为乐的?为什么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
生:每个人都有话说,都有好多例子。
师:这一点很重要,夸别人一个特点,一个特长,可以围绕着这一个方面举些例子。总而言之,赞美别人,可以“长”夸,可以“短”夸,该长还是该短因人因事而异。但不论什么夸,都要尽量说得具体一点。
[评:“带例子夸人”这又是一次细致地引导。这些都是教材上没有的内容。这就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任何出色的课堂教学都是老师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至此,“赞美”的要求就基本上说全了。即:怎样赞美别人都说到了。] 师:你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狐狸和乌鸦》,课文中的狐狸是不是在赞美乌鸦? 生:不是的,它说的都是假话。
师:那是奉承。奉承人和赞美人是两回事。一个是虚情假意,说假话,企图不良。一个是发自内心,真心实意,说真话。还有一条,会赞美人,首先得善于发现别人的“美”,能正确对待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不然的话,别人的优点就发现不了,即使发现了,也不愿意去赞美。一句话,我们要做个好人。
[评:引导学生如何发现“美”,这是“会赞美“的前提,更是学会做人的基础。教书育人尽显其中。](掌声)
师:同学们,你们真的很好。
一、会听——听别人讲话专心,虚心;
二、会说——人人出口成章,个个说话清楚,得体;
三、有礼——个个彬彬有礼,举止大方;第四,好学——语文学得好,书读得肯定多。谢谢大家!祝你们更上一层楼。
综观整个课堂教学,由教材中提供的插图到学生的生活实际,由知识、方法的学习到情感、态度的熏陶,教学中于老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掘口语交际话题,激发口语交际情感,点拨口语交际方法,深入细致地引导学生在交际实践中比较、鉴别、探寻“学会赞美”的方法,使学生真正学会了赞美。同时,于老师又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生活中要善待别人,看问题要全面。于老师用心、细致的指导不仅为我们呈现的是灵动、鲜活的口语交际课堂教学 生活,更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有情有趣是教学有章有法是教学”。
于永正《描述人物外貌并转述通知》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
(上课铃响,于老师还没有来。一位陌生的年轻女老师走进教室,小朋友都瞪大了惊奇的眼睛)
女:同学们,于老师在这个教室上课吗? 生:是的。他还没有来。
女:怎么,还没来?——同学们,我是鼓楼区文教局的,找于老师有点儿事。局长要他带着教学计划参加座谈会,时间是今天下午2点,地点是文教局一楼会议室,请于老师按时到会,不要迟到。我还有别的事,不等他了。等于老师来了,请同学们告诉他,好吗?
生:(高兴地)好!
女:谢谢同学们。我再把这个通知说一遍。(略)(说完,走出教室)
(于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纷纷举手)
二、描述外貌
师:同学们,刚才有位学生家长找我,晚来了一会儿,真对不起!——大家举手有什么事啊?
生:于老师,刚才有个人找你。
师:有人找我?哪来的?是男的,还是女的?
生:(争先恐后地)是文教局的一个阿姨,是个女的!(众笑)
师:阿姨当然是女的啦!同学们,文教局的老师我都认识,你说说这位阿姨的样子,我猜猜看,她是谁。——看样子,她有多大岁数?
生:这位阿姨大约二十四五岁。生:这位阿姨二十二岁。师:看得竟这么准确!(众笑)生:看样子,这位阿姨二十多岁。
师:我们只能看出大约多少岁,不可能一定看出有多少岁。总而言之,看起来这位阿姨很年轻。——她的身材怎么样?
生:她不高也不矮。生:她中等个。生:她不胖也不瘦。生:她身材很苗条。(众笑)
师:噢,这位女老师是中等个儿,不高不矮,不胖不瘦,长得很苗条。(老师装作思索的样子)她脸上有什么特征?
生:她长得很漂亮。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比如说,头发„„ 生:她是卷发。
生:她的头发是烫成大波浪形状的。(众笑)生:她的头发是蓬松的。
生:好像烫过不久,乌黑乌黑的,很亮。(众笑)
师:啊,这位阿姨很爱美。(众笑)生:这位阿姨是双眼皮。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她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
生:她的眼睛大大的,目光炯炯有神。(众赞叹)师:说得真好。“炯炯有神”这个词是谁教你的? 生:我在《小学生拼音报》上看到的。师:你真爱学习!生:她的鼻梁很高。
生:高高的鼻梁上还架着一副眼镜。生:是副金丝眼镜!(众笑)
师:噢,是一位戴眼镜的阿姨。我们区文教局一共有3位戴眼镜的女老师,她是其中的哪一位呢?——同学们,这位阿姨还有什么特点吗?
生:这位阿姨瓜子脸,嘴巴下边还张着一个小黑点。(众笑)
师:那叫黑痣„„嘿,这位阿姨长得漂亮,瓜子脸,双眼皮,一双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嘴巴下面还长着一颗黑痣。她它能是„„哎,同学们,她穿的什么衣服?
生:她上身穿一件毛衣。生:她上身穿一件紫色棒针线毛衣。(众赞叹)师:呦,你真不简单,我都不知道什么叫棒针线毛衣。(众笑)生:她下身穿一条瘦裤子。师:什么瘦裤子?
生:她穿的是牛仔裤,蓝色的。生:她下身穿一件蓝色的牛仔裤,脚上穿着一双黑色高跟儿皮鞋。(众赞叹)
师:(恍然大悟地)噢!我知道了,她是文教局教研室的方老师!同学们说得多清楚哇!(同学们喜形于色)
师:谁能把刚才说的方老师的外貌。也就是方老师的样子,连起来说一说?先自己说一遍试试。(学生自言自语说过之后,纷纷举手。于老师让同位同学互相练习说一遍,然后指名说)
生:上课铃响了,我们教室来了一位阿姨。看样子,她有二十多岁,个子不高不矮,长得不胖不瘦,很苗条。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嘴巴下面还长着一个黑„„黑点(师纠正为“黑痣”)。她上身穿一件紫色毛衣,下身穿一条牛仔裤,脚上穿一双黑高跟儿鞋。她是谁呢?她是鼓楼区文教局的方老师。
(听课的老师啧啧称赞,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又找了3位同学到讲台上说。一位差生说得不连贯,于老师进行了引导和帮助)
三、转述通知
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哎,方老师找我有什么事?(课堂气氛顿时又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生:她让你去开会。师:开什么会?
生:开座谈会,要带着教学计划。
师:那好,同学们,我不给你们上课了,我开会去。(师拿出书包欲走。众笑。同学们慌忙举手)
生:是今天下午2点开会。生:地点在文教局一楼会议室。
师:不是现在就去?同学们,通知开会,除了说开什么会,要带什么东西外,还要把开会的时间、地点说清楚。能否把方老师的通知连起来说一说?
生:于老师,刚才文教局的方老师来找你,要你带着教学计划去开座谈会,时间是今天下午2点,地点是文教局一楼会议。
生:于老师,我再说一遍。师:好吧,请说。
生:于老师,方老师通知你今天下午2点到文教局一楼会议室开座谈会,要带着工作计划。——不对,是教学计划。(众笑)
师:你说得更漂亮!(一生举手)你还要讲什么? 生:是局长叫你去开会的。(众笑)生:还说千万别迟到。(众笑)
师:迟到了,局长要批评我是吧?(众笑)这两点补充得很好,再找两个同学说一遍,把这两点加进去。
生:于老师,刚才文教局的方老师来找你,她让我们告诉你,局长要你今天下午2点钟到文教局一楼会议室开座谈会,带着教学计划,千万别迟到。(众啧啧称赞)
师:同学们说得多清楚哇!谢谢同学们,下午开会,我一定准时到。(众笑)
第二课时
一、先说外貌
师:同学们,方老师多好哇!不辞辛苦地跑到我们学校送通知。上节课大家把方老师的样子说得非常清楚形象,把听课的老师都给逗乐了。说出来了,能不能写出来呀?
生:(齐声)能!
师:现在,我给大家出个题:“方老师”(师板书:方老师)。请把方老师的样子和她来干什么事写下来。写好了,咱们打电话请方老师来,读给她听听,让她评一评,谁写得好,谁写得像她。——咱们这样开头,“上课铃响了,方老师来到我们教室„„”下面接着写方老师多大岁数,人怎么样。下边我请一个上节课没有发言的同学说一说。上节课没有发言的请举手。(几个学生举手。于老师请其中一位说)
生:方老师二十多岁,个中等,(老师纠正为“中等个儿”)不胖不瘦,很苗条。师:说的不错!接着往下说。对,说长相。生:方老师瓜子脸,带着金丝眼镜,一双大眼睛„„ 师:想一想,有个什么词来形容?炯炯——
生: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嘴巴下面长着一颗黑痣。师:这个特点大家都记得非常清楚。(笑声)
生:(接着说)方老师穿着紫色毛衣,蓝色牛仔裤,脚穿高跟儿皮鞋。师:说得好!她是来干什么的?接着说下去。
生:方老师通知于老师,今天下午2点到文教局开座谈会。
二、再写外貌
师:说得很完整。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位同学说的话写下来。一共分两节,第一节写方老师的样子,第二节写方老师来干什么。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咱们请邓老师(该班的班主任)这就去给方老师打个电话,请她再来一趟。(学生积极性特别高。老师巡视辅导。其间,请三位同学读了写好的第一节,即外貌那一节;请两位同学读了第二节,为全班同学起到了示范和引路的最用。二十多分钟后,多数学生写完。方老师走进教室)
师:同学们,方老师来了!看,刚才是不是她来送通知的。生:(高兴地)是的!方老师!方:同学们好!
师:方老师,感谢你老远地为我送通知。同学们非常喜欢您,把您给写下来了。方:是吗?读给我听听好吗?
师:不过,还有少数同学没有写完,请您稍等一下。(转身对学生)同学们,已经写好的,读一读,修改修改,没有写好的,加快速度,方老师等着听呢!(同学们非常兴奋,读的读,写的写)
三、评析作文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好了。请大家坐端正。(转脸对方老师)方老师,现在请同学们读他们写的作文,您来评评,看谁写的好,写的像您。
方:好,那就请同学们读吧!正好我包里有几张画片,谁写得像我,我就赠他一张画片。(同学们鼓掌)
生:(读《方老师》)。(师说明:这是题目)上课铃响了,方老师走到我们教室。(师将“走到”纠正为“走进”。)她中等个儿,二十多岁,长得很苗条,脸白白的。(方插话:同学们,我的脸不白,请改一改。众笑。于老师插话:是怎样的就怎样写,大家对照对照老师,不合适的地方赶快改过来。众大笑)方老师戴着一副金丝眼镜,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嘴巴下面长着一颗黑痣。她上身穿着紫毛衣,下身穿着牛仔裤,真帅!方老师是来送通知的,通知于老师今天下午2点到文教局开座谈会。
方:不是我帅,是同学们写得帅。上学不到一年,就能写出这么好的作文来,赠送你一张画片!(学生鼓掌)
(接着又有四位同学读,每个都得到了一张小画片。下课玲响了,前排一位同学非要求读不可)
方:于老师,就让他读一读吧!
师:(对同学)你是不是很喜欢方老师手里的画片?(众笑)生:不是的,不是的!我想让方老师听听。师:机会难得,读吧!
生:„„一位女老师走到教室。她姓方,今年二十八岁。(师插话:你怎么知道的?生答:刚才方老师看我作文告诉我的。)(众笑)方老师中等个儿,大眼睛,双眼皮,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她穿着紫毛衣,蓝牛仔裤,脚上穿着高跟儿皮鞋。方老师来干什么呢?是来通知于老师下午2点到文教局开会的。局长说,千万别迟到,迟到罚酒三杯。(众大笑)
师:(对方老师)局长这样说过吗? 方:没有,是这位同学自己加的。(众笑)师:(对小朋友)迟到怎么罚酒三杯呢?
生:过春节的时候,我爸爸请客,有位叔叔迟到了,结果罚了三杯酒。(众笑)方:这是喝酒的规矩,开会没有这个规矩。你想,开会哪儿来的酒呢?(众笑)不过,我一定不迟到。
方:没想到这位同学写得这么有意思!方老师奖励他两张画片!(学生热烈鼓掌)师:同学们,下课了,我们只好读到这儿了。
方:真可惜,没有时间听更多的同学读作文了。我看这样吧,于老师把这篇作文改过之后,凡是写得好的,我都送一张画片,我这里还有好几张呢!
师:谢谢您!叫您破费了。(众笑)(同学鼓掌欢送方老师)
于永正《劝戒烟》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两节说写课。(板书:说写课)
今天听课的老师很多,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我们要一展民主路小学的风采,要说得好,写得好,每个人都要有竞争意识,尽量展示自己的才华。
同学们,世界戒烟日那一天,咱们班小颖同学家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课堂表演:“小颖”和她的“爷爷”上)
爷:(坐在椅子上,抽出一支烟点着)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吸了一口烟,咳嗽)颖: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爷:什么日子?
颖:5月31日是世界戒烟日。这一天,全世界的人都不能抽烟。爷:谁规定的?谁能管全世界? 颖:联合国规定的。
爷:联合国能管咱们中国?(笑声)
颖:爷爷,抽烟的害处很大,我求您别抽了!
爷:没事!我抽了几十年了,身体不照样好好的?咳,咳„„就是有点小咳嗽。(众笑)颖:反正抽烟没一点好处。
爷:颖颖,天不早了,你该上学了;我呢,到公园溜达溜达。(二人下)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谁能说一说?
生:5月31日中午,吃过午饭,小颖劝爷爷戒烟。师:把这件事概括完了吗?说全了吗?想一想。
生:5月31日中午,吃过午饭后,爷爷要抽烟,(师插话:“要抽,还是已经抽了?”)爷爷抽烟,小颖劝爷爷戒烟,可是爷爷没听。
师:概括得很好。想一想,小颖为什么没有说服爷爷? 生:她爷爷太固执了。师:固执,是这样吗?
生:小颖没有讲清楚吸烟到底有哪些害处,所以爷爷没有听她的劝告。把道理讲清了,爷爷再不听,那才叫固执呢!
师:我想如果理由充分,她爷爷是会听的。看来,小颖对吸烟的害处了解得不多。不知咱们班的同学能不能说清楚。能的话,咱们一起去劝劝她爷爷。生:香烟里有尼古丁,尼古丁毒性很大,对身体有害。生:吸烟对肺没有利,对神经有麻痹作用。生:吸烟能导致癌症。师:“导致”这个词用得恰当。生:吸烟是慢性自杀。
师:看来,大家平时对这方面的问题留心得还不多,只是略知一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问别人。(板书:问别人)今天听课的老师很多,他们中肯定有人知道吸烟的害处。谁能代表大家向在座的老师请教?
(一女生拿着麦克风来到一男老师跟前)
生:请问老师您贵姓?(于老师旁白:“很有礼貌。”)师:免贵,姓段。
生:段老师,您好!您知道吸烟有哪些害处吗?
师:香烟里有尼古丁。尼古丁是一种有毒物质。如果把一盒烟里的尼古丁提出来,注射到一头牛身上,能把牛毒死。人吸烟成瘾,主要是尼古丁造成的。刚才那位同学说的“吸烟是慢性自杀”,道理就要这里。
生:谢谢!(又来到一位教师跟前)请问您贵姓? 师:我姓梁。
生:梁老师,您知道吸烟还有哪些害处?
师:我看过一篇文章,上面说,我国现今有4亿人吸烟,每年有10万人死于因吸烟引起的疾病。10年以后,每年会有50万人死于因吸烟而引起的疾病。生:谢谢梁老师!(又走到一位举手的老师跟前)怎么称呼您呢? 师:我姓张。
生:张老师,您好!您知道吸烟还有哪些害处? 师:我到医学院看过解剖尸体。凡是吸烟的人肺都是紫色的,不吸烟的是淡红色的,可见吸烟对肺和气管有损害。另外,我本人以前也抽过烟,经常咳嗽,每天早晨吐很多痰。戒烟以后不咳嗽了,痰也大大减少了。生:谢谢张老师!
师:不知哪位老师还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无人举手)
师:刚才的采访收获很大,使我们对吸烟的害处有了更多的了解,但还不够。掌握这些,还不足以说服徐爷爷。为了对吸烟的害处有更多全面的了解,还有个办法,就是查资料。(板书:查资料)我从报刊上搜集了一部分论述吸烟害处的文章,复印出来了,现在发给大家,请读一读。(发资料,复印的资料有2000字,是于老师从各种报刊上摘录的。)师:资料比较多,请大家注意两点:第一,要快速阅读;第二,要分析归纳。也就是说,看看吸烟有哪些害处,这些危害可以归纳成几个方面。一句话,把读的内容在头脑里加加工,理清楚。
生:(学生认真阅读资料。)
师:材料上讲了那么多吸烟的害处,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呢? 生:可以归纳成两个方面,一,对自己有害;二,对别人有害。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可以归纳成三个方面,除了对自己、对别人有害,对环境也有害。对环境有污染。师:对!(板书:对自己,对别人,对环境)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对自己、对别人、对环境到底有哪些害处。先说对吸烟者的。生:吸烟能引起气管炎、肺病、肺癌。
生:香烟里的尼古丁能使血管痉挛,血压增高,烟雾中的一氧化碳能促进冠心病的发生。生:肺癌的发病率,吸烟与不吸烟的比例为10:1。生:吸烟还能引起胃病,使胃酸增多。
师:上面的内容又可以归纳成三个方面,一是会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二是会引起循环系统的病症,三是会引起消化系统的疾病。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徐爷爷有句口头禅,叫做:“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是这样吗?
生:不对!材料上说了,饭后人体的许多脏器处于吸收物质的最佳状态,这时抽一支烟比平时吸10支烟所吸收的毒物还多。所以应该说:饭后一支烟,害处大无边。
师:做思想工作应当有针对性,这点别忘了。徐爷爷还有个观点,他说:“我吸了几十年了,没事。”是这样吗?
生:吸烟对身体是个慢性损坏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觉察出来的。一旦觉察出病了,就晚了。师:下面说说吸烟对别人有什么害处。
生:被动吸烟受害更大,光是欧洲,每年就有14万人死于被动吸烟。生:父母吸烟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使孩子发育晚,智力也受影响。
生:少年儿童长期生活在烟雾弥漫的环境里,抗病能力弱,容易患感冒,严重的还会死亡。师:吸烟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可忽视。
生:吸烟不仅污染空气,对人类有害,同时也会损坏家具。美国总统夫人禁止在白宫吸烟,原因之一,就是怕污染家具。
师:同学们通过采访、查资料,对吸烟的害处了解得比较多了,可以用充分的理由说服徐爷爷了。对徐爷爷戒烟除了晓之以理,(板书:晓之以理)就是把道理讲明白,还要动之以情,(板书:动之以情)就是怀着一颗关心、体贴、爱护徐爷爷的心去劝说,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想一想,见了徐爷爷,怎样把话题引到戒烟上呢? 生:徐爷爷,您知道不知道吸烟的害处?
师:开门见山,上来就问?(笑声)不太合适,说话要婉转。生:徐爷爷,您气色不对头,是不是抽烟很厉害?(笑声)
师:上来就把徐爷爷给“震”住了!(众笑)这样说比刚才好一些。生:徐爷爷,我看您身体很硬朗。
师:徐爷爷听了这句话一定很高兴。不过,下面怎么把话题转到劝戒烟上呢? 生:如果您不抽烟的话,身体一定会更好。
师:好,这样,话题就自然转到劝戒烟上了。哎,如果徐爷爷被我们说服了,想戒烟,可是戒不掉怎么办?你们考虑到了吗?(学生说了几种方法。略)师:同学们,下节课,咱们就去劝徐爷爷戒烟。现在休息10分钟。
第二课时
(课始,徐爷爷坐在讲台前的椅子上悠然自得地抽着烟。)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到徐爷爷的家。徐师傅,您好!我们民主路小学六(2)班——就是您孙女小颖那班——的同学来看您了。
徐:欢迎小同学来我空做客。于老师,请抽烟。
师:谢谢,不会抽。(面对同学,小声地)咱们来干什么的?能抽吗?(众笑)徐:于老师,请坐。
师:徐师傅,我们的同学很想您,想跟您拉拉家常。徐:好,好。
生:徐爷爷,我看您气色不错。如果您不抽烟的话,身体会更好。您知道吗?香烟里有尼古丁„„ 徐:尼古丁是什么东西?(笑声)
生:尼古丁是一种有毒物质,把一盒香烟里的尼古丁抽出来注射到一头牛身上,能把牛毒死。徐:哎唷,那么吓人!(笑声)不过,我抽了几十年怎么没事?
生:吸烟是一个慢性中毒过程,您现在虽然没有感觉,实际上身体已经受害了。当您有感觉的时候,就晚了。
生:徐爷爷,香烟里不光有尼古丁,还有很多有害物质,像烟油,一氧化碳,等等。这些有害物质能引起气管炎、肺病、肺癌和高血压、心脏病,同时还能引起胃病,使胃酸过多。生:吸烟和不吸烟的肺癌发病率为10:1,徐爷爷,您说多可怕呀!(众笑)生:徐爷爷,您的血压不高吧?
徐:有点高。医生说,上了年纪的人都有点高。(笑声)
生:烟里的尼古丁可使血压升高,您戒了烟,血压一定能降下来。
生:徐爷爷,您经常说:“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这是不对的。刚吃过饭,人的吸收能力最强。这时抽一支烟比平时抽10支烟吸收的毒物还多。徐:(大吃一惊)是吗?
生:吸烟能缩短人的寿命。科学家研究:70岁以前死亡的人中,吸烟的是不吸烟的3倍。生:徐爷爷,我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难闻的烟味。您长期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别说活到99,就是活到88——
师:(连忙打断该生的话)小朋友说话直,您不要见怪。(笑声)徐:小同学说得在理。我信!(众笑)
生:徐爷爷,我和小颖同班,小颖有时咳嗽,说话声音也有点沙哑,肯定与您抽烟有关系。徐:我抽烟怎么影响她呢?
生:小颖和您生活在一起,她是被动吸烟者,受害更大。欧洲每年有14万人死于被动吸烟。咱中国没统计,如果统计的话也不会少。(众笑)生:特别是对小孩,危害更大。
徐:是吗?看来,吸烟不但害自己,还害别人。
生:吸烟对环境的污染也很厉害。您看,您的家具都变色了。这与烟熏有关系。(众笑)徐:我说花了2000多元钱买的组合家具,怎么不到3年就变旧了!原来是这么回事!(众笑)生:徐爷爷,为了你和小颖的健康,我劝您戒烟吧!
徐:听小同学这么一说,我知道吸烟的害处很大,别说为了自己,就是为了我的孙女,也得戒烟!从今以后,坚决不抽了!(说完,从口袋里掏出香烟、火柴扔了。)师:(拾起火柴)火柴不能扔,停电还可以用来点蜡烛呢!(众笑)徐:我以前曾经戒过一次烟,可是没过一个星期,又抽起来了。师:是的,戒烟很不容易。
生:您可以买点戒烟糖吃,或者买点戒烟茶喝,听说很有效。生:想抽烟就看看电视,转移自己的兴趣。师:转移什么?
生: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徐:我家有29寸彩电。(众笑)生:找别人聊聊也行。
生:要想抽烟,就想想抽烟的害处,想想您的孙女!
师:这是最好的方法!马克思说过:戒烟最容易,我已经戒过一千次了。关键是要有毅力。徐:我一定按照老师和同学说的去做,下决心戒烟。生:徐爷爷,我真为您下决心戒烟感到高兴!
颖:我好几次劝爷爷戒烟,可是因为说不清吸烟的害处,爷爷没有听。这次,爷爷听了同学们的话,下决心戒烟了。我非常感谢大家。
师:徐师傅,祝您戒烟成功,健康长寿!我们告辞了。(学生向徐爷爷道别。徐下)
师:同学们出色地完成了劝徐爷爷戒烟的任务。做到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想,同学们在劝徐爷爷戒烟的时候,一定不由得想到了别人,可能现在还思潮起伏,继续想着呢!告诉我,你想到了谁?生:我想到了我爸爸,我爸爸抽烟很多。
生:我想到了我的爷爷。本来,爸爸妈妈劝他戒烟了,可是最近又抽起来了,我很伤心。师:为爷爷的“死灰复燃”而难过,多有感情啊!生:我想劝爸爸戒烟。
师:有劝家长或亲戚朋友戒烟的愿望的请举手。(全班同学举手)
师:看来,大家都希望自己的亲人不抽烟。有两种方法劝,一是当面劝,二是写信。写信更容易把道理讲全面,讲清楚,更容易抒发自己的感情,更容易打动人。先考虑好,给哪一位吸烟的亲人写,考虑好了,再动笔写。
(学生写信,教师巡视。20分钟后,多数学生写好。于教师评讲了三篇。下面是评讲其中两篇的实录。)
生:(念)爷爷:您好!(师插话:“因为是写信,‘爷爷’前面应加上一个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学过《凡卡》吗?凡卡给爷爷写信是怎么称呼的?”)亲爱的爷爷:您好!我,您的孙子在给您写信。此时,我的心情十分复杂!是焦虑,还是忧愁?确切地说,是对您的爱。(师插话:“诗一般的语言,很动人。”)今天,我知道了吸烟的害处,不由得想到了您。爷爷,为了您的健康,戒烟吧!(师插话:“语气多么恳切!”)香烟是人类健康的大敌!您知道吗?把一盒 烟里的尼古丁抽出来注射到一头牛身上,能把牛毒死!(师插话:“爷爷看到这儿,一定会大吃一惊的。”)您常说:“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每当您坐在沙发上喷云吐雾、大口大口地抽着香烟时,你可知道,您吐出来的是一条条杀害人的绳索!它会把您的脖子越勒越紧。(场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心脏病排着队向您走来。(师插话:“太形象了!富有文采。”)听奶奶说,有一段时间您戒烟了,可现在又抽起来了,我真为您的前功尽弃而痛心!您没有戒掉,是因为您没有毅力。爷爷,当您拿起香烟时,想想吸烟的害处吧!想想那可怕的癌魔吧!(师插话:“分析了没有戒成功的原因,指出了戒烟的方法。”)爷爷,为了您的健康,彻底戒烟吧!师:读完了?别忘了,这是写信。生:还要写祝颂语、名字和日期。师:这封信的祝颂语最好写什么? 生:祝爷爷戒烟成功,身体健康!师:好,请加上去——谁再来读?
生:(念)亲爱的爱抽烟听爷爷:虽然我们相隔万里,但我的心却永远在您的身边。(师插话:“你爷爷在哪儿?”生答:“西宁。”)奶奶死后,您加入烟民的行列。(师插话:“死后”改为“去世后”。)而且一吸不可收拾。(师插话:“一民而不可收拾。”)相伴您几十年的奶奶离开了您,您能不伤心吗?这一点,我们理解您。(师插话:“多么会体贴别人啊!”)但,我不得不劝告您,戒烟吧!(师插话:“不得不”用得很有分寸。)吸烟会导致心脏病、高血压、肺气肿、癌症。吸烟会减少人的寿命。科学家研究,70岁以前死亡的,吸烟的是不吸烟的3倍!难道你想让老年大学失去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吗?小弟弟多灾多病,您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长期和您生活在一个充满烟雾的环境里,他的免疫力降低了。您愿意让小弟弟生病吗?这样,在九泉之下的奶奶也不会瞑目的!(师插话:“听了这几句话,我都很感动!你爷爷看了一定会戒烟了。”)
(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生:(继续念)祝您戒烟成功!健康长寿!您的孙子:××,4月11日。师:请你把这封信及时寄出去,一定会起作用的。
生:谢谢于老师!我永远忘不了这两节课。我明天就把信寄走。同时,我向您保证,我长大了决不抽烟!
师:(高兴地和这位学生握手)那这两节课我上得就更值了。
《观察蔬菜、水果,招待客人》(授课对象:一年级)
(上课铃响,于老师挎着一只盛着蔬菜和水果的篮子走进教室。)班主任:于老师,你怎么挎着篮子来上课?
师:我家来了一位客人,买点东西准备中午回去招待一下。刚走到学校,上课铃响了,没来得及送到办公室。
生:于老师,我替你送到办公室去吧!
师:别,我正好用它来上说话课。
(此时,学生睁大了眼睛,露出了新鲜、好奇,并略带怀疑的目光。)
师:小朋友,我家来了位客人,他是医生。我买了些什么东西招待他呢?小朋友注意看。看看谁能说一说。
(于老师说完,把一捆韭菜、一捆苔菜、一把蒜苗、两只萝卜、七个苹果、八个桔子、两串香蕉一一拿出来,放在桌上。)
生:于老师买了韭菜、苔菜、蒜苗、萝卜、苹果、桔子和香蕉招待客人。
生:于老师买了很多东西招待客人。有韭菜、苔菜、蒜苗、萝卜,还有苹果、桔子和香蕉。
师:请你们把每样东西的数量也说出来,就是说,有多少韭菜,多少苹果„„
生:(走到讲桌前,看着说)于老师买了一捆韭菜,一捆苔菜,一把蒜苗,两只萝卜,七个苹果,八个桔子,两嘟噜香蕉招待客人。
生:应当说“两串香蕉”,不能说成“两嘟噜香蕉”。
师:“两串”用得很好。但说“两嘟噜”也可以,这是群众语言。下面,我要求大家不但要说出各种东西数量,还要说出它们的特点,比如,什么颜色,什么气味,什么形状„„同位的同学先说一说,说的人可以站起来,一边看一边说。两个人说的时候声音不要大。
(小朋友练习说)
师:大家说得很带劲!有的小朋友说得准确,生动。谁能到前边来说一说?
生:于老师买了一捆绿油油的韭菜,一捆绿油油的苔菜,一把细长的嫩蒜苗,两只青青的萝卜,七个红红的苹果,八个黄澄澄的桔子,两串香喷喷的香蕉招待客人。
生:韭菜是嫩绿的,不是绿油油的。
生:香蕉还可以说,两串弯弯的香蕉。
生:苹果还可以说,又圆又香的大苹果。
师:小朋友说得很好,“嫩绿”这个词用得准确。
师:小朋友,我到家后该怎样用这些东西招待客人呢?
生:您回到家里,先把香蕉、桔子拿出来让客人吃,然后去洗菜做饭。
师:是的。那我怎么说呢?
生:您就说:大夫——(笑声)
师:你怎么知道要喊客人“大夫”?
生:您不是说他是医生吗?——您就说,大夫,您先吃点桔子、香蕉,我去做饭,做好了,咱们就吃。(众笑)
师:你真懂事!这样吧,请你到前边来当于老师,我当客人,咱们试一试好吗?你想好该怎么说,要做什么。
生:大夫,你好!(说完伸出右手)
师:您好!(互相握手)下班了?(笑声)
生:下班了。您等急了吧?(说完,拿出一个桔子和一串香蕉)请您吃水果,我去做点菜,做好了,咱们喝酒!(众笑)
师:麻烦您了!不要搞得太复杂,简单点!(众大笑)
师:这位小朋友很会说话。下边请同位的同学一个当于老师,一个当大夫,照着刚才的样子说说。
32(学生情绪异常高涨,练习十分投入)
师:好了,我回家就按同学们说的去招待客人。
班主任:于老师,你买了那么多东西,不如盛在两只篮子里。给,我的小提篮借你用一下。(这是事先安排好的)
师:谢谢!哎,有了两只篮子该怎么装呢?谁愿意来帮我装?
生:我来帮你装!(他把韭菜、苔菜、萝卜和蒜苗装在一只篮子里,把苹果、香蕉和桔子装在另一只篮子里)
师:你为什么这样装呢?
生:韭菜、苔菜、萝卜、蒜苗是蔬菜,苹果、香蕉和桔子是水果,所以我把它们分开装。(众赞叹)
师:谢谢你,聪明的小朋友!(下课)
口语交际《买手帕》
师:同学们,买东西可有学问了。会挑、会说才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再说现在物价放开了,卖主可以随便要价,你必须会讲价,(板书:讲价)否则就要多花钱。下面,我当卖手帕的售货员,请同学们到前边来,看看会不会说,会不会还价。(说完,从提包里取出一叠手帕放在讲桌上。)谁愿意到前边来买?
生:(走到讲桌前)叔叔,请给我拿块手帕好吗?
(“售货员”坐在“柜台”里看书,没搭理,众笑)
师:(对全体同学)如果售货员没听见,或者因为忙,没搭理你,怎么说? 生:再大声说一遍。生:说声“麻烦您”。
师:(对站在前面的学生)你再来一遍试试。生:叔叔,请您拿块手帕好吗?
33(“售货员”正忙着整理手帕,没搭理。)生:(提高声音)叔叔,您好!挺忙的。师:(抬起头)不忙!你买点什么? 生:叔叔,麻烦您,给我那块手帕看看好吗? 师:好,好。(笑声)
(接着又让两位同学作了练习,略。)
师:同学们,如果售货员拿的商品不合适,你没看中,要求调换一下,怎么说? 生:叔叔,这块手帕我没有看中,请换一块好吗?
师:如果以这种商量的语气说,服务员不肯换,这时,就要找理由,最好在商品上找点小毛病,找出不满意的地方。下边咱们试试谁到前边来?
生:(走到讲桌前)叔叔,麻烦您拿一块手帕好吗? 师:好的。(边说边拿出一块手帕递过去。)生:(反复检查)叔叔,请换一块好吗? 师:手帕有什么好挑的? 生:您看,这块手帕有点儿脏。
师:没关系,一擦手就会脏,洗洗就是了。(笑声)
生:叔叔,买东西当然要买称心如意的。如果我是售货员,给块脏手帕,你一定会不舒服的。恳求您给我换一块。
师:(对全班同学)这就叫会说!会讲道理!同学们,最难的是讲价。有句话叫做“漫天要价”,意思是说,卖东西的想赚钱,要价很高。还有句话,叫做“落地还价”,意思是说,买东西的人想省钱,还价很低。这是正常的。他要1元,你还他1角。(笑声)要么“拦腰砍”,还他5角。他如果坚决不卖,你再加一点,再不卖,扭头就走。俗话说“一走就卖”。(笑声)“一走”人家还不卖,说明还价太低了。现在咱们试一下怎么样?(学生非常踊跃)
生:(走到“柜台”跟前)叔叔,请拿一块手帕看看,好吗? 师:要哪一种?
生:有大象图案的。(师取手帕递与学生。)请问这块手帕多少钱?
师:便宜,1块5毛钱。
生:这还便宜?最多值5毛。(众笑)师:5毛钱你买谁的? 生:7毛,怎么样? 师:不卖。
生:(看看手帕)这块手帕太薄,都透明了,7毛钱都多了。(笑声)师:你真买的话,给1块2吧!生:8毛!师:不卖。
(生扭头就走。)
师:回来回来,卖给你!(众大笑)这位同学脑子很机灵,知道压价最好理由是找出商品的毛病。看样子他买过不少的东西。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知道了买东西怎样说,怎样要求调换商品,怎样讲价。这只是个训练,真正学会讨价还价,还要真正去买东西。在买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口才和应变能力。(略)
于永正作文指导课《劝告》课堂实录
年级:徐州市鼓楼小学五年级一班 时间:两教时
师:今天早上,我发现一们四年级的小朋友把一块吃剩下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出示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你们说,这事应该如何处理?如果被你碰到了,你打算怎么办?——说自己的心里话。[评:于老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撷到说写训练的题材,使学生感到这种训练既亲切又实用。由此可见:训练题材何处找?处处留心皆材料] 生:我准备把面包拾起来,交给校长。生:我准备写篇稿子,提出批评。
生:我会告诉这们同学,农民种粮食很辛苦,不应该浪费。师:你打算当面劝告,是吗?——请大家接着说。
生:我将把这件事告诉校长,并请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告诉大家要爱惜粮食。
师:浪费粮食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人都要爱惜粮食,是吗?以上的同学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错的,还有部分同学不举手,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小诚,你准备怎样处理? 生:(站起来)我„„
师:(鼓励地)说心里话,没关系。生:我不敢问„„(笑声)
师:小诚不是不想问,而是不敢问,胆子小。要锻炼自己的胆量和口才。[评:在言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于老师不光给优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而且还兼顾到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讲话的孩子。其实后者是最容易“被遗忘的角落”,而于老师却没有遗忘他们,这是很值得效法的]——同学们,刚才大家说了不少处理意见。你们认为哪种办法比较妥当? 生:(齐答)劝告。
师:这件事,当面劝告一下比较好,当然,写稿子,报告老师或校长也不失为好办法。不过,当面劝告,(板书:劝告)不能耍态度,要以理服人。(板书:以理服人)[评:怎么劝告人?必须以理服人。以理服人是这次训练的核心内容。要做到说理充分,娓娓动听,使人怦然心动,这不光是个说话技巧的问题,关涉到一个人的思辩能力。由此看来,语文课中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思维训练是不能离开语言训练孤立进行的。]如果请你去劝告,你准备讲哪些道理?对了,有人告诉我,这位扔面包的同学姓李。咱们就叫他晓理吧。(板书:晓理)你准备讲什么,先列个提纲。这叫发言提纲。(生写,师巡视。)师:哪们同学说说你列的提纲。
生:我先请晓理背古诗——《锄禾》,再根据古诗教育他粮食来之不易。师:你们是同学关系,“教育”这个词换成什么更合适?——请你自己考虑。生:把“教育”换成“告诉”。
师:对了。[评: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教师随时指出其用词不当之处,并通过推敲,帮助他们选用准确的词语,这是最切实际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形式之一。]——这是第一条。还要告诉他,把粮食加工成面粉到做成面包,不知道要经过多少道工序,不知有多少人做„„ 师: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手。
生:第二条,告诉晓理,粮食的用途很大,谁能离开粮食?粮食是宝中宝。
师:很好。(板书:2、粮食的用途)民以食为天,这是至理名言。除了供人们吃,还能干什么?知道吗? 生:做点心„„
师:粮食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做糕点、酿酒,还有,你们知道吗?好多药品都是用粮食做的。我们吃的味精也是从粮食中提炼出来的。总之,没有粮食,人类就无法生存。生:我请晓理算一笔帐,每个同学每天扔掉一块面包,那全国将浪费多少粮食?浪费是一种可耻行为。
师:这笔帐算得好!这真是一个天文数字!(板书:3、算帐)诸葛亮曾告诫他的儿子:“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简朴,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美德。浪费
是可耻的。[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话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俗语:厚积而薄发。教师平时有了丰厚的积累,教学时便可随手拈来,为我所用。此即一例。不是现用现学,而是学了备用。谁知道哪块云彩会落雨呢!]
生:虽然我国现在经济发展较快,但还有很多人吃不饱。
师:有些贫困地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一点也放在第三个方面说说。这也是一笔帐。生:我给他讲一个革命故事,红军长征时„„
师: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讲;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提示一下:你不是学巡“马背上的小红军”吗?那位小红军就是因为没有粮食吃而饿死的!还记得他干粮袋里那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吗?这可以算第四条。(板书:4、记住过去)
生:面包是用爸爸、妈妈挣来的钱买的,爸爸、妈妈挣钱很不容易。
师:这一点补充很好,可以把它放在第三条。大家想得很周到,讲得很有道理。我如果是晓理,听了以后,一定会心服口服的。大家谈了这么多,集中起来大体分四个方面。我们当面劝告晓理的时候,就从这四个方面讲。现在,请看看板书,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讲的内容。待会儿,我扮演晓理,请你们来劝告我。(生笑)(生熟记黑板上板书的内容)师:现在我当晓理。谁借条红领巾给我戴戴?(师戴红领巾)我是谁? 生:(齐答:晓理)
师:是于晓理。懂得道理。(板书:于晓理。众笑。)劝的时候,千万别说“于老师您不应该扔面包”。(生大笑)现在,我请一个同学到前边来劝说晓理,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允许插话,都要参与,看谁有口有心,能说会道。[评: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允许插话,都要参与”,较好地处理了点与面的关系,提高了训练的效益。]——于婧,请你到前边来。(婧摇头)师:我不喜欢摇头,我喜欢听“让我来试试”。(婧勇敢地走上讲台。老师鼓励她大胆一点。)[评:既教书,又育人。这不只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遇事不胆怯,不退缩的心理品质。]
生:于晓理同学,这是你扔的面包吗?
师: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众笑)(一生站起来插话:小同学,请问你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
师:我是四(1)班的,叫于晓理。生:晓理同学,你扔面包是不对的。
师:我扔面包关你什么事!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众笑。婧一时语塞。师指出:对别人做的事发表意见,应从自己这个角度说,坚持“我”的说法,而且态度要诚恳,要这样说:晓理同学,你把面包扔了我感到太可惜了。如果直接指责对方,就会顶牛,激发矛盾。)
生:于晓理同学,我觉得把好好的面包扔了太可惜了。(师插话:这样说,对方就不至于抬扛
了。)[评:劝说别人是一种语言艺术。要想取得比较好的效果,除了态度诚恳外,还要说得委婉,让人容易接受,于老师的这一点拨得非常重要的。]你想想,你妈妈在工厂里辛辛苦苦地工作,一分一分地挣钱,你妈妈知道了会怎么想?
师:妈妈知道了会生气,会狠狠地批评我。(众笑)(这时于老师立即提醒于婧:看看黑板上的提纲,应该先讲什么?)生:于晓理同学,你知道吗,粮食可来之不易呀!农民辛辛苦苦地耕地,播种,施肥,浇水,„„收割,(师插话:脱粒,晒干。)付出了多少汗水呀!咱们上一年级学过一首古诗——《锄禾》,你还记得吗?
师:记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姐姐,我错了,我不该浪费粮食。(众笑。一生插话:把粮食加工成面包,不知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经过多少人的手!)
生:粮食的作用可大了。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粮食除了可以吃,还可以酿酒,做点心,制造药品呢。(一生站起来补充:还有提炼味精。粮食是宝中宝。)我们生活虽然好了,但也不能忘记过去。还记得咱们学过的《马背上的小红军》吗?(一生插话:如果我们一人扔一块面包,全国会浪费多少面包呀!)
师:(拿起桌子上的面包)小姐姐,同学们,谢谢你们的帮助,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我错了。(说完低下了头。笑声。)
师:(取下红领巾)我现在不是于晓理了。(笑声)于婧态度好,讲得好,同学插话补充得也好。
师:同学们,浪费粮食的现象较普遍,不光是晓理一个人。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有的同学想写篇稿子,对这种现象提出批评,我认为很有必要。这样吧,咱们给全校同学写一封公开信,让每个人都认识到粮食来之不易,认识粮食的作用,都能珍惜粮食,怎么样? 生:(齐答)好!
师:我刚才说了,咱们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来着?
生:让全校同学认识粮食来之不易,粮食是宝中宝,(师插话:粮食的作用)都来爱惜粮食。师: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在信中就必须将粮食来之不易、粮食的作用写清楚,这是重点。格式和一般书信一样,为了区别于其它书信,第一行可写上“给全校同学的一封公开信”。生:以谁的名义写?
师:以个人名义写吧,写的时候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随时提出来。请抓紧时间写草稿。生:于老师,我给市长写封信行吗?
师:可以。让市长在“世界粮食日”那天发表电视讲话,呼吁全市人民爱惜粮食。(生写草稿,师巡视,个别辅导。多数学生写好之后,教师当面评改了两篇草稿,下面是评改其中耿臻一篇的实录。)
生:(读草稿)给全校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师插话:“这是个题目。”)亲爱的同学们:上星期上午,我校四年级的晓理同学把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扔了。(师插话:“在公开信里不要点同学的名。”)五年级一班的于婧同学见了,挺身而出,进行劝告。(师插话:虽然制止这种不良行为需要有点勇气,但还不是和坏人作斗争,用“挺身而出”不合适。可以改为“诚恳地提出了批评”。)[评:这又是帮助学生推敲词语的一个精彩的例子。用词贵在恰如其分,不到位不行,过了头也不行。]其实,这种浪费现象很普遍。在我们学校的垃圾箱里经常可以看到发霉的馒头、包子、点心„„我们应该大声疾呼:不要浪费粮食!同学们,粮食是宝中宝。“民以食为天”。我们一天三顿饭,哪一顿能少了粮食!再说,粮食来之不易呀!它是用农民的血汗换来的。(师插话:你没有把粮食的作用讲全,它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做饲料呢!读完后补充上去。)咱们一年级就学过一首古诗,(师插话:“这一句应这样说:‘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的那首流传千百年的古诗吗?’”)诗中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收下来再加工成面包,又不知要经过多少人的手!同学们,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是有了提高,可是还应当勤俭节约。小学生行为规范里讲得很清楚,要爱惜粮食。(师插话:“这里加上一句:‘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不多,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一部分粮食。’”)现在一些贫困地区还没解决温饱问题。还有,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曾经报道过世界难民缺乏粮食的问题。当看到一幅幅骨瘦如柴的和我们同龄的孩子托着饭碗向别人乞讨的时候,(师插话:“前面有‘一幅幅’,后面就该加上‘画面’二字。要不,就把前面的‘一幅幅’画去掉。”)浪费粮食的同学难道不为之震动?(师插话:“有些电视节目应当看,耿臻同学看了,不仅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作文中用上了,很有说服力。”)同学们,也许有人会说,馒头我是用自己的钱买的,我扔了与别人没有关系。不对!父母挣钱容易吗?我们也应当珍惜父母的血汗呀!同学们让我们都来节约粮食,爱惜粮食吧!此致敬礼。五年级一班耿臻,1995年3月16日。
师:耿臻的信一是道理讲得较全面,较深刻;二是措词恳切,有力,感情真挚,有说服力。其他同学再看看自己写的,看看有没有疏漏的地方,修改好了,再抄在作文薄上。[评:于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这种随机面批的方式。学生当众读,教师随机改,受益面大,效率较高。由于是随机改,这就要求教师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敏锐的语感。但也不是高不可攀,只要我们勤学苦练,不断实践,就能够不断提高我们的随机面批水平。]为了达到让全校同学都爱惜粮食的目的,除了写信,还可以把刚才于婧劝晓理不要扔面包这件事写下来,写一篇记叙文。同学们看了同样会受到教育,下次作文课咱们就以《劝告》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有空儿,你们先写好草稿。
[总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怎么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呢?我以为,于老师的“一
块面包”说写训练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一是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说写训练材料。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谈薄了,尤其是乱扔面包等食品的现象时有发生,抓住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很有现实意义和典型意义的。二是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让小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三是教师不光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还注意抓学生非智力因素,以形成其良好的心理品质。
换个做法和说法
于永正
一年春节,我到一位朋友家拜年。吃饭的时候,朋友的孩子一失手,碗掉在地上,“哗啦”一声,碎了。
朋友生气了,说:“看你!做什么事都是冒冒失失的,连个碗也端不住„„” 孩子不安极了,要哭。
孩子的奶奶却笑着说:“碎(岁)碎(岁)平安!碎(岁)碎(岁)平安!再找个碗来!” 一句话,说得大家都高兴起来。家里立刻又洋溢着节日的祥和气氛。
我佩服朋友母亲的说话艺术。一句“碎(岁)碎(岁)平安”,把由孩子打碎碗而带来的“晦气”,转化为吉祥。我们当老师的,每天不知要讲多少话,处理多少事,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是不是也应该“换个说法”、“换种做法”?
一天,我到一所小学听二年级的一位老师教《我的爸爸》。我坐在教室的后面。和我同桌的是一位小男孩。
“是你一个人一张桌子,还是你的同桌今天没来?”我轻声问。
“自己。”他说,语言的简洁说明的不是他的表达能力强,而是局促和羞怯。二年级的孩子还不会认识到“事以简为止,言以简为当”。
我明白了,他在班里肯定是“好动分子”,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老师开始讲课。当她讲到李大钊教育女儿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那一段时,瞅了我的“同桌”一眼,说:“咱们班有个别小朋友,学习就不能一心一意,而是三心二意。” 老师的本意显然是好的。她是想:“联系实际”,教育这位小朋友。是呀,讲到这里,提醒学生改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况且老师的语气又是极柔和的,没有半点儿严厉。
可是,事与愿违。小男孩一句“回敬”的话,宣告了老师教育的失败。只见我的“同桌”,脸一红,头一歪,嘟囔了一句:“谁三心二意了?”
这使我记起一位教育家说过的话: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种说教往往是失败的。
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做:请这位学习不用心的男孩读读李大钊教育女儿的这一段话。如果读得尚可,及时予以肯定;如果读得不令人满意,及时纠正、指导,直到读得较好时。
不妨说一句:“这次你读得真好。只要用心,什么事都会做好的。”这样效果可能会好得多。“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这些古训,我们是万万忘不得的。
还有一天,我到一所学校听一位老师教《金色的细雨》,生字学完了,老师请一位学生读生字卡。一个“柁”字挡住了去路。“谁来告诉他?”老师问。
一位学生站起来,把正确的读音告诉了处境尴尬的同伴。随即,老师让他连读三遍。“记住了吗?” “记住了。”
接着写生字。生字写完了,临下课前,这位老师又把“柁”的卡片举起来,请开始读错了的那位学生读。多么负责的老师啊!但我也担心,生怕他忘记了读音,经不住老师的“突然袭击”,再次陷入尴尬境地。学生读对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可是,没想到老师却沉着脸儿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学习一定要用心。” 这位学生灰溜溜地坐下了。
开始读错了,经同学的帮助而终于记住了,应该表扬嘛!可是得到的却是老师带教训语气的话!老师假如这样说;“你的记性很好。”或者说:“我为你终于牢牢记住了这个字而高兴。”那,该生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什么表情啊!
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我们的确应该换一个说法、换一个做法。
新转到我班的刘合金,是名副其实的“合金”,硬得很。教数学的刘主任问他上课为什么随便说话,他说:“谁讲了?都是同位的先惹的我嘛。”刘主任问他作业怎么又乱又脏,他说:“那是因为钢笔‘拉肚子’,写着写着就滴水,我不是故意乱画的。”刘主任的鼻子差一点被气歪,说:“你呀,是瞎子盖被——反正都是里(理)儿!”这句歇后语虽然不大文明,用在这里却十分恰切。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到一个星期,全校老师都知道刘合金是个作业潦草、且又不讲理的角儿。
可刘合金倒无所谓,走路依旧昂着头,脸上依旧带着恬然的笑。一副“什么千里不千里的”表情。
我决定唱一回儿“白脸儿”。
“听说你的钢笔闹肚子?”一天,上语文课的时候我问他。“我是修理钢笔的专家,能不能让我看看?”
他难为情地从文具盒里取出来。我一看,笔帽上的卡子没有了,笔舌头也少了一块。我说:“原来你的钢笑是位‘残疾人’啊!我这个专家也无能为力了。我不会‘断肢再植术’。这样吧,把我的钢笔借你用。哎,我的笔可是名牌哟!笔尖和你一样,也是‘合金’的。据
说,有百分之五十的黄金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好笔,怎么能写好作业呢?” 他死活不要我的钢笔。我用命令的口吻说:“你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借期一个学期,放寒假时还我。”
不久,科任老师都说他的作业变干净了。虽然字写得还不尽如人意。一个学期下来,不但我的钢笔完好无损,而且他的文具盒里再也找不到“残疾”的文具了,看不到脏兮兮的橡皮了。我望着他那淡淡的眉毛下一双细细的、聪明而又淘气的眼睛,在心里说:“白脸儿”,我唱对了。
但是,这决不是说“唱白脸儿”优于“唱红脸儿”。该唱什么“脸儿”,要视学生、视情况而定。唱红脸儿不行,则唱白脸儿;唱白脸儿不行,则改唱红脸儿。这都叫“换个做法”。一天,我路过教室门口,发现刘云站在教室门口,头低着,鼻涕从鼻孔里探出头来,一个大书包拎在手里。
“是迟到了,还是犯错误被老师撵出来了?” “迟到了。”他轻吸了一下鼻子。
我推开门,对正在上数学课的侯老师说:“迟到了,敢进校门,敢在教室门外喊一声‘报告’,需要多大的勇气!就凭这一点,我看是不是让刘云进教室听课?”侯老师点头同意。我对全班学生说:“我小的时候,有一天,迟到了,连校门也不敢进;在大门口转悠了半天,又背着书包回家了,我不如刘云。” 刘云把鼻涕迅速擦掉,偷偷地笑了。
一句话,化“窘迫”为“轻松”。而且,在我的记忆中,刘云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这样的事例很多。记得有一次我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默字。其中一个学生把“尤其”写成“由其”。同学看了“哧哧”地笑。我没有批评他把“尤”字写错了,而是对这位学生说:“你成心想考考于老师,看我会不会写‘尤其’的‘尤’字,是不是?“他先是一怔,然后对着“由”字看,片刻之后,恍然明白了,连忙将“由”字擦掉,改成“尤”字。我抚摸着他的头说:“我知道,你是会写这个字的。”
一次我到新沂市新安小学上课。我请一位学生读课文。有一个句子她一连读了三遍都没读正确,把其中一个“破”字丢掉了。同学们笑了,她却莫名其妙。我说:“由于你太紧张了,丢了一个‘破’字。再来遍。第四遍万一还读不好也不要紧,因为还有第五遍!” 她认真把这个句子看了看,又读了一遍。这一遍读得既正确,又流利,声音还响亮。我说:“请你介绍介绍你取得成功的经验好不好?” 她腼腆地说:“把字看准,多读几遍。”
张庆老师评论说:“明明该批评,却变成表扬。这个细节耐人寻味。” 五
1997年教师节前夕,1975年毕业的六年级二班的学生在大马路小学聚会。来自北京、太原、石家庄、常州、连云港以及徐州本地的30名学生相聚母校,坐在22年前他们读过书的教室里,自然是感慨系之。他们中,有的22年未曾见面,有人已经叫不出名字来了。一个魁梧的小伙子紧握着我的手问:“于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怎么不记得?你叫李明,咱们班的小画家嘛!”
学生告诉我,李明现在是大画家了,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通过自学,他已拿到美术大专文凭,学业有成,事业也有成。
李明说:“上小学时,我常常为数学考不及格而烦恼。于老师,您还记得吗?有一次,我正对着没考及格的数学卷子落泪,您拿着我的美术作业——对教数学的老师和全班同学说:‘李明李明,画画真行!’我听了,心里不知有多么感动!从那时起,您经常要我为班做黑板报插图。您站在黑板报旁边夸我的时候,是我腰杆挺得最直的时候。从此,我便天天画。没有您的那句话,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啊。”
我说:“人不可能什么都好,也不大可能什么都不好。有长处,发展长处,就会对社会有用。发展,主要靠自己。如果你不奋发,不孜孜以求,才不会有今天呢。我呢,只不过在关键时候,鼓励鼓励你罢了。”
李明说:“要知道,您是老师啊!同样的话,出自老师之口和出自旁人之口份量不一样啊!说内心话,我们现在见到您的心情还和上小学时见到您一样!”
没想到,在他失败、伤心的时候,我换了一个角度,换了一个话题,说了一句“李明李明,画画真行”,就使他鼓起生活的风帆,而且鼓出了出息。六
不妨“换个说法和做法”,不是迁就学生,更不是不要直截了当的批评,包括严历的批评。这要看时机、场合(特别是学生的处境)以及老师的心境如何。其中,老师的心境最为要紧。老师没有良好的心境是较难做到的。老师的良好心境哪里来?它来自老师的善解人意,来自老师对学生的体谅,来自老师的豁达与宽容,耐心与冷静,诙谐与机智。
有一天,著名校外辅导员王遐方到一所小学去作报告。一进校门,见两位小朋友歪戴着帽子在打闹。王遐方不动声色,走到这两位小朋友跟前,弯下腰问:“小朋友,看看王伯伯的帽子戴得正不正?”两个小朋友立刻会意,连忙把自己的帽子戴正了。王遐方慈爱地抚摸了他们一下。两个小家伙向王伯伯道了声“再见”,跑开了。
这件事真是微不足道。但它折射出来的东西是不是很多?是不是包涵了上面说的营造老师良好心境的诸多方面?
于永正作文指导课《人物对话》课堂实录
师:(板书——于永正。)请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
师:对,我的名字叫于永正,家住在徐州,离这儿只有300多公里,坐高速,3小时就到了,所以我们离得很近,是吧?现在我们可以上课吗?(师生互相问好)师:请看这段文字。(多媒体展示)——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于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学生听得很认真)
师:这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碰壁”的故事。她的文章写得可好了。这个故事中写得最有特色的是什么? 生:是对话。
师:正确。对话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板书课题——人物对话)
师:(小声地、神秘地)现在老师告诉大家一个能使文章字数够数的秘诀——字不够,对话凑。这个秘诀可千万别告诉其他班的学生哦。这当然是个笑话。好,我们来观察这段对话在描写时有什么特点?一个人说的话就—— 生:(接)占一个自然段。
师:我们还有一个可以使文章变长的方法,这就是——分段。(板书:1.分段)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对话时分段可以使文章变长这个好处,那谁知道分段还有什么好处?这就是——使文章条理更清晰。人物对话时,离不开提示语,什么叫提示语?
生:提示语能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神态、动作(经于老师用力甩胳膊而悟出)
师:(板书:2.提示语)同学们,提示语还有提示是谁在说话的作用。提示语在对话中有变化性。记住: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于老师要考大家了,害怕吗? 生:不害怕。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听写,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听写的内容是——王老师关切地问:“你们休息好了吗?”“休息好了!”同学们齐声回答。现在请同位同学之间互相批改。(行间巡视)看,这位同学把“地”写对了,我在小学的时候,三个“de”我分不清,他竟然给用对了,真聪明!同学们都互相改好了吗? 生:改好了。
师:老师再来考考大家,听一段录音。(可电脑放不出声音)好,电脑罢工了,我来说吧。不过声音可能不太逼真哟。(于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起来)大家听过这样的一段对话了吗 生:好像在电视公益广告上听过。
师:看来你经常在家看电视哦!(生笑)这位同学说的对。这段对话就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个公益广告。请看——(多媒体展示)女: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哪? 男: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女:哎,你挤着我啦,你!男:来劲啦,是吧?
老人:算啦,算啦!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生:(自由读这段对话内容)
师:这段对话多好啊,请同学们发挥想像,把对话写得更具体,注意用好提示语,力争一气呵成,不会写的字可划一个圈,或者注上音。我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遇上不会写的字就划圈,这样写作思路就不会打断,速度也快多了。生:(认真写作)
师:可以加上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等,来突出他们当时的内心活动,语言就不要加了。周晔写的那一部分对话多生动、形象啊,使人觉得真像见到了鲁迅先生一样。生:(继续写作)
师:大家写好了吗?还需要怎样啊? 生:修改!
师:是啊,老舍和鲁迅先生都说过文章写好之后,一定要“多念、多念、多念!”请同学们自由念出自己写的文章,只有多念才能把文章修改好 生:(认真修改)
师:(个别指导)“下雨了,下雨了,上车的人更多了。”想像力多好啊。
你的提示语怎么全在前面啊,找一个长的句子,把提示语放在中间。多聪明,我一说大家都知道了。再加上醒目的题目,让人一看就起兴趣。再放声念,好像左边的声音太小,听不见!右边的不错!继续念,好好改,好文章可是改出来的哟。生:(继续修改)师:改好了吗? 生:改好了。
师:请这位女生来推荐一位男同学上来读读他写的这个片段。谁平时爱找你喳儿的,就叫他上来。(众笑)
生:(有点紧张地走上讲台)师:(关切地问)平时你得罪她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你对她的推荐有意见吗? 生:有。
师:她让你上台来,你生气吗? 生:还好。
师:哦,那你喜欢作文吗? 生:还好。
师:我知道“还好”就是“一般般”的意思,对吧?(众笑)生:差不多。
师:其实你应该感谢她给你这样登台展示自己作文水平的机会,读读你写的习作吧。生:(从内容读起)师:题目呢? 生:生活中的一件事 师:可以改为“一件小事”。生:(较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在这篇文章里提示语变化性不大,其它地方还不错。请下去继续修改啊。再请两位女同学来读出自己的文章。(师针对作文中的一些问题及时补充、师:现在下课,休息10分钟,同学们需要那个的就到上面去。(示意在体育馆的后面)(其间不少听课老师与于老师合影,请求签名,于老师非常随和友善,基本上一一答应。)师:(和蔼可亲地)休息得怎么样了? 生:很好。
师:咱们接着上课。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了写对话的基本要领,并写出了精彩的对话,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节课我们将只见其人,而不闻其声。请同学们认真看,认真想像。我和一个同学来表演一出哑剧,大家可以给剧中的这位老师和同学来起名字。请这位同学到讲台前。(这位同学就是课前交流数十分钟的那个男生)生:(上台站在讲台前的右侧)
师:(一老师推门入室,弯腰示意问好,提示这名学生走到讲台前)生:(手中拿着一本作业簿交给老师检查)
师:(先微笑,后满意地直点头,再竖起了大拇指,继而同这位同学拥抱。同时学生面露得意之色,做出“V”的手势,与师一起微笑、点头、拥抱。可师转而手指这个同学,双眉竖起,把本子用力向学生身上摔去,生用袖擦拭眼泪,最后失意而回)生:(在下面认真观看,有的边看边写,有的受到感染,放声而笑)
师:哑剧表演结束了,你们可以来写这篇作文了。不过我有三点提示,请大家记住。1.对话内容越多越好,越生动有趣越好;2.分段写对话部分;3.写好提示语。另外可以先拟好题目,也可以先写内容再拟定题目。争取一气呵成。想像一下,剧中的老师和学生分别姓什么,叫什么,检查作业时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对话?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体会,这样就好写多了。下面请大家开始写作吧。生:(认真写作文)
师:(行间巡视,予以个别指导)[16:30,学生基本完成作文草稿] 师:请大家大声念自己写的作文稿。生:(用心地大声读稿)
师:全体同学坐好,眼睛向老师报到。嗯,大家表现很好,现在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先分别说出自己拟的作文题目。生:《改作业》 生:《好与差》
生:《平平对话,声声道理》 生:《那次的作业》 生:《唐豆豆,水豆豆》 „„
师:请这位同学上来交流,把作文稿给带上来。
生:(读出自己写的作文《平平对话,声声道理》,师相机予以评讲,指正,最后评为120分。最后他较自豪地走下讲台。)
师:请这位女同学上台来交流自己写的作文,大家一起来认真学习啊,也可以给她提点修改意见。
生:(读出自己的作文《唐豆豆,水豆豆》,师生相机进行点评,提出修改建议,最后评为115分,她也很骄傲地走下讲台。)
师:同学们,该是和于老师说再见的时候了。(友好地挥挥手,示意下课)生:(全都坐立不动,似有意犹未尽而生发的恋恋不舍的感觉)师:那就跟老师说点临别感言吧。
生:于老师,我们在您的这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作文方法。我希望您以后再来合肥,为我们小学生上更多的作文指导课。
师:同学们,你们的作文水平很高,这跟你们的老师平时对你们的精心指导是分不开的,有机会我还会来合肥给大家上课的,再见!拜~~拜!
《春天的早晨》(于永正“言语交际作文教学)第一教时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生:(齐声)知道!
师:知道我叫什么吗?(生小声)不敢说是吧,看我来写
(老师在黑板右侧认真板书:于永正)
师:那你们想怎么称呼我?(生齐声:于老师)有别的吗?
生:我想叫您于爷爷,因为您很慈祥又白发苍苍。
生:我想把您当作我的亲人一样,所以我也想称呼您于爷爷。
生:我很尊敬您,所以我还是叫您于爷爷。
师:还有别的吗?
生:我觉得您很温和,我想把您当作我们的朋友,我相信我们会互相合作上好这一节课。(掌声)
师:那你叫我的名字,(学生小声叫)叫!大声叫!(生大声)你们一起大声叫!
生:我想您是鹤发,我们童颜,我们就是朋友,我们一定会上好这堂课。
师:那我们就是黄金搭档!(生笑答:是)
师:我们握个手,(伸手与一男生)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您的手苍劲有力,能跟您握手,我十分高兴。
师:那你们怎么欢迎我?
生:早就听老师介绍您,我今天见到您非常高兴,欢迎您。
(师:你是用语言来欢迎我,还有吗?)
生:于老师,欢迎您来我们仙桃做客!
(师:还有吗,你或者学过日语、英语等别的语言都可以,谁来?)
生:Nice to meet you!
生:Good afternoon!
[通过对话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也了解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打算。]
师:好的!下面我们上课。你们喜欢听音乐吗?
生:(齐声)喜欢!
师:今天,我请你们欣赏一段音乐。你们要一边听一边展开想像。
(一段优美的乐曲响起:春光明媚,树林里百鸟齐鸣。随着音乐旋律的此起彼伏,鸟的鸣叫声也时而急促,时而舒缓„„)
[评:音乐进课堂好!美妙的音乐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想像的空间,为后面爱护小鸟的教学创设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情境。]
师: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鸟叫声。
师:想像一下,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稍静)谁来说?
生:我听到了一段舒缓的音乐,春光明媚,森林里百鸟欢歌,过了一会儿,又好像只有一只鸟,不一会儿,又飞出许多鸟,森林又热闹起来。
生:我仿佛看到了鸟的天堂,有的在扑翅膀,有的立在树枝上,有的忽然从这棵树上又蹿到那棵树上。
生:清晨,树林里百鸟欢唱,好像在开一场动听的音乐会。一阵风吹来,沙沙的树叶声和着各种鸟叫声合为一体,又组成了一支交响乐。师:什么时间?
生:春天的一个早晨。
(师板书:春天的早晨)
师:你们是在什么地方听到的鸟叫声?
生:大森林里。
(师板书:大森林)
师:你们展开想像,春天的早晨,太阳怎么样?天空怎么样?小树林怎么样?小鸟怎么样?用一段话把你的感受写下来。看谁写得有声有色。
[评:妙!言语交谈中揭示了作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学生写作;师一边巡视,一边评说)
师: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坐起来。写好的同学自己检查,自己读一遍。
(会写的写个三四行,不会写个一两行也行。)
师:谁来交流自己的作文?(师请一位学生帮着点名读,并在这位学生面前小声交待)
生:(读)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深蓝色的天空被染红了,可爱的小树林中飞着几只刚刚醒来的小鸟。
师:写得好。谁还愿意读?(指一名学生)
生:一个春天的早晨,太阳刚刚露出红红的脸蛋,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美丽茂盛的小树林。树林里,小鸟们早就醒了,在树上飞来飞去互相呼唤着,像是一起来练声。听!多美妙!
(师生鼓掌)
师:短短两三分钟的时间,在你的笔下就出现了一首散文诗。比于老师写的散文好。
[评:激励就是给予动力,就是培养作文兴趣。]
师:谁还愿意读?
生:晨光熹微„„
师:这个词用得好!文绉绉的,显得有学问。(笑声)
生:薄薄的雾霭笼罩着一片茂密的小树林。
师:“雾霭”这个词我听不大懂。人家越是听不懂,就越显出你的学问高深莫测。(笑声)
[评:幽默!幽默的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生: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小鸟早早地就来到树上练声。不一会儿,慈爱的太阳公公冒出了半个脑袋,照亮了碧蓝碧蓝的天空。(师:“脑袋”改为“脸儿”)这群小鸟在这般境界中,越唱越开心,仿佛在开盛大的联欢会。
(师生长时间鼓掌)
[评:学生写得多好呀!这么美的环境,能不让人“爱鸟”吗?]
师:这么一段音乐,就引出了这么美的诗篇。正在这时,森林里发生了一段故事,想知道吗?那就请趴在课桌上,闭上眼晴。(于老师让学生把眼睛闭上休息,自己在讲桌下扮成猎人,手里提着猎枪,蹑手蹑脚地来到树林子里;学生们猛然睁开眼睛,都哈哈大笑起来)
师:哈哈!这树林里的鸟真多啊!这只大山雀多肥啊!我看你往哪儿飞!(“啪”的一声枪响)唉,真可惜,没打着。(见学生们无动于衷)你们都不是少先队员吗?
第五篇:于永正案例教学
用“陷阱”教学
当于老师来到教室里之后,就问同学们叫他什么,有的同学叫他于老师,有的同学叫他爷爷,但他却说有没有同学敢直呼他的名字,结果真的有同学直接说出了他的名字。但他却没有生气,说叫他老师是尊重他,加他爷爷是把他当亲人,直呼我的名字是把我当朋友,既然我们大家都是朋友了,现在就开始上课吧。轻松大胆的开场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使同学们进入了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
上作文课之前,于老师没有先给同学们讲什么作文素材,作文技巧,写作方法,修辞手段,而是先给同学们做了一个小型的测试。在做这个考试之前呢,问了同学们对于考试的态度,有的学生不喜欢考试,觉得给学生增加了太大的负担,有的同学喜欢考试,觉得考试可以测试自己的知识水平,考好了可以增强自己信心,没考好也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还有的同学喜欢考课外的知识,不喜欢靠书本知识,因为书本知识要死记硬背。对于考试的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老师开始给同学们发试卷,并要求同学们第一,要细心;第二,要按要求做。(板书:细心要求)记住一定要按要求做。细心到什么程度?把每个字都要看清,时间5 分钟。5分钟很快过去了,老师收上试卷,马上批阅,但是老师却一直在说“坏了,糟了!发现一个,终于发现一个!”他叫这个同学读一读卷子上的类容:知识渊博型小学生测试题。要求:先填写自己所在的学校、班级、姓名,再读读每道题,读后再做。
一、写出你最喜欢的两首古诗的题目和作者。
二、默写一首诗,不写题目和作者。(三至九题略? 编者)
十、读完以上各题,只做一、二两题。
此时所有同学哄堂大笑,议论纷纷。生1 :我觉得出试卷的教授简直神了!他想到我们心里去了。一般我们拿到试卷就写名字,然后就接下去做,他一开始就让我们读一遍,然后再做。但我没按要求做,其他题目有诱惑人的感觉。生2 :我感觉好像被人当猴子“耍”了一样,(生笑)这么多都白做了,就因为最后一题没看清楚。生3 :我觉得出这张卷子的专家就是您? 于老师。首先,您说要细心,要按要求做。一般考试的时候,同学们不会注意一个字一个字读过去,这就是我们的弱点,而您在最后写上只做前面的一、二两题,而且您要求是在5 分钟之内做完。这就让同学们产生了矛盾,就只能“哗哗哗”地做,5 分钟时间做不完怎么办?当听到您在阅卷时说“糟糕、楷糕”时,同学们以为名字忘记写了,这就说明您太聪明了!议论声还很多。老师此时可以说很开心,也很阴险的笑了,说他利用了很多人的习惯。看到此时的同学们激动地议论着,老师此时才让进入作文的主题,揭示作文的真正含义。作文就是有感而发,把看到的、听到的、对自己很有感触的事和现象动笔写一写,在这种情况下写的作文,一般都有真情实感。这件事你确实感受很深,那你一定会把作文写好,真正好的作文不在于字数多少,只要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把你表达的意思说清楚了,都是好作文。让同学们在感触颇深的时候写作文,记录他们此时心中最真实的感受,这样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文。同时也让孩子们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细心,要按要求做,否则吃亏的是自己。案例分析:
于老师实施的教学方式不是传统的灌输式,而是真正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自己体验,用体验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作文的真正内涵,也让他们对生活有所感悟,用一堂的课的时间让他们记住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道理,也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一课。于老师的这堂课自始至终充溢着师生之间心路的沟通,视界的交融,个性的张扬,教学的相长,所以说,于老师的这堂习作课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