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说课稿(定稿)

时间:2019-05-13 04:2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木兰诗说课稿(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木兰诗说课稿(定稿)》。

第一篇:木兰诗说课稿(定稿)

诵读品味赏析

领悟古诗情韵

——《木兰诗》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的一首乐府民歌。本单元的文章以爱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一样的情感,不一样的表达,但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其中《木兰诗》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第一首长篇叙事诗,阅读学习这篇文章,为今后赏析古代叙事诗打下坚实基础。本文记叙了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强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了上册以及本册第一单元古诗文的学习,同时,又通过第一课时的自主预习,已能读准字音,疏通大意,文言词汇得到积累和丰富。因此,这一课时要加强文章的诵读,以培养语感,感受人物形象,品味精彩语言。

同时,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青少年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通过木兰为家分忧、为国担责的事迹,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综合以上特点,我给本课设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古诗内容,领会古诗情致

品味曲折情节,深刻感受意蕴 过程与方法目标:深情朗读课文,感受诗歌情韵

赏析精彩语言,认识木兰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读人物形象,领会爱国之情,增强责任意识

三维目标层层深入,互相渗透,三维一体,以知识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始终.【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人物形象,领会爱国之情 难点:赏析精彩语言,感受古诗意蕴

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爱国、爱家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我把“理解人物形象,领会爱国之情,增强担当意识”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新课标又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诗语言优美,全得力于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其中互文、顶针这些修辞手法不为学生所熟悉,所以,我把“赏析精彩语言,感受古诗意蕴”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迁移拓展法

教法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的,教师通过指导朗读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品读鉴赏突出重点,通过讨论点拨突破难点,最后通过迁移拓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达到学以致用。

三、说学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与学有机结合才是鲜活的课堂。学生通过朗读与文本交流,通过圈点勾画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合作探究提升研读水平。本堂课所选择的学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考虑,我用以下五个教学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

1、创设情与景,营造氛围美(3分钟)

展示木兰图片,播放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片段,出示问题:

同学们,这位理直气壮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位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使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新课水到渠成。)

2、诵读木兰诗,感受音韵美(10分钟)

出示问题: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仔细揣摩每段所表现的人物情感,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语调。

学生分组讨论、朗读,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前两段,(拉近学生的距离,也为本诗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调。)

后面几段由学生自已分析、体会、大声朗读,并积极展示,力求体现诗歌的音韵美,(大家都知道,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细心品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领会诗歌创设的意境,体味诗中包含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

3、认识诗中人,品味形象美(15分钟)

让学生用“我从

中看出木兰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品味木兰的形象美。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本诗情节曲折、意蕴深远。值得品味。)

本环节,教师先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引导学生赏析一处语言,如: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个勇敢、孝顺的人。既为学生提供了方法依据,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品析的难度。

学生接下来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细心品味,深刻领会诗中人物形象美。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在巡视中用富有指导性的话语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适当加以点拨,给予学习上的信心。

要求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寻读和思考,跟古诗的情感相融,相信一定能从诗中看似质朴的语言中,体会到木兰以爱国之情为中心的丰富的人物形象。

4、欣赏诗中话,领会意蕴美(7分钟)设置两个问题: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品读赏析诗句,帮助学生思考,使学生读懂详略安排的原因,读出诗歌在语言上的艺术特色,其中互文、顶真的修辞采取先示例然后让学生寻读、品味的方法,突破难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明确诗歌的中

心思想,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并让学生把最喜爱的语句、段落有感情地背诵下来,丰富语言积累。

5、细数英雄事,感悟精神美(5分钟)

①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巾帼英雄的故事?说说他们的主要事迹。②我们从木兰等女英雄的事迹中学到了什么?(有责任感、敢担当)

从古代延伸到现代,由中国联想到外国,这样设计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知识积累,生生之间可以知识共享,还可以调动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同时升华课文的情感。

课堂小结:

同学们,木兰的勤劳勇敢、淳朴智慧、淡泊名利、爱家爱国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她敢于担当的责任感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并发扬光大。作为你们这一代的孩子,享受着祖国带来的优越的物质条件,享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呵护与关爱,因而更应多一份责任感,多一份担当精神:

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对自己负责 体谅父母,分担家务——对家庭负责 关心集体,同学互助——对学校负责 遵规守纪,热心公益——对社会负责

只要有了这样的责任感,那你就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将来也必定是一名有益于国家的好公民——让我们努力吧!

五、说板书设计

花木兰

现实意义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

有责任感

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

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

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

敢担当

本板书简洁明了,形象直观,抓住人物形象,突出教学重点。对学生梳理知识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六、说教学效果预想

通过品味朗读,反复吟诵,学生能体味到诗中所蕴含的情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领会诗中人物形象美;通过赏析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更深刻感受木兰这个人物形象的真切动人;通过迁移拓展,升华课文情感,对学生进行了一场有责任,敢担当的思想教育。

层层深入,又深入浅出,让学生从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培养与提高。

第二篇:木兰诗说课稿

《木兰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可以说妇孺皆知,学生应该有所了解。本单元的选文都是爱国主义题材,旨在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英雄们的壮举,增强正义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课在设计时,也将围绕这一单元目标展开。

二、说教学目标

1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2、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②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③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了解“互文”等修辞的作用。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三、说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②复述法。③品读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④点拨法,学习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及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通过六个环节来展示。

第一环节:导入

由豫剧《花木兰》选段,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首先我示范朗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易读错字)机杼可汗燕山鞍鞯鸣溅溅扑朔迷离金柝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明快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教师点名朗读或学生自荐,要求其余学生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比如用较慢的语速读出开篇的忧愁,欢快的节奏读出归家喜悦。

第三环节:扫清文字障碍,理解诗意。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我将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注意的重点语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首诗情节具有传奇性,用“讲故事”的方式再现,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给学生时间进行小组内练习,再小组推荐学生复述本诗的故事情

节。其余学生或补充或评点。这个过程的最低要求是流畅、完整;我们期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放飞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第五环节:赏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用一句话“我从——中看出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并且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然后举手发言。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可能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等。用学生分析的词语生成板书。例:

木兰

勤劳

善良

勇敢

淡泊名利

热爱生活

第六环节:背诵。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在3分钟内看谁背的最快最准。

第二课时通过五个环节来展示。

第一环节:复习齐背这首诗,回忆: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木兰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复习人物形象与锻炼概括能力。

第二环节:学习本诗中结构安排的详略、繁简,运用点拨法,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并能理解这样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赵薇版的《花木兰》的视频,一分钟。其中多是宏大战争场面的渲染。这个视频承接上节课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发出详略的安排问题。

①《木兰诗》里有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写的是什么?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木兰奔赴战场,速度极快,像飞一样的。用了夸张的修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的是边疆的夜景。这里有很大想象空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的是战争的残酷,征人归来。思考②为什么刻画一个战斗英雄,却没有战场上的详细描写,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学生讨论

学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对话、出发前的准备、木兰归来的情形。

总之,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点拨:繁简详略跟作品要表现的形象,表现的主题有关。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发言。

师总结:这首诗不是要塑造一个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种种优秀品质。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

美的女儿。(板书)

女儿情怀英雄形象

(详)↓(略)

热爱和平的杰出巾帼英雄

学习写作手法,不仅是为了研究本诗的布局谋篇,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第三环节:了解本诗作为民歌的语言特色。

我设计的过渡是:这首诗能流传千古一方面是因为木兰这个形象惹人喜爱,另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就是它的语言特色。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然后完成课后题“互文”“排比”“顶针”的用法

第四环节:比较阅读

提供一段同题材的散文,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①《木兰诗》中与上文“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几句是:

②文中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以木兰的口吻给父母写家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感受文本后木兰细腻的女儿情感。

2默写《木兰诗》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情,采取诵读、讨论、品析、写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入木兰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赏析、写作等多种能力。

第三篇:《木兰诗》说课稿

学科网(www.xiexiebang.com)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木兰诗》说课稿

(第一课时)

一、教材简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优秀的篇章。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学过一些文言诗词,但毕竟很少,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而且生活经历短暂,所以对《木兰诗》的思想内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体。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3、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两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文中的字词,2.了解《乐府诗集》、《木兰诗》的文学常识。

3.学习“互文”等修辞手法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www.xiexiebang.com)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4.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从木兰的形象中感悟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学重点:

1.诵读、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与学法

依据“三有利”原则,主要采用①诵读法、②复述法、③鉴赏法、④讨论探究法、⑤竞赛法等方法学习课文。

2、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课前准备:新课标主张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花木兰这位女英雄,历代在民间广为流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寒假作业“小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www.xiexiebang.com)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知识”栏目中,也了解了历史上有关木兰的情况;另外是现在学校都有微机室,学生都在学习电脑,可以上网查阅资料。然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上网查阅的资料整理好,制成知识卡或幻灯片,供上课交流。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新知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

第一环节:导入

由学生交流木兰资料,《乐府诗集》知识引入,师生共同总结(PowerPoint课件展示)。从而掌握文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由学生利用字词典,课文注释,自由试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接着播放课文朗读课件(《木兰诗》flash课件),学生看书听读,作上批注。听完后学生自由发言,互相提醒。教师课件展示注意“音”、注意“形”的字和通假字(PowerPoint课件)。学生根据展示的内容拼读、比较、识记,从而掌握基础知识。

然后由学生观看木兰故事过程图片(PowerPoint课件)练读。由图引入故事情景,初步体验朗读感受。

最后感情朗读展示:师生同读,表演读,自选文段读,上下句轮流读,从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第三环节:默读诗歌,理解诗意。

首先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把不懂的语句作上记号。(环节安排理由: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指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主动探究,意味着个体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木兰诗虽是古代诗歌,但语言浅显,学生应用工具书,都能初略理解。所以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学生独立完成,这样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接着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难懂词句,通讲诗意。(环节安排理由: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合作、探究”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在知识方面能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况且学生在自读自译过程中,由于生活经历,学习水平、能力差异,会出现一些疑难问题、思维偏颇。这一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生生互动,释疑订正补救提高。)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www.xiexiebang.com)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然后以全班为单位,小组互动,师生互动。

先全班释疑,解决小组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再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特殊字词、诗句的正确意思。

A数词的理解。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加以识别。例如把“壮士十年归”和“同行十二年”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木兰从军的年数矛盾,从矛盾中也轻易地掌握了数词虚指的用法。

B句子的理解。一是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等排比句。二是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互文句。都可以用“联系实际,对照反思”的方法理解。(如学习互文句。PowerPoint课件展示①出示诗句,抽生翻译。②师质疑“战死的全是将军,归来的全是士兵吗?”学生很容易理解上下句意思是互为补充说明的,翻译时要把上下两句的意思合起来理解。③在此基础上,教师点出这就是古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再让学生找出类似句子理解,我想,学生掌握这个新知识点就不成问题了。)

最后是文言基础知识的巩固,可采取竞赛的方法。(在这个环节采用这个方法,意在学习方法的变化中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稍稍疲惫的神经又活跃起来。)具体作法是将全班按座位(或学号、男女生)分成两组,展开竞赛,勇闯三关。一是对手关,此环节由对手组出题问答。二是抽答关,由老师出题,两组抽签解答。三是抢答关,老师念题,两组抢答。小组竞赛完毕,师生共同总结。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先让同学按照写作顺序或不同内容概括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板书课文结构。接着指导学生依据板书、过程图片复述课文。然后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强化背诵(如: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五环节: 课外拓展(PowerPoint课件展示)

1.你还知道哪些女英雄?向全班同学作简要介绍。

2.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3.制作名人小档案——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五、板书设计:

说明:学生按“家中——征途——战场——朝堂——家中”地点转换来分是可以的;按“战前——战时——战后”事情发展顺序来分也是可以的;不把末尾一段看成木兰对“惊忙”的伙伴的回答,而理解为作者“隐喻赞美”另外划开也是可以的。我们应该放开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我将板书设计成这样,是选取了其中一种,主要是理清课文思路,便于学生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www.xiexiebang.com)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复述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

停机叹息

愿替父征

代父出征

备战出征

十年征战

十年征战

受赏辞官

得胜归来

回家欢聚

双兔隐喻

比喻赞美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第四篇:《木兰诗》说课稿

《木兰诗》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木兰诗》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木兰诗》说课稿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木兰诗》,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古诗文形成一定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文的生字词,并理解有古今意义的字词。理解课文,并在此基础上熟背课文。品味文中修辞手法的妙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课文、熟读课文到背诵课文,再到赏析课文,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3、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学习花木兰的深明大义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掌握生字词,透彻的理解课文。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学习花木兰深明大义和爱国精神。

2、难点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sh;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sh;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sh;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sh;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sh;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

这篇是诗歌,语言生动,句式,教学大纲要求此文要背诵,而且还要求学习它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课时要求学生用以下方法学习。

1、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流畅、传神、齐读要,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归纳法:学生可按段或层次来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按纳的文字来串通课文并朗读课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背诵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练习法:这种方法最实用于写作,我们教材中所选的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法,当我们分析了课文的写作特点后,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

第一、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和基本知识。采取学生自学、互学的方法,老师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知道什么是乐府民歌以及故事背景等知识。

第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说说对花木兰的理解,引起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花木兰的兴趣,并以此导入新课。

第三、整体理解,把我文意。翻译课文,让学生理解文意,并把握故事情节。

第四、分析人物,理解主旨。了解花木兰贤惠、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学习她爱国、爱家人的伟大精神,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

第五、师生互动,品味赏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课文写得好的地方,让学生先浅谈见解,教师加以总结,赏析课文语言美,理解修辞方法的妙用,如互文修辞手法。

第六、延伸知识,深化主题。让学生找出花木兰还有哪些和另外的一些爱国英雄,深化爱国这个主题。

第七、加以总结,布置作业。总结知识点和主旨,布置两题作业:1、写一个100字左右对花木兰的评价。2、背诵课文,找出写得好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

木兰纺织 →木兰从军 →木兰征战 →木兰辞官 →木兰还乡

《木兰诗》说课稿2

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这首《木兰诗》却是长篇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诗一开始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不知木兰为何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作者自己发问,然后答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诗既是用顺叙手法,开始的几句该是交代木兰从军的原因,但作者却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木兰没有心思织布起头显示出她内心的不平静。接下来本该说明为什么内心不平静,但作者不立刻写出,而是用了两个意思相同的问句,随后又是两个意思相同的答句,可还是没有从正面解答问题。但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这四句诗对后面说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这样一问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题,“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可汗是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十二卷言卷数之多,“卷卷有爷名”显属夸张。至此读者才明白,木兰没有心思织布是因为可汗大征兵,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父亲显然年老无法应征,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就不能不使木兰犯愁了。诗一开始就把木兰放在这样一个矛盾面前来表现。面对困难,木兰打算怎么办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到底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决心要替父从军。

这一段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接下来写木兰准备出征,用了四个重复的句式,内容无非是买战马及乘马用具。骏马、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马的嚼子、笼头、缰绳)和长鞭要分别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几个地方买齐,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同时这四句诗和上面“问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样正是民歌的特点。正如明代谢榛所说:“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这里用了重复句式,将木兰从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句式虽同,但其中地名却在变换,显出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但作者并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明代谭元春评论这句说:“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更富有个性。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去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随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关山度若飞”以下六句,可谓简而又简。这里“戎机”指战争,“朔气”是北方的寒气,“金柝”是军中用来做饭和打更的铜器。这几句诗句用律工整。因此后人常常据此怀疑此诗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测此诗可能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唐人的加工修改。但这些说法并无足够的证据。南北朝时期有不少作品在体制声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体诗,当时有些诗已经有了很严整的律句。可见这首诗中出现几句声调谐和、对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证明它们出自唐人之手。陈胤倩就说:“‘朔气传金柝’数语固类唐人,然齐梁人每为唐语,惟唐人必不能为汉魏语。以此知其真古词也。”

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有许多东西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策勋是记功劳,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说多,并非实指。这里的十二转和唐代官制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并不能证明此诗出于唐人之手或经过唐人修改。“百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骆驼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木兰终于回到了故乡。诗歌细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这种重复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随后写了木兰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东阁门,坐西阁床,充分表现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换装、打扮后恢复了女子的本来面目,然后出门看伙伴,伙伴大吃一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颇富喜剧意味。用伙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整个故事的情节也就在充满喜剧色彩的高潮中结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结尾又写了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谢榛说:“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确实如此。

此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其次是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总之,《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对后人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木兰诗》说课稿3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木兰诗》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它是一首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这个单元共的五篇课文都通过与祖国息息相关的事物来表现爱国主义主题。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学习《木兰诗》,要反复朗读,体会民歌明朗刚健的情味,质朴生动的语言,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本课语言文字通俗,我计划把朗读课文、分析人物、感悟语言特点作为重点

(2)学生情况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自学为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木兰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诗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能力区分又有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另一方面,教师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依据

阶段目标: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

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2、确定教学目标

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以及学生分析,本课通过教学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多媒体展示)

知识目标:①、初步了解一些文言知识。②、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③、感受花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

能力目标:①、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②、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③、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英雄气概。

三、课堂结构设计

1、课堂结构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采用这样的课堂结构:

通过诵读法,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通过复述法,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通过鉴赏法,理解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通过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活动

这篇文章是诗歌,教学大纲要求此文背诵,而且还要求学习它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课时要求学生用以下方法学习。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现诗歌的声韵美,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2)复述法,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3)合作探究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繁简相宜的结构安排。

四、教学媒体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并当堂背诵课文)

(一)导入新课我设计动画片《花木兰》片断激情导入,让学生对花木兰这个巾帼英雄有个整体的感知,对下文的讲解打下铺垫,同时也营造了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二)朗读背诵

1、检查预习

(1)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当场订正误音,扫清字词障碍。

(2)解释词语用多媒体展示机杼鞍鞯辔头戎机朔气金柝铁衣策勋可汗著云鬓扑朔迷离傍地

(3)了解本文的出处和体裁等文学常识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多媒体展示)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了解文意。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让学生了解复述的特点。

3、概括要点:提问:请同学们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各段内容,同学们可相互小声讨论。(多媒体展示: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出征准备行军途中十年征战天子封赏辞官回家喜迎英雄恢复女装引喻赞颂)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也帮助学生背诵课文。

4、背诵课文请学生在了解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背诵课文时可先分段背诵,然后整篇背诵,这可加快背诵的速度。

5、检查背诵大部分同学尽量当堂背诵,个别学生课后完成。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完成诗歌背诵任务和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分析人物形象和了解艺术特点)

(一)检查上节课学的文学常识内容和文言知识情况

(二)朗读课文

(三)赏析人物形象请同学用一句话“我觉得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共同形成对木兰的深刻认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忠孝两全勇敢善战重视亲情不慕富贵美丽动人谨慎机警,又可归纳为:女儿情怀英雄气概)。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木兰这个巾帼英雄形象,既达到学习本文的重点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做到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四)艺术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领会本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从结构上,语言上,修辞手法上进行欣赏,学生可以找出诗句,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本文为一首乐府民歌,有其明朗刚健的情味,质朴生动的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这就要求学生从语言、结构、修辞手法上进行品析,通过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拓展与迁移

⑴说说你心中的英雄形象,目的是扩展知识面

⑵练习题,目的是巩固课文知识

(六)反思活动

通过学生归纳总结本课的知识,进行反思,目的是更加系统的理清课文思路,查找亮点和不足。

《木兰诗》说课稿4

一、教材简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祖国为主题,《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的人物形象。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优秀的篇章。

二、教学目标

1、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天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2、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感受花木兰的儿女情,英雄气。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疏通文意。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

四、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②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蛇形背诵课外古诗(每人一句)。课前三分钟是总校一直以来传统保留的课堂必需品,学生或背诵古诗,或讲述一个哲理性小故事,蛇形背诵和默写课外古诗,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扎实性。

第一环节:导入

豫剧常香玉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注意力拉回课堂。师借助多媒体简单介绍《木兰诗》,文章选自何处,乐府双壁具体指哪两部作品。

第二环节:诗歌诵读,整体感知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只需把课文读通读顺。接着多媒体范读课文(配乐朗诵),学生注意字音,标注节奏。然后组内赛读,选出一名最好的参加全班比赛,评出优胜组。最后组间连读(每组一句,最后一段齐读)。

班级从升入七年级以来就开始实行小组学习,全班共分为9组,每组有自己的名字及口号,并设有组长,副组长。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授课过程中我时刻体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这一环节的设计从个人到小组再到班级,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我尽量让每个孩子动起手做,动起嘴说。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自读、范读、组读、赛读、连读、齐读六种读书方式,应该能唤起学生读书的热情!

第三环节: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小组内互相帮助疏通文意,不能解决的举手,然后班级共同解决。

文章较长,又加之文言诗歌生涩难懂,学生很有可能刚读起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完全搞不清楚诗意,因此上述环节必须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完成,否则课堂将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自读自译过程中,由于学习水平、能力差异,会出现一些疑难问题。这一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组内帮助,释疑订正补救提高。部分互文句子,教师需点出翻译的要领。在这一环节理清每一自然段大概意思,有助于学生背诵。(板书)

第四环节:探究人物形象

小组内以“我觉得木兰是——女子,我从课文——感受到。(板书)

此环节学生需要在文本中找寻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学生可以从某句话,某个字感受到木兰的人物形象。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对木兰人物形象的分析定会有很多不同的见解,但师应总结出文章在刻画儿女之情时笔墨多,描绘英雄之气时着墨少,突出木兰女性的特点,丰富她的英雄性格,使之真实感人,这就是详略得当的妙处。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女叹息

替父征

辞爷娘

赴戎机

见天子

还故乡

兔隐喻

张明月

《木兰诗》说课稿5

一、教材简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优秀的篇章。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学过一些文言诗词,但毕竟很少,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而且生活经历短暂,所以对《木兰诗》的思想内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体。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3、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两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文中的字词,2.了解《乐府诗集》、《木兰诗》的文学常识。

3.学习“互文”等修辞手法

4.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从木兰的形象中感悟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学重点:

1.诵读、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与学法

依据“三有利”原则,主要采用①诵读法、②复述法、③鉴赏法、④讨论探究法、⑤竞赛法等方法学习课文。

2、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课前准备:新课标主张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花木兰这位女英雄,历代在民间广为流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寒假作业“小知识”栏目中,也了解了历史上有关木兰的情况;另外是现在学校都有微机室,学生都在学习电脑,可以上网查阅资料。然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上网查阅的资料整理好,制成知识卡或幻灯片,供上课交流。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新知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

第一环节:导入

由学生交流木兰资料,《乐府诗集》知识引入,师生共同总结(powerpoint课件展示)。从而掌握文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由学生利用字词典,课文注释,自由试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接着播放课文朗读课件(《木兰诗》flash课件),学生看书听读,作上批注。听完后学生自由发言,互相提醒。教师课件展示注意“音”、注意“形”的字和通假字(powerpoint课件)。学生根据展示的内容拼读、比较、识记,从而掌握基础知识。

然后由学生观看木兰故事过程图片(powerpoint课件)练读。由图引入故事情景,初步体验朗读感受。

最后感情朗读展示:师生同读,表演读,自选文段读,上下句轮流读,从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第三环节:默读诗歌,理解诗意。

首先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把不懂的语句作上记号。(环节安排理由: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指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主动探究,意味着个体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木兰诗虽是古代诗歌,但语言浅显,学生应用工具书,都能初略理解。所以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学生独立完成,这样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接着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难懂词句,通讲诗意。(环节安排理由: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合作、探究”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在知识方面能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况且学生在自读自译过程中,由于生活经历,学习水平、能力差异,会出现一些疑难问题、思维偏颇。这一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生生互动,释疑订正补救提高。)

然后以全班为单位,小组互动,师生互动。

先全班释疑,解决小组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再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特殊字词、诗句的正确意思。

a数词的理解。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加以识别。例如把“壮士十年归”和“同行十二年”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木兰从军的年数矛盾,从矛盾中也轻易地掌握了数词虚指的用法。

b句子的理解。一是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等排比句。二是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互文句。都可以用“联系实际,对照反思”的方法理解。(如学习互文句。powerpoint课件展示①出示诗句,抽生翻译。②师质疑“战死的全是将军,归来的全是士兵吗?”学生很容易理解上下句意思是互为补充说明的,翻译时要把上下两句的意思合起来理解。③在此基础上,教师点出这就是古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再让学生找出类似句子理解,我想,学生掌握这个新知识点就不成问题了。)

最后是文言基础知识的巩固,可采取竞赛的方法。(在这个环节采用这个方法,意在学习方法的变化中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稍稍疲惫的神经又活跃起来。)具体作法是将全班按座位(或学号、男女生)分成两组,展开竞赛,勇闯三关。一是对手关,此环节由对手组出题问答。二是抽答关,由老师出题,两组抽签解答。三是抢答关,老师念题,两组抢答。小组竞赛完毕,师生共同总结。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先让同学按照写作顺序或不同内容概括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板书课文结构。接着指导学生依据板书、过程图片复述课文。然后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强化背诵(如: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五环节:课外拓展(powerpoint课件展示)

1.你还知道哪些女英雄?向全班同学作简要介绍。

2.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3.制作名人小档案——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五、板书设计:

说明:学生按“家中——征途——战场——朝堂——家中”地点转换来分是可以的;按“战前——战时——战后”事情发展顺序来分也是可以的;不把末尾一段看成木兰对“惊忙”的伙伴的回答,而理解为作者“隐喻赞美”另外划开也是可以的。我们应该放开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我将板书设计成这样,是选取了其中一种,主要是理清课文思路,便于学生复述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

停机叹息

愿替父征代父出征

备战出征

十年征战十年征战

受赏辞官

得胜归来

回家欢聚

双兔隐喻比喻赞美

《木兰诗》说课稿6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朗读技巧。

2、理清故事情节,当堂背诵。

3、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创意】

通过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感染、启发、引导学生背诵全诗,也可请已背会的学生在课堂上做背诵表演,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板书),来寻找其中的答案。

二、朗读指导

1、教师带表情范背。让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背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重点注意几个问题。“十二转”的“转”就读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要注意理解在这首诗里出现的互文修辞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学生齐读全诗。

4、教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读。

第1段是对情景的描述,读开头两句语调要柔缓,第3、4句则要带疑虑和关切的语气,声音可以略微提高,读到“叹息”再轻缓下来。

第2段开头两句是问句的形式。读“何所思”、“何所忆”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答句中的两个“无”字应重读表强调,语气要与后面的句子衔接。“见军帖”、“大点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读,以说明战争的规模和紧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写木兰所思所虑,该怎么办呢?这里可以略作停顿,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从此”之后又可以有稍微的顿息,“此”字拖长一点,把“替爷征”三个字读得沉着有力,以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

第3段前四句节奏要读得比较紧凑,以渲染木兰在匆促地准备行装,“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应突出强调,使听者能想像出木兰整装待发的英姿。以下八句写木兰奔赴前线、穿山越水的情景。前四句要读得委婉,放轻音量,以表现木兰对亲人的思念;后四句写木兰已经到了能听到敌人战马嘶鸣的地方了,因此要读得刚毅,音量适当放大,以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第4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语言凝练而夸张,朗读时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赴”、“度”、“飞”要读得富有动态,语调要昂扬。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语词要相对压抑,节奏放慢,以表现木兰经历了战场艰苦环境的磨炼。读“将军百战死”语词略抑,“壮士十年归”,读时语调要扬起来,以渲染出军队胜利凯旋的气氛。

读第5段前四句要强调天子给予木兰很高的奖赏和荣耀。“十二转”、“百千强”要重读。从“木兰不用尚书郎”到段末木兰对天子“问所欲”的回答,读时语调要平稳。“还故乡”三字中间要顿开,音调要放在同一高度上,以便把木兰不卑不亢,不慕富贵荣华的品质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表现出来。

读第6段父母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女儿这一句,语气中要流露出急切的情绪,读时节奏要与老人颤颤悠悠的节奏相符。读阿姊们忙着梳妆小弟忙着杀猪宰羊两句,音调要提高些,节奏要加快,以生动表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情景。木兰“开”、“坐”、“脱”、“著”、“理”、“帖”时,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会有许多往事涌上心头。读的时候节奏不宜太快,要用柔顺的口吻、娇羞的语气来再现一个健康、美丽、端庄的女子形象。在用意外的语气读“火伴皆惊忙”之后要有一个停顿,以示伙伴们反复打量已换女妆的木兰,然后用惊异的语气读“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十二年”、“女郎”要重读。

读最后一段,语调要略缓,“雄”、“扑朔”、“雌”、“迷离”点出了雄雌的特征,要重读,最后一句要慢读,语尾要向上扬,读成反问,给听者以思考与回味。

三、理清故事情节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2、填空:情节,木兰停机()——决心()——从军()——奔赴()——十年()——拒赏()——与亲人()。

3、复述木兰故事,背诵课文。

4、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四、布置作业

将《木兰诗》改成现代白话文故事。

《木兰诗》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优秀的篇章,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典型。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学过一些文言诗词,但毕竟很少,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而且生活经历短暂,所以对《木兰诗》的思想内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

三、教学目标

1、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文中的字词,2.了解《乐府诗集》、《木兰诗》的文学常识。

3.学习“互文”等修辞手法

4.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从木兰的形象中感悟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学重点:

1.诵读、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与学法

依据“三有利”原则,主要采用①诵读法、②复述法、③鉴赏法、④讨论探究法、⑤竞赛法等方法学习课文。

2、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导入。

由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首先师示范朗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易读错字)机杼可汗燕山鞍鞯鸣溅溅扑朔迷离金柝

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明快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教师点名朗读或学生自荐,要求其余学生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比如用较慢的语速读出开篇的忧愁,欢快的节奏读出归家喜悦。

第三环节:扫清障碍,理解诗意。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实的重点语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情节。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首诗情节具有传奇性,用“讲故事”的方式再现,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先小组内讲讲,让学生有点准备时间,再小组推荐选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或补充或评点。这个过程的最低要求是流畅、完整;我们期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放飞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环节:合作探究,赏析形象。

请同学用一句话“我从——中看出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并且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然后举手发言。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可能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等。用学生分析的词语生成板书。例:

木兰

勤劳

善良

勇敢

淡泊名利

热爱生活

可以在学生说不出的时候给个示例导一下,不在一开始就示范。学生回答程度好的话,不必提。

示例: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勇敢、孝顺的人,她不怕战场上的凶险环境,这也是她爱国精神的体现。她也很体贴父亲,否则不会承担父亲的责任。

赏析之后请学生试读。比如示例就应读得果敢坚决,体现出木兰的勇敢。

总之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赏析、品读结合,在读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决教学重点。

第六环节:竞背。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在3分钟内看谁背的最快最准。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背诵《木兰诗》。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复习齐背这首诗,回忆: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木兰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复习人物形象与锻炼概括能力。

第二环节:学习本诗中结构安排的详略、繁简,运用点拨法,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并能理解这样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赵薇版的《花木兰》的视频,一分钟。其中多是宏大战争场面的渲染。这个视频承接上节课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发出详略的安排问题。

①《木兰诗》里有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写的是什么?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木兰奔赴战场,速度极快,像飞一样的。用了夸张的修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的是边疆的夜景。这里有很大想象空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的是战争的残酷,征人归来。

思考②为什么刻画一个战斗英雄,却没有战场上的详细描写,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学生讨论

学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对话、出发前的准备、木兰归来的情形。

总之,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点拨:繁简详略跟作品要表现的形象,表现的主题有关。

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发言。

师总结:这首诗不是要塑造一个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种种优秀品质。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板书)

女儿情怀英雄形象

(详)↓(略)

热爱和平的杰出巾帼英雄

学习写作手法,不仅是为了研究本诗的布局谋篇,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第三环节:了解本诗作为民歌的语言特色。

我设计的过渡是:这首诗能流传千古一方面是因为木兰这个形象惹人喜爱,另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就是它的语言特色。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然后完成课后题“互文”“排比”“顶针”的用法

第四环节:比较阅读。

提供一段同题材的散文,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①《木兰诗》中与上文“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几句是:

②文中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1以木兰的口吻给父母写家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感受文本后木兰细腻的女儿情感。

2默写《木兰诗》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情,采取诵读、讨论、品析、写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入木兰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赏析、写作等多种能力。

《木兰诗》说课稿8

【教学目标 】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教学设想】

1.利用诗中排比句、对偶句、复沓句、顶真句等句式特点,当堂背下来。

2.疏通文义,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3.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像,以补充诗歌留下的空白。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南北朝,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2.《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花木兰是古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二、整体感知

1.课后练习二、三

2.《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3.《木兰诗》按时间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4.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5.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三、课堂小结

1.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学生查阅资料,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刘胡兰、秋瑾。

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3.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木兰诗》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木兰诗》,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古诗文形成一定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学习目标: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了解北朝民歌和木兰诗产生的背景;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熟读全诗并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方法:在诵读中体会木兰的光辉形象。

情感目标:体会花木兰替父母分忧,爱家爱国的责任感。学习重难点:熟读全诗,并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所以我采用自由朗读、两人小组朗读、四人小组朗读、展示朗读、指导节奏朗读、听录音朗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课文主要内容。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诗歌朗读的特色。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二人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

这篇文章是诗歌,语言生动,句式,教学大纲要求此文要背诵,而且还要求学习它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课时要求学生用以下方法学习。

(1)、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流畅、传神、齐读要,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归纳法:学生可按段或层次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

按归纳的文字来串通课文并朗读课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背诵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练习法:这种方法最实用于写作,我们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法,当我们读了课文后,了解了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所以我设计:假设前不久,花木兰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央视栏目组特邀你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课后请你日记本上动手写一写,力争妙笔生花。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

1、通过“说说你心中的巾帼英雄”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花木兰的兴趣。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自由朗读课文、两人小组朗读、四人小组内读、展示朗读、课件出示“朗读节奏”,指导朗读节奏、轻松听一听:听录音朗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等多种形式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自主预习,根据“知识链接”,设计了“抢答题”,加深对“乐府”的了解和识记。还设计对重难点字词的注音,书写,以便熟读成诵、理解课文打基础。通过自由做、同桌互检、四人小组展示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4、通过四人小组仔细读课文,讨论并全班展示交流课文主要内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分析花木兰做铺垫。

5、勇敢试一试:四人一小组,边读边说说课文大意,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哪儿有疑问,做上标记。为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内容做准备。

6、拓展延伸:读了《木兰诗》后,概括诗歌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进一步突破重难点。

7、达标检测,总结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强化训练,提高运用能力。

8、作业:通过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锻炼学生动手写作和概括运用能力;背诵课文是对熟读成诵的检测,对识记程度的检测。

9、板书设计:

木兰诗

代父从军

木兰(女扮男妆)征战沙场

建功受封

辞官还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老师!

《木兰诗》说课稿10

教材分析:《木兰诗》一诗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歌,单元主题为“人物春秋”。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本诗以抒情的笔调,采用叙事的方式,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经过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但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在于对这场战争本身作全方位的描述,而只是将它作为抒写一种思想认识的媒介。作者围绕木兰是女郎构思,借代父从军的故事表达出对古代妇女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的充分肯定,对古代妇女在获得与男子同等条件下能够发挥出杰出的聪明才智,立下卓越功勋表示极大的欣喜与敬佩。本课时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理解“木兰”这个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女性英雄形象。因此特将分析木兰形象作为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本文文体属于诗歌。关于诗歌的相关概念和朗读方法,从六年级已作了适度的朗读训练,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朗诵诗歌的技巧:停顿、重音、读出感情。但由于此诗是学生接触的唯一一首古体诗,又是以五言为主。诗作为突出创作主旨,大量使用排比句,以风趣的铺叙渲染出或紧张或热烈的场面气氛,还特别注意长句短句的交替使用和叠词的运用,使得诗句流丽,音韵铿锵,诗风明朗生动,读来琅琅上口。所以掌握五言诗的停顿技巧还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朗读时语气的把握是和人物的情感、形象特点密不可分的,朗读时反映在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高低、轻重上。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又是通过故事情节的描述,心理活动的变化,排比等手法的运用,语言的艺术特色的表现,体现出来的,而这些方面是学生认知上的障碍,还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需要学生沉浸在诗句中去体验、感受、领悟。初中生对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的分析归纳难度较大,因此特将“感受中国古代民歌朴实自然、琅琅上口的语言特点。”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反思: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展示学习成果。教学环节的预设中以朗读贯穿以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诵、以读促写”的教学设想。

教学的艺术就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让我们不断的攀登和追寻。在以下几个方面并未让我感到十分满意。首先是朗读的把握方面,尽管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给予了大量的指导,但学生朗读的感情基调尤其是对快慢轻重的把握还是不能达到令人十分满意的程度。我感觉学生还是放不开,没有大胆尝试,不好意思融进自己的感情。如果学生能在有感情的熟读中融入情感,效果会更好一些。

其次,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虽然个别学生回答十分精彩,但对于整体学生照顾颇有不足,个人英雄主义浓一些,集体发光淡一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在关注个体的同时更要兼顾整体。

最后,正是教学的不完美,才令我们每个教育者不断地去追寻完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敬请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木兰诗》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 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我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语文通俗,所以计划以“熟读”、“背诵”为重点。

2. 学生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木兰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诗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

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3. 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

1.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定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2. 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一环节:导入

教师给学生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

第二环节:作品及背景介绍

将课前准备的文字资料分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来的材料,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播放课文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新字词。)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接着让学生自己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第四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首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然后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果有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再将全班分为A、B两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为A组必答题,双号为B组必答题。底分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别纳入小组计分,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第五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先选几位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画出思路图。然后依据;思路图,背诵思路强化背诵。然后再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指导背诵。(如:教师背上半句,学生背下半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搜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将《木兰诗》改写成剧本。目的是让学生强化背诵,通过自编自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迎接校园文化艺术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求知的能力。

第一环节:检查背诵

通过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集体背诵的方式检查。

第二环节:研讨赏析

先请同学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它带给读者的美感,教师归纳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美,总结出这篇文章主要是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壮美的爱国情,繁简相宜、详略得当。

第三环节:合作研讨,探究思考

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最想解答的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板示,并交给全班讨论解决。学生有可能提到: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到底姓什么呢?”“木兰的姐姐为什么不去从军?”等问题。有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己查找,有些可当堂解决。

第四环节: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第五环节:小结

结合对本诗的理解,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2.画出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说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我将板书设计成这样,主要是理清课文思路,让学生根据这个简单的示意图把课文的故事情节复述下来,强化背诵。

代父从军

征战沙场建功受赏辞官还家

第二课时主要通过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所以把文章的美点提练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

第五篇:木兰诗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例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例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美。

2.了解木兰诗这一文学形象,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朗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

②品味诗情,有感情地朗读。

2.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导语(见“教学实录”):

二 把握情节

1.学生散读、概括主要内容。(明确: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2.学生再读,理清情节结构。(明确:决定从军──踏上征程──沙场征战──荣归故里)

三 赏析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揣摩教师用了哪四种不同的感情朗读全诗。(明确:决定从军─—忧愁、苦闷、犹豫;沙场沙场征战──悲壮豪迈;荣归故里─—欢快喜悦)

2.学生揣摩体会,并阐述教师这样朗读的原因。

3.学生模仿、试读,互评。

四 选点品析

木兰荣归故里部分。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揣摩如何读出欢快之情。(明确:语速稍快,音调稍高,表情宜喜)

3.学生试读。思考:作者如何表达欢快的气氛和情感?(明确:动词的连续使用和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的语势)

4.师生共读。

五 创造性思维训练

1.诗歌讲究文字的简练,讲究读者的再创造,因而留下了空白处。

①请想象木兰进屋换妆前后的不同神态变化。

②请想象伙伴们面对木兰进屋换妆前后的不同模样,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

2.学生想象,回答

教学实录

师:一提起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心中都有既亲切又遥远的感觉。因为对于木兰,我们中国人真的太熟悉了,年前,距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又实在太遥远了一些。我们还是先来观看一段木兰的影片。(播放动画片《花木兰》)

师:这是外国人眼中的木兰形象。原汁原味的木兰诞生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南北朝一首民歌《木兰诗》(板书)(播放木兰英姿的幻灯片)

师: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民间叙事诗“双壁”的美誉,一首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另一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们都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现在带着对木兰诗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倾注的感情,放声的、自由地读这首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学生自由读书)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木兰诗》的主要内容。

生:这首诗讲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师:用替父从军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完整吗?木兰是一位女性,她是怎样 完成替父从军的任务的?

生:女扮男装。

师:你从诗中何处知道木兰曾经女扮男装?

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诗》就是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板书)现 在请同学再思考一个问题:围绕述了哪些情节?也就是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有哪些经历?(生速读,思考,纷纷举手)

生:木兰先是离开家,然后„„

师:木兰是怎样离开家的?生:木兰是叹息着„„

师:很聪明。木兰是怀着复杂的、矛盾的心情,最后下定决心从军的。

生:然后,木兰勇敢地在战场打仗,胜利以后不愿做官,最后回到她的家里。

经典 教案

师:这位同学说得相当简洁,语言组织也好。木兰先是决定从军,然后登上征程,在沙场多年征战,最后荣归同学们现在看黑板上我写的这四段情节,有没有漏掉诗中的内容?

生:漏掉了最后一段。

师:请你为大家读一遍,好吗?

生:(朗读)“雄兔„„雌雄。”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一段叫作什么?古时候的民歌在结尾的时候,作者常常要写一段表示赞美的话,叫赞词一。同学们,对于诗歌,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认真去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把握像《木兰诗》这样会诗歌创造的意境,体味诗中包蕴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边讲边板书)下面,我来朗读这首诗,同学地揣摩老师在朗读这四个部分的时候分别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感情?(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师:(读毕,停顿片刻)我觉得这首诗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发言说说你刚才 听出来老师运用的感情。

生:老师读木兰决定从军的时候用了一种很忧愁的感情。

师:你觉得用很忧愁的感情读木兰决定从军这一部分合适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合适的。因为木兰很想帮助她的父亲,可她又是一个女孩子,所以她很为难。

师:这位同学体会得很准确。木兰在想啊,我到底替不替父亲去打仗呢?她左思右想,所以很犹豫,很发愁。有呢?

生:去了。

师: 所以木兰下定决心的这两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应该读得坚决一些。你试着为大家读一遍,好师:读得有味道。请大家像刚才一样继续发言。

生①:我觉得第二部分“登程”老师读得很悲伤。

师:怎么会悲伤呢?

生①:因为木兰想念亲人。师:想念亲人就悲伤吗?这个词用得准不准确?

生②:我觉得这一段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因为木兰要走上战场,但又舍不得与亲人分开。

师:说得很细腻。木兰是英雄,但又是位年轻的姑娘,她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有豪情万丈,也有柔情万点。哪心中悬挂着家人,同学们一块儿朗读出来。

生齐:“不闻„„鸣啾啾。”

师:这些诗句写得情感多么丰富啊!我们要反复诵读,才能品味出来。这首诗还有两个部分,同学们刚才听老

生:老师读“征战”这一部分是很豪迈的感情,木兰荣归则很高兴。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真准确。战争的场面我们从电影电视上见过一些,千军万马,气势磅礴。这一部分最适合齐朗读一遍。(生读)

师:我为大家描绘一个画面,大家闭着眼睛想象:木兰骑着战马驰骋边关,浴血奋战。北方的寒夜里传来更鼓披挂着冰冷的铠甲,枕戈待旦,木兰又经历一个不眠之夜。同学们想想这组画面,用我们的声音和情感将它们传递师:很有进步。同学们,刚才大家各展其能。现在,我们将注意力投注到木兰荣归这一部分,刚才有个同学说我再读一遍。(师配乐配幻灯朗读)

师:这一部分的确是欢快的。同学们,老师是用什么节奏和语调表达欢快之情呢?

生:节奏较快,语调很尖。(众笑)

师:说得对。节奏明快,音调稍高,表情呢,也应该带着喜悦。同学们也这样试着读读。(生配乐朗读)

师:的确,我能够听出欢快之情。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这种喜悦欢快表达出来的呢?我们先看看用词。生:有很多动词。师:是啊,“开”、“坐”、“脱”、“著”、“理”、“帖”,一连串的动词,(板书),一气呵成,干脆利落

生:对偶、排比„„

师:对。对偶、“排比(板书)的修辞手法,都很整齐,有气势,所以我们读起来仿佛就有“不尽长江滚滚来”兰荣归故里的喜悦 欢快就表达出来了。我们一齐读一次。(师生共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体会了“木兰荣归”这一部分的感情,我们可以很明显听出有两句诗在朗读时,语调有是„„

生齐:“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是以一名壮士的身份回来的,当进屋换妆后,一个女郎却款款走到了同行多年的战友面前。这时奇,又是迷惑,他们想,同行这么多年,居然还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他们再一思索,当然还有不少难以言表的复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伙伴们的表情自然取决于木兰换妆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谈举止、神情。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设想木兰进屋前与出来后判若两人的样子,然后争取表演一下。(生讨论,气氛活跃)(男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是丰富的,但《木兰诗》还有很大的魅力等待大家去品味,希望我们进一步努力丰富我们的知识,然 后将从这首诗和无数首和《木兰诗》一样优美的诗篇中采撷更多的美。

(下课)

《木兰诗》课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难点:

记叙的详略处理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三课时

课前准备:

1、反复朗读课文。

2、播放动画片《花木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花木兰》动画片片断:战场上骑兵千军万马,杀敌报国,喊声震天„„

——这是迪士尼公司特聘600多名动画大师历时四年才制作成功的动画巨片。

——《花木兰》!由此可见《木兰诗》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并已蜚声海外了!

二、作品简介:

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三、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机杼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â hán

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âi(缰绳)

燕山:yān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乐府:最早见于汉初,西汉是指“音乐机关”,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胡骑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

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四、听课文录音,全班朗读课文。(第一遍听,第二遍跟读,第三遍齐读)

五、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六、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从对诗歌的诵读中体会本诗的思想感情。

(1)学生分步朗诵,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感情,互评得失优劣,并讨论归纳朗诵技巧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语调轻语速缓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体现忧心忡忡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问者急切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答者沉稳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语速语调逐渐加快加高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由沉思到下定决心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由轻缓到重快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由轻缓到重急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既紧张又有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暮”“不闻”“但闻”重读

不闻爷娘唤女声,读出对亲人的眷念之情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和悲壮豪迈的气氛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急促高亢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雄壮悲凉

学生分层模仿朗诵

师生讨论归纳朗诵注意点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赞赏功勋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从容辞官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渴望还乡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活泼欢快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前高后低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动词读得响亮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极力表现轻松欢快之情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惊叹与赞美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充满喜剧氛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由轻到重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赞美自豪

(3)自由朗读,自己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全班配乐朗读。

七、作业:

(1)

抄写全诗。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2)再读欣赏:再听课文配乐朗诵,使学生在再次的比较欣赏中,体会录音中朗诵者高超的朗读技巧和本诗所表复习导入。

(1)检查朗读诗歌的情况。(抽查: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诗意,有感情地朗读了诗歌,在此基础上,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二、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诗歌以时间为记叙顺序),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三、学习第一部分。(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朗读第一部分。

2、木兰原来的身份是什么?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织女。“木兰当户织”

3、可是木兰在干什么呢?

——叹息。

4“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偶。

5、第(1)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为下文设置悬念。(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为何呢?)

6、背诵第(1)段。

7、木兰叹息的原因是什么?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出战争气氛。“卷卷有爷名”表明名册上有父亲的名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父从军的缘由。

8、在这种情况下,木兰作出了怎样的决定?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孝两全。

9、背诵第(2)段。

10、木兰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后,接着她干了什么?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排比。

——(虚写)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

11、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了对偶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两组对偶句之间,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军情紧急,行军的神速。

12、“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写出了宿营地怎样的征后的什么心情?

——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

——衬托了木兰出征后的思亲之情。

——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13、背诵第(3)段。

四、多种形式朗读第一部分并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分组背诵第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2、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夸张。这两句诗,写出军务紧急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3、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4、背诵第(4)段。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分组朗读。

2、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顶真。

3、木兰凯旋归来后得到了什么赏赐?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夸张,对偶,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

4、当可汗“问所欲”时,木兰怎样回答?表现了木兰怎样的性格品质?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5、背诵第(5)段。

6、木兰回到家园后,家中各人怎样迎接她?

——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7、这几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了一片欢乐。

8、木兰回家后做了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六个动词)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写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9、木兰恢复女妆后接着做什么?

——出门看伙伴。

10、伙伴们有何反应?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

(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11、背诵第(6)段。

四、学习第四部分。

1、全班朗读。

2、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比喻、对偶、反问。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多年来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3、“扑朔迷离”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一段,其原句是是什么呢?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常用来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分辨。

4、背诵第(7)段。

五、小结木兰形象。(概括法)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六、讨论概括: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七、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

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

之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利,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而不是战场的情形。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巾帼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八、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九、讨论:生活在古代战乱时代的木兰忠孝两全(忠: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那么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又应以哪些具体的行动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老师总结)

十、全班背诵全诗。

十一、布置作业: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十二、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

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补充知识:

•对偶: 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表达相似、相反和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

•互文: 《木兰诗》中有这么两句:“将军百战死,将军十年归。”按字面意思解释是:“将军经历了千百次壮士从军十年归来。”这就使人产生了疑惑,为什么经历了千百次残酷战斗死去的都是“将军”,而从军十年胜利那?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相互渗透,相互说明,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才分开来写。这种修辞方法叫“互文”,就是上文里含有下文里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文意思互相交错、补充。、《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上课!老师播放《木兰从军》主题歌,让我们一起随着动听的歌声来吟诵北朝民歌《木兰诗》是一篇读来琅琅上口的美文,老师先为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看课文。[范读。感知课文]。(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扫除理解障碍]。

(学生朗读、点评)注释细读课文,把课文读懂。注意同桌或前后同学互相监读,不读错字、漏字。[细读。重在读懂读通](生高声朗师:(播放录音磁带后)请7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7个小段,比比谁读得好。全班同学一起监读,然后点评。师:同学们读得都很好,通过朗读初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木兰《木兰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00个字,却刻画了木兰勤劳、勇敢、机智、爱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其思路清晰、情节自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目的不同,读生:我认为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2自然段,写木兰代父出征;第二部分为第3自然段,主要写为第4自然段,主要写十年征战;第四部分为第5自然段,主要写获胜辞归;第五部分为6-7自然段,主要写归家从军;第三部分为第4自然段,主要写木兰征战;第四部分为5-7自然段,主要写木兰还乡。

师:那么,同学们同意哪种分法?(作询问状)

生:„„(辩论激烈,各抒已见)

师:以上两种观点都很有道理,主要看是依据什么标准来划分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分法。我认为应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主要写木兰纺织;第二部分为2-3生:分别是按时间顺序和课本所附插图来分的。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分法吗?(板书文章结构)

师:木兰为什么要代父从军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文中哪几句解说了这个问题。

生: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从此替爷征。

生: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师:很好。如果加上“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就更好了。那么木兰又是怎样做出征前的准备呢?你从文中师:真棒!东西南北四句排比,写从军前的准备,紧张全面,承接了上文。那么“旦辞”八句又如何理解呢?情深和舍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师:(赞许地)那么木兰代父从军的战斗场景仅写了六句话,这是为什么呢?

生: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征程、军情;两组“不闻„„但闻„„”写景写情,写出从军之急和思生:(热烈讨论)这是因为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公的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她勇于献身、不图荣

生:木兰辞官表现了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生:木兰辞官是因为她怕天子早晚会知道她是女儿身„„

学生自由组合,分组扮演文中人物,教师把握好尺度)。

生:请问老师,文章结尾用兔子作比喻有什么作用?

的主题是什么呢?

劳动生活的向往。

师:主题已初步明确,但这不一定是唯一的,允许我们有新的探究。你们认为木兰的形象高大吗?

生:高大。木兰勤劳、勇敢、机智、爱国、爱家,不暮权财的形象,令我们敬佩不已。

师:那么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呢?(试从文中句式着手)

生:“东市——西市——南市——北市”运用了排比,“旦辞”八句运用了对偶。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了夸张。

师:木兰辞官还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运用了夸张。

师:木兰与家人团聚,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排比。请问老师:“当窗”与“对镜”是什么修辞手法?

什么这样安排呢?

师:(掌声鼓励)很好,大家的理解能力真棒!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并剖析木兰辞官和归家团聚的语段,谈谈师:大家说得很不错。第2位同学的发言更有趣味„„木兰归家团聚的喜庆情景,使故事更具有喜剧色彩,增强师:问得好,请同学们说说看!师小结:歌颂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突出了生:(热烈地讨论)我来回答,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师:(赞赏地)问得很好,这是一种互文的手法。(教师引导阅读课本后资料)那么从全文看,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生:(热烈讨论)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与亲人团聚;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郎”的性格特征展开情节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进行了详写。

师:学完这篇课文,大家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谈谈你的认识。

师:现在请大家高声朗读课文,试着把这篇课文背下来(指名背,齐背)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堂教学,内容翔实,教法得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师:真棒。详略得当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文中修辞手法多样,请同学们细细揣摩,品味诗人精美的语言。(生:木兰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好男儿志在四方,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理应挺身而出,为人类的和平多作贡献„[朗读、背诵,以读“始,以”“读”终,“读”贯始终](教师配上《木兰从军》主题歌的音乐,在齐声背诵①有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发者,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尽量以

是本教案教法上的最突出特点。在问题的提出,课堂讨论,关键内容的选定乃至师生交流时教师的语气等方面,都②“读”贯穿始终。整节课,有范读、细读、快速默读、高声朗读等,侧重点不同,“读”的方式就不同。语文课语文教学的特色,特别是适时使用电教手段,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强了课堂的文化氛围,③本课设计多次学生互相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学而不思则罔”,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从中理解、有冷场现象。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当然由于学生阅读面较窄,教师对有些问题的引导又不够深入放手过多,因而留给学生探索的问题显得有些“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

英雄气概

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 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附板书:

木 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

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

2、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发现文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打扮。

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1、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2、预习《最后一课》

下载木兰诗说课稿(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木兰诗说课稿(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木兰诗

    木兰诗 [教学目标及重点]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

    木兰诗

    《木兰诗》教学设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联中 江 东【学生分析】 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

    木兰诗

    初一下册第18课《木兰诗》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在理解......

    木兰诗

    《木兰诗》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文学院04专升本2班的汪婷婷。今天我说的课文是《木兰诗》。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木兰诗》(★)

    关于《木兰诗》的教学反思 《木兰诗》是一篇文言文,第一课时的重点是:文言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重点语句的翻译 我从以下四点谈谈关于这节课的感受:关于本节课的设计......

    木兰诗

    八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当堂背诵这首诗。 2.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

    木兰诗

    《木兰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

    木兰诗

    《木兰诗》案例分析 宝山二中崔玉玲 一、主题与背景: 《木兰诗》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