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时间:2019-05-13 03:0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一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取向

2.领会新的课程理念,把握语文课程四个层面的具体内涵,树立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语文课程的内涵 教学课时:2节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本课程的概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基于实践性之上的融取了诸多学科知识的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经验与规律的教育学科。它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属应用教育学,是三级学科。

它要解决“教学什么”(侧重研究课程内容问题)、“教学是什么”(侧重研究教学本质问题)、“怎样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为什么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目的问题)等问题。它有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理论体系,但创建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语文教育实践。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其特性。

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学三个名称不同,内涵有别。

第一层次:语文教学法侧重应用技术,如何钻研教材、备课、选择教学方法等(课程教材教法);第二层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侧重应用理论,也不忽略应用技术(既要说清应该怎样做,还要说清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三层次:语文教育学侧重基础理论(如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语文教育的各种形态:社会、家庭、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等等)。

二、本课程的性质

(一)理论性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学科也不能称其为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其理论基础也是丰富的。一般说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有如下理论基础:

⑴认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这是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观来辨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语文教育问题。譬如,用辨证眼光看孔子、杜威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用发展眼光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名称演变;用全面观点看古今中外的语文教育成果等等。

⑵学科理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

这是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条件性知识。所谓条件性知识主要指教师进行教学必不可 1 少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因为教育要按教育规律办事,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人要顾及对象的心理,所以条件性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教师教学成功的保障。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学的关系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子系统与系统、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而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教学基础,这就决定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地位。

⑶专业理论基础:语文学

这是学好语文课程和教学论的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也即人们所熟知的专业知识。它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语文学是语文教育的本体知识、核心内容。语文课中要教给学生语文学知识和技能是与其它学科教育学区别的根本标志。语文学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大领域,涉及语文知识、语文训练、语文能力三大层次。

语文知识有其自身的体系,包括语音学、文字学、语汇学、语法学、修辞学、语用学、逻辑学、文章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静态知识。

语文能力也有其自身体系,指阅读、写作、演讲、听知、思维等动态能力。

语文训练依据知识或能力体系的不同,也形成各自训练系列,并贯穿在知识和能力训练之中。

语文学是语文教育之本。如果没有对“语文本体”的科学认识和全面掌握,语文教育就失去了基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也将成为缥缈的海市蜃楼。

(二)实践性

应用科学的最突出特点是实践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应用学科,其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它能指导掌控语文教学中的一切教学行为,使语文教学极具操作性。具体说来,其实践性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⑴语文教育理论从实践中来

不管是传统的语文教育理论还是现代的语文教育理论都是古今教育工作者在广泛而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取出来的。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是在“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等经典教例中提炼出来的。其“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原则也不知是经过了多少的教育实践才悟出。孟子的“由博反约”、“循序渐进”、“学贵有恒”,荀子的“学思行结合”、“锲而不舍”、“专心致志”等教育原则,都是他们毕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今天的一些语文教育改革家,像于漪的“情境教学法”、洪镇涛的“学习语言论”、欧阳黛娜的审美教学法、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等也与他们在语文课堂的辛勤教学实践息息相关。

⑵语文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的语文教育理论最终要回到教学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服务于实践。语文教育理论的理论性与纯理论的不同在于它要把先进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教学技能,解决具体的教学操作问题。例如,“多元解读教学理论”的具体操作法是从“作者原义”、“政治意义”、“伦理意义”等不同角度去解读文本意义,使语文文本主题解读空前活跃与繁荣。“创新作文理论”的具体操作法是“主题创新”、“材料创新”、“结构创新”、“手 2 法创新”与“语言创新”等,使程式化的传统作文形象也大为改观。又如,作文教学的四大规律是从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来的,但一旦形成为理论,它又成了指导我们写作训练的具体方法:

⑴“主体发表律”告诉我们写作的构思成文过程是物→意→文,使我们作文增强主动性和程序性。

⑵“厚积薄发律”告诉我们积累材料对作文的决定性作用,使我们掌握了分门别类积累事实材料、语言材料、情感材料的方法。

⑶“读写结合律”告诉我们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使我们的阅读更有目的性,写作更具指导性。

⑷“技能训练律”告诉我们作文是一个由诸多细节缀成的综合工程,必须关注雕琢细节的技巧,像造句(属对)、修辞等语言训练;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训练;开门见山、欲抑先扬、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表现技巧训练;摄材、选材、审题、立意等专项训练等等。

总之,语文教育理论不是高深莫测的玄妙之学,而是能提供实实在在的语文教育方法的致用之学。

(三)综合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的内容是语文学的,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教育学的。而语文学又包含语言学、文章学、美学、文化学等内容,教育学又与心理学、伦理学等密切相关。因此作为一个理论基础源于本土又来自外国,关涉内容既有文科又有理科,方式方法既有规可寻又因人而异的应用教育学科,综合性显然是其本质属性之一。其综合性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⑴从学科构成看,大而言之是语文学和教育学的结合,小而言之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综合。

⑵从理论基础看,其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相关。考察教育现象的视角是哲学的,遵循的教学规律是教育学、心理学的,道德教育的原则是伦理学的,教学行为的规范是美学的。

⑶从教学内容看,其与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地理、天文、甚至数理化都有关联。语文与文史哲等密切相关自不待言,至于与数理化相关联是因为教材中要牵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内容。例如科技说明文就是一例。

⑷从教学方法看,其吸收了方法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理论成果。像语文教学中的由浅入深、课堂控制、信息筛选、整体感知等做法都是吸收其它学科方法营养的表现。

语文教学工作者是专家,又是杂家。其学养不仅要“专”,还要“博”,要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在杂家的基础上当专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之路。

三、本课程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必须追根溯源,高屋建瓴的去看。从宏观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分支,属于应用教育学,而一切具体教育学都服务于教育,所以教育的重 3 要性也可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从中观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直接服务于语文教育,关系到语文教育成败,所以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也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从微观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课程、核心课程,是看家本领,所以也必须明了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职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一)教育是立国之本

“人穷先治脑,国穷先治教”,虽是一句俗语,但透辟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自古及今,无论是氏族长老、奴隶主贵族、封建君王还是现代国家的管理者都极其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氏族社会末期就有所谓的“成均之学”、“虞庠之学”。奴隶社会,贵族阶层开办有“校”、“序”、“庠”等教育场所。孟子曾言:“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1[1]封建社会更是公学和私学体系庞杂。例如,公学就有儒学和专科学校系统。中国还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论《学记》的创立国,其中之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就是早在战国时期统治者高度重视教育的证据。当下,“科教兴邦”更是立国强国的基本国策。因为古今国家或集团的统治者、管理者都知道教育有培育后代、发展经济、传承文化、宏扬文明的巨大作用,是立国之本。

通过教育培养出优秀后代的例子很多。古代孔子兴私学培养了“贤者七十二”,苏洵通过读书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文坛两巨子苏轼和苏辙;现代绍兴周家培养出“北大二周”;“西南联大”培养出杨振宁、李正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当代通过教育培养的人才更是不胜枚举,像哈佛女孩刘亦婷,世界钢琴王子郎朗等等。

教育发展经济,是依靠培养出各行各业的精英来间接实现的。教育培养了精英,精英在自己的行业取得成就,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李冰造都江堰、张衡制地动仪、袁隆平改良杂交水稻等都可看成是教育的功劳。

教育传承文化,走过了一条口耳相传,一般物质载体相传,到电子多媒体相传的漫漫长路。在造字之前,由家长、族长或族中能人来亲口传授,没有文字记载。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史诗就是这样代代流传的;造字以后经历了龟甲、兽骨、铜鼎、绢、纸的流传道路;到了现代则由广播、摄相机、电脑等来传承文化了。不过,传承方式虽有所不同,但传递过程中教师的教导作用是始终重要不可或缺的。

教育宏扬文明体现在中华传统美德的代代流传并发扬光大上。《大学》开篇就阐明了教育的道德教化作用。它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就是善性,“明明德”就是发挥出善性;“亲民”就是推己及人,爱人;“止于至善”就是达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这五大德育教育纲领虽经董仲舒、朱熹等封建伦理学家神化、庸俗化为一整套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道德,像“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等,但经扬弃其糟粕后,“尊老爱幼”、“尊敬师长”、“讲仁义”、“讲诚信”等传统美德仍然在提倡施行,成为新时代的新道德。不过其理论基础不是封建儒学,而是自由、民主、平等、科学的现当代人文精神。

服务教育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最高目标。1[1] 孟子·滕文公上.(二)语文教育是教育之本

“语文教育”有时通称“语文”。“语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叶圣陶等教育家的建议于1949年确立的名称。在1903年以前语文教育融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学问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语文课程。1903年语文教育独立设科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语文课程有“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读经讲经”、“国文”、“国语”等名称。例如清政府1903年在《学务纲要》中明确规定:“其中国文学一科,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宦科实,但取理明辞达而止。”又说:“中小学堂于中文辞,止贵明通。”2[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语文教育研究者对语文又有不少解释。例如语言学家王力在《中国语言学史·前言》中的解释是“语言文字”。也有学者解释为“语言文学”和“语言文章”的。叶圣陶的解释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早在1948年,叶圣陶当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起草《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时候,关于“语文”的含义就有过阐释:“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3[3]1962年为释疑再次解释道:“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叫口头语言,写在书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4[4]

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语文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的自己的结论。例如,从内涵和外延不同的角度王富仁界定的“大语文”和“小语文”;5[5]王荣生界定的“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语文科课程”、“具体形态的语文课程”四种外延由大而小的概念。

6[6]

从语文性质和内容角度韩军界定的守“人文”之真,归“积累”、“诵读”、“文化”、“文字”、“生活”之本的“新语文教育”等等。

“大语文”——社会上一切语文活动和语文学习活动。

“小语文”——教育界传统的语文课程和教学理论,或基于学派立场的语文课程和教学理论。王富仁的“小语文”指后者。

“语文教育”——“人—语文活动层面”和“人—语文学习层面”的日常语文经验。包括社会通道和学校通道的语文教育,相当于“大语文”。

“学校语文教育”——语文科语文教育和其它科目的语文教育。因为中小学语文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任务,也是所有学科所有教师的共同任务”。7[7]

“语文科课程”——《语文课程标准》统领下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有相对统一的课程计划、教材、教参及实施和评价方案。

“具体形态的语文课程”——基于学派立场的多个语文课程或多种样式的语文课程。甚至每个语文教师的课程都是一个具体形态的语文课程。它强调语文要回归到语文课程形态多元并存的本然真相。

2[2]3[3] 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p29.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出版社,1980,p730.4[4] 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1962年《语文学习讲座丛书》

(一),商务印书馆1980.5[5]王富仁.情感培育:语文教育的核心—兼谈“大语文”和“小语文”的区别.语文建设,2002,(5),p4-5.6[6]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p22-26.

7[7] 钟启泉.“指导纲要”与学科教学改革.中学语文教学,2001,(6).这些界定都帮助我们提高了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但可惜的是对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没有深刻论述,且有或窄化或泛化的倾向。实际上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言语形式的工具性”。换句话说“言语形式的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言语内容的人文性”是语文的派生属性。因为一方面“言语形式的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标志,另一方面确立了此属性就会派生出一系列关于课程和教学的正确理念,像“语文教学是附带人文性的言语教学”、“语文教学要加强双基训练”、“语文课程应立足于言语形式”等等。不然,语文教育就会轻视“言语形式”、“言语应用”,过分强调“言语内容的人文性”,把语文教育搞成了其它科教育。但这里要明确,语文教育强调语文言语形式的工具性,但绝不排斥语文“言语内容的人文性”。语文教育是既强调“工具性”,又强调“人文性”。因为语文里毕竟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轻视“人文性”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划算的。

有了对语文教育的正确认识,我们还要明白语文教育在教育系统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1.语文教育是个性独特、责任重大的母语教育 中国语文作为母语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⑴它的语言是由“六书”造字的语素文字,不同于西方的音素文字。⑵它的精神内核是几千年的儒家教育传统。

⑶它是土著产品,不像数学、物理、化学是舶来品。

并且它责任重大——民族精神的承传和发展靠它来完成,民族血脉的素质靠它来造就。⑴民族文化、精神靠语文教育来承传和发展。人一出生,甚至在娘胎中就在受母语教育。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自强不息,后德载物”(《周易》)的民族精神,就是靠语文教育来承传的。

⑵民族血脉的素质靠它来造就。语文教育肩负着素质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新一代的文化知识、能力及思想品德素养主要由语文教育来完成。

2.语文教育是其它学科教育的基础。虽然我国古代教育没有明显分科,语文教育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文化艺术、语言文字等混合在一起进行,但语文教育是先于其它科教育的,其它学科是在语文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语文教育,就没有其它科教育。

服务语文教育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中级目标。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教师之本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教师(包括师范生)的专业课,看家本领。服务于语文教师是本课程的初衷,也是直接的基本的目标。语文教师之所以要学好这门课程,一是出于专业要求,二是源自生存需要。

1、专业要求

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专业的技能,掌握了专业技能才能搞好本职工作,成为行家。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记载郭橐驼善种树就因他精通种树技能,是种树专家。如同稻农要懂种田,渔民要懂打鱼,语文教师就要精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因为是初次接触这门课程,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足,所以尤其要钻研这门课程。师范生是要到中小学进行语文教学实践的,实践需要相关的理论指导,所以要实现一个师范 6 生向真正教师的转变,必须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好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就懂得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规律和方法,就能按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去教学,从而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不然就可能教出“四不像”语文。

要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并不容易,因其综合性强,综合素质好的人才更容易学好它。因此作好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准备,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是学好本课程的关键。

知识准备包括百科基础知识、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准备。特别要关注语文相关学科知识历史、哲学、美学的准备。

实践技能准备。首先要练好“四字一话”外功。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打字和普通话。其次在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之前要有意识地寻找机会观摩学习优秀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学习教材处理、教法运用和板书设计等实践技能。

2.生存需要

当下的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选拔不是十里挑一,而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教师行业也不例外。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和广大语文教师要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综合素质,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专业课,练好专业技能。

鉴于当下中小学语文教育对象思想复杂化、素质下降和语文教学质量普遍下滑的现状,为了更好的适应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实际,语文教师,提别是师范生还需要在性格上磨砺自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性格刚柔相济独具魅力的人。如果说古代的优秀人才典型是“才子”、“淑女”,那么当下优秀的语文教师最好是风流才子(唐伯虎)型和辣妹(王熙凤)型。一句话语文教育特别需要内涵丰富、性格开朗、能力超强的人才。

一手好字,一口标准语,三百篇文章,是传统优秀语文教师的标准。而今的优秀语文教师标准更高,除了传统教师的内外功外,还有更多的思想、能力、个性、人格要求。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取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非常庞杂,在有限的教学时空内要讲完所有内容是不现实的。选择语文课程与教学最基本的理念和语文教学最基础的技能,也就是一个语文教师初步从教所应该把握的理念和技能。是为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服务。因此,语文本体、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教育的系统、语文素质教育等理论,对于语文教学实践来说,不那么急需和切近,在教学中就不涉及。

教学内容(“教学论”讲技法): 第一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二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概述 第三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第四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方案解读 第五讲:教材概述

第六讲: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第七讲:新教材的使用策略

第八讲:语文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

五、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1.更重实例教学。要讲必要的教学理论,但必须与中学教育实践相结合,与教学实例相结合。具体说来,就是不脱离中学教学实际来讲空洞的理论,坚决杜绝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讲成了西方教学理论课和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课。而应该以中学语文实例教学为基础来渗透教学理论的教学。譬如,要讲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法”,就应用其“发现学习理论”先上一堂示范课,再讲其理论,并分析其与我国启发式教学的联系与区别。

2.更重教学的主要方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非常庞杂,在有限的教学时空内要讲完所有内容是不现实的。所以课程论方面以教材、课程标准等为主;教学论方面以阅读教学为主,阅读教学又以教学程序、教案编写、四大文学作品的教学为主。至于其它,像综合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内容,只在它章中略有提及。

3.更重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讲授是重要的,但千万不可忘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动的学习才能带来学习的高效率。所以教师在精讲的同时要注意多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习。主动学习可以是学生的自学,也可以是师生的互学;可以是口头练习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微格教学训练。总之,要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理论课必布置思考题,实践课必让学生上台训练。

4.更重参与和合作。这是一个教学理念问题,更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就理念讲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就方法讲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只有掌握了多种教学方法,并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引起多样的深度的参与和合作。教学过程中参与和合作主要有问答式、讨论式、发现式、角色转换式、实际操作式的互动。

六、学习方法与学习建议

对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说,学习本门课程之前与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努力写好三笔字。三笔字指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这是当教师的基本功。它需要小学、中学和大学平时学习时打好的基础做功底,也需要在学习本课程时有意识地专门训练。

(二)认真讲好普通话。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尤其重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务必在平时的学习和学习本课程时努力使用普通话,以便为普通话的推广工作作出贡献。

(三)锻炼高水平的口才。教师授课靠口才,语文教师尤其靠口才。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务必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口才,以便在讲台上能讲得清楚、简洁、流畅,讲得形象、生动、感人。

(四)能写高水平的文章。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作文,要“下水作文”给学生示范,均要 8 求自己能写得一篇好文章。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务必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达到写得快、写得好的程度。

(五)勤于思考,敢于表现。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提出各种问题来,也会提出一系列诸如分析教材、设计教案、试讲等训练要求,这就要求高师大学生勤于并善于思考,以便理解和接受语文教育的理论,敢于表现,大胆教学,以便训练自己的教材分析能力、教案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这也是本门课程的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不同的地方。

(六)既读书本也读师生。本门课程要担负起传授知识与训练实践操作能力两项任务,明显区别于中文专业的其他学科。这就要求,高师大学生在学习时,既钻研教材,查阅相关资料,也观摩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录像带了解课堂,通过走进中学语文课堂感受师生的教与学。

学习建议:根据中学语文教学论的课程特点,说应该做到三个结合:(一)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二)学与用相结合。(三)训练与研究相结合。

具体说来,可表现为五种学习方法:

阅读法。一是认真阅读本学科的教科书;二是广泛阅读语文教学领域的报纸、杂志、教材、专著;三是阅读语文特级教师的经验总结、教案实例、教学实录。

研讨法。一是在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的课堂内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锻炼胆量与口才;二是在课堂外进行研讨,围绕某一专题问题,查找资料,进行思考,然后展开讨论或辩论。

见习法。一是运用电教设备,观看语文课堂教学的录像片,了解著名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二是走进中学语文课堂,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以便增加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感性认识。

练习法。一是书面练习,包括分析一篇课文,设计一个教案,编制一份试卷,写出一个听课评论,编订一个学期教学计划等;二是口头练习,包括朗读朗诵课文,提问与答问,试讲、讨论、辩论与演讲等。

实习法。一是模拟教学实习,在课堂外,在练习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要求,选择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以自己的大学同学为教学对象,模拟中学语文课堂,进行课堂教学;二是实际教学实习,在课余自己联系到某所中学的某个班级上语文课,或者联系到某个家庭为某个中学生进行语文家教,也可以集中一段时间下到某所中学进行专门的教育实习。

目前,全国有几十所高师院校开设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研究生点,有十来所高校开设了博士研究生点(或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有志者均可报考。

七、语文课程的内涵

(一)课程的内涵

关于课程概念的实际情况相当复杂,一方面,提到课程,人们似乎都了解指的是什么,课程是人们经常和普遍使用的概念;另一方面,课程概念又是相当多样化的。国内关于课程 9 有代表性的表述是:1.“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2.“课程指的是学校教学内容”。

有的把课程的定义分为六种类型: 1.课程即教学科目。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即学习经验。

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即社会改造。

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中依据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选择、组织、设置的具有教育性经验特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方案。

(1)课程的外延限定在“学校教育”的范围之内,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学习不在此范围内。

(2)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因素之一(教师、学生、课程)。

(3)课程与教学的区别:我们在这里把课程定位为教学的内容和方案,是静态的,是名词,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计划等。教学是活动,是动词,是教师、学生、课程内容相互作用的活动。课程产生于教育目标之后和教学之前,先有课程后有教学。课程主要回答“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课程论);教学主要回答“教学是什么”和“怎样教学”。

(4)课程内容是一种教育性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谓教育性经验,是指课程内容必须符合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5)课程的形式:物质形式的课程(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计划等)和相对动态的课程(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临时生成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二)语文课程的内涵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设计和建构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及其活动方案。包括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案。

从横向看,语文课程包括语文学科课程、语文活动课程(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等)、语文综合探究课程(语文专题研究课程:选修课,如湖湘文化研究,唐诗研究等)。

从纵向看,语文课程从上至下包括国家计划的语文课程——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学生经验的语文课程。

国家计划的语文课程。即国家统一规定的以“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等书面计划和材料为载体的语文课程。如果进一步细分,还可以分为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形态的语文课程和教材形态的语文课程(一纲多本、多纲多本实施以后,教材的编写已经不完全由或不主要由国家组织了)。

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主要表现为教案形态的语文课程)。指语文教师根据“课标”或“大纲”的要求,学生、教师、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理 10 解对语文课程的(个性化的)理解和处理。最具体最典型的形态就是教案。

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就是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师生互动、共同建构的语文课程。学生经验的语文课程。即不同的学生个体在语文课堂教学和其他语文活动中获得的对语文的独特体验。

维尼斯基将课程分为五个连锁的层次:需求的课程、期许的课程、指定的课程、传授的课程、接受的课程。1.需求的课程是社会、国家对学校教学内容的期望和建议。2.期许的课程即通常由政府组织学者专家进行规划,公布各级学校的课程标准,详列各级课程目标、教学科目、教学时数等。3.指定的课程,指的是依据课程纲要(或标准)所编订的教科书及各相关的学习材料。4.传授的课程,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5.接受的课程,是学生在教学互动后所获得的学习结果。

(三)语文教师要树立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识

所谓“课程意识”,就是在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和思考“怎么教”的问题,还要关注和思考“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关注和思考“教学内容”及其“价值”问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教材,不应该是被动的,而应该是积极主动、有所作为的。这种主动作用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读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和体会。教学参考书的分析不能代替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李白的《赠汪伦》,特级教师孙双全在备课时反复吟诵,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李白和汪伦的相识仅仅是汪伦的一封书信,相聚的时间也不会很长,李白怎么会说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情深意切的诗句呢?李白告别汪伦,汪伦理应在家就送别李白,为什么要等到李白离开汪伦家,走出村庄,来到桃花潭边,坐上小船要离岸时,才突然听到岸上汪伦踏歌相送的声音呢?实际上,教学参考书不可能把什么都分析到,教师备课时还有钻研、理解的余地,此外,如果完全没有自己的体验,只是照抄教学参考书的结论,就容易造成照本宣科,不能引起学生的体验。二是纵横拓展,合理吸纳课外教学资源,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如郭初阳《夸父逐日》教案。三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四是组织符合学生心智活动规律的教学结构,即教学内容的教学化。

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称演变

在西方,“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currere(动词)和cursum(名词),原义为跑道。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把它用于教育学,用curriculum一词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在中国,“课程”与“教学”两词古已有之。例如,唐孔颖达《毛诗••小雅•巧言》正义:“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卷二十:“大抵看圣贤语言,不须作课程,但平心屏气熟看,将来自有得处。”其中“课程”的大意是工作或学习的范围和进程。关于教学,《商书·说命下》:“惟教学半。”《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在古汉语中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这两种形式的学习,侧重“学”方面,跟我们现代的“老师教和学生学”有较大差异。古代的一些教育论著,像《论语》、《礼记》、11 《读书作文谱》中也含有精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论述。但由于古代并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因而也没有独立完整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直到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订的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政府法令形式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实施后,才正式有了独立设科的“语文课程”——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此后才有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语文单独设科后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根据历史时期和认识层次的不同,可分为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

我国的师范教育是在清末西风东渐,维新变法的背景下兴起的。1896年维新派首领梁启超在上海《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义》一文中指出“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并认为师范教育是“群学之基”。1897年清买办官僚盛宣怀在上海创立南洋公学,内设师范科,标志我国师范教育诞生。但这时师范教育虽创立了,但还难以涉及深层次的教育学,更不可能有分科的教学法。直到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官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并在钦定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设立师范馆,才开设“教育学”课程。教育学课程中对“各科教授法”有简略的规定,其中也有“中国文学教授法”。“壬寅学制”虽因学制年限过长(34年)等原因而未施行,但说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已孕育于教育学之中。

1903年清末政府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和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教育部1913年颁布的《师范教育令》、《高等学校师范规程》等都规定各科都要开设“教授法课”(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在颁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正式称语文为“国文”,国文科开“国文教授法”),但都附属在教育学之内,均未独立。

(二)“国文教授法”独立及“国文(国语)教学法”时期(1918-1939)

1918年由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会出版的夏宇众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等著述,标志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从教育学中脱胎而出,成为独立的学科。

但鉴于“教授法”的提法有明显突出“教”,而轻视学生的“学”的弊端,在美国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陶行知学成归来,于1918年提出了改“各科教授法”为“各科教学法”的主张。虽当时此新观念不被接受,但一字之差,却突出了“教”与“学”两方面,显示了教育思想质的飞跃——寻求“教法”与“学法”的统一。1919年陶行知出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率先在教育实践中改“教授法”为“教学法”。此后“教学法”逐步被有识之士所接纳。另外因清末一些具有改良思想的人士像康有为、吴稚辉、黄遵宪、裘廷梁等人对“注音或拼音文字”以及“白话”的推动,特别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提倡“白话文”,于是教育界有识之士适时的提出了“国语”的概念,并在中小学进行教育实验开办国语课。同时教学法论著也应时而生。例如吴研因1921年出版了《小学国语国文教学法》。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新学制——“壬戌学制”,推出《新学制师范科课程标准纲要》,正式将“教授法”定名为“教学法”,把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始用其名)。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学及师范学校教育检定暂行规定》中,规定师范学校开设“国文教学法”。1938年,国民政府的《师范学院规程》中也规定开设“国 12 文教学法”、“国语教学法”。“国文教学法”、“国语教学法”遂成为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学科课程。

这些教育法令的颁布使“教学法”得以正位,而教学法专著也不但涌现。像黎锦熙《新国语教学法》(1924),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1927),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1936),蒋伯潜《中学国文教学法》(1941)等。

(三)“语文(国文、国语)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实施要点》中,规定各系都要开设“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课,于是语文教材研究和语文教法研究并列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名称改变显示开始重视“教材”研究,不过“学法”研究又有所忽视。因抗战和内战,学科教材和教法研究受到极大影响。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教材教法的研究才得以恢复。1949年,经叶圣陶先生建议改“国文”、“国语”为“语文”,师范院校相应开设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和“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课。196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中,继续采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这一名称。1984年国家教委颁发《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和1990年修订本,仍然采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名称。这一名称与1978年出现的“语文教学法”及稍后出现的“语文教学论”等长期共存,显示了对语文教材研究的重视。

“语文教材教法”名称的意义有二:一是促进教材本身研究的发展,使教材内容更纯粹,教材编写更科学,教材体系更完善,教材育人效果更显著。并能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抵制和排斥“非语文杂质”的入侵和存在。二是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昭示了语文教育研究从侧重教学研究向重视课程研究的趋势,并预示着语文教育研究将最终朝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发展。

这一时期重要的语文教育研究论著有:张志公的《传统语文教学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辛安亭的《论语文教学及其它》(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等。

(四)“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从“十年**”中拨乱反正后,1978年国家教育部委托武汉师院、西南师院等12院校编写统一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语文教学法教材”。编写组经过协商,建议将这本合编的书定名为《中学语文教学法》,并于1981年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师范院校专科专业会议”上得到肯定。但这个时期的“法”,其内涵已不再限于实践操作层面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原理、原则、法则等,是在研究具体教材教法的基础上上升到了教学理论高度。所以进入80年代,就有不少《语文教育原理》、《语文教学论》著作问世。这些著作在语文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拓展,教学原理、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专著有:《中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1),叶苍岑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朱绍禹编著的《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等。

(五)“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美国等发达国家已重视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并在各高等院校开设各科学科教育学。我国在此形势下,也感觉“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等提法不足以表现本课程的重要性,于是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学科教育学研讨会。1990年在大连召开第二次研讨会,1991年在厦门召开了第三次研讨会,以后年年召开,规模和内容也不断扩大和深入。与此同时,语文教育学论著不断出版。像陶本

一、王光龙主编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1),陈菊先主编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阎立钦主编的《语文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等。

“语文学科教育学”与“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比较,理论性又提高了一步。它的研究对象由侧重语文教育的本体研究——语文教学课型、基本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基于“教学本身”的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转变为促进语文教育和师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课程)、客体(教材)、本体(教学)和主体(师生)的全面“教育”研究;研究的内容由侧重具体理论和方法的“法”和“论”,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构的“学”。这种转变对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深刻的革新意义,是语文学科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也是普通教育学的丰富和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即教学的应用技术;“语文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侧重于语文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语文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他调动多学科的知识,运用语文学科的教育理论和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指导语文教育实践,以达成培养高素养语文人才的目标。、(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年至今)

不管是“国文教授法”、“国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法”还是“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它们名称的提出都有自己的现实背景,它们的研究倾向都有自己的特色,当然也存在各自的不足。其中共同的毛病是:“要么强调了本体(教学)研究,忽视了总体、客体和主体研究,要么总体(课程)研究特别薄弱,混淆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概念。”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厘清、阐明并整合语文课程论和语文教学论,20世纪末许多教育家主张将“语文教育学”更名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于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在确定教育类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时,把各科的学科教育学都纳入“课程与教学论”中,各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数学、外语等)均作为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定名”表明课程与教学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关系,不可偏废,要并重研究。

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论著有: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王荣生著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区培民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等。

九、主要教材及推荐阅读书目

主要教材:

1.《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王家政、欧小松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语文学科教育学》,韦志成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6.《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王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当代语文教育学》,刘淼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8.《语文教育学引论》,阎立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推荐阅读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2.《语文教学设计论》,周庆元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3.《文章学与语文教育》,曾祥芹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4.《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王纪人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语言学与语文教育》,倪宝元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6.《语感论》,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言语教学论》,李海林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语文言意论》,李维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韩雪屏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0.《语文教学对话论》,王尚文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1.《语文课程初论》,李维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2.《语文教材别论》,李维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3.《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曾仲珊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14.《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顾黄初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5.《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韩雪屏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语文专业教学杂志:

1.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 2.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3.语文建设,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 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网站: 中国语文课程网;

中国基础教育网——语文;等。

第二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西城小学

李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由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本、专科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研究成果之一。本书在继承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体现当代国际教育界课程科学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本书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对语文教学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学习,进行了具体阐述和示例。根据本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教材提供了较多的教学案例,从理论和实践上努力凸现课程与教学理论在语文教育实践中的作用,能给语文教师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帮助。在读书过程中我对第十章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发展所讲内容印象深刻。下面就这一话题结合书中所讲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对于现在和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尝试,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感悟到: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创设愉悦融合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选择。

2.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变革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3.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会有利于建立民主化思想,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4.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主体性教学有利于变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探究式、活动式、体验式等多种学习方式,多方面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

二、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探索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体现主体性中最根本的地方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也正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因为疑问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就是说不会提问意味着不会创造。更有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生疑”可见,疑是思之源,而思则是智之本。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和研究:1.启发鼓励,让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提问。那么作为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必须注意:态度亲切、温和,语言真诚、宽容。无论学生所问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异想天开,都不能嘲笑,一定要杜绝从语言和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的。2.积极引导,教学生善于探究,提出问题当学生产生疑问时,往往还会遇到表述方面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我认为:

其一,教师可以做好言传身教,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先去“问问题”。其二,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设“爬高”的梯子。比如,当学生学习《果敢的判断》一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矛盾的地方“果敢”与“考虑再三”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再三”?都考虑了一些什么?怎么从考虑再三中看出小泽征尔的“果敢”? 3.适时点拨,激励学生乐于探究,解答问题 可想而知,主动权在学生手上,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独立钻研的兴趣必将增加不少,再加上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热情鼓励的话语,真诚赞扬的眼神,幽默巧妙的点拨……学生必将不断主动探究,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地突破文章的难点。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拥有基本的读书能力,是让学生具有主体性的基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这样尝试:

1.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享受快乐。2.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张扬个性。3.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体验成功

布鲁诺说过:“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儿童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事实证明,的确是这样。同时,这些做法也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全面性、主动性,使学生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幸福和快乐,进而获得全面、主动、多样的发展。

(三)创设愉悦融合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保证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

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在课的开头、课的重点段、课中突破难点时、课的结尾……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想像空间,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发挥想像,不断探究,从而使主体性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四)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促使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范围的限制,实现了远距离、交互的多媒体教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再仅仅关注于学生能够获取多少知识,而是普遍强调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1.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广开信息源,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2.注重体现个性特点,激励学生提高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新大纲特别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要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要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还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积极鼓励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努力提高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第三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1.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2.语文科自1904年单独设科。

3.我国古代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作有《学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读书作文谱》。西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4.孔子的教育内容根据《论语》概括出来:文、行、忠、信;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是孔子教学的主要教材。5.课程论成熟的标志就是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论》。6.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他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合,包括为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7.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三大课程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2)人本主义课程论(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8.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概念是: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9.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10.教学论包括:(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来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理论传统,代表作有苏联教学论专家达尼罗夫编著的《教学论》(2)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代表了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代表作《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3)认知教学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专家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布鲁纳的“发现法”是认知教学的代表。(4)非指导性教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是情感教学的代表。1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12.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连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变现为三个方面(1)物质性的(2)活动性的(3)关系性的 13.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变现为三个层面:一是环境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14.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而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15.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1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应用三种类型。(1)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行政组织领导,二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的行政管理,三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组织实施。(2)语文课程研制实践(3)语文教学应用实践。

1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

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18.教学法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教学论的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是运用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特定的侧面用特定的方法,来完成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育人任务。19.从“语文教育学”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本质的回归。“语

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两个不同的逻辑顺序显示:“语文教育学”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个性完美发展的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的,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实践过程。从强调终极目标到强调实践过程,是自身本质的回归。

2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既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学,既要研究具体操作问题又要研究基本理论问题,既要研究教学又要研究课程,既要研究现实又要研究历史和预测未来。第二章

1.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2.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3.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写字。《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4.“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5.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6.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有三大经验:一是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二是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三是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7.识字教学的经验: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字左右为宜,“

三、百、千”三本书结合起来,单字在2000字左右。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朗诵。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三字经》是把伦理教育与识字教学结合的最成功的例子,最能显示语文的独立社会价值的是《百家姓》。4)联系日常生活。5)激发儿童的兴趣。8.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脱离语言实践,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的问题。2)教学内容问题。3)教学方法问题。

9.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语文教育。又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划分为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和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最突出的有语文单独社科、“国文”名称出现和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这三件大事。

10.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

11.蔡元培199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临时称为“国文”。12.语文教学中的变化,是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了主要地位。1920年该国文科为国语科,白话文进入语文课程,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的确立。13.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是区别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根本标志,代表了语文教育发展的真确方向。

14.“国语”的基本性质就是标准的口头语言和用标准的口头语言写成的现代文。

15.现代文教学逐步取代文言文教学,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形式上的变化;以“传道”为主变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本质上的变化。1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第三章(全日制义务教育)

1.课程性质与地位: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他在几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课程的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初中》 3.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4.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5.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6.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1)人是3500个左右常用的汉字2)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二)阅读:背诵优秀的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写话: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5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使用冒号、引号。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2)背诵优秀诗文60篇3)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8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四章(普通高中)

1.课程性质: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课程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3.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4.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

5.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第五章

1.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订语文教学规划。《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集中体现了当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2.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造能力的关系,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3.确定教学目标:1)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4.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3)适应社会需要。

5.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的,可理解的。3)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4)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条件。5)要有具体表现程度。6)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6.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治智力的原则。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7.自主学习,是同“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对而言的。特征: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8.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而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要素: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4)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的途径。

9.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习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0.单元教学的基本特点:传统语文的基本特点是文章选编,现代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是单元组合。随着语文教材编写体例的变化,单元教学逐步成为最基本的教学结构形式。单元教学就是把体裁、题材或表达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课文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阶段。

11.板书图示的基本功能是用简明、醒目的板书、图表和形象,勾勒出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进行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的训练,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板书主要内容有文章结构提纲,人物形象提纲,情节发展提纲,写作方法提

纲,景物描写提纲,知识讲解提纲,训练要求。板书图示的主要形式有书写、表姐、图示等。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书写必须符合硬笔书法的基本规则。首先要做到字体规范化,工整、流利、醒目、美观等。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画能力,并逐步形成系统的教育工艺。3)版面设计的能力。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难点、疑点等,来设计版面的形式、结构、顺序等。要做到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结构完整。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板书图示的美感要素:1)简洁美。能够对课文的内容特别是复杂课文的内容作高度概括,做到语约义丰,以简驭繁。2)含蓄美。简练和概括,使一切板书形式中都具有很多“空白”,能给学生以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含蓄美。3)缜密美。能够展示课文内容特别是繁杂课文内容的内部结构和逻辑关系,显示出一种谨严、缜密的总体美。4)映衬美。板书常用位置排列,色彩区别等方法,将具有对比或类比性质的方法显示出来,相映成趣。

14.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单元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第七章

1.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至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一)阅读感受力 二)阅读理解力 三)阅读欣赏力 四)阅读评价力 五)阅读迁移力 六)阅读创造力。

3.写作教学的任务:

一、育人训练

二、积累训练 一)观察与感受生活 二)广泛涉猎读物

三、思维训练 一)善于想象与联想 二)深入地思考问题 三)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四、语言训练 一)准确生动 二)简明得体

五、简明训练 一)审题的能力训练 1.准确理解文题含义 2.弄清写作的要求 二)立意能力的训练 1.正确2.深刻3.新颖 三)选材能力的训练 1.真实2.典型3.新颖 四)谋篇布局能力的训练 五)运用表达方式能力的训练 六)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七)修改文章能力的训练

六、文体训练

七、写作速度训练。

4.写作训练方式:一)单项作文训练 二)命题作文训练 三)供材料作文训练 四)想象作文训练 五)话题作文训练 六)研究性作文训练 七)自主作文训练。

第九章

1.口头语言主要特点是有声化和情景化,书面语言的主要特点是符号化和规范化,书面语言较之口头语言是更为高级的发展形式。口头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是学习和发展书面语言的基础和背景,能够不断丰富和促进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是学习和发展口头语言的继续和提高,能够规范和指导口头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2.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1.口语交际的态度 1)耐心专注地倾听 2)自信负责地表达 2.语音识别力 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评判力 6.口语表达力。

3.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方法:一)听讲 二)诵读 三)复述 四)答问 五)讲述故事和见闻 六)专题演讲 七)即席发言 八)讨论或辩论 九)创设生活场景。

4.综合学习的主要特点:一)整体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综合,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最基本的层次。较高层次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是各个学科的综合。最高层次是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是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综合。综合性学习立足于学生个性的整体发展,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二)自主性。语文教学的其他四个领域即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三)开放性。学习目标不以获得知识为唯一目标,而以语文素养和人格力量的整体发展为目标。

5.综合性学习目标的特点:一)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

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在综合性活动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综合性学习评价的一大亮点就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由过去“一把尺子”的评价变为“多把尺子的评价”。四)强调过程和方法。五)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6.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一)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方式是探究性学习。二)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三)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1)从当地文化中选取资源。2)从时事材料中选取资源。3)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源。四)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五)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是顺应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体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唯一途径。

7.综合性学习一般有三种形式:1)综合语文课程的各个领域,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2)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机整合。3)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五)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7.语文教师的转换:

一、教师角色的隐喻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二、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三、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四、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1)与学生的合作 2)与其他教师合作 3)与家长合作 4)与教育管理者合作 5)学会合作的三大技巧(倾听、交谈、沟通)

五、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1)语文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的精神 2)新课程为语文教师的创新提供了良好得条件 3)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 4)语文教师的创新体现于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8.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1)单相交流方式 2)双向交流方式 3)多向交流方式 4)综合交流方式。

9.语文教师的能力提升:

一、语文教师应提升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能力。1)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 2)确定教学结构的能力,教学结构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指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内容的相互联系。纵向结构指教学环节的教学结构,包括学生的预习、导入讲解或讨论,作业布置、小结等各个环节,也就是主体的呈现,主题的展开、主题的完成。3)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

二、语文教师应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1)教学语言能力—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规范、正确、得体。2)课堂组织能力—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小组学习的正确形式。

三、语文教师应提升评价学生学习的评价能力。1)设计练习的能力 2)处理作业的能力 3)综合评价的能力。

四、语文教师应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五、语文教师应提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1)是它的物质形式,它的基础设施等 2)是它蕴含着的人类高级智慧。

10.导入方法:1)释题入手,步步深入(释名物、释题意、释结构)2)联系旧课,以故引新 3)制造悬念,引起注意 4)故事引入,激发情趣 5)描绘形象,引入联想 6)演示练习,激荡思维 7)精于设问,循之善诱 8)比较异同,变换角色。

提问层次:知识水平提问,应用水平提问,分析水平提问,评价水平提问。课程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第四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一)教学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教学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

1、教学即学习

2、教学即教授

3、教学即教学生学

4、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包括: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二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语文课程现象表现分为:一是物质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

第二章

“三百千”启蒙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作用是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千字文》南朝(粱)周兴嗣所著。

2、《百家姓》北宋人所编。

3、《三字经》宋代王应麟所编。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1)、于漪老师的最突出特色就是教书育人的思想。(2)、钱梦龙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三主”理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3)宁鸿彬老师的主要贡献:重点探索了语文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跨世界的人才服务。(4)、魏书生老师的主要贡献:探索了语文教学中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三章

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语文”术语是在“国语”和“国文”并存时期(1920—1948)由朱自清、叶圣陶及其他教育家、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的文章中开始使用的。历史一贯的用法指语言文字。也有人把它作为“国语”和“国文”的合称。

1949年根据叶圣陶先生的建议,把“语文”作为中小学课程的统一名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拟定的《小学语文课暂行标准》(草案)中解释是:“所谓语文,应是在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但以后仍有不同理解。(1)、根据构词法,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2)、根据语文教材的基础内容,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学或语言文章。(3)、根据语文教材演变的历史,把语文解释为语体文。(4)、根据语文内容的丰富性,把语文解释为语言化。(5)、根据语言语学派的理论,认为语文是言语。(6)、“语文”改为“华语”。

语文课程的性质:2003年公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贡献:

1、第一次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第一次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就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概念,从语文素养的高度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语文素养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

1、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其次,它要求21世纪的中国课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新的课程理念包括:追求教育民主,让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追求多元主义价值观,达到国际性与名族性的内在统一;回归生活世界,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关爱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追求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体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前五项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后五项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知识与能力”维度。

第五章

语文教育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定语文教学规划。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其余内容要了解,别是板书设计(149)。

第六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方法:发音准确、声调准确,认准拼音。1.示范观察、模仿法2.引导法3.口诀法4.比较法5.演示法6.夸张法7.分解法。

第七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就教学模式论来说常规模式是:感知—理解—巩固—运用。

按照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发展规律,研究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导读—研读—运用。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是以读为本,以学生的读为本。我们主张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引导—研读—运用。这三个环节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但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研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感知、分析、综合。

阅读教学练习的内容主要有朗读、默读、视读、吟诵、背诵、默写、填空、答题、智力竞赛、填表、制图、写短文等。

练习法的一般程序为:

1、教师设计练习题,向学生说明练习的内容和方法;

2、指导学生开展练习活动;

3、通过答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反馈信息;

4、调节和校正练习活动,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

5、检测评定练习成绩,强化联系效果。

决定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要做到:

1、体现教学目的,2、体现知识和能力的体系,3、本于教材而又有综合性和灵活性,4、具有创造性和迁移性。

第八章

写作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写作教学的内容就是教师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的各种写作训练。

修改文章能力的训练:

1、中心思想是否鲜明突出。

2、文章体裁是否恰当得体。

3、条理是否清楚,结构是否完整,详略是否得当。

4、语言是否准确,简洁,通顺,优美。

5、感情是否真挚,立意是否深刻、新颖。

6、命题作文的内容和题目是否相符,是否切题。

7、字词、标点、行款、格式等是否得当。

作文批改的要求:

1、有针对性,讲求实效。

2、多批少改。3内容兼顾形式。

写好作文批语:

1、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表扬。

2、运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批评。

3、选择恰当的句式写评语。

作文批改的方式:

1、教师批改。

2、学生批改。

3、师生共同批改。

第九章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

1、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2、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交际的效果。

3、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有风度。

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1条提出:”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听说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口语交际活动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有:

1、口语交际的态度。(1)、耐心专注地倾听。耐心:指听话人应尊重说话人发表意见的权利,耐心倾听,不随意插话和打断对方的话,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要有礼貌地等对方把话说完。专注:指听话人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

(2)、自信负责的表达。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怯与讲话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说话的勇气和自信心。培养学生一种健康的表达欲,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自信、大方的表达。2.语音辨识力。

倾听能力是由听觉器官获取声波所负载的语言信息符号,通过大脑的思维加工而获得意义的感知、理解过程,同时也是提高思想、陶冶情操和形成技能技巧的综合实践过程。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评判力

6.口语表达力(1)、内部组码能力。(2)、语言编码能力。(3)、定向发展能力。7.口语应对能力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方法 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点:(1)、情境性

(2)、互动性

(3)、综合性 口语交际教学须根据这些特点来设计:(1)、听讲

(2)、诵读

(3)、复述

(4)、答问(5)、讲述故事和见闻

(6)、专题演讲

(7)、即席发言<特点是:即景而发,随机而发,短小精悍。>

(8)、讨论或辩论

(9)创设生活场景。四: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了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1、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2、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践的能力。

3、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4、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一)、整体性

(二)、自主性

(三)、开放性 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

(二)、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

(三)、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

(1)、从当地文化中选取资源;

(2)、从时事材料中选取资源;

(3)、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源。

(四)、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五)、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综合性学习与教师差异

(一)、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二)、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三)、放手让学生自己决问题,除了必要的指导外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四)、加强计划性。

(五)、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第五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的功能丰富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知识的功能,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功能,启迪思想、开启智慧及人文教育的功能等。语文课程的多项功能其实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语言教育的功能和人文教育的功能。

语文教育的复合功能特点第一,多维性和开放性,第二系统性和层次性,第三,辐射性和延展性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 目标的实质 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接受性与体验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阶段目标在总目标之下是阶段目标,按照四个学段,每个学段又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分别提出阶段目标。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语文素养的含义 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 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语文教育的特点 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学生反映的多元性,二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三是母语学习与感性把握。四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必然性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二学习方式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具体内涵 一自主学习二合作学习三探究学习

语文教材的文化品性 一民族文化品性二时代文化品性,三生命文化品性,语文教材应具有一种召唤力,主动走向学习者、向学习者靠近的姿态与倾向,还应是境域化的,四典范文化品性

综合性教材模型是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突出过程和方法,体现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能力培养的语文教材模型

语言鉴赏性教材模型指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语文教材模型 专题性教材模型指以探究为核心,以人文话题为统领,构建研究性学习专题的语文教材模型 活动型教材模型指以活动学习为线索、中心和体裁,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来叙述,编制教材结构体系,以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教材模型

语感教学指以学生对言语作品积极主动的感悟自得为主的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培植学生的精神人格为终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

体验教学打破概念化教学模式,即五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静态的考察、机械的图解,割舍了语文鲜活丰盈的生命活性,而把教学基本点从对文本的概念化分析转到学生自主性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上来,以主体体验活动建构文本的意义,促进学生对自我的全新建构。审美教学的要求 一,交流性:审美教学展开的必要前提,二创造性:审美教学的运作核心,三和谐性:审美教学的理想境界

审美教学的方法,形象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的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而进行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其特征是情感性,创造性,审美性,应变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导入艺术,结课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表达艺术,教学口语技术教师体态语言艺术,板书艺术 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

影响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 个性与人格特征,认识结构,思维品质

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四个阶段 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有风格教学阶段

阅读教学的目标,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活用能力 阅读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精读和略读 写作教学的理念一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二实现人文的融合,三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及创新意识,四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

口语交际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听说能力的课内外实践活动,它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口语交际教学的作用 一增长见闻,丰富知识。二利于交际,沟通感情。三磨砺思维,发展智力。四促进读写,提高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组成听话能力、说话能力、听说礼仪

口语交际教学的理念,一淡化知识教学,注重实践锻炼。二引导多向互动,凸显交际功能,三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四加强指导示范,培养良好习惯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是超越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水平组织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课题以单元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体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机的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

审美教育任务和作用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语文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美的心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品质,把握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的正确审美准则,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审美教育的内容 一自然美的教育 在现课文描写的自然形象和画面,体味自然形象和画面蕴含的感情,领悟自然美的理性内容。二社会美的教育 劳动美、风尚美、生活美,三艺术美的教育

对话式评价学习意义的共同建构 一师生共同构建、评价教学文本二师生走向互评与沟通 档案袋评价是指通过对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 一知识素养,语文专业知识素养、科学文化知识素养、教育科学及心理学知识素养、信息知识素养。二能力素养,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三情感素养,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风格 语文教师的理念更新一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二语文教学过程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打破权威,与学生平等交流、关心学生需求,提升语文能力 语文教师的较色转变一对传统教师角色观念的再认识,对传道授业解惑的再认识、对教师隐喻的再认识。二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期待 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语文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师要成为研发者

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汉字的特点 二 汉语语法的特点 三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61

课程特点1从课程形态看,语文课程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的。从教材选文看,它应该文质兼美,在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突出时代性,包容民族和世界先进文化。从课程内容看,它要贴近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从促进学生发展来看,它要贴近学生,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和生活经验。从课程资源上看,他应该具有大语文观,广开社会教育资源。从课程功能看,它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在内的综合体。从课程实施看,它强调是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重建。从课程管理看,它强调民主管理,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课程决策与管理。建构语文课程的基本途径一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将逐渐成为现实 二语文教材将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三确立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等专业准则

对话教学对话教学的特征教学主体性,主体交互性,多元开放性,意义生成性

对话教学的方式,师生对话:互动交流,生生对话:合作探究,与文本对话:视界融合,与自我对话:反思重构

下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区培民: 课程:广义的课程它包含了教育目标、内容、教材、教学活动、评价方式五大层面,涵括者显在课程和潜在课程,是赋予学习者的一个学习经验的总体。 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科得角......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名词: 1、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014年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1、试卷满分:150分2、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试题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2、简答......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1、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极端混合型的,是集政治,历史,宗教,人伦等于一体的综合教育. 2、1949年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期末复习总结 填空题10/1’ 判断题5/1’名词解释8分2/4’ 问答题20分 4/5’ 应用题57分2/6’1/45’1、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大全)

    一、填空 1.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是 ; ; ;。 2.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1920年,正式要求小学教白话文,其课程名称是。 3.古代识字教材的“三、百、千、”是指 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