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习起点,把握文本特点——以人教版五上《七律·长征》教学为例5篇

时间:2019-05-13 04:1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注学习起点,把握文本特点——以人教版五上《七律·长征》教学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注学习起点,把握文本特点——以人教版五上《七律·长征》教学为例》。

第一篇:关注学习起点,把握文本特点——以人教版五上《七律·长征》教学为例

《七律·长征》是伟人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创作的体现革命乐观主义的诗歌。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诗词不多,尤其像这样具有深刻含义的七言律诗更少。课前,我细细揣摩了文本,认为教这样的诗歌,把握住诗歌这种文体的特点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更能激发学生学诗的热情,也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诗,而不仅仅停留在单纯机械地记忆背诵诗歌。对本诗进行一定解读后,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1.读正确“逶迤、磅礴、岷山”三个词语,能初步了解七律诗,读出韵味。2.在导学卡的帮助下,尝试抓住诗眼理解体会关键诗句的含义,并初步了解通感、夸张等诗歌写作手法。3.能正确抄写积累关键诗句,体会红军战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革命气概。通过多次教学实践,对于本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一、用诗歌的方法教学诗歌,感悟文本独特的魅力

课始,我首先引导学生根据课题,交流了有关“七律”的知识,并适时作了一定的补充,让学生根据规律圈出双句末尾的韵脚,提示他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适度拖长读出味道。本以为这样的教学应该把知识点讲清楚了,可试教时却发现五年级的学生对此很难掌握。学生难以把握住诗句的节奏读,有时韵脚是拖了长音,可诗句还是用读课文的方式在朗读。这样的初读诗不光花费了很多时间,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掌握。看来,教师的范读必须置前,或是在每句诗句中用斜杠画出停顿处给予朗读提示,这些方法可能会对这块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本课的重点是聚焦本诗关键诗句理解读。我尝试让学生通过导学卡的帮助,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颔联和颈联的意思。试教下来,我发现,两个班的学生能连贯清楚地说出诗句的字面意思,至于“寒”和“暖”、“走泥丸”和“腾细浪”蕴含的深层含义却无法理解。原先预设想让学生通过导学卡在预习中积累更多的信息和学习方法,但却惊奇地发现,每班只有3~4位学生用上了课后资料袋和注释中的信息帮助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就是将参考书的解释说了一遍,如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却又任重道远。同时,也不由得让我思考:在关键诗句的理解上,作为教师的我,还是缺少了教学诗歌的方法。事实上,“寒”“暖”“泥丸”“细浪”这些词细细读来,是诗的一个个丰富的意象,而我却没有及时抓住这些意象,仅仅机械地根据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特色上的对比和夸张,忽视了“意象还原”的重要性。诗歌教学无需多讲,理解的过程是一个从“模糊”到“精确”最后回归“模糊”的接近过程,正所谓“距离产生美”。教学中,我要尝试多用想象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丰富意象,在读诗中品味诗意,真正感受诗意课堂的魅力。

二、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在本课试教中出现了以下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观看《飞夺泸定桥》的电影片段,当看见红军在13根铁索上匍匐前进时,有学生笑出了声)

师:同学们,看完了影片片段,这场战役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这场战役打得非常艰难,红军很勇敢。

(教师补充介绍道:“当泸定桥夺下后,毛泽东主席带领大部队踏上木板铺好的桥面时,不禁深深地敬了一个军礼,向先遣部队牺牲的战士们致敬。”)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诗,对句中的“寒”字,你们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我感受到当时天气很寒冷,水很冷„„ [片段二] 师:同学们,课前在你们完成的导学卡中,有一项内容是对诗歌中不明白的地方提问。现在你的问题解决了吗?

(学生回顾自己课前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还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下节课继续解决。

生: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条件那么艰难,又牺牲了那么多战士,守着自己的根据地好好生活就可以了,难道长征是唯一的解决方法吗?

从以上两个教学片段可以明显看出,片段一中的学生在关键词句的理解上仍然存在着困难,无法真正走进诗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意思。而片段二中学生明显以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红军长征的意义,无怪乎他们在学习这么激情澎湃的一首诗时,却仍然表现出那么的平静和不可理解。还是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惹的祸”呀!事实上,课前,我已经对这些问题有了察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我尝试采用导学卡丰富学生的学习储备,努力让学生去感受理解这段历史。同时在课上我也充分引入了课外资料和影像等信息,力图丰富学生的感知。可是,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拓展带来的却是波澜不惊的课堂,这真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课后通过对学生的访谈,我对本课的教学作了以下三处修改:

一改:导学卡设计更“亲”学生

导学卡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没有根据学生真正的需求,如第一题:收集与诗歌有关的长征故事(写下故事名,简单说一说)。我只是关注了与诗歌有关的故事,并没有真正发现学生对“长征背景”的思考。同时,没有考虑到长征勘唪的收集和演讲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学生那么短的时间内较为全面地进行了解。看来,以长征故事会的形式在课前开展,对本课的学习会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其是引导学生收集阅读长征的背景资料,并尝试讲述《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这些与诗歌关系密切的故事,对本课的学习更为有效。

二改:媒体资源运用找准时机

从以上两个教学片段,我们清楚地知道学生与本课文本的距离很远。究其原因,主要是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从而带来了学生从小情感苍白,甚至把文本中人物高尚的品质当做了弄虚作假,对于语言文字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自然无法真正理解。同时由于长征这段历史实在过于遥远,让他们以自己现在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感受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于是就出现以上一种游戏的学习态度。因此,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和课外资料的交流还是需要提前到课前,诸如放映一些长征纪录片,展示多组长征图片,大量阅读交流长征的资料,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一个重要的平台。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当学生已经走进诗歌所营造的那个“境”,又何愁没有“情”呢?

三改:批注式阅读“留白”思考

本诗阅读应重视批注对理解诗意的作用。批注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感悟的重要学习方法,是最常用的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方式。片段一中出现的学生对于“寒”字理解的问题,最为真实地说明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过少,教师太过急于求成。在观看《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前,教师要鼓励学生抓住“寒”字做一个批注,可以写写心里的感受,也可以写写对于“寒”字的理解,如果能用上想象,联系前句的“暖”字进行对比感受等方法,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语文学习除了思想感情、语言文字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外,个人认为,最为深远而有效的学习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思考的方式。而对于这首语言高度凝练的诗歌,批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拉近文本和学生距离的学习方式。

作为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但是由于思维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适度渗透有关文本特点的学习,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逐步培养文体意识,对于后续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载关注学习起点,把握文本特点——以人教版五上《七律·长征》教学为例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注学习起点,把握文本特点——以人教版五上《七律·长征》教学为例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