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诵读国学经典 塑造校园小诗人的探究》课题成果公报

时间:2019-05-13 03:4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标题:《诵读国学经典 塑造校园小诗人的探究》课题成果公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标题:《诵读国学经典 塑造校园小诗人的探究》课题成果公报》。

第一篇:标题:《诵读国学经典 塑造校园小诗人的探究》课题成果公报

标题:《诵读国学经典 塑造校园小诗人的探究》课题成果公报

课题类别:

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 科研课题 课题批准号: L-9 学科分类:

基础教育

课题主持人: 邓名威 高级教师 资兴市一完小校长 主要研究人员:刘春竹 袁卫萍 李红霞 朱目娟 欧茉莉

廖红艳 曹巧丽 曹春香 赖华梅 黄鑫华

摘要:《诵读国学经典 塑造校园小诗人的探究》是我校独立承担的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该课题组在负责人邓名威校长的带领下,克服诸多困难,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了预定的研究目标,与此同时,我们也得到本市教研室和郴州教育学会的大力支持,使得这一课题能够顺利完成,本课题组借此机会深表谢意!现将成果予以公报。正文:

一、问题提出

1、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信息革命‛席卷全球,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地球愈发像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村落‛。在此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犹如两股洪流,强烈地交流、碰撞。在此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冲击,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我们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然而,国学在当今中国,却常常遭遇冷落,处于尴尬的境地,有被社会边缘化的危险。毋庸臵疑,当代人的国学底蕴已不如上辈人深厚,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再去读诸如‚四书五经‛之类的国学经典,许多人甚至连国学经典是什么都说不清楚,更谈不上能读懂这些国学经典了。

2、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规定小学阶段学生阅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然而小学阶段的教科书,国学内容甚少,通观整个小学12册教科书,关于国学的教学内容很少,基本处于一种附属的地位,偶有涉及也只是一些数量极少的古诗,和少数语文活动中的《读读背背》,零星而不成系统。课堂教学中老师大量的分析讲解与问答交流替代了儿童朗朗的读书声;现代化传媒手段的运用及动漫的介入,替代了学生大量感知书面语言的实践;生活节奏加快、课外学习特长,使得学生用于读书、感受书面语言的时间少了等等。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指导学生开展儿童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对于提升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3、学生健康成长需求

网络化、信息化,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各新闻媒体时有报道:儿童沉迷于网络、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厌学、逃学,甚至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平常也听到一些家长无奈之辞:孩子沉迷于网络、沉迷于游戏,学习一落千丈,自己却无计可施。教育教学中也发现:一些学生,没有精神寄托,毫无学习斗志,厌学情绪严重。

4、研究空间大

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早已蔚然成风。既有1998年启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遍及29个省市的100万孩子,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500万人,也有台湾地区的‚读经‛和东南亚地区、北美华人地区的‚读经‛活动。同时,关于经典诵读的实践与课题研究如雨后春笋:乳山市的‚开展经典诵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浙江省的‚诵读教学与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研究‛,广东省的‚开设经典古籍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还有南昌市的‚‘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研究‛等等,真是数不尽数。

开展诵读经典国学活动在我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年来我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诵读活动和研究。学生们读名著,读经典;读童话,读散文;读戏曲,读小说……全校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这股热潮以其特有的魅力迅速蔓延,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由家庭扩展到社会。几年来,经过我们的不断探索、实践、改进,阅读经典国学已成为我校深化素质教育、创办学校特色的一项重要工程。

基于此,我们提出开展 ‚诵读经典国学,塑造校园小诗人的探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界定 研究对象:小学生 研究范围:一至六年级

本课题的关键概念是:诵读、国学经典、塑造、校园小诗人

1、诵读: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2、国学经典: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本课题的国学经典界定为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文本。

3、塑造:孩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可以使孩子掌握技能,达到目的。

4、校园小诗人:会吟咏,能信手拈来;主动咏叹,能形成浓厚的氛围;主动探究,能依据积累有所创造。

三、研究综述

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日趋如火如荼。既有1998年启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遍及29个省市的100万孩子,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500万人,也有台湾地区的“读经”和东南亚地区、北美华人地区的“读经”活动。同时,关于经典诵读的实践与课题研究风起云涌:在诵读内容的研究上,有玉林市的“校本课程开发;诵读国中文化经典研究”、石家庄市的“把经典名篇引入课堂研究”等;在经典诵读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上,有山东省的“小学语文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南昌市的“„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研究”、重庆市的“诵读传统经典,促进小学生品德养成研究”等;涉及学生智力因素的有华东师大的“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研究”、浙江省的“诵读教学与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研究”、丹东市的“经典诵读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研究”等;在经典诵读与学生综合发展上,有广东省的“开设经典古籍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研究”、莱西市“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乳山市的“开展经典诵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另一方面,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加强了研究,既涉及到“注提实验”、培养生活情趣、开发生活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化等策略与语文素养的关系,还涉及到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评价研究,崔峦、巢宗祺等学者对语文素养的涵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这些研究涉及的层面较为广泛。第一、在开展经典诵读的效果上,一致认为能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能促进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能立体地开发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专注力、记忆力、自制力提高);亲子共读能促进了亲子相长等;王财贵教授用“九个认定”来评价经典诵读的效果。第二、在诵读内容上涉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大学》《论语》《中庸》,唐诗宋词,名篇美文等;一种观点认为应由易到难逐篇全部诵读;另一种观点是摘取其中精华编制校本教材进行诵读。第四、在诵读形式上,一种观点认为应“自吟、自解、自背、自用”采用“不求甚解”和“直面经典”的方式重在反复诵读,博学强记,儿童不必懂,也不用考虑兴趣,背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诵读要坚持赏识为主、受益优先原则,在一系列有趣、持久、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李视建还总结出“两个落实、三条原则、五项措施”和“一听二看三读四抄五赛”的有效方法以及“三线结合”开展诵读活动。

上述研究对一些问题的解决还不太令人满意:一是“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结合程度不够;二是“经典诵读”对中小学生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关注不够;三是“经典诵读”对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究竟有哪些影响尚较为模糊。因此,我们提出了“经典诵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策略研究”。

我们的研究主要是从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结合的角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取不同的诵读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另外就是配合学校的“四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思想品德,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四、研究意义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力。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期,将永远无法弥补。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当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精华,通过反反复复的诵读而深深的印进儿童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自主探索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诗文诵读成果,手抄报上诗画合璧、图文并茂,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又可以巩固诵读的成果。

五、理论依据

1、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2、儿童心理(如忘记规律)发展的规律,为国学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开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儿童读经就是在背经的过程当中,完全松懈、有趣,使脑波从β波转换至α波,背经的小孩一而再、再而三地有机会舒解身心压力,并能在α波的脑与潜意识互动过程中加强了创造力、灵感、注意力、判断力及记忆力。儿童读经背经的过程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为透过视觉作用刺激右脑,而念唱的律动也启动了右脑,至于仔细整理辨字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所以,整个读经过程恰恰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同步效用时,学习能力可增加2至5倍。从人脑结构来看,小孩的大脑和大人的大脑都是140亿个脑细胞,细胞数一样但重量不同。脑细胞和脑细胞之间的联络、网络越深厚、越细致,则越有智慧。3岁的孩子大脑的联络就要完成50%到60%,6岁就要完成60%到70%。生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6至12岁左右的儿童,其机械忘记处在最好的黄金阶段,这在心理学上叫‚关键期‛,只有在关键期、敏感期的教育,才能实现儿童的最佳发展。

3、依据发展心理学的原理,人的“记忆力”与“理解力”是各有其成熟之时机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幼童时的心智特色,是善于直觉、记忆,而不善于思辨、理解,故此时应让他多记诵有深度的文化素材,酝酿日久,待其长大,人生经验逐渐丰富,理解力自然成熟时,即可触类旁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六、研究目标

1、通过诵读经典,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语言储备,促进知识更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2、通过诵读经典,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全人格,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爱国情感,树立远大志向,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3、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亲近经典诗文的理念,以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一生对经典文化的向往。

4、通过诵读经典,促进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积淀经典文化。记忆力是可以通过锻炼开发而不断提高的。让学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可以培养记忆能力,积淀经典文化。

七、研究内容

1、研究经典诗文内容的选择。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选择最有影响力的诗文诵读积累,让学生明白‚经典文化‛对人的一生的精神追求、价值体现的影响,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

2、研究积累经典诗文的方法。想方设法培养积累经典的兴趣。树立大语文观思想,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和时间,让学生做到时时、处处诵读积累经典,培养其诵读兴趣,丰富其语文素养。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关联的方法,让学生臵身于美诗雅文之中,耳濡目染,自然形成一种‚生活即诗文,诗文即生活‛的理念。从而达到厚积薄发,潜移默化,最终达到妙语连珠,出口成章的效果。

3、研究如何多方位、多形式评价学生的积累成果。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结合和学生家长参与的方式。评选优秀‚古诗小报‛、‚诵读擂台赛‛、‚亲子诵读赛‛官衔命名‚我是诵读王‛‚我是小小藏诗家‛‚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是吟唱家‛等。

4、精选与语文教材内容相辅的经典古诗文,开发校本课程。

八、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课题研究组成员进行专题学习、辅导、自学、讨论等形式,认真学习理论依据和报刊杂志上的有关文章,充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

2、活动法:开展经典国学诵读活动,坚持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

3、行动研究法:以课堂和课外活动为主阵地,对理论和策略进行实践、调查、总结。在实际教育情景中,教师针对自身教育行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改进自身工作,把教育研究和教育行动结合起来,是一种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际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对相关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调查分析系统化、理论化。

九、研究过程和措施

时间:本课题研究时间为3年,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 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11月

1、成立课题组。

2、草拟、讨论、确定课题实验方案,聘请有关专家担任课题顾问,确定子课题,并请专家论证。

3、出版 ‚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老子大学》、《论语》。

4、组织本课题的开题报告。

5、培训实验教师,召开研讨会,制定各子课题实施方案及工作计划。

(二)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3年9月

1、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及展示活动,作好记录。

2、对活动进行反思总结,做好统计分析。

3、组织专家对教师进行与该课题有关的知识讲座,课题组成员结合实际写出心得体会。

4、在课内、课外加强合作学习方面的组织、研究探索,提出有益的经验措施。

5、结合实践经验继续进行规范的实验研究,收集实验资料,验证和完善课题的理论假设和操作模式。

6、组织课题研讨会,整合阶段性成果。

(三)总结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3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总结,完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针对性的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系统结果,上报省级课题组,听取专家意见,接受鉴定。

1、结合时令、节气、传统节日及语文教材,开发校本教材,向学生推荐经典诗词,构建年级诵读特色,提高诗文诵读效率。每个年级确定不同诵读主题及诵读内容、篇数。

2、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探索以感悟、积累经典文化为特点的,培养学生文化底蕴的诵读式有效途径。

3、学习古诗词写景、状物简洁、生动、传神的特点,进行‚读写结合‛的探索,学习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续写、补写的训练。

4、利用环境渗透、活动渗透、学科渗透等方法,营造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接受人文熏陶。

5、开展古诗文读、画、演、唱、赛、游等多种形式。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亲近古诗文‛成绩记载卡,建立评价机制。每学期举行一次专项活动,一次成果展示,一次‚古诗晋级‛评选。

6、以学校专题网站为平台,让老师和学生在交流和互动中成长。

十、研究结论及分析

1、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选择了最有影响力的诗文诵读积累,让学生明白‚经典文化‛对人的一生的精神追求、价值体现的影响,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

2、想方设法培养积累经典的兴趣。树立了大语文观思想,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和时间,让学生做到时时、处处诵读积累经典,培养其诵读兴趣,丰富其语文素养。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关联的方法,让学生臵身于美诗雅文之中,耳濡目染,自然形成一种‚生活即诗文,诗文即生活‛的理念。从而达到厚积薄发,潜移默化,最终达到妙语连珠,出口成章的效果。

3、精选与语文教材内容相辅的经典古诗文,开发了校本课程。

4、通过对经典美文的反复诵读,一个人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材料,厚积薄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儿时的积累漫漫转化成为伴随一个人终生的语文素养。

5、当大量的语文文字的精华通过诵读而深深印入儿童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6、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7、传承民族文化有多种渠道。但是最重要的渠道莫过于诵读千古美文。通过文学熏陶,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打下鲜明的文化烙印。因此,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十一、课题研究的反响及效益

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对经典诗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小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古诗文,必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为丰富一生的文化积淀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实践、摸索,证明古诗文的朗读背诵,对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三年来,最主要成果:

1、教师方面: 开展诵读经典文不但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诵读的基本要则、主要内容和所达目标等相关资料,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提高科研理论水平,转变教师原有的观念。在我们片区,廖红艳老师讲了一节古诗教学《从军行》,诗歌教学《天上的街市》。得到许多老师的好评。同时,结合学生诵读内容,编写‚诵读积累诗文集‛、‚古诗诵读教学设计‛。与此同时,我们课题组又撰写两篇有关诵读的论文《与经典诗文诵读一起成长》、《诵读经典,培养语文素养》,已交到进修学校,目前证书没有下来。

2、学生方面:

为了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经典、美文的魅力。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在准备阶段我进行‚经典诗文知多少‛问卷调查、在实施阶段,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 开展‚课前一吟‛活动。让学生诵读经典,并做好学生的考核工作。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经典学习游戏活动。进行日、周、月评价,确立学生诵读档案。评选班级‚诵读大王‛、‚诵读能手‛或‚每月一星‛,同时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进行了手抄报评比、习作评比,获奖的同学颁发奖状,贴在班级‚快乐之星‛一栏中,营造出了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真正做到了‚书香班级‛飘书香。在总结阶段,开展一次经典诵读主题班会活动,全校教师进行观摩,得到一致的好评,现已刻录光碟。同时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唐诗宋词》:70﹪--80﹪的学生能背诵;《增广贤文》:50﹪-60﹪的学生理解并能背诵;《论语》:45﹪-50﹪的学生理解并背诵。

经过两年的诵读经典课题研究,学生通过背诵经典诗文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提高学习阅读、写作的水平,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得到提升。由此看来,我们的课题研究是成功的。

这一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品质和语文阅读习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教师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1、完成了相关论文及教学设计、课件26篇。

2、公开课8节获得学校领导、同事及家长的好评。

3、学生的《采蜜集》获得了同仁及家长的赞扬。

4、几十名同学的文章在‚全国网络作文‛和‚省校园文学大赛‛中获奖。

十二、问题讨论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踫到一些问题,影响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经典诵读不能奢望孩子们能够现学现用,对于小学生而言,经典熏陶是不可以即时显奇效的。因此部分家长对经典诵读的活动不够理解,支持的力度不够,部分教师对经典诵读实践的力度不大,主动性不够强。由于种种原因,诵读的时间有时不能保证,诵读促使学生的变化不能进行量化。尽管如此,我们仍旧会研究经典诵读。

十三、参考文献

1、于永正、王崧舟、窦桂梅等名家经典课堂教学与研究资料。

2、李振村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师》关于新经典研究的讲座资料。

3、周兴嗣主编的《千字文》,2004年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

4、谢林方得主编的《千家诗》,2005年由“连环画出版社”出版。

5、史为昆主编的《增广贤文》,2009年1月由“延边大学出版”。

6、王应麟《三字经》

7、北宋初年《百家姓》

8、李毓秀《弟子规》

9、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

10、唐诗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2001年10月由“安徽人民出版”出版。

第二篇:“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对本民族文化又有了新的选择和期待;当国人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赫然发现它竟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这就是——国学经典!

自2009年2月至今,学校以诵读国学经典为我校特色教育目标,积极开展以“诵读国学经典,做有根的中国人”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形成了校园处处见经典、师生人人诵诗文的生动局面。学生以学校编写的《国学经典诵读》《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等校本教材为蓝本,每天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15分钟的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和古诗词是孩子们每天诵读的内容,毕业时都能熟记于心。学校楼梯的每一级台阶都镶嵌有一句古诗词或名言警句。孩子们在琅琅书声和耳濡目染中,浸润着传统文化,厚实了文化底蕴。

鉴于此,我校积极申报《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索与研究》课题,为进一步把国学教育推向深入,深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验。

(二)选题的意义

1、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

2、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已渐成风气。

3、“以德立身治国”应从孩子开始。

4、国学启蒙与素质教育可有机整合。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培养学生记忆力。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能够背诵整篇整本的经典,使学生识记和掌握终身受益的知识精华,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以国学经典篇章陶冶学生高雅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国学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学生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就能达到一定高度;

3、改善性格,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读经本身就是一个入静的过程,对一些生性好动的孩子,能有效的改善其多动的性格。天天坚持诵读国学经典,慢慢就能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4、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学生学习国学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国学精华对学生成长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儿童的记忆力,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化素质。

三、课题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1、课题的内涵: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一生中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在此阶段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国学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成为他一生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的课题旨在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对促进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提高的研究”、“国学经典诵读对促进小学生道德养成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以实现“以新国学教育促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本子课题与我校的主课题“以新国学教育促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实验研究”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是实现主课题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

2、课题的理论依据:

(1)早在1995年3月,赵朴初、冰心、夏衍、启功、叶至善、陈荒煤、吴冷西、张志公、曹禺

等九位德高望重的文化界长者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2)1998年9月,老舍之子舒乙创办“北京圣陶实验学校”,经过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率先将国学传统文化经典纳入教学内容。

(3)近十年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继“希望工程”之后推出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在国内外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许多文化大师、学者和国家领导人加入了这一工程的推广行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经典诵读工程全球测评仪式上作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而呼喊》的讲话,季羡林、南怀瑾等海内外享有盛名的国学大师热情积极地参与推动。季羡林先生说:“搞传统文化,正是为了中国的现代化。现代化而没有传统文化,是无根之‘化’,是全盘西化。”著名作家余秋雨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齐家教授说:“我们要把自己的传统文化找回来,这将又是一次启蒙,这是对‘五四’启蒙的再启蒙,是对‘五四’启蒙的一种修正和补充。”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实验前中后各个时期的实验对象进行科学调查,得出定性定量结论,使研究实践轨迹更为有效可控。

2.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课题研究组成员进行专题学习、辅导、自学、讨论等形式,认真学习理论依据和报刊杂志上的有关文章,充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

4.行动研究法:

对研究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提高及道德养成的研究方案不断提出改革方案,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充实、修正,从而找到科学有效可行的教育方法、手段、程度等理性认识。

5.实证研究法:

根据教育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测定前后对比,纵向比较,并科学解释时序效应。通过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决定实验手段的价值和取舍。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

在不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使小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小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小学生培养成长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含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具体目标:

1.各年级学生在学好规定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低中年级以学习传统的蒙学教材为主;高年级以诵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篇为主。我校一至六年级学生依次系统地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朱子家训》、《孟子》、《论语》、《道德经》等节选,使之具备一定的国学基础,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2.充分利用学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量诵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作好知识储备,并以此锻炼与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记忆内容的质量。

3.将学生长期置于诵读经典的氛围之中,使之受到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熏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4.增强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读书、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与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学习与批判、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研究要点:

1.国学经典诵读对促进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提高的研究

2.国学经典诵读对促进小学生道德养成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原则

具体措施:

1.每日一读。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从8点起,各班进行15分钟的国学经典诵读。

2.每周一课。各年级每周安排一节晨会课,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读讲解或学习新的篇章,或温习旧的内容,由学生自主,教师指导。

3.每月一查。课题组成员于每月月底进入各班抽查学生的当月诵读情况,并做好评分与记录工作。

4.每学期进行一次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学校每学期安排一次诵读比赛,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

5.每学年开展一次以“国学经典诵读”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活动。此活动可将国学经典诵读与抄录、绘画、歌咏、舞蹈、手抄报、故事会、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增加诵读的趣味性,避免一成不变,枯燥乏味,把诵读变成了“苦读”。

经典诵读的原则:

1.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性,不搞“一刀切”。

2.自主性原则: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诵读指定的篇目,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读自悟,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诵读更多的篇目,并给予相应的积极评价。

3.激励性原则:以鼓励、激励为主,对诵读国学经典确有困难的学生不做过高要求,注意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了解并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

七、成果评价

对于学生个体经典诵读的成果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1.每周评价。采用学习小组自评法,评价组员一周的诵读进度和记忆水平。由各班诵读小组的组长担任检测组长,在每周的周末逐一检测本组的同学,并将检测情况报告班长或老师。老师进行抽测并作相应的调整或要求。

2.每月评价。采用课题组老师进班抽查评价法,在每月的月底课题组老师进入各班抽查学生的当月诵读情况,并做好评分与记录工作。抽查结束,将抽查情况及时反映到各班班主任处。

3.学期评价。采用学期达标升级评价法。在每学期的期末,由各班的语文老师负责评价本班学生的诵读水平:能够背诵必读篇目并达到质量要求的学生,发给通过该篇目的达标证书。为确保诵读质量,学校对通过达标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抽查,不合格率超过10%的班级,将重新组织达标验收。

在诵读的同时引导学生去践行国学经典中得传统美德思想,定期评选出“礼仪之星”“诚信之星”“学习之星”等用以表彰和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去弘扬中华民族的统统美德。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粗浅地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针对低年级重点以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及简单古诗开始。

第二阶段:了解做人的道理,通过经典阅读渗透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取向。中年级增加学习《《千字文》、《增广贤文》及古典诗词选读。

第三阶段:通过经典阅读学会辨别忠奸、善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道德取舍实践,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基础。高年级计划进一步接触《论语》、《道德经》、《孟子》、《朱子家训》及诗词选读。

穿插在研究的各个阶段,计划分阶段开展美德故事大比拼活动。其中一、二年级讲《三字经》《弟子规》上的故事,三四年级讲古典读物上的优秀少年故事,五六年级讲古代伟人经典美德故事,从而更好地宣传和内化传统道德精神。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由郑国庆全面负责,学校教科室具体组织、指导; 课题组成员名单:

郝永军、潘国祥、张晴、孔俊霞、彭秋霞、史晓春、胡兰

河心小学“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组

2010.10

第三篇:诵读国学 创建书香校园 三亚九小

诵读国学 创建书香校园

――三亚市第九小学经典诵读汇报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长江黄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如天上繁星夺目璀璨,星光熠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诵读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经典,开启智慧人生。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在此阶段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以奠定同学们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成为一生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几年来,我们三亚市第九小学把国学经典引进课堂,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经受着民族文化的神圣洗礼。

我们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其目的是不仅让孩子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在熟读国学经典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蕴并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地开展。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整体着眼,点面结合,营造书香氛围

从2005年月建校起,我校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的研究,确立了学校研究的课题为《诵读国学 营造书香校园》。也就是从此时起,我校把书香校园的创建作为我校的重要工作来实施的。将课题研究和学校常规活动有机结合,使学校散发着阵阵书香。我们学校专门成立了“书香校园”活动领导小组,由王秀丽校长亲自挂帅,教科处、教务处、德育处、大队部、图书馆等职能部门分工明确,认真务实地将“创建书香校园”的各项活动落实到点、贯彻到面:

一、校园处处书香浓

(1)装扮书香校园,在校园的每处角落“乔装打扮”。通过标语、图画、专栏等形式营造“书香满校园”的氛围。学校广播站开辟“老师好书推荐”专栏、“和我一起读书”专栏,定期、定时向全校师生播放,寓书香于校园的每一处角落。

(2)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有专职老师和图书管理员负责,做到书橱专用,整洁卫生,图书摆放整齐美观。学校统一印发班级图书管理登记表,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选定班级图书管理员操作登记事项,保证既开放阅读,又管理有序。安排3-6年级定时到阅览室阅览,1-2年级由语文老师统一借阅。高效利用好我校的“电子图书阅览室”资源,在信息技术课和课外利用现代网络资源进行读书活动。

(3)设立班级图书角,让孩子们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学校,进行图书漂流,让其他同学分享书籍的美妙,感受读书的乐趣。每个班级的学生都进行“采蜜本”读书摘录活动,学校组织检查、评比。

(4)纳入课程计划,强化阅读指导

学校开设了阅读课,保证学生每天阅读四十分钟。在我校校本课程中增加“诵读国学”专题,编写了校本课程《书香苑》作为阅读范本,力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学会阅读。低年级由老师指导阅读,中高年级则采用指导阅读和自主阅读相结合的形式。“挤出阅读的时间”,利用好午休时间,强化午间空中电波阅读效能,落实措施,在学生阅读时间,教师进教室陪同读书,巡视指导,做到专时专用。所有语文老师每周课外阅读指导课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在我校教学节活动中还专门选拔教师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示范,在此基础上教师们潜心研究,寻求最佳的指导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小处着手,丰富活动,培养阅读情趣

教科处、少先队大队部紧密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力求从小处入手,着力打造“书香校园”特色活动。

(1)充分发挥了宣传阵地的积极作用:每个班级精心刊出每一期黑板报、学习园地,教室外的走廊文化更是布置得精彩纷呈,充满书香气息。学校校刊《三亚九小》定期举行读书主题征文活动,开辟“教师读书指导”专栏,提供学生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读书的乐趣。少先队通过班队活动引导全体少先队员做到“文明读书”:读好自己手中的书,分享大家喜爱的书,保管好每个人的书。

(2)组织“书香班级”、“诵读大王”、“书香家庭”评比,开展“伟人在我心中”讲故事比赛、“书香小报”、“读书卡”设计比赛,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提升学生读书质量。

(3)大队部还通过“小螺号红领巾广播站”小广播倡议全体少先队员做到“文明读书”:读好自己手中的书,分享大家喜爱的书,拿放书本轻轻,翻看书籍小心,归还书本及时。每天在优美的音乐中在空中为同学们输送精神的营养。利用校园“小螺号”广播,在中午广播时段进行经典诗文配乐诵读,以引领全校的经典诗文诵读。

(4)开展“课前、放学经典诵读”。要求每个班在每节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诵读”活动,这样积少成多,“学而时习之”,最终达到熟读成诵。还有每天放学的路队,让孩子们在背诵经典诗文的朗朗书声中离开校园,让经典诗文伴随孩子们结束一天的学习。

(5)扎扎实实地实施了“五名工程”,旨在通过诵名诗、读名篇、看名著、舞名曲、唱名歌,引导全体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传承民族精华,争当读书少年”。

(6)阅读节活动为孩子搭建交流的平台。为了让经典文化真正浸润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孩子们的日常行为,我校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深入推进经典诵读活动。最近三年来,我校每年都举办一届阅读节。在阅读节中开展系列活动,让每个年级把孩子平时的诵读积累,进行艺术的整合和编排,分别体现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和文化内涵在阅读节中面向社会进行展示。例如低年段的

《三字经》,中年段的《弟子规》,高年段的唐诗情韵表演,让学生从展示中从感受学习的乐趣进而品味经典的魅力。此外,我校还围绕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书香少年、书香家庭的宣传、评选工作。努力打造校内读经典,校外读经典,师生共读经典,亲子共读经典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搭建了交流活动的平台,开展活动成果展示和推广。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情,为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和谐的个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总结经验,寻找不足,提升诵读品质

(一)、伴随国学经典活动的开展,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1、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的开展,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促进了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诵读活动实现了育人和学校“三风”建设的结合,使教师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师生的“精、气、神”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后,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最后,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学生积

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且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从学生的一篇篇习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天天在进步。

(二)、教然后之不足,我们在学习与实践中,面临一些问题:

1、目前我们已经编写了《书香苑》校本课程,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逐渐地摸索经验,逐步地完善。

2、教师的国学功底还亟需提高。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必要的教学任务,有限的时间制约了教师的阅读量,影响了教师的阅读水平。怎样通过培训,通过观摩学习,提升教师的水平,是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质量的关键。

3、关注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既然国学经典诵读已经作为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必要内容,那么相应的教学研究、教学探讨就应该伴随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加强国学经典诵读的指导,方法的提炼,经验的交流,以便更好、更有效的开展活动。

第四篇:“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中期评估表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中期评估表

作者:郑国庆

课 题 类 别___溧阳备案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科 分 类 小学语文

课 题 名 称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和实践

课 题 负 责 人 郑国庆 郝永军

负责人所在单位___溧阳市河心小学______________

评 估 时 间___ 2011.12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制

一、课题组成员(含课题组长)研究概述

(略)

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一)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和计划,确保研究顺利完成。

1、确立课题小组,明确分工。为了确保“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和实践”课题实验扎扎实实地进行。我校建立了课题实验领导小组,抽选骨干教师担任课题成员,选定了六个教学班为初期阶段的实验班。明确分工后,我们还制定《“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和实践”课题实施方案》;领导小组成员经常深入到课堂第一线,通过随堂听课、交流研讨、不断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及时调整工作方法,确保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研究工作制度。我校领导高度重视,专门制定了课题管理制度和奖励制度,支持和激励教师做好研究工作。

3、做好开题论证工作。2009年12月1日,举行了课题《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和实践》的开题论证会。课题领导小组成员及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会议。并就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作了具体的指导,对今后的实验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积极进行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一是搜集资料,交流学习。课题实验指导小组根据实验内容积极主动地查找、搜集相关理论资料。二是课题组还利用学校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了全体语文老师集中学习、交流有关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文章,在会上,教师们积极发言、大胆交流自己学习后的感想,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二是派送实验教师参加有关课题方面内容的知识培训。一年多来,每位实验教师都得到了外出参加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的机会。

(三)营造良好诵读氛围 打造精美文化环境 为增强小学生对古典文化的传承,促进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2010年3月6日我校全体师生在操场上隆重集会,举行了“做‘有根’的中国人—古典贤文诵读”活动启动仪式,号召全体师生在今后的活动中积极地诵读国学经典,传承祖国优良文化,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随后在教师代表的带领下全体同学进行了《三字经》片段诵读,这也标志着河心小学古典贤文诵读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为进一步营造良好诵读氛围,学校精心布置了校园文化环境,在走廊和楼梯的墙壁上悬挂上了许多国学经典的片段和名句,在教室文化布置中,许多班级自发地用古典贤文主题来美化教室,图文结合,精美优雅,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方便同学们随时随地记诵和理解。

(四)精心编辑校本教材,科学安排诵读内容。

为了便于老师系统地了解国学经典诵读内容,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1-6年级的语文教师都是小组里主要成员,他们对文本进行甄别,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生活积淀、审美情趣的差异,选择那些适合不同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国学优秀作品推荐给孩子们。还把《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精彩片段按“礼仪”“勤学”“谦虚”“宽厚”“爱国”“节俭”等12个类别穿插到各年级,最终由学校编辑成册,初步形成我校的校本教材——《做有根的中国人--国学经典诵读》。这样既遵循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又使得学生在自己诵读和老师帮助下逐步养成积极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和较高的欣赏能力。

(五)积极开展多项活动 全力保证诵读效果。

对于要求学生们必背的国学内容,我们紧抓“三个一”,确保诵读效果:“一日一诵”,每天安排早读课或晨会课10至15分钟进行诵读;“一周一荐”,每周从《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中选取部分精彩片段,做好诵读内容的推荐工作。“一月一赛”,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每个月组织一次主题诵读活动比赛,采用说、读、演、唱、画等个人或集体形式来进行表演比赛。经过学生自背,班级检查,学校比赛的方法,确保背诵质量。一学期来,我们先后开展了“《三字经》诵读表演”比赛、“国学经典演讲(讲故事)”比赛、“国学经典手抄报”评比活动、“做有根的中国人--国学经典诵读”征文活动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犹如一缕缕春风,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了《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语言文字的魅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在思想道德上也加深了学生对勤奋刻苦、文明礼仪、谦虚好学、勤俭节约等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和感悟。

(六)制定多项管理措施 促进诵读活动开展

其一,成立“国学经典诵读”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研讨,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总结诵读活动好的做法,并在全校进行推广。

其二,学校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对各班级的诵读活动情况予以督促、评估,并列入班主任月考核和年终考核中。

其三,在学校组织的主题活动比赛后及时表彰和奖励表现突出的班级或学生个人,颁发证书和奖品,在一定程度也激发了全校师生参与诵读活动的热情。

三、取得的阶段成果(包括出版、发表的成果、已产生的实践反映及专家、行政领导的评价等,已发表的论文,请注明发表的时间及刊物)

(一)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年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在国学经典的浸染下,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广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

(二)国学经典诵读发展了学生记忆力。从各班教师提供的诵读阶段性总结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记忆力有所提高。从部分家长的诵读反馈表中也可以看出,孩子们背书比以前背得快。二(1)班何浩然的家长说:“老师每天布置我女儿背诗,刚开始,我女儿背的很慢,不愿意背。我还是坚持让她背,一年多坚持下来,现在是背得又快又好。看来,让小孩子背诗是真是一件好事情。”(三)国学经典诵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如:学生诵读的《三字经》《弟子规》》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各种题材广泛的典故;《论语》《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构成;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优美文化经典,这些范文烙印脑中,自然就提高语文素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认的字多起来了,提高了初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能力强了,课文能很快读熟,会背。理解课文内容时,发言时语句通顺,常常引经据典,很有深度,常有令人感叹的顿悟之言出现。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国学经典诵读进一步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走进河心小学校园,处处洋溢着“国学经典”的文化氛围。教室内,走廊里,围墙上,横幅中都有体现学校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的国学经典内容,营造了浓郁的儒家思想文化氛围。全面营造了国学氛围、创造了高雅环境,让师生在学习环境中减压、减负,和谐放松。校园里每天都能听到学生诵读经典的朗朗书声,能够聆听到悠扬的国乐。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五)国学经典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修养 经过经典诵读的实验,老师和家长欣喜的发现,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都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语言变得丰富灵动了。常常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文也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老师和家长也为此惊喜不已,更让家长高兴的是,孩子们懂得了孝敬;懂得了感恩,懂得了一衣一食来之不易。经典诗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品格,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经过经典诵读的实验,教师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自身的国学素养得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课题研究成效明显,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在这一年多的研究和活动开展中我们收获颇多,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对国学的内容理解存在许多误区和偏差,因此学校以后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丰厚教师的自身文化底蕴;活动开展过程中部分班级学生参与面不广,只局限于个别优秀学生身上,今后要不断扩大集体诵读比赛的规模,采取各种诵读手段和方法激发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其中,真正让国学充溢校园的每个角落,熏陶每一位学生。校本教材资源开发和利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国学活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校本教学内容做不断调整,让每位语文教师都认真参与到教材的研读活动中;经典诵读不能奢望孩子们能够现学现用,对于小学生而言,经典熏陶是不可能即时显奇效的。因此部分家长对经典诵读的活动不够理解,支持的力度不够,部分教师对经典诵读实践的力度不大,主动性不够强;由于种种原因,诵读的时间有时不能保证;诵读促使学生的变化不能进行量化。

五、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一、下阶段研究计划

1、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修正调整;

2、对实施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3、要不断扩大集体诵读比赛的规模,采取各种诵读手段和方法激发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其中,真正让国学充溢校园的每个角落,熏陶每一位学生。

4、校本教材资源开发和利用要进一步加强,在国学活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校本教学内容做不断调整,让每位语文教师都认真参与到教材的研读活动中。

5、分析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结题做准备。

6、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7、进行课题的全面总结,系统整理,制定课题的延伸推广计划。

二、主要措施

(1)做好师生诵读现状的问卷调查。

(2)邀请有关行家进行指导培训。

(3)课题组成员在具体课题实施中分工协作,每期做好以下事项: A、查找有关文献资料,并进行理论学习。

B、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经典诵读的常识,提升教师自身的古典文化底蕴。C、全面审视现行的校本诵读材料,进一步筛选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内容。

D、每学期召开一次研讨会,每月开展一次交流会

E、及时记录日常的案例和教学反思,注意收集学生在课题实施中的一些颇具研究价值的活动资料。

F、每学期撰写相关论文不得少于1篇。

G、不断创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诵读方式积极开展诵读比赛活动。

下载标题:《诵读国学经典 塑造校园小诗人的探究》课题成果公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标题:《诵读国学经典 塑造校园小诗人的探究》课题成果公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