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组织理论期末考试归纳
西蒙理性行政模型:
1、实证主义的观点:力图构建一种建立在实证主义认识论和对组织生活的工具理性阐释上的综合理性组织理论持这种观点的行政理论是以效率为首要目标的
2、理性的概念:行政组织理论的基础是理性这一基础概念西蒙的理论前提:人类个体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西蒙的理性观是关注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理性=效率
3、个人行为:关注复杂组织中的个人行为,并探讨如何使个人与理性系统所要求的行为方式更加接近,个人必须根据组织的利益来做决定,组织被看作一个决策系统,认为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有一个接受区间在这个区间内,下级愿意接受上街的决定
4、行政人:组织的价值观可能会取代个人的价值观,组织可以通过决策过程代替个人的判断,一旦这种情况发生,经济人会被行政人取代,行政人对组织目标的认同是决策的价值前提,实现组织理性的代价是个人的自主权,如果组织成员与领导者的价值观一致,那么服从权威者的命令不仅是有效率的而且是理性的
1行政人只具有有限理性,但他必须寻求理性的组织行动 注:○2行政人与经济人一样都尽可能的追求效用的最大化 ○3为消除人类非理性的负面影响,组织要将其理性标准强加于个○人 组织中的人本主义主题:
人本主义满足了效率、变革、人性的需求
代表阿吉里斯《人格与组织》:(在于提高个人的心理成熟度)1、2、3、4、巴纳德的非正式组织 :组织的维持依赖于对人的动机的理解,而不是权威的正式结构的设计,正式组织在非正式组织中产生,它对非正式组织来说是必要的,而非正式组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又创造了非正式组织,并且需要非正式组织
霍桑实验 :
麦格雷戈的XY理论:
新公共行政:
对理性模型与人本主义的超越:新公共行政的学术运动
新公共行政指出了传统公共行政的弊端但是没有提出自己的独特的研究方法(作者登哈特认为)
明诺布鲁克会议的观点:从一开始,其象征意义就大于其真实意义,将个人的需求与组织的需求融合与协调 好的管理应当是以现实为中心的领导 大多数组织的发展会受干预者的影响
当管理者必须处理好信奉的理论与使用的理论关系 但是其提出的很多要求还是很棘手的
政治与行政:认为政治与行政二分是不切实际的,主张行政人员“应该”制定政策。官僚体系并非仅仅在体系内部决定重要政策,公共组织还引导公众的注意力,并且在设定公共事务的议程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也帮助建立社会价值观
事实与价值:新公共行政运动追求的是,在研究过程当中重视价值的作用,以及社会科学家应该表现出来的更强大的社会倡导作用。主张学者应设法使自己的主张为公共政策制定者所用,并基于对问题的深刻理解让自己成为变革的倡导者,新公共行政在它的发展方向中明显的带有规范性
效率与公平:
传统的行政将效率作为基本价值会使组织中出现失去人格以及主体客体化的趋向,新公共行政提出替代或者补充方案:社会公平是核心概念,公平强调给予最不利的人更多的福利,重视回应与参与
层级体制与参与:
对参与的价值表示极大的重视。参与包括:当事人在机关食物运作声的参与,也包括在组织过程中下级组织成员的参与。提出建立一种更开放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更具开放性,并以“面对面的沟通”和“相互交流”为特征。(针对第二种新公共行政并没有提出替代方案而只是进行批判)
对于公共政策的理想认知:
1、公共组织被看成决策过程的一部分
2、公共组织研究不能坚持单一工具理性,还应该提倡价值批判
回应性和有效性:(所有公共组织理论的核心)
回应性:即体系“促进官僚的决定与社区或者声称代表民众的官员的偏好相一致”的程度
有效性:即政策所导致的决定“比其他备选方案更有可能产生所要得到的结果”的程度
弗朗西斯·罗克认为有三项因素对于一个机构影响能力至关重要:
1、政府依赖于外部支持支持者的发展有助于它们观点的提升
2、基于所拥有的信息和专业知识的不同,各机构在政策体系中的影响力是不同的
3、基于机构内部特征的不同,尤其组织活力和领导的有效性的不同官僚的影响力也有所差异
公共政策中的回应性:
(官僚在促进公共政策与社会价值一致性时,政策产生的过程就会与民主的价值发生关联)如何提高回应性:
1、通过社会化训练或专业标准来影响官僚特性
2、从官僚的阶级代表性到失联人员的免职入手
3、增加社会公众对公共政策的参与
民主道德:行政国家的成长确实重构了民主道德问题,但没有减弱其重要性,行政国家就只有在展现出它增强个人价值、实现全体公民平等和普遍参与能力时才会获得合法性,所以我们必须审视公共组织的回应性以及维护这种回应性的具体理论和实践努力
对官僚特性的影响:见如何1、2、责任的标准:
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 客观责任:对他人或群体的责任 主观责任:因感到责任以特定的方式形式
专业人员在政府中的影响力的增长使我们感到更加安全,因为深受民主责任精神影响并且受过良好训练的专业人员将会关注公众的需求
伦理研究:
伦理研究的两种方式:
1、引导学生进行哲学性的伦理研究,然后再努力将其运用于公共部门的问题中
2、官僚对支持他所说的“制度价值”负有伦理上的义务,因此他们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应该从宪法中寻求指导
主观责任的限制:
什么情况下,寻求确保政府中的专业人员保持民主责任感的工作正在进行着,只有通过民选官员对官僚的监督与控制,才能对选民的需求做出回应
代表性官僚:官僚机构做出的决定可以更接近公众的的意愿,确保回应性,如果这些机构的职员能够反映一般人的人口统计特性
公民参与和回应性的内涵:
回应性的内涵不仅仅对公共陈述的价值作了简单的回应,还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将问题带向审视、辩论和解决过程中的领导作用。民主社会中的回应性不仅包含寻求社会所想的目的,而且还意味着以民主价值相一致的方式来实现它。
公共政策的有效性:
讨论有效性的两个问题:
1、更大政治体系背景中的公共政策
2、当前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估的方法 洛伊的集团的自由主义:
政府的强制力:
公共选择理论:(奥斯特罗姆)
1、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概念,假定个体,也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个别决策者,为分析的基本单元
2、将公共机构输出相关联的公共产品概念化
3、不同决策结构会对个人寻求最大化策略的行为产生不同的效果
“民主行政”理论
新公共管理 十条原则 五个核心特征
新公共管理的局限性:
1假
1、不仅采用企业管理方法,也采用企业的价值观——问题:○
2忽略参与者会追设了所有人类行为都受到自我利益的驱使 ○逐私利,而不是发现公共的公共利益
2、为顾客驱动的政府——这种政府最终对每个分散的个体的短期自我利益做出回应,而不是支持一些通过深思熟虑的过程公开界定的公共利益
3、企业家式的政府——他们可能过分冒险,或者对员工横行霸道以及忽略一些原则,视野狭隘,不愿意遵守制度、处处受制约、对行动的偏好如此强烈以至于置责任于不顾
新公共服务: 两个旨趣:
1、提升公共服务的价值和尊严
2、重新主张公共行政的重要价值观民主、公民身份和公共利益 两个灵感来源:
1、民主政治理论
2、公共行政理论中更具人文主义传统的方法对管理和组织设计的的研究
新公共服务的7个原则
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的比较P153
与新公共管理(建立在诸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观念之上)不同,新公共服务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观念之上,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员为公民服务并确实全心全意为她们服务之上 新公共服务的局限:
成本高、不易实现,风险大、效率低
从威尔逊到沃尔多: 威尔逊:
1、政府需要一个集中而整合的结构
2、当权力能承担责任时它并不不危险如果权力集中于政府机构的领导人和领导结构,那么这种权力容易受到监督和警戒
3、政府在追求民主目标的时候,必须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运作
4、为了促使行政机构以企业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必须使行政活动与变幻无常的政治过程相分离
奥兰德·古诺德 理论与实际的协调 威洛比 政府部门的膨胀
路德·古力克 浑然一体的自由裁量权与运动 怀特 政策与行政的互动
保罗·阿普尔比 行政人员:重要的政策行动者 泰勒 最好的办法
西蒙 科学在公共行政中的应用 莱昂纳德·怀特 转变的第一步 埃德温·O·斯滕 转变的第二步 沃尔多的警告
第二篇: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
(美)沃德曼(Waldman,D.E.);(美)詹森(Jensen,E,J.)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2章 厂商和生产成本
一、关键词(我是在课本上找的)
1、拇指定律定价:用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来进行产品定价,忽略一些相对不太重要的因素。由于被忽略的是非主要因素,依据拇指法则做出的决策仍然是近似理性的,也就是说,拇指法则仅导致了对于完全理性的微小偏离。
(拇指定律定价:第一个拇指定律定价方程是基于资本投资赚取固定的回报率的假定;另一个拇指定律定价方程是厂商把价格设定为货物成本的固定补偿。两个拇指定律定价已被经济学家看成是相等的.)
2、规模经济:通常是指产品的单位成本随规模即生产能力的提高而逐渐降低的规律。
(规模经济存在于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的情况中,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S=AC/MC,S>1,规模经济,S<1,规模不经济。)
3、范围经济: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生产一系列相关产品所带来的成本节约叫范围经济)
4、X-非效率:某一产业内企业数量越少,市场垄断力量就越大。而垄断企业在不存在市场竞争机制约束的状况下,就会放松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从而导致了生产和经营低效率。这些企业不会自觉按照边际成本或平均成本制定价格,而往往会制定垄断价格,导致社会资源分配的低效率。
(一个给定的系列投入集合的扩展并不必然达到最大化产出。)
二、讨论题
1、请解释科斯的企业理论?
科斯指出,新古典企业理论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为了克服新古典企业理论的不足,科斯把交易成本的概念引人经济分析,提出了交易费用对制度安排的影响,为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作出关于产权安排的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根据交易费用理论的观点,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制度的使用是有成本的,制度安排是有成本的,制度安排的变更也是有成本的,一切制度安排的产生及其变更都离不开交易费用的影响。
(1)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
(2)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是有成本的。
(3)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存在企业的原因在于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所花费的成本要低。
(4)市场机制被替代是由于市场交易有成本,企业没有无限扩张成世界上只有一家的巨大企业则是因为企业组织也有成本。
(科斯早在1937年认识到厂商和市场都是组织生产的一种方式,利用市场来从事商业行为的成本叫交易费用。如果交易费用很高,厂商可能依靠内部产品,而不是市场。交易越频繁,不确定性越大,资产专业性越高,厂商就越可能采取内部行为。
内部生产带来的好处有:(1)降低了交易费用:(2)降低了市场风险:(3)一体化状态逐渐形成。企业会会扩大直到内部交易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相等。)
第3章 竞争和垄断
一、关键词
1、勒纳指数:L=(P-MC)/ P通过对价格与边际成本偏离程度的度量,反映了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强弱。勒纳指数在0到1
之间变动,勒纳指数越大,市场中的垄断力量越强;反之,竞争程度越高。在市场完全竞争时,勒纳指数等于0。
2、消费者剩余: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是指买者的支付意愿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简单地说,就是买者卖者都希望从市场活动中获得收益。(消费者愿意为一件商品支付的最大额和他们实际支付额之间的差值)
3、生产者剩余:市场价格与生产者(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
二、讨论题
2、为什么短期内获得负经济利润的厂商选择继续生产而不是停业?请解释与这个选择相关的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
当P=MR>AVC,厂商宜继续生产
(1)厂商继续生产则会有蓝色面积的亏损CPEF发生。(2)停业负担的总固定成本为面积CBGF。
(3)由于停业负担的总固定成本>继续生产的亏损(蓝色面积),所以理性的厂商仍会选择继续生产。
4、经济学家认为完全竞争会产生效率的意思?
(一)完全竞争市场可以促使微观经济运行保持高教率。完全竞争市场没有任何垄断性质和任何限制,完全依据市场的调节进行运行,生产效率更高的生产者市场竞争中取胜,因而,完全竞争市场可促使生产者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高教率的生产。
(二)完全竞争市场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完全竞争市场可以促使生产者以最低成本进行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在完全竞争市场类型条件下,每个生产者都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因而他们要想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就必须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生产者以最低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高产量的产品,这是一种最佳规模的生产。
(三)完全竞争市场可以增进社会利益。市场竞争引导每个生产者都不断地努力追求自己的利益,由于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四)完全竞争市场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资源能不断地自由流向最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商品生产部门,在资源的不断流动过程中实现了资源在不同用途间、不同效益间和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组合间的有效选择,使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用,从而也就会太大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与配置效益。
(五)完全竞争市场有利于消费者及消费需求满足的最大化。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价格趋向等于生产成本。所以在纯粹竞争的情况下,获利最大的是消费者。同时,完全竞争市场还可以使消费需求的满足趋向最大化。(是勾的5题)
5。因为P停在MPC以上,弹性决定了利润最大化厂商的勒纳指数的大小)
7、在美国自由贸易反对者经常声称,在完全竞争市场(例如布的生产)自由贸易“出口了美国的工作岗位”,这种立场合理吗?它是否认为自由贸易应该被禁止?
不合理,自由贸易为美国家庭带来了巨大好处。贸易能带给消费者,尤其是穷人,更低的价格和更丰富的商品种类。同时,它也为中产阶级创造了更高收入的工作。只有贸易才能让低收入家庭买得起食品和衣服。贸易保护主义打击的是普通美国人。
自由贸易的静态利益包括两方面:
1、通过国际交换获得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成本太高的产品,从而使消费者得到更高水平的满足; 2.通过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使本国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对生产者而言是合理的,但从社会福利角度看是不合理的,消费者得了利益,因此,自由贸易不该被禁止,应该权衡两方利弊。)
第4章 市场结构
一、关键词
1、绝对成本优势:指在特定的产量水平上,行业内原有企业比潜在的或新进入的企业通常具有的低成本生产能力。由于这种能力的存在,使得潜在的或新进入的企业在试图进入市场过程中或进入市场之后,与原有企业相比处于一种竞争劣势。
2、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简称HHI指数。是一种测量产业集中度的综合指数。它是指一个行业中各市场竞争主体所占行业总收入或总资产百分比的平方和,用来计量市场份额的变化,即市场中厂商规模的离散度。
3、最小有效规模:指在长期中平均成本处于或接近其最小值的最小的规模。即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下降趋势,下降的最低点。
(平均成本最低时的最小产量水平)
二、讨论题
7、考虑作为进入壁垒的规模经济,贝恩假设已进入企业在其他企业进入后还会持有和进入前一样的产量水平。你认为这样的假设合理吗?为什么合理或不合理?
(有不合理的一面:条件变了,结构也变了,产量会改变;合理的一面是,有新企业进入行业中,行业中原有的企业会认为,既然进来了,对抗无利,合作可保持产量)
11、为什么企业会看中最近几年的利润趋势来决定是否进入一个行业?(可以看出社会需求量大小,可以决策是否进入一个行业,行业是否有前途。)
12、解释为什么沉没成本可能会影响退出呢?你想到除铁路行业之外的行业,其中尽管企业会损失钱财但大量的沉没成本依然会减慢退出?
(沉没成本增加了与不成功进入相联系的损失,进入的风险提高了行业进入的壁垒,同样也导致退出壁垒。负利润,持续的需求下降可能导致企业退出,具有很高沉没成本的企业因为有无法收回的资产,行业内企业与他所在的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与那些可以通过投资获得足够收益,从而能很快收回固定成本的企业相比,将待更长的时间,即使损失钱也会缓慢离开。如航空)
第5章 垄断行为
一、关键词
1、可竞争市场:指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压力,对现有厂商的行为施加了很强的约束的那些市场。在这一市场上,不存在严重的进入障碍。
(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开发出一个有关进入和退出的新理论:可竞争市场,这个假说认为潜在的竞争力比现有的竞争力更加重要,甚至一个纯粹垄断市场表现得会和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一样。
第7章 博弈论:理解寡头垄断行为的框架
一、关键词
1、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2、占优策略:一个与其他竞争对手可能采取的策略无关的最优选择。“不管你怎么做,我所做的都是我能做得最好的。”(占优策略是指无论对手选择何种策略,都优于其他策略选择的策略)
3、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无论对方的策略选择如何,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如果两个博弈的当事人的策略组合分别构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均衡。(纳什均衡两个参与者在给定对手选择时都能作出最优策略的方案)
二、讨论题
1、所有的占优策略都是纳什均衡吗?所有的纳什均衡都是占优战略均衡吗?
不管其他人选择什么策略,我的最优选择都是某一个固定的策略,也就是“以不变应万变”。那么这个固定的策略就是我的占优策略。
如果每个参与人都有占优策略,那么这些占优策略的组合就是占优均衡。比如囚徒困境中“招供”就是每个参与人的占优策略。
纳什均衡也是各参与人策略的组合。只要求在这个组合中,给定其他人的选择,我的这个选择是最优的,而不要求“不管其他人怎么选择,我的这个选择都是最优的”。
占优均衡是一种特殊的纳什均衡。
(所有的占优策略都是纳什均衡,所有的纳什均衡不一定是占优战略均衡。
占优策略是指无论对手选择何种策略,都优于其他策略选择的策略,只选对自己最有利的; 纳什均衡是两个参与者在给定对手选择时都能作出最优对策,如:A选B,B再选B。)(1)是纳什均衡;(2)避免要看威胁是否有效。(倒推,自己阐述)
第8章 寡头垄断理论的发展
一、关键词
1、伯川德模型:由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伯特兰德(Joseph Bertrand)于1883年建立的价格竞争模型。当企业制定其价格时,认为其他企业的价格不会因它的决策而改变,并且2个寡头企业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A、B两个企业的价格分别为P1、P2,边际成本都等于C。(没勾)
2、古诺-纳什均衡:寡头之间更重要的是价格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寡头把对方的价格作为既定的,与对方产品的价格同方向变动,以便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寡头无勾结的情况
下,达到利润最大化时,两个寡头的价格相等,这就是古诺均衡。当然,这种价格相等只是最终的结果,在竞争中则不同。最终结果只是一种趋势,现实中的价格竞争是一个不会中止的过程。所以正常情况仍是价格不相等。如果两个寡头勾结,价格也相等,但高于无勾结时,产量就减少了。(没勾)
3、反应方程:
根据古诺假定,一家厂商具有另一家厂商任何给定产量相对应的最优反应量,反之推理,结果也一样。Qb=f(Qa)
二、讨论题
3、伯川德模型中的结论经常是指“伯川德悖论”,你认为这个结论是一个悖论吗?
根据伯川德模型,谁的价格低谁就将赢得整个市场,而谁的价格高谁就将失去整个市场,因此寡头之间会相互削价,直至价格等于各自的边际成本为止,即均衡解为:
根据伯川德均衡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1.寡头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MC; 2.寡头的长期经济利润为0。
这个结论表明只要市场中企业数目不小于2个,无论实际数目多大都会出现完全竞争的结果,这显然与实际经验不符。(是,因为结构是寡头,结果是完全竞争。再答以上原因)
第9章 共谋:一个显著的囚徒困境
一、关键词
1、闸门价格策略:是指在重复博弈中,只要所有的人都采取合作的策略,那么就一直合作下去,如果有一方背叛了合作,比如提高产量,那么合作就永远终止,所有的人对此行为加以惩罚,大家都提高产量。
(闸门价格策略:即使一次的背叛都将会使合作永远结束,由于在这个博弈中,迅速和挑衅的惩罚和背叛行为相关联,这个策略也经常被称为严酷策略。)
2.针锋相对策略:参与者采取如下策略—第一个回合以合作开始,在接下来的每一个回合,采取对手上一回合的策略。
第10章 运转中的卡特尔联盟
一、讨论题
1、成功的共谋对一个行业的生产过剩能力的产量可能产生什么影响?请解释理由
共谋,把价格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产量增加对价格没什么影响,但这只限于短期行为;长期来看,高价吸引了新的进入者,让非共谋企业分享了共谋市场份额,最终会导致价格下降,共谋领头企业损失最惨,为维持价格,必会带头减产,最终有过剩能力的小厂商倒闭。
9、为什么在卡特尔联盟中总是有很多背叛的行为?
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给定其他企业的生产数量和价格都不变,那么一个成员企业偷偷地增加产量将会获得额外的巨大好处,这会激励成员企业偷偷增加产量,如果每个成员企业都偷偷增加产量,显然市场总供给大量增加,市场价格必然下降,卡特尔限产提价的努力将瓦解,最终将导致卡特尔的解体。
第11章 寡头垄断行为:进入和阻止进入的定价
一、关键词
1、掠夺性定价: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2、限价定价:是一种短期非合作策略性行为,它通过在位厂商的当前价格策略来影响潜在厂商对进入市场后利润水平的预
期,从而影响潜在厂商的进入决策。
(现在索取低价格并试图阻止新厂商的进入)
二、讨论题
6、解释价格限制理论与掠夺性的定价理论的不同。
掠夺性定价与限制定价之间的差异在于限制定价是针对那些尚未进入市场的企业,是想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低价来限制新企业的进入,而掠夺性定价则将矛头指向已经进入的企业或即将来临之际,如果产能过剩,在新企业进入时可以进行产能扩张,将商品大幅降价防堵其进入。
(限价要求垄断者在新企业进入前维持一个低价。相反,掠夺性定价则假设垄断者最大化他的收益直到新企业进入行为的发生,并且在新企业进入行为的发生后这垄断者将大幅增加产量,降低价格,以使进入者遭受经济上的损失,即使这也将使得垄断者本身将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
第12章 市场控制:行业外来进入及阻止进入的非定价策略
一、关键词
1、过剩生产能力:
(垄断者先行并选择一个产量水平。然后其他潜在进入者选择是否进入该行业,然后垄断者再选择一个生产水平和产量。这些潜在进入者如果选择不进入行业,那么他们的产量为零。)
2、从做中学:就是在实践中学,是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一个概念,是技术内生化增长模型的主要内容。技术之所以被视为内生变量,是因为技术变动最重要的一个源泉,是从观察实践中学会的,而不是经过专门研究开发出来的。这里所说的技术不光是生产技术,还包括管理知识。通过“干中学”与“学中干”,加速创新与积累的过程,这是新经济增长现象的一个主要特点。
(边工作边学习,把成本降低;随着产量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少)
第14章 技术变革和产品研究与开发
一、关键词
1、创造性破坏:动态失衡是健康经济的“常态”企业家正是这一创新过程的组织者。通过创造性地打破市场均衡,才会出现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创造性破坏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事实,重要的问题是研究资本主义如何创造并进而破坏经济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创造和破坏主要不是通过价格竞争而是依靠创新的竞争实现的。每一次大规模的创新都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加(熊彼特认为......)
二、讨论题
12、“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说明达到帕累托效率的市场可能仍然是高度效率不足的。”这句话正确吗?为什么? 正确,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社会的收益最大化,达到帕累托最优。即完全竞争达到帕累托最优。
(不一定;创造性理论认为经济内部是持续不断的变革,打破旧的体制建立新的体系。
旧体制也许是非帕累拖最优状态,资源没得到有效利用,还有可能是市场出现了新技术,新产品打破了均衡,并非高度效率不足。)
第15章 价格歧视
一、关键词
1、捆绑销售: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或公司在促销过程中进行合作,从而扩大它们的影响力,它作为一种跨行业和跨品牌的新型营销方式。包括:优惠购买,消费者购买甲产品时,可以用比市场上优惠的价格购买到乙产品;统一价出售,产品甲和产品乙不单独标价,按照捆绑后的统一价出售;同一包装出售,产品甲和产品乙放在同一包装里出售。(捆绑销售是一种以固定比例出售产品的搭买)
2、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是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它不仅有利于垄断企业获取更多垄断利润,而且使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处于不公平的地位,妨碍了它们之间的正当竞争,具有限制竞争的危害。
(当一个企业在提供成本相同的同样产品时,向不同的消费者定不同的价格,或在产品成本不同的情况下,面对不同的消费者定同样的价格)
第三篇:第二节 组织理论
第二节 组织理论
关于组织的理论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德国社会学家韦柏的组织研究。纵观组织理论发展的历史,从总体上看,传统的组织理论都把组织看成一个高度结构化的封闭系统。而现代组织理论则倾向于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这个系统由若干个相互依存的子系统组成,与外部环境发生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因而应当用系统的、应变的观点去理解组织的全部内容。1960年以后,组织理论有了急速的发展,在传统组织管理的基础上,加上了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内容。这种理论跨越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并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建立起自己的组织理论体系。
一、古典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是德国社会学家韦柏1910年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层峰结构体(即金字塔的结构),具有集权、职责明确、管理严格等特点。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是:
1.有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制度。每个下级都处于一个上级的控制和监督之下,职务和权力是明文规定的,制度不变,人员可以调换。
2.专业化强、分工明确。每个人的工作都分成简单的,例行常规的,明确规定的作业。
3.规章制度明确。用规章制度来保证和巩固组织内各层次和人们之间的一致性。
4.不受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即指理想的组织,必须受正式的程序支配,而对个人的情感与个性的因素不予考虑,只是根据制度实行奖赏与惩罚。
5.员工的选择和提升主要根据技术能力。即各级行政人员必须具有特殊的才能方可任职,采用公开竞争和考试等方法来选择员工。
这种组织结构的缺点是:
1.组织中的沟通容易被曲解,因而造成单位之间和单位与整个组织目标之间的冲突;
2.组织是机械式的,不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3.容易压制员工的创造性;
4.不考虑人的积极性,不考虑员工的心理因素、情感因素。实质上是把人看成是组织中的一个机器零件。
二、新古典组织理论
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科特,他以古典的层峰结构理论为基础,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关于行为规律和非正式群体的知识,对古典组织理论做了一定的修改。它与古典组织理论相比,有如下几点不同:
1.在集权和分权的问题上,主张更多的分权。因为分权可以使更多的人参加决策,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提出的“集中政策,分权管理”主张,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2.从组织形态来看,不主张高耸的组织结构,而倾向于扁平的组织结构。根据新古典理论的观点,传统的科级组织模式可以分为尖三角形结构(即高耸的组织结构)和扁三角形结构(即扁平组织结构)。前者为集权制度,控制幅度小,后者较易推行分权,分层负责和专业化。
3.提倡部门化。古典组织理论提倡分工和专业化主要是针对个人而言;新古典理论所倡导的部门化,实质是部门专业化。大学和医院等就是以部门化为基础的组织。
三、系统与应变的组织理论
(一)霍曼斯组织理论
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的组织理论既适用于小群体,也适用于大的组织。他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系统都存在于物理环境(工作场所、气候,设施的布局)、文化环境(社会的规范、目标,价值观)和技术环境(系统为完成任务所具备的知识和手段)之中,这些环境决定着社会系统中人们的活动、相互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霍曼斯把这些由环境所决定的活动、相互作用和情感称为外部系统。他提出,随着人们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加强,不仅会有新的情感,还会产生新的行为规范、新的态度。这种新规范、态度、活动方式并不是由外界环境引起的,而是由社会系统中的内部系统(即非正式组织)引起的。同时,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是相互依赖的,内、外两个系统与外部环境也是相互依赖的,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变化都会引起另一个系统的变化。霍曼斯组织理论用应变的观点看待组织,提出了进行组织研究的分析单元,为更精确的组织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利克特的重叠群体模型
利克特认为组织是由互相关联、发生重叠关系的群体组成的系统。这些互相关联、发生重叠关系的群体是由同处于几个群体重叠处的个人来连结的。这种起连结作用的个人称为“连结针”或“连结针角色”。承担“连结针”的人,既是本单位的领导人,又是上级组织的成员,在组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整个组织同环境之间也需要依靠在组织与环境之间占有重要地位的关键人物来起“连结针”的作用,使组织与环境较好地互相协调。重叠群体模型打破了过去组织理论中严格分工的一人一职一位观念,在强化管理人员的联络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塔维斯特克的社会技术系统
以特里斯特为首的研究人员在一个煤矿进行技术改革的过程中发现,技术系统的改革必然影响到社会心理系统,由此他们提出了社会技术系统的概念。该理论认为任何生产性组织,皆由技术体系与社会体系组合而成,而两种体系是交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只重视其中的一面是片面的。塔维斯特克的研究用系统论观点分析组织的特征,首次提出“社会技术系统”的概念。
(四)卡恩的重叠角色组模型
卡恩认为每一个人在正式组织中都占有一个“职位”,由此就产生了“角色认知”与“角色期望”。假如把一个执行组织角色的人称为“中心人物”,而跟他协同工作的人(如上级、下级、同事或组织之外的人)就组成以此为中心的“角色组”,这样,整个组织就可以看成是由许多重叠相连的“角色组”构成的,因而可以通过角色冲突、角色不明、角色负担过重等维度去研究组织中多种因素的依存关系。
(五)机械和有机的组织模型
机械和有机的组织模型是由伯恩斯和斯托克提出的。他们认为一个机械和有机的组织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其中机械的组织具有高度专业化、形式化和集中化等特征,有机的组织则有很大的灵活性。在组织设计中,应当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组织成员的习惯和偏爱采用相应的结构形态。如在稳定的环境中,应采用机械性结构;而当环境条件经常变动时,则应采用有机的结构。
四、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Peter M.Senger)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圣吉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担任了组织学习中心主任,并创办了波士顿创新顾问公司,又称彼得新领导力训练中心。1990圣吉出版了《第五项修炼》,该书出版后在管理界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并于1992年获得了世界企业学会的最高奖——开拓奖。1994年圣吉又推出了《第五项修炼》的续集,从而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较为系统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采用了带有东方文化色彩的“修炼”一词。修炼作为宗教用语,含有教规、戒律、修行之意,意即要有修炼的决心和信心,才会有成就。在《第五项修炼》中,圣吉继承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认为人类的工作观因物质丰足而逐渐改变,工具性的工作观已转变为
精神面的工作观。在新的形势下要想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全面贯彻,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的共同愿景,来源于员工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它是组织中所有员工共同愿望的景象,是他们的共同理想。
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在学习型组织中,团体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是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的一群人,组织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体的努力来达到的。
3.善于不断学习。一是 “终身学习”;二是 “全员学习”;三是 “全过程学习”;四是 “团体学习”。
4.“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即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它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决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
5.自主管理。“自主管理”是使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的方法。6.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学习型组织的边界的界定,建立在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互动关系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的根据职能或部门划分的“法定”边界。
7.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学习型组织对员工承诺支持每位员工充分地自我发展,丰富其家庭生活,而员工也以承诺对组织的发展尽心尽力作为回报。
8.领导者的新角色。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
学习型组织既是一种组织管理理论,也是一种全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扁平化的横向管理网络系统。它强调学习加激励,不但使人勤奋工作,而且尤为注意使人更聪明地工作;它强调更大程度的人文化管理,通过学习提高群体智商,使每个员工活出生命的意义;它强调通过不断创新来实现自我超越,从而实现团体能力及利益的迅速提升。纵观学习型企业的成功实践,不难发现学习型企业与传统企业在管理上有较大差异:
1.管理模式不同。一百多年来,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大多一直沿用金字塔型的层叠式组织结构,主要是实行职能分工、条块分割的管理。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外界信息变化的快速反应要求。而学习型企业则呈现出扁平化、信息化的组织结构,是以任务合同为对象的有关职能人员组合,形成多个创造性团体。这种扁平化的组织模式的更加有利于决策权下移,更符合信息化发展要求,使企业能够实现整体的快速反应和信息的快速交流。
2.学习理念不同。传统企业实施的是一种阶段性、适应性的学习及培训,而学习型企业则是要求全员树立一种终身教育理念。它为每个员工在其一生的任何阶段提供各种可能的学习机会,使他们学会如何表现自己,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探索世界以及自始至终地完善自己。
3.学习形式不同。传统企业一般采用以培训为主的学习方式,形式比较单一。但学习型企业不但坚持培训经常化,还多利用信息化工程,为员工提供更开放式的、持久性的学习形式。
4.管理机制不同。传统企业侧重于硬性的任务、指标等管理,而学习型企业更多的是在目标的指引下,以激励机制使员工更聪明地工作,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以完成各项管理目标。
第四篇: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
管理是一个难以预知的冒险过程,组织面临的环境是多变的,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非易事,正如自然界多变的环境一样,变化是永恒的,要适应环境,跟上时代与时俱进,要求人必须终身学习。企业组织要生存、成长、长寿,也必须持续不断的学习,而且要比其他企业学得更快、更好。由此,在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Peter Senge指出,要对克服各种障碍建立学习型创新组织,它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景和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组织蓝图。
当今社会,中国正极力建造一个新型社会主义社会,创新,便成了21世纪的主旋律,同时。创新也是管理中最流行的词语。我们现在要求建立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让每个管理者都清晰得认识到,我们不能生活在“坐山吃山、依水吃水”的状态下,天然能源、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但是仅仅依靠全部开发出资源、消耗完能源,我们从何而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喜欢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管理——创新。世界在巨变,时代在飞速发展。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变革、推陈出新、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不善改变,都是不可取的。不论什么时代,世界上总有一部分人在孜孜不倦地学习、探索、创新,这也正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所以,适应环境持续不断得变革创新,是个人、企业、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的主题,是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管理。
摘录这么一个小小的故事。19世纪末,在英国的庄园里生活着山雀和知更鸟两种鸟,山雀是比较多而普通,而知更鸟长得很漂亮且稀少。在庄园里飞来飞去的这两种鸟都掌握了一种技术,它们都会在敞口的奶瓶的表面上喝奶油。然而到了20世纪中旬,送奶工就把瓶口用漆封了起来。山雀的数目很多,有的山雀发现把漆封啄开窟窿就能吃到奶油,渐渐地整个山雀群都学会了这招,而美丽的知更鸟到现在还是不会。人们的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知更鸟没有社会系统,也缺乏群体生活的习惯,它们是一种领域意识很强的动物。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山雀,总是群体活动,形成的社会系统能够使它们学习和分享群体内任一只山雀的新发现。【20世纪的管理科学】这个简单的小故事,说明了组织学习能力创建、建立起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发展,有三位重要的学派大师:变革中的导航者和“企业文化之父”——埃德加.沙因(Edgar H.Schein),会念咒语的“长寿公司”的维护者——阿里.德赫斯(Arie de Geus)以及“学习型组织的教父”——彼得.圣吉(Peter M.Senge)。【管理心理学大师的人格魅力与创新思想】
沙因从组织文化研究,他在解释每个组织独特文化形成的过程之前,首先强调:“变化是永恒的!”“变化”和“稳定”就像硬币的两面,是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的两个过程。在稳定和变化的框架结构里,沙因提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如果没有学习,组织将无法存活。同时,沙因认为,用于保持和稳定现有文化为动机的学习,不同于组织遭遇内外环境变化时用于促进改革的学习。
传统观点认为,决策完全是决策者运用其积累的知识,而德赫斯认为,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德赫斯说:计划不是高层管理者制定出来的,而是管理者和员工通过群体学习,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即改变对竞争者、市场、顾客等的固有看法,从而建立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学习能力的动态过程。针对组织学习的过程,他强调学习的群体行为,强调知识在组织内部的传播与共享。如果能有效的共享,那么一个组织的知识总和将远远大于个体知识的总和。正如之前提到的那个小故事,山雀总是在进行群体活动。
第五篇:行政组织理论
简述1993年美国《戈尔报告》中简化政府采购方式的建议内容。30.简述当代国外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新理论与方法。31.简述经济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32.简述巴纳德的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划分我国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34.试述中国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
简单题
1.柏拉图的行政组织思想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1)社会分工是国家行政组织存在的基础。(2)主张“无学识者不能治国”。(3)治国者应以教育为“第一要务”。(4)晚年提出依法行政思想。
2.亚里士多德的行政组织思想包括哪些主要观点?
答:(1)第一次提出应将议事权力、司法权力和行政权力的、相区别、(2)提出了设置行政机构的依据。(3)初步阐述了行政组织职能的思想。
(4)提出行政人员的任用应遵循适用、专任、德才兼备的原则。(5)提出了要建立行政监督机构的思想。(6)崇尚法治,主张以法治国。
3.官房学派行政组织思想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1)主张建立统一的、完整有效的行政组织制度及方法。(2)主张选用优秀的人才来担任国家官职。
(3)主张国家行政组织机构应将管辖的事务分为若干部门来管理并提倡简化礼仪和行政手续。
(4)主张加强国家及政府的权力,强调人民对国家行政管理的服从。
4.密尔行政组织思想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1)衡量行政组织工作好坏的标准是能否促进社会利益的增长。(2)界定了政府的职能:应以不妨碍个人自由发展为前提。(3)提出行政组织应合理分工,行政工作实行个人负责制。(4)认为政府工作具专业技术性,应选用专业性人才来担任。5.威尔逊行政组织思想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1)要求明确行政组织的职能、任务、范围。(2)倡导改进政府机关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方法。(3)强调行政组织应成为公众信赖的机关。6.独立行政组织理论产生的渊源是什么?
答:(1)工业革命的完成,要求企业组织管理科学化。
(2)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与社会文化的发展,要求行政组织管理科学化。(3)政治学理论与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为行政组织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7.西蒙的组织设计论要点是什么?
答:(1)组织结构的设计首先要从建立组织目标体系入手,这既是规定组织结构的重要依据,又是影响组织决策环境的重要因素。
(2)分工。西蒙强调的组织分工不是指业务内容的分工,而是将整个决策系统的组织分解为彼此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以尽量减少子系统之间的依赖性,使其有充分的决策权,以便最大限度地分散决策。
(3)组织的工作重心。西蒙认为现代组织所处的环境是“信息丰富”的环境,然而由于组织成员的能力有限,组织必须把自己的有限能力花在重要决策即工作重心任务上。
(4)组织的权力配置。西蒙认为从组织的决策角度看,集权和分权各有利弊,因此他强调要适当分权和集权而不应绝对分权和集权,因为组织活动是集体活动,要顺利实现组织目标,必须有一定的集中协调机制。但若过分集权,又会导致决策者负担过重,无法集中精力考虑重大决策问题,还会造成下级人员无所作为和决策脱离实际等问题。
8.柏森斯认为处在社会系统中的组织应具备的特质及其体现是什么?
答:处在社会系统中的组织,必须具备以下四方面特质:适应环境;达成目标;统一协调;形态维持。这四个方面的特质主要通过组织的三个层级来体现:
(1)决策层级。该层次负责决策和组织方向。如企业的董事会、政府机关的首长等,都处于组织的前锋地位,和客观的社会环境直接发生关系。故这一层次的工作应是完全开放式的。
(2)管理层级。该层次主要任务在于协调组织内部各单位的工作活动,同时也负责维持组织与外在社会团体的接触,故又称为协调层级。由于管理层级的主要职责是解决组织的内外协调问题,故这一层及的工作性质应是半开放、半封闭状态的。
(3)技术层级。该层次是组织目标的直接完成者,又称操作层级。处在这一层级的人们一般不与社会环境直接发生关系,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组织具体工作目标的达成。故这一层级的工作性质呈封闭状态。柏森斯认为,这三个层级各有“界线”标志,工作性质各不相同。决策层级负责决策,管理层级负责协调,技术层级具体执行。各层级职责清楚,授权分明,各司其责,不得互相干涉,既不能越权侵上,也不能越俎代庖。
9.卡斯特与罗森茨韦克认为,组织作为一个整天一般由哪五个部分构成? 答:任何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一般都由下列五个分系统构成:
(1)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指组织的目标与存在的社会价值。
(2)技术分系统。指组织为达成目标所需运用的各种技术与知识。不同目标的组织,其所需用的技术与知识当然亦有不同。
(3)社会心理分系统。它由相互作用的个人与群体组成,包括个人的行为与动机、人们的地位和作用的相互关系、团体与团体间的交互行为等。(4)结构分系统。组织结构与权责分配、信息沟通和工作流程有关,它是通过组织图、职位与工作说明规划和程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
(5)管理分系统。负责协调各分系统,其主要作用的计划、沟通与协调、管制等,以使组织的任务能顺利完成、组织的目标能顺利达成。
10.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涉及行政组织思想有哪些?
答:(1)主张将组织中管理者的管理职能与工人的作业职能加以分离,各负其责,同时又强调管理者与工人要合作。
(2)强调组织管理职能的专门化。
(3)强调组织工作要计划化、标准化、程序化。(4)强调组织管理中的例外原理。
11.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1)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占有一个明确说明了具体职权的职位。
(2)组织内成员的报酬、晋级和提薪相对固定,并取决于个人能力与表现。(3)组织内层级节制,强调严格的隶属关系。(4)行政组织的专门化。
(5)组织靠规章与制度加以管理。
(6)组织机关的管理,以书面文件“档案”为基础。12.西方传统时期行政组织理论的不足表现在哪里? 答:(1)他们只研究了组织的静态结构,而忽视了对组织的动态面的研究。(2)他们在强调组织的非人格化、理性化时,忽视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多方面需求的研究。
(3)他们只将组织当作一个封闭型的系统来研究,而未讨论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
13.梅奥行政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有哪些? 答:(1)提出来“社会人”理论
(2)指出了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3)指出领导者应注意职工满足度。
14.巴纳德对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答:(1)指出组织的本质是一个协作系统。(2)提出了组织三要素理论。(3)提出了权威来自接受思想。(4)提出了组织平衡思想。(5)阐述了非正式组织理论。
15新 公共行政学派认为公共行政组织的四种基本运作过程是什么? 答:(1)分配过程,即公共行政在必须关注分配问题。
(2)整合过程,即通过权威层级来协调组织中成员的工作过程。
(3)边际交换过程,即与其他相关组织及群体之间建立共生关系的过程。(4)社会情感过程,即对组织成员心理素质的训练过程。论述题
1.法约尔一般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1)法约尔明确指出,组织与管理密切相关。他认为管理的基础是组织,没有组织,刮泥就不会存在,而离开了管理,组织也就无法形成并得到维持。
(2)其次,法约尔认为,任何切实有用的管理论不仅能应用于工商业,而且也同样能应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
(3)法约尔探讨了组织的层级结构。他主张在组织保持比较小的管理幅度。越往上,管理者直接管理的下属人员越少,一般不要超过6人。
(4)法约尔提出了组织管理五要素:计划、组织、只会、协调、控制。在这里他将组织列为组织管理的第二要素,是将组织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即管理的一个环节来看的。
(5)法约尔提出了14条组织管理原则,即精密分工;权责一致;纪律;秩序;平等;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应该说这14条,既是管理的原则,又是组织的原则。法约尔较之泰罗,其组织理论有很大的进步。
2.试述中国行政组织中的官僚主义现象说明帕金森定律。答:英国行政学理论家帕金森的小品文集《帕金森定律》(又译为《官场病》),是一本剖析官场痼疾的书。虽然他是就英国的行政现象而言的,但作为官僚主义的代名词“帕金森定律”仍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他所概括的官场通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职工人数与工作量毫不相干,不管工作量如何变化,职工人数总是成倍地增加。这是因为行政主管喜欢增加部属,而不是对手;新增加的部属彼此间又会制造出许多工作来做。因此,不管工作量如何变化,“行政人员或多或少是注定要增长的”。
(2)现代政府机构如委员会之类的在形成日益膨胀。在委员会内部必然出现非正式的核心委员会,过一段时间,这个核心组织又会扩张起来。如此周而复始,机构就越来越庞杂,人员越来越多,工作效率却越来越低。
(3)组织内低效、无能根源于自发的嫉妒病。机关成立的年代愈长。人员的素质就愈低劣。因为行政主管大都不喜欢比自己能力强的人,以免树立未来的职位竞争对手。二流水平的领导只能领导三流水平的下级,三流水平的领导又会找来四流水平的下级。这样,用不了多久,整个组织就面临垮台的境地。
(4)豪华的办公大楼和考究的办公环境,是组织衰退的征兆。当一个机关趋于腐败时,其建筑和办公用品才达到华丽壮观的顶点。所以华丽的建筑可作为推测机关正趋腐败的证据。程代码:00319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0小题,每小题1分,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首脑是()
A.国家主席
B.国务院总理
C.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D.全国政协主席
2.管理幅度与领导者的水平、能力成()
A.正比例关系
B.反比例关系
C.矛盾关系
D.同等关系
3.行政组织结构的灵魂和核心是()
A.组织结构模式
B.权力分配关系
C.职位设置
D.管理幅度与层次
4.作为地方自治团体,法国大区行政机关的首脑是()
A.大区行政长官
B.大区秘书长
C.大区特派员
D.大区议会主席
5.英国建立“部长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为了()
A.基层人员参与绩效测评
B.减轻部长管理工作负担
C.基层人员参加部长决策
D.加强部长对本部工作的控制
6.地方行政组织对其辖区内的行政事务有自主决定权,中央行政组织一般不加干涉的体制称为()
A.集权制
B.分权制
C.均权制
D.分离制
7.中国行政组织职能转变的关键是()
A.党政分开
B.政企分开
C.政事分开
D.政群分开
8.行政组织中绝大多数部门的设置依据是()
A.业务性质
B.管理程序
C.管辖地区
D.成立时间
9.1992年,奥期本和盖布勒提出了()
A.中央集权理论
B.法理性权威理论
C.企业家政府理论
D.权变组织理论
10.国务院各工作部门内设司级机构的撤消须报请批准的机关是()
A.国家人事部
B.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C.国务院
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11.古雅典负责行政事务的是()
A.十将军委员会
B.五百人会议
C.公民大会
D.执政官
12.下列行政组织中,属于派出机关的是()
A.消费者协会
B.区政府
C.街道办事处
D.居民委员会
13.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行政组织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A.精简机构
B.精简人员
C.转变职能
D.放松规制
14.行政组织中最基本的物质要素是()
A.经费
B.目标
C.人
D.人际关系
15.在划清中央与地方财政权限方面,目前我国实行的主要制度是()
A.财政包干制
B.分税制
C.统收统支制
D.统收分支制
16.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社会学家是()
A.泰勒
B.威尔逊
C.密尔
D.韦伯
17.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是()
A.行政手段
B.经济手段
C.技术手段
D.法律手段
18.美国市政府组织形式中,最古老、最通用的是()
A.市长-市议会制
B.市经理制
C.委员会制
D.大都会区制
19.从静态的角度看,行政组织的基本元素和细胞是()
A.权责关系
B.职能
C.目标
D.职位
20.行政组织最明显的外观表现是()
A.组织意识
B.组织环境
C.组织过程
D.组织结构
21.在行政活动中作出决定、制定规划、发布命令的机关是()
A.决策机关
B.执行机关
C.信息机关
D.监察机关
22.特别重视研究行政组织中人的因素的是()
A.传统行政学
B.行为科学
C.官僚制理论
D.科学管理理论
23.最明显地影响行政组织的宗教环境是()
A.政教合一
B.政教分离
C.宗教自由
D.宗教独立
24.提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这一论断的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邓小平
D.周恩来
25.隋唐时期,掌管科举考试的政府机构是()
A.吏部
B.户部
C.礼部
D.工部
26.行政组织改革的本质是重新调整()
A.利益
B.职能
C.结构
D.人员
27.集中体现亚里士多德的行政组织思想的代表作是()
A.《理想图》
B.《君主论》
C.《政治学》
D.《代议制政府》
28.环境保护属于各国政府的()
A.社会功能
B.政治功能
C.经济功能
D.文化功能
29.行政管理的行为主体是()
A.行政组织
B.立法组织
C.司法组织
D.群团组织
30.官房学派产生于中世纪的()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影响一国行政组织的民族环境因素有()
A.民族人口与分布
B.民族语言
C.民族经济
D.民族文化与传统
E.民族矛盾与斗争
32.行政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有()
A.职能变革
B.结构变革
C.环境变革
D.权力关系变革
E.理论变革
33.我国宋朝的地方行政组织有()
A.郡
B.州
C.路
D.县
E.省
34.行政组织内部的群团,根据其功能发挥情况可以分为()
A.有效群团
B.正式群团
C.无效群团
D.非正式集团
E.中性群团
35.科学合理的行政区划必须有利于()
A.人民的团结
B.国家政权的统一和巩固
C.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发挥
D.行政组织形式的整齐划一
E.行政组织结构的固定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小题,每小题6分,4分)
36.简述行政组织的宏观纵向分工及其特点。
37.简述市场经济体制中行政组织的功能。
38.简述中国古代行政组织的特点。
39.简述雷格斯的生态行政组织理论。
四、论述题(本大题小题,第40小题10分,第41小题12分,2分)
40.试述如何在行政组织内部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41.试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分配关系。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4分)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42.材料1:
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防部的军事基地建设管理手册厚400页,军队用房管理手册厚800页,军队文职人员管理手册更是厚达8,800页,其规章制度的繁琐程度无与伦比,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譬如一个价值100美元的蒸汽阀门,一旦漏汽,一周损失蒸汽价值50美元。因此,应该马上加以更换。但是,管理手册规定对于价值100美元以上的采购项目,一定要买最经济合算的。所以,国防部往往要花一年的时间进行测算、招标和更换阀门。这样,也许等一年可以买到便宜2美元的阀门,但这段时间里损失的蒸汽价值超过2000美元。
材料2:
1990年,为了节约财政支出,美国菲利克斯市政府决定对城市垃圾收集进行公开招标承包。该市市政局与三家私营清洁公司参加竞标,但遭到失败。这迫使市政局对自身管理和经营方式进行反思,谋求变革。该局在内部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原有的下属机构合并为5家服务中心。局与服务中心之间签订合同,要求各中心达到一定的利润指标,而将人、财、物的管理权限全部下放给中心。服务中心则必须象私营公司一样,面向市场和客户,争取政府和私人的清洁合同。在这一新的管理体制下,各中心纷纷建立了质量管理小组和生产率委员会,制定了成本核算方法,鼓励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将员工报酬与效益挂钩,通过一系列动作,市政局的成本逐渐下降,在竞争中开始脱颖而出。到1995年,它夺回了全市五个区的清洁合同。而在此期间,菲利克斯市的垃圾处理费用也平均每年下降了4.5%.问题:(1)上述两段材料分别描述的是行政组织自身管理中的哪一类方法?其各自主要内容是什么?
(2)比较并评述这两种管理方法。(6分)
(3)它们对中国行政组织自身管理方法的改革有何启迪?(3分)
全国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组织理论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3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0小题,每小题1分,0分)
1.B 2.A 3.B 4.D 5.D 6.B 7.B 8.A 9.C 10.C
11.B 12.C 13.D 14.C 15.B 16.D 17.D 18.A 19.D 20.D
21.A 22.B 23.A 24.C 25.C 26.A 27.C 28.A 29.A 30.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AB C D E 32.A B D 33.B C D 34.A C 35.A B C
三、简答题(本大题小题,每小题6分,4分)
36.(1)行政组织的宏观纵向分工是反映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分工,即以层级制为基础的垂直分工。如管理全国社会事务的中央行政组织与管理局部地区的地方行政组织。
(2)特点:层级越高,管辖地域范围愈广,组织数量愈少。如各国最高行政组织即中央行政机关。层级越低,管辖地域愈窄,组织数量越多。如我国基层的乡政府,数以万计。
37.在市场经济中,经济资源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配置的。但市场也有失灵之处,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加以弥补。具体内容有:
(1)调控宏观经济
(2)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3)限制垄断,促进公平竞争
(4)提供公共产品
(5)保障公证的收入分配
38.(1)中央集权,皇帝专权
(2)组织演变前后因袭、循序渐进
(3)组织结构严谨,分工精细,层级节制,集中统一
(4)强烈的宗法色彩
39.雷格斯是美国行政学家,他于1957年发表《农业型与工业型行政模式》,1961年发表《行政生态学》,系统表达了自己的组织理论。
(1)提出了三种行政组织模式,即融合型——传统农业社会的行政组织,棱柱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的行政组织,衍射型-发达工业社会的行政组织。
(2)重点分析了棱柱型即过渡社会的公共行政组织,指出其三种特征,即异质性、形式主义、重叠性
(3)考察了经济、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外部生态环境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制约关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小题,第40小题10分,第41小题12分,2分)
40.行政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是指行政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的交往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行政组织成员的素质、能力发挥,影响着组织内聚力和工作效率。
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应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1)平等民主。平等是指行政组织成员人格平等、机会均等、在制度面前平等。民主是指组织成员都享有管理权利和义务。
(2)利益共享。就是让组织成员共同分享行政组织所获得的荣誉和利益。
(3)意见沟通。是指要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思想、观点和情报信息交换。
(4)激励强化。激励是激发、鼓励人的思想动机,强化是运用奖惩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向。
41.(1)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分配关系看,可将行政组织体制分为集权制、分权制和均权制,处理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实际上就是对三种体制的正确运用。
(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权力分配关系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社会的需要(主要是经济体制的需要)和国家结构形式。
(3)我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其行政组织体制基本上采取集权制的形式,行政决策权主要集中于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有完全的指挥、监督权力,地方政府接受中央政府的命令,自主权较少。
(4)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要求政府具有调控宏观经济、维持市场秩序和实施各种保障的职能,这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关系的基本内容。
(5)市场经济要求中央政府具有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能,地方政府在中央统一领导下,负责在本地区范围内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保护环境。
(6)市场经济要求中央政府适度集权和地方政府适度分权,中央与地方主要根据事权的性质合理划分权限,凡宏观经济及全国性事务归中央政府管理,凡地方性事务归地方政府管理。要维持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4分)
42.(1)材料1描述的是规制型管理,材料2描述的是市场化管理。
规制型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组织标准化;工作秩序化;管理规范化。
市场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行政组织内部管理的市场化;行政组织内部人事制度的市场化;行政组织自我服务功能的市场化。
(2)规制型管理方法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的出现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的巨大进步。它追求理性和效率,目的是排除人的情感因素对组织运行的影响,尽可能消除偶然性,使行政组织成为一种客观系统。但是,规制型管理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官僚体制,导致中央集权、层次繁多、行动迟缓的弊端。在新兴的信息社会,人的个性与要求更加复杂多样,事物变化幅度和速度增加,规制型管理已经不能有效地运转,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方法。
市场化管理是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它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到行政组织的管理之中,创造一种竞争性环境,从而激发组织成员的潜能,提高效率。作为对规制型管理的改良,市场化管理方法被各国行政改革实践所借鉴,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对于其具体管理方法,各国尚处于探索和改进之中,还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模式。
(3)中国行政组织改革处于从规制型管理向市场化管理的过渡过程之中。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法制,完善组织管理的基本规章制度,排除行政管理中的主观随意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规制过度的倾向,预防过多的规章制度对政府公务员主动精神的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