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张鹤老师的心得体会(推荐)
好老师,就要“想明白、说清楚”
1、“想明白、说清楚”第一个层面的含义是针对老师的。
“想明白”一方面是要能够准确把握所教授知识的本质,另一方面,教师要洞悉数学教学的教育价值.张鹤老师觉得: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自己要好好的想一想:我为什么要上这一节课,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只有明确了知识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这才是真正的想明白了.“说清楚”就是教师要能够依据学科教学的思维特点,引导学生去理解问题、思考问题.张鹤老师的理解是:“说”不是“灌”,而是把自己研究知识的体会、感悟讲出来,让学生感受做为教师的你是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理解问题、如何研究问题的.“说的清楚”就是 “教的意识”强!
2、“想明白、说清楚”第二个层面的含义是针对学生的.很多时候,张鹤老师认为很多老师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的表达,这表现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类似“如何算、如何解”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直接就压缩到操作层面上了,没有给学生留出展示思维活动的空间.学生是如何理解问题的、是如何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策略的,作为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无从知晓,听课的学生从他的同伴的发言中所能得到的启示、帮助也打了折扣.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情景:讲解题过程的学生如果不讲完,在座的学生和上课的教师都不知道他是如何想的.因此,张鹤老师认为:教师在和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交流过程中,应注意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动,是否能激发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想明白”.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说清楚”.我非常赞同张鹤老师的观点,那就是:好老师就要“想明白、说清楚”
学习张鹤老师的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把握学科特点,注意学科内知识的联系,注意数学意识,活学活用,体会数学的抽象性和应用广泛性并应用的实际教学中。
学生所理解的数学复习总是和解题相提并论,而解题又往往等同于计算,因而导致在高三学生中缺乏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成为比较普遍的问题.这种意识的缺乏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弱化.也就使得这些学生无法适应以选拔为主要功能的北京高考,也就无法顺利地解决以能力为立意的高考试卷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最重要的首先是要有探究问题的意识.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应该在有限的复习课上,把研究意识的培养作为复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如给学生函数的解析式(不给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这个函数的性质是什么.让学生经历研究函数性质的一般的思维过程,即:首先从这个函数的整体的性质入手,是否具有对称性.如果具有对称性,不论是关于直线对称,还是关于点对称那么解决问题的范围就可以简化为原来范围的一半,从而简化研究问题的过程.这种对称性质的特殊情况就是偶函数和奇函数.如果明确了这个函数是否具备某种对称性之后,就应该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掌握这个函数的变化状态.进而研究函数的周期性、通过函数的解析式分析函数值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根据所研究出来的函数性质画出这个函数的示意图.顾名思义,这个图不是函数的真实的图形,仅仅是能够直观体现函数性质的示意图,而利用这样的图象已经足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了.立体几何的最后阶段的复习中,要培养学生研究空间几何体的意识.一些学生对于立体几何的解答题,常常是匆匆扫一眼题目的条件,对所要面临的几何体还没有太深刻的认识,就开始解答题目的第一问,之后基本上就是答一问,看一眼题目中相关的条件,对几何体的认识往往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由于缺乏对几何体的整体的分析,也就很难能够对所面临的问题有一个圆满的解决了.为此,教师应该以空间几何体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几何体的基本方法:首先从围成的空间几何体的面去分析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侧面与底面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侧棱与底面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进而分析空间几何体中比较重要的截面如过棱及对棱中点的截面与其它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与几何体的棱及体对角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等.要让学生体会到,对于所面对的空间几何体的线面位置关系能够进行比较细致的研究并做出准确的判断是解决好空间几何体的重要前提.在平面解析几何复习中,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存在着不少的误解,最典型的是把平面解析几何简单地归结为就是计算,所谓的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就是联立方程组.因此,在最后的这段时间里,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这门学科的思维特点和方法,学会从几何对象的几何图形中、从曲线方程中以及从已知条件的代数数据中去研究、分析几何对象的几何特征,只有将几何的特征分析的非常充分,代数化的过程才可能更加简单,代数运算的难度也才可能降低.不同学科、不同单元的学习内容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从思维的层面上去看这些学科,不难发现它们之间所具有的共性的东西.无论是研究函数的解析式、还是研究空间几何体或是曲线的方程,最为关键的是,学生要具有研究的意识.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在复习近平八个多月的基础上,研究问题能力的提高才可能成为现实.
第二篇:学习张丽莉老师心得体会
学习张丽莉老师心得体会
普外九:王猛
5月8日一辆客车在等待师生上车时,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之下,教师张丽莉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被碾到车下,导致双腿高位截瘫„„张丽莉的事迹迅速传遍佳木斯市、黑龙江省、全国各地,她的伤情也牵动着人们的心,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为这位“最美女教师”祈祷、祝福。正如大家对她的评论一样,她所展示出来的美,是没有经过修饰的;她所展示出来的爱,是发乎于心的。教师张丽莉勇救学生的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校教师中引起强烈反响。她在学生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柔弱身躯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赞歌。她践行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彰显了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她是当之无愧的最美教师。我们要向“最美教师”学习:
一、学习她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她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英雄的壮举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是当代优秀青年的杰出代表。我们要认真学习她的高尚情操,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到伟大的教育事业中去。瞬间抉择,绝非来自于她偶然的条件反射,而是来自于她最美心灵的人性大爱,来自于她平常每月资助困难学生一百元钱和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把饭送给学生等价值观和道德心的修养历练。也正是她这种处处以他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为重的“道德理性”,才会有她生死时刻的自然而然之举。
二、学习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崇高职业精神。张丽莉同志参加工作以来,用她的全部热情和勤奋进取铺设了无悔的从教之路。给老师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对学生的爱,“可以说她把全部的爱全都倾注在学生身上了。”张丽莉的同事靳艳萍老师说:“丽莉几乎把周末和课余时间都用在与学生交流中。而且张老师和每位学生家长都非常熟悉,经常电话或短信交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每到节假日,每位学生家长还都能收到她的短信祝福,不少后进生到了张老师的班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学生为什么喜欢张老师,因为她对学生有着一颗无尽的爱心。”她把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在心上,一视同仁,宁可放弃休息时间也不愿放弃一个孩子。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为师者对职业的热爱,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份情感、一份无私、一份热爱。我们要学习他的崇高思想,牢记使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
三、学习她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托尔斯泰所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是责任心”。正是责任心支撑这些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由于学校维修,初三学生搬到第四中学,离家远的孩子很多,有些孩子来不及吃早饭,她就自己出钱买一些饼干放到班级。学生生病了,她买营养品去看望;学生过生日,她在黑板上写上祝福的话;夏天天热,她在地上撒水为学生送来清凉;冬天天冷,她用电水壶烧水给学生送来温暖;体育课下大雨,她把自己的伞和衣服让给学生;家长会天气热,她自己掏钱给每位家长买冰棍;放学时学生等不到家长,她主动打车送孩子回家。正是这种爱心,这种责任感,熔铸了师魂的真谛。我们要学习她高尚的师德,恪尽职守,甘为人梯,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
四、学习她勤奋向上、追求卓越的崇高职业理想。热爱本职工作是责任心不竭的源泉。热爱本职工作才会产生兴趣,才能虽苦犹荣,才能不断赋予自己责任,才能最终提高工作成效。热爱受教育者,不断与他们沟通和交流也是提高教育成效的基本手段。要不断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张丽莉同志的座右铭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她经常在网上进行教育教学交流互动,积极参加市、区、校的教学教研活动,还自己出资购买了大量的学习资料,专业水平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在年轻的班主任当中,她是最让家长信服的好朋友、领导放心的好同志、学生喜欢的好教师。她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在师傅课堂上聚精会神,一直坚持听课5年,事发当天还连续听课两节,听课学习成了她的一种习惯。她承担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她用执着的热情收获了累累硕果,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她工作像“拼命三郎”,每天早来晚走,经常带病工作。我们要学习她勤奋进取的精神,加强学习,争创一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第三篇:学习张丽莉老师心得体会
爱在高尚师德 美在心灵深处
——学习张丽莉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012年5月8日晚,在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并冲向学生的危急时刻,我市第十九中学初中三年级三班班主任女教师张丽莉不顾生命安危,挺身而出,为抢救两名学生而被卷入车下遭到碾轧,以至双腿高位截肢的英雄壮举经媒体报道后,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张丽莉也被赋予了 “最美女教师”的称号。
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关注张丽莉同志的病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专门致电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慰问后,于5月20日亲临哈医大一附院探望张丽莉及其家人;吉炳轩同志赞扬张丽莉的英勇行为表现了一名人民教师慈母般的大爱情怀,展现了纯洁无私的大美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龙江的骄傲,教师的楷模,更是人民的表率和伟大的时代英雄。为进一步宣传张丽莉同志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弘扬张丽莉同志大美大爱的崇高精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广泛开展向张丽莉同志学习活动。号召学习她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学习她爱生如子的大爱情怀;学习她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学习她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学习她助人为乐的崇高品格。通过深入学习张丽莉同志的先进事迹,关注她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细节,感受她作为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风采,挖掘她最美称号的丰富内涵,深刻体会到她大爱情怀和大美形象
一、大爱大美成于平时积淀
三年前,张丽莉老师也因为保护她的学生被车撞过,不过那次是自行车。2009年冬天的那件事闫泓佚至今铭刻在心。班里有个同学生病了,丽莉老师领着班干部去看望。过马路时一辆自行车因为路滑摇摇摆摆地撞了过来,眼看着就要撞上了。身边的张丽莉老师一把将他揽在怀中。闫泓佚没什么事儿,可张丽莉老师被自行车撞了个正着。“孩子,你没事吧?”。这是被撞后丽莉老师说的第一句话。闫泓佚的目光停留在老师被车子刮开了大口子的裤子上。他忘不了几天后张老师走起来一瘸一拐的样子。“孩子们没事吧?同样的话在三年后她偶尔的一次清醒后再次问起。清醒时,她先想到了学生,危险时,她却忘记了自己。张丽莉同志这种先人后己的可贵品格,折射出一名人民教师大爱大美的高尚情怀。通过学习了解到,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张丽莉同志始终用爱心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主动照顾生病的同事并帮助料理家务,用微薄的收入资助困难学生。张丽莉同志的大爱大美情怀来自于她平时注重修养的点滴积累,来自于她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追求完美的自我塑造,来自于她爱岗敬业精神的感情升华。
二、大爱大美发于突然瞬间 在汽车驶来的那一瞬间,其实,她可以选择,不动或是后退。那样,客车会从她身边滑过。可她选择了向前。那样的毫不迟疑,那样的义无反顾——她用自己的双腿挽救了两名她深爱的学生。她能够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柔弱身躯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这是怎样的信念和勇气?在学生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她无私无畏,不怕牺牲,在身受重伤几近昏迷的危急时刻,向医生请求的还是先抢救受伤的学生——她引领师德风范 无愧最美教师。大爱大美的情怀虽然只在瞬间迸发,但光辉却能永恒的停留在人间。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令我们领悟到,她的大爱大美有多少次迸发而体现于本能的瞬间,这些瞬间,汇成一个个音符,谱写的就是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赞歌和大美画卷。
三、大爱大美始于心灵深处
张丽莉同志舍己救人的壮举并非偶然,这是她心灵深处人性光辉的瞬间迸发,是她道德修养长久历练的必然结果。张丽莉同志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潜心钻研、不懈追求。“要么不做,做就做到最好”是她的座右铭。作为80后的教师新秀,在工作后的短短几年间,她先后在市“菊花杯”赛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活动中获得大奖——这正是她不甘人后,敢于争先,树一流目标,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的集中体现。张丽莉同志参加工作6年来,始终对教育事业无比忠诚,在明知自己有身孕的情况下,还始终坚持带领学生出早操,导致流产;为了送走这届毕业班,至今也没有再要孩子;在她截肢手术后为数不多的清醒时间里,她最关心的依然是能否重回讲台——这正是她爱岗敬业、履职尽责、不计得失的精神始然。她的大爱大美源自于她的心灵深处,必然会让更多灵魂为之感染、经受洗礼、受到震撼。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学习张丽莉同志的英雄事迹就是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平时的工作中时时刻刻想到患者的疾苦,尽可能最大限度的为患者服务。在追求事业的进程中勇于突破,攻坚克难;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先行先试,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的宗旨和服务理念,为国家和人民的卫生事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贡献。
2012年5月22日
第四篇:学习张丽莉老师心得体会
向最美教师学习做爱岗敬业模范
——学习张丽莉老师英雄事迹心得体会
(2012年5月21日)
张丽莉同志在学生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柔弱身躯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赞歌。我们向张丽莉同志学习,就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佳木斯做贡献。
一、向张丽莉老师学习,做爱岗敬业表率
张丽莉同志参加工作6年来,始终对教育事业无比忠诚,在明知自己有身孕的情况下,还始终坚持带领学生出早操,导致流产;为了送走这届毕业班,至今也没有再要孩子;在她截肢手术后为数不多的清醒时间里,她最关心的依然是能否重回讲台。向张丽莉老师学习,就是要以她为榜样,用她的精神鼓舞自己,做爱岗敬业的模范。首先,做爱岗敬业的模范,必须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道德修养,做到立足岗位,在本职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其次,做爱岗敬业的模范,要努力钻研业务,练就过硬的本领,成为本职岗位上、本行业的行家理手,才能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贡献,展现自己的才智。第三,做爱岗敬业的模范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勤奋学习,是我们增强党性、提高本领、做好工作的前提。
二、向张丽莉老师学习,做品德修养模范
张丽莉同志始终用爱心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主动照顾生病的同事并帮助料理家务,用微薄的收入资助困难学生。向张丽莉老师学习,就是要做一个正直、善良、诚信的人,当一名为民、务实、清廉的官。一是坚持公道正派。各级领导干部要培养独立正直的理想人格,树立公道正派的思想作风,保持坚定操守的高尚境界。要胸襟开阔,宽容大度,相容性好,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能容人之长,容人之言,容人之过。要出以公心,不为手中权力所困,不搞小集团主义和个人主义,不搞暗箱操作,不搞权权交易和权钱交易。要善待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把人民大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一视同仁,不搞差别对待。二是坚持牢记宗旨。要用群众的观点统揽全局,主动亲近群众,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服务群众,用群众信得过的方式处理问题。要真正关心群众,把服务群众、改善民生具体化、责任化、制度化,提高各级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办群众称心的事,办群众放心的事,办群众宽心的事,办群众开心的事,以良好的形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三是坚持敢于碰硬。要敢于说真话,养成说真话的习惯,说老实话,做 老实事,当老实人,反对形式主义,严禁弄虚作假、作表面文章。坚持从严治政,市政府确定的重大决策、决定,一经发布传达,就要严格执行,真正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决定的事就一定要落实,一定要取得实效。要敢于面对矛盾,敢于解决问题,摒弃个人的私心杂念,不怕得罪人,不当老好人,不做太平官。四是坚持勤奋敬业。要加强系统的政治理论和业务能力的学习,不断提高驾驭工作的本领。要充满事业热情,一心扑在干事创业上,把困难想在前头,把工作做在前头,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竭尽全力推进发展。要加强调查研究,瞄准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各自职能和优势,想大事、谋大事,既参之有道,又谋之有方,还言之及时。
三、向张丽莉老师学习,做争创一流标兵
张丽莉同志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潜心钻研、不懈追求。“要么不做,做就做到最好”是她的座右铭。作为80后的教师新秀,在工作后的短短几年间,她先后在市“菊花杯”赛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活动中获得大奖。向张丽莉老师学习,就是要学习她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一流的业绩。在现实工作中,我要充分发挥副主任的参谋助手作用,严格要求自己,严抓分管科室,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推动办公室政务工作更上一层楼。综合调研工作要重精品,在写“大块”上下功夫;信息工作要重质量,力争向省上报信息采用 数量保持前列位次;常务秘书室工作要重服务,确保各级领导放心满意。
第五篇:学习张丽莉老师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张丽莉老师事迹心得体会
秀水二小 马卫
张丽莉,29岁的中学语文教师,在2012年5月8日的一次交通事故中,为救学生而身受重伤,致使双腿截肢,不得不说这是人间的大爱、生命的壮举。这一瞬间英雄行为感动了所有人,也深深感动了我。张丽莉是我们的精神领袖,我们都应该向她学习,特别是我作为青年教师更应该向她学习,学习她舍身救人的这种崇高精神,学习她真心爱护学生的高尚行为。
作为教师,不应该仅仅把工作当作职业,更应该重视这神圣与高尚的深重如山的责任。这责任需要我们耐得住性子、忍得住寂寞、守得住立场、付得出辛苦、做得出牺牲。张丽莉舍生忘死的动力源于何处?我想,一定是教师为师者的大爱,爱这个平凡职业背后不平凡的使命!
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一视同仁的爱。小学、中学、大学教师都要有爱的教育,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一旦学生能接受这种爱,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和灵魂。任何一个有良知、优秀的教师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会将生命留给学生,将死亡留给自己,我们也曾看到过很多优秀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被学生所接受的爱是很不容易的。当前的教育状况告诉我们:学生越来越会做题了,却越来越不会做人了。那是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从人性走向了物质,从精神守望走向技巧的熟练……所以,我们要还教育本色,作为教师要坚守住自己的精神高地,才能为学生点亮他们心中的道德灯塔,照亮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
我很庆幸选择了教师职业,只要教师能在学生身上付出爱并被学生接受,学生就能在感情上给予回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张丽莉为榜样,继续关爱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关注他们的成长,把他们培养成有本领、有素质的人。用严在当严出、爱在细微处的方式对待学生,把全部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不愧于教师的神圣职责。
2012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