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动能和势能的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讲机械能的各种类型,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难,但是内容较多较杂。
因此,在学法上,引导学生运用
1、观察法,2、阅读法,3、讨论法,4、训练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在观察法方面,主要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和链接的几个动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他们有观察的兴趣,没有观察的良好方法,往往看了却没有多大收获。以后需要在这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在阅读法方面,我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能量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弹性形变?”以及“为什么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让学生阅读较少,要求阅读的问题也简单。在讨论法方面,我让学生展开了较多的讨论,比如每看完一个动画我都让学生讨论动画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的讨论效果是很好的,但是讨论放不开,有的同学不参加讨论,不善于同别人合作。在训练法方面,主要是让学生做了一份达标检测题,这些题题量大,题目的选择也较好,只是在处理时方式没有变化,显得较平板。
整个教学显得比较流畅,学生配合也较好。从中反映出的不足之处有:
1、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本打算让学生在观看动画和教师相关的演示实验后通过自己的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好是自己的结论。但是学生只满足于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语言总结自己的所得。我想这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课本为本进行教学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确的观点,并且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失误和错误进行嘲笑。
2、在训练方面,我所选的题目典型,尤其是其中的讨论题,对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觉得漏掉了一个方面,那就是在机械能的组成方面没有设计一道相关的计算题。对于“机械能的组成和单位”的巩固就显得不够。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动能和势能课件(推荐)
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 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 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 动能和势能
【课题】动能和势能
【重点和难点分析】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 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 的能量越大。
2,新授课:动能
1),动能概念的建立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距离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实验步骤2:观察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木块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相同,钢球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综上所述:物体的动能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3,新授课:势能
1)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重锤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出物体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势能(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以地面为参考,来分析重力势能的)
学生从实例中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2),弹性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建议学习方法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分析压缩弹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实例;列举并分析弹性势能大小比较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实例。
4,新授课:机械能
讲清机械能上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其中统称的含义:表示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即机械能有两种表示方式:动能和势能。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板书设计】
第三篇: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1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电荷》这节课上完了,由于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现在心情仍在起浮之中。本节课给我的启示是很多的,可以说教学实践中又多了一次历练,收获很大,下面就我的感想总结如下:
一、要深入挖掘教材,课前充分备课
自己从教五年了,“电荷摩擦起电”一节课以前用旧教材上过,自以为十分熟悉了,但在备课过程中,自己一遍遍地阅读研究教材,才发现新教材改了很多,把以前三节课的内容压缩成一节内容,而且把摩擦起电的原因的内容删掉了。这节课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第一节课,摩擦起电虽然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中已经学过,但是在初中阶段有必要从头讲起。因为从电的发展史来看,人们首先得到的是静电知识,从电学系统来看,静电是电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为以后的电学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开个好头就显得非常关键了。如何上好这节课需要动一番脑筋,必须做到教学内容、实验、学生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尤其各部分知识的衔接和过度上要做到自然。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个好的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教会方法,教师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的习惯,以便把自己的教学理念更好地贯穿在教学之中。课上课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平时自己在教学中坚持得还好,课上显得比较轻松,学生学习效果也较好。让学生做实验探究时,教师要做适当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并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明白了,就无需老师再讲了。而我这节课中由于我校没有足够的实验器材,没能分组实验,只是做了演示实验,而且讲的较多,没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动手做实验去探究,这是以后要加以改进的地方。
三、要恰当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做实验,做好实验。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必须处于辅助地位。在以往作课时自己做了些幻灯片,可使用后发现效果不好,好像为了放幻灯片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严重束缚了教学活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有时我们是不能预知的,这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是一个考验,按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上课,感觉教师会被课件牵着走,影响教学效果。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会使学生感到学的知识可信,且印象深刻,考虑到32中的实际情况,我放弃了课件,把重点放在了演示实验上。
四、学无止境,不断完善提高教学水平
1、在学生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实验方法。在这点上没有设计好,应该事先做好学案,或用小黑板列成表格,在做完实验后让学生把实验现象填写下来。做课过程中的实验现象较多,学生记不住,归纳起来就显得乱了些,也容易出现偏差。
2、这次讲课中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效果不好,这主要是跟温度有关,另外再加上自己手上有些出汗,但实验效果还算不错。
3、课堂达标检测未能安排好。(在学校的试讲时安排了一组试题,并做了讲评)
4、语言上还要更精练些,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
5、板书书写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出现一个漏字,还好并不影响知识的准确性,这方面以后还要加强锻炼。
总的来说,感觉这节课整体上的把握不如在我自己学校里的试讲效果好,参加这次活动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得到了历练,收获很多,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提高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2
讲完《电荷》这节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体会:
(1)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出来。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学生是教学认知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认知的主导。在这节课上,由于我的设计和在课上的教学行为处处体现教师的行为的示范,替代了学生的意见表述、思考、讨论,没有给学生说话的时间,“让学生观察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也许正在思考,而教师就迫不及待的演示了结论,从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2)实验的演示不太成功,原因是实验的准备不充分,实验的设计过于墨守成规。这节课带电物体的吸引和排斥实验,应该是三个,只做成功了一个,教师对实验的研究不透,不深,不能把这个实验设计成用其他学生常用的三角尺等工具来做,没有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学生只有亲身经历过的,对他们来说印象是很深的,是不容易忘记的。
(3)对多媒体计算机过于依赖。过于看重计算机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学生认知的是客观世界,是现实的。用Flash动画代替了学生的实验,学生只能从假象中学习,但是,对现实中的器材的操作、以及产生的现象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也可能带来失败,学生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师用计算机是好事,比以前的干巴巴的讲授要形象多了,但,对于物理这门实验科学来说,重点应该放在实验上,放在动手动脑上。
(4)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没有体现出来。关于原子结构的内容是了解性的,比较简单,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用讲授代替了,电荷相互作用实验、电荷在导体中移动实验结论是要让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完成的',教师只让个别学生总结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来的及参与到探究讨论中,这些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是今后学生继续学习的重要能力,必须得到教师的重视。
(5)各部分知识点的过渡衔接过于生硬。教师在设计上,对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没有弄清楚,使上课时处理上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过渡不自然的现象。教师吃透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因素之一。
(6)学生自己总结学到了什么知识的环节做的比较成功。不少学生进行总结,学生讲出来,就比教师讲出来效果好。这一点做法今后值得推广。
(7)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很重要。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处理,是建立在电荷在导体中移动实验基础之上,如果再做个电荷在绝缘体中不能移动的对比实验,再进行总结效果更好。然而,我做过电荷在塑料中不能移动实验了,效果与电荷在导体中移动实验基本相同。因此,不能对比下结论。我认为导体和绝缘体概念的引入,让学生用电池、灯泡、导线、开关等材料连成电路进行检测各种物体,然后根据灯泡是否发光来分类效果会更好。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3
1、在学生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实验方法。在这点上没有设计好,应该事先用小黑板列成表格,在做完实验后让学生把实验现象填写下来。上课过程中的实验现象较多,学生记不住,归纳起来就显得乱了些,也容易出现表达不清。
2、这次讲课中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效果不好,这主要是跟温度有关,实验效果还算不错。
3、课堂讲学稿内容不够好。
4、语言上速度快了些,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
5、板书书写不够工整,有点零乱。有待改进。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3 动能和势能
八年级物理《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第3节
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哪些物体具有能量;
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并能举出一些具有动能和势能物体的例子;
3.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经过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认识物体的动能及势能。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
教具和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知识
(1)力对物体做功要满足几个条件?
(2)功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二)引入新课:
由海啸发生故事导入。
大屏幕展示一些图片,并举生活实例。
(1)、风吹推动风车;(2)、水从高处冲下来冲击水轮;(3)、花盆放在三楼晾台围栏上;(4)、水开了,水蒸气顶起了壶盖;(5)、飞行的子弹;(6)、皮筋;(7)、拉长了的皮筋;(8)、水平路上开着的汽车;(9)、放在地面上的铁锤。等等
(三)进行新课
引入能量的概念.⑴、物理学中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具有能的物体的特点是它具有做功的本领,但是不一定正在做功。
⑵、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
(3)介绍能的单位。
2.动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讨论: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⑵、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让学生观看实验视频,强调观看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视频结束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总结结论: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启发:一颗静止的子弹头,并不可怕,因为它没有动能,而从枪膛中打出的子弹头非常可怕,致人死地,原因在于速度大,动能大。.一个奔跑过来的小孩子,即使要撞上你,你也不觉得可怕,因为小孩子的质
量很小,而奔过来的是一个成人、一个牛或一辆车你会感到害怕而避让,因为质量大,动能大.3.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受到重力并处在一定的高度时而具有的能,观看演示视频,探究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强调注意事项。视频结束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总结结论: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所处的高度有关。物体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启发:一把铁锤放在你的脚下,你并不在意它,如果把铁锤用绳子拴住,悬在你的头顶上,你会很担心。因为铁锤在头顶上有重力势能,一旦绳子断了,这个能量释放出来,对你有生命危险。(铁锤没有做功但能够做功。)如果悬挂的是一团子棉花,你就不那么害怕了,因为棉花团质量不大。
4.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子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子弹一个力,并推动子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子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发条等都具有弹性势能。
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5.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6.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3节
动能和势能
能:物体能做功,就说它具有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机械能
势能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受到重力并且处在一定的高度时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第五篇: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和势能学案
动能和势能
学习目标:
1、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学习重难点: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2、能的概念的建立
一、课前复习:
1、一个物体能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2、物体由于
所具有的能量叫动能:运动物体的越大,越大,动能就越大。
3、物体由于被
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的和
有关。
4、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小球上升过程中时,具有的能是
和
.5、高山上的石头具有
能;
上坡的汽车具有
能和
能;被拉长的弹簧具有
能;空中飞行的鸟具有
能和
能
二、新课学习
自学指导一:
1、请同学们分析下面的示例:a.子弹能击穿靶,b.流水能推动竹排,c.滴水穿石,请分析和归纳它们的特征。
2、一个物体能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3、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量就越。
4、“能够做功”是说
做功的这种本领做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
练习: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B.正在运动的物体一定没有能
C.没有做功的物体一定没有能
D.具有能的物体不一定在做功
5、能量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
自学指导二:
1、请同学们观察下列物体,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
a.滚动的小球 b.高挂在枝头的苹果
c.压缩变形的弹簧
d.高举的重锤
e.拉长变形的弓f.流动的水
分析:其中a、f是;
b、c、d、e是;
b、d都在高处,c、f发生了形变。我们就把b、d这样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把c、f这样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2、总结概念:动能是指
。重力势能是指
。弹性势能是指。
势能就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总称。
3、自我训练:
(1)古诗文中有许多描述自然现象的优美诗句,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物体学的角度看,滚滚奔流的长江水具有巨大的。
(2)“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流水具有。
(3)空中飞行小鸟具有。
(4)正在骑行的自行车车座具有。
(5)下列说法正确的()
A.空中飞行的炮弹具有重力势能
B.徐徐降落的跳伞运动员只有重力势能
C.高山上不动的石头没有重力势能D.匀速升起的国旗具有动能
自学指导三:动能、重力势能大小影响因素的探究
1、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归纳得出结论:运动的物体
越大,越大,它具有的动能就越多
2、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归纳得出结论:质量相同时,物体被举得越
重力势能越大被举高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
重力势能越大
3、物体的弹性势能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归纳得出结论:相同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三、当堂训练
1、返回地球的宇宙飞船为了保护舱内仪器和宇航员,在靠近地面时要打开降落伞进行减速,在竖直减速下落过程中,宇宙飞船的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飞行的飞机害怕被飞行的小鸟撞坏,是因为小鸟具有
能;高空作业的工人必须系上安全带,是因为他具有较大的能;压缩的弹簧能把重物弹起,是因为压缩的弹簧具有
能。
3、空中一氢气球带着宣传品匀速上升,突然宣传品脱离了氢气球,则宣传品的()
A.动能一直增加,重力势能一直减少
B.动能一直减少,重力势能一直减少
C.动能先减少后增加,重力势能先增加后减少D.动能先增加后减少,重力势能先减少后增加
四、教学反思
1、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激趣激学。
动能和势能这两个全新的概念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些动画或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动画中设计一些和本节学习内容相关的动画图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到学习状态。这一点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无法直接达到的,因此此处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其可取之处。
2、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加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训练;本节课由于与生活紧密联系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新授和训练三个方面。导入包括章题的导入和节题的导入两部分,新授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我动用了各种方式,力求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训练是新授的延伸,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必要途径之一。我的整个教学显得比较流畅,学生配合也较好。从中反映出的不足之处有:
1、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本打算让学生在观看动画和教师相关的演示实验后通过自己的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好是自己的结论。但是学生只满足于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语言总结自己的所得。我想这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课本为本进行教学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确的观点,并且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失误和错误进行嘲笑。
2、在训练方面,我所选的题目典型,尤其是其中的讨论题,对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觉得漏掉了一个方面,那就是在机械能的组成方面没有设计一道相关的计算题。对于“机械能的组成和单位”的巩固就显得不够。
对于本节课教学过程所反映出来的优点,我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继续发扬,对于教学教程中反映出来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不管是自己发现的还是别的同志提出来的,我都会认真吸取教训,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改正,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对有些实验先让个别学生谈自己的方案给那些没有方法的学生以提示,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多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实验中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明确实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