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新墩镇中心学校
伊文杰
良好的课堂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文明的学生。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明白: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要让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会使其终身受益。
教学任务设计中的德育渗透;利用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抓住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抓住个别事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利用网络环境,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工具,而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科也越来越显得重要。教育部周济部长曾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可见,所有教师在所教学的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材已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就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课堂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文明的学生。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明白: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要让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会使其终身受益。朝阳小学南校区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习的习惯参差不齐,基本的“坐、立、行、听、说”很不规范。我做到了对学生的培养从最基本的常规训练开始,课前将书本和鞋套准备好,上课后,低段学生由老师到教室整理队伍严格要求并督促学生按照要求到微机室;中段学生由班上的干部同学在班级上整理好队伍带对到上课地点,我在不远处进行监控;高段学生在课前就到上课地点,在上课铃声一停就进入上课状态。其过程不管是排队、走路、上楼梯、过走廊都有明确的规定,脚步轻、安静、靠楼梯走廊的右边行走,经过一定时间的强化训练,学生逐步形成了较好的排队、行走习惯。在课堂当中,学生的坐、站的姿势有严格的要求,说话,必须得经过老师的同意,说之前要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说的时候声音要响亮,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听的学 生要会安静仔细地听别人的说话,听明白别人说话的意思,想别人说的话和自己想的有什么区别,学会尊重别人,不在下面随意反驳别人的发言。课堂中一切行动听指挥,服从集体的决定。下课后能做好下课的准备,将鼠标、键盘、凳子放回指定地点,自觉维护和保持学习场地的整洁,将不要的鞋套放进垃圾桶,处处体现主人翁的形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南校学生逐步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作为教师我坚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一定带头做到。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我们现在运用的信息技术教材中,将教学内容分为:信息技术基本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画图工具的使用、WORD文字编辑软件的运用、网络知识的基本运用、PHOTOSHOP软件的学习、FLASH动画的制作等。在这几部分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发掘许多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其内涵,联系实践,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教学任务设计中的德育渗透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特性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很适合这一课程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和编排非常关键,既要贴近学生又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在进行教学任务时,还要注意联系实际,体现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每个学期都制作了形式不同的奖票,每期奖票的都以套为单位,每套都比较精美,都有一定的数量,学生收集齐以后可以在老师处换取增添了学生本人照片的大奖票,做为学生的最高奖励。既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又增加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所以奖票的设计很费苦心,让学生具有收藏的兴趣,才有获取的动力。例如:在一次设计奖票的过程中,正在为无法定夺奖票的主题费心时,周末在家看电视直播2008年奥运吉祥物揭晓,当我看到五个活泼可爱的福娃时,突然有了灵感,立即决定把本次奖票的主题设计为10 多张形态不一的福娃奖票。上课时,我将设 2 计好的奖票展示给学生欣赏时,学生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福娃!老师,我认识,这是福娃。我想要,我一定要收集齐福娃奖票。”还有同学跟我说:“老师,奥运吉祥物昨天才公布,今天咱们上课就用上了。”我抓住时机对他说:“对,这就是信息时代的特点。想要就得在学习中努力哟!”学生对福娃的喜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无论是课堂的常规、还是学习的效果,都非常出色。制作出了多幅优秀作品,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圆满完成了,学生既主动地学习了信息技术知识,也受到了关心时事,关心奥运,宣传奥运的教育。
2、利用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团结合作,相互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学中我常利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七年级中例如电子板报制作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素材的搜集、整理、图片的加工、板报版面的设计、色彩的搭配等许多知识与技能。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程度、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都有差异,如果让其单独制作很难出精品。针对这个问题,我决定采取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通过讨论、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电子板报制作的基本内容之后,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推选出一位组长,首先确定电子板报的主题,然后按每位同学对各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分工,分头进行搜集资料、设计版面、录入文字、处理图像等工作,合作完成电子板报的制作。各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又通力合作,一个个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又独具特色的电子板报赫然出现。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学们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合作精神的重要。
3、抓住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中学阶段各学科的德育目标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教学任务、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兴趣小组学习电脑动画Flash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浏览网页,学生在网页中经常看到Flash动画,所以一说要学习3 Flash,兴致都很高。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学生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基于同学们对电脑动画的喜爱,我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凭借对Flash的兴趣,从基本的任务要求出发,逐步掌握Flash的基本制作,并且尝试大胆的创新。在完成课外兴趣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4、抓住个别事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更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面对新时代的小学生,作为教师更应该时刻注意培养他们的诚信品格。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学生要搜集、使用大量各种来源的信息资料,在信息的使用上,我一直要求学生参考了别人的东西要注明出处,同时绝对禁止抄袭别人的作品。
在一次课堂作品收集中,我发现一位同学写的电子日记和别的班级同学一模一样,只是改了名字而已。在下一节的作品评价总结课上,我先找了几位电子日记写得不错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日记,让同学共同点评。然后我说有些同学的日记也写得不错,但是却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而只是利用了电脑的功能实现自己懒惰的思想,这样不好,接着我给大家讲了敢于诚实的故事,教育学生做人要诚信为先。下课以后,我找到那位同学主动谈话,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己重新完成一份电子日记。全班同学也都受到了诚信的教育。
5、利用网络环境,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使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观建设已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迫切任务,作为直接引导学生和网络打交道的信息技术教师更是肩负起这个关键的任务。
“黑客”是学生接触网络后必定会遇到的,有些同学对“黑客”高超的网络技术总是充满神秘感和崇拜心理,好奇心驱使他们跃跃欲试。由于黑客总与病毒联系在一起的,我就在学生学习网络知识之前,通过对病毒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病毒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甚至使网络瘫痪,告诉学生,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对于黑客也是一样,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非法进入别人的机器,盗取别人的信息也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
在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多方面的,这些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代感,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通过不断挖掘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抓住德育教育的一切机遇,因势利导,在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能够达到将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的效果。
第二篇:信息技术中德育渗透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杨 梅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应该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一、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一)在信息技术课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共同学习,培养他们的集体协作精神。
1、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从基础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学方法主要使用演示与实践、任务驱动;
2、懂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采用交流、互动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3、熟练操作计算机:给他们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让他们自己去获取信息、完成任务,重点培养这类学生求异、求新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带动一、二类同学共同学习,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互助合作精神。
(二)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分组。在上信息技术课时,采用兴趣分组,让每位同学在各自兴趣小组中进行学习、合作与交流,提高创新学习的能力,发挥了他们的个性。
这样,学生们在小组中进行了交流与学习,在合作中进行了探讨与提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同时理解了资源共享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当今社会要求人们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PowerPoint时,我做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远离网吧,珍惜前程”的幻灯片,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1.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更应该倍加珍惜;对时间负责,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过去的时间就不再属于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良好的言行造就良好的德育,只有不断优化自己的性格,加强自身的修养,才会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对自己的前途负责。2.对别人负责。因为现代社会最讲求的就是团结协作的精神,所以同学们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努力处理好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这样社会才变得更加融洽、和谐。
3.对家庭负责。家庭是养育自己的摇篮,每个人都有义务对家庭负责。作为学生,以最好的成绩和表现向家长汇报就是最好的负责。
4.对集体、社会、国家负责。作为学生,首先要遵守班规、校规、校纪,做一个优秀的好学生;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更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有修养的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总之,学科德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使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说教的、生硬的教育,只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而已。
第三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对学生的品德思想进行教育。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工具,而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科也越来越显得重要。信息技术虽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但也离不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育者应尽责,正确引导小学生使用电脑,培养他们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应用道德,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1、如:在讲解信息技术发展经历的五次革命内容时,穿插提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可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或通过《五星红旗》作图,学会剪切、复制、粘贴操作的同时,对他们进行认识国旗和国旗构成的教育。
2、节约和环保教育。如:讲授“让幻灯片飞起来”内容时,我以“保护家园”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到保护环境的意义。通过学习垃圾分类、垃圾的可回收性等,培养保护环境 的责任感,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用所学知识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
3.严谨态度教育。如:文件夹的使用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讲解“电脑小书包”内容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超市来比喻说明文件夹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不仅对个人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且也是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为了让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制订了具体的计算机使用情况登记册——《今天我做到了⋯⋯》,让学生在填写过程中养成一种使用计算机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主要是通过日常的教学常规和机房管理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课后自觉整理好椅子、鼠标、键盘、耳机等机房设备,自觉维护机房环境卫生、从一点一滴做起,通过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进而培养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
三、教育学生做好事从身边做起,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在计算机教学管理中,鞋套管理一直是一个难点。常有些学生上课不带鞋套,随便找一个塑料袋套上就进机房。教师为
了不影响学生上课,总是网开一面让他先进。有的同学下课后塑料袋就扔在教室里,严重破坏了机房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意识地利用一些机会,用事实来教育学生。有一次上课,我发现座位下又有一只塑料袋,就抓住这个机会,当着全班同学展示了这只塑料袋,问:“同学们,你们是否愿意在飘满了塑料袋的机房里上课”?同学们都摇摇头,有的同学马上环视自己座位周围,那些未穿鞋套的同学都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时我再问:“同学们,每次上课,我们的机房总是很洁净,你们从来没有打扫过一次机房,有没有同学想知道是谁在为你们服务?”很多同学都点点头。这时我把四年级二班同学利用每周五下午帮助打扫所有机房卫生的事告诉学生,并进一步启发:“我们班有的同学利用周六到外面学雷锋做好事,其实,有很多好人好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还有没有理由不爱惜机房环境,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呢”?从这件事以后,不穿鞋套的同学少了,既时偶尔真的忘带鞋套,也会主动留下打扫卫生,用行动来改正错误。使得道德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四、正确引导学习,上机操作过程中注重健康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抱有浓厚兴趣的,但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多小学生会不辨是非,把计算机当做简单的玩具,并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在现代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和资源参杂其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大多数反映出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很会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之中,危害显而易见:占用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身体、等等,最终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习甚至放弃了学习。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学习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就成了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工作重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针对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会造成的严重后果给大家做了认真分析和引导,告诉同学们,爱玩是人的天性,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游戏当做信息技术应用的全部,沉迷于电脑游戏只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同时网络上的许多游戏不适合小学生玩,许多游戏实际上不是为小学生开发的,长期沉迷不但会对视觉、听觉造成损害,并且列举了国内外一些青少年因沉迷电脑游戏不能自拔,有的甚至做出错误行为、违法犯罪以致危害生命安全的事例,让他们认识到沉迷于游戏的危害性。从而达
到引导学生正确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端正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
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容量巨大而又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消极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既要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又要能够区分有益和不良的信息,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
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未成年人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小学生看的内容,并给学生讲解上网安全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
五、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公共道德意识
在计算机教学中,有的学生总爱在文章中、幻灯制作中输入一些“某某某是大猪头,某某某是大白痴”等不严肃的内容或把其它同学保存的文件或文件夹删除,以此为乐。为此,一方面,我在教师机上建立每个班的文件夹,让学生把自己的文件传到教师机上,切实有效地保护学生的文档。另一方面,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讨论,问大家:“你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方面你们做了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影响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另一方面,对别人也是一种伤害,在座的每一位是否都希望别人也这样对待自己呢?”通过这件事,让每一位同学都懂得不尊重别人也就是不尊重自己,要求别人不删自己文件,首先自己要做到不删除别人的文件。增强上机公共道德意识,培养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
总之,德育具有广泛性,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几乎存在于教材的每篇文章里,每个章节里。探求德育内容与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联系,寻找它们之间的可结合处,要以学科教学为主,以学到知识、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价值观为目的。同时要把握度,遵循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德育教育,找到学生容易接受的点。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抓住时机、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德育,培养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最终使之成为符合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
第四篇: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之我见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育工作 德育渗透 人文素质 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十余年来,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担任着教书育人这两大重要的责任,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没有德育渗透的教学是干涩的,光传授知识不注重德育的教学是失败的。只有在把两者密切的结合起来了,教育才显得鲜活灵动。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江苏省信息技术新课程也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尤其重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力争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是如何渗透德育的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构建了机房,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开展教学的主要阵地。我校有6个班级开设信息技术课,加上兴趣小组活动课程。机房的利用率非常之高,可谓是川流不息。机房内设施贵重,如果不好好爱护,很容易被损坏,使教学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在每一届新生进入机房前,我们都要先对他们进行机房使用制度的教育,譬如不可以随便拆卸机房设备,不准将饮料、零食等带入机房,课后有值日生打扫机房,保持机房的清洁无尘。课堂上,我给每位学生指定专门的座位,没有特殊情况不可以随便调换,做到责任到人,这样他们就会更加珍惜爱护自己使用的计算机。另外要培养学生安全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譬如,不可以将外来的可移动存储设备带入机房,避免将外来的病毒、游戏等带入机房,这是机房使用的一个安全因素,也体现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如何引导学生遵守机房规则,正确使用计算机,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正常开展非常的重要,也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相关的德育教育
1、培养保护知识产权、信息安全与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网络环境为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信息服务创造了理想空间,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巨大推动力。然而,正是由于互联网的上述特性,产生了许多安全问题,譬如 信息泄漏、信息污染、信息不易受控等安全问题。加上近年来计算机病毒严重地侵入计算机系统,不安全性就显得更为突出。1994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全国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我们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计算机的安全、信息安全、信息知识产权。在信息技术必修第一章,《信息的获取》中,我们经常要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下载一些软件等,这些操作都涉及到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的问题。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上网,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合法获取网络信息资源,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在网络安全方面,引导学生要保护好自己的计算机,当然更不能攻击别人的计算机。总之,我们要培养学生保护知识产权、信息安全与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这是作为信息技术老师的一项重要的德育责任。
2、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进行德育的渗透。我让学生利用搜索查阅2008年奥运会的资料,通过搜索,他们了解了奥运历史,我国举办申办奥运的过程,2008奥运,我国做了哪些准备等等,明白了奥运会是象征国际团结的一项重要活动,我国的申奥成功说明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学生会产生一种热爱和平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再譬如《文本信息加工》一节中,提到了文字的起源与中国书法,中国特色的书法引起了西方人的极大兴趣。1 在这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我国文字的创造饱含了民族的智慧,并感觉到了我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再譬如《表格信息加工》一节中,我用我国与美国近几年来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让学生做成EXCEL表格,再让学生绘制出折线图,对照比较,让他们感觉到我国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和国际大国的经济还存在着差距,让他们明白经济强盛是立国之本,激发学生立志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还有在《搜索技巧》一节中,我围绕“搜索技巧——关注我国水资源”展开教学,让他们在学习搜索技巧的同时搜索我国的淡水资源情况,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了解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淡水资源缺乏的现状,从而培养学生节约水资源的良好习惯,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我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爱心”,大主题下再分四个小主题:“关心贫困地区的孩子”、“关注野生动物”、“关爱艾滋病人”、“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学生自由选择主题建立网站。在素材的搜集、加工、网站的建立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只要你用心去挖掘,每堂课都可以进行德育渗透。
三、密切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协作精神,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会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一种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真诚对话,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人格,对学生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立之以信、见之以范。如在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讨论一些相关的主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后再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尊重,多给一些赞扬和鼓励。譬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的回答真的很棒”、“我尊重你们的说法,希望进一步发扬下去”等等,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被尊重、被认可、被鼓励的感觉。对于回答时出现的偏颇,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思考。这样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有利于还学生以自尊,给学生以自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教师必须有爱心、信心、恒心、责任心,用新的观念来研究学生,用新课程倡导的科学方法来评价学生,对学生和风细雨般的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意识,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做人。
2、培养学生与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的一点是,学生的基础差异很突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有很多,譬如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开展不平衡,家庭因素,学生个体差异等等。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各组组内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因此,整个小组就会成为具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荣辱与共的信念的“利益共同体”,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所要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从而较好地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支持性风气。
3、课后与个别学生的交流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每个班总会有个别学生有点逆反心理,存在厌学情绪,上课不能遵守课堂纪律,不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譬如有一次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学生在听MP3,我向他走过去,他以为我要收掉他的MP3,便立刻把它藏在了衣服袋子里,还用手捂住口袋。我想强拿是肯定不行的,说不定会引起冲突。怎么办?突然我灵机一动,说:“我不收掉你的MP3,你先把它寄放在我这儿,下了课你来拿,现在你好好听课”。下了课,他来到我办公室,紧张的站在旁边。我对他笑了笑,说:“你不要紧张,我和你谈谈心好吗?”,他看见我笑了,立刻放松了下来。我说:“你为什么要在课上听MP3,是不是因为老师的课讲的不好?或者这些知识你都懂了?”他不好意思的说:“老师,不是您的课讲的不好,也 2 不是我都懂了,是我太想听那首新歌了”。我把MP3还给了他,对他说:“你很诚实,老师相信你以后会好好听课,不会再把它带进教室了”。他接过MP3,感动地走了。以后他表现一直很好,从来没有再犯过。其实,学生已经明白是非道理了,只要你真心去感动他、信任他,他也会信任你、尊重你。
当然,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具备很高的人文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高度的责任感,更要具有敢于弘扬人文精神、敢于提倡学生自主发展、敢于创新的勇气。只有打破陈规向应试教育挑战,与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教学相长,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人性得到发扬,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 “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上面我谈的一些只是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粗浅体会,在信息技术过程中如何渗透德育,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课题,有待于我们不断的实践、探索、交流、研究。
[参考文献]:
马和民、吴瑞君主编《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第2版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柏黍、岑国桢主编,《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经涛、王俊英主编,《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开明出版社 詹万生、宁武杰,《21世纪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学苑出版社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司门前中学 魏华明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互联网正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它的广泛应用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我们已迎来了崭新的网络时代。而网络已不仅仅是一种新技术的象征,它已成为一种推动社会革新的重要力量,且成为当今时代最具活力和威力的媒体,并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教育领域,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素养已成为一个受教育者的必备素养之一,这对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通过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而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尤其做到信息技术与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整合,是摆在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前崭新而又紧迫的课题。
德育途径的拓展是网络时代到来的必然选择,也是德育与时俱进,走向德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将德育途径拓展到网络上,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德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心,在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如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素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机地将德育融合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一、注重养成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制定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教学计划,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从早抓起,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又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中学生的任务,更是中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还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关闭计算机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使他们了解这样做可以避免计算机内的数据遭到破坏,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等。2.教师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教师本身就是学生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课堂示范和指导过程中,也应该有良好的习惯。比如:不带食物和水进机房;按开、关机要求开、关机;不把用户文件建立在系统目录中等。教师以身作则,有助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学生就会照葫芦画瓢,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形成不良习惯。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二、结合教材。运用媒体,联系生活 1.德育与教材有机结合
信息技术教学时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渗透德育,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通过介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发展史,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从而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在图片信息的加工内容中,可以让学生处理学校风景照片以表达爱校、护校之情;让学生制作贺卡以表达友情、亲情等。
2.利用多媒体渗透德育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让学生获取信息,让学生再进行点评,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引导,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在讲授图片信息的加工内容时,可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将司门前的美丽景色、司门前的风土人情、司门前人的勤劳善良、热情聪明等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文字阅读,图片欣赏,视频浏览等多种媒体手段,使学生进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热爱家乡人的情感意识教育。
3.联系生活渗透德育
通过选取学生身边事进行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对与已关系不大的事不感兴趣。为了能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的时候,要尽量选取与学生生活有联系的事,并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评论。比如以我的班级为主题的电脑绘画、以我的快乐为主题的电脑绘画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如果教师能联系生活,在课堂中增设课堂德育环节,我们的课堂德育渗透就会变得色彩斑澜。
三.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学生的德育管理。(1)优化网络环境,加强德育管理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道德信息资源,我们应当把学校的德育工作与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便利、机遇和先进条件的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学校应当从实际出发,修订学校德育目标和计划,使之反映网络道德的内容,有计划地把网络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2)利用网络优势,拓展德育途径
对待网络,学校要变堵为导,主动占领网络阵地,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设施,学校可以有效地监控学生的上网行为,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样,才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达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的德育绩效。
四、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共事、与人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编成几个小组,先给小组一个任务,让他们共同学习,共同完成,只对小组进行评价,不对个人进行评价,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建立与别人合作共事、共同发展、尊重他人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促进德育创新既是时代与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在中学信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