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1四步教学法1
‘121’四步教学法”教学模式试验实施意见
一、试验目的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学,而不是老师的教,是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了煅练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效地落实到主导地位上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达到教学效益提升的目的。为了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在吸收学习习近平年课改教学模式精髓的同时立足自身实际,取长补短,依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反馈检测、当堂达标”等课改基本思想与思路,试行开展“121四步教学法”。
二、课改内容
“121四步教学法”释义:1个方向,以导学案统领,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方向。2个重点,(1)以自主、合作、探究为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据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而得到发展。(2)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在使学生得到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发展。1个目标,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动手实践等途径,课堂上用丰富多彩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取代单一的讲解接受式学习,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进而达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成长的意识和能力及课堂教学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三、操作环节
(一)“四步教学法”的课堂模式
“四步教学法”整体实施在形式上一般包含这样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以旧引新,多元导入,明确目标。教师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点,之后开始新课,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第二环节:自学合作。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指导,自学教材,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基础知识,发现问题,积累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然后解决《导学案》的预习导学题。遇到障碍时,提交组内讨论解决,由学科组长带领组员合作探究,对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号留待全班交流时解决。讨论时要控制好时间,进行有效讨论,要做好勾画记录。同时注意总结本组好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以便展示。
第三环节:交流、展示、点评。各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学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各组对不同任务的展现提升,在学生的展示质疑点评中,教师要融入学生的展示点评中,要当好导演,善于启发和引导,要善于捕捉时机进行评价、追问、点拨。教师的点拨,一是针对展示点评,肯定值得借鉴的地方,指出存在的问题;二是对展评中模糊不清的疑难,做出准确的答复;三是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讲解,归纳方法、规律。
第四环节:归纳拓展、测评。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归纳总结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适当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达标测评任务
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当堂完成,写导学案时,设置的训练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重点、难点知识的强化训练、提高和应用。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老师可以布置适当课外作业,用于拓展和巩固。其它学科原则上不安排课外作业,抓好课堂的达标测评和课余时间辅导即可。
时间分配大约为5、15、15、10分钟,文理科,高中部可适当调整,但学生活动不得少于25分钟。
(二)编好用好导学案。
1、导学案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符合具体教学模块的要求,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符合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的实际。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必须体现课堂的四个基本环节,学案中淡化或简化知识点的罗列,侧重教学组织环节的设计。导学案上必须设计导学的问题,并配以课堂练习、知识要点归纳、达标测评方案、课后反思。
2、导学案的使用方式以投影方式体现,多媒体出问题时可提前到教务处印制。
3、资料使用
教学资料主要以教材练习和配套练习为主,原则上不再购买或翻印其它资料,切实减轻学生负担,防止因作业过多而抄袭,滋生厌学情绪。导学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并进行整理组合,在借签别人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和所教学生情况加以修改。测评题可以选
取配套练习上典型题目或从网上下载与本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试题,以便上课时直接利用投影设备给学生呈现。
从今往后,每学期组织月考(第五周、第十五周)。中期考试,教师以据所教内容,自主命题。期末复习期间,各科教师翻印的综合性试题不得超过两套(语、数、外不得超过3套)。复习题的选用要体现选择性、针对性、基础性、科学性原则,杜绝直接从网上下载不加改动的作法。
(三)班级分组。班主任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小组内的成员有差异,小组之间没有差异。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越大越好,小组之间的差异越小越好。),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同,从学生的学业成绩、智力水平、学习风格、个性特征等等来优化组合,保证每组每科都有学科带头学生,实现学生互助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应根据不同科目设立不同组长,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任课教师要创新培训方式(如小纸条、学科班长自主培训等),提高培训效率,少占用学生学习时问。
四、评价标准:
(一)教学时间分配:
1、教师活动不超过20-25分钟;
2、学生活动不少于25-20分钟。
(二)教师活动评价:
1、教师进课堂面带微笑,上课语言富有激情,能有效驾驭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2、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进行激励、评比,正确发挥《导学案》的作用,组织导学过程和环节流畅。
3、教师的作用定位在启发、纠偏、督促、释疑、总结,课堂随机应变,运用适当。
(三)学生活动评价:
1、自主预习时,安静专心,独立积极,完成任务速度快、效率高。
2、合作学习时,分工明确,人人踊跃,气氛热烈,检查帮扶,有效度高。
3、个体展示时,分析、表达通顺流畅,声音洪亮,鼓励出现适当活泼形式,弱生上阵、参与面广。
4、相互点评时,快速及时,重在实质,突出重点,被点评同学吸收更正。
(四)教学效果评价:
1、课堂秩序好,动静结合,活而有序。
2、学生真听、实读、勤思、善问、能议、敢评。
3、测评反馈效果好,学生获得新知识的量和质达标。
4、学生思维、情感积极活跃,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5、渗透德育,学生情商全面发展。
五、保障措施。
课改的核心在课堂,教改的关键在教师,有效的行动是教改成败的关键。
1、加强课改跟进研究
利用学科组会议组织教师参与教学业务研讨会,坚持教学研究,让教师结合自己的上课体会,谈思路、讲体会、说经验、找不足,让每位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交流内容多样,可根据每周课堂教学体会以及一些事例进行交流,为课改的后续推进积累素材。
2、管理考评
为了保证课改的扎实推进,教务处安排,学校课改领导小组成员组成评委,随堂听课,对老师的课堂课改情况现场进行打分并记入考核。
实行“一谈二警三停”的警示措施。所谓“一谈”,就是对第一次课堂不达标者,先与其个别谈话,谈课堂要求,谈教师角色,谈学生表现,谈课堂程序,谈教改意图等,指出问题所在,点明改进方向。所谓“二警”,就是第二次听课仍然不达标者,要在学科组会上予以警告。所谓“三停”,就是如果第三次考核再不达标者,考核结果计入考
能相关项目,取消各类评优选先资格;工作开展积极并成为课改标兵的教师,评优选先资格优选考虑并在续聘中优先聘用。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一定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也不会有什么突变,所有课任教师必须具有学习意识,创新精神,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才能真正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了先进的理念指导,科学的方法支配,教学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的高效课堂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很漫长,这是我们所有老师一生追求的永恒的主题。相信大家用心耕耘,必定会有收获。
康县二中
2014年11月1日
第二篇:四步教学法(精选)
“四步教学法”为:创设情境确定目标、任务分解小组准备、开放展示互动生成、小结展示矫正提升。
①创设情境 确定目标
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开始的情境创设的好,就会引人入胜。因此,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一种迫切要求的心态之下开展学习。
这里的“情境”可以是问题情境;可以是学生的课前预习,且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后由老师归纳形成的中心问题;也可以是为激趣设计的生活、故事情境,为探究解疑设计的实验、悬念情境„„总之,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对学习目标产生浓厚兴趣。不论是以“情”、以“境”、以“疑”、以“趣”来创设情境,都是为了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②任务分解 小组准备
在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确定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迫切需求的状态下,教学进入第二个阶段,任务分解,小组准备。这里的“准备”是指为展示做准备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教师把学习目标细化为若干个任务,分配给各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集体研讨、合作探究,伙伴相助,读资料、通方法、统答案、分角色、做演练,为展示作充分的学习准备。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如遇到难点或疑问,学生随时可以向教师请教,教师随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研讨提供帮助。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亲身去体验,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尽可能的自己来解决问题。
③开放展示 互动生成
这个环节是“四步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在上一环节,小组充分研讨,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这个环节分组进行精彩展示,要求高效而有序。先是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作充满集体智慧的展示,若展示不到位或不全面,本组同学可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本组发言完毕,外组同学可以针对展示的问题进一步进行质疑,继而展开争辩,全班同学都可以针对论题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主发言。课堂上充溢着一股浓浓的群体参与、平等对话、共同探究的气氛。这里的展示可以是讲解思路方法,可以是交流答案,可以是演示实验后总结规律,也可以是倾听、感悟后的纠错或质疑。如果展示不全面,由学生自动补充,如果展示有错误,由学生主动纠错„„开放的、充满个性的分角色展示,能够形成生生、师生互动的热烈场面。
④小结反馈 矫正提升
这个环节的另一个任务是拓展提升,是即联系课本,又跳出课本的进一步发散思维。其中既有内容的延伸、有知识点的扩展,更有思想的交锋和思维的发散。学生可以发表各种各样的感悟,甚至是奇思妙想,可以是课堂练笔,展示生活的细节。多种信息的采集和运用,在愉悦的情绪、活跃的思维中尽情的绽放。
3.把四步教学转化为三个主动
要把四个环节的教学转化成学生的三个主动。一是语言上的主动。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的话语权真正地还给学生,要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愿说、会说、善说。对于学生的表达,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语速、语调、肢体语言等。要注意学生表达、音容笑貌是不是充满了激情,是不是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绘声绘色。所有这一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行动上的主动。通过灵动的课堂让学生感到学习不再乏味枯燥,学习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充满“探险”、充满激情、充满挑战。学生在合作竞争、在互动交流中兴趣盎然,使学生的心灵真正得到放飞。三是思维上的主动。高效课堂要求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但决不是形式上的活跃和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追求的是思维的活跃和思维的敏锐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真正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品质的形成,而不是停留在知识的表层。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注意创设一种让学生勤思、善思、精思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敢于向书本挑战;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学会拓展、延伸,学会发现规律,学会探究本质。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课改是我们教书育人的共同责任。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刚刚开始,还在“摸石头过河”,我们将发挥中心教研组这一平台,不断探索努力改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相信,只要循着新课程的理念作不懈的努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会更加显著。
第三篇:四步教学法
“四步教学法”学习心得
刘洪泉
东方教育好还是西方教育使用?我深深地考虑了好长时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东西方结合的教育应该是最完美的教育!就是把中国需要的扎实的根基牢牢地掌握好,但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记在脑子里;可是对于中国现在人才发展的现状,我确实需要更深层次的开发人的脑细胞---多动手操作和多创新发展。
下面是“四步教学法”对我的一些触动和收获,现总结如下:
1、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著名的教育家于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适宜的情景创设,可以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为本节课做好知识铺垫与导入,但是,不要为创设情境而创设,切忌盲目的创设情景,应于三维目标有机的结合,不能脱离实际,要有目的性和真实性。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其实这个背景可以来源于生活,就是来源于数学本身。真正的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便于更好的解决问题。
2、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阅读:阅读改变人生,悦读享受人生。让学生学会阅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享受人生的乐趣,并且从阅读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提出一个问题更重要。”郭志刚说:“创新源于发现”。只有从阅读中才能发现问题,从而自己解决问题,我们的教学不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吗?教会了学习方法,学生终身受益。
3、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 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打破以讲授、注入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就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多元互动指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等的互动与交流。在本学期的这一环节教学中,我逐渐发现,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因此,我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从别人的发言中会得到很多启发,从小组其他成员身上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因此我逐步培养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4、训练检测 目标探究
这一环节时围绕目标进行的,是有目的的。训练检测并不是考试学生,而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
5、迁移运用 拓展探究
我认为,这一环节时留给教师创新的空间,可以作为调整课堂教学时间的缓冲阶段,可以是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使用“本节课你学会了那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知识感到困惑?”采用把学到的知识自己说一遍,或者同桌之间互说一遍,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四步探究教学法,是最适合我们农村教师的一种教学模式,唤醒了我们教师的探索欲望,它改变了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会学的基础上,自主学习知识,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体验、实践操作过程的同时形成各种能力、发展智力。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在教师引导、点拔下,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自讲互讲等。从学生被动听讲、死记硬背,转变为学生主动读书、主动探索,主动研讨,主动合作、主动实践操作、主动调查访问、主动上网查找等,解决问题。从学生被动完成教师布置的数学作业,转变为学生主动自主学习,主动做作业,主动课外阅读,主动批改作业,研讨作业;主动交流学习方法、学习心得体会。
第四篇:四步教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及情感活动的主观能动性,避免用老师的理论分析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加深情感培育,进一步体验理解,从历史学习中获得启迪,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老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抓好“读”、“述”、“议”、“展”四个步骤,把握好历史教学,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一、四步教学法的主要指导思想
对于“读”、“述”、“议”、“展”四步教学法,主要指导思想有以下三点:
首先,要改变思想,将单纯的历史知识传授上升为知识传授、发展智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思想。以往教育观念重视老师以知识传播为主要教学任务,通过讲述使学生获得知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往的历史观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其次,要将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在保证老师在历史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妥善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再次,变一次性讲述为“读”、“述”、“议”、“展”多次学习。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中有思。遵照学生的学习规律,依次实现认知、理解、运用的层次递进发展,完成反复学习的过程。这样,不仅提高了授课效率,也避免教与学的脱节。
二、灵活实施四步教学法,实现高效课堂
(一)认真阅读,打好基础
阅读是学习的初始阶段。在每个章节开始之前,教师要抽出时间组织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阅读的实质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具有提前性、独立性、能动性等特点。老师要提前一天向学生发放历史课的教案,学生可在当天晚上根据教案中列出的学习任务和知识重难点,比照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仔细阅读课文,查阅历史参考教材,或者利用网络查询有关学习资料,最大限度地完成老师在教案中布置的学习任务。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有针对的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检查。历史作为文科类学科之一,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其把握文章主线和关键点,明确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在阅读时通过在教材上圈点、勾画,真正实现用心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宽视野,培养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达到课程预习的目的,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二)重点讲述,主导学习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讲述是一个重点环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针对反映的重点和疑难点进行讲述,通过学法指导实现学生的知识拓展和疑难点突破。对于课堂讲述,老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在课堂上,要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述。二是避免长篇大论,点到为止,要把握重点,解决关键问题。对于学生已经学会的、根本不能学会的、通过研究可以解决的问题避免过多讲解。三是要突出重点,在课堂讲述中要通过现象看到实质,阐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学生分清主次,有重点的学习。
(三)突出议论,加强交流
议论阶段就是学生在阅读和听讲教材的基础上,展开议论,相互交流,通过沟通交流,达成学习目标,实现历史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议论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议论,另一种是学生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快构建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体系,形成合力,实现方法与过程、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学生在提前一天的自主预习过程中,针对经过思考、研究解决不了的关键点和疑难点,在第二天的课堂中,可以通过咨询老师或者与同学讨论等方式解决。对于在课堂中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也可以通过与周围同学商量讨论或者请教老师来解决,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交流学习,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座位的安排中合理搭配,控制学生好、中、差的比例,成立学习互助小组,突出教学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有利于学生交流学习及成绩的整体提高。
(四)探究展示,巩固成果
这个阶段为目前课程改革的关键部分,其实质是探究性学习,指学生为了学到知识、领 悟道理在老师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它要求学生在通过自主学习、倾听讲解及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利用读写、演讲、谈论等方式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在这一阶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敢上台,把学到的知识向老师和同学展示出来。要通过建立班级激励机制,对表现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坚定教育教学改革的信心。
四步教学法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应用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我在实施四步教学法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问题式启发教学,通过一些问题的呈现,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应用和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逐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第一阶段:独立预习阶段——问题生成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掌握听课的主动权。先学后教,人人参与。四步教学法模式下的预习不是让学生盲目地看一遍教材,而是有明确目的的预习。预习题的生成途径有两种:一是出自老师,另一个来自学生。途径之一——教师提出的问题
课前老师要留给学生一些预习题,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预习题中的大部分,紧扣教材内容,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可以对本课的基本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理解阅读教材的基本能力。预习题中的“想一想”,“说一说”,“你如何看待„„”等,是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途径之二——学生发现的问题 比起出自教师的问题,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生成的疑问更为宝贵。学生在预习阶段的第二个任务,也是任务的重点,即通过看书思考,自主发现并提出一些问题来。在历史课上,有一句流行语:“No question is foolish.”老师总是说,“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养成质疑的好习惯。教师把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要求学生把在预习中生成的问题记录在本上并作为作业交上来。老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量和质打分,计入整体成绩中。通过这种方式驱动学生主动地去寻找问题,生成问题。这一步骤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在对课本内容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带着诸多问题进入课堂学习,由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成主动探究事物的究竟。在预习中,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但有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针对学生在生成问题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与未有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中、从新知识的性质意义和特征上、从自己不明白或不理解的地方、从课题上等方面入手质疑提问。
这里应注意的是,并不是问题越多越好。相反,那么无原则、无目的的所谓“问题”可能还会浪费学生和老师的精力和时间,同时又削弱了教学的价值功能。第二阶段:学习讨论阶段——问题引领,探讨交流
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材料,创设教学情境,用问题引领学生,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展开了新知识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主要采取了两个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一学生来做评判者。
首先要通过提问检查学生自学预习情况,把他们的答案是否正确的评判权交给学生,如果判断是错,必须要说出错的原因,那么正确的是什么。传统教学中,这个本来是老师的权力,在但四步教学法模式的课堂上由学生来行使。初中的孩子好胜心强,好表现,喜欢充当像老师、法官一类的角色,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纠正他们不注意倾听他人回答问题的坏习惯、而且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因为只有在课前好好预习,占用一定知识储备的情况下,他们才有能力去纠正别人的错,评判别人的回答的好与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主要是组织课堂、认真倾听,发挥适时点拨、正确引导的作用。课堂中学生人人行动,人人参与,没有了发呆,走神的现象,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倾听、理解、分析审视他人的答案,并做出自己判断、评价。每节历史课上他们都要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得以慢慢形成,综合能力得到开发。
教学策略二:对话讨论,合作探究。这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学生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对话讨论。探讨的问题 主要出自预习阶段的老师和学生,也可以是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课标要求学习的内容;二是有思维含量,值得探讨;三是班级内很多学生感兴趣、想了解的话题;四是有一定的认知冲突。比如“因为林则徐禁烟导致英国人的侵略,所以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就不会有鸦片战争,“如果没有袁世凯出卖,戊戌变法会成功吗?”“你如何看待谭嗣同不愿逃走的做法?”这一类问题,既富有挑战性,又具有开创性,往往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四步教学法模式下,“讨论”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一般采取先小组内部小讨论,然后在全班开展大讨论的形式。“讨论”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在开放、宽松的情景中对话,能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他们之间相互倾听、商谈、欣赏、质疑、帮助、改正。学生一方面坚持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在聆听他人的观点,在比较与对照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形成新的更趋合理的观点。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思考者、发现者、批判者和成功者,进而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和争做学习主人的精神。
在运用“讨论法”的教学时,教师的作用是组织疏导。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书中、老师、同学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审视,提出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理解、分析及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要善于启发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自由地讨论,引导他们接受发散式的观点,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动交往中,引发新的思考,使其潜在的智慧在同伴的启迪下得以开启;要对学生强调,在讨论时学会互相尊重和客观评价,这样才有助于学习。第三阶段:练习巩固阶段
学习新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习题练习是巩固和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完成习题,则很有学问。在编制习题时,形式要多种多样。基础知识用多媒体以填空、选择、判断的方式呈现出来,采取知识竞赛的方式大家抢答,学生热情高涨,人人争先恐后。同时也根据教学内容变换习题的发问角度,改变习题呈现模式,将习题编得生动些,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状况,让学生在有趣的形式下愉快地完成练习,同时也感觉历史非常贴近生活,不再是无聊话题。第四阶段:反思总结阶段
历史学习中的反思就是对原有学习经历的自我反思、重新定位。在这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习惯。老师引导学生以列表或示意图的形式整理总结这一课所学的课堂知识,也可以布置学生写每课一得,内容形式不限,学生可以谈自己情感收获,可以谈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可以谈本课学习中的不足,也可以总结自己在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教师还可以以继续追问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探索和联想创造的机会。
第五篇:四步教学法
创、读、品、写四步教学法
林坦中学 李志芹
踏着课堂改革的步伐,举着以人为本的旗帜,我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学习体会,并且能跟其他人交流对话。于是我思考出我的记叙文四步教学法——创、读、品、写。
创,即是创设情境,就是通过课前的导入,让学生提前进入文章内容的过程。它正如歌曲的前奏,诗歌的背景音乐,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快速进入课文。所以在课堂上我很注重情境的创设,每次都精心设计,选择合适的情境进行课前预热。有时候是播放背景音乐,有时候是让学生看视频片段,有时候是深情的告白,有时候是讲生活中的小故事。在讲《背影》一课时,我采用了播放歌曲的形式,我选择用《父亲》作为切入点,因为那首歌里的父亲和我的学生们的父亲一样,是朴实勤劳的农民,这更容易学生接受。伴随着那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学生已经被那无言的父爱所折服,在脑海里对父爱有一种初步的感悟。当然,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我认为只要能起到引领学生情感的作用,那就是我们创设的目的。
读,即是诵读课文,通过读来初步感知文意,并产生自己的阅读感悟。这里的读可以分为两种:对于一些铺设性、过渡性的语段,可以让学生泛读,了解一个梗概即可;而对于作者着意刻画的细节,则需要精读。我个人认为精读并不是全班反复朗诵,因为在朗诵时学生的思维大多集中在字音的准确性上面,而对于文字的内蕴则思考不
足,试想我们在读一部经典作品时有几个人是在大声的朗诵呢?因此可以采用范读或者默读的方法,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沉浸其中,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读书体验。在《背影》一课中,我让学生默读父亲为我买橘子的那段文字,课堂上是风平浪静,而学生的内心却是波澜起伏。因为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脑海中有了独特的感悟,就像放电影一样,父亲为孩子买橘子的过程历历在目。我很佩服朱自清先生,因为他没有将父亲的外貌固定下来,而是采用留白的方法,让学生脑中的父亲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我想学生们脑中的父亲大多就是自己父亲的样子吧,而且学生也会想起自己的父亲也有类似的行为,只是当时没有发现罢了。通过读,完成了头脑中立体画面的形成和情感的嫁接,也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潜在素材。
品,即是品味赏析,这是将学生的读书体验,通过语言的表达,与他人交流的过程。由于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诸多的感悟和体验,亟待表达抒发,与他人分享交流,这时老师如果给他们一个抒情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们必将纷纷道出自己所读出来的独特的“哈姆雷特”,那么课堂上必将出现一个“百家争鸣”的场面,这不正是作为老师所期盼的吗?学生在读完父亲买橘子这段文字之后,我给了他们表达交流的时间,在课堂上有的模仿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有的装扮“我”哭的样子;有的说从文中读出了父爱对儿子的溺爱,有的说从文中品出了儿子的感动;有的说父亲好,很好,非常好,有的说儿子不懂事,太不懂事;有的说生活中自己的父亲也有类似的做法,有的说后悔自己以前曾经惹父母生气等等。不管学生说的对与错,精彩与
否,学生都真正的投入了,读出了自己的东西,并且在交流过程中获得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写,即是书面表达,就是将心中的感触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学生在写作文时最头疼的是没有情感的体验,不懂得去写什么内容,不懂得怎样叙述一件感动人心的事。而我们在课上通过课前情境的创设,阅读体验和情感素材的积累,课堂上火热的交流,学生的内心已经归于平静,这时很容易产生写作的灵感和冲动。教师要抓住这个写作的黄金时间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将生活中那些感人的细节,动人的场面,加上自己的特殊的情感写出来,那必将是一篇打动人心,满怀深情的佳作。在学完《背影》一课之后,我布置了一篇小作文,学生很用心的写,虽然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琐事,有的语言组织也不周密,但所有的作文中都饱含深情,绝对是经过自己的感悟提炼而写成的。
以上就是我的四步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只是我的一个初步尝试,还需要在日后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完善更新,不足之处还望在座的领导和同仁给予批评指导。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