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杭师大84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资料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编语文课程论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1.基本特点和性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语文是理解的工具,是表达的工具,人们凭借它思考,运用它交际,依靠它传播文化,利用它创造文学。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无处不体现人的价值、人的情感和态度。语文课程从来都根植于人文精神的价值、情感和态度中,处处在展示人性,形成人化的情境。(3)工具性和人文系的统一
语文工具的学习必须同人文内容的学习结合起来,工具的掌握必须同价值观和情感的培养一支起来。“课标”所指的语文课程,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2.语文课程与邻近课程的联结p7 包括语文和政治、语文和史地、语文和音美、语文和数理化 3.语文课程的功能
(1)知识传递功能:文字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社会知识(2)能力培养功能:读写和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活动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功能
1)情感教育功能:语文课程是最富有情感的课程,包括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态度教育功能:良好的阅读态度、写作态度和口语交际态度。“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3)价值观教育功能: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形式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文化教育功能:文化知识教育、文化熏陶 5)启迪心智、健全人格功能 6)规范文字、推广普通话功能 7)各课程学习的奠基功能 4.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程既是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又是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的基础 5.语文课程的历史、外国语文课程的地位p8
二、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1.语文课程的理念
·构建应用性与审美性并重的语文课程(1)应用性
语文能力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能顺利完成某种语文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言和言语的区别p23)
“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显现出自己的个性与创新 1)知识与能力的整合2)层次大体明晰
3)能从学习语文的规律及特点入手,探究培养应用能力的途径 4)鲜明的时代特征
总之,语文课程不是一种知识构建,而是一种能力体系,语文应用能力是课程设立之根(2)审美性
语文审美教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语文审美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审美教育特征:审美教育得到高度重视强调;加强审美实践;注重多要素协调发展
因此,高明的教育就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用于探索,敢于坚持真理,使学生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上升到审美的高度,真正实现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统一。(3)应用性和审美性并重
·构建民族性与国际性相融会的语文课程
(1)语文课程的民族性:汉语的民族性、汉语文教育的民族性、民族文化的特殊性(2)语文课程的国际性:
我国自设置现代语文课程迄今,一直都受到外国教育思潮和语文教育理念的影响,包括语文课程设置和外国语文教材编写等(3)民族性和国际性相融会
我国几乎是全面地引进外国语文教育经验和理论,但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等方面,又无不保持自我,我们既从外国吸取了有益于我的养分没有保持了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
2.语文课程的目标
·课程目标是希望学生学习后发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是学习者经过学习要达到的状态,课程目标是教材和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确立语文课程目标的依据:(1)社会需要
(2)客观条件(包括语文教材质量、语文教师水平、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教学环境等)(3)主观认识(对语文课程性质和教学规律的认识、对教师水平和学生学习心理的了解)(4)历史经验和外国经验 ·初中语文课程目标
(1)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
(1)五方面目标: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
(2)必修课目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3)选修课目标: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语文课程目标特性
(1)目标的基础性: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基础走向提高 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现在通向未来
(2)目标的综合性:工具性目标的人文性目标的和谐一致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训练的协调一致
(3)目标的全面性: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
(4)目标的多元性:语文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导致目标的多元化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倡导,导致思维的多元化(5)目标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性与文字表达
(1)课程目标是教学追求的结果,其文字表达应是结果的说明,而非教学内容的摘要,要使教师和学生清楚知道要朝向什么方向和做什么努力
(2)每一目标都要单独表达,其特性表达越分明,目标的地位和性质就越明确(3)对于能见之于行动的目标,文字表达要尽可能住处行动的程度或阶段
三、语文课程资源
1.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
·根于来源:校内语文课程资源、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根据功能:素材性语文课程资源、条件性语文课程资源
·根据呈现方式:文本性语文课程资源、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媒体性语文课程资源、活动性语文课程资源
·根据存在方式:显性语文课程资源、隐形语文课程资源 2.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
·语文课程资源筛选机制:教育筛子、学习筛子、语文筛子 ·语文课程资源利用原则:
(1)优先性原则(有优先精选运用对学生终生发展以及对语文学习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2)适应性原则(使适合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3)和谐性原则(各种语文课程资源之间配合恰当、和谐一致)·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利用策略(1)信息捕捉(“准”)(2)价值辨识
(3)资源利用(读取、链接、重组)3.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资源开发领域
(1)学校资源:教材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校本资源(2)社区资源(3)家庭资源(4)自然资源(5)网络资源 ·资源开发策略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受四个因素制约:社会发展水平与需要、学生发展水平与需要、学校和社区的资源条件、教师的观念素质与风格(1)从问题角度看(2)从课题角度看(3)从学习情境看 ·资源开发途径
(1)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2)挖掘教师潜能,开发教师资源(3)拓展教育空间,开发校本资源(4)融入社区活动,开发社区资源(5)利用家长优势,开发家庭资源(6)设计崭新课型,开发网络资源
四、语文课程的测试与评价
1.语文课程的测试 ·测试性质特点
(1)测试内容的综合性和异质性(2)测试形式的复杂性(3)试题编制和评分难以客观化 ·测试的类型
(1)单元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学年测试(2)诊断性测试、形成性测试、终结性测试(3)标准参照测试、常模参照测试(4)学业测试和水平测试
·测试方法:口试和笔试、开卷和闭卷、自测和他测、一般测试和标准化测试 ·测试题型
(1)主观题测试法:问答法、操作法、论述法、作文法(2)客观题测试法:选择法、是非判断法、组合法、填充法 ·试卷编制基本程序
确定测试目的—拟定方案—选择题型并编拟试题—拼配、组卷—拟定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2.语文课程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的意义作用
(1)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和鞭策作用;改进作用(2)对教师教学的作用:反思、研究作用;改进、提高作用
(3)对语文课程的作用:全面提高课程质量、完善语文教学系统、推动教学活动增值 ·语文课程评价的要求
(1)在评价目的上,要着眼于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2)在评价对象上,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3)在评价内容上,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4)在评价方式上,要改变将测试作为唯一的手段,过分注重分数的做法(5)在评价功能上,不能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6)在评价主体上,要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7)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评价还要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和区别
·语文课程评价的方法:测试法、观察法、真实情境中的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
五、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
·我国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品格
·ps:外**语课程文化教育内容见P80,其特点都是重视本民族语言和文学
第二编语文教材论
一、语文教材总论
1.语文教材的价值p93 对学生的价值、对教师的价值、对编者的价值、对出版社的价值、对国家的价值 2.语文教材的类型
(1)按教育观区分:学科中心教材、生活中心教材(2)按地位区分:必修教材、选修教材
(3)按性质区分:识字教材、语言教材、文学教材、文化教材(4)按构成手段区分:语言教材、非语言教材(绘图、幻灯片等)(5)按地区范围区分:国家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 3.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
(1)应有鲜明的时代性:1)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2)应显示出新思维、新感受 3)应注意到新的学习方式 4)形式应具有现代特征
(2)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1)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2)吸收本民族以为的世界文化
(3)应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1)要求教材能及其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求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地方教材的编写和校本教材的编写P103 4.语文教材的使用
·语文教材使用观:应从“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教。用科学的观点、态度和方法去对 待教科书。意味着教师不再被教科书所驱使,而是去解释、评价和驾驭 它。也可以说,教师应该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可以是批判者 ·语文教材的使用(科学使用教科书的态度和方法包括)(1)教师自主地解释和评价教材
(2)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育目标的内容和前提下,可适当压缩分量、调整顺序和精选内容(3)根据需要,可以补充课文以外的文章和音像教材
(4)对有些教材内容,在指导学生进行对文本的思考理解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下内外的环境进行观察和调查
(5)注意语文教材和其他学科的教材特别是政、史、地教材的有机配合(6)以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为前提(教师对编者的矛盾,以及学生理解和教师讲解的矛盾)
二、语文教材分论
1.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概观
·三套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
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 语文出版社《语文》
·编写思想共同之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致力于学生主体性的确立和创造性的发挥 力求建设开发、丰富、有弹性的教材系统
·编写体例共同之处P109
2.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结构(1)阅读内容结构
1)课文系统:要求关注多样文化,具有时代气息
要求体现人文关怀,还孩子一个多彩的童真世界 要求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读书
2)提示系统(助读系统):包括编辑说明、单元学习提示、课文阅读提示、注释、题解、作者介绍、参考资料等
3)作业系统:包括记忆性作业、理解性作业、应用性作业(2)写作内容结构
1)人教版:“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放在一起,作为每个单元附录
2)苏教版:写作训练单独成体系
3)语文社版:单独设置(3)口语交际内容结构
(4)综合性学习内容结构: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 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精神的重要途径
1)注重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强调在生活中的学习
2)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
3)注重各科知识的综合运用(5)名著导读(6)古典诗词诵读
(7)专题(苏教版独有)(8)图像系统(9)附录
第三编语文教学论
一、语文教学论与语文学习论
1.语文教学论
·语文教学论的性质: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基本上由教学论和语言学联结而成 ·语文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可以归纳为三类问题)
(1)语文教学的局部理念是什么?应确定为那些分项目标?(构成语文教学本质观)(2)怎样的内容和内容组织才符合语文课程性质?(构成语文教学内容观)
(3)通过什么程序和运用什么方法才能最好地实现目标?(构成语文教学方法论)·语文教学论的任务
任务是给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指出一条从事语文教学实践的路径,并使其更具有从事语文教学的决心和信心
·语文教学论研究方法:实地观察法、现状调查法、历史比较法、科学实验法、分析研究法 2.语文学习论
·语文学习论的性质: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的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语文学习的类型:
(1)接受学习:由教师将确定性知识通过讲授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一种学习类型。(2)发现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寻求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类型 ·语文学习的内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学习的过程
(1)语文学习过程的意义:语文学习论应着重研究接受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主体作用,发现学习中创造性思考问题的方法,以显示出语文学习过程的更大价值。(2)语文学习过程的特点:多样性和复杂性(3)语文学习的方式
语文课程论应该着力探讨的方式,应该是两个“课标”中积极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从普遍性和经常性角度来看他们应有所区别
1)自主的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的学习始终应该是自主的、探究的。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尽管在实际上不易做到,至少应努力以求,以实现语文学习最佳效果
2)合作的学习方式
合作的学习方式也为语文学习所需要,它既能培养通力合作精神,又利于互相促进和共同提高。但阅读和写作常常是个人的思考和运作活动,需要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合作学习方式运用应该是由条件有限度的。
二、语文教学原则
·语文教学原则,是反映语文教学规律,用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基本法则 1.言语训练与语言教学相互协调原则
·确定原则的依据(1)培养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2)言语能力的形成有赖于语言知识的支撑
·贯彻原则的途径(1)语文教学以言语训练为中心(养成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和培养学习方法)(2)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以促进言语能力的发展(3)在文学教育中进行语言教学 2.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互为表里原则
·确定原则的依据(1)言语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2)语文教学既要关注言语内容,又要关注言语形式(3)语文素质教育要求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统一
·贯彻原则的途径(1)言语形式、言语内容都是语文教育的内容(2)为教学营造真实的语境
3.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相辅相成原则
·确定原则的依据(1)吸收与表达相互为用(2)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相互促进
·贯彻原则的途径(1)以读、写为重点,安排读、写、口语交际的全面训练(2)寻找结合点,兼顾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
4.学校语言学习与家庭、社会语言学习结为一体原则
·确定原则的依据(1)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2)到处有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
·贯彻原则的途径(1)争取其他学科的支持和配合(2)小课堂与大课堂相互促进(3)加强大课堂的指导
三、阅读教学
1.阅读理念
·读者的主体地位(1)学生具有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2)学生是具有潜能的发展中的人(3)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是独立的过程 ·文本解释的多元化(1)多元的阅读方向(2)多元的阅读路径 2.阅读教学理念
(1)对话互动理念:阅读教学是通过师生间对话,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以形成 师生间真诚的合作,分享学习的乐趣
(2)自主性学习理念:学生是阅读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和阅读自主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
(3)培养阅读能力理念:阅读能力包括人文方面和工具方面 3.阅读教学中的体验与感悟 ·体验与感悟的意义和性质
(1)是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需要
(2)体验和感悟是学习者自身的心理活动的产物,是学生主动探求的结果;学习是“内省”的过程,体验与感悟正是这一原理的体现。
(3)“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4)引导学生生产体验和加深感悟,是“课标”倡导的科学训练观的核心内容 ·体验和感悟的目标
(1)发现“人”:感受“人的际遇”,感受人的复杂、矛盾的深层心理结构、人性与关怀等(2)体悟情(3)感受美(4)领悟理 ·生成体验与感悟的方法
(1)文本性体验(2)形象性体验(创设情境)
(3)参与性体验(设计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生产体验与感悟的原则
(1)让体验在交流与交锋中获得提升(2)坚持人文目标与工具目标的统一(3)师生相互交流,以求教学相长(4)交流体验要有必要的分析和评价 4.阅读教学的层次与角度 ·问题意识和提问策略
(1)培养问题意识:对问题具有自觉的敏感性,能提出问题进而寻求答案
(2)讲求问题策略:在普遍性问题中寻求具体问题,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观察和思考问题 ·阅读教学的层次:直觉的阅读——理解的阅读——评价的阅读——创造性的阅读 ·阅读教学的角度
(1)转换读者的社会地位(立场)形成多角度(2)转换学科领域形成多角度(3)转换时空形成多角度
(4)设置假定性问题形成多角度(5)从怀疑形成的多角度
(6)从事物相互关系中形成多角度 5.阅读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模式,是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做出简要概括
·教学模式研究意义:不仅为教学所需,也有利于教学研究的展开,研究者可以从中了解 师生双方的知识素质、心理素质、思维和语言素质,以及态度习惯等 ·我国的阅读教学模式
(1)三段六步式第一阶段——理解,包括预习、整理 第二阶段——练习,包括比较、应用 第三阶段——发展,包括创作、活用
(2)四步教段第一步——令学生报告预习结果
第二步——令学生分述各段大意以及全篇大意
第三步——一篇授毕,可与学生研究篇中情思与文笔 第四步——一篇授毕,可行口问或笔试
(3)其他,包括三步教段、读议练讲模式等P179 ·外国教学模式P182
6.各类文体的阅读教学 ·记叙文阅读教学
(1)记叙文的文体特点:
内容真实、选材典型、语言质朴为主又不乏生动形象,有较强的情感色彩(2)中学生学习记叙文心理特点
1)兴趣特点:易引发学习兴趣
2)态度特点:积极主动
3)习惯态度:随着记叙文教学的开展与推进,多数中学生能够或已养成观察事物、关注身边发生事、积累素材、积极思考等习惯(3)记叙文教学策略
1)引领学生依据记叙文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学习
弄清写了什么:抓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掌握怎么写的:寻线索、明结构、理思路 思索为什么这么写:找意图、拎中心 分析表达方法,账务语言艺术,指导运用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情感教育
利用各种形象化手段,创设与作品相关的特定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激起情感体验。
挖掘人物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品味作品中的关键词句,揭示其深层含义,触动学生情感
3)利用各种条件,巧设教学情境,提高记叙文教学效果
4)立足于记叙文的教学实际,有效拓展阅读与思考的空间,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 ·说明文阅读教育
(1)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说明性、知识性、客观性、平易性(语言浅显、简明、平实)(2)中学生学习说明文心理特点
1)兴趣特点:多数学生认为说明文教学呆板、枯燥、乏味
2)态度特点:大多不理解、不喜欢、不重视
3)习惯态度:多数学习没有养成良好的说明文学习习惯(3)说明文教学策略
1)依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教和学
把握说明文中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要点 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明了文章说明方法 学习说明文的语言
2)合理运用直观化、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强化体验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3)联系学生实际经验,把课内教育与课外探究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中学习知识,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议论文阅读教学
(1)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内容说理、观点鲜明、论证的逻辑性、语言准确严密鲜明生动(2)中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心理特点
1)兴趣特点:既有一定兴趣,又存在阅读障碍
2)态度特点:多数能认识到议论文重要性,但对其学习和问题的思考带有自发性特点
3)习惯态度:多数缺乏问题意识及观察思考习惯(3)议论文的教学策略
1)依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教学
找论点、明中心 探思路、明结构 析论据、明类型 抓论证、明逻辑 品语言、明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体验文章美感,以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立足于议论文的教学实际,拓展阅读与思考的空间,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古诗文的阅读教学
(1)语言层面的教学:指导学生认读文字
指导学生掌握和积累词汇(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指导学生把握古代汉语的句法(包括语序变化、句子成分省略)
(2)文化层面的教学:指导学生感悟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指导学生认识并传承民族传统美德(如仁爱思想、重义轻利、诚信)
(3)审美层面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景物之美
带领学生探寻生活之美 提示学生剖析形象之美 启发学生感悟心灵之美
指导学生品味语言表达之美(叠韵、色感、动感、修辞等)
(4)古诗文阅读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古诗文的自主意识
指导学生掌握古诗文阅读的基本方法(熟读背诵、翻译讲解、圈点评注)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利用注释和工具书习惯、整理归纳习惯、背诵积累习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独白式教学、对话式教学、探究式教学(1)独白式教学(教师讲授式)
优点:能以定论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充分显示教师掌握知识的优势,保持知识的准确性、条理性和深刻性;教师能用简洁数语阐明问题,高效率
缺点:教师单方面输出信息,使学生难以自我思索,更难以自我卷入;学生没有对话交流机会从而处于被动地位
策略:教师独白前,最好提出一二个问题(2)对话式教学(问答式教学)
优点:它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了相应环境,使学生思维处于应急状态,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意识和习惯;还提供给学生反问机会和分辨、争论的余地
缺点:教师的提问难以适应所有学生,其余学生往往仍处于半被动状态 策略:追问
(3)探究式教学(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指学习主题有明确的自我学习意识,能自觉地把握内容和学习过程并具有自觉反应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指在群体中的互助性学习,但这种方式并不具有普遍性
探究式学习,指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参与问题解决过程,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这种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这也就是义务教育和高中语文“课标”都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根本原因
策略:第一步,引导学生在自我阅读中,凭借自己的思考去感知和理解文本 第二步,引导学生评价文本乃至参与文本的创作 ·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1)朗读教学
一般要求:包括读音、停顿、语速和语调等方面
1)读音:使学生发音标准,吐字清晰,发音正确,重音准确 2)停顿:语言节奏把握。包括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停顿 3)速度:应与课文的思想内容相适应,内容决定速度。4)语调:抑扬顿挫。应以文章的思想和情感为依据 散文的朗读要求:读得真实、质朴,接近日常生活语言 韵文的朗读要求:和谐、有节奏而富有情感
朗读的方式有:教师范读、学生个人单独朗读、学生齐声朗读、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师的指导:指导朗读既应着眼于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更应着眼于加深对课文的领会 指导朗读可以体现在朗读的全过程中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评价朗读(2)默读教学
默读教育作用: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 有利于加快正确深入的理解
有利于培养自觉的阅读态度和习惯
基本要求:正确、速度、适应(通读、跳读、摘读等方式的适应)
默读教学方法:默读前提出思考问题;默读时做阅读标记;默读后回答问题并做作业 速读训练要求:明确目的,高速反应,逐字逐词认读改为逐句逐行认读 速读训练方法:限时训练、限内容训练、语句填写训练、原句回答训练 ps:朗读教学和默读教学的地位
朗读和默读应该互相配合,交替进行
朗读和默读的地位是变化的。随着年纪的升高,应该逐步加重默读的训练(3)摘记
(有选择而又扼要地记下文章中的重要内容)
摘记类型:侧重思想内容的摘记、侧重语言表达的摘记
摘记要求:养成摘记和边摘记边思考习惯,逐渐培养速写习惯,培养良好书写习惯(4)提要
(将课文内容的全部或局部,提纲挈领地区分为若干部分,用标题式的词句揭示出来)
提要作用:加深理解又巩固记忆;是严格的思考能力训练;有益于语文文字训练 指导编写提要的要点:应无误地表达课文原意;要有逻辑性;语言要简练 提要类型:段落结构提要;人物描写提要;人物评价提要; 景物描写提要;清洁发展提要;论点论证提要
提要步骤与方法P249(由教师写、由教师指导集体写)
四、作文教学
1.作文与作文教学的理念 ·作文理念
(1)开放性与自由表达
(2)个性化与有创意的表达 ·作文教学理念
(1)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参与生活和关注社会(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写作(3)重视写作全过程的指导(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2.中学生作文兴趣与习惯 ·中学生的作文兴趣特点:
初一初二上大胆热情喜欢说心里话
初二下初三思想由活跃到封闭喜欢写有深刻内容的文章
高中生写作任务观念逐渐淡薄,用作文表现自己思想感情,写法上有所创新 ·培养中学生作文兴趣的意义和方法p260 ·中学生的作文习惯特点p260(分积极性高和积极性差)·培养中迅速良好作文习惯的意义和方法
(1)端正学生写作态度(2)培养学习独立完成作文的意识和能力(3)对书写、标定等都有一定常规要求。·作文教学原则
(1)作文和阅读联结(2)作文和生活联结 ·作文教学要求:
(1)激发写作动机(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外在和内在动机一致)(2)培养读者意识
(3)多给予练习写作的机会 3.作文教学过程
·作文前指导内容:为什么写、些什么、怎么写(1)定题指导(包括命题作文和选题作文)(2)构思指导
(主要指导是学生想出文章的开头、中心和结尾三个部分的轮廓并列提纲
指导学生说进一步培养迅速构思的能力和习惯)·作文中指导修改内容
(1)材料没有价值会价值太小的地方(2)材料堆砌或不足的地方(3)意思不健康不积极的地方(4)层次和脉络上的明显毛病
(5)用词不当、句子欠通(6)修辞上的明显毛病(7)文字、符号和格式上的错误 ·作文后指导(1)作文批改
1)作文批改要求:教师提示学生批改;多就少改和多批少改;
围绕一个中心力求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既要书面批改也要当面批改
2)作文批改内容:文章立意、取材;思想观点和态度;标点符号和书写格式等等
3)作文批改方式:教师批改、教师提示学生批改、师生共同批改(2)作文讲评
1)讲评特点:既要面对个别,又要面对整体,其内容既要包含个别示例,又要分类整理,形成一个包容全班的总结材料,做出整体的分析和评价
2)讲评要求:内容应该不限于作文本神,还应包括写作态度和习惯 选取的事例有普遍性;有重点,有中心;态度热情恳切,形式生动活泼
3)讲评类型:典型讲评;对比讲评;分类讲评 4.各类文体的写作教学 ·自叙体
(写自身经历体验,表达自己认识感受的文章)
自叙体特点:内容的真实性和生活化,表达的自由和个性化 自叙体写作指导方法:
引导观察、启发感悟、提供条件(提供标题、材料、情境、因由、范文等)、鼓励创意 ·实用文
(根据日常工作、学习和其他实际需要而写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文章)实用文包括说明文、评论文、报告文、事务性书笺等
实用文特点:内容上的客观性,形式上的逻辑性,表达上的确切性和格式上的约定性 实用文写作指导方法:促生写作动机、创造实践机会、主义客观材料、强调语言特点 ·研究性文章
(反映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某一对象探讨的过程、方法和收获所作的书面表达)研究性文章包括小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评论性文章、方案设计等
研究性文章特点:内容容量大;语言表达操作与具体研究操作相结合,实践性强
写作主体合作意识凸显;写作方式灵活多样;语言表达科学性、条理性
研究性文章写作指导方法:指导选题、指导研究、指导表述、指导交流 ·文学性作品尝试 指导方法:
营造自主写作氛围、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传授文学表达基本技巧、拓宽文学写作的取材空间
五、口语交际教学
1.概述
·口语交际,指人们运用连贯标准的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情意的
社会活动。
·口语交际特征:瞬时性、简约性、交际性和互动性
·口语交际教学特征:突出交际性、强调互动性、注重语境性
·口语交际内容: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地表达;灵活机智地应对 2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交际策略:确立交际目的、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 ·场景策略:教师设计场景、学生设计场景 ·互动策略:学会倾听、从容表达、听说互动 3.口语交际教学设计p315
六、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
·语文综合性学习理念
(1)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培养其问题意识,发展其个性特长(2)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其实践能力
(3)强调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品格和创新精神 ·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
(1)培养和保持学生独立探究的兴趣,获得亲历参与探究的积极体验(2)强调实践、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3)强调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提高文化品位,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6)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不固定,倡导让学生根据教材中阅读的内容进行拓展、迁移,自主选择和确定 ·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组织形式:一是与阅读整合在一起的专题式的探究活动
二是与写作、口语交际整合的实践探究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特点: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合作性、生成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确定探究主题、制定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交流探究成果 ·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应注重:
(1)从评价目标上看,由注重语文能力转变为强调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2)从评价着眼点看,由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
(3)从评价主体上看,由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为主(4)从评价方式上看,由单一的“定量评价”转变为多样化的综合评价
七、现代语文教学媒体
·现代语文教学媒体,狭义上专指电化教学媒体 ·现代语文教学媒体特点
(1)多种媒体优化使用,化抽象为具体(2)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化死记为理解(3)教学过程双向互动,学生变被动为主动(4)超越时空,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现代语文教学媒体分类
(1)从形态方面划分,平面型媒体、立体型媒体、缩微型媒体、试听型媒体、机读型媒体、静止型媒体、活动型媒体等
(2)从物理性能方面划分,电声类媒体、光学投影类媒体、电视类媒体、计算机类媒体 ·现代语文教学媒体作用
(1)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2)有利于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3)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语文教学的信息量(4)有利于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和更新(5)有利于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6)有利于个别化的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
(7)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逐步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 ·现代语文教学媒体的选用原则
(1)现代与传统兼用原则(2)直观性与抽象性统一原则(3)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原则(4)教育性与积极性相结合原则 ·设计制作语文多媒体教学软件要求(1)注意学科优势(2)解决多方面问题(3)发挥计算机优势(4)使用方式多样(5)内容上留有余地
第四编语文教师论
一、语文教师的时代使命与素养
1.语文教师的时代使命
·语文教师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 ·语文教师应该是教学改革的探索者 ·语文教师应该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语文教师应该是母语学习的促进者 ·语文教师应该是课程文化的建设者 2.语文教师的素养
·情意素养: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道德、专业人格、专业自我 ·知识素养: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
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背景性知识(教学中常常涉及到的各种知识,如哲学、传播学、美学等等)
·能力素养:专业表达能力
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认知、设计、操作、评价能能力)教学研究能力 交往合作能力
3.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亲近阅读、专业对话、校本培训、教学反思
二、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
1.备课
·备课内容:备学生、备课标、备教材
·备课方法:抓准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探究问题、理清教学思路、选择教学方式
策划教学活动、创造拓展连接
2.说课
(说课,指教师在备课基础上,依据教材、课标、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运用口头语言的表述形式,面对领导、评委或同行述说授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其理论依据的教学活动)
·说课特点:说理性、科学性、预见性
·说课内容:说教材(说体系结构、说课标、说目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 3.上课
·好课的标准
(1)保持“自然”(2)焕发“活力”(3)富有生命气息和个性气息(4)留足“空间”(5)充满“关怀” ·好课的要求
(1)少些预设,多写生成(2)少些包办,多谢自主(3)少些独语,多些对话(4)少些单干,多些合作(5)少些灌输,多些探究(6)少些评判,多些尊重(7)少些理性,多些情趣 4.评课
·评课原则:客观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评课内容:(1)评教学内容
(2)评学生状况:学生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3)评教师素质
三、语文教师的科学研究
1.语文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
·教师科学研究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教师科学研究是现代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 ·教师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2.语文教师科学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进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教育叙事研究
3.语文教师科学研究的程序
·选择课题(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可能性原则)·掌握资料
·研究实践(求实、求是、求效)
·撰写论文(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4.语文教师的教材编写
·编写原则:校本化原则、科学性原则、向生性原则(以学生为本)、补充性原则、特色性原则 ·体例类型:知识体例、能力体例、年代体例、作家体例、主题体例、文体体例 ·校本教材类型:
延伸性教材、鉴赏性教材、知识性教材、活动性教材、训练性教材、乡土性教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语文课程性质
1.语文课程含义
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意义为对象,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其内涵包括:
(1)对话与理解的实践(2)体验与感悟的实践(3)训练与养成的实践 2.语文课程特点
·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构成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工具性:
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人文性:
(1)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所包含的民族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
(2)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
(3)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性质的几个层面
(1)形式与内容:语文学科就是从形式与内容两个侧面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兼具 形式训练”和“内容训练”的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
(2)应用与审美:培养语文应用能力是语文独立设科的目的;语文审美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创造能力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3)语言与文化:语言是文化载体,语文教育实质是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思想感情教育。通过语言载体来学习、理解和传承文化,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同一的重要层面 3.语文课程价值(1)人的发展价值(2)提升素质的价值(3)文化传承的价值(4)审美陶冶的价值
二、语文课程目标
1.语文课程目标概述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是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它也就成为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 ·课程目标有三种价值取向:
(1)行为目标:是具体可操作的行为的目标,指明课程与教学结束后学生发生的行为变化(2)展开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教育过程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教学目标(3)表现性目标:指每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对社会、对学科)
2.语文素养: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素养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动态系统,而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是一个各种要素要互相作用、相长互生的规程,大致可分为:操作层、实施层、动力层和基础层(P34)3.语文课程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核心要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ps: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现代公民的语文素养,先行课程标准都是以“三个维度”为框架进行目标设计并将“语文素养”的内涵体现在具体的课程目标中 4.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1)个性与人格发展的关注(2)文化积累与文化态度的关注(3)智力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注(4)语文知识与语言能力发展的关注 5.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1)积累·整合(2)感受·鉴赏(3)思考·领悟(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
三、语文课程标准
1.20世纪后的语文教学大纲为语文新课程标准制定进行铺垫,主要体现在:(1)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2)强调语文实践活动和探究性学习(3)增强“教学评估”和“教学设备”导向性 2.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1)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原则,构建开放、有序、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四、语文课程内容
1.语文课程内容概述
·语文课程内容:指语文学科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等教育内容
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容要素在以言语作品为载体的言语实践中得以整合。(语文知识和技能构成语文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
·语文科课程内容的文化内涵: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浓郁的文化品格与文化特质,是一种意义和价值体系。它蕴含了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对学生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与陶冶作用。
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进行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建构和文化精神的涵养,是语文课程的文化使命。
2.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
·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只有教师与学术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他们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程的研制者与实施者。
·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是一种文化选择。强调学习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及语文课程自身的规律特点。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体现语文课程的文化本位地位与文化自觉意识,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要求,关注语文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典范性(2)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内涵性要求,关注语文课程内容的文化性和生命性(3)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建构性要求,关注语文课程内容的过程性与经验性(4)着眼于语文课程的方向性要求,关注语文课程内容的未来性和超越性 ·语文能力:就是成功完成听说读写的言语任务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语文知识:是一种人文性知识,即通过认识者个体对历史上所亲历的价值实践的整体反思 呈现出的认识者个体对于人生意义的体验
五、语文教材的编制
1.语文教材内涵
“泛指”的语文教材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中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非书面材料
“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需要编写,供师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语文学习指导书、语文练习册、语文音像材料、教学软件、语文活动材料、教学挂图、幻灯片等。(语文教科书在语文教材中占核心地位)2.语文教材功能
(1)语料积累、预感培养、语言示范功能(2)扩展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智力功能(3)涵养德性,陶冶情感,完善人格功能 3.语文教材编制新理念
(1)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语文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弹性 4.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
(1)课文系统。主体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凭借和示例,有利于实施隐形教育(2)知识系统。包括听所读写知识、语言知识、文章知识、文学知识(3)作业系统。(又称语文实践活动系统)包括口头作业、书面作业(4)助读系统。包括注释、提示、点评、目标、图像 5.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
(1)分编型语文教材:按照语文课程内容要素的不同性质和种类,分编为自成体系的多种
并行的教科书,供教学时单独使用或配套使用
分编型语文教材类型:
·教学分科,教材分编(汉语和文学分编)
·教材分编,教学并进(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实践活 动、语文知识等语文课程内容分编成独立课本)
分编型语文教材优点:相对独立的语文内容自成体系,眉目清楚,序列分明,系统性强 逻辑严密,内容详实完备。教学中易于把握各部分内容纵向逻辑 联系,便于理清教学线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施教。也有利于 学生有针对性、系统地学习。
分编型语文教材缺点:难以相互协调和配合,容易出现单科独进的弊病,顾此失彼,不利于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还可能加重 教师和学生的负担(2)合编型语文教材:把语文课程内容综合编成一套的教科书(主流)
主要类型:
·主次配合式合编教材:以某些语文教学内容为主题,辅之以其他内容 优点:重视语文内容主次配合,有利于内容中占主导地位的语文能力的发展 不足:不利于各方面语文能力均衡发展
·综合组元式合编材料:把各方面语文教学内容和各系统综合编辑组合
优点:包容性大,充分体现语文教材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全面培养 学生语文素养
缺点:编辑难度大,如果处理不当,难以实现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统一,容易
成为语文教学内容“大杂烩”
六、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价
1.小学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介p88 ·指导思想:突出对语文素养的共同追求 ·编写体例:以选文为主体,进行综合教学
·文本选择:贴近生活、反映现实世界、具有时代特色的鲜活的语文材料 ·新教科书体现的编辑意识:兴趣牵引意识、科学合理意识、编排整合意识 2.初中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介P94
·指导思想、编写体例、文本选择(“新”)见课本
·新教科书体现的编辑意识:学生主体意识、综合培养意识、资源拓展意识 3.高中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介P99
·人教版特色:稳妥与时俱进的编辑指导思想
语文素养型的立体化教科书系统
·语文版特色:集时代性与经典性于一体的原创性课文开发
集语言学习与文学鉴赏与一体的课后习题设计
·苏教版特色: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高
创新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粤教版特色:以阅读作为提高语文素养的突破口 以活动促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鲁人版特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活动型教科书结构的设计
以培养语文素养为宗旨的活动性学习设计
·新教科书体现的编写意识:凸显人文意识、强化探究意识、发展个性意识
七、语文课程资源
1.语文课程资源概述
·语文课程资源含义:指形成语文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课程资源类别:(1)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2)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3)单纯资源(如词典)和符合资源(如图书馆)(4)核心资源和边缘资源
(5)显性资源和隐形资源(如社会)(6)传统资源和现代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的分布:语文课程资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家庭文化、社会信息和公众网络信息、学生生活场景、文化传播等有联系。·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筛选机制及原则
(1)筛选机制: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2)原则:优先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 ·语文课程资源的宏观开发和利用(1)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2)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
(3)开发与利用学校资源(包括物化资源和人的资源)
(4)开发与利用家庭资源(包括物化文化环境设置和学生家长)·语文课程资源的围观开发和利用(1)语文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2)语文活动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可以由教师开发至其他场所)
产生的影响有:学习心理的调适和优化、学习行为的改良、学习情感的培养和升华(3)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教师的教学形象、语言形态、人格力量、情感品质
教师的学历、学力、审美经验、阅读经验、教学经验等)
(4)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要注意:研究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和兴趣、挖掘学生情感资源、激发学生自学、管理和交往能力(5)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语文地方课程
·语文地方课程: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计划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重要价值。·语文地方课程的开发
(1)强化语文地方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乡土资源包括文化资源、历史资源、自然资 源、地理资源等)
(2)开发语文地方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包括文物古迹、名人轶事、风俗传说、方言俚语等)3.语文校本课程
·语文校本课程(也称学校本位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目前我国课程管理体制呈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协调发展趋势)·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1)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学校有一定的课程自主权 学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
要有参与、民主、开放、合作的学校氛围
教师专业能力和工作时间以及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
(2)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合作法(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校际之间合作)
课题研究和实验法、对口支援法、过渡法
八、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写字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教学指教师把有关字的读音、释义和写法等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活动过程)(2)识字写字教学的心理基础
(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感觉主要表现为直觉性,认识的耐力较差、持久性较弱,儿童识字时,要把汉字和它所代表的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使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紧密联系,最后达到会读、会解、会写、会用的程度)·识字写字教学目标内容
(1)情感、习惯。识字写字本身是一种文化认同
(2)能力。包括识字、写字、会汉语拼音、会检索字典、会汉字输入、快速书写等(3)审美。识字写字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发展其他素养的前提 2.识字写字教学方法(1)集中识字
儿童启蒙阶段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认识2000个左右的汉字。集中识字的教学一般采用”分散难点、逐步占有”的方法,教学时,音形义统一,以形为主;认读写结合,以认为主;字词句联系,以字为主。逐步形成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写作的发展体系。
集中识字的具体方法:分类看图识字、同音归类法、利用汉字结构规律字带字 看图识字、以词带字、会意字归类、形近字归类、反义词归类 集中识字优点:效率高,对汉字的结构和意义理解比较深刻 缺点:对汉字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理解重视不够,遗忘率比较高(2)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
坚持以语言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以识字为重点,运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原则,随课文分散识字
分散识字优点:随课文识字,可以使字词句文紧密联系,避免孤立分离,容易形成概
念,记忆长久;有助于识字、写字和口语交际的综合,促进思维的发展 缺点:影响识字量、识字速度
(3)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相结合
方法一:先集中,后分散; 方法二:分散为主,部分集中 3.汉语拼音教学策略
汉语拼音教学具有基础性和早期性特点,是为读写服务的,重点放在1—2年级,应在趣味和游戏当中进行,拒绝艰深难懂的理论,拒绝侧重汉语拼音知识的教学 4.写字教学策略
(1)写字的姿势和习惯(2)字体(书法的体式)(3)硬币和毛笔以及键盘输入 5.书法教学策略
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书法强调艺术学和审美性,重在艺术的创造和艺术的鉴赏。书写技能是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而书法艺术则是语文素养的理想。写字教学是书法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书法教学是写字教学的美的境界和高级追求。
九、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通过书面语言获取思想或体验感情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凭借的对话 ·阅读教学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收到高尚情操与趣味 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阅读教学目标分析
(1)获取知识(直接目标)(2)培养能力(主要目标):包括认读能力、解读能力、鉴赏能力
(3)陶冶情操:爱国主义、积极正确的三观、感受中华文化、养成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等(4)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力,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5)形成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
(6)积累语言:模仿和再生、咀嚼玩味、摘抄等 ps: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阅读习惯、独立阅读、边读边思考、及时使用工具书查阅生字生词、写读书笔记、默读、对精彩内容吟诵甚至背诵、探究和质疑等 2.阅读教学方法(1)朗读:
要求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停顿合理、速度适宜、重音得当、语调鲜明、方式多样(2)默读(基本阅读方式)
(3)讲述:以教师的叙述和说明方式来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 运用原则有:适时性、必要性或重要性、启发性或感染性(4)问答:有利于激发和促进学生思维
运用原则有:问题有价值、以思考性问题为主记忆性问题为辅、、问题有启发性
问题大小适中难易适中、所有学生均有机会回答、恰当评价 教师语言简明,态度亲切、要鼓励学生提问
(5)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对话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 运用原则:把握好讨论主题、从文本出发、让更多同学参与讨论、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反应又要尽可能寻求共识、要倡导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
(6)提要:编写阅读提要,将课文内容的全部或局部,提纲挈领地区分为若干部分,用标题式的语句揭示出来,是一种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结构和写作思路的方法 主要训练抽象和概括思维能力,分辨主次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运用原则:准确表达愿意、合乎逻辑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提要种类:人物描写提要、环境描写提要、故事情节提要等(7)其他方法:复述、比较、批注、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 ·阅读教学方法的辩证性:
(1)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内涵
(2)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长短优势都是相对的
(3)具体到每一篇课文,有没有绝对适合的教学方法(4)每一种教学方法分价值和作用都是有限的 3.阅读教学过程
(1)初读:通读课文初步感知(2)精度:仔细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思想感情、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等(3)复读: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内化迁移 ·阅读教学过程的几对辩证关系
(1)形式和内容(形式——内容——形式)(2)整体和局部(整体——局部——整体)
(3)阶段性和连续性(教学过程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4)预设性和生成性(5)常识和变式
十、写作教学
1.写作教学目标
·写作:也称作文,指用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书面形式
·写作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选取材料、整理思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训练活动 ·写作教学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 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教学目标分析:
(1)认识世界:文章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要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2)整理思路:条理清楚,注意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3)锤炼语言:遣词造句和标点运用,多背诵名篇
2.写作教学原则:文道结合;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反复训练;突出重点兼顾其他 3.写作教学方法:
(1)入门写作训练:写通句子
(2)单项写作训练:片段式写作教学
(3)综合写作训练:“大作文”,写完整的文章
(4)强化写作训练:理论训练、提炼分论点训练、寻论据训练、列提纲训练 ·供料式半命题作文写作教学方法
(1)评论与读后感(2)由画入“诗”说(3)缩写、扩写、改写、续写(4)话题作文 4.写作教学过程(1)审题
(2)选材(在生活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
(3)立意(深入准确斟酌题目旨意,以确立文章中心思想,但要尊重实际不可胡编乱造)注意多角度、多侧面
(4)谋篇布局(重视形式)(5)批改(点评、修订或评语)
批改要求:紧扣习作要求、尊重学生劳动、多批少改(6)讲评(要求:计划性、普遍性、理论性 讲评方式:综合讲评、专题讲评、对比讲评)
十一、口语交际教学
1.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声语言和相应的态势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 ·口语交际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规范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教学
·口语交际教学总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口语交际教育目标分析(1)规范学生口语(2)历练口语交际能力
(专注敏锐的倾听能力、清楚流利的表达能力、积极互动的应对能力)(3)培养口语交际素养
(耐心倾听他人表达、善于进行自我表达、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2.口语交际教育方法
(1)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2)创设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3)开展互动的口语交际活动(4)拓宽口语交际教学的途径 3.口语交际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2)导入情境
(3)模拟交际(发挥示范交际作用、加深学生参与程度、讲求讨论和评价实效)(4)课外延伸(向社会生活延伸、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联想)4.口语交际设计
(1)精心选择内容(一是深入研究教科书提供的教学内容 二是从生活中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教学内容)
(2)科学确定目标(全面完整、具体可测、准确有度)(3)全面准备资源(分析学情、搜集材料、选择媒体)
(4)巧妙创设情境(可以利用图画、讲故事、展示成果、游戏表演、模拟生活等)(5)灵活设计过程(激发兴趣、促进互动、指导示范、实践演练、鼓励评价)
十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1.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性质:是一种综合听说读写的课程目标、综合多种多样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语文课程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注重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生成性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特征:具有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生成性(1)综合性:学习目标综合、学习方式综合、评价方式综合
(2)主体性:在过程中涵养发展学生独立、自由、自强、自律、合作与宽容精神的特征。(3)参与性:参与研制学习方案、实施学习计划、评价学习效果、总结学习经验等(4)生成性:学生由一个“最近发展区”向另一个“最近发展区”发展,有课题的生成性、问题的生成性、能力的生成性、良好个性品质的生成性等。
·语文综合性学习总目标: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2.普通高中阶段语文研究性学习目标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性质: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中的语文、社会中的语文、生活中的语文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课程活动
·语文研究下学习特点: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为中心,以反思为线索 ·语文研究下学习目标
(1)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感悟能力(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生能够在自主参与的学习中体验生活,感悟语文(5)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6)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研道德(7)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设计 ·两者过程基本相似,均由以下10环节构成:
选择课题—确定目的—策划方案—角色分工—准备材料—明确时间—优化步骤—组织实施—成功展示—评价反思 ·两者设计原则
(1)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原则
(2)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的原则
(3)围绕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条线索设计学习活动的原则(4)学生参与策划、实施、展示、评价等整个活动过程的原则 ·两者设计要求
(1)课题要适合于学生的实践研究
(2)方案要目的明确、步骤清楚、任务到人、条件保证
(3)过程要强化情境体验、资料收集、问题分析、总结反思等环节(4)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更大发展
4.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指导
·两者组织理念基本一致:即全员参与、课内外结合、形式多样 ·两者指导要求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不同主要如下(1)课题生成方面:
1)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科书已经设计好的课题
2)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基于学校文化和校本资源特色的课题,是体现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的课堂,有一定开放性和灵活性(2)时间安排方面: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时间安排是和教科书的单元设计同步的 2)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安排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3)小组成员方面: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小组成员由同一班级的学生组成
2)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小组成员既可以同一班级也可以不同班级(4)展示形式方面: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各个小组展示的内容和活动形式虽然不同,但都是围绕同一课题 2)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各个小组展示则体现了各个小组不同的学习任务,各小组之间不要求有联系。
(5)成果形式方面:
1)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一定要求有文本成果 2)语文研究性学习一定要有文本成果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1)指导思想上,坚持学生自主发展基本原则,活动过程和设计均以学术活动为中心(2)课题选择上,突出校本文化特色没,开发本土文化资源
(3)发现知识上,以“发现”为线索,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会搜集整理分析资料,进而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4)言语实践上,综合运用并提升听说读写能力
(5)情感态度上,关注学生过程体验与情感变化,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分享学生成就感 使学生养成自觉、果断、坚毅、自律的良好意志品德
(6)审美体验上,关注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倾向、审美能力的生产与发展过程(7)动手操作上,提倡学生“在做中学”,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参与实践(8)信息技术上,提倡学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9)合作意识上,倡导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10)总结反思上,要善于进行理论总结,并强化反思环节
十三、语文教学评价
1.语文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它是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收集、处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语文教学评价意义
(1)对语文教学改革起到积极导向作用(2)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3)激励、鞭策学生不断上进 ·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1)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1)建立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升的评价体系
2)建立促进语文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3)建立促进语文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语文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1)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五个领域和两种类型:义务阶段: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高中阶段:必修课和选修课
·语文教学评价理念
(1)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3)语文教学评价的重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4)语文教学评价的主体:重视多方评价的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家长评价)2.语文学习评价
·语文学习评价特点
(1)量化学习评价与质性学习评价性统一(两者结合,但侧重质性评价)(2)语文学习评价的弹性(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的)·语文学习评价内容(1)知识和能力的评价(2)过程和方法的评价(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语文学习评价的常用方法
(1)通过量表测量来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注意选择优秀的量表并正确对待量表评价)(2)通过课堂表现来进行表现性评价
(3)通过问题讨论将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结合起来(4)通过建立语文学习档案袋来进行档案袋评价(汇集学生作品、学生学习和进步情况等)3.语文教师评价
·语文教师评价原则
(1)发展性原则(目的在于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教师规划自己的教师生涯)(2)全方位原则(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全面评价)
(3)双向性原则(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校内与校外的双向沟通)(4)民主化原则(告诉教师评价目标、标准、方法、程序、要求)(5)建议性原则(评价要让教师从众收到启示、教育、奖励和督促)·语文教师评价的内容
(1)语文教师的师德素养(敬业精神、个人修养、人格魅力等)
(2)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基本百科常识和生活常识等)
(3)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教学反思意识等)·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听课是对语文教师评价的关键环节)(1)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
1)优质的课堂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统一
2)高校的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主体的有机统一
(一看教师行为是否符合语文课改精神,能否促进学生学习二看学生是不是语文课堂的真正主人)
3)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情感体验与目标达成状态的和谐统一
(2)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课前观察座谈——听课观察——课后自我评价 ·语文教师评价的实施
(1)评价资料的获取(建立听课制度、建立学生问卷调查制度、定期座谈制度等)(2)多元评价方式体系的建立(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价小组评价)(3)谨慎使用评价结果 4.语文考试 ·考试类型
(1)按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分:单元测试、月度测试、其中测试、期末测试(2)按测验的用途分:诊断性测试、形成性测试、终结性测试(3)按考试功能分:标准参照考试、常模参照考试(4)按测试目的分:学业考试、水平考试 ·有效考试的必要条件
(1)信度:指测试结果或评价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指这一教育测量手段的可靠性(2)效度:内容效度、效标效度、结构效度(3)区分度:对被试者水平差异的区分能力 ·考试题型
(1)客观题:判断、选择、填空(2)主观题:简答、论述、作文 ·语文试卷编制(1)命题的指导思想:坚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按照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学习目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系的关系,题目应符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应鼓励学的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试卷结构应简约合理 ·试题编制的原则
(1)命题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2)试卷应以双向细目表为准(3)试卷组合要有坡度
(4)命题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考核(5)试题应各自独立,不能照抄陈题(6)题量适度,应与考试时间相匹配(7)试题编组成卷要考虑先易后难
(8)评分标准尽量体现客观性,每题分值以多给“小分”为宜,这样能提高评分的准确性 ·编制试卷的程序(1)明确考试目的(2)制定测试方案
(3)进行编题设计并编制试题(4)拼配、组合试卷
(5)制定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6)提交审查(7)仔细校对
十四、语文学习心理
·学习理论:揭示人类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创始人是华生,基本特点是否认传统心理学的对象——意识,而以行为代之。用“刺激—反应”(S—R)来诠释学习的过程,认为S—R连接构成了学习过程的全部,人类的学习过程就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主要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班杜拉。(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1)学习的实质在于使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之间形成连接,并使其连接的力量得以加强
2)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而建立的
学习到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
3)总结出三条基本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率、准备率
①准备率: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
②练习率: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不重复或练习,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 ③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1)斯金纳将学习分为两种:经典式条件反射学习(应答式)、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
2)强化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重要手段,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
3)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关键,塑造行为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教育就是塑造行为(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主义观点,研究人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以及人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人格特征的
1)交互决定论:个体行为是个体内部因素、个体行为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决定的 2)观察学习:人类复杂学习活动的实质是观察学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总结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否认意识、观念等内部心理结构在个体学习中的作用,而是认为是环境刺激导致了个体的行为反应。人类学习的实质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行为主义的“学习”定义为:学习是指经由反复练习,而使行为产生永久性的改变。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心智活动,是通过对情境的领悟或认知而实现的,而不是简单的行为的改变或习惯的形成。(1)苛勒的顿悟说 顿悟,是指因对情境全局的知觉和对问题情境中的事物关系的理解而突然间察觉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就是完形的组织过程。
学习的过程就是顿悟、而非偶然性的试误。学习的本质就是知觉或认知的重组,即把握事物的本质,认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构和性质(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1)学习的实质就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组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
2)学习的过程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旧知识的改造、检查知识是否得当
3)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阅读相关材料、独立地思考而获得对学习者来说是
新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发现学习是一种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式(3)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华伦
根据知识获得的形式,他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过程的内部特征,将学习氛围“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有意义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中吸收、融洽新知识的过程(4)加涅的学习层次论(信息加工论)
1)学习指人的心理倾向和能力变化,这种变化要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结为生长过程。
2)学习过程就是信息加工过程,即学习者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将外部输入的信息转化为记忆结构
3)根据学习复杂程度,将学习分为八个层次,被称为学习的层次理论。分别是: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链索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或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4)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类:言语信息、心智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态度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总结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总结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学习者对环境刺激的内部加工及其机制,研究人的认知发展过程和思维意识,认为学习是主动的心智过程,是内在认知机构的形成与变化的过程
学习是有目标取向的,受学习者本身已有的认知经验、能力、兴趣态度和环境的影响。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肯定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局限:脱离了社会实践来研究人的认识活动,把它归结为单纯的心理过程和纯粹的认识性为甚至机械的信息加工,也片面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忽略学习本身等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学习观)
(1)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2)教学观:学习不是只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 的信息吸收着,而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学习者的知识构建具有三个特征:
1)主动建构性:是指学生能够主动地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综合、重组和改造,从而用以结识 信息,并最终建构属于个人意义的知识内容。
2)社会互动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和学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
3)学习的情境性:主要指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孤立存在的;(3)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强调学习的交流和合作,强调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的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才是学习主体。4.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
·基本特征: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整体性、反同一性、反主客二元论,质疑科学理性,强调不确定性和内在性。强调多元、差异、开放、平等、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否定本质和必然
·教育目的:反对理性主义的教育目的,主张对学习教育目的采取宽泛的态度,不要局限与单一的教学目的。不强调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即符合学生自己特质的和生活中特殊性的人。
·课程观:反对学科中心倾向,主张把课程看做探索知识的动态发展过程 四个标准: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 ·师生观:主张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 ·评价上,主张多元开放的教学评价
5.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学习·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1)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稳定心理特点的有机结合,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核心)等因素。(2)智力构成
1)西方智力因素说:单因素说、多因素说
2)西方智力结构说:二维结构模型(第一维是语言、数和形
第二维是规则应用能力、推理能力和学校各种学业测验成绩)
3)智力的PASS模型:智力是由注意—唤醒系统、编码—加工系统和计划系统组成的三级
认知功能系统
4)我国智力单能力说:智力指认知能力
5)我国智力双能力说:智力指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1)语文学习中注意力的培育
明确语文学习目的任务、培育学生学习兴趣、消除分散注意力的因素、有意识地锻炼学生注意力(2)语文学习中观察力的培育
加强观察目的性和计划性、教授观察知识和方法、注意培养观察过程中思维能、培养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3)语文学习中记忆力的培育
理解内容是记忆的前提、循序渐进式记忆的规律、“多官参与”是记忆的手段、掌握方法是记忆的关键
(4)语文学习中想象力的培育
根据学生想象特点培育想象力、注意积累表象、参加创造性活动
(5)语文学习中思维力的培育
培育学生质疑的习惯、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语文学习中创造力的培育
重视知识经验的积累、掌握新思维的方法、引导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1)语文学习中动机的培育
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学习兴趣、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适当开展学习竞赛
(2)语文学习中兴趣的培育
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创设问题情境和与寓教于乐、注意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转化
(3)语文学习中情绪、情感的培育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4)语文学习中意志的培育
明确意志品质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锻炼
(5)语文学习中性格的培育
把握学生性格发展变化时期的规律、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开展合作学习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区别(见P264)
(1)作用不同,智力因素是认识活动范畴,非智力因素是意识范畴(2)智起直接作用,非智起间接作用
(3)智是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非智是学习过程的心理条件(4)智没有积极性,非智有积极性(5)智较稳定,非智波动较大
(6)智是学习的执行—操作系统,非智是动力—调节系统
(7)智在学习中具体表现为“五会”(会注意、会观察、会记忆、会想象、会思维)非智在学习中表现为“五学”(愿学、好学、乐学、勤学、独立学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联系(1)都促进(退)智力活动
(2)智力因素指导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导智力因素
(3)智力因素可以补充非智力因素的一些内容,非智力因素能够补偿智力因素的某些缺点 ·成功的教学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 6.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
·多元智能的元素: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 自我认识智能、博物学家智能、存在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对语文教育启示(1)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2)树立多样化的教学观(3)树立多维评价观
(4)树立全面的教学目标馆
(5)树立以问题理解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观
7.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言语的发展:(1)口头语言发展:
训练小学生说完整的话;加强口头造句训练;加强课堂师生对话;安排专门口语交际课(2)书面语言发展: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三项内容(3)内部言语的发展:独立思考、先想后说、先想后写的能力 ·小学生观察、记忆能力的发展(见P269)
·小学生语文学习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特点:不断丰富、深刻性加强、稳定性加强 8.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言语的发展(1)口头言语:
发音趋于准确清晰,能选择合适的语调,掌握停顿和语速,提高语音表现力和感染力(2)书面言语:阅读、写作进步提高(3)内部言语:日益复杂
·初中生观察、记忆能力的发展(见P272)·初中生语文学习思维特点(P273)
·初中生语文学习情感特点:既有强烈冲动的一面,也有温和细腻的一面 情绪可变现与巩固性并存;内向性与外露性共存 9.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言语的发展:口头、书面、内部 ·高中生观察、记忆能力的发展(1)观察力:精确、细密、迅速(2)记忆力:比小学、初中生都强
·高中生语文学习的思维特点:抽象逻辑已具有充分假设性和预见性
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加强
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高中生语文学习的情绪特点
(1)内隐文饰性(2)延续性和两级波动并存(3)丰富性和特异性
十五、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
1.语文学习方式
·语文学习方式:指学习者学习语文学科内容时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是一般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当中的实践和运用 ·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变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具有独特性、情境性和稳定性特征。·学习方式的类型
(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2)间接学习和体验学习(3)自主学习和他住学习(4)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5)真实学习和虚拟学习(网络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在学习方式上确立了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为具体形式的学习方式,形成了新课程的标志性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方式(首要学习方式以积极倡导)
1)实质:是学生主体性的彰显和个性的呈现
2)核心品质:是以主体性为内核,以自决性、选择性为特征的学习
3)过程实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体性不断成长的过程
4)要求:学习前: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学习准备 学习时: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 学习后: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5)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一是要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二是要创设宽松适合自主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自觉自由选择 三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2)合作学习方式
1)实质:是人的社会性的本质体现,是人的生活方式的主要层面
(合作是人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要求,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基本需要和
天赋人权)
2)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团体意识,有利于学生交往能力发展
3)指导策略:建立课堂学习小组、改变课堂教学空间形态、调整课堂教学时间结构
4)操作程序: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组际交流——小组评价(3)探究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必将对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资助探究有关问题并获得相应知识经验和相关能力的学习
1)实质:是学生通过模仿科学家及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亲身经历“研究过程”而获得有关科学知识、素养和能力的学习活动。探究学习对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它应成为学生天然享有的、内在的天性活动和权力。
2)要求:学生以问题学习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形成一种强烈而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怀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
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和魅力
3)操作程序:
形成问题——观察讨论——作出假设——考虑解决方案——搜集信息——分析整理——验证假设
4)类型:作为课程形态属于综合实践范围活动范畴/结合学科学习内容而展开的探究学习
2.语文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指人们在一切学习活动领域内从实践上或理论上把握现实,为达到某种学习目的所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综合 ·语文学习方法是带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方法基本特征:
(1)继承性:历史传承,包括识字写字、口语交际、写作等语文方法(2)综合性:语文学习目标和内容的综合(3)层次性:循序渐进
(4)发展性:新教育思想和理念、语文学习目标和内容、现代学习技术促进语文学习方法发展
·语文学习方法作用: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培养语文能力、养成语文自学习惯 ·语文学习方法系统:
(1)以语文学习过程为主线的系列学习法: 预习法、听课法、复习法、作业法、应考法等(2)以语文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系统学习法:
识字学习法、写字学习法、听知学习法、说话学习法、阅读学习法、写作学习法等(3)以语文学习心理规律为依据的系统学习法:
趣味学习法、模仿学习法、尝试学习法、发现学习法、比较学习法、想象学习法、综合学习法、概括学习法、反馈学习法等 ·语文学习方法的选择
依据学习目的、学习内容、个人特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 ·语文学习方法的运用
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直知识、反复实践、善于组合、及时总结 3.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习惯:是学习者在语文学习活动特征上表现出的模式化和固定化的行为倾向 ·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意义: 不仅能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具备了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本领,为人们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必要条件 ·语文学习习惯的内容:
识字写字学习的习惯、阅读学习习惯、写作学习的习惯、口语交际学习的习惯 ·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1)原则:计划性原则(循序渐进)、指导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教育性原则(2)一般过程:明确意义——掌握知识——认真实践
十六、课外语文学习
课外语文学习:指在教师指导下的有计划、有组织展开的含有语文教育因素的集体活动 1.课外语文学习价值:
(1)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发展个性、促进语文素养全面提高(2)推动课堂语文教学改革:拓展课内教学内容、促进课内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促进教师角色转变 2.课外语文学习特点:实践性、自主性、综合性、开放性 3.课外语文学习的指导
(1)课外阅读指导: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进行课外阅读成果交流(2)课外写作指导:指导学生制定课外写作计划、开展课外写作活动,进行课外写作成果交流(3)课外口语交际指导:指导制定课外口语交际学习计划、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训练口语交际技巧(4)课外综合性学习与研究下学习指导:
指导学生确立课外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主题、开展活动、成果交流
十七、语文教师
1.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当代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角色期望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语文教育行为包括:语文德育行为、语文智育行为、语文美育行为、·语文教育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和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个性的活动过程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1)师生关系方面,强调尊重、赞赏(2)教学关系方面,强调帮助、引导(3)对待自我方面,强调教学反思
(4)和其他教育者的关系方面,强调交往、合作 2.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语文教师的师德素养
1)教师德行,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达成的一种内在精神品质。基本要求是对学生无害、无欺、公平、有益
2)语文教师德行的构成:教师善、教师公正、教师责任感
3)语文教师德行的培养:教育实践、反思、遵守师德规范 ·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
(1)语文专业知识:语言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艺学知识(2)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语文教育学知识(3)人文社科知识(4)自然科学知识 ·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1)言语表达能力
(2)语文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3)语文科研能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 ·语文教师的心理素养
(1)语文教师人格的完善:人格修养、仪表形象
(2)语文教师个性的塑造:稳固共性根基、提升人格修养、实现“个性化”发展、追求“多样化”发展(3)语文教师教育智慧的运用
1)教育智慧:是以语文教育活动为基础,将自己生命理想和智慧具体化、实践化,并
消融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断扩展自己心理结构,发展自身认知、生存 合作、创造的一种智慧
2)教育智慧的构成:智力智慧、道德智慧、情感智慧
3)语文教师的教育机智:教育机制是教育智慧的具体体现,表现为几种能力,即 随机应变能力、因势利导能力、对症下药能力、把握分寸能力等 3.说课与评课
·说课:是一种没有学生参加的课堂教学技能的展示,是从教者展示水平、教学水平、理论 水平的展示。
·说课内容:说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课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作业 ·评课: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效果五大方面
(1)体现教材意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2)强化角色意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3)突出问题意识:主张以问题为纽带教学(4)追求效率意识:课堂教学要讲究精气神 4.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的提升; 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示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要求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
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职业道德,逐 步提升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工作者。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主要观点取向
(1)理智取向:教师要进行有效教学,首先必须自己拥有“内容”,其次要帮学生获得这些
内容,这种取向主要是向专家学者学习。
(2)实践—反思取向:单独反思、与人合作反思、“合作的自传”方式
(3)生态取向:通过教师小组的互相合作,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式,构建一种合作教师文化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师发展理念(2)参与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师进修学习(3)加强语文教师的校本教研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则(1)强调教育研究的原则
(2)注重自我反思的原则:对自身教育思想加以反思 对自己语文教学的专业行为和活动加以反思 对自己专业成长的状况加以反思(3)突出形成问题的原则
十八、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概述
1.中国古代语文课程
(1)远古至西周时期:西周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
(3)秦汉时期:语文课程的内容主要是识字和写字,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蒙学分为书馆和乡塾(5)隋唐五代时期
课程主要是经学、书学、可靠预备,唐国子监下设立国子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六学,门下设弘文馆、东宫有崇文馆、尚书省祠部有崇玄馆等(6)宋元时期
宋代理学,北宋周敦颐等人在儒、道、佛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儒学。因其多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故称“理学”。理学以探讨“道理”为核心,以“存天理,灭人欲“为存养功夫,成为我国封建后期治国齐家育人的标准。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称“四书”,并加之为注,“四书”“五经”成为封建后期学校标准课程和教材,以及科考的唯一依据(7)明代
明代官学课程以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以“四书”“五经”为基本教材 明中期封建腐败,程朱理学日渐僵化,陆王心学成为书院教授内容。明代写作课程主要为八股文
(8)清代:清代教学写作更重视八股文;1901年废除科举制 2.中国古代语文教材
·中国古代语文教材可以分为蒙学教材、经学教材、文选教材、诗选教材和作文教材 ·蒙学教材
影响最大的有“
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1)《急救篇》蒙学通用识字课本(2)《千字文》通俗识字课本(3)《百家姓》(4)《三字经》内容有五个方面:教育学习、伦理纲常、自然科学、语文顺序、勤学典范 ·经学教材 儒家的经典著作(1)“五经”:《诗》《书》《礼》《易》《春秋》(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文选教材
我过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最具代表性的是《昭明文选》和《古文观止》(1)《文选》(《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的编选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2)《古文观止》:以先秦历史散文为重点,体裁多样 ·诗选教材 《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 ·作文教材 《幼学琼林》《龙文鞭影》《钦定四书文》等 3.中古代语文教学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经验
(1)识字教学方面:集中识字、使用韵语和对偶
(2)阅读教育方面:基本原则和要求——“文”“道”不可偏废 基本方法——熟读、精思、博览
(3)写作教学方面:基本原则——“词”(辞章)“意“(义理)并重
基本步骤——先“放”(放胆文)后“收”(小心文)
基本方法——多做多改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弊端
(1)问题:古代语文教学逐步演变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八股文等窒息了青少年的思维想象能力和革新创造精神。此外,语文教学方法主要是记诵和模仿,只重视整体感知,缺乏分析认识。
(2)弊端: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不重视知识教育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家见p346(1)孔子(2)孟子(3)荀子(4)韩愈
(5)胡瑗:北宋教育家,提出分斋教学制,即设置“经义斋”和“治事斋”(6)朱熹(7)王守仁
(8)曾国藩:主张“看、读、写、作”同时进行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论著见p353(1)《学记》(2)《颜氏家训》(3)《朱子读书法》(4)《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5)《家塾教学法》(6)《教童子法》
十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概述
1.中国现代语文课程见P358 2.中国现代语文教材见P362 3.中国现代语文教学见P365 4.中国现代教育家见p368(1)蔡元培(2)夏丏尊(3)叶圣陶(4)朱自清(5)吕叔湘(6)张志公
5.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论著见p373
第二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
第六章 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
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
1.形象性
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
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
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5.应变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
(一)导入艺术
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释题入课法。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比如《警察与赞美诗》可以这样导入: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进监狱,为什么美国人苏比非常想呆在监狱里呢?简介利索,迅速把学生带到课堂的中心问题上来。
(3)直观导入法。借助图画、照片、影像等直观手段,结合语言,在趣味中导入新课。比如《长江三峡》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出示有关三峡风光的课件,优美的画面配上舒缓的音乐和解说,带给学生感官极大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直观导入要注意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
2.导入艺术的基本要求
(1)符合教学的目的和必要性。
(2)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4)导入要短小精悍。
(5)导入形式要多种多样。
(二)结课艺术
1.结课设计方法
(1)照应法。结尾与开头相呼应,首尾相结,使教学过程前后连贯。在收束时,结尾要与开讲时的导语相照应。比如《荔枝蜜》,导语是:大家很害怕蜜蜂,是因为它能蛰人,那我们能不能因为蜜蜂蛰人而讨厌它呢?在结尾时,老师说:学习了这篇散文,我们深受启发,蜜蜂蛰人是防卫的本能,正因为如此,方显它的个性和力量,更可贵的是蜜蜂能够酿蜜,为人类做贡献,因此我们要爱蜜蜂。这段结语既突出重点难点,有照应开头,前后连贯。
(2)悬念法。在下课前结合下一次课要学的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次学习创造条件。
(3)延伸法。在课堂教学内容结束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讲课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比如《在烈日和暴雨下》,最后延伸:这篇课文选自老舍的著名小说《骆驼祥子》,小说的主人公祥子,走的是一条自我奋斗的道路,但最终失败了。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小说《骆驼祥子》,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这本文学名著的。
2.结课艺术的基本要求
(1)结课要紧扣教学内容,不蔓不枝。
(2)结课要简洁明快,干净利索
(3)结课要与开讲相呼应,脉络贯通
(4)结课要严格掌握时间,按时下课。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表达艺术?
(一)教学口语艺术
教学口语具有以下的特点:
1.规范性。这是教学语言最本质的特点,也是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规范化的标准是普通话。
2.科学化。内容必须是科学的,最低的标准是准确无误,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鲜明的条理性。
3.形象性。语言能使听着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的感觉,语言这种创造形象的功能,正是语言形象性的表现。
4.情感性。教学活动总是伴着一定的情感进行的,这种情感首先用语言表现出来。充满感情的语言不仅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他们的心灵。教学语言的情感性来自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真挚的热爱,这样才能情动于衷而溢于表。
5.针对性。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服从教学内容的客观需要,又要照顾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教学的内容不同,文体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就不同。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选择语言表达方式。
6.启发性。教师语言的启发性就是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仅要把思维的结果传递给学生,更要引发学生思考,唤起求知欲望。
(二)教师体态语言艺术
教学中常用的体态语言有三种:
1.面部语。教师的面部语可分成两种:一是平常的面部语,这是基本的面部要求,教师要做到和蔼亲切,热情开朗,是较稳定的面部表情模式。另一种是变化的面部语,随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2.眉目语。教师要善于以眼传神,把喜怒哀乐、褒贬扬抑等不同的感情色彩用眼神表现出来。在课堂上,教师要扩大视区,与每个学生及时的进行眼神交流,是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怀。
3.手势语。教学中,教师准确适度的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他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留下深刻印象。
(三)板书艺术
艺术性板书符合以下审美要求:
1.简约美
2.含蓄美
3.流动美
4.奇异美
5.形象美
四.语文课堂教学的激凝艺术?
(一)课堂提问类型
1.回忆水平的提问
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出发设计提问。这类提问是让学生回忆、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准备。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是回忆。提问常用关键词:谁、什么是、哪里、何时。
2.理解水平的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为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思路和脉络,理解课文的主旨、内容、特点等设计的提问。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最多,常用关键词:怎样理解、有何根据、为什么、怎么样。
3.应用水平的提问
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知识中的难点、重点而设计的问题。心理过程主要是迁移。提问关键词:运用、分类、选择、举例
4.分析水平的提问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问题,训练学生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把过程分解为阶段。提问关键词:为什么、什么因素、证明、分析。
5.综合水平的提问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问题,训练学生把事物的各个本分、各个要素联结为整体,找出互相联系的规律性。这类问题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常用关键词:综合、归纳、小结。
6.评价水平的提问
让学生对一些观念进行判断选择、提出见解、做出评价而设计的问题。提问关键词:判断、评价、你对。。有什么看法
(二)课堂提问的方法
1.直问
直截了当地问,题意明确,学生便于掌握,容易回答。
2.曲问
一种迂回的问法,问在此而意在彼,本意解决甲问题,故意绕个弯,提出乙问题,学生解答了乙问题,甲问题随即得到解决。比如,《愚公移山》中,“孀妻、遗男”需学生理解,曲问: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一起去移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一问,学生兴趣盎然,顺即解决问题。
3.逆问
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不这样写行不行?”这种问法揭示矛盾,刺激性强,训练学生的思维。
4.比较式提问
比较事物异同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事物的异同点。激励学生思考,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
5.选择式提问
就某一教学内容提出若干解释,让学生进行分析鉴别,作出判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增强课堂活力。
(三)提问艺术的基本要求
1.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
2.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3.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
4.因势利导,注意灵活性
5.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
五.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一)课堂氛围的调控
1.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
课堂氛围的调控必须与教学内容的主旋律和谐一致,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氛围。
2.灵活运用实施调控的有效方法。
调控方法:借助导语调控,借助外部刺激调节,通过激疑诱思。
(二)课堂节奏的调控
1.教学语言抑扬顿挫
语言的抑扬顿挫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一般来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内容,放慢语速,增强音量。浅显易懂的内容,加快语速,放轻音量。快慢交替,急缓相间,渲染出与课堂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
2.教学方式间隔变换
教师可以把讲授、讨论、练习等活动按科学顺序搭配起来,使教学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练习,减轻学生的疲劳。
3.教学内容疏密相间
一般来说,重点难点重锤敲,使学生精力高的集中,积极思考,体现一个“张”字。易懂的非重点内容,体现一个“驰”字。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奏,保持旺盛的精力。
4.节奏整体融洽和谐
语文教学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构成要素搭配合理,衔接自然,疏密有致。
(三)课堂的应变艺术
1.因势利导
对于教学中的突发情况,教师不能回避的,可以沿着学生思维积极引导,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问题,还可以把学生的问题巧妙的纳入讲课轨道。
2.对症下药
要求教师在遇到意外情况时,应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抓住问题症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3.见仁见智
课堂上常有学生对教材内容或教师讲授的内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对这类情况,教师应保护学生敢于向教材、向权威、向老师挑战的积极性,允许学生发表“见仁见智”的看法。
六。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特征
1.独特性。表现为教学艺术实践中的新颖、独到、别具一格。
2.稳定性。稳定性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
3.发展性。
要求教师在稳定中求发展,不断学习别人,突破自己,完善个人教学艺术风格。
七.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
(一)影响教学艺术风格的因素
1.个性与人格特征
教师的个性特征表现为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气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学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能决定教师能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而且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重要意义。
2.认知结构
主要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系统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
3.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艺术要求教师的思维品质具有敏捷性、灵活性、感受性、创造性的特点。
(二)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四个阶段
1.模仿性阶段
模仿的对象有两种:一是现实中教学艺术的典范,通常是一些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另一种是平时接触的、影响较深的教师,通常是自己的同事。该阶段的特点是模仿成分多,带有不成熟的“他人性”
2.独立性阶段
独立性教学是教师教学艺术发展过程的关键阶段,是教师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前提条件。在该阶段中,教师的个性化特征开始显现。通过积极的观察和思考,能将他人的优秀经验有机地融入自己的教学中。
3.创造性阶段
该阶段的特点表现为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综合运用,自觉探索和研究教学结构和方法的最优化,追求最佳教学效果。
4.有风格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稳定的表现,教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教学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八.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类型?
1.典雅型
庄重典雅、严谨不苟、蕴涵深远
2.新奇型
形式新颖、灵活多变、吸引人
3.情感型
感情充沛热烈,感染力、震撼力很强,师生关系融洽
4.理智型
教学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重视学生能力训练
5.诱导型
勤诱善导,举一反三,点拨开窍
第七章
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
一、阅读活动的性质和特点?
1.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的学习活动过程。
2.阅读活动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
3.阅读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活动,是一系列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二、阅读基本能力的层次?
1.认读能力
就是识别、辨别字与词的能力。认读的内容包括字词的音、行、义三个方面。认读的原则坚持音、行、义三位一体。认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认字数量的多少、质量高低、速度快慢
2.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
(1)理解词语的能力
第一步是筛选,从课文中指出相应的关键词语。第二步选择和判断,关键的一步,学生在阅读时需要将已知的词语再现出来,在具体的环境中选择最恰当的义项。
(2)理解句、段的能力
具体方法:对具体的材料加以概括;对抽象的材料加以阐发;对含蓄的内容讲清楚明白
(3)理解篇章的能力
理解篇章是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加工,运用想象和联想、拓展和创造,深究课文思想,品味课文妙处,体会作者意图。
3.鉴赏能力
是指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和风格进行鉴别、欣赏、评价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语文及其他知识,以正确的审美观点进行鉴别、欣赏、评价。鉴赏活动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4.活用能力
是指阅读者能够把经过阅读理解、评价而储存的知识,根据需要灵活提取出来使用的能力。是决定阅读成败的重要标志。
三、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一)精读
精读是对读物的内容和形式作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的阅读方法。精读就是反复诵读、仔细揣摩、精读钻研。在阅读教学中,精读教学应是和词句段融合在一起的。对于词语的理解,应揣摩、比较、分析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应关注的句段是:概括性的句子和段落,内涵丰富、语言凝练的句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段。句段教学的具体方法:一是直接理解,教师根据上下文的联系,启发学生通过句段的语言形式来理解;二是借分析语段的语法及其修辞手法来理解。
(二)略读
1.略读训练的内容:
A迅速捕捉关键性词语的能力。这是基本要求
B迅速摘出重点句段和句段中心语的能力
C迅速准确概括全文的能力 2.略读教学方法
A编写提纲法
B摘画中心句段或者中心语的方法
C运用法
D讨论或竞赛法
(三)朗读
1.朗读教学内容
A重音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首先启发学生识别、确定重音;其次教会学生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重音。
B停顿和连贯
停顿有四种类型:结构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停顿。
C语调
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应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基调,根据课文表达的感情来确定朗读的基本调。
D速度
朗读的速度与课文的体裁有关,同时也受制于课文的基础。2.朗读教学的方法
A示范法
组织学生听教师范读,让学生带着目的和要求听的朗读
B技能训练法
教师采取方法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朗读技巧。训练内容是朗读表达技巧四要素(重音、停顿和连贯、语调、速度)
(四)默读
默读技能的标志:理解、速度、识记、评价
默读教学首先培养学生不出声、不指读的阅读习惯。其次采取限时限量的方式指导默读,训练学生默读技巧。
(五)背诵
指导背诵注意的问题:背诵内容应精选;背诵方法要科学;背诵时机要合理,背诵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四、常用文体阅读教学
(一)记叙性文体教学
1.记叙性文体阅读教学的理念
第一,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意,加强人文因素教育
第二,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第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对话教学
第四,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
第五,重点训练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记叙文体教学的要点
第一,正确处理记叙文教学与单元主题之间的关系。.第二,记叙文阅读教学的设计,关照课文本身的训练和教学任务。
记叙文阅读教学五大任务:
A 教给学生记叙文体知识,训练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B在阅读中让学生感受与学习记叙文的写作。
C训练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D进行语言教学,引导学生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点,培养语感。
E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说明性文体教学
设计要点:
第一,摆正说明文教学目的。
第二,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读。说明文的科学性表现为一是被说明对象的科学性,二是说明过程的科学性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第三,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
(三)议论性文体教学
设计策略:
1.唤情激趣策略
第一,充分发挥读的作用。
第二,挖掘文章的独特之处
第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观点和道理的人文、伦理背景
2.情境创设策略
故事导课,创设乐学情境;巧妙质疑,创设阅读情境:适时点拨,创设思考情境;评价鼓励,创设愉悦情境。
五.文学类文体的阅读教学
(一)小说教学
1.认识教材中的小说与生活的关系
小说借助故事情节、语言及环境描写,塑造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世间万象。
2.以人物品读为中心展开教学
解读人物的方法:
(1)加强诵读,品味人物语言,感悟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2)揣摩小说细节,认识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生和人性的多维性。
(3)剖析小说的环境描写、人物肖像描写以及作者的叙述性语言。
(4)认识小说中的对比、呼应、悬念、铺垫、穿插等手法对表现人物的意义。
3.在想象和联想中感受小说的艺术美
训练形象性思维的方法:
(1)情境再现法:通过对小说情境的渲染和描绘,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勾勒人物形象。
(2)延伸揣摩法:通过合理想象,延伸作品内容,用自己想象参与人物塑造。
(3)情感融汇法:通过启迪和唤情,帮助学生与作品融为一体。
4.关注课外读写为落脚点
常用方法:
评论法:对内容和写法进行评论
人物点评法:点评某个人物
细节点评法:由某个细节发生联想感触
比较法:选择有可比性的人物或作品进行比较
换位表述:以作品中某个人物的口吻重新演绎
情境再现:想象小说中暗线隐藏的情节
细节拓展:扩写情节
梗概法:缩写情节
延伸续写法:续写故事
模仿法:对小说中的细节仿写
(二)散文教学
1.把握散文艺术特征
(1)主体抒情性
不但要体验散文的情感,还要关注抒情主体的情感个性和人格魅力
(2)自由开放
表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笔法自由,随意赋性;兼容各体,自具特色。
(3)语言凝练
2.明确散文教学目的(1)了解散文及文本知识
(2)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3)体验作品的情感美
(4)感悟作品的哲思美
(5)鉴赏作品的形式美
3.散文教学策略
(1)创设文化情境,激活阅读期待
(2)搭建探究平台,解读赏析文本
(3)引导合作体验,达成意会情动
(4)实施多元指导,促进人格融合(三)诗歌教学
1.把握诗歌审美本质
(1)真挚的抒情美
(2)语言的精炼美、音乐美
(3)深邃悠远的意境美
2.明确诗歌教学目标
3.了解诗歌教学策略
(1)诵读策略
一是以个别训练为主,鼓励学生单独诵读,教师从旁指导。
二是诵读技术的指导要体现规范性和灵活性结合的原则
(2)入境策略
可借助导语、音乐、图片、相关历史事件创设情境
(3)激情策略
第一,教师在理解诗歌情感和意境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起学生感悟诗歌的兴趣。
第二,教学设计要突出动情环节
第三,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第八章
语文课程的写作教学
一、写作教学的内容?
(一)写作素材积累
1.观察与感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观察就是观察生活,认识世界。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进行细节观察或多角度的观察,总体观察或全面观察。
感受是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教师应训练学生敏锐的感受力,使学生见微知著,通过现象洞察本质。
教师指导学生养成随手记写的习惯,用日记、随笔、周记的形式记录观察体验。
2.广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课外阅读,广泛涉猎各类读物,坚持收集、摘抄,坚持记读书笔记,养成多读勤记的习惯。
(二)写作思维训练
思维能力是作文能力的核心,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步训练的原则。写作思维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构成,这三种思维方式相互联系。
思维方法: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思考的对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各个方面,各个因素,然后思考论证。综合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因素联系起来考虑。
2.归纳与演绎 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概括出一般原则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演绎就是从一般到个别,从一般原则推论出个别事物的思维方法。
3.求异思维 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寻求变通,想人所未曾想,言人所未尝言
4.发散思维 从一个思维基点出发,运用分散组合、类比联想的方法,进行全息思维,找多种思路的思维方式
(三)想象能力培养
训练想象力的方法:1.丰富表象积累 2.指导想象方法:
联想:接近联想、相似联想 对比联想
辐射式想象:由一事物作为触发点,向四面八方进行想象,即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想象
推测式想象:根据已有的认识对可能出现的新变化做出推测
(四)写作知识教学 1.文体知识教学(1)记叙文写作教学要点
内容具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训练学生用确切的语言,各种修辞手法表现内容,用恰当的细节充实内容。
条理要清晰:包括叙事的人称,叙述的顺序,叙述的线索
表达要生动感人
(2)说明文写作教学要点
抓住事物的特征
掌握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程序顺序
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举例子、列图表、引用、诠释
(3)议论文写作教学要点
确立论点
选择论据: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归纳法、演绎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
(4)应用文写作教学要点
提高对应用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强化应用文的惯用格式训练
训练应用文的语言 2.语言训练
要求:(1)准确 用词恰当,语句通顺,句序连贯合理,表达准确到位。
(2)简明 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不刻意雕琢(3)得体 遣词造句要适应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4)生动 运用词语具体形象有生气
二、写作教学程序?
(一)命题
1.命题要求?
(1)命题要有教育性
(2)命题要有计划性 依据每次的写作训练目的,确定训练重点、文章体裁、命题方式及具体的题目,做全面规划。
(3)命题要有针对性 针对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验,适应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
(4)命题要有迁移性 语文教学要贯彻听说读写密切结合的原则,读和写是相互促进的,写作教学必然要和阅读教学相结合。写作命题结合阅读教学的实际是促进读写迁移的关键。
2.命题的方式?(1)直接形式的命题 可分为完全命题和不完全命题。完全命题是题目完整、题意显露、范围明确;不完全命题是教师提供不完整的题目,让学生填补空白。(2)间接形式的命题
①材料作文:
价值是既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可以多角度的立意,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分类:文字材料,教师提供一组文字材料,让学生按要求对文字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或改写、扩写、缩写、续写,写出一篇新文章。
图画材料,学生根据提供的图画进行观察、思考,写成文章。指导学生认真看图审图,展开想象联想,读出图画的意蕴,确立写作的中心思想。
音像材料,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音响和影像材料,让学生按要求写作。教师要指导学生欣赏把握材料的主旨,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构思文章的立意
实物材料,教师提供可观察接触的具体事物,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欣赏,来描写、说明、评论、议论。
②话题作文
这种命题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组成。要求是“四自”原则:自选材料、自定题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命题,能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利于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议论说理能力。
③情境作文
教师精心设计和安排某种意境,让学生设身处地观察、体验和感受并写出来的训练方式。写作情境可分为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
(3)自由拟题写作
可分为课内自由拟题写作和课外自由拟题写作。课内自由拟题写作有半自由拟题形式和完全式自由拟题形式,前者有明确的要求但内容不限,后者内容形式都不限。课外自由拟题写作是课外练笔中的自由拟题写作。
(二)指导
1.审题指导
审题的内容:写作目的、选材范围、文体、人称、字数、写法
常用方法:⑴分析审题法
⑵类比审题法
⑶补充审题法 2.立意指导
立意的要求:立意健康正确,立意要集中,立意鲜明,立意深刻、新颖
立意方法:本质挖掘法,以小见大法,多角度立意法 3.选材指导
切合主题,典型,真实,新颖 4.谋篇布局的指导
⑴层次段落要清晰
⑵剪裁详略要得当
⑶开头结尾要呼应
⑷过渡照应要严密 5.修改指导
⑴内容:一方面改掉文章的毛病,另一方面把文章改的更加美。首先看文章主题挖的是否深入,中心是否突出,观点是否正确。其次,看文章的材料与中心是否统一。再次,看文章结构。最后推敲语言文字。
⑵方法:自读自改法
互动修改法 与同学相互改正
当堂修改与过后修改
(三)批改
1.作文批改的原则
⑴全面性
作文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在批改时,注意文章的表达形式是否恰当,包括句子段落、层次、结构。还要注意内容,包括文章的观点、道理、情感、价值取向。
⑵针对性
作文批改应以当次的训练要点为批改重点,以点带面,不必有错就改,面面俱到
⑶尊重性
写作是学生自我个性的抒发,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劳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保留原作原意,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肯定和表扬的积极作用。
⑷启发性
作文批改的主要目的是要学生领会、揣摩写作之道,作文批改应重在启发、引起学生思考、指导学生修改。
2.作文批改的方法
⑴批
有眉批和尾批,眉批是具体的,尾批是综合的、概括的。批语的写作针对性强,抓住作文的进步和问题之处。
⑵改
改正作文中的字、词、句、标点符号等问题。改有增、删、换、调四法。
3.作文批改的方式 ⑴精细批改和重点批改
精细批改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全面细致的批改,不但指出优缺点,还指出不足的原因,提出改正的意见。重点批改是每次围绕一个特定的目的有侧重的批改。
⑵全面批改和轮流批改
全面批改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全收交、全批改。优点是可以全面细致的指导学生写作,缺点是教师费时费力,负担太重。轮流批改是每次只重点批阅一部分学生的作文。
⑶书面批改和当面批改
书面批改是教师在学生的作文本上进行批改,便于教师灵活运用自己的时间,随时批改,便于学生反复阅读。当面批改是师生个别面谈或小组面谈的方式进行,师生可以充分交换意见、交流感情。
⑷自我批改和合作批改
自我批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语言结构进行修改。合作批改是两人对批、小组批改,要求进行全面细致的批改。
(四)讲评
讲评的方法:
⑴综合讲评
对全班的作文做全面、概括的评析。特点是全面具体,但费时较多。
⑵专题讲评
抓住作文中一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讨论。特点是目标单纯、内容完整、集中深刻
⑶典型讲评
选出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分析评价。分析要深入中肯,以典型指导一般,使学生明辨自己得失,学习借鉴他人
⑷对比评价
对照比较讲评几篇作文。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给学生深刻印象。
第九章 语文课程的口语交际教学
一、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
(一)听话能力
听话能力训练的内容: 1.注意能力
培养注意能力的方法:
(1)培养集中注意的能力。注意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专注倾听就是一种有意注意。在听话过程中,只有专注倾听才能准确的捕捉语言信息。
(2)分配注意的能力。一个善于分配注意的人能在同一时间从事较多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较多的知识。2.辨音能力
辨音能力的内容:
(1)辨清每个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2)辨清每个音节的轻重。(3)听清每句话的语调(4)注意停顿的含义 3.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口语交际能力的核心因素。
理解能力分表层理解能力和深层理解能力:(1)表层理解能力是对话的字面意思的理解能力。它要求听话者有一定的概念储备和知识修养。(2)深层理解能力,是言外之意的能力,需要听话者透过表层发掘深意,要求听话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4.记忆能力
训练内容:首先应引导学生在听话的过程中养成边听边整理、记录话语内容的良好习惯。其次,引导学生在听话过程中努力和说话人产生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二)说话能力
1.正确的语音能力
注意以下的方面:(1)吐字清晰,发音准确(2)掌握普通话标准读音,努力克服方言(3)运用恰当的语调,自然的表达复杂的情感(4)注意语速和停顿 2.丰富的语汇能力
训练内容:(1)说话要语意连贯,层层推进(2)说话要力求简约明晰
(3)说话要少用生僻的书面语,多用群众口语(4)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3.敏捷的思维能力
训练内容:(1)培养说话思维的逻辑性(2)提高说话思维的灵敏性(3)培养说话思维的深刻性(三)听说礼仪
文明得体的听说礼仪是构成口语交际能力的间接因素。一般性的谈话,说话者要面带微笑,沟通双方感情。听人谈话时要神情专注,不要东张西望。注意礼貌,耐心的听人把话说完,不要轻易的插话。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理念?
(一)淡化知识教学,注重实践锻炼
具体措施:1.坚持在教学中培养。坚持课堂教学的主阵地,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用好教材。同时要和其他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2.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锻炼。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外实际活动中展开学习和锻炼,有针对性地组织口语交际实际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比如,定期举行课本剧表演,社区志愿活动,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班队团体主题活动。(二)引导多向互动,凸显交际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模拟生活实际双向互动进行训练。
对于口语交际的训练话题,要求学生弄懂话题的提示要求,按照文字提示进行角色扮演。
对于互动性不强的话题,需要教学时运用组织手段突出互动性,比如“学会劝阻”,要去在公共场合对不道德的行为加以劝阻,教师不仅要指导劝阻一方,还要指导被劝阻的一方。
对于不能双向互动的话题,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训练方式。比如,“找春天说话”,可分组分点观察,分别制定具体要求,在课堂上相互发问,驱动多向互动交流。(三)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口语交际的情境类型:学习型、生活型、发展性。学习型情境比如学习体会交流,课外阅读交流。生活型情境比如看病、买东西、接待客人、家庭角色扮演。发展性情境如模拟和扮演社会职业角色。(四)加强指导示范,培养良好习惯
1.教师要身体力行,谨言慎行,以自身规范的语言行为做学生表率。
2.教师指导要结合具体的交际语境,相机而动、精当点拨,有针对性的指出学生在语言表达、听说习惯、交际方式和态度上的偏差和不足。
三、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以听话能力训练为主的口语能力培养 1.复述能力训练
训练目的:训练集中注意力听文听话的习惯,训练全面理解、牢固记忆并准确复述的能力
训练程序:先让学生听录音或教师朗读一段文字,然后让学生听后复述所听内容
复述分为口述与笔述
2.概述记要能力训练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充分理解、综合归纳,抓住实质,概括要点的能力
训练程序:教师朗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作摘要记录,然后抽查检查 3.辨误能力训练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准确辨误的能力,包括语音、语句、词语、思想内容的辨误。
训练程序:教师预先准备各种错误类型的讲话,让学生听后指出错误及错误类型,并作简要评析和辩证 4.同类归类能力训练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准确记听、边听边想的能力,抓中心、同类归纳的能力
训练程序:让学生听预先编好序号的材料,让学生按要求做同类归纳整理,以口问或笔试进行测验 5.辨“味”能力训练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仔细品味话中味、弦外之音的能力。
训练程序:让学生听一段有“潜台词”的文章或对话,然后边听边想,仔细分析,品出话中意、话中情、话中味 6.鉴赏能力训练
训练目的:在准确记听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边听边想边鉴赏的能力
训练程序:先播放或教师朗读一段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听后对内容进行批评鉴赏。
(二)以说话能力训练为主的口语能力培养 1.课堂教学中的训练
(1)答问(2)朗读(3)看图说话(4)口头复述(5)讨论(6)口头作文
2.课文活动中的训练(1)情景会话(2)故事会
(3)读书报告会 训练方式三步:①指导学生读书,拟写报告题目,写出感想见解 ②组织报告活动 ③师生共同评价
(4)演讲会 演讲指导:①选题和写作 ②真实情感③锤炼语言 ④端庄谦和的仪态 ⑤及时精当的讲评(5)演剧(6)辩论赛
第十章 语文课程的综合学习
一、语文综合学习的特点?
(一)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概括为目标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内容的综合。目标的综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立足与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更要立足学生健康个性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学习方式的综合是指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习方式的集合体。内容的综合强调语文的学习是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综合,是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综合。
(二)实践性
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和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学习和使用语文。比如在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可安排如下活动:1.访谈。2.调查。3.讨论4.写建议书 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习了解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通过讨论形成共识,把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写成建议书,运用语文解决生活问题。
(三)开放性
体现方面:时间的开放、空间的开放、内容的开放。语文综合性学习既不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也不局限于教室狭小的空间,更不局限于语文课本知识。
(四)体验性
强调学生要亲自参加语文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对事物进行认识获得个人独特感受,认识社会,发现自我。
(五)自主性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人,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开辟空间,让学生自主的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
二、语文综合性强调的目标?
1.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2.强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培养
3.强调校内外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强调合作能力的培养 5.强调亲力亲为的实践体验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选择和确立活动主题
主题确立的四种形式:第一种生活诱发式,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而引出主题。第二种,课堂教学拓展式,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抓住学生的疑问引出主题。第三种学科联系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科知识的联系中确定主题。第四种综合实践式,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从多门学科知识的联系中确立主题。2.制定学习方案
体现学生自主性,教师主要是引导者、建议者。
(二)实践体验阶段
这一阶段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体阶段,也是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主要活动:1.搜集和筛选资料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书籍等渠道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问题,简单提醒偏题的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的解决 3.写成学习报告 指导学生在格式和策略上的指导
(三)表达交流、评价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介绍自己学习经验,接受同学质疑,申辩。学生可以学习他人经验,反思自己的不足。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注意的问题?
(一)切忌依赖语文教材,充分利用和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将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整合起来,发掘在学生成长中的合力,培养学生的课程资源意识,培养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二)切忌放弃教师,放任学生自由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正确处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性的关系,善于处理活动中“放”与“扶”的关系。“扶”的功能在于激励思考、帮助发现,“放”在于少传授知识,不拿出真理。
(三)切忌形式单一,开展多样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形式多样化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特点,灵活多变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效率,还能避免功能单一,发挥形式的整体合力。
(四)切忌目标单一,着眼于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着眼于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不单纯追求智育,追求个体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意志品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个体。
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特点?
1.评价主体多元化
(1)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我反思使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开展相互评价,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培养和提高合作意识。因此,教师应淡化自己的评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负责精神。
2.评价内容综合化
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看做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统一体,既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评价,也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3.评价标准的个性化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中,根据学生不同的表现和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学生。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十一章 语文课程与学习心理
一、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发挥注意力的作用?
1.巧妙利用无意注意组织教学。无意注意有两个特点:一是被动性,二是主体不易疲劳。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发挥它的优势,教学时注意语调抑扬顿挫,板书也要有主次之分,增强对比度,吸引学生注意力。
2.依靠有意注意组织教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运用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注意力的分配。具体说就是发挥教材的形象性,利用联系,创设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争取发展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后出现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力。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的高级注意类型。有意后注意吸取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优点,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集中性。教学中最积极的策略就是争取发展学生的有意后注意,使学习者既能保持明确的教学方向,又能消除疲劳,处于一种专注、超然的状态。
二、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对学生来说,观察的两条途径:一是直接观察,尽量扩大眼界,开阔视野,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观察,要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二是间接观察,通过阅读,学习文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观察得越自觉、越细心,观察效果越好,观察能力提高得越快。
3.指导学生把观察与写作结合起来,随时将观察到的东西加以回忆、分析、整理,来巩固观察的效果。
三、如何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记忆力?
1.充分利用无意识记,增强记忆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规律,创造无意识记的条件,对一些文学艺术讲授时应动之以情,展示文章的意境,帮助学生感知教材。
2.提高学生对材料的加工水平。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取舍,合理归纳。
3.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1)部分识记与整体识记并用。(2)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记忆。(3)阅读与回忆相结合。(4)巧计(5)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发挥视听辅助设施的特殊功效。
4.适度合理地安排复习。
四、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
1.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启发思维。
2.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供选择的比较内容:(1)抓住课文内容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2)将课文与原文进行比较(3)将同一题材的课文进行分析比较(4)将同一题材或同一论题的课文进行比较(5)将课文同教师提供的补充教材进行比较(6)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
3.注意创造能力的发展。创造能力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思维的发散性三个特点。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创造力的标志之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1)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是教育的前提,是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2)生物越近化,个体的独特性就越显著。我们应当把每个学生看成与众不同、不可替代的个体。(3)运用一些方法诱导学生质疑析疑,敢于标新立异。
五、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培养想像力?
1.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启发学生的想象力。2.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3.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表象储备。4.丰富学生的语言。
六、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2.提高教学艺术。加强教学的艺术性,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对学习保持盎然的兴趣。
3.提供成功的机会。4.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教师要引导学生朝着有利于吸取经验、总结经验、再接再厉的方面进行归因。
5.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产生良好的动机效果。
七、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1.扩大知识视野,发展多种兴趣。
2.把学生原有的多种兴趣迁移到语文学习中来 3.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4.以情感带动兴趣
八、如何发挥情感因素对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
1.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2.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体验,增进对教学活动的热情和参与意识。
3.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和美感。
九、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1.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2.给学生提高独立的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培养学生意志力的必要条件。
3.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培养。
十、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良好性格?
1.运用榜样的作用。模仿是性格形成的重要的心理机制。
2.注意因此施教。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促进性格发展。
3.启发自我教育。
第十二章 语文课程与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对学习主体的促进作用?
1.能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肯定性、积极的情绪、体验,诱发学生探索语文未知世界的强烈欲望和热情,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使之产生发现和识别真理的灵感。3.能够使教与学双方沟通心理意向,产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情感,密切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富有生气的教学环境。
二、语文课中进行自然美教育的注意要点?
1.再现课文描写的自认形象和画面。引导学生具体感知自然物的形状,领略自然物的形态美。
2.体味自然形象和画面蕴含的感情。3.领悟自然美的理性内容。
三、语文审美教育的途径?
1.利用有关的审美媒介,精心创设审美情境。
审美情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共鸣,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综合整体地对学生施加审美影响,利于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
2.发掘教材的内在美点,揭示深层的审美情境。
深入发掘课文中的内在美点,揭示作者所表现的深层性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审美教育确有成效。
3.开辟审美通道,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的培养,是审美创造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建立起艺术形象。只有把握艺术形象,才能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进而揭示形象中包含的美。
在教学中以艺术形象为审美通道,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不仅可以使学生领悟深层性的艺术美,还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于平淡中发现神奇,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满足。
4.设计审美议题,寻找审美光点,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捉疑、质疑、释疑的能力,同时授之以审美的思维方法。
5.确定审美目标,展开审美鉴赏。在教学中组织审美鉴赏,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自由式讨论鉴赏。二是定向式鉴赏讨论。
四、语文审美创造力的训练?
1.训练学生的语文审美创造意识
2.指导学生的语文审美创造实践
审美创造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美学观点塑造自己的灵魂,热情地投入改造自然、社会的实践中去。第二,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美学观点发现美、创造美,重视在作文教学中的训练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第十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
一、发展性语文学习评价?
(一)对话式评价:学习意义的共同建构 1.师生共同构建、评价教学文体
要求师生共同构建和评价教学文本,使评价成为一种动态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一起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
2.师生走向互评与沟通
学习具有同教师平等的评价权,他完全有权利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结果。
(二)情境性评价:实现完满人格的塑造
重要意义:1.情境性评价使知识获得与能力提高得到统一 2.情境性评价使学习过程的关注与对学习方法的关注达到统一
3.情境性评价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的统整
(三)多元化评价:多几把尺子衡量学生 1.评价要尊重学生学习理解的差异性 2.评价要尊重学生学习中的个性特长
第十四章 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师
一、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
(一)知识素养
1.语文专业知识素养(1)语言学知识
首先要了解语言的产生、性质、结构及发展规律,了解当今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及发展趋势。其次,要有现代汉语的系统知识,熟练掌握汉语的声、韵、调,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语言系统。再次,要有较系统的古汉语知识。
(2)文字学知识。
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了解汉字的历史功能和发展前景;熟练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结构和音行义的关系;熟知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规范使用汉字。
(3)文章学知识。
精通文章学的基本理论;熟知文章的基本技巧(4)学艺学知识
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文学史、文艺理论、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的知识,特别熟悉古今中外的主要作家作品。
(5)美学知识
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体验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美学修养。
2.科学文化知识素养
首先,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次,学生的求知欲十分强烈,兴趣爱好广泛,教师应当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此外,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是教师自我完善和全面和谐发展所必需的。
3.教育科学及心理学知识素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视对教育学和学科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的研究,关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掌握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顺应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4.信息技术知识素养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是现代语文教师必备的知识素养。
(二)能力素养
1.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1)备课的能力
①处理教材的能力。处理教材应遵照课程标准,依据教材的整体结构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通晓语文教材的体系,掌握语文课程的教学要领,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做到懂、透、化。
②了解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使每一个学生在获得最佳发展,制定教学计划考虑学生的实际,在熟知知识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前提下,教学才有意义。
③设计教学的能力 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保证语文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课堂重建。教师要在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设计教学。
④编写教案的能力 好的教案能使教学目标明晰化,教学内容条理化,教学过程系列化和教学方法科学化。体现在教案的编写是否符合“科学、独特、实用”的总体要求。
(2)说课的能力
①针对说课的内容指向,分整体性说课和专题性说课。整体性说课要求对教学内容作系统全面的讲述说明。专题性说课,要求教学内容中的某一角度、某一方面的内容,根据说课要求进行局部讲述
②针对说课的目的,分 教研型、汇报型、示范性、考核竞赛型。教研型说课在备课组、教研组内部说课,形式自由,内容宽泛,气氛宽松。汇报型说课是向听课的领导、同行进行说课,展示说课的状况水平,求得批评指导。示范型说课是说课较好的教师作示范,供大家学习。考核竞赛型,检验教师的水平、选拔优秀教师。
(3)实施教学的能力
具体表现:①教学组织能力。主要指教学中能合理地安排教学,把握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积极性,稳定教学秩序。综合运用班级教学和小组教学。②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符合语言规范,说标准的普通话,遵照文字、词汇、语法的标准。教学论对教学语言要求:正确规范、清楚明白、准确简洁、具有启发性。教学美学对教学语言的要求:生动形象、富有情感、体现个性。③书写、写作能力。书写工整流利、美观大方,板书设计科学美观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语文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灵活运用多媒体,积极制作课件,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⑤教学应变能力。要求教师面对突发的偶然事件能迅速的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⑥语文评价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新课程的多维性,评价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结合,纵向评价和横向评价结合。
(4)评课的能力
评课分为自评与他评。自评是对自己上课情况的回顾。他评是同行或专家对教师课堂行为、课堂结构、课堂氛围等进行研究并做评价,是一种评价性研究。语文教师的评课,要集中体现语文教育的特色。
2.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
体现:(1)选择课题的能力(2)研究设计的能力(3)收集与分析资料的能力(4)开展教学试验的能力(5)撰写论文和论著的能力
(三)情感素养
1.专业理想 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2.专业情操 教师的专业情操可用敬业、爱生、律己、献身来概括。
3.专业风格 专业风格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特色、人格魅力以及深刻广泛的影响力。教师的教学风格一般是稳定的、自然流露的特质。
二、语文教师的理念更新?
1.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成长为一个整体的人,关注两个层面:一是引领学生在寻求个体、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学会生存。二是引领学生在追求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中学会做人。在教学中把每一位学生看做生动活泼、发展的、有尊严的人。
2.语文教学过程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1)打破权威,与学生平等交流
要求教师打破教学习惯,克服教学惰性,寻求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和过程的生成和开发。语文实践性的特点,适合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注意提供策略指导,鼓励学生探究,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积累,发展语文能力
(2)关系学生需求,提升语文能力
现代语文教育要关系学生的内心需求和生活需求。新课程要求在尊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扩宽学习渠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课程观念,合理有效地利用开发课程资源:一是打破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观念,优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二是提示自身素质,增强课程意识。
三、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一)对传统教师角色观念的再认识 1.对“传道授业解惑”的再认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要做拥有知识的权威者,而是要尊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对教师隐喻的再认识
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⑵教师是燃烧自己的蜡烛
⑶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二)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期待 1.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⑴关注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教师要不断地了解认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水平和发展状况,根据学生的水平调整教学设计与指导,在指导中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为下次循环提供依据。
⑵转变教学行为,实现平等交流互动合作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首先要优化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其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还要学会合作。2.语文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现有语文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需要,对教材进行处理,使之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兴趣、爱好,为制定课程计划奠定基础;开展社会调查,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主动的、有鉴别地利用校外资源;建立校本资源数据库,拓宽资源渠道。3.语文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首先教师要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更加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与研究,把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其次,要求语文教师把研究作文语文教育的出发点,研究学生的发展水平,研究语文教材的教育要求与知识系统,研究课内外语文学习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第三篇:杭师大84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真题(2010-2017)
84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真题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最后大题是考《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设计
第四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填空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科,它是以 中学语文教学 为研究对象的一门 专业必修课。
2、语文教学论的学科特点是 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
3、编写语文教案进行: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时数
4、建国以来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 钱梦龙“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魏书生老师的“课堂六步教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等等
5、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的第一个正式名称是国文(1904年)
6、语文与语文学科的关系 就像大语文(整个语文现象)与小语文(学校语文教育)的关系。
7、语文学科的性质: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技能性。
8、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指令性、权威性、稳定性、发展性。
9、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10、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地 位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特征.11、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成力的要素是
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
14、从现代教学论的角度讲学生是具有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学习者,实践者,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15、学生能成为学习主体的条件:一是要有成为学习主体的意识,二是要有成为学习主体的能力。16,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基本特征:一是具有社会实践性,二是自觉能动性。
17,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对老师要求:一语文老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二语文老师要注意思想观念转变。18,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原则: 综合原则,自主原则,操作原则,适应原则。
19,自学十步学习法: 审课题,读课文,识生字,解新词,标段落,理层次,写段意,明中心,编提纲,品写法。
20,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总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语文; 三个子目标分别是: 激发学生自学兴趣,12,语文课程标准是形成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备课思想的关键。是确定备课难易程度的依据。
13,充分熟悉教材最好的办法是反复朗读。
22,备课的要求:
严密的科学性,明确的目的性,极强的针对性,准确的预见性,周密的计划性(体现的整体性,阶段性,连贯性相统一的原则)23,备课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24,教案的类型
按教学内容可以分为:阅读教案,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案。按用途可以分为课堂实施和微格。25,教案的结构: 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课题计划即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具体的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总计划属于纲要部分,它包括了课题,教学目标,教学设想,课时安排。课时计划属于主体部分,它包括了课时类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方法,板书设计,教具配备,教后记。
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21,语文备课的形式: 个人备课、集体备课
26、教案包括哪几部分? 课题、教学目标、重难点、课型、教学方法及教具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板书设计、扩展阅读等 27,教案编写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案的实用性,创造性,教案要提前写好,不断修改完善。28,课堂导入设计中的导入方法有,诱发兴趣导入(讲故事等),创设情景导入(语言描述,音乐视频宣判等),创设悬念导入(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激发寻找答案的欲望),承启联系导入(又称温故知新导入)29
阅读是摄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30,解题主要任务:
揭示文章标题与内容之间的关系。31,文章标题与内容不相符的现象(文言文,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32,赏析的作用是理解。
33,结构赏析的方法: 分段落层次(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归纳段意(摘要法和综合法)编写提纲(把各个段意连接反映出作者的思路)。
34,赏析语言的规范性艺术性包括:语法,语言风格,对思想内容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词句 35,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手段 36,朗读的技巧应注意,停顿,重读,语调,语速。37,课文提纲的类型有,段落结构提纲,人物描写提纲,人物评价提纲,景物描写提纲,情节发展提纲,论点论据提纲。同一篇课文可以编写不同的提纲。38,编写提纲的方法:
教师编写,老师指导学生编写。39,情景作文的三种形式: 真实情景,虚拟情景,提供情景。40,材料作文有:
看图、听写材料、文字材料作文。看图作文有:
借画抒怀,看画评画,看画写画。听写材料作文的步骤: 听,记,想,描写,评价。文字材料作文有:
改写,扩写,续写,缩写。41,作文的审题指导包括:
辩体裁,明范围,抓关键,挖寓意注意作文题目以外的其他要求(字数等)
41,作文讲评的方式:
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对比讲评,经验交流。42.作文能力一般由
认识 能力和 表达 能力构成。
二、名词解释
1、中国语文:就是运用汉民族的母语作为中华民族共同语进行交际的一切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
2、教案: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细节分明的文字方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事实计划,是教师的备忘录
3.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4、语文课程标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教学活动和教育行为的指导性文件
5.阅读教学技能:是一种专门的心智技能,它是顺利完成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心智活动方式。
6、摄取技能:即阅读吸收与迁移。“摄”即摄取知识使有价值的东西为我所用。“取”即加工创造阅读中的经验为我所用,包括迅速抓住信息,背诵名篇佳句,写心得评论进行创作
7、情景作文训练:师有意创设一个可看见的“景”或一种可感受的“情”,让学生身处其中,观察、思考、想像、议论,触景生情或据情拟景,然后写成作文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
8、课文复述即通过视觉或听觉将课文消化理解储存脑中,然后转化为口头语言表达出来。
9,作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写作文章,并形成良好的写作素养的活动。
10,语调,是指由于感情的变化而在读音上出现的高低仰扬的变化。
三,名人名言
1,叶圣陶: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执,故合而言之 2,朱绍禹:语文和语文学科本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存在于广大的社会,后者只限于学校,更为根本的是,前者只用于交际,后者则施教于人。因此二者有不同。
3,夏丏尊:凡事用文字写成的语言都可称为语文。4,梁启超:
教员不是拿所得到的结果教人,重要的是拿怎样的的结果的方法教人,善教人者,是教人的研究方法 5,笛卡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3,4,5学习方法指导)6,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7,《礼记学记》亲其师而信其道 8,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9,论语,其身正···
10行乎其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刘勰(讲的是教案编写的实用性 12,背诵是记忆的体操(托尔斯泰)13,点就是指点,拨就是拨开岔道。(张志公)
14,学校里的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能力。作文原是生活的部分(叶圣陶
三、判断
语文这一术语,是在“国语”和“国文”并存时期由朱自清、叶圣陶及其他教育家、语文学家、语文教育家的文章中开始使用的(O)
课堂教学时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O)钱梦龙是情感派的代表,主张教学以情感人
(X)
1920年,陶行知倡导把“各科教授法”改为“各科教学法”。
(O)
“讲授”的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错)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对)
提问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错)
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错)
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错)
四、选择(含单选和多选)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ABCD)
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C社会需要。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ABD)
A引入
B介入
C展开
D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ABD)A促进学习B选择 C排名次 D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ABCD)
A语法修辞知识 B文学知识 C文体知识
D读写听说知识
6.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B)
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 7.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ABCD)
A现代汉语修养
B古代汉语修养 C文章和文学修
D语文教育史修养
五、简答
1阅读教学的导入有哪些类型? 总结情况,检查预习; 承上启下,建立联系; 激疑设问,启发思考; 渲染气氛,调动情感; 变换刺激,引起兴趣
2.魏书生课堂“六步教学法:
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3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方式方法
听说教学的方式方法: 朗读训练、课文复述、课堂谈话、讨论、看图说话、口头作文、课外故事会、讲演会、讨论会、辩论会
4.口头作文的训练方式: 口述片断;扩展描述;讲述梗概;接续补充;口述全文;即席演讲;辩论等
5,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关系(1)个人备课是基础,集体备课是补充,集体备课应该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应尊重并发挥个人备课的创造性,允许求同存异,防止模式化。
(2)个人备课不应照搬集体备课成果,要尽量体现个性特色,显示自己的独创性。
6,教案提前写好的好处(1)教师主动,能进一步根据课时计划的要求,做好各种准备工作。(2)有较充裕的时间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补充。(3)不至于因意外而措手不及。
7,导入设计的要求(1)要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切入要自然,不露斧凿的痕迹,切记牵强附会,更忌讳违背逻辑和常理。
(3)导入时间要控制,语言力求准确,简练,生动,导入时间最多三至五分钟,不可过长以致喧宾夺主
8,板书设计的要求
(1)要突出目的性,方向性。(2)要突出简洁性,灵活性。伴随教学进度,有秩序的书写,力求随讲随书,抓重点,抓关键,少而精,画龙点睛。(3)突出条例性和示范性。书法艺术与排版力主为学生树立书写模范,孰先孰后孰左孰右,应通盘考虑,统筹安排。
9,赏析的重点
特点,一篇文章中使其具有价值的区别与其他的文章的本质特征。
要点,能显示文章的精华之所在 难点,有关文章主旨而学生能力难以达到,需要老师着重加以指导的地方。
疑点,有关文章主旨而需要加以辨析的能力。
10,课堂上师生信息传递的方式(1)单向输出方式,即老师系统的讲授教学内容的方式
(2)双向输出方式。(3)立体交流的方式。
11,读准读音应该怎么做。1)读准字音,按照普通话标准来读,多音字要辨析字音,生字难字要查字典。
2)不添字,不落字,不重复,不颠倒,句读分明。
3)速度适宜,节奏鲜明。
12,编写提纲的作用。(1)起到加深理解巩固记忆(2)是严格的逻辑能力训练。(3)有益语言文字功夫的长进
13,编写提纲的要点。
(1)正确的表达课文的原意。(2)要有逻辑性,纲目各自的位置要适当,上下纵横逻辑关系要清晰,醒目。(3)语言要简练,提纲语言就是标题式的语言。可有可无表达能力不强的词语不要。
14,教师在什么情况下用讲述法(1)介绍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2)对重点字词,词语,段意的讲解
(3)学生自学教师归纳总结时(4)介绍课文以外的新知识时
15,倾听学生的回答的好处(1)倾听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可以使全班同学注意力集中。
(2)老师只有认真听才能给出中肯的评价。
16,老师评价学生回答应注意:(1)民主的态度,商谈的语气(2)要坚持以表扬为主的原则
17,讨论法
(1)选择恰当的讨论题目。选择难度大疑点多,争议多的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的问题。
(2)提供必要的材料。材料有四种类型,注释性,史料性,分析性,对比性。
(3)注意点播重点,难点,务必使学生举一反三。
(4)鼓励质疑的勇气。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三允许,允许犯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
18,作文教学的任务。
(1)训练写作技能,增强写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书写能力)
(2)培养写作兴趣,养成写作习惯(写作习惯主要表现为,表现对事物的好奇心,表现为对社会生活的关心,表现为对文字表达的喜悦,表现为对文章写作的欲望。)(3)提高思想认识,涵养道德情操 19,作文的立意指导
(1)讲明立意的重要性,要树立意在笔先的观念。
(2)提出立意的要求。健康正确,文章立意要积极。集中鲜明,一篇文章集中说明一个意思。
(3)立意要深刻新颖,能以小见大(4)教给学生立意的方法。(披沙拣金法,见微知著法,逆向思维法,纵向联想法即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练习进行历史思维,横向思维法即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进行扩张)20作文的选材指导
(1)选材要围绕主题,真实,能反映出事物本来面目,令人信服。
(2)选材要典型,所选材料要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并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充分的说服力。
(3)选材要新颖,所选材料要有新鲜感,有特色使人耳目一新。
21,作文批改的意义
作文批改是对学生作文进行有针对性的细致的辅导。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检查在作文辅导前,辅导中的辅导效果,一方面又可以为作文讲评做好准备。22,作文批改的原则
(1)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适当表扬,慎重批评。
(2)批改要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先求通再求好,先求通顺,再求写得生动,有艺术性(3)批改要有实效,学生能从老师的批改看到自己的进步,明确不足,找到纠正门路不断得到提高,批的准确改的恰当,富有启发性 23,作文适当方面批改的情况 作文中有些内容难以理解,观点有问题,感情不够健康书面批改不易说明,思想混乱详略不分,文风不正华而不实,写作态度马马虎虎,作文成绩大起大落
24,作文批改的内容
中心思想是否正确鲜明,选材是否恰当,段落层次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语言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有无错别字,书写是否工整,写作态度是否端正。
25,一篇作文的批改步骤(1)通读全文,了解概况,在注意思想内容和文章结构的同时随手划出错别字,标点符号。
(2)逐短细看结构,表达方式,内容上的修改。
(3)全篇批改完成,再从头至尾必要时加上总评,然后打分。
(4)把有关材料记入批改笔记,作为请讲的依据。26,当代语文教育模式
(1)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三主”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四教段是指:自读(疏通课文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教度(教师点拨开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领会读书之法,)作业(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促进学习迁移)复读(温故知新)
(2)魏书生六教段
定向(将教学内容先告诉同学,使其有明确的目标)
自学(自读课文,独立思考,记录疑点以备讨论解决)
讨论(同位邻桌相互讨论解决疑难 答疑(未能解决的提交课堂解决或有老师解答)
自测(据“定向”的要求由学生自拟一组能做十分钟题目自答评分 字结(所有同学自己口头总结自己的收获再挑选一两个同学向全班做报告交流)
(3)上海育才中学“读,讲,议,练”教程
读(读课文找问题,主动获取知识 讲,议(组织分析讨论,理解课文,教师解疑答疑)练(运用,巩固知识)
(4)北京某中学的“读,划,批,写”教程
读(认真读课文)
划(认真把词语句子划出来)批(把段意心得批在课文)写(在以上基础上写成读书笔记或分析文章)
3、语文教学流派主要有哪些?并举出其主要代表?、导读派(钱梦龙为代表);、情感派(于漪为代表);、自学派(魏书生为代表);、得得派(陆继椿为代表);、茶馆派(段力佩为代表);、情境派(李吉林为代表)。
3.诗歌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初步能力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使他们获得审美的愉悦
六、论述
1.谈谈如何理解和贯彻
“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1)读、听和写、说之间的关系。读、听为写、说能力的发展提高提供前提条件。发展提高写、说能力需要正确的思想观点指导正确的思想观点指导,不只是从生活实践中来,还需要通过读、听从书本和其他方面得到。而且,通过读、听还能得到写、说的范例,使写、说有所借鉴,从而促进写、说能力的发展提高。反之,写、说促进读、听能力的发展提高。
人们通过写、说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的加深理解提高读、听的能力。(2)读、写与听、说之间的关系。读、写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听、说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口头语言在不断的丰富发展着书面语言。离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就会僵化,从而丧失生命力。书面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和优化着口头语言。
(3)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这项原则应做到:
读、写、听、说合理安排,全面训练。读、听训练中,要启发诱导学生掌握语言规律、思维规律和表达规律,用这些规律指导写、说实践训练中,要深入认识、理解这些规律,促进读、听能力的发展提高。(2)把课文作为读、写、听、说训练的主要凭借。凭借课文进行读、听训练,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文章结构等;凭借课文进行写、说训练,把课文作为范文,由机械模仿到灵活模仿,最后达到创造性的表达。(3)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弥补语
文课内读、写、听、说训练在数量上的不足、在范围上的局限、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单调等缺陷。使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得以全面训练、协调发展
2.试述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方法。
构成: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培养方法:
通过说理和指导实践,提高其学习语文的思想认识,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语文的目的和态度;
通过说理和指导实践,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意志、情感和个性上有姣好的学习语文的心态;
创设语文学习的良好环境,创造读写的浓厚气氛,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通过指导其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能学到应学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培养应具备的各项语文能力。
七、实践
1.《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有两个,即记叙中的议论、抒情和事例的典型性。有位实习生在确定分课时教学要点时,把记叙中的议论、抒情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而事例的典型性放在第二课时,你以为这样是否合理?为什么?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课时教学要点不合理,两课时的要点应对调一下。道理在于:
(1)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服务于特定内容的。避开内容而说形式难免就形式论形式,学生难以理解透彻,更难悟出为文的道理。
(2)事例的典型性在本课文中尤为突出。搞清这一问题也就对文章内容有了深透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领悟作者为什么于记叙中议论、抒情,可谓水到渠成。
2.认真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教学实录节选,回答下列问题。
生:(读课文)“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与臣,皆以美于徐公”:“宫妇左右莫不私
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师:这两组句子,相同的词语是:“私、畏、有求。”也就是说,妻、妾、客对邹忌的态度,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民对王的态度是相似的。邹忌从比美的私事想到治国的故事,这种思维方式叫“类似联想”(板书)他的目的是启发齐王也由生活小事产生类似的联想,去考虑国家大事。邹忌把这两件看似无关的事联系起来思考,找到相似之处,并且得出了结论。请问邹忌的结论是哪一句话?
生:“王之蔽甚矣” 师:请译成现代汉语。生:你受到的蒙蔽很大。师:可以。还可以译成:你被蒙蔽得太厉害了。这样语气更接近原文。请想一想,邹忌的这个结论是不是太武断了?他的论据充足吗?他是怎样推导出这个结论的?
生:(思考,沉默)
师:我提示一下。逻辑推理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归纳。二是演绎,三是类比。请问邹忌以私事比国事,从逻辑角度讲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生:好象是类比。师:“好象是”,不太有把握。我们来分析一下,邹忌与徐公比美,省略了“美我”,妻是因为“私”,妾是因为“畏”。客是因为“有求”(指板书),而齐王呢,宫妇左右“私”王,臣“畏”王,民“有求”于王。(板书)邹忌
(妻)私(妾)畏(客)有求
蔽 齐王
左右)私(臣)畏(民)有求
蔽
师:妻“私”、妾“畏”、客“有求”的结果是邹忌受到蒙蔽,那么,由此推知,齐王左右“私”、臣“畏”、民“有求”的结果,也必然是受到蒙蔽。这是一个由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典型实例。
因为两事物的相似点很多。一一对应,论据是充足的,所以结论是能够成立的。
再比较一下:“美”邹忌的只有一妻一妾一臣,而蒙蔽齐王的人就多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臣“莫不”畏王,全国之民“莫不”有求于王,全国上下,人人如此,“王之蔽”还不甚吗?邹忌的结论不仅站得住脚,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板书“类比推理”)邹忌的谏辞,运用类比推理,启发齐王产生类似的联想,从浅显的比喻中领悟深刻的道理,多
么委婉动听,多么富于艺术性、启发性!
(1)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请联系教学实际说明是如何贯彻执行这项教学原则的?
a。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b。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c。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
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d。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e。培养非智力因素。(联系实际说明略)
(2)这个教学片段的教学除了讲授外,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教学技能?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运用这种教学技能的优点。
提问。这个教学片断提问的目的明确,意图清楚;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文章思路;难易程度适合学生水平,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各个问题的排列顺序合理,提问语言清楚明白。(联系教学实际略)
(3)这个教学片段的板书是否符合要求?
符合要求。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具有条理性和灵活性;具有集中性和简洁性。
第五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西城小学
李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由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本、专科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研究成果之一。本书在继承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体现当代国际教育界课程科学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本书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对语文教学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学习,进行了具体阐述和示例。根据本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教材提供了较多的教学案例,从理论和实践上努力凸现课程与教学理论在语文教育实践中的作用,能给语文教师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帮助。在读书过程中我对第十章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发展所讲内容印象深刻。下面就这一话题结合书中所讲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对于现在和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尝试,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感悟到: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创设愉悦融合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选择。
2.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变革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3.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会有利于建立民主化思想,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4.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主体性教学有利于变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探究式、活动式、体验式等多种学习方式,多方面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
二、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探索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体现主体性中最根本的地方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也正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因为疑问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就是说不会提问意味着不会创造。更有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生疑”可见,疑是思之源,而思则是智之本。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和研究:1.启发鼓励,让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提问。那么作为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必须注意:态度亲切、温和,语言真诚、宽容。无论学生所问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异想天开,都不能嘲笑,一定要杜绝从语言和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的。2.积极引导,教学生善于探究,提出问题当学生产生疑问时,往往还会遇到表述方面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我认为:
其一,教师可以做好言传身教,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先去“问问题”。其二,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设“爬高”的梯子。比如,当学生学习《果敢的判断》一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矛盾的地方“果敢”与“考虑再三”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再三”?都考虑了一些什么?怎么从考虑再三中看出小泽征尔的“果敢”? 3.适时点拨,激励学生乐于探究,解答问题 可想而知,主动权在学生手上,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独立钻研的兴趣必将增加不少,再加上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热情鼓励的话语,真诚赞扬的眼神,幽默巧妙的点拨……学生必将不断主动探究,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地突破文章的难点。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拥有基本的读书能力,是让学生具有主体性的基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这样尝试:
1.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享受快乐。2.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张扬个性。3.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体验成功
布鲁诺说过:“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儿童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事实证明,的确是这样。同时,这些做法也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全面性、主动性,使学生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幸福和快乐,进而获得全面、主动、多样的发展。
(三)创设愉悦融合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保证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
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在课的开头、课的重点段、课中突破难点时、课的结尾……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想像空间,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发挥想像,不断探究,从而使主体性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四)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促使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范围的限制,实现了远距离、交互的多媒体教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再仅仅关注于学生能够获取多少知识,而是普遍强调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1.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广开信息源,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2.注重体现个性特点,激励学生提高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新大纲特别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要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要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还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积极鼓励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努力提高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加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