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任务驱动型教学是随新课程改革实践而产生的一种新教法
任务驱动型教学是随新课程改革实践而产生的一种新教法,新模式;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目前,我国对任务驱动教学的探讨比较集中在一些边缘学科,如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等;部分地方的英语教学也开始引入此教学模式,并开始有了新的模式建构;而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本来是最适合任务驱动教学的,可一直还没有规模化的研究。笔者承担着四川省教育厅普教科研资助金重点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研究》,大胆将任务驱动教学引入语文课堂,不仅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且初步构建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下面将自己研究的过程和认识陈说于下:
一、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1.从宏观上看,这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小学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突破以往应试教育的局限,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观念,改革教法,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以往的教育环境中,多是适应教师的教学,被动地吸收间接经验;在面临问题情景时,往往凭间接经验去解决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这也是导致我国下一代缺乏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新课程标准就是要从教育的观念和实施上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和创新的精神,主张将学习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去观察新事物,形成新概念,探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强调教学对象个体化、教学过程非线性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原则主动化等。可见,要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素质,教师必须创造新的课堂教学环境,采用新的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的方法,以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重点,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开发,各种素质得到综合的协调发展。
2.从微观上看,这是语文课堂教学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尽管“扬弃“应试教育”,纳新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标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应试教育仍束缚着学生的思想,语文学科“费力而见效慢”的认识仍植根在学生的大脑中。于是,一股“狠抓数理化,语文添平旺”之风狂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语文课成了学生休息和“操练”作业的“阵地”,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普遍存在着。此种情况使多少语文老师陷入深深的苦痛啊!痛定之后,不难发现,如果教师因势利导,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那么,语文教学的状况就会大为改观。再者,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作为语文能力体现的听、说、读、写,无一不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反映,它们包括了:A知识(学科知识、学习知识、身心知识等)B技能(单一的、复杂的)C策略(学科间的、学科内的)D心理素质(人文精神、科学态度、动机、意志、情感、性格、个性等)E一般综合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等)F特殊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能力等)。而这些素养,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习得和操练的,是需要有目的的活动去培养的。由此,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二、构建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依据
(一)政策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特别指出,语文课的基本理念是(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驱动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地、有选择地感知、加工外在信息,从而改变和重组原有的知识结构。他们在教学进程的设计上采取自上而下的路线,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并在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布洛非(J.Brophhy,1989)认为,知识是由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所组成,学习可以从网络的任何部分进入或开始。这一观点与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是呈非线性的网络结构是相一致的,因此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茨基将学生在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对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他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学生正是在成人的引导下才逐渐走向独立,这一理论使人们看到学生发展的空间及可能性。这种认识与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吻合的。
3.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认为,人们掌握某一种语言所通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习得,另外一种是学习。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正确地使用该语言。而“学习”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的过程。克拉申的监控假说认为,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能够轻松准确流畅地使用该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而通过“学习”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只能运用该语言的规则进行语言的监控。将任务引入课堂,给学生提供实践、运用、习得语言的机会,可使学和用统一起来,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同步提高的基础上,形成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4.心理学研究告诉人们,目标和任务的制定能有效地调动人们的有意注意,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而活动是形成人各种能力的基础,人类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和交际活动就形成了人的语言、心理、个性、意志、动机、情感等素质。中学生处在心理发展的高峰时期,把任务驱动型教学引入语文课堂,无疑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任务驱动下的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五动”,即动眼、动手、动耳、动口、动脑,是开发人这一有机体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心理学研究还告诉我们,学生生理官能与大脑思维器官参与学习的部位越多,活动越积极,对吸收知识,强化技能,增大能力越有利。任务的内容可以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任何学习活动都可以任务化,那么,把语文学习任务化就成为了可能。
(三)实践依据
1.在信息技术教学和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成功的事例。如同济大学附中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广东省东莞市新世纪英才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也反映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丰硕成果。资阳市内燃机车车辆厂中学与资阳市教科所联合开展的英语教学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探讨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2.笔者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也进行了有力的尝试。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用任务驱动语文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总之,把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引水入语文课堂是可行的,也是有实效的。
三、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定义
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以素质教育理论和新课标为指导,以控制论、信息论、建构主义理论、最新发展区理论、语言习得理论、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用具体的学习任务引导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意义的建构和能力提高,高效率地掌握双基,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
(二)基本原理
1.以素质教育理论和新课标为指导,根据素质教育阶段目标、课程教学年级目标、单元内容教学目标、分课教学要点目标,教师积极地进行课程开发,制定具体可行的学生学习任务。
2.以目标教学激励教学理论、情景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理论为指导,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方法指导,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提供帮助;交待具体可行的学习任务,明确目标和评估的办法。
3.以控制论、语言习得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抓住学生好表现的心理或需要训练的重点,激励学生自主、推究、合作学习,把“三尺讲台”变成他们表现自我才干和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让他们自己在完成任务中,去摸索方法,探究结果,合作交流。
4.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采用激励手段,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否定之否定。
5.以系统论、方法论为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一定的方法论。
(三)结构流程图
(四)操作要领
1、设计任务
每节课上课前,老师首先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实际、年级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教学的目标,重难点,再根据学生实际,开发并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转化成一个或几个学生学习的任务。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任务可分为三类:单一任务,如识记语音、文字、词语、作家作品等高考各考点的复习练习;梯次任务,如新课阅读教学中对中心、结构、手法、语言等有序合理解读;综合任务,如一次作文训练往往涉及到审题、立意、构思、组材、表达等多项任务的综合实施。任务设计的必须思考下列方面:
(1)目的性:任务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
(2)真实性:任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认识水平和基础情况,能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3)及时性:当学生生活中有与教学相关的事发生时,应及时反馈到任务中去,这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果。
(4)教育性:任务必须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形成,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5)学科渗透性:语文不仅是一门语言,它还涉及到相关学科的学习。
(6)文化渗透性:学语言就是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因而在任务设计时应渗透文化,培养学生文化交流的意识和基础,并不断提高个人素养。
(7)渐进性:一个单元教学的目的即任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一个任务链,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实现的。因而在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任务的坡度,层层递进,能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的充分体验成就感和清楚看到个人的贡献。
(8)可调整性:活动应随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可进行适当调整。
(9)具有整体性,任务一般要能分成几个子任务,要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如果任务过于琐碎,必然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10)具有可操作性和适当性。可操作性强调任务是具体的,学生可以按任务的要求进行操作。使学生避免了盲目的操作。适当性强调任务难易要适度,太易或太难都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1)具有开放性,完成“任务”的方式和过程可以多种多样,最后的成果也可以是各不相同的。因为任务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2.展示任务
每节课上课后,教师首先要把这堂课的任务呈现在学生面前。展示任务一般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如枯燥乏味的“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明确高考的要求外,还可从开发记忆潜能,提高有效注意方面去激发学生,可举古人悬线练注意力,侦察兵练视域广阔的方法去启发学生调动注意力,强化记忆的兴趣。二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就以“识记语音”为例,告诉学生本节课记忆的任务是“容易读错的字”,达到总体记住,形成全部知识的轮廓;并且把所有的记忆内容分成四组分四个时段操作,每个时段记忆8分钟,检测2分钟,以使其精力高度集中,确保效果。三是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展示后,教师不要急于去讲解应该怎么做,或立即让学生自己去做。而是要指导学生进行讨论,理清思路,比如“语音”的四组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哪些是掌握的,自己已经记住了,哪些是糊涂的,自己需立即强记。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会发现并找出自己的问题,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
3.完成任务
这是一个全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的理解和巩固。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要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之中,即时地对学生进行检测,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同性的问题,教师要给予指导。
学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完成任务:①自主探索: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学习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网上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比较单一的任务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可依次确定五项任务,“拿来主义谈的是哪个方面的问题”“拿来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怎样”“拿来主义有什么现实意义”,每项任务都可由学生个人研究解决。②协作学习: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认识。由于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爱好,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当然不能“一视同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集体任务完成后,采用分层教学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清楚各自的学习任务。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成立学习小组(5人),各个小组有不同的要求,小组内既合作又竞争。在操作中,要重视分层要求,分层指导,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也各有所得,期间还让学生懂得协作的重要性,掌握了自我协调的方法,既发展个性,又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地教学。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对于比较综合的任务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特别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这种相互的启发和碰撞,对于学生审题、用语等都有极大的影响和促进。
4.效果评价
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地改革教学方式,学生也能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课堂中,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否提高,而学习结论的准确与否就显得次要些。具体的评价方法可以是观察法和结果评价法。观察法即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能、协作创新等对学生作出评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表格来记录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具体情况。结果评价法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所形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水平,作品中所包含的创意等,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评价,也可以让同学来评价,也可以由教师来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从结果看,部分学生在结束“任务”后没有很难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从过程看,他们能正确运用思路和方法,“任务”还是完成的,因此,从发展的角度讲,对他们也要予以肯定的评价。
5.归纳汇总
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任务之中,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还是零散的,在一节课、一个单元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建立起与已学的旧知识间的联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如散文单元学完后,就应作三方面的总结:一是散文的特点在不同题裁的文章中怎样体现,应结合旧知;二是不同的文章在用阅读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应归纳总结;三是单元的相关知识线条是否清晰,以便加深记忆。
四、对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一)对任务驱动型教学优势的体会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驱动型教学途径,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在实践中笔者的充分体会到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在以上几个方面的优势:
1.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3.成功完成任务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4.由于任务的完成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因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5.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真实性,因而使语文本身大大提高了生命力,从而摆脱了枯燥无味的教授。6.在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有极大帮助。在我们的任务中有些任务需要去收集、调查、实验、分析、比较和总结。而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7.有助于学生学会沟通、分享和合作。大部分任务的完成都有赖于团队的力量,因而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必然存在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存在着分享与合作。8.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对于团队的领导者,即组长该项能力得到显著的发展。9.有的助于形成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二)任务驱动教学实施常会遭遇的障碍和困难
在实践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
1.任务的设计。包括内容的确定,难度的把握,任务链的坡度。
2.任务的评价。我们如何设计一个即有利于过程又有利于结果的评价体系。
3.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课堂纪律的自我约束力、尽可能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自我约束力、课后的自觉完成任务的约束力都有待提高。
4.任务的理解障碍。不管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正如鲁子问教授所说,对学生而言都存在一个理解的问题。
5.时间。有些任务是需要足够的时间作保障,但对语文教学而言,我们最为难的就是时间不够。
7.学生的适应性。很多学生在实践之初,非常不习惯这样一种自主学习的模式,会有很长一段时间表现出茫然无措,这一过程的长短视学生而定。
8.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仍习惯于老师的传授为主,就算他想完成后任务也会感到无能为力。因而老师应从一开始就应坚持不懈地向学生灌输任务驱动型教学的相关理念,并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
9.高考的阻力。新《课标》出台了,但我们作为高考这一评价制度并没有相应改变,这让许多老师不敢放手去做,只能望而却步。
10.关于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不仅理论书籍少,实践经验更少,又无可借鉴的先例,所以,在教学不可避免地要走很多弯路。
(三)在课堂教学中影响任务完成的因素
在任务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任务完成与否和完成的质量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学习内容。对于要完成的任务,学习内容的量和难度影响着任务完成的质量。
2.老师的引导和说明是否恰如其分。引导和说明不够,则任务完成一定会受到影响;引导和说明太多,则起不到锻炼学生能力的作用。
3.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任务完成的质量当然与之成正比,知识水平越高,任务完成越圆满;反之则越差。小组活动中尤其是组长的个人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4.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任务式教学对教师各方面的素养要求极高。也只有教师有很好的素养才真正能够自如地推行任务式教学。
5.任务的难度。任务的难度太小,对教学而言不具意义;难度太大,对学生而言又难以完成。
6.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对任务越有兴趣,任务完成越好。
7.时间。时间越充足,任务完成越好。但也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时间拖得太长,就会失去任务本身具有的许多意义。
8.学生的家庭条件。有电脑的家庭与没有电脑的家庭在完成很多任务时,必然存在结果的不同。因为有电脑的学生的信息输入可以大得多。
(四)实施任务驱动型教学的几个误区
1.完全排斥其它教学理念和方法。有不少老师认为既然我们有了新的教学模式,就应完全排除掉其他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其实,“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能够达成最佳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2.有任务就是任务驱动型教学。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形式。我们贯穿课堂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思想和理念,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运用;(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4)采用活动途径;提倡体验参与;(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我们一定要自始至终将这样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的每分每秒。
3.任务越多越好。任务是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应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4.任务分配不恰当。任务的设计和分配都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5.虎头蛇尾。任务布置下去了,可是没有下文。尤其是课外完成的任务,布置后即无指导又无检查。
6.没有评价和总结。一项任务完成后,不仅应该有老师的评价和总结,还应该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总结。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任务的完成之后得到锻炼和提高。
7.完全排斥机械操练。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机械操练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学生语言的感觉和语言的灵活运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机械的训练而获得。在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中也必然离不开这种训练。
8.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被认为不必要或被认为是花架子,浪费时间。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毕业班。其实只需要想想我们自己在开会和学习中的体验,那些枯燥无味的东西连我们成人也无法忍受,更何况初中的孩子们?我们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成为终身的学习者,但如果我们的孩子们无法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他们又如何能自愿地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进行自我再教育的终身学习者?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正是把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们的最好途径!在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将完全拥有属于自己的课堂,将不再被那些毫无生命力、毫无意义的语言形式所困扰,能真正学到真实的,活生生的,实用的语言,并能真正从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第二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而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教学,无论教什么学科首先是教,它是工作,是科学性的工作;但教的方法是有艺术性的,又是集多种艺术于一身的,如: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管理学、哲学、演讲学等等。教学,这项科学性的工作,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艺术的再创作。所以说:教学,是科学艺术。
语文教学方法(一)阅读法(朗读、默读、背诵)(二)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评、讲演、复述、讲读、讲练、说书法);(三)对话法(问答、谈话、讨论、辩论)(四)实践法(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五)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网络、多媒体)(六)研究法(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实验—论证式)(七)自学法(自学—辅导式)(卢仲衡、魏书生)(八)其他教育教学的方法举隅:
1、语感教学法(洪镇涛、王尚文)
2、思路教学法
3、情感教学法(于漪)
4、案例教学法(根舍因、克拉夫基)
5、点拨教学法(蔡澄清)
6、情境教学法(李吉林)
7、导读教学法(钱梦龙)
8、目标教学法(布卢姆)
9、反馈教学法(刘显国)
10、问题教学法(杜威、马赫穆多夫)
11、欣赏教学法
12、活动教学法(杜威)
13、点面教学法
14、愉快教学法(上海一师附小等)
15、成功教学法(上海闸北八中)
16、整体教学法(查有梁)
17、合作教学法(美国的斯莱文、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
18、启发式教学法(《学记》、柏尝试教学法拉图)(邱学华)
19、设计教学法(克伯屈)20、发现教学法(布鲁纳)
21、创新教学法(奥斯本、吉尔福特、陶行知)
22、差异教学法(华国栋)22.单元教学法 23.比较教学法 24.程序教学法(普莱西、斯金纳)25.直观教学法 26.图示教学法(王松泉)27.暗示教学法(洛扎诺夫)28.竞赛教学法(罗树根)29.大语文教学法(张孝纯)30.非指导性教学法(罗杰斯)31.掌握学习教学法(布卢姆)32.道尔顿制教学法(柏克赫司特)33.有意义学习教学法(奥苏贝尔)34.迁移教学法(马芯兰)35.尝试教学法(邱学华)36.学导式教学法(胥长辰)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而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艺术。
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正是对执教者“教学艺术”的褒奖,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艺术”。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运用教学艺术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呢?下面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几个方面着重于实践的一些具体做法,但愿能给各位提供一点参考。
一.沟通学生心理的艺术
我们经常外出听一些特级教师上课,他们为了推广经验,推动教改常常借班上课,师生互不认识,互不了解,这时老师怎样沟通学生心理,迅速缩短师生交往距离,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沟通学生的心理呢?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沟通学生的智力心理。
①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过去的知识没有学好,没有弄通弄懂,或者产生遗忘,阻碍了新知识的学习,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及时进行知识补救,为新知的学习进行铺垫,沟通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
如教学毛主席的七言诗《长征》时,可引导学生从《草地夜行》、《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等课文的温习回忆中,获得有关长征时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克服千难万险的背景材料,沟通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
②还有些时候,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面对着学习任务,一筹莫展,常不知从哪里入手,这除了知识障碍外,多半是方法问题。这时,教师要从方法上给予指导,点拨开窍,既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让他们尝到解决问题的甜头。如教学《苦柚》一文,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安排学生围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卖柚姑娘具有诚实的美好品质?”这一问题展开自学。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了几个字和有关符号:(1)哪些?(边板书边作出解释: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怎么?(你怎么看出来的)(3)△△△(找出关键性词语做上记号)上述学法提示虽寥寥数语,却言简意赅,学习要求、学习步骤、自学操作方法等都全部明示。结果,学生不仅高效率地学懂了课文内容,而且感知了有关学法。
除了要沟通学生的智力心理,还要沟通学生的非智力心理。
①比如有时候学生不想学习,不爱学习,课堂上反映不积极,倒不是智力上有问题,常常是缺乏学习动机,这时老师就要不断给学生输送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不断使他们的愿望在成功的喜悦中变成现实。如学习拼音,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情。我先请一位学生读课文,可是因为他认字很少,难以流畅地读下去。这时,我将拼音表挂出来,用声母和韵母相拼,竟拼出许多音节。顿时,学生的脸上露出惊喜。抓住这一瞬间,我说:“如果你能将表上的字母读准,也能像我一样读出许多音节,能读通顺许多有趣的书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自觉地产生一种要学拼音的愿望。有时在学习给音节标调的时候,我将拼音儿歌引进课堂,增强拼音的趣味性。如“有a在,把帽戴,a要不在oe戴,要是iu一起来,谁在后边给谁戴。”这首标调儿歌,学生边唱边表演,学生学得生动、积极,记得也很牢固。
②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还发现不少学生有些不良习惯,如喜欢唱读、写字潦草、不讲笔顺,不愿修改习作等等,这些坏习惯也给语文学习带来障碍。例如:教学一年级汉语拼音时,我发现有些同学能很熟练地读出书上的音节,但让他跳读时,就读不出了,这是由于平时不动脑筋跟着唱读造成的,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我及时作了调整,经常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读,终于改掉了他们不动脑筋读书的坏习惯。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对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的读写习惯,教师要随时矫正。这一点非常重要。
总之,教师与学生心理沟通,这是教学的起点,我们要时时处处给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提供切实而具体的帮助,使学生学习能顺利进行。
二.教育机智的艺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提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可见,教育机智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位老师在教《挑山工》一课时,要求同学A用自己的话描述挑山工的形象,然后请大家对她的描述进行评议,此时,同学B站起来说:“我认为她说挑山工都很憨厚朴实不恰当,有的挑山工也许很狡猾呢!”接着举了自己去旅游被挑山工欺骗的事情,他的话音一落,课堂立刻引起一阵骚动,老师也一怔,但随即微笑着说:“同学A说挑山工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活,用自己的劳动为旅游者服务,因此说他们是憨厚而朴实显然是没有错的,但同学B的意见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那样的人。所以我以为将同学A话中的‘都’字改为‘一般’,大家说怎么样?”“可以”大家对此表示同意。
这个案例中,如果老师是简单地呵斥、否定那位学生的话,整堂课就会死气沉沉,是教师的教育机智“化干戈为玉帛”,使这堂课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举例b:记得有一次我上《夜莺之歌》,才写完课题,一位调皮的学生就突然用自制的口哨学夜莺大叫一声,另有几位学生也跟着叫了起来,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我先是很恼火,但随即一想得克制自己的情绪,否则课无法上下去,便马上微笑着对大家说:“他们学夜莺叫像吗?”学生说“有点像”。我便把刚才学夜莺叫的几个学生请起来,比谁学得逼真一些,结果那个调皮的学生评为第一。我表扬他模仿能力强,课前能自觉地预习课文,但同时又希望他以后要区分场合,注意遵守课堂纪律。这样的引导,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维护他们的自尊,又使学生受到了教育。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一件千变万化的“艺术品”,它要求教师善于觉察上课进程中发生的独特而细微的变化,并运用教育机智随时调控教学,使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
三.课堂导入的艺术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现举数例说明:
1.悬问设置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我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子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2.释题引申法
就是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位老师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读了课题,可以看出课文将向我们介绍黄山的什么?”学生回答:“黄山的石头。”师:“是一般的石头吗?”生:“是奇怪的石头,和一般石头不一样。”师:“说得好,通过读课题,我们知道了这篇看图学文就是专门向我们介绍黄山各种各样奇妙有趣的岩石的,那么黄山到底有哪些奇石,奇在哪里呢?”这儿老师抓住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审师,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3.背景介绍法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这些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月光曲》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4.创设情景法
那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可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如一位老师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先布置了一下教室的环境,然后用悲痛、低沉的语调导入,很快就把学生带入那催人泪下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凝重的声音中感受“人民爱总理,人民想总理,人民悼总理”的深切感情,起到了不需“言传”也能“意会”的效果。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轻快的音乐先响起)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她从泥洞里爬起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小羊里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春风轻轻地吹过,暖暖的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青蛙妈妈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他们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老师生动形象的描述把学生的思绪引进大自然中,引进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它的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5.抒情描摹法
即把自然抒情和描摹景物结合在一起,用所描绘的景物唤起学生的联想,以教者的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记得从前一位教师教《草原》这篇课文时,先板书《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朗诵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比较导入法等,就不一一举例了。总之,我们老师设计导入语要像说书人那样,“起讲抓得住人”,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学会精心设计导入语,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四.课堂结尾的艺术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结尾,就像戏剧、电影、相声、弹词等艺术一样都注重结尾,希望所表演的内容能在观众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语文课堂教学则要求结尾能使整堂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堂教学的结尾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归纳、小结的作用,对他们的思维起着整理的作用,对整堂课的教学起着“回炉”提炼的作用。它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结课的形式与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绪灵活运用,而不拘于形式,死板单调。
(一).归纳式结尾
归纳式结尾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当然主要是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教学重点、学习难点进行归纳,使学生在原学习的基础上再理解、再提高,进而完全掌握。一位老师在教《景阳冈》这篇课文时,他的结语是这样设计的:“《水浒传》不愧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景阳冈》这个故事中,作者用它的神来之笔,抓住了人物的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塑造了一位勇敢机智的、且有大无畏精神的,并且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打虎英雄。”通过老师归纳式的结语,学生对武松的形象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二).悬念式结尾
优秀的教师在教学结课时常常使用设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
(三).激励式的结尾
教师在即将结束教学时,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厚望于学生,打动学生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教《趵突泉》,讲读课文完后教师小结:“趵突泉真是美丽极了,所以它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皇将相前往观赏。清朝的乾隆皇帝观赏趵突泉后留下“天下第一泉”的墨迹,我们的朱镕基总理也曾观赏过趵突泉,可是,现在的趵突泉没有课文所写的那样美丽了。因为趵突泉是老舍1932年写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济南的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增长,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降低了,美丽的趵突泉再也不冒了,小泉有的也干涸了,真是可惜啊!由此可见,祖国的名山名水需要我们好好地保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也需要好好地保护,希望你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把我们美丽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教师的情绪感染了学生,我想这种结尾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远的。
(四).延伸式结尾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已经取得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时,为了加深拓宽学生的视野,常要跳出教材,把他们的眼光引向课外,开辟广阔的第二课堂,让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如我校一位老师执教《恐龙》将要结课前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恐龙怎样繁殖后代,吃哪些食物,你还想了解什么问题?”学生争着回答。教师趁学生兴趣正浓,又建议学生可以就同一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一个或者几个研究小组共同探讨研究,这样很自然地沟通了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