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步推进,读写联动游记类文本单元整组教学策略
三步推进,读写联动游记类文本单元整组教学策略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按主题单元编排的,其中有些单元主题是围绕游记内容来安排的。那么如何进行游记类课文单元整组的教学呢?笔者对游记类课文单元整组教学进行了实践与探究,实施了“三步推进,读写联动”的游记类课文单元整组的教学策略。
一、着眼目标,统筹安排
根据游记类课文所处的年段、单元的目标要求,梳理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游记类课文和教师指导游记习作全盘考虑,整体架构。
1.立足单元,整体架构。以单元目标为支撑点,紧扣单元主题,整合课文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单元习作,对整个单元的教学进行整体架构。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包括《颐和园》《长城》《秦兵马俑》三篇课文,习作是改写导游词。单元整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①读单元导读,明白单元主题,明确学习目标;②自读三篇课文,整体感知,借助预习单梳理课文内容;③细读三篇课文,比较三篇课文在表达手法上的不同之处并迁移运用;④借助收集的资料,改写导游词。这样的单元整体架构,单元主题突出,在对比阅读中写作手法一目了然。
2.立足课文,突出重?c。从单元整组课文入手,筛选出每篇游记类课文最具语言学习价值的地方作为教学重点,聚焦语言和表达特点,为指导单元写作做准备。以上述“我国的世界遗产”单元为例,对三篇课文进行了解读,确定了以下学习重点。
同样是游记类课文,三篇文章语言不同,结构不同,表达手法也不同。教学时,应立足于每篇课文的不同之处,使学生获得语言和表达手法上的奥秘,为写游记奠定基础。
二、着眼课文,习得方法
根据此类课文言语表达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习得习作的方法。
(一)巧用方法,习得有序表达
1.借助“画一画”,体会“有序”。(1)画游玩路线。如在教学《颐和园》时,让学生根据课文画游览路线图,体会“移步换景”的有序表达。(2)画景物布局。如在教学《长城》时,根据文章描述,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长城,这样,学生不仅能了解长城各部分的名称,也能体会到作者是有序描写的。
2.借助“串一串”,感知整体。在教学游记类课文时,可以借助“串一串”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如教学《颐和园》时,先让学生找出表明作者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再画出作者对颐和园抒发情感的句子(开头和结尾),最后引导学生把六句话“串一串”,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整体感知。
(二)调动感官,体会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写游记的过程中,自然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教师在指导习作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其次是让学生巧用修辞手法,最后还得学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如有位教师这样指导习作《蝶园精灵》: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其次想象画面中的蝴蝶都在干什么,指导学生从蝴蝶的动作、神态、细节等方面展开想象,最后告诉学生要将蝴蝶写得栩栩如生就要学会“观察+想象”。这样的习作指导让学生明白,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文章才会情景交融。
三、着眼运用,提升表达
(一)提纲式练笔,提升结构表达有序
《颐和园》的课后小练笔要求学习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为了让学生掌握“移步换景”法,笔者通过表格整理,列好提纲,帮助学生学会有序表达。教学时,先整体感知课文,接着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出示提纲式整理单。
根据提纲引领学生总结作者是如何做到有序表达,紧扣过渡句体会表达的秘妙(地点转换、运用动词);最后出示练笔要求:请你也按这样的方法,介绍自己游玩过的景点,结合生活体验列提纲。学生从列游记类课文的提纲,体会有序表达,到自主构思游记作文的结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二)仿创式练笔,自由创意表达生活
1.对接课文,锤炼表达。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习作内容是写导游词。有位教师这样指导“改写导游词”。
第一步:探导游词内容,寻习作之法。教师出示根据课文《颐和园》改编的导游词,让学生和原文比较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根据讨论,得出相同之处就是有序表达,身临其境;不同之处是导游词穿插了游客和导游之间的互动,内容涵盖了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
第二步:出示写导游词提示,任选“西湖十景”之一学写导游词。
第三步:“争当小导游”,模拟介绍。
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将导游词和课文原文进行对照,学生易总结出导游词的特点,也易掌握写导游词的窍门。
2.对接生活,拓展延伸。学生通过对游记类课文的学习,掌握了游记文章的表达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吸收、内化,读写结合,提高学生游记写作水平。
如开展以介绍“家乡美景”为主题的“最佳小导游”活动,开展向同学推荐最佳旅游胜地的“小眼看世界”的班队活动,介绍游玩过的景点路线,推荐当地的旅游特色与最值得欣赏的景点,并编写成班级旅游指南……富有创意的活动,激发了学生自由表达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游记写作的水平。
以上是笔者对游记类课文单元教学进行的一些实践。真正要做好游记类课文单元整组教学,还需要正确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做到在教学过程中“理解与运用”的有机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联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湖北省枣阳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第二篇: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吴姬玲
文章来源: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摘 要:在三年“单元整组教学“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本研究提炼总结出”单元整组教学“的五种实施策略,旨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其中同类对比、主题升华、诵读训练、整组练说、课堂练笔等策略均体现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单元整组教学;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1964 年,Taba 等学者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用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y),以激励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自此,教学策略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迅速发展。研究者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策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设计相对单一的策略难以圆满应对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一些研究者又试图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寻求系统性教学策略。本研究在三年教学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的“单元整组教学”五种实施策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探索的。
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训练重点,而单元内不同课文又各显风格与特色,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序列。因此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从单元思想出发实施“单元整组教学”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单元整组教学”按从“整体感知”到“部分体验”再到“整体感悟”的模式进行设计,采用整组单元块状结构进行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
“单元整组教学”不是对单元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而是重在“整体把握”,即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不同单元的特点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从而让单元整组教学的内涵和价值真正得以实现。本文分别从单元整组教学策略的基本教学流程和策略优势两方面重点介绍笔者在实践研究中概括提炼的“单元整组教学”五条策略。
一、同类对比策略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教师取得的教学效果的差别反映着他们在教学策略上的差别。埃默等人的一些研究也证明,教师在教学策略上的差别,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成绩提高成正比[3 ]67。本研究的“单元整组教学”五种实施策略,均体现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的设计思想,旨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同类对比策略简单讲就是同题阅读,一一对比。具体而言是指要求学生同时阅读描写同一对象(如动物、植物、风景、人物等)的若干篇文章,在比较、分析中体会到不同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同类对比策略的基本教学流程依次为:典型课例、初读感知;深入感悟、体验写法;同组类比、领悟异同;实践体会、学以致用。如在“体会不同作家写同一动物的写作风格”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就四年级上第四单元写同一动物的两篇文章《白鹅》和《白公鹅》一起进行教学。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白鹅》一文中这只白鹅的特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大概教学过程如下:初读课文,概括这只鹅的特点;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细读课文,感悟用词的生动形象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感情朗读,读出趣味;从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总结此文的特色。接着从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与《白鹅》这篇文章一一对比学习《白公鹅》,并总结出它们的异同,直至学习本单元的后面几课写动物的文章,最后迁移到“口语交际”和“习作”,让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种比较学习强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有助于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迁移与提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此策略可广泛用于写同一类事物的几篇课文的教学。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三篇课文写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三篇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就可以采用这一教学策略,在同一文体或不同文体就写作方法、选材组材、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
二、主题升华策略
主题升华策略简单讲就是同一主题,层层感悟。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思想和主题虽相同,但写作的角度不同。其基本教学流程可依次归纳为:课前准备、搜集资料;读文悟情、各有侧重;交流展示、深化主题。如以三下第七单元一组围绕“国际理解和友好”组织教材的课文教学为例对此展开说明。
该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儿童诗,借世界各地儿童共有一个太阳表达对和平的热爱;有记叙文,反映了外国朋友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尊重;有新闻报道,报道了中国人民帮助阿尔及利亚地震受灾群众的事。整单元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国际理解”的内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逐课阅读的同时层层感悟整单元蕴含的情感内涵,从小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和友好的意识。具体如下:(1)课前准备、搜集资料———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查找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图片资料及国际友好的故事,为学文做情感铺垫。(2)读文悟情、各有侧重———《太阳是大家的》重点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快乐气氛,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一面五星红旗》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随文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激发爱国与国际理解之情。《卖木雕的少年》学习通过直接描写表达人物活动的写法,培养国际友好精神。《中国国际救援队》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找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激发国际主义情怀。(3)交流展示、深化主题———组织学生召开一个“世界是大家的“为主题的交流会,学生或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图片,或介绍世界各地人们的风土人情,讲述世界人们团结友爱的故事,或交流自己的学习本单元后的感受等,通过展示与交流升华学生热爱世界、热爱和平的情感。
我们认为适合于此教学策略的单元有很多,如以倡导友好相处、团结合作为主题的二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的四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以歌颂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四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等。此策略从“初步感知”到“侧重体验”再到“深入感悟”,能集中把握单元“主题”,课内持续反复渗透,有利于学生认识得到升华,情感得到熏陶,言行得到净化,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诵读训练策略
诵读训练策略简单讲就是以读代讲,课课诵读。有的单元课文内容浅显,文字通俗晓畅,学生理解障碍小,而且每篇课文都文质兼美,抒情意味浓厚,十分适宜朗读训练,就可采用这个策略。其基本教学流程可依次提炼为:整体感知、了解大概;学习字词、扫清障碍;以读代讲、理解感悟;诵读展示、升华感情。
比如,二下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无论是令人向往的北京,还是美丽富饶的台湾岛,无论是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还是瓜果飘香的葡萄沟,对孩子们来说,没有较大的理解问题,只要学生能声情并茂地读好文章,教学目标自然水到渠成。因此,教师可运用诵读训练策略来展开教学,具体如下:(1)整体感知,了解大概———开始单元教学之始可以采用课件呈现的形式,把风光秀丽的日月潭、瓜果飘香的葡萄沟以及独特的泼水节和绚丽多彩的北京,通过图片的形式一张张呈现,把孩子们带入祖国美丽辽阔的大好河山和家乡山水风情之中。随即,引导学生通读整单元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达到了解大意、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2)学习字词,扫清障碍———在接下来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就每一篇课文,引导学生初步阅读,学习生字和词语,为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3)以读代讲,理解感悟———在学习字词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悟文,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例如《日月潭》的教学,在理解了“隐隐约约、蒙蒙细雨、朦胧”等词语后,教师可结合课件并配以抒情的乐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头脑中想象日月潭一天中景色的变化,感受不同时间、不同气候条件下迥然不同的美。无需老师太多的讲解,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自然感受到了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那秀丽的美景,热爱之情油然而生。(4)诵读展示,升华感情———在学习了整单元课文之后,教师可安排这样一个环节:挑选本单元课文中描写最吸引你或者最令你陶醉的句子或段落,在全班同学面前诵读展示。这既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情况,又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单元整组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根据单元特点,以读代讲,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大大节约了课堂讲解分析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三年级上册以秋天为专题的第三单元、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第六单元等都可采用此策略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1 ]Patricia D Morrell ,Lawrence Flick ,Camille Wainwright.Reform Teaching Strategies Usedby Student Teachers[J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2004 ,104(5):199.[2 ]韦义平.教学策略研究的趋势:主体教学策略发展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05.[3 ]徐彦萍.语文教学策略的尝试[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3).
第三篇:五下第二单元读写联动课《童年趣事》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读写联动课
——《童年趣事》教学设计
南大港二完小 张秀娟
一、教材分析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二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交流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围绕着本组专题“口语交际及习作——“难忘童年”和写童年趣事等内容”设计了读写联动课的习作指导课(读写联动课的第一课时:读与说的环节)。虽然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独立审题的能力,但是选择趣味性强并把“趣点”写具体是学生习作的难点。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有趣的事,指导学生合理构思,找到趣点。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明确写作主题,审清题目要求。
2、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大胆选材,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有趣的事进行习作。
3、合理构思,找到趣点,知道应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借鉴本单元的写作方法表达童年的美好。
教学重点:合理构思,找到趣点,突出事情的有“趣”。
三、教学准备 学生回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准备照片或者是视频。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观看学生儿时的视频,引起对儿时的回忆。
1、回顾单元主题,读单元导读《永远的童年》。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有趣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那许许多多的童年往事,会不时地在我们眼前浮现。首先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单元的单元导读,重温童年的美好。
2、明确本单元的习作主题:“童年趣事”。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说说童年的趣事吧!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作家笔下的童年趣事。
(二)回顾单元习作方法。
1、回顾本单元文章:
精选材:回顾本单元文章,了解趣事的范畴。值得铭记的事情:《迟到》《月光启蒙》
荒唐事、傻事、蠢事„„:《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 《捅马蜂窝》《童年》《剃头大师》《追“屁” 》
趣事是——荒唐事、傻事、蠢事、倒霉的事、恶作剧的事、搞怪的事„„
2、回顾写作方法:
(1)巧安排: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突出重点,写出有趣。
(设计意图:学生读过习作要求之后,其实是似懂非懂,教师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明确写作内容、写作重点。)
(2)作家笔下童年趣事的精彩片段。思考:作者从哪获得了乐趣?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童趣?
1、一品动作描写:《呼兰河传》节选片段——萧红,《呼兰河传》是本学期我们阅读书目之一,这一片段写的是“祖父的菜园”。品悟作者怎样通过一件“搞笑的事”写出了童趣,感悟动作描写的准确、生动。
2、二品心理描写:《童年》节选 ——马克吐温。品悟作者怎样通过一件蠢事写出了童趣,感悟心理描写的细腻。
3、三品语言描写:《 剃头大师》节选——秦文君。品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一件恶作剧的事写出了童趣,感悟语言描写的精妙。
4、四品比喻修辞:《 剃头大师》节选——秦文君。感悟具有比喻性的一些俗语,对于文章起到的作用:“害人精”是一个带比喻的词语,也是一个日常口语。这类词语很具有生动性,且生命力强。积累这样的词语,对于我们的习作很有帮助。举例:“淘气包”、“马屁精”、“精灵鬼”、“替罪羊”„„
5、总结:我们要把事情写得生动有趣,就要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和神态进行描写,还要巧妙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这样才能把事情写具体,写真实。
(设计意图:读写联动,以读促说,以读促写,在读中悟法。这一过程是“开材”的过程,为避免学生选择的材料过于单一,为丰富学生的写作方法,欣赏作家的精彩片段可以帮助其打开思路。)
(三)忆童年。
1、童年充满纯真和情趣,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令人难忘和留恋,下面让我们在记忆中搜寻,在想象中重温那梦幻般的快乐时光,下面让我们走进童年,再现童年多姿多彩的生活。
2、看图片勾起师生对童年的回忆。
(设计意图:教师把自己的童年趣事与学生分享,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回忆童年趣事,与他人分享童年趣事的兴趣。)
(四)说童年: 说说我的童年吧„„
1、明确习作要求: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童年难忘、有趣的事。说之前,可以借助童年生活的照片打开记忆的闸门,也可以和同学们一同回忆„„要把事情经过说清楚,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大胆选材:选材要大胆要新颖,要兼顾细节,打开记忆的闸门,像作家一样大胆选材。(举例)细节对表现人物思想往往有独特效果。俗语云“细节决定成败”,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选材时选择那些突出中心的细节,着意刻画会使人物思想性格更加明显。
帮你选材:
(1)“烟丝换成小鞭炮”(2)“兔子也吃肉”(3)“给猫剃胡须”(4)“把洗衣粉当奶粉喝”
(5)“把玩具当作种子一样种到土里去” „„
请学生好好想想要写什么事呢?然后想想,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用一段话说说这件事的主要内容,要把最有趣的印象最深的地方说具体。
3、指名说童年里发生的事情。
师生评价。(教师引导:这几位同学说的有趣的事,对你是不是有所启发呀,我们不仅能从玩中找到乐趣,我们由于无知办的傻事、蠢事,由于淘气办的小错事,都会给我们带来乐趣。再想想,在你的童年生活中,还发生了哪些好玩的,好笑的事呢?有没有类似的或者更新颖的?)
4、以冯骥才的捅马蜂窝为例,纠正以上学生说的过程不具体,语言重复等问题,强调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等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防止在写的过程中出现类似情况。
(设计意图:“让说架起读与写的桥梁”,说在读与写之间起的作用至关重要。课前布置学生借助童年生活的照片等方法回忆童年生活中的有趣的事,课上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把事情说清楚。)
(五)写童年
1、写作要求: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把刚才说的童年的故事写下来。
2、确定题目:题目应新颖。好题一半文,做到独具匠心。观察以下题目,受到怎样的启发,确定自己所写文章的题目。
《剃头大师》《追“屁” 》《给小鸡接生》《给爸爸化妆》《洗盐》《喝酱油》《种玩具》《冰箱避暑》„„(设计意图:最终目标落实到写。在学生充分读,充分说的基础上,水到渠成,降低了写的难度,提高了写的质量。此时孩子们已经能做到“心中有数”。)
3、参照写作提纲进行写作。
(六)总结:通过这节课的交流,大家仿佛又回到了令人难忘、有趣的童年。是啊!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一场争执„„看起来微不足道,却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真诚地希望通过这节课的交流,同学们能描绘出有趣的童年生活。
《童年趣事》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单元习作的读写联动课,这种课型是在学完同一主题的一组文章之后的基础之上才能完成的课型。因此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回顾单元主题、回顾单元的习作方法,在借鉴作家的写作方法之上,设计了忆童年、说童年、写童年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步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但是由于课前准备的不够充分,所以有些环节不是很流畅,过渡语言不到位。另外有两个环节的内容可以调换一下位置:比如:欣赏冯骥才的捅马蜂窝的片段,可以放到前面欣赏作家笔下的童年趣事这一环节。这样整个教学流程会更流畅,也更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
第四篇:高中语文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单元说课稿(招教面试实用)
《兰亭集序》说课稿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但这类散文一般不只是对山水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兰亭集序》叙事写景,感悟抒怀,从一次宴游谈到生死观,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虚无主义的思想倾向,同时,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学习本课,对于学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并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采用探究、交流的方式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
1、积累重点文言基础知识,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作者从乐到悲再到痛的情感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蕴含的珍惜时光,热爱生命的积极思想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从乐到悲再到痛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教学难点:认识作者在深沉的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学法
1.反复诵读和圈点批注法。帮助学生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
2.问题探究和教师点拨法。展开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互动,从而深刻领会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山水,青山可以沉淀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千年前的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我们的“书圣”王羲之从这次盛会中有什么感悟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学艺术和书法艺术珠联璧合的《兰亭集序》吧!
(2)三读三求(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a.一读求识
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识音解字,疏通文意,并帮助学生梳理相关文言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序”这一文体。“序”也叫“序言”、“前言”,属于实用类文体。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可分为书序和赠序。书序一般是介绍作家生平或成书的过程和写作宗旨,为读者阅读提供一定的参考,如《兰亭集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多是表达离别之际勉励、赞许等感情,或阐明某一观点,类似于议论性散文,如《东阳马生序》。
b.二读求品
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乐--痛--悲”的情感变化,并分析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
◆为何而乐?
兰亭集会,群贤高乐,仰观俯察之乐。1环境优美,天气清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2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3活动雅致有趣:“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兴尽悲来,不由感慨。人不管是归隐山林还是以放浪形骸的方式活着,生命都会在不知不觉中逝去,往日的美好和欢愉都会成为旧迹,况且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后归于终结。实在是令人痛惜。
但作者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后一切皆无,“死生亦大矣”,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
c.三读求悟
思考作者的情绪由乐转悲是否就意味着消极懈怠?引发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要抓住“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一个关键性的句子。“一死生”、“其彭殇”出自《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意思是没有谁比殇子更长寿,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是短命的。庄子目睹时代战乱,而天道恒常,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因此就消弭了生死的界限。王羲之所处的魏晋之际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黑暗的时期,很多士阶层感到人生无常,丢弃了自西汉以来笃信的儒家学说,而信仰道家,谈玄论道,纵情山水,不问世事。所以“一死生”、“其彭殇”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死观,也是王羲之所批判的。
(3)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感触?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四、说板书设计
乐(1、2)集会盛况 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痛(3)人生感慨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4)写序缘由 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赤 壁 赋》说课稿
一、说 教材(1)教材地位
《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3单元第二篇文章, 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古代的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山水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苏轼写作此文时,无辜被贬,谪居黄州已有四年之久。他在这篇赋中自言其愁,而又自解其愁,表现了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感悟,见出作者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胸襟和气度。学习本文,对于学生学会在逆境中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教学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基础知识,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以及由此营造出来的意境。
3、了解 “赋”这一文体的有关知识,赏析本文“景”、“情”、“理”结合的写法。、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和文章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虽屡经磨难却仍豁达乐观的精神情怀。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和文章的深刻内涵。
2、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并学习作者虽处逆境却豁达乐观的精神情怀。
三、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赤壁古战场山水浩淼壮观的图片,让学生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历史遗迹,产生出一种深沉、慷慨之感,以便进入特定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走进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1、(虽然)才高八斗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2、(但是)仕途坎坷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朝,哲宗亲政后,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3、(却仍)豁达乐观
苏堤(工程师)、东坡肉(美食家)、荔枝(贪吃者)、竹子(心高洁)
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三)三读三求(一读求“识”、二读求“品”、三读求“悟”)(1)一读求识(识音、识字、识文赋)
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识音解字,疏通文意,并帮助学生梳理重要文言知识,要求学生了解“赋”这一文体。《赤壁赋》是一篇杰出的文赋作品。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
(2)二读求品(品词、品句、品写法)
1、品词句
探究活动:让学生群答“哪些词用的精妙?为什么?” 根据回答,总结出若干有代表性的词,师生探究,加以分析。
a从“泛”字我们好像看到了小船漂浮在江面上,自由自在的样子。
b“徘徊”一词用的是拟人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缓缓升起的动态,更重要的是,“徘徊”一词还透露出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眷恋之情。
c白茫茫的雾气“横”在水面上,是从近处看;月光下水光遥“接”天边,是往远处望。一“横”一“接”,就像中国画的写意,准确、简洁而又传神地描绘出一个静谧的夜景。
d从“纵”字我们又好像看到了小船已经放开,毫无拘束地冲向前去;“凌”字又让我们体会小船在波峰浪尖飞快掠过的动态,衬托了愉快的心情。
2、品写法(景、情、理的交融)(重点:第一、三、四段)
逐层设疑:
a(景)第一段作者写的 是什么样的景?
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教师点拨:此一乐也。为第二段(过渡段)铺垫。
b(情)第三段中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的是什么? 悲:无枝可依 英雄安在 人生无常
c.(理)第四段作者是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d 教师明确: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的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e师生探究: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 景(乐—山水之乐)理(乐—达观之乐)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
(3)三读求悟(悟客、悟苏、悟精神)
探究活动: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
教师明确: 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 苏轼借此抒怀,有无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进一步细化问题:(让课题组内讨论作答)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哀怨,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很明显的,而各种资料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
(假如有难度,可用曾提示过的“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表达了他解决自己矛盾痛苦,最终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
四、课后探究
梯级作文:对一处自然或人文景观,写一篇300字内游记。可以选择a纯粹写景;b写景兼抒情; c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当中任意一个类型进行写作,成文后在课题组内探讨体会这三类文章之间的不同之处,然后选择出一致评价较高的文章2—3篇,作为下次课堂素材,以备展示。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3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游褒禅山记》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学习本文,要使学生领悟到,只有通过不屈不挠的深入探索,才能有所精进,获得成功。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大有裨益。
(2)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基础知识,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梳理文章脉络结构,学习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3.把握作者治学处事“尽吾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叙议结合,环环相扣的写作手法,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2.教学难点: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人生观。
三、说教学过程(1)环节一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现褒禅山的秀美奇绝的景象,创造一种情景感,让学生真的感觉自己置身于褒禅山、置身于深远幽暗的洞穴,去思考接下来将发生的问题。
(2)环节二
三读三求 a.一读求识
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识音解字,疏通文意,并帮助学生梳理相关文言知识。梳理文章脉络,明确文章可分为三部分:(1-2)段属于记叙性文字,介绍了游山经过。(3-4)段是议论性文字,由游山阐释治学处事的道理。(5)段是 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b.二读求品
1、第一段写仆碑时,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2、第二段描写了什么内容?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为何如此安排?
记游华山洞经过。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指出“不得极夫游之乐”而后悔的原因是“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3、第三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是如何论述的?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层次划分: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提出了到达险远之地的三个条件:志、力、物。④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
4、第四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 怎样演绎而来的?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与第一段相照应。
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者哉。
由华山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提醒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学会去伪存真,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
(1、2小题难度较小,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3、4 主要是针对本文的重点提出,相对有一些难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握中心观点。)
c.三读求悟,进一步探讨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在文中提出完成一件事情,需要志、力、物,即坚强的意志、足够的力量和可凭借的物质三个条件。让学生联系实际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不论研求高深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做到“尽吾志”,最后即使没有成功也没有遗憾了。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3)环节三
布置作业,拓展 延伸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巧妙运用了三首描写男女爱情诗句来阐释治学做事的三境界,即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课下请同学们查找资料,写一篇随笔,浅谈你对着三境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