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你到底去哪了?——二谈大单元主题教学集训与单元教学资源包引发中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9-05-13 03:1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你到底去哪了?——二谈大单元主题教学集训与单元教学资源包引发中的几个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你到底去哪了?——二谈大单元主题教学集训与单元教学资源包引发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篇:语文,你到底去哪了?——二谈大单元主题教学集训与单元教学资源包引发中的几个问题

语文,你到底去哪儿了?

——再谈大单元主题教学资源包研发中的几个问题

宗守咏

天天忙于赶路,却常常忘记我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目标是什么。语文教学的悲哀莫过于此。

我常说语文教师要向数学老师学教学,就是因为数学老师很清楚每节课要带着学生学什么,练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任务。

语文课要教语文,不能仅仅教课文,更不能仅仅通过课文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环境教育。课文是“例子”,语文训练的“例子”。这道理简单至极,但一到具体问题,我们就容易犯迷糊。不信你瞧下面的例子——

“我们在父母和老师的关怀下幸福成长。我们也要学会关爱别人。谁需要帮助,我们就伸出热情的手;谁需要温暖,我们就献上一颗火热的心。”

“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用斧头砍东西又慢又不整齐,于是人们发明了锯;用扇子扇风很费力,于是人们发明了电扇。每一种发现和发明,都是人们用心思考、不断实践获得的。让我们都来做个有心人,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发现、去创造吧!”

“从古到今,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的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

如果不告诉你这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第四、第六组教材的单元导语,你能猜对是什么学科的内容吗?

学会关爱他人,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不是品德课的任务? 学会发现、发明和创造,不是科学教育的目标? 你能从上面的单元导语中找到一分钱的语文吗?

很遗憾,我们的低年级语文教材单元导语就是这样写的。

中年级教材也好不到哪里去。下面是三年级下册第一、第二、第七组教材的单元导语——

“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那数不清的山峦,道不清的江河;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郁郁葱葱的森林……无不展示着壮丽与神奇。让我们一起阅读本组课文,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让天空碧蓝,河水清澈,让草木茂盛,让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阅读这组课文,让我们看看人们对待动物、植物的态度和做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请你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信任。读读本组课文,感受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还可以搜集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自然的“壮丽与神奇”,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阅读一篇篇课文,就是为了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

如何“保护周围的环境”,这难道不是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该研讨的内容?

“感受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这又算哪门课程的内容? 面对一组组课文,我们已经不知道最该干什么了。

教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除了意识形态的影响,还是要追问我们的课程观念。

我们都在喊课文是“例子”,却常常对应该通过这些“例子”干什么搞不清楚,以至于把语文搞得不再像语文。

下面是这次备课集训中我们确定的二年级第三组教材的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小组互学,运用加一加、减一减、编字谜等识字方法,认识47个生字。其中“筑、疆、蘸、幕、善”等字渗透字理识字的方法,感悟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教师板书示范等方式,会写48个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汉字认记、书写的规律,掌握正确笔顺和字的间架结构。重点指导“展、隐、省、茂、密、摘、恩、凰、雄、辉”字。

3.通过指名读、自由读、比赛读、抓词想象等多种形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9——12课,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4.通过熟读成诵,会背诵第9课、第12课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进一步激发学生感受祖国美景、热爱祖国的意识和感情。

5.通过开展“夸家乡”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咨询或查阅资料,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等,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6.通过搜集资料、展示资料等综合性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1、第2条是关于字词教学的,既有知识内容,又有方法策略,还有汉字文化的渗透,突出了低年级字词教学重点,还算比较理性。

第6条落脚于“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也比较恰当。搜集了哪些资料,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思想情感受到哪些熏陶感染,对语文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那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自然结果。学生是如何搜集、处理资料信息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语文能力提高了没有,这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最该关注的。

与此相反,同样是搜集这些信息资料,品德与生活就会更关注资料信息的内容及其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影响。这是学科特点决定的。

第3、第4、第5条,问题就比较大了。“指名读、自由读、比赛读、抓词想象”是活动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训练要求,训练目的是什么?是“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不用学这几篇课文,看看风景片,效果肯定更好!但那还是语文吗?

“熟读”“背诵”,应该,这没有问题。但“熟读”、“背诵”的目的不应是“进一步激发学生感受祖国美景、热爱祖国的意识和感情”,而是丰富语文积累,感悟熟读成诵的方法策略,培养背诵积累的能力习惯。前者是思想教育,后者是语文训练。

同样的道理,“开展‘夸家乡’活动”,自然能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但主要目的,还是提高“观察、咨询或查阅资料”的能力,是通过“评一评”,看看“谁说得好”,指导每一个学生“说得更好”。这才是语文训练最应追求的目标。

朗读、背诵、夸家乡,都是训练载体,提高语文素养才是主要目标,由此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是应该获得的自然效果。弄清了这一点,这3条目标是不是可以这样修改——

3.通过指名读、自由读、比赛读等形式,能把文句读通顺读流利,尤其注意文中长句子的读法;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读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由此受到熏陶感染。

4.背诵第9课、第12课中自己喜欢的部分,主动探究熟读成诵的“小窍门”,培养文章鉴赏与背诵积累的兴趣与能力。

5.指导学生观察家乡风光,了解家乡物产和发展变化,开展“夸夸我的家乡”活动,通过相互评议,初步感悟介绍自己家乡的方法,表达出对家乡的真情实感。

这样一改,是不是更像语文了?训练要求,是不是也更具体明确了? 祖国山河、民族风情、热爱家乡等等,学生读好了课文,介绍好了家乡,不就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吗?

所以,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先生一再强调:

“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在于其他学科所教所学的是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而语文所教所学的则是语言如何表达;其他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并使之转化为相应的能力,而语文则是使学生学习如何运用语言表达,从而提高读、写、听、说等语言能力。”(上海教育出版社《人文〃语感〃对话——王尚文语文教育论集》,2010年8月第1版第169页)

王尚文先生说得还不完全准确。

语文所教所学的,不仅包括语言是如何表达的,还包括如何快捷高效地正确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情感,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

2011版新课标之所以把语文片面地界定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以“语言文字运用”简单地取代“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就是由于受“表达中心论”干扰,有意无意地玩弄概念偷换的游戏。近两年其实践中的误导影响已越来越明显,将来还是要纠正过来。那是另一个问题。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是让语文首先找到自己,更像自己,不要总是像思想品德、科学、环境教育等“其他学科”。

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准确,影响至关重要。

同是二年级这一组教材,“目标解码与达标策略”中说: 《日月潭》一课,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中佳句,感受祖国的辽阔美丽,并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品味文中佳句”似乎仅仅是“感受祖国的辽阔美丽,并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的手段,而不是主要训练目标。

《难忘的泼水节》,“通过让学生多层次、多种形式反复地读课文,从而感受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读”,似乎也只是感受“场面”和“心情”的手段。为什么要感受“场面”和“心情”?进行什么样的语文训练,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才是课文阅读的主要目标。

《北京亮起来了》,“通过读插图或看录像,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北京夜晚的辉煌、亮丽”。要真切感受“北京夜晚的辉煌、亮丽”,何必通过语文教学,去北京实地感受一下岂不更好?这是我们课文阅读的主要目标?

这三篇课文,教学目标如何表述才能更好地突出语文训练特点,大家不妨修改一下试试!

二年级下册第四组单元教学目标,表述就好一些—— 【知识与能力】

1.认识52个生字,会写33个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52个词语。能利用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正确理解和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叹号、问号的句子,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整体感知——深入部分重点品读——整体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抓住重点句段反复品读、从中获得启示的方法。

2.通过品读对话,学习朗读带有问号、叹号、句号的句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文阅读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懂得在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我在一旁加了批注—— “不错!能紧扣语文学科任务确定三维目标,正确处理思想内容理解与阅读训练的关系。这一单元中,“注意留心身边的事物,积极动脑思考,大胆创造”是思想内容,课文是围绕这一主题选编的,应通过阅读理解让学生明白,内化成一种品质,但语文教学不能止步于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这一过程中要识字学词,正确地理解运用;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尤其注意读好叹号、问号——这些属于知识目标。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如何理解课文内容,如何从文中获得启示,怎么读好问号、句号,是方法策略目标。两条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表述也算恰当。

大家以为呢?

下面是三年级第三组以文带文课《检阅》的教学目标。修改前后对比一下,或许更有助于深化理解。

修改前——

1.通过重点语句“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群小伙子真棒”的体会,感受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和其他队员尊重、爱护博莱克的群体团结意识。

2.通过带文强化阅读训练,进一步体会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来表现人物品质的阅读方法。

修改后——

1.抓住“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群小伙子真棒”两个关键句和描写队员心理活动的语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和队员们互相尊重、关爱的团队精神,感悟抓关键句读懂主要内容、抓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品质的阅读方法。

2.通过带文强化阅读训练,尝试应用感悟到的阅读方法。

目标1,修改前侧重感受博莱克的品质和队员们的团结意识,体会重点语句只是理解内容的手段,更倾向于课文内容思想的理解,还是在“教课文”。修改后两个关键句、描写队员心理活动的语句是阅读训练点,也要体会人物品质精神,但最终目的是感悟两种阅读方法,是在“教阅读”。

目标2,修改前“体会人物心理变化”是阅读理解,“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是表达方法,不是“阅读方法”。是想体会“阅读方法”,还是领悟“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话没说明白。修改后意思就比较清楚了,就是要尝试应用刚刚感悟到的“抓关键句读懂主要内容、抓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品质的阅读方法”。

类似的问题,各年级几乎都存在。整理单元教学资源包,抽看了几份,发现不妥之处或略加修订,或以批注方式标出,还将几份教学设计发到联盟博客里,上传联盟飞信群空间。期望大家能对比浏览,发现其中区别,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表述准确不只是调整表述角度的问题,根源在于教学观念。多少年来,教材就是这样编的,课就是这样上的,能怪老师吗? 但我们是教教材,还是教课程?

回头想一想,我们平时上课,尤其是有人听课的时候,在内容理解、感情体会上徒费了多少口舌,真正落脚到教阅读、教习作、教口语交际上的有多少?学生理解了一篇又一篇课文,体会了一种又一种精神品质,就是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不明显,我们的阅读将教学都干什么了?

我们近乎迷狂地揪住一篇课文分析来分析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每一个词句都要扣出血丝,每一个“精彩点”都要敲打出火花,一节课不行再来一节,学生不感动也得感动,没受到教育也得装作深受教育,目的就是让课听起来“好看”,评优质课便于“煽情”得高分?——这样的阅读教学究竟有多大意义?

课堂上那么多分析、感受的环节,到底是想感悟什么方法,训练什么能力,培养什么习惯,我们常常说不清楚。我们最想要、最该要的到底是什么,备课时就没整明白,教学目标中就找不到语文元素,课堂还能省时高效?

一节课读一篇课文、一学期教一册课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以遍地刨坑繁琐讲析为手段、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为目标的阅读教学,也该寿终正寝了。

崔峦先生几年前就呼唤阅读教学由“教课文”向“教阅读”、“教方法策略”“转型”,我们还要迷糊多久?

语文,该回家了!

2014年3月23日

第二篇: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们真的长大了第三课伸出你的手第1框在关爱中成长教学设计人民版

在关爱中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能认识并理解,个人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他人与社会的关爱;

2、认识到并懂得,要常怀感恩之心,把爱回报给社会,懂得关爱他人、回报社会是基本道德。

能力目标:

1、通过问题对话创设情境等多种途径,让学生理解关爱的内涵,影响并体验被关爱的感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深切体会在关爱中成长,感受人与人之间,社会中处处有爱,感悟爱的真谛,并学会用感恩之心把爱回报社会。

2、从而感悟和理解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明白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他人、社会的帮助。【教学难点】:对于关爱我们的人,我们应心存感激,常怀感恩之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一位老奶奶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年轻的女士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进去后才放开手。老奶奶向她道谢时,那位女士对老奶奶说:“我的妈妈也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是希望她遇到这种事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一位阿姨生病去医院输液,年轻的小护士为她扎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泛起了青包,疼痛之时她正想抱怨几句,却抬头看到了小护士额头上布满了密密的汗珠,那一刻 她突然想到了她的女儿,于是阿姨安慰小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小护士终于叹了口气,她连声说:“阿姨,对不起,我真的感谢您让我扎了三针。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要不是您的鼓励,我真不敢给您扎了。”阿姨告诉小护士,阿姨也有一个和她差不多大的女儿,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有她的第一个患者,她希望女儿第一次扎针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多点将心比心的感悟,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怀有一份怜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计较和猜疑。

导语:

是啊!将心比心学会关爱,我们都爱自已的亲人,我们也希望亲人在困难的时候得到关爱。不是只我们爱亲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一样都是深厚的。他们也爱自己的父母以及家人。可是如果人们都只想让自己以及家人困难时候得到关爱,而自己却不去关爱别人,如果人们都这样想,何来关爱他人呢?我们不能只奢求别人给予关爱,而自己却不在别人困难的时候给予关爱。只有我为人人,才有人人为我。我们应该学会关爱,当别人遇到了困惑的时候,希望我们的关怀像流水一样流进她的心田。我们都曾有美好的童年,也将会有白发苍苍的暮年。难道你希望像幼年时就算跌倒了,坐在那里哭哭啼啼也没人理你吗?难道你不希望在你白发苍苍的时候,几乎走不动路,有人扶你过马路吗?文明是靠大家共同维护的,不是靠个人完成的,不是有一首歌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亲爱的同学们,不要吝啬你的爱,献出你的一份关爱,让我们共同手拉手走向美好的明天,我相信, 1 在爱心的世界里,有你、有我、有她(他)。

二、新课讲授

(一)理解关爱

1、一颗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在它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什么吗?土壤、阳光、雨露„„

2、如果说小树的成长是一个奇迹,那么一个人的成长奇迹又是什么创造的呢? 得益于我们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父母、老师、同学和他人的关爱。关爱是个人成长的动力。

3、阅读《关爱铸就灿烂》,思考下列问题:

(1)在姜馨田三个月大时,因用药过量而导致双耳失聪。如果父母这时将她抛弃,后果会怎样?(2)父母为什么不抛弃她?

(3)将一个失聪的孩子养大,要经历哪些困难?

(4)姜馨田因为别人的嘲笑而使劲拍打自己耳朵时,妈妈是怎么对待她的?(5)在学校,老师是怎样关爱她的? 学生回答,老师评点。

(6)妈妈、老师和社会的关爱对姜馨田的成长产生了什么影响? 点拨:

这些关爱是引导她前进的方向,是激发她前进的动力。这些关爱,使她扬起了对生活的希望,让她活得更加自信美丽。

(7)你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过哪些关爱?这些关爱给你带来了什么影响? 点拨:

①父母、老师、同学、他人等对我们的关爱。②没有他们的关爱,我们就难以健康成长。

关爱如同阳光,让我们温暖幸福。

关爱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活力,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关爱帮助我们客服困难、树立信心,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挑战,支撑我们跨出生活的低谷,走向更远的未来。

(二)社会处处有关爱

不仅人与人之间充满关爱,我们的社会也处处有爱。许多政策、法规和公益活动,都将关爱带给了需要帮助的人。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和关注民生,阅读P27习近平主席的话,完成P28问题: 你知道哪些蕴含着关爱的规定和活动?请列举一下。学生讨论交流。点拨:

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许多失学儿童得以重返校园; 学校为家境困难的同学提供助学金;

许多城市规定,年满65周岁或者70周岁的老年人乘坐公交车、逛公园景区免票; 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提高了农村学生的健康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广大农民也享受到了医疗照顾。

(三)学会感恩

阅读P28阅读角,思考:

1、关爱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

在我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无数双关爱的手。正是这些手的搀扶,使我们变得自信 和坚强、2 正直和善良。

2、对关爱我们的人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对那些关爱过我们的人,我们应心存感激,用心记住,并常怀感恩之心。把爱心播撒在我们周围,让更多的人得到关爱。古诗赏析: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3、感恩无处不在

①感谢我们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生命,让我拥有美好的青春。②感谢我们的老师,是他们交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③感谢我们的朋友,是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给了我许多帮助和关爱。

④感谢那些认识和不认识的人,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环境。请给妈妈写一张感谢卡,利用美术制作课制作一下,送给妈妈。

4、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探究:

(1)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 点拨:

①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 ②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 ③了解父母的心意,听取父母的教诲; ④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

⑤听取父母的教诲,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

①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或演讲比赛; ②办一期以“感恩”为主题的黑板报或手抄报;

③开展以“感恩”为中心的读书活动或写一封感恩信; ④收看“感恩”专题片或举办感恩专题讲座; ⑤唱一首感恩歌曲;

⑥周末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3)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有什么意义?

①有利于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培养我们良好的品质。②有利于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

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④可以促进爱心的传递,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关爱是我们成长的动力,没有他人的关爱,我们就难以健 3 康成长。在我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无数双关爱的手。正是这些手的搀扶,孕育了我们的自信和坚强、正直和善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怀有感恩之心,我们就会爱父母、爱师长、爱一切善良的人们,就会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帮助弱小与不幸之人,就会把爱心播撒在我们周围,让更多的人得到关爱。

四、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下载语文,你到底去哪了?——二谈大单元主题教学集训与单元教学资源包引发中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你到底去哪了?——二谈大单元主题教学集训与单元教学资源包引发中的几个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