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经验用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经验
克山县发展乡中学
刘国锋
地理作为新课改条件下一门综合性较强、知识跨度较大的学科,如何有效实现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对接,进而实现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至为重要。为此,探讨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问题与对策,对于我们有机地结合地理新课标,有效提高学生地理应用能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新的形势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学生的政治思想、社会观念、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方面要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变化和要求,必须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来完成。
一、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初中地理不是中考学科,部分教师积极性不足,学生不愿意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在统计学生成绩时,很少统计非中考科目的成绩。因此,学生无意识地会产生地理不重要的想法。更有甚者,看到学生在学地理等“副科”,极少数班主任甚至还会劝告学生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些科目上,应集中精力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另一方面是有些地理教师教学责任心不强。由于地理、历史、生物等科目没有升学压力,再加上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学生兴趣不浓,所以有些地理老师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平时的教学也只是应付,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2、专业教师匮乏,教学效果欠佳。又一次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十一放假回来和我说:“教我们地理的老师不会画地图,原来是在初中教英语的”。由此可见,部分学校对地理教学重视不够,不少优秀地理教师脱离了教学岗位,部分地理教师兼职其他课程,部分农村初级中学甚至连一名专职地理教师也没有。由于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造成部分科任教师不熟悉地理知识,又没有受过地理教学技能训练,其结果只能是照本宣科,教学效果欠佳。这样势必影响到学生未来的知识结构及可持续全面的发展。
3、初、高中教学严重脱节。自从地理成为高考科目以后,高中地理的教学任务就明显加重。而初中地理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仅作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出现在教学中。即使正常开设地理课,教师、学生也因它是“副科”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有好大一部分初中毕业生不会看地图,不知道经线、纬线,搞不清楚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臵,甚至分不清当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而高中的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知识的联系十分密切,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内容也不尽相同。初中是区域地理,高中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初中的区域地理是学习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若没有初中地理的基础,高中地理就成了空中楼阁。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严重缺乏成了高中地理教学的最大困难,致使在高中教学时不得不重新给学生复习初中地理知识,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
二、解决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几点建议
1、加强行政干预,确保中学地理教学的正常进行。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性问题:要督促学校严格按照中学课程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坚决制止有些学校滥砍、滥占、滥挤地理课时和压缩地理教学投入的不良倾向;要有效地制止中学地理教师的流失,稳定教师队伍,按要求把课程开齐,课时开足。许多发达国家,中小学地理课时一般都占总课时的6%左右,而我国中学地理课时只占总课时的2%。为此,在中学加强地理教育,充实改革地理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地理教学课时数,是一项值得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2、使学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着想。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其优势地位是别的学科不可取代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集中体现了我国地理教育思想的精髓。因此学校和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不能因重视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不能因计较个人的得失而影响了学生的前途命运。学校要使所开设的各门学科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不再被人为的分出“主科”与“副科”,而要让学生根据国家的要求和个人的特点、兴趣爱好,决定必修哪些科目、选修哪些科目。
3、中学地理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提高地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当前,由于受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厌学地理的倾向,这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克服这一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很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并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意教学艺术,努力捕捉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一个教学环节能紧扣学生的心弦,磁石般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针对初中地理区域性、实践性强及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合理、巧妙地安排“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练习”等活动内容。针对高中地理理论性、综合性强,兼具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改单向的“注入式”为双向的“反馈式”,在课堂中变单纯的“听讲式”为多法“启导式”,知识的传授从“封闭式”的照本宣科转向“开放式”的旁征博引。丰富其教学形式。
4、改革当前不合理的教育评价体制。《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若教育体制不改革则其他的几个方面就很难有所改变。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除了学科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无论怎样的分类,这些都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方面,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应储备的素质。落实到地理课堂教学中,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5、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机械和教条,一概而论,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环境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采取适当办法,将广泛宣传与个别教育结合,平常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家普遍受到教育,思想得到提高,比如把谈理论与做实事相结合,讲原则,讲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走进他们的心灵。教师如果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臵,与学生之间就会有难以跨越的鸿沟,心与心之间就有了隔阂。要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处在完全平等的位臵,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的内心感受,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内心接纳你。只有这样,在他们陷入困惑和遇到困难时,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你,他们就能够敞开心扉,向你讲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让你感同身受。这样,你就能把握他们的不良的心理状态,可以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他们,达到解除不良心理状态,清除思想障碍的目的,使学生心理健康。只有这样,才能使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工作变得可亲可近,极具人情味。
三要树立先进典型,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结合创先争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好的榜样,让榜样的无穷力量影响到学生,以达到塑造学生灵魂的目的。因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可以开展光荣榜上有我,我是最棒的等创先争优活动,及时树立先进典型,对先进人物如劳动积极者、拾金不昧者、助人为乐者、爱护公物者进行宣传,在学校、在班上营造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良好氛围。用先进人物良好的品行、情操和人格去感染他们,教育他们,这样才能使其心悦诚服。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发现、培养和宣传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可以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以此来凝聚、团结、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总之,要使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走向正轨,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我们牢固地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充分认识地理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使地理教育走向正轨。所以,全面贯彻好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确信初中地理学科将充分发挥出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有的重要作用。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唐村中学 张向宁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教学改革也跃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教学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个体潜在的内在学习动因,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体最大的创造力。笔者以地理学科教学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因,谈谈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亘古至今的终极目标。
一、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五、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主权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例如在“南海诸岛”的教学中,南海诸岛,绝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滩,岛屿不多,其共同点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岛海拔不超过15米),面积小(最大永兴岛仅1.85平方千米),南海诸岛分布范围展布在南北纵长1800千米,东西横宽800多千米的南海广阔海域,约16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管辖“蓝色国土的一半还多,其主权方面政治意义可想可知。同时从自然资源方面思考,岛上长夏无冬,林木繁茂,海岛众多,鸟粪积藏量十分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机肥,具有相当的经济开发价值。再者,之所以聚集众多海鸟,缘于就近海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所以这里也是中国第二大渔区和重点开发渔区。第四,据科学勘测表明,南海盆地如同其他海底盆地一样,均已发现有大型储油、气的地质构造。因而保卫南海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珊瑚小岛,其意义远不在于小岛本身,而在于它是扞卫国家的领土主权,保卫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丰富的石油及矿产资源。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3、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则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通常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许多发明创造,最初往往源于想象,以往在人们看来似乎异想天开,而今经过研究都成为现实,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突发奇想,作为教师首先应从保护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护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尽管在今天用台风发电还是一种奇想,但有谁能肯定,明天不会成为事实呢?为收集雷电而献身的富兰克林,用自身体温去孵化鸡蛋的爱迪生,当时不也是被人们视为疯子吗?例如学生在学习季风气候中的“台风”这一知识点和第七章风能发电之后,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风能发电,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台风发电呢?台风来时,往往是狂风暴雨、停电、交通中断、通讯受阻,给人类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损失。如果把台风用来发电,便可化害为利,保持通讯畅通„„”在我看来,这就是可贵的创造性思维。如果这时候对学生这种“无稽之谈”进行批评甚至取笑,那么,势必会扼杀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的积极性,因而必须采取肯定的方式给予鼓励。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如,学生中有人喜欢集邮,一张精心设计的精美的邮票,可产生种种相关的联想:如从“引滦入津”的邮票引导学生联想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与分布和利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提出南水北调?从“矿石”邮票引导学生联想我国矿产资源的种类、储量、分布。只要因势利导,利用邮票中诸多与地理知识相关的题材,引导学生就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联想,自觉地思考。事实上就我国发行的邮票而言,如果不是受发行时间和学生个人藏品的局限,初中许多部分的地理知识都可以从邮品的不同角度反映出来。利用这种想象,通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个或一系列新的事物的表象观念的出现。只要引导得当,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等心理活动,体会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较为全面系统化的地理知识,而且这种知识或能力的形成,受原有基础的局限很少,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邮品的熟悉程度。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曾指出“过去一般人认为高智商就等于高成就,研究表明:人生的成就至多只有20%归于智商,而80%则受情商的影响。”情商是人生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各个层面。通过对邮票画面的地理知识题材的想象、联想,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由此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正是一种情商的牵引,其间的努力正是要实现从20%到80%之间的转化。
【结论】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这里借用某位名人的话说:“庸师向人奉送真理,名师则使人发现真理”。“送鱼”固然鲜美可口,但终究是暂时的,而“赠网”才是永久的,它促使你学会怎样捕鱼,并将受益终身。
第三篇:浅谈初中地理教学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
地理教育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笔者就初中教学中,如何搞好地理教学,谈只言片语。
一、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想素质
地理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内容,就是爱国主义、国情国策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和法制教育。
(一)紧扣教学内容,画龙点睛,激发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情感是在许多情绪体验中产生的,是在对祖国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地理课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职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十分丰富。
我国地理疆域辽阔,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欧洲,或40个英国,或18个法国,或26个日本的面积。是世界第三大国,又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山河,气象问起,处处惹人生恋。“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南国春色;“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之冬;“三秋桂子,十里荷香”的西子湖景;“浪水叠锦,苍崖翠壁”的松花江;“碧莲玉笋”的桂林山水;雄伟壮观的“三山五岳”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江山如此多娇,怎不令人为之倾倒、为之自豪!这些油然生爱自然地理景观,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国情国策教育
结合我国的地理国情,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当前,我国资源“红灯”亮起,电力、石油、土地和水资源等最普遍的资源紧缺。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懂得今日的国情,为今后自觉执行国家政策奠定基础。
(三)环保教育
环境是人类的产物。人类出现以后,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得地球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要通过地理课程,教育学生更好地保护地理环境,我们地理教师,也应该通过课堂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明确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四)法制教育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我国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虽说法律法规已公布实施,但是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可见,要想让每个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就必须从思想上提高他们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学生抓起,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长大才不会做出违法行为。
二、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一)以图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学挂图、课本图、地理景观图、地理模型等,让学生通过接触那一张张五颜六色的彩图,一幅幅精美流畅的版图版画,产生欢愉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思维动机。此时教师再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形象生动、灵活多样的悬念和疑问,学生定会产生迫切的探究心理,思维活动也会迅速进入活跃状态。例如,学习《地球的形状》时,我通过一艘船的航行,启发学生思考:当船离我们越来越远时,你最后看到的是船的哪一部分?当船离我们越来越近时,你首先看到的又是船的哪部分?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思索状态,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以图构建图,发展形象思维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和信息,从而这些地理信息要让学生在大脑里构建起来,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尤其是版图版画,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图像上,使繁杂的地理事物成为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例如,学生在学习长江、黄河、干支流概况,及流经省区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看图,然后在黑板上绘出长江、黄河干支流简图,学生讲述教师标注。这样讲繁杂的知识简单化、直观化,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记忆也快。所以在教学中,除注意长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识图、读图、析图、用图外,还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记图,让学生自己能够建构大脑的图像知识系统,达到需要时,大脑就会自然地形成所需要的信息,这就实现了知识积累和运用的和谐。
(三)让学生创绘地图,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精心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地图,逐步提高读图识图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图示思维结构,学会识别各种应用地图,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绘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与能的统一,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我在给学生讲《大洲和大洋》这一内容时,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七大洲、四大洋各自的位置,而且要求学生自己能绘出它们的简图。那么,绘制简图的过程,学生就会有创造。在讲初二的《中国自然资源》知识中,我还要求学生根据我国资源的现状绘制漫画图,如《小鸟的哀求》等等,学生会有兴趣,创造出了不少极具特色的漫画图。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还给予学生发展创造的空间和机会。
(四)开展系列的活动
1.举办论文、图片展览,开辟可爱祖国专栏。根据地理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当地见闻,让学生写一些小论文,搜集祖国四季景观和经济建设的图片,定期展出或者互相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为学校开辟的“可爱的祖国”专栏投稿,定期更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得到升华。
2.举办多种形式的地理知识竞赛。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内容包括图片文字、数字题目以及游艺项目;形式为必答、抢答书面答卷等。比赛以班级或者年级为单位,优胜者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思维,收获了快乐。
3.组织学生收听、收看电影电视。利用闲暇或者根据教学需要,可组织学生收看《祖国各地》《动物世界》等节目,从中摄取知识,开阔眼界、了解祖国。如电视片《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不仅是了解长江、运河的知识,也昭示了祖国的伟大,那史诗般的解说词更是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爱国之心。
4.开展实践活动。地理学科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很广,课堂教学受时间限制,教材中的地理知识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理解,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地理小模型的制作活动,地理兴趣小组活动,特别是可以利用乡土教材组织学生到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展示其才华提高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献身地理学科的精神和创新能力。
(责编 田彩霞)
第四篇:初中地理新课改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初中地理新课改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宁安市三陵学校 李金彪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着内容多、教学课时少、知识体系复杂、难度较大等问题,再加上地理在初中阶段被视为中考分值较少的副课,导致学生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以机械记忆为方法,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从而导致学习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地理能力差,考试成绩低下等不良后果,直接影响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和高考成绩,进而影响了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如何改进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考试成绩,使学生变得会学、易学、乐学、想学,已成为每个初中地理老师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个初中学校教育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新课改,首先带来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的变化。地理教育是使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未来的教育越来越将成为终身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获得综合素质学习、提高的能力,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需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育职能不再是现在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也包括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等。地理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从老师教学生学到学生主动地学,是教育发展和现在的课程改革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这个任务比单纯传授知识要艰巨得多。因此,作为现代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时刻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学习的方法,而不仅是那些规定了的死知
识。寓学法于教法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因此实施自主学习、学会求知是新一轮课改的基本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就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的培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某一科成绩优异往往是因为他对该学科有兴趣,积极主动学习的结果。因此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教师应长期不懈的从多方面引导和诱发。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手段要丰富多彩,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板书设计要合理美观,教学过程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身边的地理,学到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比如:在讲解森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森林是循环性的。可是有些地方怎么会出现荒漠化呢?难道它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这种做法就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会自主的运用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点儿也不错。
二、融合的师生关系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中心,是知识的拥有者、道德的裁判者。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也不佳。现在新课改的理念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新兴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双向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与学生交朋友,并同他们一起讨论商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产生成功和愉悦感,产生对待学习的积极心态。例如我在讲“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与人文差异时,这节课学着并不难,但东西多。在完成课后活动题时,我与他们一起探讨争论有关南北方的不同,课堂气氛异常的活跃,我感到很成功。后来我在课后反思中写到: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也很重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使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领路人。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三、鼓励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手段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指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进而去思考问题。记得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就要提倡鼓励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并逐步做到善于提问,从而使课堂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刚开始时我们不要计较问题的质量。同时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多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激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自主的学习。我在讲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时,说这两个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时就有学生提出质疑:我们中国不是走社会主义制度吗?香港和澳门不是我们的领土吗?为什么是走资本主义呢?就这个问题我们师生讨论的热火朝天,使教学达到了高潮,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效果。这就是学生的质疑起到的作用。
四、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适合自身特点的一系列
措施、手段或途径。它是顺利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与基础。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学习方法有:图文结合法、读图分析法、图文转换法等等。而学习习惯是学习方法经常化的行为表现,教学实践表明: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也是学习方法正确,学习习惯好的学生。所以我们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养成一下习惯:读图用图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章节总结的习惯、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课堂内外结合的习惯等等。这对学生的学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尊重和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素质教育一反传统的“师道尊严”,倡导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放下先生架子,肃清师生的严格界限,师生之间要有相亲相爱的关系,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能教学相长。教师一要虚心,二要宽容,三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尊重学生,将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主人和主角,才能使其愿意学习,主动参与。毫无疑问,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以愉快的心境,和蔼的表情,温和的语调,精炼的语言来营造和谐而融洽的教学氛围,从而充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地理学习新课改实现了课本与现实的对话,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的学习充满着时代气息和旺盛的生命力。
新课改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初中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在教育的前沿阵地上,一定要时刻不忘:要授学生以渔。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土河中学教师 王和平
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变得十分轻松。”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