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有关《莱丘铭》的文章报道

时间:2019-05-13 04:4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两篇有关《莱丘铭》的文章报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两篇有关《莱丘铭》的文章报道》。

第一篇:两篇有关《莱丘铭》的文章报道

两篇有关《莱丘铭》的文章报道

(照片为电视录象画面)

锡山过氏发现4000多年前岣嵝文 2007年09月16日13:47 无锡日报

本报讯

日前,锡山过氏续修十二巡宗谱时,有重大新发现:查阅明洪武甲子年(1384年)首巡锡山过氏宗谱时,发现一篇夏代168字古文《莱丘铭》(又称东莱山铭)。经北京古文专家译出,《莱丘铭》其成文具名日期为“夏帝乙亥岁冬东曜日,孤孩悻、岿呼嚎祈祷刺血书铭”。

据《史记夏本纪第二》载:4100多年前,夏禹封本族人灌为过君,在今山东莱州建过国。后被叛逆寒浞篡权追杀,过、戈两君在东莱山自尽。40多年后,过悻和戈岿协助夏王朝第六代君主少康灭寒浞复国。于是在公元前2003年,悻和岿带族人在山东莱州东莱山筑祖坟、建二侯祠、造刺血亭、暴寒亭,在东莱山莱丘“中明坛”之西沟壁岩石上,契(刻)《莱丘铭》。全国著名文史学家马孝正教授考证讲:“莱丘铭古文铭记的过国兴衰与史书相吻合。”由此可见,《莱丘铭》成书在夏代“少康中兴”的历史事件时期,距今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专家考证,《莱丘铭》的文体与湖南衡山岣嵝峰上夏禹亲书《治水碑》相同,专家称为岣嵝文。《莱丘铭》岣嵝文比《治水碑》晚80余年,比殷商(公元前1400多年)的甲骨文早600多年。岣嵝文新发现,对中国文字起源研究有重大价值。

中国第一祠堂——二侯祠考记

尹洪林

莱州城东大基山(古称东莱山)道士谷的南端,有一座过、戈二侯祠。这座祠初建于夏代帝相—少康年间(约前20世纪末—前十九世纪初),夏、商和西周初期,此处不断有祭祀活动,祠貌一直保持完好。秦始皇三十五年暨宋朝绍兴初年有过两次重修。二○○三年,莱州市东北隅村根据旧有资料的记载,在其遗址上重修了这座祠,并以旧制重修了过、戈二侯墓、刺血亭和暴寒亭等。

过、戈二侯祠为“中国第一祠堂”之说,并非作者独撰。二○○五年春,有台湾同姓会总干事过克厚先生一行人,来“古过国之都”的莱州寻访姓氏之源,过先生在“二侯祠”和“二侯墓”前,就曾指出“这是中国第一祠堂、中国第一古墓”,并谈出一些理论依据。二○○六年至今,《过氏文化》、《祠堂博览》等一些报刊也见此说,这就引起了我们的重视。

为考实以上“第一”的理论依据,本文作者同“烟台信息工程学校”、“烟台电视台”及“莱州电视台”几位研究本课题者,专程拜访了过克厚先生及一些过、戈氏族人。取得一些过、戈氏源流的资料后,又几次进京,请求著名的历史学家马孝正教授、季朝来教授、戈拱北教授和一些学术界老前辈帮助考证,历二年多的时间,终于将此说的理论考实。

一、《东莱山铭》中的一段悲壮故事

《东莱山铭》又名《莱丘铭》,原为过、戈二侯墓之左的摩崖石刻字,因年代久远,石崖崩塌。一九九九年,马孝正教授与戈拱北教授等人整理此资料,根据明朝洪武甲子年(1384)编印的《过、戈氏太古宗支谱》所载宋前的《莱丘铭》拓片和书中所刊“莱丘古墓图”及一些记载,考准过、戈二侯古墓及二侯祠位置。

《东莱山铭》中载有一个悲壮的故事,据查阅《中国上古史》及“地方志史”等已得以证实。其大意是: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夏帝大禹封本族人邰的长子灌为过国君,封其次子为戈国君。古人以国为姓,这是过、戈二姓的起源。

灌在今莱州城北三十里处建都立国。这是历史上胶东大地第一个封国。

夏王朝传到太康时,东夷族逐渐强盛,其中有穷氏首领后羿攻进夏都。后羿荒于治国,被家臣寒浞谋杀,寒浞夺取了夏政权,令其长子浇和次子分别攻打保卫帝相的过、戈二国。戈国先被攻破,引败军逃到过国。浇和合力攻破过国并纵兵屠城。灌和率领族人逃入离过国都城五十余里的东莱山中,二位君主怕被俘受辱,在山谷之南自杀了。

灌的儿子悻和的儿子岿,同族人埋葬了二位君主的尸体,筑一石屋,立灵牌祭拜(此为二侯祠基础)。为了避开寒浞的追杀,让大家各自改换姓氏,刺血记住寒浞屠城的暴行,藏好封国金券,各自逃生前,约好复国后再回来为二君主重修坟墓。

四十年后,帝相的遗腹子少康在悻和岿及夏朝众遗臣帮助下,消灭了寒浞的势力。少康复国后,悻和岿约了族人回到东莱山,他们重修了灌和的坟墓,重新建造“二侯祠”,立碑刻铭,还建了刺血亭和暴寒亭来记住这段历史。

专家们考证认为:公元前1400年前的殷商时期产生了甲骨文,前800年的周代出现了铸刻在铜器上的钟鼎文(金文);前200多年的秦代产生了石鼓文。《东莱山铭》是刻在石壁上的夏代文字,比甲骨文的产生早500多年,比钟鼎文的产生早1100多年,比石鼓文的产生早1700多年,其字体似缪篆,又似符篆,极似南岳衡山岣嵝峰上的《禹碑》文字。《禹碑》文属蝌蚪文。考《东莱山铭》比《禹碑》成文时间晚一百余年,观其字形应定为蝌蚪文。从此文记载及一些上古资料说明,二侯祠及二侯墓出于夏少康朝前之事无疑。

二、过、戈后裔大祭祖考记

据《莱丘铭》记载和史学家考证:灌的儿子悻收复过国后,与其堂弟岿和族人们重建了“二侯祠”,这里曾有过大型祭祀活动。二侯祠离过国都城不远,可想而知,做为一诸侯国的“宗祠”,有夏一朝是不会断了祭祀的。

历史进入商代,商的第二十二位君主武丁降过侯为伯爵(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至三十代君纣王为建沙丘城事,又恢复过侯的爵位。据《东莱野语》记载,过君的爵位变动间,二侯祠内都有祭祀活动。

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尚建齐国,降过侯为伯爵。周昭王十六年(约前1015年)过伯率军跟随昭王平定荆楚叛乱。今国家博物馆藏有青铜器“过伯簋”,簋底铭文曰“过伯从王伐反荆、俘金,用作宗室宝尊彝”。簋是周时盛黍稷的礼器,这是过伯用获取的青铜制作祭祖礼器的记载。

而1969年,在黄县(古过国都城之北,今莱州市之邻)出土了“启尊”和“启卣”两件青铜器,“启尊”铭文载:“莱夷族的首领启从昭王南征,为祖作器”这里的“启”是过国君主,此文足以说明,至周代第五代君王时,过国君主启仍然是很重视对宗祠的祭祀活动的。

周宣王初立(前827年)降过伯为子爵。周灵王五年(前567年)齐灵公攻占莱地,过国君被迁至地(今黄县东南),过氏世袭一千二百余年的爵位从此结束。东莱山过、戈二侯祠及过、戈祖墓在三百五十多年间虽少了些诸侯王的祭祀,但从《东莱野语》的记载看,住莱州本地和他乡的一些过、戈氏后裔们仍不乏到此祭祖者。

据《过、戈氏太古宗支谱》书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清明节,在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东南)令过歧提议下,由朝廷祠祀令戈平和大长秋(管理宫廷事务的官)柯及率领,过、戈氏后裔中的过、戈、柯、任等姓人来东莱山祭祖。当时分散在胶东,特别在莱州居住的过、戈氏后裔,也来东莱山祭祖,族人相见分外亲热,他们共同出资,重修了二侯祠庙和祖墓,重修了刺血亭、暴寒亭及墓前建筑,在墓左摩崖上刻了“过灌戈二侯遗烬”八个大字及“秦皇帝三十五年清明日,过戈氏后裔共镌共祭”十九个小字,还破天荒地修了一座昊天大帝庙(即后来的玉皇大帝庙)。

他们仔细数算一下,因为夏时躲避寒浞追杀以及种种原因,族人改换的姓氏已增至十六个(过、戈、柯全部;任大部;殷、姒、士、夏、相部分;龙、施、国、部分;倪、尼、刘一部分)于是,依旧制将改换的姓氏记于祖谱,并在刺血亭中刻铭立碑,以示宗氏之传。

古人崇敬神仙,过、戈族人皆知自己的始祖葬在东莱山,他们把自己的祖先奉为神,造出诸多黄帝游山与神聚会的事,以致秦始皇、汉武帝、汉宣帝也受到诱惑,来东莱山祭山拜神,这些事都被司马迁在《史记》中记下来,东莱山由此也被奉为“中国第五名山”。

宋绍兴初年,有淮南任伯雨携儿孙来东莱山寻根祭祖。在莱州族人帮助下,二侯祠及二侯墓、刺血亭、暴寒亭又得以重新修缮。

任伯雨祭祖事影响颇大,今二侯祠前立有任伯雨祭祖碑,明朝嘉靖年间莱州府同知李銮撰文记了此事。此文也刻碑立在祠前。

二○○三年,莱州市东北隅村投资重修了这处遗址,作为景点开放。四年来,有河南、河北、福建、浙江、安徽、江苏、台湾等地一些过、戈氏后裔来此寻根祭祖,二侯祠前的祭祖碑林也由此立起来。

综上所述,二侯祠自夏代建立之后,四千余年来,是未断过修缮和重建的,也一直延续有过、戈后裔在此的祭祀活动。据考证,在我国,一氏衍生十六姓氏(人称此处为“十六姓氏发祥地”)十六姓氏共祭一祖的事,实在是不多见的。

三、中国第一祠堂之辩证

据史学家们考证,殷商时期,中国的建祠庙祭祖活动才逐渐兴起。“祠堂”一词正式出现在汉代,《汉书》云:“赐茔杜东,将作穿腹土,起冢祠堂”。当时一些王公贵族大都在祖先墓旁建庙祠,而一般的庶人则在祖坟地或居住地或一家或一族建立祭祖祠堂。明代中叶以后,我国祠堂建筑得到迅猛发展,清末热点南移,今淮河及长江以南地区建祠祭祖之风依然很兴盛,全国祠堂之多,是数不胜数的。

为保证“中国第一祠堂”的说法正确,避免被行家和学者们鄙笑和误导读者,在马孝正教授提议下,写此文之前,我们发函或电话请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一些历史学家帮助考证,共收到全国各地关于宗祠、统宗祠、家祠(庙)等七十多份资料。从资料上看,各地祠庙的建造年代和所祀人物,宋及宋后的较多:如合肥包公祠、杭州西湖苏公祠、台湾郑成功祠等。商末至五代时期的也不少,如:山西介休介子推祠、湖南汩罗县屈子祠、陕西韩城太史祠等。商前的贤人祠庙虽然有几个,但都是后世人所建的,如:四川青城山黄帝祠,从其祠门楹联中“有四百兆儿孙飞腾世界”句分析,年代也不是久远的。

从收集的资料和史学家的考证看,周代第五位君主昭王之前,各地能保留下来或有遗址可查的祠堂,除莱州“二侯祠”外,无另发现。二侯祠建于夏初,所祀过、戈二位君主也生于夏初,是特殊的原因和特殊事件的造就,如今才使这座祠成了国内最早建筑的祠堂。

《中国丧葬礼仪》关于陵、墓、坟、丘、茔之“阶分说”称:帝王与烈士的葬丘为陵。如:黄帝陵、大禹陵、烈士陵园等;诸侯王、公、侯及达官贵人的葬丘为墓。如:齐王墓、毛纪墓等;平民百姓的葬丘为坟……在考古发现的历代诸侯王墓中,年代最久远的不过是周代的几座。商代诸侯王墓至今尚无发现。而大基山中的“过、戈二侯墓”是夏代早期的,比迄今发现最早的周代诸侯王墓还早一千多年。

“二侯祠”内供的“太古宗支谱”的年代自夏代至清,记四千余年全球华人十六姓氏之源头,是国内迄今发现年代最久远、可查寻衍生姓氏最多的宗支谱。此事不仅被历史学家考证清楚,业已被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等不少省、市的过、戈氏数以万计的后裔们认定。

关于夏代二侯祠的文字资料已发现不少,更有“过伯簋”、“启尊”、“启卣”等诸多文物今存在国家博物馆内,事实雄辩地证明:过、戈二侯墓是中国第一古墓,过、戈氏太古宗支谱是中国第一宗支谱,而称过、戈二侯祠为中国第一祠堂也绝对是名正言顺的。

第二篇:刘长铭校长文章之二(定稿)

北京四中:什么样的教师?

四中历史上名师如云,吸引许多学子慕名而来。1940年代,数学教师马文元、化学教师刘景昆、物理教师李直钧、张子锷享誉京城,并称为“四大金刚”。都说文人相轻,然而四中人却独具大气的胸襟,广纳贤才,兼容并包,“教员团结,无门户之见和衷共济”,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学术氛围。当时多数教师来自于北大、清华等名校,还有不少教师来自海外。即便是在由如此华丽的师资阵容所引领的四中校园里,我们感受到的依然是朴实勤奋的学风、严谨民主的教风和积极向上的校风。

一位四中老校友曾说“母校就是恩师的总称”。

一个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教师群体

1950年代,四中全面总结了刘景昆(化学)、张子锷(物理)两位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媒体开始系统报道这两位名师的教育思想和先进事迹。刘景昆先生提出的“三热爱(热爱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教学)”、张子锷先生提出的“上好每一堂课、教会每一个学生”的名言,成为对北京四中教师职业精神的高度概括。他们的教育思想的共同特点,就是要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知识系统在学生思想中主动构建。刘景昆先生曾说:“不怕学生有问题,就怕学生没问题,一没问题就停止了”;张子锷先生曾说,教师讲课要少而精,“少而精重点在于精。……读书要经过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由多到少的“少”和由厚到薄的“薄”就是少而精”。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在北京市和全国得到推广,对四中乃至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老”教育思想的总结和推广,在四中掀起了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热潮,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优良教风的形成。1962年,四中在总结广大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亦称为“北京四中十大教学原则”,即:循序渐进、举一反

三、深入浅出、直观形象、文以载道、温故知新、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这些原则概括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表明四中的教学思想更加成熟,教学特色更加鲜明,科学的课程管理体系初步建立。这些教育思想沿传至今,成为北京四中的宝贵财富。

一个引领学生精神的教师群体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4天后,一位四中毕业生带着几大包救灾物资从美国直接飞抵灾区,参加到救援队中,先后救出7名幸存者。他就是北京四中2004届毕业生李赛。一个多月后,李赛回到北京,在母校讲述了他不同寻常的经历。当记者采访他时,他谈到了他的老师,平静地说:“先生改变了我的人生,教我如何做人”。他所说的先生,就是北京四中68届毕业生、语文特级教师李家声。一种精神在两代校友身上传承。李家声老师是众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教师之一。一位学生曾经写道:

他是个平凡的中国人,平凡的中学语文教师,却得到了学生们不平凡的尊敬与爱戴。当他站在讲台上时,微蹙的眉间隐约透露出他的忧郁。他是深沉的,感染着他的每一个学生。上他的课是一种享受。真的,无论是听他吟诵千年绝句,或是看他刚劲飞舞的甲骨文,都是一种享受。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他尽着全力想改变一下这残酷无奈的现实,让活在这世界中的我们有一颗拳拳赤子之心。他喜欢屈原,闻一多,对于许多豪杰,我们本是不了解的,自从上了他的课,我会想主动去欣赏文言的音韵之美,会想主动去欣赏草木间的勃勃生气和顽强毅力。他可以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师。

毕业在即,再也无法听李先生的课了,想来便觉痛心,不知能否再遇到这样的先生了。但是,他所教给我的坚持、正直、淡泊,我会永生铭记,没齿不忘。

北京四中的教育理念概括为八个字:以人育人,共同发展。具体可以描述为以行为影响行为,以品德培养品德,以能力提高能力,以理想树立理想,以情操陶冶情操,以境界提升境界,以人格塑造人格。以人育人,共同发展实际上概述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说到底,就是精神、品德、能力和人格的遗传。我们不要认为只有老教师和文科教师才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其实年轻的理科教师同样能影响学生的精神成长。学生曾这样写一位年轻的物理教师:

从小常听到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真的以前从未感到。只是觉得绝大多数老师只是把教书当成一个工作,职业谋生方式而已。但是今天面对魏老师,我不禁从心底发出这句赞叹。他让我镌刻灵魂。他身上那种人性中最本真最纯美的品质,如善良、正直、公正、坚韧、奋斗熠熠生辉。另一位学生曾这样写一位物理老师:

在他身上,我深深地感到一种沉重的东西,那应该就是——民族责任感。为了他深爱的祖国,他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他无时无刻不再坚守自己的责任,无时无刻不在呼唤着那丧失已久的爱国热忱,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我们开始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生存的价值。通过他,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中国人这三个字所包含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第一次真正体会到执著与无我。他将国家、民族这些久违的概念重新建立在我们的头脑中,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的思想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既幼稚又成熟的我们开始思考对国家的责任。

“以人育人”,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是师生平等基础上情智互动的生命历程。“共同发展”则将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结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情感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当我们胸怀“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信条,并在“以人育人”的过程中获取“共同发展”的成就时,我们真正地享受到了付出“大气”和收获“大器”的快乐。一个教学技艺精湛的教师群体

物理教师张子锷先生对备课精益求精,他曾说,“我教中学物理五十多年了……有一百五十多遍了。但直到教最后一遍,不备课我还是不敢上”。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李明赞先生说,“为师三境界。一是职业境界:把教书当作谋生手段。只求课堂有序,学生听话。这种人知识有余,才情不足。二是专业境界:术业有专攻,教学有方法。享受教书的乐趣,体现学术的价值。三是事业境界:把教书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去追求,只讲奉献,不求回报,与学生同忧乐。是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2011年,北京市举办了高中教师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北京四中派出了8名正式选手参加,此外还有4名后备选手、9名指导教师培训活动。这是一次教师教学技艺的辉煌展示:七位教师荣获一等奖,一位教师荣获二等奖,比赛成绩位居全市之首。追溯起来,四中近年来有几十位教师在全国各种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几乎覆盖了所有学科。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是教育质量的保障。四中多年来始终保持着近乎100%的重点大学上线率,以及每年数百人次的各种竞赛奖励,离不开教学技艺精湛的教师团队。

北京四中的培养目标概括为“培养杰出的中国人”,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具有丰富的个性、健康的身心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培养优秀的毕业生到培养“杰出国人”,从“生”到“人”的变化,体现了四中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三年或六年,更是学生的一生。我们不能仅仅用高投入来换取高产出,不能为追求考试成绩而牺牲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四中老师常说,我们要不为高考,才能赢得高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育人为核心。一位教师写道:

高三教学是系统工程,表现在学科内各部分知识内容的取舍协调,学科间的协调,师生间的融合,学生间的合作,家长、学校、学生的配合;高三教学是育人工程,表现在知识传承中承载的文化修养教育、挑战高考过程的意志品质教育、享受高考过程的积极乐观人生态度教育、练习测试中的治学精神教育。

取得优异的成绩要依靠三种精神,这就是奉献的精神、科学的精神和务实的精神。其中科学的精神就体现在尊重学习的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四中将高考备考工作分为七个阶段,目标清晰,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确保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稳步提高。一位教师这样形容高三备考工作:

高考,如同酒席中最后一道菜,是名厨师为学生精心制作的大菜。备战高考,就是大菜前的准备,我们的课、我们给学生的题、我们设计的考试卷都是开胃小菜,味过重过轻、量过大过小,上菜顺序先后不合适等等,都会影响最后大菜的品尝!

在这样的充满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和务实精神的工作氛围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日渐成熟,青年化学教师高杰就是其中之一。她来北京四中工作七年,撰写数十篇论文并获得各级奖励,其中多篇获得国家级奖励,发表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她所带的班级高考成绩达到642分(不计加分),半数升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还有一些学生升入境外名校。就在高三一学年中,她为学生写下100篇班级日志,鼓励学生追求卓越,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毕业时,学生们用三年来的5000张班级活动照片为她拼接了一幅艺术照,作为对恩师的最诚挚的报答和对恩师永远的纪念,并用最后节省下来的班费捐建了“母亲水窖”。在谈到自身的成长时,她真诚地对其他年轻教师说,没有秘诀,只有真挚的爱+一点智慧+不懈的坚持,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才刚刚上路,大家共奋进!

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师群体

北京四中的发展几乎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在这一个世纪中,人类在科学发展与道德构建之间的“剪刀差”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在给人类带来便捷与实惠的同时,并没有像我们本来期望的那样,为人类带来足够的安全与幸福。人类的聪慧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人类的精神世界的匮乏也达到了极致。这实在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巨大嘲讽。历史使我们这些教育者不得不对教育的目的与价值产生深刻的思考。我们今天正在深刻地认识到,培育人文精神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只有让我们的后代子孙——那些将来构成世界主体的青少年具有善良的人性,人类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人文精神首先体现为对生命的尊重。“博爱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这是北京四中历史教师赵利剑曾对学生说的话。与他有关的一个著名故事,就是2001年9月12日上午的历史课。面对着刚刚发生在地球另一端的震惊世界的惨案,一些学生表现出了兴奋与狂热,看到人类陷入自相残杀的漩涡,面对着学生对无辜逝去的生命的冷漠以及毫无理性的狂热,赵利剑老师的心中充满了担忧。于是他立即调整了授课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那是一个引导学生如何对待生命、尊重生命和对生命价值进行深刻思考与探求的教育课堂。后来学生在作文中回忆道:

“9·11”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早晨,第一节就是历史课。赵老师一改往日的幽默风趣,很严肃地给我们讲述了他昨晚听到这件事后的感受,并谴责了这种惨无人道的行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被他深深的打动了,这是我最难忘的一节课。

其实,教育就是教师人生价值向学生的传递。教师在教学和与学生相处中表现出的平等、尊重、民主、宽容,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而深刻的影响。赵利剑在他出版的教育思想专著《历史——一堂人文课》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学生到北京某知名大商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从商场方面受领的任务之一,是站在商场门口计算客流量,并分别统计北京顾客和外地顾客。在岗前培训时,商场的某负责人为了帮助学生区分外地顾客,无意中对其使用了带有明显歧视的语言。这时,我的一位学生脱口而出:“人生而平等!” 赵利剑老师写道:

在我近二十年的教师生涯所教过的学生中,进入国内外名牌大学的不下数百位,其中更不乏引无数人侧目的状元郎。对此,我只能视为自己的教学成果。而这个学生的那句话,一直被我看作自己最成功的教育成果!我希望,“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将内化为他(他们)的行为准则,成为一生的精神财富。我深为自己有这样的学生而自豪!

“小善大爱”是四中语文组一次习练主题,也是一次培育学生善良人性的生动案例。老师在指导语中写道: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看见别人践踏规则和公德,如果你无力抵抗,但恪守自己做人的准则,也是一种善良;看见一只小鸟受伤,如果你不能治疗,但能把它轻轻放回原野,也是一种善良;身为人师,如果不能满腹经纶,那么不误人子弟,也是一种善良;建筑一座高楼,如果不能建成丰碑样板,但不不偷工减料,保持自警的心,为自己的良心负责,也是一种善良。

【推荐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善,即大爱。学生积极回应道:

如果社会是这样的一片灰色,即使不能改变所有,点燃那瞬间即逝的一片火红也是一种善良。

在谣言满天飞的时候,如果不能去伪存真,那么不去添油加醋也是一种善良。看到盗版碟盛行,如果不能制止,那么拒绝购买也是一种善良。

看到别人的痛苦,即使不能安慰他什么,不要挡住他的阳光也是一种善良。……

一位老师事后总结道:教育的小善,能够培养真正的大爱吧。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能用这样一点一滴的小善来引导学生,未来的世界一定会充满温暖的阳光。

----黄向伟

第三篇:赵彦铭的文章(摘桂花)

摘 桂 花

六(2)班赵 彦 铭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一朵朵桂花迎秋开放。在国庆节的最后一天,我们全家骑着电瓶车去盐仓外围线摘桂花。

大约骑了十分钟左右,我们就来到了目的地。一下车,我们立即闻到了一股淡淡的花香,使人感到心旷神怡。放眼望去,马路两旁那一排又一排的桂花树发出静谧的清香,竞相开放。金黄金黄的花朵,像穿着黄裙的姑娘隐藏在绿叶边儿。一阵秋风拂来,绿叶丛中发出“沙沙”的声响,到处都充满了秋天那诱人的气息。

我迫不及待地踏入“花的海洋”之中,马上挑了一棵又大又高的桂花树前,开始摘桂花。我边看边摘,只见桂花小巧玲珑,花小如小米,细小的四花瓣犹如小人国的小孩们撑着的小黄伞小红伞,而密密匝匝灿若繁星的花儿,一串串,一簇簇挤在一起,少的十几朵,多的上百朵,直至眼花缭乱看不清数不尽。我踮起脚,向桂花伸手过去,用细小的两只手指去把桂花小心翼翼地摘下来,仿佛在指尖的不是桂花,而是金子。有些桂花非常听话,像一个乖孩子一样,我轻轻一摘,它们就朝我的袋子飞来,静静地躺入袋子中;有些则非常调皮,非要我去“请”它们,它们还招呼一些小草挠我的脚底心,挠得我直痒痒。下面的桂花几乎摘得差不多了,我决定爬到树上去摘桂花。我一只脚踏在树干上,一只脚踏在树枝上,“嗖嗖嗖”几下就爬上了树。妈妈在下面接桂花,我在上面摇桂花。我用力一摇,桂花“簌簌”地往下落,像顽皮的孩子似的钻进我的衣服,落在我的头上,也给大地

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金地毯,真像一场桂花雨啊!桂花是那么的香,使我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我徜徉在花的海洋中,陶醉了!

桂花花如海,采花如花海中瓢起一碗水,我贪婪地采摘了满口袋的金桂银桂。我和爸爸妈妈拿着收获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像吃了蜜一样。回到家,妈妈还把桂花做成了桂花糖,炒着年糕吃,好吃极了!

第四篇:瑶湖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来自南昌市麻丘高级中学的报道

瑶湖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来自南昌市麻丘高级中学的报道

南昌百树教育集团麻丘高级中学是由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南昌市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闵洪根先生斥资7000万元兴建的一所现代化、高标准、示范性、花园式的全日制(寄宿)公助民办高级中学。其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麻丘中学,1980年被定为省重点中学,是一所文

化底蕴深厚,享誉赣鄱大地的省级重点中学。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向高等院校输送了各类合格生源3000余名。2003年9月,乘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强劲东风,麻丘中学初、高中部成功剥离,后经南昌市教育局批准成立南昌市麻丘高级中学。学校坐落于风光旖旎的万顷瑶湖之滨,位于南昌市高新区麻丘镇,西临昌东高校园区。学校于2003年5月破土动工,2003年8月底竣工,于2003年9月正式开学。短短四个月时间就奇迹般地建成了占地150亩,总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40000平方米的设计新颖、设备齐全的现代化学校。学校建有外观宏伟气派的现代化教学大楼,装备了各科类实验室6个、语音室2个;配有投影仪等先进教学设备的大型计算机教室、功能齐备的多媒体教室和各种大、中、小型会议室;建造了设计新颖、外观独特、融图书馆、阅览室、演讲厅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会堂;安全舒适、美观大方的3栋学生公寓和宽敞明亮、清洁卫生的大型食堂。同时,还建有设施完备的标准田径运动场地,包括400米塑胶环形跑道、标准足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篮球场和其它一系列体育运动设施。学校在管理上,辅以一卡通、校园网、监控网等一系列先进的现代新型管理手段,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一个优雅、舒适的环境。使麻丘高级中学成为了一所严管高效、规模宏大,设施齐全,装备精良的花园式现代学校。

学校建校两年多,起步坚实,势头强劲。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405人,开设了43个教学班,以“立足农村、助困育才、城乡兼顾、面向未来”为办学宗旨,自建校两年以来,学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董事会的领导下,狠抓校风建设,狠抓教学质量,在每学期南昌市教育局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中,我校平均分均超出市平均分80—90分。两年来,学校共培养高中毕业生1200名,两届毕业生高考均取得优异成绩,上线率达98,受到社会高度赞誉,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光荣称号。2004年4月被市教育局评为南昌市2004“民办教育先进单位”。学校魏旭星等多位教师的科研论文在省、市获奖,陈华等同学被评为“南昌市优秀团员”称号,秦文等同学被评为“南昌市优秀学生会干部”称号。

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下设办公室、总务处、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工会、教代会等几个部门,创办之初便聘请了在南昌市豫章中学等校担任校长三十余年的张振中同志来我校担纲校长,组建了一支“团结、严谨、务实、勤奋、高效”的领导班子,推动了管理体制的创新。学校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优胜劣汰制。为了真正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学校满意,对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考核评价,既看个人的素质和业绩,更看重部门、班组、学科群体的业绩。既注重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又注重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坚持工作实效与待遇报酬挂钩,工作成绩与评优评先挂钩,工作表现与岗位聘任挂钩。形成了人人有忧患意识、个个尽责尽力的良好局面。

我校坚持把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秉承集团董事长闵洪根先生提出的“人民教育人民办,我办教育为人民”的全新理念,走“以德立校,以法治校,以质强校”之路。“以德立校”,就是以“德育领先,五育并举”,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法治校”,就是学校坚持“严肃、严谨、严格、严密”的“四严”办学原则,遵守党纪国法,全面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遵循教育规律,始终坚持遵循教育发展的两条基本规律,一是教育要为政治服务,即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奔小康培养合格的各类人才;二是依据青少年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以质强校”,就是重视教学质量,学校自创办两年多以来,狠抓质量不放松,突出教学这个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卓越的教育品牌,离不开规范科学的管理体制。学校为做到规范管理,全面提升办学质量,进一步加强了制度建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特别注重落实“坐班制度”、“备课制度”、“批改作业制度”、“班主任工作职责”、“校园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师坚持以教书育人为中心,学生坚持以学习为中心,坚持“以质强校”的发展思路。学校坚持经常研究教育教学工作,每周召开教研组长会,布置研究教学工作。定期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检测,包括检测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情况,并对检查结果每月公布一次。坚

持每学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报告,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卓有成效,保证了教学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在课堂教学管理上,学校细化教学操作,强化质量意识,确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科研兴校为主题,培育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鲜明办学特色。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改”计划,学校领导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狠抓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质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优化课程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学法,从而形成求真务实的教学风格。在班级管理上,注意充分发挥年级组长、班主任的作用,网络分明、层次清楚,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体会,总结班主任工作中的成败得失,推广优秀班主任的先进经验,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班主任工作职责,以强化班主任队伍的培养及管理。对班级管理一日常规坚持天天检查、定期公布,每周评选“文明班”,形成激励机制,有力地保证了班级工作持之以恒地开展。同时学校还要求班主任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育人观,从情入手,以情感人,与学生建立亲密、平等、和谐的“朋友式”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在班级管理中,要求班主任注重发挥集体力量,实施民主管理,用热情和爱心关爱学生成长。在功能服务上,全校各部门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这一中心,团结协作,协调教育行为,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了良好的教育生态圈。为学生成长所需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后勤部门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行为,为广大师生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全校教职工形成了“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的良好氛围,并引导学生养成了文明、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学校的进一步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师德师风,一手抓教学质量。一方面,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积极开展教政周、教研月活动,定期举办优质示范课展示、教学大讲赛、教案检查评比等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变抽象教学为形象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音像设备和实验仪器进行直观教学。采取组织学生调查问卷和座谈评教的形式,对教师的教学成效进行综合评价,促进了教改教研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本着“人人都是教育培养对象,个个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思想,在做到培优培尖、因材施教的同时,还十分注意补差帮扶工作,坚持课堂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普遍提高与分层要求相结合,全面发展与兴趣特长相结合,并通过征文、竞赛等活动,提高优等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把学校的各项工作不断引向深入,我校建立了一系列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了内部检查监督机制。校务会实行了行政人员值周制度,对全校教职员工实行检查监督。团委、学生会组织了学生值日,对各班进行检查评分制度,每周公布一次,直接与评选“流动红旗”班级挂钩。二是建立了外部评议监督机制。不定期邀请镇机关干部、兄弟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来我校指导,征求他们的意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家长及周边群众来我校座谈。通过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校外人员和学生家长的意见,虚心接受他们意见和建议。三是建立了互相监督机制。做到把精神文明、消防安全、综合治理、环境保护等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抓落实。各处室、各部门形成了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学校领导班子坚持把政治学习放在首位,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在组织全校教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同时,有意识地把全校教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创建文明校园上来,不断加快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步伐。认真组织全校教职工学习《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市教育局有关指示精神,扎实有效地进行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使教师自觉地用人民教师崇高的师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教研工作堪称这条生命线上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高水平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素质教育呼唤着高素质的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领导更加注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学校采取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方式,着重在组织教学能力、管理能力、课堂教学经验方面给予青年教师指导、帮助,给青年教师压担子,并定期组织全校公开课、观摩课、实验课等,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机会,力求给青年教师以最广阔的提高素质及发挥才能的空间。目前,学校有教师113名,有中教高级职称的26人,中教一级的33人,有本科学历的72人,大专学历的41人。实践证明,这里有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富有特色和实效的德育活动。学校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学生管理制度,利用不定时深入课堂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一支务实的德育工作队伍,成立了三个层面的德育队伍:以校长、团委书记为核心的管理队伍;以班主任和政治教师为骨干的实施队伍;以班级学生干部和学代会干部为桥梁的自我监督队伍,从而形成了立体化的德育工作格局。

学校坚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班会、团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多种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学校坚持“严肃、严谨、严格、严密”办校原则,遵循“以德立校、以法治校,以质强校”的强校之路。经过两年多努力,学校基本实现“四个一”目标,即有一个干净、整洁、优雅、舒适的校园环境;有一个团结、民主、务实、高效的领导班子;有一支钻研、进取、爱校、爱生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勤奋、向上、尊师、守纪的优秀学生。

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育人为本、追求质量、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立足农村、助困育才、城乡兼顾、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竞争、学会健体、学会创新”为成才目标,把“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想着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开创办学新局面,把学校办好、办强,为南昌民办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回首过去,锐意改革谱华章,展望未来,与时俱进铸辉煌!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麻丘高级中学人人意气风发,开拓创新,必将使瑶湖大地上这颗璀璨的明珠更加光彩夺目,照耀九州!

第五篇:学习杨善洲和邓前堆的文章报道

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更坚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历史的流水带走了多少几经沧桑的生命。当我们回首时,那些青春是否鲜亮如初,是的,没有永葆鲜亮的生命,只有永垂不朽的历程。2010年一个老人带着安详的面容从容不迫的离开了我们。2010年的365天我们每天都希望阳光打在每个人的脸上,使人们绽放笑容。而这一年我才知道,有位老人能如此轻易的使坚强的人们泪流满面。他,就是共产党员杨善洲。原保山地委书记:一个给百姓带来了无尽幸福与希望,给家人留下了太多的心酸和遗憾的人。他所守望的山川记录了自己平凡而坚实的一生。

年轻人插秧不规范他亲自插,砌涵洞的石头打磨不平他亲自打,农田受灾时,村民不会用复合肥给麦种催芽,他就用手和着牛粪、钙肥和水教大家。他,在百姓眼中是如此有办法。

家中房子到处漏雨,妻子要钱修房时,他拿出三十元让买几个瓦盆接一下。后来全家人借了五万元盖了间房,杨善洲东拼西凑却只有九千六百块,全家人看着他,看着还没有搬进住过一天的新房,默不作声的把房卖掉了。

退休后,带着对家乡的承诺,他来到没树没水的大亮山,在山中的草棚和破房中一住就是二十几年,大亮山上有了枝繁叶茂,附近村子有了汩汩流水,他却有了满头白发。当人们把一面鲜红的党旗覆盖到他身上时,那个戴着草帽了解民情,穿着草鞋示范农活,拄着拐杖爬山种树的他,是否看到了无数百姓伤痛欲绝的神情,是否也听到了大亮山上松涛阵阵的呼唤。

日历正在一页页减去,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我们有理想但也有幻象,我们得到过安慰也蒙受过羞辱,我们也曾经不再相信别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好在这些人让我们深知“真”的宝贵——真实、真情、真理,它让我们远离凭虚御风的危险,认清了虚伪和欺骗的另一种含义是人生的懦弱。尽管,“真实”有时让人困难重重,但直面真实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直面真实的人群是坚强的人群,而作为优秀共产党员的他就是其中的先行者。

这一年我们也懂得了另一个人,邓前堆,一个党员,一名拉马底村的普通医生,在汹涌的峡谷上,在陡峭的山崖间,在纤细的溜索上背负着药箱,已是46岁的他用28年的持之以恒铸就了生命和承诺的颜色,“服务乡亲,奉献家乡”,他做到了。

试问人生有几个二十八年?敢问人生有几段宝贵青春?而是什么让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财富吗?三件平房,一台电视,几个旧家具就是他全家的全部财产。2009年之前他每月只有126元德尔补助,2010年时不过400元,而他为乡亲垫付的医疗费已有一千多元。他的收入和付出是多么的不均衡啊,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呐喊,没有鼓励,他默默的做着一切,承受着一切,也享受着峡谷两岸一千多双信任的眼睛。是啊,这些显得多么微不足道,他却享受着,感受着,也时常被感动着。所以他会为半夜救人过溜索而让自己受伤,所以他会为没钱看病的乡亲们留下药品,所以他会在一切荣誉来临时挥挥手只留下背影。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不正是他们的一生吗?像极了高原峡谷中随处可见的木棉花,默默的给人们带来清香和喜悦,平凡的让人感动。

每个人都希望遇到阳光一样的他们,告诉我们幸福的真谛。在物欲横流诱惑遍地的高速发展中,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转型期,这两位共产党员用他们瘦弱而执着的身影,饱经风霜而灿烂依然的笑容,坚守承诺而贡献一生的精神震撼了多少人,感染了多少人,也鼓舞了多少人。

而此刻,2011年的今天,我们幸福的生活着,在新年的转角我们发现真相,是有多少像他们的这样的坚守者,我们才能幸福如斯。多少像他们的这样的阳光者,我们才能温暖如斯。此刻我竟感到自己是如此的庸俗和渺小,他们就是我渴望的太阳,阳光射入我的内心,照出我内心的我荒芜,使我温暖,使我成长,更使我坚强。

长夜漫漫,回想自己曾有过热血沸腾的高瞻远志,曾有过匡扶天下的雄心抱负,有过每个文学青年所有过的青涩年纪和狂热虚幻。但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刻,面对一双双清澈而纯净的眸子,我内心已被震撼了,不管他们来自哪里,不管他们家境如何,在学校我就是他们的亲人,并且是他们又敬又爱的亲人。可是,一月月,一年年过去了,时间洗涤了人生一切新鲜的颜色,红的,白的,紫的 ……剩下了太多的借口来填补空洞的失败。我们可以随处听到耳熟能详的借口:年轻时没有经验,过十年又忙于家庭没有时间,再过几十年,年纪大了没有精神。我在接受了平凡的同时是否也默许了平庸的生活。

当一个人用守望大山的眼神凝视时,你可曾想到他的年龄?当一个人背着药箱的身影匆忙时,你可曾看到他的犹豫?想到他们,想到无数的杨善洲和邓前堆们。此时,我仿佛又看到了学校办公室深夜还在工作的领导们,他们是老教师,到现在还一直担负着第一线的教育和德育工作。多少个晚上我路过办公室时看到他们正当壮年的身影却在灯光下映出那鬓角的点点斑白;还有那些可爱又可敬的年轻同事们,多少次我晚上十点多钟从备课室走出时,看到那些还在为一道题的多种解法,一个字的深层含义反复咀嚼的年轻同事,那些一手馒头一手书本,还在苦苦求索如何管理学子的学校老师,他们的身影不也似千千万万优秀党员的身影吗?

平凡绝不等同于于平庸,生活绝不等同度日,我告诉自己,不能再这么把时光白白抛洒下去了,即使工作再平凡怕的唯有认真二字,加强自己的自身管束,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专业技能,争取在平凡的岗位锻炼出不平凡的自己。打磨心智,锤炼心态,端正自身,时时审视,争取早日成为为民族进步,国家富强而不懈追求的一员。

遥望大亮山,近观溜索道。生活的的一点困难算得了什么,工作中的一些挫折能成为虚度年华的理由吗? 在此,默默的念着:要把我的青春献给我最热爱的祖国,把我的热血洒在我最钟情的土地,而把我的一切回报给这片生我养我的东方大陆的善良的人们。

内心逐渐沉静,思维陡然开阔:粉笔犹如知识的画笔,不能歪曲一字。讲台犹如法官的制服,不能玷污一处。十点钟的步伐还太早,我转身,再次回到备课室中。

二十八年溜索从南到北砺心为民治病终不悔 八十三载人生由外而内夙愿种树亮山仍成功

他们用自己的人生引导了滚滚波涛中迷航的船只,透过窗我看到今夜的月色是如此洁白。

下载两篇有关《莱丘铭》的文章报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两篇有关《莱丘铭》的文章报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