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慕课的本质现状及其展望
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
作者:贺斌 发表于[J].江苏教育研究,2014(01)
摘要:MOOC译作“慕课”,其所持信念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达地球最偏远角落”。当前,MOOC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自下而上席卷全球;教学短视频精制化;教学应用日渐增多;应用领域由高等教育向基础教育拓展;商业运作模式多元化。可以预见,MOOC的未来发展将呈现如下趋势:构建新的网络课程文化;以核心知识为主线的课程设计;建构新型的教与学模式;建构系统化的深层次学习分析;促成大规模互动与参与;为公益事业注入成熟的商业模式。
关键词:MOOC;慕课;本质;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03-05
如今,MOOC文化全球盛行。MOOC又译作“慕课”,其所持信念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达地球最偏远角落”。在创新教学理念、先进网络技术和社会现实需求的共同推动之下,“慕课”宛如一股巨浪开始席卷全球,已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本文拟对“慕课”的本质特征、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一、MOOC的本质内涵 1.基本内涵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从理论上讲,Massive(大规模的)是指对注册人数没有限制,用户数量级过万;Open(开放的)是指任何人均可参与,并且通常是免费的;Online(在线的)是指学习活动主要发生在网上;Course(课程)是指在某研究领域中的围绕一系列学习目标的结构化(Structured)内容。MOOC体现着技术和文化的融合正围绕着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创造出新的能量。MOOC技术主要包括高质量的编目视频、数据采集与分析、带有社交功能的授递平台,使得基于网络的教学相比过去更加有效、更具规模;从文化角度,MOOC秉承一种基于网络的交流、协作和知识发现的学习文化。可以说,MOOC既代表着一种新型技术系统,也蕴含着一种新型的教/学范式。
2.本质特征
①开放式在线访问
“开放”是MOOC的首要特征。“开放”意味着公开、民主和自由的学术精神。即便学习者在人口、地域、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知识应该为人类共同创造和免费共享,每个人的学习愿望都应该得到最大限度满足。因此,“开放性”除了具有免费共享之义,还包含对资源重复利用、修改和传播的权利。比如,开放软件(Open software)一般是指具有现成可用的(Readily available)源代码、由用户根据自己的目的加以修改的软件;或者是由代码编写志愿者构成的社区共同支持不断改进的软件,如Linux。
②大规模参与
大规模参与(Massive participation)是MOOC“开放性”的具体体现。由于MOOC平台一般不限制注册人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可以自由参与到自己偏爱的课程活动之中。比如,2011年,斯坦福大学史朗(Thrun)教授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免费上网,吸引了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6万余学生注册,并有2万人完成了课程学习。到2013年,全球最大的MOOC平台Coursera的注册用户数已愈500万,开设课程超过450门,加盟院校90多所,这其中包括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1] ③真正精品化的微课程资源
就目前主流MOOC平台来看,核心的课程资源以短小的视频课程为主。这些微课程的主讲教师大都由一流学校的名师担任,名师效应成为MOOC风靡时下的重要动因之一。许多课程视频中还内嵌一些小测验(Quizzes),帮助学习者即时评估学习效果。学生能够对这些短视频(Short videos)进行步调控制、暂停、回倒等操作,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与重新利用。由于学习者注意力保持时间大约10分钟左右,因此,5~15分钟的短视频还迎合了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最佳时长需求。设计良好的短小视频可以很好地突出重点、要点和难点,可以减小认知负荷、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如果在短视频穿插习题测验、仿真实验操作、程序代码编写等互动检测,为学习者提供检索式学习(Retrieval learning)的机会,在短时记忆中频繁回忆和加工信息,会极大地增强学习。此外,这些内嵌式测验,还可以调用自动评分系统为学习者及时呈现反馈信息。MOOC平台还整合了社交网络、在线论坛、视频会议甚至维基(Wiki),将专家、导师、学伴连接起来,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学习者参与其中,从而获得较强的目标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④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与评估
伴随着超大规模的学习访问、全球范围的协作交流和动态创生的信息资源,MOOC教学必然产生复杂的大数据(Big data),这些海量的实时学习数据都将被MOOC平台记录在案。MOOC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观看视频和回答问题,学习者还要利用社会网络、论坛、博客与教师和他人进行交互,从而留下了又长又多(Long and rich)的数据“痕迹”。[2]接着,需要利用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让数据开口“说话”。大数据分析能够揭示出在传统教育的经验模式中所无法检测出来的趋势与模式,有助于洞察人是如何学习的,学生理解了什么、没有理解什么,什么原因导致学习者获得成功等关键问题。“智能分析(Smart Analytics)”,意在对学习者所产生的大范围数据中的“隐含意义”进行挖掘,为评估学术过程、预测未来表现和发现潜在问题提供服务。[3] ⑤逐渐与学分学位认证和就业推荐相联系
学分和学位认证是对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和学习能力的一种较为公允的评判标准。在美国,不少高校开始认可学生在MOOC上修得的学分。[4]国内清华大学“学堂在线”MOOC平台也正在积极探索学分互认问题。正如著名MOOC机构edX主席阿加瓦尔(Agarwal)所说,如果学生能取得在线学习的相关认证,无论他们是进入职场,还是选择国内外大学继续深造,都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此外,Coursera提供了职业发展服务,对平台记录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后,再与招聘公司的人才需求条件相匹配,为其推送最适合的专业人才。当然企业要为此要支付一定的信息服务费。[5] 3.基本类型
人们通常根据不同学习理论基础将MOOC分为三类(如下表):基于内容的MOOC(xMOOC)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对知识的传播与复制;基于社会网络的MOOC(cMOOC)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对知识联结与学习网络创建;基于任务的MOOC(tMOOC)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对复杂技能的掌握。[6][7] 目前,由于xMOOC保留了常见规范性课程的基本要素,如学习大纲、知识讲授、章节练习、练习反馈等,比较符合主流的课堂教与学的行为模式,因而,xMOOC是目前全球普遍采用的“慕课”形式。
二、MOOC发展现状 1.自下而上席卷全球
目前,MOOCs(MOOCs是MOOC的复数形式,意指多门MOOC,下同)并非是由官方自上而下发起,而是由信誉高的名牌大学自主提供,课程讲授则由知名度高的(High-profile)教师担纲。美国的MOOC机构数量正呈指数级增长,几乎每周都有新的机构进入MOOC领域。[8]迄今为止,美国2003年排名前25的一流大学中有22所已经提供了MOOCs或类似的免费课程,其中包括著名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等。此外,加拿大、欧洲、亚洲、中东和澳大利亚的诸多名校也正在或者即将提供MOOCs。
2.教学短视频精制化
由于教学视频是MOOC课程的核心内容,这对它的设计思想和制作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首先,MOOC视频的时长一般控制在5~15分钟之间,便于突出教学重点、要点和难点,从而降低认知负荷、提高注意力和加工深度。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意图,灵活设计视频表现形式。比如,利用电脑屏幕模拟黑板,展示数学推导过程;利用“推”镜头清楚拍摄物理实验过程;利用动画模拟演示化学反应过程;利用真实外景拍摄引导现场考察;利用“近景”展示授课教师的表情甚至微表情,以增强教学的临场感、参与感。第三,内嵌小型的交互测试或仿真实验,以便即时检查课堂学习效果。第四,对学生在视频操作中所产生的行为数据进行跟踪记录、推理分析和意义挖掘。
3.教学应用日渐增多
美国新媒体联盟(NMC)在刚刚提交的《地平线报告2013(高等教育)》中列举了MOOCs在物理、音乐和写作等学科教学应用案例。[9]以物理为例,“物理学中的地标(Landmarks in Physics)”这门MOOC利用Udacity平台传送。该门课程由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制作。他们在意大利、荷兰和英格兰实地拍摄后创设出虚拟旅程,以便学习者通过想象在历史上取得重大发现的实际地点来解释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
4.应用领域由高等教育向基础教育拓展 随着MOOC教育价值的凸显,其应用领域也逐渐由高等教育向基础教育拓展。目前,美国K-12(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正在研究开放内容利用、学习分析、基于能力的教育和个性化教学,MOOCs将在这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0]一个最具影响力的例子是可汗学院(http://,2013-12-12.[6]祝智庭.MOOC为传统教育敲响警钟[N].北京晨报,2013-10-01(B11).[7]Lisa.Three types of MOOC[EB/OL].http://ditresearchmethods.wordpress.com/2013/03/27/three-types-of-mooc,2013-12-12 [8][11]EDUCAUSE.What Campus Leaders Need to Know About MOOCs[EB/OL].https://net.educause.edu/ir/library/pdf/PUB4005.pdf,2013-12-12.[9]NMC.(2013).Horizon Report 2013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EB/OL].http://,2013-12-12.[15]贺斌.默会知识研究:概述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5).[16]Haggard,S.(2013).The Maturing of the MOOC[EB/OL].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240193/13-1173-maturing-of-the-mooc.pdf,2013-12-12.
第二篇:慕课
作为课堂教学的班级授课制自提出以来,对课堂教学的变革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在变革过程中,既有建设性探索,也不乏颠覆性的尝试,甚至有诸如“学校消亡论”、“课堂消亡论”的论断。但时至今日,课堂教学依然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当人类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资源网络化、环境虚拟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等特征,对教育教学产生极大冲击。尤其是近期“慕课”强势来袭,新技术正在引发一场学习的革命和教育的革命,正在改变几千年来的教育模式[1]。“慕课”提供了一种支持泛在学习、知识建构、交流协作的无缝学习空间,使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单向知识传授转向注重交流与评估的多向互动;使个体认知转向分布式认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是其基本动力,知识生产胜于知识消费是其基本学习理念。它改变了人与人的共生关系,倒逼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我们的学校若不改革,可能会沦为世界一流学校的教学实验室和辅导教室[1];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若不变革,可能会沦为“慕课”平台的自习室。面对“慕课”对课堂教学的挑战,须重新审视面对面教学的处境。巨大的挑战之下亦蕴含着变革的机遇,“慕课”为课堂生态的重建提供新的定向。慕课,简称“MOOC”,也称“MOOCs”,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
所谓“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
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一)开放性课程设计打破了课堂教学封闭性的局限
“慕课”产生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从开放教育资源到开放学习,再到当前一种新型开放资源模式:“慕课”的本质属性均沿承了开放教育的理念。开放教育主张教育的民主和平等,不论学习者的性别、年龄、种族、经济等状况,向世界任何地区、任何人提供能够充分满足学习需求的学习机会。而“慕课”在沿承开放教育基础之上已远超越最初的“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开放的内涵,它是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包含了上课、分享观点、信息反馈、完成作业、评估学习进度、讨论学习内容、参加考试、得到分数、拿到证书等学习全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均是开放的。“开放”正在成为一种价值,任何学习对象均可在任何时间自由选择注册学习,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学习分析冲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藩篱。传统课堂教学重视学生共性,对学生的个性学习关照不足。进而为每位学习者设计差异性的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反馈资源等,凸显了个性发展,冲破课程教学方式的“标准化”藩篱。
(二)多主体的交流互动拆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森严的壁垒 “慕课”平台引入了社交理念,来自不同地域的授课者与学习者依托网络社区进行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互动和交流,形成了多主体、多向互动的分布式认知结构———认知不仅发生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还发生在人与人、人与平台的交互过程中。学习者根据不同的主题可以在不同的社交网站上构建学习互助的亚群体,并随着学习者的不断聚集进一步衍生出课程的相关网站与资源库[11]。教师或助教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在线参与到学习者的讨论区,或者筛选出集中且意义较大的问题,以文字整理或视频形式进行系统解答。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不同方式进行参与,“慕课”借助社会化网络工具,形成了比传统课堂教学中更大、更新的学习共同体,拆除教师与学生之间森严的壁垒,摒弃了传统教室里等级分明的权威形象,师生之间用平等、民主的协商来取代教师的专断。
(三)基于微视频与交互练习的知识图谱式学习路径摆脱了课堂教学“满堂灌”的局限 微视频与交互练习是“慕课”核心的学习资源。一般而言,“慕课”的教学安排按“周”布置,教师规定好每周的学习内容,将学习内容分为多个知识模块分别录制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微视频即为课程信息传输的核心形式。它以一个知识点为单位编制,短小精悍,反映了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某个教学环节或某个问题展开教与学活动的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它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完整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局限。同时,微视频的学习逐渐由易到难进阶,呈现的是一种基于知识点的知识图谱式的学习路径。相对于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来说,更加有利于学习者集中精力,体现了“做中学”并强化了知识点的练习。此外,大多数的交互式练习都是课程服务器按照程序自动评估打分,最大的优势是能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评估,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课程服务器将会根据学生作答的情况提供相应的讲解视频或其他材料,以强化学习。
“慕课”本身也逐渐显露出了更多的现实困境,它们要比上述外部因素严重得多。这更值得引起重视和关注。
第一,注册者众多,认真者较少,完成者寥寥。第二,“慕课”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任课教师压力巨大。不是所有“慕课”课程都引人入胜,也不是所有教师都适合担任“慕课”课程。
第三,“慕课”课程必须由高深的技术作支撑。第四,“慕课”的接受效果不甚理想。有 第五,评价与测试是最大难点。
“慕课”背景下课堂教学生态的重建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以及课堂教学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总体关联的系统。“慕课”作为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将原来课上的知识传授通过在线微课程放在课下预先进行,而将原来课下进行的知识内化过程放在课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来进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翻转”。课堂“翻转”改变了原有课堂教学要素的动态组合,势必引起课堂教学生态的重建。课堂教学生态的重建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建课堂教学理念.从重“教”转变为重“学”传统的课堂教学观以“控制教学进度”为特征,常常以教定学,教师控制、主宰着课堂。“控制”、“主宰”均意味着一种外力、服从和被动,这种课堂教学观将教学过程等同于认知过程、知识传授过程,将课堂变为“教堂”。
(二)重建课堂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着眼于终身教育的价值追求,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它们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不同方面,是同一门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不同维度,也是教育境界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层递性的表征,突出的是生命主体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注重的是超越“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学习能力发展,升华的是个体完整生命的和谐发展。
(三)重建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慕课”带来了教学组织形式的“翻转”,为解决传统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带来了契机。“慕课”背景下的课堂“翻转”,将传统课堂上“传授知识”的认知目标放在课下利用在线学习实现,而课堂上则是以师生的讨论、交流、探究为主,整个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改变。
(四)重塑课堂教学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动态发展构成了复杂的课堂教学系统。基于“慕课”的课堂“翻转”,使师生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为课堂教学环境带来了新的属性。
第三篇:慕课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s, MOOC)又称“慕课”。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在世界范围内,作为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ER)和教育信息化浪潮的一个重要部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迅猛发展,并对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产生了并正在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时间,在各国政府的教育管理者与政策制定者们、教育研究人员、大学校长、教授,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慕课学习者中,既有人为之振奋,将慕课的兴起喻之为“象牙塔的倒掉”和“大学的革命”;也有人对慕课嗤之以鼻,认为它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觉得它并不会对大学产生多少影响;而更多的人则是不知所措。
面对慕课来袭,大学究竟应该如何推动和发展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尤其是如何将慕课与大学自身的发展、协同创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如何与大学所承载的社会使命等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将成为摆在今天每一位大学校长面前的一个重要且无法回避的攻关课题。
本文结合作者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就大学如何推动和发展慕课给诸位校长们提供八点建议。
一、跟踪世界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
就世界范围而言,普及化、国际化、信息化可谓当前高等教育的三大发展趋势。其中,普及化使得更多的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国际化绝非单纯地吸收国际留学生、引进外籍教师、开展双语教学、提高教师出国比例等,它更多的是通过国际合作来提升大学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信息化则是从工具、资源、过程等系统的各个环节,以信息与通讯技术来变革高等教育。世界高等教育的这三大趋势,在慕课这儿可以说是融于一身,它正好顺应了全球高等教育变革的普及化、国际化和信息化这三大趋势。因此,大学校长理应跟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在自己的大学积极推动和发展慕课。
二、选修一门慕课,体验尝试
常言道,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必须亲口尝一尝。大学校长们要想知道慕课究竟对大学教育教学变革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大学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大学应该怎样来推动和发展慕课?其中第一个要做的事情,我想恐怕就是选一门慕课进行学习,校长要亲自体验一下,尝试一下,哪怕因时间和精力问题无暇顾及最后不得不辍学,也要选修一门课程。事实上,已经有一些校长在这么做了。北京大学李晓明校长助理不仅自己修课体验,而且自己亲自上课,带领团队在Courera上开设课程。复旦大学的陆昉副校长亲历亲为,积极推动复旦大学的慕课发展。
三、理性冷静地看待慕课,既不盲从也不漠视
其实,大学是否需要启动慕课计划、推动和发展慕课,大学为什么要推动和发展慕课,这是需要理性的、冷静地思考的问题。在如何看待慕课这个问题上,大学校长应该持一种理性冷静的态度,既要避免盲目跟风,狂热鼓噪,也要避免麻木不仁,视而不见。校长要紧密地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理性有序地推动和发展慕课。
四、深入研究在线学习、混合学习模式
大学校长不仅要了解和体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更要紧密结合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大学教学改革的新动向、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深化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今天的大学不仅要有全球眼光,而且还要不断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的选择。为此,大学应深入研究在线学习与混合学习模式,积极探索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世界大学名校公开课、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以及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之类的课程与资源运用于大学内的课堂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大学要推动和发展慕课,首先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慕课。
这是当务之急,也是推动和发展慕课的前提。
五、制定教学信息化宏观战略与政策
与推进和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一样,大学应当审时度势,立足学校自身实际,在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大学教学信息化宏观战略与政策,尤其是要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微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大学课程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等紧密结合起来,整体布局,系统变革,循序渐进。
六、加入大学课程联盟共建共享
慕课兴起,国内大学闻风而动。北京大学积极推动与edX和 Coursera的合作,清华大学设立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研究中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了慕课中心,成立了面向中学的由国内20所著名中学发起的C20慕课联盟。许许多多大学摩拳擦掌,积极推动和发展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2012年4月,上海市教委为了实现上海各高校课程、专业、师生资源共享,正式发文批准成立“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中心”。2013年10月9日,由重庆大学等高校发起成立的、自愿结成的、非盈利性、非法人、开放性的高校联盟“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理事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举行,该联盟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为实现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广泛共享而自愿结成的高校联盟。
对于国内大学而言,我们不仅可以与edX、Coursera之类的国际机构合作,将自己的课程面向世界发布,也可以在“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共建共享。大学不仅可以借助这些联盟和平台提升自己大学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而且也可以借助社会资本,深化和发展大学自己的课程与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自身师资队伍的质量与水平。
七、立足校内人才培养深化教学改革
大学推动和发展慕课,不应当是为了赶时髦。大学应当利用推动和发展慕课的这一契机和举措,紧密结合大学自身人才培养实际,立足校内人才培养,不断推动课程改革,深化大学教学改革,践行大学社会使命。为此,大学推动和发展慕课应当纳入到大学整体发展战略之中加以系统考量,整体规划,应当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等等之类立校之本的东西紧密结合起来,立足校内人才培养深化教学改革。
事实上,在国内高校中,已经有一些大学开始这么做了。
2014年1月16日,复旦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2014年4月1日复旦大学将登陆全球慕课平台Coursera。在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看来,此举标志着复旦大学对如何建设慕课、运用慕课、发展慕课形成了共识,也有了自己的思路,并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在接受上海教育新闻网记者刘时玉的采访时,陆昉副校长说,“我们希望一方面把复旦的课程推向社会,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希望引领校内的教学改革,使在线教学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把慕课建设纳入常规的教学体系。”
八、积极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进
在推动和发展慕课的过程中,不同的大学,在心态、动机、目的和意图几个方面也许略有不同。一些大学,积极推动慕课,似乎有加入世界一流大学俱乐部的味道,同时,另外一些大学则更多地着眼于深化大学课程改革。还有一些大学,则着眼于践行大学的使命。无论是哪种动机、目的、心态和意图,在推动和发展慕课的时候,大学应当积极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稳步推进。避免“一窝蜂”,避免“瞎折腾”、“搞运动”。
第四篇:慕课
以科学技术的角度谈慕课
什么是慕课?
慕课是什么?慕课是一个短语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慕课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0”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意思。
慕课把以视频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免费发布到互联网上,供全球众多学员学习。其突出特点是以小段视频为主传授名校名师的教学内容,以即时测试与反馈促进学员学习,并基于大数据分析促进教师和学生改进教与学。慕课是“在线课程”层面上的网络教学形式之一,属于已经发展了十几年的在线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以往的网络教学有重要借鉴意义。
慕课的起源及发展
MOOC起源于加拿大。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萨卡大学的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唐斯基于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了MOOC并创建了全球第一个cMOOC类型的课程。cMOOC强调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把课程设计者、学习资源、教学者、学习者和自发组建学习共同体等作为一个整体,并基于已经大众化的社会性交互工具平台,促进不同思维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在人—机、人—人交互模式下切磋学习,引发知识迁移和知识创造,使面向信息类聚、整合理解、迁移运用、批判思维和知识构建等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从而对传统大学教学模式和组织形态提出了革命性挑战,所以学术界充分肯定了cMOOC的理论创新。但是,cMOOC尚未形成稳定的、易于复制的、可供一般在线课程教学应用的实践模式,也没有风险投资便于介入的抓手。
200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基于cMOOC部分思想,借鉴了可汗学院的教学模式,沿用传统面授教育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易于复制的课程框架,以学生自主构建学习共同体实施在线课程学习的模式,创办了在线教育商业化公司Udacity和Coursera等,邀请著名大学加盟并提供在线课程平台xMOOC(x表示扩展或加盟,不同于c表示联通主义的含义),在课程学习环节免费向全球开放课程,吸引了众多学员注册学习,而在课程结业认证等环节收费,从而形成资本投资收益的商业模式,很快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加之媒体的大力宣传和渲染,加速了政府、社会、学校和公众对于网络教学意义的认识,也造成了今天大众热议的MOOC演变成在线教育的代名词的状况。
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多家专门提供慕课平台的供应商纷起竞争,Coursera、edX和Udacity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均已入驻中国。如果说2012年MOOCs在国际教育界引发了一场“海啸”,那2013年在中国教育界也算是刮起了阵阵“飓风”。近20场关于MOOC的会议、论坛相继召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相继与美国MOOC平台签约,面向全球免费开放了15门在线课程,MOOC这种以短视频方式学习的在线课程正在受到学习者的青睐。
慕课的优缺点
慕课的席卷,让各国的大学管理者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危机。“对于各国知名高校而言,慕课平台是高等教育的新大陆,谁都不希望失去向全世界传播知识,提升国际地位的机会。在未确定慕课。对高等教育是否具备颠覆性影响的前提下,参与其中是最好的选择。”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如是说。
对于慕课风暴,嗅觉灵敏的人一定会洞察到与以往的广播电视大学、视频公开课等开放课程相比,它即将给高等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源于三个特点:
首先,慕课广泛的开放性。基于宽带网络、智能手机和移动技术的迅速普及,受众非常广泛。所谓“大规模、开放式”,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学习者的人量不受限制,除了特定的证书或学分外,学习者也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对于学习者来说,这样的课程进入门槛很低,只要拥有一部联网电脑,就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时空和经费对人的学习需求的限制降到极小。
其次,慕课的透明性。在慕课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不同的学习准备情况、自己的时间需要注册自己需要的课程;完成注册后,在课程的开放周期内,可以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并提交作业、在社区讨论、互评作业、参加测试;如按要求完成以上学习环节,甚至有可能取得证书乃至学分。在线课程直面学生、市场的考量与选择,教学质量评估在自由选择的市场环境中变得简单而公正,学生用脚投票来评估教学质量变得通行无阻。在线课程让某一高校的课程与教学质量不再是单一校园内的事情,而在全球范围内变得透明、具体。
最后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易获得性。对于学习者而言,慕课让世界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选修最顶尖大学的优秀课程。
从教学改革和商业运作模式角度,要大胆肯定MOOC作为在线课程教学的诸多优点,即:
1.小视频配合相应的即时在线测试开展课程教学,十分易学; 2.模板化的课程结构易于工程化复制,规范化在线课程建设;
3.名校名课免费向全球开放,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和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互换和共享;
4.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成果及时促进教师完善和改进教学内容,帮助学员自我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
5.基于社会性交互工具软件支持构建学习共同体,能促进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的提升;
6.虽然课程上网建设成本较传统教学高,但是教学组织实施成本相对较低,加之“广种薄收”的实施策略,资本投资收益率较高。
总之,MOOC一是通过标准化的线上课程教学实现高水平大学教学资源受众的规模化和全球化,拓展了传统高等教育的知识传授链;二是社会资本和资源介入高等教育引发知识产业链重组,促进高等教育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分工与重组变革进程。
但是我们也要客观阐明MOOC的课程在教学实践和技术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即:
1.教学组织形式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翻版,以结构化的知识传授为主,相应就继承了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完全适合分布式认知和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2.从教学论的视角,MOOC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即“刺激-反应”理论的教学,程式化的教学模板,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设计简单,既没有分类、分层的教学目标分析,也没有针对多种学员对象的需求,难以适应高等教育众多学科和不同类别课程的具体要求;
3.现有的国际上40多个MOOC平台与以往网络教学平台相比,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发展完善,自身尚处于“婴幼儿”阶段,不能因单门课程的注册学员多而一叶障目,过度夸大其平台的教育性和技术性功能;
4.与以往的开放远程教育系统相比,MOOC仅是课程教学层面,缺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与其它教学及其管理平台的数据交换共享,更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
5.MOOC课程仅仅不足10%的学员坚持完成课程学习,所以既要欣慰少数学员学有所成,也要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视角关心对另外90%学员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正如丹尼尔指出的,当前许多MOOC在教学法方面还是非常传统的,教学质量也不高。
MOOC的兴起和发展可理解为在线教育发展过程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和契机。在认识层面,MOOC引起了国内外,尤其是国内教育部门领导、大学管理者、教师和社会公众对在线教育的普遍重视。而在实践层面,无需照搬美国MOOC做法,或完全另起炉灶运动式搞一套所谓的MOOC系统,而是应该从整个在线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就、问题、机遇、挑战和对策的大系统,辩证认识和发展MOOC,从单一的“课程”层面扩展到系统的“教育”层面,从单一的“网络教学”扩展到“混合教学”。
慕课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慕课给中国教育带来的冲击将是多方面的。从宏观上说,面向世界开放的慕课,是一个国家展示其教育实力的平台。一所大学乃至一个国家的大学体系,能提供给慕课的课程及课程受欢迎的程度,就是该大学的教学水平或该国高等教育实力的呈现。某种意义上,慕课是大学与大学、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比武擂台”。通常讲的一国文化软实力,确实可以由此在全球学生面前见个高下。不过,仅就慕课三大平台皆由美国大学搭建并唱主角而论,中国教育界便已先输了一阵。
在微观层面上,慕课不只是课程共享,还是教学技术的成功创新。自从MOOC在美国兴起,近些年致力于将信息技术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李晓明就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一新型学习方式。得益于20多年的网络教育实践,慕课很快形成较为稳定实用的基本教学模式。在慕课的世界里,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5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提供解答。国内高校沿袭至今的教师说、学生记,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从技术上被打破了。课程设计的精细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的教师督促式教学法,取而代之的是在兴趣驱动下的学生自我探究。教育界倡导多年的“探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真正得到了实施。
在慕课模式下,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与上述形式相比,慕课的特点是:它是由精英大学首先促动的以着力于“学习的革命”为目的的高深知识传播体。它会不会带来一场学习的革命,为什么有人认为它一定能带来一场学习的革命?
首先,MOOC本身并没有如此大的魔力,能给高等教育带来革命性变化,因为现有的MOOC课程及其支撑平台只是在线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且自身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既有明显优势,也有严重不足。但是,如果以这次“MOOC运动”为契机,肯定MOOC的同时,再借鉴开放远程教育多年来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完善和发展MOOC,并进一步结合信息化环境下的高等教育混合教学改革,从教育理论体系、技术体系、组织体系等方面科学发展在线教育大系统,的确能够加速高等教育教学的变革进程。
其次,需要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历史观视角,客观、辩证地认识、理解和完善MOOC,不要过度宣传并给其贴上一个“革命”的标签。事实上,对于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问题,很早就已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于在线教育,我们国家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和一些大学开办的远程教育,以及传统高校数字校园中的网络辅助教学等,这些在线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开展了十余年,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在线教育发展类似,在专业规划、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支持服务、质量保障与认证、混合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系统化的成果,正在不断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改革。另外,历史上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多次出现过要革命的预言,但事实一再证明往往言过其实。
最后,2013年国际上逐渐转向融合以往网络教学务实发展MOOC,而国内高呼MOOC的声势却有增无减,照搬美国MOOC课程建设模式和商业运行机制,既缺乏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际的教育信息化理论指导,也缺乏创新的可行方案和顶层设计,行政化打造所谓的MOOC平台与联盟,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贻误科学发展在线教育的良机。所以辩证认识和分析MOOC,借鉴MOOC的优点,从教育视角而非技术视角来系统梳理和创新已有的在线教育体系,站在国家教育改革的战略高度,基于系统工程思想,面向校园内学生和校园外学员、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完成我国在线教育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和实践指南,科学稳步地推进在线教育,才能修成正果。
MOOC也许还不足已称之为一场革命,但是其对高等教育的变革却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首先,高等院校可以借助MOOC真正推进混合教学改革。MOOC已经进一步使得传统大学认识到在线学习的优势和重要性,深入理解了Bricks与Clicks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的未来,所以,要抓好这一良好的机遇,在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组织体系等全方位、深度推进包括面向课程层面、专业层面和学校层面的系统化的混合教学改革。
其次,应借鉴MOOC重构开放教育体系,明确高等教育职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生态圈已经形成,高等教育踏入到了互联网生态圈之中,并与工作职业生态圈融为一体,工作目标即是学习目标。可以借鉴MOOC在高等教育运作模式方面的探索经验,传统的品牌高校、地方高校、开放大学以及相关企业等多方参与并找准各自的生态位,重构开放教育体系,优化生态链,并要未雨绸缪,制定自己的应对之策。
最后,促使高等院校进一步基于信息技术、传播科技与学习科学的成果,不断优化面授教育与在线教育的课程设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汇聚多方资本和技术资源,强化高等院校面向社会的服务功能,走国际化合作办学的道路,从而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否则,不进则退,终将被淘汰。
慕课对大学及老师的影响
慕课浪潮席卷之下,世界范围的名校、名师、名课“同台竞技”,中国大学如何立身?
慕课现阶段还不可能取代传统的高等教育,毕竟校园生活的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都是在线课程难以替代的,以慕课冲击为契机,加快大学教学、管理的根本变革,实现两者的融合才是更好的姿态。与此同时,在这场汹涌的世界浪潮中,中国高水平大学强强联合,积极参与并且融入这场变革,方能化危为机。
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认为,当前高等教育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资源共享,第二学习模式。利用慕课的平台,可以把全球的优质课程拿过来,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而大学如何运用这一模式,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则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应该成为国内名校的探索方向。慕课不同于网络公开课,互动性更强,慕课的出现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改革的可能,教师可以将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课堂内则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问题解决,真正实现“翻转课堂”。这一模式将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反思,以及对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有助于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一个讲授者、讲解者真正变为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学习也将变得更加有效。
现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以慕课为契机,中国大学要冷静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简单的赶热闹。“仅仅是在线教育,并不能解决高等教育的深层次问题,现在的小班化教育,大规模推动也遇到瓶颈。想办法把两者充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留给中国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时间,已经不多。”
尽管慕课有其自身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它与真实的大学课堂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距离和差别。
比如说,“在学校的课堂上,我们能在第一时间提出问题,并得到老师最有针对性的回答,直接互动交流,但在慕课上,就算我们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问题的答案,但却无法让思想碰撞出火花。”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及就业环境状态下,中国在校大学生选择慕课的不可能占大多数,部分学生可能开始有些兴趣,但能坚持学完课程的人很少。“原因很简单,很多学生上名校,注重的未必是上什么课,而是拿一张什么样的文凭,用人单位也是如此。”
慕课在知识传递上比传统的实体课堂更加符合学习科学的规律与要求,因而学习者的学习会更加有效。慕课对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变革的可能。大学教师可将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在课堂内则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问题解决。这种“翻转课堂”模式有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一个讲授者、讲解者真正变为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
毫无疑问,慕课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教学评价与质量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当学生能在网上找到内容相同、上课时间灵活并且费用同样低廉乃至免费的课程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成了学生选择的重要指标,包括内容是否有用、丰富,讲解是否清晰、生动,课程节奏是否合理等等。如果有一天学生可以用“脚”投票,没有人选择教学水平差的教师,这将迫使教师不得不认真准备课程。即便是现在没有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也可能预先或同时在线上学习一门同样的课程,这也是对现实课堂上教师的无形压力。这种评价是公开而透明的。
伴随着慕课等线上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各种海量教育资源触手可及,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地位似乎岌岌可危。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会在“电子教师”面前退居二线乃至消失吗?
面对这一问题,人们的观点惊人地一致:教师这一职业永远也不会消失。一个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没有目的的教育,就好像没有画的画框。在信息技术带来教育革新的今天,教师的职业反而会更加重要。教师不仅是每个学生平等获取知识的保障,面对面的贴近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老师所能教给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觉练习的习惯,绝不是冰冷的鼠标键盘显示器或其他移动终端所能教的。
尽管教师永远不可替代,但人们都认为在未来5年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重大转变。
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Edgar Morin呼吁公众重新认识教师这一职业的复杂性,他说,现在,不论从小学到大学,知识性的东西都教得太多,但做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人,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这,正是未来教师角色转换的方向。曾担任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副院长的欧燕华现在是一名自由讲师,专门教授有关幸福的课程。在她看来,科技是一个工具,用得好一定会有助于教育的发展,但同时有一点很明确,科技仅仅是工具,使用的人更重要。学校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的欧燕华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智慧,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其成长,使之成为一个“全人”。从这一点看,科技的进步永远无法替代教师。
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的教育就是从外部世界把信息塞进学生的脑袋里,因此,欧燕华认为,科技进步带来的教育革新对教师人格的要求反而更高。作为学生的精神导师,教师怎样利用工具,塑造学生的内心,为人性的成长服务,将成为教师最大的任务,而这,其实也是让教师的角色回归了本源。
慕课可能的未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在大规模的慕课背景下,我们不妨设想,在不久的未来: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发生根本改变。把知识要点的讲授交给大师,把学生的训练、拓展、辅导引入课堂。
教师的职能将发生巨大变化。教师中将出现慕课资源的研发者和主导者,充分利用慕课资源的优秀课堂组织者,课堂教学普通辅导者。“教书先生”将慢慢淡出教育舞台。没有优质慕课资源的教师将成为一般的课堂辅导员。
学生的学习模式将发生重大改变。学生听课学习知识要点,将突破时空的限制,变成全景式学习。
教师的授课资源将出现高保值和高增值。靠精彩的网络授课,教师可以树立起饮誉全国乃至全球的名师形象,教师可以通过精彩的网络授课堂而皇之地获得巨额收益。
教师职业技能评价将发生根本改变。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的评价不再以职称、资历为主要依据,年轻教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个人魅力,凭借自身智慧和精彩的演绎,赢得社会公开公平的称道,成为网络授课新锐,成为倍受追捧的教坛明星。
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翻转课堂”将成为主流:学生通过各种网络终端途径点击慕课自学,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交互巩固;或者在教师指导下先通过慕课学习知识要点,再进行互动训练、拓展训练。师生将用大量的时间开展活动式素质教育。
第五篇:慕课革命
慕课教育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
“未来的学位可能不像现在一样一定要在某一所学校上多少必修课选修课才能得到。未来很可能教育就是定制化的,单位招人不是看你是不是北大、清华毕业生,而是找上过这30门课的——几门是哈佛大学什么课,几门是剑桥大学什么课,几门是清华大学什么课,上过这些课才能满足企业要求。”
慕课,是从英文Mass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的简称“MOOC”,音译而来的。慕课的理想是要做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方,学到任何知识”。汤敏向记者介绍说,“任何人”,就是说不受国别的局限,不受学校规模的制约,不受年龄的限制,只要愿意学习都能满足你的需求;“任何地方”,就是说不管你是在名校云集的美国波士顿,还是在中国甘肃的贫困乡村,只要有一台电脑,接上互联网,你就能学到你想学的课程;“任何时候”,就是说你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用碎片时间,在喝一杯咖啡、等地铁的时间内,学到你想学的知识;“任何知识”,就是说你不但可以学到学校的课程,还可以学到工作职业上的,个人兴趣的,甚至是现在还不知道有什么用的内容。
国内互联网教育早已有之,四五年前就出现了网易公开课,用互联网的方式把优秀课程与大家分享。为什么那些不能称之为慕课呢?
汤敏说:“简单地把老师的课程拍下来放到网上,刚开始非常兴奋,但看着看着就看不下去了,太闷、太长。慕课是什么?把很多网络游戏的东西,揉进教育中,重新组成了远程教育2.0。它的特点是所有的课变成知识点,不是45分钟、50分钟一堂课,缩短为5到10分钟一堂课。其次,随堂考试,上完5分钟课后马上考试,给你十个题目回答,且要百分之百答对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跟游戏攻关一样。慕课的好处是,每个概念都学得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往前走。它有很多有趣的东西,使教育课程完全跟过去不一样。”
谈起为什么要做慕课?“动因当然是教育公平,我们要让更多贫困地区或者说让更多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从历史角度来说,我们正处于新一场工业革命的前期,也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汤敏直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未来消费是个性化的消费、私人定制式的消费,于是未来的生产也应该是私人定制化的生产,是小规模的生产。我们现在整个体系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什么?大生产、流水线,所以我们的教育也是把人培养成螺丝钉,拧到哪儿就好好做,所有知识都是一样的。”
“高考什么意思?全国答一样的题,你不严格按照标准就扣你分,进不了好学校。为什么要这样?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的是流水线,人才也是流水线。”
“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新时代的兴起,这种僵化的教育方式、陈旧的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着的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在汤敏看来,数字鸿沟、知识鸿沟、技术鸿沟都来源于教育鸿沟。学校变成了一架越来越复杂的考试机器。家长学生苦不堪言,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乐趣,剩下的只是为考试、为分数而学习。社会需要的不是仅会考试的毕业生,而是有创意、能创业的新型人才。国际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创新的人才是要靠创新的教育培养出来的。“要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要让我国的年轻一代在赢者通吃的激烈国际竞争下取胜,教育不改革,行吗?”
汤敏告诉记者,这种改变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重大。现在中国整个制造业已经世界第二,整个制造业是大生产,全世界的生产都拿到中国来,这时如果世界一变化不要生产线了,那我们的经济就是非常危险的。中国要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走出去,更重要的是我们第二次工业革命培养人才的方式一定得走出去,而到现在传统办法是走进死胡同的。
教育反复讨论来讨论去都觉得没有出路,而现在慕课方式完全有可能,为什么这么说?优质教育资源的分享,可以把大量的教育分工细化。现在清华只能开出五千门课,为什么?因为一共才两千老师,一个人开一到两门半课。但慕课可以在十万门、二十万门课里选各种各样不同的课程,这时,学生的学习可以个性化,可以根据爱好,根据未来发展前景,根据未来社会需要去挑想学的东西,这就更利于发挥个人能力。
慕课要“革”教育不公平的“命”
“慕课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任何有学习愿望的人能够低成本地,通常是免费地学习。它正在改变着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方式,使授课者与学习者能跨越时空,让知识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不是一场教育革命,又是什么呢?”
最近一年多以来,汤敏在多个场合反复阐述这场新的学习与教育模式的革命,并将其称之为“慕课革命”,甚至将其最新出版的著作名称直接命名为《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那么,慕课到底算不算是一场革命呢?
汤敏认为,首先要定义好什么是革命。按百度百科的说法:革命是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当然,这里所说的革命,指的是技术上的革命,行业上的革命。而不是社会意义上的,更不是政治意义上的革命。
汤敏强调,慕课“革”的最重要的是教育不公平的“命”。对中国来说,教育不公、创新不足、终身教育体系缺失这三大问题,是传统的教育模式解决不了的。
他分析道,比如说教育不公的问题。现有的教育,最多只能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而在“上好学”上,在教育质量上,是不可能做到公平的。教育质量的公平最根本的是教师资源分配的公平,贫困地区师资与北京重点学校师资的差别极大。但是,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是无解的。就是把人大附中、景山学校拆了,把他们的老师都调到贫困地区去,又能解决几个乡村学校的问题呢?把北大、清华拆了,把老师都下放到三本学院中,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认真想一下,择校热、学区房等问题不就是因为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不同引起的吗?多少农民背井离乡、多少学子漂洋过海、多少父母倾家荡产,不就是为了自己或孩子能上个好学校吗?由于教师之间是有差别的,而每位教师能教的学生有限,所以教育差距在所难免。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之大,国人有目共睹。事实上,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不但在发展中的中国,就是在发达国家也不可能达到教育质量上的公平。”
再看终身教育问题。现在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需要不断学习。企业家、白领、蓝领、农民工都需要不断掌握新技能、学习新知识。但是现有的教育体系满足不了这么大规模的、多样性的继续教育的需求,现有的教育体系能把在校学生教好就不错了。现在开的那些MBA班、EMBA班只能满足极少数人的需求。且以应试为中心培养出的中国学生创新能力弱,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也就是说,不管如何改,用传统的方式都不可能解决中国教育中的这三大核心问题。
然而,慕课就有可能做到教育公平。汤敏用自己的亲身试验进行了诠释。友成基金会正在与中国最好的中学,人大附中和中小学联盟网合作,把他们的课用慕课的模式搬到18个中西部省的贫困县中的130多所贫困乡的中学里去。上万名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够直接听人大附中老师讲课。
“具体做法是,头一天我们把人大附中老师的课录下来放到网上。当天晚上,当地老师先看一遍,把人大附中课中超出教学大纲的部分去掉,把45分钟的课变成30分钟左右。第二天先放录像,当录像里人大附中老师开始与学生互动时,当地老师把录像停掉,让当地学生来回答人大附中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对了接着放录像,如果发现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当地老师就解释几分钟,等大家都会了再继续放录像。一个学期下来,班里平均成绩提高了近20分。在广西百色地区的一个班,平均成绩提高了40分。”
“这个试验的意义在于,用互联网的方式,这种模式很容易推广。我们能把数学课这样上,其他的课也就能这样上;能在18个省的130所学校中上,就能在1300所或者130万所学校中上;能把人大附中的课搬到乡村学校中去,也就可以把北京四中的、北京十一中学的以及其他好学校的课录下来,让乡村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选择一个最适合他们的课来学;如果连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都可以用这样的教学模式,那么县城中的、城市中非重点学校也都可以学到最优质的教育。”汤敏说。
政府的“为”与“不为”
“慕课带来的教育产业大洗牌深刻的影响到每个人,这场革命谁都输不起,事关国计民生,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其中,政府的参与和主导是不可避免的。”
各国政府都在把目前的教育变革上升至国家战略。韩国宣布在2015年废除纸质教材,日本本科毕业要求的124个学分中可通过远程教学获得60个学分。
那么,在慕课上,政府到底应该做什么?对此,汤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首先是做好顶层设计。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提前考虑在我国发展慕课的战略问题,尽快出台推进慕课发展的指导思想、框架原则,“国内很多企业、高校、教育机构的参与多是自发性的,缺少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
其次是关注农村,关注贫困地区,关注弱势群体。农村的孩子,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很多要到初中才能接触到计算机,且还是一个星期一两次课而已。政府的工作就是要用行政力量,让这些数字革命尽早惠及农村学校,尽早用慕课的方式先解决贫困地区师资不足的问题。开展慕课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学校要接上宽带互联网。对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来说,接入宽带互联网还不是很普遍。教育部门应该与电信部门合作,优先解决所有学校宽带接入问题。
此外,还应该允许试验,鼓励试验;组织对各种试验的评估;要保护竞争。“慕课正在挑起一场新的教育革命。不排除有一些人担心自己的工作机会被替代,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些老师对这些新教学方式有抵触情绪。政府应该鼓励有能力的学校与老师去创新。要保护竞争,防止一些人用行政手段、用手中的权力来阻止新的教学方法的进入。”
除了讲到政府该做什么,汤敏还谈到在慕课领域政府不该干什么。
第一,不该过早大规模推广,甚至强行推广慕课。应该让市场慢慢形成,让子弹飞一段时间。“我赞成的方式是,要大胆大量试验,小心谨慎推广。”
第二,不要过早定出过多与过细的规则。“我们对慕课教育还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过早制定出过多过细的规则,会扼杀创新。这个领域变化特别快,很多问题我们现在实际上还看不清楚。因此,如果一定要有一些规则,这些规则也应该粗放一些,可定可不定的规则,先不忙定。”
第三,尽可能减少一刀切式的政策。我国幅员辽阔,从国土的面积到人口的分布。各地的情况差别很大,过多的一刀切式的政策,特别是对于像慕课这样的新生事物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可以借鉴经济领域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经验,可以让各地进行自己的试验,逐渐制定自己的政策。在国家层面,更多的是组织交流各地成功与失败的办法,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