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名著-读书笔记
1、爱你需要勇气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部书,就仿佛跟着作者进入到了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进行一次旅行。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在一系列富有洞察力和说服力且充满激情的著作中,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教育与受教育者的理解。
帕克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这样说: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很多教师非常热爱教学,但他们却时常遇到很多困难,并因此感到无助和恐惧。是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初上讲台时如履薄冰的紧张,辛苦的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时的烦恼,满腔的热忱得不到理解时的苦闷,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前的无奈。有时,那热爱教育的心会怀疑、会动摇、会退缩。
作为一个教师,该如何在热爱教学的同时又不失勇气呢?这种勇气又来自哪里呢? 帕克以他的实践经验给出了我们答案:他提出了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之外一个特殊的、不被人重视的领域——教师的内心。他指出了好老师与不好老师的区别:他认为,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而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学科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学科和学生联合起来,也就是说,好的教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帕克是这样生动地描述这种联合能力的:“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他进一步阐述,对热爱教学的教师来说,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很容易理解他的这种所谓的“联合力”,每一个教师,不论他优秀与否,肯定都过几节自己满意的课,这些成功的课是他把自身、学科和学生结合得最完美的。帕克认为: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问题比技巧更重要。
作为教师,想要成长,想要做个好教师,该怎样才能找到自身、学科和学生的最佳结合点呢?以我对本书的理解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勤学习。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学理论。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生活学习,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谈到向学生学习,许多老师可能会皱起眉头感叹:我们的学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我们的学生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吗?当我们的学生坐在电脑前娴熟灵巧玩着游戏,嘴里唱着周杰伦的说唱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有优于我们的能力。帕尔默的发现是:教师要让自己处于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变革之中。如果不学习,教师很快就会陷入不适应、不稳定、不平静的恐惧之中。正如《孙子兵法》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的知己、知彼主要通过学习。
2)多钻研。
教师要钻研教材、教法、研究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在备课的时候,要把握教材的要求、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正如那些名师所说:一堂精彩的课,功夫在课外。例如,听名师于漪老师的课,可看出她的功夫全在课外,首先是修身、好学,而后是管理自己的课堂。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践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帕尔默就是以他的导师为榜样,在漫长的实践中不断反思,寻找到一种与他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的。
3)保持心灵的开放。
帕尔默认为: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比技巧更重要,作为教师,我们要成长,就必须作一些学术以外的事:交流内心生活。“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许多人都问过于漪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的这种人格的完美与帕尔默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应该是一致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心灵应该是开放的,他有勇气把他的一切展示给学生,包括他的思想、他的内心世界,他不仅在教学科,而是在教自己——即展示自己。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中有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帕克告诉我们,教师的威信、教师在课堂的那种泰然自若的定力,来自教师的内心。当教师唤回了自身的认同和自身的完整时,也就是他的人格趋于完美时,就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和共鸣。因此,教师应该经常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这样我们才有资格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正如帕克所说:“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我们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就是它的主人;如果你恨它,它就是你的主人。”愿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愿我们都能找到教学的勇气、保持教学的勇气——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的意蕴》学习随笔
最近,读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先生《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对其中教育条件的论述感受深刻。
是的,教育学是应该具备根本条件, 缺少了它们,教育生活就不可能了,至少是不可能成功了。
一、爱和关心孩子是教育学的条件
这是因为学生不是老师选择的,老师与学生的联系也不是血缘的那种关系,而是非常简单地,当孩子出现在教室里时老师与他相见。所以说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具备爱心,且这种爱心真是教育者的伟大之处。老师对学生的爱成了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大凡一个爱学生的老师总是一个好老师,一个成功的老师。反之,一个不太爱学生的老师其教育生涯总是不成功的。
爱是教育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心去爱每位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育是爱的事业,只有投入 “情”和“爱”,才会尽心尽力去帮助学生,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遵循“师爱为本”的思想,用爱心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像春雨润物似的浸润、感染,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他们感悟生活,做有心人,从周围的人和事中汲取有用的养分,不断地完善自己。爱护每位学生,展现教师人格魅力是我们教师的工作原则。今天的孩子不缺少物质上的爱,缺少的是精神上的。而精神上的爱是那些爱呢?概括起来就是几种爱:
1、平等的爱;
2、理解的爱;
3、尊重的爱;
4、信任的爱;
5、民主的爱。如果我们做老师的做父母的都能经常不断的与孩子进行民主平等尊重信任这样的交往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服务型的而不是管理型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个老师爱他的学生,师生感情好,那么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如果一个教师不爱他的学生,师生关系紧张,那么表扬,学生认为是在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在故意找岔、整人。
二、对学生的希望,信任是教育的条件
“我不会放弃对你的希望的,我知道你可以造就你自己的生活”。希望指的是那些给了我们对学生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耐心和忍耐,信念和信任。信任的希望激发了孩子,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充满了自信。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因为信任而改变的学生数不胜数,一个学生偶而犯小错,老师对他说;”相信你会该好的,老师对你是信任的”,又是比严厉的训斥效果要好的多。
多年来的我深有体会:信任对师生是双向调节的,老师对学生信任,学生也会对老师信任。有据话说得好,信则灵,不信则无,所以说,给学生的希望,信任也就是给你自己的希望和信任。总之爱的教育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是一本大书。让我们用爱的实践来谱写教育职业生涯的亮丽乐章。
2008年10月
3、我的一点读书感言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每天晚上给自己一个目标,看10页的书,于是,每天坚持着。刚拿到这本《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我在想,必定是比较理论,比较枯燥的一本书,因为封面上写着,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但是,事情往往不是人所预料的那样。这本书非但不枯燥,不形式化,反而很有吸引力,因为,其中有大量的一手的经验,一手的案例,我深深被吸引了。
每天细读10页,每天在思考着,斟酌着,其中的一些新的理论,一些新的思想。我是一名三年内的新教师,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之前,我对教育的所知几乎为零,但是,从一些教育的书籍和杂志上,也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一些;但是,当真正地进入教育领域,我发现,现实与我所想的并非十分相同,甚至连相似可能也牵强。于是,我在刚开始产生了许多的疑惑,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也产生了好多疑问,脑子中突然多了许多的“为什么”;但是,有的“为什么”,我至今也没有找到答案,或者说找到解释这些现象的缘由。有了问题,作为教师,也应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现在想想,我当时对孩子出现的情况,我理解吗?我是责备他们的啊;我当时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对了吗?我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于是,我在思考着:我是教育的智者吗?于是,按照书本,开始对照起来了------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的第七章中,它提到了教育机智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做什么?教育机智如何实现它的目的的?其中,教育机智是如何实现它的目的的-----这一节中,我按书上的内容,与自己进行了对照,由此也得到了一些想法:
一、机智通过言语来调和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最直接的就数言语,也就是通过说话,谈话的方式,与别人进行心灵的碰撞。但是,看似平常的说话,它确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说话也需要艺术,因为声音可以是刺耳的或者温和的,高傲的湖者谦虚的,贬低的或者鼓励的,漠然的或者关心的,令人压抑的或者令人振奋的,尖酸的或者愉快的,让人躁动的或者令人镇静的。而且,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音质,音调的变化。因此,要想成为一名智者,必须能够熟练运用语言,并且注意说话的语音和语调。
由此,我想到了一件事情,上学期,我们班级里有个学生,回家作业老是催好几次还是没交,我有点火,于是提着嗓音,对他说:“***,你怎么老没带作业,是不是没做好啊?你到底打算怎么办?还要不要学这门课了---?”但是,他一言不发,只是低着头。后来我后悔这样处理,于是,过了两天,我又找了这名学生;我放低了声音,叫着他的名字:“***,老师一直想不明白,像你也算班中遵守纪律的学生,上课也比较认真,为什么作业老是交不上来呢?----” 他看着我:“老师,我记性不是很好,老是忘带,我尽量下次不忘记---”后来,他每天在一个小本子上记上回家作业,并前晚整理好书包,从此,他再也没迟交或不交作业,成绩也比以前进步了。
二、机智通过沉默来调和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说:沉默上机智的最有利的调和剂之一。沉默也有许多种,有的是“沉默的谈话”,有的是沉默的力量起了不小的作用。想必年轻的老师或多或少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在上课铃响起,走到教室门口,学生依然在讲话,依然在打闹,而没有静静地做在座位上,等待老师来上课。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你可能就站在教室的门口,学生马上安静了;可恰恰我是一名年轻老师。于是,在前几次的时候,由于缺少经验,想啊,铃声想了,我就一定要走进教室,然后要上课了,可学生怎么喊也不安静下来。于是,急了,开始大喊安静,但是效果可想而知。但是,现在,我有了一件法宝——沉默。于是,我有心的进行训练学生。铃声响了,我并没有进教室,而是站在教室的门口,等都安静地坐好了,再走进教室。进了教室以后,也没有马上开始,而是沉默,然后环视教室,用
一、两分钟的沉默来压制学生兴奋的神经,从而保证一节课的遵守纪律,而且效果良好。俗话说“沉默是金”,我想“沉默似金”,教师的沉默有时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处理一些学生问题的时候,也可适当的沉默,不要马上处理。有的学生事后冷静下来,想想可能自己做得不对,可能会来主动承认错误,那么你也许有意外的收获。因此,在必要的时候要学会沉默。
机智还有许多的实现它目的的方法,但是,我牢记着,作为教师,应该做个教育的智者,做一个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的老师,为自己的学生着想的老师;教师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而不是“狂风暴雨”,“雷电轰鸣”;因此,想做一个合格的甚至优秀的老师吗?那就努力让自己成为教育的智者,并为此而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吧!
4、高效的英语课堂离不开机智教学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第八章有感
近日,我拜读了加拿大作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第八章后,深有感触。
英语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十分复杂的、互动的过程,受教师、学生、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因此,英语课堂教学机智在当今课改新课堂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英语教师要想拥有高效的英语课堂就必须拥有教学机智。
那么,什么是教学机智?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或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敏感地洞察学生的思维,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机智并非可望而不可及,只要我们掌握它的一般规律,利用科学的方法,沿着有效的途径,就不难处理好课堂偶发情况,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水准,创造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
教学机智主要体现在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上。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有时候是难免的,教师要善于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抑制情绪,冷静对待,保持心理平衡,积极主动地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教学是异常复杂的劳动,难免有失误。以下是我在英语教学中积累的处理偶发事件的几种方法:
一、连接法
教师可以根据所发生的偶发事件,巧妙地联系上课内容,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上课内容上来。如课堂教学中天气骤然变化,学校附近燃放鞭炮„„这些情况的发生,无疑会分散或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它们联系到英语上来,或是表达有关的句型,或是询问有关的单词,或开展一个小小的讨论。如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可问学生:What’s the weather like now? 学生会答到:It’s rainy./It’s raining heavily now.这时教师可以马上呈现: It’s a heavy rain.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这样不仅没有使教学受到影响,还能使得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来讨论这个问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阻断法
偶发事件如果与上课内容无关,如不及时制止,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教师应采用玩笑、幽默、警语故事等阻止其发展下去或直接阻断其发展。如:教师正好讲到“What are you doing?”这个句型时,看到班里有的同学在说话可过去提问他/她:“What are you doing?”如此一来说话的学生也就明白自己不对了。
三、因势利导法
有些偶发事件虽与课堂内容无关,但教师可以肯定其积极的一面,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如在学习“穿越go through”这一词组时,学生总是会把他through 写成thought(think的过去时)或though(虽然)。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把这几个单词进行逐一比较并分别举例,让学生搞清楚其中的不同。这样,以后就会大大减少错误的再次出现了。所谓“因势利导”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当然,这些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问题,就必须精心设计自己的每一环节,课前准备要充分,交待清楚自己的每一步骤,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变化教学活动,变化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学心。教师要形成“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个”的教育观。老师应鼓励每个学生在最大面的参与活动。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所有学生的学习反应,要对作答学生进行观察与检查,并注意未作答学生,以避免他们的游离,同时还要检查学生的个别反应,接纳冷落者。
总之,教学机智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它深深地植根于教师平时艰苦的多方面修养的沃土之中的,它也是教师在进行创新教学过程中所特有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往往可以成为点燃创新教学的思维火花。要想创造出高效的英语课堂,我们除了对教材高度稔熟、对学生充分了解、对知识有科学的态度和对学生有真挚的感情外,还必须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巧用、善用教学机智!
5、鼓起教学的勇气
十几年前当我刚刚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时候,我天真地以为教学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只要做教师的我认认真真地去教了,学生也就能认认真真地掌握我所教给他们的知识。可事实是学生根本不买我的帐。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地我明白了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的事情。教师是每堂课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情感是教学的辅助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已经是我一个十几年教龄的教师对教学的领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了。
有幸读了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后,我再次明白了:与一个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相比,我的认识又是那样的肤浅。教学其实不仅需要智能的教学方法——人们如何获知和学习的概念、有关学生和学科本质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需要情感的教学——它既可以增多也减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它更需要精神的教学——它是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帕尔默对教学的认识才是真正地达到了至高的境界。正是这一份至高的精神境界和教学的勇气,鼓舞着帕尔默阐述了自己三十年的教学的真实的心路历程。他剖析了自己一生作为一名教师所经历的所有的心理活动过程。
当前的社会抨击教师成了最时尚的话题,范跑跑事件、体罚学生、有偿家教等等。人人都可以对教育指指点点,说东道西,且掷地有声。原因很简单,你是教师,你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你要为人师表。但是教师也是一个凡人,他们也医治不了谁也不知如何医治的社会弊病。对于这样的环境,我们做教师的更需要具备帕尔默样的精神勇气。勇于剖析自己的教学,剖析自己的心理过程,在不断的剖析中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礼,在不断的洗礼中进步。
今天我能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也是在这份勇气的鼓舞下迈出的第一步,我相信有了这份勇气,我能够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沉稳,我也相信有了这份教学的勇气就会有教学的奇迹出现。
6、教师的自身魅力价值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的“教师的心灵”这一章节,我很是佩服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当与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时,教师应充分认识并挖掘自我意识,应充分施展自己的人格魅力,其中之一就是感召力。
感召力亦称“领袖气质,它是指个人具有的一种人格特质,尤指那种神圣的、鼓舞人心的、能预见未来、创造奇迹的天才气质,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对别人具有吸引力并受到拥护。一个人的感召力可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语言的魅力,正直的魅力,微笑的魅力,对人真诚的魅力,出谋划策的魅力,做事雷厉风行的魅力,做事不拘小节的魅力。
我之所以很推崇教师自身魅力的价值,是在于今天我们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在教育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的各方面的素质的要求背上升了相当高的要求:比如要求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求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灵,蹲下身子看学生;要求老师表扬学生要恰到好处;要求老师批评掌握分寸;要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错误等等,因此教师只具有高超的专业业务水平是不够的,更要有一颗对学生处处充满着人文关的心,努力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打动和感染学生,和学生成为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英语教师,我知道很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不喜欢,而且也有很强的叛逆心理,所以我们教师在授课时尽量做到语言要规范,要有情感性,要有激励性;在课下应当尊重信任学生,这样才能以情营情、以情促知,师生情感互动,心灵沟通。教师应当有像大海般的胸怀去包容学生的错误,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尊重和信任,尽可能为其排忧解难,充分展示自身的魅力,用广博的爱心,赢得学生的敬重,这样,学生自然“亲其师”而“信其道”了。
最近通过阅读《当代教育学》后,让我受到了一些启发,下面我就总结一下我自己的感受。我认为老师要想把认真准备的课在讲课中得到完全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有几个方面要满足:一是要目标明确。就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在一节课上,师生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教师上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插科打浑,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时把内容引申出去,涉及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以外的某些知识,甚至有相当广度,只要是有利于目标的完成,都是可以的。但是,漫无目的地讲故事、做游戏、炫燿知识、东拉西扯,做那些与实现目标无关的事,应予以否定,对学生也同样,教师要及时发觉并纠正学生努力完成任务。二要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纠正,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往往是崇高的、万能的,他们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对待学生的疑问应持谦虚、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轻易作出没有把握的回答。教师的
虚心、严谨的治学态度能感染学生,使他们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三要重点突出并且方法得当。就是指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细枝末节的知识可以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对重点知识、概念和原理要花力气教学,对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懂、弄清、熟练掌握。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教师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合。总之,教学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只要认真的学习与探索,同时保证有正确的态度,相信我们都可以做得很好。
第二篇:教育名著读书笔记
教育名著读书笔记
精彩读录摘抄:
《爱的教育》 作者:(意大利)亚米契斯 译者:夏丐尊
推荐版本:漓江出版社,2006年版
(1)亲子之爱是人间所有的感情中最神圣的东西。破坏这感情的人,实是世上最不幸的。(2)你们因为冬天来了欢喜,但不要忘了冬天一到世间,就有许多要冻死的人啊!(3)将来命运无论怎样变动,绝不要忘了这少年时代的友谊:从今天就须这样自誓。(4)无论在家里,在学校里,在街上,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是我所居住,我有见闻的住所,必定有各种各样的人在各种各样地教我的。
(5)父亲曾是我最初的先生,又是我最初的朋友,给我以种种的训诫,教我种种的事情,平日为我勤劳,有悲苦则瞒住了我,用种种的方法使我用功愉快,生活安乐。
(6)不要把军队当做玩具看!这许多充满力量与希望的青年,为了祖国的缘故,一旦被召集,就预备在国旗之下饮弹而死的啊!
(7)街路是应该尊敬的,一国国民的教育程度可以从街上行人的举动看出来。如果在街上有不好的样子,在家里也必定同样有不好的样子。
(8)无论所见的是盲人,是驼背者的小孩,是孤儿,或是弃儿,都要想到此刻我眼前通过的不是别的,是人间的不幸与慈善。
《爱弥儿》 作者:(法)卢梭 译者:李平沤
推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我们栽培草木,使它长成一定的样子,我们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
(2)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3)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4)当一个妇女不是不给孩子以母亲的关心而是过于关心的时候,她也可以从一条相反的道路脱离自然。
(5)在动物中,人是最不宜于过群居的生活的。人要是像羊群似地挤在一起,不久以后就会全部消灭的。
(6)当婴儿脱离衣胞,开始呼吸的时候,就不要把他裹在比衣胞还包得紧的襁褓里了。(7)不了解自己的天性而任意蛮干的天使,比按照自己的天性和平安详地生活的快乐的凡人还弱。
(8)对孩子们讲体力,对成年人讲道理,这才是自然的次序:对明智的人是不需要讲法律的。
《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 作者:李镇西
推荐版本: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版
(1)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2)我们的教育目的一定要明确,但我们的教育痕迹最好淡化,而春雨润物的德育感染往往比慷慨陈词的德育说教更为奏效。
(3)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4)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5)离开了对“后进学生”的关注与研究,“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6)激励“优生”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7)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同时又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学家。(8)作为班主任,没有比不了解自己的学生更痛苦的了。
《班主任工作漫谈》 作者:魏书生
推荐版本:漓江出版社,2005年版
(1)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2)做一名教师容易,但做一名孩子们喜欢的教师却很难。
(3)管理是班集体的骨架,班级是个小集体,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有良好的管理,事情就有头绪,集体就像一架机器健康而有序地运转。
(4)我之所以爱教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教师从事的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5)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
(6)用学生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最节省能源的方法。
(7)在犯错误的学生面前,困难的不是批评,不是指责,更不是数落他的一系列错误,而是找出他的错误的对立面----长处。
(8)师生之间,有许多感情解释不清,分辨不清究竟是谁关心了谁。
(9)不要轻易说看透了一个学生,学生不像透明玻璃装的蒸馏水,一看就透。一看就透的情况是有的,但不多,更多的是被各式各样的东西包裹着的人。
《成功教育》 作者:刘京海
推荐版本: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作为教师要能激发起学生基本的学习动机,一定要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一种成功感。(2)留学与辍学相比,主要是学习成绩差引起的,但追究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大多是教育不当所导致的。
(3)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要使所有学龄儿童少年都受到教育,即普及问题;其次,要使所有入学儿童少年都能够不断发展,即提高问题。(4)教育的本职任务,教师的本质任务,就是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作好基本素质的准备。
(5)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成功的愿望,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取得多方面成功。(6)我们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要问题的结论是学习困难学生存在着一种失败者心态,学习内部动力机制发展水平低,即自信心差,学习积极性差。
(7)成功教育在其实践中,成功地概括出了表现为“低、小、多、快”的操作性的教学原则,即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学规范与体系。
(8)成功之路是教育的必由之路,成功不必非要失败来铺垫,它可以不断地由成功走向新的成功。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作者:(美)彼得法•圣吉 译者:郭进隆
推荐版本: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系统思考的艺术在于能够看清复杂而微妙的结构。事实上,以熟习系统思考作为管理修炼,其精义在于当其他人只能看到片片段段的事件而被迫不断做出反应之际,自己已经能看清全貌,并掌握其中关键。
(2)系统思考的关键在于看出“杠杆点”,亦即可引起结构重要而持久改善的点。一旦找到最佳的杠杆点,便能以小而专注的行动。创造出最大的力量。
(3)集体思维是一种过程,像是一个源源不断的水流,想法则像是浮在水流表面、而被冲上两岸的叶子,是那个思维过程所产生的结果。
(4)团体不断学习的一项可靠指标,是看得到彼此想法之间的冲突。杰出团体内部的冲突,往往具备建设性。
(5)一群富才干的学习者,未必能够成为一个学习团体,好比一群有天分的运动员,未必能够成就一个杰出的运动队伍一样。在学习型团体中,人人都在学习如何共同学习。(6)没有比“确信”更能扼杀开放。
(7)无法改变生存环境的无力感,或相信有某个人在某个地方遥控我们行动的相法,都会逐渐侵蚀学习的诱因;相反的,如果我们知道命运是操在自己的手中,我们就会努力不断地学习和应变。
(8)没有人控制,并不意谓没有控制存在。事实上,所有健康的组织体都有控制的流程,然而,它们是分散的流程,不是集中在任何一位权威决策者手上。
(9)在学习型组织中,需要学习的是宽容,因为犯错本身的惩罚已经足够了。
《动机与人格》 作者:(美)马斯洛 译者:许金声等
推荐版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人对爱或尊重的需要和对真理的需要完全一样,是“神圣的”(2)兴趣反映并表现了性格和人格。
(3)科学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并且也不可能是绝对客观的,科学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人类的价值。
(4)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
(5)挫伤不重要的欲望不会导致心理疾病后果,但挫伤根本上重要的需要却肯定会导致这种后果。因此,任何一种心理发病理论都必须一种合理的动机理论为基础。
(6)一个爱的需要在其生命早期得满足的成年人,在安全、归属以及爱的满足方面,比一般人更加独立。
(7)任何需要的满足,只要是真正的满足,也就是对其基本需要而不是对其神经病需要或虚假需要的满足,有助于决定性格的形成。
(8)健康人并不在表面上引人注目,他们不着奇装异服,风度和行为也不异常,他们有的是内在的自由。
(9)自由选择的局面并不一定适合于普通成年人,它只适合于未遭损害的人。
(10)人与其他所有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的需要、偏好和本能的残余弱而不强,含糊而不明确,有怀疑、犹豫、冲突的余地;它们极容易被文化、学习以及他人的爱好所窒息,进而消失得无影无踪。
《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作者:(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如果一个正常的人没有在任何一门学科上取得成绩,如果他没有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那就说明这样的学校是很差的。
(2)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具备的品质:求知的愿望、认识的需要、使自己今天的精神生活比昨天更加丰富。
(3)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4)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5)学校----首先是书籍。
(6)如果学生在少年时期没有遇到一位脑力劳动的真正的指导者,那他就永远不能学会真正地思维。
(7)课上,一些东西需要讲解透彻,一些东西需要有所保留不必说尽的,这是给学生思维设置的诱饵。
(8)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9)只有在少年时代就懂得了劳动的欢乐,体验过由于能够强制自己按预定计划进行工作的自豪感和满足感的人,才会珍惜和善于利用空闲的时间。
(10)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
《和教师的谈话》
作者:(前苏联)赞科夫
推荐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们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2)教师的虚假威信只能有助于维持班级的表面纪律,使学生在形式上看来是在完成作业。从表面来看,一切顺利。然而实际上对学生却没有发生深刻的教育影响。
(3)教师既是学生的年长的同志,同时又是他们的导师,无论对集体或者对每一个个别的学生,都时刻不要放松自己肩负的指导的责任----这一点正是应当做到的,虽然做来相当困难。
(4)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5)教师的义务是要从多方面形成学生的个性。这里是不允许“听其自然”的,必须把每一个学生所缺少的东西填补上去。
(6)教师对学生的亲密关系,表现在他既能形成集体,又能了解每一个学生。
(7)许许多多的观察告诉我们: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老师的爱的。
(8)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
(9)追求分数对于掌握知识也会发生不良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教材变成了获取好分数的手段,知识本身对于学生并没有吸引力。而凡是未经过紧张的脑力活动而获得的东西,以及没有和兴趣结合起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丧失的。(10)如果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压缩成使学生吃不饱的一份“口粮”,那么这正是学生对学习、对学校丧失兴趣的原因之一。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作者:叶澜等
推荐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2)由于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情境千姿百态、教师所面向的教育内容千变万化,因而教师成为特殊形式的艺术家。(3)教师绝不是照亮别人却毁灭自己的“蜡烛”,而是在照亮别人的过程中也照亮自己前进道路的“火炬”----教师从职业中体验创造性的工作所带来的充实与幸福,获取人生价值的永存和人格的升华。
(4)教师也不是“苦行僧”,而是安贫乐道的积极进取者,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教师从职业活动中创造出知道怎样生活和怎样享受人生的年轻一代。
(5)教师具有了敏锐的审美感知,善于从最不显眼最细微的小事中感受美的魅力,才能进入美的殿堂。这种敏锐的审美感知首先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对象美的感知。
(6)最可怕的是教师的冷漠、麻木、僵化、教条。毫无情趣的教师不仅令学生乏味,也会 5 导致自身的倦怠乃至生命之火的黯淡。
(7)好的教师不是以僵硬的教条去限制学生,以教师的权威去压抑课堂,而是把课堂看成是师生有限生命的重要构成,课堂是知识的汇集、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
(8)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的人,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欢乐。
(9)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表现为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并不存在谁为谁的利益关系,也没有谁主谁次的权力不均衡。这种心灵的交往可促使师生产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动效应。
(10)教育过程是教师职业生命经历的展开,教育过程对知识的活化、教育过程中师生经验的分享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逐渐成熟、学生的日益进步,都显现出一种生成的美、动态的美。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作者:肖川
推荐版本:岳麓书社,2002年版
(1)在教育中,重要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了什么,重要的是我们所获得的文化的浸染、精神的陶融和理智的启悟。
(2)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3)完整的爱、健康的爱,理当包括这样五个要素:了解、尊重、关怀、给予、责任。这五者是一个整体。倘若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倘若缺乏足够的尊重,爱就会变为支配与控制;倘若缺乏关怀和给予,爱就是空洞和苍白的;倘若缺乏责任,爱就是轻薄的。(4)个人的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才是良好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5)用心呵护和极力弘扬批判性的思考力是教育情境中的灵魂。
(6)人性的教育呼唤诗意。教育中如果没有诗意和激情就没有召唤和启示,就没有美感,没有情性的陶冶和净化,没有灵魂的飞升和投入生活的热忱。(7)广大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8)情感教育也是对本能、对直觉、对当下的呼唤,这宛若一朵朵周而复始、次第绽开的玫瑰,在一阵阵闪烁的火红中,我们那层睡去的心灵,将会因为它的浸润,慢慢恢复生机和活力,直至幡然悔悟、重现本身。
(9)学校是心灵接触最微妙的地方,教师需要用心灵去工作,最主要的是教师的精神修养、心性修养。
(10)办学思想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个方向问题。方向对了,路再远,也会有抵达的那一天。
《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 作者:林崇德
推荐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6(2)一个班级的班风,在一定程度上是其班主任人格的放大,一个学校的校风是其校长人格的扩展。
(3)教学是一个智育的过程而不是“知育”的过程。(4)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5)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6)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
(7)一位中小学教师不做班主任,就不会尝到当教师的真正滋味。
(8)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要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要依靠非智力因素。(9)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10)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教育概论》 作者:叶澜
推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修订版
(1)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很多,发展教育是其中之一,而且被认为是长远起作用的手段。
(2)今日的人口状况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而今日的教育又是影响明日的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因素之一。
(3)教育的普遍要求与地方特色的最佳结合,将会使教育在改变自然对人生存的消极影响的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4)要教育学生能适应各种环境,要有超越环境和创造更美好未来的追求。(5)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发展的引导意义主要表现在帮助受教育者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上。(6)若不研究自己作为人的本身,就不可能与他人的心灵沟通,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能对学生心灵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的好教师。
(7)人在出生时已具备了由遗传以及母体独特环境相互作用而生成的个体的丰富的一切,而这一切对婴儿乃至他的人生都有自己的意义。
(8)婴儿期是个体与周围环境建立最初联系的一个时期。人只有具备了这种最初的适应才能生存下去。
(9)儿童在学校中的情感生活是十分值得教育者关注的问题。了解儿童的情感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儿童还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10)生命阶段的独特决定了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独特;生命阶段的连续决定了学校教育不同阶段间的连续。《教育过程》 作者:(美)布鲁纳
推荐版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1)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2)教师应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榜样和典型人物,为了做到这点,可以灵活地运用种种装置来支持;这些装置可以扩大经验,阐明经验,并使经验含有个人意义。
(3)不愿或不能表现他自己的直觉能力的教师,要他在学生中鼓励直觉,就不大能有效。(4)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5)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
(6)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儿童教某门学科,其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 7 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
(7)一个人越是具有学科结构的观念,就越能毫不疲乏地完成内容充实和时间较长的学习情节。
(8)直觉好的人可能生来有点特殊,但这些特殊情况的效果如何,则有赖于对学科的牢固知识;熟悉学科知识能使直觉有所作为。
(9)儿童的智力发展不是像时钟装置那样,一连串事件相继出现;它对环境,特别对学校环境的影响,也发出反应。
《老子》(《道德经》)作者:老子 译注:饶尚宽
推荐版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4)为无为,则无不治。
(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8)治大国,若烹小鲜。
(9)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1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12)言有宗,事有君。
(13)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1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1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美丽的教育》 作者:孙蒲远
推荐版本:同心出版社,2004年版
(1)班主任是教育工作的根,做教师就要从当班主任做起。(2)爱学生不是一种工作方式和方法,而是师德的根本和实质。
(3)淘气的孩子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他们往往能够做出一般“好学生”做不出来的“业绩”。
(4)假如你接了一个一年级新班,在几天之内就能够让这些孩子喜欢上你,喜欢上学,没有一个哭闹着要回家的、要妈妈的,那么这就是你的重大胜利!
(5)就是平时最细微的事情,老师也要想着自己的行为本身就是教育。(6)有些话是我们非常容易说出口的,却绝对不可以说出口。
(7)有时候,孩子有理也说不清,特别是低年级孩子。老师不能只从表面现象就判断一件 8 事情的曲直,不然就可能冤枉孩子。
(8)说孩子笨是对孩子精神上的摧残,尤其是对学习吃力的孩子,摧残的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9)我认为老师讨厌一个学生,对这个孩子,对这个孩子的家庭都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10)我认为无论哪个孩子,他的内心世界绝不会是一色的冰天雪地,总会有星星点点的火花可以捕捉,点燃这些火花,便可融化这冰雪世界,焕发起孩子的热情。
《梦的解析》 作者:(奥地利)弗洛伊德
推荐版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
(1)潜意识比较喜欢和潜意识中那些不被注意、被漠视或刚被打入冷宫(受排挤)的概念攀上关系。
(2)同样的一个梦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关联将有不同的意义。(3)梦的内容是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
(4)梦,并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毫无疑义的、不是荒谬的、也不是一部分意识昏睡,而只有少部分乍睡少醒的产物。
(5)每一个梦,其梦的显意均与最近的经验有关,而其隐意均与很早以前的经验有关。(6)一个人永远无法确定地说他已将整个梦完完全全地解释出来。
(7)梦之所以会变得诙谐、多半都是由于表达意念的最直截了当的方法往往行不通所致。(8)我相信意识的愿望只有在得到潜意识中相似意愿的加强后才能成功地产生梦。
《民主主义与教育》 作者:(美)杜威
推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社会群体每一个成员的生和死的这些基本的不可避免的事实,决定教育的必要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正如营养和生殖和生理的生活的关系一样。(3)教育乃是一个抚养、培养和教养的过程。
(4)我们从来不是直接地进行教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环境进行教育。(5)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6)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
(7)智慧所学习的任何事情都是在进行有主动的兴趣的活动方面发挥作用的事物。(8)脱离深思熟虑的行动的知识是死的知识,是毁坏心智的沉重负担。(9)地理和历史是扩大个人直接经验的意义的两大学校资源。
(10)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
《帕夫雷什中学》 作者:(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推荐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
(2)只有当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之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
(3)学校,只有当它成为孩子过愉快而有趣的生活并努力求取知识和钻研科学的园地时,才能成为教育的基地。
(4)促使孩子热爱知识的首要源泉就是教师的,首先是校长的高度知识素养。
(5)教师,这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第一盏,继而也是主要的一盏指路灯;是他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会他们尊重科学、文化和教育。
(6)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言语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7)儿童利已主义的根源就在感情教育的欠缺。
(8)尽可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9)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
(10)在儿童周围创造某种思想上无菌的环境的企图,只能使孩子的心灵畸形发展。(11)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
《生命发展阶梯----阶梯式学习法》 作者:程鸿勋
推荐版本: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1)今天普遍存在的一个教育问题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的目标又多、又高,而学生自己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生成的目标很少,达到目标的阶梯和办法就更少。(2)学习是人身体的、知识的、智能的、情感的、精神的、社会的等方面整体生命的自我更新过程。
(3)青少年一定要学会突破,人成长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努力从某一方面有所突破而带动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更快成长。
(4)人认识自己的优势,把握自己的优势,把这些优势作用于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上,这样的人是高水平的人、是现代化的人。
(5)一个人没有近期目标,人不勤快;没有中期目标,人不精神;没有长远目标,人无气势。
(6)懂学、会学、爱学都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方面,但核心是会学,是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7)基础教育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就是给学生打好会学习这样一项奠基性工程。
(8)终身学习把阶段性学习扩展到人的终身学习,把单纯的学校学习扩展到人存在的所有部门的学习,把少数学生的学习扩展到所有的人学习,把被动的学习发展到主动的学习。(9)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从学习的细节开始、形成自动的行为方式、为终身的发展、为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10)教育者的激发要转换和落实在学习者的自我激发上。
《诗人哲学家》 主编:周国平
推荐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没有哲学的眼光和深度,一个诗人只能是吟花咏月、顾影自怜的浅薄文人。没有诗的激情和灵性,一个哲学家只能是从事逻辑推理的思维机器。(2)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
(3)哲学不是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的爱。
(4)诗是忧伤的,但写诗却是快乐的,哪怕写的是忧伤的诗。----周国平(5)若没有一点儿“狂妄”和“放肆”,一个人可以是种种别的意义上的什么人,却唯独不可以是独辟蹊径的哲人。----刘东
(6)哲学家一生的活动就是他的思想。----王庆节
(7)人生诚然充满痛苦,然而,痛苦磨练了意志,激发了生机,解放了心灵。没有痛苦,人只能有卑微的幸福。----周国平
(8)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于是,存在进入了时间,或者说,存在干脆就摆脱不了时间。----王庆节
(9)荒谬的人与荒谬对衡共在,荒谬使他失去了未来的希望和永久的自由,但这恰恰表明他更具有随意支配行动的自由。----杜小真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作者:(英)斯宾塞
推荐版本: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学习一件事物比读十本书更有用,这是孩子亲身的体验,知识得来是通过他自己验证的。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2)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教育最有效。
(3)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现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是教育的最好时机。
(4)许多成年人以爱的名义对孩子所犯下的错误,结果却让孩子一生的痛苦来承担。(5)即使是一个天才,也有可能被不快乐所扼杀。
(6)坚信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仅仅是特点的不同而非智力水平有高低。坚信这种不同的特点,也是上帝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坚信自己对孩子的信心不但改变自己也可以改变孩子。
(7)我认为,在对孩子的道德和品质的教育中,应更多地采用自然惩罚的办法,而尽量少用人为惩罚。
(8)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
(9)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10)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能够不教。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作者:李希贵
推荐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11(2)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3)教育以什么样的心态理解生活,就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教学。
(4)仅仅靠“领导重视”的工作方法,肯定不是一个好方法,一个健康的机制,关键在于把“领导重视”转化为“领导需要”。
(5)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
(6)提问应该是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能动思考之间的纽带,它应该是将教师要讲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想学习的内容的契机。把必须教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想学的东西,这才是发问的本质。
(7)我们希望老师不要经不住课堂上的沉默,因为,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8)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情感方式投入学习,比怎样学习、学习什么更重要。(9)一项工作,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就有了加速度。
(10)教育要办好,校长是关键。要调动校长的积极性,就必须大刀阔斧推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早期教育与天才》 作者:木村久一
推荐版本: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每一个母亲实际上都是一个天生的教育家。
(2)当儿童知识的好奇心被压抑之后就会变成一个封闭的孩子,这对一个孩子的人生是一大损失,而这也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
(3)如果非要说遗传会对头脑造成影响,那么就是“白痴者”与普通人之间的差别。(4)地球上恐怕再也找不出像孩子这么善用头脑工作的人了。
(5)要培养性格毫无缺陷的小孩,应该让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从中找到生命的原动力,发现生命的喜悦,双亲不可以压抑他,妨碍他。
(6)在所有领域中,母语能力是否丰富,与成功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7)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的结果。
(8)学校教育不是万无一失的,要知道在教育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学龄前的家庭教育。(9)生育孩子与教育孩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10)教育孩子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造就神童或未来的大学问家。(11)我们认为世界上再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教师了,她能教给你无穷尽的知识。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作者:冉乃彦
推荐版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1)没有自我教育的所谓教育,就会变成一种野蛮的灌输,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摧残,实际上是一种反教育。
(2)如果把自我教育过程比作一个螺旋上升的链条,那么自我评价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环。这一环将决定自我教育过程在进入下一周期时,驶入哪一个轨道。
12(3)创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层次的表现。孩子的创造性也不是会自然而然产生的,同样需要成人的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而缺少引导的地方,孩子的创造有时反而会变成一种破坏性。(4)孩子的传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种自己选择、自己思考、自己写出的传记,正是孩子们自己教育自己的好教材。
(5)素质教育不仅仅发生在校园里,它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其中家庭也是一个主战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课堂里接受知识的传授,但优秀的学生会在课堂以外汲取知识。(6)创造是人的本性,儿童时代就会不时显露出可贵的创造萌芽,家长应该注意发现。(7)如何为孩子购买玩具,真是一门家庭教育的重要学问。
(8)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戏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内容,家长千万不要吝惜这种时间。(9)拥抱、抚摩、牵手,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10)把不期而遇的事情看作好事,看作是锻炼孩子、发展孩子的难得机遇。
《拯救与逍遥》 作者:刘小枫
推荐版本:上海三联书店
(1)人的精神存在恰恰在于能超越一切自然性的束缚,真实的意义才是人的最终归属。(2)沉思诗的言说不是诗意赏析,而是人的另一种原初精神方式进入诗所显示的世界,追索诗所意指的精神处所。沉思诗的言说是思与诗的对话、两种人的基本存在精神的相逢。(3)探寻文化的生存意义、重新建构文化形态的精神活动,始终与人的现时处境有关,要求的恰恰不是把历史中的精神还原为历史事实,而是使历史的事实中的精神意义透显出来。(4)人的价值存在得以普遍提高,就是人文科学客观的普遍有效性。
(5)意义追寻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本质。人正是通过精神的建构活动来超越给定的现实,修正无目的的世界,确立自身在历史中的生存意义。
(6)诗人的自杀与其说是依据信念所发起的最后冲击,不如说是对信念的彻底绝望发出的“救援呼吁”。
(7)哲学对诗的沉思是精神的原始行动,如今这一行动历史地成为真实意义的价值现象学追问,以便为克制虚无主义做好精神准备。(8)诗是存在的歌唱,生命本身的言说。
(9)情怀、气质和信念是相互维系的。某种情怀和气质使人更容易相信某种信念,某种信念又反过来深化这种情怀和气质。
(10)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对任何一个精神问题都不可能取得完全一致的态度、拥有相同的目的意识,这并不是历史境遇造成的,而是人类精神的自然现象。
《窗边的小豆豆》 作者:(日)黑柳彻子
推荐版本: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
(1)对于老师而言,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是最有效果的上课方法。(2)对于学生来说,能从自己最喜欢的科目开始一天的学习,会觉得非常开心。(3)实际上,小孩子不管看上去有多么小,对真正有趣的事情,是绝对能够听懂的。(4)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
13(5)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
(6)孩子们能够在别人面前,清楚、自由、毫不羞涩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是绝对必要的。(7)让孩子们看到“真正的东西”,是非常必要的,因而也才是最重要的。
《大教学论》 作者:(捷克)夸美纽斯
推荐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
(2)对于一个人,我们可以说,不管他因犯了罪恶以致损坏得多么厉害,靠着上帝的仁慈,利用某些方法,他是仍旧可以恢复和谐的。
(3)谁也不可相信一个没有学会按照一个人的样子去行动,即没有在组成一个人的因素上受到训练的人,真正能成为一个人。
(4)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5)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并且应该在学校里面受到。
(6)人们往往埋怨很少有人离校时受到了彻底的教育,埋怨大多数人所记住的只是一种外表,只是真知识的一种影子而已。这种埋怨是有事实为证的。(7)所教学科若不常有适当的温习与练习,教育就不能彻底。
(8)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而不是改变。
(9)感官既是记忆的最可信托的仆役,所以,假如这种感官知觉的方法能被普遍采用,它就可以使知识一经获得之后,永远得以记住。(10)产生一个艺术家的是实践,不是别的。
《多元智能》 作者:(美)霍华德•加德纳著
推荐版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1)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
(2)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由单一的、用纸和笔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
(3)教育和指导必须根据智能发展的轨迹来评估。只有适合学生特定发展阶段的,才能使他们获益。某一种教学方法在一个阶段可能太早,在另一个阶段却可能太迟。(4)周围的环境在决定一个人智能高低的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可以发展自己的强项,在另一个领域却不能。儿童的父母不应相信行为主义者所说,不应依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决定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6)每一种智能都需要自己特殊的教育理论,不能简单地假定在某一领域内对不同年龄儿童都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跨越所有的学科应用。
(7)无论“官方评估”的形式和影响如何,学校里每天真正学到的东西,结束“正规”学校学习很久以后再激发起的对于学习的兴趣,才是对自己最好的奖赏。
(8)如果对个体的评估是在更接近他们的“实际工作情况”条件下进行时,就拥有可能对他们的最终表现作出较好的预测。
14(9)我自己的观察表明,人不能决定自己命运的情况是很少的。人们的生活轨迹,极可能是由他们自身发展的能力和技巧所决定的,这些技能的大部分,取决于他们与生俱来的或者幼年时期被培育出来的智能。(10)智能是取决于个体所存在的文化背景中已被认识的潜能或倾向„„单一智能或多种智能,一直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
《儿童的道德判断》 作者:(瑞士)皮亚杰
推荐版本: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1)儿童的游戏构成了一种最好的社会制度。
(2)一切的道德都是一个包括有许多规则的系统,而一切道德的实质就在于个人学会去遵守这些规则。
(3)在每一个儿童中总有成人因素,而每一个成人也总有儿童的因素。
(4)规则决不是由内心精心制作、判断或解释的某种东西;它本身是给定的、现成的和外在于心灵的。它也被想象为是由成年人所揭示和强加的。
(5)一般来说,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客观责任便逐渐消失,而主观责任则获得相对的重要性。
(6)毋庸置疑,在儿童的心中,说谎话是远比笨手笨脚的事故,甚至诸如偷窃等罕见的行为还要严重和紧迫的问题。
(7)自律只与互惠有关,当互相尊重的情感强到足以使个人从内部感到要像自己希望受到别人对待的那样去对待别人时,才出现自律。
(8)当儿童发现同情和互相尊敬的关系必须要有诚实的时候,我们便看到了自律的最初和征兆。(9)公正感的发展必须要通过不断发展的协作和互相尊重----开始是儿童之间的协作,最后,儿童开始暗中认为他自己和成人处于同等的地位。
(10)社会越复杂,人格就越主动,而平等的个人之间的协作关系也就越重要。
《儿童心理学》 作者:朱智贤
推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
(1)儿童时期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是一个生长特别旺盛的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因而也是受教育的最好时期。(2)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而教育则起着主导作用。
(3)教育本身又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从儿童心理的水平或状态出发,才能实现它的决定作用。
(4)教育必先引起儿童对知识、技能、道德、品质的领会、掌握、学习,然后才有可能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5)从个体心理发展史看来,儿童出生时并不具有心理现象。儿童心理的发生是跟儿童在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下、儿童的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的结构发展分不开的,是跟儿童的脑反映外界刺激物的机能的发展分不开的。
15(6)儿童通过积极的活动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的心理,同时,已形成的心理又反过来调节以后的活动。
(7)教育必先引起儿童对知识、技能、道德、品质的领会、掌握、学习,然后才有可能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8)父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创造条件,使学习的内容适合于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在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上引起新的学习需要而有节奏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健康地、尽最大可能地向前发展。
(9)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儿童才逐步形成是非观念、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观点,以至开始形成初步的有系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为了教育儿童,或者说改变儿童,首先必须认识儿童,认识儿童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寂静的春天》 作者:(美)蕾切尔•卡逊
推荐版本: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现在每个人从未出生的胎儿期直到死亡,都必定要和危险的化学药品接触,这个现象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的。
(2)在自然界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东西。
(3)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他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
(4)就像滴水穿石一样,人类和危险药物从生到死地持续接触最终可能被证明会造成严重危害。
(5)只要我们坚持使用那些直接摧残我们神经系统的化学药物,我们就将继续被迫付出这一代价。
(6)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的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
(7)这些武器在被用来对付昆虫之余,已转过来威胁着我们整个的大地了,这真是我们的巨大不幸。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作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推荐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宽容教育和尊重他人的教育作为民主的必要条件,应被视为一项综合性的持久事业。(2)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
(3)教育作为实现成功的职业生活的一种手段,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建设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的过程。(4)终身教育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也是必须适应职业界的需要和进一步控制不断变化的个人生活的节奏和阶段的条件。
(5)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之间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
16(6)学校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当人们高度重视教育而且很想享受到教育时,周围社区就会赞同和支持学校的使命和目标。
(7)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在促进相互理解和宽容方面,其作用的重要性从未像今日这样不容置疑。
(8)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9)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来检验,承认错误。(10)在终身教育中,每个人时而是教师,时而是学习。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作者:孙云晓
推荐版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倾听孩子的诉说,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
(2)一个人改正错误,大多不是因为对方的强迫,而是因为头脑的内心真正受到了冲击,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3)尊重并不等于纵容,而是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
(4)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而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基石是平等,除此之外无路可走。
(5)现代社会要求所有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父母和教师要赶上时代的步伐,要与孩子们平等交流,就必须向孩子学习。
(6)体育不仅是强身之育,也是强心之育。
(7)自知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自强才能有健康的人生。
(8)一个高水平的教师,是懂得怎样看待分数的,并懂得怎样引导学习和学习父母正确对待分数。
(9)真正的教育之魂必定是人格的教育。真正的教师或父母,首先应该是人格之师,其次才是知识之师。
(10)对个人来说,秘密往往与则任紧密相连,并且要独立承但则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远长不大的。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作者:关鸿羽
推荐版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1)光说不练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起码不是完善的教育。
(2)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
(3)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而养成不良习惯,是贻害无穷的。(4)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一句话:我们给学生的东西能管学生一辈子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也就是要使学生终身受益。
(5)培养良好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17(6)教育就是要把人类积累的社会文化和规范意识传给下一代,用人类的基础文明去武装后代。
(7)我们的学校培养的不只是适应社会的人,还要培养改造社会的人。
(8)品德只有靠品德去培养,性格只有靠性格去锻炼,情感只有靠情感去感染,行为只有靠行为去指导。
(9)凡是不能引发孩子自我教育,不能促进孩子自我修养的教育都不是真正的教育。(10)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从他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方面进行判断。
《教育漫话》 作者:(英)约翰•洛克
推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我们日常所见到的人中,他们是行为端庄或品质邪恶,是有用或无能,十分之九都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人与人之所以千差万别,均仰仗教育之功。
(2)只有在他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原则,在他身上形成良好的习惯,才是最好、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关注的。
(3)要格外重视儿童的精神的形成,而且须及早形成,这足以影响他们今后一生的生活。(4)被溺爱、娇宠惯了的孩子必然学会打人及骂人,必定会哭闹着索要他想得到的东西,必定会悍然去做他一心想做的事情。
(5)一切德行与美善的原则在于,当欲望得不到理性认同时,我们需要具有克制自身欲望得到满足的能力。
(6)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其他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光泽,使之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以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
(7)一位绅士应具备的各种品性之中,我将德行放在首位,视之为最必需的品性。(8)学问固然不可少,但应居于第二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
(9)不要强迫他学习,也不要因此责备他;你要尽可能地诱导他去阅读,但是不可将此作为他的一种任务。
(10)次序与恒心是使得人与人产生重要区别的原因;我对此深信不疑,没有何物比良好的方法更能为学者清扫道路,帮助他前进,使他在从事探索时,行进得如此便捷、如此深入。
《教育模式》 作者:查有梁
推荐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就有较大的推广价值。系统地研究教育模式,窥视教育模式的整体,尤其必要。
(2)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人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因此,教育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必须是多样的。
(3)单一的素质都不充分,所以,需要各种素质的有机融合。交叉模式才有利于培养较高素质的人才。
(4)教育论的核心必然涉及两类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性,学 18 生要发挥主动性。
(5)毫无疑问,教育有多种价值。因而,从不同的价值观出发,就可能选择不同的教育模式。
(6)教育的本质是复杂的,具有多象性。教育比微观粒子具有波动和粒子“二象性”还复杂得多。所以,用一个归属的判断提示教育的本质是不可能的。
(7)乐学并不是简单地等于快乐。没有成功便没有乐学,没有审美也没有乐学,没有创造同样没有乐学;反之亦然。
(8)成功是乐教乐学之本;审美是乐教乐学之法;创造是乐教乐学之源。(9)最好的教育口号应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10)我们追求的崇高境界应是:学习即快乐,教育即发展,创造即享受。
《教育诗》 作者:(前苏联)马卡连科
推荐版本: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1)在集体和集体机构没有成立之前,在传统没有形成,最起码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没有形之前,教师可以有权采用强迫的办法,而且也不应该不采用。
(2)建立一个有力的----如果需要的话,一个严格的受崇高理想鼓舞着的集体,而且把全部希望完全寄托在集体上。
(3)我们所说的高度熟练、真才实学、有本领、有技术、手艺高超、沉默寡言、实事求是、不辞劳苦----这才是最能吸引孩子们的东西。
(4)我们的儿童的集体一定会成长起来、充实起来,一定会看到前面的美好的明天,戮力同心地、喜悦地、怀着百折不挠的快乐的梦想直奔这个美好的明天。
(5)我们将要过一种美好、欢乐、而又合理的生活,因为我们是人,因为我们每人都有一个脑袋,因为我们都抱着这样的希望。
(6)有许许多多工作所以可能,无非是因为人们学会了受苦和忍耐。
(7)纯粹理性认识的因素和直接体力劳动两者之间的距离颇大,必须有一系列比较简单和比较是物质的因素作为联络的链锁。
(8)教育现象里没有简单的从属关系,在这里面,三段论的公式和演绎法的简单潦草的处理是最不起作用的。
(9)一个人向前瞭望的时候如果看不到一点快乐的远景,他在世上就活不下去。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是未来的快乐。
《宽容》 作者:(美)亨德里克•房龙
推荐版本:三联书店,1998年版
(1)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一切事情都被认为是由看不见的生灵操纵的,那么社会要维持下去,就必须绝对服从能平息上帝怒火的律法。
(2)自古人类形成之时起,就似乎有一条不可避免的规律,即小部分聪明男女统治,大部分不太聪明的男女服从。
(3)宽容与专横之争一直此起彼落,一方把宽容捧为人类的最高美德,另一方却诋毁它是 19 道德观念衰弱的产物。
(4)现代不宽容的人就像古代高卢人一样,可以分为三种: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
(5)无知的人仅仅由于他对事物的一无所知便可以成为极其危险的人物。
(6)大凡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他们可以诚实地相信自己正确,却又从不能使自己的怀疑转化为坚固绝对的信念。(7)据我的分析,人类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对生活说“是”,另一种对生活说“不”。(8)宽容就如同自由。只是乞求是得不到的。只有永远保持警惕才能保住它。(9)思想犹如闪电,谁也不知道第二个霹雳会落在哪里。
(10)人制造的东西,人也可以将它毁灭。这是一个勇气的问题,其次便是教育的问题。(11)恐怖是所有不宽容的起因。
《论语译注》 作者:杨伯峻
推荐版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2)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观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3)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4)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5)孔子说:“做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如何能走呢?”(6)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式的人了。”(7)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8)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9)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10)孔子说:“聪明人乐于水,仁人乐于山。聪明人活动,仁人沉静。聪明人快乐,仁人长寿。”
(11)孔子说:“有错误而不改正,那个错误便真叫做错误了。”(12)孔子道:“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13)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14)孔子说:“不懂得命运,没有可能作为君子;不懂得礼,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分辨人家的言语,没有可能认识人。”
《教育与美好生活》 作者:(英)伯特兰•罗素
推荐版本: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令我们感染上述恶劣品质的是教育,同时也只有教育才能使我们获得与之相反地美德。教育是开启新世界之门的钥匙。
(2)他们养成的每个恶习都会成为以后良好习惯形成的障碍;人生初期首先养成的习惯之所以十分重要,就是这个原因。
(3)即使是对待最小的婴儿,也要像对待将在世上占有其地位的一个人那样予以尊重。(4)在道德观念无法激起反响,且无需用道德观念来约束行为的年龄段,强行灌输道德观念是无益的。唯一的结果是引起厌恶,以及当那些同样的道德观念日后也许能发生效力时,儿童反倒对它无动于衷。
(5)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
(6)培养诚实的习惯应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我所谓的诚实不仅是语言上的,而且也是思想上的;老实说,两者之中后者在我看来更为重要。
(7)有的道德教育都必须是直接的及具体的,即须从自然生长的情境中发展起来,并且不可超越在这个特殊场合所应做之事。儿童自己会在其他类似场合运用这一道德。掌握某一具体事例,并将类似的思考意见运用于类似的事例,比领会某一普遍规律并进行演绎,要容易得多。
(8)回答有关提问乃是性教育的主要部分。有两条规则须贯彻其中:第一,永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第二。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地对待性知识。
(9)缺乏科学,爱是软弱无力的;缺乏爱,科学是充满破坏性的。
(10)教育的动力应是学生的求知欲,而不是教师的威严;然而,这并不是说教育在所有阶段都应是温柔、轻松和愉快的。
《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推荐版本: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
(2)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3)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技巧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它的终结之处。(4)汉文化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国人所以不同于外国人,中华艺术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其思想来由仍追溯到先秦孔学。
(5)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
(6)内的追求与外的否定联在一起,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
(7)世界是复杂的,理论上的种种区划、分析,是为了帮助而不是束缚对艺术品的观赏和研究。
(8)书法是把这种“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为中国所独有。(9)历史的形成远非直线,而略一弯曲却可以是百十年。
(10)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时代魂灵的心理学。
《人的教育》 作者:(德)福禄培尔著
推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儿童从刚刚出生到世界上起,人们就应当和必须按照他的本质去理解他和正确对待他,让他自由地、全面地运用他的能力。
(2)人的力量、天赋及其发展方向、四肢和感官活动,是按照它们本身在儿童身上出现的必然的次序发展的。
(3)人要真正认识自己,就必须在自己外部表现自己,把自己同自己对立起来。
(4)只有使一切事物具有生气和一切事物得以在其中活动的精神和生命的气息,才是真正的学校应有的本质。
(5)人需要寻求有助于认识自然界纷繁多样的现象之间内在关系的一个固定的出发点和一架可靠的梯子。
(6)人对于所关心的事物,不仅需要认识它的价值、它的意义、它的应用,尤其重要的是他能够应用它、使用它。
(7)与其说把知识注入到人心灵内部,毋宁说把更多的东西从人心灵内部引出来。(8)教学本身很容易同儿童的生活结合起来。这种机会在儿童的生活中是非常之多的。
《素质教育在美国》 作者:黄全愈
推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
(1)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
(2)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3)要判断一个真正的胜利者,只能是在终点,而不是在起点。
(4)没有个性就没有独特性,没有独特性怎么会有另辟蹊径的创造性?!
(5)美国人从小教育孩子: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而我们中国人首先考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别人会怎么看我做什么?
(6)人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因此,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7)即使是受人尊敬的“模范教师”,也是由凡人扮演的角色,而不是神。神才是没有缺陷的。
(8)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培养创造力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是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这两个阶段必须贯穿一致的核心。
(9)道德教育重不重要?非常重要!但不应将价值判断置于事实之上;也不应把道德判断置于科学之上;更不应只重道德教育而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的发展。(10)道德教育在童年阶段固然非常重要,但更需要人们终生持之以恒!
《童年的秘密》 作者:(意大利)玛丽亚•蒙台梭利
推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对儿童的任何影响都会影响到人类,因为一个人的教育就是在他心灵的敏感和秘密时期完成的。
(2)我们可以说,成人把自己看作儿童的创造者,并从他们自己跟儿童的关系的角度来判断儿童好坏与否。成人使自己成为儿童善良和邪恶的试金石。他是一贯正确的模式,儿童必须根据它来塑造。
(3)除了对新生儿的身体健康给予精心的照料之外,也应该注意儿童的心理需要。
(4)一个婴儿有一种创造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它的环境,构筑起一个精神世界。(5)儿童的心理个性跟我们成人是截然不同的,这是一种性质上的差异。
(6)教育家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去了解这个尚未被认识的儿童,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
(7)新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和解放儿童。
(8)每一样东西不仅应该井然有序,而且应该跟儿童的需要相适应;只有消除了教具混乱的情况和去掉不必要的教具,儿童的兴趣和专心才会油然而生。
(9)在儿童训练中的一个最初的错误可能会成为他精神生活中无数歧变的根源。
(10)如果一个人所依恋的许多东西对他是毫无用处的,但是他又不愿意放弃它们,这将是一剂致命的毒药,它会打乱他的基本平衡。
(11)如果折磨成人的身体、心理和神经的疾病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那么,在儿童的生活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最初的症兆。
《发现母亲》 作者:王东华
推荐版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
(1)没有家庭教育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是整个社会道德、生活质量的下降。
(2)由于整个家教出了问题,父母的不合格导致了其后出生人口的整个不合格,导致整个人的不合格,这才是当代中国最可怕的事情,这才是当代中国最为致命的问题。
(3)智力教育是“教”给孩子的,但品德教育是“教”不给孩子的,而只能做给孩子的。
(4)由于我们大大低估了婴幼儿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是在孩子已经养成不好的习惯之后再去教育,我们人类所有的教育都是再教育。
(5)母亲教育一旦受到动摇,它给孩子带来的就会是整个生命的崩溃,因为老师给的仅仅是知识的教育,而母亲所给的则是生命的教育!
(6)早期智力教育不是获取知识的刀刃教育,而是以学会思考为主的斧背教育。
(7)孩子是活的,教育也应该是活的,它应该同孩子一道成长。教育的主动权不应该拱手让给别人,孩子成长的风筝线应该牢牢捏在母亲的手里!
(8)如果说自己没有时间教育孩子,那就是说他自己没有时间做人。因为自己的作人正是教育孩子的教科书,正是教育孩子的课堂。
(9)我们的父母就必须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自己行为端正,思想纯洁,孩子的源头才得以清洁,我们的孩子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10)尽管孩子的哭声是一样的,但不同的父母对此的反应却绝不是一样的,那些称职的卓越的天才的父母,能从这孩子的平常哭声里听出一首绝妙好诗的诗意!
《我的教学生涯》
作者:斯霞
推荐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1)我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深深的感到,教师工作不仅是一个光荣重要的岗位,而且是一种崇高愉快的事业。
(2)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要老师诱发的。
(4)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5)学习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聪明才智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6)一切习惯的养成,要从细微处入手,要严格要求,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要舍得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训练。这样,才会产生应用的效果。
(7)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和步骤都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因素考虑进去,使知识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力。(8)要教好学生,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心理学与生活》 作者:(美)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 推荐版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1)心理学对于因果关系解释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先天与教养或遗传与环境。
(2)很多时候,感觉和知觉的发生是无需努力的,并切实连续和自动的,因此这使得你把它们看成是理所当然的。
(3)人类意识是在与其演化环境中最敌对的力量----其他人类个体竞争的熔炉中锻造出来的。
(4)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传承了学习的能力而已。这种能力是否会实现----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依赖于你们的个人经验。
(5)造成IQ差异的并不是种族,而是在我们的社会和大多数国家中,与种族有关的经济、健康和教育资源。
(6)丰富的、充满支持的环境对于成功的、充满智慧的、烦琐的、适应情境的操作是一种很好的预测器。
(7)我们希望你这样来思考天性和教养的相互作用:经验决定了人实现潜能的方式。(8)与富有爱心的成人结成密切的关系,这是儿童健康成长和正常社会化的第一步。(9)你应该永远选择对你最重要的目标,根据这些目标来优化你的表现,并在通向这些目标的道路受到阻碍时进行补偿。
(10)偏见不是自发发生的,它需要一个社会环境,使人们产生一种信念----“敌人”正在消费有限的资源,从而为暴力的产生创造了温床。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作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推荐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1966年版(1)在一个世界里,儿童象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2)无论一个国家对它自己的未来有怎样的想法,事实是,它会预见到,它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将有丰富的发展。
(3)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同时也是整个世界的反映。
(4)我们个性的一个根本而必要的部分是对美的兴趣,是领悟美并把美吸收到性格中去的能力。
(5)学校的任务不仅是发现人的才能,训练它们和推崇它们。学校的任务尤其要培养性格和态度。
(6)在教育世界的内部和外部,有一个科学的、技术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结构上的革新宝库,它能深刻地改变教育体系的基本条件和组织。
(7)有多少种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和意识形态,在教育法里面就能作出多少种选择。有多少种想象的和想要的未来,就能作出多少种选择。
(8)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他自己的。
(9)教育必须按照每一个人的需要和方便在他的一生中进行。所以我们必须指导他把教育的真正宗旨记在心里,从一开始起直到在各个阶段上给他指明方向。
(10)学会如何学习,这不仅仅是另一个口号。它是指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们想把这种教学方式传给别人,他们自己首先就要精通它。
《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 作者:(美)拉里•博西迪
拉姆•查兰 推荐版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除非各级领导人物都能够切实地掌握和实践执行的学问,否则没有一家公司能彻底兑现自己的承诺,也无法真正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2)集中于执行不仅使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应当是确保建立有意义的文化变革的一种方式。
(3)只有当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间开始关注适当的细节的时候,一个组织才能真正地落实一项计划。
(4)最有效的指导方式就是:首先仔细观察一个人的行为,然后向他提供具体而有用的反馈。
(5)要想获得真实的信息,你必须具有一定的情感强度,也就是说,无论喜欢与否,你都要面对现实。
(6)活跃的对话的前提是对话者必须解放自己的思想。
(7)正确的评估方式应当是,领导人应当对被评估者完成任务的方式抱有同样的关注。
(8)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制定一套建立和维持强有力的人员流程所必须遵守的系统,但一些规则却是毫无无疑问的:诚实、共同语言和频率。
(9)战略评估应该是以此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例行公事的演练。(10)人们永远不可能通过思考而养成一种新的实践习惯,而只能通过实践来学会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中国大历史》
作者:黄仁宇
推荐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周朝统治中国达800年,不可能没有留下永久的影响。有时即使历史家也很难区分究竟某种特色是周之性格抑是中国人之性格。
(2)任何值得提及的事体在中国展开,通常都是以极大规模的方式展开。中国历史上戏剧性和出人意料的地方,当然也离不开这种特性,如果当中有任何差池与过失,通常也是非同小可的差池和过失。
(3)概括言之,中国政治体系的早熟在当日不失为一种成就,可是中国人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4)儒家的法律使法律不离家族观念,将法律与情感及纪律混淆,法家之法实为最方便的行政工具,但在其他方面则一无可取。
(5)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
(6)大概人类天性如是,历史上重要的转圜之点,总是避免不了武装冲突,于是史家也别无选择余地。
(7)大凡文化上非正式,而结构上稍松懈的部门,虽然大致上依据“高级文化”吹搓而成,却又在细枝末节之间穿插交凿。这种非正式而带娱乐性的安排,使哲学家和大政治家的见解下达于一般民众。
(8)一个有作为的大帝国不可能一昼夜之间由盛而衰;也不至于因一段突然的事变即无法立足。
(9)中国人自己提倡一种神话,认为亚洲所有的民族都是黄帝的子孙,只因地域之阻隔才有了人种的区别。
(10)然则中国缺乏商业革命,不能产生文艺复兴,乃是因为地理环境和技术因素,而不由于意识形态。
(11)人类中常有很多事迹,其历史上的长期合理性不能从短浅的眼光窥测,即使当时人物所作的判断,也可能尚有因果因素,超过他们的人身经验。
《新教育之梦》 作者:朱永新
推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要把理想插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
(2)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和神圣的东西的观念。
(3)德育和智育不同,假如我们反对在知识的传授中实行单向传递,那么德育更是绝对不能实行单向的灌输。道德的教育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是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心灵沟通中进行的。
(4)我主张智育同生活相联系,决不是反对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而是希望教师们能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把知识学活用活,同时把这种活的知识变成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5)我们的学校应该教会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教会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生命。如果一个学校能在对学生的人格和品德的发展上下工夫,教会学生追求理想,能关心民族命运,能时时提醒自己永不停滞、永不失望,那就是给了学生真正的点金石。
(6)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 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
(7)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使教育成功的基础。
(8)创造性的个性特征并非天生的,它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只要做个有心人,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形成创造性的个性特征。
(9)教育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通过培养成员(尤其从学生期开始)健全的人格与完善的道德,来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如果教育不能实现这一目标,那么培养的人即使再聪明、再能干、智力再发达,也只能成为社会的破坏者和社会发展的障碍。
(10)我们培养一个人,就是培养他的自信,我们摧毁一个人也就是摧毁他的自信。
《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 作者:(日)铃木镇一
推荐版本;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愉快的、温暖的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最佳环境条件。
(2)能力是生命机能。
(3)能力的培养应感到容易。
(4)不精心培养会使孩子成为庸才。
(5)培养能力的好坏与大小是由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优劣决定的。
(6)孩子的姿态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父母育儿的成绩。
(7)培养笑容就等于培养心灵。
(8)每个孩子能力的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
(9)生命在音乐中无形地成长。
(10)才能教育是对生命的教育。
《学生第二》 作者:李希贵
推荐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2)敢于在一些地方认输,不是真的输了,说到底还是为了赢。有所不为,是为了大有作为。
(3)改革者应该有“大船”意识,其中既要有“艄公不努力,耽误一船人”的紧迫感,更应该有“万人划船唱大风”的团队文化。(4)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5)没有仓库的学校是一种理想,它其实是想告诉人们,学校里不应该有库存起来的资源。(6)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财富。一个聪明领导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去寻找那些放错了位置的财富。
(7)牛同马去赛跑,当然是牛输了,但牛的失败并不证明牛的无能,倒证明让牛和马去赛跑的人的无知。
(8)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9)管理者应当借鉴裁缝的做法:量体裁衣。
(10)跳出教育看教育,需要擦亮我们的第三只眼睛。
第三篇:教育教学名著读书笔记
教育教学名著读书笔记
教育教学名著读书笔记1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召唤着教育走向关注学生自身及其发展的方向,这不仅对学生意义重大,对教师更是如此,有人曾经把教师的幸福分为三个层次:
幸福的第一层次是物质生活有保障。人活在世上,首先需要物质条件,这一点众人皆知也无需多说。
幸福的第二层次是艺术生活。因为艺术能净化心灵,释放心中郁闷,排遣生活中的不如意,达到精神自由境地,使人获得幸福感。其实生活本身就是艺术,作为教师,如有艺术的眼光与心灵,那你会发现,面对学生就是在进行艺术创作。
幸福的第三层次是独立思想。一个人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应该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对教师来说,思想是相当重要的。我们要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经常思考教育问题,为什么而教,怎样教。
诚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能读到智者对教育的诠释和剖析,读到一种精气神,这种东西依附在老师身上,会使老师带有生气和灵动;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中,会把所有学生的心紧紧抓住。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
教育教学名著读书笔记2
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工作,并持之以恒,后进生的病态心理是可以转化为健康心理的,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要教师用满腔的爱心,春风化雨,让爱之花常开在后进生心里,那么,转化后进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让我们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尽快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迟开的花朵”也和其他娇艳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触颇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教育教学名著读书笔记3
《我的教学生涯》这是关于中国教坛的泰斗人物——斯霞的一本书。这本书我是向学校图书管借阅的,说实话最初刚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十分感兴趣,一方面作者从事的是小学语文基础教育,这与我自身的状况大相径庭;另一方面这本书已经出版二十多年了,那发黄的书页里的理论,我担心对于这天的我们来说并没太大帮忙。可是随着一天天的阅读,当初的想法一点点的烟消云散,读过之后真是受益匪浅。
在《我的教学生涯》一书的扉页上,诗人臧克家为斯霞题诗一首:“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齐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风烟。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我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这是斯霞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她“童心母爱”的真实写照。
斯霞教师从事教学72载,包括解放前20多年和建国后各个历史时期,她所走过的是一条很不平坦的道路。在旧社会里被人嘲笑、瞧不起,受尽贫苦的折磨,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曾被打压和评判,但即使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她都不悔做一名小学教师。有人说过:“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夜里闪闪发光。”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信念在支撑着她的行为,又是什么让她身处逆境却对教育事业义无反顾在书中我找到了这样的答案:“关于信念,斯霞自我也是说过的。‘当我在党的教育下,逐步树立了一切为着孩子的成长,一切为着祖国的未来这样的信念时,我感到我是幸福的。……有了对所从事的工作执着的热爱,再平凡的岗位也能够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正像苏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的:“信念仅有在用心的行动之中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得到加强和磨炼。”斯霞教师正是如此,她没有让自我的信念成为“花瓶”,而是用她的实际行动丰富了她的.信念,让它看起来是有血有肉的。她用她的信念和行为诠释了爱岗敬业的真正含义。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什么是爱岗敬业呢,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第二条是这样说明的“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它是一个标准更像是一个方向标。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故事:有人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做什么呢”第一个工人没好气地嘀咕:“你没看见吗,我正在砌墙啊。”第二个工人有气无力地说:“嗨,我正在做一项每小时9美元的工作呢。”第三个工人哼着小调,欢快地说:“你问我啊朋友,我不妨坦白告诉你,我正在建造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堂!”这也许就是问题的症结。有些人,不明白尊重自我的工作。他们把工作视作取得面包、衣服、房子的一种厌恶的“需要”,一种无可避免的苦役。而在一个人将他的工作视为苦役与痛苦时,他是决不能在工作上竭尽所能的。爱眼下的工作吧,选取了做教师,就努力做一名像斯霞一样的人民教师。也许不能像她一样成功,但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不愧教师这个称谓了。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我们的工作,就是我们的生命的投影。它的美与丑、可爱与可憎,全操纵于我们的手中。人们常说:教师是红烛,牺牲了自我,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人梯,让别人踩着自我的肩头攀登辉煌;教师是艄公,把一批批的学生送达梦想的彼岸。这些都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赞许,但同时也强调了教师的平凡。教师这个岗位是平凡的,一个人选取了教师这个职业,同时也就选取了平凡和奉献,在芸芸众生中,他平凡得像银河里的一颗星,大海里的一滴水。在他的一生中,也许不会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然而,只在真正做过教师的人,仅有把自我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教育教学名著读书笔记4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写的名著,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到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知识,掌握知识。
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要张弛有度。
还有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综观全书,关于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可把作者的建议归纳成以下几个观点:第一,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第二,一个学校必须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第三,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个别施教。第四,必须保证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积极运用。第五,必须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
好书不厌百回读,今后的工作中,我应把《给教师的建议》作为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常读常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
教育教学名著读书笔记5
最近看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的书,确实是给我在幼儿教育的一个角开启了一扇窗,下头是我写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一线教师务必具备的教育技能。书中从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在教师与家长这一方面,这本书教会教师如何更好的去帮忙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跟家长沟通使家园合作更有效。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合作伙伴。教师有职责帮忙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任务,以便双方能达成教育共识,构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工作难做,可是很重要。家长一向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只是在玩,有的.家长自我早上想睡懒觉,便很晚才送孩子来园,不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教师在有时间跟家长个别交流的同时,还应经常召开家长学校的交流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能够让家长和教师持续一样的教育观念。家长能够亲自参与孩子的活动中去,能够更快的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几次亲子类型的活动,以便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孩子的活动中去。
作为从事教育职业的每一个教师,个性是我们幼儿教师,重在研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研究家庭教育,重视家教指导工作。所以,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与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仅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能共同把儿童教育工作做好。对我们来说,在双方沟通中怎样善于抓住时机,在随意交谈中如何自然的捕捉到家长的心声。怎样有艺术的向家长宣传、指导保教知识,还存在着必须的难度。
如何解决与幼儿家长沟通中存在着的一些困难我认为就应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入手,不断提高与家长沟通的方式、途径与技巧。
教师每一天与家长接触时间虽然短暂,但三言两语中也能反映出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灵活掌握交谈技巧及说话的艺术。过去,我总认为时间短,与其拐弯抹角,不如直截了当的说。于是有时当着孩子和家长就告状,弄得家长十分尴尬,孩子也害怕。这样,既不利于孩子克服缺点,也不利于家园配合。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窗,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窗需要开,既然选取了教师,就意味着要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寻找更多的钥匙……
教育教学名著读书笔记6
最近,在我们学校教师圈里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全校开展了同读一本《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一书的活动。全书分为6辑,精选了其中67篇文章汇集成册,由于我刚刚生完小孩,迫于时间的压力,只是细细品读了其中几篇,但足以让我对教师这项职业改变了看法。我始终觉得,我选取教师这项职业是因为喜欢和热爱。我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热爱我所教学的课程。但也许诗意的生活,是源于灵魂,更是源于我对生活的热爱,懂得怎样样享受人生,享受职业带给我的存在感与幸福感。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期盼所有学生都到达自我梦想的高度,也不能过于急功近利。读完其中一篇《这天,我们怎样做教师》后,突然不明白我之前都是怎样做的。是啊,我要如何做一名教师,并且是一名欢乐的教师
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说:“人生的全部好处就在于付出自我的爱”。成功学中有一句话是:“爱是一切成功的最大秘密”。那么就是说对学生就应包含满满的爱,学生就会欢乐,反正我也会欢乐,这样,做起教师来不是更加简单。我们身边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眼睛缺少发现。我们能够拿这样的话来劝慰我们的学生,但我们自我有没有做到呢我们要对学生的.过错多一份宽容,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应对我们的学生只要犯了错误,对有些惯犯那更是深恶痛绝,只要一犯错,我们立刻就把他们的老底给抖落出来,批评后,学生表面温顺了,但心里也是鼓鼓的。那么我们欢乐了吗,动了肝火还不是要老几岁想想我们班四十几个学生,每一天都有人犯错,那做教师的不是要累死。想想吧,我们把眼睛看往何处,我们的心态就会是什么样的,看到鲜花我们会心旷神怡,看到垃圾我们会恶心呕吐。每个学生都有优缺点,多看看学生的优点会让我们更公正的看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也同样会使我们更乐。
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天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在未来的每一天发生巨大的变化——只要你愿意。如果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你能够去尝试的话,你会拥有健康、欢乐的人生,诗意的生活着,会获得健康、财富、幸福和欢乐。
教育教学名著读书笔记7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著,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教育教学名著读书笔记8
从教三十多年来,所教学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遇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也尽一一体会,总结过去,甚感工作越来越难做,学生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有时真想不明白,为何有人对教育却还津津乐道,珍爱有加,师生关系如此融洽,每天工作得如此潇洒和轻松,自己的认真和负责为何就不能起到与别人相同的结果呢,这成了长时间来的不解之迷。
寒假中学习了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有关书籍,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自己几年的教育生涯,深感惭愧和内疚。“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疑问。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搞教育同样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息息相关,只有这样的教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自认为责任心强的自己对自己的学生又了解多少呢,是否真和学生打成了一片,是否常与学生聊天、谈心,是否关心到了每一个学生,无论其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好坏,是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是否真愿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我想,以上这些除某些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工作总结中偶有提及外,真正落到实处的还相差太远,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听话、懂事,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如此,教师、学生、家长皆大欢喜,所以“很有责任心”的自己会在班上制定出许许多多的“不准”和“禁止”,有时还用相互监督的方法来检查不准和禁止的落实情况,结果却与想象中的相差甚远。总体看,班级的纪律似乎被管好了,可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却大大减退了,热情少了,积极性没有了,总体成绩也不见上涨,学生在课外活动时的好奇、好动、好玩、好积极思维的特点不见了,而作为教师的教学难度也就更大了,上课不活跃或太活跃,有问题也不问了,这种课上得实在难受,是谁让他们变成了这样子,是我们自己,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首先必须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首先必须了病人的病情一样。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长期以来,辩证法已在对待学生身上不起作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是在总结先进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少年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示出来的教育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师凭借这些理论的显微镜,常常能发现许多经验认识不到的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而自己在过去几年的教学生活中,多为一点论,把后进学生看得一无是处,师生互相埋怨,甚至和自己对着干,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期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师生关系也有很大改善,与学生的友谊加深了。
俗话说得好,“要得公道,打个巅倒”,几年来,我常觉得教师在地位上就是与学生不一样,教师就要高一层,就是权威,所以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不得顶撞和不满,如有违反,那就是对老师的无理,就是不听话。所以师生平等很难在现实中体现,殊不知,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就单从魏书生“育人先知人”这一节的收获来看已是受益匪浅,经过在教学上的应用效果也是有目共睹。读完魏书生的书,我相信往后的教学生涯不再是枯燥无味,更不会是苦与累的集合,正如他所说,应该是一种幸福和享受,我会努力的。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及儿童教育专家。他怀着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以培养民族幼苗为己任,认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提出了“热爱儿童、了解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儿童”。他一贯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并认为“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们体德智三育都能从小好好学起。”经过长期的探讨实践,并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训育原则,体现了“活教育”理论的全新的教育观念。他把“活教育”训育原则作为实施“活教育”德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基本原则,在孩子品德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读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教学原则》,深受启发。
一、“做”是教学的基本原则。
陈老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特别强调儿童的“做”,所谓“做”也就是活动。在园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不仅要重视儿童的动手操作,同样重视儿童积极思想品质的培养,主张“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一切教学,不仅仅在做上打基础,也应当在思想上做工夫。”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思想就是动作,是一种内化的动作。
“好动”是儿童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没有一个儿童不好动,也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自己做的,因为儿童的感觉与动作是连通的,他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么外来的刺激,就立刻要去做,因此,作为教师,要去了解和研究儿童好动的特点,不但不因儿童的正常活动,去责罚他,而且要给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多与事物、与人接触,以促使儿童身体、道德、智力的增进。“做”,也是儿童获得练习,培养兴趣,锻炼能力的好机会。陈鹤琴先生曾说:“儿童若自己动手,自己吃饭,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嘴里也有着相当的滋味,即使汤勺拿不稳,饭菜装得不牢掉在桌上身上,但这是一种练习的好机会。”的确,不让儿童“做”,儿童就得不到练习的机会,任何事情也就学不会了。儿童做事,能够锻炼他们的能力。另外,丰富儿童直接感性经验成为幼儿园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儿童的操作活动即“做”正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我们教师不应用自己的头脑代替儿童去思想,剥夺他们思考的机会,是不利于发展儿童智力的。
二、活动性与主体性是紧密相连的。
儿童在陆地上学游泳,在教室里学煮饭,都是不能成功的,教师应当给儿童相当的机会,自己动手学习,不要把现成的结果灌输给学生。陈鹤琴先生指出了:“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只有使儿童自己具体的和自发的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儿童自我发现的学习,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参与活动,做活动的主人,充分强调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要利用活教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原则。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这是陈鹤琴先生的教育原则之一。实现“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愈多。儿童生活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活的环境,对儿童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外界环境的刺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比其它年龄阶段更为重要,因为儿童最初是从环境中受到自发教育的。所以,教师要常带幼儿走出幼儿园,到工厂、街道、田间、野外去学习。大自然、大社会为儿童活动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就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比如:民歌、民谣、儿歌、故事等,许多都富有教育意义。有待于教师们做有心人,发挥想象力,随时发觉这种活教具、活教材。从尊重儿童的愿望、兴趣、要求等身心特点出发提出了替代教学法和暗示法。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游戏,那么幼儿园的教学应该游戏化,并增加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交往的机会。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求知欲,必须要做到陈老提出的教学方法。
四、积极鼓励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儿童喜欢受称赞,容易受暗示,所以对儿童消极的制裁不仅不能收到实效,而且会伤害到儿童的心灵。所以积极的鼓励、暗示是软性的教育,虽然比较难做,但收效很大。消极的制裁、命令是硬性的教育,很容易做,但它不彻底的、暂时的。积极的鼓励可以增加儿童学习的兴趣,促进儿童求知欲。积极鼓励对于培养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积极性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教师并要注意不要对有不良行为的儿童任意申斥、挖苦、单纯的禁止,甚至体罚。可见,“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的原则,对于儿童教育来说是很重要的。
陈老提倡“教师教教师”、“儿童教儿童”。我认为这样的相互学习,教者和被教者都会受益。同时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具有民主性的特点。任何教师,任何儿童随时都可能成为教者,又随时都可以成为被教者、学者。民主性是陈老“活教育”理论的一大特色,正是当代教育理论的一个趋势。
读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教育原则》,觉得里面闪光的思想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让我对幼儿园教育有了新的思路、新的改观,并从中汲取了许多知识,促使我在教育理念上更上一层楼。我会秉着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坚持《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完善自我,不断提高。
教育教学名著读书笔记9
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
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第四篇:教育名著读书笔记1000
教育名著读书笔记1000
教育名著读书笔记1000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会存在那些不足,那样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激动万分,同时,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第一个感受:爱学生
我曾经为自己选择了教师行业迷茫过,也为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泄气过,还为丢了学生想放弃教师这一职业。并面对几十个有着不同思想的孩子时,烦心的事就接踵而至。今儿张三和李四打架,明儿王五不写作业,后天家长说某某学生打了他的孩子??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没有一天消停过。渐渐地刚毕业时的雄心壮志渐渐隐退,我甚至也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当我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 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缺点,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是每个孩子年龄阶段所表现出应有的特征时,你会为自己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的行为感到可笑。我们要理解儿童的行为,懂得儿童是一个经常在变化着的人。教师的心胸要宽广,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一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这些对我
有很大的启发,我带着这种对孩子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师生关系会比以前更融洽。
第二感受: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高瞻远瞩,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语文老师尼娜彼特罗芙娜的学生米哈伊尔一样。尽管米哈伊尔在平时上课中让尼娜彼特罗芙娜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但当这个“两分生”——米哈伊尔很潇洒地为她修理好电视机后,尼娜彼特罗芙娜感到非常的难受,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着??尼娜彼特罗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
这一事例不禁促发我深思:既然是在学校的“两分生”,还能很快成为一个技术很高的电视机修理工,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中是否应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其实,在我们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总会遇到这样类的学生。如我班的陈瑶同学,在学习上我用尽各种办法,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很是懊恼,但是那次的运动会,我差点丢了她,却让我感受发生了改变,我觉得她不是那么讨厌,相反,我每天看见她有一中亲切感,不是她有何变化。而是我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同时也发现他的优点,她是我班最会扫地的学生,学习上她没有什么造就,但她将来准会是个优秀的保洁员。还有603班的李珊,她现在本来读初中,就因刚转到我们学校时成绩太差,本该读六年级,给她留在四年级,在这后来的三年学习,她成绩没有多大改观。同家长交谈,家长说:一个读数题我亲自叫了十遍,让她重读,她还是不会,没办法。但是,她在家很会做家务事,不要小看,她可是的家里的能手。还有王望,成绩也是很不理想,我听俞老师说,王望自己
会砌房子,他家的院墙和厨房都是他自己砌的,我很是大吃一惊。如果用分数衡量他,他肯定要被淘汰,我们可能埋没了一个无师自通的建筑师。与此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旗帜鲜明地指出: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者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许多领域的一个领域。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判定。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也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
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教育名著读书笔记1000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写的名著,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到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知识,掌握知识。
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要张弛有度。
还有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综观全书,关于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可把作者的建议归纳成以下几个观点:第一,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第二,一个学校必须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第三,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个别施教。第四,必须保证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积极运用。第五,必须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
好书不厌百回读,今后的工作中,我应把《给教师的建议》作为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常读常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
[教育名著读书笔记1000]
第五篇:名著读书笔记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面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以美国少年生活为主体写成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十九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圣彼得堡。
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后来和夏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听。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地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那无辜的罪犯沫夫彼得。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看来,汤姆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候正好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这种童真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能让我们找到的,就只有一点点偶尔才会想起的甜蜜回忆。我相信,即使你的童年再艰苦,回想起来你也会很开心。谁没有在小时候做过一件半件的傻事?当你越长大,你就会越觉得这些傻事有趣。我说童年就像一罐甜酒,时隔越久,尝起来就越香,越纯,越让人回味。
人总是会长大的,除了个儿长高了,身子强壮了以外,人的思想也在长。你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不过人是要越变越好才是。千万不能像历险记里的那个心狠手辣的坏蛋卓伊一样,他坏事做尽,人见人憎。但最后他还是恶有恶报,得到了一个活活饿死在山洞里的下场。
看完《汤姆索亚历险记》,我真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这本书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甚至废寝忘食。我想,《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你烦闷的时候或许能让你一笑解千愁。
:《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湮没的杰出作品,《呼啸山庄》,唯一一部有着永久艺术魅力的光辉作品。
我用了一个星期多的时间看完了《呼啸山庄》。我合上书,不禁惊叹,这个久居深山,几乎从不和外界接触的未婚女子怎么能写出爱的如此深刻,恨的如此入骨的小说呢?这个一生都活在不幸的世界中,孤独凄凉,没有笑声,没有朋友的女子,怎么能写成这样一部富有独创性和超前性的伟大作品呢?其实不管怎么样,不管是因为什么这部极其富有内涵的奇书,已经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很多很多人生的真谛了!
《呼啸山庄》到底凭借什么成为了一部不朽之作呢?首先它没有受到城市里大众化的影响和控制,完全描绘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山村荒野的景象。使人们领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保留着原始的性格: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计后果。这一切的一切在我们这些长期受到传统礼仪的约束的人们看来就显得非常特别,非常有新鲜感。有人说《呼啸山庄》是“人间情爱最宏伟的史诗”要我说这都要归功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极丰富想象力;极强烈的激情;极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她那把主题升华的才华和能力。我认为这些也就是为什么《呼啸山庄》能如此畅销的原因了。
当我回味着这本书的深刻内涵和本质时,我发现在《呼啸山庄》中我学到了许许多多,其中另我感触最深的是它教会了我保持人性的尊严和心灵的自由。无论我们面临着多么严峻的挑战或是多么残酷的考验,我们都应该向往自由。
阿凡提的故事读书笔记
我被阿凡是提的伶俐、果敢、愚笨、乐于助人的物质深深的感动了。这该书的本事样样都很感人,我和妈妈收获颇丰。我读到种金子一篇时,我被阿凡是提打动了,本事讲的是阿凡是提应用国王的贪婪,国王才给了阿凡是提金子,阿凡是提应用愚笨把金子都分给了又穷又苦的人。一度周后阿凡是提通知国王金子全旱死了,国王气的无话可说了。某个本事通知咱们没有能贪婪,要有爱心伸出咱们的双手,协助那些有艰难的人,让他(她)们感遭到世间的温情。那样世间各方都温情,都充溢爱心!当我读到喝“毒剂”这一篇时,我被阿凡是提再一次打动了,本事讲的是阿凡是提去了一度懒财主家打长工,历次吃饭阿凡是提只能够吃一度窝窝窝头和小半稀饭,每一次阿凡是提都又气又饿。读到这,我想起了咱们的生涯,我自小到大从无怪到没货色吃的饥饿味道,每餐都吃得饱饱的。正在家里有双亲、姐姐和祖母的爱抚,每日自正在自由的游玩、进修。这所有,阿凡是提又何能觉得到呢?读了这该书,我晓得了阿凡是提能用愚笨克制艰难。
《平凡的世界》名著读后感,读书笔记
劳动着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平凡的世界》正白纸黑字的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真谛。它响亮的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能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这是一部用生命来写成的书。在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有一种平凡的声音,荡气回肠。
-------------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是路遥。当代作家。路遥的小说多是农村题材,担又不局限于农村生活的描写和城市“交叉地带”发生的人和事。特别是着重表现年轻人的生活,通过他们爱情的波折反映出新生活中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
《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是七五年至八五年。发生地点在广袤的黄土高坡上一个叫做双水村的地方。基本上整部小说是写双水村的变化和双水村的人。在这个十年里,中国又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双水村及双水村的人是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缩影。在那段年代里,文化革命结束了,邓小平上台执政带来了改革开放。
里面包含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路遥是想用一种现实主义的笔法细致的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社会画卷。在里面各个阶层不论性格面貌的人物都栩栩如生。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路遥的精湛的小说功底,极其严肃的写作态度,使这部小说具备了作为那一段历史最好的辅助教材。
这部小说给我最大的教育意义则是一种对农民的深刻理解。现代城市年轻人可能很难真正理解农民。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想法。农曾经过的日子,农民现在和未来他们也不会关心。但是间接知识也能够贷给我们启示和触动。这就是《平凡的世界》。小说能够深刻的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喜怒哀乐,读完这些小说从某个意义上说我们也经历过了那个时代,也曾在田中挥汗如雨。这些书的现实意义在于中国的现状,在于历史的延续,在于未来的展望和我们年轻人自身的提高:对人性的理解,对中国的理解,对构成中国大地那一片片生命陆地的人们的理解。
另外一个方面,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 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这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哪怕他选择的是煤矿。这不是又无他有多高的觉悟,而是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他选择了平凡。
然而,就如萨迦格言所说的,“火把虽然下垂,火舌却一直向上燃烧”一样哪怕再平凡的人也应为其所生活的世界奋斗!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读后感 知道作家王小波,已经是十年前的事儿了。
昨天读了他颇负盛名的小说《黄金时代》,对它的结局揣摩了一夜,却始终得不到正解。今晨,在上班的路上,终于有所顿悟。小说中通篇的描述,直至尾声,男主人公一句...知道作家王小波,已经是十年前的事儿了。
昨天读了他颇负盛名的小说《黄金时代》,对它的结局揣摩了一夜,却始终得不到正解。今晨,在上班的路上,终于有所顿悟。小说中通篇的描述,直至尾声,男主人公一句都未提到“爱”,但是他在结尾处,却安插了两个人中年时的重逢,彼时,他了解了她的爱。他虽然只字未提到爱,但是他内心一直等待或者一直想了解的,正是她是否爱他。小说的高明之处或许正在于此:所有深沉的感情,不会轻易说出口;能够说出口的,已是修饰了、无关紧要的枝桠。
神秘岛读后感
2012-07-30 00:28:19
来源:
评论:0 点击:76 故事是描述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有五个被围困在南军城中的北方人趁着偶然的机会用气球逃脱了。他们中途被风暴吹落在太平洋中的一个荒岛上,但是他们并没有灰心失望,他们团结互助,以集体的智慧和劳动,克服了...故事是描述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有五个被围困在南军城中的北方人趁着偶然的机会用气球逃脱了。他们中途被风暴吹落在太平洋中的一个荒岛上,但是他们并没有灰心失望,他们团结互助,以集体的智慧和劳动,克服了重重困难,建立起幸福的生活。他们从赤手空拳一直到制造出陶器、玻璃、风磨、电报机„„他们挽救了在附近另一孤岛上独居了十二年而失去理智的罪犯——艾尔通,使他恢复了人性,成为他们忠实的伙伴。这些荒岛上的遇难者虽然什么也不缺,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返回祖国的努力。一天,他们终于登上了在格兰特船长的儿子罗伯特指挥的邓肯号,重新回到了祖国的环抱。这几个遇难者在荒岛上度过的岁月了,不断发现了不可思议的奇迹。每当他们在危急的时候,似乎总有一个神秘的人在援助他们。原来这人就是《海底两万里》一书中的主人公、潜水船鹦鹉螺号的发明者、反抗压迫的战士——尼摩船长。这部小说给了我很多的感受。一群落入孤岛而自力更生的人们,在工程师史密斯的带领下,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让人想都不敢想的拥有多个功能的地方;尼摩船长,在年老体弱时,无私奉献了自己的晚年,总是在暗中帮助工程师等人。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而在作者那时,竟能想出如此多的新事物,真是让我佩服不已。
鲁迅《故乡》读后感500字 0
2012-07-21 08:20:16
来源:
评论:0 点击:302 人是把家园带在自己身边流浪的(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的刻在鲁迅的记忆中。记忆中的故乡—浙东江南水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恍若仙境。例如《社戏》描绘了故乡飞一...“人是把家园带在自己身边流浪的”(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的“刻”在鲁迅的记忆中。记忆中的故乡—浙东江南水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恍若仙境。例如《社戏》描绘了故乡飞一般的白篷航船,月色朦胧下起伏的连山,两岸碧绿的豆麦夹杂着河底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故乡》描绘了的故乡美丽的海滨夜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地和月下捕碴的少年„„
这些远不够,真正让“我”感到快乐的是在山野风光里的游乐。儿童对大自然有着成年人所不及的特殊敏感。百草园是“我”的天堂,这里有优美的风景,神奇的故事,无尽的乐趣,可以充分发挥孩子们活泼好动、天真好奇以及爱美的天性,增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在草木虫鸟中玩得乐此不疲。
注目于菜畦的“碧绿”、桑堪的“紫红”、蜂一与菜花的“金黄”,聆听到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一与“油岭”的低唱。大自然是如此地吸引儿童,即使身在三味书屋读书心却飞往百草园。封建教育关住了孩子们的躯体,却关不住他们天真活泼的心灵。本文来自读书笔记大全http://www.xiexiebang.com/ 家道虽己衰败但“我”在纯真、稚气的友情中寻到了温暖一与慰籍。童年的伙伴有着自然纯真的天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大自然的宁馨儿。《故乡》里的少年闰土,有着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双手,带着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明晃晃的银项圈,身上洋溢着纯朴健康的自然气息。
读《永别了武器》有感
一个告别了武器的人不是敌人的俘虏就是爱的俘虏.我不是不善于自我保护实在是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数据库已经不需要进入的密码随时都可以打开全部程序可以读出全部的文件.我说的俘虏就是这个意义上的俘虏.当我把自我放到阳光下的时侯我明白从此不能有所伪装隐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当我意识到抗拒的无奈有多少时间无可挽回有多少记忆渐渐从内心淡出.说到底俘虏就是一个不能抵挡伤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够的勇气放弃希望必须承受生存的全部压力.本来在属于个人的空间可以沉浸于独自的幻想可以从尘埃里开出虚拟的花朵.而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是连欺骗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断地净化内心世界.《哈姆雷特》读后感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这本书在表面情节上与历史的传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讲的还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
剧中人霍拉旭所说: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曲折选宕的情节紧紧围绕着复仇
而展开.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与叔叔克劳迪斯的婚礼这已使哈姆莱特疑窦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哀诉这桩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为并要他为父报仇.至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就是在我读完《基督山复仇记》后最大的感受.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的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语的.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以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在我们也有几度的叫好后不免有点心惊.读《命运》有感
叫《滴水藏海》,里边有300个经典的哲理故事。现在我来品味一篇小故事,叫《命运》。
《命运》讲的是连个孩子的命运,一个被高僧占卜为“状元”,另一个为“乞丐”。二十年后,当初的“状元”成了乞丐,而“乞丐”却成了“状元”。
上帝说:“我赋予每个人的天分之占他命运的三分之一,其余的在于他如何去把握。”
看了这段话,我很受触动。把握,把握命运,多简单的字眼,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呢?不必埋怨自己的天分,更不必埋怨自己的命运,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随时都可以改变它的!只要你愿意
读《永别了武器》有感
一个告别了武器的人,不是敌人的俘虏,就是爱的俘虏.我不是不善于自我保护,实在是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数据库,已经不需要进入的密码,随时都可以打开全部程序,可以读出全部的文件.我说的俘虏,就是这个意义上的俘虏.当我把自我放到阳光下的时侯,我明白从此不能有所伪装,隐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当我意识到抗拒的无奈,有多少时间无可挽回,有多少记忆渐渐从内心淡出.说到底,俘虏就是一个不能抵挡伤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够的勇气放弃希望,必须承受生存的全部压力.本来,在属于个人的空间,可以沉浸于独自的幻想,可以从尘埃里开出虚拟的花朵.而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是连欺骗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断地净化内心世界.《哈姆雷特》读后感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这本书在表面情节上与历史的传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讲的还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
剧中人霍拉旭所说: 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曲折选宕的情节,紧紧围绕着复仇
而展开.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与叔叔克劳迪斯的婚礼,这已使哈姆莱特疑窦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哀诉,这桩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为,并要他为父报仇.至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就是在我读完《基督山复仇记》后最大的感受.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的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语的.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以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在我们也有几度的叫好后不免有点心惊
读《永别了武器》读书笔记
一个告别了武器的人,不是敌人的俘虏,就是爱的俘虏.我不是不善于自我保护,实在是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数据库,已经不需要进入的密码,随时都可以打开全部程序,可以读出全部的文件.我说的俘虏,就是这个意义上的俘虏.当我把自我放到阳光下的时侯,我明白从此不能有所伪装,隐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当我意识到抗拒的无奈,有多少时间无可挽回,有多少记忆渐渐从内心淡出.说到底,俘虏就是一个不能抵挡伤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够的勇气放弃希望,必须承受生存的全部压力.本来,在属于个人的空间,可以沉浸于独自的幻想,可以从尘埃里开出虚拟的花朵.而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是连欺骗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断地净化内心世界.《哈姆雷特》读书笔记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这本书在表面情节上与历史的传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讲的还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
剧中人霍拉旭所说: 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曲折选宕的情节,紧紧围绕着复仇
而展开.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与叔叔克劳迪斯的婚礼,这已使哈姆莱特疑窦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哀诉,这桩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为,并要他为父报仇.至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基督山伯爵》读书笔记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就是在我读完《基督山复仇记》后最大的感受.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的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语的.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以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在我们也有几度的叫好后不免有点心惊.《释梦》读后感
弗洛伊德(1856--l939)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横跨半个世纪,对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和大众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如果以影响的范围作为衡量伟大的标准,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动了人类思想史上又一次哥白尼式革命,他指出人类的无意识是无法被意识所控制,人类的潜意识中蕴含了巨大的心理内容,他以最理性的声音诉说了人类的无理性.《释梦》是弗洛伊德支柱性的学术著作.通过对梦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自身的探究的幅度,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与黑》读后感
作家笔下展现的,首先是整个法兰西社会的一个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维里埃尔城的政治格局.贵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长是复辟王朝在这里的最高代表,把维护复辟政权,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在政治上得势视为天职.贫民收容所所长瓦尔诺原是小市民,由于投靠天主教会的秘密组织圣会而获得现在的肥差,从而把自己同复辟政权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玛斯隆是教会派来的间谍,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监视之下,在这王座与祭坛互相支撑的时代,是个炙手可热的人.这三个人构成的三头政治,反映了复辟势力在维里埃尔城独揽大权的局面.而他们的对立面,是为数甚重,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咄咄逼人的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司汤达一方面向人们描述了保王党人的横行霸道,一方面又让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握有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定将是最后的胜者.《红与黑》成书于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汤达竟像是洞悉了历史运动的这一必然趋向.《花的勇气》有感
我读了《花的勇气》后,我感觉作者的这篇文章是写了花的勇气,同时也告诉我们无论多么困难,都要有勇气去面对,去挑战,而不能退缩。
我非常敬佩这些小花,他们能勇气去面对种种困难,而我却不像他们那样勇敢,我不能够有勇气去回答问题,这就是我怎么改也改不掉的坏毛病。我不敢回答问题是因为怕答错了,受到老师的批评,说我没学会,还会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老师每次给我评价时都说我回答问题不够积极,爸爸妈妈也为了这个是说过我好多次,可我就是改不了这个坏毛病,我要克服我自己的心理,要像小花那样勇敢!
这个周末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独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超过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老渔夫与大鱼周旋了好几天,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为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这是多么令人恐惧,可老渔夫都不放弃。
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加远的地方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赞赏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小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更大的目标前进。我们应该像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美好、更伟大的目标。
当我再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我更加钦佩老人那坚持不懈、毫不惧怕的精神,虽然对手比自己强大好几倍,但老人却没有退缩,而是迎面而上,正是这种精神,才让老渔夫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读了《没有了爱,世界就成了荒野》后,我感受至深。
我发现了“爱”会让人笑;“爱”会让人哭;“爱”会让人烦„„人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来自与“爱”,但是“爱”却令人无法抗拒,令人无法放弃。
如果,这个世界充满爱,那每个人的脸上就会只剩下笑容;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爱,那每个人的脸上就会只剩下悔恨的泪。
在这两者之间,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如果选择前者,那世界便会“欢迎你”,如果选择后者,那世界便会“远离你”!
《绿屋的安妮》写得不错,内容也很有味道,好!
11岁的孤儿安妮被错送到住在绿屋的一对夫妇家,因为安妮的可爱,那对夫妇收留了安妮。于是绿屋的安妮上学了,发生了许多让人又可气又可笑的故事„„
看完了这本书,我不又喜欢上了安妮这个人物形象,她活泼、大胆、可爱、聪明、善良,最重要的是她极富想象力,乐观极了,在她眼里,什么都是美好的。她爱说话,中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我倒希望和她交朋友,有她在我永远都不会寂寞了。
我希望能做个像安妮一样的女孩,讨人喜欢的可爱女孩。因为女孩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添加评论
《后母的三巴掌》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挨了后母三巴掌的经过。后母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再穷也不能偷”、乐于助人、热爱学习这三个道理。文中的后木是个平凡的母亲,可她的三巴掌却那么不平凡。“后母”在人们的眼里都是心如蛇蝎的,但文中的后母对并不是自己儿子的作者如亲生儿子一般。她不但是个好母亲。更是一个好人。读了这个故事,我对文中的后母肃然起敬。“后母”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有了很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