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共5则)

时间:2019-05-13 04:3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篇:新课改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改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针对当前初中政治教学面临的困境开展了探究与分析,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从主体性理念入手,有效提高了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初中政治实效教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广州市教研室张云平说,“站在新课改新十年开始的十字路口前行时,无论是实施减轻学业负担、在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还是追求有效高效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实践,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都应该回到课改的标志性成果和根本性要求上。因此,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让教法创新与学法的创新并举,提高课堂效益,达到新课改下的中学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信任学生,不断地给他们增强自信心,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积极上进,改变自己以往教学中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缩短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不要把自己的个人意见强加在学生的身上。在教《我知我师,我爱我师》时,我通过欣赏歌曲《每当走过老师窗前》导入,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要求阅读材料,初中生小辉的经历和感受,引出师生关系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及与师生交往应注意的两大问题。在与老师的交往中,尊敬老师,是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善于和老师沟通,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通过活动一纠正学生不愿意与老师交往的误区,鼓励引导学生与老师多加沟通。然后师生互动,学生采访老师,通过互动,让学生对老师有进一步了解,从而引出老师工作的特点和作用,认同新型师生关系之民主平等的基本价值取向,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精心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

我国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优秀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程感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在教《礼仪展风采》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播放动画,通过国旗班战士护旗、升旗所展示出的举止,感悟战士们通过礼仪展示的风采,从而揭示礼仪对一个国家的作用,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并对礼仪产生兴趣,以趣激学。然后请学校礼仪队的成员谈谈自己成为礼仪队成员的感受,从自身谈起,展示自身形象,从而感悟个人能否讲礼仪直接关系到集体的形象。使学生乐于以礼待人,形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交往态度,从内心愿意做讲礼仪的人,并体验举止优雅、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

三、开展生本教育,优化课堂教学

生本教育认为,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在教《我们的人身权利》时,我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使学生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内容,区分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的具体内容。然后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学习,加强了个人修养、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培养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人格的道德修养。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在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教师应以生为本,以情感人,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探索,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让教法创新与学法的创新并举,提高课堂效益,达到新课改下的中学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四、结合《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实施有效教学

广州市教研室张云平认为,这套标准的最大亮点在于,它是基于课程标准、与本学科课程新理念一致、从初中至高中各学段完整的中学政治新课程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是着眼于学生中学德育课程的高效学习和全面发展,在测评学生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内容上给出了较为完善的评价目标体系、评价程序和多元评价方式及其示例分析。所以,我们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就要结合《评价标准》进一步吃透课标与教材,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

张老师认为,该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明确各阶段各模块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和主干重点内容,主动学习,高效学习,自主测评,自我评价。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既包括教法也包括学法:教法有情景引入法、合作探究法、典型事例分析法、实践探索法、演绎归纳法等;学法有小组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学习法、情景体验法等。例如,我采用了典型事例分析法在《善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用于过渡的活动,并将学生亲身体验过的安全撤离消防演习作为教学案例,使原本枯燥的说教一下子变得鲜话起来,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将教学话动置于学生现实的生话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话个体参与教学话动的强烈愿望,使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意、道德观得到真正的发展,把政治课教学融入生话,把生话引入课堂,构建生话化的课堂模式。又如,我采用了探究学习法教《学会合理消费》时,我采用调查实践,安排调查本校住宿生在校消费情况及反思的活动,活动提示:(1)自由组合,小组分工,协作完成。(2)途径和方法:A.根据现状,提出问题;B.找出原因,分析问题;C.制定措施,解决问题;D.形成方案,正确建议。而且后来还组织学生将其写成政治小论文。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感受感悟;在相互补充、启发、评价中使思维更深入;让学生学会日常理财、合理消费,适应了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探究导学”是新理念下的学习方法,组织讨论和实施探究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主动地学习,在科学问题里面,不是一味地寻求理论式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深究,通过自己的脑子和动手能力寻求答案。

因此,我们政治教师要从自身出发,努力提高自身索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所教内容,设置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一定要做到新课标中“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灵活运用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多姿多彩的教学课堂,只有这样,我们的政治教学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张云平.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思想品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0.[3]李丽敏.浅谈思想政治教学如何推行新课程标准[J].成才之路,2010,(08).[4]陈伟.关于新课程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讨[J].青海教育,2010,(21).[5]郭思乐.生本教育简介[J].人民教育,2008,(21).

第二篇:新课改下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初探(肖)

新课改下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初探 摘 要:德育课德育功能的发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迎接知识经济时代,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发挥德育课的德育功能。那么,职校德育课教学应如何发挥其德育功能呢?笔者从教师的师德要求、榜样的力量、教学内容以及对教材内容的拓展等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新形势;职校;德育教学;德育渗透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职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职校的德育课教学不同于普通高中的教学,学生既没有会考的任务,又没有高考的压力,因而,在传授给学生一些基本原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注重德育渗透.发挥其德育功能。

一、新形势下发挥德育课德育功能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发挥德育课的德育功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青少年对金钱义利等重大问题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成就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将逐步形成。同时,在青年学生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金钱至上”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思想也开始蔓延,这是极其有害的。因此,在德育课教学中,发挥德育课德育功能,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才能克服腐朽思想,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

2.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发挥德育课的德育功能

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相当部分学生的素质偏低,他们中有些是初三年的分流生,还有些是已经工作一段时间再返校,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生活比较散漫,迟到早退.外出上网,打架斗殴等违纪事件时有发生,这给学校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因而,作为职校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向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帮助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只有发挥德育课的德育功能,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挥德育课德育功能的途径

德育课德育功能的发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那么,在职校德育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我从教师的师德要求、榜样的力量、教学内容以及对教材内容的拓展等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1.加强德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发挥德育教师榜样的力量

德育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自然应当是教学内容的率先实践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德育课教师应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这是师德修养的灵魂。一个优秀的政治教师一定是热爱教育工作,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的人。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师爱”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教师爱生,才会对学生高度负责,耐心教育。总之,德育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政治坚定、情操高尚、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本领过硬的人,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2.充分利用德育课程内容,发挥正面教育的功能

从教学内容看,我能按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和道德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恰当地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国内外形势,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1)一年级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就业指导及法制教育。

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使学生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理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针对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就业方针,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并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就业前培训:求职简历骗写,面试技巧等,并帮助学生对未来尽早进行规划,为他们步入社会作良好的铺垫。

(2)二年级主要从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方面对学生进行邓小平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教育,根据《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学科特点,职二各课教学内容中均以宪法和相关的市场经济法律为依据,有选择地进行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教育。如讲货币、银行可以结合《银行法》,讲经济制度可以结合《宪法》,讲企业和经营者可以结合《企业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讲财政税收可以结合《财政税收法》,此外还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教育学生知法、用法、守法,学会用法律观点去判断是非,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在讲授《哲学与人生》这门课时,我能着重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思维方法的教育。职二教材理论知识的根本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教师向学生传授这些基本观点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德育过程。通过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提高集体主义觉悟,进而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尊重、关心和理解他人,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3.合理拓展教材内容,有重点、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结合教材知识点,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不仅是我们的传世之宝,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因此,作为德育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赋予新时代内容,使之成为

教育和培养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宝贵资料。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爱国爱民的思想教育。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为国为民的光辉思想。这些都是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文化遗产,都应成为德育课教材的必要补充。第二,坚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德培养。翻开历史,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为的人,哪一个不是经历了一番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而成就的?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宫刑而成《史记》。通过这些典型材料的补充,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第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言必行,行必果”的诚实守信精神。第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做人美德。如孔子倡导的“仁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程门立雪”的故事都是典型材料。

总之,传统道德浩如烟海,这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道德和现行中学德育课教育目标结合起来,既发扬光大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又为培养“四有”新人提供宝贵资料。

(2)重视时政教育,发挥德育课的德育功能

把时事教育作为德育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党和政府在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新观点、新政策对教材基础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有利于让学生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的教育。时政教育也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一条重要途径。时事政治教育与德育课相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和热情,更好地发挥德育课的教育功能。

三、发挥德育课德功能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学德育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德育课生命力之所在。德育课兼备理论性和实践性。根据这一特点,必须认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也就是要把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德育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2.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自觉地接受德育影响,即学生自主性能否得到发挥,是德育课德育功能发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努力实现“要我受教育”到“我要受教育”的转化。

3.注意德育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德育课德育功能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方法。科学的德育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应根据德育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择运用方法。

4.注意发挥德育课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把德育课的德育功能同学校其他各项德育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渠道和其它渠道密切配合,学校德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果。

贵州新兴中职校2009年4月15日

第三篇:试论如何增强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试论如何增强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龙岩市适中中学——吴新强

思想政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这门学科的开设和改革。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修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进一步要求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究竟如何增强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以及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必须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一、实现书本位到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位的转变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制约下,过分地强调课程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虽然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而且这种改革一次比一次更重视人的资源的开发,但以谁为教育本位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国又一次进行的课程改革,旨在实现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到关注人的发展的转变,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培养更多更好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有”人才。为此,我们必须:

第一,确立新的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把学生看作人还是看作物。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在口头认为学生是人,而在实际工作中普遍把学生当做物摆布的现象,彻底改变把学生当着消极被动接受知识、应付考试的“存储器”的一切做法,把学生当着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上,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实现由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转变。

第二,确立新的人的全面发展观。

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往往只专注知识和技能,甚或只专注考试分数,只重视人的工具价值。较少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事实上,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之中的。我们必须明白21世纪的教育不仅仅在于知识和技能的把握,更不是单纯地追求考试分数,而是养成学生健全的个性、人格。这就要求我们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确立新的教师观和教学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知识的宝库、活的教科书、知识的化身。没有教师的教,学生难以学到知识。课堂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教代替了学,会教才会学,教会就是学会,学会就是教会。形成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和分数中心,学生和教师均成为分数的奴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转,教什么学什么,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教支配学,不教不学,学无条件服从教。教学的双边活动成了单边活动,学的独立性、品格丧失,最终导致越教越不爱学,越教越不会学。甚至造成师生对立,引发各种难以根绝的矛盾、后果。新的课程改革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上课不是单项的付出,而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教师应是“平等对话的首席”、教学的主导,学生应是主体、主角。上课对学生而言,主体得到突现,个性得到展示,创造性得到发挥;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我们应在诸方面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上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实现由书本位到以学生这一人本位的转变。

二、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教材特别是国家专门机构审查通过并在一定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教科书,一直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凭其而教,学生依其而学。在传统意义上,一直奉为圭臬,极具重要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政治学科就更为突出,政治教师既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马列主义的义务宣传员,既充满自豪感,又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宣传纪律,不得越教科书雷池半步,并且只能按要求进行“灌输”。刻板的规定,导致政治教学明显的“教死书,死教书”、“教条条,背条条,考条条”倾向,弊端尤其突出。如此情况,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还有一定的市场。必须坚决予以扭转,其最为有效的做法就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首先,“用教材教”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使然。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是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对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非常明确地规定了思想政治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功能和目标。这一规定同时也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学不可以再走纯知识化的老路,不可以继续沦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附属品。现行思想政治教学必须迅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恢复其应有的地位和功能,实现其固有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功能和目标决定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可变性;教学过程的机动性、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先进性。思想政治教材仅仅是实现其根本目标的基本依据,而非唯一凭借,必须依据学生实际增添鲜活内容。做到既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其次,“用教材教”是新的教材观使然。从新的课程理念和时代发展要求来看,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亦呈下降趋势。新的课程标准已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合理构建了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新编思想政治教材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了。从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教材特别是思想政治教材应不断加以开发和建设,以体现时代要求。教材原本不是圣经,应在实际使用中得到建设。广大教师虽说不是教材的编写者,但完全可以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都可以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并发挥积极作用。再者,“用教材教”是思想政治课固有特点使然。思想政治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在于最直接地培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完美的品质高尚的人格,其实现过程必然是动态性的。而思想政治教材则相对固定不变。如若刻板地使用一册相对不变的教材,那是万万不能适应动态性的灵魂工程建设之需要的。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创造性地“用教材教”,用出个性化,用出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简单地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新课程改革时刻,如若再简单地生搬硬套,机械地“玩条条”,那怎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怎能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那又将是多么的不切时宜、落后和可笑。

三、实现纯知识化课堂教学到课堂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转变

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还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实现根本转变,必须以素质化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取代单一的机械的纯知识化教学。这势必要求我们做到:

第一、确立新的认知观。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离不开学生这一认知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是学生科学精神、创造精神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和存储知识,充当“存储器”,而是学会探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必须克服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和死记硬背,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特别是分数的束缚,做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第二,高度重视并搞好活动课教学。初中各年级思想政治新教材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用活动替代了以往的课后练习。这是一种新型的更为别致的练习,这是充分考虑了青少年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而作出的重大改革,为青少年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提高觉悟创造了实践机会和具体前提条件。新教材对活动的安排是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耀眼的亮点,得到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充分肯定。为保证活动课的有效开展,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特意规定用总课时20%的时间开展活动或进行实践,可见对活动课的重视程度。活动作为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还在于活动本身的特殊功能。有专家言:活动是沟通青少年心理与社会的桥梁,是合成理性行为与境遇性行为的反应堆,是感悟人生与体验人生的场域,这是很有见地的。对青少年来说,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特殊心理变化历程,需要适当的形式予以修炼,而活动恰恰为青少年锻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提供了机会。青少年学生大可通过活动的参与,探究、体验、感悟人生,获取终身有用的东西,养成良好的品德。我们教师不但要增加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象等活动成分,而且要充分利用所在地的教育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举办展览、壁报等活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讲究针对性,讲究实效性。

第三,改革现行评价方法,倡导多样化教学方式,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思想政治课评价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指挥棒,直接关系到改革的进行和成效。其“评价方式和手段,应坚持倡导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鼓励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坚决改变以死记硬背为主的纯知识性考试,坚决改变单一追求考试分数的评价标准,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努力营造有利于老师大胆改革,开动脑筋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探究、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

除此,还要正确处理好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批判继承其合理、有益的内核;加强课题研究,努力探求新的教学方式;主动进行相关、边缘知识的学习,努力克服知识过于单一化的倾向,力求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老师转变。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愿初中思想政治课老师率先突破“应试教育”的框框,适应课程改革和时代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勇于与时俱进,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努力培养“四有”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新课改下,谈初中教学

新课改下,谈初中教学

新课改下,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新教材习题量明显减少,课时也相对减少,再加上教材对数学问题的呈现具有多样化的形式,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等,给广大数学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用好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材钻研不透、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准确也就成了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如果偏离了主导目标,而一味追求次要目标,即使教学方法再新颖,教学形式再活泼,目标的达成只能是谬之千里。

人教版“数学广角”是教材新增内容,主要是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来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四年级的“合理安排时间”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优化思想的应用。有位教师在这节课的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这样的判断对错练习:1.为了节省时间,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红红边吃饭边看《少儿英语电视》节目。3.芳芳衣袋里装着一本《脑筋急转弯》,放学后在车站坐着等车时拿出来看。判断结束之后,又让学生用“一边……一边……”进行说话练习,最后伴着音乐欣赏朱自清先生优美的散文《匆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一个学生说:“时间很快就溜走了,我今后要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另一个学生说:“我以后要注意改掉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的习惯。”学生的回答多集中于节约时间和纠正不良习惯的内容上。这样的教学效果与渗透优选法数学思想的主导目标大相径庭。因此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细心发掘教材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灵活地运用教材内容,前提则是教师对教材深入钻研与挖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材在安排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时,只要求学生通过现实生活去感受并体验三角形具有这种“稳定”的特性。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用力拉一拉制作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不会改变,从而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一教师在教学时课堂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制作三角形用的是较硬的木条,有的用的是较软的塑料吸管;固定角时,有的用线绳绑住,有的用皮筋扎住,有的用钉子钉,等等。由于制作材料和三个角的固定方式千差万别,学生在“拉动”时出现了边被拉弯(教材情景提示:拉不动),角被拉开,所得到的“稳定性”大打折扣。最后教师只能结合自己的教具把“不易变形”当作“稳定性”强加给了学生。有一学生马上提出:“如果我们用钢管焊一个四边形,用力拉这个四边形,这个四边形的形状也不易变形。”反思这一过程,学生的质疑合情合理,问题出在哪里呢?仔细研究教材,我们会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指的是三角形的三条边a、b、c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便固定不变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更多地表现为“确定性”,不易变形只是稳定性的其中一种表现和应用。有了对“为什么不易变形”的挖掘,在改进教学时完全可以从稳定性的本质入手,让学生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看一看能不能围成不同的三角形。这时学生就会发现只能围成唯一一个三角形,最后让学生再去拉一拉从而体验稳定性。这样就会使学生对稳定性有了“所以然”的认识,教学效果肯定不差。

三、恰当选择教材内容,促成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北师大版教材形式生动,富有童趣,但与人教版教材相比逻辑性不强,教材内容跳跃性较大,随着年级增高,一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跟不上,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的教材进行“扬长避短”的选择整合。

比如以前使用人教版教材的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分数的混合运算”时,原本以为很轻松的教学却陷入“沼泽”,原因是学生的通分能力很差,学生竟然都在用排列倍数的方法找公分母,速度很慢,有些学生甚至就用几个分母的乘积做公分母。这是因为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材删除了 “整除”“互质数”“分解质因数”“短除法”等内容,采用“列举法”来找公分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列举两个数的倍数、因数,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样的安排注重在具体的学习和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两者相比,人教版注重简捷经典的短除法方法运用,北师大版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知识形成的过程。

面对以上两种教材内容的不同安排,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要以人教版教材为主线,适时穿插北师大版的一些教学思路和方法,仍然是先教学列举法,再简单介绍短除法,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短除法的简单快捷。当然,教学中要把握好度,不要因 “短除法”问题而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忽略了列举的“过程”,从而降低学习的效益。

数学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因生活而存在,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和生活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这才能帮助学生获得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依附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生活因数学而美丽。数学离开生活,将是一些无意义的符号和空洞的理论,只有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服务生活,数学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呈现出它特有的魅力。正是因为我们发现了枫叶、蝴蝶、徽标等图案中蕴含着美妙的对称关系,数学的王国里才出现了轴对称现象,并应用这一数学现象把飞机设计成轴对称的形状,使之保持平衡,得以在天空中遨游。

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数学知识的应用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完全脱离数学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上,学生听我这么说,都非常诧异,表示不相信。于是我就和大家打赌说:看谁能说出做什么事能离开数学,用不到数学中的数字及方位等知识。学生抢着回答:“我打球”,我反驳说:“要计数”;“我跑步”“有距离”;“我睡觉”,“有时间”;“我上学”“有方位”;“升国旗”“有平移”……让学生切身地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三、以数学教学为载体,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1.创设问题情境,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存在,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在生活中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体现数学,要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关键还要看教师是否善于利用课堂教材内容,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捕捉生活现象,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出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学“分一分”即“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和大家一起做分苹果的游戏:“老师这里有4个苹果,想分给我班的赵舒心、杜一鸣两个小朋友,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由此引出平均分。我让一个学生上来实际分一下;然后我又拿出2个苹果,再让一个学生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在学生学习兴趣正浓时我又拿出一个苹果,想平均分给另外的两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分呢?谁能实际分一下,再用一个数表示出来。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意识到过去学的数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了分数“1 / 2”。这样不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探讨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产生极大的兴趣,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是一体,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欲望和兴趣。

2.以活动架起沟通生活和数学的桥梁

新课程倡导回归生活学数学,“强调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使数学课堂拥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架起沟通生活和数学的桥梁,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即利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之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促其发展。

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悟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本领。如在学习“米、厘米的认识”时,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后,我让学生上来量黑板的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厘米”太小,需要找更大的单位“米”,在认识了单位“米”之后,我又让学生来量教室的长、宽等,还让学生回家量自己的床、书桌或房间等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和趣味性。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衡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养如何,不仅仅取决于他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关键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应用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这种应用往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认识周围事物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首先,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如,推拉门为什么用平行四边形而不用三角形,而自行车的支架一定要用三角形?我们阶梯教室的座位号为什么要用两个数字?在墙壁上钉一根木条为什么不能用一根钉子?……只要学生用心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无处不在。

其次,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让学生量我们教室的[第一论文 网专业提供代写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面积;学习了元、角、分后,我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购物;在学习了时、分、秒后,我让学生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作息时间表;在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后,我让学生去找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只要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操作,学生不仅在活动中增长见识,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探索、操作等方法加以合理解决,将数学和生活一体化。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活动架起沟通生活和数学的桥梁,关注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让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教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以期让学生在生活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第五篇:浅析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定稿]

浅析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阜阳市第十五中学 杨忠

摘要: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一切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课堂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关键词:课改 创新 基础

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要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尝试发现地理问题,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表达、交流、反思自己的学习与探究体会、见解及成果,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新课改下,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进行初中地理教学呢?通过我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1.深入学习、研究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

中学教师尤其是过去经验丰富的、具有娴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的目标与目的,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所谓的学以致用。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在“创新”两字上狠下功夫,从革新教育观、学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积 极思考和实践。

2.深入分析、挖掘教材,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材的分析决不是简单的教材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分析,而是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与手段。改革后的教材内容同以前相比,淡化、粗化了具体知识。地理教师更要精心地去备课,不但要备教材内容本身,还要备自己、备学生个体。通过反复钻研、感悟去挖掘教材潜在的东西,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向学生展现知识。要有意识地挖掘教育资源,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多用身边鲜活生动的材料因势利导,灵活恰当地根据学生反应与参与的状况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在开放式的地理教学中,更要体现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把握主方向,要收放有度,要引导学生多探讨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争取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

3.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改革的重大问题之一。初中生活泼、好动,具有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维,是一群身心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学生不单纯是抽象的学习者,更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接触到的事物就有所不同。这就使得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学生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我们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

地理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学生的 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增,替换例子,调整教法。要研究每个学生成长的需要,不能只把他们看做一种知识的容器。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充满活力、富有个性和善于学习创造的人。当然,我们绝对不是完全放任学生,而是在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克服不足,从而促进学生有机和谐地发展和进步。4.注重“双基”。

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有把课程标准融入课堂的愿望和倾向,但具体怎样做能更好,心里没有底,毕竟这是个新事物,没有任何成形的经验可参考,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上热热闹闹就是成功的课,实际上这种理解是有一定偏差的。有一些课,课堂气氛热闹异常,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各种讨论,但整个课结束后,学生却感觉没有收获。我觉得地理课应有自己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石,是实现学习过程的载体。因此,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中心,以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活化、优化课堂的途径。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

5.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来丰富地理课程内容。

我们所说的地理课程资源,并不单纯是指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它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学生的经验及其所在生活环境(学校、社区、家庭)校 内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等等,都可以是课程的范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教师,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本身就是最有潜力的课程资源。新标准强调课程的开放性,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的倾向。教师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材”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汇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载体,掌握知识点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教材是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恰当选择和组合多种课程资源[教材、参考书、学生工具书、用于培养技能的学具、电影、幻灯、录像(音)带、图片等]和各种直观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解决教学重、难点及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线索、尝试和思考的机会,多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6.语言表述的趣味性,诱发兴趣。

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驾驭表达语言的能力。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比如:巧借古诗教学。诗词歌赋,琅琅上口。应用得法,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如讲地球的自转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气候时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秋);“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冬)。讲解长江时,为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可吟诵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短短四句,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意境,湍湍急流,秀丽风光一览无余;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此外,运用短小精悍的成语或谜语,如用“沧海桑田”描述地壳的运动;“风雨交加”形容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等等。引用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既具有科学性,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总之,新课改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如以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形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最优化组合,以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下载新课改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而是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这样才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地理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变化。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也使地理教学多元化、......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悉心实践,力图摒弃旧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地理新课堂的探......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唐兴福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教师的教,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重复记忆、题海训练、强化储存,根本没有学生主体活动过程,新课程则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之我见大全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之我见通渭县华家岭乡老站学校杨志成 摘要:物理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爱好与创新精神。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使用各种不同的......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下的教学现状1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郏县第二高级中学于素蕾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新课程的实施,思想政治教学可......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大埔家炳第一中学 地理教研组 从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开始,全国各省份也随之开始了贯彻落实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阶......

    基于新课改下初中体育教学的体会

    基于新课改下初中体育教学的体会 [摘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的萌发,也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