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课异构”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大全)
“同课异构”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
【摘要】“同课异构”作为课程改革试验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教学改革和校本教研模式,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快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同课异构
教研方式
备课热情
专业化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88-02
“同课异构”作为课程改革试验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教学改革和校本教研模式,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所谓“同课异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来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个性化课堂,展示不同教师的教学魅力。其真正意义就在于关注教师成长的过程,关注的是校本研究的质量和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同课异构”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快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同课异构优化了教研方式,促进了教师集体备课的热情。
以往的集体备课,强调大家备同一课内容,由一人主讲,课后分析研讨。组织评课研讨时,不是无话可说,就是说些不疼不痒的面子上过得去的话。而长时间大面积的分散听课,研究的新鲜劲儿受到了消解,由于这样的集体备课是事先确定了主讲教师的集体备课,形成了主动备课和被动备课,主讲教师和被动听课教师的状况。使得一部分教师丧失了主动意识,客观上助长了依赖性。而“同课异构”能触发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同一课题”的教学与研究,大家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这样,老师们改变以前的备课态度,都认为上一堂好课跟自己有直接的关系,就努力备课,积极思索,竭力找出与其他教师上课时的不同点来突出自己教学的特点和风格。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主动意识增强了,积极备课的热情大大得到了激发。
二、同课异构有助于深入研究教学,体验教学全过程。
有效的教学则要求教师备课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学法、备教法”。教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让教师体验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全过程,尤其是对年轻的教师,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备课和教学研究。因此,作为一个教师,要尽可能的全面研究教材,深刻的熟悉教材,并且注意课的前后的联系。不仅要从客观上对学生、对教材、对课堂进行整体观察,而更多的是从每一节课入手。比如怎样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抓关键词分析句子,如何品味和细琢人物内心思想情感,怎样抓重点和突破难点等等。通过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研究,老师们能够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别人、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不分高低、取长补短,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氛围,创设了良性循环的教学研究环境和条件,激发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
三、同课异构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发展源自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其对于经验的不断总结、反思。吸收他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特色,铸造自己的个性品牌。
1.加强了教学反思,教师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一堂好课的教学,取决于教师的功底,教师的积淀和智慧,需要教师从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手段和具体的课堂细节等方面做大量的充分的思考和准备,预设和生成的各种情况都要进行考虑。虽然我们每天踏入的是同一个课堂,但每天发生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把琢磨和推敲当成每一天的工作习惯,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反思状态。过去的研究教学,大多数时候行政领导听课,教师讲课,有时还会听推门课,似乎用这种方式才能推动老师认真研究教学。但从实际情况来讲,被听课教师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教学状态和效果肯定不佳。而“同课异构”却能使教师群体深入钻研教材,设计教学,充分的备课,然后讲课。课后和大家一起评价讨论,找出需要完善的地方,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设计上课。这样,让教师从不同角度领略了不同的教学风格,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找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这样的研究氛围,极大地鼓舞了教师教学研究的热情。每次课后,大家急着去反思,听取别人的意见,去评价、研讨,为下一位教师讲好课再一次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反思,是积极的反思,有益的反思,是创造性的反思。使每位教师在实践中,有了更多向别人学习和全面审视自己教学的机会,受益无穷。
2.“同课异构”让教师研讨走向实效。有人指出:“学会了教学的所有技术但却仍然不适合做老师,这是有可能的。显然,教师的培训内涵要比传授知识和技巧深的多,甚至也比教授职业道德规范深的多。”从目前国内整体的教师培训方式来看,偏重技术理性的“外铄式”教师培训模式占有很大比重,但由于这种培训忽视教师以往的信念、经验和成长背景,漠视了教师的内在需要和个人知识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而限制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发挥。“同课异构”却能更好地架设起教师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转变的桥梁,通过教师之间更深层次的对话,促进作为隐性知识的教育智慧的显性化,达成教师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在“异构―交流―实践―研讨―反思―创新”的螺旋式进程中,既有对课标理解的和谐共振,也有不同看法的碰撞。
总之,“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载体。我们将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在实践中提高,在比较中共同进步,从而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让老师们快速成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求,切实改进教师教学策略和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
第二篇:同课异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同课异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修武县王屯乡前董村中心小学 薛春林
所谓“同课异构”,即不同的教师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基于自己的理解、已有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呈现具有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和特色的课堂。它是共性与个性、内涵与外延的和谐统一,教师在比较中反思、交流、碰撞升华,提高课堂驾驭水平,增强授课技能,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一、“同课异构”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交流的平台。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而“同课异构”活动给广大教师提供了交流展示的机会;为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家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搭建了学习的平台;给我们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同课异构”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研究的案例。教学活动是无法独立于教室文化脉络之外,成功的教学有赖于教学者对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教学现场进行有效率的教学决策。教师每天在课堂上做出无数的教学决定,而且通常是要依据当时复杂的现实情况来判断如何做最好,没有所谓的正确的或单一的最佳教学决定适用于所有的课堂,“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这样的决策提供了讨论和学习的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景等,这对教师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同课异构”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感悟。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个人的感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实践知识和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同课异构”活动中的相互听课或者是个人用不同教学设计上同一个内容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而这些体验和感悟通过教师个人的思考与实践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达到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
四、“同课异构”为教师教学思维的碰撞和激发提供可能。评课活动是智慧的碰撞,思想的共鸣。大家没有资历的顾虑,没有心理戒备,各抒己见,对课堂环节逐一点评,细致入微,或争论,或共识,真正做到了心灵相通。所以,“同课异构”就是让我们围绕一个特定的课题,围绕教学设计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行探讨。“同课异构”能引发教师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真是“同课异构,异样的精彩”。
五、“同课异构”实现群体智慧在个性课堂的生成和张扬。因为每讲一课在前一周集备时粗略的商讨过,所以,在教学流程和主要教学内容上基本一致,只是在新知识处理上和课堂设计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分别依据所教班级学情的不同,相应进行相应的改动,展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这充分体现出了集备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求同存异的优势,使课堂教学的讲台成为教师集体智慧与个人才华和谐结合的展示平台。
六、“同课异构”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对于同一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教学模式达到了相同的目标,诠释了同一个主题。目标明确,传授知识细腻准确,对知识点的处理扎实、到位。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合理。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探究活动,师生交流频繁,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实际背景素材出发,围绕素材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真正做到了把“教”堂变成“学”堂。两种模式,各有千秋,双花齐放。
总之,“同课异构”中的“异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通过不同的教师或者是同一个教师用不同的设计上同一节课这样的手段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更好地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了解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情景、发现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等,来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本土化、实战化的有效途径,值得坚持做好。
第三篇:同课异构,给力教师专业成长
同课异构,给力教师专业成长
“同课异构”是教师针对同一教材内容,构建差异性教学策略,同伴参与课堂观察、比较反思、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实践证明,参与“同课异构”活动,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首先,“同课异构”注重教师个人文化价值与课程文本理解的多元化,激活了教师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师致力于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追求个性化的教学思想与风格,在“思想交换”中打开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水平。
我曾组织过一次“同课异构”活动,语文组的三位老师分别执教了同一篇课文《长城》。其中一位老师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组织教学,充分让学生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感慨。教师让学生充分朗读、勾画、批注,再进行全班交流,畅谈感受和体会,不断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口里读出感受,眼前呈现画面,心中涌动情感。另一位老师则以读图为主线组织教学:初次读图,描述图意,围绕“长城”进行质疑,以学定教;再次读图,图文结合,边读文边画示意图,感悟文本,解决疑问,了解长城的特点与构造;三读插图,课内外结合,启发想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激发情感;四读图画,学生依序讲解、介绍长城,展现自己的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
我曾在宜昌市伍家区实验小学观摩过他们数学组组织的一次别开生面的“同课异构”活动。这次活动有着明确的研究主题,即通过课例研究来探寻“教师引导”与“自主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了展示真实而富有实效的研究过程,在这次活动中,是由同一位数学老师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执教同一教学内容——《3的倍数的特征》,教研组内其他的教师则分别从某一观察角度,如教学时间分配、学生投入状态、学习效果检测、教师行为等方面,进行课堂观察、分析、反思与交流。
补,智慧共享。同课异构,精彩纷呈,我们的课堂也在“异化”、“同化”中变得灵动起来。而深入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可以引发参与者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融,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同课异构,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的确很给力!
(已发表于2012.12《湖北教育》)
(转)
第四篇:同课异构 互助成长
同课异构 互助成长
李丽娟 房爱翠
5月12日,全区小学美术骨干、青年学科教师培训暨区小学课改第三片区研讨活动在晏婴小学举行。教研室谢丽科长、闫永洁老师及各校的领导老师100余人参加了活动。
本次培训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分“听课”与“评课”两个阶段,六名教师做了精彩的课堂展示。
在美术会场,首先由三位青年教师晏婴小学的王娇老师、管仲小学的朱英老师、金岭中心小学的吴琪老师进行同课异构,执教了《威武的盾牌》一课。然后,三位授课教师简要阐述自己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各位老师畅所欲言,进行了评课。老师们对三位青年教师所展现出的教学能力、基本素质赞赏有加,同时也指出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尤其是教研员闫永洁老师的总结不仅让授课教师,还包括在做所有老师陷入了反思中,“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他是引导一节课的关键,也是评价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教师要充分关注学情,不能出现教师、学生脱节现象。”
在语文会场,首先由临淄区晏婴小学赵靓老师、花园小学刘爱老师和凤凰镇梧台小学田莹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展示了五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例。三堂课,虽是同一个教学内容,但在构思设计课的理念、结构和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策略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成功展示了三位教学风格迥异的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相同的教学内容,尽显不同的教学风格,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在第二阶段的评课中,各学校分组讨论,从目标定位的准确性、目标的达成度以及“教、学、评”一体三方面进行了评课,各位评课老师都说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让在座的老师受益匪浅。最后教研室谢丽科长做了总结性发言,首先肯定了小语团队精湛的语文素养,其次对教师魅力、文本魅力、课堂魅力等方面做了指导和要求。
通过此次“同课连构”教学研讨活动,让老师们共同分享了教育资源,共同切磋了教学技能,共同探讨了教学疑惑,共同提高了教学水平。
第五篇:同课异构
《拉萨的天空》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2016年9月27日,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前往五小听课教研,有幸请了两位老师分别对三年级上册《拉萨的天空》进行了同课异构,两位老师分别是王康民老师还有五小的老师邝继红老师。两位老师各有千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另我受益匪浅。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华美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蓝””,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课文语言精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和“美”。
一、创设情境,发现天空的“蓝”
天空对学生来说是很普通的,但是像拉萨那样的天空对学生来说却是陌生和遥远的。因此,在上课伊始,通过展示拉萨天空的图片,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情境。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欣赏课文插图,再次走进文本。通过两次视觉感受,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说出拉萨的天空“蓝”这一最大特点,为学习文本内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字词入手,品读天空的“蓝” 通过画面整体感受拉萨蓝天的基础上,请学生通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拉萨天空的词语,补充完整作者眼中的是“()的天空”。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和伙伴的补充,很快就找到了“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等描写天空蓝的关键词,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些词语分布在文本的各个段落,就能理解全文都是在描写拉萨天空的“蓝”。结合课文插图,读一读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在朗读中品味天空的“蓝”。
三、赏析句子,感受文字的“美”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学生找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的回答集中在“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和“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学生在朗读中想到了“一碧如洗”,蓝天、白云、高山、河流、草地所组成的画面美得像一幅画,学生在朗读中渐渐对拉萨的天空也神往起来了。作者在描绘这一幅画面时,用到了“映衬”和“对照”,“越发”和“更加”,在赏读这些句子时,也发现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灵活,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