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班音乐《水族馆》教学反思
中班音乐《水族馆》教学反思
中班音乐《水族馆》教学反思
音乐《水族馆》是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代表组曲《动物狂想曲》中的一首,该曲子旋律纯净、优美动听,给人一种神秘灵动的感觉。刚接触这段音乐时,感觉整首曲子有点长,曲式段落间的区别没有特别明显,因此感觉活动开展起来有些没有头绪。同时,在活动之前,我给孩子们试听了一小段音乐,请他们听听有什么感觉时,孩子们回答都是类似“恐怖”“好像有怪物要出来”之类的,似乎不能联想到神秘的海洋世界,因此,对本次活动的开展,我感觉非常没有底气。
活动开始时,我先直接让孩子们听音乐说感受,虽然如我最初所想并没有孩子直接说出是关于水族馆或海底世界之类的,应该说已经非常惊喜了。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也能比较顺畅地从音乐的感受联系到海洋世界,并没有出现我担心的开展不下去的问题。第二个环节是我结合第一环节临时加入的“说说海底有什么生物,它们怎样动”,为后面的音乐表演打下基础。第三环节结合图谱感受曲式。孩子们基本都能感受出A-B-A-B-A’-B’曲式结构,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我对乐句和乐段解释不够清晰,导致一开始时部分幼儿把句和段弄混了,出现了纰漏。最后一个环节表演,孩子们能听音乐表演出A和B的音乐,但A’和B’段音乐没有表现出不同来,主要原因还在于前面感受曲式时没有让孩子们认真感受、深入理解,这一部分还需我进一步推敲如何开展。
总的来说,这次活动开展地还算比较流畅顺利,环节清晰,教学目标也基本能够达成。主要问题就在A和B段音乐如何感受和表现上。活动结束后,我还组织孩子们开展了一次设计水族馆的美术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多种水生动物的图片让他们进行模仿创作,并将他们所画的水生生物剪贴在一起,蓝色水粉打底,组成一幅水族馆,孩子们非常开心。
第二篇: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水族馆》及教学反思
《中班音乐教案《水族馆》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音乐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乐曲的AB结构及乐曲优美轻快地特点。
2.尝试用优美的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变化。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1.师: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你们看,今天我们来到了一个这么美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将一起欣赏一首非常美妙,非常动听的音乐,你们想不想听?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二、理解、感受音乐
1.播放音乐,教师做优美的动作
2.播放视频
3.幼儿模仿小鱼游,音乐舒缓时候小鱼怎么游,音乐轻快的时候,小鱼怎么游。
4.提问:
(1)听到缓慢的音乐时,水草会怎么动呢?
(2)随音乐的变化,音乐变快水草怎么动?
5.小结:这段音乐有时很慢,听上去很优美,有时很快,听上去轻松愉悦。(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优美的音乐表现的是水草慢慢生长的画面,而轻快的音乐则是各种海底生物游来游去的画面。
三、播放音乐,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之前,我给孩子们丰富了关于海底世界的一些经验,比如海中有什么,海里的生物怎样“游泳”等。当孩子们和我一起进入了神奇的水底世界,和水草小鱼玩起了快乐的游戏时,大部分的孩子都能不错的模仿,有的化身“水草”在那自由摆动,有的变成“小鱼”来回穿梭,还会不时的冒出几个小泡泡。但是在活动中,我也发现,虽然孩子们能够说出很多种海底的生物,但是在模仿上面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比如我们班模仿大鲨鱼的亮亮,他的大鲨鱼就和小鱼一样,没有可怕的样子,也没有锋利的牙齿,整个一呆萌状。
中班音乐教案《水族馆》含反思这篇文章共1972字。
第三篇: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水族馆》及教学反思
中班音乐活动教案《水族馆》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愉快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来,初步熟悉“水族馆”乐曲旋律,通过图谱、肢体动作、乐器来感应乐曲的曲式,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水族馆》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水族馆”乐曲旋律,通过图谱、肢体动作、乐器来感应乐曲的曲式。(重难点)
2、使幼儿能愉快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来。
3、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4、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活动准备】
1、海底背景图一幅(贴有各种海底动物)。
2、语词图卡一套、CD音乐。
【活动过程】
一、幼儿跟随音乐跳各种舞步进场。
二、出示海底图介绍,引起幼儿兴趣。
“水族馆就像海底世界一样,很神奇。”
1、提问:小朋友见过水族馆吗?水族馆里会有些什么动物?
2、出示背景图,介绍海底动物。
“看看,都有些什么海底动物?”
三、幼儿欣赏第一遍音乐。
1、介绍音乐名称及作者。
“水族馆这么神奇,这么美!让我们也来听一首很优美的音乐,名字叫《水族馆》。这首音乐是法国音乐家圣桑写的。
2、“在听音乐之前,老师有个要求,请小朋友一边仔细听音乐,一边想想,在音乐中你会看到什么?”
幼儿欣赏音乐。
3、让幼儿谈谈听完音乐后的感受。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音乐,刚才你们听音乐的时候,好象又看到了什么呢?
4、理解下行间奏。
“刚才在音乐里你们有没有听到一段“铛……”的声音?(我们来听听看)听到这段音乐你们想到什么?开始时声音是怎么样的?(由高变低)
5、让幼儿用动作表示下行音乐。
“我们该用什么动作来表现这段由高到低的音乐呢?
四、幼儿欣赏第二遍音乐。
1、“你们想的动作真多!我要把你们这些动作都编到音乐里面去,但是我有个要求哦,请你们猜猜我听到音乐的时候,我想到什么动物,我在做什么?
2、教师根据旋律表演,鼓励幼儿为老师鼓掌。
五、感应曲式。
1、按图谱顺序感应曲式。
(1)“刚才你们都看到我表演了,这曲子里我想到什么?”
(2)“让我们看看,音乐里都出现些什么动物?”
教师根据音乐按顺序出示图谱。边唱歌边出示。
(3)认识反复记号。
(4)幼儿根据图谱听音乐感应乐曲曲式。
2、肢体感应曲式。
(1)“刚才我想到的是金鱼在水里唱歌,吹泡泡,那你们想到自己是一只什么动物呢?”(让幼儿自由说)
(2)创编各种海底动物动作。
“现在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你想到是什么动物在水里唱歌,你就用动作表示出来,看看谁的动作最美,想的动物是跟别人不一样的!”
3、碰铃感应。
(1)“你们做的真棒!表扬表扬自己,你们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碰铃。”
(2)“谁能让碰铃发出好听的声音?”引导幼儿探索各种敲法。
(3)让幼儿为下行音乐配上音色。“听听刚才的下行音乐我们用哪种方法演奏更好听?”
(4)“好,我们把这些配到音乐里面去,让我们听着音乐试试看吧!”(听音乐演奏乐器)
六、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本文扩展阅读:水族馆(指公众水族馆,public aquarium),水族馆是水生生物饲养展示和科普教育的场所,同时也是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和科学研究的场所。水族馆可专养海洋生物或淡水生物,也可兼养;既有供观赏或普及科学知识的公共水族馆,也有供科研及教学专用的水族馆。包括所谓的“海底世界”、“极地海洋世界”也属于水族馆。“水族馆”这一名称也时常用于一些水族类商店。
第四篇: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水族馆》及教学反思
大班音乐教案《水族馆》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初步学习看曲式图谱,运用乐器敲奏,通过语词与律动感应曲式,运用塑料袋进行音色探索,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音乐《水族馆》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通过语词与律动感应曲式。
2、初步学习看曲式图谱,运用乐器敲奏。
3、运用塑料袋进行音色探索。
4、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5、在对唱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同伴的声音,及时接唱。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感应曲式
活动难点:音效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奥尔夫音乐VCD碟一张、挂图P2、鼓和吊镲各一个、水中生物图卡若干、铜碰钟、飘带、啦啦彩
球、纱巾、水袖、塑料袋(均与幼儿人数相等)。
音乐分析:
这首乐曲选自《动物狂欢节》中的<水族馆>。整首乐曲优美惬意,曲式为A间A间B尾。在主奏乐
器——钢片琴晶莹剔透如流水般的音色中,犹如许多海洋生物在游泳、嬉戏。间奏是一组渐渐下行的音阶,犹如鱼儿在吐着泡泡玩耍。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正当玩得开心时,滋滋小蜜蜂飞来了,他也想玩泡泡。
(二)肢体造型:泡泡造型
幼儿发表各种泡泡的造型,老师伴奏幼儿随音乐做泡泡造型的律动。
1、鼓声:泡泡造型律动/泡泡房子、泡泡车、泡泡蝴蝶、泡泡鱼……
2、吊镲:变换泡泡造型。
(三)故事引入:水族馆里,鱼儿也吐着泡泡玩游戏……
(四)语词与律动:水底世界
1、水底生物律动模仿扮演。
全班分四组,以各式道具装扮。如:飘带章鱼、啦啦球水草、沙巾水母、水袖金鱼……
2、语词与律动
(1)各组随音乐扮演水中生物练习。
(2)配词律动:学水中生物游泳、吹泡泡。
①A段语词:我是一条金鱼,我是一条金鱼,水中世界多么美丽实在真有趣
②间奏:下行律动/由上而下滚转双手。
③B段语词:泡泡吹得好高~,泡泡吹得好高~吸~吹~,吸~吹~,拍拍拍拍×2次。
④最后一句:下行律动/由上而下,站起转圈,拍泡泡结束。
(五)图形感应曲式:A---间奏—A---间奏---B---尾奏
1、老师画出曲式图谱,并教唱语词。
(1)A段:画乐句/随音乐唱词画出短、短、长线条。
(2)间奏:下行泡泡。
(3)B段:旋律高低泡泡。
(4)尾奏:下行泡泡。
2、依序排列图卡出现顺序。
3、铜碰钟
(1)A段语词:唱词并用铜碰钟敲奏语词节奏。
(2)B段语词:同上。
(3)间奏和尾奏:铜碰钟随音乐强弱演奏拍子。
(六)音色探索:小鱼吹泡泡
1、塑料袋音色探索。如:揉、捏、抓、拍……
2、塑料袋气球
(1)音乐A段:以塑料袋当鱼,舞动游泳。
(2)音乐B段:转紧封口,以泡泡鱼做律动。
(3)间奏和尾奏:模仿小鱼游泳律动,感应高低旋律。
教学反思:
在暖身部分的泡泡造型环节中,我利用故事引导来激发孩子的创造欲。故事情节设计故事引导:出示挂图P1、P2,引导孩子们讲述—:“宝宝吹了泡泡耳环、泡泡水晶床送给了蝴蝶小姐,蝴蝶小姐很开心。小蜜蜂滋滋听说了这事儿,让也想拥有一件泡泡礼物。你们猜,小蜜蜂滋滋喜欢怎样的泡泡礼物呢?”
本次活动,我设置了悬念,引导孩子们由猜测过度到表演,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的琴声做各种泡泡造型的律动。这样一来,活动气氛热烈了,孩子们进入了玩音乐的状态。(引导语:宝宝吹了许多会变魔术的泡泡,有的变成泡泡房子、泡泡蝴蝶……)在听鼓声和吊镲声玩泡泡造型时,孩子的经验就第一个环节来说,有所提升。孩子的造型变换无穷,创造欲望被充分激发。
暖身活动的泡泡造型让孩子们在热身的同时,也为“水底生物律动模仿”环节做铺垫。律动模仿让孩子们又掀起一个创造的小高潮,(第一遍音乐)海星、海马、鲨鱼、螃蟹、金鱼、海蛇、水母等海洋生物在海底开舞会,孩子们都用肢体动作表演自己喜欢的海底生物。
配词律动环节(幼儿围圈坐)
第一小组按备课环节进行:三遍音乐完成。第一遍音乐,老师边做律动边默唱;第二遍音乐,幼儿起立随音乐边唱语词边做律动;第三遍音乐,是加强第二遍音乐的内容。出现情况:默唱时,老师夸张的表情和嘴型十分吸引幼儿,可是第二遍音乐就让孩子们边唱边玩有点牵强,因为孩子们还没有掌握语词,使得孩子们只顾做律动而不注意语词了。与我设想的效果有所出入。第二小组活动时,我在第二遍音乐的形式上做了调整:幼儿坐着,随音乐跟着老师边唱语词边做律动。这样一来,孩子们有了第一遍音乐的仔细倾听、观察和第二遍音乐的配词、律动,幼儿对整首乐曲的曲式有了大概的了解。第三遍音乐的律动表演就顺手多了。
由于配词律动环节孩子已经初步熟悉语词,所以在图形感应曲式环节,孩子们边跟老师唱边看老师画图谱,对曲式的掌握上就事半功倍了。
本文扩展阅读:水族馆水族馆是水生生物饲养展示和科普教育的场所,同时也是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和科学研究的场所。
第五篇:中班音乐教学反思(推荐)
中班音乐教学反思
中班音乐教学反思一:中班音乐欣赏教学反思
音乐欣赏是一项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音乐能力发展的活动。下面就我对中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让幼儿充分地感受音乐。
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本身就是以听觉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因此,音乐音乐欣赏教学应该以听为主线。在听的基础上,教师用简洁、准确、生动并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图片、电化教具去提示音乐的思想性、艺术性,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帮助他们认知和了解音乐。如:在音乐欣赏《荷包蛋》的教学时,我让幼儿注意倾听歌词内容,幼儿边听边感受自己煎荷包蛋的过程及荷包蛋煎好后请大家尝一尝切身体验。在听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奏做煎蛋的动作。此时教师适当用图谱诱导,加上一些自由发挥的简单动作。让他们进一步投入音乐的意境。又如:《卡普里岛》的教学。如在引导幼儿欣赏《卡普里岛》时,首先我用语言把幼儿带入去卡普里岛旅行的情境中。“请闭上眼睛,我们要开船去卡普里岛旅行啦!”然后让幼儿欣赏音乐,让幼儿感受韵律平缓、反复的特征,想象卡普里岛有什么情景。听完音乐让幼儿说谎产卡普里岛可能是一个什么地方,再让幼儿看图谱,游览美丽的卡普里岛。这样音乐欣赏《卡普里岛》就编排完成了。
(二)让幼儿创造的模仿来表现音乐
幼儿的创造开始于模仿,脱离了知识经验、技能技巧、思维方式等这些“创造工具”,创造性发展就等于一纸空谈。所以在此模式中,首先由教师直接提出主题,或引导幼儿回忆有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主题,然后由教师直接根据主题引出基本动作,并引导幼儿学习基本动作,最后再引导幼儿用集体讨论探索的形式,创造出各种新的动作。
比如我在进行音乐欣赏“化蝶”的音乐欣赏活动时,我在准备好相应的歌曲之后,请幼儿自由的创编,孩子们有的侧飞、有的向上飞、有的向前飞、还有的往后退着飞,一幅姿态各异、可爱的蝴蝶画面刹时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孩子们的动作虽然不相同,却只局限于单独动作,此时我只是稍加引导“哎呀,蝴蝶一个人飞多寂寞呀,这可怎么办?它们会怎么做呢?”孩子们在我的点拨之下,很快进入新一轮的创编,三三二二的做停在花朵上的动作„„,在此轮创编中孩子们不但随着音乐打开记忆的闸门,展开充分的想象,而且还加入了更多同伴间的合作,使自己的动作经验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三)发现典型,带动全面
在活动中尽可能的为幼儿提供同伴交流与合作,显得十分必要。因为幼儿在身心两方面都处于基本相同的水平,他们间的交流是平等的、双向的,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心理上相互影响,情感上相互支持,行为上相互模仿,经过认同、内化,融入自己的经验,从而促进自己的发展,表现的欲望和信心会更足。所以,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为幼儿提供同伴间充分交流的机会,并善于捕捉幼儿创作中好的范例,引导幼儿相互学习、相互观摩、相互借鉴。因为,这个好的“范例”,对其他孩子来说是一个很直接的启发,他们可能模仿这个好的动作,也可能在此启发下,创作出更新的、更独特的动作,从而更好的以“典型”带动“全面”。
(四)个别辅导,恰当地示范和启迪
音乐一开始,幼儿就会马上进入到表现中去,这瞬间的反应,也就是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判断能力培养的时刻,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判断力和想象力,马上要随着音乐的韵律而动,投入到再创作——自我表现的阶段中去。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程序不同,对音乐、音乐欣赏反应的“潜质”各不相同,因此,反映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表现程度。有的一听到音乐前便知道用什么动作去表现;有的则要在听完音乐后,才能表现出组合的动作;而有的只能反复停留在几个简单的动作上。这时教师就要进行个别辅导,恰当地示范和启迪,帮助他们联想意境、理解音乐,让他们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地发挥。在音乐欣赏《小红帽》这一活动时,用视频仪放大幼儿用书,指着图讲述故事情境,引导幼儿有节奏地说图谱:“小红帽去森林,她一会儿走,一会儿跑一跑,见到外婆嘻嘻笑。让我们一起跟着小给帽出发吧!走一走一迪笃迪笃„„”。然后让幼儿倾听音乐《小红帽》,跟着教师的伴奏一起有节奏地说。这时性格内向的幼儿动作幅度小,缓慢地表现出小红帽走路的情境。性格开朗的幼儿则动作幅度大,用一蹦一跳的动作表现小红帽走路的情境。教师应给予恰当的分析,肯定和鼓励,引导和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中班音乐教学反思二:中班音乐《我们是中班的小朋友》教学反思>>(627字)
《我们是中班的小朋友》这首歌曲比较长,歌词也有较多,对于刚刚升入中班的小朋友们来说,熟悉歌曲,把握歌曲的旋律和曲调,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重点,另外,歌曲中又有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地方,怎样快速又正确地教幼儿学会演唱歌曲并能注意到这些细节的地方,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在。为了让幼儿有兴趣地学,并能达到学习的一个有效度,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以难点前置的方法来练习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节奏。一般的唱歌的开始,都会安排练声的环节,但有时候也可以变换方式,比如进行节奏训练。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对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节奏有一定的了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在进行节奏练习的时候,我又以小鼓来吸引幼儿,使孩子们不至于感到太单调。小小的不足是,在这个环节中,我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了,整个活动的分配就不够合理,这是以后在活动中要注意的。
2、以利用标志图的方法来帮助幼儿记忆歌词。歌曲较长,孩子们容易忘记歌词,所以在活动前我就设计好了简单的标志图来代表歌词。在让幼儿完整倾听歌曲一遍以后,我便提问幼儿听到了什么,幼儿的回答并不丰富,很多孩子听完以后有点不知所以然,而我提出请小朋友边看标志图边听的时候,他们很快就能记住歌曲里唱到了什么,然后再在钢琴伴奏下练习念歌词节奏,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解决了记忆歌词的难度。活动后,很多孩子们都还兴趣盎然,我想在下次复习演唱等活动中,进一步引导幼儿用动作和表情来表现歌曲,丰富幼儿对这首歌曲情绪的表达,真正体验做一个中班小朋友的自豪感。
>中班音乐教学反思三:中班音乐教学反思《挪威舞曲》>>(716字)
韵律活动向来是深受幼儿喜欢的,在音乐活动《挪威舞曲》中,小树和小精灵的动作迁移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通过多种感官在动静交替中进行教学,锻炼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小孩子生性好动,游戏就像是他们的伙伴。借着这一点,我把创编小树和小精灵的动作放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并把此重点贯穿在游戏一《小树变森林》和游戏二《小小魔法棒》中,以故事进行衔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注意力高度集中,整个活动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了创造性表演。虽然在活动中我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幼儿也基本掌握了活动内容,但还是存在这许多不足之处。
一、导入过长
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我将重难点贯穿在两个游戏中重点教学,随之引出音乐。这一环节需要个别幼儿创编动作,以及集体进行创编,而且幼儿一直要在活动场地中间与座位上来回流动,导致开始部分过长。而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音乐欣赏在活动进行了十分钟后才出现。如果在进行游戏时将ABA结构的两段音乐于游戏想结合,效果会更佳。
二、有对象进行集体创编
韵律活动有独自一人进行表演的,也有合作进行表演的。音乐《挪威舞曲》是ABA结构的,韵律动作分别为小树、小精灵与小树、小树。在第一段小树变成大森林的动作创编中,幼儿独自进行创编,教师给予鼓励与表扬。而第二段小精灵与小树相亲相爱的动作创编中,幼儿都在创编小精灵的动作,而教师比较牵强的把幼儿做的动作形容成大树,并引导两名幼儿进行小精灵与大树的合作表演。导致其余在创编小精灵动作的幼儿无事可作。如果教师在进行第二段音乐的动作创编时,手持小精灵与大树的图片,先与幼儿交流创编小精灵和大树的动作,再让幼儿以椅子为对象进行表演,既让活动有了很好的秩序,又拓展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发展其想象力与创造性。