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课改交流会学习心得体会
罗庄区小学语文课改之星交流展示会
中坦小学 邵丽荣
2010年1月5日,我到双月湖小学聆听了多位优秀教师的课,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每一节课都让我获益匪浅,感触颇深。现就这几节课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1、语文教学必须先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即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说的习惯、读的习惯、写字的习惯、合作交流的习惯等,尤其是听的习惯。对低段的孩子来说,学会听,极其重要,这不仅因为听是思维活动、学习活动的开端,而且,教学生学会听,也是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汲取他人优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每天使自己的教学流程中形成既教知识又教方法,既让学生体验情感又培养正确积极的学习态度,既抓学习常规的落实又发展学生的自由个性,习惯将自然而成。
2、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感悟”,它是“自主合作”、“发展创新”的基础。低段学生朗读的指导一般分为读准、读通、读好等几个层次,指导朗读要有目的、有指导、有方法、有层次。在读中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使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上要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质疑,并自主解疑,尊重学生多元化答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读为核心,有层次地组织学生合作、思考、感悟、创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全面达成三维目标。
“不读是语文的百病之源。”要加强课文朗读,精彩段落、关键句子要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变成学生自已的语言材料。重视了朗读教学这一环节,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3、识字教学中我们应树立一种细水长流的识字观,每一个具体的字的教学过程都是长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上完一篇课文,在这篇课文中认识,换一个语言环境不认识,这是正常的;今天认识,过几天不认识,这也是正常的;因为呈现这个生字的课文只是起一个“引见” 的作用,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它的契机,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学生在与它的不断接触的过程中逐步全方位“认识”它,因此教师要增强学生对这个字的敏感度,即在任何时空看到这个字都要有一种“回忆” 的冲动,更是要想方设法提高这个生字的呈现机会。
我们还应走进生活“巩固”字.语文学习包括识字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学校的文化氛围,使识字教学走出课堂;调动家长积极性,使识字教学走进家庭;利用母语环境,使识字教学走向社会。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识字资源,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注意字的意识和习惯,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大大提高教材中的生字的呈现机率,从而巩固教材中的生字。
这次听课学习对我自己是一次提高,也是促进,优秀教师的语文教学真正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体现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她们的课不但具有“灵”性,而且很扎实。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文化素养很重要,需多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吧。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
第二篇: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篇一】
在新的学年里,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同时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排除认识上的诸多误区,把新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一、课改感悟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3、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二、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1、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2、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3、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三、课堂教学建议
1、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2、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3、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我们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实践,不断地反思、更新、突破,这样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篇二】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实验给我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引导我走上一条研究之路。课改实验,带动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使我具有了研究意识,养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不仅重视授课前的设计,而且重视课后的总结和反思,即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反思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功能的落实等。研究方式的改变带动了我工作方式的改变,我走出封闭的教室,打破学科壁垒,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沟通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
一、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
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教师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做为一名实验者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做为语文教师,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让创新的火花在读中迸发,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并做到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了个性教育意识。
二、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
面对新教材的新内容、新要求,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在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同时,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习所教语文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与此同时,一方面还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借鉴教育同行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新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以此从全方位、多角度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形成能适应新教材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
三、教学方法的更新。
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我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学习方式还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我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总之,在课改浪潮中,构建“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乐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每个老师孜孜以求的境界。要使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要认真研究课标,谨记学科特点,不忘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第三篇: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
张敬杰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实验给我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引导我走上一条研究之路。课改实验,带动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使我具有了研究意识,养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不仅重视授课前的设计,而且重视课后的总结和反思,即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反思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功能的落实等。研究方式的改变带动了我工作方式的改变,我走出封闭的教室,打破学科壁垒,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沟通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
一、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
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教师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做为一名实验者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做为语文教师,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让创新的火花在读中迸发,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并做到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了个性教育意识。
二、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
面对新教材的新内容、新要求,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在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同时,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习所教语文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与此同时,一方面还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借鉴教育同行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新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以此从全方位、多角度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形成能适应新教材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
三、教学方法的更新。
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我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学习方式还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我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总之,在课改浪潮中,构建“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乐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每个老师孜孜以求的境界。要使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要认真研究课标,谨记学科特点,不忘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
——张敬杰
暑假期间,我和同事认真阅读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共同编写的《中学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感触颇深。
解读的序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王湛亲自撰写,题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系》,它从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体系如何建立的问题。我认真地读了几遍序言,感受到了教育部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我认为,领导的重视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
一、领导重视
正如王湛副部长所说,教育部正是想通过语文课程的改革,来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瞧,领导的决心有多大。那么我们这些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就更加要有决心,搞好小学基础教育,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当代昭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目标明确,标准详尽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的制订解说,《解读》用词准确无误,同时,不难看出,它具有超前意识,时代感强的特点,我把它的六个方面的实质简单的概括为:改革就是在有针对性和讲究实效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注重评价的功能,学校应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制订各项目标的过程中,标准力求站在高处,把握大局,建立一个总的目标性纲领。在具体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解读》又制订的非常具体。例如:对语文学科各个阶段的实施目标及实施建议方面,标准就制订得非常全面,不光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练习”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而且各部分制订相当完善。例如关于“阅读”,“标准”分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1.确立现代阅读理念。2.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4.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全面、系统、详细。为我们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指明了方向,同时又明确了目标,一举两得。
三、有纵比和横比
“标准”除制订了当代课程标准外,还对比分析了以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对未来的教育寄予了厚望,同时在书后还附加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摘录,使我们有的比较,更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在工作中少走一些弯路,更快地探索出新的适合我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四、具体操作有章可循
“标准”制订不但全面详尽,而且课后还选编了一些语文实验教科书课例,课例后面还有教科书编写者说明,《解读》中的这些细小环节对于我们非课改年级来说,无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及改革的思路,使我们有章可循,有葫芦可比,我们这些非课改教师有了这本课标,再经过我们的努力探讨,实践,怎么可能画不出有自己特色的“瓢”呢?我们的目标:让中国的先进教育经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核舟记》教学反思
———张静杰
在教授《核舟记》一文时,就采用了自读、朗读和表演相结合的方法。表演能使文本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能够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也便于学生理解、接受文本内容。因为,学生都有表演的欲望,他们会为了演好角色,而主动钻研文本内容,特别是对于一些疑难字词,如果他们不理解,他们一定会自己去解决问题。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通过自己表演或者观看别人的表演,一定会大大降低理解文本的难度。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一句,如果用讲授的方法,基础差的学生未必能理解,但让学生表演,效果则大不同了,一看便明白。在表演中,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这样的学习,便于理解,学习后也不易忘记。在表演时,台下的学生齐读,台上的学生根据读的句子表演,每当表演到会意处,不用老师提示,学生会非常主动地参与进来。比如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苏黄共阅一手卷。”一段时,需要一些道具。学生会心领神会地拿出准备好的东西,有的把用报纸作成的“帽子”、“手卷”和“髯”等,递给表演的同学。参与度较高,效果比较理想。
当然,这一堂课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让学生自译是否需要教师订正,表演完成之后是否需要让学生再翻译一遍等等,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尝试。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张静杰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布置学生们收集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为仿写诗歌,做好了素材准备。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和写作形式,抓住这个训练点,运用课前收集的资料,模仿课文编写诗歌。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知道那些大自然的语言。再用课件出示向日葵、验资、彩虹等大自然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然后我展示自己编的诗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时我引导学生当小诗人,根据收集的资料模仿诗歌编一编。在小组内学生自由畅想,不一会儿充满童趣的诗歌从他们口中诞生了。
上完《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之后,我有许多的收获,并且发现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如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同时,我认为课堂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多想办法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将教学互助、教学互长真正落到实处,我坚信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第四篇: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唐冬群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
做为语文教师,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让创新的火花在读中迸发,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并做到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了个性教育意识。,新课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教学方法的更新。
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我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学习方式还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我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四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即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总之,在课改浪潮中,构建“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乐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每个老师孜孜以求的境界。要使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要认真研究课标,谨记学科特点,不忘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第五篇: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
张敬杰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实验给我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引导我走上一条研究之路。课改实验,带动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使我具有了研究意识,养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不仅重视授课前的设计,而且重视课后的总结和反思,即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反思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功能的落实等。研究方式的改变带动了我工作方式的改变,我走出封闭的教室,打破学科壁垒,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沟通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
一、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
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教师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做为一名实验者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做为语文教师,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让创新的火花在读中迸发,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并做到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了个性教育意识。
二、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
面对新教材的新内容、新要求,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在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同时,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习所教语文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与此同时,一方面还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借鉴教育同行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新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以此从全方位、多角度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形成能适应新教材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
三、教学方法的更新。
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我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学习方式还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我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总之,在课改浪潮中,构建“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乐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每个老师孜孜以求的境界。要使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要认真研究课标,谨记学科特点,不忘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
——张敬杰
暑假期间,我和同事认真阅读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共同编写的《中学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感触颇深。
解读的序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王湛亲自撰写,题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系》,它从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体系如何建立的问题。我认真地读了几遍序言,感受到了教育部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我认为,领导的重视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
一、领导重视
正如王湛副部长所说,教育部正是想通过语文课程的改革,来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瞧,领导的决心有多大。那么我们这些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就更加要有决心,搞好小学基础教育,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当代昭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目标明确,标准详尽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的制订解说,《解读》用词准确无误,同时,不难看出,它具有超前意识,时代感强的特点,我把它的六个方面的实质简单的概括为:改革就是在有针对性和讲究实效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注重评价的功能,学校应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制订各项目标的过程中,标准力求站在高处,把握大局,建立一个总的目标性纲领。在具体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解读》又制订的非常具体。例如:对语文学科各个阶段的实施目标及实施建议方面,标准就制订得非常全面,不光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练习”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而且各部分制订相当完善。例如关于“阅读”,“标准”分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1.确立现代阅读理念。2.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4.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全面、系统、详细。为我们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指明了方向,同时又明确了目标,一举两得。
三、有纵比和横比
“标准”除制订了当代课程标准外,还对比分析了以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对未来的教育寄予了厚望,同时在书后还附加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摘录,使我们有的比较,更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在工作中少走一些弯路,更快地探索出新的适合我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四、具体操作有章可循
“标准”制订不但全面详尽,而且课后还选编了一些语文实验教科书课例,课例后面还有教科书编写者说明,《解读》中的这些细小环节对于我们非课改年级来说,无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及改革的思路,使我们有章可循,有葫芦可比,我们这些非课改教师有了这本课标,再经过我们的努力探讨,实践,怎么可能画不出有自己特色的“瓢”呢?我们的目标:让中国的先进教育经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核舟记》教学反思
———张静杰
在教授《核舟记》一文时,就采用了自读、朗读和表演相结合的方法。表演能使文本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能够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也便于学生理解、接受文本内容。因为,学生都有表演的欲望,他们会为了演好角色,而主动钻研文本内容,特别是对于一些疑难字词,如果他们不理解,他们一定会自己去解决问题。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通过自己表演或者观看别人的表演,一定会大大降低理解文本的难度。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一句,如果用讲授的方法,基础差的学生未必能理解,但让学生表演,效果则大不同了,一看便明白。在表演中,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这样的学习,便于理解,学习后也不易忘记。在表演时,台下的学生齐读,台上的学生根据读的句子表演,每当表演到会意处,不用老师提示,学生会非常主动地参与进来。比如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苏黄共阅一手卷。”一段时,需要一些道具。学生会心领神会地拿出准备好的东西,有的把用报纸作成的“帽子”、“手卷”和“髯”等,递给表演的同学。参与度较高,效果比较理想。
当然,这一堂课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让学生自译是否需要教师订正,表演完成之后是否需要让学生再翻译一遍等等,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尝试。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张静杰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布置学生们收集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为仿写诗歌,做好了素材准备。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和写作形式,抓住这个训练点,运用课前收集的资料,模仿课文编写诗歌。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知道那些大自然的语言。再用课件出示向日葵、验资、彩虹等大自然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然后我展示自己编的诗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时我引导学生当小诗人,根据收集的资料模仿诗歌编一编。在小组内学生自由畅想,不一会儿充满童趣的诗歌从他们口中诞生了。
上完《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之后,我有许多的收获,并且发现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如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同时,我认为课堂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多想办法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将教学互助、教学互长真正落到实处,我坚信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