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班科学活动螳螂太太的新家教学案例分析太仓试验幼教中心娄
中班科学活动螳螂太太的新家教学案例分析太仓试验幼教
中心娄
中班科学活动《螳螂太太的新家》教学案例分析
太仓市实验幼教中心娄东中心幼儿园 周燕 【案例自述】
一、活动背景
近几年绘本教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绘本以丰富浓烈的情感色彩、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精美独特的构图画面,吸引着幼儿、家长和老师的视线,各种主题、内容的绘本作品被广泛地运用于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各个幼儿园也开展了有关绘本教学的课题研究,幼儿绘本作为一种图画书,可以说在语言领域研究运用的比较多,其他领域则是在语言活动中有机的渗透。而《螳螂太太的新家》则是将数学元素融入故事情节,以形状为线索讲述故事,使幼儿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各种图形及图形的变化,从而巩固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所以相对于传统的数学活动而言,从形式来说比较新颖、从内容情节来说比较有趣,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故我们尝试以绘本故事为切入口,设计了这一节科学领域的数学活动“螳螂太太的新家”,放在中班“有趣的昆虫”这一主题中实施。
二、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在感受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说出各种图形,巩固对图形的认识。2(尝试画图形和改造图形,体验动手动脑的乐趣。活动准备: 绘本故事书、电脑PPT、房子、几何图形、剪刀等。活动过程:(一)以图片导入:看~这是谁啊,你认识吗, 幼:螳螂 ,评析:幼儿从图片上一眼就认出了螳螂~可见他们对昆虫之类的小动物还是很感兴趣的~平时积累了相关的经验~为接下来的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 “哦原来是螳螂~告诉你们它的名字叫青青,今天青青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我们来分享一下~”
(二)感受故事的内容,猜想说出各种图形。1(幼儿看画面(1)(1)提问:螳螂青青有一双灵巧的手,会做各式各样的家具。看~他做了什么, 幼A:桌子
幼B:椭圆形的 幼C:长方形的吧: 幼D:下面还有轮子…… ,评析:由于提问针对性不强~导致幼儿观察画面的盲目~其实这一环节的重点不在语 言领域的观察讲述~而是简单地让孩子看着画面说出各种图形即可~所以提问应该具体、指向性强些~改为:“做了什么形状的家具,你家里有这些形状的家具吗,”~这样既突出了活动重点“认识形状”~又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2)小结:长方形的柜子、椭圆形的餐桌、正方形的木凳,都是青青自己做的。2(幼儿看画面(2)(1)提问:青青除了给自己家做家具,还帮别人做家具呢,你们猜猜他还会帮谁做什么,”
幼A:帮乌龟做个桌子 师:你觉得会是什么形状的, 幼A:长方形
幼B:帮助小蚂蚁做正方形的凳子 幼C:做一个椭圆形的东西 师:“帮谁做圆形的什么家具,” 幼C:没有想好
师:“谁来帮助一下他:” 幼D:“应该是帮小马吧:…… ,评析:从这个环节的猜说来看~幼儿的想象力还是比较丰富的~能说出各种动物~但在猜说形状家具时~幼儿由于受前面画面和现有经验的影响~没有扩展出更多图形。, 2)提问:“小朋友想的真不错~那到底青青给谁做了什么样的家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幼A:圆形的凳子 幼B:爱心 幼C:爱心形的 幼D:长方形的小车…… ,评析:幼儿能根据画面说出一些物体的形状~但由于受条件影响~电脑幻灯里面的小动物看起来较模糊~活动中幼儿不能很快的辨认出来~需要老师的讲述~所以这个环节时间停留的时间较长。,(3)小结:帮瓢虫做了圆形的椅子、帮蚂蚁夫妇做了心形的床、帮蝈蝈做了一辆滑板车、帮爸爸做了椭圆形的小船。
三、尝试画图形。1.看画面(3)“青青的手真灵巧~妈妈生日快到了,青青决定为妈妈造一幢新房子。青青为新房子设计了一个三角形的屋顶,还细心地刷上了红色的油漆。可是,要做一个什么形状的窗户, 幼A:三角形 幼B:正方形 2 幼C:爱心形 幼D:长方形
幼E:小花样的形状……
2.幼儿设计图形。“请我们小朋友帮青青想一想,把你的想法画在这幢新房子上行吗,”(1)交代要求:用笔在已准备的房子上添画出窗户。
(2)幼儿操作。
幼A:很快的画出了一个细长条的窗户, 幼B:不紧不慢的画了一个半圆形的窗户, 幼C:歪歪扭扭的画了一个类似于圆形的窗户, 幼D:想了半天~没有画完…… ,评析:不借助任何工具就空手画图形~特别是画规范的几何图形~大人都困难何况是小孩子~所以用笔画图形的这个环节不合理~建议:借助积木或其他工具画图形,(3)交流:“谁来介绍一下!你帮青青设计了一个什么图形?~”
幼A:是长方形,幼儿指着歪歪扭扭的细长条说道, 幼B:我画了一个圆形,不是特别圆, 幼C:我设计了一个正方形,线条是弯曲的, 幼D:我帮青青设计了一个三角形,线条也是弯的,…… ,评析:由于上面环节设计的不够科学合理~所以导致幼儿尝试画图形失败~另外在这活动中~老师没有否定幼儿画出的“几何图形”~故幼儿对几何图形概念认识不清~次
没有达到本次活动的目标。, 四.尝试改造图形。1.幼儿看画面(4)。
(1)提问1:“他到底设计了什么形状的窗户,“(五角形的)幼:幼儿对于五角形的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纷纷讨论这一形状起来。(2)提问2:“青青高兴地带妈妈来到大门前,可是发生了什么事,”(妈妈太胖了,门太小了)幼A:地震了 幼B:房子快到了
幼C: 天太热了~妈妈不想进去
(3)提问3:“怎么办啊,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幼A:重新造房子啊 幼B:妈妈减肥 幼C:把妈妈推进去 ,评析:这个两个提问太过于发散~如果作为语言活动来提问是非常好的~但是本次活动定位在科学活动~所以这两个提问显得多余~老师可以直接说出~把重点放在下一个 环节。, 2.尝试改造图形。(1)看画面(5)。“白蚁的首领叫来一大群白蚁兄弟,把长方形门改造成正方形。真神奇~图形还可以变呢,那么想不想也来变一下~
(2)交代要求: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几何图形,用先折后剪的方法变一变,看看能变出什么图形,(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帮助。
幼A:拿到了1个三角形~对折了一下剪出了2个三角形, 幼B:拿了 1个圆形~随便折了一下剪了2各“半圆”,幼C:先拿了一个正方形~剪了几下~又拿了1个圆形折了几次~剪出了几个图形, 幼D:拿了1个三角形~折了一个角~剪出了1个三角形和1个梯形…… ,评析:大部分幼儿还是能根据要求尝试改造几何图形~但从幼儿的表现上看~由于老师在交代要求时没有强调“剪几次剪出几个图形”~所以出项了多种情况的变化,(3)评价。“你把什么图形变成了什么,是怎么变的,”
幼A:我是正方形~我剪了长方形。师:你把1个正方形可以变成2个长方形。幼B:我把圆形变成了半圆形~我看到这儿有一条线 师:很好:你把圆形变成了半圆形:谁再来介绍一下: 幼C:我把三角形变成了1个小三角形和1个梯形,正方形变成了三角形和这个形状,其实是一个多边形, 师:你真厉害啊~三角形还有多种变化…… ,评析:受前面环节的影响~在这一活动评价中幼儿和老师的讲述和点评都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其实在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这三个几何图形的变化与转换中~所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要在短短30分钟中完全使幼儿掌握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部分我们可以选取1-2个点作为重点~纵向和横向都可以选择~如:只提供一种几何图形让幼儿变化出几种几何图形~这样有重点的进行操作、评价~可能更有利于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五、总结:这本故事书的名字是《螳螂太太的新家》,小朋友课后可以再来看看、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反思】
以绘本形式切入较新颖,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浓厚。在活动中,通过分享绘本故事、结合故事情节画图形、改造图形,巩固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但由于是原创的教学活动,这次又是第一次现场教学,从幼儿的反馈情况看,在活动的目标、环节、过程以及教师的语言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1(目标的定位与细化。4 目标规定了整个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在活动中起到了灵魂作用。就本次活动而言目标定位在科学领域之数学活动,预设的目标是:1.在感受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说出各种图形,巩固对图形的认识。就图形的范围来说太广,而故事中涉及的大部分是几何图形,所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课的组织形式把它改为:在听听、说说、做做的过程中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就更加的确切具体。目标:2.尝试画图形和改造图形,体验动手动脑的乐趣。从科学角度上看幼儿画出来的图形其实不能称之为是几何图形,所以尝试画图形的目标没有太大的价值可以去掉,而让幼儿尝试用剪刀改造图形的目标又太过于笼统,不够细不够深。改为:在尝试一刀剪的过程中感受图形变化的神奇和乐趣,就更加具体和到位。
2.过程和环节中的问题
(1)重难点的把握。该活动定位在科学领域的数学活动,那么数学的概念和元素应该是重点,但我在第一教中设计的环节和提问都偏重于语言,没有以图形为主线,过程也过于平淡,就像一首歌曲没有高潮部分一样,还是重难点不够突出只浮于表面。因此在过程设计上前面的绘本导入和巩固图形应该做“减法”,后面的尝试改造图形应该做 “加法”,更好的突出目标和主题。(2)问题的“抛”与“接”。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听到幼儿的回答,怎么去回应孩子,总结孩子的经验,从而提升和引发幼儿新的经验和新问题呢,当问到:“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改造图形的,把图形变成了什么,是怎么变的,”幼儿回答:“我把圆形变成了半圆形,我看到这儿有一条线~”师便说:“很好~你把圆形变成了半圆形~谁再来介绍一下~”把幼儿的经验和问题都“堵死了”,这个幼儿的经验,可以作为其他幼儿的新经验,如:“我们也来试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半圆形是圆形的一半,怎么把它变成真正的半圆形,”可以提这些问题,引发幼儿再次探索和尝试,只有这样师幼之间的互动才是积极有效的。
3(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的严谨和科学。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概念性极强的基础学科,我们都知道老师在活动中要以清楚、严谨的语言来组织活动,而在这次活动中老师的语言太随意,当一个幼儿画了酷似长方形的“长条图形”来介绍时,师说到:“你真棒~设计了长方形的窗户。”幼儿用记号笔随手画出来的图形就是长方形吗,我们虽然面对的一群是年幼的孩子,但作为老师应该给他们一个清楚正确的知识概念。“你觉得很像长方形,但其实并不是长方形,它很难画以后到小学里会学会的~”
第二篇:幼教教学反思-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梯形》案例分析
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梯形》案例分析
陈新苗老师上课风趣幽默,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今天我又一次听了他的这节送
教下乡的课——认识梯形,让我受益匪浅。整节课听下来学习的氛围非常浓厚,陈老师善于关注
课堂,关注幼儿在课堂中的表现。她强调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按自己的特点学习数学,重视幼儿的操作过程和个别差异,让幼儿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设计系列化的操作材料,发展幼儿的应用能力,允许幼儿在操作中产生错误。
【案例背景】
认识梯形是中班下学期的一个学习内容。因此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
程中,已经对圆形、三角形、椭圆形、正方形等图形有了认识,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梯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由于梯形只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比较得抽象,因此陈老师通过各种形式游戏、操作活动,让幼儿反复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从而实现将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的原则。
一、重视幼儿的操作过程和个别差异,让幼儿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子:幼儿自选图形,孩子们通过仔细的观察,请出三个小朋友的图形,说说是什么图形,贴到黑板上,请其他的宝宝再看看自己手中的图形,放到相应的图形后面,集体检查。在认识梯形的时候,陈老师又增加了难度,有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分析:在第一部分时候其实陈老师只用了很少的时间,但是通过这少时间却大致地了解了孩子与孩子的差异。有的孩子在认识梯形时候已经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梯形的特征了——梯形的一边是有滑滑梯的。这个孩子真的是说的非常得形象。想然,班级中的孩子似乎对于这样的梯形都能找到也都能认识。但是在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中就遇到了问题,陈老师用其他图形比对了一翻,试图让幼儿发现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不同,但是孩子们总是回答不到这个点上,这时陈老师灵活地取出了正方形,比对了一下,小朋友们马上就发现了一个梯形的一角是直直的,所以叫直角梯形。另一个图形两遍都有滑滑梯而且是一样坡度的是等腰梯形。这样通过一些努力孩子们终于初步认识了梯形中两个特殊的梯形的名称。
思考:这让我想到了平时在数学区域活动时按特征排序。我们先按花色归类好再排序是否要快呢?有几位幼儿开始动手按花色归类,然后试探着慢慢的排序,对能力差的幼儿,让他们不考虑花色直接排序,慢慢的给他们增加难度,让他
们也能按花色归类再排序。尽管幼儿都会分类排序,但幼儿的操作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别,我并没有急于干涉幼儿的操作方式,而是当大部分幼儿都操作后,在集体活动中以竞赛的方式让幼儿明显看到不同方法所产生的速度差异。经过共同讨论,幼儿认识到把花色相同的或数字相同的归在一起,就能更快更方便的进行排序。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幼儿,我开始只为他们提供单种花色的扑克牌,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因此,我觉得只有重视活动的过程,才能发现幼儿不同的思维特点和个体差异,才能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设计系列化的操作材料,发展幼儿的应用能力并允许幼儿在操作中产生错误。
例子:梯形还会翻跟斗,他们翻呀翻呀,都藏到了机器人身上了,我们一起找找,找到了就从机器人身上取下来。分为集体与个别,并逐一检查。
分析:陈老师设计的机器人教材是本节课的亮点,也是幼儿学习兴趣最浓的一个环节,同时很好地利用了已经掌握的经验去分析图形的特征,正确地找出梯形,使孩子们对梯形的认识更加深。
但是陈老师设计的机器人有几块是很难的,用一个通俗的字说就是“叼”,她故意将有些梯形画的不完整,或者弯曲了一点,拉长了一些。每一孩子找到一块就进行分析并说出理由。但是第一个孩子就找错了,通过集体检查孩子们才知道,原来要很仔细观察才行,并不是很容易的。有了经验接下来简单的孩子们很快都找到了。但是在找最后一块的时候孩子们要么是找错了,要么就是没有发现,但是发现陈老师并没有那么着急地想马上公布,而是再三请孩子们看仔细。只是因为最后一块隐藏得实在是太隐蔽了,孩子们最终没有将它找出来。最后由老师公布,但是这一点都没有影响到本节课的效果,反而让孩子们明白了看某物做某事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再仔细。课后陈老师就是每节课都是有缺陷的,每个孩子的掌握程度也是不同的,每个孩子的观察能力也是不等的。我们要允许孩子出错。
思考:平时在数与量的感知匹配过程中,我设计了送礼物的教具,在小篮中放着1至10圆点卡片和相应的各种五颜六色的物品。如:一把牙刷,两个积木,三块橡皮,四颗纽扣,五粒糖果……在操作中孩子们马上采用了先归类后排序的方法,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使数量展示又快又明显。对物体数量的感知幼儿基本已会,但能否用记点子的方法把他们记下来,这对于幼儿来说又是一个难点。在归类排序的活动后,再让幼儿把小圆点记下来,进一步巩固幼儿对数量的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感受了陈新苗老师幽默风趣的教学形式的同时在她的身上也看到了一种创新的精神。相信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学习实践中,只要我们关注了课堂、关注了幼
儿,孩子们一定能对一些抽象的数理逻辑知识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的数学教育也更加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文章来
第三篇:幼儿教学案例分析:大班科学活动《连连看》
幼儿教学案例分析:大班科学活动《连连看》
幼儿教学案例分析:大班科学活动《连连看》
一、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很喜欢让玩具连接到一起,而且每次孩子都有好多种方法,为了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让孩子能有解决问题的信心,提高幼儿探索钻研的积极性,我将“连接”活动的重点放在了探究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鉴于以上情况,特设计此节课。
二、活动过程
活动开始了,我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出什么是连接。伴随着《一同去郊游》的音乐,我带小朋友去科技馆,在去的路上,有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我说:“小朋友们,请你们想个办法,让我们顺利过河吧。”孩子们就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最后决定用椅子搭桥过河。这样,我便顺利引入了“连接” 的概念。我进行了小结:“一个一个相互连在一起就叫连接。我们刚才搭的桥就是用了连接的方法,桥是用一个个椅子连接起来的,桥又把河两岸连接了起来。”
探索活动一:幼儿尝试相同物体的连接——同类连连看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科技馆,看到了和平时不一样的玩具,还见到了孩子们期待的机器人博士。我接住了一歌机器人博士的外来音:“哈哈,小朋友们,今天我要考考你们啦!请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框里相同的物品连接起来。”我之后强调“相同的物品”,并指出连接完成的小朋友快速把连好的物品放在前面桌子上,并回到座位。接下来幼儿便自主选择材料尝试用多种方法连接,并把自己连接的方法做了介绍和分享。我们重点探讨了几种连接方法,如:接、插、串、夹、系。这时候我引导小朋友发现了一个现象——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
探索活动二:尝试不用辅助物的连接——创意连连看
由于在刚才的连接游戏中我们发现所有的纸条都是用胶带或者胶棒来帮助连接的,因此这次的难度就增加了,我利用机器人博士提出了新的要求: “小朋友们,先别得意呢,我这儿还有一个更难的题:请你们不用别的东西帮忙,让纸条自己连接起来,看谁的方法最有创意。”小朋友们这次开动脑筋,真的想出了好多种连接纸条的方法,我请幼儿分享了自己的连接经验,同时也提出了我的连接方法。
在此过程中,刚开始很多幼儿无从下手,只是随便摆弄手里的两根纸条,我发现第一个幼儿想出了把两个纸条头拧在一起,其他几个幼儿看到了也开始纷纷效仿,我没有吭气,悄悄的站在一个折叠纸条的小朋友后面。当他把两根纸条折叠在一起相互交错缠绕连接起来时,我大声地表扬了他:“你的方法跟别人的不一样,你的方法真有创意!”刚才效仿别人的几个小朋友听到我的声音后开始重新解开纸条,自己探索不一样的方法。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有不少幼儿的方法出乎我的意料。
最后我跟幼儿讲述了生活中连接的作用,并请幼儿找出教室和自己身上运用连接的地方,让幼儿知道连接是无处不在的,丰富多彩的连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在延伸活动中,大家一起在建构区玩连接游戏:尝试为汽车连接起不同的路,更加使目标升华,与幼儿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三、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认为探索活动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有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心智需要,探究活动满足了幼儿的这种需要。从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10多分钟时间里只有一个活动内容——连接纸条,幼儿却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活动兴趣。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体验着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快乐。另外,他们的思维水平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提升。我的体会是,只有多为幼儿提供这样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才能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展开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活动,从而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反思这次的教育活动,我认为还可以做以下的调整和改进。
1.重视给幼儿表达、交流的机会。如:让幼儿谈谈自己遇到的困难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别人的困难自己是否也遇到了„„即使幼儿还不能关注同伴的方法、建议对自己的帮助和借鉴作用,但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可能也是比较重要的学习内容。因为在表达交流中,可以使幼儿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2.尝试让幼儿在活动结束时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如:让幼儿根据自己对今天学习活动情况的满意程度给自己贴星,最满意的贴三颗,不太满意的贴一颗,介于满意与不满意之间的贴两颗,并说出理由和调整、改进的方法和策略,以此促进幼儿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关注、评价和反思调整能力。同样,通过同伴间的评价,引起幼儿对同伴的关注以及学会尊重、接纳同伴的意见、建议,提高幼儿从多种途径获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信息的能力。
四、活动点评
幼儿园教学由教师的“教”向幼儿“主动学习”的转换是我国课程文化的“痛”,当下的教师都亲历着这种转型期的“阵痛”。关注“探究”,一方面我们会把幼儿园的“探究活动”不折不扣地限定在杜威提出的“问题解决五步骤”的框架内,认为只有让幼儿经历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才算是探究活动,就像原汁原味的瑞吉欧方案教学、美国项目活动那样。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受教师水平、师幼比例与材料设备等条件的制约,全方位开放或低结构化的“探究活动”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园还很难实施。另一方面我们又容易犯表面“探究”的毛病,以为提供材料让幼儿操作就是“探究”了。在“大班笔套制作活动”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在集体活动情境下真实的中国式的幼儿手工探究活动。探究的问题“如何做笔套”是教师直接呈现给幼儿的,幼儿的任务只是根据教师提供的一些线索自己去解决问题——完成笔套的制作。这是一种由教师呈现问题,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这种探究活动的意义是尽可能让幼儿进入主动学习。所以,在这个科学活动中,幼儿获得的主动学习意识与主动学习成就感是由教师的“教”转向幼儿“主动学习”的价值所在。
这个案例的清新之处是把由教师的“教”向幼儿“主动学习”的这种转换之“痛”消解了,让这种转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生着,带给我们一种轻描淡写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