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论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素养不同于素质。按一般的理解,“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此次课程改革,许多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采用了“素养”一词。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还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至于大家为什么不用“素质”而用“素养”,可能是因为“素养”一词,较之“素质”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技能,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那么,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拓展视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它的内容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二、通过积淀,增强文化底蕴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抛弃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理解,轻视识记背诵。我们的改革并非要改掉传统教育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而是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 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激发情感,增强感知能力。情感在文学教育中有特殊作用,教师的教学情感、作品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要用饱满地热情,真挚地情感,牵引着学生步入文学殿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创设一种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领着他们登堂入室,去发现美、认识美。
2、加强训练,提高表达能力。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个体感知体验,又要重视学生的理性分析、口头表达。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口头语描绘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分析作品美的结构、美的语言,分析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得到的思想启迪。通过口头表达,使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模糊的、不大鲜明的文学形象,经过梳理后变得更清晰、更鲜明。在分析鉴赏的基础上,推荐有关评论文章让学上阅读,让学生了解别人对作品的评价,参考别人的见解,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所要传授的意思。
第二篇:论语文教学
新课改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指导尝试
几年来,新课程教学改革轰轰烈烈,成效显著。作为教育教学前线的普通一兵,我积极地投身于这场教育大变革之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运
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新课程的课究竟怎样上?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知识是我们送给学生的,还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的?我们组织的语文课堂的讨论是否真的有效?课改开始时,我和其他语文教师一样也有着深深地困惑。让我倍感欣慰的是,通过培训、学习和实践,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在这次新课改中,我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的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新课改的实施为契机,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但是在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希望学生顺从、听话;于是就有了老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
照着练,不爱用心去创造。
要使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价值观,真正把课堂的主动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地发挥,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体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说。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
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为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运用,而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体发展性为主的教育评价观、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观”,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进行语文的自主学习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
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语文课的自主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解读和评判,才会有自身深刻的感悟和启迪。我常想:如果学生连语文课都不愿上,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最
大的败笔、渎职和悲哀。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层次、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认真解读文章,使课堂学习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如在学习童话《犟龟》一文时,就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一组问题:犟龟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然后再问:他要参加的是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可是,它最终参加的却是狮在此基础上,我继续设问、启发:他虽没有参加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但有一点是它是有收获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可以不费劲地回成功的意义到底何在?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使学生在自己的诱导下,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反复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
点很容易地就解决了,同时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以课堂讨论或辩论为多种展示形式,努力营造有亲和力的语文课堂教
学气氛,促进合作,促进各个学习主体的主动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以学定教”,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并通过与老
师、同学的交流激活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其次,我积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自己的“教学目标”改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授课时,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辩论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指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服务者”,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习文言文《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庄公真的‘鄙’吗?”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辨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同时,引入文言
文《马说》进行比较。
四、以写作为依托,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
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他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和表达,而这种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究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
如在学完小说《故乡》之后,同学们就写出了《我说闰土》、《我眼中的杨二嫂》、《新时代的故乡》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人物形象,从而带动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以及写作能力的提
高。
五、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坚决避免“放大羊”,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
程进行合理调控,避免师生走入误区。
1、学生的课堂讨论不分难易,甚至无价值的问题也讨论。
2、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讨论,避免为了完成无实际意义和效果。
3、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定位于学生的“学”上,每节课应让学生学有所得,但不可学得过多,有时一节完美的语文课完全可以有些遗憾之处。
4、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过分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的自学过程。新课程形势下,语文教学重心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转移,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的淡化,相反对教师的自身
素、驾御课堂的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学困生毫无发言权及立足之地。
6、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偏离语文教学的特点搞苦求所谓的“创新”。
实践证明,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中焕发了极大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他们的主体
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资料]:
1、《以学为主,和谐发展》 山东省教研室 语文教研员 张伟忠
2、《新课标研究及实践中的有关问题》北京《语文建设》 主编郑 浩
3、《教学是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过程》《人民教育》 余文森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范文)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最终确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又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下面我将谈一谈我平时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一、设计预习卡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中提到学生学会学习指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的综合表现,具体有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而预习卡的各项设计正是围绕着这些要点而进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能有效的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动适应“互联网+”的社会趋势。
自从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面对这群古灵精怪的小不点儿,我就开始酝酿怎样带领他们走进预习这扇大门,而我的计划正式实施,是在他们成为小学生两个月之后。我设计的预习卡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下面我带领着大家一起看看预习卡的内容。
“我会读”板块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识字能力。要求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家长倾听后签字或写评语。家长对孩子有了关注,他们的学习劲头也就更足了;“我敢猜”板块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主要针对古诗学习,让孩子们大胆猜测古诗相关内容。“我想画”板块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想象力。通过画笔描绘他们脑海中的课文,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将语文和美术有效整合,这是一种多么美的享受!为了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我在预习卡的最后,加入了“日有所诵”的内容。每天放学,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校园里,一首首清丽的小诗,被稚嫩的童声熟读成诵,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除此之外,还有“我想问”和“我知道”两个板块,主要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同时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到了二年级,又增加了“我会查字典”“我会编故事”等板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我会编故事”后我加了“选作”的标注,为的是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对预习内容做了分层处理。
如今,我的孩子们接触预习已经将近两年的时间了,灵活多变的预习作业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习惯甚至是盼望,他们喜欢这种能够展示自己个性的预习,喜欢这种能看得见的预习,喜欢这种能让学习更加高效的预习。
二、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在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方面提到了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思维导图的学习和利用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清晰、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而做出选择和决定。
下面说一说我是如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教学中的几个例子。
三、创建班级课程,积淀学生人文底蕴 核心素养中提到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基于此理论基础,我班从一年级就开设了古诗新唱这一班级课程,每周的早读我都会抽出十分钟时间进行古诗新唱的学习与复习。孩子们对古诗的认识不仅停留在背诵上,而且在理解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之上,用歌曲的形式唱出来。通过跌沓起伏的音符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也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形式让学生们易于接受我们的古典文化。在发现文化艺术之美、感知文化艺术之美后,能够欣赏美、评价美,培养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四、策划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实践创新
人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性。学生在校处理好自我与同学、老师的关系,能够做到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互帮互助等,才能为他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动手实验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比如在讲授《神奇的耳朵》这一课时我们的授课地点转移到了操场,让孩子们闭目静心侧耳倾听,使得他们更好地理解耳朵的神奇之处。
在组织教授如何写观察日记时,我们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开心农场”,学生们自己带种子,自己负责松土、浇水等活动,一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二可以在劳动中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三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在这种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
在学习安徒生童话那一单元,我们安排了童话剧的展演活动,学生们自己编写剧本,里面有好多的网络用语,经过创新的剧本精彩不断,在安排角色的时候学生们能够团结一致,根据个人能力能够做到取舍,而不是争着演主角。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五、开展综合测评,促进学生健康生活
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评价,如何评价学生才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评价标准不是只有分数。所以我在期末评价时采用过两种形式,一是为每一位学生写一封信,里面包括他这一学期的整体表现,不管是学习还是和同学之间的相处,还包括对她的期待和鼓励。孩子们收到信之后特别激动,我的第一波学生现在已经上六年级了,可是他们还依然保留着我写给他们的那封信,有一个男孩儿曾调皮地跟我说:“老师,我要把这封信好好留着,以后当传家宝传给我的孩子。”当然家长也会看到这封信,在之后也看到了他们的回信,满满的感激和真心的誓言。另一种形式是综合测评表,用照片纸印的,一面是我们那一年的全班合影,另一面是综合测评的各项指标与闪光点的记录。当然这也是利用了我们班的便利条件,因为有家长专门做广告设计。
教师的这些综合测评有利于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六、总结
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实施,对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它需要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理念上和方法上实现新的探索。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彰显,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素养的提升。
第四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教育
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教育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个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作为教师,怎样实现从“知识本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呢?走进课堂,依然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度重视,在现实的教学中却遗憾地缺失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渗透核心素养教育呢?
(一)转变观念是知识传授与思想方法教学结合的根本。
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等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因此,我们首先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充分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使用数学
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策略,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知识传授和思想方法教学之间的关系。如果把数学知识看成是金子,那点金之术就是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线教师,一方面要明确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比掌握单纯的数学知识,对人的发展来说更有用。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技能是融于一体,思想方法以知识为载体,知识、技能以思想方法为灵魂,相辅相成的。
(二)钻研教材是知识传授与思想方法教学结合的基础
数学教材体系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明线;另一条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蕴含在教材中的暗线。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了解教材,要深入分析教材,把隐含于数学基础知识和解决问题
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挖掘出来,使其化“隐”为“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有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逐步领会数学思想方法。
(三)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呈现结合
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发展过程。像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忽视这个过程,就会失去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契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只能是孤立的、零散的,没有灵魂的僵化的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本身,而且要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发现、推理过程,从中领悟思维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就是鲜活的,可迁移,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得到质的飞跃。
第五篇:论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湖南省澧县雷公塔中学 曾庆忠
[摘要]中华民族文化中有许多优秀传统美德。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传统美德的教育,因材施教,深刻挖掘教材内涵,合理进行情感熏陶,从形式到内容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美德健全人格
中华民族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勤俭节约,敬老爱幼,谦虚谨慎,孝敬父母,不畏强暴,舍身取义,热爱祖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无一不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在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肩负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在的语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一方面是学生对传统美德的不屑,他们在老师的字词句篇的割裂中成了填字游戏的高手,为了获取高分,只注重文字技能的形成;另一方面却对韩剧,麦当劳,日本漫画津津乐道。特别是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增多,部分家长对独生子女的骄纵,溺爱,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学生理想前途观念淡薄,怕苦怕累,不知节俭,用个人主义代替集体观念。在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入侵下,中华传统美德慢慢在青少年中失去一席之地。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作为祖国语言的传授者,我们有责任“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仅仅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还要“传道”: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通过对传统美德的深切感受,形成自己博大的胸怀,健全的人格,以达到以文育德的目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呢?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人人有责。语文教师更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使命,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从灵魂身处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第一,把握教材,挖掘深刻内涵,从形式到内容上让学生感受中华传
统美德的魅力。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初中教材中精选了若干古诗文。正
确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古诗文中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
熏陶,在字里行间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怀;《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伟大情操;《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美德;《观苍海》中的“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等,这些诗文读来就能让人心潮澎湃,引发共鸣。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合理点拨,就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
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在现代文的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内涵的挖掘来
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鲁迅用文章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告诫我们“不
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背影》中透露的深沉的父爱;《雷
电颂》中的奔腾激昂,《斑羚飞渡》中的厚重博爱,《我的母亲》中闪
耀的人性光辉,这些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极好材料。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文章脉络等,把握传统美德教育的切入点。例如在《木兰诗》教学中,我们可以分析:木兰为什么从
军?从军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争取和平自由。木兰为什么辞官?因
为她不贪图功名利禄,以及她对亲人家乡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这
是木兰形象的闪光点,集中体现了木兰最优秀的品质。在《鲁提辖拳
打镇关西》中,有鲁提辖的著名“三拳”,从表层分析,他表现了鲁
提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分析,他的这一英勇行
为,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判断,我们通过对“三
拳”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憎感和正义感,批判地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第二,因材施教,合理感情熏陶,让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首先,通过学习名言警句,进行哲理昭示。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言警句,让学生背诵这些名言警句,感受
古人先哲们的伟大情怀,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体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深刻哲理;懂得“业精于
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人生修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
雄”的人生哲理等,并把这些名言警句条幅挂在教室里,让学生时时
感受,不断激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还可以通过名人故事或作者时代背景的介绍,对学生进
行情感熏陶。例如,在教《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时,介绍辛弃疾
抗金事迹,让学生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中去体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
吹角连营”的英雄场景。学习毛泽东《沁园春<雪>》时,介绍伟人毛
泽东的事迹及写作背景,让学生领略伟人的无限胸襟和豪迈气概。
另外,通过写小作文、日记或读后感,让学生把自己对传统美
德的体会融入自己的笔端,记录下自己的瞬间感受,让学生的心灵受
到教育和熏陶。
第三,创设情景,改进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具有合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伟大
人格。
首先要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不断改
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愉快地接受传统美德熏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选取音乐和电影片段,服务于教学
情景,让学生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和美
妙,愉快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千古美文吟诵比赛,演讲比
赛,大作文,小作文竞赛,每日一格言,座右铭比比看等一系列的活
动,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热情。
其次,教师的人格示范也很重要。一个具有人性魅力的教师将
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为人师
表,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对学生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
响。教师的人格示范开启学生敬仰、神往崇高人格的大门。
只有这样,一个学生身处具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之中,感受着中
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教师高尚人格的影响下,这一系列的外
因作用于内因,就会使学生形成具有高尚人格的人。这样的语文教学,才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2、胡子雄.《新课程实践中语文素养的浸润与内省》——《湖南教育》2006.113、李佩英《语文教学应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当代教育论坛》2008.64、卢阳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