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余映潮的作文理念与做法
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
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基本素养
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基本素养,主要由八个方面的“能力”构成: 能从各类文体的角度,对写作技法进行综合的研究。能收集、整理、收藏大量的范文并欣赏其精妙之处。能从阅读教材中提炼出精巧实用的句、段、篇的写作形式。能对写作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进行细致的指导。能设计不同类型的有训练实效的作文详案。能创造与实践灵动多姿的日常写作训练形式。
能策划中考或高考作文复习的详细计划或系列的训练点。能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改,能组织很好的作文评讲课。今天着重与大家分享四个方面: 对不同的写作环节进行细致的指导、设计有训练实效的作文详案、创造灵动多姿的写作训练形式、关注作文评语的魅力等四个方面的教学素养问题。
一、在不同的写作环节中进行细致的指导
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作文的不同环节进行细致的指导,这是作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这对语文教师的功底、实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语文教师有必要在如下作文指导和方方面面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扣题、立意、选材、结构、抒情、表达六个方面解读)(1)精细审题,准确扣题。
审题,是开展写作的第一关。没有认真周密的审题,谈不上准确扣题。
题目审读清楚了,可以确保扣题的质量,可以确保心情的舒畅和写作过程的顺畅。为此,我们必须做到如下主要的两点:
①精细审读。审题力求精细,要认真读题,一字不漏,从头到尾反复领会、研读,不得忽略一处。
②多角探究。对题目要认真品析,咬文嚼字。要注意品析字词的含义,要注意揣摩修饰语的表达作用,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要关注题目所暗示的取材方向,还要注意“要求”、“导语”、“说明”、“提示”中的隐含信息。
千万不要以为写作文只看作文题就行了,其实有很多的奥妙在“要求”及“导语”之中。审题时一要注意题目中的“警告性信息”,二要注意题目引导语中的“暗示性信息”。
每一个作文题,不论其题型如何,都有具体的写作要求。这些“要求”透露出来的,大多是“警告性信息”,它们的作用,是提醒我们防止“技术犯规”,保护我们少失分。
另外,题目中关于要注意字数、要规范地书写、标点要占格、要把文题补充完整以及如何运用文题所提供的材料、图画等,也会作出说明,在审题中均应予以注意。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最重要的就是写作中扣题的问题了。
先说说扣题的第一个层面的问题。
扣题的反义就是走题。作文一旦走题,则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所以说,扣题要准确,要掌握好自己作文的方向盘。
扣题的技巧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技巧之一,就是全文写作的内容与作文题目紧紧相联,如写“微笑原来如此重要”这个题目,表达的内容就要突出“微笑重要”几个字。技巧之二,就是在写作的形式上注意扣题,再以“微笑原来如此重要”这个题目为例,可以在文章开头 2 处回扣一下标题,可以在文章中间回扣一下标题,还可以在文章的收束之处回扣一下标题。如果我们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注意了扣题,作文就基本上不会走题。
再说扣题的第二个层面的问题。
有很多时候,学生不能很好地扣题的原因是读不懂作文题或者读不懂作文题的材料。连题目都读不懂,自然就谈不上扣题了。
有时作文命题会给我们带来难以下笔的苦恼。所以说,在扣题方面,还应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克服难点的训练。如: ①如何看懂作文材料中漫画或者图形的含义。②如何读懂作文材料中文字材料的意思或含义。③如何懂得比较偏而难的话题或题目的含义。
④如何应对题目写作的要求与自己的生活积累相去甚远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地扣题写作。
(2)灵动思维,多角立意。
对作文的立意,人们往往有“立意要准确”、“立意要深刻”、“立意要新颖”等说法。其实,这些说法都只说对了一小半。
还有一大半在哪里呢?在作文题中。离开了作文题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谈立意,可能都只是空话。
作文立意的一个基本意识就是提醒自己关注“多角度立意”。多角度立意的技法适用于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各种作文题型。多角度立意的技法是一切立意技法的“总管”,它带给我们的是“最优立意”的意识,它要求我们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立意之初,就应该多几种角度。如写读后感,就可以从三五个不同的角度立意,然后选出自认为最优的一种进行写作。作文“立意”的基本技法有:
①填题式立意。此种立意技法适用于半命题作文。这种题型从本质特点上讲,只是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很多时候没有在题目中表明立意的要求,而是把选材、立意的自由让给了写作者。在这种情况下要非常珍惜自己的读题感受,在读题、填题的过程中思考自己的立意。如“我生活在 之中”这个题目,就可选填“高兴”、“幸福”、“激动”、“快乐”、“温暖”、“烦恼”、“痛苦”、“遗憾”之类的词语或含有这些意义的短语,要以“立得住,站得稳”为原则,认真考虑立意角度,写出自己最真切的感受,表达自己的心声。
②启迪式立意。此种技法适用于那些有导语的文题或者暗示了立意角度的题目,我们在读题时会受到一些启迪,然后在启迪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立意。由于受到了题目暗示,这样的立意可能不会很新颖,但一定很稳妥。如下面的作文题:“初中的生活经历,使你逐步增长了知识,感受了人生,获得了启迪,体验了纯真„„请你将题目‘
告诉我’补充完整,写一篇夹叙夹议的记叙文。”这其中的“增长了知识,感受了人生,获得了启迪,体验了纯真”就是在启发我们的立意角度。
③提炼式立意。此种技法适用于多个材料的作文,适用于多幅或者单幅图画的看图作文。此时或者阅读文题中的材料,体味材料的含义,从中提炼观点,再进行立意;或者观察文题中的图画,品析含义,提炼主题,确定立意角度。
④扣词式立意。此种技法适用于那些题目中已经明确点示了立意方向的命题作文或者半命题作文。这种题目用“关键词”的形式确立了立意的方向,我们只能扣住这个关键词、沿着这个方向进行生发,再选择一个点作为自己的立意。如文题“美在课余”,这个“美”字已经限定了立意的方向,就要在自己的作文究竟表达“什么美”上用心思。
⑤自由式立意。此种技法适用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一般来说,这样的题目都很“大”,有的看起来也浅显,比较便于立意。此时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注意立意的深度与高度,不要太肤浅,不要太俗套。(3)斟酌比较,精心选材。
没有好的材料,就没有好的作文。所以作文的选材与构思紧密相连,与表达紧密相连,也与作文的得分紧密相连。
一般地说,作文的选材有“四要”:材料要真实,材料要新鲜,材料要精致,材料要有味。
然而仅仅知道这“四要”还不行,还要知道如何选材。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选材的工作。
①选材要“合”题。大量的作文题都是让我们自由选材,所以选材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合乎题目的表达要求。如此才能支撑题目,才能顺利成文。如文题“我最好的朋友”、“把
写在 ”,都要在选材上仔细斟酌,以“口子小,角度新”为原则,反复比较,筛选出自己最熟悉、最有意义、最容易写好的材料,完成题目并进行写作。②选材要“扣”题。即所选材料要紧扣题目的表达要求,不能顾左右而言他。如文题“春节里的故事”,所有的材料必须扣住“春节”二字才有意义,否则费力不讨好。
③选材要“就”题。也就是要就着题目的意思来选材,而不要与之相别扭。如题目“有那么一次”,出题者所要求的只是写好一次经历,写好一件事情,写好一个故事。我们应当而且只能或者记叙一次经历,或者表现一个事件,或者讲述一个故事,而不能去写“几”次,“几”个。凡写几次、几个的,一律是“自作多情”,不合题目要求。④选材要“美”题。有的题目从表面看是平淡的,是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的,我们所选的材料就应当让这个文题活跃起来,美好起来,生动 5 起来。如以“少年时代”为话题写作文,就应力求避免再现校园中那种沉重的、繁忙的学习生活,力争发现一些新鲜的、有意义的内容,撷取中学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根据自己命题、立意的需要将它们连缀、组合在一起,从多个侧面表现“少年时代”特有的生活,表达出自己真切的感受。
然而仅仅做到上面这四“要”还不行。选材的功夫,还在于积累。如:①积累自身的材料,包括“我”、“我与学校”、“我与家庭”、“我与社会”四大方面具有“闪光点”、“美点”、“感点”性质的精彩片断。②供引用的材料。主要是与自己特别的生活、学习、思想修养、世界观形成有关的真人真事、名言、警句、诗词、例证等,以便需要时引用。
③供借鉴用的材料。主要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类短小精美的范文,仔细阅读、分析、揣摩、领悟,学习其构思、表达的技巧。④要非常关注重大事件材料的积累。它们对于作文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材料。
还要经受一些运用材料的训练。如:
①训练自己从单一角度运用材料。这是较低层次的训练,要求将材料用好、用准、用实。
②训练自己多角度地运用材料。这是较高层次的训练。目的是培养多方位、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训练思维的敏锐和选材时的变通能力。此时要求将材料用活、用巧。(4)结构精致,思路流畅。
下面是常用的作文结构模式,它们能让作文结构既规范,又好看。①循序推进式。这一类的文章表现出层层推进、顺流而下的特点。运用这种模式,可以写单纯性情节推进的文章,如小小说、小童话、寓 6 言等;可以写移步换景的游记;可以写按时间顺序组合材料的记叙文、通讯报导;还可以写一些随自己性情自由挥洒的随想类的文章。其结构上总的特点就是段与段之间、层与层之间表现出承接推进的关系,少有穿插,少有过渡,少有大段的点题文字。
②夹叙夹议式。其结构上总的特点就是边叙边议,经常用来叙事、写人、咏物。在记事时常常穿插议论以充分表达感受与情感,在写人时穿插议论以充分表现对人物的评价,在咏物时穿插议论以充分表达对生活或哲理的感悟。此类文章因叙中有议而显现出清晰的脉络层次,给人以清朗的感觉。
其实,在作文中,这个“议”往往是被抒情性的语言所代替了的。③卒章显旨式。从行文布局看,它是一种结构文章的构思方式;从突出主旨看,它也是常用的一种结尾的方法。大量的精美的叙事、抒情、哲理短文都是用这样的模式进行写作的。运用这种模式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写景,可以记游;可以写现实,可以写梦境„„可以说寓言,可以写童话。其结构上的鲜明特点就是叙后有议,比起夹叙夹议类文章,它在写作上显得更加轻松自然。
④板块连缀式。就是或将几个情节、或将几个故事、或将几个生活片断、或将几次活动安排、或将几种说明内容、或将角度不同的几个议论、或将几个方面的联想„„围绕着一个中心、一个主题、一个话题组合起来,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横式结构法”。其总的特点就是,充分地多角度地表现人物、记叙事件、描写景物、说明事物、论说道理、表现思想、表达感情。它文面清晰,各个“板块”的内容可以一目了然。
⑤小段铺展式。小段铺展,是说一篇文章由短小的细密的段落铺展而成。有时甚至一句话就是一段。
小段铺展式的结构方式,可用于散文诗、散文、随笔、小小说、散文式议论文、思想小品等文体的写作。用“小段连缀”之法写成的文章,其文面的重要特点是段落短、细、密,由于文章全由小段构成,读起来给人一种流畅清新,一气呵成的感觉,具有散文式的韵味。比起那些用大而长的段落构成的文章,它显得秀美而抒情。
⑥引入深化式。此种写作形式的表达特点就是从一个“点”出发,进行拓展,进行延伸,进行深化;全文由此及彼,文中的那个“点”,只是一个引子,只是一个展开话题的由头。此种写作模式常常用于一事一议、一事几议、读后感、观后感、小评论、咏物抒情小品以及联想类文章等。
(5)适度抒情,锦上添花
作文中的情感抒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语言表达中渗透情感,也就是让语言富于诗意,富于情意;另一种是在文章中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先了解为什么要在记叙中穿插抒情。
一般来讲,记叙中的抒情主要有如下作用:第一,表达作者的观点;第二,抒发作者的情感;第三,表现人物形象;第四,深化文章的主题;第五,严密文章的结构;第六,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有时候抒情用得好,可以对上述这几种作用进行综合的表现。然后,我们再来学习如何在记叙之中穿插抒情。
第一,在记叙中穿插抒情,应有明确的目的。这种目的,大体上表现在上面所说的六个方面。但在具体运用中,就要注意:要着重对最典型的事例进行抒情,要着重在最动人之处进行抒情,要着重在作者感情最激动的时候进行抒情,要着重在揭示全文的意义时进行抒情。第二,在记叙中穿插抒情,应掌握一定的方法。如:
泼墨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在文章的结尾处集中一大段语言文字进行抒情,给人以“泼墨如雨”的感觉。
点示法。即用很少、很精粹、很关键的文句,或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在文章的结尾)“点”一下,人们往往称这一“点”为“画龙点睛之笔”。
呼应法。主要表现为首尾呼应,结尾与文题呼应。这种方法使用熟了,也可以用于段与段之间的呼应。
穿插法。即在文章的一个一个的层次之中安排抒情的内容。每叙述一个故事,就用抒情议论之笔穿插一段文字。第三,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表达要求。
一是内容要适当,二是表达要简洁,三是语言要精美,四是用真情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应切合全文的主题,服务于作者的表达意图,因而有不同的表达手法和不同的表达角度。
角度一,揭示主旨;角度二,表达感悟;角度三,评赞意义;角度四,表达心情;角度五,渲染气氛;角度六,表现哲理。第四,在记叙中穿插抒情,应避免抒情不当。
在记叙中穿插适当的抒情,往往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但如果使用不当,不知道记叙文是以记叙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不知道文中的抒情应是在充分记叙的基础之上有感而发,于是随意点缀,勉强凑合,或者极力抒情而又空洞无物。要避免抒情不当,就要注意在穿插上下工夫,做到紧扣内容,衔接自然,灵活、简洁、适度地进行记叙中的抒情。
(6)注重表达,清新生动。
①写句技巧。写句技巧是作文的局部表达技巧。它的内容涉及开头写 9 句、结尾写句、过渡写句、文中写句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关涉短句、长句,散句、整句,一般句、修辞句等。
写句技巧表现在作文的每一个具体的细节上,就拿“开门见山式”开头来讲,就有线索式、要素式、情节式、简介式、论题式、论点式、抒情式、悬念式等多种形式。所以说我们在每一个具体的细节上都要注重句子的写作。
写句技巧总的体现在10个字上:准确、简明、生动、注重形式。②写段技巧。规范的段往往就是一篇完整的短文。段写得好,对于五六百字的大作文来说,无疑是把住了质量关;对于片段作文来说,更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分三个层次谈谈作文的写段技巧。第一,就全篇文章来讲,要重点写好三种段。
开头段。要将各种适用于作文的开头方式运用于段的写作,使作文“初露锋芒”。
重点段。紧扣文题,注意文体,为表达文章的主题而写好主体部分的一两个段落,使作文“一展风采”。
结尾段。充分运用收束文章的方法,让作文“锦上添花”。第二,就一个重点段落来讲,要写好段的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写好段的首句。段的第一句,是段的窗口,通过它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突现段的中心。
写出段的层次。通过段内清晰的层次表现段落规范的结构和作者清晰的思路。写好段的层次,有许多形式可供选用。如,从结构上:A.先总后分,B.先分后总,C.先正面后侧面,D.先正后反,E.先景后人,F.先叙后议,G.先说明后评议,H.先描写后抒情,等等;从顺序上:A.时间发展式承接,B.对话发展式承接,C.事态发展式承接,D.方位 10 变化式承接,E.感情发展式承接,F.景物观察式承接,G.“首先”、“其次”式承接,H.先实后虚式承接,等等。第三,写好段的语言。
用段中准确的用语来丰富段落的血肉,表现作者的语言表达水平。语言的表达要做到手法丰富、句式简洁、词语生动。要有侧重地写出有个性的段落,如:A.用词生动的段,B.句式精美的段,C.辞格丰富的段,D.描写细腻的段,E.议论有力的段,F.情感丰富的段,G.说明准确的段,H.哲理深刻的段。
除了上述技巧之外,还要注意段的文体特点,注意段与全文结构的协调。
③铺展技巧。在构思上,要做到“或一点式伸展,或多点式铺陈”。“或一点式伸展,或多点式铺陈”。这句话,可以说是作文铺展的总策略。“一点式伸展”,就是一篇文章内只将一个内容写好、写细、写完整;“多点式铺陈”,就是在文章中多写几个内容,将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以这两种形式为基础进行变化,设计好开头、结尾,安排好不同表达方式的穿插,作文的框架便能设置得完整、规范。
④文面技巧。文面,就是让人家看到的写好了的作文的“外表”。文面要清朗。不论对于作文成绩优秀的同学,还是对于作文成绩比较差的同学,清朗优美的文面都是对阅卷老师的一种礼貌,能够在阅卷老师面前展示一个人的学习语文的态度和习惯,有可能得到一定的感情上的肯定和友好的评价。所以,好的文面从来都是作文的得分因素。我们要有信心、有耐性写出整齐的字迹,写出整洁的卷面。
二、设计有训练实效的作文详案
进行作文教学,从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备好作文指导课;作文指导课的教案必须是有训练实效的详细方案。从作文训练的教学情况看,少有对学生系统地进行作文训练的周全计划,少有对学生进行中、高考作文训练的周密安排,也少有作文训练详细教案的普遍运用。所以,运用详细教案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与训练,应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师作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素养。作文详案的设计,应该力求做到:每次作文训练都有详细的方案,每次的方案都要突出一个作文训练点的教学,每次的教案都需要有多篇范文,每次的教学都应该有教师的指导性文字,每次的教案都要强调学生的笔记,每次的教案都应该有精心设计的作文题。下面是笔者设计的形式不同的作文指导详案。作文教案形式之一 训练内容——将短话写长
说明:本次作文训练意在指导同学们将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铺展为一篇生动的记叙文。我们的话题是“将短话写长”,换一种雅致的说法,就是“将小小的生活细节放大”。教学环节一:读名作,悟方法
荷叶 母亲 冰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对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凋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了,窗外雨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也不摇动了。雨声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
1.读冰心的散文《荷叶
母亲》,先将它“还原”为一句话或者几句话。2.再读《荷叶
母亲》,体味作者将一句话或者几句话铺展为一篇短文的方法。
同学们思考,讨论,教师与同学们对话。教学环节二:再读作品,再悟方法
千金一诺 张艳梅
真爱的方式有许多种,实现诺言也是爱的一种方式。
8岁时,我上小学三年级,我的姐姐当时正读初中,她是个很美的姑娘,亲友们因此很宠爱她。春节前,从广州出差回来的姑姑送给她一件样式别致颜色粉红的上衣作为新年礼物。
在我饱含羡慕甚至是嫉妒的目光中,姐姐小心翼翼地把衣服藏在柜子里,急切地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可是就在腊月二十九那天,邻居大哥的女朋友第一次上门做客,仓促之下伯父伯母没有准备好给她的礼物。正在他们手足无措之际,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姐姐的新衣服送了过去,于是促成了一桩美满婚事。晚上,伯父来到我家,连连称谢并送来了买衣服的钱,父亲执意不收。送走了伯父,他喝住了正幸灾乐祸挖苦姐姐的我,然后安慰姐姐并答应新年那天一定让她穿上新衣服,姐姐不理睬父亲,躲在母亲怀里委屈地哭个不停。
那时候爸爸妈妈两个人一个月的工资不足100元钱,家中的经济一点儿也不宽裕,而且在我们居住的偏僻小城里根本买不到那样漂亮的衣服。所以姐姐认为重新拥有那片粉红色只不过是个奢望罢了。
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父亲一大早就拿着家里仅有的30元钱去赶进北京的长途汽车。西单、东单、王府井、前门、大栅栏„„他跑遍城内大大小小的商店商场,最后终于买到了和姑姑送的样式颜色都一样的上衣。
在黄昏的暮色中,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把衣服放到满脸惊诧的姐姐手上,没有说一句话。
看着母亲给父亲清洗包扎挤车时碰破的手臂,我问:“爸,你为什么一定要去买衣服?”父亲轻轻抚摩着我的头,淡淡地说了一句:“让姐姐过个愉快的新年呀。”
泪水渐渐遮住了我的视线,一种深厚无比的爱意沿着父亲的手指抵达我幼小心灵的最深处。
(选自《读者文摘》1994年第7期)1.读《千金一诺》,先将它“还原”为几句话。
2.再读《千金一诺》,体味作者将一句话或者几句话铺展为一篇短文的方法。
同学们讨论,交流看法。
教学环节三:听老师讲析——将短话写长,将小小的生活细节放大 以《荷叶
母亲》为例子:
这篇课文撰写的,可以用一句话表述——作者在自家院中看到雨打红莲、荷叶护莲。
这是生活中一个非常平静的、没有波澜的细节。很多人甚至不能观察到——它实在是太平淡了。
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这样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铺叙为一个故事,并写得如此动人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如何将这小小的生活细节进行“放大”的呢?
方法之一:将这个细节构思为一个故事。
文章开篇从自家院中的两红莲花写起,重点描写了倾盆大雨中荷叶遮盖红莲的画面,由此作者联想到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景抒发了对母爱的至真至深之情。作者通过联想,把儿女比作莲花,把母亲比作荷叶,从而颂扬了深沉、饱满的母爱。这是聪明的“放大”。
方法之二:将观察到的细节细细地描述为一个有一定时间感的过程。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窗外雨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也不摇动了。雨声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作者在这里渲染了“雨势”——繁杂、大、繁密、并不减退——这样的描写扣人心弦,让我们仿如亲见,让我们的情感也随着雨中红莲的命运而波动。这是清晰的“放大”。
方法之三:用描述的语言写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如下面的内容: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着有些烦闷。从窗内 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凋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了,窗外雨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qī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也不摇动了。雨声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这是细腻的“放大”。
方法之四:还可以做一点穿插,或者形成一点波澜。
作者在描写雨打红莲和荷叶护莲的过程中多次穿插了自己的心情描写:
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着有些烦闷。仍是不适意!
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作者关注着雨中红莲,担心着雨中红莲的命运,她因红莲在雨中的无 遮拦而焦急,因荷叶对红莲的呵护而欣慰。这是生动的“放大”。
方法之五:安排好结尾的或抒情或议论或描绘。
作者由雨打红莲和荷叶护莲联想到了母亲和孩子,联想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并由此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也不摇动了。雨声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 这是情感与智慧的“放大”。
教学环节四:同学们不用老师指导的方法,从下面的文题中自选一个进行写作构思 作文题:
(1)总有一刻,不同寻常(2)记得那一声
提示:请同学们根据教师指导的内容进行思考,是不是将生活的细节 构思为一个故事,是不是将观察到的细节描述为一个有一定时间感的“过程”,是不是用描述的语言写好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是不是做了一点穿插或者形成了一点波澜,是不是安排好了结尾的或抒情或议论或描绘。
作文教案形式之二
训练内容——亮出你的感悟 [技法点拨] 什么是“感悟”呢?
感悟,就是对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到的某种道理、某种哲理、某种诗化了的思想。
那么,什么是作文中的感悟呢?
作文中的感悟,就是通过对人、事、景、物与生活现象的抒写来表现或表达自己的领悟。由于感悟类文章注重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化——理性的升华,所以它有时会更有深度,更富情致,更有动人心弦的作用。
请看下面的短文:
有只小虫子,误落水怀中,已经挣扎了两天,它总是一个劲地往下钻或左冲右突,希望找到或是撞开一个缺口逃出去。累了,就浮上水面透一口气,休息一会,再往下钻。它已经精疲力竭了。其实,杯子口并未盖上,小虫很容易从杯口逃掉。有时候,转个方向,往往海阔天空。
文中“有时候,转个方向,往往海阔天空”这句话,就是作者通过叙说故事而表达出来的一种感悟,这句话一说出来,立即让人觉得文章意味无穷。
让我们回忆美文《散步》的结尾: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作者的深刻感悟,也是全文内容的深化和情感的升华。它表达精美,含义丰富,意境高远,激动着读者的心灵,给人留下了反复回味的余地。再让我们看看课文《故乡》的结尾: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极简短的一句话,表达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它寄托着作者的心志,表达出警策性很强的哲理,让人们去思索社会和人生,去得到战斗的鼓舞,去吸取奋斗的力量。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感悟类”作文的表达特点: 或叙说一个事件,或讲述一个故事,或叙写一种现象,或描述一种景物,或引用一个传说,或吟咏一类物品。
然后,——“亮”出一个精美的闪光的道理,抒发一种带有独特感受的情感。
也就是说,写此类文章——
要有清晰的文章结构:先细细地叙说,再精粹地点示。要注意升华文章主题:诗化点题,精妙议论,升华哲理。
要注意语言的优美表达:有一点情感,有一点诗意,有一点写句技巧,有一点哲理显现。
感悟类文章是“随心”的作品,它重在创意,各种作文题型都适于感悟类文章的写作,关键在于对“感悟”的抒发。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写生活中的事件,对此进行感悟。即使是小小的生活片断,也是可以让我们心生感悟的。例如愉快的登山旅游,深夜之中完成了小论文的写作,严冬过去春天给人带来喜悦等。在这些内容中点缀一点细节,紧扣文题去点化意境和主题,也同样耐读耐看。而且,让我们有感而发的,并不一定都要求是事件,不一定都要求是故事,生活现象同样让人思绪激荡,如对萤火虫、对大风、对冬天、对时间、对流水、对雪花、对树根„„都能让我们有所感想而生发出带有哲理意味的感悟。[美文展示]
(一)母爱无缝隙
叶雨浓
曾看到这样一幅画: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在微弱的灯光下,佝偻着身躯,在认真地穿一根针,她的膝上放着儿子的一件衣服。这幅画的名字叫“母亲”。就这两个字,让人深深的感动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为了我们做了这么多,我们何尝报答过她呢?也许就和这首诗一样吧,我们永远也不能报答母亲对我们的恩情。母亲对我们的爱,永远是无私、无悔、无憾的。
当春天来临时,憋了一冬的我们在绿草和花儿中天真活泼地跑着、跳着,母亲不时地告诫我们慢点跑,当我们跌倒时,她并不会怪我们没听她的话,而是跑过来安慰我们。
当夏季来临时,我们会遭受蚊子兵团的攻击,妈妈总是会摇着扇子让我们入睡,生怕我们受到一点点伤害。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妈妈都还说了一句:“我给你到房间里赶蚊子去啊。”这句话让我听了心里暖暖的,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当秋天来临时,每个妈妈都会要自己的孩子多加点衣裳,告诫我们要小心、别着凉等一些话,有时我们会认为这是唠叨,可是在这唠叨中渗透着的都是爱心。没有它,妈妈怎么会对你嘘寒问暖,没有爱,她又怎么会关心你呢? 当冬季来临时,你冷了,妈妈会为你加衣;当你觉得非常寒冷时,她会将你紧紧抱住,用她那暖暖的手握住你冰凉的手。从这些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母爱无处不在。拥有母爱的孩子是幸福的。
母爱没有缝隙,而我们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恩却是有缺憾的,我们怎样去弥补,是一道永恒的思考题!
(选自《好文100》 指导教师:陈克荣)技法点评:选文的立意好,“母爱无缝隙”,生动而又准确。围绕着这个立意,作者的组材可谓“针线绵密”。春夏秋冬中的母爱一一写来,恰好与“无缝隙”暗合。再看首尾,文章的开头是渲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文章的结尾是两个层次的“感”。倒数第二段表达的是“感受”,结尾段表达的是“感悟”,它们朴实生动,含意深刻,激起了我们心中的共鸣。
(二)梦结束的地方
栖云
有人做过统计,迄今为止,大约有五百人成功地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亦大约有五百人在攀登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无论这个统计数字属实与否,都不折不扣地表明,攀登珠峰生死系于一线,代价极其残酷。
因攀登珠峰而遇难的勇士阎庚华去世后,笔者走进他独居的家,目睹的是一个痴迷的登山者的世界:墙上贴满了登山明星照、珠峰风景画,挂满了登山爪、登山靴、滑雪杆。他用13年的漫长岁月做准备,为此放弃了婚姻,离开了心爱的女儿,甚至不惜失去生命。无限风光,惟有触天者才领略得到吧!一位朋友成功地登上了海拔6400米的一座山峰,我问他,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峰巅之感一定惊魂动魄吧?没有一丝尘埃的繁星,广袤深邃如宝石样的天宇,还有洁白无瑕的冰雪,一定让人的肺腑都透明了!朋友却一本正经地摇头道:“完全不是这样,冰天雪地的山头上能有什么吸引力?天幕、繁星、晶莹的冰雪,那是诗人塑造的仙境。当时的情形根本不浪漫,巨大的风裹着彻骨严寒,满眼白茫茫的,就这些。”
真就这些,这么令人失望吗?答案如此肯定。那么,为什么要登山呢?不要命地登那么高的山,想证明什么?英雄气概?挑战极限的能力?我费解而焦急地望着朋友。朋友悠悠地说:“那一刻,我只觉得一颗心从喉咙里咯噔一下回到胸膛里去了,就像做了一个痛苦而漫长的梦,我终于可以释怀。”
那是梦结束的地方,高耸入云。这梦牵扯着生命的脚步,一路跋涉,万水千山,赴汤蹈火。无论那座山叫什么名字,在地壳上,在实验室中,还是在书本里,都充满了诱惑。
明白了吗?生命原来是梦想的一架梯子,可以一直延伸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只要你永不放弃。
(摘自《花季·雨季》2001年第6期)
技法点评:文章的内容顺序非常漂亮。第一段说的是一批人,第二段略说一个人物,第三四段比较详细地写一个人的故事,但如果说文中仅仅只是叙说了这样一些内容,那还没有什么味道。有味的就是文中 后面两段,那点示的哲理将文章内容顿然升华,那思想的闪光就像一股涓涓细流,美美地沁入了人们的心中。原来,第一到第四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它的反复渲染,都是为了第二部分――哲理性感悟的点示。这,就是美好的构思。
[新题演练] 题目:每个人都有一个世界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绝然相同的两个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世界。请仔细揣摩文题,写一篇六七百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构思提示:“每个人都有一个世界”,这句话本身的意味就值得咀嚼。所以,在审题中要充分品味它。在文章的点题处,要充分突现“世界”一词的特别含义,要兼有议论与抒情,做到读后让人玩味再三。
三、创造灵动多姿的写作训练形式
学生的写作训练不可能只限于“大作文”。
语文教师在作文方面的教学素养,还应该表现在能够创造灵动多姿的写作训练形式上。
一切写作训练形式的创造与写作训练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学生喜欢写、乐于写、善于写、坚持写,并自觉地想方设法地去写好。下面一些简洁实用的写作训练形式都是可以尝试运用的。(1)微格简叙。
训练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用精巧的形式、朴实的语言加以表现。范文:
鲇鱼跑了 余霁月
傍晚,爸爸回来了,喜滋滋的。
他买回了三条活蹦乱跳的鲇鱼,说是小贩要回家,廉价卖给他的。看见这鲜活的鱼,似乎看见了一碗热腾腾的散发着诱人香味的鲇鱼汤,哇,真美„„
晚上,爸爸说:“鲇鱼聪明得很,它会不顾一切地设法溜掉,如果不严加防范,那鲇鱼汤可就喝不成啰!”爸爸把装鱼的桶提进离卫生间很远的厨房,用一个篮子盖严桶口,再压上一块大砧板,还仔细看了看,这才放心地走出厨房。
第二天大清早,我就听见爸爸在厨房里大叫:“鲇鱼跑了!”我连忙从床上蹦下来,跑去看。只见篮子、砧板横躺在地上,桶里空无一鱼,两条正在挣扎的鲇鱼已经靠近卫生间。另外一条遍寻不着,大家分析它已经通过卫生间的下水道跑掉了。
妈妈埋怨爸爸:“都是你,昨晚说的话都让鲇鱼听见了。”“哼,便宜无好货,咱们一人少吃两块鲇鱼肉!”爸爸愤愤地说。
我没有责怪小鲇鱼的逃脱,也不像爸爸妈妈那么想,因为我突然感觉到: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2)日记创写。
训练学生天天写日记,写叙说的日记,写感悟的日记,写抒情的日记,写议论的日记,写富有文采的日记。范文:
日记一则
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
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当当当,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
韩主任上台了。他很认真地说:“各位同学都毕业了,就要离开了六年的小学到中学去读书,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的时候,我一定会高兴地看到你们都长高了、长大了„„”
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呀!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要永远拿我们当孩子呀!(3)寓言创作。
指导学生写寓言,练习精短文章的展开技巧,训练思想表达的深刻性。范文:
大鱼和小鱼 佚名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点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要求任何代价。”小鱼说。“可这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出的代价是整个生命。你知道吗,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藏在里面。”(4)生活小品。
指导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提炼身边的生活细节,并写下抒情的短章。范文:
请写下毕业赠言
余映潮
进入紧张的中、高考复习阶段,就意味着又有无数的同学将结束人生旅途中一个重要阶段的生活。腾出手来,在精美的小本上,相互写下毕业赠言吧!
它们是闪耀在同学们心灵之间灿烂的火花。粗犷的笔迹,娟秀的字体,庄重的语调,稚嫩的口吻,美好的希望,深情的祝愿,朴实的哲理,昂扬的激情,都融汇在一起,交织在一起,撞击在一起,像在谱写告别之曲,更像在合奏奋进之歌。
它们是闪现在同学们记忆长河中美丽的白帆。一趟有趣的远足,一场激烈的争论,一次倾心的长谈,一回紧张的竞赛;只言片语,展现出中学生活令人难忘的美好画面,永远散发出青春的气息,永远激发起青春的力量。
请在花季中给你的同学和朋友写下你的赠言。富有生活气息的赠言,给人以深沉的回忆;富于想象的赠言,给人以饱满的激情;富于哲理的赠言,给人以精警与鞭策。既自勉,又互勉,形式、内容、风格可以不同,然而都是思考的结果、友谊的结晶。
请相互写下毕业赠言吧!这形式短小而内涵丰富的“一秒钟作品”,将为每个毕业生中学阶段的生活增添绚丽的光彩。(5)咏物抒情。
训练同学们写咏物抒情的短文,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和表达能力。范文:
蝉 小思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有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6)情境写作。
在一定的情境活动中组织同学们参与写作,提高同学们的写作兴趣,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如:
“倡导文明、传递爱心”公益短信写作大赛
——童稚的心灵就像一张洁白无瑕的白纸,阳光和风雨都能印在上面。如果我们洒给它尘埃,它就会变成荒漠;如果我们洒给它七彩,它就会成为一座花园!
——讲解与书写,建筑了人类的灵魂。粉笔和灯光,留给了祖国昌盛 的未来。无论时日怎样轮换,三尺讲台总是延伸着!
——最有力的是手,最稳定的是脚,最智慧的是头,最灵敏的是鼻,最锐利的是眼,最聪明的是耳,最干净的是嘴,最有爱的是心!——多给父亲一个微笑让他永远不老;多给母亲一个拥抱让她笑口常开;多看父亲的手掌让他感受劳累的回报;多听母亲的唠叨让她感觉生活的美妙!
——如果你必须失去,但愿是忧愁。如果你必须遗忘,但愿是烦恼。如果你必须错过,但愿是厄运。如果可以永远,但愿伴随你的是健康、幸福、快乐和爱!
——错过了晨曦,你可以欣赏暮霭;错过了春花,你可以接纳秋实;错过了太阳,你可以仰望星月;错过了昨天,你可以拥抱今天!祝你快乐!
还有:趣味接续、精美扩写、诗意说明、微型随笔、时事短论、课文作文、短诗写作、故事新编、唐诗素描、人物白描等多种形式。如果我们观察教材的课后练习,可以发现更多的妙不可言的写作活动的设计。
(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品种”——
提纲罗列:阅读课文,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情节提纲。
内容概述:写一段两三百字的短文,概述杨志等人黄泥冈上被劫的经过。
简洁评说:先列出评介提纲,然后综合评述杜十娘这个人物,写成两三百字的短文。
表达感想: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葛朗台的看法,两三百字。想象扩展:根据夏瑜和红眼睛阿义的不同身份与思想性格,试写他们在牢中的一段对话,200字左右。
定向探究:“话说凤辣子”。要求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说说王熙凤的辣,结合课文而不限于课文,可就你所知,联系《红楼梦》中有关王熙凤的描写去谈,也可以发挥想象力。
变体改编:将《阿Q正传》的某个片断改编成课本剧,并分角色表演。
技法体会:学习《墙上的斑点》,自拟题目,练习写一篇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
设想推论:假如项链没有丢掉,或者丢了之后知道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怎样?请根据题意自拟题目,写两三百字的短文。理由论证:电影《祝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在运用我们自己所创造的灵动多姿的写作训练形式时,我们同样需要备课,同样需要写教案,让精致的设计带给学生们实实在在的内容丰富的指导。
如笔者的一次“小练笔”作文指导。《展开想象,生动描述》写作指导
展开想象,生动描述,是写作能力训练的要点之一。
这种手法可以用于文言诗歌的教学。充满画面之美的诗句,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想象,能够让学生的脑海中酝酿出或朦胧或清晰或平面或立体的画面。它也可以用于故事类作品的教学;作品之中的空白,留给了学生尽情想象的空间。
想象,然后用文字进行描述,用笔墨勾勒出摇曳生姿的画面,用文句叙说出生动的故事。这些,都是能力训练。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画面描述。教学创意:多角度点拨
活动方式:想象画面,描述画面。
教师点拨:展开想象,描述文言诗歌的画面,会让你神思飞越,浮想连翩。现在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想象来读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我们可从许多方面来“展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画面。
如从直觉的角度想象,阳光照耀,粉红色的荷花在碧绿的莲叶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娇艳。
可以从嗅觉的角度想象,从触觉的角度想象,从景物层次的角度想象,从景物烘托的角度想象,从远观的角度想象,从特写镜头的角度想象,从身处其中的角度想象,等等。
还可以从“动景”的角度去想象,从“静景”的角度去想象,从“太阳升起”的角度去想象,从“夕阳西下”的角度去想象,从“俯视”的角度去想象,从“仰视”的角度去想象„„
同学们写作,课堂交流中可能出现如下内容: 辽阔的西湖上,莲叶无边,延伸到远方,与天相接。
朝阳照耀,粉红色的荷花在碧绿的莲叶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娇艳。莲叶的清香沁人心脾,荷花的幽香令人陶醉。
触一触莲叶,莲叶给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感觉;摸一摸荷花,荷花瓣就像小姑娘的手那样的柔嫩。
莲叶立于水面,像一片碧绿的海洋,荷花有的在莲叶边绽放,有的高高挺立,它们相互映衬,错落有致。
几片碧绿的莲叶高低错落,簇拥着一枝嫩嫩的尖尖的就要开放的花蕾。莲叶与荷花上面,不时有白色水鸟飞过。层层的莲叶中间,绽放着水草的小小白花。青蛙卧在水面的莲叶上,享受着花影下的清静。
人们在湖边走过,欣赏着莲与荷的美妙组合,幽香清香阵阵袭来,使人感到清凉舒坦。夏日里,阳光下,划着轻舟在莲叶与荷花的海洋里缓行,莲叶摇曳多姿,荷花清新淡雅,微风送来清香,让人心旷神怡。教师的对话穿插其中,优化学生的发言,深化学生的见解。
如笔者的又一次“小练笔”作文指导。《文学性小练笔》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文学性小练笔
二、教学对象
初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
三、预习要求
1.请同学们各自找到写“花开了”的语言片断。
2.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将“雪”、“下雪”铺展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日常的小练笔,如日记、诗歌、杂感、札记等,都是很好的练笔方式。身边发生了一件新鲜事,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考试成绩不好,赛跑得了冠军,老师的批评,妈妈的啰唆,乃至下雨了,刮风了,凡是你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以记下来;有话即长,无话则短,关键是要有随时记录的意识。
一位当代作家,上学期间每天都记下自己的观察、感受、对事物的见解,常常只是一些片断、点滴,比如: 蜻蜓在人的脸前飞来飞去,要下雨了。
在蒙蒙的细雨里,人的轮廓都变得模糊了,只剩下混混沌沌的一团,路灯像一个圆圆的黄绒球,悬在半空。
他是个羞怯的少年,总是低下通红的脸,却抬起发亮的眼睛,看着他的对话者。„„
这位作家日后的成功,显然和这些大有关系。勤于记录不仅能练笔,也能为作文提供细致生动的素材,更重要的是还能锻炼记录者观察捕捉、思考感受的能力。
2.展示PPT,一句话:春天,花开了。例文——一段写春天花开的描写文。
教师点示:文学性小练笔就是将常见的、细小的、简单的用一句话可以概说的事情铺展成一篇优美的文段。3.展示PPT,一句话:春天,花开了。
例文——①一段写春天花开的描写文,②一段写春天花开的抒情文,③一段写春天花开的寓言,④一段写春天花开的诗歌,⑤一段写春天花开的哲理文„„
教师点示:文学性小练笔表达的角度丰富多姿,启示我们,要进行独创性的表达。
教师讲析文学性小练笔的思维方向、思考角度:(1)对眼前的自然景物进行多角度描写。
(2)对人物的形、貌、言、行„„进行细节性的描画。(3)将一个静止的物品变成一个会说话的“人”。(4)将一次细微的心理活动铺展成一个细腻生动的过程。(5)将一个短短的“事件”编写成一个故事。(6)将一个简单的道理铺展成一篇小小的寓言。(7)由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感悟出一点人生的哲理。(8)将一份情感演绎成一首充满感情的诗歌。„„
再强调:文学性小练笔就是将常见的、细小的、简单的事情铺展成一篇优美的文段。
讲析文学性小练笔的写作要求:
新、短、美——需要我们进行独创性的表达。文学性小练笔的写作方法——铺展。如:
(1)恰当运用限制性、修饰性的生动准确的语言。(2)大胆地运用拟人、比喻、呼告、排比、设问等手法。(3)写出上下,写出远近,写出动静,写出声光色味。(4)铺设背景,安排场景,设想情境,设计情节。
(5)进行联想,进行想象,进行抒情,进行深化、进行升华。(6)精心选择与运用文句、文段的文体模式与结构模式。4.再展示PPT,一句话:春天,花开了。
再展示例文——一篇写春天花开的散文——诗人泰戈尔的《花的学校》。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它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它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它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壁角的。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萧萧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里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你可知道,妈妈,它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你没有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它们是对谁扬起手臂来:它们也有它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讨论或点示:作者是怎样把“春天的花开了”这个意思写成一首优美的诗的呢?技法有:(1)设置背景(2)安排场境(3)想象情节(4)描写形象(5)表达感受
5.请同学们结合教师讲析的方法将“雪”、“下雪”铺展成一篇短文。6.同学们写作,交流。教师评点,小结。
四、关注作文评点语的魅力
作文指导与作文评改,远远比阅读教学困难,语文教师的教学素质,重点表现在作文指导的素质上。
作文教学的环节与手法多种多样。在作文评改方法运用上,我们要非常注意学生习作评点语的写作,它是师生之间的一道桥梁。学生习作的评点语写作,需要教师“胸中有丘壑”。
一般而言,“丘壑”指的是老师要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叙事散文、杂文的文体表达技巧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对各种不同
的段落形式,要有一眼洞穿的水平;对各种修辞手法、句式要有很好的语感。只有这样,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才能有力量,才能有文学性,才能有指导性。否则写出来的可能就是空话、套话、敷衍的话、应付的话。
学生习作的评点语写作,需要教师“笔下重技法”。
作文评改的重要要求,是要多从表达技法的角度肯定学生的作文。作文是讲究技巧的事,评改就要重视学生的表达技巧,不仅要重视,还要给学生点出来。下面是笔者的若干作文评语。
《美,在我们中间》简评
文中表现出如下方面的写作技巧:
1.环境设置的技巧。作者将故事放在“雨境”中进行,“雨”是人物活动的场景,由“我”在“雨”中的困难表现出周围人们的心灵之美。2.画面组合的技巧。作者注意到“美,在我们中间”的“我们”两个字,所以组合了校外和校内两个方面的材料,有力地扣住了文题。3.抑扬技巧。文中第三段是抑、第五段是扬,一抑一扬,既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也更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美。
如果说要使这篇文章显得更美,还可以在剪裁技巧上下一点工夫。
《我懂得了父爱》简评
1.文中有一些妙笔:
作者的笔下,没有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父亲对儿子一句话也没有;但文中有粗、细两种行动描写。细的,是三年前开学的前一天,父亲为
“我”送行的情景;粗的,是对父亲三年中的关爱的概述。这些安排周密的事例,使父亲的形象显得格外美好。2.文中有一些妙语:
比如“三年前”与父亲告别时,“我骤然发现父亲那被朝阳拉长的佝偻的身影,分明是一种象征,一种父爱的象征”;又比如三年来,我感受到“父亲用他那双皱裂的手塞给我一把钱时,好像是将自己成吨的汗水连着一颗纯朴的爱心,伴着日月星辰一起塞给了我”,这些都是真实的心灵感受。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确实是“懂得”了父爱。
《良师》简评
此文的美点不少。
你看,标题多美。三个小标题,形成一个反复式排比句,带有抒情的意味,又清晰醒目地标示出文章的层次。
你看,文面多美。三个段落,用差不多的字数,组成篇幅大致相等的板块,给人一种匀称之感、清爽之感。
你看,情感多美,三个段落,每段都是先咏物,再抒怀,“我把„„视为良师”反复出现,既显现结构,又点题扣题。
更重要的是,你看,角度多美。在大家都以人为良师的时候,作者却别出心裁地以物为良师。这样的新意,怎能不迅速跃入老师的眼帘?
《雨夜,我一个人在家》简评
“雨夜,我一个人在家”是一个很虚的题目,乍一看,真还不知道如
何下手。
此文的作者很聪明,巧妙地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构思方法,而且将化虚为实的角度确定得十分美妙。
一般来说,可能都是写“雨夜,我一个人在家”做什么,而此文的作者却另辟蹊径,写的是“我”在想什么。
这个“想什么”的角度也十分精妙——那一盏火苗跳动的小油灯,将作者引向对昔日生活的回忆。
于是小小油灯就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爸爸的爱啊!于是小小油灯就有了一定的表达意义,那就是“我”懂得了什么是爱,“我”走向了成熟。
《读书真让我着迷》简评
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作者布局谋篇上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开头一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一个镜头,它表现的是,“我时常迷在书中”。
第二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二个镜头,它表现的是,“我的这种‘迷’,是由来已久的”。
第四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三个镜头,这表现的是,“读书真让我着迷呀!”
现在我们明白了,这里所谓的“蒙太奇”手法,是说像电影一样,为了表现主题思想,把很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篇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文章。
《读书乐》简评
“读书乐”,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题目!看到这样的题目,一时真的感到难以下笔。但本文的作者能够把大题化小。其方法在于: 开头点出叙事的中心;
第二段用美句抒情,以表现自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
第三段运用一个例子,从知识熏陶的角度写读书给“我”带来的乐处; 第四段又运用一个例子,从思想修养的角度,再写读书给“我”带来的乐处;
第五段呼应第二段,再次抒情、点题; 第三、四两段是实写,第二、五两段是虚写。
看来,为了表现读书乐,就得大题化小,选用不同角度的实例进行叙写;为了文章的生动感人,就得进行一定的虚写,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家中喜事》简评
文中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场面,这就是“吃饭”。
妈妈是从厨房里出来的,爸爸是手提二锅头走进屋里的,哥哥回来后,大家都围坐在饭桌旁,吃饭时,大家都各说各的收获„„
“我”买体育彩票中了奖,爸爸被评为“高工”,奶奶康复了,哥哥的国画被评为一等奖,这一切一切的好消息都与“吃饭”的场面有关。自然,全家人都喜气洋洋,“喝个痛痛快快”。
原来,作者运用了“辐集”的构思技巧,把不同方面的“喜事”集中在一起,造成一种喜庆的色彩和欢乐的气氛。这“家中喜事”,是够热闹的。
这是小作者的大手笔。
《读〈动脑的结果〉有感》简评
读后感是一种材料作文,是一种引申性作文。“引申”有五种类型: 1.通过“感”,陈说一些认识; 2.通过“感”,证明一个观点; 3.通过“感”发表一种评议; 4.通过“感”,表达一种情感; 5.通过“感”,批驳一类现象。
很明显,这篇文章是——通过“感”,陈述一些认识。认识之一,是说在学习中“我们要懂得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认识之二,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开动脑筋”。认识之三,是说在国家建设上“需要我们善于动脑”。全文呈总分总式结构,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管住自己》简评
本文的作者,力求把自己的这篇文章写得有深度。他采取了三个措施。
一是开头不忙着引述文题中的材料,而是引用了一句名言。这句名言
能够有力地支撑文题,能够顺利地引出下文,表现出作者的“策划”比别人“精”一些。
二是在引述了李红同学的材料之后不忙着“议”,而是在议之前插进了第三段的“析”。这一段“析”写得真好,表现出作者的“见解”比别人“深”一些。
三是在引用例证之后不忙着“联”,而是扎实精确地进行了议论。第四段中的议论也写得好,表现出作者的“观点”比别人“高”一些。用“重技巧点拨”的方法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说,其魅力表现在对习作中表达技巧的归纳与小结,这是对学生的赞许,也是对学生作文技巧的再次指导。
这是比较困难而又美好的事,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魅力化入作文评点语中,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滋润学生的心田。
第二篇:余映潮(定稿)
余映潮-人物简介
余映潮
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余映潮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著述丰富,已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300余篇,出版了《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讲语文》等七本专著。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总结出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字诀。精彩的课堂教学受到各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欢迎。
本文来源于 语文资源网()
[1]
余映潮-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
1.定位准确。
映潮所进行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是着眼于服务广大基层教师的。他说过:“多年来,我所面对的、所接触的,是大面积的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教法设计不能解决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温饱’,所以我更注重研究大众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力图找到一些具有共性的、一般的语文教师都能接受的教学经验,力图为提高大面积的语文教学水平做一些教学艺术的普及工作。”他还说过:“我认为,让艺术的教学设计走进千万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是语文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一个基本境界。这个境界的实现,主要靠语文教师自己的努力和语文教学科研的导向。”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像他这样服务方向明确的研究工作,还真不多。2.提炼精细。
近年来,映潮不仅对数百节课进行了研究与评析,而且还对所提炼出来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教学实践,所以,他的研究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他提出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诵读、品析、运用、积累”的四要素,他总结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目标明确、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
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评点精美、积累丰富”的32字口诀,他推介的“一词经纬式、一线串珠式、选点突破式、多角反复式、板块并列式、美文助读式、读写结合式、一次多篇式”等八种教学设计思路,他提出的教材处理“简化、优化、美化”的三种基本手法,他主张的“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等等。总体风格是线条简单、明晰生动,是大众化的带有一定艺术性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能够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运用。3.积淀丰厚。
与其他名师相比,映潮同志精美生动的课堂教学被人们发现得较晚,也没有多少媒体对其进行有力度的宣传,这恰恰给映潮以充分的思考与时间,让他能够锲而不舍地有条有理地进行自己的探索,因而理论的丰富、资料的积累与教学经验的积淀都非常厚实。除了前面所介绍的种种教学设计的理念,他这种厚实的积淀还表现在:他连续12年带领弟子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共作了近150场关于课程、教材、教法与教学设计的报告,在他的九百余篇各类教学论文中,有近二百篇是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他还有大量的教学设计方案,仅2000年以来,就有《故乡》、《马说》、《回忆我的母亲》、《曹刿论战》、《满井游记》等几十篇的创新教学设计发表。4.勇于创新。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与推进上,映潮同志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创新者。首先,他有明确的课型创新意识,有在进入新时期之后深入探索的自觉性。他提出了“课型创新”的新理念并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教读课、品读课、辨读课、说读课、演读课、联读课等新课型的探究。其次,他创造了“板块式教学思路”,他的学术报告《板块式阅读教学设计的六种思路》在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受到欢迎。在这样一种教学创意下,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灵活多姿,组合丰富,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时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板块式思路,可以使教学结构更加清晰,使教学程式更加有序,使教学内容更加优化,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创新,是很有力的挑战。再次,他多角度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中活动,在他的课堂上,语言积累活动、有表情诵读活动、分层评说活动、反复品读活动、智能练习活动、课文集美活动、读写结合活动、妙点揣摩活动、探求感悟活动、思绪放飞活动等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都能有机地得到安排,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余映潮-科研成果
从事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专题研究、教学论文写作研究、试题研究、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研究5个方面研究20余年,培养了一大批课堂教学能手、写作能手、试题研究专家、文学社团优秀辅导教师。勤奋地展示着自己高超的论文写作艺术,著述丰富。到目前为止,已发表大小各类教学文章1200余篇,出版《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中考作文技法》、《怎样学语文》、《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共5本专著。
余映潮-主持课题
“板块式教学思路”
“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 1.教学过程中的“板块”显现得比较鲜明。2.每个教学“板块”各自合理地占有一定的时间。3.每个教学“板块”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一个教学问题。
4.各个教学“板块”之间大致上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5.“板块”的“任务”表现在两个方面。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目的,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内容。
6.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如果用“板块式思路”来安排教学,一般由三至六个“板块”进行结构;超过六个“板块”则会显得力不从心,匆匆带过。
另外,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板块式思路”还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课堂教学清晰的教学层次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浅入深地、由易到难地、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第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此类教学设计,不管是三步、四层,还是五块、六点,都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
余映潮-教育名言
强化课型创新,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诗化教学语言,美化教学手段。
第三篇:余映潮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语文教师钻研教材,应运用如下一些方法,力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考查以求准,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对比以求博,类联以求趣,系统以求全,探幽以求奇,创新以求异。
蒙田的短文《热爱生命》不是很好教学,但笔者在课文中整理出一个精美的“哲言”板块,将它与教学设计联系起来,课堂教学就有了一个学生互赠“哲言”的活动——①热爱生命。②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③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④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⑤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⑥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⑦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好”“为什么美”的问题。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品读”是一种“铺展”的艺术,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再表达的艺术。
品读,由于含有一个“品”字而变得深刻而又优美,它要求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发现。这“独特的发现”正是具备功力和思维灵活的表现。实施课堂教学之前如果能有“品读”这一步,教师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
品读是应该分层次进行的。首先是“析读”,再就是“研读”,再就是“鉴赏。
如对《木兰诗》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个诗句的品赏:
①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②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
③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④“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
⑤“不闻”与“闻”对照鲜明,深刻表现了木兰忠贞报国的精神。⑥两次“不闻”表现了木兰从军的坚定,两次“闻”表现了木兰所经受的历练。
⑦两个诗句,写出了木兰离开家乡,走上征途——远征,再远征。⑧两个诗句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渲染出悲壮的气氛。
巧读——对课文进行多角度的巧妙创造。
如对课文《卓越的科学家竺可帧》中的内容,可进行如下方面的创造式的“再表达”。
①写一句人物素描:
•竺可桢,孜孜不倦地在气象研究的领域里跋涉的卓越科学家。②写竺可帧墓志铭:
•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究分手。③写竺可帧纪念词:
•细心地观察,翔实地记录,深入地研究,科学地著述,情系物候研究,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气象科学。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地放出光彩。
④找出课文中能作竺可桢“照片”简介的句子:
•这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在野外细心地观察物候。
•竺可桢和他的随身四宝。
•1964年2月6日下午1点半钟,竺可桢应邀来到中南海毛主席的住处,向毛主席汇报了自己研究的经过和结果。
•1973年5月27日下午5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会见美国科学家代表团,竺可桢也参加了。
•70多岁的竺可桢,从我国古代大量的史书、方志以及古人的日记、游记、诗词中寻觅古代气候的线索,写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部著作。
•1974年2月6日,是竺可桢临终的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用颤动的手执笔,在床上写下这天的天气情况。
⑤整理议论文的论据:
•23年如一日,到北海公园观察物候。(持之以恒,才能成功)•钢笔式的温度表磨坏了多少外衣口袋的盖面。(滴水能穿石,铁作能磨针)
•70多岁还到野外考察;临终前一天,还作气候记录。(执著的追求是成功的保证)
•83岁高龄,取得科学上的新的成就。(科学探索无止境)•不是亲自观察所得,他还注明“局报”二字。(尊重事实,科学严谨)
与其说这是“巧读”,还不如说这是一份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案,巧读就是这样与教学设计、与教学艺术紧密相连!
巧读——对课文的特点巧作概括。
如我们可以对很多课文的写法进行“一句话概括”。①《白杨礼赞》——主题句反复。②《核舟记》——写左必写右。③《狼》——写人必写狼。④《口技》——写正面必写侧面。⑤《醉翁亭记》——镜头剪辑构思法。⑥《春》——画面展现构思法。⑦《听潮》——乐章承接构思法。⑧《驿路梨花》——场景变换构思法。⑨《我的叔叔于勒》——悬念层叠构思法。⑩《爱莲说》——音美,形美,意美。⑾《死海不死》——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
⑿《捕蛇者说》一一60年的存与亡,逼租时的安与危,平居时的忧与乐。
这种“巧读”有时真有“一语中的”的妙处,然而得来却要下很大的功夫。
所以,如果再让我们说一说“巧读”的话,那就是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方设法将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提炼出来,还要想方设法将提炼出来的这些内容用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习得。
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中学到丰富的语言内容,这就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
《语文教学与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
助读:做课文赏析笔记
做课文教例笔记
做课文资料目录卡片(从部分刊物中精选)
春的教学案例 设计一:(于漪)
①理解课文层次:盼春—绘春—颂春。②读析“盼春”部分中作者的心情。③读析“春草图”四个句子的描写内容。
④“春花图”五个描写句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⑤作者借助哪些事物把春风的特点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来。⑥“春雨图”中的正面、侧面描写。⑦写春天里的人,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点。⑧“颂春”部分歌颂了春天的哪几个特点。设计二:(王曼筠)
①学生自读课文。归纳课文提纲。②表情朗读。
③讨论: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④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最难写)⑤重点分析“春风”段:
a.特有的性格;b.特有的气味;c.特有的音响;d.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⑥借鉴此法,集体口头创作小作文《春风》。设计三:(王松泉)
①读析第一自然段:春回大地——(这是写时)②读析二至六段:春色明丽——(这是写景)春草:特征、范围、情态(教师详讲)春雨:本身特征、雨景特征(教师详讲)春花:多、美、甜、闹、广(学生分析练习)春风:情态、气味、声音(学生分析练习)③读析第七自然段:春早人勤——(这是写人)④读析第八至十段:春意催人——(这是写意)设计四:(王聚元)①诵读,理清结构。领会感情。
②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a.掉换词语。如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b.增删词语。如将“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c.改变语序。如将“野花遍地是”句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
d.改用平实说法。如将“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③诵读。领会文中语言文字的精妙。[评析]以上四例设计,大多出自名家笔下。
从对教材的处理角度看,设计一与设计二相近,都是抓“五幅图”的讲析。设计三从写时、写景、写人、写意的角度讲析课文。设计四则专从语言分析方面着手。
从教法设计来看,设计一是语文讲析课中的“工笔描绘法”,析得精,讲得细,品得深。设计二线条较粗,使用了“选点突破法”,重在讲析一个精段。设计三的线条也比较细腻,使用了“讲析法”和“点拨法”。设计四则设置一条教学线索来带动教学内容,主要用了“比较法”。
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注意突出了朗诵、背诵。
从教师作用看,设计一突出精美的讲析,设计二突出课堂调控与组织,设计三突出讲读示范,设计四则突出练习设计与引导。
从学生的活动看,设计一重在听、品、感受;设计二重在品、想、说;设计三重在听、品、析;设计四重在比、品、练。
诵读穿插于其中。
美文《春》,引出了多少精美实用的教学设计!(摘自武汉出版社《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
除此以外,还有“课文背景资料”“课文释疑资料”“课文评析资料”“课文练习资料”等等,都应该做些笔记。严格地说,优秀的教师都应该像这样积累助读资料,对每一篇课文,都应该建立课文资料的目录索引卡片。
请看,这样的课文助读资料该有多大的威力。人家的聪明、人家的殚精竭虑,都在为你理解课文出力,都在为你的教学设计出谋划策,都在为你撰写教学论文提供借鉴。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但类似于“课文资料目录卡片”这样的资料,是做一次便可以永远重复使用的,这正如一句歌词所说:“你走进我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
教材处理的艺术
教材处理是语文教师的基础功力。一般来讲,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有这样一些基本素养:第一,能根据教材的篇章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二,能根据教材的文体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三,能根据教材的内容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四,能根据教材在全册或单元中的“地位”,确定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这一点,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作了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新的课程标准(试验本)在这方面又升华了一步,直接对教材编写提出了要求;“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本章将从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角度例说如下教材处理的艺术:
一、整体处理;
二、长文短教;
三、难文浅教;
四、短文细教;
五、浅文趣教;
六、美文美教;
七、一课多篇;
八、提炼组合。
如《羚羊木雕》的语言学用课——千姿百态表示“说”: 教学步骤一:朗读课文。教学步骤二: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有的。如: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时省略表示“说”的字词。如: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3.对话中有时用其他的“说”。如: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的修饰。如: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我要把裤子换过来。她却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
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如: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爸爸不是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如:
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教学步骤四:浓缩课文内容,进行怎样把“说”写好的深入理解式的练习——根据下面的对话,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教学步骤五:运用所说的“千姿百态表示‘说”’的知识,就下面的“场景”进行说话片段练习:
下午放学了,我很晚才回家,妈妈在村口等着我„„
这种教学是艺术的,然而又是朴实的,从深处看,这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师教给学生的,固然是一种知识,一种语言表达的模式,但同时也是一把钥匙,教师所开启的不仅仅只是“千姿百态表示‘说’”这把锁,他还会让学生想到千姿百态表示“喜”,千姿百态表示“怒”,千姿百态表示“哀”,千姿百态表示“乐”„„
心,刚刚放下一半。那口憋在胸腔里许久的叹息,未及发出,便兀自燃烧成一股热浪。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外烘内烤成一枚圆鼓鼓的面包,喷涌而出的汗珠,就是这面团蒸发的水汽。偶有一丝轻风擦过,必是裹挟着沸腾,让你冲动得沉默,沉默得疯狂,疯狂得无聊,无聊得死不瞑目。一天又一天,太阳不肯回家去,而你在阳光下渺小,在汗水中绝望,在绝望中超脱。——《夏天也是好天气》
对短课文的教材处理,应该在“细”字上下功夫。这个“细”字指的是:
怎样教得细一点,怎样教得深一点,怎样教得多一点,怎样教得实一点,教学层次怎样精细一点,教学的角度怎样丰美一点。由此,我们可见探索短文细教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它让我们关注如何充分有效地高质量地利用课文,让我们研究如何合理而科学地利用教学45分钟,让我们注重教师多角度品味课文的能力,让我们设想如何巧妙地安排课堂教学的层次,让我们考虑如何尽可能地创造出学生活动充分的学习局面,让我们探究如何形成细腻优美的课堂教学结构„„所以,一般来说,在短文细教上进行过艰苦探求的人,在教学效果上一定比较好,在教学设计的艺术上一定是高人一筹的。
这是《秋魂》的教学片断。(1)先请同学们朗读下面的片断:
①如果你种下的是莠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片杂草;如果你种下的是秕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把糟糠;如果你什么也不种,秋天收获的则是一片空白。
②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定是蜜糖。
对美文的教材处理,手法丰富,角度细腻,在精心思考之中,时时都会有美丽的光辉闪现。如:
1.美教,就是从朗读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篇不可多得的朗读材料,让学生在朗读之中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体会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体会到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
2.美教,就是从积累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个小小的语言文字的聚宝盆,让学生在美的欣赏、美的陶醉之中阅读课文,背诵课文。
3.美教,就是从语言的角度处理课文,带领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徜徉,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进行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育。
4.美教,就是从模式学用的角度处理,将课文视为表达形式优美、表达技巧娴熟、表达模式精细的写作范式,让学生进行品味,进行欣赏,进行学用。
5.美教,就是从发现的角度处理课文,用审美的眼光去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表达方式运用、表现手法应用、谋篇布局技巧等等内容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要列举”,进行“妙点揣摩”。
6.美教,就是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涵丰富的思维训练材料,借此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堂创造活动。
7.美教,就是从阅读技能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容丰满、表达精湛的阅读训练材料,让学生习得阅读理解、分析鉴赏的技能技巧。
8.美教,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处理课文,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赏读之中,领略文中的美好情韵,发展美好情感,培养健美心态,完善健全人格。
上面所列各种角度有着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操作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单项进行,也可以综合进行。但不论怎么处理,不论怎么设计,在一课之中或一节课之中,课堂上不可能始终洋溢着“美”——美教,应是一两个占有时间较长的、学生活动比较丰富的、内容与手法都比较美的“教学板块”。
《七根火柴》
第一个教学板块——学读课文,理解内容。(18分钟)1.导入
2.学生各自圈读字词
霎时
栗子
寒颤
粘粘
吝惜
一瘸一拐
倚着
挪动
脸颊
腭下
呆滞
翕动积攒
腋窝
小心翼翼
偎依
贮满
蓦地
擎着
3.老师点出需要认读的10个词语
挪动
脸颊
腭下
呆滞
翕动
积攒
腋窝
偎依
贮满
蓦地
4.反复落实
5.朗读课文——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朗读要求:
(1)茫茫的草地,恶劣的气候,可怕的黑夜,无路的征途,难耐的饥饿——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阴冷的环境里。我们朗读课文,就要注意叙述中低沉的语调,这就叫做:朗读,要把握基调。
同学们读“草地的天气就是这样奇怪„„半个晚上”这一部分。(2)一声低微的“同志”,让我们看到无名战士。濒临死亡的他出现了,他是在雨中淋着的,是倚着树杈半躺着的。奄奄一息的他,与其说是熬过了风、雨、雷交加袭击的夜晚,不如说是为了要把这七根火柴献给战友们才坚韧地活下来的。我们朗读课文,就要读清楚对无名战士的外形的描写,这就叫做:朗读,要读清层次。
同学们读“卢进勇蹒跚„„同志——”这一部分。
(3)无名战士的声音,他的语言,表现了他处境的艰难,生命的垂危,但同时又表现了他的眷念,表现了他的情感。他数火柴的声音虽然微小,却让人感到无比深沉;牺牲前的反复嘱托,真可谓语重心长,最后一句话虽是断断续续,没有说完,但极其深刻地表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我们此时的读,就要读出人物此情此境下的言行,要注意的是:朗读,要控制语速。
同学们朗读“那同志„„在火旁„„”这一部分。
(4)无名战士终于把生的希望留给了部队,留给了战友,他的形象成了一支路标,成了一座丰碑。此时的读,就要做到:朗读,要渗透情感。
同学们朗读“就在这一瞬间„„方向„„”这一部分。6.进行学法指导:阅读小小说,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同学们说出来的内容可能有:
一个中国红军战士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的动人的故事。一个发生在茫茫草原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风雨侵袭饥寒交迫的行军途中的故事。一个七根火柴的故事。一个用最后的生命之火保存火种的故事。一个最需要火柴的人不用火柴的故事。一个是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故事。一个关于牺牲的故事。一个通过卢进勇的眼睛写出来的故事。一个与草地化为一体的牺牲者的故事。一个表现我们的军队能够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的故事。一个表现我们的军队能够战无不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悲壮的在读者心中引起极大的情感震撼的故事。一个用生命保护生命的故事。„„ 第二个教学板块——速读课文,分析人物(10分钟)
1.同学们表情朗读课文中写无名战士献火柴到牺牲的这一部分。2.请同学们用“无名战士是一个„„的人”这个句子说一句话。3.教师示范,同学们发言。其内容可能有:
他是一个无名战士。是一个用生命保护了火柴的无名战士。是一个牺牲时好似一尊塑像的人。是一个牺牲时手指着长征部队前进方向的人。是一位红军战士。是一个牺牲在草地上的无名战士。是一个变成了一座“路标”的人。是一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无私无畏关心他人的人。是一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我军能够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的人。
第三个教学板块——选读课文,揣摩妙点。(15分钟)1.同学们速读课文。
2.教师:预习时要求同学们“从任何角度,用一句话说一说对课文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或“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3.教师举例示范。4.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
妙在阴冷自然环境的描写。妙在那凄风冷雨的一夜是不知如何度过的。妙在竟然是奄奄一息的无名战士先发现了卢进勇。妙在无名战士的出现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妙在透过卢进勇的眼睛写出无名战士“依着树杈半躺在那里”的形貌。妙在对无名战士脸色的描写非常细腻。妙在对无名战士说话时“嘴唇翕动”和“挤出了几个字”的描写。妙在“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的生动而有深意的描写。妙在无名战士话语中省略号的运用。妙在通过卢进勇的感受写出了无名战士的牺牲。妙在“路标”这个比喻的运用。妙在故事突出了一个微小却非常感人的场面和一个动人心魄的瞬间。妙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妙在对卢进勇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为表现无名战士服务的。妙在一个“火”字贯穿全文。妙在开头的暗示。妙在结尾的烘托„„
老师指出,最为重要的是:
①妙在饥寒交迫这个严酷环境的设置。②妙在“火”字贯穿全文。
③妙在一个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之火为大家保护了火种。④妙在在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表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⑤妙在一个无名战士的“路标”意义。
于是,美美地读,美美地说,美美地品,就成为这一节课“美教”的支点。
课型设计的艺术
《故乡》
教学板块之一: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
2.请同学们准备就课文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理解课文内容或者理解课文片断的内容,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如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活动、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结构层次、修辞手法、段落大意、表达目的、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理解,力求自己有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3.同学们发言,进行合作的学习。
如对“这来的便是闰土”这一段,同学们说:
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个描写段,它给我们一种苍凉之感。从人物看,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英气已经荡然无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中年闰土的画像。
从描写顺序看,由远而近,依次描写身材、脸色、眼睛、头上、身上、手,符合观察习惯,先远望身材,再注视脸面,而后打量全身。
从情感表达看,记忆中的闺土变成了这般模样,“我”的心里是多么难过,沉重的语气表达出深深的悲哀与同情。
从表达目的看,这段肖像描写,着重写变化,反映当时农民的苦难。
„„
教学板块之二:揣摩妙点。1.教师点拨:“妙点揣摩”,是品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从老师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可以备课,可以写文章;从同学们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够锻炼并增强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进行“妙点揣摩”,同学们可运用“多侧面发现”的方法,可从词语运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以及同学们可以发现的其他方面体会课文中写得好的地方、写得精妙的地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品味课文。
2.同学们读课文,圈点勾画,准备自己的发言,教师组织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
3.教师进行妙点揣摩示范。
4.同学们进行课堂发言,教师与同学们的对话穿插其中。如对“我这时很兴奋——我也说不出话”这几段的妙点揣摩,师生在讨论中这样说:
妙在“阿!闰土哥,——你来了?„„”这句话中用了5种标点,充分表现出“我”见到久别之友的欣喜、激动之情以及因闰土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异与悲凉。
妙在“想要连珠一般涌出”用得好,它表现“我”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中,与一声“老爷”形成很大的反差。
妙在“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表现出闺土的神情和心态。他为重逢而欢喜,又为彼此的差异、自身的不幸而感到凄凉。
妙在“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的细腻描画,它写出了闰土在称呼上的迟疑,表现了他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妙在“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的“终于”用得好,表现他心里有一个选择的过程,而最后终于压抑了自己的情感。
妙在一声“老爷!„„”隔绝了所有的嘘寒问暖,隔绝了所有的往事谈论,以后便没有了闰土的“问”,而只有他的“沉默”,只有他的“答”,于是所有的文字都用来表现闰土的苦。
„„
教学板块之三:评说人物。1.同学们再读课文。
2.教师组织同学们准备评议中年闰土。
教师点拨:所谓评说人物,就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进行评议,通过这种概括与评议来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意义。同学们在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评说时,要注意综合全文内容,运用“多层次表达”的方法,由浅入深地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多层次”“由浅入深”,是说先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的角度来评说,再从人物经历、命运的角度来评说,再从小说塑造人物目的的角度来评说。也就是要先从人物的形态外貌说起,说到他(她)的身份、生活、性格、命运及其代表意义。
3.教师进行人物评说示范。
教师再点拨:同学们可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出你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说这个句子时,可用平实性的语言,也可用文艺性的语言。4.同学们评说的主要内容有:
中年闰土:是一个身材增加了一倍的人,是一个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的人,是一个脸上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的人,是一个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的人,是一个头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的人,是一个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的人,是一个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一样的人,是一个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的人,是一个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伸石像一般的人,是一个拿起烟管来默默吸烟的人„„
中年闰土:是“我”少年时代的朋友,是一个中年时与我产生隔膜的人,是一个满脸愁苦、麻木迟钝、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的人,是一个饥寒交迫、在磨难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的中年农民,是一个外形穷苦、心情愁苦、语言悲苦、精神困苦、生活劳苦的人,是一个像一尊“木偶”的人,是一个行将被旧中国吞噬的饱经忧患的中年农民。
教师归纳:
中年闰土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忠厚老实的贫苦农民形象,是旧社会千万个“闰土”的代表,是旧中国农民日趋贫困的一个缩影,是一个从农民的角度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痛苦生活的形象,是一个反映出旧中国农民不仅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且在精神上也套上了沉重的枷锁的形象,是一个表现了农民的悲剧根源在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人„„
教学板块之四:回扣课文主题,课文学习小结。1.提问:作品写了闰土的巨大变化,写了他的痛苦和麻木,作者想通过这告诉人们什么?
2.诵读文中最后一部分。
3.教师小结之一——作者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4.教师小结之二——小说阅读三步法: 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 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 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
所以.自读课型的设计,有效的“活动”是放在第一位的。在自读课学习活动的设汁与策划时,可根据教学要求有选择地考虑如下角度的学习活动:
快速阅读活动,精细阅读活动,略读浏览活动,概括提炼活动,诗文背读活动,句段品析活动,美点寻踪活动,语言积累活动,内容复述活动,忆读联系活动,表情朗读活动,角色演读活动,专题讨论活动,自读笔记活动,资料整理活动,创编写作活动,质疑求解活动,交流感受活动,迁移扩展活动,小结规律活动,资料助读活动,争议辩驳活动,比较辨析活动,智能练习活动,讲解说明活动,制作演示活动,独立欣赏活动,趣味竞赛活动,智力游戏活动,听读赏析活动,联想想象活动,评说鉴赏活动,创意设计活动,师生对话活动,学法实践活动,技法实践活动,情感体验活动,探讨发现活动„„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
所以,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就成了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在这一章中,主要介绍如下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板块式思路;线索式思路;选点式思路;反复式思路;穿插式思路;迁移式思路;整体式思路。
“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设计“线索式思路”的基本要领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很明显,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就是教学设计所要抓住、所要突现的“线索”。它一方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另一方面又能牵动课堂阅读活动生动有序地进行。
所谓“选点突破”,就是教学设计中的“选点式思路”,就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涵处等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对课文特点、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深透理解。换言之,所谓“选点突破”,就是对课文进行“点式处理”,积聚一两个闪亮的阅读品析的“点”,进行有的放矢的突破或者说对课文内容进行专项的响鼓重棰式的敲打。这种“专项”,可以是课文的一个精段或者一个精彩的部分,可以是课文某种内容的集合,可以是课文语言表达最为突出的特点,也可以是课文文体特色最浓郁的地方„„
“反复式思路”也叫“整体反复式思路”“多角度反复思路”。这是一种多向式、多角度的教学思路。这种思路的特点是,着眼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深入地学习、品读课文。
上面所谓“整体”,就是将一篇课文或课文的核心内容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板块”来处理,在每一次的阅读品析之中都是以“全文”或“整个部分”的面貌出现;所谓“反复”,就是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地多次地组织阅读品析教学。“反复式思路的设计对象主要是一些精美的短诗、短文及课文中的重点片断,强调于反复的阅读品析之中传达出课文的丰富内蕴。
这种用“穿插”手法设计的教学思路,就是“穿插式思路”。“穿插式思路”也叫“穿插引入式思路”,这种思路的特点是,或在课始、课末阶段插入、加进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内容;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学习内容及活动片断。所谓“引入”,就是配合教学内容有机地“牵引”进一些知识内容。总的来讲,一并称为“穿插引入”。
“迁移式思路”也称“迁移创造”式思路。它表现出阅读教学中从读到写、说、听、编、演或变读为写、说、听、编、演的教学设计艺术。这种艺术设计的特点是,从课文出发,淡化提问设计,不将提问作为阅读、讲析课文的抓手;注重“问题”的设置,将“解决问题”作为学生进行历练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迁移创造”式教学设计也往往是一种“无提问式”的学生活动充分的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整体式思路”,就是从整体而不是从肢解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思路。它着眼于在教学中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悟课文,整体理解课文,整体研读课文,整体赏析课文;着眼于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死记硬背、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能非常有效地达到“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的教学要求。因此具有很大的教改意义。
我们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整体式思路”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想方设法在课文某个方面的阅读教学中牵动对全篇文章的理解。
本章介绍了七种教学设计思路,其实教学实践中远远不止这些,所以,我们应该深入探索,追求那些有“原创性”的发现。我们应注意到,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都表现出对过多的分析和操作性技术性训练的淡化,要求我们“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训练”,课标还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们对教学思路的研究,既是对“教学程序”这种教学策略的研究,也是对“教学手法”这种教学策略的研究。当这种研究与实践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我们的教学就会在“有序、灵活、丰富”方面向前跨进一大步,就会闪现出斑斓可人的色彩。
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
教学细节的设计与研究,可涵盖很多很多的内容。如:一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何规划,一节课怎样起始,一节课怎样收束,教学之中如何过渡,朗读教学如何具体地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语言学习活动如何生动地有序地一步一步展开,提问设计如何做到既有铺垫又突出主要内容,媒体手段如何有效有序地发挥其辅助功能,在某个教学片段中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与策略等等。本章研究的是“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它包括:
一、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
二、提问设计的艺术;
三、语言教学的艺术;
四、课中活动的设计艺术;
五、教学手段的运用与创新。
现代文阅读练习的设计
以我们必须对阅读题的训练点或者说考点进行科学的提炼,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胸中有数,头脑清晰,有的放矢,知道应该怎么设计练习,知道该从哪些角度去设计练习。
这种提炼应从已有的大量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练习题中立体地、多维地、有层次地进行。
第一,从基本的、通用的、管全局的角度提炼阅读训练点。这些通用的训练点是:1.辨识表达方式;2.理清文章思路;3.概括文章要点;4.解说有关内容;5.品味关键字词;6.品析重要句段;7.探究文章难点;8.自由欣赏美点;9.进行迁移想象;10.表达阅读感受。
也可以将它们表述为如下10个方面的能力:
1.文体辨读能力;2.整体把握能力;3.思路分析能力;4.提炼概括能力;5.词语品味能力;6.句子品析能力;7.文段品读能力;8.手法理解能力;9.自由赏析能力;10.迁移创新能力。
第二,从文体阅读的角度,提炼每种文体特有的阅读训练点。以说明文为例——其常见的训练点主要有:
1.抓住、找出全文的中心句;2.看出或分析全文的结构特点;3.抓住、把握文段的中心句、关键句;4.熟练地给不同结构的段落划分层次;5.快速地判断文中的说明方法;6.简洁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7.对文段的内容、对事物的特点能够进行准确的概括;8.根据文章内容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诠释。
其高层次考点的训练点有:
1.能对陌生的科技内容进行阐释;2.能对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再表达”;3.能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解说;4.阅读图形,辨识表格,解说表格,或者根据文章某些内容设计表格;5.能对文章的某种表达技巧、某种表达特点进行品味,或者要求对文中的语言进行品味;6.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或以学生的生活积淀为背景答题。
又如中考记叙文阅读的“考点透视”——在整体上:
明确记叙的中心,理解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分析记叙的详略,理清记叙的线索,概括全文内容或概括事件内容或概括人物思想品质,评析人物性格,划分文章层次或指出文章结构模式,领会全文主旨,感受人物形象,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局部或细节上:
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并品析重要文段,品味人物语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词句的含义进行感受与品味,品味语词、句子、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辨析文中疑难之处,分析表达技巧或者手法,对文章艺术特色进行自由赏析,叙述自己的感受等等。
在更小的细节上: 如:1.对词语、句子的品析。包括词语的选用;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浅表含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2.对段的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把握。包括找出关键句或中心句,明确段的中心意思;揣摩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文章内容与文中人物对话等等。
第三,从某个考点的角度,提炼这个考点所内含的阅读训练点。如中考现代文阅读“品析型考点”的“内涵”:
品析型考点所考查的是品味与分析的能力,这是中考阅读题包容众多、覆盖宽泛且层次较高的考点。它所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词语品析;2.句子品味;3.段落理解;4.全文探究。常见的出题角度,从词语的角度看主要有: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准确运用、词语的表达顺序、词语的归位、词语的深层含义、词语的表达效果等等。从句子的角度看主要有:理解句子的大意,理解句子的比喻义、委婉义,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理解句子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和表现对象,理解句子的顺序并将句子归位,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等等。从段落的角度看主要有:把握文段的中心内容,分析文段的表达方式与结构顺序,指出文段的表达作用,品味文段的情感抒发,以及用选择题要求对段的各方面的内容如语言特点、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进行综合的理解,等等。从全文的角度看主要有:品析文章标题的含义,文章的思想内容与结构顺序,文章的表现手法,某些段落的相同或相近的写法,文章的情感体现,文章某个方面的特点等等。
文言文阅读练习的设计艺术
文言文的书面练习主要包含基础知识、诗词赏析、阅读三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是阅读。除诗词赏析外,文言文中几乎所有的练习都可以在“阅读”中解决,如:1.实词的理解;2.虚词的理解;3.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了解;4.佳词美句的积累;5.特殊语言现象的理解;6.句读及朗读;7.句意理解与翻译;8.词、句表达作用、表达效果的分析;9.段落的分析及段意的理解;10.精段的文学赏析;11.段、篇写作方法的理解;12.文章的主旨意趣、人物形象的分析等等。
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讲,需要贯彻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理念:
1.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要突出全新的教学与学习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要表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从突出教改特色上讲,需要渗透如下十个方面的理念:
1.要讲求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2.要注意简化教学头绪,强凋内容综合。3.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
4.应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应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
5.要注重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训练,注重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6.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7.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8.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9.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尝试进行“跨学科教学”。10.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案设计,其直接结果就是使我们的教案能够“立意高远”。
教学方案的立意,要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更重要的,是研究为什么要“这样教”。课标理念就是我们决定“这样教”的“依据”。在这样有力的“依据”指导下,教案设计就能表现出教案的理性色彩,将教案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就能表现出面貌一新的教学特色。
基本要求之二:要在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下进行教案设计。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就是要进行深思熟虑,要对教案设计进行多方位的立体的思考,要从优质高效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备课。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指的是从“设计”本身表现出来的思考深度。理性思考深刻的课,其课型是创新的,其教学思路是严密而又灵巧的,其教学内容经过有角度的选取、提炼且用得恰到好处,其教学活动经过精心的安排已比较充分地表现出各自的表达作用,其教学细节优美得当已经过认真的琢磨,甚至连教师的课堂语言也经过筛选。
因此可以说,一节阅读课的优劣高下之分,首先决定于设计者的有质量的理性思考。比较优秀的课从其教学理念上看,能成功地组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来看,其教学层次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自然;从其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表现出一种或彼此承接、或起承转合、或拾级而上、或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从其活动的细节来看,则表现出一种圆润、自然、细腻和富有文气之美。
概括地说,如果某篇课文或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表达出如下方面的特点:
1、课型新颖,2、思路明晰,3、层次细腻,4、手法生动,5、活动充分,6、积累丰富;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学设计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理性思考的特征。
这就是笔者提炼出来的教学艺术设计的“24字口诀”。在这24个字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这8个字。课堂的民主和谐与优质高效,教师的设计艺术与教材研读,教学的生动活泼与扎实训练,学生的有效活动与知识落实,都在这看似平常而实难做到的8个字之中了。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思考角度:
l、不同教学思路的“一课多案”。
2、不同教材处理的“一课多案”。
3、不同 活动方式的“一课多案”。
4、不同教学手段的“一课多案”。
5、不同执行对象的“一课多案”。
第四篇:余映潮
余映潮:我的2012年的暑期生活(强烈推荐爱
教育的人一读)
我的2012年的暑期生活
(一)我的暑期,比一般的老师来得早,从6月初就开始了;这是因为我没有教学任务的原因。我的暑期,差不多与一线的教师同时结束;老师们开始上班的时候,我也就准备开始自己的讲学工作了。
每年的暑期我都比较安静,6月份到9月初,基本上不外出,婉拒一些活动邀请,安心地待在家中,读教材,写文章,备课,准备讲稿。
每天都起得早,每天都睡得晚。
做这些事需要时间,需要耐性,需要精细,需要每天都做,需要慢速地进行。2011年的暑期,在家狂写90天,准备了一系列的新课,写了20几篇文章,整理了两本书稿,《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和《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已经于2012年正式出版。
2012年的暑期好像复杂了一些,有了一些不可不去的活动,如国培,如人教社的活动,如语文出版社的活动。
但仍然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自己,同样也有约80天的时间呆在家中。每天都有工作,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提电脑。一天的时日就要结束,最后一件事是电脑关机。隔一段时间去看我的老爸,也装模作样地把电脑带上。
余映潮 忙碌的日子里每天的生活各有不同,但良好的工作习惯永远不会改变:每天做一点,韧性就是激情。
2012年的暑期,在家中的时候,同样做出了很多的事: 1.写出了10个地方的秋季培训书面计划。2.为明年刊物上的专栏撰写了大约30篇长短文章。3.用做读书笔记的方式研读了中小学课文50篇。4.备出了五个新课。5.写了两个全新的讲座稿。
6.整理出了一本近15万字的书稿《语文教师的智慧》(出版社取名《致语文教师》)。这是空前的“量”。在非常难受的酷热里。成天的写作其实是一种折磨。
笔下流淌出来的好像都是文字,其实是一分一秒消逝的时间。不敢去计算一下每天的消耗。
(二)我一口气写了10篇解读新课标的短文。
决不像有的人在那儿讲什么新旧课标的对比,讲什么修订课标的经过。写出来的,全部是对一线教师有用的实实在在的内容。如:
新课标中的提醒、告诫与要求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多年来,中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异,不少奇形怪状的形式与模式让人们趋之若骛,如:
将“小组”与“合作”等同,称之为“小组合作”,有的学校里学生永远相对而坐,教学中的大量时间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出现,“小组”取代了“班级”。不少地方的“导学案”中大量浅层次的作业耗费了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然后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此“导学案”进行低层次的反复。
滥用教学评价手段,每个教学环节甚至每个小组“展示”及每个学生发言之后都要暂停教学由教师给学生打分。
硬性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毫无根据地规定教师在一节课上只能讲多少分钟。淡漠教师的指导作用与教导作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展示”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流,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没有个人的安静思考与独立的阅读。
不少的地方课堂教学浮躁,花样别出,连朗读之类的课堂活动也要学生不断地起立、坐下;每个四人小组都配有“白板”,机械的教学手段取代了灵动多姿的课堂交流活动。
概括起来,这些流弊无非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1. 学生课内的阅读活动以整齐的小组活动的形式出现。2. 学生的课外时间被繁琐的低层次的作业所占领。3. 教师的指导作用被淡化与削弱,课堂教学质量低劣。
对此,2011年版新课标明显地表现出了一定的忧虑并明确地提出了一些需要语文教学 界关注的要求:
1.对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2.用“防止”一词强调要突出学生个人的阅读与思考:
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3.强调对学生整体进行的实实在在的课堂训练: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4.指出在思想情感教育方面要少让学生说空话、说套话。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5.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分析的“度”: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6.对作业与作文的改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上述所有文字中,有一句话最一语中的,最让人深思:
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像这样的短文,无论写作的速度有多快,基本上都需要一天的时间。10篇短文,就耗去了我差不多10天的时间。
(三)我用“精细品析”的方法研读了约50篇课文,以小学的课文为绝大多数。像这样的研读,一篇短小的课文也需要两个小时以上:
三上 25 矛和盾的结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余映潮评点:
全文两部分:叙议结合。
第一段,开始假设情景,简明,生动,有叙事感,画面感。第二段,描述假设的情景,引出一个关键词:想法。
第三四段,具体写“想法”,深化这种想法,以顺利引出“坦克的发明”。这一段,可以品动词。
第五段,写坦克。这一段为什么好?值得品析。
首句好。层次好。描述好。关键词是“大显神威”。概写加上细写。第六段,点题、说理。
这是一篇“设事说理”的文章。设,假设一个事例;说理,表现了两个方面的道理,一是坦克的原理,一是事物的道理。
教学设计中可以抓住“道理”一词来进行“以词带篇”的品读活动。
全文有两个关键句: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这个句子与文章的标题相呼应。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句子说理,点题。
这个课,能不能运用“四精”的方法进行教学:精选词汇,精学句式,精品段落,精讲知识。我想是可以的,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语文的课文阅读课,一定不能上成“课文解读”课。
(四)我用极为创新的方法写试题研究的短文。
这种写法的创新表现在难度:我不仅评说试题,我还顺势根据人家的选文再拟一些可能是更有质量的试题。
像这样的一篇短文,有时需要断断续续几天的时间,写一写,放一放,再写一写。
如:
2012年安徽省中考《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阅读题简明评点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乔叶
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知晓学习的人一种额外奖赏。
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1.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一句话概括。2.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 3.第二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第四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联系第五段内容看,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
余映潮评点:
这篇试题的选文多美啊。乔叶这篇《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值得各个年龄段的读者欣赏,当然也适合在考场上的少年们进行品析与思考。
选文之美在哪里?美在在思想内容,成长是一件需要每个人努力一辈子的事。美在文章章法,第三、四、五三个段各有角度地阐释了作者的成长观。美在语言表达,读起来给人以生动流畅、一气呵成之感。美在手法运用,文章的开头部分,运用了一种“反差”的表达技巧;第4段,则是“以喻为论”,把道理说得浅显而又深入;文章结尾段,从“我”的角度抒情,既呼应第6段,又自然地收束了全文。
根据这篇选文设计的五个考题,也各有自己的“表达作用”。
第1题是文意把握题,考查对文章形式的观察能力和各段关键句的提炼组合能力;这个题,不仅是很好的检测题,也提醒我们关注阅读复习中的细节与角度。第2题,实际上是考查对作者写文章的表达目的的分析;这个题,难在回答时的表述,少的考生可能能够意会,而难以用概括的语言表述,这实际上对教师的复习工作也是一种提醒。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的认识能力;这个题表现出阅读试题中普遍出现的一种设题角度,也提醒我们这是复习备考中必须覆盖的内容之一。第4题着眼于“手法”,考查学生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与阐释水平。第5题出得巧妙,既是语言理解题,又是内容概括题。
这样的美文,还可以让我们继续设计美题: 1.用简洁的话语阐释:成长是这样的一回事。2.分析文章第一段的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3.自由赏析第4段,分析它的4个以上的美点。
4.提取、组合第5段中的两个句子,以浓缩第5段的内容。„„
(五)2012年底,我给《语文教学通讯》(B刊)写作了10年的一个专栏就要收笔了。10年来,我就“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给“名师讲坛”专栏一共写了80篇文章,自成一个系列。2013年,我将给《语文教学通讯》再写一个新的专栏。专门谈语文教师如何进行自我训练,计划同样写10年,共100篇文章。
2012年,我还给《中学语文教学》开设了一个专栏,名曰“微型讲座”,谈的都是教学艺术方面的小话题。
2013年,这个专栏还要继续下去。
于是,暑假里写出了《语文教学通讯》明年要用的全部文章,写出了《中学语文教学》明年上半年要用的文章。它们一共18篇。
有些内容写得是很精彩的:
珍视提升教学素养的自我训练,能够让我们在漫长的工作岁月里上下求索。坚持的力量让丑小鸭有华丽的转身,但一定先要有理想的高度。
优质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做一名智慧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每一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的追求,应该是每一位优秀青年教师的追求。
这种追求的价值在于让自己拥有智慧,富有实力,有益于工作,有益于学生。其中: 耐力是一种智慧。
它能表现一个人对人生与事业之路坚持跋涉的发展观。
要成为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有坚持力。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从小处做起,坚持学习、工作、创造;万难不屈,发展自己。这就是“智慧”。
„„
难文浅教,是教师教材处理方面必须习练的一门重要技巧。思考得多了,尝试得多了,实践得多了,必定有深刻的领悟。下面都是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
进行大量铺垫。如《香菱学诗》的教学,需要运用多则材料,把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关系介绍清楚,为顺利地进行教学进行扎实的铺垫。
变换品析方向。如七年级《再别康桥》的教学,不从爱情诗的角度而从校园诗的角度 去进行教学,就能大大降低难度。
巧设活动方式。如在小学里教学《七律长征》,就不能像在初中里教学《长征》那样引导学生去进行有难度的品析。设计一个“透过诗句我想象到„„”的话题,可以让学生们有很多的话说。
预设一个角度。如《锦瑟》的教学,很难有教学的入口,无法“切进”课文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假设《锦瑟》是一首爱情诗”,于是学生就有了品读鉴赏的抓手。
„„
(六)2012年暑期,与往年一样,还收集了2012年全国各地所有的高考语文试题,将它们发给了全国各地100位左右的教研员和教师朋友。
还收集了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110套。
今年的中考试题的收集工作,与往年相比,分外困难。甚至可以从试题收集过程之中感受到社会生活风气与工作风气的变化。很多的试题都是不能进行编辑的扫描版,不少的试题隐匿了答案,怎么搜寻也不见。
但我仍然坚持着收集了下来。许多年来,这也是一种工作习惯。
我年年收集的高考、中考试题,都没有独享过,我将它们发给了许多人。我一个人消耗了时间,其它人就不用消耗了。每年,都有人迫不及待地询问我:收集工作完成了吧? 每年,都有感谢的话语发给了我:
余老师好!
余老师最辛苦、最无私!
凡是尝试过收集的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十分困难。骗人者有之,扫描者有之,需注册登录者就更普遍了。余老师是真的辛苦!
很长的暑假接近尾声,痛恨自己的懒惰。
愿余老师强壮、快乐!
先生:
辛苦了!人心不古先生古,世风浑浊师独清。先生的辛勤、严谨与坚守令人敬佩!见贤思齐,向先生学习,跟先生走。诚谢先生!
谨致伏安。
余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发来的2012年中考题,解决了我们的需要,要不怎么说我们总是在您身下乘凉呢!谢谢,祝您夏日清爽。
余老师好!
每次收到您发来的中考、高考语文试题集锦都非常感动,您麻烦了自己,给大家提供了方便,真的谢谢您!
顺祝暑安!
余老师:
近好!
每年,你都要悉心收集中考试题,付出辛劳甚多,今年尤甚,向你表示敬意。再次表示深深的谢意。多保重身体。
非常感谢余先生!这是及时雨呀!
余老师:
你真的很厉害。
这可能是目前全国最全最可靠的2012中考题库了。„„
(七)我的非常艰苦的工作是写书。
华东师大出版社约我写一本《致语文教师》。
我在暑假中将它整合了出来,我给这本书的命名是《语文教师的智慧》。它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成长絮语 耐力是一种智慧 趁着年轻多做事 练好四项基本功
没有业余时间就没有优秀的成果 进入教学研究,永不言迟 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先做好一个方面的专题研究 不同深度的磨练产生不同高度的水平角度:创造与创新的着眼点 用自信迎接挑战 体验成长的乐趣 因为工作,所以幸福 研究名师,发展自己 不离学术,不离实践 自己训练自己 人多的地方没有积雪 随时把思想所得变成文字 一定要有指标要求 教学资料与文献意识 成长规划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 教学智慧 教学理念的创新 教材研读的创新 教学创意的创新 教学思路的创新 教材处理的创新 教学手法的创新 提问设计的创新 课中活动的创新 语言教学的创新 教学细节的创新 朗读教学的创新 教学方案的创新 第三章 治学方法 课文研读法 自建仓库法 精品收藏法 案例分析法 多向运思法 横向联系法 纵深探究法 发现命名法
写这本书的时候,正是武汉的酷暑。下面是8月1日的工作日记: 一整天的时间,开始写《致语文教师》的第二章。
整个上午都不能动笔,一直在策划体例。下午开始写作,到晚上、到深夜,写出了两节计10000字左右的初稿。
写得眼睛逐渐朦胧起来。
今天白天天气非常炎热。楚天都市报讯:昨日午后武汉市区最高温度飙升至37.5℃。今年江城7月下旬11天持续高温35℃以上,这是继1966年同期出现后46年来的首次,11天中高温达36℃以上的高温达10天,昨日突破37℃,达到酷暑标准。
(八)2012年的暑假之中,我参加了两次重要的讲学活动。
一次是语文出版社于8月4日在湘西自治州举办的教材培训活动。可谓山路弯弯,漫长遥远。来去的路上,乘坐火车就花去了我的大约26个小时。
艰苦的历程,表现于下面的记载:
路很难走;提前10天订票,都没有买到软卧票,只购到一张硬卧。2日晚上10点多的火车。
火车上我似睡似醒地过了一个通宵,抱着我的手提电脑过了一夜。
3日上午9点10分,车到怀化,准时准点;然后转乘10点08分的K534次从怀化到吉首。中午12点到达吉首。
„„
在这次活动上,我讲了一节示范课《如何写一篇游记》。居然得到大家的赞赏。2012年8月10日的《语言文字报》(第615期)在头版上以大幅标题与大幅照片进行了介绍:
看似平常却奇崛——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示范课掠影
本报上期头条报道了我社举办全国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的消息。特级教师余映潮在研讨会上以语文版教材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为内容,现场展示了示范课《如何写一篇游记》,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不少读者来电询问课堂详情。现选登余老师在示范课上的部分精彩镜头,以飨读者。
选登的五幅照片占去了头版的一大半位置。其中有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听课的照片,身后是许多教师的听课时专注神态的背景,这幅照片名为《代表听课入神》。
„„
一次是人教社于8月18日在九江温泉镇举办的“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活动。6月份,人教社给我发来邀请函:
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会议通知 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直接关系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为帮助广大一线教师准确了解中学文学作品教学的要求,把握教材中文学作品选编的特点,更深入地解读文本,体会文本魅力,提高文学作品教学质量,兹定于2012年8月18日在江西九江召开“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会议将邀请10—15位著名作家(大部分为课文作者)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
8月初,人教社请我讲曹文轩的《孤独之旅》,说曹文轩将听课评课。准备这个课的过程非常艰苦,我一共设计了五种教学思路。
8月18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九江市星子县龙湾温泉宾馆锦绣厅进行。
上午8点半,开幕式。
到会的作家有:梁衡、曹文轩,舒婷,赵丽宏,王宏甲、叶廷芳等,还有巢宗祺先生,还有人教社的罗社长、王本华等。
不少省市的教研员到会。参加会议的约400人,大大突破了会议预计的人数。开幕式后,无数的教师涌向会场前面,摄影,签字,场面壮观、热烈。„„ 中午1点35,星子县的30位新九年级学生到场。两点过5分,我的《孤独之旅》开讲。
曹文轩坐在第一排首席的位子上听课,坐他旁边的是人教社王本华。尽管学生的情况不是很好,但我的课推进顺利。
这个课大约上了52分钟。这是我的第164个新课,是2012年我讲的第82节课。然后王君教学梁衡先生的《夏感》,梁衡先生坐在我旁边,专心听课。王君课完之后,我开始《孤独之旅》的说课,曹文轩评课。
曹文轩的评课非常精彩,连续讲了20分钟。他对《孤独之旅》的教学大加赞赏。他说: 我刚才跟余老师握了一下手,因为我特别感激他对《孤独之旅》的解读。那么,他刚才在解读过程中,我一边听,一边暗暗得意我居然写了这么好的一个东西。早一天看到他讲,我就早一天高看我一眼,可惜有一点迟了。
我特别佩服他掌握场面的能力,因为大家都知道那些学生并不是他的学生,是临时抽来的学生。萍水相逢,之前也没有任何的交流,也没有什么照应,那么他很快就把那些孩子完全控制在他手里。他让我想到了一个指挥一个乐队,这个乐队从来没有和他配合过,他就凭他的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快就把这个乐队变成他自己的乐队。整个从头到尾,我认为演奏得非常好。虽然他手里并没有拿指挥棒,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黑管、长笛、钢琴应拍开始,让我领略到了中小学语文的教师之美。这是我的第二个感受。
另外,感谢余老师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对这篇课文周边资料的掌握。他知道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为什么他能够把后面的课文讲得那么透彻,那么的准确,他一定在之前广泛地了解了我的作品,同时了解了我的文学思想。这一点是非常非常清楚的。另外,我刚才跟余老师说,你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台上表现出来的那种风范,儒雅、淡定,那种不慌不忙的、非常好的节奏的把握,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非常的赞赏。我想,如果孩子们能有这样的一个语文老师,真是他们一生的幸福。
我特别感谢余老师在解读《孤独之旅》时候,用了那么多的篇幅去讲自然和杜小康的关系。这是一个把我的课文彻底看穿了的人,彻底读懂了的人。
„„
对于这次活动,有报道进行了这样的评价:
教师在作家面前执教他的作品,作家从作家的角度评点作品的解读与课堂教学,这个活动的创意,让第一天的活动高潮迭起,让与会老师眼界大开。下午的活动,因为余老师的《孤独之旅》与曹文轩对教学的评点而让所有的参会者激动。大家说,这种精彩的“华山论剑”,几十年才遇到一次。回望两天的活动,有三大热点:才华横溢潇洒健谈的曹文轩、朦胧迷人的舒婷、细致通透的余映潮。
„„
2012年,我有近90天的“暑假”,我读了许多书,写了许多文,做了许多事。2012年,在我近90天的“暑假”中,我没有完整地休息过半天以
第五篇:余映潮
如何引导学生将美文读美
余映潮老师说过:“从教学过程来看,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学生读好课文是一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感情到位,文章理解自然就顺水推舟。在《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余映潮老师将“语文教师阅读教材的艺术”放在了开头,首先强调教材阅读的重要性,又分别从理读、类读、品读、扩读、巧读和助读一系列阅读方法展示教师如何进行细腻、深入、有见解的教材阅读,从而设计出质量较高的教学方案。同时对于学生来说,充分体会文章情感便是其学好本文的基础。
引导学生读好文章,则必须在教师自己研读课文、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实行。正是于老师对于课本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分析,才得以在课堂上成功地指导学生多加精彩、生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美文。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当中,经典美文几乎都缺少不了“美读”这一重要环节。本文将选取《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中几篇经典美文的部分课堂实录,以此来展现和挖掘余映潮老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引导学生将美文读美。在朗读课文这一板块,余映潮老师总是“费尽心思”,让学生反复朗读某一句子或段落,并在旁边提示与指点,直到达到其理想目的为止。
一、由浅入深,步步为营 1.《散步》课堂实录(部分):
师:读得好。我们现在再来回味一下,要说这篇文章的朗读,我们要注意这样一些朗读的感觉:速度感,——读《散步》这样一篇文章是我们不能赶的,不能太快。快速地读“我们在田野里散步”意味全无。情节感——就是我们刚才读的波澜这一部分,要读出它的情境。重音感——就是我们刚才体味到的。意味感——这样的文章,或者说写景、写事、写人抒情的文章,它的结尾往往是含有深刻的意味的,往往读它们的最后一段,就要特别地把握好。
指导学生阅读《散步》的过程中,余映潮老师一层层地为学生搭建阶梯,分别从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和意味感四个方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牵引着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使学生阅读情感达到高潮,从而完美地结束阅读版块教学。
2.映潮说课——美读
请看《口技》“朗读课”的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次读:读得流畅响亮——人人出生,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主要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示范,学生学读。这里的字正腔圆主要用于表现文中的气氛,为全文的朗读定下一个基调。
第三次读:读地层次分明——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段,同时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读:读得有情有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体味文中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第五次读:读地有急有缓——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余映潮老师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分明,覆盖周全,活力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控制手法的运用,充分体现“美读”的特点。
二、字词入手,强调语气 《散步》课堂实录》(部分)
师:恩,很好。她进入了一种情境,用全部的感受在读文章,你的几个重音处理地比较好。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注意“我们在阳光下”中“阳光”两个字要带有一种意味:走向美好。“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两个“蹲”字,要稍微重一点。还有,第三个同学在“但”字那里停顿了一下,非常好!“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个“很”字要拖一点。“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意味就出来了。
余老师先让同学们多次朗读多次品味最后这一最富含情意的自然段,让学生自己摸索应该以怎样的语气来阅读。最后再综合以上学生阅读的有点,并且加上他对重点字词及情感的提示,指导学生最后一次朗读。特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层层深入,情愈浓烈。
三、整体分析,情感提示
1.《紫藤萝瀑布》课堂实录(部分):
师:标好了吧,标好了,我们再读。这一次读的方法不同,老师呢,做一个主持人,引导你们读。现在我们进行课文的重点阅读,老师先读一句做示范,然后你们再齐读。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出现在我的面前的,是这样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一树紫藤萝。请同学们以赞叹的语调朗读课文第二段。(同学们朗读)
师:这里的藤萝花是繁密的,生机的,活泼的,他们那么快乐,那么充满活力,那么富有美感。请同学们用喜爱的语调,朗读课文第六段。(同学们朗读第六段)
师:是啊,这美丽的花象征生命之可爱,它缓解了我心中的悲痛,让我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让我对生命有了美的感悟。请大家用颇为感叹的语调,朗读课文第十段。
(同学们朗读)
于老师充分利用《紫藤萝瀑布》中作者的情感变化,通过对每段内容及情感的理解分析感悟,分别提示应该用“赞叹”、“喜爱”、“感叹”的语调进行朗读,以情感熏陶和意境品味为中介,使学生阅读达到既快又好的效果。
2.<鹤群翔空》课堂实录(部分)
师:读的快了一点,重音读得还不够。继续往下看,可能是由于山太高了吧,鹤群在那里转弯了,改变了飞行的方向,它们这时候飞行的景观石多么的壮丽呀!请读第八、九段······(生齐读第八、九段)
师:但是,生活的平静被打破了,一只苍鹰“飕”地一下以极快的速度插到鹤群之中,一场鹤与鹰的激战在长空展开。下面读13、14、15、16段。注意要读出速度,表现战斗的激烈。好,开始读。(生齐读13~16自然段)
师:鹰逃走了,留下了一只伤鹤,那后面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读21、22、23三段。在这要读出情感,你就像那只大鹤来救死扶伤的朋友,好,开始读。(生齐读21~23段)
像这样的阅读,可以说是对语文教材的深层次阅读。有了这样阅读课文,便使学生在学习文章是有一种居高临下、运筹帷幄的清醒感觉,在阅读过程中就已经对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了如指掌。
余映潮老师课堂板块分明、层层推进、高潮不断,很好体现了“学生活动充分,语言积累丰富的”设计理念。他的阅读版块更是课堂的一大精彩之处。余老师曾在讲座中一再强调说:“语文课堂上少些华丽的包装和热闹的形式,要从对文本的研读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才正是语文课堂需要的!回归语言文字才是语文课堂的的本质。”由此又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看似随意的言行但所蕴含的美,是余老师精心锤炼达到炉火纯青后的“自然”,全面而恰当地道出语文课堂的真谛。
纯阳中学校
王穆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