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同课异构评课稿
“同课异构,同课异教”评课稿
本学期第五周,语文教研组围绕“同课异构,同课异教”,探索实践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一主题,深入开展精读课文,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切实快速提高我校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教研形式稳中有变,踏实而生动。结合教研活动的主题,组织好教师的学习、交流。听展示课的老师对听课内容进行精心、系统的评点。
从课堂纪律上来说,两位老师作为资深教师,对课堂的把控都十分到位,两个班的学生在教师上课时都能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进行讨论时热烈而不失秩序井然。学生都有良好的习惯,如余庭海老师的学生在小组作答方面训练有素,夏初太老师的学生能自觉复习应对课前听写。
从教学目标上分析,余庭海老师和夏初太老师都能在课前对课标进行深入的分析,在课堂上抓住重点,课堂的主要内容都有穿插,学生能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教学难点。
从教学程序上分析,两位老师的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如余庭海老师制作了“一双手”的档案以及夏初太老师的板书设计都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有效果,教师在课堂上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再给学生拓展一些知识,如“假如你握到张迎善的手,你会对他说什么?”
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教学方法多样化且量体裁衣,优选活用,两位老师的教学都很有特点且很扎实。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它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写作中去,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两个老师在板书方面都有一定造诣,字体工整美观,令人赏心悦目。而且两位老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教学语言的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从教学效果上分析,两个课堂的教学效率都很高,课堂容量大,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参与了,投入了;很兴奋,也很喜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篇二:2014年11月下旬语文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心得体会 2014年11月下旬语文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心得体会 11月27、28两天进行的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下面谈谈几点体会:
这种教研活动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教学研究模式,可以更好地比较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体现教师教学个性。(1)有助于激发和调动教师的潜能。
教师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内容的一个再开发的过程。而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氛围的营造,甚至用一套什么样的语言,背后都有执教者思想的底蕴,而这种底蕴与教师对教育的认识、专业知识水平、课堂的管理能力、甚至性格特征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2)有助于突出学生为中心。首先“同课异构”是由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内容要关注学生的经验,数学课程标准也对关注和丰富学生的经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对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同课异构提供了教师反思进步的平台
通过同课异构比较,有助于执教者反思自己的课堂;作为听课者,教师不能闲着,要让自己的思维运转起来,及时的进行反思,而这时的反思更多的是比较,因为听课也是“同课异构”的参与者,同样也是执教者,所以对教材应该是研究得很透,这时的听课,就是两者的思维碰撞,往往会碰撞出灿烂的火花,我们要将这火花记录在听课笔记上,这些在课堂环境中产生的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我们只有及时捕捉起来,才能在课后精细整理,深刻总结。
(4)有助于教师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促进了教师积极参与意识,通过对比操作性强,有利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方法的把握,有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这种模式也迫使每位老师在教研中必须去深入地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个性化的意见,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教学领悟能力。因此,这种教研方式在校本教研中被广泛使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同课异构活动有效地促进教师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法和经验,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篇三:赵场中心校六年级语文同课异构习作教学评课稿
赵场中心校六年级语文同课异构习作教学评课稿
——评刘永兰习作教学《观察蚂蚁》
评课人——朱新文 听了刘永兰老师这节《观察蚂蚁》的习作教学课后,本人深有感触,也受益良多,现就本人听了这节课后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表述如下。
首先,我认为刘永兰老师在这节课中,刘老师通过颇富激情的语言和有声有色有形的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要创作的欲望,而且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开拓了学生创新思维和无穷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以,我认为刘老师的这节课是成功的,她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回味经典课文,领悟关键问题。
刘老师在学生动手习作前引导学生回忆第一单元所学的经典课文,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并让学生通过回忆,弄清楚了要写好文章的两个关键:一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写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二是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即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表达这种思想情感的。同样,我们写作文,就要考虑两个关键性的问题。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最突出的表达方法是:采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而刘老师恰好抓住了这个单元的关键,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为学生在习作前确立了方向。
二、阅读精彩“片段”,激起习作兴趣。
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出示了若干与习作有关的片段,让学生阅读片段,思考分析片段,体会片段中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比喻和拟人等表达方法,对表达作者情感,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表现力等方面的好处,然后还叫学生对精彩片段进行欣赏评析,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学生信心,让学生大胆地去发挥想象,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心灵原野上尽情驰骋。这样一来,学生便明白了“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来作文,原来是很简单的、很有趣的。学生们便乐意去习作。刘老师这个环节的设计,为学生习作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三、精心设计范文,领悟谋篇布局 “风头猪肚豹尾”是一篇好文章的基本要求。面对小学生不知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才能使文章结构紧凑,怎样充分发挥想象,做到思如泉涌,使文章内容充实、具体、生动等。刘老师不惜精心设计下水作文,让学生领悟到,一篇好的作文要做到:开头要简洁,文章主体部分要描写详细,语句幽默活泼,结尾要深刻。刘老师的这种做法,不仅说明了她准备充分,而且还很好地结合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为学生勾勒出了习作的蓝图。
四、激发学生想象,进行联想练习。
联想就是从这样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联想能力越强,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刘老师也注重了学生联想能力的锻炼。她用多媒体出示各种画面,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展开大胆想象。如:鸟儿在叫(想
象为:唱歌、讨论、开会、争吵??);树叶落下来(想象为:蝴蝶飞舞;寄给大地的贺卡、书信、情书??)等。极大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让我们明白要写好文章,必须做到:一是多观察事物,平时多注意身边的人和事,二是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勤于记录,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积累多了,你的想象能力就越来越强了。而刘老师的这一教学设计,正好突出了这一次习作的重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虽然刘老师的这一次习作教学是成功的,不过,刘老师在这次习作教学中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一、引导学生学习的片段过多,以至于学生独立习作时间不足。为此,老师在上课时,可进行精简,选择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学习和感悟,不必面面俱到,否则给人感觉是多而不精,反而主题不够鲜明了,也耽误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二、习作教学主要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学生的练笔显然应该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但刘老师却安排了学生当堂进行习作,这显然是根本完不成的任务。所以我认为:作为展示课,如果要实现习作教学的完整性,除了要压缩老师要展示的教学片段外,只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片段练习,而不是完成一篇完整作文的创作。为此,老师可根据教学要求,让学生针对蚂蚁的某一方面去写作,如:蚂蚁的外形特征、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的洞穴、蚂蚁怎样搬运食物等进行片段创作,这样不仅起到了练笔的目的,也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间;不仅确保了课堂的完整性,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的习作
进行展示和评价。
以上看法仅是我一家所言,也许有失偏颇或者不正确,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谅解!2014年9月20日篇四:语文组同课异构活动评课回顾
龙泉驿区第二十一小学2014—2015学年度上期 语文组同课异构活动评课回顾
梳理了试卷讲评课的五流程:
总结答题情况——学生代表自我分析——根据重难点开展讲评活动——梳理方法,举一反三——课堂总结,关注后续反馈。
梳理了试卷讲评课的三注意事项: 1.练习设计要切合单元目标,难易适中; 2.关注每一个习题背后的方法点、思维点; 3.学生学习方式要多样,激发学生参与热情。2014年11月5日篇五:同课异构评课稿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数学优质课评课稿
评课人 :肇源县第三中学 王金玲
评课课题: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本节课两位教师精心准备,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两位老师共同走过从磨课到出课的整个过程,从中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准确、具体、全面,他们都通过各自的方式,合理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动力和积极性;合理的课堂练习、有效的课堂评价,使学生真正体会指数函数的解析式、图像形成、性质归纳、函数应用,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的处理: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精心设计,两位老师重点把握准确,难点得以突破,通过精彩的情境引入和对核心知识的充分探究,对教材进行了非常合理的整合。
三、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下他们的教学过程:
1、进入教学的第一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如何“导”
础,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从倍感诧异的结果中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调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2、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体现如何“学”
3、合理有效的课堂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体现如何“练” 课堂练习是检查认知目标的主要手段,有效地课堂练习还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从而修改教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这节课中,两位老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练习,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他们在练习设计上,表现为以下两点:首先,练习有针对性,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规律,第二,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探索性,并能通过图像直观分析体现数学的看得见的事实,再给出规律进行代数推理,数形结合思想用得恰到好处。总之,整个练习设计考察了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运用有效地课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在这节课中,老师们能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最后,诚挚的感谢两位老师为我们呈现的精彩课堂,感谢你们的辛苦,更加感谢学校组织的这次活动,让我们更充分的去体验课堂教学,去思考在我们这样一个普通高中如何去构建高效课堂。谢谢!附: 组内点评的若干意见及想法
第二小组讨论结果代表发言人武波老师:引例贴近生活,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指数函数的欲望,建议把两个函数图像放在同一坐标系中比较一下,从列表、描点到图像形成清晰具体,学生参与性强,两位老师的板书都比较合理美观。
第二篇:语文同课异构
由“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到“同课”异构、殊途同归
——两次同课异构的得失及其意义
浙江嵊泗中学 孔建军
(舟山教育)
每年12月为我校的教研月,“同课异构”是我校教研月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2009年教研月我们语文各备课组都举行了同课异构活动,结果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同课异构成了“异课”异构。活动结束后,我们总结了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多次理论学习,达成了一些共识。
首先是对“课”的含义的认识。语文阅读教学的“同课异构”,“课”等同于课文(文本)。所以“同课异构”也有叫“同题异构”、“同篇异构”或“同篇教学比较研究”的。从这次的“同课异构”来看,教学目标大都不同,教学内容五花八门。用王荣生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我能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愿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确定的随意性,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整体效益的提高。从理论上讲,同一本语文教科书、执行同一个教学计划、面对学情类似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执教同一篇课文,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应该一致,至少大致趋同。
但事实是,语文教学的随意性一直存在着(只是“同课异构”将其更加明晰化了),因为我们没法不随意。从早先的语文教学大纲到今天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没有确切地告诉我们语文该教什么,具体的文本该教什么。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知识性学科因其有确定的教学内容,有什么就能教什么;而语文的麻烦在于一篇课文能教的东西太多,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无不可教,一些指导性的文件(如课程标准)又没有明确的“指导”,教师必须很无奈也很费心地在众多可教的内容中自行选择并建构。在个体备课状态下,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建构就成了一件首要、必须而自然的事。因为不同的教师对每一篇课文的理解不会全然相同,甚至可能大相径庭,对语文教学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于是就有了自然状态下的教学内容的“异构”。当下,我们天天必做的功课便是不自觉的无组织的所谓“同课异构”。
这种状态下,不同班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便呈现不同的情况,所学到的知识、形成的语文能力也就有了一些差异甚至很大差异,也就人为地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不公平。有组织的“同课异构”,将进一步推进这种不公平,进一步发展这种教学目标及内容的无规划状态;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教什么”将更加迷惘,语文教学整体水平还将继续徘徊不前。
应该说,“同课异构”的组织形式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课”的约束和规定。
我们不能将“课”理解为“课文”或者让其成为事实上的“课文”。在我看来,“课”就是在单位授课时间内完成的内容,也就是语文课的“教什么”。“同课”就是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同一个单位授课时间内应该完成的共同内容。有了教学文本的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那么我们也可以“有什么就能教什么”了。
其次是“异”的范围。如果阅读教学的“同课”就是同一个单位授课时间内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的话,那么“异构”的当是“怎么教”,即根据“学情”来结构课堂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等,这属于教法方面的内容。
如果为共同的教学内容来异构“怎么教”,那么首先考虑的当是教学效益的问题。即面对知识和能力层次相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宜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并施教,用最少的时间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但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定区域内(一个省,至少是一个地区)重点中学、普通中学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是统一的,学校和教师是很难根据学情来自主选择甚至自编教材的;而所有要求升学的学生又都将面临同一份升学试题。这意味着知识和能力方面有差异的学生将接受统一要求下的教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同课”也成为一种必然,“异构”的地位就凸显出来。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用同样的教学目标及内容来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实施教学,只要方法得当,在层次低一些的班级里也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有时可能用时略为久一些。这样,方法就成了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对于知识和能力层次低一些的学生群体施教,我们可能还要多做些衔接、铺垫的工作,为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清扫一些障碍。
这样,“异构”研究的应该是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内容的途径、方法等问题。“异构”须在求“同”(相同的教学目标及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进行,意在“殊途同归”。
衡量“异构”是否高效的最重要指标是“学情”和达到教学目标的“用时”。学情相似,达到目标用时少的是高效;学情不相类,低层次班级能用同样时间达成与高一些层次班级共同的教学目标的也是高效。
第三“同课”与“异构”。当下那种无共同教学目标,无统一教学内容,最终无基本共识的三无型“同课异构”,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同课异构”。根据前面的分析,“同课”与“异构”实属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同课”是同一年级不同学生共同的学习目标及内容,是“异构”的基础,“异构”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并达成教学目标,简言之,即因材施教。而事实上“同课”并不存在,“异构”也就无从附着。这样,求“同”便成了“同 2
课异构”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但目前的问题是,选择与确定教学内容很困难。语文课程标准有笼统的能力目标而无“教学内容”(哪怕是笼统的),教材中的文本是构成教学内容的素材而非教学内容,教参大多为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理解而没有提出“教什么”的参考意见。我们常常手捧课标、教材、教参,却难以确定教学内容。但再难,我们总不能坐等专家们搞出一套教学内容来再进课堂!我们不妨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文本的体式特征和内容实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层次,来探讨、筛选并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作为教师“异构”的共同性内容。
“同课异构”,通常有区域性活动和校本活动两种。当下的“同课异构”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应作较大的调整和改进。
区域性活动,参与人数多,影响大。“同课异构”,可先确定教学文本,由包括执教教师在内的研究小组分头细读文本、提出“教什么”及其理由,然后一起研究并确定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而由执教者根据实情(学生的、教师的、环境的)设计教学方案并上课,比较其教学内容的落实和目标达成的情况,选择“好课”做成“实录”或完善教案,以“同课异构”的成果而保存、沿用。这样,比给一篇文章任由执教教师“异构”着、上课着,大家评议着,要来得切实、有效。
校本活动,有学科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两种。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工作基层组织,是教学指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同课异构”的内容和形式可与区域性活动相同。学科备课组是学校教研组下设的教研组织,集体备课是其主要的活动形式,开展有效的“同课异构”活动能起到“同伴互助”的作用。
学科备课组的“同课异构”,最好能将教科书中的每篇课文都纳入其中,这可能很难做到,主要是受时间所限,但我们可以精选一些文本来做“同课异构”,比如每周一篇交由组员细读文本。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解读文本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而提出教学的主问题及其理由。(课堂教学本来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一般包括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三个层面。)集体活动的主要任务是求“同”,讨论、分析、确定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答案。然后由教师各自设计教学方案施教。备课组宜要求教师根据施教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使之完善,然后选择最佳的几个教案作为“同课异构”的成果存档、沿用,成为集体享用的教学资源。这样的操作富有针对性,简便,有效。
这样,阅读教学“同课异构”的基本流程可概括为:定篇→求同→异构→实施→成果。3
其中的“求同”是重点也是难点,求同的问题解决好了,将大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进而提高效益。在备课组活动中,因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异构”后的施教不一定每次都要进行观课,可采用检测的方式来评价其“异构”的效果。对于通过比较研究而形成的“同课异构”的佳品,我们要加以重视和珍惜,不仅因其为集思广益的结晶,更为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达成了以上共识,2010年12月的这次教研月活动,我校邀请定海一中、舟山二中的老师参加“同课异构”活动。三位语文老师用不同的班讲了高二语文的《<论语>选读》中的《君子之风》第一课时。一课三讲,同课异构,异彩纷呈,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赞赏。我以这次同课异构为例,具体谈谈同课异构及其意义。
一、同课异构
什么是同课异构?就是不同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立足各自教学经验,遵循学科规律,借助同伴帮助,筛选多种教学资源,合理构想、设计,并将构想、设计予以优化后付诸实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
“同课”是可以“异构”,而且也是应该“异构”的。
1、从新课程理论看同课异构的重要性。新课程教学观强调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认为教师和学生既是课程的设计者,也是课程的建构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重要的课程创造者。新课程的实施强调“创生取向”的动态的体验和主动建构的理念。课程与课堂、资源与教学逐步走向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课堂情景的营造,凸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与主动学习与自我建构,创设多纬度、多层次的师生对话与互动平台;实施课堂教学,注重师生关系的角色互换与转化和谐;课堂教学注重动态生成与静态预设原则的统一、和谐,讲求学思一体,注意动静结合;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引入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的逐步接轨等新型学习方式;语文教学注重人文精神通领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因此从新课程理论观看同课异构是十分重要的。
2、从建构主义理论看同课异构的必然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认知主体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学习和重组,以构建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面对相同的教学素材,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以自己原有的教学经验(学习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加以重新认知和编码,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框架的过程也肯定是不同的。
3、从教学方法论看同课异构的必要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理念的落差、教学经验的深浅、教学个性的迥异、教学对象的不同„„种种的因素,需要进行“同课异构”。“教无 4
定法,贵在得法。”同课异构,教师才会个性飞扬!同课异构,学生才会灵气迸射!同课异构,课堂才会绚丽多姿!
4、从同伴互助理论看同课异构的发展性。罗宾斯(Robbins)提出,“同伴互助”是指两个或多个教师一起,共同反思当前的教学实践,改进与建立新的技能,相互教导,共享经验,共同参与教学研究并在工作中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学校支持同伴互助这种方式,将其作为一种获得课程与教学反馈的手段。同伴互助的参与主体是教师,人数上可以是两个也可以多个;教师组合上可以是同一类型的教师,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教师。教师同伴互助的方式与手段多种多样,可以是课堂教学观摩,还可以是共同研讨、示范教学、共同参与教育研究等。同课异构正是如此,教师同伴互助最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同课异构的“同”
同课异构的“同”是指同一教学内容、同一篇课文。但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那是有失偏颇的。我们知道,“同课异构”是一种行动研究的方法,也是一种常态教学的活动,所以“异中有同”的取向和蕴涵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丰富的、立体的。
第一,从语文教材观的角度来看,同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是有规定性的。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是由整个教材的价值体系决定的,它被偏撰者放在教材中的什么位置上,它的教学价值定位就有了规定性。所以不管有多少位老师参加“同课异构”比赛,所有施教者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大致是相似的。例如《君子之风》同课异构,这次活动三位老师都将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第二,从学生观的角度来看,同课异构的课堂面对的学生群体其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大致相同。这次同课异构在我校高二年级三个平行班进行,高二学生已学完了必修内容,他们所具备的知识基础、情感兴趣和学科的能力已较为厚实,这就使授课人达成教学目标有了较好的基础。
第三,从教学活动的角度来看,同课异构要尊重的教学规律是相同的。这规律既指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更指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这次同课异构活动,三位老师的课堂自主、和谐、高效、真实,都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科特点中去设计科学的教学流程,创设了开放性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体验感悟了孔子的高尚情怀和乐观精神,形象地理解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涵。
三、同课异构的“异”
同课异构的“异”是显而易见的。面对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和自己的 5
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对话,研读,构建出不同的意义,然后,为达成目标,在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不同的教师总是根据自身的能力、习惯和授课学生的特点来选择,安排做到因材施教。
“异构”概括起来说,包括文本解读上的异,教学资源重组和利用上的异,教学设计与构思上的异,教学方法上的异,教学风格上的异等。
以下来看《君子之风》的异构:
一位老师的课堂可概括为“释义——概括哲理——举例应用”三个主要环节。首先是“释义”。这位老师对这节课学习的6.11、7.16、7.19三章每章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释字义”,指导学生结合教材注释,认真阅读文章,自行疏通字词,教师对重点字词予以强调讲解——目的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古文功底。第二个环节是“释文意”,教师鼓励、启发学生主动寻疑,然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讨论。比如7.16章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浮云”的比喻义如何理解?同学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不仅明白了“浮云”的比喻义,还对“于我如浮云”有所感悟,孔子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达得十分肯定。
第二步是概括哲理。这位老师在学生明晓了章句的意义后,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找出与所学章句揭示的道理相同或相通的论述。比如学了“孔子师徒的表现”这三章后,教师引入了《论语》中孔子安贫乐道的另外三章(内容略),这种启发式教学,对学生的存同求异思维的锻炼十分有效,对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第三步是“举例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来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对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无疑是具有很大的价值。比如,学习了孔子的义利观后,这位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社会上时有出现的以黑心棉、假医假药、劣质奶粉等丑恶现象,反思孔子义利观的当代价值。比如,当学生概括出孔子安贫乐道的精神后,这位老师很自然地引出这样两个问题:
1、这种安贫乐道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试举例。
2、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否适用于今天社会?这样的教学,通过“举例应用”,可以提高学生正确、深入的看待种种社会问题的能力,也使他们更好的体会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另一位老师的课堂可概括为“在体验中评析——在互动中评析——在点评中评析”,三个主要环节。
首先是自我体验,在体验中完成评析。这位老师在具体章的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评析。比如这位老师在7.16、7.19两章 6
“孔子自道”的学习中,通过自己的示范,带领学生多次朗读,让学生反复揣摩孔子的语气,唤起他们的体验,使其感悟夫子的高尚情怀和乐观精神,真正地理解了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涵。
第二步是同伴互动,在互动中丰富评析。这位老师创设条件,把学生的评析放到群体性的对话中,让各种意见碰撞交流,对同一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评析,从而丰富个体的评析,这位老师主要通过讨论达成了这些目标。比如,让学生以“市场经济时代的义利观”为题展开辩论。通过辩论,学生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观点,而且还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
第三步是专家点评,在点评中提升评析。学生缺乏成人所拥有的“人生经验”和“眼力”,解读《论语》时,会因自身的局限而使评析停留在肤浅层面。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为他们“架桥铺路“,把评析引向更深处。学习专家点评应该是提升学生评析层次的有效手段。对《论语》的阐释评点很多,如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钱穆的《论语新解》,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等等,这些评点都是治《论语》者多年研究的成果,较之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内涵深刻,因此学生与这些评点对话时,自然会从中获益。这位老师在小结了孔子安贫乐道,乐以忘忧的精神后,适时引出了《论语心得》中的文字,体会于丹的独特感受:
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这实际上就是一位不在场的老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而学生则借助评点的指引,抵达了原来抵达不到的层面,体味了原来体味不到的滋味,进而提高了境界。
上述两位老师在“异构“中达成了相同的目标: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到对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最终都达成了该课程的核心目标即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这样看来,同课异构,从形式看是异曲同工,从过程看是和而不同,从目的看是殊途同归。
四、同课异构的意义
同课异构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提升教师常态教学质量的校本教研形式,相对于其它教研模式,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是在帮助教师理解新教材、改变教学方式、形成个性风格的背景下产生的。同课异构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有利于教学和研究的结合,能切实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困惑;更好地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了解适合不同学 7
生特点的教学情景、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课异构用理论诠释实践,用案例解读理论,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课异构可以借鉴分享他人的成功案例,创造性地生成自己的案例,有利于传承和创新的结合,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与风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研讨与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它为教师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和自我展示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老师都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研讨中思考得失,寻求突破,因而也最容易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和谐氛围,其最主要的优势就在于以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教学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提升了教师的团队和合作意识,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2、同课异构是一种有效的教研策略,在当下校本教研中被广泛使用,它尊重教师教学的差异和学生学习的差异,吻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强调教师积极参与课堂观察,增强比较意识,通过互相学习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同时它作为一种校本教研模式,摒弃了公开课与示范课多次试讲与反复操练的无效重复和浪费,具有“小而实”的特点,让参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研读文本,钻研教法,有利于解决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课异构还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开发了立体的教育资源,调动了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促进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发展,为进一步提高集体备课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模式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创新,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更快的成长,它打开了集体备课的新思路,有利于促进教学的高质高效发展,适应新课改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舟山教育)
第三篇:语文同课异构
“语文同课异构”科组教研活动记实
五指山市一小
赖丽洪
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于教师和谐、开明、优质的教学过程,在于学生能从中获取人生的未来,也是在智慧的课堂里使学生的生命有了灵性,才能迸发出他们创造性的火花,才能使之知识和能力的渴求得到满足,他是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在我校日趋完善的研训组织引领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已初步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有机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共同体。为了配合学校这次开展的语文学科同课异构有效教学活动。现将我们科组教研活动过程中,科任教师的听、评课意见记实如下:
5月15日,容丽老师第一次试讲。课题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8》。科任老师们的听评课意见是:
1、容丽老师的课件制作比较好。
2、容老师能够熟练利用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
3、学生读的比较少,读的形式单一。
4、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环节不紧密,显得内容凌乱。
5、课文的内容安排容量过多。
建议:教学内容要重新整合。要把“鸟”和“隹”两个象形部首字先教。本课是看图识字,要注意图像和文字的结合。要从以下三个环节:识、读、写。扎扎实实去指导学生学习。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5月23日,容丽老师第二次试讲。科组里的老师听课后大家点评如下:
1、老师熟悉教学大纲,重难点突出。
2、本堂课的教学,体
现出第一学段识字教学的特点。扎扎实实的指导读、写,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识字写字,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足之处:时间分配不合理,显得前松后紧。
建议: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写字,选几位学生写的字用投影展示出来,并进行点评,还要用红笔把学生写错的地方改正过来,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认真把字写好。
5月27日,容丽和韩冰两位老师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上“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课。全校语文科任教师听课。老师们对容丽老师上的这节课点评是:老师熟悉低年级识字教学课程标准,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把识字教学落到实处,老师在建立图像与文字的结合做得比较好。蓉老师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虽然老师们都用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但是传统的东西看不见,若是用生字卡片把图像与词串有机的结合起来做游戏那就更好。
以上是我们科组老师的听评课记实。
2013.5.27
第四篇:同课异构跳绳评课稿
同课异构评课稿(跳绳)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感谢五峰教育联盟给我们提供了这次相互学习的机会,三位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纷呈风格迥异的三节体育与健康课程。他们扎实的专业素质,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不同方面诠释了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并制定了符合教学实际的课堂目标,达到了预期的课堂效果。让我感受到了同课异构中不一样的美!“同课”是基础,“异构”是发展。三位同人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已各显风采。下面是我对这三节课一点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大家一起商榷:
教材的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这一基本理念跳绳运动是老少皆宜的活动项目任课教师通过让学生“玩”跳绳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对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这一理念有很大的帮助。本节课的设计同时又体现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健康第一”、“运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小组协作能力”的理念教师在课堂上并不去做示范、多讲解而是让学生自由讨论、大胆创新利用学生的智慧和表现欲望提升课堂气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
我们都知道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人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亦然。早上三位教师的教学目标体现的“三维”主体性,而课程紧紧围绕进行!尤其是 xx、xx 老师的课。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这三位教师我的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设计各有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教学思路层次性强,脉络清晰;课堂上教学思路运作的效果明显。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三位教师课程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表现在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合理,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练习时间合理。
教学过程流畅。收心热身部分的队列练习用得好。游戏采用不仅让学生感到新奇而且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充分活动了身体。花样跳绳教学环节教师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想象力参与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让学生多一点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运动的主人。合作跑
>也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跑得快身高搭配、口令指挥、互助合作等等。游戏活动中既强调了同伴间的交往与合作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意识与价值。又能为学生提供个体发挥促进个体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整理放松阶段运用理念放松法比较新颖效果很好。
学生学习课堂气氛相当浓厚学生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提高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去,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认真思考大胆创新,在教师引导下以多种方式参与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三位老师的课都能根绝学生的实际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这三节课共同的优点是:
1、教师课堂上运用流利的普通话、规范示范、标准的口令下达等,表现为基本功扎实。
2、每一堂课课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堂让给学生,开拓学生的思维,通过分组让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得以锻炼,解决差异教学灵活运用,以及教师与学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三老师的课程都优秀,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如发挥每一个同学的才能,充分上好体育课。巧用场地、器材、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几点建议
一是教材重难点要突出。这一点在教案上没有体现出来。如果说这种课没有重难点那是肯定不对的任何一个教学内容都有重难点哪怕是最简单的身体素质训练课。教学要根据重点内容来组织重点活动,而活动是围绕着内容来设计的这是辩证存在。本人认为本节课重点可以放在学生练习不同的跳绳练习方式难点是跳绳时全身的协调控制。
二是区别对待。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体育活动时学生表现出来的活动能力参差不齐比如合作跑有些同学根本就是跟不上大部队的节奏所以也就出现了课堂上练习时摔跤的现象。所以可以考虑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给予不同的奔跑距离让他们先适应然后挑战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我认为体育课堂应该坚持进行队列练习这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队列动作、队列变换而且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观念烘托课堂严肃的氛围重要的是还可以塑造学生的形体美。
以上是本人这次学习三位教师同课异构个人观点不到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第五篇:“同课异构,同课异教”评课稿
“同课异构,同课异教”评课稿
本学期第五周,语文教研组围绕“同课异构,同课异教”,探索实践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一主题,深入开展精读课文,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切实快速提高我校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
教研形式稳中有变,踏实而生动。结合教研活动的主题,组织好教师的学习、交流。听展示课的老师对听课内容进行精心、系统的评点。
从课堂纪律上来说,两位老师作为资深教师,对课堂的把控都十分到位,两个班的学生在教师上课时都能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进行讨论时热烈而不失秩序井然。学生都有良好的习惯,如余庭海老师的学生在小组作答方面训练有素,夏初太老师的学生能自觉复习应对课前听写。
从教学目标上分析,余庭海老师和夏初太老师都能在课前对课标进行深入的分析,在课堂上抓住重点,课堂的主要内容都有穿插,学生能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教学难点。
从教学程序上分析,两位老师的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如余庭海老师制作了“一双手”的档案以及夏初太老师的板书设计都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有效果,教师在课堂上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再给学生拓展一些知识,如“假如你握到张迎善的手,你会对他说什么?”
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教学方法多样化且量体裁衣,优选活用,两位老师的教学都很有特点且很扎实。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它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写作中去,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两个老师在板书方面都有一定造诣,字体工整美观,令人赏心悦目。而且两位老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教学语言的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从教学效果上分析,两个课堂的教学效率都很高,课堂容量大,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参与了,投入了;很兴奋,也很喜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