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责任:引导学生努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3:3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师的责任:引导学生努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师的责任:引导学生努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一篇:老师的责任:引导学生努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老师的责任:引导学生努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宫丽坤

假期有余,偶得《有效教学十讲》读起来,颇有些感悟,便留下,有细细读了一遍。本书以讲座的形式,讨论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十个话题。内容练达,直奔主题。

余文森 教授是国内课程与教学领域内的专家,在这十个话题中,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 , 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余教授的绝大多数观点都能引起我的强烈共鸣,成为我的精神食粮。

什么是有效的教学呢?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一、备课有效----教师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二、指导有效----教师有效教学的手段

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 ,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三、教法灵活----教师有效教学的“武器”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四、学生学以致用——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我们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五、教后反思----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见微知著。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及某种教育规律。事例可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二篇: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杨叔子)

下学上达,文质相宜

——论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素质

杨叔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

面向21世纪,思考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时,研究一下我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特别是孔子的有关论述,并赋以现时代的解释与涵义,是十分有益的。

孔子说:‚下学而上达。‛又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两句话表达了十分重要的素质教育思想。下学,学习知识,了解具体的事物,掌握形而下的东西;但是,要上达,要超越知识,去了解知识所载有的精神,去领悟具体的事物所包含的抽象本质,去达到所体现的形而上的东西。如果现在把‚文‛理解为知识,理解为形而下的东西,把‚质‛理解为素质,理解为形而上的东西的‚内化‛;那么,在教育中,过分强调素质而忽视知识,则野蛮、落后、愚昧、无知;相反,过分强调知识而忽视素质,则寡廉、鲜耻、缺德、没有人格。彬彬者,相配适宜也;只有文质配合相宜,才能成为有用的高层次人才。

我认为,在大陆高等教育主流发展很好的情况下,弊病也在于‚应试‛,应谋求一个好职业的‚考试‛。高等学校工具性这个功能,决定了应教给学生服务于社会的知识与能力,教会学生做事,让学生找一个好的职业,而高等学校目的性这个功能,教给学生做人的功能却被忽略了。特别在理工科大学中出现了‚五重五轻‛: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重‛是对的,‚轻‛是错的。从某种意义上讲,重功利、轻素质是前面4个‚一重一轻‛的根子。对人才的培养,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孔子说:‚毋欲速,毋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对人才,素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臵之不问。素质教育是相对于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教育而言的。过于追求这种功利,‚五重‛的曲子奏得再好,结果是‚曲终人不见‛,人呢?功化了!异化了!教育走向自己追求的反面。

知识·能力·素质

50年代,我们谈知识,谈知识就是力量。60年代,80年代,我们谈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90年代,我们又谈最关键的是培养生高的素质。我们的确需要解决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问题。

知识,当然是极为重要的。科技发展史、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的不断发现、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与积累的历史。没有知识,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一切。高尔基讲得好:‚知识是进入天堂的阶梯。‛没有知识,就愚昧、无知、野蛮、落后。‚知识就是力量‛,21世纪的最大、最宏伟、最富有生命的产业很可能就是知识产业,21世纪就是知识的时代。

但‚知识就是力量‛是有条件的。知识决不等于力量,知识只是力量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只有加上‚能力‛,知识才能为力量。我们所谓学生中的‚高分低能‛,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就是讲有知识而无能力。因此,不仅要重视知识,而且还要重视培养能力。有了能力,是否等于力量可以发挥、可以有益于人民呢?不一定!只要查查历史就十分清楚了。例如,汪精卫很有知识,很有能力,然而是一个大汉奸。他在日本侵略军屠刀保护下成立伪中央政府时,有人送幅对联给他:‚昔具盖世(该死)之德,今有罕见(汉奸)之才‛。再以今天人们使用计算机却因有病毒、有高级垃圾而苦恼,谁干的?就是最有计算机知识与网络知识能力 的人干的。所以,有知识,有能力,决不等于力量能够充分而正确地发挥。我们只一味追求培养学生有渊博的知识与强的能力,而忽视高的素质的话,后果如何,很难想象。

素质非常重要。素质是经过千锤百炼、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素质又是长期地、决定性地起作用的。素质是内因,内因是事物起作用的根据。所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这段话讲得十分精辟。德者,此处就是指德方面的素质,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素质。

有知识,有能力,绝不等于有高素质。但这决不是讲知识不重要,能力不重要;没有知识,没有能力,绝对不会有高素质。要有高素质,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很强的能力。高素质能使知识与能力正确而更有效地发挥作用。高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定向器、放大器。《论语〃宪问》讲:‚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如果将德与仁解释为素质,勇理解为能力,言理解为知识,这就讲明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有些人似乎很懦弱,但如果他的素质高,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到了为了国家、民族利益的关键时刻,他就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反之,则会如孔子所讲,‚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只顾一己私利,什么坏事都可做得出来。

特别是在高科技急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的素质。科技之所谓高,在于知识含量之多、之密、之新,而有以渊博知识与强的能力作为基础而形成的高素质的人才,就难于掌握、难以发挥作用;科技之所谓高,还在于其应用所起的作用之远大、之深远、之惊人,而无高素质的人才去掌握,就难以发挥其正面作用,就可能以其负面作用严重危害人类,甚至造成难以想象的恶果。目前,世界上有见识的人们,强烈地关心着高生物技术,例如,克隆技术、高效病毒技术。所以,我们必须讲:‚高科技呼唤高素质!‛

我们可否这么讲,知识是基础,是形而下的东西。素质最主要的是知识的升华与内化,是形而上的东西。能力是人的一部分素质(特别是智方面的素质)的表现,可以说,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东西。我们大学培育的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于德智体美而言,一般讲来,都有其特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60年代、80年代,我们强调的能力,其实主要是智方面的素质及其表现;这是针对当时片面强调知识特别是智力方面的知识而言的,忽视知识的内化与升华,而形成了学了不会用,不会活用,缺乏思维训练,不会自我发展。90年代我们所强调的素质,其实主要是思想道德素质,是做人,是爱国。这是由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看到所培养出的学生中,出现一些令人堪忧的现象,不顾集体利益,不顾国家利益,不顾民族荣誉,只图个人享受,只求个人利益,乃至臵人格与国格于不顾。所以,我认为高等学校最根本的任务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爱国,爱我们中国,爱我们中华民族,这属于德方面的素质;一是要能自我发展,要能创新,这属于智方面的素质。培养的人才不爱国,办大学可说是彻底失败;培养的人才不能创新,办大学也不能算成功。

学习·思考·实践

知识怎么升华与内化为能力、为素质呢?岳麓书院的教育传统对此作了明确地回答:‚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这就是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解决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以成就大有作为的人才。

博于问学。要学习,学习知识,这当然得读书,书,目前仍是知识的主要载 体。特别是对学生,首要是读书。但对每个人而言,学习决不只限于读书。知识要渊博,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万件事‛,‚活到老,学到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读书,在这里是十分重要的。孔子曾尖锐批评子路不重视读书,把读书不多的子羔派去当官吏。宋代陆游年老时写道:‚眼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特别是青少年,应十分重视读好书,要对读书有特殊的爱好和感情,像于谦所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我们要以人类有益的知识把自己头脑武装起来。要博学,基础要宽广,眼界要开阔。看看我国一些大师,几乎莫不贯古今,通中外。知识是素质的基础,那么,学习当然是形成素质的基础。

笃于务实。学习是为了实践,实践也是人们要学习的一本大教科书。没有实践,没有证实,就没有科学。重视学习联系实际,是我国真正的优秀教育传统。我国最重要的传统经典之一的《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从整个《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来看,很清楚,这里的‚学‛,主要是指向实践学习,学做学问、学做人、学做事,‚习‛是指实践,这句话是讲学习做学问、做人、做事,并经常加以实践,身体力行,去理解、去领悟;决不是指读了的书,经常去加以温习。就在《学而》这篇中,我们可以举出一系列例子来证明这个‚学‛,不仅是读书,更主要的是学如何做人。可以说,整个一部《论语》,就是讲做学问、做人、做事的实践。陆游教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夫之把实践提高到‚躬行为启化之源‛。也就是朱熹讲的,‚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实践、躬行,是认识的源头。我国—直提倡教育小孩一边读书,一边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出家、学佛、学禅,时间长长的第一课就是劳动,‚砍柴挑水,无非妙道。‛天降大任,必须先苦其筋骨,劳其心志。学习知识,努力实践,深入思考,苦苦磨炼,就能转化与升华为高的素质。‚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野荠花。‛野荠花不正是在风吹雨打的各种磨难中锻炼出来的吗?人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才能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何况,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应通过自己的行为与实践,体现为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孔子的高足子夏就讲过:‚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致其道者,行也。我们可以说,离开实践,就谈不上素质;实践是知识转化与升华为素质的根本条件。

明于睿思。思考是知识转化与升华为素质的关键,学习中,不思考,知识不能获得,知识具有的精神不能体会;实践中,不思考,具体的感知无法升华,隐藏的真理无法领悟。不思考,无法推理,无法归纳、演绎,无法想象、探索,无法去认识客观规律。不思考,不仅形而下的东西不能转化为形而上的东西,甚至形而下的东西也无法认识,无法了解与掌握。当然,离开了学习,离开了实践,而去冥思苦想,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白费劲!孔子讲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之异于禽兽,就是因为人的大脑不同,人能思考。人之有差异,人之智慧有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于思维方式与思维水平之不同。思考,当然包括认识自己,改造主观世界,‚以修身为本。‛何况,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科学上的怀疑、批判、证实,都是深入的思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唐代韩愈的两句名言。我一再告诉大学生:入大学,第一是学会如何做人,第二是学会如何思维,第三是学会掌握必要的高层次的知识以及相关的能力。能否善于思考,即睿思,不仅是将知识转化与升华为素质的关键,而且是高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目前极应关心的素质之一。

解剖学的进展告诉我们,思考,当然是脑细胞的活动。在学习中,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思考中,人的思维中枢与情绪中枢势必活动,一般讲来,在生活中,同情绪有关的杏仁核、边缘系统与前额叶活动更为剧烈。在长期活动中,父母遗传基因所形成的先天功能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在脑细胞中,在脑皮层上,将形成后天积累而得到的功能,两者相辅相承,就形成人的素质。这一切都离不开脑的活动,离不开人的形形色色的实践活动。

志于成人。志者,目的也,导向也,学习、思考、实践的方向与目的是成就有用的人才。这也是我国的优秀教育传统。在《中庸》就明确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有如此,方能‚择善而固执之‛,方能成人。《中庸》接着强调,一定要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精神去彻底做到这五点,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即‚弗措也‛。宋代白鹿洞书院是以这五点作为书院的教育原则。孙中山先生以这五点题赠给中山大学作为校训。今天,在高等教育中,在重视专门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素质教育,认真去贯彻《中庸》提出的这一教育思想,是十分必要与有益的。

下学而上达

学习是基础,实践是条件,思考是关键。深入思考,将学习中与实践中所感知的形而下的东西抽象为形而上的东西,将知识转化为素质。

科学技术提供给人们的最重要的形而上的东西,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求是‛。求是,就是求真,就是辨别真假,就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越符合客观世界规律就越‚是‛越‚真‛。求实不等于求是。求实,是必要的,是前提,但还停留在客观事物的表面;当然,不求实,就一定不能求是;然而,只求实,就不一定能求是。科学技术最重要的是要求是,要符合客观规律,违之者亡,逆之者败,无可更易。

要能求是,必须献身。科学技术是求是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坚持求是,追求真理与坚持真理,必须有献身精神。布鲁诺坚持哥白尼日心说被烧死,塞维尔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也被烧死。那时,‚自然科学把它的殉道者送上了火刑场和异端裁判所。‛唐三藏西天取经,经历了多少磨难与考验。俗话讲:‚好事多磨。‛这是一条真理。《西游记》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很有哲理:‚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踏平坎坷成大道。‛没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求是,求真,能达到吗?

只有求是,才能创新。创新精神的基础是求是。不求是的‚创新‛,是伪科学,是‚假冒伪劣‛。而创新,是国家强大的动力,民族昌盛的源泉。人类发展史、科技发展史,就是一部道道地地的创新史。有人讲,中国保守,孔子保守,这不对!他们抓住《论语》上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句话作文章。但为什么不拿孔子讲的‚富有之谓之大业,日新之谓之盛德‛(《易经〃系辞》)这句话呢?我们决不文过饰非,决不掩盖我们民族不足之处,但断定孔子就是保守,中国缺乏创新,这至少是十分不全面的。提倡‚日日心,又日新,作新民‛,这不是鼓励创新又是鼓励什么?应该说,—个新的‚求是‛,就是一个‚创新‛;一个‚创新‛,就是一个新的‚求是‛。

要能求是,要能创新,必须从严。我们有句话,叫‚三老四严‛,即做老实人,4 讲老实话,办老实事,态度严肃,作风严谨,思维严密,工作方式严格。不如此,决不能求实,更不能求是,更远不能创新。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两字,我们一切就得讲‚认真‛。只要看一看居里夫人不知从多少吨沥青矿的残渣中,花了近四年的时,用十分原始的方法,才获得了十分之一克的微量氯化镭,何等严格!何等辛劳!从科学技术中,我们应该上达的就是这样的科学精神与作风,就是求是、献身、创新与从严这样的精神与作风。

我们知道,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是一个知识体系、一个人是体系,是求真,而人文社会科学不但是一个知识体系、一个认识体系,而且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一个伦理体系。不仅求真,辨别真假,更要求善,区分善恶,越符合人民的利益,就越‚好‛越‚善‛。简扼的讲,科学求真,科学解决的问题是:‚是什么?‛人文求善,人文解决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真为善奠基,善为真导向,两者相辅相承,不可缺一。不能辨别真假是非,从何区分善恶好坏;不以善恶好坏为据,真何处用,真何时行?永必求真,今必重善。在今天,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国际竞争剧烈,多元思想文化冲突激荡;我们应从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中深入学习与领悟有关形而上的东西,充实与完善我们的精神世界,提高我们的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的取向最重要在于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自由与幸福而献身。对于青年学生来讲,思想上如何认识人生价值极为重要。有人讲:世界观求真,人生观务善,我想价值观则在于完成真与善的谐调,完成‚美‛。华中理工大学某系一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面对同具高学历的同事纷纷离去的情况毫不动心,决心献身教育事业,困难一个接一个地被克服,工作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重要进展,感到生活得十分有意义。一个有所觉悟的大款称自己‚穷得只剩下钱了‛,家庭破裂了,朋友没有了,成天是钱、钱、钱,他感到对于他毫无精神财富可言,生活得十分贫乏、苦闷。事实就是如此。看看一代伟人爱因斯坦吧!爱因斯坦自称为斯宾诺莎这位荷兰唯物主义者的‚追随者‛,深受其影响。斯宾诺莎讲过,为一般人所追求的幸福大致有三者:荣誉、资产、感官快乐。他认为,这三者是乱人心的;于是他断然宣称,彻底放弃这三者,就是放弃了真正的‚恶‛,获得了真正的‚善‛。正因为爱因斯坦强烈崇敬斯宾诺莎,于是想出与之相应的结论:‚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他还断言:‚一心扑在钱眼上的人,不可能有具体的幸福。‛他深信,事物能永恒,生命的永恒,既体现在追求崇高目标的过程中,也表现在追求崇高目标的结果上。这同老子所讲的‚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的哲理思想一模一样。正因为如此,所以爱因斯坦对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这点上讲过:‚在这个重要的领域内,开明的古希腊人和古代东方贤哲们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我们现代的学校与大学。‛这不是十分值得我们深省吗?

塑造崇高的民族精神。一个伟人首先是同他的民族同命运、共呼吸的,有强烈的人文精神的。我们的国家、民族是自古迄今没有灭亡、历史没有中断的国家与民族,这是同自己的优秀人文精神密切相关的。1994年12月,北京大学季羡林老先生谈到中国的优秀传统就是中国的人文精神,他归结为两点:爱国主义;有骨气、有节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爱国主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有骨气,有节操。古代的屈原、近代的闻一多都是 这类的典范。屈原在《桔颂》中说:‚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闻一多说:‚诗人的天赋是爱,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人民。‛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必须有中华魂、民族根。和境外相比起来,大陆的知识分子待遇低的多,但为什么大部分会留在大陆呢?尽管我们现在物质条件比外国差,但是不愁吃,不愁穿;更重要的是,我们精神非常充实,我们正在努力建设我们的国家,对我们的祖国充满了信心。因此,应提倡在青年中普及人文教育,陶冶高尚情操,锤炼崇高人格,净化精神世界,达到塑造生气勃勃的民族精神。

改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非常重要。思维方式也是一个人的极为重要的素质。爱因斯坦曾讲过,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他把思维问题的重要性强调到这样一个高度。如果学的知识都是僵化的,不会用,不理解,知识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要善于思维!孔子非常重视思维。有一次孔子问子贡:‚你跟颜回比较,谁好?‛子贡说:‚老师,我比颜回比不上,颜回听一件事情知道十件事情,我听一件事情只知道两件事情。‛孔子说:‚对!不但你比不上,我也比不上!‛可见,颜回不仅德好,智也好,孔子又一次跟子贡讲:‚你以为我是学得很多,才懂得这么多吗?‛子贡说:‚对,我是这么认识的。‛孔子说:‚不对,我是‘一以贯之’,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思维方式的问题就这么重要!很多知识问题用良好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而我们有的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是爬在书底下读书,不是站在书上面读书,结果读书没有什么开拓,很死板。我们的学生不能做书呆子、做知识的奴隶,而应驾驭书本、驾驭知识。

增强非智力因素。要超越具体知识、具体事情,要增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1995年,美国出了一本畅销书《情感智商》(Emotional Intellegence,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年翻译出版,其实应译为情感智力,现暂用其译名),作者丹尼尔〃戈尔曼有根有据地指出:情感智商对一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所起的作用远比智商为大。其实,情商讲的就是非智力因素,就是一个人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控制自己,如何正确地认识别人,如何正确地认识个人,认识集体,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我对学生讲过,《情感智商》中所提出的那些重要结论,《论语》中已讲得十分清楚了。不信你去研究一下《论语》,研究一下例如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儒家学问的中心是‚仁‛,‚仁‛就是二人,人和人的关系是‚仁‛的核心。非智力因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如何看待自己,控制自己;如何看待别人,对待别人;如何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评价别人;如何把自己跟别人、跟集体有机地融合起来,怎么把别人组织起来;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非常重要,那些‚老子天下第一‛的人,干不出什么大事情。《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你要用别人,你首先处在别人下面,不能处在别人上面;要理解别人,尊重别人,使别人心服,使别人主动,使别人深深感到你与人为善,这都是非智力因素。根据了解,大学生在工作上取得成功,80%以上的因素都是非智力因素。显然,一般来讲,智力因素只有通过非智力因素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里绝不是讲智力因素不重要,那是极大的误解、绝对错误。我们是讲,在实际工作中,一般讲来,首先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起了更大的作用。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从人文社会科学中能学习与领悟的形而上的东西,既提供了无比的精神动力,又给予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使一个人成为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高尚而有益于人民的人才。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是十分丰富的。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教育传统,吸取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按照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发展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基础实、知识广、能力强高、专业面宽、适应性广的高质量的高层次人才。

本文选自刘凤泰主编《提高文化素质

培育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一书

第三篇:老师应怎样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的能力

老师应怎样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的能力?

面对一图或多幅图,能说上几句话或写一段话,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可以说是作文当中的一项基本功。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图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观察是口述和笔述的前提,没有细致而又准确的观察,是无法写出好的作文的,做到细致准确地观察要做到以下两点:

1、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图画的主要内容,即这幅图的内容是什么,或谁在干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概括能力。

2、细致观察,合理想象,叙述图义。看图和观察客观事物一样,要有一定的顺序,使学生做到言之有序,如方位或空间顺序观察,可以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由内到外;按主次观察,可以先主后次;按事物发展先后顺序观察,可先怎么样,再怎么样,观察后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然后,再依据画面引导学生联想它的前因、后果,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等,使一幅图画变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事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我们低段教师都重视指导学生进行说话的训练,用完整、正确、简练的书面语言要求他们,帮助他们在说话训练中形成句子的概念,如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结束后,我提倡学生用汉语拼音写话。但在写之前,我都让每位学生动口说一说,再动笔写一写,开始要求不高,只要学生能动笔写即可,重表扬,不批评。等到学生能写一句完整的话后,进而提出适当的要求。如:我经常利用空余时间,给学生几个好词,让他们组合成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先练习说,在会说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胆地写下来。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不仅可以从说完整的句子过渡到写完整的句子,在实践中初步形成句子的概念。

学低年级看图说话是作文最初步的训练,是培养初入学儿童向观察客观事物过渡的一个桥梁和凭借,是培养儿童提高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面对一图或一景,能说上几句话或写一段话,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可以说是作文当中的一项基本功,就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也应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首先选好图,其次观察图 ,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图画的主要内容,即这幅图的内容是什么,或谁在干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概括能力。第三关键是说图要注意了以下四点: 1、要求学生说得有头有尾,要遵循一定顺序; 2、要有基本内容,不要丢掉重点; 3、要鼓励在语言表达上有独到之处的学生,表扬他们说得细、说得好; 4、要尽量用学生学过的词语,为下一步写话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第四篇:老师应怎样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的能力训练

老师应怎样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的能力训练

作文教学最初是从看图写话练习开始的,对刚刚入学儿童来说,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对一图或几幅图,能说上几句话或写一段话,并非一易事。这可以说是作文当中的一项基本功,就好比书法练习从笔画开始。

要学生练好这项基本功,我看还是从看图开始吧!引导学生对图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是口述和笔述的前提,没有细致而准确的观察,是无法说出或写出好的语句,做到细致准确地观察要做到以下两点:

1、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图画的主要内容,即这幅图的内容是什么,或谁在干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概括能力。

2、细致观察,合理想象,叙述图义。看图和观察客观事物一样,要有一定的顺序,使学生做到言之有序,如方位或空间顺序观察,可以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由内到外;按主次观察,可以先主后次;按事物发展先后顺序观察,可先怎么样,再怎么样,观察后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然后,再依据画面引导学生联想它的前因、后果,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等,使一幅图画变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事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下载老师的责任:引导学生努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师的责任:引导学生努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