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版 20141007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五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五讲
近日,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心中感慨良多,在读的过程中,收获不少,余教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老师们进行剖析和策略指导,我们看到了余教授敏锐精辟的观点,看到了他关注教育现实状况的求真精神。书中所写并没有停留在运用深奥理论进行繁琐分析的层面上,而是更多的配合一些生动的比喻,经典的案例,一点一点的引起我们的思考。其中的第五讲《教学关系》让我对有效教学感受颇多。
《有效教学十讲》的第五讲讨论的是教学关系,该讲从4个问题进行分析: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态度怎样影响学生的成长;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提倡和强调对话的原因。
在讲解学生的特点时,书中提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认识学生并且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科。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认为,在学生身上,存在着两种相对应的本质属性的特性—向师性和独立性。“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表现在:
1、凡是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我是学生,我要学习,我要听老师的教导);
2、学生有这样一个共同心理(无论学习哪一门课都希望有个好老师;无论在哪个班级学习,都希望有个好的班主任);
3、学生还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希望老师多看我一眼,多关注我一下)当然,这里所说的是教师的热情的注意,而不是冷眼的监视。教师的注意,对学生来说,就意味着发现了他们的光彩,意味着对他们的了解、重视、鼓励、关怀和喜爱。由于这样,教师对一个学生的注意,就可以在他和这个学生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并且鼓舞这个学生更加向上。反之,对一个学生长期忽视,不予注意,就等于抹杀了他的优点,以至否定了他的存在。eg:焉彭庆。
刚才我们了解到向师性,接下来了解一下学生的独立性,它有四层意思:
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思考);
2、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
3、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突出表现在:学生觉得自己能看懂的书,就不想再听别人多讲;自己感到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再反复哆嗦;自己认为自己会做的事,就不愿再让别人帮助或多嘴);
4、除非有特殊的原因,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学生能力(第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从饮食起居、说话听话、读书写字、画画唱歌、戏耍交游,一直到许许多多课堂上没有教过的社会生活知识和能力,绝大部分都是他们自己独立学来的;第二,即使是教师教给他们的东西,也是靠他们已经具有的基础,运用他们已经具有的独立学习能力,包括听、看、想、说、写、练等,才能被他们掌握的。但是,教师由于总是从“学生需要教”这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同时又常常被一些难教之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所吸引,再加上站在高处往下看,就常常会低估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综上所述,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既要以学生的“向师性”为基础,又要以学生的独立性为导向。
第二个方面(摁):在讨论教师的态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中,主要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其影响。有一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核心就是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态度主要表现在:语言、动作方式、眼神方式。拿语言方式来说,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用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学生回答正确时,应该用肯定性、赞扬性的语言;学生回答不对时,应该用谅解性、引导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就比较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在如:眼神方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俗语说:“眼睛会说话”,就是指不用有声语言时,眼神也能传递情感和态度。课堂教学中的眼神交流要求教师要积极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教师讲课时,眼睛应该与学生保持对流,使连坐在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看见我了,老师在跟我点头呢!”有些教师讲课时,眼睛往往只看着他的几个最得意的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使这些学生感到受到了冷落;还有一些教师往往只习惯看着前排的学生,不注意看后排或角落的学生,使这些学生产生了自己不受重视的感觉。这点我深有体会,我们班的袁茜课上总是积极发言,她之前坐在前面,后面因为我对她比较放心就把位置调到后面去了,有时我想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更多的小朋友,她就感觉老师不够重视她了。
在国内一次调查中,学生对不喜欢的教师进行了一番描述,其中有“不耐心”,“情绪不稳定”,“粗暴不讲理、讲话刻薄、讥讽挖苦人”,“表情严肃、不和蔼,整天脸无笑容”等内容。而美国一位教育家在对九万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后,归纳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
(1)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2)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她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3)耐性――“她绝对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能做到为止。”(4)兴趣广泛――“她带我们到课堂外去,并帮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5)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和笑容使我很舒畅。”(6)讼正――“她会给予你应得的,没有丝毫偏差。”
(7)幽默感――“她每天会带来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 .
(8)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9)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
(10)伸缩性――“当她发现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11)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12)颇有方法――“忽然,我能顺利念完课本,竟然没有察觉到这是因为她的指导。”要知道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态度,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灵施暴”或者“情感敲诈”,即为支配或冷漠。
了解第五讲的到以上两个方面,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书中提出对师生关系的基本定位,就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从学生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提到学生在小学到高中经历了五个阶段:完全依靠教师阶段(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基本依靠教师阶段(小学三四年级以后)、相对独立阶段(到了初中)、基本独立阶段(到了高中)、完全独立阶段(高中毕业以后)。总之,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体现。
最后,提倡和强调对话的原因分析时,提出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对照余文森教授对于“对话”的界定,许多时候我们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而是一种“伪对话”,甚至可以称之为“训话”或者“诱导谈话”,因此也很难称之为“对话”而期待它带来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对教学而言,对话意味着互动,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所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特别要注意,对话教学中:
1、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
2、对话并非越多越好(教学中的对话无论是作为一条“原则”,还是作为一种方法,它的使用都必须服从服务于教学的目的,不能为对话而对话,对话的滥用必然导致形式主义,这是对话在量方面的要求);
3、对话的目的并不是要达成一致。书中较多的提到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观点,比如:著名的美国教育学家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应该关注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优质的教学。
书中还反复提到,著名教育专家江山野的一些观点。如:向师性,这一本质属性,让我们重新看清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的真实状态,作为教师要运用好学生与生俱来的这一属性。
一本好书,看一次是不够的。分层次的多次阅读,才能正真达到学习的目的,日后我将继续认真的将此书读下去,并将取之精华,辩证的用于我的教学中。
第二篇: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五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五讲
《有效教学十讲》的第五讲讨论的是教学关系,该讲从4个问题进行分析: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态度怎样影响学生的成长;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提倡和强调对话的原因。
在讲解学生的特点时,书中提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认识学生并且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科。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认为,学生具备的特性有“向师性”和独立性。“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表现在:
1、凡是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我是学生,我要学习,我要听老师的教导);
2、学生有这样一个共同心理(无论学习哪一门课都希望有个好老师;无论在哪个班级学习,都希望有个好的班主任);
3、学生还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希望老师多看我一眼,多关注我一下)。书中提到平时老师有威信,指的就是这个老师一出现,学生在他面前立马就有学生感。学生的独立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
2、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3、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
4、除非有特殊的原因,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学生能力。综上所述,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既要以学生的“向师性”为基础,又要以学生的独立性为导向。
在讨论教师的态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中,主要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其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核心就是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态度主要表现在:语言、动作方式、眼神方式。要知道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态度,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灵施暴”或者“情感敲诈”,即为支配或冷漠。
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的方式中,书中提出对师生关系的基本定位,就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提到学生在小学到高中经历了五个阶段:完全依靠教师阶段(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基本依靠教师阶段(小学三四年级以后)、相对独立阶段(到了初中)、基本独立阶段(到了高中)、完全独立阶段(高中毕业以后)。总之,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体现。
提倡和强调对话的原因分析时,提出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对话的意义是促使知识增值;活跃师生思维。对教学而言,对话意味着互动,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所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特别要注意,对话教学中:
1、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
2、对话并非越多越好;
3、对话的目的并不是要达成一致。
第三篇: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
《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盘点了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及对问题反思,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学生主体化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
三维目标确定与教学目标虚化分析上,在传统教学中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受到了冷落和忽视。因此,为了让三维目标有机整合,要把过程和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可是因为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使教学目标虚化,表现在:
1、知识和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
2、过程和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
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的分析上,说到课程资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定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突出表现为:
1、教材受到了冷落(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教材);
2、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
3、联系实际变成了一种装饰。
学生主体化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的分析上,虽然新课程改革下使教学进步很大,但也有些问题不容忽视,表现在:
1、强调了学
生的独特见解(体验),却忽视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
2、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即自主建构,却忽视了教师的引导,即价值引领。
3、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的分析上,提到学习方式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教学方式上面出现形式化,盲目化,具体表现在:
1、“对话”变成“问答”;
2、有活动却没有体验;
3、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
4、课堂有温度却没有深度;
5、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
第四篇: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六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六讲
《有效教学十讲》的第六讲主要讨论教学的规律,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分别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教后学”——以教导学;“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第一条铁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只有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推动发展,从而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先学之学具有三个特征:超前性(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独立性(先学的最本质特性)、异步性(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后教之教具有三个特征:针对性(必须对学生的超前学习进行检查,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时,也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参与性(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教学的机会、参与教)、开放性。“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
1、尝试教学;
2、洋思模式;
3、杜郎口模式;
4、卢仲衡老师指导的“自学辅导教学”;
5、黎世法老师倡导的“异步教学”。
第二条铁律“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就是教师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最根本的也就在于促进和完成从教到学。先教后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具体来说,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的主要措施是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主要教学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1、坚持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相结合。
2、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
3、坚持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以学法指导和培养自学能力为重点的著名教改实验:
1、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教学法”;
2、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
3、浙江省金华一中的“学案教学法”;
4、江苏省东庐中学的“讲学稿”。
第三条铁律“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转化而成的。美国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和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的“成功教育”就是这一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创举。“掌握学习”的核心策略:
1、目标导向;
2、反馈纠正;
3、循序渐进。“成功教育”的教学策略是“低,小,多,快”四字要诀(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
第五篇: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八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八讲
《有效教学十讲》的第八讲分析了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包括了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和创新性等八大特性。其实,在书中的前面已经或多或少提到了。
主动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首要特性,表现在具体学习活动中是“我要学”。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中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独立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性,表现在具体学习活动中是“我能学”。独立性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所普遍具备的一种根本特性。
独特性是指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同时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新课程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意义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必须具备的基本特性。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产生的条件为:
1、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2、学习者本人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交往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是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的心理学依据。交往的意义是使知识增值、活跃学生思维。除此以外,交往可以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发展学生分享和利他性的品质。
体验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突出特性,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表现为:强调身体性参与、重视直接经验、重视感性因素。
问题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所以,新课程中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创新表现为突破和超越,新课程中鼓励创新,创新性主要表现为怀疑精神、批判精神。从意识角度来说,学生的怀疑精神突出表现为:不满足于现有的答案和说明,敢于对权威、对教材、对教师提出质问和怀疑。从能力角度来说,创新性主要表现为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以上八大特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