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育:核心素养的发展范式——李吉林教育思想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成尚荣

时间:2019-05-13 03:3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情境教育:核心素养的发展范式——李吉林教育思想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成尚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情境教育:核心素养的发展范式——李吉林教育思想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成尚荣》。

第一篇:情境教育:核心素养的发展范式——李吉林教育思想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成尚荣

情境教育:核心素养的发展范式——李吉林教育思想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成尚荣

聚焦核心素养·回望教育家⑤

李吉林是情境教学的首创者。

情境,时代的话语。随着核心素养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情境的时代色彩越来越浓重,情境教育备受关注,自然,中国情境教育的创立者李吉林更让人崇敬,我们总想从她身上发现什么。

李吉林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秘密,她总是说:“我是一个小学教师。”不过,她说过另外一句话:“小学是我的大学。”两句话合在一起,就会发现李吉林成为教育家的许多秘密。

李吉林:一个丰富而深刻的情境

李吉林曾用两个比喻描述自己:“我是一个竞走运动员”“我又是个跳高运动员”。她曾经是南通市的女排队员,还是江苏省跳伞运动员。正是这两个浅近的比喻,让我们看到了李吉林的精神:竞走运动员,永远向前,永不停步,双脚永远不离开大地,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又快又好。那大地,是实践,是生活,是田野,给予她无尽的力量,铸造她脚踏实地的品格。跳高运动员,面前总有那根横竿,她要助跑,从大地上,弹跳起,越过它;而那横竿,不断提升,她便要不断起跳、不断越过。那横竿,其实是教育的高度、人生的高度,是意义和价值的高度。

我常常想,李吉林创立了中国情境教育,情境究竟在哪里?情境究竟靠谁去创设、构建?后来,我突然领悟:李吉林本身就是一种情境,丰富、深刻又极为生动,不妨称之为“李吉林情境”。我们学习情境教育,不妨先从“李吉林情境”中去探究、领悟和发现。

“李吉林情境”有许多情境因子,即情境元素和要义。第一是李吉林对教育事业的挚爱。这种爱是对语文教学的,是对小学教育的,说到底是对儿童的。爱不能代替教育,但教育不能没有爱,爱能激发教育,教育需要爱的力量和方式。第二是追求。追求几乎成了李吉林的精神标识。也许用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话来描述更合适:新的进步新的荣誉,不是在所来之处,而是在将要前往的那个地方。“前往”就是追求。第三是事业。李吉林具有极高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水平,既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既具有教育经验,又具有教育理论——条件性知识;既具有教育事业,又具有浓郁的多彩的生活情趣。专业让李吉林走得更深。第四是审美。李吉林是多才多艺的人,会弹琴,会跳舞,会游泳,会打球,会书法,会演戏,会朗诵,会主持……她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品位。是美学精神让她自觉地将教育与情境勾连起来,形成教育教学特有的意蕴和气象;是美学精神让情境教育走向新境界。第五是研究。李吉林是个研究者,善于进行教育的实验研究,近四十年,一个课题接着一个课题,一项研究紧接着另一项研究。不仅自己独立研究,还和高等院校的教授合作研究,建立研究基地或研究中心,形成了研究机制。研究成了李吉林的学习方式、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研究让李吉林的情境教育走得更高更远。

以上五个方面的情境因子,实际上是李吉林所体现出来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早已存活于李吉林的教育教学之中。李吉林的发展告诉我们,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培育与发展自己的核心素养,必须在教育情境中,将执爱、追求、专业、审美、研究等整合起来,成为一种综合形态。

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三块基石,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扎下根

李吉林建构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但她很快乐,因为她寻找到了这一范式建构的几块基石。这几块基石让她增强了自信,也使这一范式建立在更扎实的基础上。基石进而又成为一个平台,与传统对话,与世界对话,与未来对话。

第一块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情境教育受到国外母语教育和经验的启发,但它把根深深地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和理论的营养。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意境说”的代表杰作对她影响很大。

正是从“意境说”的沃土中,李吉林开挖出“真、美、情、思”四大特点,用于情境教育和儿童学习范式的建构。她的概括、提炼是:真——情境教育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儿童可以观、可以闻、可以触摸、可以与之对话的多彩的世界。美——情境课程以美为境界,以美育人,通过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语言,让美滋润儿童的心灵。情——情境教育注重以情激情、以情育人。将儿童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促使儿童的思维、想象、记忆等一系列的智力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思——情境课程讲究广远的意境、宽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李吉林说:“‘意境说’中的真、美、情、思,我以为正是儿童教育之所需,而教师也应是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这四个要素指向儿童的核心素养,亦指向教师作为“赤子”的核心素养。

第二块基石:现代学习科学理论。

情境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李吉林把目光投向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关注现代学习科学理论的新动态、新进展,促使中华传统文化及其教育理论、思想与现代学习科学理论发生链接,寻找其中联系、整合的契合点,又将这一切运用于情境教育中。

学习是一种科学。李吉林学习、借鉴现代学习科学理论,把重点放在教学设计上。她将教学设计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知识的复杂性——整合知识,选择最佳途径设计情境”;二是“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以情激智,唤起持久投入的内驱力”;三是“学习系统的开放性——连接生活,凭借活动历练实践才干”;四是“学习催发潜能的不易性——着眼创新,不失时机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以上四个方面,针对儿童学习知识的复杂性、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学习系统的开放性以及学习催发儿童潜能的不易性,进行了高水平的教学设计,促进儿童快乐、高效学习。这样,现代学习科学理论聚焦并融会于教学设计中,而教学设计又以儿童学习为核心,体现了儿童情境学习的特色。

第三块基石:为儿童研究儿童的理念与方式。

情境教育是为儿童的、基于儿童的、以儿童为主体的、以儿童创造为境界的。这是李吉林的信念。深入的儿童研究,让情境教育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教育,儿童的核心素养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中培养、发展起来的。

李吉林的儿童研究有三个特点。其一,从宗旨看——为儿童研究儿童。这是一句“大白话”,但意蕴却丰富而深刻。有的儿童研究不一定为儿童,而是为自己,为自己有理论建树,为自己能有学术成果,甚或为自己成名成家;有的则可能为了学校的声誉,等等。显然,这样的儿童研究目的是不正确的,因而不可能真正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也就不可能去研究和把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当然就不能有效培养和发展核心素养了。李吉林为研究儿童坚守了几十年,她所创立的情境教育是儿童自己的情境教育,儿童本身也就成了发展的情境。

其二,从过程和方式看——与儿童一起研究。在李吉林看来,儿童发展是儿童的主体行为,他们不只是教育的对象,处在“被研究”的状态,而应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与教师一起研究。李吉林采取各种办法,与儿童一起研究。她认为这是一个情感培养、学习动力激发的过程。她让儿童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来,无论是看日出、做小实验小研究,还是课堂里的情境表演,儿童都参与设计,参与资源开发,也参与评价,因为她认为儿童有无限的潜能。在李吉林的语文教学中,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儿童一起研究的过程,教师的研究与儿童的研究融为一体。

其三,从前提与保障看,教师也是儿童。李吉林说:“我是一个长大的儿童。”她说:“我在爱孩子中长大。我把这种爱,升华成自己的理念,又把它细化成自己的行为。”儿童与儿童的相遇、对话是最为神圣、精彩的教育,是最为生动丰富的情境。

以上三块基石支撑着情境教育,同样支撑着儿童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了根与魂,有了文化自信,他们会走向世界与未来;现代学习科学理论,让儿童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用科学去引导儿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儿童研究儿童、儿童自己研究、与儿童一起研究,儿童在主体行为中成为发展需求的发出者、参与者、研究者,核心素养在研究中“长”了起来。更为重要的是,三块基石一起在儿童的学习中融合,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以综合的形态呈现,核心素养形成了、发展了。

儿童情境学习范式中的要素、操作要义等可以催生儿童的核心素养

儿童在情境中究竟是怎么学习的,快乐而高效的学习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这是李吉林研究的重点,她探索出情境创设的六条途径、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情境教育操作的五个要义,并在情境语文、情境数学、情境科学、情境体育、情境美术等学科作了具体方法的探索。所有的这些要素、要义、途径、方法,都已转化为儿童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抑或说,这些要素、要义、途径本身就是儿童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更别说学科中的具体教学方法了。正是这样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孕育着、发展着儿童的核心素养。

李吉林所概括的五大操作要义是:以“美”为境界,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虽为操作要义,实质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个性化表达。这一表达既具有情境教育的特点,又具有重要的普遍意义。五个“以”不仅意味着对象与条件,也极具操作性,可以转化为儿童的学习活动,包括学习的策略、路径和方式。

对于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李吉林作了概括,其中三条是: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此外,还有与发展思维相联结的着眼创造性,与激发情感相联结的渗透教育性。兴趣——主动性,观察——感受性,思维——创造性,情感——教育性,学科能力——实践性。这五要素,前者是手段、方法,后者则是价值取向;前者形成了学习活动的闭合环,后者则形成了价值链条。五大要素组合了儿童完整的学习过程,也正是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完整过程。李吉林将它们称之为“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不正是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五要素吗?

再看儿童情境学习最佳环境范式。环境可以形成学习情境,但也有一个转化、优化的过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离不开最佳的环境。最佳的环境首先是教育空间的拓宽。儿童所在的空间,不应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的;不应是静止的,而应是流动的。在这样的空间中,学生才会有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资源、更多彩的创造性。在情境教育中,只有“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没有其他的角色,就是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是合作的伙伴,是学习和发展的共同体。

在对情境教育的中国儿童情境范式进行梳理和分析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展范式是相契合的,而且还可以这么去判断: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展范式提供了鲜活的样本,对我们深入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开启了一扇重要的窗户。情境教育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施是有贡献的。

(作者成尚荣,系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jyb2017.5.24.9

第二篇:我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

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忠云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

核心素养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素养,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发展,但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终生的连续性。最初在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发展完善。在小学阶段,不同学科的教师落实不同学科的素养,那么综合起来就是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是社会参与。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

2018.4

第三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书中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自主发展、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从多年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经验来谈,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素养是一个更有效的课程载体。

关键词:核心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 培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书中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自主发展、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而综合实践课程对于学生体验人生、关注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学科之一。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素养是一个更有效的课程载体。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素养的最好载体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和实施课程。它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等多种实践性学习活动,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技术和技术实践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育活动。所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素养最好载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实践创新”这一核心素养中的三个要点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中的要求相一致

比如“实践创新”素养中对劳动意识的描述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而《综合实践活动纲要》中对劳动与技术的描述是: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可以看出核心素养中的描述更具体、更易操作,它们解决的问题和目标是一致的,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进行“实践创新”素养的培养会更有效。

具体教学中比如传承传统文化时更需要“实践创新”。比如我在上四年级劳动与技术部分中的“扎风筝”时就明显地感到实践创新的必要性。扎风筝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在传承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我们缺少制作材料、缺乏技艺等,人们都说买现成的风筝就行了,何必要去自己动手做呢?可是像风筝等很多传统文化必须要了解它的历史、重温它的制作过程,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如果都进行了工业化,这些传统文化也必定会消亡。而“实践创新”素养中对问题解决的描述:“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及技术运用的描述:“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就为解决这些问题指明了方向。如果我们具备了这些素养,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乃至我们任何一项活动中,我们遇到问题时,就会积极地去思考,想对策,有序实施。

三、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让他们创造性地提问。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最好抓手。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关于“图形组合”的教学主题,是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一个好机会,我让同学们大胆想象,在头脑中对一些事物形象加以分解、组合。有的同学将手帕和地图组合起来,设计出绘有一个城市的主要道路和旅游景点的地图手帕;有的同学将弹簧和电脑组合起来,设计出可以按预定时间将人的脑袋从枕头上弹起的弹簧枕;有的同学将垃圾箱和肥料制造机组合起来,设计出倒入垃圾便能造出肥料的垃圾肥料箱。教师将主动性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活跃,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综合实践活动课同样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只要把握好这种课型的教学任务、教学环节、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班情和学情灵活应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核心素养是最便捷、最有效的。只要我们将这些要求切实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当中,我们学生的核心素养肯定能形成。

第四篇:初稿中学数学课外活动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用的探讨

中学数学课外活动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用的探讨

梁 娜

单位:辛集镇第二中学 辛集市 河北省 邮编:052360

论文摘要:数学课外活动主要是指以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的具有教育性、趣味性、探索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性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为特征,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有效地开展数学课外活动,能有机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实践意识、创新精神,凸显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数学课外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动手、动口、动脑,使原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容易教学的内容充分地反映出来。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但由于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和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单靠课堂教学就很难满足和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因此,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贴近实际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课外活动 数学核心素养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和意义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国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至高无上的课题,核心素养指导、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无疑是其最重要的主题。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重要基础学科。数学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俗的讲,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即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数学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从教学过程的维度看,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本文主要从如何有效的开展中学数学课外活动这个角度,结合实践工作中的心得,和大家一起探讨对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用。

二、数学课外活动的现状

数学课外活动是指在课余时间内,由学校或学生团体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意义的以学习为主题的教学教育活动。相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数学课外活动更有利于发展个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目前我们对数学课外活动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数学课外活动的现状也不容乐观。

(一)重视数学课堂活动,轻视数学课外活动,对其存在偏见,认为数学课外活动可有可无。

(二)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形式单调,内容与课堂学习重复,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三)数学课外活动涵盖范围小,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只为一些学有余力的数学尖子生的提供活动天地,绝大多数学生与数学课外活动无缘。

三、数学课外活动的特点

数学课外活动可以和数学课堂教学在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上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一)数学课外活动不受统一的数学教学大纲、数学教材的限制,学生能几十地、广泛地从各种渠道接受各种信息,因此它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速度快,容量大,内容丰富多彩,在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培养学生数学才能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数学课外活动以开展各种数学活动为主,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动手和实践的机会以弥补数学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可以把科学研究引进数学教学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的精神和独立时间爱你活动的能力,并能较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数学课外活动是在学生自愿的原则上组织起来的各种小组、协会和个别活动,教师只起指导和咨询作用,因此她可以充分发挥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动作用,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对各种渠道的信息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爱好自由选择,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聪明才智。

由此可见,数学课外活动是中学数学教育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不分。

四、数学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注意事项

中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可以采取举办专题讲座,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介绍数学课外读物或期刊,出版数学学习园地,开展数学小论文交流活动,进行数学竞赛等方式来满足不通类别学生的不通需求,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按其兴趣爱好自愿参加。数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宜以年级为单位,按学生的程度、志趣和愿望设置不同的活动小组,如数学兴趣活动小组,数学竞赛活动小组,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等,并在每一小组内开展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活动。例如趣味数学活动、竞赛活动、数学交流活动等。

在数学课外活动中,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明确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分工,不越俎代庖。

在数学课外活动中,要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原则。学生是数学课外活动的主体,教师和辅导人员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个体特征。

数学课外活动不仅要符合中学数学教育目标这个大前提,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要能为学生理解胜任。同一性质的活动既要在高年级和低年级的要求上有所不同,又要在同年纪不同特点的学生要求上不同。

(三)对学生要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在基础学习的前提下,按照兴趣、能力和志向,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区别对待,使他们在合适的方向上,最大限度的得到发展。因此,数学课外活动不仅要关心尖子生的成长,更应注意加强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分类指导,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质。

概言之,数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宜以年级为单位,按学生的程度、志趣和愿望设置不同的活动小组。

五、数学课外活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和作用

传统上认为,数学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教育体系中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两个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把数学课外活动作为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对待。将数学课外活动列入课程计划,开展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活动,让学生观察、试验、参观、调查,以此作为科学教育的基础,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了数学的思想方法。

对学生数学课外活动与数学素养成绩的关系研究【基于PISA2012(上海)的多水平分析】表明,数学课外活动不仅对数学素养成绩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还会通过经由学生兴趣的中介效应对数学素养成绩造成影响。其具体表现可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数学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数学课外活动可以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活动,在活动中做主角,所以数学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提高。

(二)数学课外活动可锻炼提高学生的各项数学能力

数学课外活动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学生通过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践,深刻体会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并通过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观察,以及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数学课外活动可更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思想

数学核心素质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数学基本思想集中反映为数学抽象、数学推理和数学模型思想。这些思想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目标。数学课外活动的特点使得其能够更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思想。数学课外活动是实现数学教育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数学知识,数学课外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实践能力,两者共同作用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素质。可见,开展中学数学课外活动对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参考文献:

1、陈敏、吴宝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教学过程的维度》 中学教育教学 2015年 第4期。

2、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中国教育报 2015年4月1日第7版。

3、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小学数学教育2015年09期。

4、白兴波、《数学建模与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S2)。

5、张艳、《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实施中数学教师素质探析》[J].成功:教育,2010(01)。

6、刘 辉、《创新课外活动,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安徽青年报 第1056期。

下载情境教育:核心素养的发展范式——李吉林教育思想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成尚荣word格式文档
下载情境教育:核心素养的发展范式——李吉林教育思想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成尚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