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时间:2019-05-13 04:1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第一篇: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上传: 刘敖

更新时间:2012-5-18 22:01:19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摘自:《江阴市长寿中学》

【主要内容】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情”“趣”;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教育策略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界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实践,从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三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1.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孕含的“生活”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人教社新教材不仅包含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还增加了不少社会生活、习俗,即社会史的内容,显得更加亲切、丰满和人文化,更有利于学生认识立体化的历史,丰富生活常识。比如七年纪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基本属于社会史范畴,介绍了宋人衣食住行乐五大方面的内容,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上千年,没啥联系,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很快就能与现代习俗做比较,找异同,寻沿革,讲看法,课堂很快就能”活”起来。“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又传扬了民族习俗,正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尽力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尽量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如学习八年级中国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中“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这一目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显示“文革”中„人斗人‟的几张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这种现象?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健全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我又联系到刚发生不久的“3.14”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通过画片的展示,让学生分析其性质。学生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手段是不正当的,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从他们的话语、表情中,我感到了他们的是非观明确,法律意识较强。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历史教师需要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让枯燥的书本因为有了生命的气息而鲜活起来。

3.适时适度导入乡土历史,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把课本上的历史与乡土历史相联系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课本知识,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更坚定的走向未来。江阴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地属延陵,曾是吴公子季扎的封地,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之称,见诸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500多年。历史教学中,我适时补充以江阴保卫战为代表的江南等地人民抗清斗争、中国海军史上最惨烈的战斗----江阴保卫战、江阴要塞起义、刘氏三兄弟等等知识;在介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时,补充了民国元年10月孙中山先生在江阴各界欢迎会的演说,特别是“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的殷切希望给学生以强烈震撼。适时适度补充乡土历史,既加强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二.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情”“趣”。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它要求我们教师都应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使教学趣味化、游戏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意愿和学习主动力趋于一致,而不是主要靠外界力量强迫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实现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呢?

1.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颖有趣的导入,可以象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思维的兴奋之门,对于新课的讲授很有帮助。如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用多媒体显示华盛顿、林肯图像和一段文字:2000年2月,美国有线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41位总统的最新排名,结果,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总统占据前三位,猜一猜,林肯和华盛顿的实际排名怎样?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已有的知识判断学生总认为华盛顿排第一)为什么林肯在美国人民心中地位如此崇高呢?用猜谜式方法,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引起他们的兴趣、好奇,进而萌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讲授。其他,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有其成功的经验,有的讲故事,有的猜谜语,有的放音乐,手段不一而足,但其目的只有一个----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如学习《法国大革命》,我依据教材里的两张图片,法国社会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幅漫画《多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和探究:示意图和漫画告诉了我们法国当时什么样的现状?根据你的理解什么人的反抗意愿最强?为什么人们把这场革命叫资产阶级革命呢?资产阶级想在这场革命中得到什么呢?结果怎样呢?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对图片的话题兴趣在我的问题引导下,思维很快调动起来。当然,教师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联系教学内容把握最恰当的切入口,设置的问题也要考虑: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反映?学生感兴趣吗?学生是否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解决问题后学生能否生成新的认识?能否更深入地学习历史?一般而言,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积极反应,本身就说明问题引起了学生思维的兴趣,教师把握好教学的节奏,使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这样学生不仅享受到思维的快乐,教学的有效性也大大提高。

3.结语巧设疑点,诱发学生无限想象。写作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即精巧、吸引人的开头,丰富的内容,点题有力的结尾。因此,在结语时,除了点明重点,点破难点之外,为了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制造悬念、突显疑点也是我们的惯用手法。比如在《辛亥革命》一课的结语中,我们可以这样点设疑点:辛亥革命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它毕竟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看看那些搞复辟倒退的人是怎样一种可耻的下场就会明白这个问题。又如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的结语中我联系下文设置了一个问题:明朝的朱元璋抽不抽烟?疑点的设置,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渴望,产生期盼,其内心深处埋下了一根无形的线,时刻牵动他的心,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究学习”的心境,引发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新的内容,从而为上好后面的课程做好铺垫。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1.教师可以凭借实物、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教学,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将历史重现,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兴趣,促进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3.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有人把历史课的趣味化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史话教学”,以为上历史课就应当大量地讲故事。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材的具体内容,适时适度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对于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还是有帮助的。如讲鸦片战争时,我就插入了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不仅使个别正在走神的学生收回了思想,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在嘲笑清朝将领愚昧无知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4.要注重进行学科渗透。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能给学生新鲜感、趣味感,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其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5.巧妙运用对联、诗歌。如学习《辛亥革命》,介绍袁世凯时,我引用了时人专为袁世凯写的两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暗含王

八、无耻),“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暗含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学生通过对对联的理解加深了对袁世凯的认识,为他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

6.运用竞赛形式进行练习。初中生都具有好胜的心理,利用这种心理特点,在课堂上适当运用竞赛的形式,能改变课堂教学的单调性,使学生具有新鲜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思维能力处于极佳状态,教学印象极为深刻。同时,竞争的结果也会使胜利的一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一方不肯服输,双方都产生了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经常有同学向我要求,以后的课堂教学多用这种形式。

7.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围饶某项主题出历史板报、写小论文等。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实施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关键词:激发兴趣,营造氛围,树立问题意识,实施有效探究

主要论点概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民主和谐的的教学氛围,树立问题意识,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施课堂有效教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但是这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要使学习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只能起主导作用,不能包办代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是为了不教”。(1)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根据我校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挖掘,对课堂教学形式也进行了更新设计,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努力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

一。”要造成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产生“爱学”和“乐学”。

(一)利用情感效应,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情感意识。历史知识丰富的情感因素,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情感意识的历史教师是难以“神入”历史和置身历史氛围之中的。具有情感意识的历史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讲授历史,就能饱含感情,准确、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使学生为之动容,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内心体验。

(二)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部分内容,传统的教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等方面,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呈现给学生,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在教《两汉经济的发展》时,我虚拟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汉朝人,你将怎样生活呢?”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然后分组扮演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角色,这堂课,学生的参与度高,争着发言的同学有二十几位,而教师只是穿插其中,略作评说,学生的发言大多抓住了汉朝经济的发展特点及都域繁荣的情况,学生自主性得到了发挥。在余兴未尽时,我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能否探究一下,汉朝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由于虚拟了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营造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思维活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历史与现实有着许多的相似,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所以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时,我让学生将当今的各种开发活动与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开发联系起来,拉近距离,贴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思考题:①假如你是魏晋南北朝的北方人,你会不会南迁?②这次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③学了本课,你对当今的开发活动有什么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关注本地

【摘要】有效教学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如何做到有效教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问题,联系现实(实际),使课堂教学生活化几个方面谈谈感受。

【关键词】有效教学 创设情境 精心设问 生活化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回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结合近几年我的教学实践谈谈: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历史

我们都明白一个现实: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有如下论述:

1、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2、播放音视频渲染情境;

3、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4、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5、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7、结合实际优化情境等等,我们大家在教学中不妨加以尝试。

我在讲授“三顾茅庐”时,采用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课前找五位同学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门童,向五位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刘备如何三次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如何显得很不耐烦,最后刘备终于请到了诸葛亮并成就了一段佳话等。学生结合平时从广播、电视等平台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自编台词,我帮助修改,同时进行简单的布景设计,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的辛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改变其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二、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是问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问题的设计,首先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其次又应当是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即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学习“伏尔泰启蒙思想的意义和影响”时,课本中这样描述:“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此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促进了传播这些思想的国家的思想解放。”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这些?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互相探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状态。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联系现实(实际),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扼杀历史的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和事务分离出来。他特别强调:历史关于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很明显,他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许多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时事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经过筛选过的热点时事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摆脱教材所限定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穿梭于时空的走廊,古今结合,拓展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学习《海峡两岸的交往》这一课时,我联系“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先后访问大陆,进一步深化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008年12月15日,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等现实事件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中国近代史上台湾与大陆的分分离离、国共之间的合作与对抗不断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明白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利益于我党实行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了历史知识,也了解了新闻时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进而增加学生的时代感和历史学习的使命感。

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福建省全面实施和推行新课程改革已有四个年头,社会特别关注的2009年新课程高考也顺利结束了。中学一线教师为此进行了许多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由于我们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解和体悟的层面不同,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对此,历史教师应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真正形成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与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涵义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思想,在国内外早已有之。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启发式教学思想显然就关注了教学效率。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1632年的专著《大教学论》中就在探索与完善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班级教学制。而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世纪之交,我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推行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此背景下,有效教学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什么是有效教学?什么是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我认为,考量有效教学应该要有两个纬度,即教师“有效的教”,学生“有效的学”。当然从本质上来,教师有效的教应然也会达到学生有效学的效果,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

“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有效的学”则综合考虑几个因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掌握学习方法、内化人文素养。

通俗地说,有效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通过对有效教学涵义的阐释,再结合历史学科独有的特征,本人认为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历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自主进行历史学习,以最优的效果、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有效地开发生成性历史课程资源,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所谓的“历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除学生的认知水平、个体差异、发展规律与教学活动自身的规律外,还要结合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所谓“学生自主进行历史学习”主要指学生改变过去的被动学习状态,发挥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实施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要途径的学习方式。具体的三维目标则要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关注民族与人类的历史命运,及培养自身健全的人格等等。实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正在成为可能。但无论如何改,“有效的课堂教学”还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历史教师应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明确教学目标——有效教学的起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还得回归到如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上。因为教学目标是历史课程的根本所在,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运行轨迹,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准确、到位,能让新课程教学更科学、有效。

反思目前历史教学的现状,就不难发现,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比较肤浅。在一些教师的眼里,教学目标就是教学参考书中的几段文字,只要抄上即可,缺乏对教学目标重要性的认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把历史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对部分教师来说,这只不过是给原来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换了一种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又回归到教师满堂灌的老路上去了,这样的教学显然缺乏有效实施的前提——不能真正明确通过该课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拓展哪些能力?培养什么情感?

为此,历史老师首先要准确领悟“三维”目标的内涵:“知识与能力”强调的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历史认识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过程,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利于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是课程目标的一个闪光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核心与灵魂,也是教学过程中最有创新潜力的领域。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看它是否全面,三个维度是否有遗漏,因为这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当然,对每一节课来说,要重视对这节课教学目标的分解,使之细化、小化,目标不在于太多,也不是每一项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同等重要,这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二看它是否明确,即目标阐述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结构,能力层次;四看是否将它贯彻到了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教学才会有明确定位,学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教学的渠道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学生“会学”是建立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它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养成学生搜集资料并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解决问题能力。可以说,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在传统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由教师操纵,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长期得不到发展。问题情境创设,不是教师简单地提出问题,一问一答,而是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并视为历史教学的出发点。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几个策略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第一、注重问题设计:提问的有效性跟提问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当,问题过难,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过易,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即多设计些不会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问题。课堂提问应尽量形成系列,环环紧扣教学内容,对于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应通过提问来加以区别。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把问题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准确表达问题: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尽量避免反问。避免将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避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了徒具形式、为问而问的现象。很多提问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的表达方式,或者要求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读一段课文内容,或重复教师刚讲过的话,这种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提问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与动力,感到历史学习枯燥乏味。

第三、做到因人施问:因材施教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很清楚,应用到课堂提问上,就表现为因人施问。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式也不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教师提问后,要善于察言观色,一般来说,能勇敢地与你目光碰幢的学生,往往期待能站起来回答,而那些低头不语的学生则可能正在“保佑着老师别叫我回答啊”,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第四、留出等待时间:按照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学生从理解问题,提取加工信息,形成答案到准备回答,至少需要三到五秒钟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留出恰当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当然,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类型和学生反应而定,教师要恰当地把握等待的时间。一般地讲,如果在复习课上,目标是让学生从记忆中检索有关的信息,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有关知识记忆的问题,等待时间可较短些;如果问题的设计的目的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等待的时间就应稍长一些。当然对不同的学生的等待时间也要不同。

第五、及时作出评价: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教师及时妥善的处理,是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反映教师提问技巧,促进课堂提问师生交互影响,保证提问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反应和满意的回答给以语言或非语言的积极的评价——强化,能鼓励学生进一步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的内容,对学生回答式的表述方式及态度也要作评价。

3、倡导合作探究——有效教学的关键

合作探究学习也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所谓“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的弊端,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还能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也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的目标。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教学中,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灵活的形式,围绕共同学习的内容和材料开展交流与合作。其典型形式是分组讨论、组内交流分享。“合作”并不是简单地把桌子合并起来,几个人凑成一堆,随便说上几句就行了。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我认为有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途径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首先按个人的兴趣、需求、学习基础等级等标准自主分组。大组还可以再按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自主分成若干个竞争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上、中、下的各类层次,让小组之间具有可比性,以形成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便于互相学习和管理,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会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合作”的基础是分工,没有分工就不能合作。“分工”对学生来说,首先是独立学习。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合作”这一环节,需要师生合作,更需要生生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充当导演的角色,重在置疑、激思、点拨,或投石兴澜,或锦上添花。引导学生快速思考、认真归纳、争相表现。学生的活动方式要丰富多彩,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同桌讨论,可以前后左右互相交流,也可以分组辩论对抗竞赛,……。每个人都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听取别人的观点,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生也从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不是独立的学习环节。对于学生而言,应该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对于教师而言,要对教材充分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精心设计出探究问题。注意设计的问题,一要适度,做到难易适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避免产生畏惧情绪。二是多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分析领会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三是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启发性和探索性,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在教学中,让学生围绕探究的核心问题,分组开展合作学习,最后再进行集体交流。学生在共同探究中,可以进一步完善、丰富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往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主学习是前提,合作交流是途径,探究是目的,也是过程。

4、实现情感体验——有效教学的回归

新的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教育本质功能的回归。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历史资源和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一、建构情感认知——知情合一。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用丰富的历史史实、优秀的历史人物作为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启情点”。指导学生选择性地阅读历史教材及历史课外书籍的;或通过教师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从中受到的感悟与启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选择教学内容的“启情点”。许多历史事件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中国的四大发明、日军的南京大屠杀等,都能自然而强烈的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也有许多历史事实本身比较抽象枯燥,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就必须精心寻找“启情点”。创设情感氛围,引起学生注意、产生兴趣,表示认同,愿意接受,同时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并产生情感上的体验,形成相应的外显行为。但这时情感仅处于情感体验的层面,尚未内化而转变为情感态度,因而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这时我们就需要对这样的情感进行巩固,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加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如采取辩论会、竟猜、课外寻古、抢答等形式,激励他们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第二、建构价值观——情识交融。在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学生通过不断的选择性学习,把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并加以合理地整合,不断深化,在对价值观念的多重审视分析后,将情感态度的倾向性组成系统的价值观,这样学生的价值观就逐渐形成了,并且在以后的活动中都会留下价值观的痕迹,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可以说已经达到。当然,价值观带有典型的个性化特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性格。人的任何自然活动都带有自身的性格特征,所以教育的最高目标应该是把价值观转变为我们性格特质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成长。而我们知道性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能形成的,单靠讲述几个历史故事,或是几个历史事件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作为我们课堂的一部分,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第三、建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传统教学中,评价的权威是教师,评价的内容是成绩,评价的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个性”。在“权威”与“统一”中,学生的个性被扼杀了,有个性的见解遭到否定,学生的价值判断变的模糊。因此,我们要建构兼顾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即教学评价要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人格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创造条件。历史教学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点,更体现在他们是否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存在,是否在历史的塑像前悟到了历史认识,获得了主体化的历史;体现在学生面对感性的历史能否体验到一种历史情怀。缘此,历史教学的评价,不单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而且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发展性的评价。可以采用做文摘卡、编辑历史题材的小报、编演历史剧、撰写历史考察报告、撰写小论文等,这样可以加快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速度,甚至使其在瞬间升华,受益终生。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在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去用心经营历史课堂,不仅仅要让我们的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而且也让我们的教师在自主、创新的课堂里与学生一起共同发展,这也许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目标。

第二篇: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 王小锋

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本书分析了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情形并提出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通过这学年在教学中对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现就“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如何教的的有效”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重视课前的备课。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它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即学生获得发展。因此,要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这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

如何整体落实三维目标,我认为,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

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二、从教材内容入手:灵活使用教材。

现行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经常说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可以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致力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其实,我们教师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要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四、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1)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师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即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更应

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

(二)反思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通过课堂实践的磨砺,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有效”的和谐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有所得、有所获,为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

第三篇:有效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上个星期我们听了关于肖川教授<<有效教学策略>>的演讲报告, 我的感触很是深刻,现将心得体会做一小结。

一、谈理解。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无效还是负效?它是实施教学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即“立足课堂教学抓效果”。实施有效教学,有效备课是基础和前提,有效课堂教学是重点,有效课后反思是创新。而上好每一堂课又是基础,在一堂课中导入这一阶段往往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那么有效的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又该怎样去创设呢?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做到具体、明确,不能一味笼统地问“你发现了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及时从生活情境地中提炼出语文教学素材,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把情境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2)情境内容应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背景中提出。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而且使学生能够加深记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炼事物本质的能力。

(3)教学情境应具有时代性、新颖性。我们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上课导入如果总是“猜年龄”,学生就会感觉“厌”了。

二、对备课的看法。备课是在自己以前教学的基础上的深思、加工和创生,教学目标的设定,重难点的确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备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设计包括: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教与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设计等。设计能保障教学的流畅,设计能避免教学的盲目性,设计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尽可能地考虑到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要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三、教后反思的处理。新课程更强调教学反思,教后反思也是有效备课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备好课,上完课,这节课并没有结束,课后教师还需要静下心来反思。针对备课时的初衷与课堂的实施作一番回顾和比较,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课堂生成处理是否妥当、问题设计是否有意义、情景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并及时把感想、心得和调整策略等内容认真整理在备课本上。

三、巧妙讲究师生平等。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言语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从今后,我要牢固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强化有效教学的意识,在纠错、自查、整改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时刻提醒自己在每节课后自己主动反思;课堂上哪一个环节启发了学生?那一部分是教学的亮点?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喜欢答?那一部分教学效率高?下节课如何改进……主动把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第四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一、有效教学的意义

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教学的有效性就是体现在:效率高、效果好、效益佳。

1、效率

2、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效度的评价。

学生应获得什么?这节课获得了什么?实现了教学目标的高度没有(知识、技能等)?

3、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师生从中获得收益吗?)。

教学的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题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要实现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成长。以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条件,通过学生自主能动学习,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当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要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有效教与学的目的。

三、影响有效课堂教学的因素

1、教学观念陈旧、保守

①、强调教师为主,忽略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角色)。②、过重强调教授法或习惯了教授法,而忽略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③、不是以学生发展为宗旨,不尊重学生(把课上完了事)

2、课堂氛围不好(或者说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不好)①、师生关系不够好。

由于诸多原因,教学过分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适应应试教育,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加之教学目标的偏差(分数是练出来的、反复机械训练、作业又多又难„„),“熟能生巧”逐渐变成了“熟能生厌”,出现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长期下去,轻则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拖欠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重则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对抗心理„„(由于教师批评学生不完成作业,不认真听讲等过于严厉或“恨铁不成钢”,或语言、行为有伤斥学生自尊等行为而引起),学生心理难以接受,师生心灵不相融,关系恶化。

②、班风不正,学风不浓。

学生学习习惯差,上课纪律差,课堂失控,“伪学习”状态严重。

3、教法、学法单一,教学装备差。老是那一套:看书、听讲、做作业。

4、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⑴、教师职业责任感的问题。

凡是教师责任感强,所任教班级学风浓,班风正。学生受益非浅。⑵、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跟不上时代节奏,职业化替代了专业化。①、学习过少。因班级人数多,本身工作量较大,作业批改量大,学习时间太少。

②、教师教学基本功有待提升。

如:语言不生动、气质欠佳、无影响和感染力。讲话无节奏感,没有趣味,不会微笑,关注学生太少(特别是现在好多老师喜欢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自己班上),板书潦草,字迹不规范,生理、心理知识浅薄。③、没有认真备课:有的教师不结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方案、教案照抄,既无学法指导,也无活动设计体验。有的甚至这节课究竟让学生学什么?该教什么?都“模模糊糊”,还说得上什么知识点、生长点、增长点?也就是说,教师在用教材教学方面驾驭教材能力较差。“胸中无数”,怎么能上好课呢?既无趣也无味,长年累月,形成学生厌学情绪。

⑶、师生互动不强。

课堂上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

四、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目前,很多教育专家、学者、教授对“有效教学”在理论上提出了诸多高见,笔者学了、听了受益匪浅,现将“有效教学”理论下移到教育教学最基层——课堂(小学数学)进行探索,因课堂是学生精神发育、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体现在课堂教学有效、无效上。课堂教学有效性越高,学生的学习生命活力越旺,学生的生命动力越激昂,学生的受益越多,或者说终身受益。故对“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提出 “五活” 拙见。

㈠、把教材盘“活”——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课本中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写或画在书本上的“死”的资源。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首先是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化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想方设法把“死水”净化为“活水”、“甜水”,这就需要教师把教材盘“活”,为有效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1、读懂教材,理解教材的内容。

①、目标 ②、重难点 ③、知识点

2、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内涵、外延、纵横联系)。

①、熟知学生的起点、认知结构。

②、新知“生长点”(特别是新旧知识联结点)。③、新知“增长点”(巩固应用,深化新知)。

3、灵活处理教材的度,内容要适切。

①、了解学生学习新知必备的认知基础。

②、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新知、人数、内容及程度。③、哪些内容学生自学能学会或极个别人已学会,哪些问题需要学生相互讨论、自主探索?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或引导讲解?

④、通过哪些练习可深化教学内容(增长点),深化到什么程度?

⑤、教学知识准确无误。

⑥、面向全体学生:狠抓中间“大头”,决不放弃“两小头”。⑦、丰富教材内涵,力求有所创新。

4、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

①、设计开放性的习题和开放性的实践活动。

②、充分考虑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③、灵活处理学生课堂学习中闪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5、精心备课,设计教学流程。

教案设计要做体现“一个重点”、“两为主”、“三找准”、“四适度”、“五设计”。

①、一个重点:三维目标为重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②、两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③、三找准:找准起点、找准知识点、找准生长点。④、四适度:进度适度(点)深度适度(纵深)

广度适度(面)密度适度(节奏)

⑤、五设计:教案设计、教法学法设计、习题设计、板书设计、教具学具设计。

㈡、把课堂搞活——有效课堂教学的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心理期待(好表现)、心理安全(不怕犯错、能宽容)、心理自由(想说什么就说)、心理满足(体验成功乐趣)的特征。“做为高级智慧生物,人生下来就有着自我发展的巨大潜能和内在动力,而一个人能否得到最佳发展,则在于其潜能是否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下加以发掘和提升”。有效课堂教学就是要创设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学习和人文氛围,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使之想学、爱学、乐学。

1、创设生动有效的活跃的学习气氛。

如:开讲时采用——有趣的游戏,生动好奇的故事或奇特的活动,把学生的无形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想学。

2、创建民主、平等、自尊、互敬、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学生要喜欢老师。纪大海教授说:学生喜欢老师就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喜欢就是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喜欢你这位老师,一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要赢得学生的欢迎,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优雅的气质,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关爱学生一视同仁的品质,广阔、宽容的大气,平等民主的作风,勇敢坚强的性格,严谨治学的风格,渊博的知识,丰富有趣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法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引领学生,你一定会得到学生的爱戴。

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烈辩论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友爱的关系,促进感情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自然地对学生唤醒、激励和鼓舞。

3、创设开放型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独立自主学习地有效活动。开放课堂上的时间空间、活动空间、思维空间,教师必须努力创新。

⑴、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体现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度)。①、参与的广度:指在班级中有多少学生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在主动地思考问题、提出或回答问题,有多少学生在观察、分析、对比探究„„多少人参加主动学习。人人参与为最好。

②、参与的深度:主要反映在探究问题、探究活动的质量上,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层面高度,知识的内涵或外延上。

③、参与的自觉程度: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面要大。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应凸现学生全面参与,全程参与,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

⑵、把想的时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

⑶、把做的过程交给学生(实践、操作、体验)。⑷、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思维)。⑸、把评的义务赋于学生(自评自议、互评互议)。㈢、把教法学法用活——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定教、学路优先、学法优先、少教多学”的原则,采取“先学后教、顺学而导、以学施教、以学评教”的方法,把课堂转化为“学堂”,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1、选择合适的教法。教无定法,但必须选择适应学生主动学习,利于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重在难点、质疑处点拨和诱导。

2、放手让学生自学。凡是自己能学懂的让学生自己学或互相讨论学,探讨式学习,学生能自己思考绝不包办,学生能自己归纳、概括、总结出来的结论、规律教师绝不代替。

3、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巧用错例资源。

5、逐步消除“伪学习”状态。

㈣、把思维激活——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也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基础,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始终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穿针引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力、想象力、审美力、判断力、创造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核心问题就是要激活学生思维,使之思路交锋、思维碰撞、思想升华。

1、创设好教学情景,诱发思维热情。

2、创设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思考的深度。如: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为什么体积单位用“立方”,面积单位用“平方”?

为什么面积单位是100进制,体积单位是1000进制?

古人为什么把学生学习的地方叫“学堂”? “学生”的内涵是什么?

3、倡导学生质疑问难,自问自答,自己探索,大胆猜想、尝试。

如:学生学习《圆锥体体积》,教师演示“同底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有着3倍和 ”的关系”,生问:①、不同底同高呢?②、同底不同高的呢?会一样吗?引发探究的欲望。

4、设计开放型的习题,多元思考问题。

如: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式等。

5、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求异、创新思维)。捕捉创新思维的火花。

6、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扩大思维的空间。㈤、把数学问题做活——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做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把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化,进行研究,发现其规律和知识后运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学数学的目的和归属。如:“曹冲称象”,用了数学中的分解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古人制地图,运用了比例和比例尺的知识。

现代高科技领域里都运用了很多数学原理,如宇宙飞船上天,军事领域里的导弹、氢弹、原子弹的制造和准确发射等。把数学知识活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现代化建设中,数学教材中特意编排了“解决问题”章节,就是把数学问题做活。

第五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祁县王村中学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祁县王村中学 冯金香

面对当前信息化社会,语文教育需要的不是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没有实际能力的书呆子。需要的是能听说读写、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性格的新型人才。这就需要语文教学必须具有形式的灵活性、内容的趣味性、价值的可观性。为此,近几年来我特别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供了课堂效率。

一、优化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作为教师要“三带进课堂”,即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把尊敬的话语送给每个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个学生,用真诚去浇灌学生的个性,使个性在课学时 上得以张扬,用受心去呵护学生的天性,使天性在课堂上得以释放,用智慧去开启学生的灵性,使屡性在课堂上得以还原,用热爱和尊敬学生的行为,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这样才会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

二、优化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就是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体做法是: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强调一是要依据课标要求,紧贴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规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方向中。第二、切实抓好“备课、讲课、说课、评课”四环节,对每一环节都有具体要求。第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合作,将集体智慧达到最大化,这是优化过程的主旨。第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应该全面 地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诱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话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

三、优化教学方法

(一)、注重四个结合

1、活动课与作文课相结合,走出写作文“怕”的困境。

针对学生发愁作文的普遍现象,我大胆开设了活动课,人所皆知,写作文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具体的材料学生就会胡编乱造,导致作文失真失实。开高活动课,不仅丰富了写人素材,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成语接龙比赛”活泼而激烈。“我当啄木鸟,纠正错别字”比赛新颖别致,学生欢呼雀跃。“我们当小记者”活动有趣而热烈,每搞一次活动,速写作文。实践证明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具体生动形象。

2、课文知识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打破阅读量“少”的瓶颈。老舍说过:“只有入口成章,才会出口成章”。初中学生知识面窄,只知道学习课本知识,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他经常筛选典型阅读题、好文章,让学生欣赏领悟。教给他们如何整体感知文章。同时要求大量地读一些名著,以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阅读写作能力,通过系统训练,学生阅读能力显著提高了。张艺杰是出了名的偏科生,连续两次语文不及格,然而经过训练后,成绩直线上升,中考取得了108分的好成绩。高燕、常桂敏两大文豪,每次考试总会捧回年级第一的桂冠。有时四大阅读题竟一分不丢。

3、激活兴趣与开发思维相结合,改变教语文“死”的陈规。为了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大胆开设了每周一次的素质水平测试。我精心筛选有创意的中考佳题。为实基础加一些基础题,如写带龙字的成语,写读书的名言警句。为一单位拟广告词,脑筋急转弯„„学生感到新鲜,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开发了学生思维。

4、课文内容与板书设计相结合,转变学语文“苦”的感受 我的板书标新立异,耐 人寻味。既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最主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快乐中收获知识。历次公开课我的板书设计都会别出心裁,受到领导和同仁的一致好评。例如:《春》、《海燕》、《七颗钻石》、《小石潭记》、《周总理。你在哪里》等课文的板书的确让学生收益匪浅。

(二)倡导五种课型

1、朗读达标课。关于语文课的性质,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课应该是听说读写的实践课。可纵观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对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的培养,“读”的环节比较薄弱,已远远不能适应语文素质教育的训练。“达标”的要求是发音准确、不漏、不加、不错、不重读、句读分明、声音高低轻重缓急符合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在两个月内人人过关,朗读达标。这样,出现了早读时间,书声朗朗;有的同学在课外,在家里,也面对墙壁,摇头晃脑,大声朗读,争取早日达标的可喜现象。实践证明,有效的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增强语感,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激发感情,提高鉴赏水平。

2、背诵竞赛课。我根据初中生上进心强,好胜心迫切,喜欢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经常上背诵竞赛课。课文中有不少要求学生背诵的名篇、警句、精彩片段,为使学生不至于死记硬背而感到枯燥乏味,我花费不少时间把这些内容以问答题的形式精心设计成抽签题,写在投影片上,每学期集中两节课进行抽签背诵竞赛,人人是参赛者,个个又都是评委。另外,我们还结合期中、期末考试复习,搞限时背诵词语活动,看谁在五分钟背的词语最多、最准确。采用这种竞赛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人参与,不甘示弱,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气氛?

3、阅读积累课。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订阅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语文报刊杂志,如《语文报》、《作文周刊》、《青少年日记》、《作文成功之路》、《中学生阅读》等,集中在早读、晚自习时进行阅读,并每周抽出两节课到阅览室上阅览课,要求学生分类整理课外阅读资料,同时可作简要的评注,搜集材料。同时,把自己搜集的精彩语句、片段登在后面“报刊摘抄园地”上,向全班同学推荐,资源共享。为写作积累材料,并在期末组织了文学知识竞赛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限时作文课。每次作文课,我事先不通知,一上课布置作文,然后限时写作,最长不超过四十分钟。学生写好后举手报名,教师在黑板上记下名次、姓名、所用时间,共写字数。不少同学二十分钟左右便能完成五六百字的一篇文章。四十分钟,全班基本完成。然后用铅笔自改,同桌互改,全班交流、评议。收回后,教师再检查,写评语、打分。学

生一篇作文经过几道手续,好些同学的文章自改锦上添花,互改如虎添翼。这样,一改昔日“作文课外作篇篇有抄袭”的不良风气,既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又把竞争意识引进了课堂,训练了学生快速书写,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角色转换课。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努力使小课堂既成为学习语文知识的场所,更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阵地。学生固然是教学对象,但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作为教师,理应信任他们,尊重他们,为他们个性的发展和主体价值的充分体现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他们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对于一些自读课,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扮演“小老师”登台讲课。这种方法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格外活跃。如高燕同学在讲《答记者问》一课时,现场组织答记者活动,同学们手拿自制的话筒一问一答,极为精彩,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位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从小羡慕教师这一职业,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我的心情多么激动啊!感谢老师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卢宇同学用自己讲课的亲身感受写的《今天我来当老师》作文获得长城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

另外,每天一上语文课,用三二分钟时间,由一名学生发布一则新闻,大到国际国内时事,小则学校班内消息。一名同学讲成语,说出成语典故、含义等。按座位一条龙顺序,全班轮完一次,进行成语接力赛(词头接词尾),并选出成语接力赛领先者和最佳新闻发布者。这样,使同学们养成经常读书看报的习惯,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又提高了学生阅读和说话的能力。在期末全年成语知识大赛中,我班名列前茅。

四、优化评价体制

改变以往唯分数定优劣的评价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既关注终结性评价,又关注过程性评价。为此我在全县率先建立了学生成长袋,强化了过程评价。实践证明:我们 “三表两卡 ”的评价法,能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弘扬学生个性,还原学生天性,激活学生灵性。163班王慧妮是小学出了名的捣蛋鬼,初一刚入校第二天就打架,后以闹事,打群架,逃学上网吧,去必沟。自从建立成长袋后,-5-

我抓住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评价,短时间内她变得判若两人了,在最近的队列队形比赛中荣获最侍指挥员奖,我班也以很大的优势荣获冠军。实践证明、用激励和赞赏的方法使学生永远都能看到光明、看到前途。尤其是在学生出现错误、缺点的时候,也能让他看到曙光。赏识教育给我的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到一个活动、一节课,小到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彰显着赏识的精神,使众多的学生从赞许的目光和鼓励声中自信地走出阴霾,五、优化育人环境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要想让学生健康发展必须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营造和谐课堂气氛。因此,我的家长会不是告状、批评。而是给家长讲解育人经验,通过学习家长真正懂得了家庭教育应当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学习书本知识向注重教育孩子正确做人转变,由简单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

2009-11-26

下载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担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怎样提高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水平显......

    有效教学策略5篇范文

    学习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的若干策略,对我启发很大,同时给我的教学起到了理论上的指导,影响最深的是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化复杂为简单。以下是我的感想和反思。 提高学习效......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1、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例如,在讲授“乘方运算”内容时,我先拿出一张纸,把它对折又对折,反复几次,然后问学......

    有效教学策略[精选五篇]

    集体备课材料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有效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它的价值取向是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愿望,它期望教学有成效;有效教学也是指引教师教学,评价教师教学......

    如何有效运用教学策略

    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激发有效课堂教学 2011-01-05 16:39:52 什么是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浅谈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浅谈 香河十二中崔丽娟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取决于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设定......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万宁海之南实验小学 占阿娜 小学科学 【内容摘要】科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阵地,怎样让科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我们要更关注情趣、真实、心灵、智慧;有......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合理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