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奥尔夫教学法读后感
奥尔夫教学法读后感
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通过音乐教育发展人的感官功能,培养人对音乐艺术的情感、态度、审美判断能力,净化人的心灵,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运用音乐艺术形式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
说起中学音乐教学,歌唱仍占有其主控位置,一节唱歌课很容易上成枯燥的重复,刻板的学唱模式,今天接触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使我的一些教学体会寻到了依靠,教学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要有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精髓所在。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
传统的音乐教育总把学习歌唱,学习相关的音乐能力作为活动目标,所以活动过程中很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技能,这无疑给老师和孩子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就会受到阻碍。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教学活动的学生合作参与性,这也正切合音乐学习是享受快乐的过程,音乐的学习并不需要熟练的技巧,但是需要心理和环境的宽松自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老师不会要求学生怎么做,更不会要求学生跟着做,而只会不断地给一些语言暗示,在音乐的伴奏下,自己寻找感觉,在活动中寻求各自的满足感。
奥尔夫教学法是灵活变化的,重过程轻结果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无忧的享受音乐营造了自由的空间,同时也给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让我们在优秀教学思想指引下,审视自身找差距,逐步提高教学能力,让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音乐老师。
2017/2/17
第二篇:奥尔夫教学法
一、奥尔夫生平、理论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上最出名的教育体系之一,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被称为从钢琴登上(教师)座位上(孩子)解放出来的艺术。
奥尔夫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卡尔·奥尔夫从小对音乐和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为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剧大师奠定了基础奥尔夫基本上是自学成才的大师,从少年到青年,他通过自学刻苦钻研大师们的作品,在不断地探究大师们的风格中顽强地寻找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那种 “野生”的具有原本性的音乐、戏剧”。他从不把自己禁锢在某一专业、学科之中,作曲、指挥、戏剧、舞蹈„„,他均报有极大热诚去关注、去研究。
1924年奥尔夫与友人(达尔克罗兹的学生)—舞蹈家军特合作在慕尼黑创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即“军特学校”。在那里奥尔夫开始了他变革音乐教育的一系列尝试,如新的节奏教学和将动作与音乐相结合的试验。在音乐方面最突出的是在音乐与动作教学中突出节奏性乐器,他为了使学生们亲自参与奏乐,并通过即兴演奏设计自己的音乐,制造出了一套可以合奏用的以打击方式为主的小乐队编制乐器。这套已被人们统称为奥尔夫乐器的教具现已闻名全世界,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奥尔夫为了实现“尽量使学生能自行设计他们的音乐和为动作伴奏”,他从本土及外国的民俗音乐中找到了编写教材的源泉。1930年他与终生的合作伙伴凯特曼编写的教材初版第一卷发表了。这本教材作为基本的音乐教材练习引导人们走向音乐的原本力量和原本形式,由于其演奏和舞蹈的性质,使外行很容易学会。接着,又陆续出版了许多其他的小册子,为奥尔夫乐器的练习编配了大量教材,在这个过程中奥尔夫的学生—也是后来一生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古丽特·凯特曼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军特学校”的实验由于在国内外的旅行演出和在各种国际会议上进行的教学法示范性演出受到许多教育家们的关注,有力地推动了有关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1932年,一部意味音乐教育革命的作品—《奥尔夫教材——为儿童的音乐,由儿童自己动手的音乐——民歌》已准备出版,但是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这个出版计划搁浅了。奥尔夫决定离开音乐教育去从事专门作曲。1937年以一部十四世纪诗集手抄本创作的音乐剧《卡尔米娜·布拉纳》实现了他的突破,四十二岁的他此前已有许多探索性的作品问世,但他称这种突破为他的“全集”的开端。从1935年至1942年,奥尔夫的三部成名作问世:《卡尔米娜·布拉纳》(1934—1937)、《月亮》(1937—1939)、《聪明的女人》(1941—1943)相继问世。奥尔夫从青年时代起就在追求的“完全戏剧”——一种通向人本的、寻找最初的、原始的、融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那种艺术,在这三部作品中得到体现,使他在“完全戏剧”(或称整体艺术)的创作上已走向成熟,形成了真正的奥尔夫风格。这里同样体现了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所体现的那种原本性的原则和理念。1948年到1949年完成《安蒂戈尼》,这部作品综合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而在伴奏乐队的配器上采用4架钢琴、59种打击乐器与人声的大胆结合,以体现最古老的神话——太阳神与月亮神的结合,刚与柔、健与美的天然合一。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世界上作为大师级的作曲家的声望。他在专业作曲上所采用的技法与他在音乐教育上一样,都是突出节奏性因素,以某种固定音型不断反复作音乐发展动力,在旋律中较少使用半音音阶和变化音,和声让位到更次要的位置,总之无论旋律、伴奏都以古朴、简洁为创作技法和表现形式。舞台布景、演员服装的象征性都是体现他原本性的“完整艺术”的理念。奥尔夫一生耕耘不息,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和音乐戏剧,直到1973年78岁高龄时,还创作了他最后一部大作《世界末日之剧》。
1950年—1960年奥尔夫曾任慕尼黑音乐学院作曲大师班教授和负责人,他的教学是以让学生发现自我为宗旨,这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仍贯穿他一生的教育思想。奥尔夫从1948年开始为巴伐利亚电台编写“学校音乐教育”,连续播了五年,受到学校的热烈欢迎。1950—1954年出版了五卷本《学校音乐》(《Orff-Schulwerck》),被欧美各国相继翻译出版介绍到世界各地。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具有奠基性意义的大事。1961年在奥地利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及造型艺术大学”成立了“奥尔夫学院”,建立起第一个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和培训中心。1962年奥尔夫和凯特曼访问日本,在日本掀起研究和实践奥尔夫教法热潮。奥尔夫教学法与东方文化的结合开始了奥尔夫教学法新的里程。1982年奥尔夫在慕尼黑他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
二、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有六大原理: 一)、综合性:
指音乐、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强调多种感官的同时参与,极大程度的提升人的听觉与艺术感受程度,二)、即兴性:
所有的音乐教学都应从游戏入手,而通过即兴达到目的。从即兴开始的教学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声音,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地做些什么,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体验和学习。三)、亲自参与,宿主感性,回归人本: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音乐活动,从亲身实践中找出那些知识(概念),对于音乐的学习首要的是感觉与体验,哪怕是最简单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必须在音乐活动中通过亲自参与去体验,去做,也可以用身体的动作把体验声音的高低反映出来。通过活动活的学习的经验,是所有人学习音乐的最主要的途径。这种活动它是先于智力的。
四)、适宜开端的: 指这是一切儿童容易进入的一个天地。我想到的不是有特殊才能的儿童的教学,而是最广泛基础上的教学,哪怕是中等和才能较差的儿童也能参加。五)、从本土文化出发,多元化的教育:
运用古老的童谣、歌谣用他们来进行工作,用孩子们自己的东西来娱乐自己,运用它他们熟悉的语言、文化、环境出发开始的基础教育。六)、为全体学生的:
原本的音乐是使人人都可以学会的。
第三篇: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我本着奥尔夫教育的指导思想,十几年来,一直学习和运用奥尔夫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参于年月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奥尔夫教学法明确指出:“教学的结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当老师给学生莫个任务的时候,他怎么做并不重要,尽可能让他们按照各自的条件,方式,意愿做。这样才能学得主动,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重要的只是‘做’的本身。怎么做,做得好不好那到无关紧要,他如果不去做,那就是教学的失败”。我就是本着这种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和学生高低年级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让孩子都参于到音乐中去。
1.游戏教学: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爱动,做不住的特点,选择的内容以游戏为主。如:一年级教材中有一课《小袋鼠》,歌曲描写了小袋鼠去摘果子,把果子装进大袋子里,挺着一个大肚子的可爱形象。在教学过程,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那位小朋友知道小袋鼠是什么样的?”“那位小朋友上来模仿小袋鼠呢?”。启发其他小朋友也上来模仿小袋鼠走路,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动起来。接下来老师把提前准备好的气球当果子,小朋友过来摘。教师可以象变魔术一样让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摘果子。小朋友把摘到的果子装进大袋子里(可以用书包代替袋子),然后模仿小袋鼠挺着大肚子走路的形象。这时老师可以先用打击乐伴奏,强音步子重,轻音步子轻。然后老师弹旋律,小朋友们可以踏着琴的旋律和节奏来进行表演,在小朋友们表演兴奋时老师把歌词朗读出来,同学们很快就可以记住。老师加上旋律,这样一首歌就在同学们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也顺利完成了。同学们在游戏的快乐中学习了音乐,加强了对音乐的兴趣。
2.节奏教学:是什么把音乐,舞蹈,语言等联系到一起来呢?那就是节奏。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学习音乐最基础的部分就是节奏。节奏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活生生的音乐语言。在一年级的第一堂音乐课中,我是这样进行节奏教学的。在低年级的节奏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小同学刚入学互相还不熟悉,老师也记不住名字的特点在第一节课时,老师首先让他们进行自我介绍。如:[我 叫 郑世 红]按节奏:[走 走 跑跑 走],让小朋友也象老师这样介绍自己的名字,并分成两部分,叫两个字的站在左边,叫三个字的站在右边,按节奏[ 走 走 走 走] 和[ 走 走 跑跑 走]。然后在每个同学按节奏介绍完自己的名字后,在记住对面一个同学的名字。例如:[我 叫 王 鹏]、[你 叫 张小 宁]。这时老师把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写在黑板上,在让同学们按‘走’和‘跑’读出来。为了让同学们对这两个节奏型加深印象,(1)让他们用手,脚做动作练习。(2)用小动物的名字作游戏来巩固练习。如:小猫,小猫,大老虎,在练习过程中也可以用声音的强弱,来让小朋友们体会节奏有强弱。小朋友在游戏中,学会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这节课给小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声势训练:高年级的教学和低年级的教学有所不同,高年级不爱动,有时表演起来也会难为情,根据这些特点,我选择一些活动范围小,动一点脑筋的活动,目的是提高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在声势训练中,高年级同学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一节课之前或中间,选一些声势训练让高年级的同学做,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就会高起来。并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如:让学生左手匀速的拍,右手比左手快一倍或左手画圈,右手上下直线拍,便会感觉两手程度不等的互有牵制和干扰。这说明各自独立活动,互相协调的双手活动平衡能力的获得也要经过一定的锻炼,也使学生们懂得双手活动平衡的练习,在音乐中具有重大的实际价值。无论是演奏,合唱还是合奏,重唱等活动,常会遇到声部间多种不同比值的节奏关系。个人双手操作方式与他人合作都需要具备这种既能各自独立,又能互相协调的能力。通过这个教学内容使同学们不仅学会音乐也懂得了集体的重要性。这也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宗旨。“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
在这十几年的音乐教学中,我对奥尔夫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使同学们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音乐教学采用奥尔夫教学法是十分适用的。坚持此种音乐教学方法,学生们的音乐素质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奥尔夫教学法内容及原理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
1、听力训练。
2、节奏训练:打击乐器奏法及应用。
3、律动训练:声势、形体、游戏等训练及应用。
4、语言学习:作为音乐语言教学训练及应用。
5、创造性能力培养。
6、奥尔夫器乐的练习:节奏、音条乐器、竖笛、键盘训练。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原理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综合性;
2、即兴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4、从本土文化出发;
5、适于开端;
6、为所有人。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方法与成果
通过说、唱、跳、奏、戏剧表演、绘画等音乐舞蹈艺术形式;专心于音乐或戏剧,表演的进程,正确地担当自已的角色,养成专心致志的良好品格;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快乐教学形式;让学生发现自我,培养人的创造力、自信心、专注性、合作精神、反应能力及全人格发展。
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学习,内向的宝宝开朗了;胆怯的宝宝勇敢了;孤僻的宝宝合群了;腼腆的宝宝大方了;
当他们听到音乐时,那怕是在陌生人面前,也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而且是那样地合拍;
当他们听完歌曲前奏时,会准确无误地唱起这首学过的儿歌,并伴有即兴歌表演; 当他们听到不同节奏的鼓点时,会合着从来没有听过的音乐进行演奏,并且是那么的和谐;
当他们听到不同风格的音乐时,会随着音乐的节奏扭秧歌或跳迪斯科; 他们能很顺利地融合到集体生活中,而且是班上学习进步最快的孩子;
有些宝宝开始学习钢琴和电子琴等乐器,专业老师对他们良好的节奏感、音乐感和接受能力表示惊奇;
有些的宝宝加入了各级幼儿艺术团,其音乐感受能力、情感表现能力、集体协作能力、完成排演能力都比较突出。
奥尔夫音乐最适合儿童的音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是适合于儿童的。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综合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将艺术划分得也越来越细,但音乐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的,不是单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可以一边唱一边跳一边用乐器演奏。奥尔夫指出:原本的音乐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人类本来的状况,是原始的,也是最接近人心灵的,因此可以说音乐是综合的艺术。创造性(或者称即兴性)
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因此他们天然的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在看到一幅图画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音乐去表达,通过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使孩子也从事艺术家的工作,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像力。当没有乐器时,他们能用手、脚、筷子、报纸等代替音乐进行演奏,充分体现对乐器的创造性。
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情商是人们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往人们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培养,现在奥尔夫就是个培养情商的好方法。通过孩子的视、听、触、嗅,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潜能。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音乐在这里的作用在于,它使人们成为一个主动者参与其间,而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当音乐响起,你可以用身体动作表达,就像有的小孩子,听到电视里面唱歌或者跳舞,也扭动小屁股跳起来,嘴里也哼唱起来。这种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与宣泄。
从本土文化出发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方法,呈现一种开放性,这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传播必然形成本土化。奥尔夫音乐重在理念,它没有规定一个标准的示范课程,他鼓励人们依照本国的文化,将他的音乐理念融入其中,这样虽然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但也给各国的奥尔夫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无限发展的空间。
从本土出发,中国的奥尔夫结合了本民族的文化、语言、民歌、童谣甚至是方言。这种音乐更被人们熟知,更为人们所接受,具有通俗性,人们更易懂。因此,各国的奥尔夫理念相同,却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不会使奥尔夫局限在某一时代、某一国家,而是不断创新,世世代代发展下去。
从儿童出发
音乐不是精英人才的专利品,在七种智能学说里面,提到可以通过艺术渠道对人进行培养。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没有音乐细胞,没必要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这就大错特错了。艺术是每个人的本能。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和体验。
一个6岁以下的孩子,声带发育还不成熟,如让孩子唱一个长音,他还唱不下来,有时出现唱歌唱不准的现象,也是正常的,但是他的动作发展已经成熟,听觉也是成熟的,因此奥尔夫最适于孩子。让他们从小懂得节奏、韵律,了解音乐语言。奥尔夫音乐的局限性
奥尔夫音乐不是学习高深的音乐技能,它重在开发人的潜能,可以说奥尔夫是关于音乐的启蒙,是学习其它音乐的起步。
总之,奥尔夫打破了科学的系统性,摆脱了科学对
第四篇: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转)
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先进而独特的音乐教学法。它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说儿歌、拍手、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培养儿童的乐感,尤其是节奏感和听力,使儿童能够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热爱音乐。
奥尔夫教学法的创建者卡尔·奥尔夫(1895-1982)是一位卓有成绩的德国作曲家,音乐作品在全世界经常上演。他同时也是位音乐教育改革先驱。他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教材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他认为,传统音乐教学法舍本求末,过度强调技巧,却忽略了音乐的生命、创造和表达。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它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演小剧、演奏奥尔夫乐器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且综合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鼓励儿童的创新精神。音乐活动中有大量机会让孩子即兴创作,创新求异。特制的奥尔夫乐器使儿童能迅速在乐器上表述音乐的构想,享受创作的乐趣。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本土化。奥尔夫的教育思想能与当地文化遗产完美结合,这也是奥尔夫教学法能迅速传遍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进行奥尔夫教学的同时使儿童继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这一设想有美好的前景。
幼儿手指小肌肉尚未发育完全,此时最需要发展的不是技巧,而是乐感的培养和对音乐的热爱。奥尔夫教学法恰能满足这一需要。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节奏练习
在培养幼儿音乐素质中,我们学习和借鉴了卡尔·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节奏练习,实践证明,这对于 节奏感的培养是卓有成效的。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他独创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在德国被广泛采用,自1961年起专门成立了“奥尔夫研究所”,通过他们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使奥尔夫教学流传世界各国,在国际上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人类最本能的音乐,它是人类本能性自然、直接、即兴的流露。原始的 “节奏”是人类脉搏跳动、呼吸及内心情绪起伏的体现。由此可见,奥尔夫是力图通过人类最根本,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音乐实践形式——即兴演奏,通过与动作、与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节奏,以唤起几乎一切人(特别是儿童)身上潜存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人们自然、自发的要求。他根据音乐的始源和发展规律即音乐生理——心理法则,建立起来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是合理、科学、有效的。
他还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
我们现在从奥尔夫教学体系中归纳出以下几种节奏练习方法:
一、语言节奏练习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如何通过民谣、儿歌,让儿童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这里就不细叙述。但必须强调的是,要结合一定的词组和语句去
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然后再结合一定的动作和舞蹈去加强节奏,使孩子在边朗诵(或唱),边跳,边拍掌,边跺脚等过程中,去培养节奏的敏感性。
如:
(附图 {图})
这是一首通过说儿歌,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的练习。加上拍手、拍腿、跺腿三种不同节奏型的伴奏方式,使这首儿歌的节奏练习具有音乐性,不是纯机械性地打拍子,而是在流畅、自如、有力度的变化,富有表现力的伴奏过程中,掌握节奏。
二、声势练习
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方法。通过有规律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形式掌握各种多变的节奏型,并为幼儿自己创造节奏型(为儿歌、歌曲伴奏)积累素材。
根据幼儿认识具体形象的基本特点,我们采取用红、绿、黑三种不同颜色,分别表示是拍手的节奏,拍腿的节奏,跺脚的节奏。幼儿可自己看着谱而动作;也可由教师边指导幼儿看谱来做节奏练习;还可以不看谱,而由教师先拍一种节奏型,让幼儿模仿,反复再现。从而使幼儿听觉快速反映得到培养,同时得到了节奏的练习。这种学习方式我们把它叫做声势练习。
以下提供几组练习作为参考:
1.拍手声势练习
(附图 {图})
2.拍腿声势练习
符杆向下表示左手拍左腿。符杆向上表示右手拍右腿。符杆同拍向上下,表示双手同时拍双腿。
(附图 {图})
3.跺脚声势练习
符杆向下表示左脚跺地。
符杆向上表示右脚跺地。
(附图 {图})
4.综合声势练习
每一种节奏型,包括二至三种声势练习,拍节奏时从左至右看节奏谱,按节奏进行三个声势的节奏练习:
(附图 {图})
三、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
在拍手、拍腿、跺脚的声势训练基础上,进行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对于儿童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将幼儿分成三组,每组以一种声势和节奏型进行练习,然后将三组合起来为儿歌式歌曲伴奏,便成了三个 声部的节奏音乐了。
拍手、拍腿、跺脚三组为歌曲伴奏:
(附图 {图})
四、轮说节奏练习
在以节奏型为基础的说儿歌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将幼儿分成两组或
三组进行轮说,这不仅能加强幼儿的 节奏记忆能力,同时为今后学习轮唱奠定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例如:
(附图 {图})
请第一组小朋友按节奏拍手说歌词,第二组小朋友从☆记号(比一组晚一拍)按节奏拍手说歌词,当第一 组说到“敲呀敲锣”时再反复一遍“敲呀敲锣”,最后说“鼓”时两组找齐。
五、变奏节奏练习
同一首儿歌可用不同的节奏分别说。也可用不同的节奏同时说。各种不同节奏则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例如:
(附图 {图})
以上我们介绍了五种节奏练习的方法,它不仅要求幼儿动手、动脑,运用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器官亲 自参与活动,而且在玩、说、唱、动、奏的过程中去感知节奏,体验节奏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不是沉闷地、一 味地坐着伴奏,机械地奏乐,而是能充分激发儿童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从各方面来说,这种学习节奏 的方法,均寓学习于游戏之中。真正实现了“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这完全是符合儿童心理的一套完整的音乐教学方法,系统的音乐教育体系。
奥尔夫音乐教案:声势——拍腿 教学目的:
1.节奏训练
2.学乐器的准备练习
3.读谱入门:节奏谱视奏
4.听力训练
5.即兴演奏
6.声势(拍腿)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教具准备:
声势谱、慢四拍乐曲音带、打击乐器、音条乐器、键盘乐器、小瓷酒盅。
附拍腿声势谱。教学建议:
——教师带领学生,做各种拍腿声势节奏(每种样式要反复做几次一一至少四次)。
——由学生带着做。
——看声势谱视谱拍腿,(每小节的速度和次数根据学生水平掌握)。——放慢四拍速度的歌曲或乐曲,边听音乐边看谱拍腿(每小节四遍)。——每人一件打击乐,放刚才的录音,请拿双响筒的看谱敲(每小节四遍),其他乐器即兴轻声伴奏。
——选一小节做固定音型,为童谣或已学过的歌曲伴奏。
——放一段蒙族歌曲(如《蒙古人》、《草原恋》、《雕花的马鞍》等)。用小瓷酒盅做道具,学蒙古盅碗午,即兴打节奏伴奏(如加简单的动作更好)。
——拍腿声势加十六分音符练习。
——换音条乐器(取下F.B),节奏照谱(可反复数遍),音高即兴,其他同学拍腿(双响筒保留)。
——分组, 每组选一首童谣或儿歌编一个伴奏谱,每架音条琴选一个固定音型,节奏乐器选一个固定节奏型,。并记录下自己小组的谱子。——这种方法也可移植到键盘乐器上(同样去掉F.B音,或在黑键上)即兴,可2一3人同时弹奏,其余学生用打击乐伴奏。提示
音乐教学不可避免要进行技能训练,要有操作。如何使这些内容的教学有乐趣、有创造性,并真正具有音乐性,是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课题。这个教案提供了一种可能。
第五篇:奥尔夫教学法小议
引 言
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卡尔·奥尔夫(1895~1982)于20世纪30年代所创,是当代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并不要求很快就能教会学生歌唱、演奏,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并喜爱音乐。要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幻想融入到音乐中去,和教师一起进行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充分地发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奥尔夫教学法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
奥尔夫教学法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对音乐教育赋予了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欧美几所著名音乐学院在上世纪70年代纷纷开设奥尔夫学院,以培养专业的奥尔夫教育人才。
在欧洲,奥尔夫教学法被广泛运用到儿童和成人的音乐教育当中。奥尔夫课堂上轻松幽默,学生与老师一同探索发现,并解决新问题。课堂形式内容多种多样,要求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即兴舞蹈、即兴节奏、即兴故事的创编等等,深受学生的喜爱。
中央音乐学院奥尔夫教学法培训教授冯向青毕业于美国俄勒冈州一所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她表示在美国俄勒冈州,奥尔夫教学法的普及程度非常高,几乎当地中小学都运用此教学法作为音乐课程的一部分。奥尔夫教学法在世界发达地区的广泛应用足以表明其广大的影响力。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国外多种著名音乐教学法被介绍到国内,其中就包括奥尔夫教学法。这些教学法都重视教学的主体地位,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强调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体验,强调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来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强调教学必须以激发兴趣和培养良好态度为基点并视之为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等等。
奥尔夫教学法自引进中国以来,一直受到广大基础教育者的关注。中央音乐学院的奥尔夫师资认证班日益火爆,武汉市各大幼儿园纷纷把奥尔夫教学法作为特色教育,各式各样的奥尔夫音乐启蒙培训逐渐占领了幼儿培训的主流地位,不难看出奥尔夫教学法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
在教学实践方面,国内参加过奥尔夫音乐教育培训的音乐教师做过许多尝试,尤其是在节奏教学,乐器教学和声势教学等方面。国内一些奥尔夫研究专家也在不断地运用一些我们熟悉的童谣、儿歌、歌曲创编出新的课例,进行奥尔夫教学的本土化实践。
本文力图通过奥尔夫教学法中即兴节奏的环节,来强调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主要研究即兴节奏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促进作用。
第一章 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即兴性
一、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即兴概念
1、即兴的概念
即兴,英文为“extemporaneous”,指事先毫无准备,依据当时的感受进行创作、表演或演讲。
2、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即兴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i]”。在我国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总是先向学生传授,讲解“为什么”或者“怎样做”。
奥尔夫教学法却不把理论作为先导,不是先讲“为什么”,二是让学生从游戏中去探索、去尝试,让学生直接去感知音乐,首先学会“怎样做”,然后再解释“为什么”。
注重即兴性也是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项原则。奥尔夫说过:“就其整个范围来说,教学从即兴出发,而即兴应用节奏形式作为支柱,接着才是音的固定和记谱作为结果[ii]”。教学过程中,学生依据自己音乐实践所获取的经验等进行即兴演奏,教师完全从即兴出发的自由教学都是很好的出发点。
即兴不是无序和无内容的表现,它是最自然的表现形式。音乐最开始诞生也许就是即兴的,人们在自然的劳动中即兴地产生了音乐,它不但能表达心灵中最深刻的情感,还流露着外在的形式美。奥尔夫教学法正是以即兴为手段来实施回归自然的理念。因此,即兴性是其最有魅力的组成部分。在即兴的活动中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创作的乐趣,还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精确的节奏感。实际上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实现学生音乐能力的整体提高。
二、即兴性的意义
在奥尔夫课堂中,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他们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原理归纳为以下几点:即兴性、综合性、参与性、自然性、民族性、大众性。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在奥尔夫的课堂教学中,提倡即兴的演奏、伴奏、合奏和作曲,以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也便于让教师“因材施教”。这与刻板地“赶进度”相比更切合实际。奥尔夫音乐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即兴创造力,充分挖掘和培养每一个孩子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习惯与创造能力。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教学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过程[iii]”。
三、即兴的表现形式 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幼儿音乐启蒙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节奏的训练又会使幼儿更快地掌握歌曲的唱法。因此,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进行节奏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因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和生理条件的限制,决定了我们要运用幼儿身体动作进行奥尔夫节奏训练来培养他们的歌唱能力。身体动作的参与是帮助幼儿感知、表现节奏的最直接手段。伴随着歌唱活动进行的节奏训练是按幼儿的年龄和动作难易程度,以递增顺序排列。
1、语言节奏
语言学习是一种听辨、记忆、再现声音符号的学习。它和音乐一样,都有节奏、句子,也有音调起伏和重音,还有韵和重复。语言节奏训练是幼儿歌唱的基础,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节奏训练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实践的重要内容。其中按照节奏或节拍来念儿歌,可以变化节奏。
例1a: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千万小眼睛。
这首法国童谣《小星星》由老师先教唱,待小朋友们都会了后就可以开始即兴的环节了。首先可以简单点,一个发音点拍一下,然后逐步过渡到复杂点的节奏,老师可以给出示范,让小朋友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
2、即兴节奏创作
自由节奏是让幼儿自由地运用简单的身体动作(如:拍手、拍腿、点头、跺脚等)表现歌曲的节奏。教师可随机对动作与歌曲节奏不协调的幼儿进行暗示,如看着他做示范,以引导幼儿正确地感受节奏。均匀节奏是让幼儿按教师要求,用简单的身体动作均匀地表现歌曲的节奏。还是以《小星星》为例,如:
例1b:
简单的身体动作为歌曲进行伴奏。
进入这个阶段,节奏层次变得多起来,全身都可以参与到节奏的拍打中。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身体不同部位发出的不同声响。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
4、即兴律动与舞蹈
在这一环节,笔者在律动的实践过程中融入了听力训练。例如:首先弹一段旋律,让孩子们跟着所听到的音乐自由的舞蹈,然后在旋律当中插入两个音程度数相差较远的音,(比如说do和la)当孩子听到do的时候表演开汽车,当孩子听到la的时候表演蝴蝶飞等等。
第二章
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与即兴节奏的表现形式
一、奥尔夫教学法的突出特点
奥尔夫教学法对比我国的音乐教育,从目标上更加突出人的创造精神的培养,从内容和方法上,更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与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完全一致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1、创造性是灵魂
奥尔夫的每一个课例都有即兴创作或创编活动,小至一些动作,大至创编音乐剧。在所有的创编活动中,要求不能雷同或需大家共同合作完成,所有的人都要求全身心地投入,每次成功的创作则会带来自豪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小发展起来的,音乐最能给人以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奥尔夫教学法要求从小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并使创造性能力逐渐得到发展。
2、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始终
奥尔夫的每节课没有太多的讲述,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去做什么,接下来就是实践排练与即兴创作,大家似乎感到每一节课都是在“玩”,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在这里我们是学习的主人,多年来,音乐教育一直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有了明确、肯定的答案,那就是参与实践活动,把教师怎样讲变成让学生去怎样做。
3、综合性与音乐文化是奥尔夫的又一教学特色 课例的内容和形式是十分丰富的,集演唱、演奏、舞蹈、朗诵、表演于一体,所有的内容又仅仅与音乐文化相联系,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拓宽了学习者的思路,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4、从感知到认知,提高科学理论认识水平
奥尔夫的教学理论贯穿在所有的课例中,老师在每一节课例后要去做总结,发表个人的看法。这时大家将把自己的切身体验提高到的科学理论上认识,并很自信的、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但提高了个人归纳总结的能力,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即兴节奏在儿童教育中的表现形式
儿童好动,想象力丰富,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根据儿童身心特点,以及笔者实践经验,即兴节奏可在如下几个方面中进行探索和实践:
1、图形
儿童喜爱鲜艳多彩的颜色,热衷于用图画来表达自己。在即兴节奏的训练上,笔者采用“画图”这种方式,让孩子们把自己听到的声音“画”出来。例如,在钢琴上弹一个跳音,有些小朋友就画的是蝴蝶,有些画的是太阳,有些就画了一个点。再如弹颤音,有些孩子就画了几条波浪线,有些孩子画了一个狮子等等。用图形来表达所听到的音乐受到孩子们的喜爱,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孩子们平常所接触的事物,从而更好的了解他们。
在节奏型的训练上,首先,笔者会要求孩子们听一段节奏组合,跟着节奏画一条直线,直到我弹完再放下笔。或者弹一段旋律,跟着旋律的起伏画上波浪线
3、即兴故事与游戏
在课堂上,给出几个关键词,(如长颈鹿,下雨,微笑等)让孩子进行即兴故事创作,然后运用伴奏节奏型进行歌唱就是让幼儿用有规律的固定节奏型配上简单的身体动作为歌曲进行伴奏。
进入这个阶段,节奏层次变得多起来,全身都可以参与到节奏的拍打中。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身体不同部位发出的不同声响。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
4、即兴律动与舞蹈
在这一环节,笔者在律动的实践过程中融入了听力训练。例如:首先弹一段旋律,让孩子们跟着所听到的音乐自由的舞蹈,然后在旋律当中插入两个音程度数相差较远的音,(比如说do和la)当孩子听到do的时候表演开汽车,当孩子听到la的时候表演蝴蝶飞等等。
第二章 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与即兴节奏的表现形式
一、奥尔夫教学法的突出特点
奥尔夫教学法对比我国的音乐教育,从目标上更加突出人的创造精神的培养,从内容和方法上,更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与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完全一致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1、创造性是灵魂
奥尔夫的每一个课例都有即兴创作或创编活动,小至一些动作,大至创编音乐剧。在所有的创编活动中,要求不能雷同或需大家共同合作完成,所有的人都要求全身心地投入,每次成功的创作则会带来自豪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小发展起来的,音乐最能给人以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奥尔夫教学法要求从小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并使创造性能力逐渐得到发展。
2、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始终 奥尔夫的每节课没有太多的讲述,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去做什么,接下来就是实践排练与即兴创作,大家似乎感到每一节课都是在“玩”,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在这里我们是学习的主人,多年来,音乐教育一直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有了明确、肯定的答案,那就是参与实践活动,把教师怎样讲变成让学生去怎样做。
3、综合性与音乐文化是奥尔夫的又一教学特色 课例的内容和形式是十分丰富的,集演唱、演奏、舞蹈、朗诵、表演于一体,所有的内容又仅仅与音乐文化相联系,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拓宽了学习者的思路,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4、从感知到认知,提高科学理论认识水平
奥尔夫的教学理论贯穿在所有的课例中,老师在每一节课例后要去做总结,发表个人的看法。这时大家将把自己的切身体验提高到的科学理论上认识,并很自信的、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但提高了个人归纳总结的能力,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即兴节奏在儿童教育中的表现形式
儿童好动,想象力丰富,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根据儿童身心特点,以及笔者实践经验,即兴节奏可在如下几个方面中进行探索和实践:
1、图形
儿童喜爱鲜艳多彩的颜色,热衷于用图画来表达自己。在即兴节奏的训练上,笔者采用“画图”这种方式,让孩子们把自己听到的声音“画”出来。例如,在钢琴上弹一个跳音,有些小朋友就画的是蝴蝶,有些画的是太阳,有些就画了一个点。再如弹颤音,有些孩子就画了几条波浪线,有些孩子画了一个狮子等等。用图形来表达所听到的音乐受到孩子们的喜爱,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孩子们平常所接触的事物,从而更好的了解他们。
在节奏型的训练上,首先,笔者会要求孩子们听一段节奏组合,跟着节奏画一条直线,直到我弹完再放下笔。或者弹一段旋律,跟着旋律的起伏画上波浪线条。这样,整个音乐的形象就由听觉变成了视觉。孩子们可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进行即兴发挥。
2、语言
学习新的节奏型,通过模仿老师的声音来让孩子们准确地表达出来是很困难的。这个时候必须借助孩子们所熟悉的语言。例如,在学习“四十六”节奏的时候,笔者编了一首念谣,加上了舞蹈。在有“四十六”的时候我用了跺脚,拍腿等易于表现此节奏特点的动作。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孩子们把“四十六”的感觉记在心里。当孩子们熟悉这首念谣后,他们也对“四十六”非常熟悉了。
3、乐器
奥尔夫教学法有意识的将各样音色不同的乐器加入课堂的即兴节奏环节中,为的是提高学员的兴趣。例如三角铁,钢片琴等。还可以制作发明一些具有本土化特征的乐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乐器都是没有偏音的。通过使用这些乐器可以很好的进行课堂即兴节奏环节。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乐器,甚至能很容易的发挥出一些课堂上所没有提及到的节奏。例如“五连音”等。通过乐器的合奏进行即兴节奏创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4、声势 奥尔夫教学法常用声势有拍手,拍肩,拍腿,捻指,跺脚等。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节奏型(例如二八)之后就能通过以上方式组合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节奏舞蹈”。尽管有些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很准确地表达出节奏型特点,但这种学习方式大大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教授孩子如何把声势方式组合在一起是重中之重。通常在刚开始接触声势的时候,孩子们只能用一个方法来表达一个指定的节奏(例如用跺脚表达“四十六”,用拍手表达“二八”),在他们能够准确表达出所学节奏型之后再在声势上加以变化,例如“二八”可以拍一下手,拍一下腿。能让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节奏型特点记在脑中,并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第三章 奥尔夫教学法节奏训练实践
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应始于动作。动作是儿童表达和再现音乐的一种最直接而自然的手段[i]”,对学前儿童来说,韵律活动既能满足儿童对音乐参与、探究的需要,获得表现和交流的快乐体验;更能够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和协调性的发展以及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初步总结了即兴节奏的实践原则。
一、注重个性发展与气质的培养
笔者有心观察了两位性格大不相同的孩子。一个天真活泼,一个敏感倔强。说话的音调和节奏也相差甚远。在经过大概两个月同样的节奏训练后,他们在读
节奏时表现出的速度,姿态各不相同。也就是说,性格,气质与节奏感,身体运动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将儿童的节奏能力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完全没有节奏感的儿童。任何音响对他们来说都是噪音。他们的耳朵甚至对说话声音的差别(尖锐,刺耳或温和)都没有太大反应。第二是节奏感发展较好的儿童。能自如的按照节拍行走和做动作。但往往不能唱准和听辨旋律的节奏。第三是具有良好节奏感的儿童。起初,他们能听辨有节奏的音调,但往往不能识别简单的非节奏的音响。这些儿童一旦经过节奏的训练,会很快获得良好的感知节奏能力。第四是天生具有好的音乐耳朵和节奏感的儿童。但也有不同的音乐感觉能力。
这两个孩子在节奏学习时表现出来的相同点有: A、好动,不够沉着(缺乏良好的心理状态)B、注意力不够集中
C、从众(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D、重复一个动作时难以准确的表现 表现出来的不同点有: A、过度自信和缺乏自信 B、肌肉松软和肌肉僵硬
通过以上关于儿童节奏能力的研究,揭示了音乐学习的一个基本原理,音乐感,特别是节奏能力的获得,取决于生理器官和心理过程相互作用发展的水平。在音乐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和气质培养,使他们在音乐操作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运动练习—音乐学习—节奏律动
当孩子还不能控制一支铅笔的时候,教师不会去教他画不熟悉的东西。也不会在他学会走路之前,教他打手势和体态律动。同样,在同一时间内,学习所有的音乐要素也是不可能的。
肌肉系统对节奏的意识,是通过日常的重复练习来获得肌肉感觉的记忆。进而引导清晰、准确地演示节奏。听觉对于节奏的意识,是通过日常的重复练习来获得音响的记忆。显然,音乐的学习应该是操作练习在听觉感知之前的。在笔者的课堂上,会要求孩子们熟练掌握一系列基本动作。比如跟着节奏拍手,跺脚等;音乐节奏感的基本保证是熟练的掌握动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将所学节奏记在了脑海里,以适当的动作速度和持续时间,动作幅度和线条的变化,动作自发力和控制力来完善身体的运动。
三、视唱练耳与内心听觉的发展
视唱练耳是手段,发展内心听觉是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集中注意力和记忆能力。比如,在对节奏要素进行身体运动中,穿插以想象和默唱,以便先前的节奏要素在脑海中再现或继续:
例如,老师给出节奏(下例),引导学生联想,或给出相同节奏,不同音色的声音让孩子去判断,以此方式强化记忆。
这些练习着重于拍的匀速和重音变化的感觉记忆。将他们储存于大脑,是体验和表现音乐节拍,节奏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在练习中,学生根据教师发出的临时变换拍子重音的指令,以身体运动,嗓音或乐器重复进行若干小节的表演,然后回忆小节数和变化重音。最后再通过表演准确的重复,这些练习的最终目的同样是为了培养内心听觉,练习的关键是对即时表演过的音乐要素进行回忆。
结 语
节奏是音乐中的要素,从小掌握好节奏,会用节奏,即兴创作节奏,是音乐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结合查阅文献以及实践等方式提出了关于奥尔夫即兴节奏教学上的一些方法,通过三个章节级级深入的阐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看法。在中国,奥尔夫教学法仍是一个较新的领域,还有很多学习和提升的空间,在奥尔夫即兴节奏这一块的教学上,笔者通过查阅资料,鲜少有相似或相同的课题研究。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即兴节奏的教学来达到掌握节奏型和即兴创作、提高内心听觉的能力,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笔者接触了很多学龄前儿童,深知儿童教学的特殊性。必须从他们固有的特点出发,积极引导,不可强迫式地教学。对于奥尔夫教学前辈们所提出来的观点和看法,笔者大都用在了平时的实践当中,受益匪浅;但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学生情绪低落长时间不配合),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也是值得笔者进一步做研究的。
乐启蒙教研组
作者:歌罗利亚艺术中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