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3 《渔歌子》教学案例
《渔歌子》教学案例
前言
语文的特殊学科性在于它是个大课堂,如同“文化”的含义一般无法给予确定的概念。我们作为语文老师,通过课本上的30多篇文章就能教好这门学科,那简直是天方夜谈。针对这样的难题,语文教学提出了“用课本”而不是“学课本”的想法。我个人认为指的就是“以点带面”。“点”是文本,“面”是与文本联系紧密的一切语文现象。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文本是范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带动一类文章的学习。2文本是引子:通过学习文本,引出与之相关的更深层次的语文现象。
3、文本是桥梁:通过学习文本,搭建几种文化现象融合的学习的平台。
可是唯有课本在手的我们站在讲台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文本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通过摸索,最好的途径就是有效整和课程资源。我们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甚至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但如何巧妙开发和利用这些有利的资源,将之巧妙整合,构建起开放的语文大课堂呢?下面就是我通过《渔歌子》一课的教学做了初步的尝试。
教学案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的词《渔歌子》,板书。
3、古代文人填词是配有曲子,可以入歌,那么《渔歌子》是谁的歌呢?(渔夫的歌)所以又名《渔父歌》。
(本册开始出现“词”这样的文学体裁,在第一课《忆江南》的教学时已经渗透了文学常识,故在这简单提示,并且利用“词”可配乐歌唱的特点释题,快速开课)
二、全文朗读,寻找形象 一)老师配乐吟诵
(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给全文的学习,以及文本的感情色彩定了基调,便于下面的教学环节顺利进行)
二)学生朗读
1、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读
3、全班齐声朗读
4、词里边什么地方藏着作者的影子。出示“青箬莅,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同意这位同学意见的请也把这两句读一读
(最后一个环节“找作者的影子”找到本首词的“眼”----不须归,下面的学习就会明了许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围绕中心,全面铺开”。)
5、悟景
看课文注释,再读句子,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箬笠是斗笠。(对,看插图中垂钓者头上戴的就是)生:蓑衣就是草编的雨衣。(是的,垂钓者披着的就是蓑衣)
生:还下着雨。(什么样的雨?蒙蒙细雨。怎样的风?为何是斜风?)
柔风细雨似乎给青色斗笠,绿色蓑衣,这养眼的色彩上蒙上一层薄薄的轻纱。
6、再读,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7、起风飘雨了,作者愿意回去吗?从何而知?“不须归”
(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插图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在斜风细雨之时也“不须归”的流连往返之情。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三、品读词句,感知形象 一)都已起风下雨了,作者为何不愿离去?
1、因春色美
词一开始就勾勒出了这幅美妙的春景图。1)、品味语言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a、入画
如果请你为它作画,你会选择哪些颜色呢?画些什么呢?(相机点拨)
粉红给桃花,画成什么样?有些还是含羞的花骨朵,有的已经张开两三片花瓣,还有的全开放了,就像一张笑红的脸。枝条上还有吐绿的新芽,星星点点。
青色给西塞山,白色给鹭鸶。还有绿色给小河,小河中桂鱼不时激起浪花。
(通过学生为想象中的景物选择颜色,降低了解释词句意思的难度,同时激发了学生通过词句想象画面的兴趣。再用语言描绘想象中的景物就显得简单易行,很好地突破了古诗词教学的难点。)
B入境
给出一组图
旁白:看,在细雨斜织的景物中除了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还有远方青翠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自由飞翔。粉色桃花夹岸的小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好一幅色彩明丽的山水画啊!
a、相机板书:(色彩明丽的山水画)师:再请大家入画来。
e、朗读(指名读—小组读)
小结:因春景美不愿归 课件出示:春景美,不须归
2、因自由乐
师:多了不起的词人,二十七么字的词中,竟勾勒出如此色彩斑斓的世界,自命为“烟波钓徒”作者自然会请流水和鱼儿入词,桃花喻春更是少不了,可为何要请“白鹭”入词呢,并且放在了第一句?
1)出示“西塞山前白鹭飞”。齐读 2)
再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3)分组读:你体会到了什么?(自由)(整和引“白鹭”入词的诗句体会“白鹭”在文章中的意象,深层次地渗透了汉语语言文字的含蓄性特点的教学。这种渗透不必多,每次一点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悟得。)
师:“自由”“逍遥自在”正是诗人渴望的生活,真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其情自悟”啊!大家逐渐走近作者,感知他,理解他。(板书:逍遥自在的生活)3)自由体会--配乐赛读—齐读 把诗人的感受读出来。
小结:因春色美,不愿回,更因自由乐不愿归 课件出示:自由乐,不须归
(由“不须归”贯穿整首词的教学,整体感强,中心突出,并且富有层次感,渗透了“美学”教育,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二)都已起风下雨了,作者“不须归”!
1、自由读
师:张志和最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盛情地写下了渔歌子。他的哥哥,很担心他在外留连忘返。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自由读。
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对唱
师:会读不是本事,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生:回来
师:你怎么知道? 生:狂风暴雨且须还。
师:哥哥在叫弟弟快些回来,我也来催催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生: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生:读词 师:和词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暴雨且须还。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暴雨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还。生:不须归。师:为何不归? 生:......师:你作为渔者钓到了什么? 生: „„
师:好一个钓到了美景,钓到了逍遥,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境才会创作这 样的千古绝唱。
(整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目的在于:在老师和学生的一唱一和中,学生不仅再一次体会了“不须归”所蕴涵对恬适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品味到了文人墨客高雅情趣,更是感悟了这种古典文学体裁的语言魅力----简单的27个字不仅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的春景,还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文学造诣。)
四、内容拓展
1、讲述
张志和《渔歌子》在当时就受到读者们欢迎,大词人苏轼、黄庭坚都曾用它填入其它词调。据《全宋词》所考定,苏轼用的是《浣溪沙》: 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杨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徐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青蒻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2、指名读
3、凸现价值
两首词都是对“张志和”自由闲适生活再现。
(这两首词的整和,不仅凸现了《渔歌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推荐同类诗词给学生,增加了语言的积累,增强对这类诗词的语感。)
4、介绍作者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浙江省金华市兰溪人。十六岁游大学,以明经耀第,献策肃宗,深蒙赏重,任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并赐名“志和”。后因事贬为南浦尉,未到任,还本籍,亲丧不复仕。扁舟垂纶,祭三江,泛五湖,自号“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言,《全唐诗》录其九首诗词。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酒酣耳热,或击鼓吹笛,或吟诗作画顷刻即成。据说后来他成仙了,所以《历代神仙传》里也专门有他的一篇传,称他为“玄真子”。
(在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的“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一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27个字,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奂美仑的诗词意象。)(下课)
后语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整和资源不偏离文本
在整和资源的过程中,不能为了资源而丢弃了语文教学大师精挑细选的本应该学好的范本。范本的学习是重点。
1、关注和挖掘词中蕴涵的美好感情。
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通过感悟“品味语言”这一教学环节展现了诗词的这一特色。
2、调动互动和交融。
特级教师袁瑢说,课堂上尽量少说老师跟你们一起干什么,多说让我们一起干什么,因为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思维﹑个性等交流互动时,教师就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渔歌子》的课堂对话当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启迪者,又是组织者、聆听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早已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如师生的一和一答。
二、有效整和资源
本节课有效整和了下列资源:
1、整和插图和匹配的声音文件,带动学生从字里行间走入情景画面。
2、整和了引“白鹭”入文的诗句,通过学习文本,引出与之相关的更深层次的语文现象----事物在文中常见的意象。
3、整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浣溪沙》,《鹧鸪天》让文本学习带动一类文章的学习
4、整和作者生平和创作北京介绍,让学习文本,搭建几种文化现象融合的学习的平台。
第二篇:案例分析(渔歌子)
案例分析:
“绿色体验”在教学中的展现
——《渔歌子》的教学展示之我见
二年组 汪瑞琳
在新的课堂理念的指导下,我校以“绿色体验”为根本,创新出台了《万松园路小学体验教学模式》。教师们先后在“模式”的引领下,凭借着学习的感受和悟道,教学出了一节节紧扣模式、生动活泼的课例。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吴老师的一节《渔歌子》,她不仅在课中尽显“绿色体验”的风采,上出了个人的特点,同时也将学生们高涨的学习兴趣发挥到极致,从而脱颖而出。
吴老师的这节课里有很多值得提倡的亮点,尤其在于讲述词的含义的环节上:
师:这首词可谓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啊!(出示本课插图)请在词中找出与图画相同的景物,圈画出来。生:“西塞山”等等。师:你了解哪些词语的意思?
生:学生根据释义或是感悟说出所知词语的含义,师在一旁配合指导。师: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啊,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吗? 生:如词如画。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吗? 生:(分组讨论)发表各自见解。
师:(伴乐范读)学生通过感官再次感受词的含义。生:通过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
体验教学重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整个诗词意思讲述的过程 中,吴老师一改“老师讲,学生记”的俗套,悉心安排好教学的步骤,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地去理解词的大意,顾及到了 班级学生的差异,更注重了学生接受知识的个体不同。在教学活动中,也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进而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转 换角色、合作交流的氛围里,习得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的。吴老师 还充分使用了“下切式体验教学法”,在课中,她设置了电教手段,通过大屏幕展现诗词和图画,通过音乐伴读,通过朗读感染,创设情 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效果,调动起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转变,令 其动情、动心、动脑、动手,实现“体验”的整个过程。
另外,吴老师在安排学生理解诗词意境的教学环节中,也有与众 不同之处:
师:这么美的景色,诗人愿意回去吗?你能从词中的哪个词语看出? 生:“不须还”。
师:此时,诗人的表情应该是怎样的? 生:通过想象进行描述。
师:自行朗读诗词,体会作者的感受,多读最后一行。生朗读体会。
师:(大屏幕出示张志和的哥哥送给张志和的诗词)自由朗读,体会意境。哥哥要弟弟干嘛? 生:“狂风浪起且须还”。师生互动: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对诗吧。师:“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
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
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指几名说)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指
几名说)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
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 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 写成《玄真子》。生讨论诗人的心境:悠闲自在。为了使更多的学生更深入地进行有效学习,吴老师善于设置不同 的情境,令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吸收。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吴老师在 教学中引入张志和哥哥张松龄《和答弟志和渔夫歌》,通过两词诗句 的对比朗读和理解,有目的地去理解张志和的内心世界,突破本文教 学的重难点。像这样拓展式的有效深入主题,不仅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放宽了他们的知识面,而且更从侧面告诉受教育者,要积极地从生活 的各个方面去探索、去体验,去持续发展,进而体现“绿色体验教学” 的最终实质!
第三篇:经典诵读案例《渔歌子》
松滋市实验小学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
《渔歌子》教学案例
【教学构想】
(一)文本解读
《渔歌子》是松滋市实验小学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第十二课,这首词传唱悠远。作者是唐代词人张志和。他既是词人,亦是画家,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称赞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所以,他的笔下是诗情画意:雨中青山、空中白鹭、两岸桃花、水中渔舟、青笠绿蓑„„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雨垂钓图”。画面色泽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渔歌子》一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情怀,读来让人分明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土心情。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淡泊、悠然脱俗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词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3、培养学生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核心价值观目标:
体会这首词中描绘的宁静恬淡的美景,感受作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情怀,体会作者高远淡泊的志趣。
(三)设计思路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仅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更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在指导学习这首古词时要弱化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设计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最后出示张松龄写的《和答弟志和于赋歌》这首词,进行比对读,让学生更能走近张志和,读懂《渔歌子》。
【教学设计】 教学实录:
一、读出词中“画”,感悟“悠然自得”的渔翁。
1、我们也学过一些古词,你会背诵哪些? 生背诵《忆江南》《清平月乐.村居》
知道它们的词牌是什么吗?相同的词牌每一句的形式和字数也就一样,词和古诗不一样,句子有长也有短,也叫长短句。
2、复习以前学过的诗词 指导背诵《小儿垂钓》《江雪》
师:蓬头稚子的钓钩钓起的是满心的期待与快乐,柳宗元的钓钩钓起的是满江的凄清与孤寂,唐朝词人张志和的钓钩钓起的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渔歌子》。
3、读通读顺词
(1)词牌“渔歌子”中的“子”在这里读第三声,不读轻声,齐读。(2)按照自读要求来读这首词。(出示自读要求)
第一遍,不读错字,口齿清楚;第二遍,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第三遍,试着读出词的韵味。在读中理解孩子们没见过的“箬笠”“蓑衣”
师:嗯,口齿清楚、字正腔圆。这首词中有两个词不太常见,你读得很准。一个是—— 生:“箬笠”。
师:请你把这个词带到句子中领着同学们读一遍。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知道“箬笠”是什么吗?
生:这两个字都是竹字头,应该是竹子做成的„„(犹豫,说不出来了)师:你很会观察。这两个字和“竹子”有关,是竹子编成的。生:“箬笠”就是竹子编的帽子,用来挡雨和阳光。师:很好。“箬笠”就是竹子编的竹帽,斗笠。师:还有一个词,他读得也很准—— 生:蓑衣。
课件出示“箬笠”“蓑衣”图片
4、抓词“眼”赏析词句,感悟诗境。(1)抓词“眼”,找景物
师:同学们,一首诗有一首诗的诗眼,一首词有一首词的词眼。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一个关键的词吗? 生:不须归。
师:“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生:不必回去。
师:不必回去,不愿意回去。张志和为什么不愿意回去? 生:因为这里的景色太美了,把他迷住了。
师:拿出你的笔,找一找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把它圈出来。师:圈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2)理解词句的意思,用积累的语言描绘画面
师:一共是九种景物。景物很美,你能把这美丽的画面告诉大家吗? 生:高大雄伟的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展翅飞翔。
师:我听出来了,你把这句词读懂了。但是要注意,南方的山清奇俊秀,用高大不是太合适,明白了?
师:谁还能来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西塞山? 生: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师:让我们看到了山的形态。生:翠色欲流的西塞山。师:让我们看到了山的颜色。生:云雾飘渺的西塞山。师:诗情画意。
师:白鹭呢?什么样的白鹭? 生:自由翱翔的白鹭。
师:让我们看到了白露的动态。真棒,你让画面动起来了。师:还能加点声音吗? 生:欢叫的白鹭。生:引吭高歌的白鹭。
师:谁能把这个句子连起来说一说。(生犹豫)把你们刚才说的用进去。生:在云雾飘渺的西塞山前,白鹭自由自在地飞着。生:在翠色欲流的西塞山前,一只只白鹭在翱翔。师:你的描述啊让我想起了杜甫《绝句》中的一句诗——一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出示句子)杜甫笔下的白鹭是在什么地方飞? 生:青天上。师:对,晴朗的天空。
师:那西塞山前的白鹭又是在什么环境中飞? 生:(略有迟疑)在斜风细雨中。师:雨中的西塞山是什么样的?
生:诗情画意的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在展翅高飞。师:再加上声音。
生:在细雨中,西塞山宛如披上了一层薄纱。山前,有一群群引吭高歌的白鹭在飞翔。师:你的描述让这句诗变成了一幅画,老师把这幅画送给你。
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也把其他的景物说具体,加上颜色、动作、声音,让这幅画更丰富、更多彩?同位之间交流交流。生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师:谁来说一说。
生:清澈见底的流水里桃花婀娜多姿„„ 师:别急,重新说。
生:清澈见底的流水岸边桃花婀娜多姿„„ 师:注意语序,先说花吧,什么样的花? 生:婀娜多姿的花。师:怎么样?
生:婀娜多姿的花在清澈见底的小溪旁盛开着。师:接着说。
生:水里养着肥美的鳜鱼。师:好的,把它连起来说。
生:婀娜多姿的花在清澈见底的小溪旁盛开着,水里养着肥美的鳜鱼。师:这就说清楚了。还有谁来说?
生:火红的桃花映着碧绿的流水,形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水中,肥美的鳜鱼正悠闲地游来游去。
师:她的描述让我想到了白居易的一句词——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出示图画)这是你描绘出来的画面。师:还有吗?接着往下说。生:思考。
师:还有什么美的画面?
生:在细细的雨中,吹拂的风中,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夫在垂钓,不愿意回家。生:一艘小船上,一个渔夫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闲地垂钓。师:我喜欢你“悠闲自得”这个词,你怎么就从景物中读出了一个悠闲的人呢? 生:箬笠、蓑衣这两样事物„„
师:这两样事物带有渔翁的代表性,你就读出了一个—— 生:悠闲自得的渔翁。(3)把景物连成一副多彩的画
师:简单的27个字、9个景物被同学们读成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生:在如诗如画的西塞山前,有几只引吭高歌的白鹭正展翅飞翔。火红的桃花映着潺潺的流水,清澈的水中,肥美的鳜鱼自由自在地游着。一位渔翁正披着绿色的蓑衣、带着青色的斗笠在斜风细雨中悠闲地垂钓,乐而忘归。师:你能用一个词形容这幅画吗?生用四字词语回答 师:这如诗如画的美景,谁来读一读。生配乐读,齐读。
二、读出钓中“情”,感悟“淡泊名利”的渔翁
1、理解“不须归”的字面意思 生读完后,师(接):归去吧!生:不须归。师:张志和,归去吧!生:不——须——归——
师:张志和仅仅是因为留恋这里的景色而不愿意归去吗? 生:因为这里的鳜鱼很肥美。
师:呵呵,张志和还没钓到鲜美的鳜鱼舍不得走,是吗?
2、领悟“不须归”含着的意思
师:课前有没有收集关于张志和的资料?结合他的生平说一说。
生:我查了资料,张志和是唐朝的大诗人和大词人,自号“烟波钓徒”,他的是多写隐居时的悠闲生活。
师:这位同学说了,他的诗多描写隐居生活,他为什么要隐居呢?
生:张志和当过官,后来被朝廷贬官了。他无心朝政,也不贪图名利,一心一意当名老百姓,在太湖边隐居。
师:从他的生平中,我们又读到了一个淡泊名利的张志和。师: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词,感受词中渔翁的形象。生:齐读。
四、读出钓之“蕴”,感悟“心志平和”的渔翁。
师介绍: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
(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还。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官场不适合我,我还是做个自由自在的渔翁更好。
生4:我本无意做高官,奈何官服身上穿,嗨,还是皇上给取的名好,志和志和,心志平和!师: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来,知音们,让我们读出张志和的心声。生齐读
师:每一个与翁友梅一个渔翁的经历。想一想,今天我们是怎样了解张志和词中的渔翁的?我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先读。
师:对,读出词的节奏,读出词的韵味。还有吗? 生:想象。
师:把这首词读成了一幅—— 生:画。
师:一幅优美的画卷。还有吗? 生:理解它的意思。
师:理解意思,想象画面,还有吗? 生:通过背景了解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心情。
师:真好,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他的心情。大家用这种方法你来走进下面几首诗中渔翁的内心世界。出示古诗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鱼 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题秋江独钓图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悠远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展示了一幅色彩艳丽、动静结合的美丽画卷。“诗言志、词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我把“能用自己的话表述整首词的大体意思;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那么采用何种方法促使目标达到最优化呢?我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探究和实施:
1、反复诵读,层层递进。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击掌踏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感悟词境后的美读,要求层层深入,学生在游戏中、在赏画时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2、感悟词境,授之以渔。诗词教学中,把握诗词的意境是个重难点。不讲,学生不得要领;讲得多了,自然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在此环节中,我紧抓住词的第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通过想象阅读——“什么样的西塞山?什么样的白鹭?什么颜色?让画面动起来!让我们听到声音!”引导学生把景物一步一步说具体;通过比较阅读——杜甫《绝句》中“一行白鹭上青天”与“西塞山前白鹭飞”里的白鹭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西塞山“云雾缭绕”、“山色空蒙”的特点,使学生明白赏词也应该像阅读一样要联系前后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这种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描述其他景物,自然是水到渠成。
3、拓展延伸,走近渔翁。在教学中,我将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出示,孩子们很快就能读懂,在了解了哥哥的想法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个淡泊名利,心志平和的张志和,对于这首词的学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3教学案例
12、金属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坪上镇中心小学
罗海峰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金属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问题作出书面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金属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交流与合作,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3、知道金属是人造材料,是可以再生的材料;了解金属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金属共有的性质,建立初步的“金属”概念。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金属小物品3-5件。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简单电路组合器材、烧杯、热水、铝勺、铜丝、铁钉、铝丝、生锈的铁片、砂纸、铁锤、铁砧等供分组实验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老师让同学们课前收集一些金属物品,都带来了吗? 生:(齐声)带来了。
师:想不想展示给同学们看看?你都带了些什么样的金属物品? 生:我带了一个易拉罐。
生:我带来一把小剪刀,还有几根铁丝。
生:我认为我的文具盒和里面的小刀也是金属物品。师:说得非常正确,还有谁想展示一下? 生:我带来一些不同面值的硬币。师:对,硬币也是金属。
生:还有这些铜片、锌片。
师:同学们带的金属物品可真不少,可见同学们在课下花了不少时间。今天老师也带来几样,我也想展示给你们看一下好吗?(手上的金戒指、一串钥匙)
师:像这些铜、铁、铝还有金、银等我们都称它金属。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金属物品?
生:做饭用的炊事用具菜刀、铲子、勺子等。生:维修工具像钳子、扳子等都是金属物品。
生:我们教室里的灯罩、窗户上的防盗网、还有门上的把手也都是金属做的。师:你观察的可真够仔细。谁还想说? 生:盖高楼大厦要用到很粗的钢管。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看来同学们都对金属有了初步的了解,想不想对金属做更多的研究呢?
生:(齐声)想!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金属。(板书课题:12 金属)
二、探究金属的特点
1、提出探究问题
师:关于金属,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哪些金属比较软?那些比较硬? 生:我想知道金属都有哪些用处。
师:也就是金属的用途。(适当位置板书:用途)生:我想研究那些金属的导电功能最好。师:你想研究它的导电能力?(板书:导电性)生:我想知道从哪里能够弄到金属。
师:这也正是老师想知道的。(板书:从哪里来)生:老师,我想知道金属是不是也像陶瓷一样耐高温呢? 师:你把咱们刚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了,非常好。
生:我知道了木头以及陶瓷的一些特点,我也想研究金属的特点。师:想知道金属的特点吗?
生:想。
师:那么金属到底有什么特点呢?根据我们学过的木头、陶瓷的特点猜一下金属会有哪些特点呢?小组内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板书:特点)
(学生讨论)师:说说讨论的结果。
生:我觉得导电应该是它的一个特点。
生:我知道金属还会导热,因为每次吃热饭汤匙都很烫手。师: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我们叫它传热。(板书:传热)生:我猜它是不是也像陶瓷一样,金属也有耐腐蚀的特点呢?
师:一会儿咱们可以去研究好吗?想一下还会有哪些特点?(伸手示意金光闪闪的金戒指)生:我知道金属会发光。
师:哎,对,我们叫它有光泽。(板书:有光泽)师:再想一下还有什么特点?(师用力拉一小弹簧示意)生:我觉得金属会伸展变形。
师:我们把金属的这种伸展变形叫做有延展性。(板书:有延展性)师:那么金属是不是肯定就有这些特点呢?(在有光泽、有延展性、传热、导电后面打上问号)生:肯定。生:不一定。
师:我们说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测,科学能不能只靠猜测? 生:不能。
师:还得需要我们去„„ 生:(齐声)验证。
师:那你们打算怎样去验证呢? 生:(齐声)做实验。
2、制定研究方案
师:金属这么多特点如果我们去一一研究,一节课能研究完吗? 生:不能。
师:老师建议你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项或两项作较深的研究,现在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小组内讨论讨论选择哪项,选好了汇报的时候到前边拿材料。(师事先准备好研究金属特点的材料并分好类)(学生讨论)
师:说说讨论的结果,来,从一组开始。生:我们组打算研究传热和导电的特点。生:我们组研究导电。
生:我们组准备研究导电和有光泽这两个特点。生:我们想研究传热和有光泽。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多数对金属的导电比较有兴趣,剩下的两个小组有没有兴趣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生:老师我们可以研究延展性,但是我们还想研究导电,因为我们对金属的导电也感兴趣。师:当然可以。
生:我们就研究有光泽和延展性吧,就这两个研究的比较少。
师:你真不愧是我们的班长。好了,现在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上来拿材料吧。
(学生纷纷拿材料)
师:材料都拿到手了,现在不要急着做,小组内先讨论讨论你们的研究方案,打算怎样利用你们拿的材料来研究呢?
(学生讨论制订实验方案,老师巡视指导)师:方案商量好了吧?哪个小组先说?(学生纷纷举手)
师:不要争,咱们班的同学回答问题都非常积极,你们真是一群活泼的孩子。生:我们打算把热水倒进盛有勺子的烧杯里,过一会儿摸摸勺子是不是热,如果热就说明勺子有传热的特点。
生:我们打算连接一个简单的断开的电路,然后把断开处用铜片、铁片、铝片分别连接起来看看小灯泡是否亮,如果亮就说明金属有导电的特点。师:说得非常好,你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棒。
生:我们要把热水倒进易拉罐里,用手摸一下易拉罐,检验金属的传热。
师:这个主意不错。
生:我们想用砂纸摩一下生锈的铁丝,看看铁丝是不是发亮,来检验金属的光泽性。师:很好。
生:我打算用铁锤敲打铝管,看看铝管是否变形,如果变形就说明金属有延展性。
师:还有不同的研究方案吗? 生:我们组的和三组的一样。
师:好,同学们的研究方案都不错,下面咱们就开始吧。注意,咱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能要用到热水,也可能用到锤子,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完了可不要忘记填写实验记录单。
3、学生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老师发放记录单并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师:研究完了吗?研究完了我们稍微收拾一下好吗?看那个小组的动作最快。
(学生整理实验器材)
师:愿意把你们组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大家吗?来哪个小组研究了有光泽这一特点?
生:我们将生锈的铁丝用砂纸摩一摩,发现铁丝变亮了。生:我们使用清洁球擦有灰的铝,发现铝变亮了。
生:不光是铁、铝是这样的,老师,我发现把铜等其他金属摩一摩也都亮了。师:你真了不起,这真是你的一大发现,知道古代人用什么做镜子吗? 生:青铜。
师:这也是利用了金属的这一特点。但是有一种金属不需要摩也能发光,那是金子。通过实验我们得知金属确实有光泽这一特点,这个问号可以擦了么? 生:可以擦了。
师:哪个小组研究了金属有延展性这一特点?怎么研究的?
生:我们用锤子砸铝丝发现铝丝变扁了。生:用力拉小弹簧发现小弹簧变长了。生:我用手捏易拉罐发现易拉罐变扁了。
师:对,这些都能说明金属的延展性这一特点,还有不同的发现吗?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见过这种场面吗?(多媒体出示铁匠师傅打铁的画面)
生:见过,我想这可能也是利用了金属延展性这一特点吧。
师:对,正是因为金属有延展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制出各种形状的金属物品。通过同学的实验还有大量的事实证明金属有延展性,这个问号可以擦去了。
师:咱们接着说传热这一特点,说一下怎么做的?
生:我把匙子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里,一会儿发现匙子柄很热。
生:我们是把热水倒进易拉罐里,易拉罐立刻就烫手了,说明金属能传热。师:生活中有没有利用金属传热这一特点的例子? 生:冬天用暖气片取暖。
生:我想烧水、做饭都是利用金属传热这一特点。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多媒体出示烧水画面)烧水、做饭的工具大多数都是金属做的,正是因为金属能传热,所以我们的水才能开,饭才能熟。
师:来,咱们最后说说导电。
生:我们连接了一个简单的断开的电路,分别把断开处用铁片、铜片、铝片连接发现小灯泡都亮了,说明金属能导电。
师:可不可以到前边展示给同学们看一下?
生:可以。(两位同学到实物投影台下面,分别连接铜片、铁片、铝片)师:他们做得好吗? 生:好。
师:真是太棒了,给他俩加油。
(学生鼓掌)
师:我们说现在这些问号是不是都可以擦去了? 生:可以。(师擦掉问号)
三、金属从哪里来
师:对金属的特点我们研究得不错,那你有没有想过金属是从哪里来的呢? 6 知道的说给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听听。
(学生讨论、猜测)师:来,谁想说说?
生:我觉得肯定是从地下挖出来的。师:老师也是这样想的。
生:不对,应该是先挖矿石,再提炼金属。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在百科全书上看到的。
师:你真了不起,你知道的可真不少。现在请同学们看这样几幅画面。(多媒体出示开矿、筛选、冶炼、加工成金属的画面)
师:哪位同学愿意起来具体地说说金属是怎么来的?
生:首先是开采金属矿,然后再到筛选厂筛选,再到冶炼厂冶炼,最后加工成金属。
师:你说得非常好,请坐。那现在请同学们想想金属的得来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既然不容易,那我们就应该珍惜爱护金属资源。再想一下,金属还可以怎么来?
(学生有点迷惑,师出示回收废铁画面)
生:我知道,将回收的废铁再加工利用,制成新的金属物品。
师:哎,对,金属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它是一种再生材料,所以这也是金属的另一个来源。
四、金属的用途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金属的一些特点,又知道了金属从哪里来,那金属到底有什么用途呢?
生:一些学习用品要用到金属。像文具盒、钢笔等。
生:、一些装饰品,像老师今天带的金戒指、发夹也是金属做的。师:你可真善于观察。
生:家里的电视、冰箱也用到金属。生:还有一些农用工具。
师: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金属,包括一些高科技的产品也要用到金属(多媒体画面出示:汽车、神州六号、人造地球卫星等)
五、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个个是乐于观察,善于发现,勤于动脑的好孩子,不愧是一群小科学家。那么,这节课,同学们又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知道了金属都有哪些特点。生:我学会了怎样验证金属的一些特点。师:你学到了一些学习方法。
生:我知道了金属的来源有两种途径。
生:我还知道金属有很多用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我还知道金属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爱护金属资源。师:这个同学说得好,那我们具体怎样珍惜爱护金属资源呢? 生:回收易拉罐。
师:好主意,和老师想的一样,老师统计过:五十个易拉罐大约是一千克,如果我们每人每年回收五十个易拉罐有问题么?
生:没问题
师:那我们全班多少人? 生:四十。
师:一年将回收四十千克。全校多少个班? 生:三十个。
师:那我们全校一年将回收一千多千克呢,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这也为我们节约资源贡献了一份力量。关于金属还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究,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研究金属。
师:那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2007.7 8
第五篇:教学案例3
教学案例 各种各样的鞋 背景分析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提倡: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不是把美术看作技艺的传承,而是力图使学生体验和认识美术的文化内涵。
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多年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效果很好。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也力求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创造的先导,有兴趣才能促使积极的想象,进而升华为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再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刺激潜藏在每一个学生心灵中的创造探索的欲望,以培养创造力为中心。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地去想象创造,放飞想象的翅膀。
本案例为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五册《各种各样的鞋》一课,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从观察到表现,从现实到想象,从平面到立体多方位地设计自己喜欢的鞋,把美观、实用、科幻等设计思想贯穿在新鞋子的设计中,把美术作业与语文学科的作业进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并通过对鞋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了鞋上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穿鞋人的身份地位,以及鞋与生活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以“鞋”为主线进行联想和创作,因为鞋是人类文化的缩影,不同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身份,有许多风格迥异的鞋,虽是一双小小的鞋却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又给人太多的启迪。选择鞋为探索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对象分析
鞋是想象有源泉,千姿百态的鞋能激活创作的灵感。利用多种材料,做一双自己喜欢的鞋,把它穿在脚上,摆在桌上,挂在墙上,让自己做的鞋成为一件艺术品,一件装饰品,从而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教学要点概述
教学内容:《各种各样的鞋》 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情感领域: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认知领域:引导学生仔细品味鞋上的文化,了解鞋的历史及鞋的造型特点,知道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操作领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一双心中的鞋。教学重点:了解鞋的文背景,鞋的艺术特点,感受鞋的装饰美。教学难点:A、摆脱对原有形象的束缚,培养标新立异的创造精神。
B、根据鞋的特点巧妙的联想及制作,创新使用材料设计制作,体现审美性和实用性。
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鞋子实物,制作材料、鞋的相关资料和图片。教学方法:欣赏、观察、讲解、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维,激发兴趣。
(课前将搜集来的各式各样鞋子挂在教室的墙壁上,摆在桌子上,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琳琅满目的鞋的世界。)
师:今天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块儿去参观鞋子商城,看看商城里的鞋子奇在哪里?怪在哪里?
(在舒缓、悠扬的乐曲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参观。)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鱼贯而人,进入教室的后,仿佛置身于一个鞋的海洋,他们大都会兴奋不已,惊叹不已,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下了就被调对起来了。学生在遭遇这些精美展品的瞬间,他们把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和体悟到的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影象,表现出了惊异的表情,姿态、动作,他们的思维一下子便奇迹般的活跃起来。】
(二)直观感受,分析讨论,加深印象。
今天就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迹去追朔渊远流长的鞋的文化吧。出示课件:赏析与讨论,学生自主探究。① 从这些鞋上你能看出历史的足迹、时代的步伐吗? ② 从这些鞋上你能猜出穿鞋人的身份吗? ③ 从这些鞋中你能说说它们的功用吗?
(从古代的作品中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鞋的样式。从我国不同民族中分析鞋的特点,从鞋的造型、装饰、结构、色彩几方面交流。
【常言到:爱美之心人人皆有,然而审美意识却非人人等同,通过欣赏许多风格迥异的鞋子,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对普通的鞋子有了全面、全新的感受。一双小小的鞋子却蕴涵了丰富的文化,通过欣赏这种最直接的方式,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便仔细判读出了文化的遗存,并经由反刍,消化,表达个人的见解,他们的这种体认是最为深刻入微的。】
(三)观察体验,活跃思维,大胆设想。
① 教师实物投影演示分析鞋的结构,了解鞋的装饰。
② 生活中处处都有艺术设计,不同的设计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虽是一双小小的鞋子,但设计却贵在奇思与妙想。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种的鞋子,分析、讨论鞋子哪部分最有特点?哪些部分最奇特。(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高高的鞋跟:带车轮的,长颈鹿的脚,埃及女神的脸„„
奇特的鞋面:楼梯式的,汽车式的,桥梁式的,张开的嘴吧
大大的鞋口:笔筒式的,怪兽的嘴„„(启动学生创新的闸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鞋面的图案装饰:重点欣赏用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所装饰的鞋面。(对毕加索这位艺术大师的童年生活、生长环境、时代背景,创作经历,作品特色进行简单的介绍。并拓宽学生对美术画家的了解。)
【许多学生对于凭空的想象往往感到一筹莫展,常因苦思冥想而无冲动的创作体验而苦恼,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进一步感知和体验鞋子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整理和清晰了自己的这些感受和思考过程。巧妙的为学生的构想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展开了联想,从面获得了创作的灵感。】
(四)自主合作,艺术实践,求异思维。
①观看课件了解制作方法:制作材料的展示,设计制作的基本方法。②布置作业:A、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合理进行分工制作,并要求对小组内制作的作品用文字卡片进行说明,介绍鞋子的特点和奇特之处。B、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大屏幕上出示刚才欣赏过的画面和播放优美的音乐。)
【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完全沉浸在活跃、快乐的氛围中,学生们时而有灵感突现的喜悦,时而有深思后的顿悟。教室内随处激荡着创造的热力,因此教师施以适当的引导后,学生在美术的氛围中,便充分享受到了创造的乐趣,亲身体验创造的神奇。背景音乐的选择、流动的画面展示了良好的创作氛围,为创作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短暂的视觉形象,使其免除畏惧心理。】
(五)作品展示,评价反思,文字描写。①自评:说说自己的设想、创意。②互评:A、评别出心裁之作。B、评造型巧妙之作。C、评材料运用合理之作。D、色彩鲜明之作。
【通过作品展示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在这一环节中陡然间会有一种莫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六)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①课堂小结:今天我们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鞋子的造型形式多样,构思巧妙之极,我想通过这节课大家一定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创作的乐趣了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美术创作中,敢说,敢想,敢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智,便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②布置课后作业:写作文《神奇的鞋子》
师:一双小小的鞋子给人以太多的启迪,也许有些同学在今天的制作完成后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或在我们头脑中想象的鞋子的形象将要远比我们制作的要神奇,要新颖。那么今天我们就以《神奇的鞋子》为题写一篇作文,看看哪一个小设计师能在他的作文中运用华丽的语言,把自己的鞋了设计的匪夷所思,与众不同。【将学生的想象,与发散思维再次得到升华。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这样学生灵感火花的闪现便不会转瞬即逝,这种通过写作来提高想象的方法一定会成为学生们的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课后反思 我认为教学不仅仅是美术知识与语言文字两层面的简单联系,而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综合能力的多重培养形式。因此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满足了学生探索和希望尝试的欲望,为学生提供了畅想的空间,学生们在老师创设的氛围影响下,充分激活了创作的灵感,擦亮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大多所制作的作品千姿百态,匪夷所思,运用各种废旧材料来制作鞋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化废旧为神奇的力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总是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其中,与学生真诚互动交流,以心换心,心灵的真诚在语言、姿态、眼神中得以理解。教学中还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主动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和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学生打成一片,让他们觉得老师既可敬又可亲。本节课最令人感动之处便是在学生的创作中,整个教室里呈现出一种高昂的创作激情,大家兴致很高,看着大家一会蹙眉沉思,一会开心微笑的样子,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在他们讲述自己的作品的时候,我也非常注意倾听,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每一个发现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尤其是学生有与众不同的作品,我都及时给予表扬和宣传。整个活动都处在一种积极的尝试氛围中。但在这个环节中,发现还有为数不少的作品大多都是参考同伴的内容及做法,可见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一块领域还需努力开垦,在平时的活动中应多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发展其求异性。
在本课的结尾我又进行了有意的延伸,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突出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特点,将学生置于多元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让学生们把这些意犹末尽的想象力融入到写作之中,他们创作了许多图文并茂,引人深思的写作作品来,这也是我意料之外的。一堂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能够长期的潜移默化,美育才能得以真正的生根发芽,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感到所做的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积极探索,不断提高美术学科的教学效率。让我们的美术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让儿童美术教育真正成为孩子们创新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