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传统的“一言堂”注入式教学模式主宰着课堂,教师任劳任怨地主动灌输,学生神情漠然地被动接受或应付,久而久之,课堂变得了无生趣,学生的头脑被禁锢了,学生对老师形成了一种严重的依赖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实施新课程以后,教材变了,变得更贴近生活实际,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而我们很多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老师的包办和对学生的不放心,导致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模糊,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况愈下,上课开小差的多起来了,学生考试的分数越来越低,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不读书、厌学的学生也随之增多„„因此,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便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关注新理念指导下的发展和创新原则
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突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创新,立足于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开拓崭新的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
1、关注人的发展,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关注发展就是关注学生的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指向未来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可持续学习的意志品质、兴趣、习惯和能力,并最终培养学生的不竭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建立全新教学思路。教学的全过程都应该在围绕学生发展上动脑筋。
2、推崇个性化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张扬个性,反对整齐划一,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及自由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想象,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二)关注教与学动态发展的原则
我们主张活的教学,在相互促进、互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关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从双方动态发展的状况,来体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是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加强实践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二是重视教方法、学法,导规律。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三)关注“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原则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体现对人格的尊重与塑造,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重视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启发诱导、激励,立足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改特别强调人文性理念,强调提高人文素养,塑造丰富多彩的人格。人文理念的核心就是尊重和顺应人性、个性,保护人的尊严,关注人的情感和态度以及价值观。倡导人文理念,会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从而,真正建立起新型的科学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模式。人文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最终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与尊重,学会共同生活。
(四)关注教师教学创新,倡导开放性评价原则
我们主张以学定教,教无定法,教学相长,为学服务。倡导丰富多彩的课堂,反对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去穷尽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开放,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因材施教,给被评价者留有广阔的创意的空间。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有关要求
1、确立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应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三个维度去确定,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2)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全面揭示本课的知识点,无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能进行智力(主要指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及创造力)训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3)学习方式、方法与习惯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学、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勤动笔的习惯。
②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和谐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独立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
③尝试多种学习方式: A、自主学习:
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学生在高度思维独立的情况下高质量的学习。不要把学生的自学当作自主,而学生的独立思维和问题意识没有得到尊重和张扬。正确的自主学习方式是强调“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其特征为,由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由内在动力支持和调控,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学生真正有不受干扰的独立思考,产生独立的见解或独创性。B、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的变化,它是相对于“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将大大改变学生因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而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个性心理。这样看来,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互动和积极的自我意识、领导意识,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我们看到许多所谓的合作学习其实就是形式上围坐在一起的个体学习,根本不存在合作,不存在合作的价值和结果。正确的合作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努力,互助、分工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其要素有: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开展面对面的互动和有效的沟通,寻求有效性的途径,对于各人的看法和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C、探究式学习:
探究学习即是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接受学习是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从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探究学习也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的机会,尊重事实与客观,审慎地对待批判性思维,虚心地承认差距和失败,追求和关注美好的事物等。
正确的探究学习方式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开辟学术研究的情境和氛围。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自主、合作、探究具有独立的意义和操作方式。但他们之间又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学习必须真正是独立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合作的前提是自主,是在充分自主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而探究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方式。在教学中,绝非每一节课都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三种方式。它绝对不是程序,不是模式,只是学习的三种方式。自主和探究学习不等于教师不再讲授,合作学习不等于从此不再搞单独的质疑和答疑活动。一定要避免理论和实践上的极端倾向。
2、抓好教学实施(1)把握教学内容的选择
①能正确理解教材,善于利用、活用和开发教材,体现创造性。教材处理恰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②要挖掘教材中素质教育的因素,和人文性、教育性,能针对儿童的特点和思想实际,以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要具有训练性和综合性,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引导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形成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资源来自生活、自然和学生自身。学生可以在自然和生活中自由地展示他的智慧和情感,学会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创造。
(2)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陶冶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愉悦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注重用热爱学生的情感、愉快的心境、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温和的语调、激情的语言来创设轻松、活跃、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和学习氛围,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体作用发挥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3)安排适当的课堂教学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问题设计新颖、开放,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新意和挑战性,答案不唯一,呈现问题形式多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和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教师要从学科实际、学生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教学。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恰当地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地应用于实践活动。
(4)重视对学生的关注与评价
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广阔时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教学、提问、指导要分层进行,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现实反映及学习需求,适时调整教学的难易度,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多元化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5)呈现教学能力、素质、机智与情态
讲授正确;语言、风格良好,即教师的语言准确、清晰,语速适中,语调适宜;教态自然大方,仪表端庄,举止得体;要善于驾驭课堂,即做到活而不乱,有序而不呆板,教学机智灵活。(6)优化教法、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能根据学的需要设计教的内容,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出发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要恰当,讲求实效。
3、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兴趣浓郁。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能提出独到见解,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交往技能得到增强,学会倾听、积极探究、交流、协作、分享。师生、生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效果好。(3)各层次学生的知识、创造力、实践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学有所得,同时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
4、有鲜明的教学特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的教学特点,同时也表现出所教对象的特点。教学要个性化,有令人称道的特色。
四、关于“三段五步”教学法的说明
“三段五步”教学法是我镇今后将着力推进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三段”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巩固拓展”,“五步”即“导入定向、尝试实践、点拨归纳、应用延伸、检测评价”。
1、导入定向就是以简洁的语言、有趣的方式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浓厚的兴趣,并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导入”的方法,如猜谜、讲故事、读儿歌、做游戏,或以激趣性、激励性语言设置悬念等,语言要简洁、明快、有感情。“定向”要抓住课程的切入点,既要与“导入”相衔接,又要明确提出本节课的任务,为下一步“尝试实践”指明方向。
2、尝试实践,即在教师分派任务后,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质疑释疑,相互交流。
3、点拨归纳,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交流经验体会,在教师的点拨下,全体学生一起解决某些疑难问题,再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4、应用延伸,即对当前的知识体系进行应用,使课本上的知识从理论探讨转向实际操练,并适当插入一些延伸的知识,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5、检测评价,实际上就是对本节课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小结。检测可以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进行,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以个人抢答、小组竞赛等形式呈现。评价,既可以对检测的结果进行评价,也可以对个人或全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实行“三段五步”教学法可以拓宽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达到巩固知识、拓展思维的目的。
“三段五步”教学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究性模式,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教材内容以及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要盲目套用。教师个人要在“三段五步”大框架下,潜心钻研,大胆实践,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升华为理论成果。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积极开展互帮互助互学活动,认真学习、借鉴、吸取他人经验,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不断实践,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去,以我们的激情和充满睿智的方法去激活课堂、感染学生,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掘,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谈“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模式的构建
【摘要】: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应是广大教师思考的重点。本文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条件下高中英语的教学实际,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等方法,欲对高中英语课堂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教师角色观念转变导入互动学困生心理情感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的设计、结构、内容、教学方式等多方面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笔者认为,无论怎样改,其落脚点最终还是要求广大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着重提高他们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本文欲从教师角色和作用、学生心理与教育两个方面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作一些初步的思考,以抛砖引玉。
一、“教师搭台”怎样实现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着重强调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而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归根结底还是得靠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要充分实现“教师搭台”这一概念的全部内容。首先,就得重新来认识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
过去,人们会心生敬佩地把教师认为是“园丁”、是“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随着教育资源和规模的不断发展,这些观念早已经不符合今天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教师是“园丁”,隐含着一种学生的发展类型和阶段基本不变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下,教师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通过浇水施肥来辅助其生长;教师是“蜡烛”,其精神固然可嘉,但是蜡烛的光十分有限,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反映的是一种工业模式下,似乎教师是一个万能的上帝,学生是一块没有生命、没有思想的钢板,可以由工程师来任意设计。
过去的这些教育观念已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实际上任何年代的学生都不会是一块毫无自主意识的钢板,他们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激发”和“升华”。新课程改革充分重视人的个体差异和发展,要求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要让学生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促进者。
其次,教师要摒弃“英语教学就是为了考试”这一错误观念,真正做到课堂导入与互动教学相结合,为学生主体参与搭建好广阔的舞台。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并非只是为了平时考试和高考的需要,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地学语法和做试题。
英语课堂教学要做到生动有趣,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强烈兴趣,就必须得从课堂导入开始来精心营造热情洋溢的课堂环境。课堂导入就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顺利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课堂导入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它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为当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它既能直接影响教师授课的效果,又能影响到学生整堂课的接受效果。因此,其意义对于新课标下的英语课堂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导入才能让课堂精彩起来呢?首先,课堂导入要有趣味性,导入的设计和选择要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其次,课堂导入要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切忌牵强附会,为了导入而导入。最后,导入要有生活性和启发性。选取生活中较为关注的新事物和新信息,通过一些有意识的环节设计,来激励学生课后去详细钻研。笔者经过统计,课堂教学导入的一般方法应有以下几种:生活常识导入法、音乐歌曲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悬念式导入法、趣味故事导入法、图片提示导入法、新闻焦点导入法等等。
成功的课堂导入过后,还应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跟着老师的引导来思考和学习。切莫整堂课的独自灌输、让学生当听众,那样既索然无味,又会打击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 课堂教学仍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途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勇于发表意见、自由想象和创造,才能让他们汲取知识、发展能力, 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学生唱戏”如何推进
“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敢于说英语、善于说英语、乐于用英语与他人交流,最终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能力。然而这一模式能否取得成功还是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依据。
高中阶段是学生在智力、身体、情感与社会行为等各个方面取得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教师和家长的关心不够,社会上的不良影响等等因素,学校里还存在着不少对英语学习感到困难和失去信心的学生。他们中多数的智力并非低下,也有学好英语的决心,并曾为之努力过一番。因此,英语教师的责任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 还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重视班上的学困生。
曾有调查表明,学习者的态度、动力和学习兴趣是学习成绩的决定因素。学生开始学英语时,尤其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一般感到新奇有趣,其爱好程度往往超过其他学科。但往往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以及其他学科压力的增大,其中一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厌倦,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情绪,甚至知难而退,采取放弃的态度。于是学生当中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学困生群体由此产生。
通常,我们可以把学困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自卑型、基础太差型、厌学型、对抗老师和家长型、无所谓型、被动型等。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去仔细分析了解学困生群体产生的根源,并去认真感受这些学困生的心理和情绪,及时开导他们,帮助他们。
传统的教学理论比较注重认知方面的研究,片面地理解为获取知识的手段是灌输系统化,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体性,导致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要,对学生的评价依然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对情感因素的评价。所以我们在解决学困生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实施情感教育,将学生情感的激发和调动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热爱学生,相信学生。教师要认识到,学困生由于学习太差已习惯了“冷遇”、“白眼”,对学习往往抱有消极态度。如果教师能从一些细小的事情入手,关心他们,信任他们,是很容易感染和激励他们的。有时候,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课后耐心的辅导,都会成为师生间相互信任的桥梁、成为学困生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2.用生动的教学来激发兴趣。一个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学起来就会精神愉快、注意力集中、越学越爱学;相反,如果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责怪学生不想学英语是不公平的,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善于结合教学对学生开导,使学生懂得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加强他们的学习动机。还应该通过各种课堂教学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愉快有趣的活动中去,促使他们对英语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转为乐学。
3.多给学生机会去体验参与活动成功后的喜悦。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环境和机会。例如:每节课开始前利用三至五分钟进行英语演讲,内容可以是讲故事、英语才艺表演、演短话剧等。这样精彩的内容既可以活跃和营造气氛,又可以让同学们在开怀一笑中,释去学习的疲惫而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在这种活动中,教师要尤其注重对学困生的帮助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多给他们一些简单的课堂提问,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
4.以表扬来鼓励学困生。学困生同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对于他们来说,适当的鼓励是非常必要的。对一时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决不能嫌弃、挖苦、讽刺,更不能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般地训斥。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一点进步,教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并要求其他同学也一起鼓掌来肯定学困生的成绩。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不仅能消除学困生的自卑情绪和抵触心理,更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带给学困生们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角色的观念转变,李海云,《考试周刊》2008年第21期。
[3]引发兴趣,导入激情——浅谈新课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陈碎蕊,《考试周刊》2009年第3期。
[4] 英语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黄文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9。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新民市公主屯学校张秀艳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过程中,兴趣是第一要素。历史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 :兴趣教法 学法
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教学模式有待探究。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教学活动且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或范型。它既不同于纯粹的教学理论,也不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看,它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方法论体系。
知识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学模式的改变为学生知识的建构服务,因而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模式也亟需改变。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朋友,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切地感到过去单靠教师满堂灌,搞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教学的需求,学生成长的需要了。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事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了。因此历史课在教学过程中,如照本宣科,只注重知识性而不注重趣味性,会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学,影响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在平时教学中,我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备足功课,在多环节上进行兴趣搭台,让学生充分地进行
自我展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境激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通过设置疑问、民谣、音乐、故事、绘画、歌曲等多种情境实施。如在讲鸦片战争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我国有一位著名的演员叫张国立,同学们知道吗?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知道。我接着又问:他有个儿子也是演员叫张默,最近被抓了,同学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吸毒。学生回答后我接着又说:鸦片也是毒品,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鸦片有关的一场战争叫《鸦片战争》。这样通过“演员”这一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
我是农村教师,我所教的都是农村孩子,在设计导言上我往往用和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图片和问题来激发他们思考。比如说在讲《工业革命》这一课时,我在多媒体的大屏幕上展示一幅农家小院里都是玉米的场景。结合场景引导学生说出给玉米脱粒所用的工具的变化,直观的说明从人工到人力机器再到全自动机器的飞跃所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个例子,同学们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就是机器生产比人工先进和优越。接着我又说:在历史上的18世纪的60年代,首先在英国出现了发明机器、使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一场变革。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的《工业革命》。这样,很自然的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二、教学过程中贯穿趣味。
孔子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创新,灵活有乐趣。
1、用讲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对比较感性的历史故事非常感兴趣,而对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知识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在教学中恰当穿插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是一条非常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途径,能增加历史课堂的生动性和
形象性,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述古代《古代罗马》时,我插入一段有关罗马城的神话故事--狼孩,再过渡到教材内容,学生就会兴趣陡增;讲述“商鞅变法”时,引入商鞅“立木赏金”的故事,来揭示商鞅变法的决心;讲述“诸侯争霸”时,引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来表明越王立志雪耻的决心;我不但自己讲故事,还让学生讲。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讲出各自所知道的有关历史故事。因为学生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 像“草船借箭”了、“三借东风”了等等故事都讲得有声有色滔滔不绝。通过历史故事情境的创设,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宽了视野,开启了思维。讲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学生对本课了解的非常深刻,记忆得非常牢固。
2、扮演历史角色体会情境
适当创设仿真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可以使学生体验到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体验和经历中,对历史的发展形成更直观、更真切的认识,在交互式体验过程中轻松掌握和积累知识,并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比如在讲“官渡之战”时,我就请几位同学进行如下的“角色扮演”:两位同学扮演向袁绍进谏的大臣,一位学生扮演袁绍。通过观看表演,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大敌当前袁绍终日饮酒作乐,一幅胜券在握的样子。再让一位学生扮演曹操,一位学生扮演许攸。通过观看表演,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把曹操和袁绍形成对比,最后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就不难理解了。并能得出结论:骄兵必败。利用“角色扮演”使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3、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在创设情景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营造逼真的教学场景,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如
在学习“五四运动”时,我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段“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电影上顾维钧的扮演者用极富感染力的表演,再现了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要求收回山东主权的历史情景,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基本史实。这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无法比拟的。
4、教师本身就是“演员”
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也不是照相机,而是艺术家、创造者”,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用形神兼备的教态去打动学生,构建诗意的氛围。如讲解唐朝诗歌时,我站在讲台上给学生吟诵李白、杜甫的诗。让学生体会出他们的诗歌意境的不同,得出诗歌所体现的时代性。如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在要求学生回忆电影《开国大典》的同时,我也用湖南腔模仿毛泽东那一声庄严的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抑扬顿挫,形神兼备,极富感染力。
5、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师生互动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研讨、合作交流的过程,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学习,合作探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已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生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自主学习,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共同提高学习成绩。教学中,教师还要掌握多种学法,对症下药,以求得最佳效果。如我在讲《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时,我将全班同学被分成三个小组:宪章运动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组、巴黎公社组。我要求同学用三分钟时间分别阅读课文中三部分的内容,然后思考各部分都讲述了哪些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我提醒他们看书要做到“三动”: 动眼、动手、动脑。接着我提问:“英国宪章运动讲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宪章运动的背景,目的、过程和影响”、“对宪章运动的评价和失败的原因。”、“宪章运动的历史地位,发生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我又说:“大家的回答基本上概括出了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我们来归纳一下。” 师生共同总结了宪章运动的起因、时间、特点、中心内容、性质、结果。进而导出:“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资产阶级和工人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它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持续的时间长,但最终没有成功。为什么会失败呢?” 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样就将教师唱独角戏、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一言堂”转变成教师是导演、主持人,学生是主角的模式。课堂上老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的多了。学生变学习被动为主动,成了课堂上的主人。
三、学法中充满趣味
教学中,教师由主导转换为引导,学生依然是主体。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因此,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的学法是非常重要的,教书的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例如:讲《世界历史》中的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同学们说课文中的人多,事多不好记,我在课堂上除了讲到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看图,加深印象外,还指导学生列表总结,教给学生可列为“国家、背景、时间、人物、简单经过、影响”等进行归纳,同学们经过列表填内容后,他们高兴地说,这样我们对英、法、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了一个完整的、有条有理地了解。另外,我还注重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官都参加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掌握学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分析能力。这些方法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如果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会变得高度有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恰当运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产生共鸣,就能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我们的教学才真正变得有效。
历史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现实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联系现实,展现情境,就是把课本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创设情景链接起来,打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库藏,激发他们对教材知识的兴趣,进而探求知识、掌握技能,解决自身生活的困扰,从而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实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们只有立足文本,立足课堂,立足学生,才能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乐教乐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创造一个简单而有智慧的高效课堂。
2012年 3月13日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撰文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无限的精神财富。不思改革的课堂必然水波不兴,死水一潭;不思创造的教学必然机械刻板,浅薄乏味。永葆课堂教学创造性与有效性的精髓在于对课堂教学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与思考”。正是基于上述理念,我们远学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改经验,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对课堂教学先后提出了“三精一清”(学生精练、教师精讲、堂堂清)教学理念,以及“三个三分之一”(学生自学不少于三分之一,教师讲解不多于三分之一,学生训练不少于三分之一)教学要求。对各种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不断地学习、选择、判断,兼收并蓄,逐渐摸索出“自学、研讨、点拨、反思”四步教学范式,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主动,教学质量稳步增长。
一、“四步范式教学”的含义
教师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为依据,确定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以教材为蓝本,开发供学生前置学习的《自学导引》学案,在班级建立稳定的且能够互帮互助的弹性合作学习小组,培育起操作简便有效的学习过程评价机制,对不同的课型,如新授课、作业课、复习课等灵活选择应用“学生自学——分组合作研讨、交流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应用反思”四步教学模式。以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把话语权让给学生,把学习的责任也赋予给学生的生本课堂,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二、“四步教学范式”流程路线图
三、课堂基本结构 上课伊始,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根据物理学的属性和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通过某种方式引入课题。第一步:自学。(约15分钟)
1、细读教材,基础梳理。
(1)教师让学生四个明确:明确阅读内容;明确阅读时间;明确阅读方法;明确梳理要求。(2)教材和教辅或学科“自学导引”资料的配合使用。
2、问题导引,温故知新。
(1)教师满堂问,学生集体答毫无价值。
(2)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紧扣教材设计核心思考问题。
(3)设问要充分考虑学生新旧知识体系的衔接,合理设置思维的梯度。(4)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黑板呈现思考问题。(5)以问题导引学生思考,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定时训练,知能跟进。
(1)训练题要重基础,重能力。教师必须把握课标对课时内容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学生定时训练不能拔高要求,设置难路虎。重心在于熟悉基础内容。(2)布置适量的探究活动思考题或5—6个选择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定时独立完成,完不成的做好标记。
(3)教师巡视检查到位,初步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第二步:研讨。(约8分钟)
1、同桌检查,互批互改。
(1)在建构弹性合作小组时,充分考虑同桌组合的学习能力,能互帮互学,相互影响,让优生带动弱生。
(2)讨论或批改基础梳理的填空题或定时训练的选择题或探究活动中的问题。(3)若涉及验证性实验,小组内共同完成。
(4)鼓励同桌大胆交流,即使批改错了也没关系。
(5)同桌解决不了的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中组长或大组长组织讨论解决。
2、组间交流,扫清障碍。
(1)中组长与小组长迅速交流答案,并在中组内交流,解决部分小组认识中的共同错误。(2)中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认知矛盾提交大组长,大组展开交流讨论,再解决部分中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3)大组长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即将问题提交老师。
(4)各组长要同步做好记载。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好各组的学习评价。
3、小组展示,生成问题。
(1)通过组间交流,完成基础梳理和定时作业。要求学生作业用蓝色或黑色钢笔书写,小组、中组和大组批改时用红色笔书写。
(2)各组长将正确答案标示在老师指定的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或发言辩论。(3)教师摸清各大组长在组织交流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讨论中新生成的问题。第三步:点拨。(约12分钟)
1、学生发言,师生评议。
(1)通过组间交流、批改,正确的或不能确定的答案及问题已经比较清晰。
(2)教师不要忙于给出正确答案,鼓励学生发言表明对正误的再认识或看法,摸清学生思维方向和思维障碍,引导学生自解疑难。(3)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对学生中好的思维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2、教师精讲,解析疑难。(1)学生已懂的不讲。
(2)超出学生认知能力,即使讲学生也难懂的不讲。(3)发现极个别学生的问题,不集体讲,进行个别辅导。
(4)采取最优的方法,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抓住关键,抓大放小,精讲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让部分学生产生顿悟。教师的讲授必须把对方法的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而不是把结果呈现给学生,讲得透,点得活。第四步:反思。(约10分钟)
1、当堂作业,现场批阅。
(1)适量、分层布置教材中的作业或教辅(学案)上的作业,因人作业。(2)学生独立完成,不组织组间流动交流,同桌间个别问题可轻声讨论。(3)对先完成的,教师可先当面批改,以激励学生快速完成作业。(4)教师深入学生中检查、答疑、解惑,同时了解本堂课的教学效果。
2、及时整理,强化记忆。
(1)教师用1分钟时间归纳总结本节的内容,规律,公式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记住并在后面的巩固学习中进一步掌握。
(2)学生反省所学内容与方法,寻找需要进一步质疑之处,同时将所学内容与原有知识基础联结成网。
(3)学生整理笔记,及时记忆或消化理解。
四、精心设计《学案》,灵活应用模式 有效的课堂源于有效的积极的教学设计。我们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具体作法是,首先鼓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学习内容按照教师创设的情景进行自主学习;如果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个体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果个体研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索学习,对疑难问题积极思考,不断尝试物理研究中的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再提交老师帮助。在合作研讨过程中,鼓励小组内成员间、大组集体间,将学习结果交流展示,大胆质疑,相互补充,相互竞赛,直至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师的点拨讲解要根据学情适时介入,当好导演,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积极引导好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学生已学懂的坚决不讲,无论怎样也学不懂的坚决不讲,确保课堂实现精讲、精炼、精评、堂堂清的教学佳境。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对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新课程理念下对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要】建构主义最早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发展认识论”中提出来的,并在维果茨基的“智力发展基础”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基本教学理念是:就知识的性质而言,知识是个体构建的,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就教学的性质而言,教学活动是一种有创造意义的活动;就人际互动的性质而言,个体在知识的构建中必须依靠集体的共享或协商。这些特点决定了建构主义教学活动所应具有的特征,也就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特征。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学模式
一、适应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几个基本理念
(1)教学目标多元化,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组成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建构主义把人类知识经验分为两类:结构不良领域与结构良好领域。结构不良领域有两个特点:一是知识应用的每个实例中,都包含着许多应用广泛的概念在相互作用,即概念的复杂性;二是同类的各个具体实例之间,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即实例之间的差异性。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经验一般指规范的、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来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课堂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并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的、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地构建内部心理表征及新意义的过程所谓构建,美国心理学家威特罗克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脑不是被动的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的收集、接受、解释和理解信息。这就是说主体对新知识的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理解新知识,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同化,即使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与结构中的其他部分形成有机联系,从而使新知识的意义在心理上获得构建;另一方面,要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整和,通过纳入、重组和改造,构建新的认知结构――顺应,即原有的认知结构,由于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冲突和重组,更加分化和融会贯通,从而获得新的意义。可见学习的构建过程也是双向的:一是构建新知识的意义,二是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重新构建。人的认知水平的提高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构建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新知识的积累过程。这也是传统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所在。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建构主义认为,合作交流,可使每个人共享他人的见解,便于学习的广泛迁移。因为在建构主义看来,每个学习者都是以自己的经验背景去接受、理解知识。不同的人对同一知识点的心理表征是可以互不相同的。对于每个个体而言,由于受自己经验的限制,只能理解到事物的局部或侧面,而事物是多元的,具有不同层面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必须加强相互合作,相互交往,这样学生才能全面掌握知识。正因如此建构主义提倡具有社会性的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学习者共同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和交互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多数的学习应与具体情境相关,在解决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的知识将更丰富、更有效和更易于迁移。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脱离具体情境的,由此而导致学生只能应付考试,而不能将知识迁移到复杂的真实的情境中,用于不良问题的解决。应此新的国家课程标准规定,新教材的内容应与具体情境紧密联系,要求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任务,并要问题解决的探索性。
二、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以及具体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活动程序和方式。常见的数学主要教学模式有自学――指导模式、目标――导控模式、情――知互促模式、引导――发现模式、示范――模仿模式、创造性教学模式等。
课堂教学模式不是唯一的,更不是僵死的,我们应该学习模式、超越模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具备的特征如下:
(1)课堂教学内容源于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情境,处理好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关系。
(2)教学目标真正的多元化,要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探究学习融合到知识与技能目标中。
(3)课堂教学必须有学生主动参与,能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富有个性的学习。
(4)教师的角色由主宰者、指挥者向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
教学具体落实到一门学科、一种具体的教学活动时,则是一个个教师和学生的实实在在的个体行为,它是根据一般教学模式进行的再设计、再创造的活动,是一般教学模式的活化,一种独特的风格。创造教学上的独特个性是对传统模式的超越,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倡创造性的精神的背景下,教师更应该理直气壮的摆脱模式的惯性与定势,在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上标新立异,以形成教师个性突出、特色鲜明、千姿百态的教学风格,开拓多样化的教学之路,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感受着全新的方法,全新的气息,充分享受知识奥妙无穷的乐趣和教师不拘一格、生动活泼的教学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