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浅谈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张自强
近几年,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趋势,形势比较严峻,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法制教育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及教师的法定责任,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在中小学法制教育学科教学中渗透,它的教育优势是法制教育其它途经无可比拟的。其一,具有地位优势。在目前客观存在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总是居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逾越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是进行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一条主要途经,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其二,具有数量优势。学科课程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它在学校教育中的数量也是最多的。在中小学各项教育中学科课程的数量在整个中小学学科课程中占据绝对优势。数量上的优势表明教育的广泛和深入,抓住了学科课程就是抓住了法制渗透的主线。但渗透时要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
首先在渗透时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中小学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渗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之列,在备课和教学实施中要善于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列为研究内容。
二、有机性原则。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请学生用“赡”组词,一生回答“赡养”,此时老师加以了表扬,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由父母“抚养”成人是子女的“权利”,而“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你可以行使你的权利,但也要履行你的义务。这样,同学们在接受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三、选择性原则。知识教学有系统性,由浅入深,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接受程度为标准,而法律知识的渗透也要依据这个观点,循序渐进,并且在知识的深度上慢慢递进成螺旋式上升。因此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学生可接受程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来选择渗透的内容和程度。在教材体系中,有的内容多次出现在各个不同年级中,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合该年级、该班级学生特点的渗透难度和深度。例如在渗透“保护动物”这一目标时,各年级段的要求是不同的。一二年级教学时让学生了解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要保护动物,了解国家制定的有关保护珍禽珍兽的一些法律知识。到又可以渗透如何运用法律这个武器和猎捕杀害野生动物的坏人做斗争,能能向有关部门告发经营、捕杀野生动物的商人,让法律来制裁他们。
四、贴近性原则。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法制教育的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绝不是外加或牵强附会的,应切实地使学科法制教育与双基教学、双基训练融为一体,而不应“穿靴戴帽”、“两张皮式”的。学科教学法制教育的渗透,应是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而不应是支离破碎、牵强附会的。
五、情感性原则。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让学生在课文描绘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动物们或有趣、或可爱、或美丽、或富有灵性的一面。当学生在受到美的感情激发和熏陶后,适时把语文教学中美的景象与现实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丑恶现象(如白色污染、沙尘暴频虐城市、酸雨影响人民生活等)进行对比,自然而然就会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懂得了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动物与我们人类的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变得这般美丽,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保护动植物,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加美丽。这样既提高了阅读兴趣,又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六、有趣性原则。好奇心和探究意识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诱发他们不断观察、体验、发现和创造的动因。而这一切都是在兴趣的驱使下产生的,所以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要贯彻有趣性原则。“有趣”的关键是“激趣”。在学科渗透时要做到知识性与兴趣性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法制渗透的感知、理解、探索而获得成功,进而产生满足感,不断激发他们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其次,渗透时方法要恰当,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1、在生活中渗透。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在学完课文《我家门前的小河》后,学生都对小河一年四季的美景由衷的喜爱,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再联系现实,看看现在周边的河流没有一条是清澈的,和二十几年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小河中有小孩在游泳、打水仗,河里的鱼鲜美能吃,妇女在河里洗衣服,现在河里的鱼已不能吃,就连河的颜色有时泛黑,发出怪味,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分析、通过讨论、通过比较就会发出感叹“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啊!”此时再适时介绍《保护环境法》,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2、在情境中渗透。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气氛中,可以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另外在教室的后墙上方,贴上一些标语,创设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使学生步入教室就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学时先让学生观摩模拟法庭庭审录像,再放有关法律知识的小动画,使学生产生小小执法员公正无私的表,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激发了绘画欲望,从而笔下画出的线条,色块再也不是无情之物,而是表达真挚情感的符号,达到情与画完美结合。
3、在案例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如在教学思品课《维护公共秩序》这一课时,便可以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辆自行车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辆自行车,你是买还是不买?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便宜东西干嘛不买?!”有的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教师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出示相关的法律条文对他们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4、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当今时代已经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教学的手段也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及时地、广泛地了解各种信息,同时也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数学学科统计初步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要有较一个知识面,而学生在书上接触内容较窄,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法律知识方面的信息,如空气污染情况、噪音情况、青少年犯罪率等,然后让学生制成一张张统计表,使学生既掌握绘制统计表的方法,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如五年级教学“折线统计图”,教师可以设计“城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监测结果统计情况”的题型,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渗透。在教完例题后适时讲到本市城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气味让人头晕欲呕,长江水越来越混浊、快要变成第二条黄河等,并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由于人们破坏环境所造成的,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由此既完成了数学教学目标,又和法制教学有机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在课堂小结中渗透。结课点睛是教师在课堂结束部分的处理上运用的渗透法。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教学进行言简意赅的结课时,把课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处地点上一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对法制的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明了起来,这种结课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第三、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这里说的是渗透,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准“渗透点”。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渗透度”。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从哪儿渗透从何处切入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切入的问题。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九年级英语法制渗透教育教学计划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内容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能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呢?”一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因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有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
因此我将九年级这一册书要进行法制教育渗透的相关法律作如下计划渗透到教育教学中:
渗透点1:Unit 2 P16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一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犯罪法》 渗透点2:Unit 3 P24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四条 渗透点3:Unit 4 P32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 渗透点4:Unit 7 SectionB 3b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1《风景名胜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第四十一条 渗透点5:Unit 9 SectionA 1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2《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渗透点6:Unit 14 SectionA 1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渗透点7:Unit 14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1《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八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第二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论文
法制教育论文 浅
谈
语
文
教
学 中
法
制
教
育的渗
透
作者单位:余庆县和平小学 作者:余亚书
联系电话:***
浅谈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
贵州省余庆县和平小学:余亚书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将来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劳、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里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则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促进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我们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篇目中都蕴含着法制教育,只要适时的挖掘,就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优美的文字所吸引。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之后,注意引领学生思考小鱼在乎什么?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相关条例,让学生知道:保护野生动物,有时不仅仅出于对动物的喜爱和对生命的珍惜,更是一种法定责任。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教育好下一代,不光是使他们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教育好他们如何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在小学阶段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法制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要学法、守法、用法,用法律
武器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健全的法治素质也是其中内容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理由也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快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中学生物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计划
在当前社会法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面对日前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生物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生物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这种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以及运用艺术眼光对法律文本、法律事件的“文学”欣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必将使得法制的神圣光芒照进生物课堂,照进学生的心灵。那么,如何在生物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呢?下面就是我的几点建议:
一、在生物教学活动中进行法制教育
现代案例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则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见解。案例教学不是单纯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法制案例教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即课前准备、课上讨论和总结评析。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教师与学生分别对教学案例和制定的相关资料的个人学习过程。教师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思考,进一步了解案例中的问题和有关背景知识,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学生则要熟悉案例内容,掌握案例所揭示的事实情况,洞察案例中章显或内隐的疑难问题,并借助有关材料提供的理论指导,分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运用已有的经验归纳出自己对问题解决的初步假设,提出多种合理的并能经得起质疑和反驳的解决对策和方案。
(二)课上讨论 课上讨论是案例教学的精髓部分。教师对讨论的过程进行适当而有效的操纵并注意将讨论引向主要问题的解决,同时注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与案例有关的理论知识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利用。学生在七年级阶段,学生的法制观念较差,这个时期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要结合具体生物学知识进行。在七年级上册《认识生命》的教学中,我首先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居世界第三,森林资源丰富,共有木本7000多种,其中,乔木2800多种,还有银杉、水杉、银杏、珙桐、金钱松、台湾杉、鹅掌楸等30多特有珍贵树种,具有“活化石”之称,是世界著名的“孑遗植物”。再引入森林的作用和破坏自然资源引起的危害以及自然保护的意义,接着指出国家为此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同时制定了《森林法》。《森林法》中规定“禁止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沙、采土以及其他毁林行为。禁止在幼林地和特种用途树林内砍柴、放牧。在采伐森林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择伐和渐伐方式。”对此不仅要求学生做到并求学生做好宣传工作。同时还提到树木花草可以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在自然界中也有着重要作用,要求学生要爱护学校花草树木,不要攀枝摘花和踏采花草,也要求学生做好监督工作,使全社会都来保护周围的环境。
(三)总结评析 在总结评析阶段,教师要对案例教学过程特别是案例讨论的成效作全面总结,鼓励个性差异,帮助学生形成不断反思的习惯。总结评析对学生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它是学生认同个性差异的反思过程。
1、使学生懂得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八年级的《生理卫生》中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着重讲述了青少年容易犯罪的原因。我讲到青少年发育的特点时,讲了青春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大脑的兴奋性比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个特点有好的一面,此时好奇心强,是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的一面,即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世界观还正在形成,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对待环境的影响,还不能控制内部的冲动和调整自己的行动。在这个时期正确分辨是非必要的。因此,在这一时期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不能和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不能看黄色书刊和光盘,也不能浏览不健康网站,如果稍不注意就能被坏人利用或不知不觉地染上了不良习惯,以至造成犯罪。通过以上分析,使学生明白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的警惕性有所提高。
2、使学生自觉地遵纪守法。
初中学生的法制观念已经初步形成,并且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例如在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时,根据遗传的基本规律,说明近亲结婚隐性基因相遇的机率很大,后代出现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亲禁止结婚。”资源、人口和环境是当代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又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三要素,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制约,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在讲《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内容时,指出《野生动物保护法》虽然颁布了很久,但大肆捕猎、贩卖和宰杀珍稀野生动物的行为却屡禁不止。这一危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愚昧行为,是对生物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无知的表现。接着结合书本的内容,向学生阐明生物必须依赖环境而生存,更强调生物的生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强调人必须对生命自然界持尊重的态度,并牢牢树立起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的观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举大量具体事例说明生态平衡破坏后引起的后果,而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珍稀动植物要严加保护。因此,国家制订了《环境保护法》,其中有规定:“要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民造成清洁和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等。
二、“法制教育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正确认识案例教学
1、它“一是将抽象的法学理论知识融入教学学中,使学生在共同分析、讨论的过程汇总,不知不觉地获取法律学科理论与专业知识。二是通过对法律案例剖析、追问的过程,养成学生反思实践问题的精神,提高反思实践问题的意识,掌握反思的方法与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坚持案例教学作为生物学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当前的法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案例教学是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补充,是生物教育灵活化、贴近实践的途径;其次,案例在教学中具有巩固和深化的作用,案例教学是对于系统知识的再次、灵活运用,对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系统知识具有很好的效果;再次,案例教学对于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有很好的提高作用,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锻炼。因此,案例教学在生物教育中的运用是必须的。
(二)传统系统化教学中课堂模式
以教师讲授、学生聆听为主,案例教学的课堂与传统模式有很大区别,需要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案例教学开拓学生思路,以学生的思考和分析为主,需要学生以更积极的角色介入到教学活动当中,而教师则要更侧重于一个引导的角色。有学者总结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做到“五要”和“五不要”。“五要”为:要选择得体的教学案例;要充分了解案例的主题;要准确把握案例教学的每个环节;要全面主导案例讨论;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五不要”为:不要用案例教学取代其他教学方法;不要成为讨论的中心;不要轻易给出答案;不要去证实某种观点,案例不是实证,鼓励不同的观点和评价;不要将案例分析当成概念阐述。
(三)做好案例教学设计
案例教学设计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1、案例的选取和整理。
“法制案例教学以法律案例为课堂教学的起点,选择恰当的典型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一个好的案例必须具有实际价值,从法学教育来讲,首先,案例的价值集中体现在案例中体现出的法律知识与法律运用;其次,案例必须具有现实性,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现实性和真实性,避免凭空虚构案例;再次,案例必须具有启发性,这是案例教学目的的要求,启发性强的案例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最后,案例的选择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要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争议性强的案例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
2、课堂讲授的技巧。
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有不同的课堂讲授方式和手段,恰当的形式可以使得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讨论法和质疑法是案例教学中常见的方法,组织学生就案例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进行讨论,发现案例中涉及的法律知识;不迷信案例中的结论,在论证结论的正确与否的过程中达到对案例知识的深刻认识和体会。案例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当在生物教育中予以广泛采用。我国不是普通法系国家,案例教学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但是吸收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弥补目前我国法学教育的不足。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德育与传授知识的关系。传授知识的过程是使学生认识世界和发展认识能力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后,才能辨别是非,才可能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生物教学是传授生物学知识,发展生物学能力的过程。在生物教学中要应用生物学理论知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只能选择适当时机穿插进行,而不能喧宾夺主。
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如粮食问题、人口增长过快、B超的人为干预生育、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不合理、生态破坏等,都与生物科学有直接关系,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将使学生从小懂法、讲法、依法、执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让“法制教育案例”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第四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大塘镇里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2013年春季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镇有关精神,拓宽思路,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和法制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养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行为习惯,扎实做好青少年的德育和法制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课堂主渠道作用,我校全面推进学科教育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现将这学期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落实,强化措施
按照教育局统一安排部署,根据中心学校方案,认真制定了《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严格做好教师用书配置和培训工作,抓好示范性课堂宣传,为了将我校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校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纳入考核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考核和教师绩效考核内容,同时也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常规检查中,与其他工作同布置,同检查。
二、扎实有效开展相关工作
我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方案,开展二级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培训手册》、《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和《教师法制教育常识》读本,教师结合本学科渗透点逐渐熟悉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因此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设计,尊重教学,科学导入,通过对法制渗透点的把握,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领会和应用,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和效果。教导处组织牵头,分学科,开展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示范课、优秀教案(教学案例)、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各学科各年级教师对本学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可借鉴的模式,促进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中的成长。对相关法律知识有所了解、法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得到进一
步增强。
另外积极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探索。要求教师做好学习笔记。在常规检查中,要求教导处认真检查教师教学设计,重点检查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法制教育,并要求教师写出教学实践中运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渗透反思总结。
三、实施情况
(一)法制教育渗透学科教学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各校按照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一书,将小学法制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法制教育与各个学科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
(二)与其他各种专项教育相结合,努力形成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的法制教育新局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一是将一些和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制作成固定宣传材料上墙,营造法制校园气氛;二是结合每个月的班级黑板报设立“法制专栏”,开展法制教育和宣传;丰富法制教育内容。
(三),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各位老师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工作无干扰。
四、渗透法制教育,净化学生心灵
在语文学科数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结合起来,把握分寸,适时渗透。在思想品德课“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崇尚科学,反对邪教”中可渗透《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知识,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五、教学中的困难与问题
一是老师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足够认识。个别老师认为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才重要,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只会加重教学任务。
二是教师队伍系统培训学习不够。对学科教师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不够,教师对相应法律法规掌握不够,相应法制渗透点在教学中渗透不够到位或把握不够好。部分教师研究探讨相关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够,受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制约,还不能很好地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融合,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不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枯燥乏味。
三是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影视、图书室等资源来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特别是我校村小学受条件限制,不能通过网络等资源及时查阅法制渗透点的相关知识,不能及时开展与相关教学科研工作互动。
六、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重在落实。要深刻认识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性、基础性工作来抓,确保法制渗透教育全面、有序、整体推进。
(二)加强督促、检查。教导处要深入开展督促、检查与指导。搞好县示范校创建工作,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以点带面,不断强化措施,深入推进我学校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大塘镇里中小学 2013年6月28日
第五篇:初中英语学科如何渗透法制教育论文
浅谈初中英语学科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核桃中学:杨世敏
中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和品行定型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日常教学中,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制意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可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帮助其提高综合素质,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
康成长。
英语是我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特别是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对中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潜在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元素,把握好原则,适时适度地进行渗透,教会学生用法律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真正寓法制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效果。
一、把握几项原则
要在英语教学中适时有效地渗透法制教育,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教学效果,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有机性原则。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忽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元素,而要根据学科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把握好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在八年级教材《How do you go to school》这一单元中,适时教育学生遵守道路交通法规,骑车要走自行车道,禁止并排骑车,禁止与机动车抢道,即使在行人稀少的十字路口,也要不打折扣的遵守交通规则,时刻牢记交通安全。通过学习这一单元的内容,既让学生掌握了交通方式的表达方法,也使学生受到了一次交通法规教育。
(二)整体性原则。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法制教育的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绝不是外加或牵强附会的,应切实地使学科法制教育与双基教学、双基训练融为一体,而不应“穿靴戴帽”,形成两张皮。同时,法制教育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并有计划地将其穿插到教学中去。
(三)情感性原则。英语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必须营造氛围,在教学时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更要有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如:在学九年级第十五单元《We’re trying to save the manatees!》时,及时将环境保护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融入其中,教育学生一定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美好家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乱丢弃杂物,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筷子等,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在谈到濒危动物海牛时,让学生了解动物与人类生存的相互依赖关系。使他们懂得正是有了动物与我们人类的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变得这般美丽,从而激发了学生保护动植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使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趣味性原则。好奇心和探究意识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诱发学生不断观察、体验、发现和创造的动因。而这一切都是在兴趣的驱使下产生的,所以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要贯彻趣味性原则。“有趣”的关键是“激趣”。在学科渗透时要做到知识性与趣味 性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法制渗透的感知、理解、探索而获得成功,进而产生满足感,不断激发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反过来又促进了英语学科的教学。
二、学会几种渗透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既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去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英语教学与法制教育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使英语教学中的法制教育见到成效。
(一)在生活中渗透。在渗透法制内容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着手,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联系现实生活讲法制,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在学到八年级下册《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过大的音乐就是噪音,而噪音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是有害的,它不但会损害本人的听力,同时还会影响到左邻右舍之间的和谐相处,教育学生如果在将来自己经营音像店、商店、饭店等实体时,一定要注意遵守有关噪音污染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样,老师不仅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也在学生思想上进行了一些法制意识的渗透。此时,再适当介绍一点《未成年人保护法》,告诫学生吸烟对人体的危害,让学生了解5月31日“世界无烟日”的重要意义。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的去接受,而是在共鸣中领会,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二)在游戏中渗透。寓教于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先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地去学习。另外,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既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又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如在教授七年级预备篇第三单元《What color is it ?》时,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表示颜色的词以后,能在上下学的路上看到红绿灯,会说几句简单的命令。于是我就设计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画一画,每人准备红、绿、黄三种指示灯,然后让学生做游戏,请三人分别扮演指示灯、警察、行人,表演过马路的情景,边表演边学习句型Redlight.Stop!Yellow light.Wait!Green light.Go!并且在熟练掌握这些句型以后,再进行拓展练习。我还将一些简单的禁令标志布置在教室里,如左转、右转、禁止停车等标志,让学生边游戏边掌握句子No parking!No bicycles!Don’t cross!Turn left!Turn right!等,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既掌握了英语知识,又了解了许多交通法规,强化了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的意识。
(三)在课堂小结中渗透。结课点睛是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常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教学进行言简意赅的总结时,把课堂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处地指点一下,从而使学生朦胧的、零碎的法制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清晰起来。结课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注意几个问题
(一)抓住时机。英语课毕竟不是政治课,它有本学科内在的特殊性,适时地运用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很重要。时机几乎课课存在,问题就在于抓得是否适时,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统领教材,增强两个预见性。第一,在哪一单元的哪一课适合进行哪种教育;第二,在何时结合什么形势或学生的什么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如学到有关交通的内容就讲交通法规,学到有关环境的对话或短文就渗透环境保护法,学到濒危动物就讲动物保护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