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说课稿
王家河小学 黄红丽
一、说教材
古诗《登鹳雀楼》是鄂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古诗诵读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二、说目标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少等特点,教学目标为:
1、会认5个生字:“海、千、更、层、楼”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启发学生看图理解诗的大致意思。
三、说教法、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无疑是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明了路子,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为达到这个目的,本课设计我以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为主。通过闯关登上鹳雀楼,利用图文结合理解诗意,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引入课题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低年级教学中,直观性原则尤为重要。把看上十分抽象的汉字与相关的实物或图画联系起来理解记忆,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联想和发展形象思维。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利用这一特点我设计了去旅游登鹳雀楼,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
我设计了过关登楼: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关。
2、借助拼音读通古诗关
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自学字、读通文,通过试读、自由读、指名读、领读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
(三)、体会诗句,指导朗读:
当全班同学都登上鹳雀楼之后,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设想 安排一个想象说话练习: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较好的为学习1、2句诗做铺垫。远山、黄河、太阳用情境图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符合学生的特点,同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由远及近。小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有限,了解诗句后指名读1、2句诗让学生说看到的。诗人有所见、有所想,作为小学生不可能猜想到作者的想法,为此我设计问题:诗人还想看到更多的景象,你有什么办法帮助他?很自然的引出3、4句诗。
(四)、古诗诵读
要求熟读成诵,通过开展活动加深对诗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鼓励积累。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
(六)、原文填空
原文填空检测学生对古诗掌握的情况,同时又熟读了古诗。
第二篇:登鹳雀楼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篇1:登鹳雀楼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二年级的学生能感受古诗的美,围绕本课的学习任务,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古诗的意境是用极为凝炼的文字来创造的,对小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个总印象,为理解诗句,领会诗情打下基础。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的境界。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它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鹳雀楼)对,你们真聪明!并相机介绍鹳雀楼名字的由来,因为这首诗是作者登上鹳雀楼写的,所以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激发,顺势导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初读指导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认真读诗句,要求学生圈出生字词,对照拼音,逐字、逐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三)悟读古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美”的实践。古诗教学更应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在这一环节,我将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的方法,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
1、解词看图,领会诗意
教学古诗必须从字——词——句入手,进而理解诗人所描述的内容。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抓住“白日”、“尽”“入海流”等重点词语,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了词语的内容,进而了解诗句的意思。接下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学习第三、四两行诗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所思及所蕴含的哲理。
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使学生“自得求之”,实现从老师的指导到学生的自觉的质的飞跃。
2、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想象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古诗中的许多词语都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学生此时已理解了诗句,基本能用口头语言表达了。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一讲,把古诗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从口头表达能力。
3、赏读古诗,熟读成诵
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时,我通过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诗人。这样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所蕴含的情感,孩子们都可能在朗读中表达出来。然后,通过让学生借助板书背诵、表演背诵、配乐背诵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孩子的潜力就能得到发展,表现欲也得到了满足。
(四)指导写字
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的笔画、笔顺、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课标中明确1—2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是“喜欢写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笔画、结构,再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字写好,并安排小组之间互相评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感受汉字的形美。
篇2:登鹳雀楼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登鹳雀楼》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的第八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二、说目标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少等特点,确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启发学生看图理解诗的大致意思。
2、初步学习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味,背诵古诗。
3、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黄、入、海、千、更、层、楼”
三、说教法、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无疑是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明了路子,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为达到这个目的,本课设计我以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为主,融入情境教学法与和谐教学法,展示一个以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辅以录音、图画、游戏等形式,力求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低年级教学中,直观性原则尤为重要。把看上十分抽象的汉字与相关的实物或图画联系起来理解记忆,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联想和发展形象思维。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我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鸛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课前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
1、小老师领读。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机会,让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2、师生背诗竞赛。
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而如果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
(1)教师朗读,学生评分,找出老师背诵优美的“秘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音高等。
(2)学生练习朗读,准备和老师进行比赛。
(3)学生配乐朗读,与老师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背诵的目的。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本课除背诵古诗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认识生字。在识字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步:
1、定位联想,认识生字
首先,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老师一起回想: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课文中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学生合作,学习新词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
(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
(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认识也告诉同桌。
(3)开火车游戏给生字组词。
3、识字游戏:登鹳雀楼
黑板上的简笔画“鹳雀楼”上每层都贴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
4、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当全班同学都登上鹳雀楼之后,安排一个想象说话练习: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思维。
(四)课间休息。
表演唱《我爱黄河,我爱祖国》
(五)背诗比赛,拓展延伸。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这样,在学生休息过后,进行一次男女背诗比赛:除了这首诗,你还会背哪些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六)课堂小结,鼓励积累。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
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所以小结时,教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这些大诗人写出了这么多好诗,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想如果你会背的诗多了,你也会写诗了,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要经常举行背诗比赛。看谁能成为背诗大王、小诗人!”
篇3:登鹳雀楼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首先说说教材,
《登鹳雀楼》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剧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为后两句析事明理作铺垫。 “白日”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 “尽”:完。这里指太阳依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入海流”是说黄河最终流入大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水正滚流向大海。诗的后两句写的是登楼所思。 “欲”:想要。 “穷”:尽。 “目”:眼睛。 “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字,语言朴素浅显,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示诗人宽大的胸襟。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1)能够认读古诗,会写“雀” 、“楼” 、“依” 、“入” 、“欲” 、“穷” 、“目” 、“更”,并按笔顺描红。
(2)能够流利的朗诵古诗。
2、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字词意思。
(2)能够默写出所学的新字。
3、情感目标能够通过朗诵古诗,理解诗人的感受,并受到启迪。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学习本课中所要求掌握的生字,读通课文。难点:能够默写出生字,会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营造一个高效率的学习课堂。
五.教学过程
1.理解诗题,简介诗人。这首诗以事为题,朴素自然。 “登”是上的意思。 “鹳雀楼”是一座楼阁的名字,教学时,可简介它的故址和名字的由来。对作者的了解只要知道朝代和姓名。
2.初读诗句,学习生字。教师(或录音)范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抽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诗的韵律。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充分感知,为理解作准备。
3.解释句意,理解内容。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观察图画想想诗意。不懂的词或句提出来大家讨论。可先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例如“依” 、“尽” 、“欲” 、“穷” 、“更” 、等,在让学生连起来说句意。理解句子后,再让学生把全诗意思连起来说。解释字句意思时,不要过多地发挥,只要求理解内容就可以了。
4.想象意境,吟咏背诵。在理解诗的大意后,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读出诗句的气势。读时可以让学生作适当的动作演示,以帮助他们入情入境。只要学生能想象意境,就能很快背诵并读出语气。
5.建议本课教1课时。
篇4: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 说课稿
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关于登鹳雀楼说课稿要如何写呢?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二年级的学生能感受古诗的美,围绕本课的学习任务,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古诗的意境是用极为凝炼的文字来创造的,对小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个总印象,为理解诗句,领会诗情打下基础。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的境界。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它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鹳雀楼)对,你们真聪明!并相机介绍鹳雀楼名字的由来,因为这首诗是作者登上鹳雀楼写的,所以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激发,顺势导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初读指导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认真读诗句,要求学生圈出生字词,对照拼音,逐字、逐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三)悟读古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美”的实践。古诗教学更应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在这一环节,我将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的方法,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
1、解词看图,领会诗意
教学古诗必须从字——词——句入手,进而理解诗人所描述的内容。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抓住 “白日”、“尽”“入海流”等重点词语,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了词语的内容,进而了解诗句的意思。接下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学习第三、四两行诗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所思及所蕴含的哲理。
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使学生“自得求之”,实现从老师的指导到学生的自觉的质的飞跃。
2、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想象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古诗中的许多词语都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学生此时已理解了诗句,基本能用口头语言表达了。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一讲,把古诗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从口头表达能力。
3、赏读古诗,熟读成诵
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时,我通过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诗人。这样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所蕴含的情感,孩子们都可能在朗读中表达出来。然后,通过让学生借助板书背诵、表演背诵、配乐背诵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孩子的潜力就能得到发展,表现欲也得到了满足。
(四)指导写字
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的笔画、笔顺、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课标中明确1—2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是“喜欢写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笔画、结构,再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字写好,并安排小组之间互相评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感受汉字的形美。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我的板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设计的。
1、前两句用一个(景)字概括,后两句用一个(想)字概括,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是整首诗的浓缩。
2、“/”既代表朗读时字词断开处,也表示将诗中词语分隔出来,有助于释词,理解诗文。
3、“·”表示读重音,有助于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情。
白日/依山/尽,
(景)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层楼。
篇5:《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 雀楼》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说说教材, 《登鹳雀楼》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 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剧 目远望, 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 后一句宕开一笔, 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 于景,为后两句析事明理作铺垫。 “白日”指傍晚的太阳, “依” :挨 着,靠着。 “尽” :完。这里指太阳依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入海流”是说黄河最终流入大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水正滚流向大海。 诗的后两句写的是登楼所思。 “欲” :想要。 “穷” :尽。 “目” :眼 睛。 “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 :再。这两 句诗的意思是: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 20 字,语言朴素浅显,给 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 意境, 把上下, 远近, 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 显示诗人宽大的胸襟。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 出了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认读古诗,会写“雀” 、“楼” 、“依” 、“入” 、“欲” 、“穷” 、“目” 、“更” ,并按笔顺描红,
(2)能够流利的朗诵古诗。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字词意思。 (2)能够默写出所学的新字。 3、情感目标 能够通过朗诵古诗,理解诗人的感受,并受到启迪。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课中所要求掌握的生字,读通课文。 难点:能够默写出生字,会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 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营造一个高效率的学习课堂。
五.教学过程
1.理解诗题,简介诗人。 这首诗以事为题,朴素自然。 “登”是上的意思。 “鹳雀楼”是一 座楼阁的名字,教学时,可简介它的故址和名字的由来。对作者的了 解只要知道朝代和姓名。
2.初读诗句,学习生字。 教师(或录音)范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抽读。要求学生读准 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诗的韵律。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充分感知,为 理解作准备。
3.解释句意,理解内容。 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观察图画想想诗意。不懂的词或句提出来 大家讨论。可先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例如“依” 、“尽” 、“欲” 、“穷” 、“更” 、等,在让学生连起来说句意。理解句子后,再让学生把全诗 意思连起来说。解释字句意思时,不要过多地发挥,只要求理解内容 就可以了。
4.想象意境,吟咏背诵。 在理解诗的大意后,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读 出诗句的气势。读时可以让学生作适当的动作演示,以帮助他们入情 入境。只要学生能想象意境,就能很快背诵并读出语气。
5.建议本课教 1 课时。
篇6:《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二年级的学生能感受古诗的美,围绕本课的学习任务,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古诗的意境是用极为凝炼的文字来创造的,对小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个总印象,为理解诗句,领会诗情打下基础。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的境界。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它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鹳雀楼)对,你们真聪明!并相机介绍鹳雀楼名字的由来,因为这首诗是作者登上鹳雀楼写的,所以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激发,顺势导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初读指导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认真读诗句,要求学生圈出生字词,对照拼音,逐字、逐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三)悟读古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美”的实践。古诗教学更应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在这一环节,我将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的方法,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
篇7:王之涣《登鹳雀楼》说课稿
王之涣《登鹳雀楼》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第三篇: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说课稿4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鹳雀楼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下面我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首先说说教材,《登鹳雀楼》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剧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为后两句析事明理作铺垫。“白日”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尽”:完。这里指太阳依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入海流”是说黄河最终流入大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水正滚流向大海。诗的后两句写的是登楼所思。“欲”:想要。“穷”:尽。“目”:眼睛。“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字,语言朴素浅显,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示诗人宽大的胸襟。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1)能够认读古诗,会写“雀”、“楼”、“依”、“入”、“欲”、“穷”、“目”、“更”,并按笔顺描红。
(2)能够流利的朗诵古诗。
2、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字词意思。
(2)能够默写出所学的新字。
3、情感目标能够通过朗诵古诗,理解诗人的感受,并受到启迪。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学习本课中所要求掌握的生字,读通课文。难点:能够默写出生字,会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营造一个高效率的学习课堂。
五.教学过程
1.理解诗题,简介诗人。这首诗以事为题,朴素自然。“登”是上的意思。“鹳雀楼”是一座楼阁的名字,教学时,可简介它的故址和名字的由来。对作者的了解只要知道朝代和姓名。
2.初读诗句,学习生字。教师(或录音)范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抽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诗的韵律。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充分感知,为理解作准备。
3.解释句意,理解内容。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观察图画想想诗意。不懂的词或句提出来大家讨论。可先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例如“依”、“尽”、“欲”、“穷”、“更”、等,在让学生连起来说句意。理解句子后,再让学生把全诗意思连起来说。解释字句意思时,不要过多地发挥,只要求理解内容就可以了。
4.想象意境,吟咏背诵。在理解诗的大意后,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读出诗句的气势。读时可以让学生作适当的动作演示,以帮助他们入情入境。只要学生能想象意境,就能很快背诵并读出语气。
5.建议本课教1课时。
登鹳雀楼说课稿2一、说教材
古诗《登鹳雀楼》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的第八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二、说目标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少等特点,确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启发学生看图理解诗的大致意思。
2、初步学习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味,背诵古诗。
3、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黄、入、海、千、更、层、楼”
三、说教法、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无疑是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明了路子,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为达到这个目的,本课设计我以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为主,融入情境教学法与和谐教学法,展示一个以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辅以录音、图画、游戏等形式,力求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低年级教学中,直观性原则尤为重要。把看上十分抽象的汉字与相关的实物或图画联系起来理解记忆,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联想和发展形象思维。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我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鸛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课前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
1、小老师领读。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机会,让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2、师生背诗竞赛。
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而如果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
(1)教师朗读,学生评分,找出老师背诵优美的“秘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音高等。
(2)学生练习朗读,准备和老师进行比赛。
(3)学生配乐朗读,与老师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背诵的目的。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本课除背诵古诗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认识生字。在识字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步:
1、定位联想,认识生字
首先,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老师一起回想: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课文中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学生合作,学习新词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
(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
(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认识也告诉同桌。
(3)开火车游戏给生字组词。
3、识字游戏:登鹳雀楼
黑板上的简笔画“鹳雀楼”上每层都贴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
4、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当全班同学都登上鹳雀楼之后,安排一个想象说话练习: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思维。
(四)课间休息
表演唱《我爱黄河,我爱祖国》
(五)背诗比赛,拓展延伸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这样,在学生休息过后,进行一次男女背诗比赛:除了这首诗,你还会背哪些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六)课堂小结,鼓励积累。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
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所以小结时,教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这些大诗人写出了这么多好诗,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想如果你会背的诗多了,你也会写诗了,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要经常举行背诗比赛。看谁能成为背诗大王、小诗人!”
登鹳雀楼说课稿3说教材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说教法、学法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说教学过程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让同学们发现他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学生一起学学他们,把生字再读一读。指名做小老师带读。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
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说说诗中哪些内容是诗人登上楼阁时看到了?哪些内容是写他想到的呢?
2、登鹳雀楼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
交流:(1)指名说。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么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
(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师生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欲穷更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习!)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答案。今天,老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的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工具书的作用真不小,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长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现在请你们和同座伙伴合作把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看得出你们一节课都在认真听!好样的!)
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今天小朋友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学得好,记得牢啊!向你们学习!)
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采访罗高扬:当你跳绳比赛中取得年级第一的时候,我们同学们也可以这样对你说—谁来说?
△采访戴铭君:虽然你钢琴已经考过5级,但老师还想对你说,你猜,说什么?其他同学也可以帮忙。
2、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后又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但性格豪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今天,咱们就来欣赏另外一篇千古名诗—《凉州词》。这首诗又写了什么呢,你们可以试着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回家后啊研究研究,下节课我们来交流,好吗?
3、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配乐)最后老师要奖励你们,送你们一句祝福的话.(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学习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看
想
登高才能望远
(简笔画)
登鹳雀楼说课稿4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二年级的学生能感受古诗的美,围绕本课的学习任务,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古诗的意境是用极为凝炼的文字来创造的,对小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个总印象,为理解诗句,领会诗情打下基础。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的境界。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它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鹳雀楼)对,你们真聪明!并相机介绍鹳雀楼名字的由来,因为这首诗是作者登上鹳雀楼写的,所以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激发,顺势导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初读指导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认真读诗句,要求学生圈出生字词,对照拼音,逐字、逐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三)悟读古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美”的实践。古诗教学更应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在这一环节,我将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的方法,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
1、解词看图,领会诗意
教学古诗必须从字——词——句入手,进而理解诗人所描述的内容。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抓住 “白日”、“尽”“入海流”等重点词语,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了词语的内容,进而了解诗句的意思。接下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学习第三、四两行诗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所思及所蕴含的哲理。
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使学生“自得求之”,实现从老师的指导到学生的自觉的质的飞跃。
2、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想象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古诗中的许多词语都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学生此时已理解了诗句,基本能用口头语言表达了。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一讲,把古诗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从口头表达能力。
3、赏读古诗,熟读成诵
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时,我通过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诗人。这样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所蕴含的情感,孩子们都可能在朗读中表达出来。然后,通过让学生借助板书背诵、表演背诵、配乐背诵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孩子的潜力就能得到发展,表现欲也得到了满足。
(四)指导写字
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的笔画、笔顺、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课标中明确1—2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是“喜欢写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笔画、结构,再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字写好,并安排小组之间互相评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感受汉字的形美。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我的板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设计的。
1、前两句用一个(景)字概括,后两句用一个(想)字概括,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是整首诗的浓缩。
2、“/”既代表朗读时字词断开处,也表示将诗中词语分隔出来,有助于释词,理解诗文。
3、“·”表示读重音,有助于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情。
白日/依山/尽,(景)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想)
更上/一/层楼。
第四篇:《古诗二首》文本:《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二年级的学生能感受古诗的美,围绕本课的学习任务,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古诗的意境是用极为凝炼的文字来创造的,对小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个总印象,为理解诗句,领会诗情打下基础。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的境界。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它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鹳雀楼)对,你们真聪明!并相机介绍鹳雀楼名字的由来,因为这首诗是作者登上鹳雀楼写的,所以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激发,顺势导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初读指导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认真读诗句,要求学生圈出生字词,对照拼音,逐字、逐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三)悟读古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美”的实践。古诗教学更应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在这一环节,我将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的方法,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
1.解词看图,领会诗意
教学古诗必须从字——词——句入手,进而理解诗人所描述的内容。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抓住 “白日”、“尽”“入海流”等重点词语,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了词语的内容,进而了解诗句的意思。接下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学习第三、四两行诗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所思及所蕴含的哲理。
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使学生“自得求之”,实现从老师的指导到学生的自觉的质的飞跃。
2.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想象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古诗中的许多词语都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学生此时已理解了诗句,基本能用口头语言表达了。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一讲,把古诗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从口头表达能力。3.赏读古诗,熟读成诵
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时,我通过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诗人。这样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所蕴含的情感,孩子们都可能在朗读中表达出来。然后,通过让学生借助板书背诵、表演背诵、配乐背诵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孩子的潜力就能得到发展,表现欲也得到了满足。
(四)指导写字
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的笔画、笔顺、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课标中明确1—2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是“喜欢写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笔画、结构,再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字写好,并安排小组之间互相评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感受汉字的形美。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我的板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设计的。
1.前两句用一个(景)字概括,后两句用一个(想)字概括,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是整首诗的浓缩。
2.“/”既代表朗读时字词断开处,也表示将诗中词语分隔出来,有助于释词,理解诗文。3.“•”表示读重音,有助于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情。
第五篇:校本课程登鹳雀楼说课稿
校本课程-古韵飘香中华好诗词
《登鹳雀楼》说课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我校校本教材《古韵飘香-中华好诗词》四年级的一首古诗。是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的浩瀚壮阔、气势恢宏,放眼宇宙无极限,寓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出语自然,千古传诵,被人们看做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学情分析:
《登鹳雀楼》这首古诗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过,而且本校的《古诗韵律操》第二套开始音乐就是选取的这首古诗新唱做背景。学生对这首古诗已经非常熟悉。但对于有感情的诵读和深入理解诗的意境还有待提高。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诵读古诗,多途径理解诗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朗读、手语操研悟、诗配画等方式达到熟读成诵,理解诗意的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创新手语操
(三)音乐伴读
(四)绘画引读 创新设计:
由于平时上课发现孩子们对教师一字一句的解释诗词并不感兴趣,所以我把讲故事、学习手语、绘画都融入到课堂中,教师润物无声的讲解使孩子们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整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韵律操引路,导入古诗。
1.边听音乐,边欣赏《古诗韵律操》片段。
2.说出古诗的名字,按古诗韵律操的节奏一起背诵。
3.按自己的习惯背诵。
4.说出这首诗的诗名和作者。
二、配乐讲故事,板画古诗。
1.介绍鹳雀楼,学生空画鹳雀楼。
黄鹤楼在我国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岸畔,因常有鹳雀鸟在这里栖息而得名。鹳雀楼共有三层,请同学们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画一画。(师板画,学生空画)鹳雀楼本来并不出名,是因为有一个人写了一首诗而出名的,谁知道这个人是谁?(王之涣)王之涣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
2.讲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故事,引出古诗。
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快要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水,感觉这里的景色太壮观了,情不自禁吟诵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师边吟诵边板画两句诗表达的意境,生跟着吟诵。
王之涣并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你们猜:他会怎么做呢?(再上一层楼)。王之涣按照小朋友的办法,登到了最高层,果然看到了更多的风景,不由自主的感叹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师边吟诵边板画,生跟着吟诵。是适当指导朗读。
三、诵读加评价,体会古诗。
1.听康桥的古诗诵读,学生评价。
2.学生模仿读,教师、学生适当评价。
3.学生朗读,赛读,教师指导读。
四、学习手语操,感悟古诗。
1.教师边诵读边用手语示范,激发学生兴趣。
2.教学《登鹳雀楼》的手语操。
每一句教师都是先诵读古诗,然后师生共同说诗意,教师再讲解每个字的手语动作,最后学生边诵读边跟学手语操。指导学生能够一边有感情的诵读古诗一边做手语操。
3.放谷建芬作曲的《登鹳雀楼》歌曲,师生边唱边表演手语操。
五、配乐画意境,升华古诗。
1.结合学校校本课程,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教师的板画,自己创作《登鹳雀楼》诗配画作品。
2.提诗配画要求。
(1)所画内容符合诗的意境。
(2)纸张横放,左边留三厘米的空白处,利于装订成册。
(3)此次绘画只要能展示出你对诗的理解即可,可以不用涂色,古诗的书写也可以留到课下去完善。
3.放《登鹳雀楼》歌曲,学生边听音乐边进行诗配画创作。
4.画好的作品可以放到黑板上展示。
5.再次诵读古诗。
六、说四大名楼,拓展古诗。
1.鹳雀楼因为王之涣的一首诗而名扬天下,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中国四大文化古楼。你还知道因诗出名的楼有哪些?
2.学生回忆有关黄鹤楼的古诗,试着背诵。
3.师简单介绍岳阳楼、滕王阁因谁而出名。
七、课后作业
1.继续完善自己的诗配画作品。
2.找一找有关四大名楼资料和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