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研究方案(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3:1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继《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研究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继《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研究方案》。

第一篇:陈继《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研究方案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

研 究 方 案 内乡县夏馆初中课题组 陈 继 李会仙 刘烽 吴永丽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的缘起

本课题组的《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研究》课题,是南阳市教科所“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编号为JKGHB--1063,我们选择并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作文课“不愿上”“没啥上”“不会上”是困扰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难题;“不愿写”“没啥写”“不会写” 是大多学生的真实写照。有人形容我们学生作文现状:“一看题目就摇头,摊开稿纸咬笔头,苦思冥想皱眉头,三个小时没开头。”然而,是什么导致如此呢?作文教学的出路又在何方?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学生对作文教学缺乏兴趣,作文素材匮乏,不能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写作,致使写人、记事、抒情,摹物、言志等多有不切合实际,内容虚假空洞;教师指导作文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作文教学缺乏活力。“丰富的作文内容”成了制约作文教学的瓶颈。

(1)《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 教育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学生往往会沉浸于课堂学习、电视、网络等之中,而忽视身边的文化资源,对乡土文化资源或视而不见,或嗤之以鼻。

(2)学生写作选材现状: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这些素材看似不少,但在学生写作的几年里大多用过,而且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经历和感受又有许多相似之处,雷同作文比比皆是,学生难以写出新意。

(3)我们的家乡夏馆镇,地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八百里伏牛山腹地,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既有宝天曼、桃花源、天心洞、古檀沟等自然风光,又有“宝天曼”名字的神奇传言、“姑娘楼”的动人故事、“御葬沟”的悲情传说、可歌可泣的“化石尖传奇”、令人神往的“跑马岭怀古”、诚信为上的“鸿雁捎书”、彰显善良的“山萸肉与雷劈崖”……还有山萸肉、野山药、野天麻、金柴等珍贵药材,还有山拳菜、香

菇、二月兰、红蘑菇等山野佳肴。这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育人条件。

(4)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拓宽语文视野的探索和研究正在纷纷进行。

为此,教师应摈弃学科本位、课程本位、课堂本位的传统意识,因地制宜,深入考察,延伸教学,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模式,把乡土文化资源融进作文教学中,从而使学生乐于写作。

2、课题研究的政策依据和理论基础(1)研究的政策依据: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2010年9月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中明确指出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说:“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

(2)研究的理论基础:

文化环境对个人能力形成有制约作用。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是本次新课改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也是本课题研究重要的理论依据。

社会互动对个体的知识构建有重要影响。建构主义强调,意义不是独立地存在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理论是本课题的理论依据之一。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征符合人本主义的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康布思(Combs,et,al.1974)主张,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使他能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3、课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研究的现状:乡土文学自“五四”后开始在文坛兴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家,如鲁迅、周作人、废名、沈从文、老舍、刘绍棠、冯骥才、邓友梅、林斤澜、古华、高晓声、汪曾祺、萧红等,其乡土散文、小说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相应的文学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比如,台北林瑞容国民小学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乡土教材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进入校园课堂。不同学科也正尝试着将乡土文化资源运用到课堂中,如:探索乡土文化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数学领域融入乡土文化资源等。

发展趋势:每一个地区,都拥有自己的区域文化,这其中除包含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之外,还应包含民众对地区历史文化的认同。我们向学生展示传播乡土历史文化,不仅是在传授知识,也是向将来的民众灌输着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和热爱的观念。只有对家乡真切的热爱,才能衍生出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才能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作文教学并不是单纯地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能力,其写作的视野也将由单一的校园生活或家庭生活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扩展。写作将是学生记录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一种方式;是他们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绽放才情的一种途径。通过写作训练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生活美的发现者、实践者。

4、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

本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即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厘清不同类型农村乡土文化资源的内容,了解乡土文化资源,运用乡土文化资源,使乡土文化得到保存继承、创新发展。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让老师和学生更关注自己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激发人们热爱家乡,关注生活的感情,让大家去发现乡土文化、感悟乡土文化,从而丰富阅历、拓宽视野、增强积淀、提升品位。在当前条件下,立足乡村教育现实,挖掘乡土文化的教育价值,对促进乡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研究的理论意义

第一,实施新课程和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把乡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文作文教学资源进行利用,能够改变以往语文作文

教学中以教科书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格局,这样既符合认知心理学和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的新课程理念要求,又能对当前新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把初中作文教学融入于日常教育中,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这对于增强初中作文教学的生命力,对增强初中作文教学的生活感,对深化初中作文教学模式的改革,都会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第二,农村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农村教师大多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教于斯。他们对农村这块厚土有着最深的感情,对乡土文化有着最透彻的理解和感受,这儿是他们生命的根。激发教师们的开发乡土文化课程主体意识,把他们熟悉的乡土文化、乡土情感和乡土情怀融入到指导学生习作之中,恰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他们会从这里感受到职业活动的兴奋和自信,找到自身成长的“根”,树立自己职业生命的理想,享受职业生活的幸福,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第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化课程资源,可促使学校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成为社区文化、文明的会聚点,引领社区文化的发展。可以激发乡村孩子们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家乡的朴实情怀,成长为乡村建设薪火相传的有生力量。

(2)、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一,拓宽学生习作思路和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需要。

通过研究开发利用本地乡土文化资源,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丰富新课程建设理论,为校本课程开发作准备,也为初中作文教学提供有效的写作素材及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搜集利用写作素材的方法,培养其细致观察,灵活运用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激发学生文化意识的主体自觉,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第二,为优化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提供一种新的渠道。

使乡土文化成为重要的语文作文教学资源,既便于把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都带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也便于深层次地挖掘教师、学生的主体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这是切实优化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作文教学质量的一剂良方。

第三,语文作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充分运用好乡土文化内容,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提升学生的人文主义修养和人文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使语文作文教学的人文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发展。

第四,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有着三千多年的农耕文明的文化大国,与此相伴共生的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根本。乡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作文教学与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可以更好的传承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二、研究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让老师和学生更关注自己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激发人们热爱家乡,关注生活的感情;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教师和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为初中作文教学提供有效的写作素材及方法指导。其研究主要概念的含义及分解:

(1)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就是在某一特定地域中发端、流行、并且长时期积淀的,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的总和。它明显的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例如民风民俗,即个体出生和成长地方的社会发展、地域特色、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历史变迁、地名沿革、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语言文化等。

乡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然环境:即乡土的地形、气候、地质、水文、动植物和土壤等。这是人类生存所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第二类是人文环境:即人类在乡土中的有形建设(如交通、聚落、经济活动等)和无形的建设(如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第三类是社会环境:即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团结、关怀、包容、合作等。

(2)资源:是在平时和写作准备阶段中收集和积累的未经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文化风俗、历史神话、自然景象、客观物象等各种范围和各个方面,并且最生动、最基本的。

(3)学生:是指夏馆初中生,农村现有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初级中学的学生。

(4)习作:就是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至今为止,作文课堂教学中,还缺少如何把乡土文化资源运用于写作的系统论述。

(5)策略: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设定目标,并制定达成目标的途径。

研究内容的具体化为:

(1)我镇初中师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及需要的调查。

(2)我镇乡土文化资源的类别及分布。(乡土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3)夏馆镇乡土文化资源对夏馆初中生生活的影响研究。

(4)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写作后,对学

生作文成绩的影响以及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方法、途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研究目标

(1)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乡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2)充分利用我镇乡土文化资源,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拓展语文学习的视角,开阔学生写作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增加文化内涵。

(3)让学生在乡土文化资源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实践和体验,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提高教师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其理论研究水平,指导语文作文教学实践。

(5)为夏馆初中教师作文课堂教学提供范例。

2、研究对象:我镇七年级5个班学生,八年级5个班,九年级5个班学生。其中每级确定三个实验班,两个非实验班。

3、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下,我们课题组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当前我镇乡土文化资源的类别及分布和夏馆初中在写作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及需要的调查时,主要运用调查法。调查的范围广泛分布于夏馆镇的各个村组,既有镇直初中学校,也有村办的中心小学及下伸点。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夏馆初中、夏馆镇镇北中心小学、夏馆镇中心小学、大栗坪中心小学、葛条爬中心小学5所学校,与学校的学生和语文教师广泛的沟通交流,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分析问题的成因,认清当前乡土文化运用的趋势。再通过调查学生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写作后,对学生作文成绩的影响,进行认真地研究总结,探讨出乡土文化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运用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途径,使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2)行动研究法。乡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包罗万象,而相关的文字资料相对欠缺。在研究中,作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还原事物本来面貌的需要,对有关的乡土文化知识在运用中加以修正,利用作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认识、发现乡土文化资源,选择、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创作。再结合作文的教学实际,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探索研究两者结合的具体原则、方法和途径。

(3)文献法。在研究中,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比如,相关的专著、论文期刊、学术论文、政策性文件等,取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明确了研究的现状、当前我镇的乡土文化资源分布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探

讨出相应的具体可行的对策。

(4)分析法。在研究我镇乡土文化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运用的现状时,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统计数据加以定量和定性分析,配合表格进行总结阐述,再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策略。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4年1月——2014年4月)(1)确定方案,落实任务。

采用座谈法,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方向、现有条件,确定研究的具体方案;召开课题研讨会议,落实分工,明确研究任务。

(2)调查夏馆镇乡土文化资源对夏馆初中生生活的影响以及我镇初中教师和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及需要。

通过查阅作文、座谈等方法,调查夏馆镇乡土文化资源对夏馆初中生生活的影响以及我镇教师和七八九年级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及需要,写成调查报告。

(3)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我镇师生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了解情况,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我镇乡土文化资源的类别及分布。

采用文献查阅、访谈,实地考察等调查法,组织学生和课题组成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及春节假期走访各村,调查我镇过节习俗、节日文化等;三月份带领学生参观石门沟大桥,并组织学生寻访调研,考察这一工程的兴衰;利用农历三月十五日“凤鸣山庙会”发动组织师生参观、调查;利用休息日到我镇电视塔游览、考察;发动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乡土文化资源的搜集。

(4)阶段资料汇总。

把夏馆初中生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及需要分析汇总后与我镇当地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资源比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确哪些素材可以运用。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14年10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交流思想,明确方向,协调研究。

联合教务处召开全体语文教师会议,通报课题研究情况,积极采纳第一线教师好的建议,争取更多教师的配合。

(2)组织课题组成员研讨夏馆镇乡土文化资源对夏馆初中生生活的影响。召开课题组成员专题会议及学生座谈会,研讨民俗文化对初中生生活的影响。(家

庭生活、学校生活,精神生活等)

(3)开展有关乡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在我镇初中组织语文教师参与作文课堂教学研究,实践并总结出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阶段

运用总结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1月)(1)运用验证。

综合利用谈话法、问卷调查法、会谈等方法,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主题思想、内容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估,形成阶段评估报告。

(2)分析总结,得出阶段研究结论。

与研究前相比,利用横比和纵比的分析法,探讨研究的阶段成果是什么,明确不足,再弥补缺漏。

(3)全面总结,课题结题。

五、预期成果:

1、成果表达形式及完成时间

①调查报告:夏馆镇乡土文化资源对初中生生活的影响调查报告(2014年2月底)

②调查报告:夏馆镇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生写作中运用意识和需要情况调查报告(2014年3月底)

③调查报告:夏馆镇乡土文化资源师生了解情况及分类调查报告(2014年4月底)

④ 经验总结论文: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方法和途径。(2014年10月)

⑤调查研究报告:乡土文化资源在考试中应用情况成绩调查分析报告(2014年11月)

⑥研究报告:《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研究报告。(2014年12月)

2、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实效

①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②充分利用本地乡土文化资源,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拓展语文学习的视角,开阔学生写作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增加文化内涵。

③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④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⑤提高教师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其理论研究水平,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⑥为农村初中教师作文课堂教学提供范例。

六、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全日制义务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秦训刚、晏渝生主编。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朱慕菊主编。

[3] 《乡土素材在农村初中生写作中的运用研究》,江苏铜山县柳泉镇中学,张林涛。

[4] 《可以这样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余文森主编

第二篇:陈继《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研究方案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

研 究 方 案 内乡县夏馆初中课题组 陈 继

李会仙

刘烽

吴永丽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的缘起

本课题组的《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研究》课题,是南阳市教科所“十二五”规划2014课题,编号为JKGHB--1063,我们选择并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作文课“不愿上”“没啥上”“不会上”是困扰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难题;“不愿写”“没啥写”“不会写” 是大多学生的真实写照。有人形容我们学生作文现状:“一看题目就摇头,摊开稿纸咬笔头,苦思冥想皱眉头,三个小时没开头。”然而,是什么导致如此呢?作文教学的出路又在何方?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学生对作文教学缺乏兴趣,作文素材匮乏,不能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写作,致使写人、记事、抒情,摹物、言志等多有不切合实际,内容虚假空洞;教师指导作文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作文教学缺乏活力。“丰富的作文内容”成了制约作文教学的瓶颈。

(1)《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 教育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学生往往会沉浸于课堂学习、电视、网络等之中,而忽视身边的文化资源,对乡土文化资源或视而不见,或嗤之以鼻。

(2)学生写作选材现状: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这些素材看似不少,但在学生写作的几年里大多用过,而且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经历和感受又有许多相似之处,雷同作文比比皆是,学生难以写出新意。

(3)我们的家乡夏馆镇,地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八百里伏牛山腹地,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既有宝天曼、桃花源、天心洞、古檀沟等自然风光,又有“宝天曼”名字的神奇传言、“姑娘楼”的动人故事、“御葬沟”的悲情传说、可歌可泣的“化石尖传奇”、令人神往的“跑马岭怀古”、诚信为上的“鸿雁捎书”、彰显善良的“山萸肉与雷劈崖”……还有山萸肉、野山药、野天麻、金柴等珍贵药材,还有山拳菜、香菇、二月兰、红蘑菇等山野佳肴。这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育人条件。

(4)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拓宽语文视野的探索和研究正在纷纷进行。

为此,教师应摈弃学科本位、课程本位、课堂本位的传统意识,因地制宜,深入考察,延伸教学,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模式,把乡土文化资源融进作文教学中,从而使学生乐于写作。

2、课题研究的政策依据和理论基础(1)研究的政策依据: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2010年9月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中明确指出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说:“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

(2)研究的理论基础:

文化环境对个人能力形成有制约作用。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是本次新课改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也是本课题研究重要的理论依据。

社会互动对个体的知识构建有重要影响。建构主义强调,意义不是独立地存在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理论是本课题的理论依据之一。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征符合人本主义的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康布思(Combs,et,al.1974)主张,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使他能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健全的人

格。

3、课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研究的现状:乡土文学自“五四”后开始在文坛兴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家,如鲁迅、周作人、废名、沈从文、老舍、刘绍棠、冯骥才、邓友梅、林斤澜、古华、高晓声、汪曾祺、萧红等,其乡土散文、小说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相应的文学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比如,台北林瑞容国民小学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乡土教材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进入校园课堂。不同学科也正尝试着将乡土文化资源运用到课堂中,如:探索乡土文化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数学领域融入乡土文化资源等。

发展趋势:每一个地区,都拥有自己的区域文化,这其中除包含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之外,还应包含民众对地区历史文化的认同。我们向学生展示传播乡土历史文化,不仅是在传授知识,也是向将来的民众灌输着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和热爱的观念。只有对家乡真切的热爱,才能衍生出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才能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作文教学并不是单纯地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能力,其写作的视野也将由单一的校园生活或家庭生活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扩展。写作将是学生记录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一种方式;是他们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绽放才情的一种途径。通过写作训练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生活美的发现者、实践者。

4、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

本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即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厘清不同类型农村乡土文化资源的内容,了解乡土文化资源,运用乡土文化资源,使乡土文化得到保存继承、创新发展。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让老师和学生更关注自己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激发人们热爱家乡,关注生活的感情,让大家去发现乡土文化、感悟乡土文化,从而丰富阅历、拓宽视野、增强积淀、提升品位。在当前条件下,立足乡村教育现实,挖掘乡土文化的教育价值,对促进乡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研究的理论意义

第一,实施新课程和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把乡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文作文教学资源进行利用,能够改变以往语文作文教学中以教科书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格局,这样既符合认知心理学和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的新课程理念要求,又能对当前新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把初中作文教学融入于日常教育中,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这对于增强初中作文教学的生命力,对增强初中作文教学的生活感,对深化初中作文教学模式的改革,都会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第二,农村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农村教师大多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教于斯。他们对农村这块厚土有着最深的感情,对乡土文化有着最透彻的理解和感受,这儿是他们生命的根。激发教师们的开发乡土文化课程主体意识,把他们熟悉的乡土文化、乡土情感和乡土情怀融入到指导学生习作之中,恰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他们会从这里感受到职业活动的兴奋和自信,找到自身成长的“根”,树立自己职业生命的理想,享受职业生活的幸福,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第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化课程资源,可促使学校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成为社区文化、文明的会聚点,引领社区文化的发展。可以激发乡村孩子们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家乡的朴实情怀,成长为乡村建设薪火相传的有生力量。

(2)、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一,拓宽学生习作思路和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需要。

通过研究开发利用本地乡土文化资源,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丰富新课程建设理论,为校本课程开发作准备,也为初中作文教学提供有效的写作素材及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搜集利用写作素材的方法,培养其细致观察,灵活运用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激发学生文化意识的主体自觉,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第二,为优化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提供一种新的渠道。

使乡土文化成为重要的语文作文教学资源,既便于把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都带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也便于深层次地挖掘教师、学生的主体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这是切实优化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作文教学质量的一剂良方。

第三,语文作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充分运用好乡土文化内容,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提升学生的人文主义修养和人文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使语文作文教学的人文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发展。

第四,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有着三千多年的农耕文明的文化大国,与此相伴共生的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根本。乡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

会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作文教学与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可以更好的传承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二、研究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让老师和学生更关注自己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激发人们热爱家乡,关注生活的感情;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教师和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为初中作文教学提供有效的写作素材及方法指导。其研究主要概念的含义及分解:

(1)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就是在某一特定地域中发端、流行、并且长时期积淀的,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的总和。它明显的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例如民风民俗,即个体出生和成长地方的社会发展、地域特色、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历史变迁、地名沿革、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语言文化等。

乡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然环境:即乡土的地形、气候、地质、水文、动植物和土壤等。这是人类生存所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第二类是人文环境:即人类在乡土中的有形建设(如交通、聚落、经济活动等)和无形的建设(如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第三类是社会环境:即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团结、关怀、包容、合作等。

(2)资源:是在平时和写作准备阶段中收集和积累的未经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文化风俗、历史神话、自然景象、客观物象等各种范围和各个方面,并且最生动、最基本的。

(3)学生:是指夏馆初中生,农村现有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初级中学的学生。

(4)习作:就是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至今为止,作文课堂教学中,还缺少如何把乡土文化资源运用于写作的系统论述。

(5)策略: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设定目标,并制定达成目标的途径。

研究内容的具体化为:

(1)我镇初中师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及需要的调查。

(2)我镇乡土文化资源的类别及分布。(乡土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3)夏馆镇乡土文化资源对夏馆初中生生活的影响研究。

(4)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写作后,对学生作文成绩的影响以及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方法、途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研究目标

(1)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乡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2)充分利用我镇乡土文化资源,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拓展语文学习的视角,开阔学生写作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增加文化内涵。

(3)让学生在乡土文化资源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实践和体验,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提高教师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其理论研究水平,指导语文作文教学实践。

(5)为夏馆初中教师作文课堂教学提供范例。

2、研究对象:我镇七年级5个班学生,八年级5个班,九年级5个班学生。其中每级确定三个实验班,两个非实验班。

3、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下,我们课题组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当前我镇乡土文化资源的类别及分布和夏馆初中在写作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及需要的调查时,主要运用调查法。调查的范围广泛分布于夏馆镇的各个村组,既有镇直初中学校,也有村办的中心小学及下伸点。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夏馆初中、夏馆镇镇北中心小学、夏馆镇中心小学、大栗坪中心小学、葛条爬中心小学5所学校,与学校的学生和语文教师广泛的沟通交流,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分析问题的成因,认清当前乡土文化运用的趋势。再通过调查学生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写作后,对学生作文成绩的影响,进行认真地研究总结,探讨出乡土文化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运用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途径,使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2)行动研究法。乡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包罗万象,而相关的文字资料相对欠缺。在研究中,作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还原事物本来面貌的需要,对有关的乡土文化知识在运用中加以修正,利用作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认识、发现乡土文化资源,选择、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创作。再结合作文的教学实际,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探索研究两者结合的具体原则、方法和途径。

(3)文献法。在研究中,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比如,相关的专著、论文期刊、学术论文、政策性文件等,取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明确了研究的现状、当前我镇的乡土文化资源分布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探讨出相应的具体可行的对策。

(4)分析法。在研究我镇乡土文化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运用的现状时,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统计数据加以定量和定性分析,配合表格进行总结阐述,再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策略。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4年1月——2014年4月)(1)确定方案,落实任务。

采用座谈法,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方向、现有条件,确定研究的具体方案;召开课题研讨会议,落实分工,明确研究任务。

(2)调查夏馆镇乡土文化资源对夏馆初中生生活的影响以及我镇初中教师和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及需要。

通过查阅作文、座谈等方法,调查夏馆镇乡土文化资源对夏馆初中生生活的影响以及我镇教师和七八九年级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及需要,写成调查报告。

(3)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我镇师生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了解情况,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我镇乡土文化资源的类别及分布。

采用文献查阅、访谈,实地考察等调查法,组织学生和课题组成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及春节假期走访各村,调查我镇过节习俗、节日文化等;三月份带领学生参观石门沟大桥,并组织学生寻访调研,考察这一工程的兴衰;利用农历三月十五日“凤鸣山庙会”发动组织师生参观、调查;利用休息日到我镇电视塔游览、考察;发动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乡土文化资源的搜集。

(4)阶段资料汇总。

把夏馆初中生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及需要分析汇总后与我镇当地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资源比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确哪些素材可以运用。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14年10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交流思想,明确方向,协调研究。

联合教务处召开全体语文教师会议,通报课题研究情况,积极采纳第一线教师好的建议,争取更多教师的配合。

(2)组织课题组成员研讨夏馆镇乡土文化资源对夏馆初中生生活的影响。召开课题组成员专题会议及学生座谈会,研讨民俗文化对初中生生活的影响。(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精神生活等)

(3)开展有关乡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在我镇初中组织语文教师参与作文课堂教学研究,实践并总结出依托乡土文化资

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阶段

运用总结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1月)(1)运用验证。

综合利用谈话法、问卷调查法、会谈等方法,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主题思想、内容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估,形成阶段评估报告。

(2)分析总结,得出阶段研究结论。

与研究前相比,利用横比和纵比的分析法,探讨研究的阶段成果是什么,明确不足,再弥补缺漏。

(3)全面总结,课题结题。

五、预期成果:

1、成果表达形式及完成时间

①调查报告:夏馆镇乡土文化资源对初中生生活的影响调查报告(2014年2月底)

②调查报告:夏馆镇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生写作中运用意识和需要情况调查报告(2014年3月底)

③调查报告:夏馆镇乡土文化资源师生了解情况及分类调查报告(2014年4月底)

④ 经验总结论文: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方法和途径。(2014年10月)

⑤调查研究报告:乡土文化资源在考试中应用情况成绩调查分析报告(2014年11月)

⑥研究报告:《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研究报告。(2014年12月)

2、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实效

①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②充分利用本地乡土文化资源,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拓展语文学习的视角,开阔学生写作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增加文化内涵。

③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④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⑤提高教师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其理论研究水平,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⑥为农村初中教师作文课堂教学提供范例。

六、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全日制义务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秦训刚、晏渝生主编。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朱慕菊主编。

[3] 《乡土素材在农村初中生写作中的运用研究》,江苏铜山县柳泉镇中学,张林涛。

[4] 《可以这样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余文森主编

第三篇:小学语文“挖掘农村乡土资源 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挖掘农村乡土资源 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挖掘农村乡土资源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昨天,我参加xx工作室组织的小学作文公开课活动,聆听不同年级、不同老师的课,收获良多。

当我听着教师们的课时,我想我们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平日乡间生活的点滴,深入孩子的心灵深处。老师们在教学时,让学生一边观看PPT,一边听老师的启发式的语言,勾起了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乡间生活的热情。

我们的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教育孩子们留心乡村生活的每个角落,正确的引导,留下他们真正的童年生活和体会,各位老师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专家和教师们的点评,更是使我受益匪浅,活动之后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悟:

要说真话,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还作文教学一个“真”字。要写出真情实感,老师们的习作课,选题用心,很有意义,所以在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方面卓有成效。

要想让学生写得好,教师更要准备好。乡土资源很多很广,但要学生写好,教师更要了解,什么是最贴近孩子们生活的?比如:我们江南水乡的孩子见的多是河水中的鱼虾,田间的青蛙,山上的鸟雀,林中的知了,而不是北方的高粱地。合理整合,多方位收集素材显得格外重要。

听了他们的课,我觉得我更应该多读书了。作为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多么重要呀,牧主任最后总结时说我们要让学生“加强积累,读写结合”我觉得我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更应该有深厚的积累。都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得先有一桶水。”如果我能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描绘乡间的美好,能出口成章,就能引领学生在广阔的田野里奔跑。对比我自己的课堂,语言苍白无力不说,面对学生的困惑时我也可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因此,我想,多读书,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像专家他们那样有更丰富的知识。在此,我也希望大家多读文学作品,和学生一起静静地看课外书。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XX年10月26日星期四

第四篇:依托乡土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大辛小学农村生活教育特色创建方案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大辛小学“农村生活教育”特色创建方案

鹤山乡大辛小学

2013年2月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大辛小学“农村生活教育”特色

创建方案

特色学校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发挥优势、开拓创新的有效载体,也是学校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办学品位与办学水平,切实做好创建特色学校工作,根据学校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将农村生活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方向,其意义在于让学生体验现代祖国的飞速发展,从社会大课堂中受到教育。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质量促发展,以特色铸品牌”的办学宗旨和“为生活服务,为未来服务”的办学理念,加强学校内涵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力争从特色学校建设中求突破,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具有长期性、独特性、稳定性、先进性的特点,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状况,学校进行了农村生活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此举旨在教育学生学会生存,了解过去的生活,珍惜现在的生活,把握未来的生活,为孩子的终生幸福奠基。做到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活动有成效,素质有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有特长的“四有”人才。

三、特色项目

1、学校举行农村生产、生活工具展,将祖辈过去生产、生活的器具进行展示(分石器、木器两部分)。通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生产、生活工具的历史与演变,教育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学会分享与合作,注重创新与发展,培养勤劳的品质,增强自豪感。

2、学校以“可爱的农村—我的家”为主题,布置整理农副产品一条街,将家乡主要物产,分农作物、蔬菜、手工艺品、地方特产四部分,进行展览。通过给学生集中讲解、参观。谈体会、写观后感,开展“家乡在我心中”“我为家乡喝彩”等活动,树立强烈的家乡荣誉意识。

3、开辟农村劳动基地。学校所在驻地的小辛村,是土地成功流转的先进村,有药材和蔬菜两个种植基地,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与他们签订了合作协议,从整地、种植、生长管理(浇水、施肥、除草)、采收,每一个过程学生均积极参与,然后再由种植户讲解其市场价值、经济效益,学生获益匪浅。

4、定期开展农村超市活动。该活动分三个阶段:首先让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包括资源种类、市场价格等;然后分出买卖双方;最后模仿农村市场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交易。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生活,了解社会信息。

5、开展农村社会调查活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完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引导学生学校时刻关注农村近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发动学生对广大农村的方方面面进行社会调查,时间跨度60年,对爷爷、爸爸、我三代人进行纵向对比,分三个层次:一是生活水平调查。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展开;二是生产劳动调查。通过生产工具、劳动方式、种植类型、亩产数量、经济效益等方面展开;三是环境调查。通过植被、土地面积、野生动物种类、大汶河水文变化等方面展开。

6、挖掘整理民间文化,继承家乡优良传统。农村文化是当地百姓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群众凝聚力和进取心的不竭动力!对其有效的保护即是积极的延承。既要继承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农村文化内容众多,可涉及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等诸多方面。学校有责任帮助他们挖掘其精神内涵,有取舍的对孩子们进行教育,这是对农村文化最好的保护与延承。(目前学校已完成了对鹤山岁时习俗的整理,岁时习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由于其区域性特别强,故有“十里路不同俗,一里路改规矩”之说。除国家法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外,鹤山还沿袭有一些地方特色鲜明的节日文化。如正月十六“走百病”、二月二“龙抬头”、五月十三“关公磨大刀”、六月一 “ 喝面叶”、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腊月初八“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等)

7、组建民俗娃美术兴趣小组。通过兴趣小组,对流传于当地农村的民间手工技艺,进行整理、挖掘和培训。如条编、剪纸。兴趣小组吸纳部分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参加,每周活动两次,可邀请部分民间有技术的人兼任辅导员。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对劳动的爱好与兴趣。

8、拓宽教育渠道,营造教育氛围。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渠道进行教育,如旗下讲话、黑板报、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低、中、高三个年级,分别以《我爱我家》、《我爱我校》、《鹤山,我可爱的家乡》为主题,定期出版手抄报,精选20多条广泛流传于农村的生产生活类谚语张贴悬挂,这些语言通俗易懂,发人深省。

9、开发整理鹤山文化校本课程。主要包括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发挥课堂主阵地,通过校本课程能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四、工作要求

1、明确目标,统一思想。要提高对建设特色学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积极营造建设特色学校的良好氛围。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要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集体智慧和作用,扎实开展建设特色学校活动。

领导小组成员

长:窦海峰

副组长:柳宝 张恩华 王培侨

成员:王有玉 桑苦胜 刘树龙 王成阳

3、突出特色,细化方案。要结合本校实际,确定特色项目,制订特色学校建设规划和较为详细的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分阶段实施,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要发掘本校内在教师资源,加大培养有独特风格的特长教师的力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苦练内功,培养有一定专业特长且满足特色学校建设需要的一大批教师。同时,从社会上聘请兼职教师,确保特色学校建设的顺利实施。

5、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完善必要的硬件设施,以满足开展特色项目活动的需要。学校必须拨出特色项目建设的专项经费,确保特色项目的正常开展。

五、工作措施

1、落实工作责任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把特色项目建设按计划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层层抓落实,确保特色项目建设工作长期有序高效地开展。

2、建立检查指导机制。要建立特色项目检查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特色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不断完善和丰富活动内容,使特色项目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3、建立考评机制。要制定特色项目建设考评方案,对参与特色项目活动的教师,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考评,并把考评结果和评先评优、职务晋升挂钩。

4、建立激励机制。要对积极参与特色项目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先进教职员工评选活动,对特色学校建设成绩突出的教职员工给予表彰奖励。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是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实践过程,也是对学校自我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所以立足农村,围绕“农”字做学问,通过开展农村生活教育进校园活动,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挖掘与传承,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生存,为孩子的终生幸福奠基。

大辛小学 2013.2

第五篇:“农村初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清原县数学学科工作室课题组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名称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一)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明确要求:教师要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途径,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减轻课业负担已经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的课题。2020年11月,辽宁省教育厅发布《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十要求”》,要彻底改变传统的题海战术的理科教学方式,将减轻学生负担落到了实处。2021年7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任务和要求。

但是,走出题海、少留作业之后学生的学习发展如何保证呢?只减负还不行,尚需增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显得倍加重要了。深入研究表明,数学解题能力成为限制学生数学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可见,数学教学对解题能力与解题策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农村初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如何处理、设计有效、实用、科学的解题策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已经成为减负背景下的当务之急。

(二)研究现状综述

从目前资料收集、调查情况来看,国内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已经有多年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应用题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分类解题能力或解题策略等方面,真正对符合农村乡情、校情、学情特点的研究不多,且都没有减负这样的大背景和要求,不适合在农村学校推广。

本课题在进一步深化其他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重点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适合推广的原则,将审题、答题、思路分析、有效策略、兴趣研究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对解题能力的全面思考。更适合今后在农村初中应用推广。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应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农村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要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性、探究性,从而实现有效提升。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注重激起学生的思考和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不断探索解题的好方法。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

(四)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在当前减负背景下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成为必要,这是对有效教学的再探索。分析思路、探求途径,发现规律、掌握方法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提升学生解题能力能将学生从题海教学中彻底解放出来,符合当前减负提质的教学要求。本课题将从学生的认知过程及心理活动出发,将理论与操作相整合,引导学生深思维,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领悟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及规律,使学生能灵活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的界定

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教育层次与城市差别较大。

初中,是中学阶段的初级阶段,初中学生是7--9年级学段的学生。

数学解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内容,一般是指综合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逻辑思维规律,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

提升本意指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本课题中是指解题能力比原来高,是课题研究的目标。

策略原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在本课题中特指提升数学解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本课题就是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校情、学情,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引导和方法的总结,形成解题途径的概括性认识,从而锻炼学生思维,丰富学生解题思路,使学生能够主动思维、深入思考,有效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归纳出分析问题的常见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熟练掌握各种解题策略,解除学生感觉数学难的困惑。对审题、答准题等方面的策略有所归纳,形成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3.探求有效的解题途径,发现解题规律,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有效解题的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高效、有效教学。

五、研究内容及对象

研究内容:

1.调查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现状,分析优劣,找出差的原因。

2.探索并总结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方法策略。

3.探索初中数学有效的解题策略、解题规律或方法。

4.分析影响学生解题的不利因素,如审题习惯、计算速度与准度等。

5.探索解题过程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如转化的数学方法。

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具体为农村初中学生,研究的是农村初中学生在数学解题方面存在的短板、改进的有效策略。每位教师针对共同的研究课题,结合自己的子课题进行调查、对比、分析,进而从解题方法策略、解题习惯、解题思想方法等方面总结出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办法。

六、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设想。

解题能力的提升是学习能力提升的主要部分,将直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轻负高效地提升学习质量,这对于教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初中有重大的实践推广意义。

2.突破与创新。

教学质量提升的主导者是教师,参与主体与成败关键则在学生。针对农村初中学情,从提高解题能力着手深入研究学生能力的提升,是教学的根本与最佳途径,比提高教师素养来的更快更直接。研究出解题能力提升的策略并加以推广,是最有价值的教研突破,是农村减负提质的创新之举。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研究法:本组成员加强学习相关理论,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2.行动研究法:立足课堂教学实践,针对学情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出解题能力提升策略,并付诸于教学、观察、对比、归纳。

3.经验总结法:注意吸收别人在数学解题能力与解题策略方面研究的精髓,并不断和其他成员探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研究中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八、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1.准备阶段开展调查。从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入手,了解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理论学习是前期重要方法。通过学习与研讨,取长为我所用,研讨提升的办法。

3.课堂是主阵地。有效地利用课堂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与计算能力。

4.用好错题本。学生在错题本上注明题型的常规解法及简便解法。批注、整理、积累解题方法与解题策略。每一周末再进一步梳理归纳,在月末进行展示交流,让所有学生借鉴,取长补短,稳步提高。

5.实验教师每周及时讨论研究进程的得与失,并写出反思。

(二)技术路线

确定目标——前期调研——课题论证——课题纲要——课题计划——收集资料——总结分析——研究结果——结果反馈。

九、实验步骤

本课题从2021年5月开始,争取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21年5月——2021年8月。

1.分析校情,撰写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5月份初,由主持人会同县数学学科工作室教师调查、分析研究当前减负背景下数学课堂中值得探讨、有研究价值的内容。5月份中旬,召开会议,把大家的想法汇总,提炼出研究内容,明确研究方向,形成立项申请书。

2.组建课题组,召开筹备会议,完成前期动员工作。

6月初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成员,把大家集中起来一起学习关于课题研究的具体制度,管理措施,以及前期计划的制定,子课题的确定,还包括学习研究中要避免的思想问题,技术问题,文字书写记录等问题。

3.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培训,阅读必要的相关理论,收集资料。对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开展学习。

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指导课题组成员自学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让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课题到相关资料中寻找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内容,并整理出来,做出自己的电子或者读书笔记,提高自己的学术理论基础。

4.制定研究计划与实施方案,做好前测,了解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解题能力发展的情况,撰写调研报告。

6月中旬,制定“学生解题能力发展情况调查问卷”,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前测调研,了解学生解题能力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确定努力研究的方向,为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7月份,课题组成员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具体方案的制定。每一位老师拿出具体的研究计划,研究步骤,研究方法,明确自己的研究方案,撰写个人专题研究计划。

5.课题开题。

参加开题会,听取专家对课题的论证,作出反复修改,按时上报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21年9月——2023年3月

1.研究制定、执行课题实施阶段的计划。

9月上旬,结合大家的各种意见,综合课题组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个详细的计划,包括理论学习,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制定课题研究的分阶段实施步骤:学习交流、现状分析——策略探索、反思归纳——课堂检验、总结提炼。

2.分阶段开展研究活动。

9月中旬开始,由各项任务的负责人指导成员开展研究活动,开展各项调查。以下活动分步骤逐步开展。

9-12月:学习、调查为主。

9月:深入学习解题能力提升的相关理论,通过网上学习、校内研讨、学科工作室交流等方式,提高研究教师的理论修养。

10—12月: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课堂观察等方式,分析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现状,从课堂解题、课后作业各个方面,把握学生解题习惯、解题能力、解题方法中的优劣情况,分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022年1月——8月:解题策略探索实践阶段

1—2月,结合自己的专题研究计划,以学生解题能力提升为核心,收集整理有效的解题策略、解题规律或方法、培养学生审题习惯、数学解题常用的思想方法等,这一阶段是初步实践探索阶段。

3月初,召开课题组交流研讨会,研究教师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探索成效。

4—7月,立足课堂与课后,将探索策略付诸实践,边尝试、边反思,边改进调整。对审题分析、思维品质提升、解题模型积累、错题积累修正等策略进行再探索,结合教学听课、评课、座谈等方式,探讨总结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的策略。

8月,召开阶段性工作会议,分析并总结实践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向。

9月—2023年3月:再实践、再改进、再丰富阶段。

在分析了前段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再次的广开思路,再学习、再实践、再研讨、新定位、争创新、求精炼。

9—10月,交流研讨。上研讨课,通过互相听课、说课、评课、座谈等形式,或大范围年级、校级交流,或三两个人的互助研讨,在实践与交流的过程中,将所研专题的有效解题策略加以检验和完善,形成教学案例,并共享。

11—1月,汇报升级。以多种形式展示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集体共享,并不断完善:展示错题集、审题习惯、深思维策略等研究成果,教师相互评议,共同完善;名优教师上引路课,各类模型课,展示课堂教学中,各种专题课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引发思考,指引方向;开展座谈会、小型讲座等形式,将所研的经验与同事们分享,汲取群众意见,梳理存在的问题;对教师的研究课进行录像等以开展局部分析研讨;书写实验论文,总结研究经验,探讨、完善有效的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策略。

2月召开阶段性小结会,对前段汇报结果加以提炼和升华,注重实践性、创新性,形成教学案例、研究论文。

3月,开展后测,分析整理数据,收集阶段性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23年4月——2023年7月

课题组、各研究教师对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研究手册的填写。

4月份,研究教师完成研究手册的填写,撰写个人研究报告。

5-6月份,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

7月份,整理结题申报各项材料,上交县科研室。汇总研究成果,形成论文集、案例集、错题集、反思集,撰写结题报告。

十二、研究优势及保障

1.基础保障:研究点校为三中,学校图书室藏书四万余册,报刊杂志30余种,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学校教学设备齐全,可以资源共享,为研究人员储备了丰富的网络理论资料,可供学习之用。

2.硬件保障:学校有很好的信息化环境,配备了电脑室、多媒体室、电子备课室、录播教室等,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设备的效益,为课题研究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提供了便利。

3.师资保障:课题组主持人是县数学教研员,研究、指导优势强大;成员以县学科工作室为核心,年富力强,都来自各校教学第一线,责任心强,理论素养高,有创新意识,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具备了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为教育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4.科研保障:三中是省课改示范校、基地校,积累了丰富的课改经验和做法,研究氛围浓厚,软件设施和硬件条件优越,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肥沃的研究土壤。

5.经费保障:学校全力支持科学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拨出充足资金作为教科研经费,用于实验专著及实验所需相关资料,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的费用,以开阔实验教师的视野,夯实实验教师的理论基础;用于课题资料收档工作,使档案具备规范性,科学性,实验性,可操作性,可延续性,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下载陈继《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研究方案(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继《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研究方案(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