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总结反思
第一次前两次历史测试不理想30人失败了,在40人中只有5人。
历史应该是一个勤奋的学科,但为什么我们的测试成绩是如此难以忍受?学生反映自己对历史研究的态度,无论阶级是否严重80%?放学后有没有时间去复习?
如果你在上课时很严肃,很容易花些时间审查你的历史。
历史下课后我会问老师郑老师我们班的学习状态,每个老师会回复老师会是这样的:有些学生更严肃,但你的班同学。我想我们都应该知道,那些提到那些记住几个星期的学生老师郑先生告诉我的学生:你们班上的淘气孩子不仅提醒他们学生应该更多地一起学习帮助他们。学习可以互相帮助,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来驱动学生不想学习。
学生在教室里不能做基本的演讲,我相信这是值得鼓励的,但学生们认为是跟老师去吗?确定必须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做严肃,老 老师在讲台上非常严肃四十分钟,为什么同学们不能等四十分钟。
总结一下:
不要注意历史。2.班级效率不高。
3.放学后没有花时间巩固。
没有垂死的知识点。
希望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问题,然后克服自己的问题,在下次测试中可以超越以往的自己。
我读一本书,标题然后吸引我你只是看起来很硬有多少学生在做“无用的”或说你只是看起来很辛苦。这本书的封面有一个字,让我们深思:任何计划,没有学习,只是显示它,没有努力的心,所有只是看起来很辛苦。所以在努力而不是大大提高学生不假装忙,不要为别人做。和那些谁想要努力工作的学生,请做所有的事情,行动不是等待什么好的天气开始一个良好的状态,但在这一刻。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反思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反思聂莹莹
一、试题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共有两种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共计50分。试卷针对一至三单元知识出题,没有出现超范围的现象。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命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了对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体现了灵活性,体现了创新教育,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总之,没有偏题,漏题,怪题。
二、成绩分析
所教的八年级三个班历史成绩在整个年级中还算不错,分居前三名,依次是八四、八六、八五。前三个班的及格人数都在20人左右,而且基本上消除了个位数的现象。但达到优秀的人数不够多,还需要在此方面多下功夫。
三、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
1、审题不清,缺乏对基本历史知识的理解性把握。问题较多的集中表现在选择题第3、5、6、8、11、19、20题上。如第3题不属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把《共同纲领》作为施政方针,如果学生记清的话,该会议是通过了《共同纲领》,真正把其作为施政方针的是1949年10月1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再如第19题只要看到题目中的要求“2001年的成就”,可以通过排除法也应该知道是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错别字较多,对一些常见的地名,人名写错,知识系统性差,缺乏必要的梳理。试卷发下去以后,有个男生就找我“理论”了,“两弹元勋”就是邓稼先啊,我写对了,就啥给打错了。等我一看,笑了,他把“稼”写成了“嫁”,人名写错别字了,也只能错了。当然不至他一个,还有许多同学犯这样的错误,还有把“邱少云”的“邱”写成“丘”的。
3、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能力还很缺乏。例如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对热点
不够关心。部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与把握存在欠缺导致出现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现象。其中23题对毛泽东及邓小平两个重要人物上《时代周刊的原因,从卷子的答题情况上来看,十分不理想,不会答或根本不答,可见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不会概括!再如第24题是两个材料提出的问题也比较简单,只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从材料中都可提炼出答案来。
4、学习方法简单滞后,以死记硬背为主,忽略学习过程。本次考试非选择题中就出现了至少三个历史事件的意义需要背答,只因平时不注重学习方法,一味的死记,不会抓关键的地方加以记忆,最终在考场上,会忘的一个字也记不起来。
四、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1、强化基础,努力创新,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性把握,注重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明确答题的一般步骤,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加强学法指导,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5、加强集体备课和二次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习题,备教法,备学法,分工协作。积集体的智慧为大家共用,取长补短,最后达成共识。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总结
期中考试总结
紧张的期中考试结束了,回顾考试,收获颇多: 关于学生:
1、必须对学生做好跟踪,狠抓跟踪不放松
2、课下多练
关于教:
1、备好课,只有备课充分,才能上好课
2、把握好课堂,向课堂要成绩、要效率
3、课下多做题,只有老师下题海,学生才能驾轻舟
在考试中发现问题,找到不足,国学班虽说考的不错,但是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题扔失分过多,需加强基础知识的背诵,有的学生背的不错,但是考的不好,需多加强应用。而针对普通班,仍相对落后,接下来的时间,我会多跟踪,提高基础知识的学习。
八年级历史
第四篇:历史期中考试反思[定稿]
历史考试反思
发布时间:2015-11-17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一)基本情况
纵观今年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内容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内容特别细小,知识点比较碎。但是学生考试的却不是很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情况分析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大多数中等生失分比较多所以要想提高及格率,就必须提高中等生的做单项选择题的能力,其中大多数错的是第11小题,台湾正式归为中国是在哪个朝代?这个题大多数选的是三国,三国时是大陆开始和台湾交往,答案应该是元朝设立巡检司后。还有错的最多的是第一小题,唐太宗取得人才的途径是什么?应该是科举制,但是因为是按人教版的答案是开科取士,其实就是科举制。
第二题考查的是填空题,是平时的细小知识点,第一个题没有讲过,学生不会做,被外国誉为中国的第5大发明是什么?应该是科举制。也是人教版内容。还有一个是唐朝的极盛时期是开元盛世。学生失分最多。
第三题是考查的辽西夏北宋等几个国家建立的情况,基本常识,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学生答错,这说明了有些学生对基本常识也没有掌握。
第四题是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重要知识点,这个题是重点,可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答对,第二个材料分析是自由发挥题,学生答题情况还可以,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是大运河的开凿。
(三)教学反思
对于本次考试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将会做出如下改进的措施:
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提高学生做选择题的能力,多做选择题。
2.一定注重学生的背诵情况,重点查背,基础知识一定要记忆。
3.加大非选择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做开放性的题型。
总之,这次考试较差,争取下次考试能有大的进步。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后的反思
一、学生方面:
1.有一大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 背背而已, 就不去认真学了。
2.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3..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积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七年级学生是中学生学习不稳的时候,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的尺寸,及时给以指导和辅导,让学生的成绩能有所提高。
二、教的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加大对学生检查的力度。
3.历史故事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很少应用,今后的历史课中应适度调整。
4.教师挖掘教材不到位,导致考试时有个别题型学生没有接触过,有的知识点,讲课中根本没有提到,结果学会无从回答。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归纳与总结
八年级上册历史归纳与总结
第一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
(1)19世纪上半时期,世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2)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3)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
(4)从鸦片走私中可以谋得暴利,于是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1)政治上,清朝政府日夜腐败。
(2)经济上,白银外流,危机清朝财政。
(3)军事上,军队战斗力消弱,军备落后。
(4)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林则徐禁烟措施:
(1)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雷厉风行的开展禁烟。
(2)他缉拿烟贩,并命令外国鸦片商必须交出囤积的所有鸦片,并保证以后不再进行鸦片走私。
(3)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开始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全部鸦片。虎门销烟的意义:
(1)虎门销烟向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名族精神,维护了名族尊严。
(2)打击了英国鸦片贩子和走私活动。
(3)林则徐不愧为民族英雄。
中英南京条约时间:1842年8月内容(1)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2)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3)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4)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3影响(1)<<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权利。
(3)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4)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社会。
(5)民族的觉醒,战败求和,刺激了新思想。新观念在中国的出现。
魏源奋发编著<<海国图志>>
魏源:地主阶级爱国的知识份子。
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就是想外国学习,制夷就是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兴盛。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2性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列强扩大再中国的侵略利益,进一步开辟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俄国侵略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1856---1860
俄国侵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2俄国侵略特点
(1)乘火打劫,武力相比
(2)调停为诱,签订条约
(3)强行占领割让,步步吞噬
太平天国运动
性质:农民阶级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851年,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洪秀全建号:太平天国。建年:太平年。天王:洪秀全1853年,建都 天津
4失败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
左宗棠收复新疆19世纪6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清政府内部有海防和塞防之争
(1)1876年,左宗棠率军进入新疆,清军采取缓进急战的战术,阿古柏兵败自杀。清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广大地区。
(2)在左宗棠的武力震慑下,1881年,中俄两国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3)根据左宗棠的建议,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三课 甲午中日战争战争背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日本政府制定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将此制定喂国策,积极对外扩张,侵略中国。
2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威海卫战役丁汝昌----辽东半岛战役顺率大屠杀
3失败原因(1)清政府腐败无能。(2)统治者避战求和。(3)清军军备废弛(4)部分官兵临阵脱逃。中日马关条约
1895年 伊藤博文 李鸿章
内容(1)清政府割占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不平等的条约,他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战争背景: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外扩张,瓜分世界,中国首当其中。
2义和团运动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口号 扶清灭洋 山东直隶
辛丑条约
1时间:1901年9月 八国 李鸿章
2内容(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
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清政府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影响(1)辛丑条约是西方列强嫁给中国人民的一副承重的枷锁。
(2)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洋人的朝廷。
第六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从自强到求富
1时间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2背景 西方的先进,西方国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3洋务运动的性质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目的 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4兴办军事工业
(1)1865年(上海)江南制造,李鸿章(最大)
(2)1866年(福州)船政局(设备最齐全)左宗棠
(3)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最早)曾国藩
5洋务运动的影响
(1)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他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
代工业企业
(2)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6民用工业
李鸿章 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张之洞 湖北织布官局 汉阳铁厂
7交通电讯
(1)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事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之一
(2)1880年,开平煤矿为运输煤炭,修筑唐山至胥各庄铁路,次年竣工,全场11千米,中国开始拥有自己的铁路。唐胥铁路详细延长至大沽口,天津,向东延至山海关,绥中,全长276千米,1893年通车。这事当时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
(3)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1881年,天津至上海之间的电线架设完工。电报沟通了中国各重要城市间的联系。
8失败原因(1)没有触动封建腐朽的清王朝的政治制度
(2)没有从根本上发动生产力
(3)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状元实业家
张謇是1894年科举考试的状元。他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创办大生纱厂。民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谁会性质决定
(3)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收封建势力阻挠和官僚资本控制,民族经济发展缓慢。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1904年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铁路的意义(1)这事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2)它的建成,振奋了名族精神,为中国工程界赢得了荣誉。
第七课 戊戌变法运动
1时间 1895---1898
2背景 19世纪末,主要帝国主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快速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对中国进行瓜分。
3公车上书 康有为梁启超上书光绪帝
标志 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目的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警世洪钟<<天演论>>
影响 眼福以西学理论鼓吹变法,震动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推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戊戌变法
1时间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标志着变法开始
2变法内容: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3意义 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4性质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戊戌政变1898年9月,戊戌政变
2标志 囚禁光绪帝
3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1)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极力反对
(2)封建顽固派实力过于强大,加上帝国主义干扰
(3)光绪帝没有实权,维新派力量薄弱,没有发动群众
(4)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不符合中国国情。
4谭嗣同为什么死得其所
(1)谭嗣同认为维新变法挽救国家危亡而现身时光荣的,值得的(2)死得其所反映了他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对国家摆脱危亡现状的不懈追求,希望用自己的鲜
血唤醒更多的国人的觉醒
(3)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第8课 辛亥革命
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性质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1905年8月 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被推选为总理,这事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以 驱除鞑奴,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为纲领,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旗帜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
影响 武昌起义胜利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这年是农历辛亥年,这次革命又叫辛亥革命。
中华人民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政府成立。
意义(1)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制终于结束
(2)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民心
第九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喂主要阵地,高举 民主 与 科学 两面大旗
1内容(1)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3)提倡新道德,发对就道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意义(1)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向封建礼教发动猛烈攻击,斗争锋芒直指封建儒家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2)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邹义>>
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意义(1)这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2)鲁迅在小说中愤怒的揭露了延续几千年的风光建礼教吃人的真面目,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进行了深刻批判
评价 鲁迅讲发封建的革命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新文学的典范,显示了文学革命的成果,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第10课 清初明末的文化与教育
京师大学堂 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设立,这事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他的开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事中国第一个以教育为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申报的创办
时间 19世纪70年代 地点 上海
他是中国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时间 1897年 地点 上海
使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第11课 谁会生活的变迁
照相术与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诞生,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19世纪晚期,走进清朝宫廷生活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
这事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步影片<<定山军>>
这事一步京剧艺术纪录片,他揭开了电影事业的序幕
该称呼 革出大人 老爷等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贴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剪辫子时间 1912年3月 标志 做中国民国新国民
男士服装 中山装 女士服装 高领服装(现代中式旗袍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